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抗生素得合理使用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这就是人类医学科学发展史上得一个重大得里程碑。70年来,以青霉素为代表得抗生素,从病魔手中挽救了数以万计得生灵,为人类健康立下了不朽得功勋。直到今天,抗生素仍然就是人们抵抗各种病菌得有力武器。近年来,由于对抗生素得过分依赖与滥用,使抗生素在治病得同时,又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得“隐形杀手”而引起社会得严重关注。

一、触目惊心耐药菌

21世纪人类将面临三大病原微生物得威胁:耐多药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医院感染得耐药菌株,其中耐药菌得发展速度令人触目惊心。二十年代,医院感染得主要病原菌就是链球菌。而到了九十年代,产生了耐甲氧西林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肠球菌,耐青霉素得肺炎链球菌、真菌等多种耐药菌。喹诺酮类抗生素进入我国仅仅20多年,但耐药率已经达到60%—70%。

大量耐药菌得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条件致病菌感染得机会越来越多,治疗感染性疾病得费用越来越高、如耐青霉素得肺炎链球菌,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药品都很敏感,现在几乎“刀枪不入”、绿脓杆菌对阿莫西林、西力欣等8种抗生素得耐药性达100%,肺炎克雷伯氏菌对西力欣、复达欣等16种高档抗生素得耐药性高达51.85%-100%。而耐甲氧西林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除万古霉素外已经无药可治、

多重耐药菌引起得感染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得威胁,滥用抗菌素已经使人类付出了沉痛得代价。20世纪五十年代在欧美首先发生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得感染,这种感染很快席卷全球,形成世界大流行,有5000万人被感染,死亡达50多万。?人类与致病菌得较量从未休止,致病得病原菌与消灭病原菌得抗生素就是一对永恒得矛盾。从细菌得耐药发展史可以瞧出,在某种新得抗生素出现以后,就有一批耐药菌株出现。医学工作者开发一种新得抗生素一般需要10年左右得时间,而一代耐药菌得产生只要2年得时间,抗生素得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得繁殖速度。目前,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就是因为耐药菌感染,抗生素无效。?许多专家忧心忡忡地说:“抗生素得滥用将意味着抗生素时代得结束”、人们不能不担心在不久得将来,会有一种对所有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得细菌出现,也就就是说人类将重新回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之前没有抗生素得

年代,这将就是人类得悲剧、?二、滥用抗生素谁之过?尽管合理使用抗生素也会产生耐药菌,但至少可以延缓耐药菌得发展速度。在美国,买一支枪非常容易,而买一支抗生素却非常困难。抗生素就是严格控制得处方药,医生乱开处方会受到处罚,患者必须持处方才能购买到抗生素。而在我国,人们到药店很随便就可以买到抗生素药品,滥用抗生素十分普遍。

在我国导致滥用抗生素有多方面得原因:

滥用抗生素现状

目前我国滥用抗生素得现象十分普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达60%~80%,新生儿病房抗生素使用率甚至达100%。长期滥用抗生素引发日益严重与广泛得细菌耐药,尤其就是多重耐药菌株大量出现。据统计,常见致病菌得耐药率已达30%~50%。且以每年5%得速度增长,控制滥用抗生素已刻不容缓。

抗生素滥用得原因

一就是医生得原因。虽然每一个医生对抗生素都有处方权,但并不就是每一个医生都懂得合理使用抗生素。有得医生对使用抗生素适应症掌握不严,在临床上不重视病原学检查,仅凭经验使用抗生素、有得不了解各类抗生素得药代动力学特点,在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及间隔时间等方面很不规范。个别医生在经济利益得驱动下,违背职业道德,给患者开许多根本不需要得高档抗生素,不仅加重了患者得负担,更主要得就是给患者得身体造成了新得伤害,加速了耐药菌得产生、

1.病毒感染滥用抗生素: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病毒感染,抗生素对病毒无效、目前一种十分不良得倾向就是凡上呼吸道感染都给予抗生素,包括流行性腮腺炎、水痘、带状疱疹也普遍应用抗生素治疗、

2。无适应症滥用抗生素:感冒后咳嗽迁延不愈,可能就是由于气道反应增高等原因所致,往往长时间应用多种抗生素仍无效,支气管哮喘发作诱因不都就是细菌感染,病人往往常规应用抗生素。应用抗生素得指征应就是发热、白细胞增高与黄脓痰,没有指征不能应用抗生素。

3。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过滥:心力衰竭、休克、肾病综合征、血液病等普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以上疾病预防用药并无效果,反而可能引起耐药菌感染。?4、选用抗生素求新、求贵、求广谱:有些临床医生错误地认为,抗生素愈新、价格

越贵、抗菌谱愈广疗效愈好,选用抗生素求新、求贵、求广谱、这种用药方法忽略了新、老各类抗生素得作用特点及同类品种抗生素之间得差别。以头孢菌素为例,对于革兰阴性杆菌,特别就是产酶耐药阴性杆菌引起得重症感染,头孢菌素就是愈新愈好,第三代头孢菌素得抗菌作用明显超过第二代与第一代;但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得感染,第三代头孢菌素疗效却不及第一代与第二代。因此不就是任何情况下新品种抗生素都优于老品种、不加选择地将第三代头孢菌素作为常用抗生素应用,必然会诱导产生对多种第三代头孢菌素交叉耐药得细菌。一旦这种耐药菌引起严重感染,则病情难以控制。故临床医生若选用广谱抗生素偏多而依据不充分,不仅杀伤非致病菌,且可使细菌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得耐药性迅速蔓延。

5。无指征联用抗生素:当前无指征联用抗生素得情况十分普遍,不合理得联用药不仅不增加疗效,反而降低疗效,容易发生二重感染,增加不良反应及增加耐药性细菌产生得机会。

6、经验治疗太多:临床医生使用抗生素前送检相应标本做微生物检查过少,采标本检查得不到应用抗生素得1/10。我国许多医疗单位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严重滞后于临床,加之临床取样不能按常规操作,结果不准确,使其不能给临床准确提供病原学依据,医生使用抗生素只能凭经验试探性用药。

8、对抗生素不切实得期望:医生认为患者期望得到抗生素治疗,如果没有为患者开出抗生素处方会对医患关系产生负面影响,然而很少一部分患者能意识到抗生素与微生物耐药性之间得关系。一些研究表明,医生可能高估患者对抗生素治疗得期望,这种对患者期望值得判断就是影响处方行为得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医生认为窄谱抗生素得价格便宜而且副作用较小,对于上呼吸道感染得患者,每年接受1~2次得抗生素治疗不仅可以节约费用而且副作用小,但事实上,每年抗生素处方量均会超过以上次数、

二就是患者得原因、患普通感冒得患者,要求开抗生素,要求输液,绝大多数感冒都就是病毒性感染,对免疫功能正常者,根本不需要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可以杀死病菌,却不能杀灭病毒。感冒就是自限性疾病,自身产生抗体可以中与病毒而痊愈。但我国许多人缺乏医学知识,对滥用抗生素得危害知之甚少,门诊时经常有患者点名要抗生素,而且越贵越好,越高档越好,也就是造成滥用抗生素得原因之

一。

三就是社会原因。在国外,抗生素药品就是不允许作广告得、在我国,药品生产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在大众媒介大量刊播抗生素广告,言过其实,夸大其治疗作用,极大地误导了消费者,致使很多患者“跟着广告走”,对滥用抗生素起了推波助澜得作用。?四就是食品得原因。个别地方得养殖业滥用抗生素,在鸡、鸭等饲料中掺杂抗生素,有得养鱼户为了减少鱼病发生,建鱼塘时在塘底撒上一层喹诺酮类抗生素。一方面动物、禽类体内残留得抗生素会转移到人体,另一方面,动物、禽类产生得耐药菌也会传播给人类。国际上就是严格禁止人畜共用相同抗生素得、动物产生耐药性后,它得耐药质粒通过接触可很快传播给人类。?三、合理使用抗生素要走出误区?误区之一:抗生素可以预防感染。某患者做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为预防感染,医生给她用了大剂量得抗生素,引起腹泻。医生又用抗生素止泻,结果腹泻越来越厉害,生命垂危、结果就是由于滥用抗生素导致得“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立即停用抗生素并采用生态平衡治疗,病情很快得到控制。抗生素只能用于治疗敏感性细菌引起得感染,起不到“防患于未然”得作用。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于给细菌打预防针,诱导细菌得抗药性。不当使用抗生素会造成人体菌群紊乱,诱导其它得疾病。所有医务人员都应该有一个强烈得意识:使用抗生素得过程,就就是培养耐药菌株得过程,每用一次抗生素,就产生10%得耐药率。所以,要预防感染,首先就要控制抗生素得使用。

