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现实主义的魔幻性与现实性

魔幻现实主义的魔幻性与现实性
魔幻现实主义的魔幻性与现实性

魔幻现实主义的魔幻性与现实性

——以《百年孤独》为例

10汉语1

李佳丽

1011021130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同时也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在这部书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神话故事,来表现作品的魔幻性,同时,这种魔幻性不是作者虚构的,拉美的现实就是如此的神奇与魔幻。

一、魔幻性

作者通过以下多方面来表现作品的魔幻性和神秘性。

1.各类神话传说的印记

在拉美盛行斗鸡,布恩迪亚斗赢了邻居普鲁邓西奥·阿基拉尔,又因受到嘲笑而捅穿了他的喉咙后,死者的鬼魂天天来纠缠,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普鲁邓西奥·阿基拉尔幽灵出现的情节是离奇的,但只能说是人们的一种幻觉,或者说是出于印第安人的传说。在印第安传说中有冤鬼自己不得安宁也不能让仇人安宁的说法,同时即使是冤鬼也不伤害仇人,仍是个善鬼。普鲁邓西奥·阿基拉尔就是一个这样的幽灵。印第安人还认为万物有灵,他们各有自己的生命征象和规律,有些人对某些事物能够做出感应,预知未来。他们习惯占卜,相信预感,认为冥冥之中有着左右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神奇力量。奥雷里亚诺上校就有神奇的预言能力,他三岁时曾预言放在桌上的汤锅将掉下来,后来应验。

作品除运用了印第安传说以外,还运用了阿拉伯神话以及《圣经》故事来加强马孔多村的神秘气氛。吉卜赛人带来的一条飞毯,在村舍的上空兜了几圈的描写,无疑又是借用《天方夜谭》的故事。布恩迪亚携家眷离开里奥阿查,与《圣经·出埃及记》相似;马孔多村的创建使人想起《圣经·创世纪》和《希望之乡》;下了四年十一月零二天的大雨不禁使人想起《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这种种充满神秘气氛的描写,自然也增加了作品的情趣。

2.荒诞离奇的描写

阿尔卡蒂奥被枪杀后,鲜血像溪水一样流到地上,沿着人行道流动,一直流到做饭的乌尔苏拉身边,又引领她回到出事地点。有灵性的血,拐弯绕角,上下台阶,为了不弄脏地毯而在墙缝中游走。瘦弱的少女为赔偿被焚毁的房屋,卖身筹款,每晚接待70个客人,要连续十年才能还清债务。统治者屠杀3000工人,用了200节车厢运输尸体奥雷里亚诺上校在距马孔多十五里的地方开枪自杀时,他的母亲乌尔苏拉在家里揭开炉灶上煮奶锅的盖子,发现煮了半天的牛奶竟然没有煮好,里面还有很多虫子。佩特拉·科斯特有特异功能,性欲旺盛,其激情能刺激家畜生长繁殖,她喂的母马一胎能生下三个马驹,母鸡一天下两次蛋,她养了几只兔子,一夜之间在院子里生了一群小兔子。这些荒诞离奇的事,更增添了作品的神秘性。

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复。《百年孤独》中名字重复,命运重复,人事性质重复,时间重复,句型(如“多年后”)重复等。其实作者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重复,他有深刻的用意。如名字重复。“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都带有悲剧色彩。”或许通过名字我们可以大致预知人物命运,但是人物到底是何种命运?这又给作品蒙上了一层纱。

象征。印第安人认为黄色象征不吉利甚至死亡。书中涉及黄色的地方很多,如“黄色的破车”、“黄色玫瑰花”、“黄色火车”、“黄色的蝴蝶”等。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对于我们来说就像谜一样,他们的传统更具吸引力。

二、现实性

很多人会认为《百年孤独》里的很多情节都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虚构出来的,其实那些都是拉丁美洲特有的生活状态与故事。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就是幻想文学,其实这是很多人的误解。魔幻现实主义的神奇决非传统意义上的幻想,也不同于阳伞加缝纫机加解剖桌或老博尔赫斯的“A人乃B人所梦,又似乎是C人梦中之梦”的没完没了伪梦的游戏。它基于现实,最终又导向现实,简而言之,它是一种艺术夸张,一种艺术手祛,即拉丁美洲作家在专制统治的重压下所采取的屈实求虚、以虚喻实的表现现实的曲折手段。同时,它更是一种描写对象,是内容——不然,魔幻现实主义也就无别于幻想文学了——即拉丁美洲的神奇现实,拉丁美洲的民族特性、文化特性及拉丁美洲人的魔幻意识。

评论家们称马尔克斯的作品为魔幻现实主义,可他却说那是“真正的写实主义”,评论家们说他的作品因之充满了虚幻和夸张的色彩,但他却说它们乃是最纯粹的现实。有位中国女作家出版了一部萨尔瓦多访问记,她在书中说,她到达中美洲之前,曾一直认为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个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后来她发现实际不然。她的看法与加西亚·马尔克斯反复强调的观点不谋而合,“看上去是神奇的、虚幻的或魔幻的东西,事实上是拉丁美洲的基本特征”。在拉丁美洲纷繁的、光怪陆离的,令唯美主义者们费解的神奇现实面前,拉丁美洲作家缺乏的常用武器恰恰不是幻想,而是表现这种近乎幻想的真实的勇气和技能。所以,加西亚·马尔克斯如是说:“现实是最伟大的作家,我自叹弗如。”加西亚·马尔克斯一再例证美洲现实的神奇,他说拉丁美洲的现实中充满了奇特的事物, 那儿有骇人的飓风、洪水“,沸腾的溪流”,“人一讲话就会降临的倾盆大雨”, 种种神奇的自然现象形成了拉美人民心理上的神奇观念。马尔克斯曾经举过许多令人信服的例子: 在本世纪初走遍亚马逊河上流的探险家厄普德·格拉夫曾遇到一条五分钟就可以煮熟鸡蛋的河流; 他曾在加勒比海岸某个地方亲眼看到一个人对着一头母牛默默祈祷, 牛耳里的虫子便掉了出来, 马提尼克岛上的珀利火山爆发几分钟内把圣彼尔海港毁灭, 三万居民葬身熔岩下; 一夜之间, 强盗变成了国王, 逃犯变成了将军。因此在马尔克斯本人来看, 在拉丁美洲, 一切都是可能的, 一切都是真实的,“加勒比地区的现实, 拉丁美洲的现实, 一切的一切无论有多么神奇, 多么令人难以置信,它都是拉丁美洲的一部分, 日常生活一部分, 那种现实看似奇妙、不可思议, 但它是生活的一部分, 和平常的、普通的真实现实没有什么不同”。在他的小说中并不存在主观虚构的东西, 如果没有拉美的历史文化经验和对拉美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就很容易把小说中的生活真实当成天外来客似的魔幻成分, 当我们转换一个角度去体验作者的历史文化经验, 就会发现他小说中的任何虚构都是扎根在现实的土壤中的。马尔克斯强调拉丁美洲的

