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与电影的对比阅读

《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与电影的对比阅读
《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与电影的对比阅读

xx 中尉的女人》小说与电影的对比阅读

电影产生以来,文学作品就经常被改编成电影,经过导演的精心改编,在保存原著主题和精华的基础上,使用电影技巧进行处理,为电影和文学作品赢得更大的轰动效果。文学作品与在文学作品基础上改编后的电影之间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更为清晰地理解小说与电影的叙述方式与故事情节。英国作家约翰? 福尔斯在1969 年发表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因为在对后现代叙事通俗解读方面的成就,赢得了大批的读者,也得到了批评家的肯定,给整个英国文坛带来了一缕春色,更为福尔斯在国内外赢得了很高的声望。1981年卡洛尔? 赖兹和海洛得?品特联手改编此部同名小说,获得5 项奥斯卡提名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果,成为英国电影中首屈一指的经典之作。此后,《法国中尉的女人》无论是作为小说还是电影,都成为世界性的经典之作。本文通过《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与电影的对比阅读,在故事层面的基础上对比小说和电影的叙述方式,主要是分析电影对蒙太奇结构手法的经典演绎,由此展示影片的独到之处。

求学时期的福尔斯受法国存在主义的影响较深,与一般存在主义者的不同在于,福尔斯把对存在主义主题的思考融入小说的叙事之中。《法国中尉的女人》叙述的是发生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故事,由于当代视角的介入,小说明显地带有后现代叙事的色彩,被公认为元叙事小说。在小说中,福尔斯展示的叙述技巧是深刻的反思传统小说,福尔斯希望“创造出尽可能真实的世界,但不是现实生活中的那个世界,也不是过去的现实生活中曾经存在的那个世界”。使小说、叙事、生活结为一体,尽可能营造出叙述真实的幻想,来掩饰叙述虚构的本质。改编的电影采用戏中戏的叙述方式,尽可能地和小说的叙述方式相贴近,显示了电影叙事媒介的优势。

小说设置的三种结局是对传统的维多利亚小说故事情节单一模式的反思。《法国中尉的女人》采用元叙述技巧,使小说在故事内部生成了多种可能,形成叙述技巧与故事层面上的同构。电影也尽可能地接近这种同构,也采用了元叙述方式,也就是说使用蒙太奇手法打破故事的单一模式,在电影中把电影的拍摄过程同时也展示出来,达到虚构与真实之间的融合,从而掩饰叙述虚构的本质。从这点来看,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的改编是成功的。

《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它的故事层面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一个封闭完整的故事,19 世纪的莱姆镇,一个名叫莎拉绰号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女子,在维多利亚时期发生的一场爱情故事。贵族后裔查尔斯已经和蒂娜订婚,蒂娜是一名富商的女儿。

但是查尔斯在莱姆镇防波堤上偶遇做家庭教师的神秘女子莎拉后,深深地被莎拉所吸引,也对莎拉产生了很强的好奇心,于是一步步接近莎拉,从而了解莎拉,并解救了莎拉。在接触、了解莎拉的过程中,查尔斯疯狂地爱上了她,还与之发生了性关系。莎拉是一个被世人唾弃为伤风败俗的女人,查尔斯爱上莎拉后,也了解到了“法国中尉的女人”这个绰号是无稽之谈。查尔斯作为贵族后裔,担负着重大责任,最后,查尔斯还是选择回到蒂娜身边,和蒂娜完成婚礼,整日闷闷不乐,过上了不幸福的生活,家庭教师莎拉则不知所踪第二部分是说查尔斯可以自由选择以后的生活,出现的两种结局,一种结局是查尔斯和蒂娜解除婚约,在自己的寻觅下,历经两年在伦敦找到了莎拉和自己的孩子,一家人终于团圆了,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另一种故事结局是说莎拉非常伤心,在查尔斯找到莎拉和孩子后,莎拉拒绝了查尔斯,查尔斯无奈只好孤独地离去。

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对小说的改动是比较明显的,小说中很多的细枝末节都被导演给删掉了,使得电影比小说更为通俗易懂,重点是讲述维多利亚时代与“现代”两个时代的爱情故事,把和查尔斯、莎拉的感情有关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展示的是剧组到实地拍摄同名电影的整个过程,故事的节奏安排得很紧凑,增强了电影的艺术魅力。

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同时发生两个故事,也展开了两条线索:

一条线索是迈克、安娜饰演的查尔斯、莎拉的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的拍摄,影片对小说第一部分没有做大的改动,但为了故事发展的连续性,电影很难安排出小说中出现的关于查尔斯和莎拉的三种结局,影片对小说结局稍作改动,为查尔斯和莎拉安排了大团圆的完美爱情结局。查尔斯和莎拉的爱情故事处于戏中戏的地位,影片安排他们最终冰释前嫌、有情人终成眷属。另一条线索是演员迈克和安娜在拍《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电影时,产生的爱情故事,他们的感情处于戏中的地位。迈克和安娜因为拍电影而相爱,但他们又都

有着自己的人生伴侣,其结局正好与查尔斯和莎拉的结局相反,影片的拍摄过程结束后,两人的爱情也就终止了。

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为查尔斯和莎拉安排了冰释前嫌,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这符合观众的观看愉悦感。如果从电影对小说的忠实度来看,改编后的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可以说是和小说有着很大的不同,采用戏中戏的套层结构,小说里面没有摄制组也就没有演员迈克和安娜之间的爱情故事。这可以说是执导的创意,与原著达成实质

上的一致。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在时空交错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观众在频繁交错的时空转换下,也会深思戏中戏的故事。电影的开头展示的是女演员安娜拿着镜子端详自己的面容,但是镜子里面出现的是19 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莎拉,导演用现代视角来展示维多利亚时代的爱情故事,通过现代审视过去,并独创性地巧妙地联系起现实与虚构,达到艺术的真实,展示出电影的无穷魅力。

