驾驶员疲劳预警

驾驶员疲劳预警
驾驶员疲劳预警

驾驶员疲劳监测方法综述

生命是无价的,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全球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研究表明,疲劳驾驶是引发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资料调查显示: 美国国家工具交通安全管理局保守估计,每年因疲劳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至少有10万起;2001年,在美国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有53%

的被调查者曾在驾驶时打过瞌睡[1];

法国国家警察总署事故报告表明,因疲劳驾驶导致的意外占人身伤害事故的14.9%,死亡事故的20.6%[1];

德国保险公司协会统计,德国境内高速公路上导致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25%都是由疲劳驾驶引起的[2];

澳大利亚每年道路交通死亡人数的20%是由疲劳驾驶造成的[3];

截至2014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64亿辆,其中汽车1.54亿辆;2014年新注册登记的汽车达2188万辆,保有量净增1707万辆,均为历史最高水平2014年,国内小型载客汽车达1.17亿辆,其中以个人名义登记的小型载客汽车(私家车)达到1.05亿辆,占小型载客汽车的90.16%;全国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25辆私家车。另一方面,我国每年因疲劳驾驶而造成的交通事故约占总数的20%,占特大交通事故总数的40%~80%,以及交通死亡率的83%[1]。在2007年至2009年间,我国直接由疲劳驾驶导致的死亡人数分别占机动车交通事故总死亡人数的11.35%,10.91%,12.5%[4]。唯有对汽车行驶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有效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高运输效率,更安全便捷的为经济建设服务。有鉴于此,分析驾驶疲劳形成机理,研究疲劳监测设备与方法,进行疲劳预警就显得尤为重要。

驾驶员疲劳监测方法分为主观疲劳监测和客观疲劳监测。目前基于驾驶疲劳的检测方法主要集中于客观疲劳的监测预警。客观疲劳监测主要是借助各种检测仪器对驾驶员身体指标或驾驶行为状态的特异性进行实时监测、客观评价并进行提示预警的方法,具体方法如图1所示:

图1 客观疲劳监测方法分类图

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驾驶员疲劳状态的监测与预警技术的研究。

(1)基于驾驶员的生理信号检测方面:日本的Toyota Motor Kyushu Inc基于驾驶员的血压和脉搏数来判断疲劳情况[5]。澳大利亚的Saro j KL Lal 和Ashley Craig 对35名非专业驾驶员脑电图进行了试验,得出人体在不同疲劳阶段脑电图的变化特点[6]。浙江大学的王炳浩等用KT98-2000A动态脑电仪描记了健康汽车驾驶员驾车行驶时的动态脑电波,并与静止条件下,睁眼、坐在椅子上描记得到的清醒状态和瞌睡状态的脑电波进行对比[7]。上海交通大学的杨渝书等采集16名被测试者在实验室模拟驾驶90分钟的心电信号,发现4项心电时频域指标与疲劳程度明显相关[8]。北京理工大学的吴平东等通过脑波信号的监测,研究了疲劳的识别方法[9]。

(2)基于驾驶员的生理反应特征检测方面:美国开发了驾驶员瞌睡侦探系统DDDS (Drowsy Driver Detection System),该系统采用多普勒雷达侦测和图像信号处理方法,根据获取的驾驶员烦躁不安的情绪活动、眨眼频率和持续时间等信号进行疲劳判别[10],明尼苏达大学的Nikolaos P等人也成功开发了类似系统,由ASCI(Advanced Safety Concepts Inc.)研制开发的头部位置传感器可通过测量驾驶员头部位置来判断驾驶员是否在打瞌睡[11]。清华大学的马添翼等建立了基于面部表情特征的疲劳状态识别方法并进行了验证,驾驶疲劳监测精度达到了93%[12]。吉林大学的邸巍等利用Otsu 阈值方法及Harris角点特征提取对眼睛位置进行快速定位[13]。东北大学的王剑等在采用PERCLOS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平均睁眼程度和最长闭眼时间两个指标进行疲劳监测[14]。北京工业大学的张志斌等在分析多种视觉疲劳特征方法基础上,提出一种判断眼睛和嘴巴开合状态的新方

法[15]。

(3)基于车辆参数特征检测方面:美国Electronic Safety Products公司开发了SAM方向盘监视装置,若方向盘持续4s不运动发出报警[15]。美国Ellison Research Labs实验室研制的DAS2000型路面警告系统是当车辆偏离道路中线时,会向驾驶员发出警告[15]。瑞典汽车厂商沃尔沃推出的驾驶员警示系统,参照公

路上的各种交通标线来辨别车辆的行驶状态[16]。北京科技大学的马明亮等针对

疲劳驾驶的特点,从驾驶员驾驶行为表现的角度进行建模分析,以区别出疲劳状态下的驾驶[17]。北京林业大学的鲍际平等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研究了转向盘转角特性在驾驶疲劳中的应用[18]。

(4)基于多种信号特征参数监测方面:英国研制了一种疲劳驾驶员警报系统(Advisory System for Tired Drivers,简称ASTiD),该系统将当前时间、已完成驾驶时长常见因素作为参考系数[19]。欧盟的AW AKE项目开发了基于多个参数的驾驶疲劳实时监测模块和报警系统[19]。重庆大学的舒红宇等人提出一种将调查表设计、调查试验和数据统计分析融为一体的汽车驾驶疲劳综合性评定方法[20]。电子科技大学的陈勇等人基于红外图像处理和生理特征—心率的全天候疲

劳检测算法,采用模糊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对驾驶员的疲劳状态识别[21]。江苏大学的张海水等基于DSP红外条件同步采集眼睛、嘴巴、头部信号进行疲劳监测[22]。山东理工大学的王雷等用仿生学原理、模糊数学知识和产生式规则,研究了一种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算法,利用机器视觉的方法对驾驶员的身体反应进行监测[23]。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的驾驶员疲劳监测预警研究大多还处于实验室研究、探索阶段,并未形成疲劳监测预警系统标准,缺少可真正实际应用的完善的解决方案,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可归纳为:

(1)由于大部分疲劳监测传感器为接触性的,在行车过程中的信号采集容易受到驾驶员与环境的影响,易于造成驾驶员不适,影响其驾驶操作,因而难以实现对驾驶员疲劳的准确识别。而通过车载摄像头等非接触性仪器进行监测的方法往往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较大,易因环境变化导致监测准确率不高。因此,研制出安全、准确、不影响驾驶员驾驶的车载疲劳信息感知装置是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重点。

(2)目前国内外对驾驶员疲劳程度特征提取的方法尚在研究之中,对采集

得到的信号通过时域或频域分析方法提取疲劳特征,存在不足之处,目前尚未存

在有效的特征提取方法,因而难以对驾驶员疲劳程度进行准确识别。

(3)由于驾驶员的个体差异、操作行为以及外部光线、路面状况、车况等因素的影响,单一监测指标的监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将采用多传感器的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应用于驾驶疲劳监测中,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4)鉴于不同车型的驾驶员在不同路况下驾驶行为和疲劳状态的偶然性和差异性,单一的驾驶员疲劳监测评价方法进行判断难免存在误差。未来可以基于实时多源大数据采集及挖掘,综合预测驾驶员是否处于疲劳状态。

参考文献:

[1]刘灵.心率变异性在汽车司机驾驶疲劳监测中应用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7.

