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艺术与审美

语言艺术与审美

语言艺术与审美

课程号:100925G091 课程名称:语言艺术与审美

主讲教师:赵秀凤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学分:1 限选人数:30

课程简介:

采用研讨性教学方法,从启发入手,循序渐进,把高深的认知语言学知识和文体学理念渗透到具体的语言篇章实例中,从认知、思维和求美取向的角度,重新审视语言的本质和功能,提高学生对语言艺术的审美和鉴赏力及其创造力,培养精于语言沟通艺术、创造生命和谐的高素养优秀人才。教学主要内容包括:语言与思维、语言与认知、语言与审美之间的关系;言语美的基本原则、品性、特征和规律;语言结构(语音、词汇、语句、篇章)上的审美选择;语言交际层次(符号、媒介、变体、语体)上的审美选择;言语活动中的求美策略和乐音取向。深层探究与思考的问题包括:言语活动求美过程中如何处理遵从和偏离社会审美规约之间的关系?形式美与意象美之间的关系?民族的审美观念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民族审美意识如何影响其民族语言结构和词语库(从中西民族特征和审美情趣之对比,审视英汉语言结构的异同,及其对各自语言在形式美和意象美选择倾向性的影响)。

主讲教师简介:

赵秀凤,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中国认知诗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体学研究会、中

国外语界面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讲综合英语、高级综

合英语、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英语文体学、认知语言

学、应用语言学概论、能源舆情概论等多门英语专业

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课程。1998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11年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出版学术专著、学术编著、学术译著各1部;主编或参编教材7部;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

2018年艺术与审美期末试卷答案参考

?名称艺术与审美 ?对应章节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8-05-27 23:59 ?题目数 50 ?总分数 100 说明:请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完成试卷!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部分 ?总题数:50 ? 1 【单选题】(2分) 下列与设计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包豪斯第二任校长迈耶,十分强调设计造型简洁的、廉价的产品,体现了设计的一种朴素的服务的状态 B. 1919年,第一所现代的设计学院——包豪斯学院——在英国创办 C. 有些设计需要考虑到人体工程学的因素 D. 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创办者是德国人格罗皮厄斯 2 【单选题】(2分) 中国历史上的心声心画论所主张的艺术观念是()。 A. 艺术反映大自然的真相 B. 艺术表达人的心灵

艺术为宇宙的心声 D. 艺术描摹客观精神 3 【单选题】(2分) 中国当代舞蹈具有独特的面貌,以下不属于导致这种独特面貌的因素是: A. 中国当代舞蹈在建国后开始建设,当时处于冷战时期,无法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 B. 在相对封闭的历史背景之中,中国舞蹈艺术家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 C. 中国传统舞蹈没有留下鲜活的动态性的资料;在建国初期,要建设中国当代舞蹈,除了关于中国传统舞蹈的文字和图像外,没有其他参照 D. 西方现代舞发展出了抽象表现主义风格 4 【单选题】(2分) 美育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下列哪一种说法不正确? A. 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B.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十分重视美育; C. 到了20世纪初,胡适在北京大学和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美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D. 18世纪末,席勒第一次明确提出“美育”的概念; 5 【单选题】(2分) 石窟是古代艺术、宗教和文化的宝库,中国古代雕塑有一部分就出自石窟。以下哪一石窟不在中国?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内容摘要: 《红楼梦》是一部融合雅俗文化的艺术精品。《红楼梦》用简洁准确的白话文描写了众多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以凡人俗人,日常生活,爱情婚恋,人情百态,赢得了千万读者的喜爱。作者在描写贾府这个诗书礼家、百年望族的日常生活画面时,以其非凡的才能做到小说的“文备众体”,并使这些韵文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描述的需要,成为小说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在这部小说中,可以欣赏封建贵族士大夫的儒雅风流的生活,观瞻至情至性又不失瑕疵的大观园女儿 ,了解到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风俗。《红楼梦》在诗性的高雅和小说的“俗性”的融合与升华中,永远焕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关键词: 诗词曲赋诗情通俗文雅 正文: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在中国传统文学的百花园中,《红楼梦》无疑是开的最为绚丽的鲜花之一,是融合雅俗语言文化的艺术精品。 一、通俗易懂的《红楼梦》 《红楼梦》语言方面有意使之通俗化,形成“文不甚深,语不甚俗”风格。纯熟的白话,简洁、准确、文雅、优美,“即村妇顽童从旁听之,亦有点头会意处”说起《红楼梦》的通俗,读者只要有初中文化程度,就能基本上读明白故事,弄清主要人物关系,也就能够读读红学着作了。 1、人物形象描写,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据统计《红楼梦》共写了480个人物作者如实描写,从无讳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没有十全个美的人,也没有彻头彻尾的坏蛋。诚如薛宝钗语:“这些人物都是百个里挑出一个来”,妙在各人有各人的妙处,因此“家家喜闻,处处争购”。

