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27 免疫调节

课时作业27 免疫调节
课时作业27 免疫调节

课时作业27免疫调节

时间:4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2020·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起点考试)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和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

A.只有a、b、c三类细胞才能识别抗原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细胞直接分化形成

C.①和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D.c、d细胞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DNA不同

解析:由题图信息可推出,a、b、c、d分别为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其中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除a、b、c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外,记忆细胞也能识别抗原;记忆细胞在接受同一种抗原刺激后,也能分化成产生抗体的浆细胞;B细胞和T细胞分别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和胸腺中分化、发育而成,暂时处于不增殖状态,在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继续增殖、分化;c、d细胞是由同一个受精卵经有丝分裂而来的,两者的DNA相同,其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2020·江苏苏锡常镇四市模拟)为检验某种制剂对机体免疫机能的调节作用,用含不同剂量的该制剂的饲料饲喂健康小鼠,一段时间后再给小鼠注射绵羊红细胞,测定小鼠血清中针对绵羊红细胞的抗体含量,得到如图结果。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C)

A.实验中用到的绵羊红细胞相当于抗原

B.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其分泌过程有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C.抗体能导致绵羊红细胞溶解,这个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D.中剂量的该制剂对小鼠免疫机能的增强作用最大

解析:由题干“测定小鼠血清中针对绵羊红细胞的抗体含量”可推知,实验中用到的绵羊红细胞相当于抗原,A正确;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其分泌过程涉及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以及细胞膜的胞吐,上述都有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抗体能导致绵羊红细胞溶解,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C错误;分析柱状图可知,中剂量的该制剂对小鼠免疫机能的增强作用最大,D正确。

3.(2020·河南新乡一中月考)当细胞癌变后,它会表达某种特殊的蛋白质于细胞表面而成为肿瘤表面抗原,但此时不能引发免疫反应。只有当部分抗原释放后,并与H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才可被“抗原提呈细胞”识别,从而引发免疫反应,将肿瘤细胞清除。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D)

A.图中的“抗原提呈细胞”可能是吞噬细胞,该细胞可参与人

体第二、三道防线的防护作用

B.除癌变细胞之外,图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是甲细胞和乙细胞

C.研制抗癌疫苗时最好提取抗原—蛋白复合物

D.癌变细胞在丙细胞的作用下裂解属于细胞坏死

解析:图中的“抗原提呈细胞”可能是吞噬细胞,该细胞可参与人体第二、三道防线的防护作用,A正确;图中甲为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丙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乙为记忆T细胞,其在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因此甲细胞和乙细胞具有增殖分化能力,B正确;癌细胞表面抗原不能引发免疫反应,而抗原—蛋白复合物能引发免疫反应,因此研制抗癌疫苗时最好提取抗原—蛋白复合物,C正确;癌变细胞在丙细胞的作用下裂解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

4.(2020·黑龙江哈尔滨六中高三模拟)某人注射白喉毒素疫苗和感染白喉杆菌后,体内抗体产生情况如图所示。据图推测合理的是(B)

A.感染白喉杆菌后记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B.抗体与白喉毒素结合后会产生沉淀

C.该免疫过程没有淋巴因子的参与

D.淋巴细胞上的载体能特异性识别该抗原

解析:第二次感染白喉杆菌后,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通过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A错。抗体与白喉毒素结合后会产生

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溶解,B正确。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需要淋巴因子的刺激,C错。淋巴细胞上的受体能特异性识别该抗原,D错。

5.(2020·沈阳市高三模拟)研究者利用一种实验的小鼠模型进行研究,该小鼠缺失细胞免疫功能。研究发现,该小鼠的吞噬细胞可以支持HIV的繁殖,而HIV感染的吞噬细胞可以分布在机体多个组织中,比如脑组织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C)

A.吞噬细胞是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

B.该实验的小鼠模型中可能不含T细胞

C.HIV最初侵入人体时,T细胞数量一直减少

D.HIV感染者的多种组织中都可能检测到HIV

解析: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A正确;“该小鼠缺失细胞免疫功能”,该实验的小鼠模型中可能不含T细胞,B正确;HIV进入人体后,刚开始,随着HIV浓度的增加,T 淋巴细胞的数量也增加,后期HIV浓度增加时T细胞数量减少,C 错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说明HIV感染者的多种组织中都可能检测到HIV,D正确。

6.(2020·河北石家庄高三检测)某研究小组发现了胎盘生长因子抗体——PLGF抗体,该抗体与肿瘤内的胎盘生长因子结合,阻断了胎盘生长因子与毛细血管结合的通路,削减了对肿瘤的养分供给,癌细胞分裂速度减缓,低于免疫系统杀死癌细胞的速度,使肿瘤明显缩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人体内只有癌变的细胞内存在原癌基因

B.PLGF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与分泌需多种细胞器的参与

C.癌细胞容易转移,是由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增多,细胞之间的润滑作用增强

D.该抗体与肿瘤内的胎盘生长因子结合属于细胞免疫

解析:正常细胞内也存在原癌基因,A错误;癌细胞容易转移,

是由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C错误;由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7.(2020·江西景德镇一中模拟)研究发现,人体内一类调节性T 细胞能表达出转录调节因子。其中FOXP3可以调控其他多种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A.FOXP3可能在免疫细胞的细胞核内发挥作用

B.FOXP3基因突变可能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失调

C.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导致癌细胞裂解属于细胞免疫

D.FOXP3基因只存在于调节性T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中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FOXP3为一种转录调节因子,因此FOXP3可能在免疫细胞的细胞核内发挥作用;又因为FOXP3可以调控其他多种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其基因突变可能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失调;效应T细胞导致癌细胞裂解属于细胞免疫;FOXP3基因存在于机体的所有细胞中。

