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律失常50例临床分析

老年人心律失常50例临床分析
老年人心律失常50例临床分析

老年人心律失常50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对老年人心律失常的特点以及与伴随疾病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回

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7月-2017年10月收治的50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病原因以及与伴随疾病的关系。结果本组50例老年人心律失常患者中,心房纤颤的发生率最高,为46.00%;其次是室性早搏和房性早搏,分别占20.00%、14.00%。合并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以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率较高,分别占42.00%、22.00%以及12.00%。其它基础性疾病还包括脑血管病、风

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本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显效34例,占68.00%,有效14例,占28.00%,无效2例,占4.00%,有效率为96.00%。结论老年人心律失常

类型主要以房颤和早搏为主,伴随疾病多为心血管疾病。

关键词:老年;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rhythmi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ssociated diseases in the elderly.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50 elderly patients with arrhythmia from July 2016 to October 2017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the cause of the diseas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essential hypertension and 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higher(42.00 %,22.00 % and 12.00 %,respectively). Other underlying diseases includ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rheumatic heart disease and cardiomyopathy. After treatment,34 patients were effective(68.00 %),14

(28.00 %),2(4.00 %),and 96.00 %). Conclusion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premature beat are the main types of arrhythmias in the elderly,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re the most associated diseases.

[Keywords]Old age Arrhythmia;Clinical analysis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临床症状,多由各种心脏疾病引起。心律失常指的是患者心

搏频率/节律、冲动传导或者心律起源部位三者任何一个出现的异常。在临床领域,老年心

律失常患者并不少见,同时,患者多患有器质性心脏病。依据患者心动速度与病因以及循环

受阻程度,可将心律失常分为缓慢性与快速性[1]。本文对我院2016年7月-2017年10月收

治的50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特点,并探究患病

原因。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7月-2017年10月收治的50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9.2±6.2)岁。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首先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待确认为心律失常后,进行血常规、生化检查

以及血气分析检查,统计并且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的诱发因素。同时对患者用多功能监护仪来

进行心电监护,在此期间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的特点以及探讨与相关伴随疾病的关系。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服药前做心电图,血、小便常规及肝功能检查,待确认疾病后,根据伴随

疾病的特点,给予患者口服碘胺酮或奎尼丁以及利多卡因等药物进行治疗,治疗7d后,根

据患者治疗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用量。对于心律的测定,对住院患者每日测2次,门诊患者

每周测量1~2次。

1.4观察指标

分析本组患者心律失常类型以及伴随的基础性疾病类型。观察本组患者治疗效果。

1.5临床疗效判断标准。显效为患者经过治疗后,心律完全恢复正常或偶尔才发生心律

什么是脑梗死

什么是脑梗死 脑梗死是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栓塞性脑梗死占脑梗死的15%~20%。只要产生栓子的病因不消除,脑栓塞就有反复发病的可能。2/3的复发均发生在第1次发病后的1年之内。 主诉 患者主诉多为面瘫、上肢单瘫、偏瘫、失语、抽搐等症状。偏瘫以面和上肢为重,下肢相对较轻。感觉和视觉可能有轻度影响,但一般不明显。抽搐大多数为局限性,如为全身性大发作,则提示栓塞范围广泛,病情较重。约有1/5的患者出现眩晕、复视、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等症状。 诊断 1.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伴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和严重心律失常、心脏手术、长骨骨折、血管内介入治疗等栓子来源,以及肺栓塞(气急、发绀、胸痛、咯血和胸膜摩擦音等)、肾栓塞(腰痛、血尿等)、肠系膜栓塞(腹痛、便血等)、皮肤栓塞(出血点或瘀斑)等体征。 (1)一般特点:脑栓塞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多在活动中急性发病,无前驱症状,局灶性神经体征在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多表现为完全性卒中,意识清楚或轻度意识模糊,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导致大面积脑梗死,可发生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和昏迷,常见痫性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栓塞常发生昏迷。个别病例局灶性体征稳定或一度好转后又出现加重提示栓塞再

发或继发出血。 (2)临床类型: 1)约4/5的脑栓塞发生于前循环,特别是大脑中动脉,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或局灶性癫痫发作等,偏瘫以面部和上肢较重。 2)栓子进入一侧或两侧大脑后动脉导致同向性偏盲或皮质盲,基底动脉主干栓塞导致突然昏迷、四肢瘫痪或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2.辅助检查 (1)CT、MRI检查:可显示缺血性梗死或出血性梗死改变,合并出血性梗死高度支持脑栓塞诊断。许多患者继发出血性梗死临床症状并未加重,发病3~5日内复查CT可早期发现继发梗死后出血,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心电图应作为常规检查,是确定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证据。脑栓塞作为心肌梗死首发症状并不少见,更需注意无症状性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证实存在心源性栓子。颈动脉超声检查可评价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及动脉斑块,对证实颈动脉性栓塞有提示意义。 治疗要点1.一般治疗包括治疗原发病、维持生命功能和处理并发症。一般治疗与脑血栓形成相同,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栓塞可导致大面积脑梗死,引起严重脑水肿和继发脑疝,小脑梗死也易发生脑疝,应积极脱水、降颅压治疗,必要时需行大颅瓣切除减压术。心房颤动患者可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源性脑栓塞发病后数小时内可用血管扩张剂罂粟碱,或尼可占替诺600~900mg静脉滴注,可收到较满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2013.04修订 【定义】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分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 【专科评估】 1、心悸病人是否诉“心脏跳得很快”、“心慌”或伴“心脏有停跳感”。产生心悸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和期前收缩。 2、头晕、乏力、抽搐、晕厥由于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引起组织缺血、缺氧所致。见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第二度Ⅱ型或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窦房阻滞。询问病人症状发作的诱因及持续时间。 3、胸闷、心绞痛由于冠状动脉供血减少所致。见于心室率太快或太慢,使心脏射血减少,冠状动脉血液灌注不足而发生心肌的缺血、缺氧。 4、既往史:注意询问病人以前是否患过心脏方面疾病,是否做过心电图,有无心律失常发作史。 5、用药史:近期是否服用过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及利尿剂,是否有容易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存在,重点了解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使用情况。 6、心理社会评估:心律失常可出现于生理和病理状况,多种因素可以诱发心律失常,在评估病人心律失常产生的原因时,除了疾病、药物因素外,还应注意其精神心理因素的评估,部分病人因过分紧张或情绪激动出现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出现心律失常后精神更加紧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引发更严重的心律失常。 7、辅助检查: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的最重要依据。 【护理问题】 1、活动无耐力与心律失常导致心排血量减少有关 2、潜在并发症猝死、心力衰竭、脑栓塞 3、焦虑与心律失常反复发作、疗效欠佳有关 4、有受伤的危险与心律失常引起晕厥有关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1体位护理 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左侧卧位时人常能感觉到心脏的搏动力使不适感加重。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时,病人可出现血压下降、休克。协助病人去枕平卧,抬高头部和下肢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保证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出现心力衰竭时,协助