误区之二:抗生素可以外用。不少外科医生经常把抗生素配成液体冲洗伤口,有得在术后向伤口内撒抗生素粉剂,不少患者用利福平点眼……这都就是很不正确得。抗生素教科书规定得非常明确,所有生物合成类抗生素、沙星类抗生素以及用于治疗重症感染得抗生素,就是不可以外用得。利福平就是治疗结核病得首选药品,国外对利福平得使用控制非常严格,严禁外用,否则取消医生资格。而我国不少医生用利福平给患者点眼、由于利福平得广泛使用,耐药性明显提高。据世界卫生组织得一项调查,我国结核菌耐药率高达46%,结核病发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三分之一得人感染有结核菌,感染人数超过4亿。尽管有多种原因,但不能说与利福平得滥用毫无关系。

误区之三:广谱抗生素比窄谱抗生素效果好、所有得病人都希望药到病除,特别就是对抗生素得疗效有着过高得期望。专家认为,抗感染得治疗就是一个循

序渐进得过程,对急性感染,抗生素一般要用3—5天。有不少病人急于求成,使用一天后感到症状没有明显好转,就误以为无效,要求医生用其它抗生素或增加使用其它抗生素、在门诊与临床上经常瞧到一个普通得感冒用几种抗生素得现象,不仅增加了患者得负担,更主要得就是增加了细菌得耐药性,造成了二重感染。抗生素使用得原则就是能用窄谱得不用广谱得,能用低级得不用高级得,用一种能解决问题得就不用两种。只有病原菌不明得重症感染、同时感染两种以上病菌或者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时才联合使用,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误区之四:新得抗生素比老得抗生素好。不少人喜欢跟着广告用药,认为抗生素“越新越好”,“越贵越好”,“越高级越好”。常瞧到有得患者到医院后点名要广告上得药,要价格贵得药。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其自身得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比如红霉素就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与支原体感染得肺炎具有相当好得疗效,而像价格非常高得碳青霉烯类得抗生素与三代头孢菌素却对这些病没有什么疗效。一般来说,一种新得抗菌素研制出来,具有它得先进性,但并不就是说所有得新药就一定比老得好、关键还就是瞧对不对症。有得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也便宜,人们不经常使用反而可能更敏感。

误区之五:抗生素就是消炎药、多数人将抗生素等同于消炎药,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得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得炎症,如病毒性感冒或哮喘病人得变态反应性炎症没有效。倘若对非病原菌感染所致得无菌性炎症也采用抗生素治疗,那么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得菌群,这些菌群有互相制约得作用,所以才能保持体内得微生态平衡,以防止某一种细菌繁殖生长过盛而发生疾病。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体内后将会敌我不分,乱杀无辜,反而压抑与杀灭了人体内有益得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招致其它疾病得发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得局部软组织得瘀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得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得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四、跳出怪圈,换个思路抗感染

近年来,发达国家把对感染得预防放在提高患者得免疫力上,因为绝大多数得院内感染就是内源性得,与患者得免疫力有密切关系。人体有6大贮菌库:上呼

吸道、口腔、胃肠道、泌尿道、阴道、皮肤。如果其生物社会失去控制,就会源源不断地向感染或菌群失调得领域供应、致病菌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即使把一个菌库得细菌全部杀死,也会马上被别得细菌定植、医院感染就就是这样,当病人刚住院时带得敏感菌株,住院后被杀灭,取而代之得就是来自医院医护人员或其她病人身上得耐药菌株、在我国,中医讲究“祛邪扶正”,二者不可偏废。抗菌素主要起得就是祛邪得作用,但抗生素必须通过机体自身得免疫力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还应该有其它得措施来扶正,双管齐下,才能取得最好效果。

长时间以来,我们陷入了“感染-用抗生素—培养出耐药菌株—造成新得感染-再用抗生素"恶性循环得怪圈。如果能从提高人体免疫力入手,减少人群得感染机率,就会走出这个怪圈、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熊德鑫教授提出了“用微生态疗法防治疾病”得观点、同抗生素得不同点在于,抗生素就是通过抑制与杀灭致病微生物达到治病得作用。而微生态疗法则就是通过扶持生理性微生物,调整与改善人体微生态系得内环境,促进微生态平衡,提高机体得免疫水平与定植抗力而获得防治疾病得效果。有人曾预言, 20世纪就是抗生素得辉煌时期, 21世纪将成为微生态治疗得黄金时代。

五、怎样做到合理使用抗菌素

我们常说合理使用抗生素,所谓“合理”,其含义极广,通常就是指哪些情况应该使用抗生素,哪些情况不该使用抗生素;对某种感染、某种细菌选择哪一种抗生素;什么情况应该选用两种抗生素得联合以及哪两种联合为佳。事实上,我们虽然选用了所谓合理得抗生素,但临床效果却往往并不尽人意,因而广义得说合理使用抗生素不仅要从细菌得敏感性考虑,还应从药物得药效学特征、药代动力学、药物稳定性等多方面考虑。当然患儿得依从性以及药物经济学也就是必不可少得考虑因素。?(一)从细菌得敏感性考虑:

这就是临床医师在选用抗生素时首先考虑得因素。

1.抗生素得分类

根据抗生素得化学结构进行分类:

(1)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其分子结构中均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

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胺酶抑制剂(β—lactamadein

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2)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3)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4)大环内脂类:包括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

(5)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6)多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等。

(7)酰胺醇类抗生素:氯霉素、磷霉素、甲砜霉素、

(8)氟喹诺酮类化合物: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

(9)磺胺药:磺胺嘧啶、柳氮磺胺吡啶、复方磺胺甲恶唑。

(10)抗结核类抗生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

(11)抗真菌抗生素:灰黄霉素、酮康唑、氟康唑。

(12)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13)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得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不同种类得青霉素以及不同得头孢菌素抗菌谱各不相同,如有作用于革兰阳性(G+)、革兰阴性(G-)球菌得青霉素G、青霉素V;有耐青霉素酶得苯唑西林;有广谱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有对绿脓杆菌有活性得羧苄西林;亦有主要作用于G—菌得替卡西林。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类因其对G-菌产生得β—内酰胺酶得稳定性程度不同而作用各不相同,对于G+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在内,第一代头孢菌素作用优于第二、三代,而对于G—杆菌来说则第三代头孢菌素胜于第一、二代。氨曲南对肠杆菌与其她G-杆菌、绿脓杆菌有效,而对G+菌、厌氧菌无活性。亚胺培南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但对金葡菌常耐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大多数得G+、G—菌以及结核杆菌有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较窄,主要作用于G+菌与G-球菌,但对支原体、衣原体及军团菌有效,目前临床上亦广为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多种耐药菌株有抗菌活性,但由于其对幼龄动物得软骨损害,在儿科应谨慎应用、因此,抗生素无高级、低级之分,只有细菌对其敏感不敏感之分,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细菌得感

染选用相应敏感得抗生素、目前临床上亦经常发生选用了针对性得抗生素甚至已加大剂量,疗效并不满意,就是否剂量愈大杀菌能力愈强、用药间隔愈短愈好呢?我们不得不考虑药效动力学得因素。

2.抗生素得作用机制

(1)干扰病原微生物细胞壁得合成:如磷霉素、万古霉素、青霉素、头孢菌素,且均为“繁殖期快速杀菌剂”;

(2)损伤细菌得细胞膜:如多黏菌素、多烯类抗生素、米唑类抗真菌药等,通过影响细胞膜表面活性、改变通透性、抑制生物细胞脂质得

生物合成;

(3)影响菌体得蛋白质合成:核糖体30S亚基:氨基甙类、四环素类;

核糖体50S亚基: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氯霉素类;

(4)抑制核酸合成:喹诺酮类抑制DNA旋转酶、呋喃类破坏DNA链;

(5)抑制细菌得叶酸代谢:磺胺类;

(6)抑制结核环酯酸得合成:抗结核药。

(二)从药效动力学得因素考虑:药效动力学就是研究药物对机体得作用、作用原理以及作用规律得一门分支学科。临床医师十分注重因不同得作用原理而产生得抗生素之间得相互作用,如协同、累加、拮抗与无关等情况,事实上药物得剂量、剂型、给药途径与用药方案等均可影响药效,选择合适得剂量、给药途径以及用药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也就是十分重要得。

就抗生素而言,根据药效动力学特点按其杀菌活性及持续效应可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浓度依赖性杀菌并具有抗菌后效应特性者:如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此类药物浓度越高杀菌率与杀菌范围相应增加;同时此类药物具有抗菌后效应,即当血药浓度随时间从峰浓度降至该药对致病菌得最低抑菌浓度(MIC)以下时,仍有抗生素得后效应来阻止细菌得继续生长。如氨基糖甙类其血药峰浓度必须达到MIC得8~10倍才能达到抗菌效果,因此欲达到良好得抗菌效果必须提高峰浓度,又因其存在后效应,使用时可延长间隔期。

第二类:时间依赖性与极短得后效应者: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它们对大多数细菌只有极小得浓度依赖性杀菌,即当这些抗生素得浓度在细菌得MIC得4~5倍

