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茶叶产业发展的历史与展望

茶陵茶叶产业发展的历史与展望
茶陵茶叶产业发展的历史与展望

茶陵茶叶产业发展的历史与展望

茶文化源远流长

茶陵是我国最早开发、利用茶树的地区之一,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茶文化源远流长。一是茶祖在茶陵。战国时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就将口头流传的茶的起源记载了下来:“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唐以前称茶为荼)而解之”。这在《史记》、《淮南子?修务训》等其他历史文献中也有记载,均为世人所公认。而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就发生在“茶山”,即茶陵的云阳山。这在清代陆廷灿的《茶经》中记载得很清楚,书中写道:“长沙茶陵州,地居茶山之阴,因名。昔炎帝葬于茶山之野。茶山,即云阳山,其陵谷间多生茶茗故也。”云阳山和炎帝陵可证“茶祖在茶陵”。二是饮茶始于茶陵。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这是我国把茶作为饮料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因为“茶祖在茶陵”,所以推而言之,饮茶始于茶陵。三是茶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茶命名的行政县。茶陵,即茶山之陵。据文献记载,茶陵开始因为产茶而被称为茶乡,后因炎帝“崩葬于茶乡之尾,是曰茶陵”。茶陵在西汉初期为候国,汉高祖五年置县,隶属长沙国,当时茶陵县称为“荼陵县”。所以,茶陵县的县名除与炎帝陵有关之外,更是因茶而名。陆羽在《茶经》中明确指出茶陵是因陵谷生茶茗而得名,即“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

由于炎帝神农氏在茶陵发现了茶,开创了饮茶之先河,所以茶陵种茶、制茶、饮茶的习俗自古沿袭下来,茶陵民间

至今还流传采茶歌,民间的八宝茶、姜茶、豆茶、芝麻茶、萝卜茶、盐茶等深受人民群众喜爱,饮茶成为茶陵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敬奉客人用茶成为人们日常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最先礼节。

受茶文化的影响,茶陵农耕文化特别发达,历史上“农勤于耕,士勤于学”之风甚炽,历代兴办书院38所,科举考试中进士者127人。

因此,我们可以说,茶陵是一个神奇古老的茶乡,一个茶祖文化发源的圣地,一个令茶人无限敬仰的地方。

茶叶生产历史光荣

茶陵以产茶著称。历史上曾是我国主要的茶叶生产基地之一,无论是茶叶的品质还是茶叶的产量均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云阳山的云雾茶、县城的六通庵茶、桃坑的花石潭茶,都享有盛名。陆羽的《茶经》记录茶叶产地时,湘茶产地首列茶陵,说明茶陵茶叶种植在中唐以前兴盛。明清时代,茶陵茶叶的发展仍处于前列,茶陵的景阳山茶成为清代名茶。但到民国时期茶叶生产急剧衰落,1934年茶叶种植面积仅60亩,总产1吨,居民饮茶多由县外运来。抗日战争胜利后,茶叶生产缓慢恢复。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快速发展,除1960年至1963年三年困难时期外,茶叶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直线上升。1964年起,省属洣江茶场、县属虎踞茶场、长岭茶场和部分公社、大队茶场相继兴办,逐步建立以红碎茶为主、绿茶为辅的产品结构,注重技术培训,产销对路。1974年,茶陵被定为湖南省红碎茶生产基地县。1978年,全县有洣江茶场、长岭茶场、虎踞茶场、

马江茶场、高陇茶场、秩堂茶场、下东茶场、舲舫茶场8个大型茶园,面积13237亩,总产677吨,被列为全国100个茶叶生产基地县之一。1980年,茶叶种植面积发展到14030亩,产量达到1350吨,茶叶生产达到顶盛时期。1981年后,茶叶种植面积开始下降,至1989年,全县茶园面积减至9130亩,总产下降到777吨。特别是到了二十一世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茶陵县茶叶生产急剧滑坡,到2007年,全县仅有茶园面积2400亩,茶叶产量320吨,产值800万元。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茶陵茶叶生产滑坡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因素。具体来说,一是茶园布局不尽合理。不宜种茶的地方种茶多,而生态环境好、适宜茶叶生产的山区种茶少,使茶叶生产缺乏发展前景。二是茶叶精深加工滞后。大部分茶园茶叶加工设备陈旧,加工水平仅停留在“手揉、锅炒、晒干”层面上,精、深加工少,致使茶叶成品质量差、售价低,经济效益不好。三是人为损毁茶园。上世纪80年代受茶叶比较效益低的影响,发展柑桔等水果一阵风,盲目毁茶园建果园,直接导致茶园面积减少。四是茶叶整体质量难以达到国际标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茶叶进口国家对茶叶的品质要求过高,而茶陵茶叶生产管理水平跟不上,名优茶少,茶叶品质整体质量较差,因而茶陵茶叶生产再次受到重创,茶叶种植面积急剧下降。

尽管茶陵茶叶生产持续滑坡,但茶陵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为发展茶叶生产还是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实施“优质、精品、名牌”战略,推行茶叶品改,引进了福安、福鼎大毫、桃源大叶等10余个新品种,茶叶品质不断提高。二是扶持了有机茶生产。茶陵县无公害茶叶种植面积现已达1200亩,

加工工艺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因而茶陵茶叶的质量在全国仍属上乘,远销美国、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1984年,洣江三套红碎茶二号被国家农牧渔业部评为优质产品;1994年,洣江云峰茶在全国“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居第二名;1998年,茉莉花茶在湖南省行业评比中名列第一;2006年,在全国茶叶博览会上,洣江翠芽茶获得全国名优茶绿茶评比金奖。

总之,茶陵的茶叶生产几起几伏,但“伏”是暂时的,总的来说,呈“起”的趋势,历史上多数时期处于辉煌的地位。

发展茶产业前景广阔

茶陵农业基础条件较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恢复发展茶叶生产和开发茶文化旅游项目有着广阔的前景。

(一)发展茶叶生产有良好的基础和难得的机遇。

一是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茶陵位于罗霄山脉西侧,属丘陵地区,山地资源丰富,峰峦叠嶂,云雾缭绕,土层深厚,地处北纬26°30′至27°7′,气候温和,长年温差不大,适宜茶叶种植,特别是利于茶树高品质物质形成和积累的漫射光多,最适合于名优茶生长。

二是有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茶陵种茶、制茶历史悠久,茶农种茶技术和制茶工艺水平较高。特别是洣江茶业有限公司,其茶园管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防治茶树病虫害方面运用的“综合防治、辩证论治、特殊论治”理念写入了高等院校茶学专业教科书,生产的红茶、绿茶、蒸青绿茶片、

白茶片、有机黑茶和“炎陵牌”系列名优茶,质量可靠,享誉国内外。

三是有龙头企业带动。在茶陵境内的洣江茶业有限公司,现有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4人,熟练制茶工30人,拥有有机良种茶园1205亩,其他茶园1000亩,厂房1.1万平方米,年加工各类干茶的能力达700吨以上,公司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QS认证,现在年销售收入过600万元。该公司对全县茶叶的种植、加工、销售均能起强势带动作用。

