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地区秩序的转变与中国

亚洲地区秩序的转变与中国
亚洲地区秩序的转变与中国

亚洲地区秩序的转变与中国

庞中英

2012-11-21 14:40:43 来源:《外交评论》(京)2005年04期作者简介:庞中英,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天津300071)

内容提要:地区秩序是一个经常使用但却缺少定义的概念。本文探讨了亚洲地区秩序的现状和特征,特别强调以美国为中心的同盟体制和正在兴起的亚洲地区主义实践。快速发展的地区相互依存和发育中的各种亚洲地区安排以及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区域强国的崛起或者复兴,推动着亚洲地区秩序的历史性转变。一方面,美国在竭力强化亚洲地区的“中心—轮辐”体系,另一方面,迟到的亚洲地区整合和地区主义正在帮助塑造着地区主义为基础的地区秩序。从地区秩序转型的角度,亚洲目前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有三种基本的地区秩序选择:美国霸权秩序的强化、取代美国秩序的新强权秩序和地区主义为基础的亚洲秩序。明显地,未来导向的地区主义为基础的亚洲秩序符合所有亚洲各国的利益。地区主义为基础的秩序并不是为了挑战美国的主导性,而是为了使亚洲地区秩序更加合法、合理和正常。中国作为崛起的大国,以地区主义为基础制定其亚洲政策,将在亚洲地区秩序的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亚洲地区秩序美国为中心的霸权秩序地区主义为基础的秩序中国的亚洲政策

秩序是人类行为(包括国际关系)的一种基本价值。地区秩序涉及外交、经济、军事、法律、社会等方面,是关于地区体系(地区国际体系)内处理国家之间互动的方法、规定、安排和体制。亚洲地区秩序正在变化之中。本文探讨了亚

洲地区秩序的现状和特征,亚洲地区秩序的转变,地区主义在重新组织亚洲地区秩序中的意义,以及中国在亚洲地区转变中的作用。

什么是地区秩序?

国际关系学者往往致力于世界秩序或国际秩序的研究,但很少研究地区秩序。人们经常使用地区秩序的概念,却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特别是,在多数情况下,地区秩序被当作是国际秩序的一部分,或者是局限在地区体系(体制)的国际秩序。尽管如此,关于地区秩序,还是有一些理解。例如,有的人把地区秩序定义为“特定地区内的正式或者非正式安排,以规则来规范国家间为了追求单个国家或者集体目标而进行的互动”[1]。这个定义把地区性的规则或者安排当作地区秩序本身。根据鲁杰(J. G. Ruggie)的定义,秩序意味着一种关系。国际秩序意味着参与国际体系的行为体之间的关系。“秩序描述的仅仅是一种结构上的关系——行为体之间相互结合的方式”[2]。

我认为,不能把地区秩序等同于地区范围的国际秩序。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地区化和地区主义的发展,更不能简单地用国际秩序的思想来理解地区秩序与国际秩序之间的关系。

如果承认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地区体系,而且这些地区体系内部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经济上的地区化和政治上的地区主义,那么,地区秩序就可能与国际秩序有所不同。因为地区体系内部的国家互动的方法、方式、规定、安排、体制与国际体系内部的国家互动不应该划等号。欧洲地区体系内部的互动的这些方面已经与国际体系的同样方面越来越不同。显示地区秩序已经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国际秩序在地区范围的表现。

由于各种因素,地区体系内部的国家之间的互动是不断变化的,相应地,地区秩序是变化中的。变化的基本因素,人们可能首先会想到国家力量在地区范围的此消彼长,尤其是大国的兴衰。20世纪后半叶发生的地区化和地区主义则是地区体系内部变化的最重要因素。地区化和地区主义改变了国家之间在地区范围内互动的秩序,产生和出现了一些只适用于地区范围的新的国际制度。也就是说,在一般的国际制度(如均势、国际法、外交、大国作用和战争)之外,又增加了地区范围的有效多边谈判,形成复杂的地区安排和地区制度。

因此,地区秩序应该是介于国内秩序和国际秩序之间的第三种秩序,是地区体系的联系和结构方式、安排。在当代,地区秩序有各种表现形式,例如军事上的同盟体系、由各种双边安排组成的多边网络,甚至地区“经济共同体”和地区“安全共同体”。

目前的亚洲地区秩序

任何地区体系都是独特的,亚洲体系不同于欧洲体系。那么,到底如何认识亚洲体系的秩序呢?

亚洲体系的构成十分复杂。长期以来,中国和印度是亚洲体系中两个举足轻重的大国,其人口、幅员等加在一起是亚洲的主体。两国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与区域外的世界霸权国家正式结盟,但是,中国和印度都与区域外霸权国家——冷战结束后是美国,保持着复杂的经济、政治和安全关系(注:“域外霸权”这个说法来自卡莱欧(David P. Calleo)的《欧洲的未来》一书。他在形容美国在欧洲的作用时,用了这个说法。见卡莱欧:《欧洲的未来》,冯绍雷

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8页。)。中国和印度之外,是一系列差别很大但却都属于“中小国家”类别的亚洲国家。经济上,日本是亚洲最大的国家。其他国土狭小的国家,如韩国和新加坡,在经济上却是重要国家。仔细分析亚洲的国家体系,让许多民族主义者和亚洲主义者难以接受或者不愿意面对的一个最大现实是,“域外霸权”的美国居然是亚洲体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最重要国家。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美国的盟友日本、韩国,台湾地区,澳大利亚,许多东南亚国家以及一些原苏联集团的国家,在部分意义上包括最近的印度),把美国在亚洲的存在当作是解决亚洲体系内在不稳定性以及平衡大国崛起(主要是中国)的根本手段。

这样一个亚洲国家体系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亚洲不正常地、不合理地以非亚洲国家的美国为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在亚洲构筑和巩固了一个叫做“中心和轮辐”的体系(hub and spokes system)。这里,美国是“中心”,而参与这个体系的亚洲国家则是“轮辐”。这是关于美国与亚洲关系的根深蒂固的主流看法(注:笔者没有看到关于美国在亚洲的“中心和轮辐”体系的更系统文字。这个概念的起源更是没有考察。在美国现实主义者的亚洲事务学者和记者中,这个术语得到普遍使用。据说,“中心和轮辐”体系的最早发明者是俾斯麦,在同盟理论中,关于“部分一致的同盟”(overlapping alliances),就是借鉴了俾斯麦的“中心和轮辐”观点。Josef Joffe 是这个观点的主张者,见G. John Ikenberry (ed.), America Unrivaled: The Future of the Balance of Power (Cornell Studies in Security Affair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2。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William Tow 教授有论文“US Bilateral Security Alliances in the Asia-Pacific: Moving Beyond ‘Hub and Spokes’”, Australasian Political Studies Association

Conference, University of Tasmania, Hobart, 29 September-1 October, 2003.)。美国分析者从来都是把美国当作是亚洲地区的一个主要国家,且事实上是位于真正的亚洲国家之上的国家。在美国人的关于亚洲问题的文献中,没有哪一个不是把美国放到任何一个亚洲国家之前的。这一点似乎无需多讲,因为这似乎已习以为常或者视作当然。不过,由于直率地说“美国是亚洲国家”或者“亚太国家”难以为大多数亚洲人充分接受,美国人取而代之的说法是“美国(在亚洲)的存在”。总之,美国是亚洲地区的“域外霸权”,即“外来的支配力量”。

其次,亚洲地区秩序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缺少“地区结构”化。正如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所指出的那样,“东亚还尚未决定其地缘政治的未来:是如同20世纪的上半期的欧洲,还是20世纪下半期的欧洲?”。“一系列崛起的亚洲国家威胁着该地区的稳定。该地区缺少地区安全的任何约束性的合作结构”。“今日的亚洲各国处在一个不稳定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没有结构化的地区环境(unstructured regional context)中,其中之一是缺少如今在欧洲或者拉丁美洲那样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合作的多边框架。所以,亚洲既是不断兴起的经济成功,又是社会火山和政治危险。”[3](107)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亚洲缺少处理各种问题和管理各种关系的地区结构的一个基本原因正是美国的存在和美国按照其私利干涉、亚洲地区国际关系。亚洲国家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够,许多安全问题实际上要经过华盛顿,而不是在两个首都之间直接联系。这一点如同非洲。非洲任何一个国家与其前宗主国的联系都比两个非洲国家之间的联系要强得多。这种情况只是在最近才有所改变。