病例分析题库

病例分析题一: 男性,55岁,胸骨后压榨性痛,伴恶心、呕吐2小时 患者于2小时前搬重物时突然感到胸骨后疼痛,压榨性,有濒死感,休息与口含硝酸甘油均不能缓解,伴大汗、恶心,呕吐过两次,为胃内容物,二便正常。既往无高血压和心绞痛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吸烟20余年,每天1包 查体:T36.8℃, P100次/分,R20次/分,BP100/60mmHg,急性痛苦病容,平卧位,无皮疹和紫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不黄,颈软,颈静脉无怒张,心界不大,心率100次/分,有期前收缩5-6次/分,心尖部有S4,肺清无罗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下肢不肿。 心电图示:STV1-5升高,QRS V1-5呈Qr型,T波倒置和室性早搏。 [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冠心病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室性期前收缩 心功能Ⅰ级 (二)诊断依据: 1. 典型心绞痛而持续2小时不缓解,休息与口含硝酸甘油均无效,有吸烟史(危险因素) 2. 心电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室性期前收缩 3. 查体心叩不大,有期前收缩,心尖部有S4 二、鉴别诊断(5分) 1. 夹层动脉瘤 2. 心绞痛 3. 急性心包炎 三、进一步检查(4分) 1. 继续心电图检查,观察其动态变化 2. 化验心肌酶谱 3. 凝血功能检查,以备溶栓抗凝治疗 4. 化验血脂、血糖、肾功

5.有条件时首先考虑冠状动脉造影与介入性治疗,恢复期可行运动核素心肌显像、Holter、超声心动图检查,找出高危因素, 四、治疗原则(3分) 1. 绝对卧床休息3-5天,持续心电监护,低脂半流食,保持大便通畅 2. 溶栓治疗:发病6小时内,无出凝血障碍及溶栓禁忌证,可用尿激酶、链激酶或t-PA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溶栓后用肝素静滴,口服阿司匹林 3.有条件时及时行介入治疗 4. 吸氧,解除疼痛:哌替啶或吗啡,静滴硝酸甘油;消除心律失常:利多卡因 病例分析题二 女性,60岁,上腹痛2天 2 天前进食后1小时上腹正中隐痛,逐渐加重,呈持续性,向腰背部放射,仰卧、咳嗽或活动时加重,伴低热、恶心、频繁呕吐,吐出食物、胃液和胆汁,吐后腹痛无减轻,多次使用止痛药无效。发病以来无咳嗽、胸痛、腹泻及排尿异常。既往有胆石症多年,但无慢性上腹痛史,无反酸、黑便史,无明确的心、肺、肝、肾病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记载。 查体:T39℃,P104次/分,R19次/分,Bp130/80mmHg,急性病容,侧卧卷曲位,皮肤干燥,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腹平坦,上腹部轻度肌紧张,压痛明显,可疑反跳痛,未触及肿块,Murphy征阴性,肝肾区无明显叩痛,移动性浊音可疑阳性,肠鸣音稍弱,双下肢不肿。 化验:血Hb120g/L, WBC 22×109/L, N86%, L14%, plt 110×109/L.尿蛋白(±),RBC 2-3/高倍,尿淀粉酶34U(Winslow法),腹平片未见膈下游离气体和液平,肠管稍扩张,血清BUN 7.0mmol/L. [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急性重症胰腺炎 (二)诊断依据 1.急性持续性上腹痛,向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吐后腹痛不减 2.查体有上腹部肌紧张,压痛,可疑反跳痛和腹水征及麻痹性肠梗阻征象 3.化验血WBC数和中性比例增高、腹平片结果不支持肠穿孔和明显肠梗阻 4.既往有胆结石史 二、鉴别诊断(5分)

心律失常

模块二 任务1-3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案例】 张先生,65岁,2003年因胸痛诊为急性广泛前壁心梗。发病后7天于某医院行介入治疗成功,述放入支架一枚。以后患者一直感觉尚可,偶有胸闷和气短。今日在家看电视时突然心悸,呼叫急救中心后经救护车送来医院。查体:发现脉率155次/分,律齐,立即吸氧行心电监测。建议住院治疗。 初步诊断:室上性心动过速 思考: 1.该患者患此种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最主要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职业能力:具备对未确诊患者进行心电图机操作的能力、对需要进一步确诊患者进行24小时心电监护机使用的能力、对重症患者进行电除颤操作的能力。 2.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心律失常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职业核心能力:具备对心律失常患者病情评估的能力,具备对心室颤动者抢救配合能力、能够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在护理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备为心律失常制定健康指导方案的能力。 【新课讲解】 一、概念 心脏的传导系统由产生和传导冲动的特殊分化的传导组织构成。在正常情况下,由窦房结产生冲动,沿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普肯耶纤维网传导最终到达心房与心室而产生一次完整的心动周期。各种原因引起心脏冲动起源或冲动传导的异常均可引起心脏活动的规律发生紊乱,成为心律失常。 二、病因及分类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是引发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原因。 (一)病因 1.窦性心动过速 病因:生理性:健康人饮咖啡、剧烈运动等器质性:甲亢、发热等 2.窦性心动过缓 病因:生理性: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睡眠状态。病理性:颅内高压、甲减。临床表

