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发生特征

旱灾发生特征
旱灾发生特征

旱灾发生的多样性

云南旱灾多样性主要体现:一是由于云南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和复杂的地理环境,导致降雨量的时空分布不均匀,春旱或冬春连旱发生最频繁,严重影响云南省小春作物的产量水平。二是云南地域性干旱较明显,曲靖、昭通、保山、楚雄为云南省的历史旱区,且各有特点,白树明、黄中艳研究表明云南旱灾的地域性表现为明显稳定的大面积片区与局部镶嵌并存,其他地州局部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干旱[2]。三是山区半山区旱情较坝区严重,由于山区水利工程缺乏,水资源难以利用,加之“水往低处流、人在高处住”的客观等原因,导致了一旦出现旱情,山区半山区将出现严重的饮水安全,当出现严重的资源型缺水时,坝区的旱情可能更加严重,坝区供水主要通过水库供水,人口集中,一旦水库蓄水出现问题、坝区的旱灾将会非常的严重。四是云南旱情出现新的特点,由于极端气候的变化,导致云南历史旱情较轻的地区,也发生了较严重的干旱,2011年云南省热带雨林地区景洪市也发生了较严重的旱情,大部分农作物受灾,粮食绝收。

1.2.2 旱灾涉及范围广、旱灾损失大

“洪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干旱危害的地域十分广泛,且持续时间长,在云南省历史上,经常出现联系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连续干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旱灾的损失由传统的农业损失为主,逐渐扩展到工业、服务业等领域,旱灾的损失远远比洪灾的损失大得多,不论从旱灾的影响范围、程度、持续时间、对经济社会和城乡居民生活影响等方面都呈现出加重趋势。从1998-2010年13年中,农作物因旱损失加大的趋势明显(见图1),农作物受旱面积累计达到1.329 829万hm2,成灾面积累计达到8 129.11hm2,绝收面积累计达到8 129.11hm2;因旱临时饮水困难人口也呈增加的趋势(见图2),临时饮水困难人口累计达到4 874.49万人,大牲畜累计达到2 923.1万头;旱灾损失也越来越大(见图3);因旱粮食损失累计达118.41亿kg,农业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458.45亿元,1998-2007年10年间,影响工业增加值累计达775 812万元。

1.2.3 旱灾持续性时间长

旱灾的持续时间较长,据云南省的历史旱灾资料来看,经常出现冬春干旱或春夏干旱,甚至会连续几年的干旱,1987-1998年的12年里,云南出现4个典型春夏大旱(或重旱)年和1个典型夏季大旱,2005、2006、2007年连续3年的大旱以及2009-2011年连续3年的特大干旱。这些持续性干旱对云南的社会经济影响十分严重的,引发了灾难性后果。

1.2.4 干旱趋势越来越严重、抗旱形势越来越严峻

采用了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对1998-2010年13年的干旱灾害情况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表明除因旱临时饮水困难人口和大牲畜数量未发现明显趋势增加或减少趋势外,无论是农业损失还是工业损失都呈现明显加大的趋势。根据资料记载,云南旱灾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大,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对工业、人民生活用水造成巨大的危害,1950-2010年61年间,云南共出现57年干旱,其中大旱21年,特大干旱5年。根据调研及相关水利部门的统计,2011年旱灾损失大部分地区超过去年。白树明、黄中艳在2003年对“云南省未来10年未干旱趋势预测”中指出:至少10年云南气候仍处于偏暖期,其中前5年还是暖湿气候主导,后5年有可能很快进入干暖期,期间云南干旱频率将高于20世纪80年代,旱灾损失很可能比最近10年明显加大,果不其然,在这10年中发生了6年大旱,给经济社会带来

了巨大的损失。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加之近年来云南省气候异常,降水偏少、气温偏高、蓄水不足,多地出现较为严重的旱情,云南旱情加重的趋势将越来越严重。面对旱灾,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抗旱救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云南旱灾的多样性、广泛性,复杂性,以及旱情的严重性,抗旱面临严峻挑战,抗旱形势也越来越严重。

图1 云南省旱灾农作物受灾面积年际变化

Fig.1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Affected Area of Crops During The Drought

In Yunnan Province

图2 云南省因旱临时引水困难年际变化

Fig.2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Water Diversion Caused by Temporary Drought

In Yunnan Province

图3 云南省因旱损失年际变化

Fig.3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Losses Caused by Drought In Yunnan Province

表1 1998-2010年13年干旱灾害mann?kendall检验结果

Tab.1 Test Results of Drought Disaster by Mann?kendall from1998-2010,13 Years

Long

2 浅谈云南干旱原因

根据相关资料结合实地调研,初步分析了云南省干旱的原因,云南干旱主要有几方面的特性:工程型缺水干旱;水质型缺水干旱;管理型缺水干旱;资源型缺水干旱;地形地貌型缺水干旱并存。

2.1 工程型与管理型缺水干旱并存

由于云南省特殊的地理环境,山高坡陡,山高谷深,修建水利工程的投资大,效应低,在云南大部分山区尚未建设相关的水利工程,已经建设的小型水库几乎没有进行过修缮,一些地方水塘,不仅缺乏资金修缮,更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导致在干旱袭来之时比小型水库更快枯竭。在一些尚未贯彻落实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山区农村,旱情发生前一些村民不重视水利设施管护,不注意节约用水,在旱灾发生时面临无水可用。而主要江河缺少用于灌溉水利工程设施,水库调蓄能力不足,河谷中的水无法提至山坡居民点和耕地。

2.2 水质型缺水干旱

水质的恶化导致了可利用水源的进一步减少和供需矛盾加剧。在全省15个设市城市中,城市水资源不足或严重不足的有12个,占80%;在全省109个县级城镇中,城市水资源不足或严重不足的有78个,占71.5%。

云南省水质污染严重,全省19个城市(镇)的28个饮用水源中,水质满足国家集中饮用水源水质标准的占60.7%;不能满足国家集中饮用水源水质标准的占39.3%,这部分供水人口占整个城市供水人口的50%以上。全省六大水系主要的116个河流监测断面中,水质污染严重,达不到国家Ⅴ类水质标准的占37.9%,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占37.9%,符合Ⅰ~Ⅱ类水质标准的占24.2%。

2.3 资源型缺水干旱

云南干旱的资源型缺水干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水资源总量变化的趋势上,一个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上。

