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9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9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9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二九湖心亭看雪

张岱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张岱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3、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4、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

1、关于张岱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2、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

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他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以隽永

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陶庵梦忆》是作者对早年生活及有关世俗人情的回忆。《西湖梦寻》是一些记叙西湖风景及掌故的文章。《石匮书》是记载明代历史的书。

2、背景资料

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之由。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在欣赏其雅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

使意境显得深杳而朦胧。这是历史投下的阴影,它反映了这位明末遗民作

家的思想弱点,也赋予了他的文风以特有的色彩。

3、题目解说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幅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拏.()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铺毡.()更.有此人()喃.喃()长堤.()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2)是.日()(3)更.定()(4)余拏.一小舟()

(5)拥毳衣

....()..炉火()(6)雾凇沆砀

(7)上下一.白()(8)焉得更

...有此人()

(9)强.饮三大白

..()(10)莫说相公痴.()(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解释多义词:

(1)白

上下一白.()三大白.()

(2)余

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3)大

大.喜()三大.白()

(4)是

是.日更定()是.金陵人()

(5)绝

人鸟声俱绝.()绝.巘多生怪柏()(6)更

时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5、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结合文意写诗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痛饮。

【合作探究】

7、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天气环境中去看雪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8、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9、“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10、“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字?

11、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12、文章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含义

13、对“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中几个“一”,结合文章内容,怎样理解?

14、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

15、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提及姓名?

16、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精讲精炼】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2)拥毳.衣炉火()

(3)与余舟一芥.()(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18、(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部分采用了

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一句与“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意境相同,是“”。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20、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或.得日或否()(2)戊申晦.()

21、写出文中两个表示时间性的词语。

22、“极天云一线异色”的意思是()

A: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

B:那一条颜色很奇怪的云带在天边消失。

C:天边的云彩只有一线颜色很奇怪。

D:天上的云彩像线条一样颜色很奇怪。

23、本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进行描写的?

【能力提升】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抽象、概括) A、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渲染的例子:(形象,具体) A、只有一棵树还没有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蜡烛》 B、灰色的平坝子上,蒙着一层惨白的月光,没有一点活动的影子,全现出了可怕的死寂,

罩在头顶的天空,有着稀稀疏疏的星子,亮亮的,仿佛一些光明的泪珠,就要坠落的一样。城那边没有一点灯火,城墙垛子和一些树木,则朦胧地现在天空的那面,为灰白色的大路所划开的两片乱葬坟,在月光下显出一堆一堆青黑色的阴影。间或可以看见三两点荧光虫,在悠悠地浮游着,有时又为耸起的坟坡遮去,一点也看不见了,俄而又现了出来。坟地的青草里,有许多小虫在凄凄地叫着,把夜显得更加空寂、冷落、凄凉。——《一个女人的悲剧》

24、本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找出并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25、试着用白描手法描写你的同桌或者你熟悉的景物。

26、读对联,要注意揣摩其中的寓意。下边是某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题写的两副对联,请写出此人具体有哪些兴趣爱好。

A:品韵方晓丝竹雅①

执毫始觉草篆神②

B:和二弦撷取生旦净③

调七彩寄情梅竹松④

27、下列成语中的加点字很容易读错,你能给它们正确地注音吗?

金蝉脱壳.()切.肤之痛()牵强.附会()

退避三舍.()茅塞.顿开()深恶.痛绝()

相.机行事()不肖.子孙()

【教(学)后记】

第二十九课

1、gēng ná cuì sōng hàng dàng jiè zhān gèng nán dī

2、(1)消失(2)这(3)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

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4)撑,

划(5)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6)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7)全,都(8)焉得:哪能。更:还(9)强饮:痛饮。白:酒杯。大白:大酒杯。(10)痴迷(11)是:判断动词。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3、(1)白色酒杯(2)我整数后的零数(3)表程度,十分,