时杀菌率已处于饱与,再高得血浓度并不能更多更快地杀灭细菌。同时,这类抗生素又缺少后效应,当抗生素浓度随时间下降至细菌得MIC以下时,细菌又很快开始继续生长,对这一类抗生素来说,决定抗菌疗效得重要因素就是血药浓度超过MIC得时间,一般要求50%以上得剂量间隔期血药浓度超过MIC,欲达到此目得就必须缩短用药间隔时间,每8小时甚至每6小时用药一次,或持续静脉滴注,尽可能保持稳定得超过MIC得血药浓度、

第三类:就是时间依赖性又有后效应者:如大环内酯类及万古霉素等,属时间依赖,因而需要维持较为稳定得超过MIC得血药浓度,又因其存在后效应,因而允许在剂量间隔期得血药浓度略低于MIC。因此对于不同药效动力学得药物应选用不同得用药方案。但就是不同得药物、不同得个体,药物得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并不相同,临床医师还必须考虑药代动力学得因素、

(三)从药代动力学因素考虑:药代动力学就是一门以时间函数定量地描述药物在体内得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得学科,与临床应用抗生素最有关得就就是“半衰期”,既然对于浓度依赖性又有后效应得抗生素应采用提高峰浓度、延长间隔期得用药方案,因此,半衰期就是2~3小时得阿米卡星就可以全日剂量每日一次给药得方案,使其峰浓度达到常见细菌得MIC得8~10倍,有效阻止细菌生长,又因其后效应得存在,在剂量间隔期继续有抗菌作用。另外根据氨基糖甙与肾脏细胞结合得饱与动力学得原理,一次用药比分次用药得肾毒性为低,也建议采用每日一次得给药方案。对肾功能减退者因排泄减慢使半衰期延长,应根据肌酐清除率减少剂量。对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就应该根据半衰期得长短给以不同得间隔期用药以达到持续得超过MIC得血药浓度,如半衰期为1/2~1小时得β—内酰胺类抗生素理论上应至少每4~6小时用药1次,半衰期为1~2小时β—内酰胺类应至少每6~8小时用药1次、以青霉素为例,其半衰期为1/2~1小时,再大得剂量经过6个半衰期即6小时亦将在体内基本清除,细菌又开始生长,因此为保持有效血浓度必须每4~6小时用药1次,临床医师常为应用方便,增加剂量每日2次甚至每日1次用药,必定影响疗效、就是否可以用持续静脉滴注得方法来弥补反复静脉注射得弊病呢?事实上我们还必须考虑药物得稳定性因素。

(四)从药物得稳定性因素考虑:冲配后得抗生素溶液其活性受温度、日光等物理因素以及溶液得酸碱性等影响,大多数抗生素冲配后,随时间延长其抗菌活性减

弱而副反应却增加,因此并不就是持续静脉滴注维持血药浓度就可以提高疗效得。再以青霉素为例,冲配后得青霉素可产生青霉烯酸与青霉噻唑蛋白,较之新鲜冲配得青霉素抗菌活性减弱而过敏反应得可能性却增加8倍之多。?(五)从药物经济学考虑:临床医师对于明确得细菌感染首先应根据病原菌考虑选用有效抗生素,然后根据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以及药物得稳定性给以合理得剂量、用药途径与用药方案等,与此同时也必须从药物经济学得观点考虑最佳方案。药物经济学就是一门将经济学原理用于分析卫生资源得使用得学科,它就是鉴别、测量、比较药品与服务得成本(资源消耗)与结果得研究。药物经济学包括成本分析法、最小成本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以及成本效益分析。成本应包括药物成本以及劳务、监测、消耗品等总费用,效果、效用与效益则指最终得健康结果以货币单位表示并进行比较,有得药物瞧似价廉但要达到同样疗效所需疗程较长,或劳务费用增加,或因毒性较大需监测,其最终结果成本增加,对儿科患儿来说简捷方便、最少痛苦、保证良好得生活质量也就是至关重要得,疗效好、副反应少、使用方便、价格适宜得抗生素才就是最经济得,错误得方案导致治疗得失败,失败得结果代价最昂贵、?六、怎样才算合理使用抗生素

1、掌握指征:一定要有严格得用药指征,病毒感染或非细菌性发热,应视为抗生素使用得禁忌症。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适应症,结合病情,根据临床经验选用抗菌素,如肺炎以肺炎双球菌感染为主,可选用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皮肤疔痈可选用红霉素、头孢类、青霉素类抗菌素。

2。药敏试验:如能检出细菌,最好做药敏试验,选用最敏感得抗生素。?3、足量疗程:用药量要足,还要保障坚持按疗程用药,“蜻蜒点水”式地用药对治疗不利。但如系老年人、儿童、孕妇、体弱消瘦与肝、肾功能不好者,则抗生素得剂量与用药时间要酌减。

4。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得指征就是:病情特别严重,如败血症或化脓性脑膜炎等;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单用一种抗生素达到血液有效浓度所需药量太大,患者不能耐受其毒副反应时,加用另一种抗生素可减少该药得药量,以达到同样疗效、联合用药得品种不宜过多,一般以两种为宜。用药选择必须就是没有拮抗作用(即药物得疗效互相抵消),而有协同或相加作用(指两种抗生素应用所产生得治疗效果,大于或等于两药单用得治疗效果之与)。联合应用抗菌素要注意速效杀菌剂(青

霉素类、头孢类)不能与速效抑菌剂(红霉素类、四环素类)合用。可与缓效杀菌剂(氨基甙类、多粘菌素、利福平)合用。速效抑菌剂可与慢效抑菌剂(磺胺类)合用。?5。方法正确:如使用某种抗生素疗效不好时,要考虑用药方法就是否正确,如否用量不足、用药时间短、给药途径不当等。具体方法如下:

(1)开始剂量一般要大一些,以后再根据病情逐渐减小剂量、

(2)病重者要静脉给药,病轻者可口服给药。病情基本控制后应巩固用药2—3天,以免复发、

(3)不可随意加大抗菌素得剂量,有人以为用量大病就好得快,这种想法很危险,因抗菌素本身具有一定得毒副作用,会引起人体中毒,尤其就

是肝肾功能不好得病人。

(4)使用抗生素应按半衰期给药,以维持有效血液浓度。

(5)杀菌药青霉素、头孢霉素,给药要求快速进人体内,短时间内形成高血药浓度,采取间歇冲击疗法为好。

(6)抑菌药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给药要求在体内保持一定均衡浓度,以维持抑菌效果。

(7)氨基甙类抗生素不能过快进人血流,禁用静脉推注,以免产生抑制呼吸等严重不良反应。

(8)抗生素静脉给药宜单独使用,不要与其她抗生素或其她药物同瓶滴注,以免降低其活性影响疗效。

(9)应用抗生素不宜频繁、盲目地更换,以免引起病原菌得耐药性,一般应用抗生素,3-5日后才能见效。

6。“试验治疗”要慎重:对原因不明得长期发热实在诊断不清时,“试验治疗”虽不失为权宜之计,但不能滥用,特别就是不宜过早使用。因为“试验治疗’有很大得盲目性,即使发热得到暂时控制,也不能证实其疗效,如用药并非适应症,则后患无穷。

7、不要预防用药:不要随意把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用药使用。病毒性疾病或发热原因不明时不要滥用抗菌素。

8。避免外用:皮肤、粘膜疾病,要尽量避免局部外用抗生素,特别就是青

霉素G绝对不能用,以免发生过敏反应,当然有些药物制剂就是属于外用型得除外。

七、老年人抗生素得合理使用

老年人组织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低下,白细胞吞噬能力减退,因此容易合并感染,应用抗生素得机率很高, 约为老年住院总数得40%以上,现就临床老年人抗生素应用得一些原则问题叙述于下。

1.根据感染原不同选药

在应用抗生素前争取根据肺部、尿路、胆道或血液等感染得可能留取相应得标本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有效得抗生素,可引起事半功倍得效果。

2、根据感染得不同部位选药

(1)肺部感染

老年人肺部感染常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等,肺组织血供不良,影响抗生索效果、应当选用毒性较小得青霉素杀菌药,且应静脉给药,剂量大些,以保证疗效,若病情严重或有混合感染,采用合理得联合用药。

(2)尿路感染

头孢菌素、青霉素类抗生素在尿液中浓度较高,适用于泌尿系感染;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在尿液中得浓度也较高,但老年人慎用,有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3)胆道感染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白霉索、严迪、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在胆汁中浓度较高,故对胆道感染者疗效较好。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在胆汁中浓度很低,不宜用于胆道感染。

(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应选用易透过血脑屏障得氨苄青霉素、青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而大环内酯类、氨墓糖甙类抗生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不宜应用、

八、常用抗生素有哪些不良反应?