小说与电影的叙述方式之比较

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叙述方式采用的是元叙事,电影采用的是戏中戏套层结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第一人称“我”是小说叙事对传统叙事的反思,体现在“我”对传统叙述“他”的模拟。叙述人“我”在小说的前半部分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全知全能者,叙事者权威性的目的是营造叙述的真实感。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全知全能者,传统叙述者对一切都了如指掌,一开始就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对人物的衣着打扮也进行了符合时代标准的评价。这种叙述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也树立了传统叙述者的权威。叙述人“我”经历了由隐到显的一个过程,在不断显现的过程中,叙述者“我”不断地提醒读者叙述的虚构本质,拉开读者与故事的距离,在一定意义上瓦解了传统叙述者想要建立的叙述的真实意图,颠覆了传统叙述者表现出来的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

改编后的电影,利用自身媒介丰富多样的特点,叙述者的身份从“我”变为“它-他”。

电影利用影视技巧实现对传统叙述的颠覆。电影叙事中的“它-他”是隐藏着在影像和说明性字幕后的,消融了叙述者的声音,用字幕显示和影像呈现达到创造另一个现实的目的和传统叙述者有着共同的目的,都是营造叙事真实的幻想,达到艺术的真实。

“它-他”叙述者对传统叙述者的颠覆主要是通过对两个故事的不同处理展现的。主要从对蒙太奇手法的经典演绎方面来展现。

平行蒙太奇结构影片,戏中戏查尔斯和莎拉两人的爱情故事经历了相识、相恋、分手、结合的过程,全戏结构在这一条线索上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影片也设计了演员迈克和安娜讨论戏剧情节的场景,形成另一个完整过程。影片中展示的“现代”与维多利亚时代的两条线索并不是一直平行发展的,有时候会有交织。现实中迈克和安娜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和电影有关,始终和电影联系在一起,所以,整部影片虽然有两条线索,时空交错,但却能给人一种合二为一的整体感。蒙太奇结构式通过摄像机的镜头切换来完成,两

条线索的切换在电影中,一是通过人物的表现来完成。戏中的莎拉要到普太太家做佣人时,通过镜头的变换,转到迈克和安娜在小旅馆里讨论伦敦的妓女情况,其实这是对戏中的莎拉生存状态的补充。莎拉的物质生活来源很不固定,不管是做家庭教师还是佣人,随时都有丢掉工作的可能,为了生计有可能会选择当妓女。二是通过动作进行摄影机镜头的切换。演员迈克和安娜在进行被树枝绊倒这一幕戏的排演时,在迈克一声“胡小姐”的喊声下,安娜进入了拍戏状态,慢慢地向迈克走去,走近时假装摔倒,迈克伸手及时地扶住了她。此时通过镜头的切换,戏中的莎拉也在森林里摔倒,查尔斯及时扶住了她。通过蒙太奇手法的巧妙运用,镜头在戏里戏外自然转换,实现了戏里戏外的完美融合。第三,在相似性基础上进行镜头的转换。戏中的莎拉要到爱赛特去。在查尔斯得知莎拉还是处女后,决定要和莎拉永远在一起,和未婚妻蒂娜解除婚约。但就在查尔斯回去解除婚约时,莎拉已经离开了,由此造成了他们三年的分离。

镜头自然地切换到现代,电影拍摄结束时,安娜选择了离开,迈克在站台上送别安娜,并请求安娜留下过夜,安娜还是离开了。

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也运用了对比蒙太奇。一般来说,蒙太奇的对比性是通过紧密连接的镜头体现出来的,但是从大的范围看,对比蒙太奇的镜头也可以有一定的跨度。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对此的处理比较巧妙。首先蒙太奇对戏里戏外的影调处理不同。影片中维多利亚时代使用的是低调的照明,发出的是泛黄的光,这和莎拉开始的悲剧性命运相关,也是暗指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莎拉处于社会的底层的悲剧,暗淡的灯光给人一种压抑感,表现出时代的古老与陈旧。而在戏外表现出的是高亮度的光。戏外的女主人公安娜生长在自由开放的国度里,有着令人艳羡的工作,影片的基调表现的是欢快、轻松。这样一明一暗的安排有利于观众比较容易区分两个频繁变换的时代,融入电影中去,同时又带有象征意味,代表压抑的维多利亚时代和宽松的现代环境。其次用服装来对比。维多利亚时代的服装颜色较暗,戏中的莎拉大部分时间都是一袭黑衣,头发也盘起来,看起来像个寡妇。莎拉和查尔斯结识后,开始在查尔斯面前放下长发,这说明莎拉对查尔斯的态度开始转变,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男人。另外,莎拉画画的镜头转换。开始时,莎拉失去了住所只能坐在楼梯上画画,画像中呈现的人面目狰狞,这代表着她内心的惶恐不安。在普太太家做佣人时,莎拉对着镜子给自己画像,画像显得阴森恐怖。当莎拉当上家庭女教师后,她的画像是一片和平景象,这象征着莎拉走出阴影,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最后对人物距离的对比。两条线索中的人物距离的象征意味也很明显,戏中的莎拉和查尔斯的距离由远及近发展,戏外的安娜和迈克的距离由近及远发展。两条线索是平行发展的,巧妙之处在于这两条线在莎拉将要摔倒的一刻交融了,此时两条线完美地交融

在一起,真假难辨。

总之,改编后的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达到了电影艺术的高度。执导者深刻理解了福尔斯的创作原则,在尊重原作品的自由品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戏中戏结构,把不同时代的爱情故事通过不同的时空镜头同时展现给观众,引发观众反思。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改编的成功,向我们展示了电影艺术的魅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