许多人都谈到了亚洲不存在欧洲那样的多边机制和地区安排。在亚洲,在次地区层次,经济上的地区合作和地区组织不断发展,例如东盟,以及“东盟加中

日韩”,但它们走向“地区经济共同体”的前景不确定;安全上的次地区合作,例如上海合作组织,只是刚起步,不很成熟,它们走向“地区安全共同体”的前景也不明朗。至于一些非常松散的地区间合作对话,如“亚洲合作对话”(ACD),离真正的地区合作和地区组织还相当遥远。

在亚洲的地区合作和地区组织过程中,冷战后出现了两个所谓“开放的”地区机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与美国有关,最早由澳大利亚推动,不包括欧洲联盟;亚洲和欧洲会议(ASEM)与欧洲联盟有关,不包括美国和澳大利亚。性质上,这两个地区机制都属于跨地区主义(trans-regionalism)或者地区间主义(inter-regionalism),即地区外的全球力量介入亚洲的地区化和地区主义进程。客观上,正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亚欧会议促进了真正具有亚洲性(Asian-ness)的地区合作意识。

第三,与“弱”的地区结构化相反的是亚洲民族主义的继续勃兴。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包括世界经济第二大国日本在内,都是典型的民族主义仍然在蓬勃发展的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亚洲的军备竞赛同步进行。从这个角度看,亚洲的发展似乎不是为了人类本身的安全、发展与和平,而是为了狭隘的各自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潜藏着国家之间大冲突的可能。国家之间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一直存在。而在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属于过去。亚洲之外的不少现实主义取向的战略观察家把亚洲比之为19世纪的欧洲,这个隐喻并不为过(注:例如布热津斯基在其新著《大选择》中就是这样认为的,“在某些方面,今日的亚洲令人不安地想起1914年前的欧洲。这并不是说该地区注定要重演欧洲的自我毁灭的悲剧。也许亚洲将避免重蹈欧洲的覆辙,处理其内部权力对抗。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该地区是亚稳定的——在突发性冲击下可能导致毁灭性的连锁反应的一种稳定状态”。See Zbigniew Brzezinski, The Choice: Global Dominance Or Global

Leadership, Basic Books, 2004, p.107.)。

亚洲的大国结构正在形成,美国、日本、印度和中国,甚至俄罗斯构成这个结构的主体。中国、印度和日本是3个正在快速崛起或者重新崛起的大国。亚洲内外,许多人的时间和精力用来研究这种21世纪的大国崛起及其后果。对于地区和国际社会来说,这3大国的雄心本身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中印是否崛起,国际上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分歧。这可以从许多方面衡量之。例如经济规模,中国成为制造业的“世界工厂”,而印度则成为知识和服务业(尤其是美国为基地的知识和金融产业)的重要替代生产基地。日本也是崛起的大国。许多人并没有把日本崛起与中国和印度崛起相提并论。尤其是不少只关注中国和印度的人士,对日本的崛起相当忽视。“在亚洲其实有两个正在崛起的国家。一个是中国,另外一个是日本。”,“美国‘鼓励’日本的崛起。”[4]其实,冷战后,日本即提出要成为“普通国家”或者“正常国家”,后来这个建议很快成了日本的国家战略和政策。“正常国家”意味着不仅是经济大国,而且是政治大国,甚至是军事大国。

这里值得强调的是日本大国化的持续。“日本问题”是一个历史性、长期性、未来性的问题。受到20世纪在欧洲存在的“德国问题”(the Getman problem)的启发,笔者使用“日本问题”的概念。在东亚的地区政治中,1945年前,日本一直是决定东亚地区和平和战争的关键因素。1945年后,尽管日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直到今天,中国和朝鲜半岛两国都合理担心日本可能再走“军国主义”的暴力道路。二战后,分别面对“德国问题”和“日本问题”的欧洲和亚洲,采取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众所周知,法国提出欧洲整合思想,“舒曼计划”是困扰欧洲的战争问题的解决方案。德国(当时的西德)积极回应法国,法德联合,欧洲整合启动。从欧洲煤钢共同体、《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共同

货币欧元,一直到今天正在进行的政治一体化,欧洲范围内的传统战争与和平问题彻底解决(注:Initially, plans for European co-operation grew our of the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nce and the Federal Republic. France, three times the victim of German aggression, sought to contain Germany and to secure the market for French agricultural produce. Germany sought both political rehabilitation and a wider market for German manufactured goods. Since then successive German chancellors have vied with their French counterparts to promote often divergent visions of European unity. This option explores the history of German engagement in Europe since from the 1950s to the present. It examines the evolution of Franco-German relati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European integration.有关“德国问题”的文献可参见:P Alter, The German Question and Europe(2000)。)。除了战犯问题,“日本问题”解决主要是单边方式而非多边的。美国占领日本并强使日本解散财阀、土地改革、制定《和平宪法》和实行民主改革(注:今天许多人谈论美国通过占领而改造国家的模式,计有德国模式、日本模式、阿富汗模式和伊拉克模式等。)。由于冷战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决定利用日本的力量对付共产主义扩张,对日本的改造中断,使亚洲和世界面对的“日本问题”并没有获得彻底解决。日本在1945年后的相当长时期,一心只发展经济,而暂时不问(国际或者地区)政治,实际上成功地起到了回避实质政治问题的作用。冷战刚结束,日本就迫不及待地提出“正常国家”的目标,增加军事力量、试图修改其《和平宪法》,更加广泛地介入国际维护和平和缔造和平行动,作为美国的盟国重新使用武力,卷入战争行动中,以及试图成为改革后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问题”再次现实地浮现在亚洲和世界上。

第四,亚洲目前的地区秩序的一个特点是发展。发展是各国最重要的日程。

研究亚洲的地区秩序,必须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发展是亚洲地区秩序演变的一个关键因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亚洲发展,基本上是在民族国家框架下单一的、各自为政的发展。从东北亚到东南亚,如今是南亚,出现了一系列发展型国家(developmental states)。发展的“奇迹”和“故事”到处都是。但是,这样的发展加剧了对资源、市场的竞争和争夺,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跨国问题、地区问题。目前亚洲国际对话中谈论的跨国“非传统安全”问题(non-traditional security issues),除了全球化因素,主要就是这种发展的结果。没有地区协调的发展必然导致发展的竞争和冲突。国家发展的差距导致了新的地区不平衡,一些国家担心另一些国家的发展。

在发展主导下的亚洲,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1)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在许多地方没有带来相应的社会进步。(2)以自然资源开发为基础的发展对生态环境构成巨大的压力。亚洲生态环境普遍恶化,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严重问题。(3)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发展严重不平衡。日本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亚洲其他国家的总和。亚洲一些人口较少的经济体的经济规模甚至超过一些人口大国的经济规模。在许多亚洲国家的内部,发展不平衡是十分普遍的。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发展不平衡;印度从事高科技“外包”业务(outsourcing)的地区和依赖传统农业的地区差别很大。

第五,大国关系(包括双边关系和三角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一直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美国把中国既当作伙伴(经济)又当作对手甚至敌人(战略和安全)。中国意识到与美国关系的重要性,力图与美国维持一种建设性的合作关系,避免与美国正面冲突。值得注意的是,冷战结束后,一些双边大国关系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如中印关系,而一些双边关系则出现了恶化的趋势。中印俄、中印日、中俄日等“三角关系”也在发展中。而美国则普遍介入这些亚洲的双边关系和三

角关系中。

亚洲地区秩序的演化与未来

有的美国学者认为,亚洲地区秩序正在演化,一个多特征和多层次的地区体系(mulitextured and multilayered regional system)正在亚洲出现:美国领导的联盟体系、制度(机制)化的规范性共同体、前所未有的美中合作和复杂的地区相互依存。中国的崛起对亚洲地区秩序的未来意义重大[5](P95-99)。

