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海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因素分析_影响年径流变化的主要因素.doc

影响海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因素分析_影响年径流变化的主要因素.doc
影响海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因素分析_影响年径流变化的主要因素.doc

摘要:通过分析影响海河流域地表径流变化的因素,其中降雨、气温、流域的时空分布、流域形态、人类的直接和间接活动等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径流的变化。通过分析得出,人类活动和气候因素以不同程度和范围影响着海河流域的径流。这些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在径流的变化分析和成因分析上体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也给该流域的水资源的利研究带来一定的挑战。

关键词:海河流域;径流变化;人类活动

中图分类号:TV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8-0150-02

1 引言河流的径流主要受到降雨、气温、时空分布、流域形态、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海河流域河水的径流在本世纪出

现很大变化。在平原地区出现了河流断流,人海径流锐减等现象。海河流域位于中国的渤海湾地区,受大陆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地理形态复杂多变,对气候变化敏感,人类活动又非常活跃。引起径流变化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分析影响径流变

化的因素,针对性的采取改进措施,这对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都很重要。

2 海河流域地表水径流概况

海河流域位于东经112°~120°,北纬35°~43°之间,东临渤海,南界黄河,西靠云中、太岳山,北依蒙古高原。流域

总面积32万km2。其中山区面积18.9km2 ,平原面积13.1km2 。位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35mm,年平

均陆地蒸发量470mm,年水面蒸发量1100mm,年平均气温1.5~14℃,年平均相对湿度50%~70%。全流域干旱指数为1.5~3.0。

地表径流沿太行山、燕山山脉有一个径流深大于100mm的高值区,太行山、燕山的背风坡,径流深比迎风坡明显减少,多年平均径流深为25~50mm,平原区多年平均径流深10~50mm,径流多年变化幅度比降水更大,径流变差系数Cv为0.19~1.44。该

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16亿m3,地下水资源量235亿m3,水资源总量370亿m3。流域人均当地水资源量只有

276m3,亩均水资源只有213m3,只相当于全国平均的12%。

3 海河流域的径流变化因素分析

3.1 海河流域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近50年来,海河流域降水呈明显下降趋势。据统计,1956~1979年,海河流域年均总降雨量1806亿m3,而1980~2000年

,年均总降雨量仅1604亿m3,减少了11%;平均每10年减少21.5mm,年气温呈明显升高趋势,平均每10年升高0.31℃。海河流

域气候暖化趋势造成地表水资源大量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18%。

当气候处于暖干状态时,由于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加大,径流将减少。用水量与降水和气温密切相关,气温升高时,各

种用水量都将增加,尤其灌溉用水量增大最为显著;消耗水量的加大与回归水量的减少必将使径流进一步减少。消耗水量与气候干旱指数有直接关系,干旱指数愈高,不可恢复水量愈大,回归水量愈小。当地表水开采量与地下水开采量超出了

天然补给量时,以蒸发形式返回大气的消耗水量增加,而返回土壤的回归水量减少,以至对陆地水循环产生干扰甚至破坏

。这对地表径流产生较大的影响。与其他流域相比,海河流域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也更为脆弱。据研究,在海河流域,当

气温不变,降水减少10%时,径流减少26%;当降水不变,气温升高1℃时,径流减少8%;当气温升高1℃同时降水减少10%,则径

流将减少30%~35%。

3.2 海河流域时空分布和流域形态径流的影响

3.2.1 海河流域的降雨分布

海河流域包括的9条主要河流,从南往北依次有徒骇河、马颊河、子牙河、大清河、独流河、海河、潮白新河、蓟运河和滦河。河流下游流经天津、河北、山东,分别从塘沽、乐亭、遵化、庆云入渤海湾,流域面积3.18×10?5km2,为典型

的扇形流域。流域北部和西部为山地和高原,东部和东南属于华北平原。山区、高原面积约占全流域60%,平原占40%。各个河流的上游直接与下游相接,几乎无中游段。流域内冲击平原是由流域内各条河流和黄河泛滥冲积而成,微地形相当复杂。

燕山南麓降水在600mm以上,太行山东侧降水在550mm以上,西北部的雁北和冀北高原地区降水量在400mm以下,冀南平原的晋州、辛集、宁晋为平原地区的一个少雨中心,雨量在500mm以下。降水总的趋势是由太行山、燕山迎风区分别向西北和东南两侧减少。五台山与遵化附近是海河流域降水最多的地方,其次是中部的晋州、辛集、宁晋等平原地区,海河流域西北部的冀北和雁北高原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少,沿海降水量比中部稍多。

3.2.2 降雨在时空上的规律性

海河流域的降水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年代尺度的周期变化,年际3~7年比较突出,10年尺度变化明显,年代际

19~28年尺度明显。时间序列存在4、7、10、24年的主周期变化,且大时间尺度变化较为规则,为准周期振荡。4年周期最

为明显,其次是7、24和10年。海河流域的降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差异,且差异是带有比较明显的规律性。

在年内尺度内,一般6~9月的径流量占全年的70%~80%,个别的90%。部分调节好的河流也占50%~60%。河流径流的年际变化年内分配有两个特点:枯水期洪水可能性很小,丰水期洪水可能性很大。这些时空分布和地形特征决定了海河流域易

旱易涝的特点,也奠定了人类活动对此加以影响的必然性。

3.3 海河流域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

3.3.1 温室效应的影响

直接影响主要指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引起的生活,生产,生态用水耗损量的增加以及从流域引出的水量和分洪水量等对径流的影响;间接影响主要指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措施改变了流域的下垫面条件(包括植被、土壤、水面、耕地、潜水位等因素),导致流域产汇条件的变化,从而间接造成河川径流量的减少,间接影响的另一方面是在人类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引起了温室效应等气候的变化,导致了海河流域上游冰山雪水融化,致使源头水储备量减少也影响了海河流域的径流。

