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竞争优势评价研究

黑龙江省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竞争优势评价研究
黑龙江省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竞争优势评价研究

黑龙江省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竞争优势评价研究

摘要:黑龙江省是我国的边疆资源大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可用于产业开发的文化资源众多。建立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竞争优势评价体系,对文化资源产业开竞争优势及其评价体系加以系统的梳理,将有助于黑龙江文化资源的进一步保护和开发。

关键词:文化资源;产业开发;优势评价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文化产品的也需求日益旺盛,根据人民需求和党中央政策的指引全国各地掀起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浪潮;黑龙江省政府也于2011年10月推出促进本省文化改革发展的重点实施的八项工程,其中重点提出了要推进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开发工程。文化产业开发的源头的资源基础的文化资源,其开发价值得到迅猛提高。为了使我省文化资源的得到合理的利用喝可持续的开发,我们迫切需要解决如何合理评估本省文化资源的开发竞争优势和文化资源产业价值的问题。虽然国内外对于文化的评估和文化开发竞争优势评价已经有一些研究方法,但是针对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的方法较少,且使用的指标设计过于陈旧,不能反映现阶段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开发的特点。由于没有准确产业价值评估和竞争优势评价导致各地在文化资源产业开发中出现了定位不准,投资成本加大,且导致文化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破坏。现阶段我省的文化资源产业开发领域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文化资源开发评估指标体系,以找到我省的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竞争优势,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期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 【产业经济】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侴海峰 (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8) [摘要]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黑龙江省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投入不断增加,规模持 续扩大,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年提升,旅游、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仍存在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紧缺,产业发展规模较小,整体效益偏低,资源分布不合理,文化产业发展不均 衡等问题。应增强发展文化产业意识,增加资金投入,利用高新技术及先进管理经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挖掘文化资源潜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做大做强龙江文化产业。 [关键词]文化产业;产业集群;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1-0064-03作者简介:侴海峰(1978-),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六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龙江文化与和谐产业体系互动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09A09)。 文化是国家参与世界竞争的“软实力”,可以创造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纵观全球,走在文化产业发展前列的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等早已把文化产业确立为国家的战略产业、 立国产业。黑龙江省文化底蕴深厚,曾被誉为“东方莫斯科”和“音乐之乡”。近年来,为顺应国家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需要,黑龙江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步伐加快并取得显著成果。 一、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投入不断增加,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年提升 2009年黑龙江省城镇用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为21.2亿元,用于文化体育与传媒的支出为33.5亿元,比2004年分别增长2倍和1.1倍。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家电下乡等活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不断增加, 截至2009年底全省年均文化娱乐用品及娱乐支出分别为432.9元和496.4元;文化产业机构6.4万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5万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59亿元,占全省GDP 的1.9%,年均增长13%,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4%,拉动全省GDP 增长0.3个百分点。 随着文化产业规模的扩大,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不断提升。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4.5万元,人均实现经营收入16.9万元,比2004年增长67.3%。同时,全省涌现出一批寓教于乐、经济收益和社会影响俱佳的舞台剧目、 出版和广播电视艺术精品。截至2009年,全省文化艺术领域有50余个项目获得国家奖项。冰灯冰雕、雪雕、冰上杂技舞蹈、龙江剧、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享誉国内外,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 (二)旅游、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 随着黑龙江省住宿、餐饮、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 2011年全省共接待国内游客2.0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031.89亿元,同比增长24.09%;旅游业总收入实现1091.51亿元, 同比增长3.53%。黑龙江动漫产业(平房)发展基地自2006年成立以来已入驻企业138家,注册资金近2亿元,年生产动画能力超过2万分钟,有多部作品在央视播出,获得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中国文化产业特色园区“魅力奖”等多项殊荣。(三)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迅速增加,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加强,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明显改善。2009年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900个,实现了乡镇的全覆盖;从业人员1399人,固定资产1.3亿元,比2004年增长12.2倍;计算机配置从无到有,达到355台;藏书185.9万册,增长7.2%;组织文艺活动4902次,举办相关训练班3184次,分别增长16.2%和1.2倍;总收入达到0.4亿元,实现增加值0.3亿元,分别增长5.1倍和3.2倍。 (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出版物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强 近年来黑龙江省出台了多项文化产业政策和措施,文化体制改革由试点向全面、纵深领域推进。2009年,全 46