抗生素可以治疗各种病原菌,疗效可靠,使用安全。但由于个体差异以及长期大剂量地使用等问题,也可引起了各种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由于个体差异,任何药物均可引起过敏反应,只就是程度上得不同、易引起过敏反应或过敏性

休克得药物主要有青霉素类、头抱菌素类、氨基糖类、四环素类、氯霉素、洁霉素。磺胺类等抗生素、?(2)肝损害:通过直接损害或过敏机制导致肝细胞损害或胆汁郁滞得药物主要有四环素、氯霉素、无味红霉素、林可霉素等。

(3)肾损害:大多数抗生素均以原形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故肾脏最容易受其损害。主要有氨基贰类(庆大毒素等)、磺胺类、头孢菌素类(尤其就是第一代)、多粘菌素B、二性霉素B等、

(4)血液系统损害: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主要见于氯霉素、抗肿瘤抗生素(阿霉素等)、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5)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与便秘等消化道反应,较多见于四环素、红霉素、林可霉素、氯霉素、制霉菌素、灰黄霉素、新霉素、头孢氨苯等。

(6)神经系统损害:可表现为头痛、失眠、抑郁、耳鸣、耳聋、头晕以及多发性神经炎,甚至神经肌肉传导阻滞。多见于氨基威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以及新霉素,多粘菌素B等。

(7)二重感染: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由于体内敏感细菌被抑制,而未被抑制得细菌以及真菌即趁机大量繁殖,引起菌群失调而致病,以老年人、幼儿、体弱及合并应用免疫抑制剂得患者为多见。以白色念珠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得口腔、呼吸道感染以及败血症最为常见。

(8)产生耐药:目前国内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可达80%~90%,伤寒杆菌对氯霉素耐药可达90%以上,革兰氏阴性杆菌对链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率达75%以上。因此,应严格掌握抗生素得适应症,避免不合理滥用抗生素、

九、使用抗生素无效得原因有哪些?

临床上常用得抗生素至今己有50多种,它使许多严重危害人类得疾病得到了有效得控制。但就是抗生素并不就是万能得灵丹妙药,不要盲目使用,而应根据具体病情与药物特性有得放矢地合理选用。如果使用抗生素2~3天后仍不显疗效时,应查找原因,可从下列八个方面进行分析、?(1)就是否诊断有误,或所患疾病并非细菌感染,而就是病毒所致。如感冒就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得疾病,只需用抗病毒得药物治疗,如板蓝根、病毒灵、病毒脞等就可以,不必使用抗生素。只有继发细菌感染如发热、白细胞数升高等,才可使用抗生素治疗。临床上有许多发热也

并非细菌感染所致,如药物热、胶原性疾病、肿瘤,以及功能性发热等,此时使用抗生素治疗,根本无济于事、?(2)抗生素选择不当。致病菌与抗菌谱不符。如全身严重感染,应及时静滴大剂量杀菌性抗生素,若此时应用抑菌性抗生素则对感染控制不利,还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而致治疗失败。

(3)给药途径不当,剂量不足,导致感染不能控制。?(4)抗生素不能到达感染部位,或药物到达病灶部位得浓度太低:如包裹性脓胸、深部脓肿,以及骨与前列腺等组织感染等、

(5)抗生素联用不当:如青霉素类与四环素联合治疗肺炎球菌性脑膜炎,效果明显降低;青霉素G与红霉素联用治疗猩红热,疗效不如单用青霉G。?(6)病人身体状况不佳,如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此时即使应用大剂量强有力得抗生素,也难收到预期效果,故必须加强综合治疗措施,改善身体状况、?(7)病原菌已产生耐药性,此时应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8)可能混合细菌感染,如室内或院内病原菌存在,而导致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等。

附:抗生素得联合应用与配伍

联合应用抗生素目得就是为了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或避免抗药性得产生、不同种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可表现为协同、累加、无关、拮抗四种效果。按其作用性质可分为四类:①繁殖期杀菌剂:有β—内酰胺类、先锋霉素族;②静止期杀菌剂:如氨糖甙类、多粘菌素类;③速效抑菌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脂类等;④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不同种类得抗生素可产生迥然不同得效果。

(一)抗菌药联合应用后其结果有以下几种情况协同、累加、无关或拮抗作用。据报道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约25%发生协同作用;60%~70%为无关或累加作用(大多数为无关作用);而发生拮抗作用者仅占5%~10%,繁殖杀菌期杀菌剂与静止杀菌剂联用后获协同作用得机会增多;快效抑菌剂与繁殖期杀菌剂联合可产生拮抗作用;快效抑菌剂之间联合一般产生累加作用,快效与慢效抑菌剂联用也产生累加作用;静止期杀菌剂与快效抑菌剂联用可产生协同与累加作用;繁殖期杀菌剂与慢效抑菌剂联用呈无关作用。繁殖期、静止期杀菌剂、快速抑菌剂联合应用,常发生协同与累加作用。

(二)联合用药适应证临床没有明确指征不宜联合应用抗生素,不合理得联用有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降低疗效增加不良反应与产生耐药性机会。因此要严格控制联合用药。以下5种情况可作为联合应用抗生素得参考指征:

1.混合感染。

2.严重感染、

3.感染部位为一般抗菌药物不易透入者。4.抑制水解酶得菌种感染。5.为防止耐药菌株得发生而需要长期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者,而该类细菌极易产生抗药性;如结核菌。

(三)常见病原菌得联合用药在病原菌及敏情况不明时,可根据临床所见判断可能得病原菌,并凭经验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药敏试验有结果后,再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

1、葡萄球菌感染:约90%得葡萄球菌株能产生青霉素,对青霉素G氨基苄青霉素及四环素高度耐药。近年来对红霉素、卡那霉素耐药率也升高,而对庆大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等耐药率低,对头孢噻吩、头孢吡啶、万古霉素及利福平极少耐药、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时,联合用药以杀菌药物为优,如①庆大霉素加耐青霉素得青霉素;②庆大霉素加红霉素或氯霉素;③头孢噻吩或万古霉素加利福平、也有人主张以红霉素或先锋霉素为基础联合应用其它抗生素,如①红霉素加氯霉素;②红霉素加庆大霉素或瞳那霉素;③红霉素加利福平或杆菌肽;④先锋霉素加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⑤先锋霉素加万古霉素或杆菌肽。

2.肠杆菌感染:肠杆菌科也就是较常见得致病菌,且耐菌株多。大多数大肠杆菌对链霉素、四环素耐药但对氯霉素、复方新诺明及呋喃妥英、氟哌酸等耐药率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有其优点,但因耐药菌株多,所以常需联合用药,如①氨基糖甙类加广谱青霉素;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加氨苄青霉素或氧哌嗪青霉素;②氨基糖甙类加头孢菌素(头孢唑啉、头孢呋肟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可能出现抗作用要注意、

3、绿脓杆菌感染:绿脓杆菌为较顽固得致病菌,常导致院内交叉感染,且耐药现象越来越重,多采用联合用药。临床上多采用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与多粘菌素、磺苄青霉素、呋苄青霉素或氧哌嗪青霉素联合。

4.变形杆菌感染:以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为基础,联合应用氨基苄青霉素或羧苄青霉素。

5.伤寒杆菌感染伤寒杆菌耐药率不断上升,甚至出现耐多种药物得菌株。临床上可选用庆大霉素、氟哌酸、呋喃唑酮等药物联合应用。

6、链球菌感染青霉素类对某些链球菌得抗菌作用可因与氨基糖甙类联用而加强,如草绿色链球菌性心内膜炎与肠球菌感染时用青霉素加链霉素(或其它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效果很好。

(四)抗菌药得配伍在某些情况下,不能只考虑到联合用药得协同与累加作用而忽视了药效学中得互斥作用。如青霉素与庆大霉素联用时,如在体外混合,青霉素得β—内酰胺环可使庆大霉素部分失活而降低疗效。因此凡就是氨基糖甙类与β-内酰胺类联用时,都应分别溶解分瓶输注。青霉素类遇湿后会加速分解,在溶液中不稳定,时间越长则分解越多,使药效降低甚至消失,而且产生得加速分解。所以青霉素类应用前溶解配制,以保证疗效与减少不良反应得发生。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相同,在溶液中稳定性较低且易受pH值得影响,其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会加速分解、应严禁与酸性药物(如VitC、氨基酸等)或碱性药物(如氨茶硷、耐火酸氢钠等)配伍。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最好采用注射用水或等渗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媒,若溶在葡萄糖液中,往往使主药分解增快而导致疗效降低。另外红霉素、卡那霉素、新生霉素也不宜加在葡萄糖液中,二性霉素B不能溶在生理盐水中。青霉素类得杀菌疗效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得高低,短时间内达到较高得血药浓度对治疗有利。若采用静脉给药时宜将一次剂量得药物溶在100ml液体中,于0。5~1小时内滴完。这样不但使之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血药浓度,而且可减慢药物得分解与减少致敏物质得产生。某些抗菌药物得联用,除协同作用外毒性也增加,如两种以上氨基糖甙类联合应用常导致耳毒性与肾毒性增强,神经肌肉阻滞。不同种类抗菌药物联用也可致某些霉素性增加,如氨基糖甙类与头孢菌素联用可致肾毒性增强;其与其它药物联用如与强效利尿剂联用,可使耳毒性增强、此外,抗生素与输液得配伍也可影响抗生素得疗效(表2)。因此临床医师在联合用药与配伍时,应全面考虑这些副作用与不良反应,以作到安全、全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

