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测试题(附答案)

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测试题(附答案)
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测试题(附答案)

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正确答案)

1、一般都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方法是()

(1)升温(2)改变生成物浓度(3)增大反应物浓度(4)减压

A、(1)(2)(3)

B、(1)(3)

C、(2)(3)

D、(1)(2)(3)(4)

2、在一密闭烧瓶中注入NO2 ,在25℃时建立下列平衡2NO2 N2O4+Q,若把烧瓶置

于100℃的沸水中,下列情况:(1)颜色(2)平均摩尔质量(3)质量(4)压强(5)Q

(6)密度,其中不变的是()

A、(3)(6)

B、(3)(4)(5)

C、(2)(4)

D、(1)(3)

3、Fe(NO3)2溶液呈浅绿色,其中存在下列平衡:Fe2++2H2O 2+2H+,往该溶

液中逐滴加入盐酸,发生的变化是()

A、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B、白色沉淀逐渐溶解

C、溶液颜色由浅绿色变为黄色

D、溶液颜色由浅绿变为深绿色

4、在空气中燃烧硫会有淡蓝色火焰和少量白烟,在氧气中燃烧硫有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也有少量白烟,后者产生白烟的量(质量分数)比前者会()

A、更多

B、更少

C、一样

D、无法判断

5、已建立化学平衡的可逆反应A+B C ,改变条件,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生成物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B、生成物的产量增加

C、反应物的转化率都增大

D、反应物的质量分数都降低

6、在一定温度下将amol PCl5通入一个容积不变的反应器中,达到如下平衡:

PCl5(g) PCl3(g)+ Cl2(g),测得平衡后混合气的压强为P1,此时,再向反应器中通入amol PCl5,在不变的温度下再达到平衡,测得压强为P2,则P1和P2的关系是()

A、2P1>P2

B、2P1=P2

C、2P1

D、P2>P1

7、下列叙述表示可逆反应N2+3H22NH3,一定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N2、H2、NH3的百分含量相等

B、单位时间内,消耗a mol N2的同时消耗3a mol H2

C、单位时间内,消耗a mol N2的同时生成3a mol H2

D、反应若在定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温度一定时,压强不随时间改变

8、已知一定温度时,有反应:2SO2(g)+O2(g) 2SO3(g)+197KJ,在相同温度下,向密

闭容器中通入2mol SO2和1mol O2,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Q1,向另一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 SO2和0.5mol O2,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Q2,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Q2=Q1/2

B、Q2

C、Q2>Q1/2

D、Q1=Q2

9、亚硝酸(HNO2)的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它是弱电解质的是()

A、0.1mol/L的亚硝酸溶液的pH值为2

B、100ml 1mol/L的亚硝酸恰好与100ml 1mol/L的NaOH溶液完全反应

C、用HNO2溶液作导电实验,灯泡很暗

D、HNO2与NaCl不能发生反应

10、已知在100℃时水的离子积常数为10—12,在100℃下,将pH=3的硫酸溶液和pH=10

的NaOH溶液相混合,若要使混合后溶液的pH=7,那么硫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比约为()

A、1:10

B、10:1

C、999:101

D、9:1

11、在常温下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已知由水电离出来的C(H+)和C(OH—)分别为amol/L

和bmol/L且a·b=10—28,下列离子组在该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Al3+、NH4+、SO42—、Cl—

B、Na+、K+、SO42—、SO32—

C、K+、Fe2+、Cl—、MnO4—

D、Ba2+、Na+、Cl—、NO3—

12、镍-镉可充电电池,电极材料是Cd和NiO(OH),电解质是氢氧化钾,放电时的电极

反应是:Cd+2OH—-2e=Cd(OH)2;2NiO(OH)+2H2O+2e=2Ni(OH)2+2OH—,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池充电时,镉元素被还原

B、电池充电时,电池的正极和电源的正极连接

C、电池放电时,电池负极周围溶液的pH不断增大

D、电池的总反应是Cd+2NiO(OH)+2H2O=Cd(OH)2+2NiO(OH)2

13、已知在NaH2PO4溶液中存在着下列平衡体系:H2O H+ +OH—、H2PO4—+H2O

H3PO4+OH—、H2PO4—H+ +HPO42—、HPO42—H+ +PO43—……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2[OH—] =[H+]

B、[H2PO4—] +[HPO42—]+[PO43—]+[H3PO4] =[Na+]

C、[Na+] +[H+]=[OH—]+[H2PO4—] +[HPO42—]+[PO43—]

D、[Na+] +[H+]=[H2PO4—]+[OH—] +2[HPO42—]+3[PO43—]

14、25℃时CuSO 4的溶解度是25g ,如在该温度下将50gCuSO 4放入100g 水中,充分搅拌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

A 、125g

B 、115g

C 、105g

D 、84g

15、用石墨作电极电解3mol/L KCl 和0.5mol/L Al 2(SO 4)3的混合溶液时,下列电解变化

的曲线合理的是( )

A 、

B 、

C 、

D 、

16、在盛有水的电解槽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Ag +、Pb 2+、Na +、SO 42—、NO 3—、Cl — 摇匀后 用惰性电极进行电解,通电片刻后,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 )

A 、8:1

B 、16:207

C 、35.5:108

D 、435:648

二、填空题

17、电工操作中规定,不能把铜线和铝线拧在一起连接线路,这是因为 。

18、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除去混在KNO 3溶液中的少量Fe 3+

19、对于可逆反应

2A+B 2C 在反应过程中C 的百分含量随温度变化如图则:

(1)T 0对应的V (正)与V (逆)的关系是

(2)正反应为 热反应

(3)a 、b 两点正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是

(4)温度T

(1)压强从2×105Pa 增加到5×105Pa 时,平衡向 反应方向移动(填正,逆), 理由是 。

(2)压强从5×105Pa 增加到1×106Pa 时,平衡向 反应方向移动(填正,逆), 理由是 。平衡之所以向该方向移动,这是 由于 。

21、甲、乙两同学用一种标准盐酸去测定同一种未知浓度的NaOH 溶液的浓度,但操作

不同,甲把一定体积的NaOH 溶液放入锥形瓶,把标准盐酸放入滴定管进行滴定,乙把一定体积的标准盐酸放入锥形瓶,把未知浓度NaOH 溶液放入滴定管进行滴定。

(1)甲使用的是 滴定管,乙使用的是 滴定管。

(2)若甲同学使用的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未润洗,其余操作均正确,这样甲测定的结果