真实,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拉美特定的文化构成,“它糅合着土著文化、印第安文化、西班牙文化、欧美现代文化, 这种混合文化孕育了愚昧、野蛮、闭塞和文明进步、开放相混杂的拉美现实生活”。他明确地指出“:我们每前进一步, 都会遇到对属于其它文化的读者来说似乎是神奇的事情, 而对我们来说则是每天的现实。我还认为, 这不仅涉及了我们的现实, 而且也涉及了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文化。”

从这些方面看,我们可以了解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的事情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地反映了拉美的现实,只不过那现实是神奇的。

十大魔幻现实主义电影

十大魔幻现实主义电影 TOP 1《地下》 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前南斯拉夫) 这部黑色喜剧跨度很大,从1941年一直到1992年,经历了二战到南斯拉夫的解体。影片讽刺了政治至上及英雄崇拜,把人性的黑暗狠狠挖苦了一番。影片用库斯图里卡特有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影射了南斯拉夫整个当代史,尤其是国家崩溃背后的道德危机。片中人物千奇百怪,颇有费里尼作品人物的超现实性。 TOP 2《灵异第六感》 导演:M·奈特·沙马兰(印度) 美国异惊悚影片,荣获奥斯卡、金球奖共8项提名!全美观众票选1999年最喜爱的影片。表面上是一部鬼片,里面有数个鬼现身的血淋淋镜头,还有一两处令人惊叫的恐怖场景,但骨子里是一部探讨家庭伦理道德的作品。本片构思巧妙,三位主演均有一流的表演威利斯的低调和科莱特的焦躁都拿捏得很准,而海利。奥斯蒙则是天才童星,把一个跨越阴阳两界洞察力的特殊儿童表现得惟妙惟肖。 TOP 3《小英雄托托》 导演:雅克·范·多梅尔(比利时) 《小英雄托托》成功地将史诗片、童话剧、侦探片、黑色幽默等各种元素巧妙地编织起来,人道主义最后战胜了偏狭,梦想着他人生活的小托托一辈子也没有成为英雄,也没有成为他人,可是他却始终活在一个人性化的世界里,并且从那里汲取生命的营养和滋润。《英雄托托》不仅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摄影机最佳导演处女作奖,还赢得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奖。 TOP4《月亮情人》 导演:巴克迪亚·库唐纳扎洛夫(塔吉克斯坦) 这部中亚出品的喜剧小品具有浓烈的俄罗斯特色。《月亮情人》讲述一个美丽的少女生活在中亚的一个强盗横行的小城,她非常喜欢去看话剧,一次懵懂的她被一个自称是汤姆·克鲁斯朋友的家伙诱骗并失身于他,结果还怀了身孕,她被民风保守的小城居民痛骂为淫荡的妓女。于是少女与父亲和兄长三人共同展开了寻找孩子生父的曲折旅程。 TOP 5《大鱼》 导演:蒂姆·波顿(美国)

《诗经》里的现实主义风格

《毛诗序》中即言明;“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歌本来就是表达人生志向、抒发思想感悟、宣泄内心情绪的产物,是故并无雅俗之分,王孙贵族吟得,咱普通老百姓自然也歌得,你吟你的阳春白雪,于宫廷殿堂之上,我歌我的下里巴人,游走于乡村山野,各享其乐,理所当然是无可厚非的。马路上的车夫,禾田里的农妇,落榜归乡的穷酸秀才,待字闺中心内怀春的纯情少女,皆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将现实的小事。身边的人儿变成曲调,悠悠吟唱,非但不俗,甚至可能因生动有趣富有意义反映生活而被传颂千古。所以《诗经》中广为应用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自是别有一番滋味。接下来便以其个中典型——《七月》谈起。 纵观下来,《七月》全诗分为八章,其内容涵盖了授衣、寻桑、采繁、养蚕、剪枝、织麻等,最后又回到春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的男女农人们也逐日逐月重复这些工作,虽然劳动成果常常被贵族阶级所剥削,虽然年月常常无衣无褐难以卒岁,生活艰难苦不堪言,可是往里层看,往最深处看,可以看到他们充实的日子满是情趣,可以看到他们带着精神的追求来享受生活,还可以看到他们是为了衣食而勤勤俭俭不断劳作,人们起居生活所离不开的“衣食”与“劳作”在本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七月鸣鸲”等动静结合之景之物铺展开来,成为一切劳作活动的背景,极富画面感,令人观之即在脑海仿佛身临其境;“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归”等被贵族阶级剥削的内心不满直白,体现了奴隶阶级的无可奈何、怨恨而不敢言,愤懑却只能在心中哀叹悲泣,同时也真实反映了当时奴隶阶层生活的社会状态;“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等恶劣天气的描写,于现实中烘托了农人们劳动过程的凄苦;而“七月食瓜”“八月断葫”等生活小乐的叙述,瞬间升华了整个篇章的意义内涵,表达出了低阶层农民的苦中作乐,苦中有乐。 既然没有楼阁,就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创造一个空中楼阁,也不乏是一种大情趣。就是《诗经》这样的作品向百姓们杂乱的现实生活中注入了精神追求。 《诗经》里很多作品都是在老百姓中产生的,故非常贴近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总结来说, 具有很高的人民性,这也符合当初的实际。因而其现实主义风格十分突出,现实主义色彩亦十分浓烈。