刘瑜、赵尔旭等专家利用“云南1961-2007年降水与气温资料进行线性趋势分析和突变

检验”研究表明,近46年来云南年均降水量是趋于减少的,其中夏季降水量减少较为明显;根据云南省水资源公报资料:2008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1 333.8mm,比常年偏多4.3%,比上年偏多3.2%,属平水年;2009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963.3mm,比常年偏少24.7%,为有资料以来平均降水量最少的一年,属特枯水年;2010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1 185mm,比常年偏少7%,属偏枯水年;根据云南省气象局统计资料2011年1月1日-11月7日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仅为845mm,比历年同期的1 061mm偏少20%,比去年同期偏少15%,加之2010年库塘蓄水不足,加剧了云南的干旱,2011年的旱灾比2009-2010年的旱灾更为严重;2008-2011年降水资料来看,云南省2009-2011年降水量持续偏少,结合刘瑜等专家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云南省的水资源量减小趋势明显,加之气候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今后云南可能面临资源型缺水问题。

云南省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雨季(5-10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85%,干季(11至次年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总量的15%,加之全省94%的国土面积为山区和高原,且地形复杂,小气候特征明显,局地性气候明显,极端气候频频出现,所以云南自古就是一个“无灾不成年”的省份,无雨就旱、有雨则涝,水旱灾害常常交替发生,由于水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局地气候原因,导致了云南干旱的多样性,呈现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上的资源型缺水干旱。

2.4 地形地貌型缺水干旱

云南全省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坝子(河谷、盆地)仅占6%,地势垂直高差大,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全省海拔高低相差很大,海拔最高点和最低点相差6 600多m,山高坡陡,山高谷深,雨水顺着地势快速向谷底江河汇集,利用较为困难。另外,云南省大部分山区人们都喜欢居住山顶上,而我省湖泊、江河虽多,但多处于低海拔位置,将水资源从低海拔提引到高海拔地区的难度很大。全省岩溶面积11万km2,岩溶地区的降雨径流大部分或全部下渗至地下,难以发挥对地表植被的涵养作用。

3 近年抗大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云南省是个干旱频繁的省份,面对2005年50年一遇的特旱以及2009-2010年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抗旱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积极应对我省旱情,在抗旱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1998-2010年13年抗旱过程中挽回了316.09亿元的经济损失,使社会安定有序健康发展,但由于种种客观或主观原因在抗旱工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

3.1 防洪抗旱办的职能难以充分发挥

旱害应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统筹协调,云南省各县也成立了防洪抗旱办,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全省防汛抗旱工作,然而目前防洪抗旱办在政府中的定位并不是很清楚,云南省各县的防洪抗旱办都设置在县水(务)利局的一个普通科室,在日常的管理协调中难以发挥其协调调度作用;其次云南省大多数县份防办人员为临时抽调,人员少,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大多没有编制,责任落实难度大;加之资源信息不足,缺乏抗旱专项经等等原因,导致了抗旱指挥部的职能难以发挥。

3.2 基础数据完整性有待进一步完善、抗旱预案可行度不高

基础数据的全面准确能有效的指导抗旱减灾工作,实现水资源的合理调配,使有限的资源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然而目前基础数据不完整,抗旱工作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况,一旦发生特大干旱,往往花费巨大的成本寻找水源,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组织抗旱工作,抗旱预案也因为缺乏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往往没有针对性。

3.3 科学抗旱水平低,抗旱成本大

从云南近年抗旱的经历来看,抗旱工作的科技含量低、抗旱成本大,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分依赖数据报表,旱情信息主要来自数据报表,而这些数据报表都来自最基层的农村干部,缺乏科学的统计资料以及可靠的评估体系,且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往往任意性很大,导致指挥部不能很好地掌握旱灾情况从而不能准确有效的抗旱。二是预测预报与监测能力弱:云南省目前在全省设置了50多个土壤墒情站,土壤墒情站点少,代表性不强,不能很好地预测云南的旱情,被动的抗旱,导致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抗旱成本大。

4 抗旱的建议及对策

根据云南干旱特点以及云南抗旱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几点对今后抗旱的建议及对策。

4.1 改变观念、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干旱是不可避免的,人类不可能完全控制,驾驭它,但面对干旱也不是无能为力,可通过工程、组织、技术措施来化解、规避、分摊,使旱灾的损失控制在人们能承受的范围内。风险管理是指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识别、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的处理风险,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由于云南省地形复杂、气候改变、季节性干旱严重、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抗旱形势越来越严峻等原因,开展旱灾风险管理,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是减少旱灾损失的重要手段。

4.2 加快水源工程的建设

云南在近几年抗旱过程中,水利工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云南的水利工程薄弱,工程性缺水严重,水源工程的建设是抗旱的根本保障,云南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全省将继续推进以“润滇工程”为重点的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完成100余件续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任务,新开工建设200件以上骨干水源工程和建成200万件以上“五小水利”工程,全面完成3 600多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比2009年新增蓄水库容30亿m3、新增年供水能力35亿m3。这些水源工程的建设将大大改善抗旱中被动的局面,保证了一定的抗旱水源。

4.3 充分总结抗大旱成功经验、修订确实可行的抗旱预案

各地区要认真总结梳理本地区多年来的抗旱成功经验,以及出现的问题,分析本地区干旱的特点,趋势,分析现有的抗旱条件,因地制宜,修订适合本地区科学可行的抗旱预案。抗旱预案是否可行,直接关系到抗旱的成功与否,科学可行的抗旱预案,能有序地组织调配各种资源、避免矛盾冲突,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干旱带来的损失,促进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4.4 信息化数据库的建立

科学的数据是抗旱应急的基石,云南省在抗旱过程体现出了基础数据、旱情预报数据的严重滞后,数据系统性、连续性、共享性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抗旱救灾工作,为了能全面、准确地掌握云南省旱情的变化过程及趋势,使政府能制定一个适合地方特点的可行的应急预案,及时有效的组织抗旱救灾工作,需加强信息化数据库的建立,为抗旱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4.5 加强基层抗旱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基层抗旱队伍是抗旱工作的执行者,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但目前基层抗旱队伍的力量相当的薄弱且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培训,抗旱队伍的运行机制不健全,大多数地区没有将抗旱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等原因,未能体现出抗旱队伍应有的服务水平,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基层抗旱队伍的建设,优化人员结构、加大培训力度,打造一支真正能为民服务的抗旱服务组织。

4.6 优化调度、合理配置水资源

云南省的水资源总量相对比较丰富,由于地形地貌、水资源的时空分配不均、水资源利用难度大等导致了云南旱灾的频繁出现,今后要积极研究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调度方案,充分利用水文、气象、土壤墒情等科学数据以及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优化调度,达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要充分利用汛期洪水,有效的拦蓄汛期多余水资源,保障抗旱水源。

