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选修4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化学选修4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化学选修4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第1课时)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反应与体系的能量的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体系能量的变化,物质的化学反应

与体系的能量变化是同时发生的。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

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吸收能量

(1)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发生变化

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放出能量

例如: H2(g) + Cl2(g) ==== 2HCl(g)

断开1mol H2 分子中的 H—H 键时需要吸收436kJ的热量

断开1molCl2分子中的 Cl—Cl键时需要吸收243kJ的热量

形成2molHCl分子中的H—Cl 键时要释放2×431kJ的热量

此反应中:生成物分子形成时释放的总能量 > 反应物分子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

反应中放出能量 == 2×431kJ-(436kJ + 243kJ)==

(反应中放出能量后,体系的能量降低。)

若反应中:生成物分子形成时释放的总能量 < 反应物分子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反应中就要吸收能量。(反应中吸收能量后,体系的能量升高。)

(2)化学反应完成后的结果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图示如下:

例题分析

1.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颜色B.状态C.化学键D.原子核

2.下列过程一定释放出能量的是()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

C.分子拆成原子D.原子组成分子

3.我们把拆开1 mol 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或生成1 mol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叫键能,已知Cl —Cl键的键能为247 kJ·mol-1。下列有关键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要拆开1 mol Cl—Cl键需吸收247 kJ能量

B.要形成1 mol Cl—Cl键需吸收247 kJ能量

C.要拆开1 mol Cl—Cl键需放出247 kJ能量

D.要形成1 mol Cl—Cl键需放出247 kJ能量

答案:1、C 2、D 3、AD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1、反应热:

①定义: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

②符号:△H

③单位:kJ·mol-1

④计算:△H == 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①放热反应: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能量的反应叫放热反应.。

②吸热反应: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能量的反应叫吸热反应.。

3、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反应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放出热量: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强酸、强碱的水化热大)※溶解过程

吸收热量:铵盐溶解等。

例题分析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易发生

C.反应是放热的还是吸热的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吸热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发生

答案:1、C

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键能变化及反应热的关系:

能量变化

生成物的总能量低于

反应物的总能量

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

反应物的总能量

键能变化生成物总键能高于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低于反应物总键能

联系键能越大,物质能量越低,越稳定;反之键能越小,物质能量越高,越不稳定。

图示

反应热:△H ==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H == 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

四、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概念: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叫热化学方程式。

2H2(g)+O2(g)=2H2O(l) ;△H=

H2(g)+O2(g)= H2O(l) ;△H=

4H2(g)+2O2(g)=4H2O(l) ;△H=

1/2H2(g)+1/4O2(g)=1/2H2O(l) ; △H=

2、热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1)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热化学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表示上有何不同?

1.标明了反应时的温度、压强;

2.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

3.标明了反应的焓变

4、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的注意事项

(1)要注明反应温度和压强,若在25℃、101kPa下,可不标注。

(2)必须标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状态:

固体-s,液体-l,气体-g,溶液— aq

(3)标明反应焓变,焓变单位是“KJ·mol-1”或“KJ/mol”,

且吸热是“+”、放热是“-”。

(4)计量数表示物质的物质的量,可以是分数,且计量数表示反应已完成的量(不代表用量)。

(5)一般不用注明反应条件,不标“↓”、“↑”(因已注明状态),写“=”或“”。

(6)热化学方程式具有加和性,计量数必须与△H相对应。计量数加倍,则△H的数值也加倍;逆向反应的△H绝对值不变,符号相反。

为什么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必需标明物质的状态呢?

物质的状态不同其能量也不一样,物质的状态变化会有能量的变化。

热化学方程式中要标明物质的状态:

H2(g)+ O2(g)= H2O(g)△H=·mol-1

2H2(g)+ O2(g) = 2H2O(g)△H=·mol-1

思考:两个热化学方程式有哪些区别二者什么关系计量数表示什么?

答:计量数和焓变不同正比关系计量数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

H2(g)+ O2(g)= H2O(g)△H=·mol-1

例题分析

1、写出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1)1molN2(g)与适量O2(g)反应生成NO (g),需吸收68kJ的热量;

N2(g)+O2(g)=2NO(g) △H=+68 KJ·mol

(2)2molCu(s)与适量O2(g)反应生成CuO(s),放出314kJ热量;

2Cu(s)+O2(g)=2CuO(s) △H=-314 KJ·mol-1

2、1 g炭与适量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需吸收 kJ的热量,相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A.C+H2O=CO+H2ΔH=+ kJ/ mol

B.C(s)+H2O(g)=CO(g)+H2(g) ΔH=+ kJ/ mol

C.C(s)+H2O(g)=CO(g)+H2(g) ΔH=+ kJ/ mol

D.1/2C(s)+ 1/2H2O(g)= 1/2CO(g)+ 1/2H2(g ) ΔH=+ kJ/ mol

答案:CD

3、已知在25 ℃、101 kPa下,1 g 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 kJ 的热量。表示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 C 8H 18(l)+

225O 2(g) →8CO 2(g)+9H 2O(g) ;ΔH =-48.40 kJ ·mol -1

B .