[2]魏红江.基于视觉信息的司机疲劳驾驶报警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

学,2010.

[3]毛喆.机动车疲劳驾驶行为识别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4]卢阳.疲劳驾驶检测系统的设计及FPGA实现[D]. 重庆大学,2013.

[5]朱淑亮.基于视频图像分析与信息融合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研究[D].山东

大学,2011.

[6]李文磊.基于DSP的疲劳驾驶实时监测系统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2007.

[7]王炳浩,魏建勤,吴永红.汽车驾驶员瞌睡状态脑电波特征的初步探索[J].汽

车工程,2004,26(1):70~72.

[8]杨渝书,姚振强,李增勇等.心电图时频域指标在驾驶疲劳评价中的有效性研究

[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2(5):94~95.

[9]彭军强,吴平东,殷罡等.Hilbert-Huang变换结合近似熵在疲劳驾驶时脑电分

析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2008,26(6):126~129.

[10]W u, Riheng,Turner, Jason,Browning, Caleb,Brummett, Travis. Drowsy Driver

Detection System:United States Patent ,8957779 [P].2010-06-23.

[11]李葆华.基于DSP驾驶员视觉注意力的检测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12]马添翼,成波.基于面部表情特征的驾驶员疲劳状态识别[J].汽车安全与节能

学报,2010,1(3):200~204.

[13]邸巍,王荣本.基于红外光源的驾驶员眼睛特征提取[J].交通信息与安全,2009,

27 (1):79~82.

[14]王剑,刘兵,陈得丰.基于图像处理的驾驶员疲劳检测系统[J].控制工程,2009,

16(S1):163~170.

[15]张志斌.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驾驶员疲劳实时检测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

[16]赵团.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东北大

学,2010.

[17]马明亮,黄康.关于疲劳驾驶行为的研究和建模[D].北京科技大学,2010.

[18]鲍际平,闫燕,张凡.汽车方向盘转角传感器及行车转角特性的研究[J].仪器仪

表学报增刊,2010,31(8):44~48.

[19]牛清宁.基于信息融合的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0]舒红宇,李发权,易树平等.汽车驾驶疲劳的一种综合性评定方法[J].上海

交通大学学报,2008,42(8):1338~1343.

[21]陈勇,黄琦,刘霞等.一种全天候驾驶员疲劳检测方法研究[J].仪器仪表学

报,2009,30(3):636~640.

[22]张海水,詹永照,刘志强.基于DSP多特征检测疲劳驾驶监测系统研究[J].计

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26(9):61~63.

[23]王雷, 王晓原, 杨新月.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驾驶员行为协同仿真算法[J].交

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2(1):86~90.

[24]K hushaba R N,Kodagoda S,Lal S,Dissanayake G.Driver Drowsiness

Classification Using Fuzzy Wavelet-Packet-Based Feature-Extraction Algorithm[J].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11,58(1):121~131.

[25]D evi M.S,Bajaj P.R.Fuzzy based driver fatigue detection[C].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SMC)2010:3139~3144.

[26]F riedrichs F,Bin Yang.Camera-based drowsiness reference for driver state

classification under real driving conditions[C].Intelligent Vehicles Symposium (IV) 2010:101~106.

[27]D anghui Liu,Peng Sun,YanQing Xiao,Yunxia Yin.Drowsiness Detection

Based on Eyelid Movement[C].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Science (ETCS).2010(2):49~52.

[28]T suchida A,Bhuiyan M.S,Oguri K.Estimation of drivers' drowsiness level using

a Neural Network Based ‘Error Correcting Output Coding’ method[C].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SC),2010 13th International IEEE Conference.2010:1887~1892.

[29]F riedrichs F,Bin Y ang.Camera-based drowsiness reference for driver state

classification under real driving conditions[C].Intelligent V ehicles Symposium.2010(IV):101~106.

[30]V aisnavi N.M,Santhosh R.R.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tatistical approach for

drowsiness detection for driver's with and without spectacles[C].Computing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ing Technologies(ICCCNT),2010:1~5.[31]G arcia I,Bronte S,Bergasa L.M,Hernandez N.Delgado, B.; Sevillano, M.;

Vision-based drowsiness detector for a realistic driving simulator[C].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TSC)2010:887~894.

[32]D e Rosario,H,Solaz,J.S,R odri?g uez,N,Bergasa,L.M.Controlled inducement

and measurement of drowsiness in adriving simulator[J].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2010,4(4):280~288.

[33]杨海燕,蒋新华,聂作先.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

究,2010,27(5):1621~1624.

[34]胡淑燕,郑钢铁.基于EEG频谱特征的驾驶员疲劳监测研究[J].中国安全

生产科学技术,2010,6(3):90~94.

[35]李伟,何其昌,范秀敏.基于汽车操纵信号的驾驶员疲劳状态检测[J].上海

交通大学学报,2010,44(2):292~296.

[36]鲍际平,闫燕,张凡.汽车方向盘转角传感器及行车转角特性的研究[J].仪

器仪表学报增刊,2010,31(8):44~48.

[37]郭永彩,李文涛,高潮. 基于PERCLOS的驾驶员疲劳检测算法[J].计算机

系统应用,2009,(8):54~57.

[38]熊运霞,苗德华,邓三鹏.用于人体疲劳状态检测的脉搏信号监测系统的设

计[J].仪器仪表学报增刊,2009,30(10),40~43.

[39]K imura T,Ishida K,Noriyuki O.Feasibility study of sleepiness detection using

expression features[J].JSAEReview,2008,29:567~574.