四是有比较成本优势和很好的经济效益。茶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前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的传统产茶大省都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茶叶生产的重心必将向中西部宜茶地区转移。茶陵县属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劳动力资源丰富,所以发展茶业具有比较成本优势。同时,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很好。每亩茶叶年产值在5000元以上,种植一亩茶叶相当于耕作十亩水稻的效益。

五是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茶叶作为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特别是绿茶,是国际市场最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据资料显示,目前世界茶叶产量不够,而全球茶叶消费量每年以2—3%的速度增长。日本已由茶叶出口国变成茶叶进口国;在欧共体,世界上茶叶、咖啡、可可三大无酒精饮料中唯有茶叶需求明显增长;我国每年人均消费茶叶量由1993年的0.3公斤上升到2007年的0.5公斤,全国每年内销茶叶需65万吨,而茶叶总产仅55万吨,即使不出口,全部内销还有10万吨的缺口。就是茶陵境内,洣江茶业有限公司的茶

叶也总是供不应求。因此,可以这么说,茶叶只要质量好、科技含量高,销路是不成问题的。

六是有产业政策的扶持。省政府办公厅〔2006〕34号文件《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各级政府及茶叶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扶持茶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当前茶叶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运用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科技引导、扶贫开发、防护林建设、农业技术改造、种苗等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扶持茶叶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我省茶叶产业”。省经济委员会2007年5月下发的湘经投资〔2007〕19号文件,详细规定了“十一五”期间对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规划投资28416万元。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系茶陵洣江茶业有限公司的参股企业。因而,茶陵县发展茶叶产业,首先可以借助茶陵洣江茶业有限公司这一平台,同时通过其他政策渠道,可争取到省、市对茶陵茶叶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资金。

(二)发展茶文化旅游大有可为。

一是发展茶文化旅游符合旅游需求的发展趋势。茶陵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茶文化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如果规划好、研发好它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则可以满足我国主要的旅游消费群体的旅游需求。茶种在山区可以使银发族游客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以茶文化为主题旅游作为中短期项目来进行开发,其耗时不长,可满足新型工薪族游客要求;茶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且在美容、保健方面的附加值,对新女性游客充满了吸引;亲友相聚,能在一片茶山中、优雅的阁楼里品茶、谈茶,交流感情,自然心旷神怡。从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来看,发展茶文化项目迎合旅游者心理变化的大

方向。现在的旅游者大部分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满足于观光和被导游牵着走,他们要求景点具有真实性、参与性、趣味性,追求个性化的服务,最好能让他们作为体验者的角色来旅游。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则完全可以满足这种心理。独辟一块山地让游客种茶、摘茶、炒茶,自制工艺简单的茶叶,可以满足游客的参与性。讲茶祖文化,在品茶中讲茶经,说茶艺,论茶道,游客何乐而不为呢?

二是发展茶文化旅游有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在云阳山开发大片自然茶园,建立茶趣园、茶庄、茶叶手加工体验园等项目,可以改变目前云阳山以观光旅游景点为主的现状,使云阳山成为一个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多元化旅游产品。这样便能使旅游产品更具个性化和多元化。茶陵红色旅游资源和山水旅游资源丰富,如果把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着力打造好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则可使茶陵的旅游目的地呈现自己的特色且符合复合化的要求,增加知名度和对游客的吸引力,促进茶陵旅游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发展茶文化旅游有良好的客源市场。随着今年对法定节假日的调整,我国目前长线旅游所占比例下降,中短线旅游增热;随团旅游人员减少,自驾游、自由行、冲动旅游者越来越多;带有休闲度假性质且有文化内涵和品位的旅游目的地受欢迎的程度越来越高,纯观光式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人数在下降。这种旅游发展趋势,为茶陵打造茶文化旅游项目提供了契机。随着“3211”(衡炎高速、泉南高速、岳汝高速,醴茶铁路、衡茶吉铁路,106国道,S320省道)交通构架的形成,茶陵可以成为长沙、株洲、湘潭城市居民外出休闲度假的理想地,岳阳、衡阳和郴州地区城市居民中短

线旅游的备选地,赴炎帝陵、井冈山旅游的必经地。开发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让人们既可休闲,又可度假。只要做好宣传工作,便可吸引上述城市的中短线游客以及赴炎帝陵、井冈山的游客到茶陵旅游。

(三)努力创造茶叶产业发展新辉煌。

茶叶是茶陵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茶叶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弘扬茶文化、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茶陵县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抢抓机遇,抓紧抓好茶叶产业的发展,着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1、立足县情,做好规划。茶陵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发展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属于拓展区内的现代农业协调发展区,且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正在兴起,为宣传茶文化、做大茶产业提供了机遇。鉴于这种县情,茶陵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可确立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茶叶品质、发展生态旅游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重点抓好茶园布局、茶类结构两大调整和茶园、茶厂、茶叶加工贮藏保质技术三项改造,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茶叶整体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坚持以人为本,开发茶文化旅游项目,不断提升茶叶产业整体素质,再造茶叶产业新优势,努力实现茶陵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一是要搞好名优茶与无公害茶和有机茶两大生产基地的规划。重点做好茶园布局、茶园规模和茶叶品种改良方面的规划。二是要搞好茶趣园的规划。可在云阳山靠仙人湾一侧规划建设百亩标准化生态茶园,将其建成天然绿色植物园、名茶品种示范园、新奇独特的立体生态茶趣园。三是要搞好以茶文化节为主题的茶园生态游、茶保健旅游、茶民

俗风情游、茶文化学习考察游、茶乡夏令营等旅游产品的开发规划。四是要搞好以茶为原料的各种绿色食品和与茶有关的美容护肤产品等茶叶深加工产品的研发规划。

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县茶园面积恢复到5000亩,茶叶总产量600吨,产值达1000万元;茶文化旅游项目全面启动。到2020年,茶园面积2万亩,茶叶总产量3000吨,产值过1.2亿元;接待茶文化旅游人次达10万以上。

2、更新观念,理清思路。加快茶陵茶业发展,必须树立大茶叶产业观念,在抓好茶叶生产的同时,切实抓好茶文化建设,以及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业。要用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去做茶产业的工作。从茶陵茶叶产业的历史和现状来看,今后茶产业的工作目标要由过去单纯注重产量向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一些主要农产品出现结构性、阶段性和地域性过剩。茶叶更是如此,尽管世界消费量是稳步增长的,但产量的增加大于销量的增长。现在一些稍有点名气的毛尖茶,一斤少则三、五百元,贵者上千元,要当一亩甚至几亩普通茶的产值。所以,茶叶生产应当逐步弱化产量目标,注重质量和效益目标。茶产业的工作领域要由过去单纯注重生产环节向注重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转变,尤其要注重研究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当今的市场经济早已打破了省界、国界,必须认真研究国内、国际两个大市场,并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茶叶的区域布局、发展规模、茶类结构、加工工艺和经营对策。茶产业的工作对象要由单一公有制向多种经济成分转变。茶陵过去公有制的茶场(厂),对茶陵县茶业所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相当一部分公有制茶场(厂)由于体制僵硬、机制不活都纷纷倒闭。而原属乡镇企业的长