超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神奇现实小说区别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兴起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其出现具有不可复制性。 一、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拉美有其独特的背景。 政治上:拉美长期处在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下,受到经济掠夺。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通过垄断公司的形式,控制拉美各国经济命脉,造成了国家经济长期处于依附外国资本主义的地位。发展停滞,资金外流,人们生活困苦不堪。而后来拉美国家虽然名义上赢得独立,但政治上仍受帝国主义的操控,政局动荡不安。外国政府和垄断财团暗中支持反动政客,依靠外国势力提供武器,频繁反动武装政变,政局动荡。 而与此同时,二十世纪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潮到来,也促进拉美人们的觉醒。拉美各国尽管政治经济上存在差异,但共同经历过被殖民和外国资本对本国的剥削,使得拉美人民在维护民族权益的斗争中,使拉美意识上升。有责任的作家不仅反映本国的历史,还反映整个拉美被奴役的历史。他们试图通过文学手段把拉美的真实历史通过文学反映出来。用文学反映现实、干预现实性。马尔克斯的《族长的没落》《百年孤独》都有对拉美历史象征性地呈现。 另外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给拉美人民带来希望,加西尔·马尔克斯在《番石榴飘香》中说他是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拉美的现实是除了政治上长期受奴役外,地理和文化上有其独特性 文化上,混血,多种文化并存。 拉美本土文化有其独特性。历史上,拉美就曾创造出辉煌的古印第安文化。15世纪,就有玛雅,阿兹台克和印加三大文化中心,有源远地文化传统。另外,拉美还是一个种族混杂的地区,除土著印第安人,还有被贩卖到此的非洲黑人,从欧洲移民的白人。他们的生活形态十分复杂。既有殖民者带来的西方科技文明的现代化生活,又有存在大量宗教迷信甚至原始部落图腾崇拜式的生活模式。这种跨度极大、差异迥然的生活形态又和谐地混合在一起,构成拉美“神奇”的现实。直至今天,拉美土著印第安人还盛行神灵崇拜,相信神话传说,并用神话知识认知和解释客观世界。古印第安文化,非洲文化,阿拉伯文化、西班牙文化以及《圣经》并存。马尔克斯对别人将他作品认定为“魔幻”是很不满的,他认为他表达的是现实中存在的,用现实中的人们思考方式进行创作的。 地理上位于热带,自然条件特殊。 文学上,拉美作家面对贫困落后的现实,作为有责任心的作家,针砭现实迫切希望找到拉美的出路。他们也意识到自身文学与欧美文学之间的巨大差距,进行大量的艺术实验。当然,首先就面对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问题。 在三、四十年代发生一场大争论:发展民族文学是否一定要排除西方文学的借鉴;吸取西方文学的艺术技巧是否一定破坏了文学的民族性? 讨论的结果是如果要使拉美文学尽快赶上去,并超出西方文学的水平,必须先把对方的精华吸收过来再加以改造。墨西哥著名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为了回到原地,首先要敢于走出去,只有浪子才谈得上回头。(这一点与寻根文学面临的处境颇为相似) 但是他们借助现代手法进行创新时,着眼点落实到拉美的现实。如何用文学寻找到本民族的特质,反映现实?六、七十年代拉美文坛主要有四个文学流派:社会

十部魔幻现实主义佳片-经典魔幻电影

十部魔幻现实主义佳片-经典魔幻电影

十部魔幻现实主义佳片经典魔幻电影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30-50年代在拉丁美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至今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逐渐

扩展到电影和其他艺术领域。魔幻现实主义植根于拉美寡头黑暗统治的现实生活中,融会、吸纳古印第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有益经验,将幻象与现实、神话与现实水乳交融,大胆借鉴象征、寓意、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派文学各种表现技巧、手法,以鲜明独异的拉美地域色彩为特征。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体裁上以小说为主。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于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从而创造出一种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魔幻”而不失其真实的独特风格。因此,人们把这种手法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从本质上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 TOP 1 《地下》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前南斯拉夫)

黑评: 从前有一个国家叫南斯拉夫,这个国家有一个天才导演叫库斯图里卡,这位天才导演最擅长的就是魔幻现实主义题材。只要是他拍出的电影必然在国际电影节上引起轰动,有人曾说他一个人拿过的国际电影节奖项比全中国的导演都多(当然是戏说)。而《地下》就是这位大导演的巅峰之作,或许我们看过电影之后会笑、会哭、会感动、会震憾、会惊叹、会惋惜,但这就是导演心目中的南斯拉夫,他用自己独特的导演风格展现了“南斯拉夫”这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曾经的

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研究_李威

第33卷第4期湖北科技学院学报Vol.33,No.4 2013年4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r.2013文章编号:2095-4654(2013)04-0057-03 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研究* 李威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9) 摘要:莫言成为了首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陆作家。莫言的作品在中国变得炙手可热。诸多文章和专著之前也详细地讨论过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本文首先分析了莫言作品中通过描述魔幻现实主义中所展现出来的“真世界”,其次讨论了莫言在魔幻现实主义中的主观色彩,并对此开展了详细分析。文章还详细地论述了莫言作品中的魔幻故事情节。这些情节大多数都是奇幻,文章就魔幻情节风格的作用做出了特别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莫言;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 瑞典文学院在2012年10月11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颁奖理由是因为莫言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创造出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莫言对农村生活描写的时候,运用了“屎尿横飞”般残忍而绸子般华丽的语言来进行。比如在他的作品《红高粱》中,让人们感受到一种艳丽、血红,并且充满血腥的气息;在《酒国》中,给人们展示出较浓的浪漫色彩。同时,莫言创作出来的《丰乳肥臀》,受到大家广泛的争议,以及创作的《檀香刑》这样有着魔幻色彩的作品,受到大家的欢迎。在莫言的具体作品中,读者领略到了莫言式的语言,是一种激情澎湃的感情倾诉,想象力极为丰富以及富有穿通力的语言。莫言的这种语言风格得以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莫言魔幻现实主义的“真”、主观以及魔幻风格的作用。 一、魔幻现实主义中的“真世界” 莫言笔下有不少关于战争题材的作品,但是这些作品同以往的战争作品有着很大的区别。对中华民族来说,抗日战争是人们在寻求生存过程中最为惨痛的经历,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以,在中国文学创作史上,关于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比如说莫言的《红高粱》就是展现了抗日战争背景下的具体生活场景。但是,在以往的抗日战争作品中,很多作品有着明显的套路,有着极其浓厚的政治性色彩,没有太多的个性,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共产党员或者革命英雄,这些人物都足智多谋,正直勇敢,是典型的英雄。并且作品主要是为了歌颂共产党或者共产主义的革命路线。在莫言看来,他描写的历史都是来自民间口述,人们总是歌颂那些有着较强意志力的人才,而这些人是没有特定的阶级观念,没有阶级斗争的。 莫言主要是从民间口述中书写历史,将那些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人进行了描写,这些特定的人是没有阶级观念的,是没有阶级斗争的,有的只是超凡的意志和体力。在莫言看来,历史上那些有名气的人,和普通人是差不多的,他们展现出来的英雄事迹是人们在不断的传授过程中添加而来的。所以,莫言写抗日并不是真正为了写抗日,将视角放到平民化上,将生命遇到虐待和摧残时候的悲壮暴烈的场面描写出来,将战火连天中最为感人的人性展示出来。 莫言在他的小说《红高粱》中,采用第一人称的笔法,通过“我”的视角来将作为土匪的爷爷的生活描绘出来。故事讲述了我爷爷、我奶奶、我父亲的历史生活,这样的文学作品同以往的抗日战争题材作品有着很大的区别,让人们在阅读过程中有着特定的亲近感,能够较好地进入作品意境。在作品中,爷爷领导的队伍平时与冷支队等团体之间进行着激烈的争斗,这是因为他们有着各自的政治倾向。但是,当日本人来了之后,各个团体之间有彼此合作起来抗击侵略者这样的一种自发的、无序的抗战形式给人们展示出一种最为真实的感觉,最大程度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莫言的战争题材小说有着独特的风格,主要是受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莫言曾经说到,要对拉美作家的思想境界和意识进行学习,同时要借鉴他们对艺术表现的方式方法。莫言认为,我们要对他们作品的内涵进行深入研究,要深入理解他们观察生活的方式,以及要学习他们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等等。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莫言在对这些形式进行借鉴的时候,同时在努力摆脱魔幻现实主义对他的影响。莫言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有意减轻魔幻因素,增强现实因素。比如从一些具体的服装上、行动上来看出是属于民间起义的队伍,比如抗日别动大队,可以从他们的服装、武器和作风上看出是美国支持下的国民党军队。甚至有些作品中直接利用历史上的名称,比如“日本人”、“红卫兵”等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名称。 *收稿日期:2012-12-19