不管如何看待亚洲地区秩序目前和今后可能的变化,以下两大问题将决定亚洲地区秩序的演化:

●美国主导的“中心和轮辐”体系的全局强化和局部弱化。

●亚洲国家主导的类似于世界其他地区那样的地区整合(regional integration)运动的发展。

从冷战结束到现在,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上述美国为中心的亚洲秩序得到进一步强化。无论从美国方面还是日本方面看,冷战后,美日同盟的加强是公认的事实和趋势。美日同盟的加强就是美国中心的亚洲秩序的强化。美日关系正在上升为与“美英关系”同等重要的地位,日本成为美国在“远东”的“英国”(注:尽管美日不存在“文化上的接近”,但“特殊的美英关系应该成为美日关系的样板”的主张已经转变为美国现在的对外政策。2000年10月,美国超党派安全问题专家小组发表关于美日同盟的报告,即奈和阿米蒂奇报告(The 2000 Nye/Armitage Repoa),主张变日本为美国在亚洲的“英国”。)。

与此同时,该“中心和轮辐”体系也出现了局部弱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有:(1)一些美国的“轮辐”国家(如日本和韩国,尤其是韩国)向美国要求更多的自主性和平等性。美国不得不重新调整这样的双边同盟体系。(2)不属于美国的“中心和轮辐”体系的中国对亚洲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大。不管是竞争关系还是互补关系,中国和亚洲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都在加深。总体看,中国的发展为多数亚洲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机会,中国亚洲关系是互补为主的“双赢”关系。中国—东南亚关系、中国—韩国关系就是最好的例子。

众所周知,目标为地区整合(一体化)的亚洲合作起步比较晚,仍然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但是却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对外政策议程中的大事之一。例如,东盟发起的、得到中国、日本和韩国支持的东亚“10+3”进程在贸易、金融、货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第一次“东亚高峰会议”将在2005年12

月在马来西亚举行。除了参加东盟组织的“东亚”整合,韩国主张建立“东北亚共同体”,成为东北亚的中心国家。即使担心中国主导亚洲合作进程的日本,也在主张“东亚共同体”,只是日本官方的“东亚共同体”概念与东盟主导国家、中国的“东亚共同体”概念存在重要的差别。日本的“东亚共同体”概念是跨地区性质的,缺少新意,完全与目前的美日同盟一致。亚洲各个次地区合作机制之间正在开展横向联系、对话和合作。

明显地,区域整合构成与美国中心秩序不同的另一种地区秩序选择。如上所述,强大的美国霸权秩序的存在是亚洲地区整合的阻碍因素。但是,这个进程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正在加快,从而不仅客观上构成对原有霸权秩序的某种挑战,而且有可能像欧洲联盟那样,经过长期的发展,塑造出一种新的亚洲地区秩序。

美国中心的亚洲秩序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性和不正当性:

●“轮辐”国家是美国在亚洲的“代理国家”(client states),在政治上和安全上实际上依附于美国[6]。按照“轮辐中心”体系学者的普遍观点,“代理国家”认定美国的存在对它们是有利的。

●亚洲国家自己不能决定和平、繁荣和秩序的命运,而交由美国决定亚洲的前途。这本身是旧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西方国家支配非西方国家的继续。这种秩序的中心是美国而非亚洲,而美国处理亚洲事务是按照它自身而非亚洲的利益和原则进行的。美国实际上通过“中心和轮辐”体制在亚洲维持“帝国”秩序,亚洲处于从属的地位(注:关于美国是否是帝国,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学者再次对此展开争论。争论的结果是,一些人欢呼美国的新帝国计划,认为这是人类在21世纪最后和最好的希望,而另一些人则反对美国重新成为帝国,因为这将成为世界担心和世界问题的根源。见,G. John Ikenberry, “Illusions of Empire: Defining the New American Order”, 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 2004.)。

●这种秩序太看重霸权国家的力量,单纯从国家的角度考虑国际关系,严重忽略了非国家的各种社会因素,尤其是把亚洲复杂的地区进程简单化,没有考虑一系列的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

●这种美国秩序在解决问题(如所谓维持亚洲的“平衡”),也制造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亚洲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是取决于它们之间的互动,而是取决于美国的战略和政策。

●过分依赖美国霸权的亚洲体系可能阻碍亚洲国家之间的和解和合作。长期

以来,美国利用亚洲国家之间和亚洲国家内部的矛盾、纠纷和冲突谋求维持其霸权统治。

●“中心轮辐”体系的不断完善鼓励了美国的“帝国”梦想和霸权行径,使美国与不属于这个体系的国家的关系紧张。美国的轮辐国家与非美国的轮辐国家之间的关系加深,导致前者在美国与非美国的轮辐国家的冲突情况下必然深陷“两难困境”。

●过去半个世纪的历史表明,美国霸权秩序并没有有助于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以及诸如日本与亚洲邻国的关系问题。这显示了美国秩序的局限性。

在亚洲地区整合问题上,美国采取了如下根本态度:坚决反对“排斥美国”的地区合作进程。例如,美国反对马来西亚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东亚经济集团”;如今则担心没有美国的2005年“东亚峰会”。

当然,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地区秩序和地区主义的地区秩序之外,还有另一种地区秩序。即亚洲新崛起的某个大国取代美国的霸权角色。从现实主义理论和欧洲的历史经验看,似乎存在这样的霸权交替逻辑。一些美国人正是按照这样的逻辑担心和指责中国,认为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或者恢复为亚洲的中心国家,中美之间为此必然爆发大的冲突。在亚洲,除了这种理论上的假设和政策上的预防外,并没有发生崛起大国取代美国霸权的事实和趋势。

如上所述,本文的观点是,对美国为中心的亚洲秩序的最大挑战并不是中国的崛起,而是亚洲地区整合。

中国与亚洲地区秩序

大国与国际秩序的关系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注:如赫德利?布尔的《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的第9章专门研究这个问题。见该书中译本,张小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大国与地区秩序的关系则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把中国“纳入”地区秩序一直是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一个愿望和目标。如今,中国已经全面“进入”亚洲。中国在亚洲各种地区多边安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并不是以承认、接受和加入现存亚洲地区秩序的方式成为亚洲秩序的一部分的。中国进入亚洲地区秩序是通过自己的方式的:(1)没有挑战霸权秩序,反而与霸权国家形成了经济和安全上的复杂关系,并承认美国霸权在客观上对亚洲地区秩序稳定的良性意义,但是,同时,中国指出这种地区秩序中存在的问题。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以美国为中心的亚洲地区旧秩序一直把中国当作排斥、遏制和防范的对象,是引发中美对抗的物质基础。(2)经济上成为这个地区的重要部分,通过自身的经济改革、开放和增长为亚洲国家提供了重要性越来越大的大市场。中国与亚洲具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3)几乎与所有的亚洲国家建立起正常的外交、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关系。(4)推动亚洲的多边主义和地区主义机制的深入发展。(5)强调亚洲面对的来自全球化和地区化的非传统挑战,主张通过合作解决共同问题。

一些美国人把中国当作是美国秩序的现实和可能挑战者。但有的美国人却把中国定义为一个维持现状的国家[5]。中国已被亚洲邻国看作是一个“现状强权”(status quo power),不再是经典现实主义中所谓的“修正主义国家”(revisionist)[7]。在这种观点看来,“中国已经把她自己容纳到美国的主导中”

[8]。经济上,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中国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接受美国的这种霸权秩序[9]。

笔者认为,谋求地区霸权或者取代美国成为亚洲的新霸权,不是中国的战略和政策,所以,中国不是亚洲现存秩序的挑战者。中国一直批评美国为中心的地区秩序的不合理性和不公正性,以及美日同盟对中国和平发展的遏制和防范,中国并不希望看到这种地区秩序的维持和继续,所以,中国也非亚洲地区秩序的维持现状者。那么,中国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本文把中国在亚洲秩序中的角色定义为:地区整合性质的亚洲秩序的推动者和领导者之一。