非常跟“小”相对(4)这,代词表判断,与今义相同(5)断绝非常,极(6)古代夜间计时单位还还

4、(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1)连续下了三天大雪,西湖中人、鸟的声音都没有了。(2)别说相公您痴迷,还有比您更痴迷的人!(3)冰花一片弥漫,(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的。

6、(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地点是“西湖”,天气环境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是在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气中去赏雪的,反映出作者此时的心态是孤独的、伤感的。

8、他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9、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作为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10、这里作者是从听觉和心理感受来写雪景的。“绝”字写进了天寒地冻、

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衬托了作者的孤寂,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11、好。开头用“独”字,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一面,更是在有意铺垫,为下文湖心亭遇知音蓄势,使文章波澜顿现。

12、借舟子的话,来点明自己看雪的痴态。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且用另一个更痴的人来做陪衬,显得“吾道不孤”,天下还有不少这样的高逸之士。

13、“一白”写出造化的神奇力量,天地间举目皆白;“一痕”、“一点”、“一芥”则写出人类的渺小和柔韧,可以从中领悟到作者那种沧海一粟的孤独和自我陶醉的孤傲

14、偶遇知音的欣喜,心热。

15、都是客居他乡,勾起思乡之情。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

16、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更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

17、(1)全,都(2)鸟兽的细毛(3)小草。引申指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4)罢了

18、(1)具体写看雪的时间、地点、装备和雪景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2)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3)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19、“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0、(1)有的(2)阴历每月的末一天

21、稍须臾

22、A

23、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

(参考译文: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象“五木”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象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24、运用白描手法的句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

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体会: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

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

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25、略

26、①乐器(音乐)②书法③京戏(戏剧)④绘画(国画)

27、qiào qiè qiǎng shèsèwùxiàng xiào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 雪》课文教学研讨 内容预览: 29 湖心亭看雪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及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况,这样写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怎么能不叫人遗憾!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

部编本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部编本湖心亭看雪导学 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湖心亭看雪》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更、拏、沆砀、焉得、强”等文言词。 2、通过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3、沉潜涵泳,体悟作者的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 1、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 体悟作者的故国之思。 【自主研学】 1、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号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着有和等。 特别提示: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2、 创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写于明王朝灭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3、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更.()定 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 雾凇.() 沆砀.. ()()与余舟一芥.()铺毡.() 强. ()饮 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2)是.日(3)更定.. (4)余拏.一小舟(5)拥.毳衣炉火(6)雾凇沆砀.. (7)上下一白..(8)焉得更... 有此人

(9)强.饮三大白.(10)莫说 ..相公痴 (11)及.下船(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5、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合作探究】 1.读课文,理清文章记叙要素: 时间:地点: 人物: 事件: 2.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纪年,你能说出 其中有何深意吗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5.文章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6.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知识链接>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着颜色的画法。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29湖心亭看雪(上交)

29.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积累文学常识及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3、熟读成诵。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并翻译全文。 【学习难点】学生能熟练的翻译全文。 【预习导学】课前熟读课文,辨音识字;结合注释,认知词语;围绕西湖,积累佳句。之后尝试完成下列内容。 一、导入新课:(播放课件:西湖十景欣赏)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吸引世人眼球的亮点之一就是西湖。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中有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张岱笔下的雪湖吧。因为有人说过,如果你没有去过西湖,只要你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也足矣! 二、听教师范读,划分课文节奏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有感情的读文。 三、理解重点词语及特殊句式 1、看谁读得准——给加点字注音:(C层的学生完成)(2′3′5′) 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 ...一芥.铺毡.更.有此人喃.喃长堤.强饮 ..2、看谁译得精——解释句中加点的词:(B层的学生完成)(2′3′5′) (1)人鸟声俱绝.(2)是.日(3)更.定(4)余拏.一小舟 (5)拥毳衣 ...有此人 ....(7)上下一.白(8)焉得更 ..炉火(6)雾凇沆砀 (9)强.饮三大白 ..(10)莫说相公痴.(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3、看谁辨得明——解释一词多义:(A层的学生完成)(2′3′5′) (1)白:上下一白.三大白. (2)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