魔幻现实主义

浅谈历史背景与作家经历对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影响 摘要:魔幻现实主义是在二十世纪中期首先出现,而后影响到世界范围内作家创作的一种文学流派,对世界文坛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寻根文学流派的影响尤为深远。其中魔幻现实指的是“试图借助魔幻来表现现实,而不是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其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即可以概括为在作品中加入了魔幻的元素,通过这种方式来集中表现现实,本质仍然为现实。本文中讨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着重强调了魔幻现实主义与后现代派中的荒诞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区别,然后介绍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并简单介绍了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及其代表作品。随后对本文探讨的核心,历史背景与作家个人经历对于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的影响,次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讨论了拉美与中国整体的环境对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影响,然后选取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三部作品以及莫言的《红高粱》《檀香刑》进行具体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历史背景与作家个人经历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创作。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魔幻因素百年孤独莫言 本篇文章讨论的是针对魔幻现实主义作家背景即个人经历对其创作作品的影响。因此在讨论问题之前需要对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和有哪些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作品有必要了解。 魔幻现实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作品 谈到现实主义,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而魔幻现实主义的受众相比之下就要少一些。魔幻现实主义不像现实主义,从古至今一直被作家无意识地不断的使用,而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盛行起来的文学流派,不同于传统的文学集团,他是一种群体性的倾向,是拉美作家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结合个人经历创作出的,主要集中在小说领域。魔幻现实主义被提出后引发了剧烈的反响,后渐渐演变为一种跨越地域与时代的文学流派,并多次获得了诺奖等奖项,因此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魔幻现实主义在文坛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魔幻现实主义一词最早是由德国文艺评论家弗朗茨·罗发表的一本评论后期表现派绘画的专著《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派,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中提到的,他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是表现主义的一种。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区分魔幻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荒诞派。魔幻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较好区分,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中加入了魔幻的元素来反映现实。而魔幻现实主义和超现代主义的区别可以用安徒生·因佩特的话来解释“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作者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借助魔幻来表现现实,而不是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阿伯利纳尔曾说到“当人类试图模仿行走时,他创造了与腿并不相像的轮子”,即超现实主义中的现实指的应是自然而非现实主义中的现实,这一点与魔幻现实主义有很大区别。而荒诞派则是利用有原因与结果的悖逆,愿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95581726.html,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作者:梁萧 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1期 摘要:法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的作品充满了批判现实主义色彩,以写实为基调,成为19 世纪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他善于在特定环境下塑造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再通过人物再现的写作手法,折射社会,堪称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代表作家之一。他所描绘的现实世界,并非是生活的复制品,而是基于小说家敏锐的观察力,用小说写作手法呈现“真实”的世界。可以说,他是一位创造现实的现实主义作家。 关键词:巴尔扎克;现实主义;写实 中图分类号:G6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1-0140-05 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巴尔扎克不仅开辟了小说的新天地,更将小说的表现力提升到空前的高度。他强调塑造人物要典型化,从典型化中突出人物个性,再通过典型人物这一个“点”去折射社会现实的一个“面”。他所刻画的人物如“伏脱冷”、高老头的女儿,将个性与共性完美结合,又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之成为典型的小说人物。他的作品反映社会现实,以写实为基调,长于描写丰富多彩的生活,刻画的法国社会风俗细致入微,读者通过人物命运的变化,看到了19世纪法国社会所经历的巨变。他通过创造现实来描写“真实”世界的创作模式,被誉为“创造现实的现实主义者”。 一、还原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文学巨匠,是塑造典型小说人物的大师。在其二十载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幽谷百合》等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而《人间戏剧》更是被誉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真实地呈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中金钱的统治地位,深刻剖析了人性的丑与美,在世界小说史上树立了一块迄今为止仍无法超越的丰碑。[1]与他 同时代的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在其葬礼上发表了这样的赞誉:“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人;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2] 尽管巴尔扎克在生前并未得到应有的赞誉,但在其死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他作品的伟大之处,并将其誉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在今天,我们重读巴尔扎克作品时,不禁被其光怪陆离的小说场景、极富个性的人物形象、对现实世界中追逐金钱名利心理的深刻剖析所折服。他的作品兼具了现实主义小说的三大特性,即真实的细节描写、典型的人物形象、客观的叙述方式。要解读巴尔扎克作品,剖析他是如何创作出如此“真实”的小说,首先要还原巴尔扎克,还原他的创作历程。 (一)折射社会的镜子