中国当然不可能简单地承认、接受和加入“美国的秩序”(American order)。在政治上,这样的选择不存在正当性。不能让世界上多数人接受一种少数人建立的秩序。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5倍,亚洲人口是美国的10倍。让中国人和亚洲人以美国为中心,这本身与美国人主张的“民主”概念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只能接受“全球秩序”和“地区秩序”,而不是“某国或者某国人的秩序”。中国也没有一些“亲美”的亚洲国家和美国担心的那样在亚洲寻求霸权,而是制定和贯彻了一种事实上的地区主义对外政策。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经历了对多边主义的短暂怀疑和担心阶段后,中国很快接受、学习、欢迎和推动多边主义。中国成为亚洲地区合作的坚定支持者和促进者。没有中国的这个新角色,就不会有上面提到的亚洲地区秩序的转变。

中国崛起并获得其国际权力是一回事,中国如何运用这些国际权力是另一回事。对亚洲和亚洲之外的世界来说,与其说中国崛起重要,倒不如说,崛起的中国的战略选择和政策更重要。中国保持“和平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地”与亚洲建立新的关系,推动亚洲地区整合,本身就是对那些认为中国可能与

美国或者日本或者印度等在亚洲争夺影响的最好反驳。

亚洲地区整合也不是回到以中国为中心的古代亚洲秩序,而是亚洲国家之间为了共同和平和共同利益,经过平等谈判建立起来的框架、安排和体制。亚洲地区整合有助于亚洲国家集体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提高亚洲各国在全球政治和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客观上讲,亚洲的一体化整合有助于早日使亚洲地区秩序正常化和合理化,实现亚洲的地区秩序以亚洲为中心的合理回归(注:一些美国人把一些中国人主张的“亚洲人的亚洲”秩序说成是中国版本的“门罗主义”。这是完全错误的,不值得反驳。美国完全是为了维持自己在亚洲的首要地位,而对中国妄加指责。亚洲存在着与中国并驾齐驱的大国,加上美国,亚洲国家体系十分复杂,与当年“门罗主义”在拉美的情况非常不同。中国即使真的有意在亚洲搞新的“门罗主义”,也是绝对行不通的。)。

中国推动地区秩序变革的主要方式是促进地区主义的发展。地区主义是管理和规范地区范围的复杂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建立新的地区秩序的最好政治途径。

中国追求与亚洲地区更加紧密地相互依存,遵守共同地区规范,追求共同利益的目标。制度化的亚洲体系中的中国,即“亚洲的中国”会使中国与地区体系更加密切地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中国将受到新的地区秩序的规范。亚洲因此不会成为“中国的亚洲”。

中国应该更进一步公开自己的地区主义意图。如同法国当年以欧洲联合解决“德国问题”一样,中国应该明确说明,地区主义是解决各种亚洲国际关系问题的最根本、最能为各方接受的方式。地区主义进程使崛起的中国首先受到亚洲地区的规范,而地区主义进程则可能使日本与亚洲的历史问题,日本重新武装再次

主导亚洲的问题得到解决。

东盟在促进东亚合作中的领导作用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和支持,但东盟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为此,亚洲大国有必要承担地区合作的实际领导责任。中国应该成为亚洲地区一体化的支柱国家之一。

结束语

为了亚洲的持久和平,为了解决亚洲发展中的问题,严重缺少地区结构化的亚洲非常需要新的地区秩序和地区体制。它不应该是旧的地区秩序和地区体制的简单继续,也不是大国霸权的交替,而应该是谋求地区整合的地区主义秩序。新的亚洲秩序主要不是排斥“非本地区国家”美国的产物,而是亚洲国家之间为解决自身的地区问题而结成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美国为中心的霸权秩序是目前亚洲的现实。美国学者设想的或者美国战略人士担心的几个大国构成的亚洲“多极均势(mutlipolar balance of power),甚至中美两极均势(bipolar balance of power),大体上不会出现。解决亚洲问题的可行的、根本的、有效的方式不是延续和强化美国秩序,而是亚洲内部的整合。根据目前的发展势头,亚洲地区合作将几乎在困难中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在亚洲地区层次,难以出现欧洲那样的多元共同体,但在亚洲各个次地区层次,更深入的多边共同体却正在发展。目前的“东盟”和“东亚共同体”、中亚和南亚地区合作、东北亚合作等次区域合作将继续在实践中探索有效的合作方式。亚洲日益成为由整合化的次地区组成的地区整合网络(the web of sub-regional integration),为未来的“亚洲共同体”奠定基础。因为美日同盟的限制,日本难以真正成为东亚地区整合的基本力量,但日本不会反对地区整合,日本也不会

冒在地区整合中被边缘化的风险。印度正在以各种方式介入东亚和中亚的地区整合进程,超越“次大陆”在亚洲发挥更广泛的作用已经是不可避免的。

美国主导的、权力政治性质的亚洲秩序与亚洲多边主导的、规范政治性质的亚洲秩序如何较量,是兼容还是冲突,将是未来亚洲地区政治和“跨太平洋关系”的首要问题。

中国已经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亚洲国家的接纳全面融入地区秩序。中国的复兴以及中国追求新的与亚洲关系的方式和目标,是亚洲地区秩序转变的焦点性、基本性因素。通过推动亚洲多边主义和地区主义,中国在塑造以地区整合为目标的亚洲地区秩序中可以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Muthiah Alagappa.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Order: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in Muthiah Alagappa (ed.), Order and Security in Asi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文正仁(Chung-iln Moon,韩国延世大学教授).亚洲和平共同崛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种韩国的视角[A].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和平崛起与亚洲的新作用”国际圆桌会议论文[C].2005年4月22日.

[2]David Kerr. “When regions become poles: Europe and Asia debate regional order and strategic change”, Confer-ence on China and Asian Regionalism, Shanghai, January 7-8,2005.

[3]Zbigniew Brzezinski. The Choice: Global Dominance or Global Leadership[M]. Basic

Books, 2004.

[4]徐琳.美日关系与亚洲整合:日本将“重回亚洲”[EB/OL].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5/06/15, (21). http:// www. Washingtonobserver. org/infocus-sinous-061505CN133.cfm.

[5]David Shambaugh. China Engages Asia: Reshaping the Regional Order[J].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9, No. 3(Winter 2004/05).

[6]G. John Ikenberry. Illusions of Empire: Defining the NewAmerican Order[J]. 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 2004.

[7]徐琳.再辨中国在亚洲的战略角色[EB/OL].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5/06/15,

(21).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 org/infocus-sinous-061505CN133. Cfm

[8]G. John Ikenberry. Illusions of Empire: Defining the New American Order"[J].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 2004.

[9]G. John Ikenberry and Michael Mastanduno (ed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the Asia-Pacific,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3.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复习资料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被通过的时间是 A.1949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6年(C ) 2.国务院组成人员中,除总理外,其他人员的提名权属于 A.全国人大主席团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总理 D.国家主席(C ) 3.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区公所作为其派出机关的是 A.县、自治县人民政府 B.市辖区人民政府 C.设区的市人民政府 D.乡、民族乡人民政府( A ) 4.根据宪法规定,国务院可以制定 A.法律 B.行政法规 C.行政规章 D.地方性法规(B ) 5.我国各省设置的人民法院称为 A.最高人民法院 B.高级人民法院 C.中级人民法院 D.基层人民法院(B ) 6.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每届任期 A.三年 B.四年 C.五年 D.二年(C ) 7.邓小手指出我国实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符合 A.马克思主义观点 B.精兵简政原则 C.市场经济要求 D.中国实际(D ) 8.1953年2月通过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的是 A.中共中央委员会 B.政务院 C.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D.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 ) 9.乡镇每届政府任期是 A.三年 B.四年 C.五年 D.二年( A ) 10.我国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主要标志是(C ) A.多党合作 B.政治协商 C.民族区域自治 D.基层民主 11.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 A.中央委员会 B.中央政治局 C.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D.中央书记处(B ) 12.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地方法规的前提是 A.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 B.本行政区人民代表大会10名代表提议 C.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 D.本行政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30名代表联名提议(C ) 13.当代中国的选举制度渊源于