C 8H 18(l )+225O 2(g) →8CO 2(g)+9H 2O(l) ;ΔH =-5 518 kJ ·mol -1

C . C 8H 18(l )+ 225O 2(g) →8CO 2(g)+9H 2O ;ΔH =+5 518 kJ ·mol -1

D . C 8H 18(l )+ 2

25O 2(g) →8CO 2(g)+9H 2O(l) ;ΔH =-48.40 kJ ·mol -1

答案:A

4、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ΔH 1>ΔH 2的是( ) A .2H 2(g)+O 2(g)===2H 2O(g) ;ΔH 1

2H 2(g)+O 2(g)===2H 2O (l) ;ΔH 2 B . S(g)+O 2(g)===SO 2(g) ;ΔH 1

S(s)+O 2(g)===SO 2(g) ;ΔH 2 C . C(s)+

2

1

O 2(g)===CO(g) ;ΔH 1 C(s)+O 2(g)=== CO 2(g) ;ΔH 2

D . H 2(g)+Cl 2(g)===2HCl(g) ;ΔH 1

21H 2(g)+2

1

Cl 2(g)===HCl(g) ;ΔH 2

答案:AD

变式题

1、以N 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则关于热化学方程式C 2H 2(g )+

2

5

O 2(g) →2CO 2(g)+H 2O(l) ;ΔH =-1 300 kJ ·mol -1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当10N A 个电子转移时,该反应放出1 300 kJ 的能量

B .当1N A 个水分子生成且为液体时,吸收1 300 kJ 的能量

C .当2N A 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1 300 kJ 的能量

D .当8N A 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1 300 kJ 的能量

答案:AD

2、已知1mol 白磷转化成1mol 红磷,放出 kJ 热量,又知:P 4(白,s)+5O 2 = 2P 2O 5(s) ΔH1,4P (红,s )+5O 2 = 2P 2O 5 (s )ΔH 2

则ΔH1和ΔH 2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ΔH 1>ΔH 2 B .ΔH 1<ΔH 2 C .ΔH 1=ΔH 2 D .无法确定 答案:A

3、今有如下三个热化学方程式:

H 2(g)+1/2O 2(g)=H 2O(g) ΔH=a kJ/ mol H 2(g)+1/2O 2(g)=H 2O(l) ΔH=b kJ/ mol 2H 2(g)+ O 2(g)=2H 2O(l) ΔH=c kJ/ mol

关于它们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它们都是吸热反应 B.a、b和c均为正值

C.a=b D.2b=c

答案:D

4、(2012?徐汇区二模)化学反应N2+3H2→2NH3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A.N2(g)+H2(g)→NH3(1)-46 kJ

B.N2(g)+H2(g)→NH3(g)-454 kJ

C.N2(g)+3 H2(g)→2 NH3(g)+92 kJ

D.N2(g)+3 H2(g)→2 NH3(1)+ kJ

答案:C

5、某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1)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2)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其状态标为“aq”,

已知在溶液中与足量氢氧化钠反应放出的热量,用离子方程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3)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N 2(g)+3H2(g)?2NH3

(g)△H=?mol-1

已知合成氨反应是一个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

物的反应,在某一定条件下,N2的转化率仅为10%,

要想通过该反应得到的热量,至少在反应混合物中要

投放N2的物质的量

为mol.

答案:(1)A(g)+2B(g)═C(l)+3D(l)△H=-432 kJ?mol-1

(2)H+(aq)+OH-(aq)═H

O(l)△H= kJ?mol-1

2

(3)10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活化分子间的碰撞一定能发生化学反应

②普通分子间的碰撞有时也能发生化学反应

③活化分子比普通分子具有较高的能量

④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⑤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过程

⑥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活化分子有合适取向时的有效碰撞.

A.①③④⑤ B.②③⑥C.③④⑤⑥ D.②④⑤

答案:C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第2课时)

【知识拓展】中和热及测定

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水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中和热的测定:

(一)实验用品:大烧杯(500mL )、小烧杯(100mL )、温度计、量筒(50mL )两个、泡沫塑料

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L 盐酸、L NaOH 溶液 (二)实验步骤:

1.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棒通过,以达到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的目的,如图所示。

2用一个量筒量取50mL L 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入下表。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

3.用另一个量筒量取L NaOH 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 溶液的温度,记入下表。

4.把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的盐

酸中,并把量筒中的NaOH 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注意不要洒到外面)。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液的最高温度,记为终止温度,记入下表。

5.重复实验两次,取测量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 (三)实验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中和热,中和热计算公式:

△H 123

1221)