现:胸闷、头晕 3.房性期前收缩 病因:生理性:过度疲劳、过度吸烟、饮酒,病理性:二尖瓣损害、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4.室性期前收缩 病因:最常见为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死。 5.心室颤动 病因:常见于风心病 (二)分类 1.冲动形成异常 (1)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2)窦性心动过缓。3)窦性心律不齐。4)窦性停搏。 (2)异位心律 1)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区、室性)。2)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房室交界区、室性)。 3)心房扑动、心房颤动。4)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3)冲动传导异常: 1)房室传导阻滞:Ⅰ度房室传导阻滞、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度房室传导阻滞。 三、临床表现 视频:心律失常你知多少? 小组讨论:心律失常主要症状 1.窦性心动过速:100次/分<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150次/分。 心电图表现:窦性心律,PP间期<0.60s,成人频率大多在100~150次/分 处理:一般不需处理,必要时用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可减慢心率。 2.窦性心动过缓:40次/分<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6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心电图表现:窦性心律,PP间期>1.0s。常伴窦性心律不齐,即最长与最短的PP间期之差>0.12s 处理:生理性无需处理,病理性用阿托品,更严重者可安装心脏起搏器。 3.房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表现: ①提前出现的房性异位P’波,其形态与同导联窦性P波有所不同。 ②P’-R间期>0.12s。 ④多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期前收缩前后窦性P波之间的时限常短于2个窦性P-P间

护理学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 1. 朱某,男55岁,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史,近日天气变冷,突发呼吸困难入院,入院时口唇紫绀,检查PaO2为50mmHg,PaCO2为80mmHg,请问该病人的诊断是什么该类病人如何给氧为什么 答:该病人诊断为Ⅱ型呼吸衰竭,吸氧方式是持续低流量给氧。(1-2L/min) 持续低流量给氧的理由是:1.呼吸主要由缺氧刺激:因此类病人的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对二氧化碳反应差,故呼吸的维持主要由缺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若吸入高浓度氧,PaO2迅速上升,使外周化学感受器失去了刺激,导致病人呼吸变慢而浅,肺泡通气量下降,PaCO2随之上升,严重时引起肺性脑病;2.避免加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吸入高浓度的氧,解除低氧性肺血管收缩,使肺内血流重新分布,加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泡无效腔增大,有效肺泡通气量减少,从而使PaCO2进一步升高;3.血红蛋白氧离曲线特性:在严重缺氧时,PaO2稍有升高,SaO2便有较多的增加。 2.(外科题型)女性,46岁,持续性上腹剧痛伴恶心、呕吐8小时,10小时前曾进食较多油腻食物,有胆结石史14年,体检:体温oC,血压120/75mmHg,腹平软,左上腹深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减少,血白细胞12×109/L,血清淀粉酶1240U/L,对于该病人:(1)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2)主要的处理措施有哪些 答:1、最可能的诊断:急性胰腺炎。 2、主要的处理措施:1.禁食;2.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积极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注意维持热能供应;4.解痉止痛:阿托品或山莨菪碱肌注,每日2-3次,疼痛剧烈还可加用哌替啶;5.抗生素:常选用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及头孢菌素等;6.抑酸治疗:静脉给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减少胃酸分泌进而减少胰腺分泌;7.抑制胰酶活性:常用抑肽酶20万-50万U/d,分2次溶于葡萄糖溶液。

心律失常患者护理措施

心律失常患者护理措施 临床上经常会遇到心率失常的病人,其临床特征为:突发性,复杂性,多变性,致死性。心率失常,除窦性心率失常之外,常见的是室早,房颤和房早。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心室率极快而不规则的多型室速。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根据其护理原则,应注意如下几点: 1 护理措施 1.1 心电监护:静脉注射异搏定应在心电监护下进行,听取患者的主诉。严密观察用药后的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心率变化及心律失常,并了解其出现的频率及持续时间,准确记录,以便及时采取急救措施。一旦发现室上速转为窦性心律,立即停止注射异搏定,以防出现严重并发症。 1.2 药物静脉注射速度及心率监测:异搏定注射过快可造成心脏停搏。过慢血中药物达不到有效浓度,影响疗效。故在静脉推注过程中应掌握静脉推注速度。本院在救治患者时,医生同时在旁观察患者心率改变,患者入院时心率均在240~260次/min。静脉推注0.9%氯化钠20 ml 加异搏定5 mg时,必须同时观察患者心律变化及听取患者主诉。推药注射总量的50%时,要减慢速度,患者心率会有巨大变化,因此静脉给药时必须注意时间及速度,及时给予患者对症处置。 1.3 血压监测:用药前、用药中及转复后均应监测血压变化。若患者出现头晕、色身出汗、血压下降等变化时,及时报告医生尽快处理。 1.4 心理护理:室上速发作时患者常有明显的胸闷、心悸、头晕,容易产生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情绪,减缓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必要的解释和安慰,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保持心情平静,有利于转复为窦性心律。 1.5 配合治疗:患者入院后,即给予氧气吸入,心电、血压监护,开放静脉通路,仰卧位或中凹卧位或屈膝卧位(患者多无力支持,需帮助患者扶双腿或采用摇床调整体位)。遵医嘱抽取药物后,静脉推注药物前,告知医生同时观察患者用药。静脉推注药物时,严密观察患者心率、呼吸、血压、神志的改变,随时准备停药。患者静脉推注药物后,恢复窦性心律,会出现自觉心脏无力、头晕、四肢无力等状况,要和患者说明心率一下转为正常次数时,对于之前的供血状况一定有影响,已经配合医生应用其他药物(采用5%葡萄糖250 ml加入参麦60 ml 慢静脉滴注纠正血压下降,或5%葡萄糖250 ml加入舒血宁20ml慢静脉滴注缓解心肌缺血症状。血糖高的患者要加入胰岛素4U),患者的不适症状可逐渐缓解。安慰患者,减轻其焦虑心情,使其配合治疗。 2 护理时注意事项 (1)建立静脉通路时,要选择粗直的血管,最好使用静脉留置针,防止药物渗漏,影响抢救。又有利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掌握滴数,