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解读《百年孤独》中的象征色彩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动态对等角度分析中国旅游景点名称英译——以中国庐山网为例 2 美国梦的矛盾心理-伟大的盖茨比主题分析 3 《红字》中善与恶的不同结局 4 论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及其翻译策略—以《高级英语》第二册为例 5 探析《红字》中齐灵渥斯的恶中之善 6 中学英语学习中文化障碍分析 7 论企业对员工过度压力的管理 8 Who Is Ishmael: Kantian Philosophy in Moby Dick 9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10 论“迷惘的一代”--以海明威为个案 11 语境与商务英语信函写作 12 影响英语阅读速度提高的主要障碍及其解决方法 13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 14 动物成语的英译 15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16 通过对比研究看电影《小红帽》对经典童话小红帽的颠覆 17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 18 美狄亚的女性主义分析 19 女性意识的觉醒——评《雨中的猫》中的人物对比描写 20 《红字》中的基督教因素初探 21 浅析王尔德《莎乐美》的唯美主义和成因 22 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 23 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卡斯特桥市长》 24 迷惘一代的英雄:厄内斯特海明威与弗雷德里克亨利 25 从《老人与海》中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 26 论奥斯卡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中的批判精神 27 《喜福会》中的女性身份重建 28 The Artistic Value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29 论《兔子, 跑吧》中哈利的逃避主义 30 广告中的熟语模因探析 31 非言语交际及其在二语教学中的运用 32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 33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初探 34 试究中国古诗词英译中的常用技巧—以《发如雪》为例 35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女性语言的特点 36 中西方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对比研究 37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天气描写的作用 38 A Study on Error Correction in JEFC Classroom 39 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 40 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语境教学中的应用 41 英语学习中语法的功能

《加勒比海盗4》魔幻现实主义解读共7页文档

《加勒比海盗4》魔幻现实主义解读 好莱坞系列影片《加勒比海盗》自2003年问市以来,就以其神秘的海盗题材、鲜明的人物性格、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风靡全球。其前三部影片在全球赢得了数以亿记的票房,成为迪斯尼最卖座的惊险动作影片。2011年5月底,《加勒比海盗4》上映,同样受到极大的欢迎,中国内地票房3天过亿,创海外影片首映票房纪录。那么,是什么因素促成了《加勒比海盗》系列影片,特别是《加勒比海盗4》在全球的成功?是震撼的视觉效果,豪华的演员阵容,还是魔幻主义元素,抑或“3D”特效呢?笔者认为,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它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揭示人类现实世界中共通的爱、梦想与追求。本文试图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出发,深层次解读《加勒比海盗4》所反映的主题,探讨其成功的内因。 一、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文艺评论家弗朗茨·罗在其表现派绘画的专著《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派,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中提出。之后,在20世纪50年代,该术语被引入拉丁美洲文学创作方法,其代表作品为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后来魔幻现实主义逐渐扩展到电影和其他艺术领域,《指环王》《哈利·波特》系列影片都是魔幻现实主义在电影中成功运用的典范。 魔幻现实主义将幻象与现实、神话与现实相结合,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其根本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因而,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在魔幻外壳下的现实主义。“魔幻”只不过是表现现实的艺术手法,透

过“魔幻”的外壳,发现现实生活的本原才是理解小说、电影等艺术作品的关键。《加勒比海盗》系列作为十大魔幻主义影片之一,其“魔幻”因素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而“魔幻”表象之下的现实主义本质则打动了观众的内心。 二、《加勒比海盗4》中的魔幻元素 魔幻现实主义中的“魔幻”指的是生活中神奇的、不可思议的事情。追溯魔幻现实主义的起源,在文学作品中,一些作家,特别是拉美作家,经常借助某些具有神奇色彩或魔幻色彩的事物、现象或观念,如古老的印第安传说、神话故事、奇异的自然现象、迷信观念等手段来反映历史和现实。在《加勒比海盗4》中,这类魔幻元素贯穿电影始终,一方面增加了电影的神秘色彩,另一方面增加了电影的观赏性。 (一)不老泉 寻找“不老泉”是《加勒比海盗4》中的主线,贯穿电影始终。电影中,有一群人为“不老泉”而来:黑胡子为了长生不老,巴博萨船长为杀黑胡子报仇,安吉莉卡为了拯救父亲黑胡子的灵魂,西班牙人为了摧毁这个迷信,使人们坚定基督教信仰。而真正见过“不老泉”的只有杰克船长。最终历经如人鱼大战、寻找圣杯等种种艰辛,杰克带领大家找到了“不老泉”。电影中“不老泉”本身充满了魔幻色彩:水违背现实生活中的自然规律,从下往上流动,在岩洞的顶部形成水潭。人们进入水潭就进入了神秘的“不老泉”。那里有霭霭的雾气,如蓝宝石般清澈的湖水,宛若珠帘的绿色藤蔓,仿佛仙境。其实,长生不老本来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梦想。弗洛伊德说过“在无意识中,人人都确信自己长生不老”。在中西方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一词最早见于德国艺术批评家弗朗茨·罗在1925年发表的一本论后现代绘画的著作《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主义、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后经西班牙的《西方》杂志社翻译转载,才进入包括拉丁美洲在内的西班牙语文学领域。在拉丁美洲第一个引进这一术语的是委内瑞拉著名作家彼特里。他在1948年出版的论著《委内瑞那的文学与人》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著名的话:"在故事情节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并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东西,就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神秘的看法。对现实抑或是一种富有诗意的猜测,抑或是一种富有诗意的否定,在没有找到更确切的表达方式之前,姑且可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 一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与神奇现实主义同出一源,因此,卡彭铁尔可以算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创始人。1949年,卡彭铁尔发表了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这个世界的王国》,他自己称这部作品就是"神奇现实"。在此之前,阿斯图里亚斯也发表过两部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危地马拉传说》(1930)和《总统先生》(1946),他的小说《玉米人》更是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1955年,墨西哥作家鲁尔福发表中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标志着魔幻现实主义的成熟。1967年,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发表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将魔幻现实主义推向高潮,使该流派风靡一时。1974年和1975年卡彭铁尔和马尔克斯又分别发表了著名小说《方法的根源》和《家长的没落》。总之,魔幻现实主义始于20世纪30、40年代,成熟于50年代,60、70年代达到高潮,到了80年代后,魔幻现实主义的发展势头有所衰退,但其在题材、内容、艺术手法上对当代拉丁美洲文学、乃至于世界文学的影响却仍经久不衰。 魔幻现实主义究竟属于现代主义文学,还是属于现实主义文学,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而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就在于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概念内涵的模棱两可。安赫尔·弗洛雷说,魔幻现实主义就是现实主义与幻想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界定虽然抓住了魔幻现实主义两方面的主要特征,但似乎过于简单。路易斯·莱阿尔说:"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特点并不是去虚构一系列的人物或者虚幻的世界,而是要发现存在于人与人、人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神秘关系。具有神秘色彩的现实的客观存在,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泉。"这一论断显然强调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现实主义因素,现实就是魔幻,神奇就是现实。对神奇现实的如实描写就是现实主义的真实再现。而安徒生·因贝特则说:"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作者根本目的是借助魔幻表现现实,而不是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小说中的人物、事物和事件本来是可以认识的,合理的,但是为了使读者产生怪诞的感觉,作者便故意写得不可认识,不合情理,不肯给以合理的解释,象魔术师那样变动了它们的本来面貌。"这里突出的便是魔幻现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风格