4.7 加强五小水利的建设

云南省山区半山区的面积占了总面积的94%,由于山区半山区的水利设施薄弱,一旦发生旱情,山区半山区抵抗旱灾的能力相当弱,抗旱成本较大,2009-2010年大旱,向山区半山区送水成本很多地方达到了80元/m3,甚至有的地方达到了200元/m3。从这些年的抗旱经验来看,小水窖、小坝塘在山区半山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山区半山区的有利地形,加强五小水利的建设,蓄拦有效降雨,保障抗旱水源。

4.8 加强抗旱减灾相关的科学研究、提高科学抗旱水平

在1950-2010年61年间云南省发生特大干旱5年,分别是1963、1979、1987、2005、2010年,面对特大干旱政府都采取了强有力的抗旱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暴露出了抗旱科技水平低、抗旱手段缺乏等问题,导致抗旱失灵现象。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加强抗旱减灾相关的科学研究,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磁滞特性

實驗11 磁滯現象 目的:觀察鐵磁性物質因磁場強度變化而產生的磁滯曲線。 原理: (a)導磁率(μ)及磁域 導磁率(permeability)是以描述材料被磁化之難易程度,亦即導通磁力線之能力。材料之化學成分、合金成分、熱處理及冷作狀況與溫度等因素均會影響導磁率大小。一般導磁率表示為 μo:4π×10-7 H/m,真空導磁率 μr:相對導磁率= ( 材料所產生之磁化程度) ÷( 真空所產生之磁化程度) μ= μ0-μr 對相同材料而言,導磁率並非一個定常數,其與外加磁場強度( H )及磁通密度( B )之比例有關,即B :磁通密度;Tesla = wb / m2 H :磁場強度;A / m 導磁率,μ: B = μ0( 1 + χm) H = μH ( 如圖1 ) μr = 1 +χm 圖1 導磁係數(μ)依磁通密度(B)變化的情形 (b)材料磁化特性 (1) 反磁性材料 若材料在強磁場內,其電子群磁矩改變甚微,且感應磁場方向與外加磁場相反,而生斥力者,稱為反磁性材料;例如水、石英、鉍、汞等。 反磁性:if μr ≦ 1 ;χm<0 ,︱χm︱<< 1 (2) 順磁性材料 若材料在強磁場內,其電子群自旋運動所產生之磁矩會趨向外加磁場方向排列,但此效應甚小,造成磁場方向之磁化程度不大,而表現出順磁特性,例如鋁、氧等。 順磁性:if μr ≧ 1 ;χm>0 ,︱χm︱<< 1

(3) 鐵磁性材料 含有大量磁田,容易被磁化。在未被磁化時,磁田之磁矩方向分佈雜亂,其總合磁矩幾乎為零,但外加強磁場時,磁田之磁矩沿極化方向整齊排列,因而形成高磁性。例如鐵鈷、鎳。 鐵磁性:if μr >> 1 (c)磁化曲線 在磁區內的磁矩排列成同一方向,形成自生磁化,各磁區的自生磁化合成後可從零變化到自生磁化之值,也就是飽和磁化之值。雖然,鐵磁性物質的磁區內有自生磁化,但是,當鐵磁性物質處在去磁狀態(Demagnetized)時,材料整體的淨磁化為零。假如外加磁場於鐵磁性物質,表現出來的磁化量變化如圖2: 圖2 鐵磁性物質的磁化曲線 (d)磁滯曲線 (1)圖2為典型強磁性材質的BH曲線,未經磁化之強磁性材質在磁場強度(H) 增加時,磁通密度(B)之變化情形,如圖3由o點至a點之曲線。 (2)如圖3,當磁場強度(H)減少時,曲線由a點移動至b點,而未順著原本 之o點至a點之曲線回來,此乃大部分磁性材質均具頑磁性(Retentivity)。 (3)當磁場強度(H)為0時,在磁性材質中由於磁性(或剩性)會產生相對應 之磁通密度Br的值,稱之為“殘餘磁通密度(Residual Flux Density)”,因有殘餘磁通密度,才有永久磁鐵的產生。 (4)若欲消除殘餘之磁通(即使B=0),則必須供應反向之電流通過線圈,此 時產生之反向磁場強度,使磁通密度B=0(曲線由b點至c點之部分),而在c點這個磁力──Hc可用來強迫磁通密度(B),使其減少至0,稱之為“矯頑磁力(coercive Force)”,可用來測量磁性材質之矯頑性。(5)當反向磁場強度繼續增強,則又再度發生飽和狀態(曲線由c點至d點之部 分); (6)接下來將磁場強度(H)反過來,使之回到零(曲線由d點至e點之部分), 則強磁性材質內之磁通密度(B)會減少至e點,

高中地理必修3课时作业21: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练习题

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原因多样,干旱本身就包含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据此回答1~2题。 1.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是( ) A.以山地、盆地为主,三山夹两盆 B.东部是高原,西部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 C.贺兰山是最高大的山脉,南北走向且位于中部 D.内蒙古高原跨半干旱、干旱区,横贯本区东西 2.下列关于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多雨年促进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B.山地丘陵区裸露的地表有利于风沙活动 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D.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源地之一。读表及图,完成第3题。 3.民勤绿洲水资源最充沛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4.我国发布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规划期内要确保我国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下列土地退化类型与发生地区搭配正确的是( ) A.水土流失——内蒙古高原B.荒漠化——华北平原 C.红漠化——南方低山丘陵D.石漠化——长江中下游平原

5. 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D.黄淮海平源——石漠化 6.我国西北地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原因是( ) ①远离海洋,深居内陆②高原、山地阻隔,水汽难以到达 ③地处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④植被破坏严重,蒸发作用强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读图,乘火车从b到a看到的景观与本图相同的是( ) A.b处向西可见群峰起伏的祁连山 B.b处的平原有冰雪融水滋润,形成“塞上江南” C.a处北面草方格沙障固定沙丘 D.a处河流浊浪翻滚 短花针茅是我国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植物之一,属优等牧草。其生长特性是从内向外分蘖,逐步向外扩大占据空间,株丛中央部位被枯死枝叶占据,随着分蘖的进行和放牧压力的增大,短花针茅出现了“分丛”现象。因此其丛幅的大小变化可以反映出草原的一些变化,结合下图完成第8~9题。