偏 。

(3)若乙同学在滴定至终点时,仰视滴定管读数,其余操作均正确,这样乙测定的结果偏

22、将氯化铵固体放入盛有少量氢氧化镁浊液的试管中进行振荡,发生的现象是 ,其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 。

23、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Fe(OH)3胶体的电泳实验,问:

(1)我们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2)能否将此装置理解为一个电解池

如能则写出电极反应式 。

如不能,请写出理由 。

(3)如果将两石墨电极直接插入Fe(OH)3胶体中进行

电泳实验,会有什么现象 为什么 。

(4)能否用5mol/L 的KCl 溶液代替上图中0.01mol/L

的KCl 溶液,为什么 。

三.计算题

24.已知可逆反应 CO(g) + H 2

O(g) CO 2(g) + H 2(g) 达到平衡时生成物浓度的乘积

除以反应物浓度的乘积是常数,称平衡常数(K ), 且知:K 只与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

(1) 600℃时若起始浓度C(CO)为2mol/L C(H 2O) 为3mol/L ,平衡时CO 的转化率为

60% ,求水蒸气的转化率α(H 2O)和平衡常数K 的值。

(2) 600℃时,若将H 2O 的起始浓度增加到6mol/L ,则α(H 20)为 ,

α(CO)为 ,若将H 2O 的起始浓减小到1mol/L ,则平衡时α(H 20)

为 ,α(CO)为 。

0.01mol/L

KCl 3胶体

(3)综合计算(1)(2)结果得出结论:一定条件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若增加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则本身的转化率(填升高,降低下同),而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若减小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则本身的转化率,而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

25.在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 ,取一定量该温度下的饱和食盐水用惰性电极进行电解,当阳极析出气体11.2 L(标况)时,食盐完全电解,所得溶液密度为1.2g/ml 试计算:

(1)电解时所取饱和食盐水的质量

(2)电解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3)要使溶液恢复原状态,需要加入多克什么物质。

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测试题答案

17.容易形成铜-铝原电池,而加快铝的腐蚀

18.加热促使Fe3+的水解,使之形成沉淀后过滤除去

19.(1)V(正)=V(逆)(2)放热(3)V a

(4) 反应未达到平衡V(正)>V(逆)

20.(1)逆;如果平衡不移动,当压强由2×105Pa增加到5×105Pa时,D的浓度应为

0.21mol/L 现为0.20 mol/L,故平衡朝逆方向移动

(2)正;如果平衡不移动,当压强由5×105Pa增加到1×106Pa时,D的浓度应为

0.40mol/L 现为0.44 mol/L,故平衡朝正方向移动;可能由于压强增加,D、

E两物质至少有一物质已变为液态或固态

21.(1)酸式;碱式(2)大(3)小

22.沉淀逐渐溶解;Mg(OH)2(固) Mg2+ + 2OH-NH4Cl = NH4+ + Cl-NH4+ + OH-NH3 H2O

23.(1)左边电极上有黄绿色气体产生,右边电极上有无色气体产生,右边电极附近U形管内胶体颜色加深

(2)阳极:2Cl--2e = Cl2↑阴极:2H+ + 2e = H2↑

(3)阴阳两极均有气体产生,并且在阴极附近胶体发生凝聚;Fe(OH)3胶粒带正

电,吸附电子后,变为电中性胶粒,相互吸附而沉淀

(4)不能;5mol/L KCl溶液密度太大,不能浮在Fe(OH)3胶体上面24.(1)40% ;1 (2)25%;75%;66.7%;33.3%

(3)降低升高;升高降低

25.(1)221g (2)6.5mol/L (3)36.5g HCl

无机化学第五章 电解质溶液(学生内容)

第五章电解质溶液 一、关键词 二、学习感悟 1.本章在化学平衡理论的基础上,主要介绍电解质溶液的解离平衡,除酸碱理论之外主要是计算方面的内容。在熟悉公式推导过程的同时,重点掌握有关计算公式。 2.解离平衡计算部分,要注意每个公式的使用条件。避免引起较大误差。

3.本章的重点是弱电解质溶液和缓冲溶液的pH计算及难溶电解质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三、难点辅导 1. 为什么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都含有H3O+和OH?,而且在常温时,[H3O+]?[OH?]=K w=1.0×10?14? 无论是酸性还是碱性的物质,一旦与水形成溶液后,由于水发生的质子自递平衡中,会产生H3O+和OH?,所以任何物质的水溶液都含有H3O+和OH?。 在水溶液中,按照酸碱质子理论,酸会给出质子,碱会接受质子,这样必定会引起水的解离平衡发生移动,但水的解离平衡常数不会因平衡的移动发生改变,其解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在常温时,[H3O+]?[OH?]=K w=1.0×10?14。对酸性溶液来说,H3O+主要来自酸性物质(水的极少量解离可忽略),OH?则来自水的少量解离;对碱性溶液来说,OH?主要来自碱性物质(水的极少量解离可忽略),H3O+则来自水的少量解离。 2. 酸碱的强弱由哪些因素决定? 酸碱的强弱首先取决于酸碱本身给出和接受质子的能力,其次取决于溶剂接受和给出质子的能力。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酸碱性不同,如HCl 在水中是强酸,在冰醋酸中是弱酸,这是因为水接受质子的能力比冰醋酸强;NH3在水中是弱碱,在冰醋酸中是强碱,冰醋酸给予质子的能力比水强的缘故。所以在比较不同酸碱的强弱时,应在同一溶剂中进行,一般以水为溶剂比较其酸碱性的强弱,即比较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平衡常数K a或K b。 3. 缓冲溶液通常由一对共轭酸碱组成,那么HCl-NaCl这对共轭酸碱可组成缓冲溶液吗?为什么? 缓冲溶液是由共轭酸碱对组成,其中共轭酸是抗碱成分,共轭碱是抗酸成分。缓冲溶液的实质是因有足够浓度的抗碱成分,抗酸成分,当外加少量强酸、强碱时,可以通过解离平衡的移动,来保持溶液pH基本不变。 而HCl-NaCl这对共轭酸碱中的酸是强酸,完全解离,不构成解离平衡,如式:HCl + H2O H3O+ + Cl?,当外加少量[H3O+]时,溶液中碱Cl?不能与少量[H3O+]作用生成HCl,从而溶液中H3O+ 离子浓度会显著增加,溶液的pH也会明显下降;而当外加少量[OH?]时,OH?立即会与H3O+生成难解离的H2O,从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习题与答案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复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高热患者易发生 ( ) A.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B.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C.等渗性脱水 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E.细胞外液显著丢失 2.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对机体最主要的影响是 ( ) A.酸中毒 B.氮质血症 C.循环衰竭 D.脑出血 E.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3.下列哪一类水电解质失衡最容易发生休克 ( ) A.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B.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C.等渗性脱水 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E.低钾血症 4.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时体液丢失的特点是 ( ) A.细胞内液和外液均明显丢失 B.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外液 C.细胞内液丢失,细胞外液无丢失 D.血浆丢失,但组织间液无丢失 E.血浆和细胞内液明显丢失 5.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的特征是 ( ) A.组织间液增多 B.血容量急剧增加 C.细胞外液增多 D.过多的低渗性液体潴留,造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均增多 E.过多的液体积聚于体腔 6.低容量性高钠血症脱水的主要部位是 ( ) A.体腔 B.细胞间液 C.血液 D.细胞内液 E.淋巴液. 7.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可能是 ( ) A.肾炎性水肿 B.肾病性水肿 C.心性水肿 D.肝性水肿 E.肺水肿 8.易引起肺水肿的病因是 ( ) A.肺心病 B.肺梗塞 C.肺气肿 D.二尖瓣狭窄 E.三尖瓣狭窄 9.区分渗出液和漏出液的最主要依据是 ( ) A.晶体成分 B.细胞数目 C.蛋白含量 D.酸硷度 E.比重 10.水肿时产生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是 ( )