贾宝玉对女儿有特别的偏爱,高举“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两种思想旗帜,对女奴的人格十分尊重,对她们的命运十分关心。鼓励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忘了自己被雨淋而提醒画“蔷”的龄官赶紧避雨,为保芳官和五儿瞒赃,祭金钏,吊晴雯;但一会儿贾宝玉又会因开门迟了一点而踢袭人;为跌扇子骂晴雯 ; 为碗枫露茶逐茜雪;甚至在金钏被打的严峻时刻。“一溜烟跑了”,自个儿到大观园里遛达:又与薛蟠鬼混,做贾芸的干老子…… 薛宝钗的礼仪端庄、贤淑能干,在大观园女儿中数第一,但她却嫁祸于黛玉。为逼死金钏的王夫人出谋划策,对哥哥卑劣行径的颠倒是非。特别当黛玉死后,众人都瞒着宝玉,宝钗却毅然决然说破,使宝玉放声大哭而昏死过去。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要数刘姥姥这个老村妇,满眼里珠围翠绕似画,新奇巴物念佛,倚老甘当女清客惹笑,满口萝卜、蒜头、倭瓜、毛毛虫。如“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声响就没了”——土话俚语,机智诙谐,似被众人笑,实质耍了大家,活脱脱是一个生活经验丰富,从事劳动而精通世情的农村妇女。 小跟班焙茗是个货真价实的“俗人”,打起架来,满口粗话,一口一个茗大爷,随着宝玉找祠堂、寻袭人、祭金钏,上学堂,成日价跟着宝玉跑腿打杂,做保镖,其所做所言,在别人眼里都是″没规距”,然而正因为把焙茗的俗语、俗情写活了,显示出一种净化人物心灵的“滑稽美”①。 2、叙事性语言,纡徐从容,款款道来。 写黛玉初进贾府,因尝听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此后便以黛玉为中心。写贾府各层人物。写贾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写探春等姐妹相见,再写与王熙凤的相见,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浓墨重彩地渲染贾府这个实权人物。 例如第七回“焦大醉骂”,全部叙述不到一千字,但焦大这个人物,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就不会忘记他。特别是他那句“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的“醉汉嘴里混唚”,就成为焦大的名句。光凭这一句话就能让人想到嘴里被塞满了马粪,捆翻在地的焦大的形象和这句惊天动地的话的声音。 再如第二十四回写醉金刚倪二和贾芸的事,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起,直至“一面说,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共一千八百字左右,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市井游侠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雪芹之笔,真可谓勾魂摄魄。

艺术语言与情感的关系

论艺术语言和情感的关系 指导老师:骆小所 学生:张玲 学号:07050102046 专业:语言学及运用语言学

论艺术语言和情感的关系 [摘要] 本文从发话和受话两方面,讨论了艺术语言和情感的关系。 [关键词]艺术语言情感关系 语言学是从艺术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的科学。艺术语言分为广义的艺术语言和狭义的艺术语言。广义的艺术语言是指文学语言和其他艺术门类中起类似文学语言作用的一切表现手段。例如,美术语言以线条、明暗、色彩、体面为词汇,音乐语言以音响、声调、旋律、节奏为词汇,舞蹈语言以有节奏的人体的千姿百态为词汇,来描写和表现情感,使人得到美的欣赏。狭义的艺术语言是指变异的语言。是在艺术这一领域中,为表达主体情感,利用词的特殊组合即反常组合通过表象功能来实现它的表情功能和美学功能的语言形式。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上来看,艺术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它的作用在于拉大辞面和辞内、能指和所指、情和理的距离。它表面上是悖理、用词不当、句子不完整,但它深层却含有特殊的含义。它往往不以语法为据,而追求的是更高的社会规范,表达的是难以言说之义。本文所讨论的是狭义的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之所以能成功表达人类极其复杂的内心感受,是因为它是超越实证、超越语法,透过物质层而获得美,是一种虚无的、变异的,它保存并呈现了未被常识和语言组织过的原初经验。艺术语言表现的是发话主体的内心体验、内在情感,遵循的是情感逻辑。情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极其复杂的高级精神活动。情感往往是人类内心生活的最深层次,是人的生命本体的动力。情感是人们对事物态度的内心体验,具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特点,即很难用语言的直接意义来表达;并且由于发话主体情感的作用,对常规的语意产生了变异,正是这变异的艺术语言以及形成的虚幻朦胧的形象即心象给我们美的感受。 一、艺术语言行为是言语交际审美过程中复杂运动的产物。在艺术语言的运思过程中,艺术语言的创造及建构都受着发话主体审美心理的影响。 艺术语言的催生主要是发话主体炽热的情感。艺术语言是对情感、对经验自身的描述,强烈的情感、深刻的意蕴往往使人难以用现有的语言材料准确地再现出来,只有通过艺术的表达,以对语言形式的有意、无意变形为表现手段,通过改变表象中的客观事物或社会现象的固有形态来实现自己的审美需求,才能把自身的情感体验真实、生动地呈现出来。 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写了钱塘湖早春之景。西湖水涨,春水满湖、水色天光,白云和湖面的波澜连成一片。黄莺抢着向阳的暖树来一展它圆润的歌喉,燕子啄泥衔草筑新巢。西湖边到处是绿毯