西南干旱高考地理热点

高考地理热点:聚焦西南五省市干旱问题原因及应当措施 背景材料: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气温高、蒸发大、墒情差,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旱灾。其中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为历史最少,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二成以上,土壤含水量普遍仅20%左右,旱情极为严峻。目前云南全省、贵州大部、广西局部持续受旱时间超过5个月,且仍呈发展趋势,对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损失十分严 重。 请用地理知识具体解释一下西南地区干旱产生原因和详细 应对措施

一.原因 1. 四川方面:当前气候变暖是大背景,在此前提下,比较容易产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而四川处于我国东亚季风、南亚季风、高原季风等多种季风环流影响的交叉过度地带,受 多种季风影响,气候复杂。 四川干旱的原因有: 一是青藏高原的高原热力因素影响。我省和西南其他省份受“世界屋脊”的影响较大,青藏高原去年冬季积雪偏少,高原热力条件好,导致印缅低槽弱,南亚季风弱,输送到我国西南地区上空的水汽不充沛,加之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偏东偏北,造成我省及西南地区出现干旱。 二是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在此影响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副热带高压整体偏强,东亚季风携带的水汽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导致我国东部降水较多,北方降雪频繁。相反之下,我国西南地区是下沉气流占优势,常出现晴好少 雨天气。 三是冷空气时机没有掌握好。虽然今冬有数次冷空气影响我国,但大多数冷空气在北方开始偏东移动,直接从我省的边缘“溜”了过去。加上秦岭的关系,如果冷空气不够“强势”,翻不过那座山,依然无法对盆地造成影响。即使有时候冷空气进入盆地,与暖空气形成了降雨的第一个条件:对流天气。

山东干旱的原因

山东干旱的原因 从1999年开始,我省夏季降水量持续偏少。1999年夏季降水量为265毫米,较常年偏少37%;2000年和2001年夏季降水量为401毫米和410毫米,分别较常年偏少5%和3%;今年夏季全省平均降水量208毫米,较常年偏少52%。 邹树峰认为,造成我省持续少雨干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与这几年所处的少雨干旱的气候背景有关。我省年降水量和夏季降水量均有较明显的阶段性,如1951年到1964年是降水量偏多阶段,1965年到1978年为正常阶段,1979年到1989年为降水量偏少阶段,1990年以后降水比80年代增多,但仍处在旱涝交替、以旱为主的气候阶段,目前我省仍处在这一气候阶段中,所以这几年降水以少为主。 与这几年处在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值期有关。从1999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进入高值阶段,2000年为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值年。1999年至2002年均处在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值阶段,资料统计表明,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值阶段对应山东省降水以偏少为主。 与这几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异常有关。1999年至2001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位置偏北,1999年和2000年西伸脊点位置较常年明显偏东;而副高位置明显偏东是1999年、2000年夏季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2002 年夏季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副热带高压的主体位置不仅较常年偏北而且又明显偏东,山东上空缺少水汽来源。 与这几年出现的明显冬暖现象有关。降水明显的1999年夏季和2002年夏季的前期,1998年和2001年冬季气温均较常年偏高,历史资料分析表明,冬季气温明显偏高,对应夏季降水以偏少为主,出现大范围多雨洪涝的可能性较小。 与这几年出现异常气候事件的频率增多有关。这几年山东与全国及世界各地一样,出现异常气候事件的频率增多,如1998年、2001年冬季的气温是近50 年来历史同期的次高值和最高值;2000年、2001年春季持续2年降水偏少,且2001年春季降水是历年同期的最少值;2000年、2001年春季持续2年气温偏高,且为历史同期的次高值和最高值;2002年1—2月、3月的气温是历史同期的最高值;2002年7、8月的降水量是解放以来历史同期的次少值和最少值等。所以这几年我省出现异常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可能性较大,要警惕和做好防范出现异常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准备。

干旱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干旱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一、温带沙漠形成的原因 1.塔克拉玛干(卡拉库姆)沙漠形成的原因 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2.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 地处温带,盛行西风,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背风坡,降水稀少。 二、热带沙漠沙漠形成的原因 1.撒哈拉(维多利亚)沙漠形成的原因(详情查看荒漠化问题成因和措施)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终年炎热干燥。 2.南亚塔尔沙漠的成因 西南季风不易到达,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地面缺乏植被保护。 3.智利沙漠南北狭长的原因 ①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热带沙漠气候难以向东扩展; ②受秘鲁寒流影响,使热带沙漠气候向北延伸; 三、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的原因 地势较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 四、华北春旱原因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稀少。 五、东北无春旱的原因 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春季有积雪融水。 六、华北地区缺水问题 1.产生原因 ①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②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https://www.360docs.net/doc/b915650233.html,高考圈-让你的大学对得起高三 更多详细内容见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治理措施 ①南水北调; ②修建水库;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④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⑤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 ⑦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⑧海水淡化等。 七、死(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①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自然原因) ②工农业引用约旦河水(棉田面积扩大,引阿姆河、锡尔河灌溉),使汇入死(咸)海的河流径流量减少.(社会经济原因) 八、我国干旱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1.降水方面 一般来说,降水量低于平均值就容易出现干旱。在我国季风气候(详情查看不 同自然带气候成因)区内,不同地区的降水季节变化时形成全国季节性易干旱地区分布的基础。 2.水资源方面 我国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这种地区之间水资源的不平衡状况,是造成我国干旱灾害的重要因素。 3.社会经济方面 主要是指近几十年来我国工农业生产用水的提高。其一,我国耕地复种指数(一个农业生产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的增加,灌溉面积的扩大,造成农田需水量的增加;其二,我国北方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的增加,北方受春

