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历史名人简介

著名人物

温州人杰地灵,代有名家。南宋时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永嘉四灵”为代表的江湖诗派,近现代的孙诒让、夏鼐、夏承焘、苏步青等,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科学史上都具有重大影响。

【温州部分杰出历史人物】

谢灵运(385~433年),中国南朝宋诗人。公元422年出任永嘉太守,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他创作的山水诗传世名篇,多为赞美温州山水。谢灵运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又因他是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晋末曾出任为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豫州刺史刘毅的记室参军,北府兵将领刘裕的太尉参军等。入宋后,因刘裕采取压抑士族政策,降爵为康乐侯,出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元嘉十年(433)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人好营园林,游山水,制作出一种“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的木屐,后人称之为“谢公屐”。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写秋色“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等等,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谢灵运的诗歌虽不乏名句,但通篇好的很少。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但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

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谢灵运还有赋10余篇,其中《山居赋》、《岭表赋》、《江妃赋》等比较有名,景物刻画颇具匠心,但成就远不及诗歌。谢灵运早年信奉佛道,曾注释过《金刚般若经》,润饰过《大般涅盘经》,有《辩宗论》为其阐释顿悟的哲学名篇。谢灵运还于元嘉间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著录36卷,已佚。《隋书·经籍志》又著录有《谢灵运集》19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谢康公集》2 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另有明代李献吉、焦竑辑刻的《谢康乐集》。近人黄节也作有《谢康乐诗注》等。

王十朋(1114~1171年),温州人。南宋建炎二十四年高宗亲擢为状元,著有《梅溪集》及《杜陵诗史》等,其事迹、思想在温州影响较大。宋徽宗政和二年生于乐清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从小日诵数千言,是个神童,先后在鹿岩乡塾、金溪邑馆、乐清县学读书。建炎四年(1130年),高宗避难,十朋有诗“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绍兴十年(1140年),开馆梅溪,教授四十人。翌年入太学。由于秦桧把持着科举的取舍大权,十朋因直言而被排斥。直到秦桧死后两年的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三月,高宗亲自面试进士,进言“陛下正身以为本,任贤以为助,博采兼听以收其效”,四十七岁一举夺魁,授承事郎,特遣绍兴府签判,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力主北伐,遭主和派排斥归里。孝宗时,任侍御史,一月内连上十六札,上疏论史浩八罪。孝宗却执意议和,七月,十朋遂辞官归乡。次年夏天,以集英殿修撰起知饶州,干道元年(1165年)七月,移知夔州,八月起知泉州,任内重视农田水利,爱民如子,干道六年闰五月,泉州任满之日,“父老儿童攀辕者不计其数,

公亦为之垂涕,至今最人犹怀之如父母。”泉人为立生祠。一生清廉,三餐常不饱。夫人贾氏出身乐清望族,死于泉州,竟无力归葬,灵柜在泉州停放二年。干道七年(1171年)三月陈太子詹事,病重,以龙图阁学土致仕,七月卒于左原。赐谥忠文。

戏曲《荆钗记》借用了他的名字,剧中情节关于“荆钗定盟”、“妻投瓯江”却与他的生平事迹不符。著有《梅溪王先生文集》、《杜陵诗史》、《尚书解》、《春秋解》、《论语解》、《周礼详说》、《唐书详节》和《梅溪奏议》等。《梅溪王先生文集》(前集诗,后集文),计有诗一千七百多首、赋七篇、奏议四十六篇。