汽车驾驶员防疲劳系统的设计文献综述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设计(论文)题目汽车驾驶员防疲劳预警 系统的设计 作者所在系别xxxx 作者所在专业xxx 作者所在班级xxx 作者姓名xx 作者学号xxx 指导教师姓名xxx 指导教师职称xxxx 完成时间2012 年 3 月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教务处制

说明 1.根据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暂行规定》,学生必须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2.文献综述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由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并经所在专业教研室审查。 3.文献综述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文字表达要明确、严谨,语言通顺,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第一次出现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4.学生撰写文献综述,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应在10篇以上(土建类专业文献篇数可酌减),其中外文资料应占一定比例。本学科的基础和专业课教材一般不应列为参考资料。 5.文献综述的撰写格式按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字数在2000字左右。文献综述应与开题报告同时提交。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汽车驾驶员防疲劳预警系统综述 摘要:在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的时代,疲劳驾驶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元凶之一。驾驶员防疲劳预警系统设计的设计旨在使打瞌睡驾驶的司机能随时通过系统发觉自己的驾驶状态,通过此系统刺激驾驶员集中注意力,从而保障行车安全,减小由于疲倦产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这也为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降低道路伤害对国家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害。 关键词:疲劳检测疲劳驾驶预警系统

Review of car drivers anti-fatigue early warning system Abstract:In modern times,while the expressway is developing excessively,drowsy driving as one of the most severe factors caused traffic accident.The design of driver drowsy admonition system designed to make dozing drivers who can find their driving status at any time and stimulate drivers to concentrate attention through the system.And thus to ensure road safety, reducing the possibility to generate traffic accidents due to fatigue by the system.This system provided a strong guarantee for human lives and property, to reduce road damage caused by the nat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damage. Key words: Fatigue detection fatigue driving early warning system

疲劳驾驶预警系统

DSD行车安全电脑(四合一版本) 产品介绍 DSD行车安全电脑是结合车载智能电脑 和车辆辅助驾驶安全电脑功能的全新一代创新 产品,其包括疲劳检测与防瞌睡系统、视频行 车记录仪、GPS定位导航以及全面的车载3G 平板电脑的功能。 DSD行车安全电脑的防瞌睡检测系统,利 用面部生物特征模式检测技术,通过对驾驶人 员视频图像的获取、跟踪和分析,对驾驶过程 中常见的注意力涣散、驾驶姿态异常、驾驶反应迟钝、疲劳瞌睡等非正常工作状态进行提示告警和记录;不仅如此,同步结合产品的视频行驶记录、GPS定位导航服务、3G实时信息推送等功能,DSD行车安全电脑可为行车安全提供最全面有效的保护。 DSD行车安全电脑将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生物模式识别技术与无线通讯及信息传递技术相结合,可全面应用于车辆主动安全驾驶及行车监察管理等关键环节,最终为行车安全提供功能完善、简便实用、可靠安全、能够全天候实时运行的创新科技产品。 产品功能 1、驾驶疲劳及防瞌睡预警 ■完成驾驶员的状态及姿态等异常驾驶状态 预警; ■完成驾驶员的多级疲劳检测及防瞌睡告警; ■完成驾驶员各类异常驾驶事件的主动分析 和记录; 2、GPS定位导航 ■正版GPS导航3D软件; ■全面的更新及扩展能力; DSD行车安全电脑提供功能全面的GPS定位导航服务,不仅如此,结合产品本身完善的处理能力和3G通讯能力,相应的导航软件可以做到实时更新,并为车辆加入更完善的车辆在线导航服务,预留了设备功能接口的链接扩展能力。 3、行车记录黑匣子 ■无论何时何地,DSD为你的合法权益提供行车保障。 DSD行车安全电脑提供完善的行车视频记录仪功能,通过广角视频获取和超大容量的自动存储,行车过程的全视频信息,可以在DSD设备中实时重现和清晰记录,并且叠加时间标签,为你的事后过程查询、责任

司机疲劳驾驶检测系统设计

司机疲劳驾驶检测系统设计

司机疲劳驾驶检测系统设计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用长途运输车越来越多,司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经常罔顾交通法的规定疲劳驾驶,而一些私家车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经常铤而走险疲劳驾驶,酿成很多人间惨剧。为了减少减轻司机的精神压力并对疲劳及时提示预警,本论文以计算机视觉技术为主体,设计实用操作简单的疲劳驾驶检测系统,辅助驾驶员安全驾驶。 司机疲劳驾驶实时检测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有很重要的意义。设计了一个利用图像分析的方法,通过测量PERCLOS指标值来进行疲劳判断的该类系统。系统首先对图像进行预处理,然后采用基于YCbCr颜色空间肤色模型进行人脸粗定位,根据人脸特征,逐次进行人眼区域缩小;最后通过对边缘信息进行先验知识结合积分投影的方法进行人眼定位和闭合度测量。考虑到视频图像序列帧与帧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线性运动预测的方法对人眼进行跟踪,减少了系统的运算量。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能实时、准确地反映司机的疲劳状态。 关键词:疲劳驾驶人脸检测肤色检测交通安全疲劳判断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疲劳驾驶检测系统研究背景与意义............................ 2.疲劳驾驶检测系统研究与实现 2.1国内外疲劳驾驶检测系统研究现状 2.1.1国外疲劳驾驶检测系统的研究成果...................... 2.1.2国内疲劳驾驶检测系统的研究现状...................... 2.2疲劳驾驶检测系统浅析............................................. 2.3驾驶员疲劳检测系统的研究..................................... 2.3.1人脸检测 2.3.2人眼定位 2.3.3疲劳程度的综合判定........................................................................................... 3.基于人脸特征的列车司机疲劳驾驶检测与识 别系统研究....................................................................... 3.1研究内容及目标......................................................... 3.1.1基于人脸特征的疲劳驾驶检测与识别算法 开发................................................................................... 3.1.2疲劳驾驶检测与识别算法OSP移植 3.2基于Adaboost算法的人脸检测

疲劳驾驶预警系统资料

疲劳驾驶预警系统 疲劳驾驶预警系统作为一个新兴的汽车安全辅助驾驶产品,国际和国内刚处于起步研究状态,还没有完全成熟的产品。西安邦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历经3年多时间的集智攻关,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掌握了疲劳状态检测的核心技术,总体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西安邦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SS600疲劳驾驶预警系统是基于车联网应用 的解决驾驶员疲劳驾驶安全隐患的智能检测设备,针对疲劳驾驶行为进行检测、预警和干预,以提高行车安全性。本系统应用公司自主研发的人脸检测算法(AD_FACE算法),依据对驾驶人员视频图像的获取,通过面部生物特征模式技术的检测、分析和判别,对常见的驾驶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疲劳瞌睡、低头玩手机、接打电话和抽烟等非正常驾驶状态进行提示告警,具体包括:对驾驶员状态进行检测;对驾驶员活跃度、姿态、注意力进行评估;对驾驶疲劳和瞌睡进行告警。产品简便实用、可靠性高,能够全天候、实时非接触式进行驾驶员疲劳状态监测,为安全行车提供有效的汽车主动安全保障。 产品介绍 SS600疲劳驾驶预警系统采用本公司自主研发的人脸检测算法(AD_FACE算法),依据对驾驶人员视频图像的获取,通过面部生物特征模式技术的检测、分析和判别,对常见的驾驶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疲劳瞌睡、低头玩手机、接打电话和抽烟等非正常驾驶状态进行提示告警,具体包括:对驾驶员状态进行检测;对驾驶员活跃度、姿态、注意力进行评估;对驾驶疲劳和瞌睡进行告警。产品简便实用、可靠性高,能够全天候、实时非接触式进行驾驶员疲劳状态监测,为安全行车提供有效的汽车主动安全保障。 SS600疲劳驾驶预警系统具有如下性能 非接触性:不影响驾驶习惯及驾驶环境。 适应性:在抗震、防尘、防爆、温湿度适应等方面,提供工控及以上设计标准。 主动性:产品的疲劳预告警功能可以自主学习,无需人工校准,操作简便。

