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白描手法

诗歌白描手法

诗歌白描手法

一、介绍

1.1 定义:诗歌白描手法是一种以生动、详细的文字描述来表达情感、意象和景观的艺术手法。

1.2 特点:与抒情诗、抒怀诗等形式不同,诗歌白描手法更注重对事物的客观描写,通过细腻的文字表达来展示作者的感受和想象力。

1.3 作用:诗歌白描手法使得诗歌更具真实感和画面感,让读者更好地体验诗人的感受和意境。

二、白描手法的基本要素

2.1 境象:以客观的眼光观察对象形象,包括物体的外在特征、色彩、形状、纹理等详细细节的描写。

2.2 情感: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作者对所描绘事物的情感、感受、联想和意境。

2.3 组合:将境象和情感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得描写更具有生动感和艺术感。

三、使用技巧

3.1 选择适当的词语:运用准确、生动、富有意象的词语,

增强描写的感染力。

3.2 使用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使描写

更加生动有力。

3.3 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进行修饰,增加文采和韵律感。

四、应用范例

4.1 自然景物描写:用白描手法描写山水、花卉、季节等自

然景物,以使读者感受到山的雄伟、水的清澈、花的繁华、季节的

变化等。

4.2 人物描写: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的面容、神态、举止等,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情感。

4.3 建筑物描写:用白描手法描写城市、建筑物、街道等场景,通过描述城市的繁华、建筑物的特色、街道的熙攘,展示城市

的魅力和生活的情趣。

五、附件

本文档包含以下附件:

- 诗歌白描手法范例集:展示各类诗歌白描手法的范例,供

参考学习。

- 白描手法应用练习题:提供一些练习题目,帮助读者巩固和实践所学的诗歌白描手法。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

- 意象:在文学艺术中,指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特定情感或形象的具象化手法。

- 比喻:一种通过比较来描绘事物的手法,以便更好地描述和理解。

- 拟人:人化描写非人事物或物体,使其具有人的特征和行为。

- 象征:用一个事物代表另一个事物或意义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的白描

古诗词中的白描 古诗词中的白描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有一种表现手法尤其独特,那就是“白描”。白描是一种以简洁的语言,不加修饰地描绘事物或情感的写作技巧。在古诗词中,白描手法的运用使得诗词作品形象生动,情感真挚。 首先,白描的手法能够以简洁的语言展现出事物的形象。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几句话便描绘出了一幅日暮醉归图,让人仿佛看到了落日余晖、翠柳轻拂、荷花盛开的美丽景象。 其次,白描手法能够通过直观的感受表达情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描写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壮丽山河的赞美和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的渴望。 此外,白描手法还可以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事物的特征。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了元宵夜晚热闹非凡的景象,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繁华与热闹。 白描手法的运用让古诗词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真挚的情感,使得这些

诗词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不朽瑰宝。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白描手法的魅力,更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古诗词中的中秋节 古诗词中的中秋节 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古代的诗词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关于中秋节的描绘,它们充满了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古诗词中的中秋节。 首先,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时刻。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中秋节是一个特别的时刻,它引发了他们对家人的深深思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表达了对家人和故乡的深深怀念。 其次,中秋节是一个感恩的时刻。它让我们停下来,思考我们的生活,并对周围的人表示感谢。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人弦上音。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在这个时刻,我们感谢我们的家人,朋友,和那些在我们生活中留下印记的人。 再次,中秋节是一个思考生命的时刻。在月亮的圆光下,我们不禁思考人生的短暂和永恒。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道:“大弦嘈嘈如急

诗歌手法赏析:白描

诗歌手法赏析:白描 诗歌手法赏析:白描 一、介绍白描手法 白描是一种描绘事物形象的手法,以细腻、准确的笔触表现事 物的特征和细节。它通过生动、逼真的描绘方式,使读者能够清晰 地感受到描写对象的形态、色彩和质感,给人一种鲜活的感觉。 二、白描手法的特点 1:注重细节描写:白描手法通过对事物细节的特别关注和细致 入微的描绘,使读者能够看到事物的细微之处,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感。 2:准确传神:白描手法追求准确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和形态,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描写对象的形象。 3:注重质感:白描描绘的物体不仅仅是形态和特征,还包括物 体的质感,如光影效果、触感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事物的真实存在。 三、白描手法的运用 1:人物描写:白描手法在人物描写中的运用,可以刻画人物面 部特征、肢体动作和服饰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2:物体描写:白描手法在物体描写中的运用,可以表现物体的 形状、纹理和光影效果,使物体形象更加真实、细腻。 3:自然景观描写:白描手法在自然景观描写中的运用,可以表 现自然景观的细节特征、变化过程和气息感受,使读者能够身临其 境地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四、白描手法的实例赏析 1:人物描写实例: 描写人物的面容特征时,白描手法可以准确地表达其眼睛的神采、笑容的弧度以及皮肤的白皙等特征。例如:“他眼中闪烁着智 慧的光芒,慈祥的笑容温暖了整个房间,他的皮肤白皙如同少女般 娇嫩。” 2:物体描写实例: 白描手法在描绘物体时可以表达纹理的细腻和光影的变化。例如:“那只水杯沿着边缘有着精致的花纹,从上方透过来的阳光在 杯壁上泛起一道道金色的光线,使整个杯子显得异常亮丽。” 3:自然景观描写实例: 白描手法在描绘自然景观时可以表达大自然的壮丽和纷繁多样。例如:“山势雄伟,云雾缭绕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诗歌白描手法