3.3.2 水利设施的影响

由于海河流域本身的形态特征决定了其易旱易涝的性质,致使该区域的下游经常受到灾害。目前,流域内已建大中小型水库1900多座。总库容300多亿m3,这些水库已经控制山区面积的83%,用以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库、大坝的建立明显且持久的改变了海河流域的径流面貌,直接影响径流的形态。对流域下游的水资源利用、污染物的清除等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3.3.3 开发地下水的影响

随着人类对地下水的开发越来越多,地下水埋深也由20世纪50、60年代的35mm到70年代的24mm,再到80、90年代的几乎不产流,而径流的减少率也由70年代的31.43%迅速增加到八、九十年代的90%。降水量减少程度远比径流量减少程度要少,说明降水不是影响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径流量的减少大致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而70年代正是海河流域大面积、大规模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流域综合治理的人类活动频繁时期。目前人类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依然高扬,地下水开采量十分严重,不仅造成地面沉降、流域生态环境被破坏、还使得海水入侵和咸水下移、污染物入渗速度加快,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加上兴办工业带来一系列的水污染、环境地质灾害。综合作用下,人类活动改变了流域的水文情势。破坏了水体的动态平衡,致使地表径流量节节降低。

4 结语

综合对影响海河流域地表径流变化的因素的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导致径流变化的主要原因。要改善海河流域的径流形态,要从两方面做起。(1)人类必须重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活动给整个地球造成的影响。这类活动造成海河流域的降水减少、高山冰雪的

融化、地表蒸发量增加等问题,致使海河流域的径流量减少。不仅海河流域如此,世界各地也有其他河流正因此变化遭受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2)人类必须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系统,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海河流域的部分河道由于上游少水截水,下游地下水埋深和严重缺水,地面沉降严重,建立防海水倒灌的闸门,使得其物质的资源和能量的转换功能不能得以更充分的利用。放任其发展,海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会向更恶劣的方向转变。人类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向自然靠拢,还给海河流域一个更加自然健康的流域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春纂,刘志雨,谢正辉.近50年海滦河流域径流变化趋势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4,15(4):385~393.

[2] 袁再健,沈彦俊,褚英敏,等.海河流域近40年来降水和气温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

,2009,3(16):24~26.

近50年海河流域径流的变化趋势研究X

近50年海河流域径流的变化趋势研究Ξ 刘春蓁 刘志雨 谢正辉 (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北京10005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 ,北京100029) 摘 要 该文用Mann 2K endall 方法对近50年海河流域山区20个子流域的径流及降水的变化趋 势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合降水,径流及气温的年代距平值的同步分析以及径流对气候变化 的敏感性研究结果,对近50年海河流域径流的变化趋势,提出了一个半定量分析的研究思 路和方法。提出影响径流变化的三种类型:以气候暖干化为主,人类活动为辅的径流显著衰 减型;以人类活动为主,气候暖干化为辅的径流显著衰减型;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异都不明显, 径流无显著变化的类型。分析结果展示了气候、人类活动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 作用,给径流的变化趋势分析和成因分析带来了复杂性与困难,也给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 响研究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气候变异 人类活动 径流变化趋势 引 言 近20年来,在海河流域山区出现了径流的锐减。这种锐减不仅反映在时间尺度较长的年代际的变化,也反映在短历时的暴雨洪水过程上。在平原地区出现了河流断流,入海径流锐减。海河流域是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人类活动又非常活跃的地区。引起径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对于水资源管理采取对策,以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是十分重要的。 河川径流,一般来说,不完全是一个气候变量,除了气候因素外,它同时受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流域下垫面变化的影响。实际观测到的径流量,包含了气候因素和非气候因素两种作用的结果。广义的气候因素是指地球气候系统中发生的物理及化学过程的变化,它可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直接影响主要来自大气环流变化(包括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的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时空分布、强度和总量的变化、雨带的迁移以及气温、空气湿度、风速的变化等。气候的间接影响主要来自陆面过程。地表反照率、粗糙度、陆2气界面的水热交换和土壤水热特性的变化既影响气候又影响陆地水文过程。广义的人类活动是指人口增加,人类生产活动及社会经济发展引起的水的变化。它也可分为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两种。直接作用主要指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引起的生活,生产,生态用水耗损量的增加以及从流域引出的水量和分洪水量等对径流的影响,间接作用主要指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等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例如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下垫面条件变化产生的各种额外的蒸发,如水库的蒸发、渗漏、地下水超采引 第15卷4期 2004年8月 应用气象学报JOURNAL OF APPL IED METEOROLO GICAL SCIENCE Vol.15,No.4 August 2004 Ξ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 开放实验室课题资助。 2003208205收到,2003212224收到修改稿。