A.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加 B.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 C.淋巴回流张障碍 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E.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 11.细胞外液渗透压至少有多少变动才会影响体内抗利尿激素(ADH)释放 ( ) A.1%~2% B.3%~4% C.5%~6% D.7%~8% E.9%~10% 12.临床上对伴有低容量性的低钠血症原则上给予 ( ) A.高渗氯化钠溶液 B.10%葡萄糖液 C.低渗氯化钠溶液 D.50%葡萄糖液 E.等渗氯化钠溶液 13.尿崩症患者易出现 ( ) A.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B.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C.等渗性脱水 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E.低钠血症 14.盛暑行军时大量出汗可发生 ( ) A.等渗性脱水 B.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C.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E.水肿 15.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患者的处理原则是补充 ( ) A.5%葡萄糖液液 B. 0.9%NaCl C.先3%NaCl液,后5%葡萄糖液 D. 先5%葡萄糖液,后0.9%NaCl液 E.先50%葡萄糖液后0.9%NaCl液. 16.影响血浆胶体渗透压最重要的蛋白质是 ( ) A.白蛋白 B.球蛋白 C.纤维蛋白原 D.凝血酶原 E.珠蛋白 17.影响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因素中下列哪一因素不存在 ( ) A.毛细血管流体静压 B. 血浆晶体渗透压 C.血浆胶体渗透压 D. 微血管壁通透性 E.淋巴回流 18.微血管壁受损引起水肿的主要机制是 ( ) A.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B. 淋巴回流障碍 C. 静脉端的流体静压下降 D. 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增高 E. 血液浓缩 19.低蛋白血症引起水肿的机制是 ( ) A. 毛细血管内压升高 B.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 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升高 D. 组织间液的流体静压下降 E.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20.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主要是因为 ( ) A.肾小球滤过率升高 B. 肾血浆流量增加 C.出球小动脉收缩比入球小动脉收缩明显 D.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中血浆渗透增高