(3)大:大.喜三大.白 (4)是:是.日更定是.金陵人 (5)绝:人鸟声俱绝.绝.巘多生怪柏 (6)更:时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 4、古今异义词(2′3′5′) (1)余强饮三大白(强: ...). (2)更定(定:) 5、词类活用(2′3′5′) (1)大雪三日(雪:) (2)客此(客:) 6、通假字 余拏一小舟() 7、看谁记得多——积累关于西湖的诗词佳句或者佳作。(各组竞赛,多者取胜)(5′) 四、走进作者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2、背景资料 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3、题目解说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湖心亭看雪公开课详细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流程 导入:杭州西湖,作为千古名胜,自古以来就获得无数文人的赞美。白居易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出了春天里生机勃勃的西湖,杨万里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出了夏天里妖娆妩媚的西湖,孙锐用“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写出了秋天里如画般的西湖。有人说,西湖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乾隆五年的那场大雪,因了文学的魅力而经久不化。今天我们就跟着清代文人张岱的脚步,去赏一赏冬天里如梦幻般的西湖——今天我们就学《湖心亭看雪》(板书题目《湖心亭看雪》张岱) 过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全班齐读) 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怀。 一、自学检测 同学们在自学的过程中还有遗留没解决的问题吗?还有问题吗,没有问题我们就开始检测。 现在开始字词读音的检测,我们开火车检测,每位同学读两个:

毳( ) 衣雾凇( ) 沆( )砀( )铺毡( )更( ) 定.. 崇( )祯( )更( )有此人强( )饮Ch óng zh ēn cuìs ōng hàng dàng g ēng zh ān gèng qi ǎng 比一比 1、余挐一小舟(撑,划) 3、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2、上下一白。 4、长堤一痕(全白)(一道痕迹) 一、请说出下列带横线的字词的意思。 5、与余舟一芥 6、及下船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好,我们在疏通文意后,把课文齐读一遍(齐读) 好,同学们读的非常流利,但是同学们想声情并茂的读课文,就要先把握文章的基调,这需要以理解文章的内容为基础。下面听视频范读,大家在听的时候,要注意朗读的读音、断句及语气,并且边听边想,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 下面我们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个字来评价作者张岱。你认为哪个字合适,说出观点。 自学指导 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痴? (独立思考1分钟后大胆举手发表你的见解) 二、咬文嚼字品痴行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精编版(最新)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 1、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 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知识链接】 1、白描。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明太祖朱元璋曾定都于金陵),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 )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特别提示: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预习导学】 1、给画线字注音: 更定( ) 拏( ) 毳衣 ( ) 雾凇沆砀( )( )( ) 一芥( ) 更有此人( ) 喃喃( )长堤( ) 2、解释句中画线词: (1)人鸟声俱绝( ) (2)是日 ( )

(3)更定( ) (4)余拏一小舟( ) (5)拥毳衣炉火( )(6)上下一白( ) (7)雾凇沆砀 ( ) (8)焉得更有此人( )(9)强饮三大白( )( ) 10莫说相公痴( )(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3、解释多义词: (1)白:上下一白( ) 三大白( ) (2)余:余住西湖( ) 上下十余里( ) (3)大:大喜( )三大白( ) (4)是:是日更定( ) 是金陵人( ) (5)绝:人鸟声俱绝( )绝巘多生怪柏( ) (6)更:时日更定(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有痴似相公者( )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在文中画出)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在文中画出) 5、结合文意写诗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痛饮。 【合作探究】 1、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天气环境中去看雪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29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名家点评] 祁彪佳: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为西湖传神写照,政在阿堵矣。《西湖梦寻序》

张岱: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陶庵梦忆自序》

《湖心亭看雪》最新优秀共公开课教案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更定、毳衣”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2.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 1.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2.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叫《咏雪》的课文,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古人对雪可谓情有独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 一芥.(jiè) 喃.(nán)喃 (2)词语释义 绝:消失。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完了,结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9课 湖心亭看雪 教案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案 教与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教与学重点: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回顾小学已学的柳宗元《江雪》内容和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指名学生谈自己积累的描写雪景的诗文名句。 教师准备:如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上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另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2.简介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