疲劳驾驶预警系统

疲劳驾驶预警系统简介 发布时间:2007-11-16 点击次数:1977 交通事故是当前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之一,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第一大公害,每年因交通事故的原因至少使50万人死亡. 欧美各国的交通事故统计分析表明,交通事故中80%~90%是人的因素造成的. 根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署的统计,在美国的公路上,每年由于司机在驾驶过程中跌入睡眠状态而导致大约10万起交通事故,约有1500起直接导致人员死亡,711万起导致人员伤害.在欧洲的情况也大致相同,如在德国境内的高速公路上25%导致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都是由疲劳驾驶引起的. 根据2001年中国交通部的统计,我国48 %的车祸由驾驶员疲劳驾驶引起,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万美元. 有关汽车驾驶员的疲劳检测问题,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和车速的提高,目前已成为汽车安全研究的重要一环。 疲劳驾驶是指驾驶员在一段时间的驾车之后所产生的反应水平下降,导致不能正常驾车行驶. 驾驶员产生疲劳后,其心理状态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 如视力下降,致使注意力分散、视野逐渐变窄;思维能力下降,致使反应迟钝、判断迟缓、动作僵硬、节律失调;自我控制能力减退,致使易于激动、心情急躁或开快车等。疲劳驾驶预警系统就是指一旦驾驶者精神状态下滑或进入浅层睡眠,该系统会依据驾驶员精神状态指数分别给出:语音提示,振动提醒,电脉冲警示,警告驾驶员已经进入疲劳状态,需要休息,并同时自动记录相关数据,以便日后查阅,鉴定. 其作用就是监视并提醒司机自身的疲劳状态,减少司机疲劳驾驶潜在危害. 许多国家都比较重视疲劳驾驶预警系统的研究工作,早期的疲劳驾驶测评主要是从医学角度出发,借助医疗器件进行的. 这些研究可以追溯到1935 年美国交通部管辖的洲际商业协会ICC(the Interstate Commerce Commission)要求美国公共卫生服务署USPHS(the Un 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 对城市商业机动车驾驶员服务时间(the hours of service) 管理条例的合理性所进行的调查. 但是对疲劳驾驶的实质性的研究工作,是从20世纪80 年代由美国国会批准交通部实施驾驶服务时间(HOS)改革,研究商业机动车驾驶和交通安全的关系,并健全卡车和公共汽车安全管理条例开始的,由此把疲劳驾驶的研究提到立法高度,保证了开展疲劳驾驶研究的合法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其研究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研究疲劳瞌睡产生的机理和其他各种诱发因素,寻找能够降低这种危险的方法;二是研制车辆智能报警系统,防止驾驶员瞌睡状态下驾驶。20世纪90年代,疲劳程度测量方法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许多国家已开始了疲劳驾驶车载电子测量装置的开发研究工作,尤以美国的研究发展较快。研究成果中具代表性的有: (1) 美国研制的打瞌睡驾驶员侦探系统DDDS( The Drowsy Driver Detection System) . 采用多普勒雷达和复杂的信号处理方法,可获取驾驶员烦躁不安的情绪活动、眨眼频率和持

疲劳驾驶的危害与预防措施之欧阳歌谷创作

疲劳驾驶的危害与预防措施 欧阳歌谷(2021.02.01) 一、极易引起交通事故:驾驶疲劳,是指驾驶人在长时间连续行车后,产生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失调,而在客观上出现驾驶技能下降的现象。驾驶人睡眠质量差或不足,长时间驾驶车辆,容易出现疲劳。驾驶疲劳会影响到驾驶人的注意、感觉、知觉、思维、判断、意志、决定和运动等诸方面。疲劳后继续驾驶车辆,会感到困倦瞌睡,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判断能力下降,甚至出现精神恍惚或瞬间记忆消失,出现动作迟误或过早,操作停顿或修正时间不当等不安全因素,极易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因此,疲劳后严禁驾驶车辆。 二、疲劳驾驶是这样形成的:引起疲劳驾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驾驶人的疲劳主要是神经和感觉器官的疲劳,以及因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血液循环不畅所引起的肢体疲劳。驾驶人长时间坐在固定的座位上,动作受到一定限制,注意力高度集中,忙于判断车外刺激信息,精神状态高度紧张,从而出现眼睛模糊、腰酸背痛、反应迟钝、驾驶不灵活等驾驶疲劳现象。形成疲劳的顺序是:眼睛,颈部、肩部、腰部,主要是眼睛和身体的疲劳。

生活环境居住地离工作地点过远;家务事过多或夫妻不和睦;精神负 担重;社交太广,参加文娱活动时间太长。 睡眠质量就寝过晚,睡眠时间太少;睡眠效果差;嘈杂的睡眠环境不 能保证睡眠质量。 车内环境空气质量差,通风不良;温度过高或过低;噪声和振动严 重;座椅调整不当;与同车人关系紧张。 车外环境在午后、傍晚、凌晨、深夜时段行车;路面状况差;道路条 件好,情况单一;风沙、雨、雾、雪天气行车;交通环境差 或交通条件拥挤。 运行条件长时间、长距离行车;车速过快或过慢;过于限制到达目的 地的时间。 身体条件体力、耐久力差;视、听能力下降;体力弱或患有某种慢性 疾病;服用驾驶车辆忌用的药物; 驾驶经历技术水平低、操作生疏;驾驶时间短、经验少;安全意识 差。 三、高速公路行车容易导致疲劳驾驶