诗歌白描手法 诗歌白描手法 一、介绍 1.1 定义:诗歌白描手法是一种以生动、详细的文字描述来表达情感、意象和景观的艺术手法。 1.2 特点:与抒情诗、抒怀诗等形式不同,诗歌白描手法更注重对事物的客观描写,通过细腻的文字表达来展示作者的感受和想象力。 1.3 作用:诗歌白描手法使得诗歌更具真实感和画面感,让读者更好地体验诗人的感受和意境。 二、白描手法的基本要素 2.1 境象:以客观的眼光观察对象形象,包括物体的外在特征、色彩、形状、纹理等详细细节的描写。 2.2 情感: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作者对所描绘事物的情感、感受、联想和意境。 2.3 组合:将境象和情感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得描写更具有生动感和艺术感。 三、使用技巧

3.1 选择适当的词语:运用准确、生动、富有意象的词语, 增强描写的感染力。 3.2 使用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使描写 更加生动有力。 3.3 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进行修饰,增加文采和韵律感。 四、应用范例 4.1 自然景物描写:用白描手法描写山水、花卉、季节等自 然景物,以使读者感受到山的雄伟、水的清澈、花的繁华、季节的 变化等。 4.2 人物描写: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的面容、神态、举止等,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情感。 4.3 建筑物描写:用白描手法描写城市、建筑物、街道等场景,通过描述城市的繁华、建筑物的特色、街道的熙攘,展示城市 的魅力和生活的情趣。 五、附件 本文档包含以下附件: - 诗歌白描手法范例集:展示各类诗歌白描手法的范例,供 参考学习。

- 白描手法应用练习题:提供一些练习题目,帮助读者巩固和实践所学的诗歌白描手法。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 - 意象:在文学艺术中,指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特定情感或形象的具象化手法。 - 比喻:一种通过比较来描绘事物的手法,以便更好地描述和理解。 - 拟人:人化描写非人事物或物体,使其具有人的特征和行为。 - 象征:用一个事物代表另一个事物或意义的修辞手法。

诗歌白描手法

诗歌白描手法 一、什么叫“白描”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注意与白描相区分的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二、“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是什么) (2)结合诗句阐释如何使用了这种手法。(为什么)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怎么样) 例: 田家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本诗表现了田家的悲苦生活,却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诗歌怎样表现这主 题? 答:全诗使用了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社会现实的痛恨之情。 练习: 溪居即事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提问:诗歌用什么手法来描写溪居生活?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掩着的柴门。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闲适舒坦的心情和乐观的生活情趣。

诗歌的白描手法

诗歌的白描手法 1 一、什么叫“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在文学创作上,“白描”则作为一种表现手法,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不尚华丽,务求朴实。白描诗正如陆时雍所说:“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象显然,生韵亦流动矣。”平常之物在诗人的笔下都增添了无穷的情趣,构成了优美的画面。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1、写景,更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情感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支小令是元人散曲中的名篇,被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全曲仅有二十八个字,而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萧瑟凄凉的行旅图景,刻画了一个骑着瘦马在西风残照的古道上艰难跋涉的游子形象,表现了这位天涯游子悲秋怀想的愁苦情怀。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 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缘杨

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也巧妙地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了江南早春的景象,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中,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来。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2、写人,直逼人物的灵魂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染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拼死拼活地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画。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 又如聂夷中《田家》:

诗歌要用好白描

诗歌要用好白描 诗歌要用好白描 边陲钓翁 在文学作品中,描写作为必不可少的主要创作手法之一,按内容可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按特征可分为白描和细描。 白描一词,在1985年版的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中国画技法之一。源于古代的白画,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的。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可见在文学创作中广泛应用的白描,就是用最简练的文字,不加修饰地直接描绘事物的主旨。 白描在诗歌中,一般可用来写景、写人、勾勒事物等。也可与其他表现手法共用,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说起白描在诗歌中的应用,行家可能会联想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成串的物象如古琴曲中的音符一个个滑出,动有西风流水,静有夕阳古道,动静互衬,组合成一幅线条分明而暗淡的写意画。小桥横跨流水,昏鸦有老树可栖,人家的房子想必也不会空着。结尾一句“断肠人在天涯”,顿时打开一个宽广的空间,勾出读者无尽的思绪。在这样的环境中,那远离故乡的游子相伴一匹瘦马,如何打发即将来临的漫漫长夜!其中滋味之酸楚,非断肠何以形容! 诚然,这是一首古诗——更准确来讲,是一首元曲。但除了格律,在诗意的表达等方面,与现代诗并无太多不同。我们顺着上边的分析往下想:是什么原因,导致诗中人物在夕阳古道上与一匹瘦马沐浴西风?其中缘由,恐怕与时代脱不了干系。这不正是现代诗中常用的“给读者留下再创作思考空间”的表现手法吗?尤其是其中对白描手法的应用,可谓恰到好处,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在现代诗中,虽然难说哪首诗在白描手法的利用方面堪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争高下,但成功的范例,也还是可以寻到的。请