12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12《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教学重点:朗朗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当代作家梁衡写到: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这幅画我们已经欣赏过了,今天我们再来欣赏另一幅——《湖心亭看雪》。 二、知识链接 1.作者名片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

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 2.背景追溯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3.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整体感知 1、作为文言文,断句停顿的不同那么表意各异,所以我们先从断句上看看大家对课文的理解。 2、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点评。(断句、停顿、重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沆砀(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对坐余挐(ná)一小船 喃喃nán 雾凇(sōng) 3、齐读课文 4、疏通文意 ⑴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文言虚词 29课湖心亭看雪

初中文言虚词第一学期汇总 之 :之在初中阶段文言文中出现,共有三种词性。分别为动词、 助词、连词。其中动词和连词比较容易区分。助词涉及文言语法作用的变化。用法较多。较难区分。一.助词: 1. 结构助词,翻译“的”(汉语结构助词有的、地、得)(1)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翻译:东面割对方肥沃的领土,北面收取邻国重要的城池。(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大大小小的案情,虽然不能都一一明察,必然根据实际情况。 2. 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1)何陋之有? 翻译:(房屋)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本句省略主语。为了方便理解,可以在本句前面加上主语:房屋。 “何陋”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在句子中作宾语。“有”为动词作谓语。所以在原句当中:“何陋”做宾语,提前至谓语之前。 (2) 句读之不知,章之不解。翻译:不知道标点符号。 注:知道作为谓语,“句读”翻译成标点符号。在原句中 提前至谓语之前。 3. 取消句子独立性(重点)标志:“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不译 (1)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翻译:我拥有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样。(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翻译:我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呀! 4. 定语后置的标志。(1)云之崔嵬翻译:崔嵬的云。 二.动词 1. 到、往(判断标志:后跟地点名词)(1)吾欲之南海何如?翻译: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2)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翻译:于是离开他自己的家到关中去。 三:代词 1.代“他”、“她”、“它”,做第三人称代词。 (1)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司马相如)翻译:我见到司马相如,肯定羞辱他。(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翻译:公与他同乘,在长勺作战。 2. 代“他们”、“她们”、“它们”第三人称代词。(1)何不试之以足? 翻译:为什么不拿脚试一下它们呢?(2)彼竭我盈,故克之(代指齐军)。 翻译:对方士气耗尽,我方充满士气,所以击败了他们。注:之代指前文出现过的人或者事物,翻译时可译为“他”、

2021年《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湖心亭看雪》师生共用导学案 欧阳光明(2021.03.07) 备课:徐春红包英备课时间:2014、12、12 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 1、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 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知识链接】 1、白描。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明太祖朱元璋曾定都于金陵),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 )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特别提示: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预习导学】1、给画线字注音: 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更有此人()喃喃()长堤() 2、解释句中画线词: (1)人鸟声俱绝()(2)是日()

(3)更定()(4)余拏一小舟() (5)拥毳衣炉火()(6)上下一白() (7)雾凇沆砀() (8)焉得更有此人()(9)强饮三大白()() 10莫说相公痴()(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解释多义词: (1)白:上下一白()三大白() (2)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 (3)大:大喜()三大白() (4)是:是日更定()是金陵人() (5)绝:人鸟声俱绝()绝巘多生怪柏() (6)更:时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在文中画出)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在文中画出) 5、结合文意写诗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痛饮。 【合作探究】 1、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天气环境中去看雪的?反