国际社会与中国:规范的权力和权力的规范

国际社会与中国:规范的权力和权力的规范 一、引言 近年来,朝鲜、利比亚和叙利亚等国引发的国际危机激发了人们关于“责任”和“大国责任”的积极外交对话,以及对这些 术语描述的政策行动实质的关注和探讨许多这样的国际讨论特别关注中国,而中国领导人和官方评论家也倾向于采用“责任” 和“大国责任”这种特殊的语言风格为什么这对于中国是一个重要问题?对这样的“责任”究竟如何检验?责任是如何与权力和合法性联系在一起的?对于这些问题,笔者将在国际社会的框架内明确加以讨论,且该框架足以整合所有上述概念虽然许多国际关系理论经常在国际社会的框架之外提出关于权力、合法性 和责任的理论,但国际社会的框架提供了在单一的理论框架中整合上述三个概念的唯一有说服力的方式本文在国际社会的框架内提出了包括权力、合法性和责任观念在内的有内在联系的一套概念 同时,本文的讨论回应了关于“规范”和“权力”的一些重大的普遍问题规范是权力的功能吗?或者反之亦然?未来国际秩序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围绕这一关系的性质展开的前者涉及秩序的实质性规范的内容,包括其塑造行为的能力;后者指的是人们通常理解的物质意义上的权力分配及其相应的影响规范内容的能力但前一层意义上的规范的权力到底是如何与后一层意义上的权力的规范相联系的?有些分析家采取割裂两者的做法,并对前者的稳定性抱有极大的信心,即使

同一时间后者正经历重大的变化[1] 有些人认为两者是同时发生的,随着物质力量的变化,当前自由主义秩序逐步瓦解,正在崛起的国家偏好的价值自动取代了那些迄今为止一直占主导地位的价值然而,除极少数外,大多数分析家都承认,这两个方面对于未来秩序都是重要的,这样的理论分裂将继续存在,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哪个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权力与规范的这种困境在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因为它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强调战争、大国作用和均势等现实主义特征对国际秩序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又明确主张这些实践是在强有力的社会和规范框架内“制度化”的因此,英国学派把这些实践视为“社会事实”,而不只是物质的然而,有趣的问题仍然是社会的运作规范究竟是如何演变的?它们是作为相对自主发展进程的一部分,还是反映了最强大国家的规范偏好?如果两者都不是,我们又该如何解释上述两部分之间的动态互动呢?我们怎样才能确切地解释规范的权力和权力的规范之间的互动呢? 关于这个有趣的讨论,参见R.Foot & A.Walter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Global Ord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Ch.1 简言之,即便国际社会是通过社会建构运作的,那么这种制度化条件究竟是如何创设的?关于“责任”的问题相应地是这种更普遍问题的一个具体实例责任是自由流动、独立运行的规范的一种构建,还是基于最强大国家的偏好并被用来维持其特权地位的?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资料(好)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 邓小平指出,我国实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符合(B ) A.马克思主义观点 B.中国实际 C.市场经济要求 D.精简机构原则 2.《共同纲领》规定,新民主主义国家建国的政治基础是(A ) A.人民民主主义 B.社会主义 C.共产主义 D.资本主义 3. 决定国家机构性质和形成的是该社会(B) A.阶级结构 B.经济基础 C.文化意识 D.国家职能 4. 分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的机关是(A ) A.全国人民常委会 B.全国人大委员长会议 C.全国人代会主席 D.中共中央政治局 5. 我过选举法规定,人口超过1亿的省,人代会代表总名额补得超过(D ) A.700名 B.800名 C.900名 D.1000名 6. 在直接选举时,要使选举有效,参加投票的选民必须达到选区全体选民的(B) A.半数B.过半数C.三分之一D.四分之一 7.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A ) A.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根本原则 B.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C.民族团结的原则 D.平等协商的原则 8. 省级人代会选举产生的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须得到(C A.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批准B.全国人大的批准C.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批准D.中共省委的批准 9.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员长会议是(B ) A.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B委员长主持常委会工作的一种工作方式 C.全国人大的工作机构 D.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机构 10. 决定省级人民政府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任任免的机构是省级(B ) A.人代会 B.人大委员会 C.委员会 D.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 11. 我国宪法规定提名国家主席、副主席人选是(B ) A.全国人大委员会 B.全国人代会主席团 C.全国人大全体会议 D.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长 12. 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主席侯选人的年龄资格是(C ) A.年满25周岁 B.年满35周岁 C.年满45周岁 D.年满55周岁 13. 1998年机构改革后,国家税务总局属于国务院的(B ) A. 组成机构 B.直属机构 C.办事机构 D.直属事业单位 14. 国务院的领导和决策机构是(A ) A.国务院全体会议 B.国务院常务会议 C.国务院办公会议 D.总理办公会议 15. 1993年八届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地方政府任期由3年改为5年的是(C ) A.省级政府 B.市(地)级政府 C.县级政府 D.乡级政府 16.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乡、民族乡、镇的建置的决定权和区域划分全只授予(B ) A.民政部 B.省、直辖市人民政府 C.直辖市人民政府 D.县人民政府 17. 最能体现地方政府运作的三种会议是(C ) A.政府会议、政府办公会议、政府扩大会议 B.政府会议、政府行政会议、政府全体会议 C.政府会议、政府行政会议、政府扩大会议 D.政府会议、政府行政会议、政府常务会议 18. 1994年全面推行分税制后,下列各项税收中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的是(D ) A.消费税 B.个人所得税 C.营业税 D.增值税 19. 我国成立最早的自治区是(C ) A.广西壮族自治区 B.宁夏回族自治区 C.内蒙古自治区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0. 基本法规定,非中国籍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和在外国有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当选香港特别行政 区立法会议员,其所占比例补得超过全体会议的( C )A. 5% B. 10% C. 20% D. 30% 21. 我国执业律师的种类主要包括专职律师、兼职律师和(A ) A. 特邀律师 B. 诉状律师 C. 出庭律师 D. 事务律师 22. 我国法定的审判组织形式有独任庭、合议庭和(C ) A. 陪审庭 B. 少年庭 C. 审判委员会 D. 裁判委员会 23. 我国军队士兵的主体是(B ) A 志愿兵 B. 义务兵 C. 民兵 D. 预备役士兵 24. 中央军委总部机关中负责部队作战指挥、管理和训练等工作的是(B ) A. 总政治部 B. 总参谋部 C. 总后群部 D. 总装备部 25. 从行政职务上来保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是(D ) A. 政治机关制度 B. 军内民主制度 C. 党支部建在连队的制度 D. 政治委员制度 2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前提是(C )A. 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B.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C. 承认共产党 的领导D. 尊重民主党派的主张 27. 1949年12月在上海正式宣告成立并提出以“发扬民主精神,推动中国民主政治之际” 为该党宗旨的民主党派是(A ) A. 中国民主促进会 B. 中国民主建国会 C. 中国农工民主党 D. 中国民主同盟 28. 县级市、市辖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称为( B ) A. 镇 B. 街道办事处 C. 居委会 D. 村 二、多项选择题 1. 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我国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实现了干部队伍的[ A B C D ] A. 革命 化B. 年轻化C. 知识化D. 专业化 E. 科学化 2. 根据我国《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行政区域有[ A C D E ] A. 市辖区 B. 设区的市 C. 县 D. 不设区的市 E. 乡 3.各民主党派的中央组织一般有[ ABDE ] A 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央委员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C 中央秘书处 D 主席会议 E 中央参议机构 4. 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的基本原则包括[ A C ] A. 利益原则和法制原则 B. 集权原则和分权原则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精修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中国的社会主义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 概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有效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议民主共和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民主共和制就政体而言,属于同一类型(理解) 国体: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人大制度由于特定的国情所致,具有以下特点,即中国特色(问答) 1民主的基础更为广泛 2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比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同类机关更大的权力 3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使我国人大制度的实际运作呈现出一定的特色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与人大制度紧密相连 人大制度的主要原则 (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民主集中制 (四)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回忆在北京隆重召开,通过了第一部宪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广义上讲,它不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会议,而且还包括由它产生的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 狭义上讲,仅指它的全体会议,而不包括它的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书上狭义 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大代表总额不超过3000人(1986年修改为不超过3000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哪些职权? (一)最高立法权