2010西南旱灾思想汇报

2010西南旱灾思想汇报 当春暖花开之际,本应春花烂漫的南方却迎来了百年未遇的干旱。本应湿润胖沃的土壤却干涸龟裂,本应郁郁葱葱的庄稼却都枯黄干死,那一组组别断攀升的数字,那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无别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据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戒指3月25日,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重庆五省(区、市)耕地受干旱妨碍面积9654万,占全国的85%,因旱饮水困难人数达1794万人,占全国的79%。并且受干旱妨碍,西南旱区森林火险等级居高别下,森林火灾时有发生。因为旱灾,西南地区的人们正日子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解决旱灾,仔细做好抗尽量减轻旱灾的妨碍,中央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缓解灾情,解决人民的基本日子咨询题。国家拨款修筑深井,完善水利设施的建设,在天气适合的事情下进行人工增雨。并且加紧修筑南水北调的工程。在特大旱情发生以来国家积极应对,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共启动5次国家救灾应急响应,其中,二级响应一次,三级响应一次,四级响应三次,派出5个工作组紧急赶赴灾区,协助开展救灾工作。财政部仔细做好抗旱和减灾救灾工作,及时拨付救灾资金,全力支持受旱地区开展解决人畜饮用水困难、受灾群众日子救助、恢复农业生产等抗旱救灾工作。这些都能够见证中国政府的成熟,自02年非典以来,我们面对紧急事情也能从容应对。国家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适时的缓解了灾区的困境,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面对百年一遇的旱灾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应对,例如:南宁铁路局开发“绿色通道”抢运旱灾货物,在广西自然灾区救助二级应急响应启动后,南宁铁路局迅速采取特别措施,对密集到达的抗旱春耕货物采取及时甩挂、到卸分流、火车汽车对卸等措施;南宁启动今年首个抗旱应急响应,优先保证日子用水,目前南宁市启动了抗旱IV级响应;云南各地积极组织力量运水保证群众的基本日子用水;遵义市投入抗旱资金1亿3千万元;浙江企业面向灾区招工,帮助灾民解决生计······与此并且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旱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的活动在别断进行凉爽。 灾害无情人有情,值得庆幸的是,在党中央的带领下西南地区的旱灾的妨碍正在逐步减轻,我们有理由相信,西南地区的人民可以顺利度过灾害。 事实上面对旱灾最让我感动的是人民子弟兵奋战的背影,他们奋战在抗旱第一线,全力投入抗旱救灾工作之中,做到哪里灾情最严峻、那儿群众最需要,哪里就有消防官兵,想方设法为群众运水送水,尽量缓解人畜饮水困难。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我国西南大旱面前,人民军队让我们见证了他们的英勇。日夜奋战在旱灾前线,那熟悉的绿色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漂亮动人,感动人心。 因为拉尼娜现象造成的西南干旱,让我们的西南人民饱受干旱的折磨,灾害兴邦,大灾大难不过在磨砺一具民族,相信我们一定会度过这一难,西南地区的人民也能很快走出困境。昔日的漂亮西南也能很快回来!

造成干旱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有哪些

造成干旱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有哪些 干旱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它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今年入夏以来,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甘肃定西市农作物因旱受灾391.02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2830.1万元。从历史气象资料分析,定西市年内连续发生春旱、初夏旱和伏旱的年份以前只出现过6年。那么造成干旱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有哪些呢? 干旱的原因是什么 从自然因素来说,干旱的发生主要与偶然性或周期性的降水减少有关。从人的因素上来考虑,人为活动导致干旱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口大量增加,导致有限的水资源越来越短缺。二是森林植被被人类破坏,植物的蓄水作用丧失,加上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和土壤水减少。三是人类活动造成大量水体污染,使可用水资源减少。四是用水浪费严重,在我国尤其是农业灌溉用水浪费惊人,导致水资源短缺。 怎样预防干旱

1、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 2、改进耕作制度,改变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 3、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 4、多管齐下,防治水土流失; 5、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包括劣质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防治水土流失的具体措施

1、多植树,多种草。 2、沙地不种植农作物,用来种草和树以防止土地沙化。 3、防止土壤板结。 4、多用农家肥,尽量少用无机肥,尤其是含磷一类的化肥。含磷化肥由雨水进入河流使水富营养化,会造成藻类大量繁殖破坏生态平衡。 5、以年为单位,隔年种植农作物,这样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

西南旱灾心得体会——旱灾,缺的不仅是水

西南旱灾心得体会——旱灾,缺的不仅是水 干旱!缺水!一场历史罕见的旱灾突击北方冬麦区,农田龟裂,麦苗枯黄,人畜干渴…… 可喜的是,从中央到地点,各方面力量积极抗旱,调水、引水、抽水,最大限度地落低旱灾损失。在10日国务院新闻办凉快的新闻公布会上,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透露,目前北方八省冬麦区抗旱浇灌面积已超过六成,再过10天大部分受旱冬小麦能够浇完,并且人畜饮水困难也得到有效缓解。 当前抗旱能取得如此的成效,离别开这些年水利基础设施的巩固,离别开抗旱机制的完善,离别开抵御水旱灾难能力的别断增强。 这样大范围的旱灾,落雨偏少是要紧原因。但透视旱灾,缺的别仅是水,也暴露出背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抗旱意识别强、水资源的粗放利用等咨询题。这次特大旱灾又一次敲响了警钟。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别脚,我国农业整体依然“靠天吃饭”。都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由于历史欠账多、投入别脚,一些水利设施多年运行老化失修,或是山塘废弃,有水留别住;或是渠道淤积,有水引别来。这些薄弱的水利设施,在抗旱中成了摆设。一旦遇到大旱,只能靠暂时调动大量的抽水机来抽水浇地,或靠水车拉水灌溉,往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捉襟见肘。 抗旱意识别强,一些地点的干部群众“重涝轻旱”。这种思想容易滋生靠天等雨的意识和松懈麻痹的思想,使得一些地点抗旱手段单一,投入别脚。“水来一条线,旱灾一大片”。其实,相关于洪涝灾难,旱灾的妨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其危害同样别容忽视。从长远看,干旱缺水对我国经济社会进展的妨碍更深远。 节水意识淡薄,在水资源这样紧缺的现实下,白费水的现象还是大量存在。就在黄河下游部分群众别得别靠咸水度日的并且,上游有些地点别是还存在大水漫灌现象吗?在许多缺水的地区,别是还在上马高耗水项目吗? 抗旱须治本,治本就要加大投入,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抗旱减灾能力。抗旱是个系统工程,科学抗旱必须实行综合管理,从单一抗旱转向全面抗旱,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状况,别仅要促进日子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生产方式的变革。抗旱需要从农业扩展到各行各业,从农村扩展到都市,从生产、日子扩展到生态。 当前即将进入冬小麦返青水灌溉和春播用水高峰,用水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必须要树立抗大旱、抗长旱的思想意识,科学调度水资源,高效用水、精细化治理,夺取抗击旱灾的胜利。(赵永平)