司机疲劳驾驶检测系统设计

司机疲劳驾驶检测系统设计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用长途运输车越来越多,司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经常罔顾交通法的规定疲劳驾驶,而一些私家车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经常铤而走险疲劳驾驶,酿成很多人间惨剧。为了减少减轻司机的精神压力并对疲劳及时提示预警,本论文以计算机视觉技术为主体,设计实用操作简单的疲劳驾驶检测系统,辅助驾驶员安全驾驶。 司机疲劳驾驶实时检测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有很重要的意义。设计了一个利用图像分析的方法,通过测量PERCLOS指标值来进行疲劳判断的该类系统。系统首先对图像进行预处理,然后采用基于YCbCr颜色空间肤色模型进行人脸粗定位,根据人脸特征,逐次进行人眼区域缩小;最后通过对边缘信息进行先验知识结合积分投影的方法进行人眼定位和闭合度测量。考虑到视频图像序列帧与帧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线性运动预测的方法对人眼进行跟踪,减少了系统的运算量。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能实时、准确地反映司机的疲劳状态。 关键词:疲劳驾驶人脸检测肤色检测交通安全疲劳判断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疲劳驾驶检测系统研究背景与意义............................................................................................................... 2.疲劳驾驶检测系统研究与实现 2.1国内外疲劳驾驶检测系统研究现状 2.1.1国外疲劳驾驶检测系统的研究成果......................................................................................................... 2.1.2国内疲劳驾驶检测系统的研究现状......................................................................................................... 2.2疲劳驾驶检测系统浅析................................................................................................................................ 2.3驾驶员疲劳检测系统的研究........................................................................................................................ 2.3.1人脸检测 2.3.2人眼定位 2.3.3疲劳程度的综合判定 ............................................................................................................................................................................. 3.基于人脸特征的列车司机疲劳驾驶检测与识别系统研究........................................................................... 3.1研究内容及目标............................................................................................................................................ 3.1.1基于人脸特征的疲劳驾驶检测与识别算法开发..................................................................................... 3.1.2疲劳驾驶检测与识别算法OSP移植 3.2基于Adaboost算法的人脸检测 3.2.1人脸检测技术概述 3.2.2Adaboost人脸检测算法 3.3基于Adaboost算法的人脸检测软件实现 3.3.1.样本训练过程 3.3.2人脸检测程序 3.4人眼检测与人眼状态分析算法 3.4.1基于Adaboost的人眼检测算法 3.4.2人眼级联分类器效果分析 3.4.3人眼状态分析算法 4.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驾驶疲劳程度识别模型 4.1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驾驶疲劳程度识别 4.2驾驶疲劳程度识别模型 4.2.1驾驶疲劳贝叶斯网络结构 4.2.2贝叶斯网络条件概率表的确定 4.2.3驾驶疲劳程度贝叶斯网络识别模型 4.3模型有效性验证 5.基于FPGA的疲劳驾驶检测系统设计 5.1疲劳驾驶检测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5.1.1系统红外光源原理 5.1.2系统总体设计 5.2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5.2.1系统硬件总体架构 5.2.2图像采集电路设计

驾驶员疲劳检测系统.

驾驶员疲劳检测系统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事故己成为当前各国所面临的严重问题, 疲劳驾驶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机器视觉的疲劳检测在实时 性、非接触性及全天候等方面比其他监控方法有更大的优势,所以该方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在研究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一套有效的疲劳检测算法。该算法可分为四个过程:人脸的检测与定位,人脸姿态的调整,人眼的检测与定位,人眼的跟踪与定位和识别驾驶员疲劳状态。本文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主要 成果如下:(1)人脸的检测与定位。从红外摄像头获取的视频流中读取一帧红外 图象,利用红外人脸图象面部区域亮度较高,背景较暗并且简单的优势,采用迭代式阈值算法对图象进行自适应的二值化处理,然后利用区域标记的方法定位出人脸区域。该人脸检测方法不仅能够准确的定位人脸,而且基本不受光照的影响, 很好的解决了传统检测方法受光照及姿态影响较大,从而导致定位不准确的缺点。(2)人脸姿态的调整。由于人眼的检测与定位采用的是模板匹配的方法,而 人眼模板是水平的,未旋转的,这时如果待检测人脸旋转了某个角度,就很可能会导致人眼模板匹配失败,从而得到一个错误的匹配结果。所以在进行人眼检测与定位之前必须将待检测人脸进行旋转校正,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人眼模板匹配的成功率。(3)人眼的检测与定位。本文在仔细分析红外图象特点的基础上, 改进了传统模板匹配算法,总结出多步长模板匹配的方法,该算法大幅度减少了 模板匹配的次数,减少了算法的计算量,而且该算法在进行抽样匹配的过程中由 于抽样能够均匀覆盖搜索子图,从而保证了模板匹配的准确度,最终使得该方法 定位准确,算法速度快,能够满足了实时性的要求。(4)采用驾驶疲劳识别算法本文算法能够自动测量并连续跟踪驾驶员眼睛的睁闭情况,并且根据相应的阈值提醒驾驶员。由于夜间是驾驶疲劳的高发时期,该方法采用红外光作为光源,解决 了夜间光照不稳定的问题,所采用算法简单有效,复杂度低,而且具有较好的容错性和鲁棒性。 同主题文章 [1]. 舆水大和,江涛. 机器视觉的研究动向(上)' [J]. 红外. 1996.(03) [2]. 艾海舟. 机器视觉及其应用' [J]. 科学中国人. 1997.(09) [3]. 张福贵. 利用FFT图象检测和分析砷化镓材料中的缺陷' [J]. 电子与信息学报. 1988.(04) [4]. 王红军. 机器视觉——现代工业的眼睛' [J]. 机电一体化. 1999.(03) [5]. 刘曙光,刘明远,何钺. 机器视觉及其应用' [J]. 机械制造. 2000.(07) [6].

疲劳驾驶的危害与预防

疲劳驾驶的危害与预防 交警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当前特大交通伤亡事故中,由疲劳驾车造成的约占40%左右,对安全行车构成了严重威胁。疲劳驾驶不但会影响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判断和视觉,也会影响警觉性和对问题的处理能力,是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诱因。 驾驶人的疲劳主要是神经和感觉器官的疲劳,以及因长时间固定姿势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肢体疲劳。引起驾驶疲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睡眠质量就寝过晚,睡眠不足;睡眠效果差;嘈杂的睡眠环境不能保证睡眠质量。 2.车内环境空气质量差,通风不良;温度过高或过低;噪声和振动严重;座椅调整不当;与同车人关系紧张。 3.车外环境在午后、傍晚、凌晨、深夜时段行车;路面状况差;道路条件好,情况单一;风沙、雨、雾、雪天气行车;交通环境差或交通条件拥挤。 4.运行条件长时间、长距离行车;车速过快或过慢;过于限制到达目的地的时间。 5.身体条件体力、耐久力差;视、听能力下降;体力弱或患有某种慢性疾病;服用驾驶车辆忌用的药物;女性生理特殊时期(经期、孕期). 6.驾驶经历技术水平低、操作生疏;驾驶时间短、经验少;安