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pdf

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纵贯古今,汪洋恣肆,灿烂辉煌,照耀在世界文明的天空。在民族文化的沃野上,中国民俗艺术宛如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含苞怒放,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坚韧不拔的艺术追求,在人类艺术史上谱写了雄奇壮美的篇章。尤其是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在各式各样的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它不但没有凋谢飘零,反而更加艳丽芬芳,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它的奥秘和真谛。 民俗艺术是指在民间广为流传并相袭成俗的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也就是在民俗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艺术形式的总称,其中包括民俗音乐、歌舞、戏曲、曲艺、杂技、绘画、剪纸、雕塑、建筑以及其他各种民间工艺美术等。 民俗艺术和民间艺术是两个含义十分近似的概念,有时甚至可以通用,但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民俗艺术是民间艺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艺术除了包括民俗活动中的各种艺术形式之外,还应该包括来自民间艺术家的单独而非共同的创作,并不在民间广为流传和不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作品和形式。民俗艺术和民族艺术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俗艺术必定是民族艺术,但民族艺术主要是针对其他民族而言的,所包含的内容自然要广泛得多。 在民俗美学的范畴中,衣食往行、婚丧嫁娶、信仰崇拜、节日习俗等文化现象均属于现实美,其美学的原始表达无不与其实用功利和象征性联系在一起,而民俗艺术则逐渐脱离了现实的世界,进入了纯粹的审美精神领域,其审美本质也日益显露和丰富。虽然民俗艺术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并以此作为创作素材和表现对象,但它却是对现实生活提炼加工后的产物,比现实世界更具有审美价值。 在艺术美的世界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得到了最充分、最集中、最完美的表现。 中国民俗艺术的本质特征,归根到底就在于它的审美性。如果我们从历史、文化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民俗艺术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与探讨,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这种典型而鲜明的艺术特征:

艺术基础知识(简答题)

艺术基础知识(简单题) 五、问答题(答案要点 1、简述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常考) 艺术作为人类审美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的各种社会功能始终就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的,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也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艺术的社会功能主要有审美认知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审美娱乐功能。 (1)审美认知功能。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主要就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在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同时,还能够发挥其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2)审美教育功能。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主要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与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使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与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具体来说,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具有三个特点,即“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3)审美娱乐功能。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主要就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与审美愉悦,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愉悦得到休息。 2、简要介绍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艺术作品的内容就是指经过艺术家体验、加工与创造的人类生活,其中包括客体世界与人的主观世界。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的存在方式,即作品的内部联系与外部表现形态。两者的关系如下: (1)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就是统一与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艺术创造中,内容常常起主导作用,形式总要为一定的内容服务。 (2)艺术作品的形式又呈现相对的独立性。它不仅可以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由于形式的变换,可以直接影响与制约内容的审美价值的实现。 (3)艺术创作应当力求把内容与形式尽可能完美地统一起来。 3简述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易错题) (1)第一层就是艺术语言。艺术语言就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与方法,就是作品外在的形式结构。艺术语言具有两个重要功能:一就是塑造艺术形象,传达艺术内容就是审美的功能。 (2)第二层就是艺术形象。艺术形象就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它就是艺术家依据

艺术哲学与审美问题期末答案

哲学代表一种修养 1 【单选题】丹纳是(A)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史学家。A、法国B、德国C、英国D、美国 2 【判断题】艺术是人类世界的一部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艺术是人类最高的精神活动之一 1 【单选题】黑格尔提出的绝对精神的三个领域,其中不包括(D)。A、哲学B、宗教C、艺术D、科学 2 【多选题】人类最高的精神活动是(ABC)。A、哲学B、艺术 C、宗教 D、科学 3 【判断题】哲学的研究、思考的活动是经验的。(×) 什么是创新的源泉 1 【单选题】什么是创新的源泉?(C)A、艺术B、宗教C、性灵D、知识 2 【判断题】哲学是思辨,是在理性的形式当中展开精准的思考和推论。(√)美与真理的关系 1 【单选题】艺术哲学何以取代美学?(D)A、由对美的表象的探讨转变为对美的本质的探讨B、由对艺术本性的探讨转变为对美学理论的探讨 C、由艺术本性的探讨转变为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D、由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转变为对艺术本性的讨论 2 【判断题】艺术批评的停止,表示这个民族的艺术创作的衰落。(√) 3 【判断题】 我们始终在接触作品的过程中从事着最起码的艺术批评。(√)艺术判断 1 【单选题】下列属于审美判断的选项是(D)。A、这朵花很香 B、这朵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 C、这朵花的价格很贵 D、这朵花是美的 2 【判断题】主观的感觉判断具有个体相对性。(√) 3 【判断题】在艺术和审美的领域,我们都是为自己做判断。(×) 审美判断的普遍性 1 【单选题】体和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指的是(C)。A、本质和原理B、概念和内涵C、本体和作用D、理论和实践 2 【多选题】关于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A、美是非逻辑的B、美感不以概念做基础 C、美是有规律可循的,具有逻辑性 D、美是客观的、普遍的 3 【判断题】艺术的历史表明美具有客观性,这一点毋庸置疑。(×) 4 【判断题】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的主题是探讨人类社会的自由如何可能,善如何可能。(√) 哲学与科学的差别 1 【单选题】美的判断不是感官刺激引起的,而是对对象本身的形式做了判断,因判断而生愉悦。这一观点出自(B)。A、黑格尔B、康德C、拉康D、叔本华 2 【判断题】艺术哲学的任务是寻找建构审美事实、艺术事实、审美经验的东西。(√) 审美判断究竟是什么 1 【判断题】马克思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感性活动。(√) 2 【判断题】美根源于人类心灵的感性自由。(√) 艺术实践的根据在哪里 1