29 《湖心亭看雪》的三意境

29 《湖心亭看雪》的三意境 张岱《湖心亭看雪》一文选自《陶庵梦忆》这部书。简单来看,该文只是写了作者少年时期的一次游山玩水而已。这正如有人初读后的感受──因为搬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欣赏湖山全白的雪景,不也是一件乐事吗?因此,有人凭此或许会断言,本文表现了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笔者总觉得有些欠妥当,但作者似乎纯客观地写景写事并没作评论,又该怎么品悟呢?愚以为引入诗歌的“意境”大致能合理地解读本文而更接近创作者的原意。 黑与白 张岱是在夜晚“更定矣(更定,夜深更深。古代夜间计时分为五更。意思是众人都入睡的时候,大约晚上九、十点钟。)”才出外去“赏”雪的。故理解为“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说法,可判为错误。因为白天才看得更远、更清楚啊!再则,又不是不会再天亮了,完全可以等到第二天的白天再去看呀!因为“大雪三日”的厚雪不见得在一个晚上就融化尽了。细究起来,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为作者这个明朝遗老怕在白天外出碰上熟人会触发亡朝之痛呢!另则,也可以理解为张岱百无聊赖心情苦闷才不顾寒冷在雪夜去赏景聊以消遣呢。有人会说,这种理解是误读。因为明朝是“崇祯十三年灭亡的”,而文章明明是写于“崇祯五年”呀。这我们可以如此回答:请责难者对照《陶庵梦忆》书名去理解吧!因为作者是中青年时

写少年时的事。另外,就算作者是实写,至多也只是在实写忆旧呀!可我们认为,本文忆旧的触发点是“现在时”,或者也可以这样说,作者实在是在写“现在时”的“崇祯十三年或之后”的事,却假托“崇祯五年”的事,这没什么大不了。似乎比写现在还更好呢。在作者看来,表现了自己想表现的主题就行了,“年代”只是一种形式,没什么要紧。夜黑可以避开士大夫在亡国后火辣辣脸烧的尴尬,“黑”当然也是作者阴暗心情的真实写照,“白”当然也是作者“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大悲大痛。“黑夜”、“白雪”并不是指美景,而是指伤怀物。单独“黑”是悲,单独“白”也是悲,“黑”、“白”交融的意境更是指向一种巨悲。 小与大 文中“湖心亭一点”、“长堤一痕”、“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都极言小,而湖是阔湖、雪中湖因与“天与云与水上下一白”更是阔“湖”。一面是以小如盆景点出了人的渺小,一面又是以湖、湖天之大渲染了冰“冷”之深白“伤”之大。也即以“小景”与“大景”来对比更突出主景、主人之小及狂虐物风雪之凶和大。就是说文中“小景”是写孤独,“阔景”也是写作者愁绪无边。一句话,“小”与“大”都蕴涵作者那看似几近淡淡无迹却实在具有绵绵辽阔无边的哀愁。“小景”与“大景”本是客观存在,可在伤怀的作者眼里看来却是著有作者伤情的文中物。也即“小景”、“大景”因其辽阔,让我们感觉具有“作者不

29.湖心亭看雪(答案)

厦门市音乐学校2014—2015学年(上)初二语文导学练 班级:姓名:座号: 第29课湖心亭看雪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是日更定( gēng ) 拥毳衣炉火( cuì) 雾凇沆砀( hàng )( dàng ) 长堤一痕( dī) 与余舟一芥( jia) 舟子喃喃曰( nán ) 2.文学常识填空 (1 (3)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 ①___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__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 ②__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___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阅读并背诵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 消失,停止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 与人世隔绝 ____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连下了三天,西湖中的人声和鸟声都消失了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7.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绝”的妙处: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4)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不多余。这是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属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5)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6)“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8.同文欣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lán)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28.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更、挐、沆砀、焉得、强”等文言词。 2.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课前延伸】 一、自读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张岱(1597-1679)字__________,又字石公,号_________ ,____________(朝代) 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书中缅怀往昔风月 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 ___》《夜航船》等。 湖心亭:在西湖中央,在湖心亭极目远眺,湖光尽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有“湖心平眺”之称。清乾隆帝在亭上题有匾额“静观万类”和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 二、正音 岱.()崇祯 ..( ) 更.定()毳.衣()雾凇.( ) 沆砀 ..( ) 长堤.( ) 一芥.( ) 铺毡.( ) 强.饮( ) 三、自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节奏 【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把握文意 ◆自主学习一:翻译字词 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 ) ( ) 挐.一小舟( )拥毳衣 ..炉火( ) 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 ) 焉得 ..三大白.( ) ( ) ..更.有此人( ) ( )余强饮 ◆自主学习二:翻译重点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拥毳衣炉火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9湖心亭看雪_模板