(10)()(--??-??+-=mol kJ O H n t t c m m

其中(m 1+m 2)表示溶液质量,c 为比热容 c=·(g ℃)—1

(四)误差分析:下列操作会使所测得中和热有何影响?(偏高、偏低、无影响)

1.俯视法量取50mL 盐酸和50mL 氢氧化钠溶液--------------------------( ↓ )

2.量取盐酸溶液未用水洗涤,马上量取氢氧化钠溶液----------------------( ↓ )

3.未使用环形玻璃棒搅拌不均匀,未完全中和----------------------------( ↓ )

4.实验时天气冷室温低,中和时放出的热量被烧杯吸收或散失到空气中------( ↓ )

5.用50mL L 的NaOH 溶液-----------------------------------( ↓ )

6.未将NaOH 溶液一次倒入烧杯中---------------------------------( ↓ )

7.用50mL L 的HAc 代替盐酸--------------------------------- ( ↓ )

8.未盖严纸板----------------------------------------- ( ↓ )

[典型例题]

1、(7分)L 盐酸与LNaOH 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 。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 。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4)实验中L 盐酸与LNaOH

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

(填“相等”、“不相等”),所求中和热 (填“相等”、“不相等”),简述理由 。

(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 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

(均填“偏大”、“偏小”、“无影响”);用LNaOH 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 (均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答案:(1)环形玻璃搅拌棒 (2)防止热量散失 (3)偏小 (4)不相等,相等,中和热与

参加反应的酸碱的量无关(5)偏小,偏小

【随堂练习】 1. 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

A .碳酸钙受热分解

B .乙醇燃烧

C .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 .氧化钙溶于水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需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 .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条件一定能发生反应

C .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D .当△H <0时表明反应为吸热反应

3. 下列有关反应:4NH 3 (g)+5O 2 (g) === 4NO(g)+6H 2O(g) △H (298K)= -905 kJ · mol -1

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成物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的总能量

B.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C.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D. 该反应中每4 mol NH 3(g)被氧化,放出905 kJ 热量 4. 已知在1×105

Pa ,298K 条件下,2mol 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kJ 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 H 2O(g) === H 2(g)+

2

1O 2(g) △H =+242kJ ?mol -1

B. 2H 2(g)+O 2(g) === 2H 2O(l) △H =-484kJ ?mol -1

C. H 2(g)+

2

1O 2(g) === 2H 2O(g) △H =+242kJ ?mol -1

D. 2H 2(g)+O 2(g) === 2H 2O(g) △H =+484kJ ?mol

-1

5. 分析右面的能量变化图,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2A(g)+B(g) === 2C(g) △H<0

B. 2A(g)+B(g) === 2C(g) △H>0

C. 2A+B === 2C △H<0

D. 2C === 2A+B △H<0

6. 已知:H 2(g)+F 2(g) === 2HF(g) △H=-270 kJ · mol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 L 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L 氢气与1L 氟气吸收270kJ 热量

B .1 mol 氢气与1mol 氟气反应生成2mol 液态氟化氢放出热量小于270 kJ

C .在相同条件下,1mol 氢气与1mol 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2mol 氟化氢气体的能量

D .1个氢气分子与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氟化氢气体分子放出270 kJ 热量

7. 已知1 g 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 kJ ,且氧气中1 mol O=O 键完全断裂时吸

收热量496 kJ ,水蒸气中1 mol H ―O 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 kJ ,则氢气中1 mol H ―H 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 )

A. 920 kJ

B. 557 kJ

C. 436 kJ

D. 188 kJ 8. 已知 : (1)H 2(g)+

2

1O 2(g) ===H 2O(g) △H 1=a kJ ?mol -1

(2)2H 2(g)+ O 2(g) ===2H 2O(g) △H 2=b kJ ?mol -1

(3)H 2(g) +

2

1O 2(g) === H 2O(l) △H 3=c kJ ?mol -1

(4)2H 2(g)+O 2(g) ===2H 2O(l) △H 4=d kJ ?mol -1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a ﹤c ﹤0

B .b ﹥d ﹥0

C .2a= b ﹤0

D .2c= d ﹥0

9. 化学反应N 2+3H 2=2NH 3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A. N2(g)+3H2(g) === 2NH3(1) △H=2(a-b-c)kJ·mol-1

B. N2(g)+3H2(g) === 2NH3(g) △H=2(b-a)kJ·mol-1

C. 1

2

N2(g)+

3

2

H2(g) === NH3(1) △H=(b+c-a)kJ·mol-1

D. 1

2

N2(g)+

3

2

H2(g) === NH3(g) △H=(a+b)kJ·mol-1

10. 在一定条件下A与B反应可生成C和D,其能量变化如图:

(1)下列有关反应A+B===C+D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

B. 该反应若有能量变化,则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C. 该反应若为放热反应,则不需加热反应就一定能自发进行

D. 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一定相等,且遵循能量守恒

(2)若E1”、“<”或“=”)反应物的总能量,为(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11. 依据事实,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在25℃、101kPa下,1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适量的N2和O2完全反应,每生成23g NO2需要吸收热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拆开1mol H-H键,1molN-H键,1molN≡N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391kJ、946kJ,则N2与H2反应生成NH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在化学反应中,只有极少数能量比平均能量高得多的反应物分子发生碰撞时才能发生化学反应。能引发化学反应的碰撞称之为有效碰撞,这些分子称为活化分子。使普通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所需提供的最低限度的能量叫活化能,其单位用kJ?mol-1表示。请认真观察下图,然后回答问题。

(1)图中反应是(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该反应(填“需要”或“不需要”)提供能量,该反应的△H= (用含E1、E2的代数式表示)。

(2)已知热化学方程式:H2(g)+1/2O2(g) === H2O(g)

△H=-?mol-1,该反应的活化能为 kJ?mol-1,则其逆反

应的活化能为。

答案

1-5:ACBAA 6-9:CCCA 10. (1)AD (2)> 吸热 11. (1)CH 3OH(l)+

2

3O 2(g)→CO 2(g)+2H 2O(l) ΔH =–·mol -1

(2)N 2(g)+2O 2(g) === 2NO 2(g) ΔH =+·mol -1

(3)N 2(g)+3H 2(g) === 2NH 3(g) ΔH =-92kJ ·mol

-1

12. (1)放热 需要 E 2-E 1 (2) kJ ?mol -1

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全册教案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楚才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 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 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 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

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1、为什么可燃物有 氧气参与,还必须达到着 火点才能燃烧?2、催化剂在我们技术改造和生产中,起关键作用,它主要作用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试想一下为什么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反应热,焓变 二学习过程 1: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教学过程

[探讨]给具体实例,图例,请学生分析图中包含的信息。 [引导]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直观和表面的信息,有没有更深层次的信息?或者我们将得到的信息稍稍处理一下,能否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呢?思考,回答 断开1molH-H键需要吸收436kJ的能量;断开1molCl-Cl键需要吸收243kJ的能量;形成1molH-Cl键能放出431kJ的能量; 计算 1molH2和1molCl2反应得到2molHCl要放出183kJ的能量 [分析]给出反应热的定义 [质疑]Q是什么?H又是什么?△H又是什么? [分析]化学反应都伴随能量的变化,所以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两类 分析反应热之前,弄清楚两个概念:环境和体系[板书]放热反应:体系环境 H △H < 0为“-” Q > 0 [结论]△H 和Q的角度不同,△H从体系的角度 Q从环境的角度思考 回答: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阅读书本 回答: 自己分析:吸热反应 体系环境 H △H>0为“+” Q< 0 [提问]看看两幅图分别表示什么反应,这一段差值表示什么? A B 回答: A图表示方热反应,△H<0 B图表示吸热反应,△H>0 差值表示反应热。 [提问]考考大家一个有难度的问题:预测生成 2molHF 和2molHCl时,哪个反应放出的热量多?并说出你的理由?思考,回答:生成HF放出的热量多。因为F2比Cl2活泼能量高,而HF比HCl稳定,能量低,所以如此。 [评价]非常好,同学知道从物质活泼性和稳定性的角度来分析问题,非常好。 [提问]如何验证你们的预测呢?这里老师提供键能的数据。 [分析]我们可以从反应热的角度判断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这是反应热的一种应用。计算,结论:的确生成等物质的量的HF 放出的热量多 第二课时 [提问]石墨能否自动转化为金刚石?如果要达到目的,需要采用什么办法? [讲解]反应热还有其它的应用:计算燃料的用量回答:不能;需要加热 H Cl H Cl H H H H Cl Cl Cl Cl ++ 436 kJ/mol 243kJ/mol 431 kJ/mol 能量

最新高二化学选修4第四章全套教案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4.1 原电池 一、探究目标 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教学过程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我们这节课来一起复习一下有关原电池的相关内容。 【板书】§4.1 原电池 一、原电池实验探究 讲:铜片、锌片、硫酸都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物质,利用这三种物质我们再现了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留给我们的历史闪光点!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 +)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讲:我们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这样的装置架起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桥梁,这就是生活中提供电能的所有电池的开山鼻祖----原电池。 【板书】(1)原电池概念: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问:在原电池装置中只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 学生: Zn+2H +=Zn 2++H 2↑