论绘画艺术的语言形态

论绘画艺术的语言形态 绘画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运用线条、色彩、造型和构图,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进行搭配组合,完成传达精神内涵的任务。完成绘画作品不仅是表现形式的作用,而且还要有内容的体现,精神内容的传达,既所谓的绘画主题。绘画的内容与形式,密切相连,形式是观念、情感和技术的体现。由此看来绘画语言实际上是包含了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它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画家的感情是靠其特有的绘画语言表现。这种语言的运用,是根据画家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就愈强,愈具特色。所以,对绘画语言所占有的深度和广度是检验画家艺术水准高低的标准。 由于不同的艺术家对绘画语言具有不同的运用,必然会产生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绘画作品来。纵观绘画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差异。在欧洲,自达?芬奇开始,就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写实主义画法,艺术家通过“研究光线揭示形式的方式,通过发展并运用直线透视法来获得景深幻觉的规则通过研究人体解剖,艺术家给他们的作品注入了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感。”他们的艺术作品弘扬了“人文主义”,在绘画的总体风格上,姿势华丽、典雅、宏伟、和谐,写实技术娴熟,形成了我们称之为“古典主义”的画风。区别与古典画风的印象派画家们,用光与色描绘自然和抒发自己的感情,他们擅长表现阳光和色彩。他们对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非常敏感,注重色彩的表现,画家运用分色技术,将色彩合理组合,使画面变得明快绚丽。印象派画家不再因袭传统的画法,他们的作品则替我们诠释了光色的功用形。在色彩的表现里,印象派画家完美地表现了一种抒情风格,他们很好地运用了绘画语言,给作品注入了抒情性外表美。在西画造型过程中,主要使用形体与色彩语言,即便没有线的使用,其造型行为不会受到重大影响,其绘画形态的构架依然能成立。即使用线界定轮廓,如在轮廓之外辅上调子,马上就会成为很立体的画面。可见西画中线依然作为表现形体的一种特殊手段。 无论何类画派的艺术家,他们都是借助其独特的语言形式来完成作品的情感体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绘画语言的不同运用,则产生出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中国画崇尚文、意、趣,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笔墨技巧来体现出来的。在这里,笔墨本身不是“具象”的,相对具体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说,它是形式的因素,但却有着引起形象的联想和意趣的感受的功能。正如蓝色和红色能引起冷暖的视觉感受一样,在宣纸上粗糙的干笔能引起树干及老人似的苍老的视觉感受;水分饱满、行笔流畅的笔迹能引起春天般滋润的视觉感受;徐缓的用笔能引起持重含蓄的联想;流利灵活用笔能引起洒脱欢畅的联想;快速而多变的用笔引起蛇龙飞舞的联想。贺天健总结笔法有:“笔直中锋,卧笔中锋,倒笔卷上,倒笔提上,卧笔旋拖,放笔直下,仰笔伸缩滚擦,垂笔揩擦,侧锋听昕下笔重,仰笔剔掠,仰笔旋拖,卧笔拖搁,卧笔横拖战动。”墨法有:“烘、染、渲、破、飞、揉、积、渍。”实际上何止这许多,临池泼墨,变化万千,风雪晴雨,因人而异。中国笔墨这种形式因素,是画家的独特风格在艺术技巧方面的主要表现。艺术家们常“借笔墨以写天地”。通过构思构图,合理运用笔墨虚实,水韵,墨色和运笔而产生的肌理形成有个性的绘画语言。虚实处理,仍然是当代画家构成新的属于自己艺术语言的要素。虚实的表现,就是画者灵气的表现,是对画理的悟性。中国画家历来认为画必须有笔墨,无笔墨就不能与画。并且笔墨技巧还要与表现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好的作品。这种代代沿袭的艺术法则即所谓传统,已成为中国所独有的绘画语言。 当绘画唤起人类的审美情感时,作用于人们的是一种绘画所独有的语言形式。绘画语言由多种要素构成,这里涉及到的视觉因素有:点、线、形、光、色彩。“点”:是最小的视觉实体,对于探讨视觉形式的作用,点是一个很好的着手处。一个可视的点是一个吸引视觉注意力的小元素,点既可以被表现出来,也可以被暗示。它可以构成一个情趣的中心或一幅构图中被强调之处。甚至处在一个表面上的一个点就像是在一座静谧的屋子里的声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审美性与以丑为表现对象是否矛盾 不矛盾。文学具有审美属性,并不是说他只能表现美的对象,不能写丑的东西;而是说文学是从审美关系上来把握社会生活的。正像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观察,甚至经历过的那种生活情景一样,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往往是在矛盾与斗争中才能获得鲜明而丰富的显现,因而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抗、斗争和比照,实际上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说,丑的东西能够也应该成为文学的对象。丑本身不可能成为美,然而与美的斗争,却能够是丑成为审美的对象;或者生活中的丑可以通过艺术的加工成为艺术中的美。 对文学审美性的理解 文学的审美性不仅仅规定了文学要有自己的对象,同时还规定了文学活动必须以对象化的方式进行。