叶适(1150~1223年),南宋哲学家,倡导“务实而不务虚”,批评“高谈者远述性命,而以功业为可略”,主张“黜虚从实”,修实政、行实德、实事实功,是永嘉学派之集大成者。叶适字正则。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宋孝宗赵眘淳熙五年(1178),中进士第二名。官至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曾向丞相推荐永嘉学派的前辈陈傅良等三十四人,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宋光宗嗣位,由秘书郎出知蕲州(今湖北蕲春),入为尚书左选郎官。宋宁宗时,历任权吏部侍郎、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以战功进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韩侂胄仓促发动对金战争,兵败被诛。叶适被诬附和韩侂胄起兵,落职奉祠者凡十三年。晚年居永嘉城外水心村,潜心著述,人称水心先生。政治上,叶适是主战派,但主张首先修筑堡坞,巩固边防,徐图进取,反对冒险进军。经济上,他主张理财,称“古之人未有不善理财而为圣君贤臣者”,并认为应当把“理财”同“聚敛”区别开来。思想上,他主张“务实”,反对理学家坐而论道,脱离实际,指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特别是后期,叶适在《习

学记言序目》等著作中,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反思。他反对道“先天地生”和“尽遗万物而特言道”的唯心主义观点,将《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的命题改换成“不可须臾离物也”,并认为这才是孔门儒者的真正传统,所以“《周官》言道则兼艺”,“《诗》称礼乐未尝不兼玉帛、钟鼓”。此外他对理学家奉为宗旨秘义的“太极”作了根本的否定,认为把《易传》当作孔子的著作,本身就是一种附会。同时,他还通过否定“曾子亲传孔子之道”的说法,批判了理学家的道统传授说。朱熹则批评叶适的永嘉之学“大不成学问”。叶适学说中的唯物主义成分和批判精神,继承了北宋中期以来宋学疑经惑古,以己意解经的优良传统,在儒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特别是在“天下争言性命之学”的时候,叶适挺身而出,和陈亮同倡事功之学,与当世大儒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分庭抗礼,鼎足而三,尤属难能可贵。在诗文创作上,叶适才气奔逸,雄赡风发,自成一家。著作有《水心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序目》行于世。

刘基(1311~1375年),明朝开国功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

家。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刘基的历史功绩在于能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帮助朱元璋勇敢地担负起统一中国这一伟大任务。他主要干了如下六件大事:

(1)帮助国主朱元璋废小明王而自立。朱元璋是郭子兴的部将,子兴

死后,小明王

韩林儿封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朱元璋借用龙凤年号,名义上受小明王节制。在攻克南京,据淮河江左地区,下浙江后,朱元璋被手下奉为吴国公,置江南行中书省,仍奉韩林儿。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独基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所谓天命,就是要朱元璋有雄心壮志、大展宏图、担负起打天下建立新王朝的使命。

(2)协助朱元璋制订“征讨大计”。朱元璋起于淮右,渡江后,势力发展较快,但仍只局限于浙江一带,且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均为劲敌,稍有不慎,就有败亡之危。当时许多人认为张士诚据有苏湖富饶地区,宜先攻取。但刘基认为“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协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朱元璋采用了这战略决策,遂成帝业。

(3)在重大战役中,或运筹帷幄,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刘基因谙韬略,通天文地理,故往往“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如公元1360年,陈友谅率精兵三十万,战舰五千只,攻下太平,进驻采石矶,直逼金陵,势甚器张。当时朱元璋驻金附守兵仅十万余。由于双方力量对悬殊大,朱元璋军中文武大臣乱成一团: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放弃应天,保存实力再作计较;有的主张出击,一决雌雄……独刘基一人张目不言,朱元璋就把他请到自己的卧室,征求意见。刘基说:“主张投降和逃跑者,应杀头治罪,因他们不看大好形势,散布失败情绪。事实上,陈友谅自以为兵强势众,又打了几次胜仗,更是志得意满,目空一切。我们就利用他的骄傲情绪,设下埋伏,使计诱其深入,一鼓可破。”朱元璋听了刘基这番独见后,乃定征伐之计。刘基勇气奋发,计划