(二)最高任免权选举国家主席,副主席。。。(细节) (三)最高决定权 (四)最高监督权 (五)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会议开幕需达到法定人数,全国人大会议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出席,始得举行。 一个代表团或者30名以上的代表联名,有权提出议案。 我国人大的立法程序包括四个阶段: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草案的表决和法律的公布 法律草案什么情况下可以通过? (1)全国人大对宪法修正案的表决必须由全国人大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对其他法律草案的表决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2)表决方式采用的是法律草案一次性表决,而非逐条表决。 全国人大常委会地位: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全国人大常委会与全国人大的关系。从属于全国人大,对全国人大负责,受全国人大监督;全国大人有权罢免常委会组成人员。另一方面,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在国家主席、副主席都缺位时,在全国人大补选之前,由委员长暂时代理国家主席职位。 现行宪法和全国人大组织法第一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如果担任上述职务,必须向常委会辞去常委会的职务。 人大常委会有哪些职权? (一)国家立法权 (二)法律解释权 (三)监督权 (四)决定权 (五)任免权 (六)参与全国人大的组织工作 (七)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常委会组成人员10人以上联名有权提出议案。 中国的行政区域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一般的行政区域,即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乡、镇等; 二、民族自治地方,即省一级的自治区,省级与县级之间的(地级)自治州、县一级的自治县; 三、特别行政区

2018年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电大复习试题及答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C.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中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C. 工农联盟) 3.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的宪法、法律,以及1953年初颁布的(D. 《选举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D. 成文宪法)。 5.我国的制宪机关是(A全国人大)。6.除中国共产党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合法地位的政治党派总共有(D.8个)。 7.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领导机构是(A. 中央委员会)。8.宪法规定的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9.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每届任期是(D.5年)。 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年龄上的要求是(B. 18岁以上)。 11. 我国目前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是(D. 邦联制)。 12.中国共产党目前有党员大约(C.6700万)。 13.现代国家和政府的基本政治理念是(C. 主权在民)。 14.人民民主专政的集中体现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5.我们把中层和外层的具体政治制度称为(D.政治体制)。 16.决定和制约着我国其他一切政治制度的是(C.人民民主专政)。 17.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C.《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8.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是(C.民定宪法)。 19.在我国行使制宪权的是(A.全国人大)。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共制定了(D.五部宪法)。 21.我国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属于(A.单一制)。 22.宪法和法律上最基本的权利主体是(B.公民)。 23.在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具有“根本性”的权力渊源地位的是(C.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 2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是(A.人民代表大会)。 25.负责新一届的全国人大会议的准备工 作的主要是(B.全国人大常委会)。 26.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副 主任委员和委员的人选由(B.大会主席 团)提名。 27.按照修宪通常的程序,首先提出修宪 建议的是(B.中共中央)。 28.我国拥有最高的监督权的机构是(B. 全国人大)。 29.在人大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大常委会 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的人大代表 是(A.县级以上代表) 30.凡直接选举产生的县、自治县、不设 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 代表大会,每届任期(B.三年)。 31.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B.民 主集中制)。 3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实行常任制, 每届任期(D.五年)。 3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均需 具备党龄(A.5年以上)。 34.除中共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合 法地位的政治党派总共有:(D.8个) 35.中国最大的参政党是:( C. 中国民 主同盟) 36.以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为主组成 的民主党派是( D.中国致公党) 37.宪政的前提是(B民主) 38.从我国的立法实践看,除了宪法和少 量的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以外, 大量的法律的制定者是( C.全国人大常 委会) 39.我国的宪法解释属于( D. 专门机 关解释制) 40.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主体是省、自治区、 直辖市,省、自治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 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 C.人大及其常 委会) 41. 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副主 席候选人名单的是(B. 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主席团) 42.中国国家主席的任职年龄要求是年满 (C. 45周岁) 43.国家主席、副主席连选连任不得超过 (A. 不得超过10年) 44.国家主席第二顺位补缺候选人是(B. 全国人大委员长)。 45.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 的是(A. 国家主席)。 46.在我国所授予的勋章和称号中,具有 最高荣誉等级者的授予人是(D. 国家主 席)。 4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最早设立于(D. 1954年)。 48.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B.国务院)。 49.国务院每届任期为5年,总理任职年 限为(B. 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50.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决定 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人选 的是(C. 全国人大常委会)。 51. 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D. 不定期召 开)。 5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属于(B. 国 务院直属机构)。 53.地方性法规与国家部门规章之间对同 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 时,如果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 的,应当由(C. 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54.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财政部门所 编制和汇编的本级年度总预算草案,经本 级政府审定后,报财政部的时间是(B. 下 一年1月10日前) 55.我国目前地方政府的层级设置最多有 (D. 五级) 56.从城市功能和能力的角度看,目前我 国城市的主体是(C.地级市) 57.我国的省作为一级政区的行政地位基 本成形于(C. 元代) 58.目前我国的副省级市有(D.15个) 59.最晚设立的自治区是西藏自治区,最 早设立的则是(D. 内蒙古自治区)。 60.自治州主要是设立在省行政区域内的 民族自治地方。目前设有自治州的省有7 个,其中设立自治州最多的省是(B. 四 川) 61.自治县(旗)可以设立在一般行政地 方,也可以设立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 治县最多的省是(C. 云南) 62.我国政府机构数量众多、规模庞大, 其中地级市、行署一般有(C. 40-50个左 右) 63.目前全国被正式确认并予以公布的少 数民族有(C. 55个) 64.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其居住的区

中国如何构建国际新秩序

中国如何构建国际新秩序

中国如何构建国际新秩序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全面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问题变得更加紧迫。所谓国际秩序是指某一时期国际社会中的国际行为主体(主要是主权国家)之间,围绕着一定的目标,在某种利益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斗争而确立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国际秩序实际上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外部环境。 国际秩序是在一定世界格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世界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的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状态,一种力量对比态势,包括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军事格局;所以,当世界格局这种稳定状态开始变更时,国际秩序免不了要重新构建。当今的世界格局是是朝着多极化发展的,而当今的国际秩序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旧秩序。在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凭借其军事、经济、科技实力垄断国际事务,侵略、压迫和掠夺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导致国际局势动荡不安、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但是, 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逐渐暴露出了现存国际旧秩序的不适应性, 迫使人 们反思现存国际游戏规则的公正性与合理性。然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努力还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自古就有和为贵、亲仁善邻的传统。中国谋求发展既不损害别人,更不威胁别人。我们始终倡导并信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近代中国人民频遭劫难,最珍惜和平、安宁、和谐、自由。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一个繁荣发展的中国,一个和平合作的中国,愿意也能够随着自身发展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胡锦涛在“金砖四国”领导人会晤时的讲话。对于中国而言,漫长而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时代变迁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非常丰富亦可说是非常复杂的内涵。古老礼仪之邦的东方哲学与伦理体系、近现代历史催生的社会主义实践路径、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实力崛起,赋予了中国敞向世界格局的多维面孔,中国发展备受世人瞩目,同时中国介入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的步伐加速并逐渐有力,关于国际新秩序下中国角色问题的谈论也日渐深入。早在20 世纪80 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局势发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及时提出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命题。江泽民同志走上中央领导岗位后,在各种场合论述国际关系问题时,也多次重申这个观点。在1995年10月下旬,江泽民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联合国成立50周年特别纪念会议上讲话,全面阐述“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内涵。他指出:“半个世纪的经验和教训,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向我们提出庄严而迫切的要求。我们要创造安全可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我们要恪守以主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准则……我们要建立互利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国际经济关系。 一:中国在构建国际新秩序中的角色 1.中国所要扮演的角色:中国在国际秩序转型中的角色应该定位为积极塑造者,而不是领导者。 一国能连续不断地向国际社会各个领域提供公共物品,没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为基础是无法实现的。历史上曾出现的"罗马治下的和平"“不列颠治下的和平"和"美国治下的和平"无不如此。这些秩序的主导国家都是凭借着国家实力的