化学平衡与电解质1

化学平衡与电解质 1、N2+3H2 2NH3的反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 NH3的浓度增加L。在此时间内用H2表示的平均速率为L稴,则此一段时间值是() A、1s B、2s C、 D、 2、在平衡体系H2S H++HS-,HS H++S2-中,增大溶液的PH值时,则[S2-]A A、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B、增大 C、减小 D、不变 3、已知反应A+3B=2C+D在某段时间内以A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1mol·L -1·min-1,则此段时间内以C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A.·L-1·min-1 B.1mol·L-1·min-1 C.2mol·L-1·min-1D.3mol·L-1·min-1 4、反应4NH3(气)+5O3(气) 4NO(气)+6H3O(气)在10L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 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X)(反应物的消耗速率或产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A.(NH3)= B.(O2)= C.(NO)= D.(H 2O)=、在一定温度下,AgCl的饱和溶液中Ag+浓 度和Cl-浓度的乘积是一常数。现将足量AgCl固体分别加入:(1)10毫升蒸馏水(2)30毫升摩/升盐酸(3)5毫升摩/升NaCl溶液(4)10毫升摩/升CaCl2溶液中,使AgCl溶解并至饱和。此时所得溶液中Ag+浓度由大到小排列的正确顺序是(B) A、(1)>(2)>(3)>(4) B、(1)>(2)>(4)>(3) C、(1)>(3)>(2)>(4) D、(4)>(3)>(2)>(1) 6、在1升摩/升的NaOH溶液中通入标准状况下的升,完全反应,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BD ) A、[Na+]>[OH-]>[CO32-]>[H+]>[HCO3-] B、[Na+]>[HCO3-]>[CO32-]>[OH-]>[H+] C、[Na+]>[CO32-]>[HCO3-]>[H+]>[OH-] D、[Na+]+[H+]=[CO32-]+[OH-]+[HCO3-] 7、把NH4Cl溶于重水(D2O)中,生成的水合氢离子的式量应是(D) A、19-20 B、20 C、21 D、21-22 8、根据盐类水解等知识,可判断MgCl2·6H20高温(600°C)灼烧时的分解产物是(D ) A、MgCl2、H2O B、Mg(OH)2、HCl、H2O C、Mg、Cl2、H2O D、MgO、HCl、H2O 9、用同一浓度的氨水分别与50ml醋酸溶液和25ml盐酸完全作用时都消耗20ml氨水,这 表明醋酸溶液与盐酸的关系是(AB ) A、醋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盐酸物质的量浓度的1/2 B、50ml醋酸与25ml盐酸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相同 C、两种酸的PH值相同 D、醋酸电离度与盐酸电离度相同 10、在密封容器中通入A、B两种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反应:2A(气)+B(气) 2C (气)+Q(Q>0)达到平衡后,改变一个条件(x),下列量的(y)一定符合图中曲线的是(AC )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习题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习题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四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1.机体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最多的酸性物质是 A.碳酸 B.乳酸 C.丙酮酸 D.磷酸 E.硫酸 2.对挥发酸进行缓冲的最主要系统是 A.碳酸氢盐缓冲系统 B.无机磷酸盐缓冲系统 C.有机磷酸盐缓冲系统 D.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E.蛋白质缓冲系统 3.对固定酸进行缓冲的主要系统是 A.碳酸氢盐缓冲系统 B.磷酸盐缓冲系统 C.血浆蛋白缓冲系统 D.还原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E.氧合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4.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对下述哪些刺激最敏感 A.动脉血氧分压 B.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C.动脉血PH D.血浆碳酸氢盐浓度 E.脑脊液碳酸氢盐 5.从肾小球滤过的碳酸氢钠被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近曲小管 B.髓袢 C.致密度 D.远曲小管 E.集合管 6.磷酸盐酸化的主要部位是 A.肾小球 B.近曲小管 C.髓袢 D.致密斑 E.远曲小管 7.血液PH 的高低取决于血浆中 A.NaHCO 3浓度 B.PaCO 2 C.CO 2CP D.[HCO 3-]/[H 2CO 3]的比值 E.BE 8.判断酸碱平衡紊乱是否为代偿性主要指标是 A.标准碳酸氢盐 B.实际碳酸氢盐 C.PH D.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E.BE 9.直接反映血浆[HCO 3-]的指标是 A.PH B.AB C.PaCO 2 D.BB E.BE 10.BE 负值增大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D.急性呼吸性碱中毒 E.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11.血浆[HCO 3-]原发性增高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12.血浆[H 2CO 3]原发性升高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13.血浆[H 2CO 3]继发性增高可见于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医学必看 试题带详细解析答案)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 一、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细胞外液中主要的阳离子是 A.Na+ B.Fe2+ C.Ca+ D.K+ E.Mg2+ 正确答案:A 2.肠梗阻病人血清钾检测值为2.9mmol/L临床上一般不表现为 A.口舌 B.皮肤苍白 C.反常性酸性尿 D.四肢无力 E.ST段降低 正确答案:B 3.成人血清钠检测值为125mmol/L,估计每公斤体重缺氯化钠的量为 A.0.80~1.00g B.130~1.50g C.1.05~1.25g D.0.25~0.45g E.0.50~0.75g 正确答案:E 4.低钾血症时,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是 A.心脏传导阻滞 B.肌乏力 C.心电图改变 D.心脏节律异常 E.口苦、恶心 正确答案:B 5.男性,45岁,腹胀呕吐已半年,多于午后发作,吐出隔夜食物,吐量较大,吐后舒服,由于长期呕吐除脱水外还会造成 A.低氯、低钾性碱中毒 B.低氯、低钾性酸中毒 C.低钾性酸中毒 D.低氯、高钾性酸中毒 E.低氯、高钾性碱中毒 正确答案:A 6.低渗性脱水主要指 A.血钙低 B.血磷低 C.血钾低 D.血镁低 E.血钠低 正确答案:E 7.幽门梗阻病人呕吐10天,血压90/75mmHg。血钾3.1mmol/L,pH7.5,应诊断为

A.呼吸性碱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 D.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 E.呼吸性酸中毒 正确答案:C [解题思路] 幽门梗阻病人呕吐致酸性胃液丢失过多,pH7.5说明存在失代偿性碱中毒,患者无过度通气,因此C是正确的。 8.女性,50岁,因反复呕吐5天人院。血清钠118mmol/L,脉搏120次/分,血压70/50mmHg。应诊断为A.轻度缺钠 B.重度缺水 C.重度缺钠 D.中度缺钠 E.中度缺水 正确答案:C [解题思路] 根据血清钠水平可诊断重度缺钠。 9.等渗性缺水的临床表现为 A.化验检查见尿比重在1.010以下 B.短期内体液的丧失达体重3%时有休克 C.休克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 D.明显口渴 E.化验检查见血清Na+降低 正确答案:C 10.代谢性碱中毒时不应补给氯化钾的情况是 A.尿量低于30ml/h B.尿呈碱性 C.尿呈酸性 D.尿量钾含量减少 E.尿量超过60ml/h 正确答案:A 11.治疗等渗性脱水理想的液体是 A.5%葡萄糖 B.平衡盐溶液 C.小分子右旋糖酐 D.等渗盐水 E.5%碳酸氢钠 正确答案:B 12.维持机体体液平衡的主要器官是 A.肾 B.肝 C.肺 D.皮肤 E.缓冲系统 正确答案:A 13.低钾血症错误的临床表现是 A.常与镁缺乏同时存在

电解质溶液知识点总结(教师版)

电解质溶液知识点总结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注意】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范畴都是化合物,所以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化合物为电解质,其本质是自身能电离出离子,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所得溶液也能导电,但这些物质自身不电离,而是生成了一些电解质,则这些物质不属于电解质。如:SO2、SO3、CO2、NO2等。 3.常见电解质的范围: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全部电离的电解质。则强电解质溶液中不存在电离平衡。 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只是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则弱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 O _ 1.强、弱电解质的范围: 强电解质: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 2.强、弱电解质与溶解性的关系: 电解质的强弱取决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与溶解度的大小无关。一些难溶的电解质,但溶解的部分能全部电离,则仍属强电解质。如:BaSO4、BaCO3等。 3.强、弱电解质与溶液导电性的关系: 溶液的导电性强弱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有关。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不一定强,如很稀的强电解质溶液,其离子浓度很小,导电性很弱。而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不一定弱,如较浓的弱电解质溶液,其电离出的离子浓度可以较大,导电性可以较强。 4.强、弱电解质与物质结构的关系: 强电解质一般为离子化合物和一些含强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弱电解质一般为含弱极性键的化合物。5.强、弱电解质在熔融态的导电性: 离子型的强电解质由离子构成,在熔融态时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可以导电。而共价型的强电解质以及弱电解质由分子构成,熔融态时仍以分子形式存在,所以不导电。 三、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不存在电离平衡。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时,不完全电离,存在电离平衡。当弱电解质的离子化速率和分子化速率相等时,则建立了电离平衡。其平衡特点与化学平衡相似。(逆、等、动、定、变) 1.电离方程式: 书写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时常用“==,书写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时常用“”。 2.电离平衡常数: 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电离平衡时,弱电解质电离形成的各种离子的浓度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的浓度之比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电离平衡常数,简称电离常数。