8.(2020·江西联考)生物学家巴尔的摩认为,艾滋病病毒找到了“愚弄”人类免疫系统的方法,目前科学家试图以抗体或加强人类免疫系统来防御艾滋病病毒的方法都以失败告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HIV“愚弄”人类免疫系统的方法就是破坏所有特异性免疫B.HIV是抗原,但人体不能产生与HIV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C.HIV不是抗原,不能引起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反应

D.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是多种病原体的侵袭或恶性肿瘤

解析:HIV主要攻击破坏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体液免疫部分丧失,A项错误;机体可以在HIV的刺激下产生相应的抗体,但抗体无法消除细胞内的病毒,B项错误;HIV是抗原,能引起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反应,C项错误;HIV通过破坏T细胞使机体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因此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是多种病原体的侵袭或恶性肿瘤,D项正确。

9.(2020·广东联考)烧伤后的伤口容易化脓的主要原因是受绿脓

杆菌的感染,头孢菌素是临床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抗生素。用药前一般会对病人做过敏实验和细菌耐药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用药前做耐药实验的原因是抗生素滥用诱导细菌发生耐药突变

B.吞噬细胞处理绿脓杆菌后会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其他免疫细胞C.B淋巴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形成的浆细胞会使绿脓杆菌裂解死亡

D.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机体不再发生免疫反应

解析:细菌发生耐药突变并不是由抗生素诱导产生的,抗生素只是对耐药性突变的细菌进行选择,A项错误;大多数病原体(如绿脓杆菌)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后,会暴露出其所特有的抗原,吞噬细胞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B项正确;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能与抗原(绿脓杆菌)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但不引起绿脓杆菌裂解死亡,C项错误;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机体仍会发生免疫反应,D项错误。

二、不定项选择题

10.如图表示免疫异常引起的某种疾病的发病机理。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BC)

A.这是一种自身免疫病,细胞甲为B细胞

B.激素乙通过体液定向运到垂体发挥调节作用

C.细胞甲的分泌活动越旺盛,激素乙的分泌就越多

D.激素丙与抗体具有相同的受体,二者具有竞争性

解析:细胞甲能分泌抗体,甲为浆细胞,A项错误;激素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不能定向运到靶细胞,但只能特异性地作用于靶细胞,B项错误;激素丙为促甲状腺激素,细胞甲分泌的抗体可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导致甲状腺细胞对促甲状腺激素的敏感度降低,从而使甲状腺激素(乙)分泌量减少,C项错误;激素丙与抗体具有相同的受体,说明二者具有竞争性,D项正确。

11.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在第一次注射鸡群的基础上扩大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CD)

A.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已经失去了抗原性

B.第二次注射存活的鸡中,绝大多数接受过第一次注射

C.如果继续对存活的鸡注射新鲜病原菌,结果是仅有少部分鸡存活

D.第一次注射时,鸡体内没有相应的记忆细胞,因此只能发生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第二次注射病原菌时,结果有部分鸡存活,说明第一次注射的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仍然具有抗原性,其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及记忆细胞。第一次注射时鸡全部存活的原因是久置的病原菌毒性减弱或失去毒性,A、D两项错误。第二次注射存活的鸡中,绝大多数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且产生了相应的抗体与记忆细胞,第二次注射病原菌时鸡发生二次免疫反应,能快速、高效地产生大量抗体,将抗原清除,B项正确。如果继续对存活的鸡注射新鲜病原菌,由于存活的鸡体内有相应的抗体及记忆细胞,鸡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快速产生大量抗体,将抗原清除,因此大部分鸡都能存活,C项错误。

12.如图为某病毒侵入机体被杀死的过程图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D)

A.抗体、淋巴因子都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B.图甲细胞①为效应T细胞,其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可使靶细胞裂解

C.图乙细胞为浆细胞,它直接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化而来,它能识别抗原

D.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该种抗原的记忆,当记忆细胞再次接触这种抗原刺激时,能迅速产生抗体解析: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是T细胞产生的,A项正确;图中细胞①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①为效应T细胞,B项正确;图乙细胞能分泌抗体,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项错误;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D项错误。

三、非选择题

13.(2020·西北工大附中模拟)如图表示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时机体产生抗体的特征。(IgG:免疫球蛋白G,一种抗体;IgM:免疫球蛋白M,一种抗体)。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初次应答主要产生IgM(填“IgM”或“IgG”)抗体,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该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2)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两种抗体亲和力的大小不同,可能与抗体的空间结构有关。

(3)再次应答时,免疫反应快而强,原因是当记忆细胞遇到同种抗原再次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使得第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

解析:(1)由题图可知,初次应答时,产生IgM抗体的浓度和IgM 抗体的亲和力均高于IgG抗体,因此初次免疫时,主要产生IgM抗体,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该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2)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两种抗体亲和力的大小不同,可能与抗体的空间结构有关。

(3)再次应答时,免疫反应快而强,原因是当记忆细胞遇到同种抗原再次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使得第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

14.(2020·山西太原段考)研究发现HIV能识别T细胞表面的CD4和CCR5(本质为受体蛋白)从而实现入侵T细胞;如果给AIDS 患者大量注射用CD4和CCR5修饰过的人成熟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并入侵。因HIV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这为治疗AIDS 提供了新的思路。请回答下列问题:

(1)HIV能识别T细胞表面的CD4和CCR5不能(填“能”或“不能”)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HIV在人的成熟红细胞内不能增殖,原因为人的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不能提供增殖的场所等条件。