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资源是一种可供文化产业开发利用的,凝聚了某一群体独特精神价值的资源。和自然资源一样,文化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重要资源。文化资源具有无形、传承性、稳定性、共享性、持久性等特征。文化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 从传统文化方面来看,所谓文化资源,并不仅仅指有形的古老建筑,还有广泛的内容。如日本与韩国制定对文化财产进行保护的国家法律,对文化财产的界定就包括以下五类:(1)有形文化财产,如建筑、绘画、雕塑等(2)无形文化财产,如戏剧、音乐、工艺技术等(3)民俗文化财产,如衣食住行与宗教信仰等风俗习惯(4)纪念物,如各种古代庭园、陵墓、名胜与自然景观等(5)传统建筑群,如故宫等。范围很广几乎把所有与文化有关的事物都包含在内。 文化资源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在于文化产业。1998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5%、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33%,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仅占就业人员总数的0?4%。而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早已成为经济增长和吸纳劳动力的支柱产业之一。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仅占其消费性支出的2?27%,这种状况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 1997年我国的实际文化消费总量大约为650亿元,而文化的潜在消费能力或需要约为3000亿元,差距可谓巨大。在开发城市文化资源方面,全国各城市都认识到这一点,都在大力挖掘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河南新郑是黄帝故里,相传农历三月三是轩辕黄帝一统天下、成就伟业的日子,后人为表达对轩辕黄帝的敬仰之情,从春秋时期就举行拜祖活动,延续至今。1992年新郑市开始举办炎黄文化旅游节。11年来,每年都有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前来登山朝圣、寻根拜祖、观光旅游,并因此促进了新郑市的对外经贸合作。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文化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尤其是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文化资源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本”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本钱”。但是,我们不能只守着一座金灿灿的文化资源宝库,而应有把文化资源“变现”的意识、勇气和能力,即把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产业资本,把文化需求转化为市场机制。 文化产业的兴办与发展必须以文化资源为依托。离开文化资源这一基础,文化产业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异常丰富。这些文化资源种类繁多,文化蕴含丰富,与经济的可渗透性强,可开发程度高,这就为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总体优势。 首先,北京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它是50万年前北京猿人的发祥地,又是传说中上古时期的幽州古战场。春秋时期的燕国就已经在这里建蓟城为都。此外,北京在宋代以前一直是北部边陲军事重镇,而自辽代开始便成为国都,并一直延续五朝。都城的历史文物古迹,独特的皇城文化景观,更是一份至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据统计,北京的古代文化遗存共有7309项之多,其中,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长城、故宫等三项已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名录。从国际国内上看,历史文化资源如北京这样丰富的屈指可数。当前,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绝大部分尚未被当作一种产业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甚至还有相当

黑龙江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课程 期末作业 姓名:李德龙 学号:1523001200043 学校: 成绩:

黑龙江地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黑土地养育了龙江人。一方文化成就了一方人,龙江精神成就了一代代龙江人。如果有一种精神是龙江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那便是龙江人的闯的精神。 随着文化大融合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文化从地球上消失或即将消失,它们被人们遗弃或被其他的文化所同化。然而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就会没有自己的精神,没有精神的民族不可能引领时代的潮流。龙江人的文化包含龙江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作用下的文化,改变或脱离这些原有的文化,城市的历史文化将大大丧失,其特征也会逐渐被磨灭。黑龙江是个多种文化共存的地方,自然环境和特定历史在人文精神塑造过程中都曾起到过至关重要作用,如何处理好原有文化间的融合,并保留各自的特色是构建龙江发展的精神支持的关键。 一、黑龙江地域的特色 地域辽阔的黑龙江,四季交替分明,文化底蕴深厚,物产资源丰富,建筑风格别异,因此北国冰城,黑土地,北大仓,东方小巴黎等多种美誉。 黑龙江的黑土地域文化是区别于其他北部省份的特有的文化,其既包含于中华文明,又带有其鲜明的个性,其特征多受影响于萨满文化,中俄交流文化,以及文革时期的南北融合文化,以及龙江人特有的闯关东文化。 二、摈弃黑土文化中旧的落后的社会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不总是同它所依赖的社会物质基础的化完全一致,而是或前或后,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保持着动态的对应。作为黑土地上各种社会意志的总概括的黑土文化也不例外,也包含着进步和落后两种社会意识。黑土文化中所包含的进步社会意识,是黑土文化的主流、主导力量和本质表现,它适应、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代表了黑土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黑土文化中旧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就是那些阻碍、制约经济文化发展的社会意识。它是黑土文化的非本质表现,次要部分,是在黑土文化发展过程中被否定的社会意识。这种旧的落后社会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1.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农民惰性心理黑龙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为生活在这时的世世代代人民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那就是大自然过于丰厚的恩赐易使人们过分地依赖自然,缺乏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勇气和创造能力滋生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正像马克思所说:“过于富饶的自然‘使人离不开自然的手,就像小孩离不开引带一样,它不能使人自身的发展成为一种自然必然性。长期以来,黑龙江的各民族虽然生活在