脑梗死辅助检查

脑梗死辅助检查: 1.一般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血脂,心电图等。 2.头颅CT:发病后24h内,一般无影像学改变(超早期阶段,发病6小时内,可有一 些轻微改变)。24h以后,梗死区出现低密度病灶。2周左右梗死病灶(由于水肿减轻,吞噬细胞浸润)与周围正常组织等密度,难以分辨。(称为模糊效应) 3.MRI:梗死后数小时,即可显示T1低信号,T2高信号的病变区域。可发现脑干、小 脑梗死和小灶梗死。DWI(弥散加权成像)和PWI(灌注加权成像)可在发病后数分钟内检 测到缺血性改变。 4.血管造影:DSA、CTA、MRA可显示脑部大动脉的闭塞、狭窄及其他血管病变。 5.彩色多普勒超声(TCD):可评估颅内外血管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建立的程度。 6.SPECT和PET:可在发病后数分钟显示脑梗死的部位和局部脑血流变化。 7.CSF检查:一般正常。目前已不再广泛应用于诊断一般的脑卒中。 除血、尿等常规检查外,应注意血糖、血脂、血尿酸、 血黏度、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及心电图等的检查, 以便找到致病因素进行相应处理。影像学检查,有条 件者首选:MRI,因为发病后2小时即可发现病灶,并 能清晰显现脑干和小脑的病灶,为超急性期治疗提供 依据。cT检查在发病当天,特别是6小时以内无异常 地进行超急性期的治疗。24~48小时后方能发现梗死 区出现低密度灶,但对于脑干梗死则显示欠佳。脑血 管造影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可以显示血栓形成的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代 偿情况。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脑局部血流量测

定等,均可发现异常,有助于诊断。 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目前一般不做脑脊液检查,同时脑脊液检查也不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规检查。多数脑梗死患者脑脊液正常,如梗死面积大、脑水肿明显者压力可增高,少数出血性梗死者可出现红细胞增多,后期可有白细胞及细胞吞噬现象。 2.血尿便常规及生化检查主要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 其他辅助检查: 1.脑CT扫描脑梗死的脑CT扫描的主要表现为:①病灶的低密度:是脑梗死重要的特征性表现,此征象可能系脑组织缺血性水肿所致。②局部脑组织肿胀:表现为脑沟消失,脑池、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即脑CT扫描显示有占位效应。此征象可在发病后4~6h观察到。③致密动脉影:为主要脑动脉密度增高影,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发生机制是由于血栓或栓子较对侧或周围脑组织密度高而衬托出来。部分患者在缺血24h内可出现。 2.脑MRI检查能较早期发现脑梗死,特别是脑干和小脑的病灶。T1和T2弛豫时间延长,加权图像上T1在病灶区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脑MRI检查能发现较小的梗死病灶,脑MRI弥散成像能反映新的梗死病变。MRI在缺血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评价中已显示出优势,近年来超导高档磁共振设备投入临床应用,基于平面回波(EPI)技术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血流灌注加权成像(PWI)的应用,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甚至在急性脑梗死区血流灌注变化以及病理生理过程的相关性研究,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3.DSA、MRA、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此3项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寻找脑血管病的血管方面的病因。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价格便宜、方便,能够及早发现较大的血管(如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基底动脉等)的异常。脑MRA检查简单、方便,可以排除较大动脉的血管病变,帮助了解血管闭塞的部位及程度。DSA能够发现较小的血管病变,并且可以及时应用介入治疗。