全意识差。 7.高速行车高速行车时,驾驶人注意力高度集中,始终处于紧张状态,而随着速度的不断提高和驾驶时间的延长,驾驶人会逐渐出现疲劳感觉。 如何预防疲劳驾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1: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是人体机能休养生息、恢复体力、减少和消除疲劳的最佳途径。所以广大驾驶员朋友应有十分充足的睡眠,特别是在长途行车前,驾驶员必须尽量保证足够的睡眠。 2: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饮食。外出行车不要饱一餐、饥一餐、行车前或途中就餐不要饮酒。饭后,因血液集中流向胃部,流经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所以大脑兴奋度降低,会感到头晕,不要立即驾车。 3:驾驶员不要长时间驾车。要合理安排行车时间,每间隔两到三小时休息一下,选择路边不妨碍交通的地点停车,做些简单运动,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肢体疲劳,途中适时开窗透气以防缺氧,必要时可听听欢快的音乐,哼哼歌曲。长途驾驶时,要按规定保证至少两个驾驶员轮换驾驶。 4:要注意合理休息,加强锻炼。驾驶员要学会自我调节,行车过程中感觉疲劳、困倦时要及时采取措施,切不可“熬一熬”,要随时停车,冬天让冷风吹一吹。必要时,要就地休息,待困倦疲劳消除后,再继续行驶。平时要注重身体素质的锻炼,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

司机疲劳驾驶检测系统设计

司机疲劳驾驶检测系统 设计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司机疲劳驾驶检测系统设计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用长途运输车越来越多,司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经常罔顾交通法的规定疲劳驾驶,而一些私家车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经常铤而走险疲劳驾驶,酿成很多人间惨剧。为了减少减轻司机的精神压力并对疲劳及时提示预警,本论文以计算机视觉技术为主体,设计实用操作简单的疲劳驾驶检测系统,辅助驾驶员安全驾驶。 司机疲劳驾驶实时检测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有很重要的意义。设计了一个利用图像分析的方法,通过测量PERCLOS指标值来进行疲劳判断的该类系统。系统首先对图像进行预处理,然后采用基于YCbCr颜色空间肤色模型进行人脸粗定位,根据人脸特征,逐次进行人眼区域缩小;最后通过对边缘信息进行先验知识结合积分投影的方法进行人眼定位和闭合度测量。考虑到视频图像序列帧与帧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线性运动预测的方法对人眼进行跟踪,减少了系统的运算量。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能实时、准确地反映司机的疲劳状态。 关键词:疲劳驾驶

目录 摘要 Abstract 3. 预警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典型的疲劳驾驶预警系统 疲劳驾驶预警系统比较 发展趋势 8.新型多功能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设计 无线脑电信号采集和分析 酒精监测 9.多源信息融合在驾驶疲劳检测中的应用 驾驶疲劳特征 模糊神经网络疲劳识别 智能控制技术在汽车疲劳驾驶监控中的应用研究 1.研究背景与意义 驾驶疲劳川是指驾驶员由于睡眠不足或长时间持续驾驶造成的反应能力下降,这种下降表现在驾驶员困倦、打磕睡、驾驶操作失误或完全丧失驾驶能力。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对交通事故原因的调查研究发现85%的事故与驾驶员有关,车辆和环境因素只占15%。驾驶员在事故发生前一瞬间的行为和故障直接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这些行为包括知觉的延迟、对环境的决策错误、对危险情况的处理不当等。在所有的驾驶员错误中,最常见的是知觉延迟和决策错误,这些错误会产生注意力不集中、反映迟钝、操作不当等,产生这些错误的根本原因就是驾驶疲劳。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在交通方面更是有了质的飞跃。四通八达的道路、便捷的交通工具大大地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其中汽车保有量更是与日俱增,一个家庭拥有两辆以上的小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

具有突发性疾病监控报警功能和疲劳驾驶监控预警纠正系统的制作流程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突发性疾病监控报警功能和疲劳驾驶监控预警纠正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身份识别模块、疾病监控报警系统、疲劳驾驶预警系统、互动模块和定位装置;所述身份识别系统,用于驾驶员身份的识别和对所述系统的启动;所述疾病监控报警系统和疲劳驾驶预警系统,分别用于监测驾驶员的身体状况和疲劳驾驶情况,通知驾驶员,并视进行报警和紧急避险;所述互动模块,用于所述系统与驾驶员进行互动,以避免系统对驾驶员的身体状况和疲劳状况进行误判;所述定位装置,用于对车俩的位置进行定位,以对车辆的位置进行定位,以方便救援。所述系统同时监控驾驶员的突发性疾病和疲劳驾驶情况,对于降低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要求 1.具有突发性疾病监控报警功能和疲劳驾驶监控预警纠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身份识别模块、疾病监控报警系统、疲劳驾驶预警系统、互动模块和定位装置;其 中 所述身份识别系统,用于驾驶员身份的识别和对所述系统的启动; 所述疾病监控报警系统,用于监测驾驶员的身体状况,通知驾驶员,并视驾驶员的身体 状况进行报警和紧急避险;

所述疲劳驾驶预警系统,用于监测驾驶员是否已疲劳驾驶,并视驾驶员的疲劳状况进行报警和紧急避险; 所述互动模块,用于所述系统与驾驶员进行互动,以避免系统对驾驶员的身体状况和疲劳状况进行误判; 所述定位装置,用于对车俩的位置进行定位,以对车辆的位置进行定位,以方便救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身份识别系统为指纹解锁器、红外人脸识别摄像头或移动终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疾病监控报警系统包括传感器、心率控制模块、无线传输模块和移动终端;其中, 所述传感器包括两组心率变异性监测芯片,所述监测芯片分别对称贴设于方向盘外侧壁,呈条状,每组监测芯片长度不小于方向盘外周长度的1/4; 所述心率控制模块连接于车载电脑,所述车载电脑与互动模块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疲劳驾驶预警系统包括摄像头、缓存器和处理器;其中 所述摄像头设置于驾驶员前面的仪表盘上,用于获取驾驶员的面部图像; 所述缓存器用于对疲劳驾驶判断过程中的过程文件进行缓存; 所述处理器用于对摄像头采集的面部图像进行数据处理,得到驾驶员的驾驶疲劳度。 5.基于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系统的疾病监控报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体为: S1.1 驾驶员在车内手握方向盘进行驾驶,所述传感器监测驾驶员的心电图;

汽车驾驶员防疲劳系统的设计外文翻译

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外文翻译 原文标题D e v el op me n t o f S en s o r N ew Te ch n ol o gy 译文标题传感器新技术的发展作者所在系别xxxx 作者所在专业xxxx 作者所在班级xxx 作者姓名xxx 作者学号xx 指导教师姓名xxx 指导教师职称xxx 完成时间2012 年 3 月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教务处制