文化资源评估表

福建联合梯田资源价值评估(以保护为目的) 一级指标分数二级指标分数三级指标分数 20%资源品质26.25 历史传承 35% 75 时间久远性(25%)80 传承完整性(25%)70 现实濒危度(30%)85 复制和传承能力(20%)60 17.50 文化特色 25% 70 区域性(30%)75 地方性(30%)85 民族性(40%)55 13.65 艺术价值 20% 68.2 5 观赏性(35%)75 新奇度(35%)60 协调性(30%)70 16.90 知名度 20% 84.5 辐射范围(55%)80 影响力度(45%)90 总分74.3 35%资源价值20.62 5 文化价值 25% 82.5 历史文化特色(50%) 85 地域文化特色(50%) 80 22.65 时间价值 30% 75.5 存在时间久远(35%)90 稀缺性(35%)70 可替代性(30%)65 7.425 消费价值 15% 49.5 受欢迎程度(35%)50 游客满意度(35%)40 开发成熟度(30%) 60 23.85 保存价值 30% 79.5 保存状况(30%)70 县级(20%)70 市级(20%)80 国家级(30%) 95 总分74.55 15%配套设施 11.9 交通运输便利度 20% 59.5 距离中心城市(35%)60 公路等级(40%)65 资源内部密度(25%)50 16.2 政府服务能力 30% 54 办事效率(40%)60 保护政策(30%)40 政府认可度(30%) 60 5 社团组织活动能力 20% 25 旅游社团数量(50%)20 活动举办频繁度(50%)30 20.7 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30% 69 当地经济水平(30%) 70 当地政治稳定程度(40&) 75 当地文化认识水平(30%) 60 总分53.8 16.95 资源规模 30%56.5 在当地分布广狭(20%)60 集群性(20%)70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现状分析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现状分析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文化大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地处边疆资金匮乏,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不完善,导致大量的文化资源没有的到效的开发。对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对文化资源产业投资体系现状进行分析,找到体系的不足并加以完善,使国内外各类资金顺利的进入黑龙江省的文化产业,加快黑龙江文化资源的进一步保护和开发。 标签: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现状分析 我国在本世纪初完成小康社会的建设,开始迈向中等发达国家的建设,人们的文化需求的空前高涨;为满足这一需求,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在我国掀起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潮,文化产业以“阳光产业”、21世纪的主导产业的魅力得到全社会的青睐;黑龙江省政府适时的提出促进本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实施的八项工程,加快了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开发的步伐。但是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性决定了文化产业既是知识密集型也是资本密集型,而我省地处边疆,资金匮乏;必须建立起完善的文化产业投资融资体系,使资金能够在该体系中高效的融通,从而有力的促进我省的文化产业开发,满足我省乃至全国人民的文化需求。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根据黑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立项了《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建设研究》课题,希望对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1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基本概况 从国内外文化产业市场发展实践中可以看出,投融资体系的发展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黑龙江省各地、各部门在始终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前提下,以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发展为主题,遵循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发展的特殊规律,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培育市场,调整结构;通过不断的努力与探索,全省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已有了初步的雏形。全省在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大力推进文化项目招商引资,积极推动银企对接,努力争取银行信贷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缓解的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但是由于黑龙江省地处边疆身份,长期以来以农业和重工业发展为主,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不足,制度性创新严重不足;使我省文化投融资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从而制约了我省文化产业发展。 2 黑龙江省构建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文化产业与金融业间缺少高效的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 现阶段我省大多数文化企业都是国家财政投资和文化界个人投资发展起来的,企业普遍对资本市场的运作模式了解较少。由于省内文化企业规模较小,总体产值不高,也无法引起金融业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导致金融业对文化产业运营方式和盈利模式不够了解,对投资文化产业有顾虑,无法开展相关投资业务。文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马海霞 (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摘要:目前国内外有关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了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理论建构, 文化产业的政策制定和发展战略研究,文化产业的行业分析、区域分析、比较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等。但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区域研究偏重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对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关注较少;缺少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比较研究;缺少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系统研究,以及缺少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统计分析。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研究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08)01-0089-0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自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以来,为适应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党和政府提出一系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思想。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资源的开发,于是关于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加。由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各国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研究的具体内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一、国内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日益显示 出对推动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加就业等的积极作用。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逐渐开始关注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针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概念、本质特性、范围划分,结合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分析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联系区别,介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分析我国文化产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提出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解决方案及发展对策。 (一)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理论构建 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概念,一直成为国内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依据研究的范围和内容的差异,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内涵和范畴。我国文化部将文化产业界定如下: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 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四个领域。 程恩富提出,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所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文化资源可分为文化自然资源和文化社会资源,还可以分成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具有以精神形态为主要存在形式的无形性、地域差异性、更新和发展性、无限性的特点。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指为发挥、提高和改善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并使文化生产顺利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经济措施与活动。开发的实质是尽可能的发现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通过劳动加工使其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产品。开发有两种形式:单项文化资源开发和多项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 吴圣刚提出, 文化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 的、以一切文化产品和精神现象为指向的精神要素。和自然资源一样,文化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重要资源。文化资源具有无形性、传承性、稳定性、共享性、持久性、效能最大性、递增性等特征。文化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李东红、杨利美认为,文化资源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的总和,它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一样重要。资源有价,文化资源的“自然成本”与“使用成本”,应纳入文化资源消耗型企业的成本与效益核算。以文化为资源基础的产业,必须为资源的使用与消耗付费,把生产能力的增长建立在科学的资源观之上。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 收稿日期:2007-09-14 作者简介:马海霞(1973-),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经济学研究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Xinji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2008年3月 第29卷第1期 Mar.,2008Vol.29,No.1