小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文学风格 魔幻现实主义是30-50年代在拉丁美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其特点是把现实放到一种魔幻的环境和氛围中客观地、详细地加以描写。换言之,也就是给现实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外衣,却又始终不损害现实的本质。它是拉丁美洲几代有作为的作家不断耕耘的结果。 魔幻现实主义的发生与发展是拉丁美洲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的结果,特别得力于拉美作家那股强烈的拉美意识。它来源于印第安古老的传统文化,扎根于拉美的历史与现状,努力谋求拉美大陆的独立与发展。这种自觉的民族意识使得拉美作家能够充分关注现实,挖掘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的精华,并以饱满的激情描绘拉美大陆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反映民族的深重苦难。这一流派的作家意识到拉美文学要走向世界,就不能追随欧洲现代派文学。而要保持拉美文学的奇幻色彩,既要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中吸取养分,又要按照拉美人民独特的思维模式去反映现实,让现实披上神奇的色彩。 但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并未向传统回归,他们除了具有强烈的拉美意识外,还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他们在立足于本土文学基础上,积极吸取欧美文学的精华,尤其是欧美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就这样,作家们将西方的与本土的、传统的与现代的文学糅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反映拉美特殊的现实与历史的文学形式——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这种神奇色彩是由拉美地区特殊的现实和思维方式所决定的,是远古神话、信仰、巫术、魔法向文学的积淀;同时也是由于拉美统治的严酷性,不允许作家们去直接描写现实,所以才迫使他们以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魔幻世界来间接地反映现实。 分析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我们便可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1.现实主义的特征;2.非现实主义的特征;3.反现实主义的特征。 现实主义的特征体现在魔幻现实主义继承了拉美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作品坚持反映拉丁美洲的现实生活,反映社会、政治等方面的问题。魔幻现实主义的魔幻色彩只是其表象,它的目的是反映现实。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采用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将现实变为神话或梦幻,创造一种富有神奇色彩的新“现实”。因而,人们透过迷离恍惚的面纱,不难发现拉美的历史。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弗的《佩德罗·帕拉莫》,从头至尾都是通过鬼魂之间的对话来曲折地反映拉美严酷的现实。胡安受母之托去寻父,为他领路的人,招待他的人全是鬼魂,他进入的村子是一个鬼蜮世界。然而,小说所描绘的一切都极具现实

电影《大鱼》的魔幻现实主义解读

115影视美学 一、引言 蒂姆·波顿是好莱坞另类天才,其作品怪诞不羁,却有着让人着迷的魔力。《大鱼》是蒂姆·波执导的美国奇幻片,影片极具“魔幻现实主义”特性,以超现实的方式触摸真实世界。 二、魔幻主义外壳 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是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要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陌生化”“困难化”的艺术手法,正如魔幻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给现实生活披上魔幻的外衣,透过魔幻世界,思考现实生活,过滤光怪陆离的奇幻色彩,逐渐抵达作者期冀表达的真实存在。 (一)诗意梦幻的叙事策略 第三人称叙述,在儿子的讲述下认识父亲。他人讲述的方式,被讲述者更显神秘,而这对父子又是关系尴尬、熟悉的“陌路人”,父亲的形象更显魔幻。不同于常规影片的单一主线、线性发展模式,《大鱼》情节发展十分自由,不受限于时空,随意跳脱,碎片式拼接。如开头讲述父亲用戒指钓起大怪鱼的传奇经历,跟随儿子思维转变,忽而又跳跃到父亲出生时发生的荒诞故事。回忆与现实自由切换,儿子看到飞机上有人用手做出鸽子的投影,联想到父亲给自己讲故事在墙上投下的影子,便展开了父亲与女巫之间的故事。儿子去看望病重的父亲,看到童年时居住的卧室,又回忆起父亲另一段与巨人的故事。影片中最为精彩的打破时间的桥段就是父亲对母亲一见钟情时,遇到真爱,时间会暂停。而当时间重新开始运转,就会变得飞快。真实的物理时间是不会停止的,而父亲看到心爱的姑娘仿佛心脏漏拍、时间停驻,此时停止的是父亲的内心时间,将心理感受超现实表达。 纵观影片,理清情节脉络不易,但提到父亲和神奇朋友之间发生的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说道一二,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自由诗意、肆意梦幻的叙事策略,追求魔幻故事令人印象深刻,讲故事的方式就显得不重要了。 (二)亦真亦幻的情节设置 从第一个故事开始,影片就让观众不知所措,不停地肯定自己又质疑自己,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影片中经常出现水,不论是海,亦或是河,不论在漆黑的夜晚还是明媚的白日,水面波纹荡漾,充满了神秘与魔力。“大怪鱼”传说是被淹死在河中,小偷冤籍的化身,又言可能是恐龙时代的活化石,而父亲竟然用戒指钓起了它,人人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小小的戒指怎么会钓起一条鱼,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如果你听懂了故事的弦外之音,你就会愿意相信它是真实发生过的。人人都希望拥有开挂的人生,但都不会相信人生真的会如开挂一样顺利。父亲巨大化的快速生长,仿佛拥有了神力一般,为橄榄球队赢得胜利,收获粉丝,带领造园大队劳作,受人崇拜。父亲成功得轻而易举,但仔细想想,他曾说,自己的肌肉与骨骼跟不上自己的生长,他要去更大的世界去看看,他轻而易举办到的事情好像就理所应当了。父亲的每个故事,初次听到都会惊叹与怀疑,但当你听得多了,惊叹就变少了,也不会去怀疑了,好像就变成真的了。亦如片尾所言:有些笑话是否因为听过太多次,而忘了它为何好笑了?后来又听到它,就会想起为何一开始会喜欢它了? 在开头旁白已经说明,那些故事根本无法区分真实与虚幻、神话与现实,而有些人是虚构的,有些人真实。 (三)童话般的形象设计 “大鱼”的形象和身世极具童话色彩,片尾处父亲也幻化成了一条大鱼,给观众留下无尽的想象。“大鱼”是“她” 电影《大鱼》的魔幻现实主义解读 文/杨湘琛 摘 要:蒂姆·波顿是好莱坞另类天才,其作品怪诞不羁,却有着让人着迷的魔力。《大鱼》是蒂姆·波执导的美国奇幻片,影片极具“魔幻现实主义”特性,以超现实的方式触摸真实世界。根据魔幻现实主义的理论概念,结合蒂姆·伯顿的电影《大鱼》,对影片中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进行具体分析,分别从魔幻主义外壳和现实主义内核进行解读。 关键词:《大鱼》;魔幻现实主义;叙事策略;形象设计