立就:首先遣人诈降,使康茂才诱陈友谅夜来劫城,并约定陈友谅至江东木桥边呼“老康”为联络信号。陈友谅不知是计,结果点精兵三十万,行至江东桥边,并无木桥,是座铁桥,使人呼“老康”,又无人答应。正在疑惑间,又突遇暴雨,四下伏兵齐出击,陈友谅鼠窜狼奔,败退至江边。谁知原有渡江用的战舰,刘基以计尽将拘掠,仅留破般三百只于江边。陈友谅败军争先逃渡,行至江中,又突闻火炮声,破船连人沉没一半多。结果全歼陈友谅主力军,挫败陈的锐气,乘胜收复太平,攻下安庆、信州、兖州。陈友谅只得带领剩余的伤卒败将仓惶地逃回汉阳。

三年后(1363年7月),陈友谅重整旗鼓,号称百万,再度与朱元璋在鄱阳湖中作生死存亡的大决战。在这胜负的关键时刻,刘基始终和朱元璋在一条船上参与军机,运筹帷幄。一次,他忽然发现水鸟惊飞,刘基预知这是陈友谅的船队集中力量向朱元璋的指挥船开火,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立即拉起朱元璋转到另一条船上,当他们还未坐定,原来那条船已被陈友谅火炮打得粉碎。当时陈看到朱元璋的指挥船已被打沉,大喜过望。不料朱元璋仍在指挥战斗,士兵越战越勇,最后大败陈友谅,陈也在这次水战中败死。这次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历史上称为鄱阳湖之战。

(4)洪武开国之前,1366年受命卜地拓建南京城;1367年授太史令,上戍申大统历,并与李善长、杨宪、傅献、陶安等一起定律令。平定张士诚后,有张昶者使人上书称颂功德,劝朱元璋及时行乐,刘基当即指出:“是欲为赵高也。”及时提醒朱元璋“居安思危”。

(5)洪武开国以后,刘基奏立《军卫法》,提出“宽以待民与严惩贪吏”的主张,肃纲纪,整吏治,严惩贪枉。如中书省都事李彬坐贪纵罪,虽丞相

李善长出面替其义子说情,刘基仍将李彬奏斩。刘基还谏止营建东都,提醒朱元璋不要轻敌。奏曰:“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也;王保保<扩郭铁机>未可轻也。”

(6)六十一岁告老还乡,劝朱元璋“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临终前遗嘱次子仲璟,待胡惟庸败后上奏朱元璋:“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联络。”

以上六件大事,前三件可谓帮助朱元璋打天下,后三件可谓帮助朱元璋巩固天下。说明刘基是位卓越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他既是开国功臣,也是治国良臣。

刘基在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文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主要著作有:《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诚意伯文集》、《卖柑者言》、《百战奇略》、《时务十八策》、《火龙神器阵法》、后人合编《诚意伯文集》20卷。此外,民间亦有多部与刘伯温有关的小说。当中,有说他经常微服出巡,体察民情。亦有说他很会占卜,常装扮成道士,并著有《烧饼歌》,向朱元璋暗示大明日后所发生的事,甚至明亡之后数百年的事。不过,由于刘伯温早在洪武八年就已离世,使这些故事和预言的真确性存疑。《烧饼歌》,全文共计一千九百一十二字,用四十余首隐语歌谣组成,是用隐语写成的“预言”歌谣,据卦撰词,从一定的“象数”规律排来,涉及到“象、数、理、占”的入化应用,也是前人“观象玩占”的遗著,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深,难于理解,视为神撰。

其中的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郁离子”是刘伯温

的托称,刘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一生中最鼎盛之际,此前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他认为志利忘民,缺乏行义,国家是危险的。刘基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治世的理论基础,主张宽仁之道,认为只要把握好国家的纲纪,刑德,人才,就能治天下。在写作作《郁离子》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统。