黑龙江特色

黑龙江特色 1.冰雪 每当冬季来临,整个黑龙江大地上便“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一得天独厚的天然胜景在国内其它省市是难得一见的。所以一年一度的黑龙江省滑雪节和哈尔滨市冰雪节期间来黑龙江旅游便成了海内外游人的最佳选择。黑龙江是中国最东部的一个省,简称“黑”。 2.森林 山峦起伏,森林茂盛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总面积达3亿亩,仿佛一双巨大的臂膀环抱着黑龙江省这片富饶的土地。在大小兴安岭地区繁衍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林中生长着许多的珍贵树种,如兴安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冷杉、红松、白桦林等。在大小兴安岭中,野生动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有东北虎、驼鹿、樟熊、猞猁、野猪、水獭等珍奇兽类50多种,有飞龙、细嘴松鸡、等野禽200多种,有满山红、刺五加、山参、五味子等草本药材200多种,鹿茸、熊胆、麝香等更是不可多得的名贵药材。

3.漠河白夜和极光 漠河位居中国的最北端,素有“中国的北极村”之称。在这里可以看到一种神奇的天文景观——北极光。所以,漠河镇又被称为“不夜城”。 漠河常年寒冷如冬,夏季只有半个月左右,最高温度也不过20oC,而且昼长夜短,白昼可达19小时以上。夏夜,有时在北极村还可以看到北极光,这是我国唯一能欣赏奇异瑰丽的“北极光”的地方。也并不是每年都会出现北极光,据观测记载,48年中只出现了18次。 极光的出现是由于太阳活动爆发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受地球极地磁场影响偏向两极,并经大气中的分子、原子激发而形成绚丽多彩、奇异壮观的彩色发光现象。4.特色美食 哈尔滨红肠 红肠原本来自俄罗斯,最著名最传统的红肠风味是“里道斯”风味(就是大蒜味的),红肠是可以直接吃的。红肠是用长在大兴安岭的老果木熏制而成。熏好的红肠,表面会粘附一层肉眼看不见的果木炭灰,吃的时候要把表皮也一块吃掉。 马迭尔冰棍 由法籍犹太人开斯普于1906年在哈尔滨创建,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名称“马迭尔”从清朝到民国到解放后,一直沿用未改。马迭尔冰棍主要原料是鸡蛋和鲜奶。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招牌”景区,马迭尔冰棍则是中央大街的“招牌”美食。