沙县金井茶厂自身只有4000亩茶园,2000年改制成股份制企业后,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如今将茶园面积扩展到40000亩,成为了产值达亿元、利税过1000万元的茶叶产业龙头企业。所以,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在茶叶加工、经营方面的能人志士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茶业发展上,给茶叶生产、加工、经营领域和茶文化旅游尤其是茶文化方面注入新的活力。

3、因地制宜,调优布局。一是调优茶园布局。茶园布局不合理是影响茶叶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优质茶园一般在海拔300~800米的山地和库区,生态条件优越,茶叶内质好。所以,茶陵今后的茶园布局要以海拔较高、生态条件好的地区和库区为重点,并与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结合起来,主要选择云阳山和下东、虎踞、秩堂、高陇、七地等丘陵地区以及洮水水库库区布局茶园。二是调优茶类结构。要加大名优茶的开发力度,在严格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照加工、贮藏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尽可能多生产名优茶。

4、依托科技,提高效益。依托科技进步,抓紧抓好茶园、茶厂和贮藏保质三大技术改造,是增强茶叶市场竞争力、提高茶叶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茶园技术改造方面,一要搞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力争到2010年,良种普及率达到70%以上;二要大力推广茶园机械修剪、采茶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三要普及规范化栽培技术,保证茶叶无公害化生产。由此切实解决茶叶低产、低质、低效和高农残问题。茶厂的技术改造方面,要重点抓好骨干茶厂的技术改造,使其达到年产300吨以上优质茶的规模,实现名优茶加工机械化、标准化。加工和贮藏保质技术的改造方面,重点是改进茶叶加工工艺和冷藏保鲜方法。对于同一个品牌

的茶叶,要形成统一加工流程、统一加工方法、统一加工标准,并按标准进行培训、进行检验。要尽快建立冷藏保鲜库,确保茶叶的品质。

5、打造品牌,拓展市场。目前,茶陵茶叶品质良好,但还缺乏一个在全国乃至全球叫得响的品牌,因而,影响了市场的拓展和综合效益的提高。为此,要着力实施品牌战略。一是要逐步扩大有机茶生产规模,鼓励和扶持发展名优茶,支持茶叶品牌建设。二是要挖掘、整理、宣传好茶陵的茶文化。茶陵的茶文化实质上就是茶祖文化。可成立专门的茶祖文化研究机构,组织“茶祖文化论坛”,挖掘茶史,研究茶艺,宣传茶祖文化,提高茶祖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茶产业中的始祖地位,让世人都知道“茶祖在茶陵,茶陵产名茶”,从而有效提升茶陵的茶叶文化品位和知名度。三是要做好茶业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可策划茶祖茶形象代言人选拔赛、茶文化旅游小姐大赛等系列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农博会、商品博览会、推介会,利用电视、网络、平面媒体等宣传手段,扩大茶陵茶叶、茶制品和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影响力。总之,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将茶陵的茶叶和茶文化旅游项目打造成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通过品牌效应,使茶陵的茶业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占有重要的份额。

中国茶叶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分析

中国茶叶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分析 世界茶叶80%产在亚洲。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五大产茶国的茶叶产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80%。中国茶叶产量从2000年的67.6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93.4万吨,增长了38.1%。茶叶产值从2000年的9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55亿元,增长了72.2%,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并且在2005年,我国茶叶产量超过印度,重新夺回第一大产茶国地位,实现了以吴觉农为代表的近代茶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当前,我国茶叶产量、国内销售、茶叶出口都处于历史最好的水平。主要得益于地方政府资金支持,茶叶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新的资本进入,茶叶新技术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及茶叶新产品的开发等,这些都为我国茶叶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1、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茶叶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并且通过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等措施,促进了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在西部开发、扶贫政策和退耕还林等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各主要产茶省都发展了相当数量的新茶园。茶农在茶叶良好经济效益促进下,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并且加大了对老茶园的改造力度,淘汰了一些生产效益低的茶园。我国茶园面积由2000年的108.9万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130万公顷,增长了19.4%。近年来新发展的茶园基本上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建设的,生产能力高、茶园投入力度大,从而使得我国茶叶产量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2、企业的多元化。 茶叶放开经营后,我国茶叶企业发生结构性变化,大多数国有加工、流通茶叶企业实现了股份化、民营化转制。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第一家实行改制的“老字号”茶叶企业,改制后的股本为3000万,国有(企业)参股20%,10%社会法人股,主要是两家上游生产企业,其他70%职工股。改制后企业的机制变活了,企业有了自主权,有了资金积累,通过几年来的运作,张一元的年销售量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茶叶产业的发展,也吸引国内大的集团纷纷进入茶叶领域,云南制药企业盘龙云海和云南白药集团已经开始涉足茶产业。白药集团认为普洱茶的发展过程与云南白药的发展过程极为相似,初期都是小家小户分散式生产,后来随着工艺技术改进,规模化生产成为必然。云南澜沧江啤酒集团也把开发茶产品作为今后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与此同时,个体私营

公司茶产业发展规划

公司茶产业发展规划建议书 一、企业市场前景及现状分析 1、市场前景分析 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善,全球对茶叶认知度和人们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程度的提高茶叶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从国际市场看,近年来我国茶叶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特别是绿茶在国际市场上优势明显。2009年我国出口茶叶30.29万吨,金额达到7.05亿美元,数量、金额分别较上年增长2.02%和3.3%。从国内市场看,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茶叶消费向品牌化、安全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无公害茶、有机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年人均茶叶消费量仅为0.7千克,潜在的国内市场规模使茶产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省内市场看,我省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随着经济的崛起,茶叶消费将呈刚性增长。如果年人均茶叶消费量由现在的0.26千克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0.7千克,省内市场销茶量将增加到10万吨,产量与销量缺口达2.8万吨以上;如果提高到广州、上海等地年人均消费茶叶1千克的水平,省内市场销茶量将增加到10万吨,产量与销量缺口5.8万吨以上。可以预见今后10年我省茶产业发展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自《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颁布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我县茶产业的发展必将在“十二五”期间迎来第二个春天。 2、企业现状