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作者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展示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与他艰辛的生活历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杜甫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本文仅就其现实主义的思想内容和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成因及其对后世诗歌发展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 一、杜甫的诗歌折射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一)、杜甫诗歌的思想性 “杜甫的诗歌是时代风云和诗人生活的真实记录,多角度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着及其丰富的思想内容。胡应麟在《唐音癸签》中评论其诗

歌的思想性为“地员海涵,包罗万江”其诗歌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一下五个方面。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赴奉先咏怀》)——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是杜甫诗歌思想内容的第一个特征。杜甫始终关切人民,只要一息尚存,他总希望能看到人民过点好日子,所以他说“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别蔡十四著作》)。因此他的诗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在“三吏”“三别”中,他反映出广大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楚。《羌村》第三首也说到“儿童尽东征”。在《赴奉先咏杯》中,他更指出了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养活了达官贵族:“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父家,聚敛贡城阙。”并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对立这一根本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在多年饥寒的体验中,加深了对人民的同情。有时一想到人民的痛苦,他便忘怀了自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幼子饥已卒”的情况下,他想到的却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戌卒。”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却发出了这样的宏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宁愿“冻死”来换取天下穷苦人民的温暖。当然,杜甫对人民的同情是有限度的。

莫言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特点

莫言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特点 一、引言 “魔幻现实主义”原本的源地就是拉丁美洲,在欧洲的20世纪由于资本成为当时欧洲主要思想,加上拉丁美洲成为了大多数欧洲殖民地,垄断经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成为了压榨当地人民的普遍现象,使得当地居民民不聊生处于社会低级地位,使得当时社会呈现了金字塔形状无形的等级制度,但就是资本主义的力量不能历史进步的脚步,拉丁美洲人民的觉醒,世界各殖民地的自我意识觉醒,使得各地独立的声音越来越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20世纪爆发了独立浪潮,组织起来反对帝国主要,反对垄断主要使得,在那时候各种思想萌芽也得到发展这时由于当地文化人对魔幻历史的思想影响慢慢就形成了“魔幻现实主义”流派在文坛这些作品运用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该手法揭露社会弊端,抨击黑暗现实,表现具有鲜明而浓厚的拉丁美洲特色的现实生活,从而使本来几乎还就是一片空白的拉丁美洲文学得到了空前发展,出现了被称之为“文学爆炸”与“文学地震”的繁荣景象,这也就是拉丁美洲在文坛上最独特的写作手法。 而“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就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传进我国,在当时由于文化差异原因我国对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就是一个不温不火的热度,使该写作手法在我国作家少之又少,“魔幻现实主义”在我国发展并不快但进入九十年代由于改革开放成为了当时主流思想,各种想法得到认可,包括了“魔幻现实主义”也得到大多数中

国人的认可,使不少作家也向这一方面发展,刘心武、双雪涛、贾平凹、莫言等一大批作家写出了丰富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二、莫言简介 莫言就是一个魔幻现实主义展现乡土文化写作的农民作家,在她 的作品里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她的好多作品都就是围绕着乡村气息,《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等都有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莫言的乡土文化气息就是由于在小学五年级时因“文化大革命”辍学,在农村劳动长达10年之久,主要从事农业,种高粱、种棉花、放牛、割草,使她潜移默化接受了乡土文化的熏陶,在担任图书管理员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外国书籍使她打开了眼界,也为她的“魔幻现实主义”思想打下了基础。 三、莫言作品的影响 莫言作品主要就是以乡土文化为主,所以在作品当中很常见的就 是乡村文化因素如民间戏剧、乡音、民间仪式,这些都突出表现中国乡村的原貌,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很大一部分人重视了乡村文化的写作方式,使得现在一部分作家形成受莫言的影响下作品中加入了乡村元素与魔幻元素,造就了莫言风格小高潮;虽然莫言的作品就是以魔幻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就是作品主要就是现实社会的现状莫言的作品使人们更加注重现实社会的陋习、缺点,为改变社会与社会的走向增添了方法,莫言的在中国的文学地位也就是不可撼动的,她就是第一个在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打破了中国无诺贝尔奖的现状,为民