基于GIS的降雨径流预报方法分析

基于GIS的降雨径流预报方法分析 【摘要】降水径流的准确预测直接关系到该流域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为了更好的满足降雨径流预报的需求,需要寻找高效的预测手段来对降雨径流进行预测。本文从GIS的降雨径流预报方法出发,分析了影响水文过程的各方面因素并阐述了对获得数据信息的预处理方法。提出了以遗传算法为基础结合GIS技术的神经网络模型,这种模型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信息预测的精度和效率。并且本文中也介绍了GIS降雨径流预报方法,通过对降雨信息的处理,有效的提高了降雨径流预报模型在计算机数据输入时精度,结合 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降雨区域的降雨径流进行数值模拟,从而得到了降水区域的径流量与影响系数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降雨径流;地理信息系统(GIS);预报方法 1.引言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在地理空间的基础上,以信息科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知识为根本,利用计算机管理和分析地理数据,从而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总而言之一句话,GIS是综合处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是以测绘测量为基础,以数据库作为数据储存和使用的数据源,以计算机编程为平台的全球空间分析即时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作为获取、存储、分析和管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重要工具、技术和学科,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迅猛发展。 最近的30年内,地理信息技术取得了十分显著的发展,在国土管理、农林牧业、邮电通讯、公共设施管理、资源的调查、军事公安、环境的评估、城市规划、灾害的预测、交通运输、水利电力、统计、商业金融等几乎所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 2.降雨径流的概述 所谓降雨径流就是由降雨形成的径流,这些径流通过地表或者是地下水流入河道,并向流域出口断面汇集。降雨径流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比若说是地形、地貌、植被、降水和土地的使用以及人类活动等,从这些种种因素我们可以看到径流的形成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长时间以来,降雨径流的研究一直备受水文界的

《气候变化对世界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关于《气候变化对世界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前言: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 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层次的。鉴于气候变化对世界的影响,我将通过新闻网站查询、政府公开渠道等方法,进行对题为“气候变化对世界的影响”的社会实践调查。先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正文:】 一.大事件之气候变化 (一)、“气候门”丑闻事件 1、“气候门”事件概况 “气候门”是指2009年11月多位世界顶级气候学家的邮件和文件被黑客公开的事件。邮件和文件显示,这些气象专家研究并不严肃,他们甚至篡改对自己研究不利的数据,伪造科学流程来支持他们有关气候变化的说法,证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起到巨大作用。人们惊愕的发现,所谓全球气候变暖竟然可能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谎言。 2、“气候门”事件的影响 这是一场以环保名义上演的政治经济南北博弈,在哥本哈根大会临召开之际兜出这样一个“气候门”事件,无疑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震动,并为哥本哈根气候大战作出了新的注释。尽管“气候门”并不影响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视,但许多科学家还是呼吁气候变化研究需要更加透明和严谨。同时也是对奥巴马气候议程的致命一击。东安吉里亚电邮泄露事件通过互联网传遍了全球。这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很可能击溃美国总统奥巴马通过“气候变化法案”的梦想──这个法案一旦通过,“碳交易上限和范围”这个金融诡计就可以实施了。 (二)、哥本哈根会议 1、哥本哈根会议的主要内容 一、协议重申全球气温上升幅度不得多于摄氏两度的目标; 二、要求各国在一年之内,签署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在2012年后取代京都议定书; 三、发达国家同意在2020年前,每年集资一千亿美元,协助穷国适应气候变化,而在未来三年,发达国家将先提供三百亿美元,其中欧盟出资106亿、日本出资110亿,美国出资36亿; 四、各国要在明年一月前,各自提出其减排计划,美国表明其减排计划还在考虑之中,欧盟则补充其减排计划需经议会通过; 五、议会花了很长篇幅,论述发展中国家汇报减排进展的责任,其中包括美两年

专题5 河流

专题5 河流(2020.5.7)一轮知识点串讲与巩固 1水循环 (1)水循环的分类 (2)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①影响蒸发的因素 ②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③影响降水的因素 ④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⑤影响下渗的因素 ⑥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3)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河流的补给类型 (1)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 (2)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 3.河流的水文特征 (1)河流的水文特征分析 (2)河流水文特征答题思路 4.洋流 (1)洋流分布规律 (2)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 (3)北印度洋海区冬、夏环流系统 (4)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寒、暖流性质的判断 5.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 (1)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思路 (2)河流的水能开发条件 (3)河流的航运条件 (4)河流的治理原则与措施 (5)水利工程的评价思路 ①可行性评价 ②影响评价 6.七大洲河流特征的描述 延伸补充:

3. 水系特征 答题思路: 三河:①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水系形状(放射状、向心状、对称状、树枝状、平行状等) ②河道特征(河面宽窄、河床深浅、河道区直、河道形态V型/U型) ③河床比降大(河床落差与其长度之比) 三流:①源地、流向、注入地 ②干支流的流程长度 ③流域面积 4.含沙量----(含沙量多、少;河流泥沙丰富的原因) 答题思路: A.产沙量:①流域面积 ②降水强度 ③流域内地形起伏 ④流域内植被覆盖状况 B.沉积量:①水流速度(流经地区地形起伏与河道宽窄) ②海水/湖水/其他河水顶托作用 ③湿地吸附 ④水利工程拦蓄 5. 结冰期 答题思路: 影响结冰的因素:①水流速度 ②矿物质含量 ③地热资源 ④水利工程 6.渔业资源相关成因分析 (1)类题概述 [设问核心词]①渔业资源丰富②鱼类迅速繁殖③渔获量