孙诒让(1848~1908年),温州瑞安人。清经学家、文字训诂学家,所著《契文举例》,为最早考释甲骨文的著作,另著有《名原》、《古籀拾遗》、《古籀馀论》、《墨子间诂》、《周礼正义》、《尚书骈枝》、《札迻》、《籀庼述林》等书。又名德涵,字仲容(一作仲颂),晚号籀顷,浙江瑞安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卒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孙诒让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一代经师,由于他的学术研究极为朴实,故又称朴学家,并誉为“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他十三岁就著成《广韵姓氏刊误》,十八岁写成《白虎通校补》,一生著作达35种,对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主要著作《周礼正义》是解释周礼最精审详备之作,《墨子闲诂》为训诂名著,`被誉为“现代墨子复活”,《契文举例》是考释殷墟文字最早著作。孙诒让苦心经营,筹建资金五十来万,领导温处十六个县先后成立学堂三百余所,为浙南近代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地方启蒙运动和刷新乡土社会风气起着

巨大作用。近代学术界俞曲园、章太炎、张謇、朱芳圃、徐世昌、梁启超、鲁迅、郭沫若、胡适等对他都有中肯的高度评价。《清史稿》482卷为他列传,温州和瑞安各地还修建了“籀园”、“怀籀园”、“籀公楼”等建筑物,来纪念这位大

学问家和大教育家。

夏承焘(1900~1986年) ,字瞿禅,晚字瞿髯,别号梦栩生,室名月轮楼、天风阁、玉邻堂、朝阳楼,温州人。著名词学家,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国学界称其为一代词宗。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一系列经典著作无疑是词学史上的里程碑,20世纪优秀的文化学术成果。胡乔木曾经多次赞誉夏承焘先生为“一代词宗”、“词学宗师”。

1918 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校。1930 年,由严州九中转之江大学任教。之后曾任浙江大学教授。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语言文学研究室主任兼研究员;《文学研究》杂志编委、《词学》杂志主编、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他曾任浙江省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夏承焘先生作为杰出的词学家,既是传统词学的总结者,亦是现代词学的奠基人。

被誉为“词学宗师”的夏承焘先生,20岁以后,北到冀晋,西入长安,视野扩大,阅历加深,写下了不少忧时愤世之作。30岁前后,把主要精力放在撰写《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和《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等词学专著上,但并未放弃吟咏。30岁后专攻词学,弘博精深,对我国词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他一面继承历代词学之长,一面对传统词学作了多方面的开拓与创新,以考信求实的态度研究词体、词乐、词律和词史,大大扩展了词学研究的领域,为词学走向科

学化、系统化与理论化的轨道作出了突出贡献。50岁前后,进行词学研究的同时,还写了不少奇思壮采的创新之作。

凝聚着夏承焘先生毕生心血的近千万字著作中,有已出版的词学专著近30种,未结集论文百余篇,待整理出版的著作尚有多种。其中《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等,都是有词学以来少有的巨著。他还创作了大量诗词,其代表作为《夏承焘词集》、《天风阁诗集》,并写了独具特色的《天风阁学词日记》。夏承焘先生之学术成就,还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1981年后任中国韵文学会名誉会长、《词学》主编等

从教60多年来,夏先生善于奖掖人才,扶植后进。桃李门墙,济济多士。然而他“但开风气不为师”,从不以师道自居。出于夏氏门下的,都深受其赐而又不为所限,有的在学术上得以独立发展。夏先生是一位全心全意为祖国培养人才的导师,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外国学者慕名远道前来向他求教的,络绎不绝。

如今他的学生遍及海内外。

夏鼐(1910~1985年),温州人。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中科院院士。曾先后获得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院士、瑞典皇家文学历史考古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外籍院士、意大利远东研究所通讯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等荣誉称号。被誉为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夏鼐(1910—1985),字作铭,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出身商人家庭。1927年浙江省立十中初中部肄业,1930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附中高中部,同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35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获考古学博士学位。1940年,曾在埃及开罗博物馆从事研究工作。1941年回国,先后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委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建国后,历任浙江大学