2019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10 电解质溶液与离子平衡(讲)(含解析).doc

2019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10 电解质溶液与离子平衡(讲)(含解 析) 考向一弱电解质的电离与水的离子积 (1)考纲要求 1.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3.了解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常数。 4.了解溶液pH的定义。了解测定溶液pH的方法。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2)命题规律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化学平衡的延伸和应用,也是高考中考点分布较多的内容之一。电离平衡重点考查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酸碱中和反应中有关弱电解质参与计算等等。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理解电离平衡的本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例1】【2016年高考上海卷】能证明乙酸是弱酸的实验事实是()A.CH3COOH溶液与Zn反应放出H2 B.0.1mol/L CH3COONa溶液的pH大于7 C.CH3COOH溶液与NaCO3反应生成CO2 D.0.1 mol/L CH3COOH溶液可使紫色石蕊变红 【答案】B 【考点定位】考查酸性强弱比较的实验方法。 【名师点睛】强酸与弱酸的区别在于溶解于水时是否完全电离,弱酸只能部分发生电离、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以CH3COOH为例,通常采用的方法是:①测定0.1mol/LCH3COOH溶液pH>1,说明CH3COOH没有完全电离;②将pH=1CH3COOH溶液稀释100倍后测定3>pH>1,说明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且随着稀释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③测定0.1mol/L CH3COONa溶液的pH>7,说明CH3COONa是强碱弱酸盐,弱酸阴离子CH3COO-水解使溶液呈碱性。

2020届高考化学:电解质溶液、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练习和答案

2020届高考化学:电解质溶液、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练习及答案 *电解质溶液、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一、选择题 1、已知:25℃时,K sp[Zn(OH)2]=1.0×10-18,K a(HCOOH)=1.0×10-4。该温度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Zn(OH)2溶于水形成的饱和溶液中c(Zn2+)>1.0×10-6 mol·L-1 B.HCOO-的水解常数为1.0×10-10 C.向Zn(OH)2悬浊液中加入HCOOH,溶液中c(Zn2+)增大 D.Zn(OH)2+2HCOOH===Zn2++2HCOO-+2H2O的平衡常数K=100 答案:A 解析:Zn(OH)2溶于水形成的饱和溶液中,令锌离子浓度为x mol·L-1,x×(2x)2=1.0×10-18,x≈6.3×10-7,c(Zn2+)<1.0×10-6 mol·L-1,A错误;HCOO-的 水解常数K h=K w K a= 1×10-14 1.0×10-4 =1.0×10-10,B项正确;向Zn(OH)2悬浊液中加 入HCOOH,溶液中OH-减小,溶解平衡正向移动,溶液中c(Zn2+)增大,C项正确;Zn(OH)2+2HCOOH===Zn2++2HCOO-+2H2O的平衡常数K= c2(HCOO-)×c(Zn2+)×c2(OH-)×c2(H+) c2(HCOOH)×c2(OH-)×c2(H+)= K2a×K sp K2w=100,D项正确。 2、(2020新题预测) 已知:25 ℃,NH3·H2O的电离平衡常数K b=1.76×10-5。25 ℃,向1 L 0.1 mol/L 某一元酸HR溶液中逐渐通入氨,若溶液温度和体积保持不变,所得混合溶液 的pH与lg c(R-) c(HR)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10 电解质溶液与离子平衡(讲)(含解析)

专题10 电解质溶液与离子平衡(讲) 考向一弱电解质的电离与水的离子积 (1)考纲要求 1.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3.了解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常数。 4.了解溶液pH的定义。了解测定溶液pH的方法。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2)命题规律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化学平衡的延伸和应用,也是高考中考点分布较多的内容之一。电离平衡重点考查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酸碱中和反应中有关弱电解质参与计算等等。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理解电离平衡的本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例1】【2016年高考上海卷】能证明乙酸是弱酸的实验事实是()A.CH3COOH溶液与Zn反应放出H2 B.0.1mol/L CH3COONa溶液的pH大于7 C.CH3COOH溶液与NaCO3反应生成CO2 D.0.1 mol/L CH3COOH溶液可使紫色石蕊变红 【答案】B 【考点定位】考查酸性强弱比较的实验方法。 【名师点睛】强酸与弱酸的区别在于溶解于水时是否完全电离,弱酸只能部分发生电离、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以CH3COOH为例,通常采用的方法是:①测定0.1mol/LCH3COOH溶液pH>1,说明CH3COOH没有完全电离;②将pH=1CH3COOH溶液稀释100倍后测定3>pH>1,说明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且随着稀释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③测定0.1mol/L CH3COONa溶液的pH>7,说明CH3COONa是强碱弱酸盐,弱酸阴离子CH3COO-水解使溶液呈碱性。 【例2】【2016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不相符合 ....的是()

外科学题库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 1.低血钾症一般不表现为B A.碱中毒 B.碱性尿 C.心电图出现U波 D.恶心呕吐 E.腱反射减弱 2.代谢性酸中毒患者一般不表现为D A.面部潮红 B.心率加快 C.呼吸深而快 D.尿液呈中性 E.呼气有酮味 3.代谢性酸中毒时不应补给氯化钾的情况是B A.尿钾含量减少 B.尿量低于30ml/h C.尿量超过60ml/h D.尿呈酸性 E.尿呈碱性 4.禁食禁水成年患者每天正确的水与电解质补充量为B A.水2000~2500ml,钠10g,氯化钾5g B.水2000~2500ml,钠5g,氯化钾4g C.水3000~3500ml,钠5g,氯化钾3g D.水1500~2000ml,钠3g,氯化钾2g E.水1500~2000ml,钠4g,氯化钾2g 5.维持机体体液平衡的主要器官是C A.肺 B.缓冲系统 C.肾 D.皮肤 E.肝 6.代谢性碱中毒伴有的电解质紊乱是A A.低钾血症 B.高钾血症 C.镁缺乏 D.高钙血症 E.高钠血症 7.低钾性碱中毒常出现于B A.尿毒症 B.胃肠减压 C.术后少尿 D.挤压创伤 E.输血过量