对象化是文学活动过程的审美性的体现。它是指主体以体验的方式感受生活,将世界作为人的对象性的存在来把握,从而是外在的自己的生活对象成为主体感受经验中的对象。正是因为体验与审美的这回总内在的联系,使作家们不自觉地意识到,对于创作来说,对象化的重要性。如果从对象化的角度看,应该承认文学活动确实含有自我变现的成分,审美活动的体验性使自我表现成为对象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当然,肯定文学活动的对象化中包含着自我表现的成分,并不等于说文学只需要表现自我,只需要倾诉个人的情绪和感受。倘若如此,文学又会在最根本的意义上丧失自己的审美属性。因此,文学的审美属性在要求文学活动必须个性化的同时,还规定了个体的感受与发现,只能以社会实践和人类创造为对象。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第一,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控制,对社会人生的反映有巨大的容量。因为文学塑造的形象不具有直观性,而是通过语言的中介诉诸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因此文学在表现社会生活时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广阔的自由。 第二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的传达思想情感,表现人的心理活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同人的思维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与其他艺术相比,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似乎更适宜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展示人的心理世界。 第三,第三,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是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与其他艺术的表现媒介相比,语言媒介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也最为人们所熟识,只是语言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潜能。 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 艺术真实是按照文学反映生活的特点来检验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构成艺术真实的三要素是: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感情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 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他需要提炼,概括,综合。艺术真实源于生活真实,但又高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以生活真实为基础,受生活真实制约,也依赖于生活真实。生活真实通过艺术真实得到更好的表现,更具有表现力。 文学是人学 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即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具有超越生活的现象,表现人的价值,追寻人生意蕴的特点。 其二,是就文学以人为对象来说的,它揭示了文学对人的表现和思考具有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从而展示了唯有文学才能表现的生活经验和人的世界。 二、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与造型艺术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心象形和概括性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方法,规律和法则。中国书法其特定含义是指具有美的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从广义上讲,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可追溯到“象形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技巧,都有自己的“书法”。但是,各国文字都从象形中断了,从“表意”走向了“表音”,只有中国的汉字从原始象形的“表意”,一直延续了下来。长期的发展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 1、构成审美的基本要素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对象、是以笔画、结构、章法为基本要素,通过笔、墨的运用达到表现艺术的目的。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中国汉字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可为性,就是说中国的汉字天生就具有艺术素质。例如,(1)汉字的造型是变化多端的:有正方形、长方形、扁方形、品字形、到品形;有上宽下窄、下窄上宽;有左高右低、右高左低等等。(2)汉字的字体是不断演变的: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竹木简书、隶书、章草、今草、魏碑、正楷、行书等。(3)汉字的每种字体又有丰富的不同

