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政治哲学材料分析题答题方法 高三空中课堂整理

上海高中政治哲学材料分析题答题方法 高三空中课堂整理
上海高中政治哲学材料分析题答题方法 高三空中课堂整理

一、哲学常识材料分析题解题基本思路梳理

哲学原理+背景材料+学科能力→设问→答案

命题思路:借用现实的背景材料,依托哲学常识的学科知识考查同学们的学科能力。在这三个要素的交汇点处形成任务设计。或问题设问。

组织的答案必须是背景材料学科知识。

1.运用哲学观点分析和评价社会现象并揭示其实质。

2.设计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说明理由。

3.评价有关材料论述的逻辑性及表达的准确性。

1.运用哲学观点分析和评价社会现象并揭示其实质。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中,来自基层的工人、农民代表有401名,占代表总数的13.42%,比上一届提高了5.18个百分点。

一国的政治制度应该要该国经济发展和文化水平的制约。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相关知识,简要解释“全国人大增加基层代表比例”这一现象。

题目属于运用哲学观点分析和评价社会现象,并揭示其实质的这样一种能力要求。

审读设问。要求能解释这一现象,也就是要说明这一社会现象符合什么哲学原理或者方法论,

可能方向:1.这样做,能从基层代表那里获得关于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2.这样做符合了中国经济文化不断发展,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政治参与能力不断增强的实际。

材料提示方向:一国政治制度应该受该国经济发展和文化水平的制约。这就要求选择的组织答案的方向应该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基层群众政治参与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这一客观实际的变化决定了选举全国人大代表的比例也要发生变化,才能更加符合我国的客观现状。

答案示例: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要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我国经济发展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客观实际,全国人大适当增加基层代表的比例,符合这一变化着的客观实际。

2018年中国共产壳发展壳员205.5万名,其中在生产、工作一线发展党员108.0万名,占新发展党员数的52.55%,生产、工作一线发展党员比例比2017年(50.75%)提高了1.8个百分点。

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相关知识评析,中国共产党新发展党员中生产、工作一线党员比例提高的合理之处。

答案示例: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想问题、办事情,都要遵循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从分析客观实际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简单地说,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2018年中国共产党新发展党员中生产、工作一线的党员比例有所提高,是因为生产、工作一线的党员最了解中国发展的客观实际,一线党员的思想最符合实际,这有利于从客观实际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为其他研究人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靠的事实材料,从而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

辨别不同出题方向: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以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进程。

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相关知识解释宪法做此修改的必要性。

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相关知识评析,中国共产党新发展党员中生产、工作一线党员比例提高的合理之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区分:

必要性和合理性都是在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必要性:是必须要这样做

合理性:符合客观实际要求(马克思哲学),且这样做是能产生积极后果的,它是有意义的。

两题答案示例:

必要性: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指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示例一)当前我们面对的实际情况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与此相适应,我们就必须用法律手段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民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助力美好生活的实现,建设美丽中国。

(示例二)当前我们面对的实际情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立足当下的实际,我们必须就用法律手

足点,从分析客观实际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简单地说,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办事)。2018年中国共产党新发展党员中生产、工作一线的党员比例有所提高,是因为生产、工作一线的党员最了解中国发展的客观实际,一线党员的思想最符合实际,这有利于从客观实际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为其他研究人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靠的事实材料,从而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

为了增强立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立法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的制定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2019年11月,司法部、商务部、发改委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及其说明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运用“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的相关知识评析法律法规的制定需要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合理之处。

有变化:前面两道题突出了客观实际当中的实际,而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的知识,则既有尊重实践,要从实践中获得的客观实际出发,又包含有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维护人民利益的要求。

包含的要素变多。

理清回答问题的线索:

一、要回答清楚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推动着历史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人民群众、

尊重实践

在立法中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尊重人民群众尊重实践(回答合理性指向)→要求的主体的意识或实践活动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要求

二、在立法中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有利于立法机关在听取社会各界意见中获得相关领域的真实情况→有利于提高

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程度,提高法律的效率→使得立法更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关原理、方法论要作为答题标杆

答案示例: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坚持群众路线,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符合正确原理要求)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他们在投资等领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来自于客观实际,因此立法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体现了尊重群众、尊重客观实际的要求。

(积极后果)国家机关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走群众路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等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使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相关政府部门更充分了解对外开放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提高立法工作民主化与科学化程度,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黄色字体:将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融入表达

红色字体:不同的问法表达的侧重点不同

是什么+为什么

2.设计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说明理由。

从“整体和部分”的角度简要回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注重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抓住社会公众参与这个关键部分,做好生活垃圾分类这项系统工作?