产业化视角下的文化资源开发_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 RNAL OF OCEAN UNIV ERSIT Y OF CHINA(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8年第3期NO.3.2008 产业化视角下的文化资源开发:问题及其解决方案3 张胜冰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摘 要:开发文化资源已成为文化产业的一种普遍模式。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我国文化资源的生 存状况面临着严峻挑战,不顾文化资源保护需要的滥开发、过度开发、制造大量“伪文化”的现象十分突出,造成严 重的生态灾难和后果。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纳入生态学的视野,在有效实施文化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循序进行。本文就还就我国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产业化;生态学视野;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35X(2008)0320029205 一 从全球范围来看,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当今文化产业的一种普遍模式,成为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路径。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只是从经济上考虑问题,把文化资源当作攫取经济利益的手段,而是要有生态学的视野。所以,在当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更应当正确处理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促进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永续利用。这里有两个典型案例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个案例是湖南著名自然名胜风景区武陵源。该风景区1992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它位于湖南的西北部,面积26000多公顷。景区内最独特的是3000余座尖细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有200米高。在峰峦之间沟壑、峡谷纵横,分布着池塘和瀑布,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石洞和巨大石桥。武陵源自然名胜风景区由3部分组成:张家界森林地质公园、索溪峪、天子山。除地貌景观奇特外,还有大量的珍稀动植物资源,仅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就达13种之多,构成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但是,近年来该景区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加大了开发的力度,在景区内建造了巨大的升降电梯,目的是为了让游客能更容易到达山峰的顶部去观赏。这个人工工程不仅 耗费了巨大的资金,还造成了对生态景观人为的破坏,投入运营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激烈的批评,最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强令拆除,恢复其自然生态原貌。 另一个案例是广东开平市的碉楼与古村落。刚刚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广东开平市碉楼与古村落,在2007年10月迎来了首个黄金周,前来参观的游客蜂拥而至。据当地旅游部门的统计,来开平碉楼参观的游客是平时的3倍,很多来自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的游客都开着私家车,还有不少省外的游客慕名而来,使得平日宁静的小镇充满了喧嚣与热闹。尤其是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经营碉楼农家饭、在路边摆摊叫卖本地产的花生、陈皮、红薯干等土特产品,一派繁忙的景象,村民都在忙着经商赚钱,使得商业味越来越浓。很多游客感叹道:原来想象中这里应该是一个古朴、宁静的乡村,没想到到处都是经商叫卖的,完全没有那种古村落的感觉。如果这里古老的民风民俗发生了变化,只剩下几座碉楼又有什么用呢? 这样的例子不仅仅是发生在湖南和广东,在全国还有很多。比如,由张艺谋导演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沿袭了广西桂林《印象?刘三姐》的演出模式,以此加大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拉动当地的旅游业。由于是在著名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丽江自然风景区内上演,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包 92 3收稿日期:2005212206 作者简介:张胜冰(19572 ),男,山东邹平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主要从事文化产业和文化研究。

黑龙江地域文化对黑龙江人文化性格形成的意义

黑龙江地域文化对黑龙江人文化性格形成的意义 通过学习了黑龙江地域文化我们知道:中华民族发祥地黄河流域,其文化传统中重群体、重伦理的特点的形成与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有极大关系。黑格尔曾说过:“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合、山性使人离”。黑龙江地域作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在具有北方文化属性的同时,也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特点。黑龙江人的文化性格是由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开埠时的移民成份,自身文化积淀及体制、制度的因素所决定的。 一、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黑龙江人复合型的文化性格。 从历史上看,黑龙江人生存的环境是东南北三面被大山、大江环绕,西面有茫茫草原横亘。可以说,内部回旋相当开阔而外部交通极不便利。正因为这种环境,使文化心理形成了封闭的向心结构。生产方式因缺少外部的信息刺激和形象示范而亘古不变,在心理上积淀为稳定和保守(如恋家守业的现象,一旦定居下来,就生于斯、长于斯、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封闭的环境、单一的生产方式和代代相因的生活,加上历史上黑龙江地域就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使黑龙江人既具有农耕民族诚实厚重,又具有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和大度的胸怀,兼具农牧民族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乐观、爽直、大气、勇敢、侠义的性格,正因为这种性格,我们黑龙江人便是满清末年胡匪、强盗的生产者,同时也为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提供了充足的兵源。由于单纯依赖土地就可以生存,他们满足于“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现状。同时,由于地广人稀,天赐丰富,生存环境相对宽松,自种自食的农产品行往往有剩余而剩余产品又无法作为商品出售,且人烟稀少,所以在接人待物上形成了大方好客的性格特点。但是,也逐渐养成了粗疏,没有商品观念的弱点,又因为物产丰饶,因此人生惰性、温饱即安,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与之相反,关内地少人多,谋生艰难,人更勤劳,关内比较复杂的生产方式,使关内的文化传统有两个特点:一是重视学习和富于创造,二是善于经商和弄巧。所以自古以来状元举子、重臣良医多为南士,能工巧匠、大商巨贾也多出自南方。所以由此可以推断,东北尤其是黑龙江即使开发早些,资本主义萌芽也会产生于东南沿海,也不会产生于东北,经济基础差异是个因素,最重要的是地域文化的差异。 二、百年的开发奋斗形成了黑龙江独特的地域文化性格 清朝初年,为保持其龙兴之地,对东北地区一直实行封禁政策,禁止汉人进入。后来沙俄多次入侵,强夺大片领土,国家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清政府才觉察封禁政策失误,才逐渐废除封禁政策。据《黑龙江省通志》记载:地域真正大规模放段禁垦荒始于19世纪60年代左右。当时数百万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关内移民纷纷闯关东,形成了黑龙江地域的真正拓荒者,从黑龙江的开发史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移民的成份造成了黑龙江自身文化积淀的先天不足。 黑龙江的早期移民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极少数的流放人犯,其中大部分为戴罪官员,而且部分流放官员都遇赦而归,就是少部分属文化人范围的官员己在极小范围内形成了重视文化教育的氛围(如我省的东宁县);另一类是来自山东西部以及河北等移民,他们中除少数小商人、手工艺匠人外,多数为目不识丁的贫苦农民。闯关东是生活所迫的一种无奈的谋生行为。他们肩挑车推,历尽千辛