讲:为什么会产生电流呢? 答:其实锌和稀硫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但氧化剂和还原剂热运动相遇发生有效碰撞电子转移时,由于分子热运动无一定的方向,因此电子转移不会形成电流,而通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激烈的时候还伴随有光、声等其他的形式的能量。显然从理论上讲,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电流。所以原电池的实质就是将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实质: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形式释放。 问:那么这个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们来看原电池原理的工作原理。 (3)原理:(负氧正还) 问:在锌铜原电池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学生:活泼金属锌失电子,氢离子得到电子 问:导线上有电流产生,即有电子的定向移动,那么电子从锌流向铜,还是铜流向锌?学生:锌流向铜 讲:当铜上有电子富集时,又是谁得到了电子? 学生:溶液中的氢离子 讲:整个放电过程是:锌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铜流回原电池,形成电流,同时氢离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放出氢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铜片上产生了气泡的原因。讲:我们知道电流的方向和电子运动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电流的方向是从铜到锌,在电学上我们知道电流是从正极流向负极的,所以,锌铜原电池中,正负极分别是什么? 学生:负极(Zn)正极(Cu) 实验:我们用干电池验证一下我们分析的正负极是否正确! 讲:我们一般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原电池正负极的工作原理,又叫电极方程式或电极反应。一般先写负极,所以可表示为: 负极(Zn):Zn-2e=Zn2+(氧化) 正极(Cu):2H++2e=H2↑(还原) 讲:其中负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即负氧正还。 注意:电极方程式要①注明正负极和电极材料②满足所有守衡 总反应是:Zn+2H+=Zn2++H2↑ 讲:原来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一定的装置让氧化剂和还原剂不规则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就形成了原电池。 转折: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原电池包括正负两个电极和电解质溶液,及导线。那么铜锌原电池中的正负极和硫酸电解质能否换成其他的物质呢? 学生:当然能,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电池。 过渡:也就是构成原电池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

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②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即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的角度研究反应热产生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简单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 教学重点 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 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 教学用具: 投影仪 学习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碳生成一氧化碳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1:当能量变化以热能的形式表现时: 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同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那么一个反应中的质量与能量有没有关系呢? 有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 能量的多少则以反应物和产物的质量为基础。那么化学反应中能量到底怎样变化 2:反应热,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能量的变化?(用学过的知识回答)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从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的过程。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而一般化学反应中,旧键的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总能量是不相等的,而这个差值就是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所以化学反应过程中会有能量的变化。 反应热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换算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ΔH ,单位:kJ/mol 或kJ?mol-1 ?H为“-”为放热反应,?H为“+”为吸热反应 思考:能量如何转换的?能量从哪里转移到哪里?体系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是降低?环境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规 定放热反应的ΔH 为“-”,是站在谁的角 度?体系还是环境? 放热反应ΔH为“—”或ΔH〈 0 吸热反应ΔH为“+”或ΔH 〉0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2.3《化学平衡》教案设计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三节化学平衡(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等基本概念。 2、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形成的条件、适用范围、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用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从而提高判断平衡状态、非平衡状态的能力。 2、利用旧知识,加强新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平衡的动态特征,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通过溶解平衡、化学平衡、可逆反应之间的联系,提高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特征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教学方法:归纳总结,提取升华 教学过程: [复习] 什么叫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哪些特点? 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叫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的特点:条件同一、反应同时、方向对立 [思考]:化学反应速率研究反应的快慢,研究一个化学反应还需要讨论哪些内容? 还需要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化学平衡 [讨论]:可逆反应为什么有“度”的限制?“度”是怎样产生的? 分析:在一定温度下,将一定质量的蔗糖溶于100mL水的过程如右图,蔗糖在溶解时,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中,同时溶液中的蔗糖分子又不断在未溶解的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 溶解

蔗糖晶体 蔗糖溶液 结晶 过程分析: ①、开始时:v (溶解) ,v (结晶)= ②、过程中: v (溶解) ,v (结晶) ③、一定时间后(形成饱和溶液): v (溶解) v (结晶),建立溶解平衡,形成饱和溶液,v (溶解)等于v (结晶),即溶解的蔗糖的质量与结晶的蔗糖质量相等,固体质量不再减少了 讨论: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溶解平衡后,蔗糖晶体的质量和溶液的浓度是否变化?溶解和结 晶过程是否停止? 晶体质量和溶液的浓度不会发生改变,但溶解和结晶过程并未停止,v 溶解=v 结晶≠0,蔗糖溶解多少则结晶多少。“度”的产生— 消耗量等于生成量,量上不再变化 【板书】一、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在反应CO+H 2O CO 2+H 2中,将0.01molCO 和0.01molH 2O (g)通入1L 的密闭容器中,反应情况为例分析 1、 反应刚开始时: 反应物浓度 ,正反应速率 生成物浓度为 ,逆反应速率为 2、反应过程中: 反应物浓度 ,正反应速率 生成物浓度 ,逆反应速率 3、一定时间后(达平衡状态):必然出现,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t 1时刻后, v 正= v 逆 即正反应消耗的量与逆反应生成的量相等,反应物和生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化学 平衡)。 浓度速率图为: v t v 正 v 逆 v 正= v t 1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案设计 (4)

教案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 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 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渐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 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三)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会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 教学难点:焓变,△H “+”与“-”。 三、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所学过的化学反应中,有的化学反应是为了制取某些物质的,比如:实验室制取H2:Zn + H2SO4 = ZnSO4 + H2↑,而有的化学反应是为了利用化学反