2019年最新高三题库 2019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国际社会与我国外交政策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国际社会与我国外交政策 01.2011年2月10日,日本海上保安厅提出向钓鱼岛撞船事件中的中国船长詹其雄索赔1 430万日元的要求。我国外交部对此回应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下列对该事件中双方的做法作出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日本在钓鱼岛海域扣押中国渔船的做法侵犯了我国的管辖权 ②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的依据 ③中日两国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④中日两国在当代国际政治事务中形成了利益完全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02.稀土有工业“黄金”之称,它是很多高精尖产业必不可少的原料。我国稀土储量占全球30%,贸易量占90%。出于对环境和成本的考虑,我国加强对稀土出口管理。对稀土出口加强管制,这是基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享有 ①独立权②自卫权③管辖权④平等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03.中欧建交以来,从建设性伙伴关系到全面伙伴关系,再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边关系发展迅速。2011年1月,李克强副总理欧洲三国(西班牙、德国、英国)之行推动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再上新台阶。中欧双方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根本原因是 A.互利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 B.合作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C.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趋势 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04.2011年1月19日,中美两国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强调,两国领导人支持通过合作努力建设二十一世纪更加稳定、和平、繁荣的亚太地区。这表明 ①中美两国存在着共同利益②中美奉行一致的对外关系基本准则 ③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时代潮流④国家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的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05.2011年2月中旬,利比亚发生严重骚乱,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撤离在利比亚的中国公民,3月5日我国圆满地完成从利比亚大规模撤离中国公民的任务。中国在这次撤离行动中,也力所能及地帮助了12个国家多达2100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历年题目(有整理过的)

2012年 41.简述政治制度的特点。 42.简述全国人大立法权的内容。 43.简述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基本内容。 44.简述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 45.简述我国审判制度的基本原则。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6.试述我国《代表法》对人大代表执行职务的主要保障措施。 47.试述我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具有的双重性质。 48.联系实际,具体论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 36.简述人民代表执行职务的保障。 37.简述我国审判制度的基本内容。 38.简述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39.简述特别行政区政府的主要职权。 40.简述国务院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析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 42.试述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工作制度方面的体现。 五、材料分析题(本题10分) 43.2010年底,M县人大常委会将对县政府工作进行例行评议,要求县政府领导成员向人大常委会述职并接受评议。消息披露后,社会上对此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人大应切实履行其监督政府的职能,这样才有利于规范政府行为;有的认为,人大“管头管脚”,不利于发挥行政首长的积极性。 请回答下列问题: (1)M县人大常委会的要求有何法律依据? (2)结合案例,分析人大常委会加强对本级政府监督的重要意 36.简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P27-29) 37.简述国家主席对外方面的职权。(P124) 38.简述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主要任务。(P151) 39.简述军队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P293) 40.简析我国实行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因。(P54)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取向及目标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取向及目标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研究在实践中主要面对恰当处理政治稳定、传统政治文化转型为主的两大挑战。而经济发展和公民社会的成长成为政治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中国的政治发展研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以渐进改革为主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基本方向。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的成功实践将累积成为推动政治发展的制度经验。在渐进平衡中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未来。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渐进改革公民社会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既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三十年,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的三十年。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层面的进步,都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一条渐进的政治发展路径也渐趋清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学理上系统总结和思考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面对的基本问题 政治发展问题是国内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政治理论学者所提出的政治发展概念框架,就其基本方法和内容建构而言,大体上可分为三种: 一是从为发展中国家设计政治发展模式出发,认为政治发展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对现行政治体系进行重组重构,其核心主张是从旧政治制度向新政治制度实现政治“制度化”的彻底转变。 二是从政治实施过程出发,把政治发展理解为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社会适应性改革和完善,这一过程的发展不仅有赖于政治体系和政治结构状况,更取决于公民政治参与和集团政治的发展。 三是从比较政治研究角度出发,把政治发展界定为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的结构日益分化,包括政治体系结构、政治过程结构和政治政策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国外政治发展问题研究肇发于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过程中 政治变迁方面的研究,同时它又是当代比较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研