论我国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3/2005 论我国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 张彩凤 摘要:文化产业作为正在勃兴的朝阳产业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之一 就是对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开发,以实现文化资源的产业化价值。该文对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中应关注和解决的 几个问题进行了理性阐述。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 作者简介:张彩凤,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副编审(邮政编码 250100)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05)03-0077-04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发展潜力巨大。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获得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但是从资源到产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其中的转化之路到底有多远?实现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有效路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艰巨课题。 我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具有灿烂的文化资源。资源可分为两类:一是自然界赋予的自然资源;一是人类社会的劳动创造的各种资源。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它体现在有形的物质载体和无形的精神遗产,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文化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作为文化生产原材料的物质及文化生产所必需的环境条件”,“文化社会资源,包括社会、经济、技术因素中可用于文化生产的各个方面,主要有教育、科学、文艺、道德、法律、风俗、信仰以及其他从社会上后天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等等”。[1]我国有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十分丰富,这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文化资源不同于农业资源、工业资源,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具有特殊的性质。文化性、潜在性、流失性、传承性、共享性等是文化资源的主要特性。 文化性。文化属性是文化资源的基本特点。无论是文化自然资源还是文化社会资源,都具有进行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的功能和属性。文化资源的文化属性使文化资源具有提升人类精神境界的价值,任何一种文化资源都从不同的侧面呈现出真、善、美的文化特质。 潜在性。文化资源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论是文化自然资源还是文化社会资源都具有一定的潜在性。如果不被发现、不被认识、不被利用,它就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对主体而言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比如有些文化自然资源存在了漫长的岁月,只有当人类发觉了它的价值,它才会成为有价值意义的文化资源。 流失性。一些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民风文化资源等具有一定的流失性。如历史建筑这类文化资源,如果不被维护,就会被岁月所侵蚀;民俗民风等文化资源如果不被传承弘扬下来,也会断代消失。 传承性。有些文化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将这种文化资源发扬光大,代代相传,它就会作为人类文化的永恒财富保留下去;如果不加以保护、传播,就会随岁月而失。 共享性。文化资源具有地域归属性,但从欣赏和享用的消费视角来看,它具有人类的共享性。作为人类文化资源宝库中的一部分,任何文化资源的被认知和被欣赏都不具有排他性。如,美国迪斯尼公司根据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创作了动画片《花木兰》。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亚洲某国在2004年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2]中国确实是端午节的根,但是它在世界的影响包括在一些欧美国家影响都是比较大的。到了今天,端午节已经成为人类一个共同的文化遗产。这些事实都表明了文化资源具有人类共享性。 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历程表明,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文化资源,有效地挖掘文化资源的价值,将现有

文化资源学作业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号 201505900014 姓名马红燕 课程代码020063 课程名称文化资源学 评阅教师 第 2 次任务 共 5 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任务内容: 一、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精神内容与物质载体结合有哪些方式? 任何文化资源都可以看做是特定精神内容和其物质载体的结合。例如,文学着作可以是文学内容和纸质载体的结合;名人故居是文化名人的轶事、名声等精神内容资源和特定建筑物质载体的有机结合;而公共文化资源,如美术馆、博物馆等,