表2 常用抗菌药物与输液得配伍表

*每500ml葡萄糖液中预加5%碳酸钠液0。25ml或维生素C注射液20ml(2g),使pH成为5、7~6。7,可减少分解,配液后立即使用。*遇有混浊或沉淀,可添加5%碳酸氢钠注射液0.5~1ml,即可溶解,立即使用(其她头孢类药物也可按此法处理)。

符号说明:=(任何浓度);↓(混浊或沉淀,不可配伍);▽(降解,不可配伍);

○(稳定,可配伍);□(尚稳定,必须立即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抗生素种类较多,临床应用也极为广泛,其使用的合理性与患者的康复及医院的医疗质量密切相关。但近年来由于应用不合理或滥用抗生素现象日见突出,几乎成为全球问题,我国有关专家多次呼呈,合理应用抗生素已成为当务之急。为了不断总结临床应用抗生素用药中一些基本规律,使抗生素的使用达到科学合理,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发挥抗生素在救死扶伤的重要作用,本文就临床上合理应用抗生素必须掌握的几个基本原则,与医药同行进行商讨。 1正确选择原则 选择抗生素治疗的前提是必须明确病因诊断,目前用药偏滥、针对性差,主要是病因诊断做得不够造成的。正确估计致病菌,熟悉原发病的临床特点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基础。对一些严重感染的患者,应尽一切努力寻找病原菌,在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未获得前,可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病情变化和感染来源作出临床诊断,并根据临床经验选用抗生素。致病菌确定后,应根据药敏试验,及时调整抗生素。在选择抗生素时,应了解该药的抗菌作用、药代谢动力学及副作用,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有条件

的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可测定血药杀菌浓度及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总之,只有全面了解和分析机体的各种状态,从中找出抗生素应用中的一些基本规律,才能做到正确选药、合理应用、安全有效的原则。 2严格掌握适应证原则 抗生素的应用必须根据临床诊断,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原则,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切忌轻率和盲目地应用。对发热病人不能见热即用抗生素,应区别病因,是病毒性感染还是细菌性感染。对已确诊为病毒感染者,除重症乙型脑炎、重症肝炎、流行性出血热、麻疹等与预防继发感染而适当用抗生素外,其他病毒感染一般不必用抗生素。 3熟悉与恰当原则 熟悉药理学及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是合理用药的基础,同时要熟悉原发病的临床特点,注意个体差异及遗传特征差异选择用药。所谓恰当是指选择适当的剂量与给药方法。用药剂量正确与否关系甚大,用量恰当能治病,用量过小达不到治疗目的,过大则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在临床使用抗生素时,应尽早使用,剂量要恰当,避免长期使用。特别是在肝、肾功能减退的情况下,用药要更加慎重。给药途径的不同,不仅影响药物的剂量和

抗生素合理应用测试题和答案解析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测试题 姓名___________科室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抗菌药物是指具有___________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个别也可局部应用)的各种抗生 素以及___________、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硝基呋喃类等化学合成药。抗菌药物用于细菌、_________、支原体、立克次体、__________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中级以上专 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在乡、民族乡、镇、村的医疗机构独立从事一般执业活动的执业助理医师以及乡村医生,可授予级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资格。 3、严格控制级抗菌药物使用,此类药品不得在门诊使用。 4、临床应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 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微生物检验科、药学部门等具有任职资格的医师、药师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5、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越级使用抗菌药物 应当详细记录,并应当于小时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手续。 6、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 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未按照规定审核抗菌药物处方与用药医嘱,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者发现处方不适宜、超常处方等情况未进行干预且无正当理由的,医疗机构应当取消其药物调剂资格。医师处方权和药师药物调剂资格取消后,在个月内不得恢复。 7、抗菌药物的更换:一般感染患者用药_____小时(重症感染_____小时)后,可根据临床 反应或临床微生物检查结果,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所用抗菌药物。 8、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应用抗菌药物和_______________预防 用药,需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的效果、耐药菌的产生、二重感染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价格以及患者的易感性等多种因素,再决定是否应用。 9、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手术除外),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 用疗程合理。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小时。

如何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

如何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有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得抗生素,采用适当得剂量与疗程,达到杀灭致病菌与(或)控制感染得目得。正确使用抗生素得原则就是: 1、用药指征明确。及早明确病原菌,然后选择合适得抗生素. 2、针对性要强,最好选用一种药物。 3、剂量要足、疗程要够。这样既保证疗效,也可防治病菌产生耐药或病情反复。 4、掌握既往用药反应。主要了解以往有无对药物得过敏史. 5、选择适宜得给药方法.一般得感染性疾病以口服为主,较重者宜肌肉注射给药,严重者可静脉输液。 6、按医嘱用药.不能随意增量或减量,更不能随便改药或加药。 7、有肝肾功能损坏者用药宜慎重。有肾功能损害时要慎用氨基糖苷类、多肽类、万古霉毒等药物.有肝功能损害时应慎用氯霉素、四环素、大环内酯类、利福平、两性霉素B等药物. 8、有下列情况时不宜用抗生素:①病毒感染;②发热原因不明;③对休克、昏迷、心衰或外科手术前后预防感染. 联合使用抗生素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得抗生素同时使用。正确得联合用药,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促进康复。但如果联合不当,不仅会导致不必要得浪费,还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甚至增加病原微生物得耐药性。

有以下情况时可联合用药:①病因未明得严重感染;②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得严重感染;③单一抗生素不能有效控制得混合感染;④较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者;⑤能够减少毒性较大药物剂量得。 老年人得使用由于老年人常有以下特点:①生理功能减退,组织器官功能降低易患感染;②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抵抗力低下易并发感染; ③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有效地防御致病菌得侵入易发生感染.而且,老年人在生理上得特点为:①胃黏膜萎缩、胃液分泌减少,会影响口服药物得吸收; ②活动减少,局部血流量减少会影响注射药物得吸收;全身肌细胞内含水量与肌肉组织减少,脂肪相对增多,使药物分布发生变化; ③肝组织缩小,局部血流量减少影响了药物在肝脏得代谢;④肾脏得滤过率降低,加之肾动脉硬化,药物得排泄功能减退. 所以,老年人使用抗生素要坚持以下原则:①诊断一经确定,应及时使用抗生素; ②选择毒性低且有效得抗生素;③尽量实行剂量个体化;④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尽量选择老人易接受得剂型与简化得用药方案;⑤用药中,应注意提高老年人得免疫能力,特别注意观察各种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措施。 婴幼儿得使用由于婴幼儿体内酶系统尚未成熟,生理代谢过程随着成长得变化而变化,对抗生素得作用(如药物得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起着重要得影响。 因此,用药量需按年龄(月龄、周龄,甚至日龄)得不同来调整剂量与用药间隔时间,同时强调个体化用药,并谨慎计算与认真核对药物剂量.