应所释放的能量,比如:炭的燃烧和氧炔焰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所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量。 1. 反应能量变化与反应热 能量就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相等的,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即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同时遵守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两个基本定律。 (2)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3) 反应类型 放热反应:即化学反应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如:燃料的燃烧、中和反应、生石灰与水化合、金属和酸的反应、铝热反应等都是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即化学反应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如:H2还原CuO的反应,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aCO3分解等大多数分解反应,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高中《化学平衡》教案一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高中《化学平衡》教案一 姓名班级学号 【课标要求】: 1.了解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2.掌握用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来定性定量地分析化学平衡问题。 3.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重要意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重点】 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难点】 用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来定性定量地分析化学平衡问题。 阅读教材:P26-28 知识要点: 一、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___,化学平衡是有条件限制的___________平衡,只有在______________时才能保持平衡,当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改变时,化学平衡会被______________,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含量不断___________,由于条件变化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同,致使v正__________v 逆 ,然后在新条件下建立___________ 1、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化学上把这种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的性质: ⑴、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动 ⑵、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动 ⑶、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旧平衡未被破坏,平衡_________ 巧记:化学平衡总往反应速率______的方向移动二、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___________,平衡向___________移动 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结论】: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____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化学平衡向_____反应 方向移动。 【练习】 1、 在水溶液中橙红色的Cr 2O 72—与黄色的CrO 4—有下列平衡关系:Cr 2O 72— +H 2O 2CrO 4—+2H +把重铬酸钾(K 2Cr 2O 7)溶于水配成稀溶液是橙色。 ⑴向上述溶液中加入NaOH 溶液,溶液呈 色,因为 ⑵向已加入NaOH 溶液的⑴中再加入过量的H 2SO 4溶液,溶液呈 色,因为 。 ⑶向原溶液中加入Ba(NO 3)2溶液(已知Ba(CrO 4)2为黄色沉淀),溶液呈 色,因为 。 2、对于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SO 2(g)+ 12O 2(g) SO 3(g),如果温度保持 不变,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A 增加的SO 2浓度,正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B 增加的O 2浓度,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C 增加的SO 2浓度,逆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D 增加的O 2浓度,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规律: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全部教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1小节) 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 从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一般原子说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人类思想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经过多次演变,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 复习:必修2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 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乘以n平方个电子。 (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 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例如;当M层是最外层 时,最多可排8个电子;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18个电子 2、能层与能级 由必修2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由内而外可以分为: 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能层 符号表示 K、 L、 M、 N、 O、 P、 Q…… 能量由低到高 例如:钠原子有11个电子,分布在三个不同的能层上,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第三层1个电子。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理论研究证明,原子核外每一层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符号 K L M N O P Q…… 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即每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但是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 能级的符号和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层 K L M N O ……

高二化学选修4教学反思与总结

高二化学选修4教学反思与总结高中化学选修共三册,高二两学期学完两册。其教学特点介于讲练与讲读之间。因此,从形式到内容,从知识到技能,从态度情感到价值观,从试验到推理,从理论到实践,从教学环节把握到测验考试反馈都需要全方位的计划安排。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及学科特点,遵循教育规律,贯彻教学原则,把实验教学与理论讲解并用,把思想教育与技能提高结合,知识构建与生活实际联系。指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具体问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观察理解、逻辑推理、思维创新、自学能力等。 一、深挖教材,注重课标。 认真贯彻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受益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新课程下的化学高考做准备。 二、摸清情况,因材施教。 我带高二理科班,从成绩上看,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我在教学中将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状态、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注重师生情感互动,先获得学生的信任,最后形成一条感情的链条,紧紧把师生连接起来,也要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有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提高学习效率打下感情基础。 三、紧扣课标,认真备课。 按照高中教育特点、教育规律、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对《化学选修4》教学内容(实验、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科学史话、科学视野、资料卡片、归纳与整理、习题、复习题、附录等)、《化学实验教学指导必修4》、《资源与学案》的难广度,注重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搞好板书设计为上课做到必要准备。 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教学理念。加强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研究新课标: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提倡研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

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 所有的燃烧反应② 酸碱中和反应③ 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 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 生石灰和水反应⑥ 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 晶体Ba(OH)2?6?18H2O与NH4Cl②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 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 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25℃101KPa可以不标注)。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楚才能做 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 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选修4 化学平衡 教案