(2)HIV侵入人体后,感染初期HIV的数量先增后减,其数量下降的原因是在HIV的刺激下,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呈递给T细胞,一方面T细胞增殖分化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同时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B 细胞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_最终使HIV 数量下降。

(3)在感染后期,多数HIV感染者直接死于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

严重感染。当人体感染细菌时,细菌脂多糖LPS作为重要的抗原分子引起免疫应答。抗原激发的体液免疫应答有两类:第一类是大多数抗原必须在T细胞参与下才能完成;第二类是有少数抗原,单独刺激B细胞即可完成。为了探究细菌脂多糖LPS属于哪一类免疫应答,设计如下实验步骤:

①选择性别、年龄、生长发育状况一致的小鼠均分为甲、乙两组。

②甲组小鼠切除胸腺处理,乙组小鼠不做相应的处理。

③对甲、乙两组小鼠进行LPS接种处理。

④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两组小鼠体内相应浆细胞和抗体含量。

实验预测:若仅有乙组小鼠产生相应浆细胞和相应的抗体,则免疫应答属于第一类。若甲、乙两组小鼠均产生相应浆细胞和相应的抗体,则免疫应答属于第二类。

解析:(1)由于HIV是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故HIV能识别T 细胞表面的CD4和CCR5不能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HIV的培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由于人的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不能提供HIV增殖的场所等条件,故在人的成熟红细胞内不能增殖。

(2)HIV侵入人体后,随即大量增殖数量先增加,随后在HIV的刺激下,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呈递给T细胞,一方面T细胞增殖分化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同时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最终使HIV数量下降,故感染初期HIV数量先增加后下降。

(3)该实验探究的目的是抗原激发必须在T细胞参与下才能完成或少数抗原单独刺激B细胞即可完成,由于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故应设置切除小鼠胸腺的实验组(甲组)和正常的有T淋巴细胞的对照组(乙组),对甲、乙两组小鼠进行LPS接种处理,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两组小鼠体内相应浆细胞和抗体含量,若免疫应答必须在T细胞参与下才能完成(属于第一类),则仅有乙组小鼠产生相应浆细胞和相应的抗体;若免疫应答在少数抗原单独刺激下B细胞即可完

成(属于第二类),则甲、乙两组小鼠均产生相应浆细胞和相应的抗体。

15.(2020·陕西第三次质检)图中的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请思考作答。

(1)当一个人被疯狗咬伤时采用方法①进行免疫比较好。因为人被疯狗咬伤后,需要抗体尽快与抗原结合。

(2)方法①与方法②相比,方法②具有更持久的免疫力,因为该方法是通过注射抗原刺激机体自身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获得更持久的免疫力。

(3)抗体与抗原结合清除抗原的反应场所是内环境,该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将多肽加工成抗体的过程发生在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

(4)当机体内抗体浓度达到峰值后,若无同种抗原再次刺激,动物体内相应抗体浓度会逐渐降低,这种变化与浆细胞(效应B细胞)数量减少和衰老有关,也与抗体失活有关。

解析:(1) 人被疯狗咬伤后,需要抗体尽快与抗原结合,方法②进行免疫产生抗体需要一段时间,故用方法①较好。

(2)方法②是通过注射抗原刺激机体自身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会获得比方法①更持久的免疫力。

(3)抗体存在于血清中,血清属于内环境成分,因此,抗体与抗原结合清除抗原的反应场所是内环境,该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将多肽加工成抗体的过程发生在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

(4)抗体由浆细胞产生,当机体内抗体浓度达到峰值后,若无同种抗原再次刺激,动物体内相应抗体浓度会逐渐降低,这种变化与浆

细胞(效应B细胞)数量减少和衰老有关,也与抗体失活有关。

《免疫调节》 教学设计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4节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免疫的类型;第2课时,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三)对教学目标的阐述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把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4)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5)培养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资料搜集、讨论的形式了解艾滋病及其防治。 (2)以图解、问题串、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了解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2)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预防,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3)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四)重、难点的分析与突破

免疫调节导学案(绝对经典)

第4节免疫调节导学案(第一课时) 单县一中李香文 学习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重难点)。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一】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组成,免疫器官是 免疫细胞_______ 、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2、免疫细胞是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包括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等,淋巴细 胞包括___ 细胞(迁移到____ 中成熟)和______ 细胞(在_______ 中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是由__________ 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如________ 、淋巴因子、________ 等。 【自主学习二】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第一道防线:______ 和 ____ 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 非特异性免疫* 防线; I第二道防线: ____________ 和_______ 是保卫人体 1、免疫" 第二道防线; I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由_______ 和______ 借助血液循环 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2、第三道防线在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用 方式为______ 免疫和______ 免疫。 3、(1)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________________ 的物质。 (2 )抗体: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专门抗击这种病原体的_________ 主要分布于血清,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如乳汁中)。

(3)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________ ,体液免疫主要靠—细胞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四) 必修2 6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四)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45分钟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包括7题,每题4分,共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要把两个不同物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应采用的育种方法是( ) A.杂交育种 B.单倍体育种 C.诱变育种 D.基因工程育种 2.(2014·廊坊模拟)实施基因工程的最终目的是( ) A.定向提取生物体的DNA分子 B.定向地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 C.在生物体外对DNA分子进行改造 D.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3.(2014·广州模拟)有关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多倍体育种过程都要使用秋水仙素 B.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定向培育优良品种 C.用于大田生产的优良品种都是纯合子 D.杂交育种与单倍体育种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 4.(2014·秦皇岛模拟)人类B型血友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为血液中缺少凝血因子Ⅸ导致凝血异常。下列关于对患者进行基因治疗的设计,正确的是