汉江上游径流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汉江上游径流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1 李桃英1,殷峻暹2,张丽丽3,赵红莉2(1.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陕西西安710068;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8;3.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根据1950~2007年汉江上游安康水文站的实测资料,分析汉江上游径流的变化趋势,重点分析1990年后汉江上游径流量锐减的主要 原因,包括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下垫面变化、耗水增加以及水资源 开发利用等因素。 关键词:汉江; 径流; 演变趋势 汉江是长江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宁强县磻冢山,甲河口以上称为汉江上游,集水面积59115km2,本次研究选用汉江上游的安康水文站, 集水面积38625km2,占汉江上游面积的65%,可基本代表汉江上游径流 变化趋势。 1 径流演变趋势 汉江上游流域以山地为主,处于我国西部平原向青藏高原过度地带,气候温和湿润,有明显的季节性,是南北气候分界的过渡地带,流域内植被良好,降水较为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汉江上游年径流的地区分布和降水量大体一致,汛期径流占年径流80%左右。 1.1 径流年际变化 汉江上游流域位于夏季风活动边缘带,具有东亚季风带一般河流的特点,径流主要由降水补给。逐年间季风形成的降水,其年降水量或降水过程的年际变化均比较大,直接影响汉江上游流域年径流量变化,具有不稳定的特性;并且由于各年之间季风强弱不同,来去的迟早和停留的时间长短不等,逐年降水与径流也不相同,有多水年和少水年之分,最大水年与最小水年相差较大[1]。安康站多年平均径流量187.2×108m3,其中最大水年1983年径流量411.0×108m3,最小水年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B04A07、2008BAB29B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5072100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6CB403404)。 作者简介:李桃英(1963―),女,陕西西安人,高级工程师,学士,“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工作。

考点五 水循环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循环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①水循环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水循环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陆地径流向海洋源源不断地输送泥沙、有机物和盐类;对地表太阳辐射吸收、转化、传输,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对于气候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③造成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2、影响蒸发的因素 3、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典型例题1】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地貌:地势平坦、开阔。 气候: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参考答案】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参考答案】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典型例题2】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回答1~3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 000毫米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D.远小于210毫米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A.坡面B.洪积扇C.河谷D.湖盆 5.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 4、影响下渗的因素

第二章 降雨径流相关预报

第二章 降雨径流相关预报 在现代水文预报中,虽然大量使用流域水文模型,例如新安江模型、萨克门托模型、水箱模型和陕北模型等进行流域降雨径流预报。但是,不少生产单位,尤其是一些大型水库的管理单位,他们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已建立了一套适合于当地实际情况的经验性降雨径流预报方案。 2.1 降雨径流相关图的形式 降雨径流经验关系曲线有各种形式,一般有产流量(f R =次雨量P ,前期影响雨量a P ,季节,温度)、)(0Q P f R a ,洪水起涨流量前期影响雨量=和考虑雨强的超渗式关系曲线形式。这里介绍国内普遍使用的产流量与降雨量和前期影响雨量三者的关系,即R P P a ~~相关图。 图2-1 降雨径流相关图 使用R P P a ~~关系曲线进行净雨量计算一般有两种处理途径:一种是根据洪水初期的a P 值,把时段雨量序列变成累积雨量序列,用累积雨量查出累积净雨,由累积净雨再转化成时段净雨量序列;另一种方法是根据时段降雨序列资料直接推求时段净雨序列。第一种方法的缺点是在整个洪水过程中,使用一条 R P ~曲线, 没有考虑洪水期中a P 的变化。而后者的不足是,当时段取的过小时,一般时段雨量不大,推求净雨时的查线计算易集中在曲线的下段。两种方法的结

果存在差别,至于何者更接近实际也很难断言。 2.2 前期影响雨量a P 的计算 A P 由前期雨量计算,也称前期影响雨量,是反映土壤湿度的参数。其计算公式为 若前一个时段有降雨量,即01>-t P 时,则 )(11,,--+=t t a t a P P K P (2-1) 若前一个时段无降雨时,即01=-t P ,则 1,,-=t a t a KP P (2-2) 式中:K 为土壤含水量衰减系数,对于日模型而言,一般地取85.0≈K ;1,-t a P 和t a P ,分别为前一个时段和本时段的前期影响雨量;1-t P 为前一个时段降雨量。式(2-1)和(2-2)为连续计算式。由于 ?????????+=+=+=+=--+---------) ()()()(,1,33,2,22,1,11,,n t n t a n t a t t a t a t t a t a t t a t a P P K P P P K P P P K P P P K P (2-3) 将式(2-3)各行逐一代入得到 )(,33221,n t n t a n t t t t a P P K P K P K KP P -----+++++= (2-4) 式(2-4)为向前倒数n 天的一次计算式。一般取15天既可满足计算要求。 用m I 表示流域最大损失量,在数值上等于流域蓄水容量。以mm 表示,通常mm 100~60≈m I 。当计算的m a I P >时,则以m I 作a P 值计算,即认为,此后的降雨量P 不再补充初损量,全部形成径流R 。 当计算时段长h 24≠?t 时,土壤含水量衰减系数K 应该用下式换算 N KD K /1= (2-5) 式中:t N ?=/24,KD 为土壤含水量日衰减系数,K 为计算时段是t ?小时的土壤含水量衰减系数。