2-3 化学平衡 【教学目标】之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的概念 2、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建立起化学平衡的概念 3、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掌握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并能运用其解决平衡问题 【教学目标】之过程与方法 1、从学生已有的关于饱和溶液的溶解平衡,导入化学平衡,通过对溶液节平衡的理解和迁移,让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 2、通过边讲边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达到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启发思维的目的 【教学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化学平衡是宇宙中各种平衡的一个小小分支,它和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环境、生态等平衡问题都与生活息息相关;27中“生命元素”在人体中为此着平衡,其含量由生命活动需要而定,既不可多,也不可少,否则就会破坏平衡,影响人体健康——化学与生命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1、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 2、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1、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 2、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推理、讨论 【课时安排】10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回顾】什么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 一、可逆反应 1、定义: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表示方法:用“”表示。如:H 2 + I 22HI 【讲解】可逆反应中所谓的正反应、逆反应是相对的,一般把向右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 向左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学与问】反应2H 2 + O 2 2H 2O 与2H 2O 2H 2↑ + O 2↑是否是可逆反应? 【讲解】可逆反应是在同一个条件下,同时向两个方向发生的反应才叫可逆反应。这两个反 应是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的反应,因此不是可逆反应 【讲解】由于可逆反应同时向两个方向发生反应,因此无论反应多长时间,都不能向任何一 个方向进行到底,如3H 2+ 2N 2 2NH 3 ,只能尽可能多地将氮气和氢气转 化为氨气,反应最终能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化学平衡 3、特点:参加反应的物质不能完全转化 二、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⑴溶解平衡的建立 催化剂 高温高压 电解 点燃 反思: 本节知识较难理解,概念少讲,在练习过程中逐步融会贯通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练习第一章教案资料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第一章综合验收与检测 一、选择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选项中说明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的是( ) 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 ③乙醇是一种再生能源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热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已知胆矶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室温下将1mol无水硫酸铜制成溶液时放出热量为QkJ,又知胆矶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uSQ?5fO(s) === CuSQ(s)+5H 20(1) △ H=+Q kJ ? mol 1则Q、Q的关系为() A. Q1 Q C. Q 1 =Q2 D. 无法确定 3. 下列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可用:H + (aq) + OH —(aq) = H 20(1) , △ H= —57.2kJ/mol表示的 是() A .含有1molH 2SO4的浓硫酸与含有1molNaOH的稀溶液混合 B. 1mol/L 的盐酸10mL 与1mol/L 的NaOH15mL 混合 C. 0.1 mol/L的醋酸溶液与1mol/L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D. 1mol/L的盐酸10mL与1mol/L的氨水15mL混合 4. 1g碳与适量水蒸气反应生成CO和H2,需吸收10.94kJ热量,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为( ) A.C + H 2O ==CO + H I2 △ H= +131.3 kJ ? mol -1 B. C(s)+ H 2O(g)== CO(g) + H 2(g) △ H= +10.94 kJ -mol -1 C. C(s)+ H 2OQ)== CO(g) + H 2(g) △ H= +131.3 kJ -mol -1 D. C(s)+ H 20(g)== CO(g) + H 2(g) △ H= +131.3 kJ -mol -1 5.根据下面的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I mol H的井临斷罢“ 彪威I mol H(□的共价锥 議莎石越'二怎 A ?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同时释放能量 B ?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同时吸收能量 1 C. 1 mol H 2跟2 mol O2反应生成1 mol H 2O 一定释放能量245 kJ D. 2 mol H 2(g)跟1 mol O 2(g)反应生成2 mol H 20(g)释放能量490 kJ 6.甲烷是一种高效清洁的新能源,0.25mol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 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 1 A. 2CH4(g) + 4O 2(g) == 2CO(g) + 4H 20(1) △ H= +890 kJ ? mol -1 222.5kJ 热

高中高中化学选修五教案全册教案

高中高中化学选修五教 案全册教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课题: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目的 知识 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分类方法 2、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过程 方法 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和分子模型,掌 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 价值观 体会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特殊性,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了解有机物常见的分类方法;难点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板书设计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二、按官能团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初有机物是指有生机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得到的,直到1828年,德国科学家维勒发现由无机化合物通过加热可以变为尿素的实验事实。我们先来了解有机物的分类。 [板书]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讲]高一时我们学习过两种基本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那么今天我们利用树状分类法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今天我们利用有机物结构上的差异做分类标准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 [板书]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如CH 3-CH 2 -CH 2 -CH 2 -CH 3 ) (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 有机化合物 脂环化合物(如)不含苯环 环状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如)含苯环 [讲]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链状化合物和脂环化合物统称为脂肪族化合物。而芳香族化合物是指包含苯环的化合物,其又可根据所含元素种类分为芳香烃和芳香烃的衍生物。而芳香烃指的是含有苯环的烃,其中的一个特例是苯及苯的同系物,苯的同系物是指有一个苯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1教案全册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2. 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 使学生掌握葡萄糖蔗糖淀粉的鉴别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葡萄糖蔗糖淀粉的鉴别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实验探究、调查或实验、查阅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问题]根据P2~P3图回答人体中的各种成分。 我们已经知道化学与生活关系多么密切。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与生命有关的一些重要基础物质,以及它们在人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知识。如糖类、油脂、蛋白质、微生素