( ) A.逆转录病毒的核酸可直接用作运载体 B.需将凝血因子Ⅸ和运载体连接起来 C.必须把目的基因插入X染色体 D.需选择患者自身细胞作为受体细胞 5.(2014·广州模拟)下列关于生物学中常见育种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杂交育种中,一般从F2开始选种,因为从F2开始发生性状分离 B.在单倍体育种中,常先筛选F1的花粉再进行花药离体培养 C.在多倍体育种中,用秋水仙素处理的目的是使染色体加倍 D.在诱变育种中,常选用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作为处理材料 6.(2014·肇庆模拟)科学研究发现,P53基因是一种遏制细胞癌变的基因。科学家发现几乎所有的癌细胞中都有P53基因异常现象。现在通过动物病毒转导的方法,将正常的P53基因转入癌细胞中,发现能引起癌细胞产生“自杀现象”,这为癌症治疗又提供了一个解决的方向。对于该基因疗法,从变异的角度分析属于 (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结构变异 D.染色体数目变异 7.(2014·杭州模拟)用DNA连接酶把被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Ⅰ(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切割过的质粒和被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Ⅱ(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切割过的目的基因连接起来后,该重组DNA分子(如图所示)能够再被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Ⅰ切割开的概率是( )

第四节 免疫调节第一课时

第四节免疫调节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记住免疫系统的组成。 2.了解并记住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并正确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3. 了解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以及免疫学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能力目标 1.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免疫系统的组成 学习难点:人体三道防线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学习指导 1、请同学们迅速浏览全文。 2、对照下面的自学内容二次阅读课文,从课文上划出,然后记住并填写。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系统的组成 明确免疫细胞的种类、淋巴细胞的位置、T(B)细胞成熟的场所、免疫活性物质的种类及作用 2、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1)淋巴细胞起源于。 (2)造血干细胞形成淋巴细胞的过程叫 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明确人体三道防线的内容并能准确判断, 如唾液、泪液、鼻液、血液、组织液中都有溶菌酶,它们具有抗菌作用。如何判定属于第一还是第二道防线? (2)、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有什么作用呢?分析课本资料《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

(3)自主学习内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疫细胞(_______成熟)(位于:)(_______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检测一】 下列哪组的内容不完全属于免疫系统() A 淋巴结、吞噬细胞、溶菌酶 B 肾脏、淋巴细胞、淋巴因子 C 骨髓、扁桃体、胸腺 D 抗体、B细胞、T细胞 三、自主学习内容二:艾滋病的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 1、艾滋病是一种________病,又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由______引起的。 2、艾滋病病毒攻击的是人体的______细胞,最终导致人体丧失_______功能。 3、艾滋病病人的间接死因是死于____________,直接死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艾滋病患者如不进行治疗,大约能生存____-年。 5、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检测二】 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 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B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就是指艾滋病 C HIV主要由DNA、RNA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 D 艾滋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4)自主学习内容三: 1、自身免疫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系统除了具有_______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细胞。 3、免疫学的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学检测四】 1、给健康婴幼儿接种卡介苗,目的是使婴幼儿体内产生() A 浆细胞 B 效应T细胞 C 记忆细胞 D 抗体 2、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A 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 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无传染性 C 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起的疾病 D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四、自查反馈、当堂训练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作业与测评(含答案)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七) 3.2.2.2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 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七) 指数型、对数型函数模型的应用举例 (25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某林场计划第一年造林10000亩,以后每年比前一年多造林20%,则第四年造林 ( ) A.14400亩 B.172800亩 C.17280亩 D.20736亩 【解析】选C.设第x 年造林y 亩,则y=10000(1+20%)x-1,所以x=4时,y=10000×1.23=17280(亩). 2.(2015·四平高一检测)某化工厂2014年的12月份的产量是1月份产量的n 倍,则该化工厂这一年的月平均增长率是 ( ) A.n 11 B.n 12 C.√n 12-1 D.√n 11 【解析】选D.设月平均增长率为x,第一个月的产量为a,则有a(1+x)11=na,所以1+x=√n 11 ,所以x=√n 11 -1. 3.(2015·长沙高一检测)在一次教学实验中,运用图形计算器采集到如下一组数据:

则x,y 的函数关系与下列各类函数中最接近的是(其中a,b 为待定系数) ( ) A.y=a+b x B.y=a+bx C.y=a+log b x D.y=a ·b x 【解析】选D.因为f(0)=1,所以A.y=a+b x ,C.y=a+log b x 不符合题意. 先求y=a+bx,由{ a + b ×0=1,a +b =2.02, 得{a =1, b =1.02,所以y=1+1.02x,当x=-2时,1+1.02×(-2)=-1.04,不满足题意,选项B 错误. 下面求 y=a ·b x ,由 {a ·b 0=1, ab =2.02,得{a =1,b =2.02, 所以y=2.02x ,满足题意,选项D 正确. 4.某地区植被被破坏,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最近三年测得沙漠增加值分别为0.2万公顷、0.4万公顷和0.76万公顷,则沙漠增加数y(万公顷)关于年数x 的函数关系较为近似的是 ( ) A.y=0.2x B.y= x 2+2x 10 C.y=2x 10 D.y=0.2+log 16x 【解题指南】利用所给函数,分别令x=1,2,3,计算相应的函数值,即可求得结论. 【解析】选C.对于A,x=1,2时,符合题意,x=3时,y=0.6,与0.76相差0.16; 对于B,x=1时,y=0.3;x=2时,y=0.8;x=3时,y=1.5,相差较大,不符合题意; 对于C,x=1,2时,符合题意,x=3时,y=0.8,与0.76相差0.04,与A 比较,更符合题意; 对于D,x=1时,y=0.2;x=2时,y=0.45;x=3时,y<0.6,相差较大,不符合题意. 5.某种植物生长发育的数量y 与时间x 的关系如表:

免疫调节(第1课时)教学设计

免疫调节(第1课时) 一、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2.能力目标: 以图解、问题串、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预防,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2)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二、教学重点: (1)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三、教学难点: 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能直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也不能直接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的细胞。对付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要靠什么调节呢? 学生:免疫调节。 播放视频1:温家宝总理看望阜阳艾滋病孤儿和患者。 教师:这是中国防治艾滋病历程中又一个历史镜头——在第21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温总理专程前往阜阳,与艾滋病患者握手、交谈。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艾滋病也许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艾滋病正在对人类的生命和尊严发出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而我们又对它了解多少呢? 学生:根据艾滋病资料的搜集情况,从以下几方面交流讨论: (1) 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其危害。 (2) 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的发展现状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3) 艾滋病传播有哪些途径? (4) 我们应如何对待艾滋病病人?面对艾滋病,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5) 你知道世界艾滋病日吗?历年的主题是什么?开展世界艾滋病运动有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艾滋病的病因是什么?艾滋病的死因是什么?为什么艾滋病病人最后往往是患不同的疾病而死亡?为什么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免疫调节

第十七章免疫调节 一、选择题 [A型题] 1.哪些受体同时被交联可被抑制B细胞的增值() A.TCR和BCRJ B. BCR和FcγRⅡ-B C. BCR和CR2 D. BCR和FcαR E. TCR和FcγR 2.B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免疫调节依赖于识别() A. MHC分子 B.独特型抗原决定基 C.Fc受体 D.分化Ag E.补体受体 3.抑制Th2细胞的功能的细胞因子是() A. IL_2 B. IFN_γ C. IL_4 D. IL_5 E. IL_10 4. 抑制Th1细胞的功能的细胞因子是() A. IL_2、IL_10 B. IFN_γ、IL_4 C. IL_4、IL_7 D. IL_8、IL_10 E. IL_10、IL_4 5.临床上应用抗Rh﹢抗体预防新生儿溶血症发生的原理是() A. 抗体的负反馈调节作用 B.抗体的正反馈调节作用 C.独特型免疫网络学说 D.补体的调节作用 E.以上都不是 6.以下哪一种补体可与B细胞表面的CD21结合,促进B细胞的活化() A. C1 B. C2a C. C3a D. C3d E. C4 7. 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是() A. 由APC和Th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B. 由APC和Ts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C. 由Th和Ts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D. 由Th和Tc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E. 由Th1和Th2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8. 以下哪一种细胞因子可增强NK细胞的活性() A. IL-2、IL-8 B.IL-2、IFN-γ、IL-12 C. IL-2、IL-4 D. IL-2、IFN-γ E.IL-3、IL-4 9.下列哪一种细胞因子对免疫应答起负调节作用( ) A. IL-2、IL-4、IL-5 B.IL-2、IL-8、IL-10 C.IL- 1、IL-6、TGF-β D.IL-10、TGF-β E.INF-γ、TNF-β 10. B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主要通过() A.分泌的淋巴因子发挥作用 B.分化形成抑制或辅助细胞发挥作用 C.活化巨噬细胞发挥作用 D.神经- 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E.分泌的Ab发挥作用 11.免疫应答发生的前提是() A.抗原的存在 B.抗体的存在 C.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存在 D.补体的存在 E.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调节的存在 12.群体水平免疫调节的基础主要是() A.MHC多态性 B.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 C.AICD对特异性应答的反馈调节 D.独特型网络的调节 E.免疫细胞激活信号转导中的反馈调节 13.关于抗原对特异性免疫性应答的调节作用,下列那一项是错误的() A.抗原的存在是免疫应答的前提 B.结构相似的抗原具有相互干扰特异性抗体应答的能力 C.一定范围内,应答水平与抗原的量呈正相关 D.抗原的量与免疫应答的发生与否有关 E.抗原的质与免疫应答的发生与否无关 14.关于免疫应答的调节,下列那一项是错误的() A.免疫应答不受遗传基因的制约 B.免疫调节的机制影响免疫应答的发生应答的强弱 C.免疫应答的调节可分为免疫系统内调节和免疫系统外及个体和群体水平的调节D.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 E.免疫调节机制失控或异常可导致免疫疾病的发生 15.关于IFN-γ的免疫调节作用,下列那一项是错误的()

2014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七) 第十八单元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七)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以上省略内容应是( ) A.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科学 2.(2013·常州模拟)启蒙思想家号召人们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把握生活的真谛,首先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把握直接就使人们的生活更有意义,而不是因为它会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造成更好的后果。这说明启蒙思想家们( ) A.认为理性会影响历史的进程 B.强调要用理性思考社会问题 C.认为社会进程影响理性产生 D.认为理性会使人们生活更幸福 3.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人让·梅叶说:“人们必须仅只遵循人类的理智和智慧的法则……因为这样的做法,比起他们迷信的宗教中的一切虚伪规则和荒唐的仪式来,要给所有的人们肉体上和精神上带来多过千百倍的幸福、快乐和安宁。”他的意图是( ) A.揭露封建神学世界观的虚伪 B.号召人们与迷信专制作斗争 C.确立“人是万物尺度”的信条 D.掀起改革封建宗教的巨浪 4.(2013·镇江模拟)孟德斯鸠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这一观点体现的主要思想主张是( ) A.三权分立思想 B.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C.天赋人权思想 D.社会契约思想 5.(2013·扬州模拟)法国启蒙思想家代表人物的主张存在着很大差异,在政治思想方面,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制,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这反映了当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4节免疫调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及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能力目标: (1)能够概括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能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通过课堂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身的了解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免疫调节可以杀灭病原体,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一样,对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还记得免疫的概念吗?(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异性的保护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识别“自己”,排除“异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免疫的功能是什么?①防卫功能②监控和清除功能 根据免疫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与病原体发生作用的一般顺序,我们又将免疫系统划分为三道防线。请同学们翻到必修3的第36页,给大家1min时间预习三道防线的内容。思考三道防线如何消灭病原体? 【板书】第4节免疫调节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1.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粘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具有阻挡和杀灭病原体、清扫异物的功能。 2.第二道防线