径流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径流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形成降水是径流形成的首要环节。降在河槽水面上的雨水可直接形成径流。流域中的降雨如遇植被,要被截留一部分。降在流域地面上的雨水渗入土壤,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渗入强度时产生地表积水,并填蓄于大小坑洼,蓄于坑洼中的水渗入土壤或被蒸发。坑洼填满后即形成从高处向低处流动的坡面流。坡面流里许多大小不等、时分时合的细流(沟流)向坡脚流动,当降雨强度很大和坡面平整的条件下,可成片状流动。从坡面流开始至流入河槽的过程称为漫流过程。河槽汇集沿岸坡地的水流,使之纵向流动至控制断面的过程为河槽集流过程。自降雨开始至形成坡面流和河槽集流的过程中,渗入土壤中的水使土壤含水量增加并产生自由重力水,在遇到渗透率相对较小的土壤层或不透水的母岩时,便在此界面上蓄积并沿界面坡向流动,形成地下径流(表层流和深层地下流),最后汇入河槽或湖、海之中。在河槽中的水流称河槽流,通过流量过程线分割可以分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影响因素径流是流域中气候和下垫面各种自然地理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a 气候因素。它是影响河川径流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气候要素中的降水和蒸发直接影响河川径流的形成和变化。降水方面,降水形式、总量、强度、过程以及在空间上的分布,都会影响河川径流的变化。例如,降水量越大,河川径流就越大;降水强度越大,短时间内形成洪水的可能性就越大。蒸发方面,主要受制于空气饱和差和风速。饱和差越大,风速越大,则蒸发越强烈。气候的其他要素如温度、风、湿度等往往也通过降水和蒸发影响河川径流。 b 流域的下垫面因素。下垫面因素主要包括地貌、地质、植被、湖泊和沼泽等。地貌中山地高程和坡向影响降水的多少,如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坡地影响流域内汇流和下渗,如山溪的水就容易陡涨陡落。流域内地质和土壤条件往往决定流域的下渗、蒸发和地下最大蓄水量,例如在断层、节理和裂缝发育的地区,地下水丰富,河川径流受地下水的影响较大。植被,特别是森林植被,可以起到蓄水、保水、保土作用,削减洪峰流量,增加枯水流量,使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趋于均匀。 c 人类活动。例如,通过人工降雨、人工融化冰雪、跨流域调水增加河川径流量;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筑沟开渠调节径流变化;通过修筑水库和蓄洪、分洪、泄洪等工程改变径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成都市高新区某社区常住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制定慢性病社区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结构式问卷对成都市某社区随机选取的1 227名居民进行入户调查,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慢性病患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被调查的1 227名居民慢性病的患病率为%;慢性病按病种顺位,位列前4位的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影响该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的因素为年龄、体重指数、缺乏锻炼、口味偏咸。结论成都市某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应加强社区居民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和人群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群疾病谱和死亡谱也发生了变化,慢性病已严重危害人群健康,影响人群生活质量[1]。了解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课题。于2011-02/03对成都市高新区某社区居民18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状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问卷调查,以期为该社区制定慢性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该社区18岁及以上(成年人)常住人口。常住人口指最近1年内在该社区居住时间累计达到半年及以上的居民。 抽样方法该研究在成都市某社区随机抽取了12个居民院落,分别对抽中的居民院落中的所有楼栋进行统一编号,以每个院落单数楼栋,单数门牌号作为调查家庭。5万人口以上的社区抽取1 000户家庭[2],该社区人口数在5万以上,因此该调查总共抽取了1 053个家庭,对抽中的这1 053个家庭中所有18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进行面对面访谈式调查。共计调查1 227人。 调查方法与内容该研究采用的问卷参照社区卫生诊断技术手册(试用)中成熟的社区诊断调查问卷,入户对居民进行面对面访谈式调查,调查内容包括:①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②慢性病患病情况:以医院医生的明确诊断为依据判断居民是否患有慢性病,慢性病种类包括被调查者所患的所有慢性病;③健康相关行为,包括吸烟、饮酒、饮食习惯、体育锻炼、主动获取保健知识等情况。

长江流域径流趋势变化及突变分析

文章编号:100428227(2005)0520589206 长江流域径流趋势变化及突变分析 秦年秀1,2,姜 彤1,许崇育3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3.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Upp sala University ,Villavagen 16,S 275236Upp sala ,Sweden ) 摘 要:选取长江流域重要控制站宜昌、汉口和大通站,分别应用1882~2000年、1870~2000年和1950~2000年的月平均流量资料,对年代际、月径流、季节性径流的变化以及径流的变化趋势及突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使用非参数 Mann 2Kendall 法来检验径流的趋势变化。趋势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径流呈微弱增加趋势,但不显著 且地区分布不均,中上游减少,下游增加;而季节性夏季和冬季径流增加趋势明显,尤其是7月和1月径流增加最突出;更重要的是90年代汛期径流也呈现出增加趋势,汛期径流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洪灾发生的可能性,这可能是导致洪灾频繁的原因之一。突变分析指出,宜昌和汉口站从1926年开始径流经历了一个明显减少的变化,这与 20世纪20年代初,北半球突然变暖,长江上游地区呈现降温、降水减少趋势一致。 关键词:长江;径流趋势分析;突变分析;1990s 文献标识码:A 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全球变暖,降水增加,近年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繁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发严重,已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本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是近千年来最温暖的10年,也是我国洪涝灾害高发的10年。20世纪11次大洪水中90年代就有5次。因此从各方面研究长江流域洪水形成的机制,分析长江流域径流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大洪水,为长江洪水风险管理提供决策方案已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长江大洪水高频发生,除湖泊围垦造成蓄洪功能减弱等因素外,与全球变暖,降水增加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大降水事件增多。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降水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1],1960~2001年长江流域在较大范围内年暴雨日数和暴雨量也都呈增加趋势,夏季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呈增加趋势的站点明显增多[1,2]。全球变暖,区域气候改变,势必导致降水及其分布发生变化,也必然引起流域水资源分配及其径流发生变化。本文目的是通过对能够代表整个长江的宜昌、汉口、大通水文站的径流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揭示近百年 来长江流域径流量的变化及其演变趋势。 1 研究数据及方法 本文选取由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提供的能代 表长江上、中、下游的宜昌(1882~2000年)、汉口(1870~2000年)、大通(1950~2000年)水文站的径流资料。其中宜昌水文站位于长江三峡的东部出口,完整地控制了长江上游100.6×104km 2的广大地区;汉口水文站位于长江中游,控制流域面积148.8×104km 2,流域内除了长江上游地区外,主要包括了洞庭湖和汉水流域;大通站控制流域面积170.548×104km 2,控制了长江流域94.7%的流域面积,流域面积较宜昌站大63.4%。(参照图1)。 主要采用非参数Mann 2Kendall (以下简称M 2K 法)趋势分析及突变检验法、线性趋势分析法以及滑动t 检验法来检测径流的突变。M 2K 法是用来评估气候要素时间序列趋势的检验方法,以适用范围广、人为性少、定量化程度高而著称,其检验统计量公式是: 收稿日期:2004209206;修回日期:20042102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旱涝序列时空格局与风险评价No.40271112)、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 要方向项目(长江中下游洪水孕灾环境变化、致灾机理与减灾对策,KZCX32SW 2331). 作者简介:秦年秀(1976~  ),女,广西省桂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洪水风险分析.第14卷第5期2005年9月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 he Yangtze Basin Vol.14No.5 Sep.2005