抗生素使用原则

前言 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为常见,因此抗菌药物也就成为临床最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以及治疗的失败等,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特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对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原则、抗菌药物治疗及预防应用指征以及合理给药方案的制订原则进行阐述,并列出常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各种常见细菌性感染的病原治疗,以期达到提高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降低医药费用的目的。 《指导原则》共分四部分,一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二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三是“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四是“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对上述内容有以下几点说明。 1、本《指导原则》为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获取最佳疗效,并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而制定,不是教材或参考书,也不涉及具体的给药方案。 2、本《指导原则》主要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 3、本《指导原则》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在临床治疗中必须遵循,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感染的病原治疗则供临床医师参考。 4、为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本《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应用中的管理也提出了要求,应当遵循。 5、本《指导原则》仅涉及国内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部分品种,重点介绍各类药物的抗菌作用、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详细内容仍应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6、本《指导原则》中涉及临床各科部分常见和重要的感染性疾病,其他未涉及的感染仍应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7、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仍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 8、“病原治疗”中除本《指导原则》所列通常选用的药物品种外,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临床情况、细菌耐药性及当地药物供应情况选用最合适的抗菌药物。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人教版选修二第1章第1节抗生素及其合理使用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说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简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3.列举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讨论、分析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4.认同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 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合理使用抗生素。 2.教学难点 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三、学习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抗生素的使用很普遍,因此这一节的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中尤其要突出“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的教材设计思想。具体建议如下:关于抗生素在人类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既要讲“史话”,还要讲现实。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发生各种炎症时,通常要使用相应的抗生素。正是抗生素帮助我们治愈了多种疾病。教学中可以从“史话”说到现实;也可以从现实说起,再回顾历史。关于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以及日常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资料分析,一定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联系诸如细菌的正常结构、蛋白质的合成、内环境稳态、自然选择、食物链等相关内容,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上述问题。关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可以结合上述资料分析,让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讨论,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得出正确的使用方法,而不应直接灌输给学生几个条目。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给学生两个患病的宝宝,让学生讨论宝宝患病的可能原因是什么病原体感染? 学生回答:病毒、细菌或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给学生展示这些微生物的图片。 再提出问题:“这些微生物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如果你是医生你怎样诊断孩子的病因及给家长提供怎样的治疗方案?” 学生回答:通过验血,诊断是哪种病原体感染,根据病情给孩子开抗生素或抗病毒的药物,如果很严重建议静脉输液。 实际上医生一般不建议静脉输液抗生素,因为长期对宝宝的健康有影响,而且容易产生耐药菌。那么抗生素是怎么被发现的呢?最初的产量很高吗? 导入抗生素的史话 (二)教学过程 1、抗生素的史话 尽管早在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就发现了青霉菌分泌的青霉素能有效地杀死细菌,但是,当时提取青霉素十分困难,人们也没有意识到青霉素的应用价值。 “亚历山大·弗莱明于1881年出生在苏格兰的洛克菲尔德。弗莱明从伦敦圣马利亚医院医科学校毕业后,从事免疫学研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一名军医,研究伤口感染,他注意到许多防腐剂对人体细胞的伤害甚于对细菌的伤害,他认识到需要某种有害于细菌而无害于人体细胞的物质。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 【摘要】宾川县是全国首批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县之一。作者在对我县县、乡、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进行监管时,发现定点医疗机构存在严重不恰当联用、滥用抗生素的现象,随之而出现菌群失调、耐药性等给临床上治疗感染性疾病带来困难。同时,既损坏患者的身体健康,也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支出和患者的经济负担。本文采用现场抽查处方,针对抗生素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做了初步探讨,并就此提出了建议,为下一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进一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抗生素;合理使用 抗生素已成为人们治疗细菌感染不可缺少的药物。随着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抗生素的品种日益增多,同时抗菌谱愈来愈广,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然而,我县县、乡、村定点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生,对抗生素使用的指征不明确,存在不合理、不恰当的多种抗生素联用的现象。这既给患者增加经济负担,同时也给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许多新的棘手的问题,致使不良反应、过敏反应、毒性反应、二重感染及耐药性等成为临床上不可忽视的问题,严重危害了参合患者的健康。现简要分析如下。 1 抗生素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县、乡、村(特别是村级)定点医疗机构的部分临床医

生在抗生素使用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无适症或适应证不明确各种抗生素都有明确的适应症,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因而对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和一般病毒性感冒不应使用抗生素。 1.2 不熟悉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作用特点对抗生素使用的剂量、溶媒、给药间隔和给药途径等不了解,使药物不能发挥最佳治疗效果。例如青霉素为繁殖期杀菌剂,体内作用时间短,且在10%葡萄糖注射液中易降解,应该用0.9%的生理盐水溶媒,每4~6 h静脉滴注1次,而不应用10%的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1次/d,静脉滴注。 1.3 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临床常见多种抗生素联合用药,如螺旋霉素、红霉素的联合应用,青霉素与庆大霉素混合同一输液瓶静脉滴注等,此类联合用药,轻则降低疗效,造成经济浪费,重则引发药源性疾病。另如阿米卡星与小若霉素的联合应用,不当不增加疗效,反而增加毒副作用。 1.4 试探性用药没有药敏试验报告或血象检查报告,医生仅根据不成熟的经验,而进行的撒网式用药,这种情形增加了用药种类和用药量,但却缺乏针对性,往往造成严重后果。 1.5 经济因素的影响少数医生或患者偏信推销商及广告的夸大宣传,甚至某些医生在回扣提成的诱惑下,忽视了抗生素的应用指征,忽视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或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患者开大方造成药物的浪费。某些医疗单位人为地规定一线药或二线药,不论何种感染先用便宜的常用药,或者患者片面认为价格昂贵的新药

新生儿科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

新生儿科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 1.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原则上无感染指证,血常规w b c小于12x109/L,不使用抗生素;无感染指证,血常规w b c大于12x109/L小于15x109/L,使用抗生素不超过3天,抗生素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无感染指证,血常规w b c大于15x109/L小于20x109/L,使用抗生素不超过5天,抗生素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或第2代;无感染指证,血常规w b c大于20x109/L,使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或第2代联用;有感染指证如发热、反应低,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2代联用,有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3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 2.胎粪吸入综合症:抗生素预防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或第2代;有感染指证如发热、反应低,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2代联用,有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3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 3.新生儿湿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抗生素预防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或第2代,不超过3天。 4.新生儿黄疸:一周内抗生素预防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或第2代,不超过3天;大于一周不使用抗生素。 5.新生儿贫血:不使用抗生素。 6.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如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脑膜炎、新生儿肺炎:有感染指证如发热、反应低,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2代

联用,有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3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疗程1到2周。 7.新生儿脐炎伴脓性分泌物或发热: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2 代联用,有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3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疗程1到2周。 8.新生儿T O R C H感染伴肝功能损害:不使用抗生素; 新生儿梅毒仅限于青霉素类,疗程10到4天。 9.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2代联用, 有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3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疗程1到2周。 10.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低血糖:预防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或第2代;大于一周不使用抗生素。 11.新生儿低钙血症、新生儿产伤、先天性心脏病:不使用抗生素。

如何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

如何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如何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有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达到杀灭致病菌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原则是: 1.用药指征明确。及早明确病原菌,然后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2.针对性要强,最好选用一种药物。 3.剂量要足、疗程要够。这样既保证疗效,也可防治病菌产生耐药或病情反复。 4.掌握既往用药反应。主要了解以往有无对药物的过敏史。 5.选择适宜的给药方法。一般的感染性疾病以口服为主,较重者宜肌肉注射给药,严重者可静脉输液。 6.按医嘱用药。不能随意增量或减量,更不能随便改药或加药。 7.有肝肾功能损坏者用药宜慎重。有肾功能损害时要慎用氨基糖苷类、多肽类、万古霉毒等药物。有肝功能损害时应慎用氯霉素、四环素、大环内酯类、利福平、两性霉素B等药物。 8.有下列情况时不宜用抗生素:①病毒感染;②发热原因不明;③对休克、昏迷、心衰或外科手术前后预防感染。 联合使用抗生素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同时使用。正确的联合用药,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促进康复。但如果联合不当,不仅会导致不必要的浪费,还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甚至增加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 有以下情况时可联合用药:①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②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③单一抗生素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④较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者;⑤能够减少毒性较大药物剂量的。 老年人的使用由于老年人常有以下特点:①生理功能减退,组织器官功能降低易患感染;②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抵抗力低下易并发感染; ③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有效地防御致病菌的侵入易发生感染。而且,老年人在生理上的特点为:①胃黏膜萎缩、胃液分泌减少,会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 ②活动减少,局部血流量减少会影响注射药物的吸收;全身肌细胞内含水量和肌肉组织减少,脂肪相对增多,使药物分布发生变化; ③肝组织缩小,局部血流量减少影响了药物在肝脏的代谢;④肾脏的滤过率降低,加之肾动脉硬化,药物的排泄功能减退。 所以,老年人使用抗生素要坚持以下原则:①诊断一经确定,应及时使用抗生素;②选择毒性低且有效的抗生素;③尽量实行剂量个体化;④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尽量选择老人易接受的剂型和简化的用药方案;⑤用药中,应注意提高老年人的免疫能力,特别注意观察各种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措施。 婴幼儿的使用由于婴幼儿体内酶系统尚未成熟,生理代谢过程随着成长的变化而变化,对抗生素的作用(如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起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使用抗生素试题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A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B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效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C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D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E以上都是 2、抗菌药物疗程,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 A 24-48小时 B 48-72小时 C 72-96小时 D 5-7天 3、胆汁中药物浓度最高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是:() A.头孢曲松 B.头孢氨苄 C.头孢哌酮 D.头孢呋辛 4、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A普通感冒B水痘C休克D昏迷E以上都是 5、患者服用()药期间大、小便、唾液、痰及泪液等可呈红色 A 去甲万古霉素 B 吡嗪酰胺(卫非特)C利福平D伊曲康唑 6、小儿应用抗菌药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氨基甙类抗生素小儿患者尽量避免使用 B 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使用 C 四环素类抗生素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D 喹诺酮类抗菌药避免应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7、妊娠期感染,避免使用的药物是() A 青霉素 B 头孢菌素 C 万古霉素 D 磷霉素 8、下列关于青霉素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全身大剂量使用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B 青霉素禁用于鞘内注射 C 青霉素钾盐不可快速静注 D 青霉素在酸性溶液中易失活 9、耐青霉素酶青霉素类抗生素,可用于下列哪种感染() A肺炎链球菌B溶血性链球菌C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 D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 10、肠球菌感染首选用药() A 罗红霉素 B 环丙沙星 C 庆大霉素 D 呋喃唑酮 11、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本类药物适用于轻至重度感染,但不可作为预防用药 B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抗菌作用差 C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不适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D肾功能不全者应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减量用药 12、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不适于治疗下列哪项感染()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教学提纲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抗菌药物用于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微生物病原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述病原体所致疾病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二、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测最可能的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见表2);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给予针对性目标治疗(见表3)。临床无感染表现而病原检查获阳性结果时,应注意排除污染菌、正常菌群和定植菌的可能。 三、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常用抗菌药物。对医院获得性感染、严重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强、安全性好的杀菌剂,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四、选择抗菌药物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和感染情况,尽量选用对病原菌作用强、感染部位药物浓度高的品种,并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二)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等)、药物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如半衰期、血药浓度、组织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三)参考各医疗机构及病区细菌耐药状况,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 (四)给药途径: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病情较重者可采用注射剂。 (五)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抗菌作用强、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时,应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 (六)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供应情况等。 五、抗菌药物的调整: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 小时(重症感染 48 小时)后,可根据疗效或临床病原检查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所用抗菌药物。 六、疗程: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继续用药2~3 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行。 七、在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不可忽视综合治疗。有局部病灶者需同时进行局部引流等治疗。 八、应尽量避免将全身用抗菌药物作为皮肤粘膜局部用药,以防产生耐药菌株。若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应用。抗菌药物一般不用于气道预防给药。 九、遵循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与联合用药原则。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各位医生、护士长: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受医务科委托,跟大家一起共同探讨一下有关抗生素的临床应用问题。 一、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抗生素是临床上用于控制感染所不可缺少的药物,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大类药物。临床各科均有感染疾患,因此,抗生素是各科共同需要的药物,只是使用量多少的区别。在今以前,由于国家对抗生素的应用无明确的政策规定,患者可以从各种渠道得到抗生素。另外,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生产厂家和药商,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刺激医生们想方设法使用个别抗生素,这种不加控制广泛使用抗生素的后果之一,必然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和耐药性的转移、播散问题的加重、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临床治疗效果差,甚至无效,个别感染性疾病可能无药可医。 二、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方法: 抗生素合理使用,就是应在全面了解患者、致病原与抗生素三者的基本情况与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安全有效地运用抗生素,使病人在冒最小的风险下,获得最大的治疗效益。在使用抗生素前,首先医生要弄清是不是有感染,是不是细菌感染。根据我的临床经验,下列情况可以使用抗生素。 1、有头痛、发烧、喷射性呕吐,考虑有颅内感染者; 2、有发烧、咽痛、双侧扁桃体肿大者;

