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各课习题

哲学与人生各课习题
哲学与人生各课习题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一、选择题

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

A、有神论和无神论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物质和意识

2、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3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C.不自量力 D. 妄自菲薄

4.“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A. 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C. 主观愿望

D. 正确观点

5.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

A.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础C.自己的家庭情况 D.自身的性格

6、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出发。这个观点表明()

A、人生选择、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B、人不能改善人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

C、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得到改变

D、只要外部条件具备,人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发展

7、根据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基本出发点是()

A、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出发

B、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C、一切从领导的决策出发

D、一切从书本出发

8、“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A、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

B、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1、30 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天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这说明()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

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5、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况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主要强调规律是()

A、发展变化的

B、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C、事物发展过程自身固有的

D、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6、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地区因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出现的一种全球气候异常现象。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使它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快,引起了海啸、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也越来越大。这表明()

A、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完全是被动的

B、人不能利用和改造自然

C、人在自然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人的活动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第三课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来考察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

A人具有价值,而物不具有价值

B人具有使用价值,而物不具有使用价值

C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而物不具有自觉能动性

D人具有阶级性,而物不具有阶级性

2、战国时期的荀子认为“人最为天下贵也”。这说明他()

A、认为人有自己特殊的能力

B、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

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人类积极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首先表现在()

A、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B、人在实践基础上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决心、意志、干劲

D、按照自然规律改变自然物原先的形态和内部结构

4、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在()

①人能够把客观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指导实践②人能以自己的创造性的活动改造世界③人能改变或创造条件,变有害为有利④人能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规律起作用的

方式,使规律的作用有益于人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是()

A、能够改变环境

B、有心理活动

C、具有自觉能动性

D、能反映外部事物

6、人们能够按自然规律创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单靠自然力量也不能产生的事物。这表明()

①有些自然物的存在和变化不具有客观实在性②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创造性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④自然力量是有限的,人的创造能力是无所不及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孙来燕2007年9 月16日做客中国政府网时表示,“嫦娥一号”已经进入到西昌卫星发射场,预计于10 月中下旬发射升空。人类能够发射探月卫星, 说明了:()①规律是客观的②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④人们可以摆脱规律的束缚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也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也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2、孔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

A、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物质决定意识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3、当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世界是客观的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4、“君子之交淡如水”,说明人际交往要()

A、适度

B、互惠互利

C、因人而异的

D、主动热情

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表现在()

①联系的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②唯物的观点与唯心的观点的对立③全面的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④发展的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2007 年9 月13 日,国家预防腐败局成立新闻发布会暨揭牌仪式在监察部举行。事实证明,加大预防,防患于未然,无疑是成本较低、效果更好的反腐败措施。成立国家预防腐败局,就是有效开展预防腐败工作的需要。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B、只要推出新举措,就能彻底解决腐败问题

C、要把握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D、国家相关部门认真行使国家职能有利于反腐败工作取得实效

7、在中国人眼里,鸡是吉祥如意的动物,春节期间,“鸡年大吉”的祝福语不绝于耳。从哲学上看,"鸡年必定大吉大利"的说法( )

A、不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B、是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体现

C、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结果

D、不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1、“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

A、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客观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是不可避免的

D、事物发展是前进和曲折性的统一

2.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

A.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B.强大和完善的

C.吸取了旧事物的精华

D.有新的名称和旗号

3、某中学召开“关于京剧的前途和命运”的讨论会,会上同学们各抒已见,争论激烈。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京剧太老了,已失去了观众,应当淘汰

B、京剧是国粹,应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

C、京剧节奏太慢,跟不上时代,应任其自生自灭

D、京剧是传统文化精华,没有必要进行改革

4、“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①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

②它肯定了新事物的发展道路是一帆风顺的

③它不懂得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④它看不到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

A、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6.不少农民“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品种走俏,今年就种什么品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看,是因为他们没有()

A.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

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

D.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

7、“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及贵。”(《史记?货殖列传》)这句话体现了哲学道理是( )

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

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1、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片漂浮的白云。运用辩证法观点看这首小诗,我们领悟到()

A、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C、部分影响着着整体,制约着整体功能的发挥

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塑料袋出现百年以后,被人们称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之一,目前,我国每天要用掉各种塑料袋20亿个以上,塑料袋再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白色污染“的祸首,严重危害了自然环境。这表明( )

①任何事物都有好有坏

②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3、有一则寓言:刺猬曾经上过很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

A、事物具有两面性

B、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

4、哲学上所说的对立是指()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相互对抗

C、矛盾双方相互分离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

5.有的同学,对自己十分满意,怎么看都好;对别人总是说三道四,一无是处。这种方法是()

A.两分法B.两点论 C.一点论 D.一分为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