病例分析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分级:轻度FEV1 ≥80%中度50%≤FEV1<80%重度30%50%极重度30% 老年人+咳、痰、喘=慢性支气管炎 桶状胸+过清音=肺气肿 老年患者+咳、痰、喘+桶状胸+过清音+肺功能=COPD 慢性呼吸系统病史+右心衰体征=肺心病 鉴别诊断:1.支气管哮喘2.支气管扩张 进一步检查:1.肺功能检查2.胸部影像学检查3.血气分析4.痰培养 治疗原则:1.控制性氧疗,避免吸入氧浓度过高引起CO2潴留(2)抗生素:β内酰胺类等(3)支气管舒张剂:抗胆碱药和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雾化吸入(4)短期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 (二)肺炎 青壮年+受凉+高热+湿哆音+铁锈色样痰=大叶性肺炎 婴幼儿+咳、喘+呼吸困难体征(鼻翼扇动+三凹征)=支气管肺炎 发绀+鼻扇征(+)、三凹征(+ )+两肺可闻及喘鸣音及湿罗音+呼吸快、心率快=左心衰 肝大+双下肢水肿=右心衰 儿童+发热+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头痛及胸骨下疼痛+关节疼(肺外并发症)=支原体肺炎 鉴别诊断:(1)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2)急性肺脓肿(3)肺癌 进一步检查:(1)X线胸片(2)胸部CT(3)痰培养+药敏试验(4)痰找癌细胞(5)痰找结核杆菌(6)必要时行纤维气管镜检查 治疗原则:1.抗感染使用抗生素2.对症治疗退热、祛痰等 (三)支气管哮喘 青少年+过敏性鼻炎+发作性喘憋+满肺哮鸣音=支气管哮喘 鉴别诊断:1.心源性哮喘2.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 进一步检查:1.动脉血气2.胸部X线检查3.肺功能检查 治疗原则:1.吸氧2.可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3.支气管舒张剂4.急性发作控制后综合防治 (四)肺癌 中老年人+吸烟史+刺激性咳嗽(or痰中带血)+毛刺(边缘不整齐)=肺癌鉴别诊断:1.肺炎2.慢性支气管炎3.肺结核 进一步检查:1.胸部CT 2.纤维支气管镜及活检3.痰脱落细胞检查,或CEA检测4.腹部B超 治疗原则:1.手术切除2.化疗、放疗配合 (五)呼吸衰竭 老年患者+慢性呼吸系统病史+紫绀+血气=呼吸衰竭 1型呼衰PaO2 < 60 mmHg 2型呼衰PaO2 < 60 mmHg + PaCO2 > 50 mmHg pH < 7 . 35酸中毒 pH > 7 . 35碱中毒 慢性呼吸系统病史+意识障碍=肺性脑病

内科 案例分析

内科案例分析: 一、病人,男,22岁,淋雨后寒战,高热达40℃,伴咳嗽、胸痛,咳铁锈色痰。检查:神志清楚,呈急性病容,面色潮红,呼吸急促,T39.7℃,P102次/分,R32次/分,BP100/70mmHg,右下肺部闻及管状呼吸音;X线示:右下肺大片状阴影,呈肺段分布;痰涂片可见肺炎球菌。结合上述病例请思考: 1、医学诊断是什么病?(1分) 2、举出2个常见的护理诊断?(2分) 3、简述高热病人的护理措施?(10分) 4、该病可能出现的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什么?(2分)应采取哪些抢救措施?(10分) 答:1、肺炎球菌性肺炎或大叶性肺炎。 2、①体温升高:与肺部感染有关;②气体交换受阻:与肺部感染引起呼吸面积减少有关。 3、①病情观察:监测并记录生命体征;②休息与环境:高热病人应卧床休息,病室应尽可能保持安静并维持使用的温、湿度;③饮食:提供足够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④高热护理:采用温水擦浴、冰袋、冰帽等物理降温措施,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退烧药;⑤口腔护理:口唇疱疹者局部涂抗病毒软膏,防止继发感染;⑥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4、感染性休克。①体位:取仰卧中凹位,头胸部抬高约20°,下肢抬高约30°,以利于呼吸和静脉血回流; ②吸氧:给予中、高流量吸氧,维持PaO2>60mmHg;③补充血容量:建立两条静脉通道,遵医嘱补液;④用药护理:(a)遵医嘱输入血管活性药物,注意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引起局部组织坏死;(b)有明显酸中毒时可应用5%碳酸氢钠静滴,因其配伍禁忌较多,宜单独输入;(c)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控制感染时,应注意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二、患者,男性,42岁,因腹痛加重,伴反酸、嗳气、呕吐2周就诊。患者4年前曾因进食后上腹不适,伴嗳气就诊,确诊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因症状较轻,工作繁忙,且自觉年轻体壮,未规律治疗。此后每年冬春之交发作。近2周来因工作量加大腹痛加重,为钝痛、灼痛,一般于餐后1h内发作,经1-2h缓解,至下次进餐时疼痛再次出现,伴反酸、嗳气、流涎、恶心、呕吐,夜间睡眠早醒。自行服药效果不明显,来院就诊。患者常年出差,饮食不规律,喜食辛辣食物,经常吸烟、饮酒。入院查体:T36.3℃,P72次/分。R18次/分。BP110/70mmHg,胃镜检查于胃小弯侧发现1.0×0.9cm溃疡,表现覆盖黄白色分泌物,幽门螺杆菌(+)。粪便隐血试验(+)。问题: 1.该患者发生了什么疾病? 2.该病的并发症有哪些? 3.怎样做好病人的饮食护理? 4.请提出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诊断 答:1、胃溃疡。 2、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3、①饮食原则要掌握: 营养均衡,有规律进餐,少量多餐.4—6次/日.避免暴饮暴食; ②进餐方式要了解:定量,少量,细嚼,采取煮.蒸.炖.烩方法; ③食物选择要记牢:可进食物;不可进食物,忌食酸辣、生冷、过硬、过热﹑咖啡、浓茶﹑油炸﹑多纤维素食物、烟酒,还有产气食物:如葱头、芹菜、末经加工的豆类和粗糙的米、玉米及干果; ④进餐情绪要调好。 4、①疼痛:上腹部痛:与胃肠粘膜炎症,溃疡或溃疡穿孔引起有关; ②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物摄入减少及胃肠道消化吸收障碍有关; ③焦虑(恐惧):与担心疾病及治疗效果有关; ④知识缺乏:与缺乏对疾病及治疗认识有关; ⑤潜在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症。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cardica arrhythmia)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心律失常按其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临床上根据发作心率的快慢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1护理评估 1.1病史及相关因素评估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及主要症状,有无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肌炎、药物中毒等,有无电解质紊乱及低氧血症、酸碱平衡失调等。 1.2评估身体状况患者有无胸闷、心悸、头晕、黑曚、晕厥等情况,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及全身营养状况。 1.3心理、社会因素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对疾病的承受程度。 1.4实验室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心肌酶、血脂、血糖、电解质及肝肾功能等,以及心电图、食道内电生理检查等 2主要护理诊断 2.1活动无耐力 2.2潜在并发症:猝死 2.3有受伤的危险 2.4焦虑 3护理措施 3.1体位与休息,告诉患者当心律失常发作导致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合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它舒适体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为左侧卧位时患者常能感觉到心脏的搏动而使不适感加重;