是建筑载体和陈列的文化艺术作品的结合。所以,不同的精神内容存的性质及其存在状态,以及其与特定的物质载体结合的形式,决定了这种文化资源存在属性。 2、科技进步对文化资源有什么影响? 答:现代科学技术批量复制和无障碍传播手段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支撑。高科技在文化产品生产领域从内容到形式、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都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创新。发达国家通过科技运用有力的推动了文化产业化。 3、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价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原则 2、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原则 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4、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评价原则 4、如何对文化资源进行成本法评价? 答:在生产或形成一项文化资源的成本可以确定的情况下,可以用成本核算方法计算文化资源的价值。把一定时期内对文化资源利用和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按其性质和发生地点,分类归集、汇总、核算,计算出该时期内费用发生总额,以此作为确定资源使用价格的依据。其基本任务是正确、及时地核算产品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提供正确的成本数据。

浅论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方略(一)

浅论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方略(一) 〔论文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方略 论文摘要”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国家文化经济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使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功能效用,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使文化资源潜力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这就需要重视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方略问题研究,而可持续发展方略、整合规划方略、市场化开发方略、创新推动方略、人才资源开发方略等五个方略的实施可以为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实现提供思维导向和根本保证。 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文化生态系统多姿多彩,文化资源察赋独特、丰厚,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随着小康社会目标及和谐文化建设任务的确立,社会各界对我国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多层次价值的认识逐渐深人,对其需求也显得更为迫切和直接。发达国家发展文化经济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国家文化经济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其产业化进程,宏观的思考和方略的制定必不可少。要使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功能效用,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文化资源潜力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就必须重视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方略选择问题。 我们认为,就方略思路而言,中国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需要坚持实施五大方略,即可持续发展方略、整合规划方略、市场化开发方略、创新推动方略、人才资源开发方略。这五个方略的实施可以为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实现提供思维导向和根本保证。本文即以此为基础,就这五个方略的选择与实现途径展开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方略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人类社会走向21世纪文明的共同道路,是现实社会、经济、环境和人口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资源具有消耗性与非消耗性、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辩证统一的特征。许多文化资源如作为旅游文化的自然生态景观,作为无形资源基础的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品牌资源等,都可以反复利用,具有非消耗性特征。然而,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产业化开发如果不遵循客观规律,以“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模式来开发文化资源,盲目的发展消耗型文化产业,忽视文化积累和文化资源的再造,就会导致文化资源的严重破坏与消耗。因此,在文化产业领域,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重要性尤其突出。 文化的延续性和传承性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决定了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必须尊重和保护人类的精神遗产,并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延续作出有益贡献。(一)科学、有效地保护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遗产 全面理解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方略,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是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根本保障。首先应该对我国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梳理与归类,准确把握各类文化资源的特性,站在产业化开发的高度来审视文化资源,并建立一整套国家标准的文化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加强制度化保护,健全和完善分级分类保护制度,建立一套有规制标准和规范约束的完整保护体系。第三,强化多样化保护方式,完善保护规划和保护措施,实行重点保护、专项工程保护和强调科学性保护。第四,实行法制化保护,将文化资源的保护纳人法制化管理轨道。 (二)在保护中求开发,在开发中促保护,保护与开发并举 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应该放在国家社会发展,现代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加以考虑。文化资源的科学有效保护必须在开发中才能得以实现,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实际上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所谓保护,实际上是开发性的保护,是动态的、创造性的保护;所谓开发,实际上是保护性的开发,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开发。对于文化资

黑龙江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课程 期末作业 姓名杨文杰学号1223001457039 学校松林电大成绩