译文标题传感器新技术的发展 原文标题D e v el op me n t of S en so r N ew Tec h n ol og y 作者Arai Yasuo 译名新井康夫国籍日本 原文出处Japa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传感器新技术的发展 传感器是一种能将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等转换成电信号的器件。输出信号有不同形式,如电压、电流、频率、脉冲等,能满足信息传输、处理、记录、显示、控制要求,是自动检测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元件。如果把计算机比作大脑,那么传感器则相当于五官,传感器能正确感受被测量并转换成相应输出量,对系统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自动化程度越高,系统对传感器要求越高。在今天的信息时代里,信息产业包括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三部分,即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由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而已经充分发达后,不仅对传感器的精度、可靠性、响应速度、获取的信息量要求越来越高,还要求其成本低廉且使用方便。显然传统传感器因功能、特性、体积、成本等已难以满足而逐渐被淘汰。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加快对传感器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且都已取得极大的突破。如今传感器新技术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利用物理现象、化学反应、生物效应作为传感器原理,所以研究发现新现象与新效应是传感器技术发展的重要工作,是研究开发新型传感器的基础。日本夏普公司利用超导技术研制成功高温超导磁性传感器,是传感器技术的重大突破,其灵敏度高,仅次于超导量子干涉器件。它的制造工艺远比超导量子干涉器件简单。可用于磁成像技术,有广泛推广价值。 利用抗体和抗原在电极表面上相遇复合时,会引起电极电位的变化,利用这一现象可制出免疫传感器。用这种抗体制成的免疫传感器可对某生物体内是否有这种抗原作检查。如用肝炎病毒抗体可检查某人是否患有肝炎,起到快速、准确作用。美国加州大学巳研制出这类传感器。 传感器材料是传感器技术的重要基础,由于材料科学进步,人们可制造出各种新型传感器。例如用高分子聚合物薄膜制成温度传感器;光导纤维能制成压力、流量、温度、位移等多种传感器;用陶瓷制成压力传感器。高分子聚合物能随周围环境的相对湿度大小成比例地吸附和释放水分子。高分子电介常数小,水分子能提高聚合物的介电常数。将高分子电介质做成电容器,测定电容容量的变化,即可得出相对湿度。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等离子聚合法聚苯乙烯薄膜温度传感器,其有以下特点:测湿范围宽;温度范围宽,可达-400℃~+1500℃;响应速度快,小于1S;尺寸小,可用于小空间测湿;温

疲劳驾驶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摘要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通车道路里程的增长以及驾驶员队伍的日渐壮大, 疲劳驾驶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在精神因素、生理因素以及身体因素共同并且相互交替影响的情况下,产生了连续、复杂的驾驶疲劳, 而驾驶疲劳的产生势必引发对安全驾驶的影响。据调查发现,引起疲劳驾驶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单单一种因素所导致的,这些因素既相互影响、渗透,而又相互孤立、单独,本文通过对疲劳驾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分析,旨在为了找出其存在的根本原因,并找出对策一一解决。 关键词:疲劳驾驶;表现;成因分析;影响;预防对策

目录 摘要·····························I 关键词····························I 一、疲劳驾驶的定义 (2) 二、疲劳驾驶的表现 (3) (一)注意力下降、生理心理机能失调 (3) (二)疲倦易打瞌睡 (3) (三)操作缓慢,反应迟钝 (3) (四)驾驶技能下降 (3) (五)知觉功能的减弱 (3) (六)肢体乏力 (3) (七)思维能力减弱、记忆力下降 (3) 三、疲劳驾驶成因分析 (4) (一)驾驶工作条件 (4) (二)驾驶员的生理因素 (4) (三)生活环境因素 (4) (四)车内车外环境因素 (5) (五)其他因素 (6) 四、疲劳驾驶的危害性 (7) (一)精神上 (7) (二)体力上 (7) (三)操作上 (7)

五、疲劳驾驶的预防对策 (8) (一)提高驾驶员自身的预防意识 (8) 1. 保持生理及心理机能的相对稳定,学会自我调节 (8) 2. 提高自身安全驾驶操作技能 (8) 3. 杜绝带病驾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8) 4.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及注意平时的身体锻炼 (8) 5. 合理安排途中休息,控制连续开车时间 (9) 6. 事先应做好旅途、车程的计划 (9) (二)引进国外发达国家先进汽车科技 (9) (三)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加强交通安全管理 (10) 1. 健全强制休息机制,修建驾驶员休息服务站 (10) 2. 加强相关交通法律法规宣传意识 (10) 3. 提升公路客运交通安全管理服务水平 (10) 结束语 (10) 参考文献 (11)

主动预防疲劳驾驶的办法

主动预防疲劳驾驶的办法 预防驾驶疲劳是保证行车安全的最有效途径,当已经感到疲劳再去改善,就不如做好预防效果更好。 预防驾驶疲劳可采取以下措施: (1)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效果。养成按时就寝和良好的睡眠姿势,每天保持7~8小时的睡眠;睡前1.5~2小时内不饮食,睡前1小时内不多饮水、不进行过度脑力工作;卧室内保持通风、清洁,床不宜太软,被子不要过重、过暖,枕头不宜过高。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身体素质。膳食宜选择易消化、营养价值高的食品;多吃含维生素A、C、Bl、B2的食物,可以防止眼睛干燥、疲劳、夜盲症的发生;多吃纤维性食物,可以增强胃、肠的蠕动,防止便秘和痔疮;多吃含钙量较高的食物,可以减轻驾驶中的焦虑和烦燥感;饭量以七、八成为好,勿暴饮暴食;每餐间隔以5~6h为宜,尽量做到定时就餐,切忌饱一顿,饥一顿;饮食应细软,不要狼吞虎咽,也不要只吃干食,适量喝汤有助消化。 (3)科学的安排行车时间,注意劳逸结合。科学、合理的安排行车时间和计划,注意行车途中的休息;连续驾驶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连续行车4小时,必须停车休息20分钟以上;夜间长时间行车,应由2人轮流驾驶,交替休息,每人驾驶时间应在2~4小时之间,尽量不在深夜驾驶。 (4)注意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休息方式。驾驶车辆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固定姿势,可时常调整局部疲劳部位的坐姿和深呼吸,以促进血液循环;最好在行驶一段时间后停车休息,下车活动以下腰、腿,放松全身肌肉,预防驾驶疲劳。