3.2半有呼吸困难、发绀等缺氧表现时,给予氧气吸入; 3.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心率、心律、血压、神志,必要时给予多功能监护,监测患者自觉症状的改变,注意有无血流动力学改变,若有异常变化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配合医师监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 3.4用药护理: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速度,严 格监测生命体征,注意用药前、用药中及用药后心率、心律、PR间期、QT 间期等的变化,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3.4加强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 3.5作好急救准备(如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电复律、临时起搏等),建立静脉通道,备好纠正心律失常的药物器械等; 3.6作好各种护理记录及抢救记录。 4健康教育 4.1疾病知识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诱因以及防治知识。协助患者制定活动计划,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介绍药物作用、剂量、用法和不良反应。 4.2避免诱因嘱病人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和饮料(如烟、酒、咖啡、浓茶等); 4.3饮食指导嘱病人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心动过缓的患者避免排便时屏气,以免兴奋迷走神经而加重病情; 4.4家庭指导教会患者自测脉搏的方法以利于自我检测病情,严重者要教会家属心肺复苏术。有晕厥史的患者应避免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危险工作,有头晕、黑蒙时立即平卧,以免摔伤; 5护理评价 5.1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能长期坚持服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并了解服药注意事项。

小脑梗死18例临床分析

小脑梗死18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23T13:43:30.193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6月(上)总第193期供稿作者:孟繁莉刘国晶 [导读] 正确认识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必要时采取MRI检查,可早期正确诊断,提高小脑梗死治愈率。 孟繁莉刘国晶(山西省太原市太钢总医院神经内科山西太原 030003)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本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小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和预后。结果:小脑梗死临床症状差异性大,头颅CT早期诊断具有局限性,头颅MRI检出率高,18例患者8例经CT确诊,10例经颅脑MRI确诊,经治疗后病情缓解16例,2例死亡,死亡率11.1%。结论:正确认识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必要时采取MRI检查,可早期正确诊断,提高小脑梗死治愈率。 【关键词】小脑梗死;预后;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2.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6-0058-01 小脑梗死因发病急,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又容易被继发的脑干损害症状所掩盖,临床容易发生误诊。现将18例经脑CT、部分经MRI核查确诊的小脑梗死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小脑梗死患者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55岁,既往有高血压史14例,有糖尿病史9例,有冠心病史5例,有嗜烟史8例,有饮酒史5例。 1.2临床表现: 18例患者中以眩晕或头晕为首发症状的14例,占77.8%,头痛伴呕吐起病的4例,占2 2.2%。18例病例中出现恶心、呕吐的12例,伴行走不稳的12例,小脑性共济失调11例,眼球震颤10例,构音障碍8例,眼球运动障碍7例,交叉性感觉障碍5例。 1.3颅脑CT及MRI: 18例中经CT证实8例,另10例颅脑CT未能确诊,行颅脑MRI检查做出诊断。其中在一侧小脑半球13个,小脑蚓部3个,双侧半球的2例。其中重症小脑梗死3例,CT早期未发现梗死灶,但呈现中脑水管扩张,第三脑室、侧脑室扩大,第四脑室受压等征象,说明脑干受压引起阻塞性脑积水。 1.4治疗及预后: 给予甘露醇脱水等抗脑水肿药物,降纤、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及改善循环等药物,脑细胞活化剂等治疗,积极处理合并症,病情缓解16例,2例死亡,死亡率11.1%,死亡原因为:小脑扁桃体疝1例,肺部感染1例。 2讨论 小脑梗死在发病早期因小脑受累症状不明显,头颅CI在早期又没有明显的表现,因此临床上易误诊或漏诊[1]。小脑梗死多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症状在数小时至数日内达到高峰。多数患者在梗死灶形成前有以眩晕或头晕为主要表现的前驱症状,常伴恶心、呕吐,且常呈反复性发作。眩晕或头晕为小脑梗死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本组18例中,14例有眩晕或头晕(77.8%),恶心、呕吐也是本病常见的症状,本组中12例(66.7%)有此症状,由此可见,眩晕、头晕以及伴随出现的恶心、呕吐,在小脑梗死中是十分常见的,发生率高,出现时间早。并且易反复发作,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极其相似,临床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比较常见,而小脑梗死则比较少见,容易被忽略。半数以上患者有眼球震颤,可为水平性、垂直性、旋转性或混合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如走路不稳,站立不稳,持物不稳,肌张力低下,指鼻、轮替试验,跟膝胫试验阳性等症状与体征,可出现于半数或半数以上患者。共济失调和眼震是小脑病变的特有体征,具有诊断定位意义[2]。小脑半球损害为肢体共济失调,小脑蚓部损害为躯干性共济失调,可因眩晕卧床而掩盖,也可以因为症状轻微在体检时被忽略。 有一部分意识清楚的小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上小脑体征十分轻微,甚至缺如。部分患者可有复视、一侧瞳孔散大、眼球运动障碍、耳鸣、周围性面瘫、球麻痹及交叉性瘫痪等脑干受损的症状与体征。当梗死范围较大时,或梗死灶周围小脑组织水肿、压迫第四脑室,造成梗阻性脑积水时,患者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剧烈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严重者发生小脑幕切迹上疝乃至小脑扁桃体疝。 有学者按病情进展不同将小脑梗死分为3型[3]: (1)良性小脑梗死,常见,预后良好;(2)假肿瘤型小脑梗死;90%的数小时至10天(平均5天)出现继发性意识障碍及体征加重。(3)昏迷型小脑梗死:发病后短时间内出现昏迷,预后不良[4]。本组18例从临床表现来看,有15例属良性小脑梗死,另3例分别在病后54~72h出现脑干受压症候,属假肿瘤型小脑梗死。 小脑梗死由于缺乏特异临床表现,需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做诊断。脑梗死CT检查24h内常呈阴性,且对脑干和小脑的显示差,故早期临床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只有对小脑梗死充分认识。掌握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必要时采取MRI检查,方可早期正确诊断,以便采取及时有力的治疗方法,提高小脑梗死治愈率。 小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其次为心脏病、心房纤颤。糖尿病作为动脉硬化的原因,在小脑梗死中也是常见的病因[5]。动脉炎、血液高凝状态等则是十分罕见的病因。小脑的血液供应来自椎基底动脉发出的3对动脉:①小脑后下动脉(PICA)②小脑上动脉(SCA);③小脑前下动脉(AICA)。小脑梗死常因其供血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气体或脂肪栓塞所致。其中小脑后下动脉区梗死在小脑梗死中最多见。 影像学检查是小脑梗死的重要确诊手段。因此,对于临床上有眩晕、恶心、呕吐而疑似小脑梗死的患者,应尽早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减少误诊和漏诊。小脑梗死如及时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只有少部分大面积梗死易引起颅内压增高、脑疝而导致死亡,如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开颅解压或行脑室穿刺引流脑积液减压[6]。 参考文献 [1]罗燕青.小脑梗死12例误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161. [2]Sotm SI,Lee H,Lee SR,et a1.Cerbrellar infarction in the territory 0f the medial branch of the superior cerebrellar artery [J].Neurology,2006,66(1):115—117. [3]Amarenco P. The spectrum of cerebellar infarctions[J].Neurology,1991,41(7):973-979. [4]李智军.小脑梗死4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22. [5]Komiyama M,Morikawa T,Nakajima H,et a1.Embolic cerebellar infarction caused by spontaneous dissection of the