国际秩序的转型与当代中国的国际定位

国际秩序的转型与当代中国的国际定位 蔡拓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一、国际秩序的转型 二、当代中国国际定位的急迫性与尖锐性 三、当代中国国际定位的四个维度 四、影响中国国际定位的相关问题 五、结语 1.现有的国际秩序:二战后确立起来的,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甚至一度表现为美国独大的国际秩序。 2.国际秩序转型的标志: 实力的消长:新兴经济体正以一个“群体”、 “板块”形式崛起 机制的调整:G20地位的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投票权的增加 理念的更新:合作、共赢、责任、和谐正日益被认同 1.国际定位的概念 2. 国际体系转型的加速与加剧 3.中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结构性压力与挑战 4.当代中国国际定位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 5.国际社会的疑虑与猜忌 1.国际定位的概念 当代中国的国际定位就是指当代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身份、角色、地位、作用的确认。 “国际定位”要素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1)国际定位涉及自我与他者两个主体。 2)国际定位涉及主观选择与客观现实两个层面。 3)国际定位是一国大战略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核心 部分。 2.国际体系转型的加速与加剧 美加欧等传统西方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重下降 新兴经济体作为“板块”“群体”崛起(决定性) 3.中国面临日益严峻的结构性压力与挑战 全球层次, 中国面临着日益频繁的经贸摩擦、国家风险以及巨大的环境压力。 地区层次, 在欧洲,与欧盟的结构性冲突。 在亚洲,与周边国家的矛盾纠集。 在非洲,与非洲国家的市场竞争及经济摩擦。 国别(双边)层次, 最突出的是中美关系、中日关系。 4.当代中国国际定位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 1)是否承认中国是国际关系意义上的大国 2)是否承认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国家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简答题汇总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简答题汇总1.政治体制改革以来,我们取得的主要成就改革成果有哪些? 1.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实现 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革命化、专业化、知识化,保持了 党和国家的活力;2.实现我党政职能分开,调整了党的组织 形式和工作机构;3.加强了社会主义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建设 ;4.实施公务员制度;5.转变政府职能,根据高效、精简、 统一的原则,进行了行政机构改革;6.调整和规范中央和地 方的政治经济关系,更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7.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加快人大立法速度,完善人大立 法制度;8.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9.进 一步加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 设;10.按照依法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 步完善司法机关和司法制度。以上这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 大措施,都大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 步巩固和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2.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大体上经历了哪三个主要发展时期? 1、1956-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2、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的历史时期。 3.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是什么? 1.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2.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民主专 政的国家制度中居于领导地位;3.人民民主专政 的国家政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把新民 主主义革命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任务有机联结起来;4.人民民主专政 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群众基础,能够团结一切可 以团结的力量,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调动一切 积极因素,保证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发展。 4.什么是国家结构形式,它分为哪几种形式? 1.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政权的区域组织, 即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间权 力关系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 两种形式。2、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 区域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实行统一的中 央集权,具有统一宪法和国籍,全国只有 一个立法机关、一个中央政府。3、联邦 制国家是复合制国家的主要形式,是指由 共和国、州、省、邦等联邦成员组成的联 邦制国家,它在中央政府和区域政府之间 划分权力,各自霜些独立的权力。 5. 选民登记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1.每次选举前对上次选民登记后新满18周年 的、被剥夺政治权利期满后恢复政治权利的选 民,予以登记;2.对选民经登记后迁出原选区的 ,列入新迁入的选区的选民名单;3.对死亡的和 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从选民名单上除 名;4.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经选举 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 6.人大代表的义务有: 1、必须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 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2、接受原选区选民或原 选举单位的监督。3、密切联系群众和原选举单位, 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7. 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有哪些? 民族委员会、法律委员会、内务司委员会、财 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外事 委员会、华侨委员会和全国人大认为需要设立的 其他专门委员会。 8.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职责是什么? 1、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交付的议案。2、 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属于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的议案。3、审 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交付的被 认为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国务院的行政法 规、决定和命令等。4、审议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主席团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交付的质询案,听取受质询机关对质 询案的答复,必要的时候向全国人大会主 席团或全国人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报告。5、 对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 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建议。 9.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工 作报告;2.提出和审议、表决议案;3.选举本级人大常委会组 成人员,决定和选举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领导人;4.向本级人大及常委会提出工作方面原建议、批评和 意见;5.提出对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民政府组成人员 、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罢免案;6.提出对本级 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和询问。 10.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会议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 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决定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 民检察院有关人员的任免;审议和通过议案;受理质询案等。 11. 主席在整个国家机构中的地位是什么? 它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由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有权罢免;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行使职权。 12. 国务院的职权:立法权、提案权、领导权、监督权、 人事权、决定紧急状态权、其他权力。 13. 总理负责制的内容:全面领导权、最后决 定权、人事提名权、行政首长负全面责任。 14. 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角度看,县乡政府在新农村 建设中的职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新农村提供基本 的公共管理服务,包括为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所提供的 管理服务,这是县乡政府的基础职能也是开展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二是落实中央提出的扩大 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的目标,促进县域范围内的公 共事业的发展;三是把握辖区的社会经济走向,特别 是区域的比较优势及其变化,并通过制订新农村建设 规划和提供政策指导,为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作出应有的贡献。 15.什么是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行政首长“三权一责”:全面领导权、最后决定权、 人事提名权、行政首长负全面责任。 16. 政府会议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运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原因是? 1.政府会议的如今人和主持人通常是本级地方政府的行政首长; 2.政 府会议的参加人都是本级政府的成员,他们熟悉自己经管部门的情 况,掌握一定的实权,发表的意见有很大程度的代表性;3.政府工作 的重大问题经由政府会议讨论决定,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17.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基本要求是: 1.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和企业、事业单位办事。 2.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严格依法管理。 3.强化对行政 权力运行的监督,有效遏制消极腐败现象。4.进一步 落实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 18.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制定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1、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在中国,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从来不 是一种殖民关系。3、在国际上还存在着民族分 裂主义和其他敌对势力的状态下需要一个各民族 团结,统一的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国家。4、中 国历史上长期以来行中央集权制度。5、中国的 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9. 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是什么? 1、实行区域自治的各民族自治地方都在单一制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领土这内,不具有独立或半独立的联邦行政 区域性质。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根本 大法和依据,各民族自治地方必须遵循。必须坚持国四 项基本原则,执行国家政策,履行应尽的义务。3、各 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权,都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所为主体 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以工农为主体的少数民族 地区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在少 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形式。4、各级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 机关,体现了民族自治和地方自治的结合,是一定的政 治形式同一定的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地方政权。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以少数民族聚居的 地方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适应了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能充分满足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要求。 20. 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任务是什么? 1.必须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地方 的遵守和执行;2.领导各族人民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3.要把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完 成上级国家机关交给的各项任务;4.维护和发展各民族 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5.保障本地 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 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6.保障各民族公 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21.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包括什么? 一国两制是在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 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 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并高度自治。 22. 中央人民政府在特别行政区行使的权力有哪些? 1.负责管理与特殊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 2.负 责管理特别行政区的防务;3.任命特殊行政区行 政升官和行政机关的主要官员;4.对特殊行政区 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备案;5.决定特别行政区进 入紧急状态;6.有权解释和修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23. 行政长官的任职资格要满足哪四方面的条件? 年满40周岁,在香港通常居住连续满20年并 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 中的中国公民担任。澳门行政长官无“在外国 无居留权”的规定,无外国居留权不是参选 条件,而是行政长官任职条件。 24. 行政长官的职权有哪些? 领导权、执行权、行使部分立法权、批准决定权、个事 任免权、行使部分司法权、有权解散立法会。 25. 特别行政区政府机关的职能是什么? 1.制定并执行政策; 2.管理各项行政事务; 3.办理 《基本法》规定的中央人民政府授权的对外事务;4. 编制并提出财政预算、决算;5.提出法案、议案、草 拟行政法规;6.委派官员列席立法会会议听取意见或 代表政府发言。 26.特别行政区立法会有权行使什么权力? 制定法律方面的职权;财政、税收方面的职权; 对行政长官提出弹劾案的职权;监督权;对《基 本法》的修改提案权;立法会行使的其他职权。 27. 特别行政区的司法制度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独立审判原则、遵循先例原则、陪审制度 原则、保留普通法的诉讼原则。 28. 法官任职条件有哪些?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年满23周岁; 3.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有良好的政治、业 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5.身体健康;6.高等院校法 律专业本科或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 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其中担任高级 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 满三年;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或者非 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 事法律工作满一年,其中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 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 29. 律师在执行职务时依法享有的权利有? 1. 阅卷权; 2.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和通信 的权利;3.调查取证权;4.拒绝辩护或代理权;5.有得 到法院适当的开庭通知的权利;6.在法庭审理阶段的权 利;7.代行上诉的权利;8.代理申诉或控告权;9.依法执 行职务受法律保障的权利;10.获取本案诉讼文书副本的 权利;11.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申请取保候审或解除强 制措施的权利。 30.律师的义务有什么? 应当在一个律师事务所执业,不得同时在两个以上律 师事务所执业;不得私自接受委托,私自向委托人收取费用,收受当事人的财物;必须依法纳税;不得以诋毁其他 律师或支付介绍费等不正当手段争揽业务;必须加入所在 地的地方律师协会,并履行律师协会章程规定的义务;曾 担任法官、检察官的律师,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离任 后两年内,不得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应当保守在执 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当事人的商业秘密,不得泄露 当事人的隐私;必须按照国家规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不 得在同一案件中,为双方当事人担任代理人;不得利用提 供法律服务的使得谋取当事人争议的权益,或者接受对方 当事人的财物;律师接受委托后,无正当理由的,不得拒 绝辩护或代理;不得违反规定会见法官、检察官、仲裁员,不得请客送礼、行贿或指使、诱导当事人行贿;不得提供虚假证据,隐瞒实情或威胁、利用他人提供虚假证据,隐瞒实情以及妨碍对方当事人合法取得证据;不得扰乱法庭、仲裁庭秩序,干扰诉讼、裁决活动的正常进行。 31. 军队政治工作的内容有哪些? 组织部队学习马克思主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抵御消极的不良思潮;管理军队中基层党组织的思想 工作和组织工作,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进行军事训 练和战时政治工作;管理干部工作,按德才兼备的原 则选拔干部;加强法制和防特保密教育等。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浦兴祖

SAQ 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P4 ①民主的基础更为广泛 ②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比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同类机关更大的权力 ③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使我国人大的实际运作呈现出一定的特色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与人大制度紧密相连 综上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 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有哪些。P18 ①最高立法权②最高任免权③最高决定权④最高监督权⑤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Ⅲ我们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P98 普遍原则平等原则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秘密投票原则差额选举原则 Ⅳ我国行政监督的途径有哪些。P142 外部监督(包括权利司法政党社会监督)内部监督(包括上级审计监察监督)Ⅴ国务院的组成人员包括哪些?P146 按照1982年制定的现行宪法规定,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国务委员若干人、各部部、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和秘书长组成。 Ⅵ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特点和优点。P271 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实现的。 优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加快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Ⅶ香港行政长官在哪些情况下必须辞职。P325 ①因严重疾病或其他原因无力履行职务;②因两次拒绝签署立法会通过的法案而解散立法会,重选的立法会仍以全体议员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所争议的原案,而行政长官仍拒绝签署; ③因立法会拒绝通过财政预算案或其他重要法案而解散立法会,重选的立法会继续拒绝通过所争议的原案。④行政长官短期不能履行职务时,由政务司长、财政司长、律政司长依次临时代理其职务。 Ⅷ什么是党组。P373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包括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和党组四个组成部分。 现行党章规定,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可以成立党组。党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组的任务主要是负责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讨论和决定本单位的重大问题;做好干部管理工作;团结非党干部群众,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指导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工作。 Ⅸ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哪些决议。P392 1946年1月10日至31日各方代表在重庆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旧政协"。这个会议通过了五项决议。①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②和平建国纲领。③关于国民大会的问题的协议。④关于宪法草案的协议。⑤关于军事问题的协议。这些协议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