8.低钾血症的患者,补钾后病情仍无改善时,应首先考虑缺乏A A.镁 B.磷 C.钠 D.氯 E.钙 9.低钾血症错误的临床表现是B A.肌无力为最早的临床表现 B.均有典型的心电图改变 C.常与镁缺乏同时存在 D.严重时可发生多尿 E.发生碱中毒时尿呈酸性 10.男,45岁。腹胀呕吐已半年,多于午后发作,吐出隔夜食物,吐量较大,吐后舒服,由于长期呕吐,除脱水外还会造成B A.低氯高钾性碱中毒 B.低氯低钾性碱中毒 C.低氯高钾性酸中毒 D.低氯低钾性酸中毒 E.低钾性酸中毒 11.女,45岁。幽门梗阻行持续胃肠减压半月余,每日补10%葡萄糖2500ml,5%葡萄糖盐水1000ml,10%氯化钾30ml。2天前开始出现全腹胀,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消失,每日尿量1500ml左右,最可能的原因是A A.低钾血症 B.低钠血症 C.高钾血症 D.高钠血症 E.低钙血症 (12-14题共用备选答案) A.呼吸性酸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C.呼吸性碱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12.幽门梗阻患者可发生D 13.重度肺气肿患者可发生A 14.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酸碱失衡是B 15.女,20岁。因十二指肠溃疡所致幽门梗阻引起反复呕吐15天入院,测得血钾值为3mmol/L,动脉血pH7.5,首选补液种类应为E A.乳酸、氯化钾溶液 B.氯化钾溶液 C.等渗盐水 D.葡萄糖盐水

高中化学 竞赛培训讲义 电解质溶液和电离平衡

电解质溶液和电离平衡 【竞赛要求】 酸碱质子理论。弱酸、弱碱的电离常数。缓冲溶液。利用酸碱平衡常数的计算。溶度积原理及有关计算。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知识梳理】 一、酸碱质子理论(Bronsted 理论) 最初阶段人们从性质上认识酸碱。酸:使石蕊变红,有酸味; 碱:使石蕊变蓝,有涩味。当酸碱相混合时,性质消失。当氧元素发现后,人们开始从组成上认识酸碱,以为酸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盐酸等无氧酸的发现,又使人们认识到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阿仑尼乌斯(Arrhenius )的电离学说,使人们对酸碱的认识发生了一个飞跃。 HA = H + + A - 电离出的正离子全部是 H + ;MOH = M + + OH - 电离出的负离子全部是 OH -。进一步从平衡角度找到了比较酸碱强弱的标准,即a K 、b K 。阿仑尼乌斯理论在水溶液中是成功的,但其在非水体系中的适用性,却受到了挑战。例如:溶剂自身的电离和液氨中进行的中和反应,都无法用阿仑尼乌斯的理论去讨论,因为根本找不到符合定义的酸和碱。 为了弥补阿仑尼乌斯理论的不足,丹麦化学家布仑斯惕(Bronsted )和英国化学家劳里(Lowry )于1923年分别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 1、酸碱的定义 质子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H +)的物质都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如HCl , NH +4,HSO -4,H 2PO -4等都是酸,因为它们能给出质子;CN -,NH 3,HSO -4,SO -24都 是碱,因为它们都能接受质子。为区别于阿仑尼乌斯酸碱,也可专称质子理论的酸碱为布仑斯惕酸碱。由如上的例子可见,质子酸碱理论中的酸碱不限于电中性的分子,也可以是带电的阴阳离子。若某物质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就既是酸又是碱,可称为酸碱两性物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习题测验

第四章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1.机体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最多的酸性物质是 A.碳酸 B.乳酸 C.丙酮酸 D.磷酸 E.硫酸 2.对挥发酸进行缓冲的最主要系统是 A.碳酸氢盐缓冲系统 B.无机磷酸盐缓冲系统 C.有机磷酸盐缓冲系统 D.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E.蛋白质缓冲系统 3.对固定酸进行缓冲的主要系统是 A.碳酸氢盐缓冲系统 B.磷酸盐缓冲系统 C.血浆蛋白缓冲系统 D.还原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E.氧合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4.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对下述哪些刺激最敏感 A.动脉血氧分压 B.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C.动脉血PH D.血浆碳酸氢盐浓度 E.脑脊液碳酸氢盐 5.从肾小球滤过的碳酸氢钠被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近曲小管 B.髓袢 C.致密度 D.远曲小管 E.集合管 6.磷酸盐酸化的主要部位是 A.肾小球 B.近曲小管 C.髓袢 D.致密斑 E.远

曲小管 7.血液PH的高低取决于血浆中-]/[HCO] C.COCP D.[HCO的比 B.PaCOA.NaHCO浓度323223值 E.BE 8.判断酸碱平衡紊乱是否为代偿性主要指标是 A.标准碳酸氢盐 B.实际碳酸氢盐 C.PH D.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E.BE -]的指标是直接反映血浆[HCO 9.3A.PH B.AB C.PaCO D.BB E.BE 210.BE负值增大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D.急性呼吸性碱中毒 E.慢性呼吸性酸中毒-]原发性增高可见于 11.血浆[HCO3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12.血浆[HCO]原发性升高可见于32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13.血浆[HCO]继发性增高可见于32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D.慢性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14.血浆[HCO]继发性降低可见于32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13年高中化学竞赛 第8讲 电解质溶液和电离平衡