教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委员会主任委员;又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起被选为第二至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赴日本、泰国、巴基斯坦、伊朗、意大利、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英国、法国、瑞士、德国、瑞典、美国、秘鲁、墨西哥等国考察、讲学或参加国际会议,先后被授予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院士,瑞典皇家文学、历史、考古科学院外籍院士,意大利近东远东研究所通讯院士等称号,为我国接受外国国家最高学术机构荣誉称号最多的学者。夏鼎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50年代初,曾参与筹划和组织领导由文化部、中科院、北大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四期全国考古人员训练班,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考古人才;亲率发掘队对辉县、长沙和黄河水库区等地进行重要考古调查与发掘;1956—1958年,主持并参与具体操作发掘北京明定陵工作;1974年后对长沙马王堆汉墓、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和偃师商城等重要发掘进行现场指导,使中国考古学的科学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在加强文物保护、完善《文物保护法》以及审核重大考古发掘项目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苏步青(1902~2003年),温州人。我国杰出的数学家、教育家、诗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科院院士。曾任复旦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苏步青(1902-2003)浙江平阳人。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到复旦大学任教,任教务长、副校长、校长等职,1983年起任复旦

大学名誉校长。1985年起任温州大学名誉校长。历任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兼任学术委员会常委,专长微分几何,创立了国内外公认的微分几何学派。撰有《射影曲线概论》、《射影曲面概论》等专著10部。研究成果“船体放样项目”、“曲面法船体线型生产程序”分别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苏步青不仅是中外闻名的数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一生与诗结缘,诗中不仅反映了他热爱祖国的精神,还渗透了浓郁乡情。仅以《苏步青业余诗词钞》几百首诗来说,赞美家乡的就有几十首:瓯江雁荡、卧牛带溪、农家风情、儿歌俚语,都在诗词中尽展风姿,其创作时间长达60余年。诗是苏步青的人格投影、情感物化和生命结晶。读他的诗,为我们了解现代中国正直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艺术参照。

早在抗战时期,苏步青居于西北的一个小镇上,身处“流亡大学”的困难境地,仍不忘家乡父老,以诗寄情:“画角声声催铁血,烽烟处处缺金瓯。”“万里家乡隔战尘,江南烟雨梦归频。”“遥怜儿女牵衣小,无奈家山归梦长。”抗战胜利后,他到台湾负责接收台北大学,很多朋友劝他留在台湾,但他依然决定回浙大。1946年3月,苏步青在从台湾归来的飞机上作《忆秦娥》,充满思乡之情:“台湾峡,深蓝一片波声歇。波声歇,孤机遥指,浙东瓯北。白云开处山重叠,晴空万里归时节。归时节,红楼幽楼,菱花新雪。”后来,蒋介石发动内战,陷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苏步青的诗词重又流露出感时伤世、心忧天下的情愫:“极目东西无净土”、“愁闻鼙鼓动余哀”。在旧中国的灾难岁月里,他的诗词多忧患之音,沉郁之作,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苏步青的家乡诗情在南雁这个主题上表现最丰富。他出生于1902年,1919年就离开家乡去日本留学,此后一直生活在他乡,可心中最牵挂的是家乡的南雁荡山,描写南雁风情的诗就有几十首:会文书院的古风、仙姑洞的香火、碧溪渡的竹筏、顺溪的香鱼、腾蛟的古桥……1940年他回乡时,写下了《南雁爱山亭晚眺》:“爱山亭上少淹留,烟绕村耕欲渐休。牛背只应横笛晚,羊肠从此入山幽。云飞千嶂风和雨,滩响一溪夏亦秋。长忆春来芳草遍,夕阳渡口系归舟。”由于诗人对环境十分熟悉,顺手拈来,把碧溪渡、东南屏嶂、云关等景点描绘得呼之欲出。1945年抗战刚胜利,他多想回家乡看看,可苦于没有机会,于是在《梦游仙姑洞》中写道:“梦里仙姑画里行,居然一水竹排轻。不知窗际寒灯影,竟化山头皓月明。”窗前的寒灯竟成了家乡的明月,可见其情深意切。他的《忆游南雁》、《南雁佳景吟》、《思乡》、《南雁寄怀》无不在回忆和思念中写就。1942年,友人在送他的诗中写道:“子规声里情难遣,心逐飞鸿雁荡边。”他和道:“云关千级迂仙道,月牖孤悬印雁行。”家乡的老同学施锵带来了南雁特产香鱼干,他又深情地写下:“闻道家园秋已晚,西风不用忆鲈鱼。”