29湖心亭看雪_模板 29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教学内容解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手法打好基础。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 词句进行品味,弄清写景、抒情、叙事、写人之间的关系。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阅读,深化理解。课前准备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者及其作品,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可查阅图书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库》《明小品三百篇》《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明清性灵,J、品》等。预习课文,疏通文义,了解课文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学没计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检查预习 同学交流资料,汇集所提问题。弄清作者、作品及本文。介绍作者,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整体感知:a.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反复诵读,力求成诵。b.解析下列词语,疏通文义。 是日更定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酒炉正沸焉得强饮客居痴(解释略) ■品味句子,研究问题。注意文章写法。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问题二: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昧作者的感隋。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

第29课湖心亭看雪

第二十九课湖心亭看雪 【基础练习】 1.填空。 (1)_ 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________________ 。是日 _, 余拿一小船,拥_______ 衣炉火, _________ 往湖心亭看雪。 (2) ____________ .天与_ 与______ 与____________ ,上下一。湖上影子, 惟长堤 一 _、湖心亭一____________、与余舟一________ 、舟中人两三 ________ 而已。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余,大喜曰: “ ! ”拉余同饮。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饮三大_______而 别。 (4) ____________ .舟子_______ 曰:“ ,! ”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是日更定()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 更有痴似相公者) ( ) '上下一白( )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自我表白( ) 【综合练习】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 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阅读课文,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二十九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

29《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背诵并默写全文。 【知识链接】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 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幅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他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拏()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铺 毡.( )更 .有此人( ) 喃.喃()长堤.()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2)是.日()(3)更.定()(4)余拏.一小舟()(5)拥毳.衣.炉火() (6)雾 .凇 . 沆 . 砀 .()(7)上下一.白.( ) (8)焉.得.更.有此人() (9)强.饮三大白.()() (10)莫.说.相公痴() 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3、解释多义词: (1)白:上下一白()三大白()(2)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

29湖心亭看雪

29湖心亭看雪 29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教学内容解题。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手法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弄清写景、抒情、叙事、写人之间的关系。 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课前准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者及其作品,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 可查阅图书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库》 《明小品三百篇》《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明清性灵,、品》等。 预习课文,疏通文义,了解课文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学没计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 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检查预习同学交流资料,汇集所提问题。 弄清作者、作品及本文。

介绍作者,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 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 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 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 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 页。 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反复诵读,力求成诵。 .解析下列词语,疏通文义。 是日更定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酒炉正沸焉得强饮 客居痴解释略■品味句子,研究问题。 注意文章写法。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第29课《湖心亭看雪》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同步训练第29课《湖心亭看雪》 基础知识应用 1、给加点字注音。 ⑴是日更.定()⑵拥毳.衣炉火()⑶雾凇.()⑷喃喃.() 2、解释加点的词。 ⑴是日更定.————⑵余拿.一小船————⑶惟.长堤一痕———— ⑷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下列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上下一白.上下一.白 A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是.日更定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C D 是.金陵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4、翻译下列句子。 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⑵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按课文原句填空 ⑴湖上影子,惟——-——、——、——、——-。 ⑵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6、《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的————在明亡后追怀往事的山水小品,出自他的回忆 录——————-。 7、古诗词中咏雪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两联。 ⑴————-,————-。 ⑵————,————。 8、西湖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你能默写出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文名句吗?至少写出 两联。 ⑴————,————。 ⑵————-,————。 课内精段赏读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是日更.定————————- ⑵更.有痴似相公者————- 2、文中运用白描手法写景的句子是哪一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