现有可开采茶园1000余亩,新开发茶园400余亩, 二、茶产业发展规划建议 (1)基地建设:对于新发展茶园,要“建一片,成一片”。对于已建成的幼龄茶园,科学肥水管理,三年过渡到投产园。对于已开采茶园,加强肥水管理,合理修剪,变投产园为丰产园。 (2)生产加工:充分利用鲜叶资源,加大干茶产出量,增加茶叶毛收入。合理安排采制时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净利润。 (3)产品定价:通过实施产品组合战略,即将产品划分为利润产品、竞争产品、销量产品,获得组合竞争优势,最大限度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和竞争应对。通过逐渐导入和完善新产品开发战略,实现销售一代、开发一代的战略体系。通过完善产品专门化管理,确保各产品的市场成功和利益最大化。 (4)营销攻关:体现在以品牌促渠道,以品牌拓渠道。可采用连锁经营、合作经营及代理三维立体渠道,不断加大市场培育与开发力度,以实现销售的跨越式增长。 (5)组织架构:以现有组织架构为基础,完善人力资源配置,完善组织架构,制定科学明确的部门及岗位职责,实现分工合理,权责明确,高效协作。 (6)市场定位:增设部门,随时收集潜在市场信息,为下一步业务拓展提供准确参考依据。 (7)物流配送:初步建成物流配送基地,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形成物流园区雏形,使其具备发展为综合型物流园区的基本条件。

茶叶出口贸易市场分析

茶叶出口贸易市场分析

天然茶行进出口有限公司成立于一九八八年,产品畅销海内外市场,优质的产品和真诚的服务理念得到客户的青睐和肯定。目前公司主要经营红茶、白茶、绿茶、青茶、黑茶、黄茶六大系列下各类茶叶的出口。 欧洲、亚洲作为中国茶叶销售的两大市场,一直是中国茶业出口的传统市场,本文主要从产品出口到消费出口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天然茶行进出口有限公司出口茶业至欧洲、亚洲做出口茶业成本核算,为出口茶业的宣传和推广设计出口经营方案。 关键词:茶业出口贸易市场分析 一、出口商品概况 天然茶行进出口有限公司经过多次深化改革而成的专门经营研发茶业进出口的国际品牌

绿茶绿茶,又称不发酵茶。绿茶是未经发酵制成的茶,因此较多的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较多。绿茶中的这些天然营养成份,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具有特殊效果,是其他茶类所不及的。绿茶是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绿茶。绿茶是将采摘来的鲜叶先经高温杀青,杀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绿色,然后经揉捻、干燥而制成,清汤绿叶是绿茶品质的共同特点。绿茶是未经发酵的,中国产量最多,饮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茶。它的特点是汤清叶绿,营养丰富,可以防止疾病。 适宜人群 一般人均可饮用。

1.适宜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油腻食品食用过多者、醉酒者。 2.长期吸烟饮酒过多,发热口渴、头痛目昏、小便不利及进食奶类食品过多者也宜食。 绿茶主要有西湖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较为出名。 黑茶依据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名黑茶。六大茶类之一,属全发酵茶,主产区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陕西等地。黑茶采用的原料较粗老,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制茶工艺一般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四道工序。黑茶按地域分布,主要分类为湖南黑茶(茯茶)、四川黑茶(边茶)、藏茶、云南黑茶(普洱茶)、广西六堡茶、湖北老黑茶及陕西黑茶(茯茶)(俗称黑五类)。

关于湖南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分析

关于湖南省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分析 大纲: 一、新化县发展现状简介 (一)新化县基本概况 1 地域简介 2 资源简介 3 交通位置概括 (二)新化县经济发展现状 1 经济发展现状 2 现阶段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一)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概念 1 定义 2 性质 3 任务 (二)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1 规划类型和原则 2 规划的战略模式与发展目标 3 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客观基础 三、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SWOT分析 四、结束语 关于湖南省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分析 摘要: 关键词:新化县区域经济规划 一、新化县发展现状简介 (一)新化县基本概况 1地域简介 (1)新化县地处湖南中部,资水中游,雪峰山东南麓,地处北纬27°31'-28°14,东经110°45′-111°41,辖区总面积3567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2个国营林场、1个经济开发区,全县人口130万,其中农业人口116万。境内多为山丘盆地,气候温和,环境宜人,素有“湘中宝地”之称。 (2)新化地貌属山丘盆地,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脉耸峙;东部低山或深丘连绵;南部为天龙山、桐凤山环绕。地貌属山丘盆地,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脉耸峙;东部低山或深丘连绵;南部为天龙山、桐凤山环绕;中部为资水及其支流河谷,有江河平原、溪谷平原、溶蚀平原三种,系河流冲积、洪积而成,大多在海拔300米以下。南北最长直线69公里,东西最宽直线83公里,总面积3567平方公里,折合535.05万亩.新化县总面 积占全省1.693%,占娄底市面积43.94%。境内多为山丘盆地。 2资源简介

(1)新化是中药材资源的宝库。广阔的地域、复杂的地形、优良的土质、温和的气 候,给珍稀药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集多样与珍稀、天然与人工栽种于一体的药材资源特色。据考察鉴定,境内有中药材894种,其中植物类160科7 86种,动物类72科101种,矿物类7种。符合药典标准的有135种。在这种类繁多的药材资源中,有天麻、玉竹、杜仲、厚朴、黄柏等大量珍贵药材,主要分布于县域北部、西部、西南部的山地之中。在大熊山区海拔900米以上的草坡、丛林之中,平均每平方米有药用植物3.18种之多。 (2)新化素有“江南煤海”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在广阔的地域内,已发现矿产36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14种,开发利用的26种,矿产地115处,其中煤、锑、金、铜、钨、砷、石灰岩、石膏等优势矿产,储量丰富、相对集中,易采易选,配套程度高。新化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储量3.05亿吨,铁矿贮量2千万吨,锑矿55万吨,石墨矿200万吨,硅石9.8亿吨,高岭土矿750万吨,花岗岩7.8亿立方米,大理石175万立方米。 (3)新化县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全省杉木林基地县、竹林面积2.2万公顷以上的省重点毛竹基地县、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县,丰富的森林资源享誉三湘。据勘查,全县现有林业用地19.2万公顷,有林地16.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5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0%。在大熊山林场,保存着1200公顷原始次生阔叶林,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物种资源,被誉为中南地区物种基因宝库。新化林种结构以用材林为主。用材林总蓄积量512万立方米,其中杉木蓄积270万立方米,松木蓄积215万立方米。经济林以柑桔、板栗、油茶、杜仲、茶叶为主,总面积1.2万公顷。楠竹是新化第三大森林资源,总面积达2. 2万公顷,蓄积4800万株。目前,全县正对低产竹林进行高标准改造。丰富的森林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据专家估计,全县仅楠竹资源一项,每年即可加工竹地板30万 平方米。 3交通位置简介 (二)新化县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发展现状 (1)农业大县 全县农民人平纯收入由1986 年的329元增加到2002年的1273元,贫困人 口由198年的72.4万人下降到2002年的12.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0.53%下降到 10.6%,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2)工业已初步形成机械、电子、陶瓷、建材、冶金、煤炭、化工、食品、造纸、竹木加工等10大工业支柱产业;新化被列为全国“星火技术开发密集区”和电子陶瓷、艺术瓷出口基地。 (3)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9.51亿元,同比增长 6.8%。其中:第一产业增 加值10.96亿元,同比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5.90亿元,同比增长8.5%;第三产 业增加值12.65亿元,同比增长11.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284元,比上年增加117 元。 2现阶段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一)经济规划的基本概念