家乡的故居前有座山叫牛山卧,是南雁景观之一。苏步青的诗中屡次出现此山,并自称是“卧牛山下看牛郎”、“ 卧牛山下旧耕农”、“卧牛山下农家子”。他与著名文史学家苏渊雷教授是同乡,两人同在上海工作,对南雁都深怀感情。1983年苏步青给苏渊雷写了《南雁荡寄怀似仲翔》:“一别名山四十春,有时归思寄南云。仙姑何幸馨香火,孙老无端榜会文(孙衣言题会文书院一联:‘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牛背笛横斜日渡,羊肠径逐故园门。秋来处处堪留恋,朱橘黄柑又几村。”接到诗稿,激起苏渊雷无限怀想,写下了《步老寄示南雁荡长句儿时就读会文书院有同感焉次和却寄》:“南雁回翔六十春,

辅仁会友气凌云。木樨淡放知无隐,华表斜看有逸文。野渡半篙真罨画,青灯一味足玄门。珂乡未觉灵山远,起凤腾蛟别有村。”两位名人的诗如今成了家乡的珍品。1985年,苏步青为《平阳地名志》题词,写下了“地灵人杰我平阳,鳌水雁山鱼米香”,诗句后来成为赞誉平阳的名句。

谷超豪(1926-),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温州人。

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3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获科学博士学位。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撰有《数学物理方程》等专著。研究成果“规范场数学结构”、“非线性双曲型方程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经典规范场”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2010年1月11日,谷超豪院士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48年,谷超豪大学毕业,苏步青选留他作助教。1952年升为讲师,1953年转到复旦大学,1956年升为副教授。一次,苏步青在为青年教师开的课程中,提出了K展空间理论方面的一个未能解决的问题,谷超豪立刻被迷住了。谷超豪最早的微分几何论文《隐函数方程式表示下的K展空间理论》的思想形成了,1951年,这篇论文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目。1956年,苏联评论杂志《数学》创刊时,登了一篇长篇评论,介绍了谷超豪的论文。

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进修,1959年获该校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60年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国家科委攀登计划非线性科学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曾兼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数学组召集人。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又致力于大学的行政工作,均取得重要成就,为我国数学研究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果。近年来,在偏微分方程和规范场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重视,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三等奖各一项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研究解决了超音速机翼绕流等数学问题,其成果比国外早十多年。在正对称方程组和混合型方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受到了国际同行高度称赞。在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果,近年来,在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理论的研究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从事教学工作数十年,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教学人才。

他情系桑梓,对温州教育事业尤为关心,在担任温州大学校长期间,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对温州大学的发展起关键作用。他还捐设“谷超豪奖学金”激励温大学子立志成材。2012年荣获2011年度最高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由于谷超豪在政治上的经历和业务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复旦大学号召广大师生学习谷超豪走又红又专的道路.1960年,他升为教授.他又不断在新的研究领域取得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原子弹、导弹、超音速飞机的相继问世,给数学领域带来了非线性双曲型方程和混合型方程求解的研究课题,刺激了这一研究方向的迅猛发展.苏、美等国的许多著名数学家都相继投入了这方面的研究.谷超豪从苏联学成回国后,立志为祖国发展空间科学作一些有关的基础性

研究工作,为此,需要建立一支专门从事偏微分方程研究的队伍,于是,他在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里组织了课题组(现在已发展成为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微分方程研究室),他密切注意这种方程组和流体力学间的联系。他和学生们合作,解决了间断初始值局部解存在性问题,写成论文《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不连续初始值问题》。

他还写成了论文《双曲型方程组的一个边界问题和它的应用》(《数学学报》,1963),解决了超音速机翼绕流的数学问题.他的学生李大潜、俞文在这些工作基础上,完整地建立了两自变数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边值问题局部解的理论.以上这些工作因过去交流较少,国外科学家知道得不多,70年代末当他们知道这些结果后,感到相当意外,并认为谷超豪等人当时在这方面的工作走在他们前面十多年.