没有被第一道防线消灭的病原体继续攻击人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具有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的功能。 【提问】这两道防线有何特点呢? 这两道防线的主要功能是杀灭侵入人体的大多数病菌。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所以又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承接】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因为不具有特异性,所以作用效果也很弱,如果前两道防线被突破,就需要第三道防线起作用了。提问:第三道防线由什么构成呢?(板书: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ppt显示其组成和分类)。 3.第三道防线 【过渡】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并且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又称为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怎样起作用的呢? 当病原体突破前两道防线后,第三道防线就会产生特异性免疫来对付这种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又被称为抗原,而专门抗击这种病原体的蛋白质被称为抗体。抗原、抗体具有什么特点呢?首先来学习一下抗原。 (板书:抗原,ppt显示抗原的概念,并讲解)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如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 【过渡】抗原与抗体有何联系了? 抗体: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板书:抗体,ppt显示抗体的概念,并讲解其特点) 抗体是一种球蛋白,抗体分泌出来后,到哪儿起作用呢? 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还存在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母乳喂养的孩子,在哺乳期间不容易生病,就是因为婴儿直接在母乳中获得了抗体。 【思考讨论】:细胞中与抗体合成与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哪些?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过渡】根据抗原、抗体的特点,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它们是如何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呢?同学们阅读课本37页第三段并讨论思考以下问题:1、特异性免疫分为哪几种?2、分别是由什么细胞起主要作用? (三)、特异性免疫的类型:

第十七章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十七章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_______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如果这种免疫应答对自身组织造成_______并出现_______,引起临床症状时,称为_______。 2.__________与人心肌间质、心肌和肾基底膜等有共同抗原成分。 3.大肠杆菌O14型脂多糖与人结肠粘膜有共同抗原,所以与_______有关。 4.甲状腺球蛋白、精子、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和眼晶体蛋白都属于_________。 二、多选题 [A型题] 1.关于自身耐受与自身免疫和AID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淋巴细胞经克隆清除产生自身免疫 B.维持导致自身耐受破坏的因素,有利于AID的防治 C.自身免疫的发生是由于自身耐受的终止或破坏 D.淋巴细胞逃避克隆清除形成自身耐受 E.以上都不是 2.下列哪些因素可改变自身组织和细胞的免疫原性? A.外伤、感染、电离辐射、药物 B.外伤、异体组织移植 C.外科手术、免疫接种、药物 D.外伤、肿瘤、免疫接种 E.肿瘤、免疫接种、感染

3.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与哪项有关? A.隐蔽抗原的释放 B.交叉抗原的存在 C.免疫调节功能缺陷 D.多克隆B淋巴细胞激活 E.自身抗原的改变 4.A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肾炎是由于A.链球菌与肾小球基膜有共同的抗原 B.促进隐蔽抗原的释放 C.由于免疫功能缺陷引起 D.自身抗原的改变 E.免疫调节功能异常 5.超抗原引起自身免疫病的机制是: A.隐蔽抗原的释放 B.自身抗原的改变 C.交叉抗原的存在 D.多克隆激活自身反应性T、B淋巴细胞E.分子模拟 6.下列哪项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中症肌无力 D.胆囊炎 E.支气管哮喘

免疫调节第一课时说课稿-嘉兴第三中学(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与体液调节》 (第一课时)说课稿 嘉兴高级中学王莲

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与体液调节(第一课时) 各位专家,上午好! 我的说课内容是浙科版必修3第2章第2节“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第一课时),教学对象是学考学生。 教学的核心要素是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首先要分析学习任务。 一、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是浙教版必修3第2章第2节“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第一课时),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下,“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这一主题下“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相对应。课标及教材内容设计安排,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本质。 本节内容与初中科学“人体的激素调节”知识相衔接,只不过初中侧重于基本事实的了解,高中则重注重学科思想方法,涉及了系统分析、模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稳态等思想方法,思维水平要求很高。 从高中生物课程整体看,本节体液调节的内容与必修模块中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激素的化学本质)、分泌蛋白合成分泌的过程、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内环境稳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等内容,与选修3教材的胚胎工程等都有密切关系。人体内部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但与人的身体、生活、健康息息相关。 制定教学目标,还需要知道学生的现有学习情况。

二、学情分析(学生起点分析) 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四个方面做学情分析如下: 1、知识高二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人体中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以及缺乏某种激素 导致的病症等知识,对人体通过激素的调节有了初步的认识。高中阶段学习过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激素的本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过程、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内环境与稳态的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机制。知道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会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学生对激素调节的调节机制并不了解,缺乏完整的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知识框架。 2、能力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探究能力,能够对一些实验事实进行基本的科学分析。具有一定的概念图模型构建体验,但自主构建能力还较差。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稳态的神经调节机制的学习,学生会急于想了解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其它的调节机制,求知欲高涨。同时对激素调节失调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非分感兴趣,关注自身身体健康。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学科指导意见、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特点分析, 针对以上具体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起点能力和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甲状腺激素对发育与代谢的调节。 难点:1.激素功能研究的方法。 2.构建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概念图模型。 四、教学方法