的风格和书写特色:或厚重、或飘逸、或庄严、或典雅、或苍劲、或灵秀、或稚拙、或老辣、或恬淡、或典雅、或茂密、或疏朗……(4)书法的特有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各有特殊功能的:“墨色的浓、淡、干、湿”;笔法的“方圆、刚柔、提按、顿挫、疾徐、收放”等等,以及又能写出不同意趣的“点、线、面、结构、章法”(5)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殷商的契刻甲骨、周朝的铸造金文、春秋战国的帛书竹简、汉魏的碑志摩崖、晋唐的尺牍等。可谓名碑法帖浩如烟海,方家大师群星灿灿,所有这些都足可以构成了中国书法美学的基本要素,足可以构筑了中国书法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我国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彩而有图画之烂漫,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入胜,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 由此可见,书法同其它姐妹艺术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书家往往借助手中的毛笔抒发情怀,或借物托志、或修养身心。将自身的生命情思,精神意蕴和审美趣味有机的与笔墨线条交织融合。画家吕子凤说:“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之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 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2.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3. 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4. 艺术风格: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 5.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6. 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艺术流派是多种多样的。它是艺术不断发展、多样化与繁荣的表现。 7.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8.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雕塑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9.意境: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意境”追求天然之美,追求纯真之美,追求朴素之美,归结为一种自然天真的审美趣味,对于中国传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简答题 1.如何理解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两者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不可想象会存在没有内容的形式和没有形式的内容。所以也不存在只有形式或只有内容的艺术作品。“如果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它必和内容紧密的联系着,你要想把它从内容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你要想把内容从形式分出来,那就等于消灭了形式。”另外形式是内容的外观,形式不佳,肯定会影响对内容的鉴赏。所以,在接受活动中,从这一意义上说,艺术形式确是具有先行性的,而且也是有决定性的,另外,从接受角度来看美术,电影,音乐等作品它们的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就是说这些作品形式不但体现了作品的内容,同时它们也决定了自身的内容。已完成的作品中,内容与形式是紧密结合的,成为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P -398】 2.简述道德、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1)艺术与道德:有些艺术作品能体现一定时代的道德准则,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内在意蕴等表现出来。艺术家的道德观也会影响他的艺术创作。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网搜】同时,道德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艺术创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既然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作品当然就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在描写和表现人们的道德面貌与道德生活时,必然融入艺术家个人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2)宗教对艺术:第一,表现在艺术被宗教用来宣扬和传播自身,同时宗教也为艺术提供了自身的题材与内容。其次,在某些方面宗教对艺术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第三,表现在宗教具有阻碍艺术发展的作用。它把艺术限定于宗教所规定的范围和式样中,以理论的形式影响了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活动,在一定程序上阻碍着艺术的发展 3.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有哪些?【P448】 艺术展览馆新闻媒介艺术出版社艺术博物馆艺术市场艺术院校 4.辨析艺术作品的格调与品位。 (一)格调是艺术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属性,它既与作品的风格和意境、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又有自身特定的内涵。

艺术与审美答案。

1 【单选题】(2分) 下面哪一项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不正确? A、 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从她的艺术爱好,一直到她的穿着打扮,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与人生追求; B、 一个人的工作与事业,当然最能反映她的人生境界,最能反映她的胸襟与气象; C、 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只会反映在超功利的人生层面上。 D、 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她的精神境界,反映她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与文化品位; 2 【单选题】(2分) 美育可以激发与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与发展人的审美直觉与想象力,下面哪一种说法不妥当? A、 不仅智育就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美育亦就是; B、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

C、 美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创造性; D、 审美活动的核心就就是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就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具有唯一性与一次性,而这正就是“创造”的本质; 3 【单选题】(2分) 以下哪一项不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人的精神境界的内在心理状态表现? A、 胸襟 B、 怀抱 C、 胸次 D、 格局 4 【单选题】(2分) “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带给我们众多启示,其中最核心的启示就是? A、 商品必须有醒目的设计风格,否则难以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B、

最简洁的产品设计才就是最好的产品设计。 C、 只有多学科教育背景的研究团队才能研发出畅销的产品; D、 最永久的发明创造都就是艺术与科学的嫁接; 5 【单选题】(2分) 《艺术与错觉》一书的作者就是( )。 A、 阿瑟·丹托 B、 恩斯特·贡布里希 C、 汉斯-格奥尔格·伽德默尔 D、 克莱夫·贝尔 6 【单选题】(2分) 以下符合黄休复《益州名画记》原意的表述顺序就是()。 A、 妙格、逸格、能格、神格 B、

自考美学 第六章 艺术论(二)(自考必过)