[魔幻现实主义,宫崎骏,动画]魔幻现实主义与宫崎骏的动画电影

魔幻现实主义与宫崎骏的动画电影 一、魔幻现实主义与第七艺术的交锋 魔幻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创作理论最早出现在20 世纪上半叶的拉丁美洲,当时拉丁美洲的文学家受西方现代主义文艺创作思潮的影响,开始通过书写神奇现实或魔幻故事来展现拉丁美洲的社会生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在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拉丁美洲文学家的不断创作中,魔幻现实主义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驰名于世的文学流派。纵观魔幻现实主义文艺作品,不难发现魔幻即为其核心,这种魔幻并非单纯的通过象征手法、意识流方式来实现魔幻风格的呈现,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魔幻来展现现实,抵达传统现实主义难以触及的事物的本质与内核。可以说,魔幻是魔幻现实主义所采用的手段,而现实才是其呈现的核心内容和真正的出发点。 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在发展过程中无疑会受到传统艺术形式的影响,就魔幻现实主义在电影中的应用而言,早期的魔幻现实主义影片大都改编自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如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铁皮鼓》就是改编自格拉斯的同名小说; 创造万人空巷的观影热潮的《巧克力情人》则改编自劳拉的《恰似水之于巧克力》,通过呈现此类文学作品中的魔幻故事、运用其中的魔幻元素实现了魔幻现实主义与第七艺术的交锋。在改编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影片拍摄实践之上,一些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特质的原创影片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太阳照常升起》《地下》《大鱼》等影片均为其中的代表作品。这些影片不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还标志着魔幻现实主义真正进驻第七艺术领域。本文将首先呈现魔幻现实主义在第七艺术中的应用发展,在此基础上全景式展现宫崎骏的魔幻动画世界,以其中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两大主题为重点,解读宫崎骏魔幻外衣下对生存与生命的人文关怀。 二、宫崎骏的魔幻动画世界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内施展着动人心魄的魔法,在获得众多铁杆影迷的同时受到了文艺批评界的广泛关注,宫崎骏不仅成为日本动漫大师,而且被赞誉为第一位将动画电影上升到人文关怀程度的文艺创作者。宫崎骏所创作、执导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分别在2002 年和2003 年折桂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和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使动画电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肯定和广泛关注。 自宫崎骏涉足动画以来,魔幻一直是其创作过程中的关键词,他通过魔幻的情节布排、魔幻的场景设置以及魔幻的人物现象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神奇现实。出生于20 世纪40 年代的宫崎骏自幼喜爱漫画,在其少年时期日本上映了首部动画电影《白蛇传》,这部影片深深地吸引了宫崎骏并点燃了其动画电影之梦。在完成学业后,宫崎骏开始进入东映动画公司创作动画,1978 年的《未来少年柯南》就是其开山之作。1984 年,宫崎骏将其创作的漫画《风之谷》成功搬上银幕,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在日本影坛产生了强烈的震动。1985 年,宫崎骏与高畑勋等人一起创建了专门创作动画电影的吉卜力工作室,随后推出的《龙猫》《魔女宅急便》《天空之城》《幽灵公主》均成为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名震影坛的优秀作品。其中《幽灵公主》一度成为日本电影史上最卖座的电影。进入新世纪以来,宫崎骏延续了以往的魔幻风格和人文内涵,相继创作了《千与千寻》《猫的报恩》《哈尔的移动城堡》《起风了》等动画电影,并创建了自己的动画理想国,即吉卜力美术馆,2015 年,宫崎骏荣获奥斯卡荣誉奖。

论贾樟柯导演的现实主义风格

试论贾樟柯的导演风格 【摘要】:贾樟柯是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他独特的电影风格成为国内电影的另类,但在国际上备受推崇,其作品在国际主流电影节上屡获大奖,成为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一张崭新的名片。文章阐述贾樟柯个人生活经验对他的艺术倾向的影响,并结合巴赞纪实美学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理论对贾氏电影风格做了概括分析。 【关键词】:贾樟柯电影人文关怀纪实美学 【正文】: 1998年,因为一部叫《小武》的电影,全世界知道了中国有一个叫贾樟柯的导演,多年以后,当初的影坛新秀如今已是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十多年中拍摄了“家乡三部曲”、《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等多部影片,并屡次在国际电影节斩获大奖。他的电影不同于中国其他主流电影,他用镜头客观的记录着平民的生活,处处都有着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法国著名导演卡恩说:从1998年的《小武》开始,世界观众因为贾樟柯的电影开始了独特的了解人性之旅,他的目光和现实相交织的时候,总能有闪电般的发现,贾樟柯的电影清晰地描绘了人类近十年的遭遇。贾樟柯电影中人文关怀和纪实风格成为他与众不同的个人标志。 一、人文关怀 中国电影届对导演“代”的划分由来已久,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导演已经到了第六代。而早在1992年胡雪杨就迫不及待地宣告“89届五个班的同学是中国电影的第六代工作者”。 ①主要代表诸如张元、贾樟柯、王小帅等。整体来说,第六代导演风格较相似,边缘人物和题材,独立制作等,因为都市生活经验和县城生活经验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同样作为第六代导演,出生、成长于山西汾阳县城的贾樟柯与其他第六代导演有很大不同,他非常正视和珍惜自己的农村生活经历,甚至戏称自己为“电影民工”。在“文革”中贾樟柯的父亲因为出身问题被下放到农村小学当老师,至今许多亲戚都是乡下,农业背景对他的价值取向影响极大,因此它的电影中主要是讲述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故事。如使他声名鹊起的“故乡三部曲”是以故乡汾阳为背景,展现了小城镇的风貌和漂泊无依的青春记忆;《世界》虽然场景是在都市,但关注的对象依旧是从故乡走出的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二十四城记》则记录了几代工人的悲欢离合。 因此可以说,贾樟柯的作品更多地是他自己的人生经验的影像表达,在《小武》、《站台》等作品中,可以看到导演曾经的生活体验,小武的原型是贾樟柯青年时的玩伴,而贾樟柯曾经走穴跳芭蕾舞,这成了《站台》的灵感来源。在这些小人物的背后,是中国九亿的农民,之所以说他充满了人文情怀,是因为他将电影真正做成了平民电影,用艺术的手法还原了真实的生活,刻画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如在《小武》中,他用波澜不惊的叙事方式和故事情节,充满人文关怀的态度,讲述了一个小城镇发生的故事,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陆小城镇的面貌。小武虽然是个小偷,但他身上仍然有着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他对父母孝顺,对女友体贴,对朋友仗义,然而在残酷的现实中,这些良好的品质并没有换回他所期待的结局。影视作品中“小偷”的形象很多,《偷自行车的人》、《十七岁的单车》等均有涉及,但却并没有对他们进行身份的认定,而《小武》则不一样,《小武》中多次出现身份证,是想告诉观众,在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变换着身份,只有小武一直坚守自己过去的身份。这里我们看到了导演对小武身份定位与认同。 法国《电影手册》分析《小武》时指出:“他们(贾樟柯和王宏伟)创造了当代中国电影中最不可能的角色:一个可笑、消沉的家伙,又很天真,随时会受到伤害,经受各种考验,他是这部充满智慧和欲望的电影里的一个理想人物。这个小伙子在任何时候都显得很理解那些悄然而来的变化,这种态度非常令人感动,但他仍然会被这些边变化所淹没。”②即便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