免疫调节的教学设计( )

《免疫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用教材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4节。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其中第1课时,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的防卫功能。 生物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统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都是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功能密切相关,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教材力求与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相一致,将免疫也作为一种调节方式,突出它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从个体水平上来思考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免疫所涉及的内容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都有体现如艾滋病、过敏和接种疫苗,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注意人文精神的培养,及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学生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学生对免疫器官有一定认识,第一、二道防线的内容也已详细的介绍。这些学过的知识都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铺垫。高二的学生在学习了2本生物必修课本后,对生物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提高,在图文转换,阅读,分析问题内在联系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能力。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防控”。本节内容多而复杂,应先让学生有感性的认知。通过学生收集泡泡男孩、艾滋病资料等一系列问题讨论展开,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出对免疫调节的学习,提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在讲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中,第一、二道防线内容只做简单的回顾。本节的重点是第三道防线即特异性免疫所起的作用,特异性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内容抽象,需通过图文师生共同分析,所以这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把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方面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4)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防控。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防控,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拒接毒品,洁身自爱。 (2)了解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相互关爱,共享生命。 2.能力方面目标: (1)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收集数据的能力。 (2)以图文转化、问题串、小组交流合作、归纳讨论的方式学习的能力。 (3)利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实际生活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重、难点确定 教学重点(1)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第十七章免疫调节

第十六章免疫调节 一、选择题 [A型题] 1.哪些受体同时被交联可被抑制B细胞的增值() A.TCR和BCRJ B. BCR和FcγRⅡ-B C. BCR和CR2 D. BCR和FcαR E. TCR和FcγR 2.B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免疫调节依赖于识别() A. MHC分子 B.独特型抗原决定基 C.Fc受体 D.分化Ag E.补体受体 3.抑制Th2细胞的功能的细胞因子是() A. IL_2 B. IFN_γ C. IL_4 D. IL_5 E. IL_10 4. 抑制Th1细胞的功能的细胞因子是() A. IL_2、IL_10 B. IFN_γ、IL_4 C. IL_4、IL_7 D. IL_8、IL_10 E. IL_10、IL_4 5.临床上应用抗Rh﹢抗体预防新生儿溶血症发生的原理是() A. 抗体的负反馈调节作用 B.抗体的正反馈调节作用 C.独特型免疫网络学说 D.补体的调节作用 E.以上都不是 6.以下哪一种补体可与B细胞表面的CD21结合,促进B细胞的活化() A. C1 B. C2a C. C3a D. C3d E. C4 7. 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是() A. 由APC和Th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B. 由APC和Ts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C. 由Th和Ts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D. 由Th和Tc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E. 由Th1和Th2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8. 以下哪一种细胞因子可增强NK细胞的活性() A. IL-2、IL-8 B.IL-2、IFN-γ、IL-12 C. IL-2、IL-4 D. IL-2、IFN-γ E.IL-3、IL-4 9.下列哪一种细胞因子对免疫应答起负调节作用( )

免疫调节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概述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联系与区别。 2.能力目标 (1)培养资料收集分析的能力。 (2)学习用网络图的方式,归纳总结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 (3)培养探究性学习的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免疫调节对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关注艾滋病的流行与预防,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养成科学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难点: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关注热点激趣导入】 教师:以手机细菌培养实验引入,展示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病菌,通常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患病,就是因为什么呢? 【阅读教材建构概念】 教师:人体的免疫系统就是由什么组成的?请同学们请阅读教材35页内容。 利用生活经验,实例介绍免疫器官,如裸鼠、淋巴结、白血病、扁桃体发炎。 以血常规检查介绍免疫细胞,白细胞包括吞噬细胞与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又包括B淋巴细胞与 T淋巴细胞。病原体感染导致白细胞数量变化,可提示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如淋巴细胞数量上升一般为细菌感染,淋巴细胞数量下降一般为病毒感染,为医生开提供依据。 介绍AIDS,即就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由HIV病毒感染引起。T细胞就是极为重要的免疫细胞,HIV 病毒专一性寄生在T细胞中,引发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免疫功能几乎全部丧失。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利用形象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归纳免疫的三道防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练习作业免疫调节(第一课时)

第4节免疫调节(第一 课时) 题型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免疫系统组成的完整叙述是() A.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物质 B.免疫活性物质、抗原、淋巴细胞 C.淋巴细胞、抗体、抗原

D.免疫器官、淋巴细胞、抗体 答案A 解析免疫系统由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2.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都是免疫器官 B.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等 C.B细胞都在胸腺中成熟,T细胞都在骨髓中成熟 D.免疫活性物质都由免疫细胞产生 答案A 解析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A正确;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B错误;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髄中成熟,C错误;免疫活性物质不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很多体细胞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D错误。 3.下列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A.抗体B.编码抗体的基因 C.淋巴因子D.溶菌酶 答案B 解析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编码抗体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题型二免疫防卫的三道防线

4.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A.吞噬细胞B.皮肤 C.体液中的溶菌酶D.淋巴因子 答案B 解析人体有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因此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C不符合题意;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符合题意;淋巴因子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D不符合题意。 5.胃酸能杀死病原微生物和泪液的杀菌作用,在生物学上叫做() A.第一道防线B.第二道防线 C.体液免疫D.特异性免疫 答案A 解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故泪液、胃液和唾液的杀菌作用,均属于第一道防线。 6.下列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的是() A.皮肤角质层细胞屏障作用 B.胃黏膜起保护作用 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 答案C 解析皮肤角质层细胞屏障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A不符合题意;胃黏膜起保护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不符合题意;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符合题意;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D不符合题意。 7.下列叙述中,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的是() A.皮肤将病毒、病菌阻挡在体外 B.体液中的溶菌酶杀灭细菌 C.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菌