第六章艺术论(二) 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式 ☆艺术意象的创造→意象的凝定→意象的重建 ☆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 本体论——原是哲学范畴,是西方哲学中研究世界本原或本性的最根本部分,亦译为“存在论”。 艺术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是展示艺术的存在方式。 一、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 在所有的艺术品中提取到艺术品有共通的东西,就是艺术意象。如果一件东西不能提供或不能转化为意象,那么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品。艺术只能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 二、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艺术意象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另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接受者并非被动接受意象,而是在感受、体验的同进加以重建和再创造,形成新的意象世界。 创作主体意识中的审美意象,经艺术品的中介,传递到接受主体的意识中,经其再创造而获得生命。因此,艺术意象始终只能存在于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中,存在于这两个主体的审美经验中。 三、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从艺术存在的方式看,艺术品则是创作主体与接受者之间的中介。作为中介的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他律性;形式符号性和开放性。 他律性——艺术品是为他者存在,受他者制约。艺术品“是为人类心灵而存在的”(黑格尔)。另外,艺术品的意象是创作主体审美经验和心理创造的结果,其基本特质决定于创伤主体。第三,它还受制于接受主体。 形式符号性——艺术品是一种过渡性的存在,它以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着艺术意象而成为沟通两个主体的纽带。 开放性——一头向艺术家开放,一头向欣赏者开放。只有向艺术家开放,艺术家创造的意象世界才能物态化,物化为艺术品;只有向欣赏者开放,才能呈现它的基本特质。 现代阐释学的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体现在人类无限延伸的审美经验中。艺术品的意义是艺术家的审美情感以及众多接受者的不同感受在时间推移中的总和,它将随着接受者的审美经验的改变而不断扩大与丰富。 三个环节的流程构成了艺术的现实存在,也促成了艺术的社会交流。 第二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 一、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 《乐记·乐本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艺术家的“人心之动”就是意象的创造和生成。这个“动”字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具体分为意象的孕育和意象的生产两个阶段。 二、意象的孕育 艺术意象是由社会中人所孕育产生的,是人类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掌握世界的成果,因而具备人类文化的性质。艺术是艺术家实践的产物,是艺术家主体同客观世界的存在发生交互关系、交互作用而生成的。 主客体之间感动关系是孕育艺术意象的内在动力。 孕育意象需要艺术家具备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 虚静——一是要排除功利杂念,集中精神;二要超越知性逻辑,进入感性直觉的状态。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是以人的声音或乐器的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艺术。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音乐审美的核心是情感体验,审美即人所进行的一切欣赏美的活动,是审美主体自觉地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体验、联想、想像,分析、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 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是音乐艺术显着的审美特征之一。从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来说,音乐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具有一定的内容。然而也不能否认,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有其自身的特殊,因为它不是再现描绘客观生活过程和具体事例,而是音乐家情感的直接抒发和涌流。音乐反映生活是间接的,是音乐家对生活有了感受,让音乐把这种感情用音响表达出来,而不是去表现产生这种感受生活的本身。阿炳《二泉映月》抒写了他在旧社会长期痛苦的流浪生活的思想情感,人们可以从乐曲中体会到阿炳的凄凉身世,却不能听出在阿炳一生中具体所经历的事情。 二、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音乐形象不占有空间,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它不像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显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显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作品的整个音乐形象。正象黑格尔所说:“听觉否定物质的静止状态和空间性,而声音随声随灭,又否定了本身,音乐就是这种双重否定中使人感受到物体内部的震颤,成为了一种符合内心生活的表现方式,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灵魂在它的观念的主体地位被音乐掌握住,也转入运动的状态。”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音乐才能对人的感情产生强大的震撼作用。 三、音乐长于抒情 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能够最直接和最强烈地抒发人的情感和情绪,无需通过其他任何中间环节,直接感动听众的心灵。音乐与感情的联系是最直接、最能激发和表现情感的,所以它是长于抒情的艺术。 四、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音乐总是倾向于同其它各类艺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在其它艺术中,没有达到像音乐艺术所达到的那样高的程度。音响结构本身缺乏内容的单义性,这就决定许多音乐体裁中有的同绘画结合,有的同语言结合,有的同舞蹈结合,有的则同戏剧结合。在音乐教学领域借助绘画的视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重庆市黔江区马喇中学黄成德 37岁中一职称学科论文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关键词]:文学语言审美特性 [内容摘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所谓文学的审美特性包括: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文学语言的含蓄性、文学语言的多义性、文学语言的音乐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同时,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也是一种审美的语言,所谓审美,指的是文学语言的情感性。 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是有明显区别的。首先,科学语言注重理性、抽象和逻辑,文学语言注重感性、形象和情感。前者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如实地反映语言对象,理性地阐述事物的本质或事物间的联系,从中体现思维的规律性。而文学语言则表现“作家的情感方式”,所以它的价值“决不单纯是写得流畅,文理通达,文法无误”之类。作者要能够在其语言上“按自己的个性和精神独创性的印记”,以一种情感(作家情感)接受另一种情感(读者情感)的推敲。 除了两种语言各自的目的不同外,还与人类大脑左右半球的特征与功能相关。即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的单侧化(不对称性)。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对称的,实际上两个半球的功能趋于单侧化,即某些功能偏重于左半球或右半球。研究发现,人脑左半球主要是对言语、文字、计算、时间等信息的理性加工;右半球主要对图形、音乐、方位等的感性加工。这种在后天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单侧化