2.降水、蒸发、径流基本知识

降水 大气中的液态或固态水,在重力作用下,克服空气阻力,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现象称为降水。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和降雪,前者为液态降水,后者为固态降水,其他的降水形式还有露、霜、雹等。凡日降水量达到和超过50mm的降水称为暴雨。暴雨又分为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三个等级。 小雨:12小时内降水量为0.1-4.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为0.1-9.9mm降雨。 中雨:12小时内降水量5.0~14.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0~24.9mm的降雨过程。 大雨:12小时内降水量15.0~29.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25.0~49.9mm的降雨过程。 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30.0~69.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50.0~99.9mm的降雨过程。 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70.0~139.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0.0~249.9mm的降雨过程。 特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大于等于140.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等于250.0mm的降雨过程。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2.5~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5.0~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一、降水要素 降水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在水文学中一般只讨论降水时空分布的表示方法和降水资料的整理及应用。描述降水的基本物理量(即降水的基本要素)介绍如下: (1)降水量(深)。降水量的概念是时段内(从某一时刻到其后的另一时刻)降落到地面上一定面积上的降水总量。按此定义,降水量应由体积度量,基本单位为m3。但传统上总是用单位面积的降水量即平均降水深(或降水深)度量降水量,单位多以mm计,量纲是长度。降水量一般用专门的雨量计测出降水的毫米数,如果仪器承接的是雪、雹等固态形式的降水,则一般将其溶化成水再进行测量,也用毫米数记录。但在进行水资源评价等考虑总水量时多用体积度量降水量。 降水多发生在大的面积上,但仪器观测的点位相对面积很微小,常作为几何的点看待,因此又有“面降水量”和“点降

城市道路路面径流水质分析及评价

城市道路路面径流水质分析及评价 发表时间:2019-02-27T13:33:53.20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2期作者:周佳宋瀛[导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城区降雨径流形成的面源污染成为城市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某市具有代表性的柏油沥青路面和混凝土路面雨水径流采集化验分析周佳宋瀛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天津 300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城区降雨径流形成的面源污染成为城市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某市具有代表性的柏油沥青路面和混凝土路面雨水径流采集化验分析,结果表明,各个采样点位集流面雨水径流初期污染物浓度较高,随着降雨时间的延长,浓度逐渐下降。当降雨径流形成一段时间后,收集用于建筑施工、道路清洗、消防、冲厕等等领域,能够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供需不 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路面径流;水质分析;城市道路;评价 引言 路面径流具有污染物种类多、浓度高和有毒性等特征。不少研究认为,路面径流含有悬浮颗粒、重金属、有机物和多环芳烃等污染物。城市道路路面径流中的有机污染物及悬浮固体浓度不低于典型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悬浮固体及石油类浓度远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限值。路面径流中的多环芳烃浓度是河水或湖泊水中的、倍,城市不同功能区地表径流检出率最高的毒性污染物与汽车交通有关。在路面径流汇入城市排水管网排放时,污染物也随之迁移进入水体,使受纳水体水质恶化,甚至通过各种水体的利用途径污染其他环境要素。路面径流污染已被认为是一类重要的非点源污染。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路面径流己经开展了30多年的研究,在径流水质特征、污染物累积排放及迁移过程、污染负荷和对环境的影响评价等方面均有不少报道。 1污染物成分与来源研究公路路面径流污染是在降雨后形成径流对路面沉积物冲刷而产生的。路面径流作为一种具有较大污染潜力的污染源已经得到了各发达国家的广泛关注。弄清楚污染物的来源与成分是研究路面径流污染特征的基础。雨水在与路面接触后形成的路面径流中的污染物浓度较之雨水本身大大增加,这说明在晴天时路面积累的污染物是路面径流污染的重要原因。对路面沉积物的成分进行测定对研究径流污染特性有很大帮助。在路面径流中主要污染成份为SS、COD、重金属(如Pb、Zn、Cu、Cr、Ni、Fe、Cd等)、N、P营养物、氯化物、油和脂、农药和PAHs等。公路路面径流污染物的来源很多,主要包括机动车辆的运行(包括轮胎磨损颗粒、筑路材料磨损颗粒、运输物品的泄漏、车体部件产生的颗粒物质及除冰剂)、雨水本身的污染和大气降尘等等。由于公路交通活动而形成的路面沉积物是公路路面径流最重要的污染源。其中SS主要来源有轮胎磨损颗粒、筑路材料磨损颗粒、运输物品的泄露、刹车连接装置产生的颗粒及其它与车辆运行有关的颗粒物、大气降尘及除冰剂等;重金属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的排放与轮胎的磨损,也有部分来自于燃料或润滑油的泄露及除冰剂的撒播(使用除冰剂的公路路面)。油和脂主要来源于燃料及润滑油的泄露。路面沉积物中的毒性有机物如汽油烃(PHC)和多环芳烃(PAHS),主要来自润滑油的泄露。另外,对公路两侧的农作物施肥等工作也会增加路面径流中的N、P含量。近年来,国内很多研究人士也对公路路面径流中主要污染物进行了分析,得到的结论与国外的研究成果相差不大。公路径流中主要的污染物为石油类、COD、BOD5、悬浮固体以及重金属,且含量超过我国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其中对路面沉积物污染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大的颗粒可能在日常清扫中得以去除,粒径较大的颗粒较少,公路路面沉积物以小粒径颗粒为主。路面沉积物中,不同粒径颗粒的Pb含量变化较大,且较小颗粒Pb含量较大,Zn的含量呈随颗粒粒径减小而增大的趋势。公路沉积物中还有一定的有机污染潜力。路面沉积物所造成的污染主要是重金属污染,污染物的来源均与汽车交通活动有关。 2材料与方法 2.1雨水采样时间 为提升雨水利用效率,选择了某城市夏季雨水多发季节,分别是2018年7月25日(暴雨)、8月5日(雷阵雨),以及8月12日(小到中雨),分别在降雨时公路两旁路面形成径流后的5~15min、20~30min和35~40min期间进行水样采集。 2.2径流取样与分析 试验采样点为某科研基地的混凝土路面,区域呈矩形,横向坡度0.3%,纵向坡度1%。天然降雨情况下采用50L聚乙烯桶收集路面雨水径流,利用自动气象站同步获得场次降雨过程线,根据降雨强度、径流强度描述不同场次降雨径流水文水力过程。利用聚乙烯瓶收集径流水样,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标准方法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分析。水样监测指标中pH值、DO采用便携式水质测量仪分析,SS采用固体悬浮物测定仪分析,COD采用化学需氧量速测仪分析。 2.3试验方法及内容 路面径流水质指标分别取自暴雨、雷阵雨、小到中雨不同时间段采样化验数据均值。其中,pH值采用PHS-3C(A)型精密酸度计测定;COD采样重铬酸钾法测定;铅、锰采用原子吸收光光度法测定;SS采用水相滤膜抽滤干燥法测定;全盐量采用重量法检测。分别对道路降雨径流水物理指标及化学指标进行检测。检测项目指标依据《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2002)进行分析(见表1)。表1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