第8讲 电解质溶液和电离平衡 【竞赛要求】 酸碱质子理论。弱酸、弱碱的电离常数。缓冲溶液。利用酸碱平衡常数的计算。溶度积原理及有关计算。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知识梳理】 一、酸碱质子理论(Bronsted 理论) 最初阶段人们从性质上认识酸碱。酸:使石蕊变红,有酸味; 碱:使石蕊变蓝,有涩味。当酸碱相混合时,性质消失。当氧元素发现后,人们开始从组成上认识酸碱,以为酸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盐酸等无氧酸的发现,又使人们认识到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阿仑尼乌斯(Arrhenius )的电离学说,使人们对酸碱的认识发生了一个飞跃。 HA = H + + A - 电离 出的正离子全部是 H + ;MOH = M + + OH - 电离出的负离子全部是 OH - 。进一步从平衡角度找到了比较酸碱强弱的标准,即a K 、b K 。阿仑尼乌斯理论在水溶液中是成功的,但其在非水体系中的适用性,却受到了挑战。例如:溶剂自身的电离和液氨中进行的中和反应,都无法用阿仑尼乌斯的理论去讨论,因为根本找不到符合定义的酸和碱。 为了弥补阿仑尼乌斯理论的不足,丹麦化学家布仑斯惕(Bronsted )和英国化学家劳里(Lowry )于1923年分别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 1、酸碱的定义 质子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H + )的物质都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如HCl ,NH +4,HSO -4, H 2PO -4等都是酸,因为它们能给出质子;CN - ,NH 3,HSO -4,SO -24都是碱,因为它们都能接受质子。为区别于阿仑尼乌斯酸碱,也可专称质子理论的酸碱为布仑斯惕酸碱。由如上的例子可见,质子酸碱理论中的酸碱不限于电中性的分子,也可以是带电的阴阳离子。若某物质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就既是酸又 是碱,可称为酸碱两性物质,如HCO - 3等,通常称为酸式酸根离子。 2、酸碱的共轭关系 质子酸碱不是孤立的,它们通过质子相互联系,质子酸释放质子转化为它的共轭碱,质子碱得到质子转化为它的共轭酸。这种关系称为酸碱共轭关系。可用通式表示为:酸 碱 + 质子,此式中的酸碱 称为共轭酸碱对。例如NH 3是NH +4的共轭碱,反之,NH +4是NH 3的共轭酸。又例如,对于酸碱两性物质,HCO -3的共轭酸是H 2CO 3,HCO -3的共轭碱是CO -23。换言之,H 2CO 3和HCO -3是一对共轭酸碱,HCO -3和CO -23是另一对共轭酸碱。 3、酸和碱的反应 跟阿仑尼乌斯酸碱反应不同,布仑斯惕酸碱的酸碱反应是两对共轭酸碱对之间传递质子的反应,通式为: 酸 1 + 碱 2 碱1 + 酸2 例如: HCl + NH 3 Cl - + NH +4 H 2O + NH 3 OH - + NH +4 HAc + H 2O Ac -+ H 3O + H 2S + H 2O HS -+ H 3O + H 2O + S 2- OH - + HS - H 2O + HS - OH - + H 2S 这就是说,单独一对共轭酸碱本身是不能发生酸碱反应的,因而我们也可以把通式:酸 碱 + H + 称为酸碱半反应,酸碱质子反应是两对共轭酸碱对交换质子的反应;此外,上面一些例子也告诉我们,酸碱质子反应的产物不必定是盐和水,在酸碱质子理论看来,阿仑尼乌斯酸碱反应(中和反应、强酸置换弱酸、强碱置换弱碱)、阿仑尼乌斯酸碱的电离、阿仑尼乌斯酸碱理论的“盐的水解”以及没有水参与的气态氯化氢和气态氨反应等等,都是酸碱反应。在酸碱质子理论中根本没有“盐”的内涵。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水的电离平衡 (1)水的离子积常数H 2O(l) H +(aq) + OH - (aq) w K = [H +] + [OH -] (8-1)式中的w K 称为水的离子积常数。 w K 是标准平衡常数,式中的浓度都是相对浓度。由于本讲中使用标准浓度极其频繁,故省略除以0 c 的写法。要注意它的实际意义。 由于水的电离是吸热反应,所以,温度升高时,w K 值变大。 表-1 不同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K 2

2020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的研究——化学平衡与电解质溶液的结合【核心突破、经典例题

《高考12题逐题突破》: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的研究 ——化学平衡与电解质溶液的结合 【核心突破】 1.题型特点 此类试题以元素及化合物、化学平衡知识为主题,借助图像、图表的手段考查相关联的知识。主要考查点: (1)反应现象的描述。 (2)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与电解池、陌生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化学键与反应的热效应计算、信息条件下速率计算、平衡常数的计算、K sp的计算。 (4)平衡的影响因素、平衡移动与图像及相关原因的分析。 2.解题技巧 (1)浏览全题,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结合相关基础知识,先对简单问题进行解答 (2)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是关键。 (3)化学平衡常数及平衡转化率的计算 平衡常数的计算可用三段式法,即找出浓度可变的反应物、生成物在起始时、转化的、平衡时的浓度,然后代入平衡常数表达式(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化学计量数次幂乘积的比值)进行计算。

(4)对于电化学类试题,首先判断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然后分析电极类别,书写电极反应式,按电极反应式进行相关计算。 (5)对于电解质溶液类试题,要明确溶液中的物质类型及其可能存在的平衡类型,然后进行解答。 有关K sp的计算往往与pH的计算结合起来,要注意pH与c(OH-)浓度关系的转换,难溶电解质的悬浊液即为其沉淀溶解平衡状态,符合相应条件下的K sp的值。 【提升训练答案+解析】 1.硫单质及其化合物在化工生产等领域应用广泛。 (1)工业尾气中的SO 2一直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工业上常采用氨水将SO 2 转化为NH 4HSO 3 ,再氧化为(NH 4 ) 2 SO 4 的方法降低尾气中的含硫量。 实验测得NH 4HSO 3 溶液中 c SO2- 3 c H 2 SO 3 =1 500,则溶液的pH为________________。 (已知:H 2SO 3 的K a1=1.5×10-2,K a2=1.0×10-7) (2)煤制得的化工原料气中含有羰基硫(O===C===S),该物质可转化为H 2 S,反应为 COS(g)+H 2(g)H 2 S(g)+CO(g) ΔH>0。 ①恒温、恒容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事实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COS的浓度保持不变 b.化学平衡常数不再改变 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d.形成2 mol H—S键的同时形成1 mol H—H键 ②T1℃时,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将定量的CO和H2S混合加热并达到平衡:H2S(g)+CO(g)COS(g)+H 2 (g) K=0.25。则该温度下反应COS(g)+H2(g)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习题