茶叶产业化调研报告

茶叶产业化调研报告 积极接轨杭州茶都努力打造淳安“茶乡” 我县是浙江省的产茶重点县茶叶也是我县农村经济的传统骨干产业产茶历史悠久鸠坑茶唐代既为贡品我县也是国家“十大茶种”之一“鸠坑种”的原产地。我县所产茶叶品质优异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良好声誉是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县有茶园面积14.5万亩其中采摘茶园面积12万亩20__年全县茶叶产值实现2.69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年茶叶收入达到690元。茶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15.8%茶叶产业真正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我县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20__年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积极把杭州创建成为中国茶叶展示中心、茶叶信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茶叶贸易中心、茶文化中心和茶旅游中心。我县是杭州的后花园也是杭州地区最大的产茶县茶园面积占杭州市的32.4%产量、产值分别占杭州的12.4%和26.4%在实施“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中我县的地位举足轻重。我们应积极响应和主动接轨这一战略充分发挥我县茶业资源优势和千岛湖生态环境、旅游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茶叶产销规模积极实施“千岛玉叶”品牌战略努力引进培育茶加工企业拉长茶产业链强化千岛湖鸠坑茶文化宣传开发茶叶生态观光游把我县建设成为杭州茶都的

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游基地、茶研发基地真正实现“杭为茶都淳为茶乡”。 1.确立新战略“杭为茶都、淳为茶乡”这一战略的提出和付诸实施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措施、新的探索可谓任重而道远。一要统一思想营造氛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全县上下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茶叶协会要围绕打造“淳安茶乡”这一目标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做好全面接轨杭州“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的准备综合各方力量不仅要做好茶产业领域的文章还要在旅游、文化、休闲、市场等诸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充分营造“茶乡”氛围;二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深入调查研究、专家研讨的基础上对涉及茶乡打造的各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首先要全面规划茶乡的打造不仅涉及茶产业的发展还包含茶工业、茶旅游、茶文化等诸多方面农业、供销、旅游、城建、计划、经贸、宣传等多个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其次要科学规划合理划分茶园基地、茶叶加工、茶叶销售的重点区域对产茶自然环境优越、生产基础扎实的区域实施重点扶持在城镇、旅游设施建设进程中应充分考虑茶馆、茶休闲购物等茶叶休闲区的规划同时利用我县一流的生态旅游环境和茶文化遗存科学规划好1~2条茶业旅游线路;第三要建立健全规划执行监督检查制度强化规划的强制性、严肃性和一贯性;三要强化领导协调发展。“接轨杭州茶都、打造淳安茶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以县委、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农办、农

陕西省汉中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

陕西省汉中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茶产业是我市促进农民增收的区域性主导产业。为进一步提升我市茶产业发展水平,促进茶农增收、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按照《陕西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要求,结合汉中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汉中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汉中茶区属全国四大茶区中的江北茶区,主产绿茶。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产茶县的大力推动下,我市茶产业按照“扩基地、打品牌、强管理、提效益”的发展思路和“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清洁化”的要求,在基地规模、加工水平、品牌建设、产业化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全市茶叶产区分布在西乡、南郑、勉县、宁强、城固、镇巴、略阳、洋县8个县112个乡镇894个行政村;茶园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县4个,5—10万亩的县2个,1—2万亩的镇24个,2万亩以上的镇10个;在南郑、西乡、宁强等县建立良种茶苗繁育基地1000亩以上,年出圃良种茶苗上亿株。 截止2012年底,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79.01万亩,其中采摘园面积47.2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从2005年的不到0.4%提高到2012年的27.7%;茶叶总产量达2.33万吨,第一、二产业总产值达

到27.6亿元。全市共建设茶叶现代农业园区10个,其中省级5个,市级5个;茶叶加工企业800个,茶叶经营企业653个,年产值1000—2000万元的企业22个,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6个,其中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5个,省级9个;年加工能力500吨清洁化生产线企业1个,200吨以上的清洁化生产线企业15个,清洁化生产线总数达到25条。 (二)主要成效 1.标准化生产步伐加快。2006年,省质监局将《汉中绿茶标准综合体》作为陕西地方标准正式颁布实施;2007年,“汉中仙毫”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质监总局发布了质量技术标准;市质监局颁布了《地理标志产品汉中仙毫茶》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汉中仙毫茶加工技术规程》。同时,每年有计划地就标准内容开展技术培训。各类茶叶标准的制定和颁布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市茶叶标准化生产。 2.品牌整合成效明显。2005年,市政府将20多个茶叶品牌统一整合为“汉中仙毫”,对外营销推广,并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荣获201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最具发展力品牌”和“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13.08亿元,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前二十强。2013年4月,在享有“世界商业之窗”的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汉中仙毫获得茶叶类唯一金奖。汉中仙毫已经成为汉中绿色产业的杰出代表,也是宣传汉中的一张响亮名片。

我国茶叶出口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茶叶出口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茶叶出口现状及趋势分析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科技创新任重道远转型升级大势所趋 我国茶叶出口现状及趋势分析 虽然2010年我国茶叶出口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仍存有不少瓶颈需突破,茶企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加强宣传推广力度,走科技兴茶之路。同时要注意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需政府、行业、企业联手互动,形成合力,才能尽快、尽早实现茶业崛起,提升我国茶业的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我国茶产业发展突飞猛进,茶叶出口量、出口额屡创历史新高,骄人成绩难掩背后隐忧,行业发展面临诸多棘手瓶颈问题,行业全面转型升级是中国茶引领世界茶叶发展潮流大势所趋。 2010茶叶出口金额创新高 自2005年以来,茶叶出口量始终徘徊在28-30万吨,2009年突破30万吨,创历史新高,2010年出口30.24万吨,同比基本持平,但出口金额再创新高,达7.84亿美元。分析来看,2011年,我国茶叶出口有以下几大特点: 首先,绿茶、花茶、普洱茶出口量上升,红茶、乌龙茶出口量下降。2010年,我国绿茶出口23.42万吨,同比增2.12%,金额5.67亿美元,同比增8.07%,实现连续9年量价齐增;花茶出口7356吨,同比上升24.4%,出口金额3990