分析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分析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医患关系成为了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媒体炒作的焦点、医患双方的痛点、行政司法处理的难点。本文试图分析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其影响,从医方、患方、社会及媒体等因素着手,探讨影响医患关系的原因,力图给医院管理者、医务工作者、患者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标签:医患关系;社会;媒体;患者 1医患关系的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随着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道德观和价值观悄然发生着变化,法律意识亦不断增强,同时医患关系领域也是如此不断发生着变化。当前,医患关系总的说来是基本和谐之中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大的和谐之中存在小的不和谐。和谐是主流,不和谐是支流。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医患之间也出现了互不理解、缺乏尊重和不够信任等关系紧张状况,不仅如此,在一定程度医患关系有恶化的趋势。特别是近年来相继出现个别患者或者患者家属伤害医务人员的极端事件,干扰了正常医疗秩序,甚至直接危及医务人员人身安全。这提醒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种不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仅会影响到构建和谐社会近期目标的实现,还会影响到维护人类自身健康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4]。因此,医患关系成为了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媒体炒作的焦点、医患双方的痛点、行政司法处理的难点。 2影响医患关系和谐的因素 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受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内在因素有医患双方的因素,其中,医方因素是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外在因素(社会因素)有体制机制、法律保障、媒体舆论导向等诸多问题。 2.1内在因素 2.1.1医务人员因素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在利润驱动下,许多潜规则将医生逐渐拖离了医学道德的轨迹。同时,价值观的偏离导致医患关系不和谐。一方面表现为”重利轻义”,近年的社会发展模式中,经济指标占主导地位,医生在执业中被要求尽力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市场经济下的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会被要求创造利润。在所谓成本核算自负盈亏的压力下,医护人员可能淡化自己的义务,盲目追求盈利力求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表现为”医生的逆向选择”[5]医生的逆向选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城乡之间;②医院之间。城乡之间的逆向选择是指,农村是最需要医生的地方,医生却选择城市;医院之间的逆向选择是:基层医院是最需要医生的地方,医生却选择综合大医院(即三级甲等医院)。这种医生选择错位的现象最终导致基层医院”大病看不了,小病看不着”而三级甲等医院又”人满为患”的尴尬局面。