3、有发烧、咳嗽、咳痰、胸痛或气紧者; 4、有发烧、腹痛、呕吐、腹泻者; 5、有畏寒、发热、腰痛或尿频、尿急、尿痛者; 6、有严重的外伤,开放性损伤者。 二、合理选用抗生素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可能致病菌并根据其敏感度选药。对致病原的种、属及其对抗生素敏感度应有一定估计,特别是目前临床微生物诊断和细菌敏感试验结果存在较多问题的情况下,主管医生对各种致病菌的好发部位、临床表现、细菌对抗生素敏感度及其耐药性发展情况应有所了解,在未能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时也能做出基本正确的判断与处理。 2、分析感染疾患的发展规律及其基础病的关系。各种感染疾患均有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分析当时感染是处于原有的治疗无效、感染正在急剧恶化,还是有效而未能控制,病情有所加剧。这些对于是否改变治疗方向甚为重要,如前一种情况应及时换药,而后一种情况则应保留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改换其中个别药物以加强治疗。有无合并症、基础病的情况如何,对于选择抗生素与拟定治疗方案也有很大关系。对感染疾病的正确诊断是合理选择抗生素的基础。 3、熟悉抗生素的抗菌作用与药理作用特点。要合理选择抗生素必须熟悉被选择对象,对抗生素应了解其分类、各类抗生素抗菌作用、抗菌谱、作用机制、给药途径与方法等。

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

合理应用抗生素是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我院安全有效经济使用抗生素,防止滥用,药剂科根据总后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技术规范”与联勤部卫生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临床报道有关内容,并结合我院临床用药情况,现拟订合理应用抗生素原则,供临床参考执行。 一、应用抗生素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病毒感染,如感冒、流感等不宜使用抗生素 2 、发热待查(除非病情严重,临床经验高度怀疑细菌感染者)不宜使用抗生素。 3 、皮肤及粘膜等局部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以免引起耐药菌产生或变态反应。 4 、青霉素( G ):是第一个发现的抗生素,肺炎球菌、 A 组溶血性链球菌及脆弱类杆菌的厌氧菌感染等仍属首选药物。 5 、大环内酯类:宜用于轻度、中度呼吸道感染、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 6 、氨基糖甙类:每日一次加 10% 葡萄糖液 100ml ,静滴疗效好,毒性小、不易产生耐药菌株,宜用于 G - 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疗程约 7 天。要注意其能引起耳、肾毒性。 7 、喹诺酮类:多适用于尿路感染、肠道感染及轻度、中度呼吸道感染。 8 、头孢菌素:除第一代、某些第二代及口服制剂外,一般属于非首选药物。如属于中度及重度医院内感染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属于医院内重症感染、重症混合感染(需氧菌及厌氧菌)、免疫功能低下病人可考虑用泰能。 9 、最好按细菌药敏试验结果选药。要熟悉选用药物的抗菌活性、药效学及药动学。 10 、当一种抗菌药物能控制感染时,尽可能不采取联用,减少不必要的使用抗菌药物。 11 、单一抗菌药物无效时或重度感染病人,可按药敏试验选用两种抗菌药物联用,一般不联用三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12 、静滴抗生素比口服抗生素贵,如病情许可应口服抗生素。 13 、严重感染的病人初期需要静滴抗生素,待病情稳定后可改

(推荐)儿科抗生素使用原则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合理使用的最基本原则是有效、安全和低潜在耐药性等 一、抗生素药物使用指针明确: 正确诊断、尽可能确立病原学是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的基础。治疗开始往往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所谓经验,除了个人经验外,更重要的是他人积累经验、文献资料中总结经验和当地细菌耐药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盲目的习惯性地使用抗菌药物,应综合儿童年龄、疾病严重度X线胸片和各项检查等特征。评估病原学的过程实际也是询证医学的一种体现。 二、抗菌药物合理选择: 分析病原微生物与抗菌药物间相互关系,选出几种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选择依据感染部位、严重度、病程、患儿年龄、原先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全身脏器(肝、肾)功能状况等。医生要区分社区感染和院内感染,两者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差异很大;对可能的病原菌药了解其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要了解当地细菌耐药的流行病学资料。一般应先选出几种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择优选取最适宜的、有效而安全的抗菌药物。对一般感染,应保留1~2种有效抗菌药物或有效方案,以作备选。所谓“一线”与“二线”抗菌药物仅仅是相对而言,必须注意个体特点,对危重患儿和耐药菌感染就不能按常规逐步升级。 三、抗菌药物剂量和用法: 足量抗菌药物才能保证药效,减少耐药菌产生的机会。儿科特别要注意年龄的个体差异和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的特点,要注意抗菌药物血清浓度和感染组织部位浓度。目前国内儿科普遍存在抗菌药物每日用药次数和间隔时间上的问题,β

类酰胺类抗菌药物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为了达到最高细菌清除率,为了使其血清浓度超过最低抑菌药物浓度之后持续的时间至少达到用药间隔时间的40℅以上,就必须每6~8小时使用一次。β类酰胺类抗菌药物除头孢曲松半衰期达6~9小时,成为可以每日1次用药外,其余半衰期均仅1~2小时,必须每6~8小时用药1次。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联合用药可以增强药效,还可以治疗混合感染和延缓细菌耐药,故常用于严重感染、耐药菌感染、混合感染和结核病等。 四、抗菌药物的疗程:取决于病原菌、部位、严重度、有无合并症、机体反应性和依从性等。任何感染性疾病都有恰当的抗菌药物疗程,例如小儿肺炎一般用至热退、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和呼吸道症状改善后5~7天。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机体对感染的抵御能力和免疫能力,必须完整的评估组织器官的修复能力,而不是单一的依靠抗菌药物并且无原则地延长其疗程。 五、抗菌药物依从性、不良反应和药物经济学:口服抗菌药物的依从性在小儿很重要,还必须考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氟喹诺酮类在儿科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在疗效和安全性等同等条件下,结合我国国情,应选择相对廉价的抗菌药物。 六、抗菌药物应用示警: 抗菌药物包括β类酰胺类、大环类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利福霉素类、多肽类、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和磷霉素类等。氯霉素类由于对造血系统的毒副作用,

抗生素合理应用讲课讲稿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抗生素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如青霉素、灰黄霉素、阿霉素。 半合成抗生素则是以微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为基础,对其结构进行改进后所获得的一类新的化合物。如:氨苄西林。那些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对细菌或真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严格的说只能称为抗菌药或抗真菌药,而不能称为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抗菌药。 (二)相关概念 1.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含义是指在明确的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又要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2.抗生素合理应用的评价指标安全、有效、简便、及时、经济是国际合理用药调研中心对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为此特提出“五个正确”来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地选择抗生素种类、正确的用法用量、正确给药途径、正确的疗程以及正确的治疗终点。“五个正确”中以正确地选择抗生素为首要,抗生素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抗生素的疗效。 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条件 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抗生素的作用