电磁波界面反射特性理解 + 仿真分析

电磁波界面反射特性理解 + 仿真分析 要求 一束 5W 的线偏振光以φ= 45 度方位角振动,垂直入射到玻璃 - 空气表面, 该光束波长 0.6 m ,玻璃介质折射率 1.54 @0.6 m ,当入射角 从 0-70 度变化时, 通过给定条件,分别完成如下要求: 1 建立反射光强 ()?θ,,n I 的数学模型; 2 画出该光束反射光的光强曲线()θ-I ; 3 分析该反射光束的偏振方向或者偏振态变化,画出偏振方向变化曲线()θφ-和偏振光束相位变化曲线()θφ-。 (注:光束从光密到光疏的界面,在入射角θ从 0-70 度变化中,包括了临界角c θ) 1.反射光的光强曲线()θ-I 数学模型: 将这三种光波的电矢量振动方向都分解成两个分量,一个垂直于入射面,称为垂直分量s ;另一个平行于入射面,称为平行分量p ,这两个分量互相垂直。而任何偏振光都可以分解为互相垂直的两个分量,可以得出反射光强公式: 212212'21'11'1**,/,/,p p s s p p p s s s p s A r A r I A I A A r A A r I I I +=∴===+=

菲涅尔公式有:()()()() 21212121tan tan ,sin sin θθθθθθθθ+--=+--=p s r r ;因为偏振光以φ= 45 度方位角振动,所以2/11I A A p s ==,折射定律有2211sin sin θθn n =,由此可以求出反射光的光强曲线()θ-I 。 仿真: 分析:入射角从0°增加,刚开始大部分入射光发生折射,少数入射光发生反射,所以光强值很小,随着入射角的增加,在接近临界角时大部分光发生反射,少部分光发生折射,此时反射光强快速增加,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后发生全反射,反射光强与入射光强相等。 2.偏振方向变化曲线()θφ- 数学模型: 反射光有'1'1tan p s A A =φ ,其中φ为偏振方向,因为 p p p s s s A A r A A r 1'11'1/,/==,且p s A A 11=,可得p s r r /tan =φ。可以得到偏振方向变化曲线()θφ-。

中国历史上的旱灾及其成因

中国历史上的旱灾及其成因 2010-05-03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夏明方查看评论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历史时期的中国旱灾频发,而且旱灾波及的范围要远大于其他灾害,是为害最甚的天灾。 旱灾因其具有的隐蔽性、潜伏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极易使人们心存侥幸,消极等待,而一旦酿成重患,后果很难挽回。 旱灾既是自然变异过程和社会变动过程彼此之间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该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对自然变异的承受能力的综合反映。 保护自然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包括针对旱灾在内的灾害应急体系,始终是人类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一个由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四大圈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组成的巨系统,即地球生态系统。但是作为地球的一个薄薄的圈层,它不仅与岩石圈的深层、大气圈的高层紧密相连,也与之外的天文宇宙系统息息相关。故而该系统内部各圈层或其外部环境的任何变化与异动,一旦超过特定的阈值,都会对人类与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损害(参见宋正海、高建国等著《中国古代自然灾异动态分析》第1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在历史时期的自然灾害中,诸如地震、山崩、台风、海啸、火山喷发、洪水以及急性传染病等爆发性的灾害,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类似于旱灾这样的渐进性灾害,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是纵观中国历史,旱灾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给中华文明造成的破坏,要远比其他灾害严重得多。美籍华裔学者何炳棣在其关于中国人口历史的研究中即曾断言:“旱灾是最厉害的天灾。” 一、旱灾是危害最严重的天灾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旱灾记载,应是距今3800多年前(公元前1809年)伊洛河流域的大旱,即所谓“伊洛竭而夏亡”。民国时期国内外学者如何西(A.Hosie)、竺可桢、陈达、邓拓等,都曾利用《古今图书集成》、《东华录》以及其他文献记载对中国历史时期的水旱灾害进行统计,其结果均无一例外地显示旱灾发生的次数多于水灾。据邓拓《中国救荒史》的统计结果,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37年,旱灾共1074次,平均约每3年4个月便有1次;水灾共1058次,平均3年5个月1次(《邓拓文集》第二卷第41页,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新中国成立后,旱灾发生的频率总体上小于水灾,但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华北、西北大部分地区开始出现的干旱化(并非单指降雨量的减少)趋势,从生态系统变化的角度来看,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就灾害的后果而言,旱灾引发重大饥荒

导磁材料与磁导特性

3.1.2 导磁材料与磁导特性 各种电机都是通过磁感应作用而实现能量转换的,磁场是它的媒介。因此,电机中必须具有引导磁通的磁路。为了在一定的励磁电流下产生较强的磁场,电机和变压器的磁路都采用导磁性能良好的铁磁材料制成。试验表明,所有非铁磁材料的导磁系数都接近于真空的导磁系数。而铁磁材料的导磁系数远远大于真空的导磁系数。因此,在同样的电流下,铁心线圈的磁通比空心线圈的磁通大得多。 铁磁材料之所以具有高导磁性能,在于其内部存在着强烈磁化了的自发磁化单元,称为磁畴。在正常情况下,磁畴是杂乱无章的排列着,因而对外不显示磁性。但在外磁场的作用下,磁畴沿着外磁场的方向作出有规则的排列,从而形成了一个附加磁场迭加在外磁场上。由于铁磁材料的每个磁畴原来都是强烈磁化了的,具有较强的磁场。因此,它们所产生的附加磁场的强度,要比非铁磁物质在统一外磁场下所产生的磁场强得多。所以铁磁物质得导磁系数比非铁磁物质的大得多。 在非铁磁材料中,磁感应强度(即磁通密度)B与磁场强度H成正比,即,它们之间呈线性关系。铁磁材B与H之间是一种非线性关系,即B=f(H)是一条曲线,称为磁化曲线,如图0-6所示。在磁化的开始阶段(0a段),由于外磁场较强,随着H的增加、B迅速增加。在bc段,外磁场进一步加强时,磁畴大都已转到与外磁场一致的方向,这时它们所产生的附加磁场已接近最大值,即使H再增大,B的增加也很有限。这种现象称为磁饱和现象,也叫做磁饱和。 铁磁材料的磁化曲线可通过试验测绘,在测试时,H由零上升到某个最大值时,B值是沿磁化曲线0a上升(见图0-7)。当H由下降到零时,B不是沿a0