黄冈市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黄冈市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黄冈市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目前存在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等问题。本文主要就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经验总结。 标签:茶叶现状对策 茶叶是黄冈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已成为黄冈市当前效益农业的主要发展支柱产业。具有显著特色和地域优势的黄冈茶产业已成为黄冈市部分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发展黄冈市茶叶经济已迫在眉睫。 一、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 1、黄冈市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湿度大,无霜期长,适合茶树生长。黄冈市产茶历史悠久,在唐代黄冈就有宫廷贡品茶,宋代朝廷在蕲州就设有专营茶叶的机构。改革开放以后,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茶叶经济,现在黄冈市七县二市一区均产茶叶,茶园面积共计30万亩,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人员达50余万人,茶叶总产量6500吨,总产值5亿元。今天,黄冈市正发展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 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导的农业生产体制下,黄冈市的茶叶产业资源被分配到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几千余家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80%从事生产的茶叶企业,茶园面积在500亩以下,产值在10万元以下,有近一半面积的茶园在农户手中,从事加工的茶叶企业平均年生产能力在1000公斤以下,销售以个体户零售为主,经营分散,缺乏具有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茶叶企业。 2、黄冈市茶叶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 茶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入世对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黄冈市茶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部分地方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农户”的管理运作模式,发展壮大了一批茶叶企业,使他们生产的茶叶占据了黄冈3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导着黄冈市高档茶叶的生产消费市场。尽管如此,黄冈茶叶企业的发展仍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80%以上的茶叶企业的生产销售人员是以农村务农的农民为主,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缺乏技术骨干,难以接触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管理粗放,产品技术含量低,故导致黄冈茶叶在低附加值产业链上徘徊。

金寨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

金寨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 一、规划概要 为进一步做好特色产业发展工作,充分发挥我县中药材资源优势,推进中药材产业化进程,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根据县政府《关于编制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紧急通知》,特制定本规划。 二、发展基础与环境现状 (一)发展基础 1、中药材资源现状 我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中药材天然产地,全县共有药源动植物273科1363种,其中植物类196科,1303种,动物类41科56种,药源矿物4种。省重点普查的270种中药材中,金寨县产有220种,珍稀药材20种。主产茯苓、天麻、灵芝、杜仲、金银花、绞股蓝、桔梗、板兰根、野菊花等30多种名贵中药材,年产量26000多吨,其中天麻5000多吨、灵芝1000多吨、茯苓2100多吨、西洋参100吨、葛根1000吨、银杏叶1000吨、野菊花1000吨、桑叶800吨、断血流500吨、问荆500吨,其它药材约8000吨以上。是

全国22个药材基地县、6个茯苓基地县之一。产品远销江、浙、上海、广州、香港等地。 2、中药材种植 县委、县政府将中药材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进行规划和部署,鼓励发展生态产业,促进了我县中药材的生产和发展。至2011年底金寨县发展中药材达13万亩。其中,茯苓5000亩、生姜8000亩、天麻10000亩、灵芝2000亩、西洋参 2000亩、香茶菜2000亩、桔梗2000亩、菊花2000亩、板蓝根1000亩、石斛30亩。全县仅天麻、灵芝、茯苓、西洋参四项实现产值4亿元,其中种植和加工产值分别为2亿元。成为全国灵芝生产第一县、安徽天麻生产第一县、华东地区连片种植西洋参规模最大基地县,境内的沙河乡被誉为“中国灵芝第一乡”。随着天麻野生改家种,西洋参、灵芝等引种成功,中药材生产逐步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 3、中药材种植基地 (1)金寨县金山寨食(药)用菌专业合作社是专门从事菌种培育生产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拥有天麻基地2000余亩,拥有510余户合作农户.

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省供销合作总社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省茶叶产业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决定》和我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特制订本规划。 一、茶叶产业现状和发展形势 “十五”以来,我省茶园面积年均增长13%,产量年均增长20%以上,增速高于同期全国5个百分点,在全国19个产茶省中排第4位。2007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达101万亩,其中可采茶园面积67.08万亩,总产量1.4万吨,茶园面积和产量分别在全国排第8位和第15位;茶叶农业产值7.78亿元,茶叶产业综合产出12.84亿元;57.5万茶农种茶年纯收入5.47亿元,年人均收入951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消费增速加快。陕南茶区位于我国南水北调水源重点保护区,特别是大部分茶区位于富硒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扩大茶叶种植规模有足够的空间。我省加快发展茶叶产业的技术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目前已形成大专院校、茶叶研究所、茶叶科技推广站、技术服务中心共同参与的格局;各级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也为茶叶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茶农增收、企业增效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按照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机械化的要求,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建设优质茶叶示范种植基地,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塑“泾阳茯茶”、“紫阳茶”两大传统品牌,弘扬汉唐皇家佛道茶文化,提升陕西茶叶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改造低产茶园50万亩,培育丰产茶园46 万亩,新建茶园54万亩,使全省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30万亩。认证有机茶园10万亩,认证无公害、绿色茶园100万亩。可采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4万吨,茶叶总产值达到24亿元,茶农种茶年纯收入达到15亿元,茶叶产业综合产出超过40亿元。 三、区域与布局 根据茶树生态适宜性的要求,结合地理、土壤、气候条件及茶叶产业发展潜力等要素,确定陕南3市22个县(区)为我省茶叶主产区。

茶叶出口贸易市场分析

天然茶行进出口有限公司成立于一九八八年,产品畅销海内外市场,优质的产品和真诚的服务理念得到客户的青睐和肯定。目前公司主要经营红茶、白茶、绿茶、青茶、黑茶、黄茶六大系列下各类茶叶的出口。 欧洲、亚洲作为中国茶叶销售的两大市场,一直是中国茶业出口的传统市场,本文主要从产品出口到消费出口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天然茶行进出口有限公司出口茶业至欧洲、亚洲做出口茶业成本核算,为出口茶业的宣传和推广设计出口经营方案。 关键词:茶业出口贸易市场分析 一、出口商品概况 天然茶行进出口有限公司经过多次深化改革而成的专门经营研发茶业进出口的国际品牌企业。公司的主要产品有红茶、白茶、绿茶、青茶、黑茶、黄茶等六大系列,在此专门介绍红茶,绿茶,黑茶三大系列。 (一)红茶、绿茶、黑茶的基本概况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凋萎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因其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中国红茶品种主要有:祁红、霍红、滇红、越红、苏红、川红、英红等,尤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 祁门红茶独具的特色是:成品茶条索紧细苗秀、色泽乌润、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鲜醇酣厚、香气清香特久,似花、似果、似蜜的“祁门香”以闻名于世,位居世界三大高香名茶之首。 绿茶绿茶,又称不发酵茶。绿茶是未经发酵制成的茶,因此较多的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较多。绿茶中的这些天然营养成份,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具有特殊效果,是其他茶类所不及的。绿茶是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绿茶。绿茶是将采摘来的鲜叶先经高温杀青,杀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绿色,然后经揉捻、干燥而制成,清汤绿叶是绿茶品质的共同特点。绿茶是未经发酵的,中国产量最多,饮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茶。它的特点是汤清叶绿,营养丰富,可以防止疾病。 适宜人群 一般人均可饮用。 1.适宜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油腻食品食用过多者、醉酒者。 2.长期吸烟饮酒过多,发热口渴、头痛目昏、小便不利及进食奶类食品过多者也宜食。