黑龙江地域文化 黑龙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连绵起伏的大、小兴安岭;有沃野千里的松嫩平原;有气势磅礴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水域;有风景秀丽的镜泊湖、五大连池;还有绿草如茵的天然牧场,这些无不勾勒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黑龙江省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土地面积45.46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六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因此,在振兴黑龙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应该分析黑土文化,发扬其积极方面、规避消极方面,使黑龙江在本次文化建设高潮中不落伍,且得到新的突破和跨越,服务于社会、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黑龙江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交互影响的地域文化历史造就了黑龙江人独特的文化性格,即"粗犷豪放的气质,质朴率真的品性,热情大方的特质,包容海涵的气度,幽默机敏的智慧"。但同时,黑龙江人也存在着知足常乐、小富即安、拒斥理性等经验式、人情式的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是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这就要求我们站在以人自身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总体性文化转型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努力建构新世纪黑龙江人新的形象工程,为龙江大地和黑土文化增添新的内涵。 黑土地域文化,我们特指黑龙江地域文化,因为黑龙江省以丰腴的黑土地而著称。黑土地域是东北地域文化----关东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具有独特文化精神与鲜明文化风格的地域亚文化。 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边陲,与俄罗斯接壤,历史上古肃慎人后裔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曾非常繁荣,有“海东盛国”、“小中华”之称。黑龙江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大小兴安岭森林丰茂、东部煤炭储备巨大、大庆油田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最大的油区、农业上有“北大仓”的称号……恶劣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物产使得黑土地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气质将黑土地域文化中的彪悍和开拓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全面建设东北,东北地区工业化加速发展,仅“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的大项目有56个在东北,其中22个在黑龙江,另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黑龙江占了十分之一。上世纪5黑土地域文化发展历史及特征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边陲,与俄罗斯0年代末,10万官兵和5万山东支边青年挺近三江平原,加入到开发北大荒的队伍中来,后来的知青下乡、知识分子下放又使黑龙江产生了一次人口迁移的高潮。这些来到黑龙江的人不但为黑龙江的建设贡献了力量,同时也给黑土地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通过共和国的建设者们的不懈奋斗,“四大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突破高寒禁区精神)以“闯关东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为代表的“爱国奋斗、艰苦创业,求实务实、开拓进取,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黑龙江精神,集中体现了黑土文化的精神内涵。1、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一是为拯救中华民族愤然而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高度自觉性;二是众志成城、一致抗敌的空前广泛性;三是为了民族尊严而绝不苟且偷生的民族气节。2、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一是一往无前,百折不挠。二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3、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一是胸怀全局,为国分忧。二是淡泊名利,忘我工作。三是不计得失,勇于牺牲。4、

山西文化资源评价方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

文化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研究 山西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课题组米子川执笔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潮,作为文化产业基础的文化资源,得到大力开发。如何合理评估文化资源的开发价值,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虽然国内外对于文化资源的评估和鉴定已经有不 少研究成果和方法,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评估和鉴定方 法、国内外各种文物鉴定和评估等,但现有的文化资源评估方法都是侧重于文化 资源的保护,从发展文化产业角度进行的文化资源评估则较少。文化产业的实践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文化资源评估指标体系,规范我国蓬勃发展的文化资源开发热潮。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根据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立项“山西省文化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研究”课题,希望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一、文化资源的界定与要素构成 文化是一种态度,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基本态度,这种态度表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侧面,如经济、政治、风俗、社会等方面。在千百年的历史中,人类对待 事物的积极向上的、肯定的、有效的态度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比如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希望拥有财富和安定的生活,就把这种希望寄托在一些物品或活动上,从而形成了民间工艺、民俗活动、民居建筑等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 文化的形成和传承具有强大的动力和自我完善机制,由人们的主动传承一代一代流传至今,成为今天引人瞩目的文化资源。 (一)可度量文化资源的概念界定 一般来讲,文化资源是指凝结了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成果精华和丰富思维活动 的物质、精神的产品或活动。文化资源包括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民俗、建筑、 工艺、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戏曲等。 进而我们把文化资源区分为可度量的文化资源和不可度量的文化资源两类。 可度量的文化资源是指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来具体估计和测量其瞬间价值 的资源种类,比如历史文物、建筑、工艺品等;不可度量的文化资源是指不可用 1

黑龙江地域文化

黑龙江地域文化 黑龙江地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有活力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黑龙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发展历程上与其他地区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从而使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了独特的气质。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曾多次出现过繁荣昌盛的时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过重要贡献。 一黑龙江的概括与自然地理 中国四个极点东极抚远、西极喀什、南极三亚、北极漠河,东北两个极点都在黑龙江境内。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的省份,面积为45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省会哈尔滨。共划12个地级市、1个地区、18个县级市、46个县、1个自治县、64个市辖区。黑龙江省的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西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土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4.7%;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的丘陵地带约占全省的35.8%;东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东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占全省总面积的37.0%,海拔高度为50—200 米。 二黑龙江的悠久历史发展历程 黑龙江地域有自己极为独特的历史沿革。从旧石器时代晚期,黑龙江地区就有人类活动。从商周到清代,其中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都曾入主中原,先后建立过北魏、辽、金、元、清等王朝,对推动多民族融合与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科技的交流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形成了黑龙江特有的历史积淀。多民族的文化优势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大省,满、赫哲、鄂伦春、达斡尔、锡伯、鄂温克、柯尔克孜、蒙古、朝鲜、回、汉等众多民族聚居在这里,漫长的社会历史和各自不同的民族差异,形成了黑龙江省古老、独特的渤海文化、金源文化和满族文化。在近代历史中,东北人民一次又一次的抵抗沙俄日本等外来侵略者,显示出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民族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今天,这些特有的文化优势为黑龙江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开发的民族文化蕴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