下降,而是沿着另一条ab线变化。当H由零变化到,即进行反向磁化时,B沿着曲线bcd变化。当H由回升到时,B沿着曲线defa变化。这样将铁磁材料磁化一个循环时,得到一个闭合回线abcdefa,称为铁磁材料的磁滞回线。 从图0-7可以看出,磁化曲线的上升段与下降段不重合。下降时,B的变化滞后于H的变化,当H下降为零时,B不为零,而是下降到某一数值,这种现象称为磁滞,称为剩余磁感应强度。由于存在磁滞现象,所以铁磁材料的磁化过程是不可逆的。在某一H下的B值,取决于该H值之前的磁化状态。磁滞现象的产生,是由于铁磁材料中的磁畴,在外磁场作用下进行排列时,彼此之间产生“摩擦”。由于这种“摩擦”的存在,当外磁场停止作用后,磁畴与外磁场方向一致的排列,被部分的保留下来,从而形成了磁滞现象和剩磁。 同一铁磁材料在不同的值下,有不同的磁滞回线。所以用不同的值可测绘出许多不同的磁滞回线。把这些磁滞回线的顶点连接起来而得到的磁化曲线,称为铁磁材料的基本磁化曲线,也称为平均磁化曲线。工程上所谓的磁化曲线就是指平均磁化曲线。 铁磁材料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而反复磁化时,磁畴之间不断的发生摩擦,必然消耗一定的能量,产生损耗。这种损耗称为磁滞损耗。试验表明,在交变磁化时,铁磁材料的磁滞损耗与磁通的交变频率f成正比,与磁通密度的幅值的次方成正比,即: 对于常用的硅钢片,当时,。由于硅钢片的磁滞回线的面积比较小,所以电机和变压器的铁心都采用硅钢片。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倘不奋发,惟有失败,顾影自怜——托马斯 编号:gswhdlbx—005 文华高中高二地理必修3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导学案(教师版)编写人:吴磊审核人刘文明编制时间:2014年9月10日学习目标 1.记忆并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并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 记忆西北地区的范围,理解自然特征形成的原因,并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重点难点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学法指导 1. 学好本节内容,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 2. 通过案例,学好分析解决环境与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3. 通过知识的网络化处理,理清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一)、荒漠化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原因: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耕地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而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最为突出的地区。 (二)荒漠化的一般过程: 植被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土壤中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 (三)几种荒漠化的成因 (1)石质荒漠化 在我国的石质山区,由于山体坡地被开垦或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后,坡地的水土物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性状的全面改变,最终形成裸岩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形成类型于荒漠的景观,这就是石质荒漠化。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显,主要原因是:1山地地形、坡度大、土壤层贫瘠,极易造成水土流失;2降水多且集中,对地表冲刷强烈;3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如滥垦耕地、砍柴伐薪等,造成地面植被破坏,使地表裸露,失去植被的保护。

中国西南干旱研究进展综述 Drought in Southwest China - A review

中国西南干旱研究进展综述 最近十几年,中国西南地区出现了极端干旱事件频发的态势,对当地的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西南干旱已成为政府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针对中国西南干旱事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虽然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较快,但仍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因此作者对中国西南干旱的科研成果和发展动态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并希望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启示。目前而言,对西南干旱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西南地区过去和未来干旱演变特征的分析和预估,二是对西南干旱事件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成因分析。研究表明,过去50年,西南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也增强,而且干旱风险在21世纪很可能将继续增加。但是关于西南干旱成因和预估的一些关键问题还存在争议,特别是海洋强迫和大气环流异常影响西南干旱的过程和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同时,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对理解和预测西南干旱也构成严峻的挑战。尽管目前对西南干旱事件发生规律和机理的认识有限,但采取措施有效应对干旱的影响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干旱,中国西南,历史变化,未来预估,机理 下载地址: http://159.226.119.58/aosl/EN/abstract/abstract570.shtml 相关链接: https://www.360docs.net/doc/b915650233.html,/syky/201506/t20150615_4373967.s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b915650233.html,/newsroom/research_news/201506/t20150616_148920.shtml

P R E L I M I N A R Y A C C E P T E D V E R S I O N Drought in Southwest China: A Review WANG Lin 1 , CHEN Wen 2, ZHOU Wen 3, and HUANG Gang 4,5 1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Climate-Environment for Temperate East Asia,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2Center for Monsoon System Research,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3Guy Carpenter Asia-Pacific Climate Impact Centre, School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a 4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umerical Modeling for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5Joint Center for Global Change Studies, Beijing 100875, China Received 29 April 2015; revised 20 May 2015; accepted 17 June 2015; published 16 November 2015 Abstract The clustering of severe and sustained droughts in Southwest China (SWC) during the last decade has resulted in tremendous losses, including crop failure, a lack of drinking water, ecosystem destruction, health problems, and even deaths. Various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to explore the variability and causes of drought in SWC. Here, the authors 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Lin, wang_lin@https://www.360docs.net/doc/b915650233.html,

干旱成因分析与与对策

合肥位于北纬31度52分、东经117度17分,安徽省省会,下辖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处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7℃,降雨量900~1100毫米,大多数年份的降水距平百分率都在±25%以内,日照2100多个小时。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水源就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居民生活、农业灌溉、工业生产都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供给。由于合肥市拥有众多水库,如: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陶冲水库、梅冲水库、三十头水库、罗集水库等,加之合肥市通过淠河干渠从大别山引水,使合肥市占据充足的水资源,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可以得到充分保障。但农业灌溉由于灌溉难度大,受灌溉技术的限制,使气候因素仍是使农田出现干旱,形成旱灾的主要因素。下面主要分析合肥地区农田干旱、旱灾成因与对策。 1.旱灾成因分析 1.1 降雨量的时空分布与农作物需水之间的矛盾 降雨持续偏少,梅雨量失常,不雨时间长,且发生在作物需水的关键时期,是造成旱灾的最主要原因。如2011年1至4月份合肥降雨量出现50年的同期最小值。这便是2011年旱灾出现的主要原因。 1.2 水利工程现有供水能力相对下降与需水领域相对扩大之间的矛盾 以长丰县为例,尽管全县农田水利40多年的不断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工程年久失修、管理不善等多方面的原因,支撑和保障能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供水的领域相对扩大,不仅要保证农作物的需水,更要保证城乡供水、工业用水等其他发面供水,从而降低了水利工程的供水保证率。 1. 3 作物种植结构与水利工程布局不适用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虽然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但仍有部分地区在水利条件较差的地方习惯于种植需水量大的作物,一旦受旱容易成灾。 1.4农业效益低与较大抗旱成本之间的矛盾 越是干旱严重的地区,农民困难越大,抗旱成本高,缺少劳动力,农业效益比较低,严重影响群众抗旱积极性。