关于湖南省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湖南省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茶叶是我省仅次于生猪的第二大创汇农产品,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带动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有着其他经济作物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我省茶叶在产业化建设、出口贸易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加快我省茶叶产业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对于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我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省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主要成效 我省是传统的产茶大省,种茶制茶历史悠久,素有“江南茶乡”的美誉。处于于北纬30°左右的**山区及环**湖区,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茶叶质香味醇,品质优良,生产的绿茶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最好的。 20世纪80年代,我省茶园面积曾达262万亩,产量8.1万吨,是全国茶园面积最大、产量第二位的茶叶大省。虽然90年代初湖南茶业大幅下滑,但从1998年开始,在省委、省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茶业产销形势逐年好转,茶农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涌现出**省茶业有限公司、**省**进出口有限公司、**茶业有限公司、**茶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行

业出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XX年我省茶叶产值10.09亿元,茶园面积120万亩,茶叶总产量8.1万吨,其中出口3.22万吨,创汇3360万美元,居全国第3位,出口均价为1.414美元/公斤,同比提高了20.62%。我省出口欧盟市场茶叶量占全国的1/3强,连续三年保持了全国第一。今年我省茶叶出口来势又十分喜人,出口创汇有望突破3500万美元,跻身全国第2位。 基本经验 总结近年来的做法和经验,主要是如下几条: 1、以出口带动内销,壮大茶叶龙头企业,推动茶业快速发展。 茶叶出口解决了**茶叶的销路问题,带动了全省茶叶品质和价格的普遍提高,促进了产品安全化、标准化、多样化,提升了湘茶的国际形象。出口茶叶中的小包装茶、自有品牌茶所占比重不断加大,开始逐步摆脱主要为国外茶叶进口公司提供袋泡茶原料的不利局面,走上了积累品牌价值、形成品牌效应,增加产品附加值、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良性循环轨道。同时,茶叶出口还有效地带动了茶叶种植、加工、运输等相关产业链,推进了湖南茶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省主要有**省茶业有限公司和**省**进出口有限公司两家茶叶出口龙头企业。**省茶业有限公司由**省茶叶总公司整体改制而来,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和

做大做强海青茶产业(精)

做大做强海青茶产业 打造江北绿茶第一镇 胶南市海青镇党委、政府 胶南市海青镇位于青岛西南部,素有“北方绿茶之乡”的美誉,是山东省北茶科研中心确定的青岛地区唯一的北茶科研基地。全镇64个行政村,1.26万户,4.24万人口,总面积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万亩,其中绿茶3万亩,年生产干茶200余万斤,实现经济效益12000余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100元。茶叶专业村43个,加工企业130余家,国家级无公害茶园基地6处,有机茶园基地5处,茶叶行业协会及专业合作社5家。近年来,作为青岛市的茶叶主产区,海青镇把茶业做为富民兴镇的突破口,加快茶叶产业化发展,将海青茶这一特色农产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着力打造“江北绿茶第一镇”。 一、加强茶叶统一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以科技兴茶作为突破口,通过实行有机茶、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QS认证,加强全镇3万亩茶园的标准化管理。重点是以注册“海青绿茶”商标为突破口,通过建立海青茶质量标准体系、制定《“海青绿茶”商标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等措施,加强对全镇13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的生产管理,把各类茶叶品牌有效整合为“海青绿茶”品牌,举全镇之力对该品牌进行集中统一宣传和推介,促使“海青绿茶”对外形成一个“拳头”,增强市场竞争力,更好推动茶叶产业化发展。同时,加强对茶农的技术培训,实施“科技兴茶”。专门聘请省、市茶叶技术专家担任顾问,按照

标准化生产的要求,从种植、浇水、施肥、修剪、防治病虫到采收,特别是合理用药和田间管理等环节,对茶农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技术指导,扎实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营造防护林带,栽植相生树种,为有机茶叶生产创造微域性气候,做到规范化操作,高标准生产。 另外,利用广播宣讲、科教片播放、科技明白纸发放、组织茶农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将新技术、新办法及时地传授给茶农,切实提高茶农栽培技术。为使海青茶真正成为无污染绿色饮品,加强了茶园科学管护,推广应用新技术,特别是加大推广应用DND生物肥、生物杀虫灯等技术的力度,提高海青茶的内在品质。严格按照“无公害有机茶园”种植的规范要求,积极引导茶农在种植管理茶树时,全部施用农家土杂肥,坚决杜绝使用化肥和农药,为加工优质茶提供优质原料,增强茶叶产业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实施基地带动战略,建设良种茶繁育基地 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全力夯实茶园基地建设,积极推进茶叶基地建设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将北部山区建成高标准的生态示范园、旅游观光园。根据规划、技术、资金和项目建设向“海青绿茶”品牌茶叶基地集中的要求,对新发展的成方连片茶园,制定了优惠奖励政策,每亩分别给予200—300元的补贴;对新发展的无性系茶园,每亩给予600元的补贴,以此推动品牌茶叶基地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成片、分步实施的原则,将“海青绿茶”品牌基地发展重点安排在后河东、后河西等15个宜茶村庄。对各村庄宜

金刚台乡金刚台村茶产业发展规划

金刚台乡金刚台村 2011-2020茶产业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加快我村茶产业发展,促进茶农收入增加、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村按照市、县壮大发展茶产业的要求,充分利用本村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无性系茶,强力推进茶产业, 打造茶叶专业村,为群众发家致富开辟了一条好路子 (一)拥有明显的产业优势 1、生态条件好。我村地处大别山河南境内最高峰金刚台北麓,水源洁净,土壤肥沃,立体气候明显,生态环境优美,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优质绿色有机茶的 自然生态条件。 2、茶叶品质优。我村茶叶产区主要分布在 200 - 700 米的丘陵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茶树病虫害少,所产茶叶 具有香浓、味纯、耐泡、有效成份含量高,无污染的内在品质。 3、发展空间大。我村组组宜茶,户户产茶,发展空间大。无公害茶叶基地2400 亩。 4、政策机遇好。县委、县政府近年来连续出台鼓励茶产 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初步形成茶产业发展 的良好态势。 5、富余劳力多。我村有农村劳动力 780 人,完全可以保证茶叶发展的劳动力需要。加之茶农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基本 技能较熟练,为茶叶健康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具有扎实的产业基础

1、生产基地初具规模。目前,全村茶叶基地面积达到 3000 亩,茶叶年产量45 吨,总产值 1500 余万元。 2、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村不断引进“竹叶青”“乌牛早”等优良无性系茶叶品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认真学习种茶、制茶的先进技术,不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茶叶生产技术水 平,名优茶比率由原来的8% 提高到 30% ,茶叶在全乡人均纯 收入中的贡献率已达到10% 。 3、群众积极性高。从 2006 年至今,群众腾田种茶,每亩收入平均达到 5000 元左右,最高的地块可达 12000 元。目前,山上山下、田间地头种的全部是茶叶,并且全部是群众自发种植。 4、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近年来,我村通过优化、 整合茶叶资源,完善管理体制,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全村茶叶生产人员已达220 人,茶叶专业加工大户10 余户,建成茶叶生产合作社2 个,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格局。 5、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注册了“金刚碧绿”、“龙山碧芽、”“信阳红”红茶等一批茶叶商标,多次在国家、省、市获奖。 二、存在的问题 1、基地规模不大,发展速度不快。全乡8.96 平方公里, 茶园面积仅3000 亩(其中还包括部分零星茶园),茶叶原料 生产不足,每到春茶上市,总会出现加工企业抢鲜叶、消费者抢茶叶的现象,由于面积小、发展速度慢限制了茶叶产业的快