(5)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行车中,保持驾驶室空气畅通、温度和湿度适宜,减少噪声干扰。 缓解疲劳驾驶的方法 当开始感到困倦时,切忌继续驾驶车辆,应迅速停车,采取有效措施,适时的减轻和改善疲劳程度,恢复清醒。 减轻和改善疲劳,可采取以下方法: (1)用清凉空气或冷水刺激面部; (2)喝一杯热茶或热咖啡或吃、喝一些酸或辣的刺激事物; (3)停车到驾驶室外活动肢体,呼吸新鲜空气,进行刺激,促使精神兴奋; (4)收听轻音乐或将音响适当调大,促使精神兴奋; (5)作弯腰动作,进行深呼吸,使大脑尽快得到氧气和血液补充,促使大脑兴奋; (6)用双手以适当的力度拍打头部,疏通头部经络和血管,加快人体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和大脑兴奋。 以上方法只能是暂时的缓解疲劳驾驶,不能从根本上解除疲劳,唯有睡眠才是缓解疲劳和恢复清醒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安全运营部供稿)

【最终版】防疲劳驾驶的图像处理预警系统(方案书)

序号: 编码: 2010年“丁颖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方案书 作品名称:防疲劳驾驶的图像处理报警系统 学院名称:工程学院 申报者姓名 (集体名称):蓝江林、薛昆南、严沛权、汤永亨、程英杰、 邱德鸿 类别: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科技发明制作A类 □科技发明制作B类

防疲劳驾驶的图像处理预警系统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动车辆与日俱增,由驾驶疲劳引起的交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为减少疲劳驾驶而引起的交通事故和保障人们的人身安全,研究有效的方法来实时检测驾驶员的疲劳状态是非常必要和具有重要意义的。 尽管目前已有一些简单的防疲劳驾驶的检测方法,但是具有非接触式的、实时性的、高灵敏度和可靠性防疲劳驾驶的监测方法至今在国内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本文主要研究了疲劳驾驶的预警问题。本文针对疲劳驾驶检测技术的难点,提出防疲劳驾驶图像处理预警系统的合理性能指标(友好性、实时性、可靠性、鲁棒性);根据系统的性能指标确定疲劳驾驶检测方法、图像处理器和图像处理算法的最优方案,此方案是基于DSP的具有非接触性、实时性等特点防疲劳驾驶数字图像预警系统;最后,介绍系统的实现原理与功能。 本设计是通过在视频中使用Kalman法对人脸进行自动跟踪,找出眼部图像,然后利用DSP进行一系列图像处理,最后得到眼睛的二值化图像,从而判断出眼睛开合状态或眨眼频率。根据采集的数据,结合PERCLOS法来判断驾驶员是否出现疲倦,并在出现疲倦特征的时候做出警告。如果在多次警告后驾驶员的精神状态依然没有改善的情况下,系统会自动降低车速,并通过汽车后窗上的电子屏以文字“疲劳驾驶,正在减速,请您留意”提示,以保证行车安全。同时,系统还会持续地发出警告,直到驾驶员重新复位系统。而且,该系统还具有行车记录功能,每秒钟都会把当前行车的部分数据,如当前时间、车速、驾驶员眨眼次数、精神状况等记录下来。 本文的亮点在于:所设计的系统具有非接触性,实时性等特点,而且具有行车记录功能,且汽车后窗上用电子屏显示提醒后面的司机,共同注意疲劳驾驶,很人性化。 关键词:疲劳驾驶人脸自动跟踪疲劳判断 DSP 预警系统

疲劳驾驶系统

汽车驾驶员防疲劳预警系统 摘要:在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的时代,疲劳驾驶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元凶之一。驾驶员防疲劳预警系统设计的设计旨在使打瞌睡驾驶的司机能随时通过系统发觉自己的驾驶状态,通过此系统刺激驾驶员集中注意力,从而保障行车安全,减小由于疲倦产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这也为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降低道路伤害对国家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害。 关键词:疲劳检测疲劳驾驶预警系统 本课题的应用背景、意义 驾驶疲劳是指驾驶员由于睡眠不足或长时间持续驾驶造成的反应能力下降,这种下降表现在驾驶员困倦、打瞌睡、驾驶操作失误或完全丧失驾驶能力。驾驶疲劳反映在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生理反映包括神经系统的功能、血液和眼睛的变化;心理反映包括反应时延长、注意力分散、动作不协调。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对交通事故原因的调查研究发现85%的事故与驾驶员有关,车辆和环境因素只占15%[1]。驾驶员在事故发生前一瞬间的行为和故障直接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这些行为包括知觉的延迟、对环境的决策错误、对危险情况的处理不当等。在所有的驾驶员错误中,最常见的是知觉延迟和决策错误,这些错误会产生注意力不集中、反映迟钝、操作不当等,产生这些错误的根本原因就是驾驶疲劳。由于司机疲劳驾驶导致警惕性水平的下降,从而造成交通事故的增长,这已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如果司机疲劳驾驶,那么他的观察、识别和车辆控制能力都会显著下降,严重威胁自身的安全和其他人的生命。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事故已成为当前各国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20多万人死于交通事故,数百万人受伤或致残。全球每年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180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占1000亿美元[2]。 近年来,我国恶性道路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己连续10多年居世界第一。我国因车祸丧生的人数,十几年间己从每年5万多人增长到10多万人,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世界第二位国家的两倍。其中,驾驶员疲劳造成交通事故的占总数的20%左右,大约占特大交通事故的40%[3]以上。所以进行疲劳检测技术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且有其深远的意义。 二.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许多国家都比较重视疲劳驾驶预警系统的研究工作,早期的疲劳驾驶测评主要是从医学角度出发,借助医疗器件进行的. 这些研究可以追溯到1935 年美国交通部管辖的洲际商业协会ICC(Interstate Commerce Commission)要求美国公共卫生服务署USPHS(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 对城市商业机动车驾驶员服务时间(hours of service) 管理条例的合理性所进行的调查. 但是对疲劳驾驶的实质性的研究工作,是从20 世纪80 年代由美国国会批准交通部实施驾驶服务时间(HOS)改革,研究商业机动车驾驶和交通安全的关系,并健全卡车和公共汽车安全管理条例开始的,由此把疲劳驾驶的研究提到立法高度,保证了开展疲劳驾驶研究的合法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其研究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研究疲劳瞌睡产生的机理和其他各种诱发因素,寻找能够降低这种危险的方法;二是研制车辆智能报警系统,防止驾驶员瞌睡状态下驾驶。20世纪90年代,疲劳程度测量方法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许多国家已开始了疲劳驾驶车载电子测量装置的开发研究工作,尤以美国的研究发展较快。研究成果中具代表性的有: (1) 美国研制的打瞌睡驾驶员侦探系统DDDS(Drowsy Driver Detection System). 采用多普勒雷达和复杂的信号处理方法,可获取驾驶员烦躁不安的情绪活动、眨眼频率和持续时间等疲劳数据,用以判断驾驶员是否打瞌睡或睡着. 该系统可制成体积较小的仪器,安装在驾驶室内驾驶员头顶上方,完全不影响驾驶员正常的驾驶活动[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