接着谷超豪在高音速的锥形流和跨音速流问题的教学和研究中,遇到了混合型方程的边值问题.一开始他就绕过传统的路线,致力于发展1958年弗里德里希斯(Friedrichs)所提出的正对称方程组的理论,他把当时已有的一阶可微性理论发展为高阶可微性的理论,从而成为一项讨论线性方程以及拟线性方程经典解存在性的有效工具。

在论文《一类多自变数的混合型偏微分方程》(《中国科学》,1965)中,他建立了一大类多自变数的混合型方程的解的存在性定理,这在国际上是首次.他还发现了较为奇特的新性质:对这种二阶方程,有某些闭区域,即使在边界上给出两个边界条件解仍然存在且唯一的,如果变动一下方程的低阶项,不给定边界条件,解也只能有一个。12年后,美国数学家代表团访问中国,在访问报告中称赞谷的工作是“十分新颖和相当重要的”。

当春风重新吹绿祖国大地的时候,谷超豪已是五十岁人了.仗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上的进取精神,他很快便在数学的几个研究领域接连取得了新的国际领先的成果,受到了国际数学界的瞩目。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难度很高,甚至被认为是“属于下一世纪”的问题。

1977年,谷超豪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代表团成员访问美国。在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马里兰大学,谷超豪就偏微分方程和规范场的数学结构用英语作了四次学术报告,受到听讲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的欢迎。

陈省身教授写信给中科院数学所,赞赏谷超豪的成就。任之恭教授等还向我驻美联络处表示祝贺。访美期间,谷超豪还访问了被誉为国际偏微分方程研究中心的美国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研究所,拜访了著名老数学家弗里特里克斯,当年正是他提出了正对称方程组的理论。谷超豪谈到了自己以此理论为工具研究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情况,75岁的弗里特里克斯特别高兴,他说,谷超豪的工作实现了他想把正对称方程进一步用于混合型方程的夙愿。

2009年10月20日,以谷超豪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谷超豪星”命名仪式在复旦大学举行。被命名的小行星是2007年9月11日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国际编号为171448,该小行星绕日运行周期为3.47035年。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于2009年8月6日批准,这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谷超豪星”。

https://www.360docs.net/doc/b914089143.html,/art/2007/10/19/art_4280_52927.html

【从古至今名人录】

古代:

刘基:字伯温,明开国功臣,军事家、政治家及文学家

张璁(1475~1539)字秉用,号罗峰,温州瓯海三都人。明代政治家,文渊阁大学士。明朝嘉靖年间重臣,在“大礼议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后因避讳,由世宗钦赐名孚敬,字茂恭。曾于嘉靖年间三度担任内阁首辅,卒谥文忠。今温州市鹿城区人民西路妙果寺西侧有张璁碑亭。

叶适: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道学派、陆九渊的心学派,并列为南宋时期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温州瑞安湗村人(塘下镇罗凤街道)。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永嘉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青年时在温州茶院寺以教书为业,后于乾道八年中进士,官至宝谟阁侍制,卒谥文节。陈傅良一生著述、教授生徒不辍,从游者数百人。他不仅是南宋重要的爱国政治家,也是永嘉事功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学者,与同时期的学者陈亮近似,世称“二陈”,名列《宋史·儒林传》。主要作品:《止斋文集》《历代兵制》《春秋后传》《毛诗解诂》《周礼说》《读书谱》《左氏章指》《西汉史钞》《永嘉先生八面锋》翁卷字续古,又字灵舒,温州乐清柳川人。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曾领乡荐,生平未仕,终身布衣,以诗游士大夫间。翁卷的诗多采取白描的手法,诗风显得较为平易,简约中有一份清淡的韵味,“贵精不求多,得意不恋事”是他的创作准则和目标。翁卷生活在社会下层,熟悉民情风俗,因此其诗作多关注现实,同情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病,自然十分真切。清光绪《乐清县志》卷八有其传。主要作品:《西岩集》(又名《苇碧轩集》)