现象使人类的左半脑长于概念推理、右半脑长于感觉体念。因此可以说,任何作家都必须借用右半脑进行写作(就语言的生理机制而言)。 由于语言目的的不同,科学语言追求抽象性、明晰性和确凿性,而文学语言则追求形象性、含蓄性、多义性和音乐性。早在先秦时期,有关文学语言审美特性的片言只语己散见于各种文化典籍及文学作品本身之中,诸如部分历史著作(如《尚书》、《左传》)、诸子哲学(如《论语》、《孟子》、《荀子》、《墨子》、《庄子》)和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等。如孟子的“以意逆志”说。着是孟子针对他的学生咸丘蒙拘泥于《小雅。北山》一诗的各别词句,不懂诗歌语言的艺术特性,以至不能正确把握诗意的情况提出来的理论。孟子认为,文学语言有其特殊性,如暗示、委婉、夸张等,说诗的人不应拘泥于语言文字而妨碍对诗人之志的正确理解,孟子批评咸丘蒙对《小雅。北山》的误解,指出正确的读诗方法应该“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其实,咸丘蒙的错误本质不在于孟子所谓的“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而在于对文学语言艺术表现特殊性的忽视。 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的萌芽或滥觞,但在当时情况下,还不可能出现任何形式的文学理论专著。对文学语言审美特性的系统研究主要集中在近代。 下面简要谈谈我对文学语言审美特性的粗浅认识。 一、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人们常说“即如历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指的就是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即具体可感性。如梅晓臣所云:“状难写之景,

浅谈教师语言的艺术性

对于班主任来说,语言更既是工具,又是艺术。班主任的语言艺术是指班主任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获得的信息,融注自己的思想、道德、意志、情感,准确无误地通过简练、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愿意接受并达到教育的目的。语言表达是班主任能力结构中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特点。 要想打动学生的心,取得学生的信任,就应当用充满真情实感的语言和学生交谈,和学生交心,使学生感受到你是出于真情实义,是给他讲真话。这样的语言才有力量,才能打动学生,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知道,教育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共同进行积极思维活动过程。教师将自己内在的知识、思想,外化为语言包括动作、表情作用于学生,使他们不仅领会,并能受到深刻的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么老师必须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教师的语言艺术是教师以完美的语言为手段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技能技巧,它除了人类其他语言艺术的共性外,还具有教师语言艺术的特殊性。语言有两种形式: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肩负的伟大使命决定了教师语言运用必须讲究科 学性、艺术性。教师语言运用违背客观规范,势必会产生不良后果。教师语言既要运用标准的语言,正确理解语义,又要有丰富的词汇,准确掌握语法;既要准确、鲜明、生动简练地运用口头语言,又要准确、鲜明、生动、简练地运用书面语言;既要掌握外部言语,也要掌握内部言语。 教师批评学生尽量正话正说,不要让自己的话带有讽刺的味儿,

因为,讽刺最容易伤学生的自尊心。 班主任应加强和提高自身语言艺术的几点基础准备1.班主任加强和提高教师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是加强和提高语言修养的重要基础 教师语言是教师思想、道德、学识和修养的综合反映。语言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本身所含的意思,换句话说,首先是说什么,其次是怎样说。提高班主任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解决的是这个“说什么”的问题。每天班主任教师都要给学生讲许多话,每句话都是班主任思想的反映。讲得对不对,对问题认识水平高不高,都取决于班主任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 2.加强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是加强和提高教师语言修养的重要内容 我们不能设想一个满嘴常识错误的班主任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一位常常被学生问倒的班主任能够得到学生的爱戴。班主任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决定着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精通本专业知识,并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必然稳定和高大。现代班主任必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自身修养。 3.不断地丰富语汇,掌握表达不同思想感情的语言方式,认真研究语法规则,是加强提高教师语言修养的重要方法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是以人的声音或乐器的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艺术。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音乐审美的核心是情感体验,审美即人所进行的一切欣赏美的活动,是审美主体自觉地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体验、联想、想像,分析、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 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是音乐艺术显着的审美特征之一。从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来说,音乐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具有一定的内容。然而也不能否认,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有其自身的特殊,因为它不是再现描绘客观生活过程和具体事例,而是音乐家情感的直接抒发和涌流。音乐反映生活是间接的,是音乐家对生活有了感受,让音乐把这种感情用音响表达出来,而不是去表现产生这种感受生活的本身。阿炳《二泉映月》抒写了他在旧社会长期痛苦的流浪生活的思想情感,人们可以从乐曲中体会到阿炳的凄凉身世,却不能听出在阿炳一生中具体所经历的事情。 二、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音乐形象不占有空间,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它不像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显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显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作品的整个音乐形象。正象黑格尔所说:“听觉否定物质的静止状态和空间性,而声音随声随灭,又否定了本身,音乐就是这种双重否定中使人感受到物体内部的震颤,成为了一种符合内心生活的表现方式,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灵魂在它的观念的主体地位被音乐掌握住,也转入运动的状态。”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音乐才能对人的感情产生强大的震撼作用。 三、音乐长于抒情 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能够最直接和最强烈地抒发人的情感和情绪,无需通过其他任何中间环节,直接感动听众的心灵。音乐与感情的联系是最直接、最能激发和表现情感的,所以它是长于抒情的艺术。 四、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