铁磁物质磁化特性曲线的测定 - 武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3 -13 铁磁物质磁化特性曲线的测定 铁磁物质的磁化曲线,是指给予它的不同的磁化场H 与相应而生的随磁化场而改变的磁感应强度B 之间的关系曲线,即B -H 曲线。 影响铁磁物质的磁化曲线的因素很多。材料的杂质含量、晶体结构、加工方式、外界温度、内部的应力以及磁化历史等都会对磁化特性产生影响。由于影响磁化特性的因素很多,因此B -H 的关系就特别复杂。直至今天,人们还未从理论上定量描述、确定磁化曲线的分析表达式。于是人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测定其磁化曲线。 【实验目的】 1.了解铁磁物质的基本磁化特性。 2.掌握铁磁物质磁化特性曲线的测量方法。 【仪器用具】 1.冲击电流计。 2.标准互感器:0.05H ,额定电流0。15A 。 3.螺绕环。 4.多量程的直流安培计:0.1/0.3…15/30A 。 5.滑线电阻器。 6.转盘电阻箱:0.1~9999.9Ω. 7.晶体管稳压电源:0~30V,0~5A. 8.单相调压变压据。 9.交流安培计。 【实验原理】 1.H 、B 的测量原理 如图3-13-1所示,T 为一铁环,其横截面的半径为r .环的半径为R ,且有2πR =L >>r 。在铁环上均匀、紧密地绕满N 1匝线圈,这就构成一个为铁心所充满的螺绕环。如果线圈通过电流I ,则铁心中的磁场强度可根据安培环路定律得出: I L N H 1 (3-13-1) 铁心中的磁感应强度B 可用冲击法测量。为获取磁通量的变化量以测量B ,特在磁环 上绕了N 2匝副线圈。 2.起始磁化曲线 铁磁质从没有被磁化的状态(即H =0时。铁磁质的B =0)开始,从零单调地增大磁场H ,求出相对应的B ,这样测绘出来的曲线称为起始磁化曲线,如图 3-13-2所示。由图可见,铁磁

高中地理必修3优质教学设计1:2.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教案

区域可持续发展——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2课时)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新课程改革理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 教师一讲到底的做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 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 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课标解读: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该标准是借助典型区域案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等发生的原因,但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是分析该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基础,为此,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是案例分析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区域问题必备的基础知识。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自然环境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根据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与之相适应的人类生产活动,找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原因是课程标准要求的重点之一。 而对于荒漠化的概念以及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危害,由于属于了解层次,只需要学生能够说出即可。对于教材中“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这一内容,由于和课程标准联系不大,也以了解为主。 本条“标准”涉及的第三个问题,即针对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如何进行综合治理。环境的治理,是对区域内所存在的环境问题,或因目前某些人类活动不当而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而言的。不同的环境问题,需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但在某些方面,如立法,加强法制,是共同的。导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都是破坏地表植被,其治理的主要措施则应设法恢复地表植被。此外,一个区域所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常与森林、草场、水资源等的开发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的形成与发展就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场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与发展问题和资源利用中不合理的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发现产生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症结,从而才能“对症下药”,找到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对策。 学生情况: 通过第一章关于区域的学习,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了关于区域分析的基本思路,掌握了区 域分析的一般方法。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本地理知识,在高一上学期学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内容时也已经再次学过,因此,对于该区域地理特征有初步了解。但

西南旱灾

西南旱灾 "哎,西南的孩子真可怜!" "我们这下这么大的雨,西南那却干旱!" ...... 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可不热闹了! 这几天,西南的旱灾已成为我们班最热点的新闻。自从西南的旱灾在全球爆发以后,它已成为了人人关注的话题。 在星期四的下午,全校同学举行了捐款仪式,我们班是第一名,因为,我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在每一天的新闻联播里,总能知晓有关于西南旱灾的最新情况。现在,果树因为没有水而将被炎热的太阳烧蔫了。而聪明的果农们可不怕,他们为果树打"吊针"。只要在吊瓶里放满满的一瓶水,就能维持果树一天的生命。星期五的时候,科学老师给我们看了一篇视频,叫正负2度。里边说了人类将面临的危险,地球的温度只能增加2度。要不然就会给地球带来灾难。 只要我们爱护、保护地球,《XX》、《阿凡达》,只会是传说! "哎,西南的孩子真可怜!" "我们这下这么大的雨,西南那却干旱!" ...... 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可不热闹了! 这几天,西南的旱灾已成为我们班最热点的新闻。自从西南的旱灾在全球爆发以后,它已成为了人人关注的话题。 在星期四的下午,全校同学举行了捐款仪式,我们班是第一名,因为,我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在每一天的新闻联播里,总能知晓有关于西南旱灾的最新情况。现在,果树因为没有水而将被炎热的太阳烧蔫了。而聪明的果农们可不怕,他们为果树打"吊针"。只要在吊瓶里放满满的一瓶水,就能维持果树一天的生命。星期五的时候,科学老师给我们看了一篇视频,叫正负2度。里边说了人类将面临的危险,地球的温度只能增加2度。要不然就会给地球带来灾难。

只要我们爱护、保护地球,《XX》、《阿凡达》,只会是传说! "哎,西南的孩子真可怜!" "我们这下这么大的雨,西南那却干旱!" ...... 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可不热闹了! 这几天,西南的旱灾已成为我们班最热点的新闻。自从西南的旱灾在全球爆发以后,它已成为了人人关注的话题。 在星期四的下午,全校同学举行了捐款仪式,我们班是第一名,因为,我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在每一天的新闻联播里,总能知晓有关于西南旱灾的最新情况。现在,果树因为没有水而将被炎热的太阳烧蔫了。而聪明的果农们可不怕,他们为果树打"吊针"。只要在吊瓶里放满满的一瓶水,就能维持果树一天的生命。星期五的时候,科学老师给我们看了一篇视频,叫正负2度。里边说了人类将面临的危险,地球的温度只能增加2度。要不然就会给地球带来灾难。 只要我们爱护、保护地球,《XX》、《阿凡达》,只会是传说! "哎,西南的孩子真可怜!" "我们这下这么大的雨,西南那却干旱!" ...... 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可不热闹了! 这几天,西南的旱灾已成为我们班最热点的新闻。自从西南的旱灾在全球爆发以后,它已成为了人人关注的话题。 在星期四的下午,全校同学举行了捐款仪式,我们班是第一名,因为,我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在每一天的新闻联播里,总能知晓有关于西南旱灾的最新情况。现在,果树因为没有水而将被炎热的太阳烧蔫了。而聪明的果农们可不怕,他们为果树打"吊针"。只要在吊瓶里放满满的一瓶水,就能维持果树一天的生命。星期五的时候,科学老师给我们看了一篇视频,叫正负2度。里边说了人类将面临的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