徐照字道晖,一字灵晖,自号山民,温州市区人。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家境清寒,生平未仕,终身布衣,以诗游士大夫间,行迹扁及今湖南、江西、江苏、四川等地。他主要写近体诗,五律尤多,其诗宗姚合、贾岛,题材狭窄,刻意炼字炼句。据叶适说,他是“四灵”中首先反对江西派而提倡晚唐诗的人。其一生有三大爱好:嗜苦茗、游山水、喜吟咏。主要作品:《芳兰轩集》徐玑(1162~1214)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温州市区松台里人。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唐代状元徐晦之裔,福建晋江徐定之子。因受父“致仕恩”得职,浮沉州县,为官清正,守法不阿,为民办有益之事。任建安主簿,移永州司理,为龙溪县丞,后调武当令,拟去官从叶适游,未及而牢,后改长泰令,未至官即去世。主要作品:《泉山集》《二薇亭诗》

赵师秀(1170~1219)字灵秀,温州市区人。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宋太祖八世孙,光宗绍熙元年进士,人称鬼才,开创了“江湖派”一代诗风。赵师秀是“永嘉四灵”中较为出色的诗人,诗学姚合、贾岛,尊姚贾为“二妙”,他较擅长五律,崇尚白描,反对江西派的“资书以为诗”。宁宗庆元元年任上元主簿,后为筠州推官。仕途不佳,自言“官是三年满,身无一事忙”。晚年宦游,寓居钱塘,逝于临安,葬于西湖。主要作品:《赵师秀集》《天乐堂集》高则诚(1305~1368)原名明,号则诚,又号菜根道人,瑞安崇儒里人。元朝著名的戏曲家,南戏之祖。他出生于一个诗人、隐士家庭。1344年中举人,次年登进士第。他从宦多年,始终沉抑下僚,仕途蹭蹬。“往事疑皆梦,浮名笑此身”,遂辞官退隐,埋首撰写《琵琶记》。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闻高明之才,派人征召进京修《元史》,高明以病老辞谢,不久即病逝。自明朝以来,《琵琶记》被视为传奇的典范,代表了南戏艺术最高成就,明清两代刊刻传抄的

版本存世者约四十余种,堪称中国戏曲版本之冠。它与《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并称中国古代五大名剧,也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方介堪(1901~1987.08.25)原名文渠,字溥如,后改名岩,字介堪,以字行,温州市区人。著名的篆刻家。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全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日兰亭书会名誉顾问。主要作品:《方介堪篆刻》《介堪刻晶玉印》《介堪印存》《玺印文字别异》。

王季思(1906.01.07~1996.04.06)原名王起,字季思,室名玉轮轩,瓯海区梧埏镇上田村人。著名的戏曲史论家、文学史家,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戏曲专家之一。毕业于东南大学,曾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他重新整理《西厢记校注》,带领弟子苏寰中等校注《桃花扇传奇》。他先后主编过高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史》《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很多作品被译成日文与印尼文,在国内外学术界中有重大影响,被誉为“岭南文化的最后一颗文化灵魂”。

戴家祥(1906.04.11~1998.05.30)字幼和,温州市瓯海区上田乡人。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经学家。1926年考取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先生,专治经学和古文字学。1929年任广州中山大学副教授。1931年任浙江省立杭高教员。1934加入北京考古学社,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员。1936年受聘四川大学副教授。1937年任台州中学教员。1945年任英士大学副教授。1951年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次年转入历史系。1955年任上海历史学会理事会理事。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5月30日病逝于上海。代表作品:《墙盘铭文通释》《金文大字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