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 包括:诊断及依据、鉴别诊断、进一步检查项目、治疗原则(15分钟 22分) 病种 75种: 1、呼吸系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肺癌、呼吸衰竭、血胸和气胸、肋骨骨折) 2、心血管系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脏瓣膜病、结核性心包炎) 3、消化系统(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癌、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穿孔、胃癌、肝硬化、 肝癌、胆石病、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梗阻、结、直肠癌、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肛管、直肠良性病变、腹外疝、腹部闭合性损伤) 4、泌尿系统(含男性生殖系统)(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慢性肾衰竭 5、女性生殖系统(异位妊娠、急性盆腔炎、子宫颈癌、子宫肌瘤、卵巢癌、卵巢囊肿蒂扭转) 6、血液系统(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7、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单纯性甲状腺肿、糖尿病) 8、神经系统(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硬膜外血肿) 9、运动系统(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大关节脱位)

10、风湿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 11、儿科疾病(小儿肺炎、小儿腹泻、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常见发疹性疾病) 12、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脑脊髓炎、艾滋病) 13、其他(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乳腺炎、乳腺癌、一氧化碳中毒、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病例分析 1、病例分析与医疗查房相似,每份病例分析题均提供病例摘要,应试者根据摘要内容进行分析、判断(诊断和鉴别诊断)、提出诊治意见(进一步诊治方法)。 2、要得出正确答案,首先要有基本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但要在15分钟内用书面方式作出回答,还需要有一定的技能,即应用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按以下步骤,做出初步诊断和鉴别,提出诊治方案。 一、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 1、初步诊断最难也是最关键的一项。 循序阅读、思考分析。注意病例的四个部分: (1)主诉:是浓缩的病历(性别、年龄和主要临床表现及时间)读完主诉应对病人患的是哪一类疾病有初步的了解和一个大致的范围。(2)病史:对主诉的进一步描述和说明使可疑诊断范围缩小。(3)查体:是有重点进行的,(右上腹痛伴发热、黄疸,体检:巩膜黄染、右上腹压痛,Murrphy征阳性)。 (4)辅助检查:是诊断和鉴别的客观指标。

案例分析1.doc

案例分析题 一、患者,男,25岁,以左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12h就诊。该患者由于昨晚会餐饮酒,午夜出现上腹隐痛,2h后疼痛加剧,持续性呈刀割样,并向左腰背部放散,伴恶心,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黄绿苦水,无虫体及咖啡样物,吐后疼痛仍不缓解,病来无发冷、发热,二便正常,曾与当地医院注射阿托品、安痛定各1支,症状不缓解而急诊来院。既往健康,护理体检:T36.8℃,P80次/分,BP16.0/10.0Kpa,急性痛苦面容,辗转不安,大汗淋漓,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检查正常,服部平软,左上腹轻度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无亢进及减弱,辅助检查:血淀粉酶512μ(苏氏法)。请问: 1、该病人最可能医疗诊断是什么? 2、主要护理诊断有哪些? 3、针对疼痛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答: 1、急性胰腺炎 2、疼痛:与胰腺化学炎症及腹膜炎有关②体液不足:与体液丢失过多,不能正常摄入有关 3、绝对卧床休息:指导和协助病人取弯腰、曲膝侧卧位,有助于缓解疼痛,因剧痛而在床上辗转反侧不安者防止患者发生坠床 ②密切观察和反复评估病人腹痛的程度、部位、范围、性质有无改变,是否出现新的伴随症状如腹肌紧张、腹胀等 ③禁食:多数病人需完全禁食1-3天,禁食期间应做好口腔护理和输液管理,给予足量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液静滴 ④胃肠减压:进行持续胃肠液引流来减少胰液分泌,从而达到减轻腹痛和腹胀的目的 ⑤解痉镇痛:按医嘱给予解痉镇痛药物治疗,如阿托品、异丙嗪,疼痛严重者遵医嘱给予地吸盘和哌替啶以缓解疼痛 ⑥心理支持 二、病人,女性,40岁,发病前曾进油腻食物,半夜出现右上腹持续性剧痛,向右肩发射,寒战、高热、恶心、呕吐,急诊入院。以往有胆石症病史。体检;T39.2℃,血压11/8KPa,急性病容,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巩膜深度黄染,口唇干燥,剑突下偏右季肋压痛,肌紧张,有反跳痛,肠鸣音减弱,白细胞计数22×109/L,中性粒细胞88%。分析病例,回答以下问题: 1、该病人目前的医疗诊断是什么? 2、如病人行手术治疗,手术后护理要点是什么? 答:1、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胆石症 2、①观察生命体征、给氧 ②遵医嘱输液、给予抗生素 ③血压平稳后改半卧位 ④肠蠕动恢复后开始进流质饮食 ⑤观察有无胆道出血和急性肝衰竭等并发症 ⑥做好T管的护理,包括妥善固定;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形状、引流量及病人症状改善的情况;适时协助医生拔管。 三、病儿,男,10个月。因阵发性哭闹20小时来诊。其母亲述说;12小时前患儿开始哭闹,呈阵发性,哭闹发作时患儿面色苍白、惊慌、蜷缩体位,不让抚摸腹部,不哭闹时仍玩耍,但不想吃奶。10小时以前出现呕吐,为所进奶水,,共呕吐4次,量约300ml。发病后无大便,也