第四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1. 机体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最多的酸性物质是 A. 碳酸 B. 乳酸 C. 丙酮酸 D. 磷酸 E.硫酸 2. 对挥发酸进行缓冲的最主要系统是 4. 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对下述哪些刺激最敏感 A. 动脉血氧分压 B.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C. 动脉 血 PH D. 血浆碳酸氢盐浓度 E. 脑脊液碳酸氢盐 5. 从肾小球滤过的碳酸氢钠被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 近曲小管 B. 髓袢 C. 致密度 D. 远曲小管 E. 集合管 6. 磷酸盐酸化的主要部位是 A. 肾小球 B. 近曲小管 C. 髓袢 D. 致密斑 E. 远 曲小管 7. 血液PH 的高低取决于血浆中 A.NaHC 3浓度 B.PaCO 2 C.CO 2CP D.[HCO 3-]/[H 2CO ]的比 值 E.BE 8. 判断酸碱平衡紊乱是否为代偿性主要指标是 A. 标准碳酸氢盐 B. 实际碳酸氢盐 C.PH D. 动脉血二 氧化碳分压 E.BE 9. 直接反映血浆 [HCO 3-] 的指标是 A.PH B.AB C.PaCO 2 D.BB E.BE 10. BE 负值增大可见于 A. 代谢性酸中毒 B. 代谢性碱中毒 C. 急性呼 吸性酸中毒 D .急性呼吸性碱中毒 E. 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11. 血浆[HCQ -]原发性增高可见于 A. 代谢性酸中毒 B. 代谢性碱中毒 C. 呼吸 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12. 血浆[H 2CQ ]原发性升高可见于 A. 代谢性酸中毒 B. 代谢性碱中毒 C. 呼吸 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 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13. 血浆[H 2CQ ]继发性增高可见于 A. 碳酸氢盐缓冲系统 B. 有机磷酸盐缓冲系统 D. 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E. 3. 对固定酸进行缓冲的主要系统是 A. 碳酸氢盐缓冲系统 B. 血浆蛋白缓冲系统 D. 还原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E. 无机磷酸盐缓冲系统 蛋白质缓冲系统 磷酸盐缓冲系统 氧合 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C. C.

电解质溶液及电离平衡课件

电解质溶液及电离平衡 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强、弱电解质强电解质: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完全电离的物质:如NaCl、Al(OH)3。 弱电解质:溶液和熔融状态下,不完全电离的物质:如H2S、H2CO3。 一般而言,强酸强碱和所有的盐都是强电解质,弱酸弱碱都弱电解质。 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⑴电离平衡:类似化学平衡反应,弱电解质的电离反应是可逆的。当达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变时,达到平衡。这个平衡是动态平衡的。 ⑵电离平衡的特征: 1、是一个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一个平衡点,有一个K值。 2、平衡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的影响,当改变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浓度时,平衡值也会改变。 3、电离反应是吸热反应,因此改变温度对平衡也有影响。 二、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PH 写出水的电离方程式。 在纯水及任何稀溶液中, 2H2O——H3O++OH- 可简写为:H2O—— H+ + OH- 1、水的离子积常数 25℃Kw = c(H+)·c(OH-)=10-14(常数) 其中,25℃时,c(H+)=c(OH-)=10-7mol·L-1 讨论:1、在纯水中加入酸(或碱)时,对水的电离有怎样的影响? 2、给纯水加热,其中c(H+)、c(OH-)如何变化? 3、在c(H+)=10-2的盐酸中,OH-浓度是多少?其中水电离出来的H+浓度是多少?2.溶液的酸碱性和PH PH = - lgc(H+) 当C(H+)10—7mol/L PH 7 溶液呈酸性 当C(H+)10—7mol/L PH 7 溶液呈中性 当C(H+)10—7mol/L PH 7 溶液呈碱性 讨论:1、常温下,稀溶液中,pH+pOH=? 2、你认c(H+)在什么范围内,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比较方便? 3、pH的测定方法: (1)广范pH试纸、精密pH试纸 (2)酸碱指示剂 3)pH计 石蕊5 ~ 8、酚酞8 ~10、甲基橙3.1~ 4.4 红.紫.蓝无.粉红.红红.橙.黄 4、PH相关计算

化学平衡和电解质溶液

第一节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一个物理量。 表示方法: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表 B 表示 表达式: B = △c/△t 单位:mol·L 1 ·s1、mol·L1·min 1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反应物的本性 外因:浓度(压力) 、温度、催化剂,光、超声波、反应物颗粒大小、溶剂等. 一般地,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反之减慢),使用催化剂也可改变反应速率。 二、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 (一)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 所谓可逆反应是指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同一条件下,只能向一个方向进行的反应就称为不可逆反应。 实际上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绝大多数都是可逆反应。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 平衡状态时各种物质的浓度(分压)为一定值 平衡是动态的 到达平衡状态的途径是双向的 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可以改变的 化学平衡的移动 一切平衡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原平衡状态被破坏,经过一段时间后,便会建立起适合于新条件下的新的平衡。由于外界条件的改变而使可逆反应从一种平衡状态向另一种平衡状态转化的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主要有:浓度(压力)、温度。 注意: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移动。 所有的平衡移动都服从吕·查德里原理: 若对平衡系统施加外力,平衡将沿着减小此外力的方向移动.即: 如以某种形式改变一个平衡系统的条件(如浓度、压力、温度),平衡就会向着减弱这个改变的方向移动。

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少生成物浓度)时平衡将沿正反应方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增加生成物浓度)时平衡则沿逆反应方向移动。 注意: 对于有固体或纯液体参加的反应,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平衡不移动。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若压力的变化引起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也可能引起平衡的移动。 2、温度的影响 化学反应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对于可逆反应而言,若正反应为吸热,则逆反应为放热。 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以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降低温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方向移动(以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溶液的酸碱性知识点及练习

培优教育一对一辅导教案讲义 科目:化学年级:高二姓名:教师:

COOH CH (g)N 3Fe HCO 据此,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该溶液中存在着SO2分子

C .a 点K W 的数值比c 点K W 的数值大 D .b 点酸的总浓度大于a 点酸的总浓度 5 甲酸甲酯水解反应方程式为: HCOOCH 3(l)+H 2O(l) HCOOH(l)+CH 3OH(l) H >0 某小组通过实验研究该反应(反应过程中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起始量如下表: 甲酸甲酯转化率在温度T 1下随反应时间(t )的变化如下图: 102030405060708090 51015202530(10,3.0) (15,6.7)(20,11.2)(40,21.5) (80,24.0)(75,24.0) (50,22.9)转化率/%t /min (1)根据上述条件,计算不同时间范围内甲酸甲酯的平均反应速率,结果见下表: 请计算15~20 min 范围内甲酸甲酯的减少量为 mol ,甲酸甲酯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mol ·min -1 (不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2)依据以上数据,写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___________。 (3)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 O H ()HCOOCH () OH CH ()HCOOH (233c c c c ??,则该反应在温度T 1下的K 值 为 。 (4)其他条件不变,仅改变温度为T 2(T 2大于T 1),请在下图中画出温度T 2下甲酸甲酯转化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预期结果示意图。 102030405060708090 51015202530 t /min 转化率/% 6. 已知单位体积的稀溶液中,非挥发性溶质的分子或离子数越多,该溶液的沸点就 越高。则下列溶液沸点最高的是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