和微量元素等。希望学了本章后,有利于你们全面认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导入]讨论两个生活常识:①“饭要一口一口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若饭慢慢地咀嚼会感觉到什么味道?②儿童因营养过剩的肥胖可能引发糖尿病来进行假设:这里盛放的是三个肥儿的尿样,如何诊断他们三个是否患有糖尿病?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糖类的有关知识。 糖类: 从结构上看,它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生成它们的物质. 大部分通式C n(H2O)m。 糖的分类: 单糖低聚糖多糖 一、葡萄糖是怎样供给能量的 葡萄糖的分子式: C6H12O6、白色晶体,有甜味,溶于水。 1、葡萄糖的还原性 结构简式: CH2OH-CHOH-CHOH-CHOH-CHOH-CHO或CH2OH(CHOH)4CHO。

2、葡萄糖是人体内的重要能源物质 C6H12O6(s)+6O2(g)→6CO2(g)+6H2O(l) 3、二糖(1)蔗糖:分子式:C12H22O11 物理性质:无色晶体,溶于水,有甜味 化学性质:无醛基,无还原性,但水解产物有还原性。 C12H22O11 + H2O C6H12O6 + C6H12O6 (蔗糖) (葡萄糖) (果糖) (2)麦芽糖: 物理性质: 白色晶体, 易溶于水,有甜味(不及蔗糖). 分子式: C12H22O11(与蔗糖同分异构) 化学性质: (1)有还原性: 能发生银镜反应(分子中含有醛基),是还原性糖. (2)水解反应: 产物为葡萄糖一种. C12H22O11 + H2O 2 C6H12O6 (麦芽糖) (葡萄糖)

化学选修4教案全册

绪言 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书的基本学习内容——研究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反应速率、方向、限度);初步掌握化学反应原理基本学习方法:概念模型法 过程与方法:自学与讲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化学的精髓是化学反应规律,了解化学反应规律,可更好的获取物质为人类服务重点:概念模型法的理解 难点: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概念模型建立 导入:学习化学的目的——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研究问题的核心——本书的作用 一、本书研究的内容 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反应的速率、方向、限度 章节简介 二、学习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从物质相互作用导入 概念模型 1、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 有效碰撞:具有较高能量的分子之间的碰撞 2、活化分子与活化能 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活化能:活化分子能量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 化学反应过程的简化模型:普通分子——活化分子——有效 活化能合理取向 碰撞——新物质、能量变化 3、催化剂 在反应中的作用与意义: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增加有效碰撞的次数,加快反应的速率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教学计划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化学热力学) 焓变、反应热1课时;热化学方程式1课时;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测定1课时;习题2课时 燃烧热能源1课时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盖斯定律1课时;反应热的计算1课时;习题2课时 章末归纳与整理1课时;章末检测2课时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了解学习本章的主要目的——解决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定量计算 过程与方法:讲授、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对人类的重要性 重点: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原因与形式;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的概念理解,焓变的正负意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课时 导入:必须2有关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回忆——定量研究 一、焓变反应热 焓(H):与内能有关的物理量 焓变(?H):H生成物- H反应物单位:KJ/mol 反应热: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分析:化学能是物质内能的一种,化学能的变化也是物质内能的变化。物质内能的变化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U=W+Q 。化学反应一般在敞开容器中进行,反应体系压力与大气压相等,W=0,?U变化只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恒压下的物质内能变化叫焓变,焓变即可表示反应热。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 1-1-2 热化学方程式(教案)

1-1-2 热化学方程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 【过渡】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反应热与断裂反应物中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和形成生 成物中化学键放出的能量有关,即能量的变化时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那么如何更准确的表示一个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如如何准确地描述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下面我们来学习热化学方程式。 【板书】二、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 1. 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例:H 2(g)+ I 2(g) 2HI(g);△H= -14.9 kJ/mol 【投影】例:H 2(g)+21O 2(g) = H 2O(g);△H=-241.8 kJ/mol ,表示 lmol 气态 H 2和2 1mol 气态 O 2 反应生成 lmol 水蒸气,放出 241.8kJ 的热量。(在 101kPa 和 25℃时) H 2(g)十 21O 2 (g)=H 2O(l);△H=-285.8kJ/mol ,表示lmol 气态H 2与 2 1mo 气态O 2反应在101 kPa 和 25℃时,生成lmol 液态水,放出285.8kJ 的热量。 【小结】描述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某状态下的物质,充分反应后所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 【讲解】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 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 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 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 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 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 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 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 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 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 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 1.原子序数:含义: (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原子序数====。(3) 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a. 原子符号:A z X A z b. 原子结构示意图: c.电子式: d.符号表示的意义: A B C D E (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 无电子微粒无中子微粒 2e-微粒8e-微粒 10e-微粒 18e-微粒 2.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 排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 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 (2)结构:各周期元素的种数 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