湖南茶产业发展情况简析

湖南省茶叶学 会2011年学 术年会 论文集 湖南茶产业发展情况简析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长沙·410128) 高燕 摘要:文章分析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湖南茶业发展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较强的茶区产业基础、强大的科技力量等有利条件以及浓厚的文化底蕴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指出目前湖南茶叶发展存在种植业、加工业、品牌打造等方面问题。并为进一步推进湘茶产业发展,提出了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无性系茶园、扶持龙头企业、整合品牌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对茶农的培训等方面的建议,以提高湖南茶业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湖南;茶产业;发展简析 1湖南茶叶产业优势 1.1优越的自然条件 湖南自古名茶荟萃,素有“江南茶乡”的美誉,主要分布在北纬30°左右的武陵、雪峰、南岭南岳山区和环洞庭湖区,光热水土组合条件好。尤其是广大山区,云雾多,昼夜温差大,日照偏少,辐射较强,十分有利于茶树生长及茶叶有效成分的积累,所产茶品质优异,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此外湖南的茶树种质资源很丰富。湖南处于茶树迁移、演化的过渡带,保存着许多进化程度不同的茶树种质资源,且一部分资源兼具大叶种和小叶种的特点,如江华苦茶、城步峒茶等,这为我省茶树资源育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先后选育出白毫早、槠叶齐等5个品种被认定为全国茶树优良品种,碧香早等11个品种为湖南省优良茶树品种。 1.2较强的茶区产业基础 茶区产业基础好,茶园集中,劳动力资源丰富,茶叶自然品质好,产茶类种类齐全,红、绿、黄、黑、花茶都有一定规模,既是全国著名的“绿茶优势产业带”,还是全国黄茶集中产区,更是全国最大的黑毛茶产地和边销茶生产加工中心。全省有90多个市县产茶,2005年长沙、石门、桃源、安化、平江、临湘、湘阴7个县被纳入全国茶叶优势区域县(市),被确定为“全国优质绿茶产业带”,2009年我省12个县又被评为“全国100个重点产茶县”。 1978年湖南茶园面积为17.5万公顷,达到湖南茶园面积历史鼎盛时期。上世纪的后二十年,由于茶叶产业不景气,湖南省茶产业一度下滑,到2000年,茶园面积为7.3万公顷。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茶叶科学研究的突破,人们对茶叶有新的认识,茶叶被世人公认为世界饮料之王。湖南借此东风,对茶叶产业进行了科学规划,在一些茶叶生产适宜区发展新茶园,对一些老茶园进行合理改造,湖南茶产业快速发展。湖南目前有茶园面积9.7万公顷,其中近6.7万公顷茶园通过无公害认证,1.8万公顷获绿色食品认证,1.27万公顷获国际、国内多种有机茶认证机构认证。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基于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法

Statistics and Application 统计学与应用, 2018, 7(3), 313-320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b96804917.html,/journal/sa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96804917.html,/10.12677/sa.2018.73037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ang-Zhu-Tan City Cluster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Juan Hou, Sihui Li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Hunan Received: May 31st, 2018; accepted: Jun. 19th, 2018; published: Jun. 26th, 2018 Abstract This paper used factor analysis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discus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obtained five first-level indicators—economic development indicators, research education indi-cators, human resources indicators, openness indicators, and infrastructure indicator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dex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 Regional Economy, Changzhutan Area, Factor Analysis Metho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基于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法 侯娟,李思慧 衡阳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湖南衡阳 收稿日期:2018年5月31日;录用日期:2018年6月19日;发布日期:2018年6月26日 摘要 本文采用了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法讨论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得到五个一级指标--经济发展指标、科研教育指标、人力资源指标、开放程度指标、基础设施指标,并对该指标进行实证分

汪岗镇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汪岗镇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汪岗镇地处商城县南部山区大别山北麓、江淮之间,地理位置优越,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空气清新,是我县南部山区中最优良的茶叶适生地,所产茶叶具有香高、味浓、形美、耐冲泡的优异品质,历史上出产“优茶”、“名茶”、“贡茶”。由于茶叶内质优良,早在宋朝就把商城茶列为“贡品”,行销当时的辽、金、西夏。清朝又被列为慈禧太后必饮茶品。2005年,汪岗镇被列为全县最大的名优绿茶生产镇。2006年,汪岗镇茶叶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1992年生产的“壁渡剑毫”牌茶叶荣获全国中茶杯一等奖,被称为河南省省级名茶,另外所生产的“金刚曲雾”、“信阳毛尖”在历届信阳茶叶节上屡获金奖、银奖。 汪岗镇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始于宋朝,繁荣于明清,近些年来,汪岗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发展茶叶作为兴镇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全力建设茶业经济强镇,使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全镇茶园面积1.2万余亩,其中无性系茶园面积3000亩,拥有商城县黄柏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双峰尖茶叶专业合作社、碧云天茶叶专业合作社三家合作社,拥有一家市级龙头企业—黄柏山茶叶公司。茶叶年总产量达90吨,其中大宗干茶5吨、红茶近3吨、桂花茶1吨,实现总产值按现价计算1.08亿元。茶叶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1.2%,占农业总产值28.7%,对全镇GDP贡献率为24.5%。全镇茶叶产业规模、产量、产值均居商城产茶乡镇

之首,成为商城县最大的名优绿茶生产基地乡镇。 一、茶叶产业主要特点 1、基地建设初步实现规模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全镇茶园面积达到1.2万亩,每年以3000-4000亩的速度递增,全镇16个村,有8个村盛产茶,其中6000亩以上的产茶村1个,种茶农户达4000余户,从事茶叶生产人员约6000余人。 2、茶叶加工不断走向精细化。黄柏山茶业公司已取得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QS质量安全认证,其中有8000亩茶园通过无公害食品基地和产品认证,5户企业取得了绿色食品认证及有机茶加工和产品认证,生产的绿茶系列产品独树一帜。 3、产品营销逐步实现市场化。我镇主要针对对外销售、办公接待、劳保福利、家庭饮用、礼品馈赠等消费需求进行茶叶生产开发,产品畅销北京、石家庄、郑州、驻马店、信阳市、固始等地。 4、产业综合拉动效应呈现多元化。我镇茶产业已发展为全镇经济发展中最能带动一、二产业良性互动的优势产业,茶农户均增收达4500元,人均增收千元以上,每年还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7000人,直接增加劳务收入4200万元。 二、主要做法 1、明确发展目标,扎实推进基地规模发展。1992年以来,汪岗镇历届党委、政府始终都把茶业作为振兴镇域经济,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型产业来发展,把茶叶基地建设纳入各村的主要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