(链接:整体高于部分,部分影响整体。在实际工作中既要统观全局,又要重视局部,抓住关键性的部分。)

第一问:回答为什么→从这符合了某种原理要求、符合了种客观实际、同时能带来积极后果这两个层次去组织答案

第二问:根据材料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为方案找到相关原理和方法论→证明解决问题的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既要点明作为关键部分,要关注社会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要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整体规划中重视社会公众参与。更要在整体部分辩证关系当中理解到,换一个层次部分也是整体。结合常识系统分析:如何落实社会公众参与作为整体的各个环节做好这一工作。

答案示例:

第一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全面系统的工作,其中,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乎着民族未来。注重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能为现代化整体建设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可持续的资源供应,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二问: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项系统工程,技术研发、政策支持、社会公众参与等是推进这项工作的组成部分。作为关键性的部分,社会公众参与垃圾分类对这项工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重视社会公众参与;同时,由于整体和部分相互转化,也要系统分析社会公众参与这一关键部分,进一步加强宣传和相关知识的普及,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让垃圾分类成为公众的习惯;要健全法律法规及各项机制、完善设施设备等,为公众积极参与保驾护航。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全面、完整地回答:既要让原理方法论融入到对材料的分析中,也要调动个人的知识储备。能把社会常识有机融入的问题的回答中去。

答题要求:材料要读懂、原理要清晰、指向要清楚、答题要规范

为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护大开放的需要,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外商投资法的出台,确立了新时代我国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基本框祭。

运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评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不得“胡子眉毛一把抓”全部充分阐述,要凸出外因对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所有哲学原理

高二哲学有关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二、三单元) 唯物论原理(第二单元第4——5课) 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有本身固有的规律的,因此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用于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问题)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因此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必须承认社会的物质性。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时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4.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最重要的唯物论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形势、背景、情况……,制定出台实施政策、方针、规划等) 5.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动认识世界: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能动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往往会从政策、思路、理念的作用和效果角度挂钩) 6.规律客观性原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 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和消灭。要求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7.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寻找规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③把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反对思想僵化或盲目蛮干。(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上述三点展开,材料一一代入) 认识论原理(第二单元第6课)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的角度)、动力(认识变化发展角度)、目的(认识回归指导实践的角度)和检验标准(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角度)】要重视实践,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会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要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大指导作用。 2.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谬误有严格界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要正确对待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无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大全

1.物质意识辩证关系?答: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促进,错误阻碍. 2.一切从实际出发含义及重要意义?答:即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的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 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答:基本问题即物质意识的关系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又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4.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对青年学生的要求?答: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放在国情上.客观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5.联系的概念及普遍性表现?答:联系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具有普遍性.(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6.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及方法论意义?答:区别: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有序合理).整体功能小于部分之和(无序欠佳)联系: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相互影响:整体影响部分,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7.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答: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8.静止的两种情况?答:一是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9.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答:要把事物如实的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阶段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10.规律的含义?答: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11.规律客观性的表现: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知识点

一、唯物论部分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 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 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 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 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割裂物质 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 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 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 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 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方法论】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 学孤立的看问题。 2、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事物之 间的因果联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 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 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是人们正 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或者说要求 人们自觉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

浙江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条目)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2018.10) 姓名: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关系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具体科学的分类、特点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内容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基本观点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合理性及不足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合理性及不足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及意义(二)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举例 (2)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举例 2.夸大感觉和夸大概念的后果p.13专家点评 3.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和“两大阵营”p.14 4.“二元论”的错误性p.15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物质性的原因 2.物质的含义、唯一特性、意义 3.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物质性的原因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p.30专家点评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基本形式、特点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3.静止的含义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5.诡辩论p.32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特点(客观性、普遍性)、方法论要求 2.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基础、产生前提)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注意】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 2.意识活动的实现方式p.36相关链接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反映的对象(源泉):客观存在 2.意识产生的途径:社会实践 3.意识的含义(起源、生理基础、内容、形式) 4.表达意识的概念p.37相关链接、专家点评 5.物质决定意识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认识层面) 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含义、重要性) 2.每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人类认识发展是无限的p.39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实践层面)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原因)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原因、表现)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总的要求]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具体要求]2.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3.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反对错误观点)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整理版

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 〖原理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 〖反对〗:在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 〖原理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 主义 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 〖原理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 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 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 唯心主义观点。 4、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 〖原理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 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又要重视意识 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 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 〖原理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 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 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 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 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 〖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 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6、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总结

哲学部分 哲学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唯物主义包括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基本方向,但是没有科学依据);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是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同时又承认意识具有能动性,因此它是彻底的唯物主义)。 一、唯物论部分 (一)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才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 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3、意识的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 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4、此原理要求我们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 确的思想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并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二、认识论部分 (一)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要回到实践中去) (二)认识的特点: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3、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三)真理的含义及属性:真理是标志主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是普遍的;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3、世界史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4、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第一,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 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第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