2020-2021【名校提分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七9.2区域发展差异新人教版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七区域发展差异 (2018·杭州模拟)读下图,完成1、2题。 1.关于我国四大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西部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第二产业比重在四大地区中最大 B.中部地区面积最大,工业结构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C.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广,第一产业比重在四大地区中最大 D.东部地区资金技术优势明显,第三产业比重在四大地区中最大 2.关于东部与西部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西部地区应全面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 ②东部地区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③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④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选D,2选D。第1题,中部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第二产业比重在四大地区中最大;西部地区面积最大,工业结构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在四大地区中最大;东部地区资金技术优势明显,第三产业比重在四大地区中最大。第2题,产业转移应有选择、有序进行,才能双方互利。因此对于转移产业并非全面接收;东部也不可能把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无基础的西部地区。 【补偿训练】 读中国三大自然区域示意图,完成(1)、(2)题。

(1)A 区域自然景观与 C 区域截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A 区域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C 区域日照时间长, 热量充足 C.A 区域全年气温低,光照时数少 D.C 区域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人口密度大 (2)对 B 区域自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林木繁茂,草类稀少 B.热量充足,一年三熟 C.海拔不高,地势平坦 D.大小湖泊,星罗棋布 【解析】(1)选A,(2)选D。第(1)题,图中A区域深居内陆降水少,形成草原和荒漠景观,C区域为我国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形成森林景观。第(2)题,图中B为我国青藏高寒区,以草原、荒漠景观为主;海拔高,热量不足;大小湖泊多。 (2018·抚州模拟)2016年11月份,由中国出发的首支贸易试点车队抵达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并将货物装船发往海外,标志着“一带一路”建设示范和先行项目的中巴经济走廊正式贯通。完成3、4题。 3.中巴经济走廊两端自然地理环境的共同特征是( ) A.气候温暖 B.地形平坦

第十六章 免疫调节

第十六章免疫调节(习题) 点击:101次| 回复:0次| 发布时间:2012-11-12 19:02:12 A型题 1.T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是 1. A. TCR 2. B. CD28 3. C. CD2 4. D.CD3 5. E. CTLA-4(CD152) 2.B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是 1. A.BCR 2. B. FcγRⅡ-B(CD32) 3. C. FcγRⅡ-A 4. D.C3bR(CD35) 5. E. CD40 3.CD28是 1. A.T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 2. B. B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 3. C. T细胞表面的激活性受体 4. D. B细胞表面的激活性受体 5. E. NK细胞表面的激活性受体

4.哪些受体同时被交联可被抑制B细胞的增殖 1. A.TCR和BCR 2. B. BCR和FcαR 3. C.BCR和CR2 4. D. BCR和FcγRⅡ-B 5. E. TCR和FcγR 5. 抑制Th2细胞的功能的细胞因子是 1. A. IL-2 2. B. IFN-γ 3. C. IL-4 4. D. IL-5 5. E. IL-10 6. 抑制Th1细胞的功能的细胞因子是 1. A. IL-10、IL-4 2. B. IFN-γ、IL-4 3. C. IL-4、IL-7 4. D. IL-8、IL-10 5. E. IL-2、IL-10 7.下列哪一组细胞因子对免疫应答起负调节作用 1. A. IL-2、IL-4、IL-5 2. B.IL-2、IL-8、IL-10

3. C.IL- 1、IL-6、TGF-β 4. D.IL-10、TGF-β 5. E.INF-γ、TNF-β 8.关于细胞凋亡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下列那一项是错误的 1. A.活化的CTL表达FasL 2. B. Caspase的级联反应导致细胞凋亡 3. C.AICD可促进效应细胞的短寿性 4. D.Fas和FasL基因突变可导致自身免疫病 5. E.Fas启动的AICD上调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 9.关于细胞因子对Th1、Th2细胞的调节作用,下列那一项是错误的 1. A.IL-12促进Th0分化为Th1细胞 2. B.IL-10促进Th0分化为Th2细胞 3. C.IL-4促进Th0分化为Th1细胞 4. D.IL-4促进Th0分化为Th2细胞 5. E.IFN-γ促进Th0分化为Th1细胞 10.肥大细胞参与免疫应答发挥负调节作用是通过与下列哪一种受体结合而实现的 1. A.BCR 2. B.FcγRⅡ-B 3. C.KIR 4. D.KAR 5. E. FcεRⅠ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4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 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 分2课时学习: 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免疫的类型; 第2课时,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4)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5)培养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为本课的; 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为本课的。 落实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1、“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理解水平的内容,其中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学生初中就已经涉 及,所以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达到学习目的。 2、本节的重点是第三道防线,即特异性免疫所起的作用。 3、首先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即以艾滋病为例,说明人体内主要的免疫细胞——T细胞在免疫中的重要作用,进而说明第三道防线的重要性,提出问题:第三道防线是怎样起作用的?然后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学习来解决之前的问题。 4、对体液免疫的教学,让学生结合体液免疫的示意图阅读教材进行问题讨论,然后用图解的 形式画出体液免疫的过程,细胞免疫的过程利用课件动态演示的辅助手段,使学生有个直观印象, 再来层层深入探讨相关问题,最后用图表表现出简单过程。 5、在艾滋病病因的基础上,让学生考虑T细胞在免疫中的作用,从而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 疫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与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