严重心律失常的观察要点和护理常规

严重心律失常 各种原因所致的突发性心律紊乱或在原稳定性心律失常基础上的突发性加重,是ICU常见的临床急危重症之一。由于ICU病房大部分的严重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学可能产生严重影响或潜在影响,可能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因此需及时辨认及紧急处理。 【观察要点】 1.清醒患者大多具有明显的临床自觉症状,如:心悸,气短,胸闷等。 2.心电监测:对血流动力学有明显影响的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 a 室性心动 过速b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d 心室扑动 c 心室颤动 d 不易鉴别宽QRS波群心动过速 e 严重的缓慢型心律失常。 3.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的病因和诱因:a 原发性或新发性的心脏病;b 过度劳累; c 剧烈的精神或情绪刺激; d 供氧不足; e 严重的电解质紊乱; f 休克;g 心衰,心肌缺血;h 感染;I 急性中毒 【护理】 1.做好床旁心电监测,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予紧急处理。 2.吸氧与人工通气:吸氧可以增加血氧浓度,有利于缺血心肌供氧,减少 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如需人工通气,应通知医生,使用人工呼吸机。 3.建立静脉通路: 常规建立静脉通路方便患者用药。心律失常的病人由于心 脏泵功能下降,在补液量方面,外源性液体补液量应受到限制。 4.抢救设备与药物:备好抢救设备及药品,如:除颤仪,起搏仪,气管插 管用物,人工呼吸机,肾上腺素,利多卡因,美托洛尔,胺碘酮,西地 兰,阿托品等。 5.休息与活动:需绝对卧床休息,严格限制活动。 6.饮食和排便:饮食需含必需热量和营养,富含纤维素,清淡易消化,低 盐低脂饮食,禁忌饱餐,防止便秘,如发生便秘可给缓泻剂或低压清洁 灌肠,避免排便用力过度或屏气,必要时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 7.情绪和睡眠:病人情绪常常不稳定,自身行为控制力下降,需给予耐心 的解释和心理护理,如过度紧张可适当应用安定,保持足够的睡眠,利

案例分析经典内科病例汇总

案例分析经典内科病例汇总 一、呼吸系统疾病护理 1、慢性支气管炎【病例】 病人,女,55岁,咳嗽、咳痰10余年,每年秋冬季节明显,且持续3?4 个月。近1周咳嗽加重,伴发热。查:T38C, P116次/分,R32次/分,BP130/75mmHg 双肺可闻及湿啰音。初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护理诊断/问题:①清理呼吸道无效或低效与无效咳嗽、痰液粘稠有关。②体温过高与慢支并发感染有关。 2、阻塞性肺气肿【病例】 病人,男,69岁,吸烟40年,反复咳嗽、咳痰30年,每年发作持续超过3 个月。近5 年开始出现呼吸困难。2 天前开始发热,咳黄粘痰,痰不易咳出,喘息加重。体检:体温38.6 °C,脉搏102次/分,呼吸26次/分,血压130/70mmHg 病人神志清楚,消瘦,口唇发绀,胸廓呈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减低,叩诊过清音,呼吸音粗,双肺满布哮鸣音,肺底散在湿哕音。血常规:白细胞12.2 X 109/L。X线胸片:两肺透亮度增加。初步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阻塞性肺气肿(急性加重期)。护理诊断/问题:①气体交换受损与呼吸道阻塞、肺组织弹性降低、残气量增加引起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有关。②清理呼吸道无效或低效与呼吸道炎症、阻塞、痰液过多、痰液粘稠、无力咳嗽有关。 ③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呼吸困难、疲乏等引起食欲下降、摄入不足、消耗量增加有关。④知识缺乏:缺乏对疾病的基本知识与康复知识的了解与缺 乏院前指导或缺少信息来源有关。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例】 病人,男,67岁,吸烟40余年,慢支病史20余年,气短5年。体格检查: T36C,P96次/分,R20次/分,BP130/85mmHg桶状胸,双肺叩诊过清音,触觉语颤减弱,肺泡呼吸音减弱。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1.0cm。辅 助检查:白细胞11.0 X 109/L,N78%,L22%。X线胸片:双肺透亮度增加,肺动脉扩张。初步诊断为:慢性肺心病(代偿期)。护理诊断/问题: ①气体交换受损与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肺血管阻力增咼有关。②活动无耐力与心、肺功能减退有关。③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