羌村三首杜甫以白描见长的写作手法

羌村三首杜甫以白描见长的写作手法 杜甫的《羌村三首》以白描见长,白描是一种文学风格,指用简短、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事物和景象,不加修饰地表现自然和人物的真实面貌。下面分别从三首诗的写作手法入手,来了解杜甫的白描特点。 第一首《北征》,杜甫通过对羌村的描写,展示了军队北征的艰难险阻,写作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简单明了:诗中没有过多修饰,语言简单明了,直接描写了羌村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2. 具体形象:杜甫通过描述羌村的山川水草、房屋布局、人们的衣着、食品等方面的细节,刻画出了一个丰富而具体的羌村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3. 生动形象: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描写,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群峰峥嵘迭,万壑归一色”,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杜甫通过对古原草的描写,展现了离别的愁绪和生命的无常,写作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留白处理:诗中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的情感表达,而是通过对草原、天空等景象的描写,将人物内心的感受留给读者自行想象,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使诗歌更具含蓄性和深刻性。 2. 感性描写:杜甫不仅描写了草原的自然环境和季节变化,还通过草原上的动物、植物等元素来表达他的感受,如“故人西辞黄鹤

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草木有情皆应是,关山月色共沾裳”,使诗歌更富有感性和抒情色彩。 3. 对比处理:诗中通过对草原的昔日和今日进行对比,凸显了时间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的离愁别绪,这种对比的处理方式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第三首《登高》,杜甫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写,展示了自然风光的壮丽与美丽,写作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内外联结:诗中将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巧妙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使诗歌更具有思想性和感染力。 2. 空间布局:杜甫将诗歌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文描述山势,中文描绘云景,下文则写出恢宏的自然景象和作者的感慨,这种空间布局方式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和节奏感。 3. 形象鲜明:杜甫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手法,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千里共婵娟”,刻画出了一个壮阔而神秘的自然景象,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崇高。

(完整版)古诗词中的白描

古诗词中的“白描”手法中一、什么叫“白描”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二、“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 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 ,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 ,“夜来城外一尺雪” 。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 心忧炭贱愿天寒” ,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画。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 ,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如聂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 “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最后想补说一句,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语文上的白描手法

语文上的白描手法 白描手法——文字的魔力 白描手法是一种运用文字描绘事物的文学技巧,它以客观、准确、生动的方式呈现事物的形象,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它的特点是语言简练、表达清晰,能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白描手法可以用于各种文学体裁中,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还是戏剧,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在小说中,白描手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人物的外貌特征、心理状态和行为举止,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在散文中,白描手法可以使景物显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在诗歌中,白描手法可以帮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意境,增加诗歌的艺术性和韵味。在戏剧中,白描手法可以通过对话和情节的描写,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引发观众的共鸣。 白描手法的运用需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要注意用词准确,语言简练。白描手法追求简洁明了的表达,避免冗长的叙述和过多的修饰词语。其次,要注意细节的描写。细节是白描手法的关键,通过描述细节可以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事物的存在。再次,要注意语气的把握。白描手法通常采用客观、平实的语气,但也可以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加表现力,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白描手法的运用可以让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增加读者的阅读愉悦感。

它能够让读者通过文字感受到事物的形象和氛围,产生共鸣和情感的共鸣。白描手法的运用可以使作品更加真实、自然,给人以直观的感受,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 白描手法是一种运用文字描绘事物的文学技巧,它以客观、准确、生动的方式呈现事物的形象,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它的运用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增加阅读的愉悦感。我们在写作中可以适当运用白描手法,使作品更加真实、自然,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让我们一起用文字的魔力,创造出更加生动有趣的作品吧!

白描手法与工笔手法

白描手法与工笔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例如: 1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白描,简练单纯,客观描述,不加渲染烘托的手法。多用名词 工笔,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多用形容词、动词渲染烘托。 例1:“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例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例3:<<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2工笔即细节描写,指用细腻的笔触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如: 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白描,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手法。 工笔,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 2.实战分析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1)判断杜甫的诗歌《春夜喜雨》中,“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一句是白描还是工笔细描写?并且给出简单的分析理由。 ( 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判断“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一句是白描还是工笔细描写?

古诗词中的白描

古诗词中的“白描”手法中 一、什么叫“白描”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二、“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

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画。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