高中政治哲学提纲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得导向 一、哲学得涵义 1、哲学就是人们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得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得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发展得。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得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得追问与对世界得思考。 3、哲学就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得艺术。哲学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之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得学问。 4、哲学得任务: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二、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第二课百舸争流得思想一、哲学得基本问题 2

2、哲学上得“两个对子” 2. 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得脉搏,正确地总结与概括时代得实践经验与认识成果。 △ 注:1、并不就是所有哲学都就是自己时代精神上得精华,只有真正得哲学才就是 2.真正得哲学不一定就是科学得哲学,要判断其就是否就是真正得哲学,关键瞧它就是否正确反映了自己时代得要求、就是否代表自己时代得先进思想。 二、社会变革得先导 1、通过对旧制度与旧思想得批判,更新人得观念,解放人得思想 2、预见与指明社会得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得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得未来,动员与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得巨大物质力量。 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得客观要求与历史趋势得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得先导,推动时代得步伐,指导社会变革。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1、产生: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 ②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与自然科学得其她进步 ③理论来源: 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马克思主义 哲学 个统一得关键在于实践得观点。实践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与基本观点。

2019人教版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

2019人教版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哲学的产生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二、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智慧) 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②世界观(看法想法)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做法)体现世界观 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个性、个别、具体) ②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一般、抽象)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不可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易错句:哲学是科学的时间观和方法论(×)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 (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 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 (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①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②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方法论(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世界上不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的方法论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的方法论总结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按照其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反对】在实际工作中,违背自然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1)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此原理:①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②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③联系我国国情、省情,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 谐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问题进行分析。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追溯过去、推测未来。)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 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等); 树立“以人为本” 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 加强“诚信”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创新意识,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注意】①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不能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③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认为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④任何情况下从理论(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的观点 是错误的 【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人在规律(条

高中上海政治哲学部分(必背全)

哲学常识 前言 1、哲学来源于生活。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3、哲学是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的规律。 5、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①辩证唯物主义和②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最重要和最 具革命性的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6、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把读书思考和实践探究结合起来。 第一课《认识世界尊重实际》 1、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为宇宙多样而统一,其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已被认识的事物和有待于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的物质。 3、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就其起源来说,它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就其生理基础来说,它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就其形式来说,它是主观的;就其来源和内容来说,它是客观的。 4、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不仅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还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5、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6、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按照实际情况办事。其理论依据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即唯物主义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切从书本的条文出发)和经验主义,即一切从自己的狭隘的局部经验出发。 8、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整理 1.哲学的来源和作用 (1)来源:①产生于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作用:①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②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问题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 (1)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4.哲学的内涵和基本问题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各种哲学由 此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肯定与否回答,形成了可知 论和不可知论。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1)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包括古代朴素、近代形而上学、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 (2)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的,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包括: ①主观唯心主义:个人的主观精神,如个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②客观唯心主义:众人的共同(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7.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①哲学是社会和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在精神的反映;②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①哲学批判旧制度和旧思想,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

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哲学常识》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事物是普遍联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关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事物是发展变化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

高二政治哲学提纲、知识点

高二政治哲学提纲 一、哲学统论 1、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是“爱智之学”,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世界观人人都有)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问题(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和同一性问题(区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优点: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7、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识,感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8、下列说法均属于唯物主义: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天地合而万物生。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气者,理之依也。 9、下列说法均属于主观唯心:

高二政治必修四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26681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上海市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知识点整合

前言生活与哲学 关键词:哲学 哲学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 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某一局部问题,揭 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的特殊本质和规律 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 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规律 联系:哲学同具体科学有密切联系,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 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 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客观世界的最普遍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普遍规律(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特点:高度科学性: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规律,给人们提供正确地认识客 观事物及其规律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高度实践性: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一三节) 最根本的观点: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物质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 意识含义: 从生理基础来说,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从内容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小结:意识就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来源和内容来说是客观的,意 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作用:能动作用 表现:能动地认识世界反映客观事物的外表现象 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发展的规律性 能动地改造世界——以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知识为指 导,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和 社会的进步起推动作用 结果:不同意识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正确的意识——促进作用 错误的意识——阻碍作用 实现途径:实践 两者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产生两条不同的世界观和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世界观:物质第一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认识路线:从物质到意识,即从客观实际出发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充分肯定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唯心主义:世界观:意识第一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认识路线:从意识到物质,即从意识、精神出发 错误根源: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片面夸大和绝对化 两者根本区别:对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要求: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含义: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具体要求:尊重客观事实(首要前提) 重视调查研究(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 出以公心 求真务实 物质是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的 运动含义: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和物质的关系: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点(应知应会、必记必背!!!)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4、哲学派别一览表 火、气、土等) 而上学性、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 西。 (意识是本原,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意识决定物质)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 理念、绝对精神等) 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6、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