高速公路路面径流水质特性及排污规律

中国环境科学 2001,21(5):445~448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高速公路路面径流水质特性及排污规律 赵剑强,刘珊,邱立萍,陈莹(长安大学环境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4) 摘要:采用现场连续取样,在雨天某一时段对西安至临潼高速公路路面径流排水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高速公路路面排水具有较高的污染强度,污染物以SS和COD为主,且生物可降解性较差.水质参数SS、COD、总Pb、总Zn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分析探讨了路面径流污染物排放规律及其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关键词:路面径流;水质;排污 中图分类号:X5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23(2001)05-0445-04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pressway runoff quality and pollutants discharge rule. ZHAO Jian-qiang, LIU Shan, QIU Li-ping, CHEN Ying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China).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1,21(5):445~448 Abstract:With on-site continuous sampling, drainage water from expressway runoff of Xi'an-Lintong expressway was monitored in a period of a wet weath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pressway runoff has greater pollution intensity and the main pollutants are SS and COD with rather low biodegradability. There are better linear relations among the water quality parameter SS, COD, total Pb and total Zn. The rule of pollutant discharge of the highway runoff and its impact on water quality of the river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highway runoff;water quality;pollutant discharge 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最早策划这一研究的机构是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研究重点以城市地表径流为对象.之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包括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在内的路面径流被给予关注,至今路面径流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具有自身特征的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1]. 在我国,关于路面径流污染方面的研究除了在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将路面径流作为一项影响地表水体水质的因素加以分析评价外,尚没有见到深入研究的报道.路面径流这一具有非点源污染特征的地表径流,在影响地表水体水质方面,不仅体现在对地表水体悬浮固体浓度有着较大影响,而且较明显地影响着重金属和有机物的含量.所以,本研究以西安至临潼高速公路雨天桥面径流排水为对象,在某一时段的时间间隔内连续监测水量及水质,以探讨路面径流污染源的强度、水质特性、排污规律以及对地表水体水质的影响. 1研究方法 1.1采样地点 在降雨期间对西安至临潼(简称西临)高速公路浐河大桥桥面径流排水水量及水质进行等时间间隔连续采样分析,采样点为大桥排水孔(落水管).该公路为双向4车道,全封闭,全立交,设中央分隔带,带宽1m,单向机动车道路面宽为10m,桥面宽为9m.桥面采样点汇流面积为608m2. 1.2水质分析项目 水质分析项目为SS、COD、总Pb、总Zn、溶解性COD及BOD5,其中溶解性COD及BOD5仅测定了混合样平均值. 1.3采样时间及降雨状况 采样时间为2000年10月10日上午9:30~ 11:00,每隔11min取水样1次,测流量1次,计量降雨强度1次(11min平均值),测试结果见表1. 收稿日期:2001-02-21 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9C09)

影响径流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试题 影响径流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流域径流形成? 试述河川径流中的基流分割主要方法及研究基流的意义。 径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及其影响条件。 径流形成原理 径流是指流域的降水由地面及地下汇入河网,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径流的形成过程可分为流域蓄渗过程、坡地汇流过程和河网汇流过程。径流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降水在流域空间与时间上的再分配过程。 1、流域蓄渗过程 降雨初期,除降落在河槽水面上的雨水直接形成径流外,大部分降水并不立即产生径流,而是消耗于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散发。在降雨过程中,当降雨强度小于下渗能力时,雨水将全部渗入土壤中;当降雨强度大于下渗能力时,超出下渗强度的降雨形成地面积水,蓄积于地面洼地,称为填洼。随着降雨继续,满足填洼后的水开始产生地面径流。流域上不断降雨,渗入土壤中的水使包气带含水量不断增加。土层中水达到饱和后,在一定条件下,部分水沿坡地土层侧向流动,形成壤中径流,壤中径流扩散到地面形成地表饱和径流。下渗水到达地下水面后,以地下水的形式沿直面土层汇入河槽,形成地下径流。 在流域蓄渗过程中,无论是植物截留、下渗、填洼、蒸散发及土壤水的运动,水的运行均受制于垂向运行机制,水的垂向运行过程构成了降雨在流域空间上的再分配,从而构成了不同的产流机制,形成了不同的径流成分。 2、坡地汇流过程 满足填洼后的降水在坡面上形成片流、细沟流运动的坡面漫流。在漫流过程中,坡面水一方面继续接受降雨的直接补给而增加,别一方面又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消耗于下渗和蒸发而减少。坡面水流可能程紊流或层流,其流态与降雨强度有关,其运行受重力和摩阻力的支配。坡面漫流流程一般不超过数百米,历时亦短,故对小流域比较重要,而对大流域往往可以忽略。 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同样存在沿坡地土层的汇流过程,它们都是在有孔介质中的水流运动。壤中流流速要慢于地面径流而快于地下径流。 在径流形成过程中坡地汇流过程对各种径流成分在时程上起着第一次再分配作用。 3、河网汇流过程 指各种径流成分经过坡地汇流进入河网后,没河网向下游流出出口断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河网调蓄作用对净雨量在里程上再一次进行分配,使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线比降雨过程线平缓的多。河网汇流的水分运行过程,是河槽中不稳定水流运动过程,是河道洪水波的形成和运动过程,而下游断面上的水位流量的变化过程是洪水波通过该断面的直接反映。 在径流形成中通常将流域蓄渗过程到形成地面径流及早期表层流过程称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沟通学校和社会,在最有效地实现人职和谐,实现人力资源的个人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对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马云强(2008)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一文中指出对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就成为一种颇受世界关注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与课题,它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研究。 从现实意义上讲,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学校、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大学生而言,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大学生正确定位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职业生涯目标和职业理想的确定奠定基础;有利于拓展大学生自身素质、提升竞争能力。对学校而言,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生产的产品。产品合格与否、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将直接影响到外界对学校的评价,影响到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而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高等院校改进和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学校就业指导服务质量,更加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于社会来说,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可以使我国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有序的流动,控制就业市场中的不合理现象的发生,缓解就业难的压力,使学生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本文以宁波高校为例,从实践上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宁波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现状的实证分析和经验总结,重点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现状、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因素,揭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问题根源,创新宁波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从而最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人职和谐,实现人力资源的个人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