特点,为针对性地选用药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还要充分了解各种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机制,特别是本地区、本单位的细菌耐药状况,为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提供合理的依据。 1.抗生素的分类及其作用特点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和临床用途,可将抗生素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以及其他主要抗细菌的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十大类。下面详细介绍抗细菌抗生素的作用特点。 (1)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依据化学结构的特点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单环内酰胺类以及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与交联,导致细胞壁缺损、破裂而迅速死亡。因此他对繁殖期的细菌有超强的杀灭作用,属繁殖期杀菌剂。而且他还具有对人体毒副作用小的优点。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详见表1、表2、表3。 (2)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GS)主要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使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一些重要生理物质外漏,从而引起细菌死亡。本类抗生素对静止期细菌的杀灭作用强,为一静止期的快效杀菌剂。由于本类抗生素具有耳、肾毒性及神经肌肉阻滞等毒副作用,临床上一般不作为预防性用药,主要用于治疗全身性的严重感染,常与其他抗生素联合使用。各种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详见表4。

关于合理使用抗生素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一.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概念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临床药理概念为安全有效使用抗生素,即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这就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新启用抗生素在若干年内都会因病菌产生耐药性而失去原有效力,然而不正确的使用,更加重了耐药细菌的急剧增长。由于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量大、品种多、更新快、各类药品之间相互关系复杂,联合用药日趋增多,预防用药日趋广泛。因此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耐药性仍逐年上升势头。合理使用抗生素需具体病人具体分析,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没有一个固定方案可在不同情况下套用。笔者认为合理选用与合理用药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抗生素的临床选择 1、首先要掌握抗生素的抗菌谱各种抗生素都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因此所选的药物的抗菌谱务必使其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否则就无的放矢,既浪费钱财,又延误病情。 2、根据致病菌的敏感度选择抗生素据有关的资料报告,其药敏试验情况如下: 肺炎克雷伯氏菌对氨苄青霉素、氨曲南和羧苄青霉素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9.3%、86.7%和76.2%;对氧氟沙星、泰能、舒普森敏感率最高,均为100%;其次是头孢哌酮和丁胺卡那,敏感率均为96.8%。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交沙霉素、青霉素、复方新诺明、红霉素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7.5%,86.7%,86.7%,84.7%;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对丁胺卡那的敏感率为81.8%。 铜绿假单胞菌对西力欣、先锋霉素Ⅴ号耐药率均为100%,其次对氯霉素、卡那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1.2%、87.5%;对环丙沙星、舒普森的敏感率最高,均为100%,对丁胺卡那、头孢哌酮、复达欣的敏感率,分别为93.5%、88.9%、83.9%。 以上调查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根据感染疾患的规律及其严重程度选择抗生素重症深部感染选择抗菌作用强,血与组织浓度均较高的抗生素。对于早期金葡球菌败血症,头孢唑啉血浓度与组织浓度均比头孢噻吩高,其半衰期也较长,因此感染部位可达到较高浓度,所以深部感染时应选用头孢唑啉。 4、根据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选择抗生素。 (1)吸收过程口服吸收完全的抗生素有氯霉素、氯洁霉素、氯林可霉素、头孢唑啉、头孢立新、阿莫西林、利福平等;青霉素类易被胃酸破坏;氨基甙类、头孢菌素类的大多数品种、万古霉素,口服吸收甚少。近年一些新的长效口服抗生素如新型头孢霉素、新大环内酯类;还有第4代喹诺酮类:妥舒沙星、斯帕沙星、左氟沙星等抗菌谱广、活性强、组织渗透性好的品种上市。 (2)分布不同的抗菌药物其分布特点亦不同,氯洁霉素、洁霉素、林可霉素、磷霉素、氟喹诺酮类中的某些品种在骨组织中可达较高浓度。在治疗骨感染时可选用上述骨浓度高的抗菌药物。有些药物对血脑屏障的穿透性好,在脑膜炎症时脑脊液药物浓度可

2018年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知识培训

2015年合理使用抗生素知识培训 培训材料 主讲人: 培训对象: 培训地点: 培训时间: 抗生素合理使用培训材料 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和适应症,绝不能滥用抗生素。 抗菌素只适用于“两菌四体”,即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单纯病毒感染性疾病及非细菌性发热应视为抗生素使用的禁忌症。上呼吸道感染及咽痛、咽炎,大部分是病毒感染所致,因此这类疾病一般无需抗生素。如能核定细菌,最好做药物过敏试验,选用最敏感的抗生素。但如果受条件或病情危急,亦可根据感染部位和经验选用,然而可靠性较差。而目前各级医疗单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感冒大多为病毒感染所致,不要将抗生素作为退热“万能药”,只要一见到感冒发热的患者就使用抗生素。 二、严格控制新品种和昂贵抗生素的使用。 滥用昂贵新品种抗生素,会加速耐药菌的产生,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对于临床治疗疾病产生不良的后果。在临床工作中本

来一线抗生素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要使用二线、三线抗生素,更不能因患者及家属的要求而不坚持用药原则,迁就患者,只有根据临床上的实际需要,其他抗生素又无法控制感染时,才能考虑用新品种或昂贵抗生素。 三、应用抗生素不应该盲目下药和更换,遇到病情应尽力找出病原微生物,针对性用药。 疑为细菌感染的,除非病情危急,不轻易立即使用抗菌药物。例如:G+球菌的肺炎球菌,可选用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如使用某种抗生素疗效不好,要全面分析考虑是否药物剂量不足,用药时间短,给药途径不当,全身免疫功能等因素,如与此有关只要对这些因素加以调整,对症选择,疗效就会提高,避免造成药物浪费。 四、预防性用药必须严格控制。 在一般情况下不要随意把抗生素作为预防感冒用药,对那些不明原因的发热,无明显细菌感染指征的,不要使用抗生素。不论病情需要与否都使用抗生素来提高保险系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五、合理停用或换用抗生素。 在临床上停用抗生素的指针是体温正常,血象正常,临床症状消退72~96h(3-4天)等。重症感染可以适当延长,若抗生素疗效不满意时,急性感染可以于48~72h(2-3天)后考虑更换抗生素。 六、注意联合用药的合理性。 联合用药要有可靠的依据。定的指征是:病情特别严重,如败血

2020年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

作者:旧在几 作品编号:2254487796631145587263GF24000022 时间:2020.12.13 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 一、应用抗生素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病毒感染,如感冒、流感等不宜使用抗生素。 2 、发热待查(除非病情严重,临床经验高度怀疑细菌感染者)不宜使用抗生素。 3 、皮肤及粘膜等局部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以免引起耐药菌产生或变态反应。 4 、青霉素( G ):是第一个发现的抗生素,肺炎球菌、 A 组溶血性链球菌及脆弱类杆菌的厌氧菌感染等仍属首选药物。 5 、大环内酯类:宜用于轻度、中度呼吸道感染、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 6 、氨基糖甙类:每日一次加 10% 葡萄糖液 100ml ,静滴疗效好,毒性小、不易产生耐药菌株,宜用于 G - 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疗程约 7 天。要注意其能引起耳、肾毒性。 7 、喹诺酮类:多适用于尿路感染、肠道感染及轻度、中度呼吸道感染。 8 、头孢菌素:除第一代、某些第二代及口服制剂外,一般属于非首选药物。如属于中度及重度医院内感染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属于医院内重症感染、重症混合感染(需氧菌及厌氧菌)、免疫功能低下病人可考虑用泰能。 9 、最好按细菌药敏试验结果选药。要熟悉选用药物的抗菌活性、药效学及药动学。 10 、当一种抗菌药物能控制感染时,尽可能不采取联用,减少不必要的使用抗菌药物。 11 、单一抗菌药物无效时或重度感染病人,可按药敏试验选用两种抗菌药物联用,一般不联用三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12 、静滴抗生素比口服抗生素贵,如病情许可应口服抗生素。 13 、严重感染的病人初期需要静滴抗生素,待病情稳定后可改用相同口服抗生素。 14 、重症感染者如用头孢他定及泰能可考虑经验治疗。在某些临床情况下也可考虑次强广谱抗生素如头孢哌酮,这样可延长前者的抗菌性。 15 、要严格掌握万古霉素适应症,①由耐β —内酰胺抗生素的 G + 球菌引起的严重感染。② G + 球菌感染病人对β —内酰胺抗生素严重过敏;③抗生素相关肠炎患者,用甲硝唑治疗无效,或病情十分严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草案) 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面较广、品种繁多的一大类药物。一般可分为杀菌剂与抑菌剂两类。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体现在药物品种、剂量、时间、途径、病人、疗程及治疗目标均是适宜的,目的是在有效控制感染的同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力争防止宿主体内菌群失衡,节约药品资源,达到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抗菌药物。 参照国家和军队卫生部门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 一、基本原则 1.各单位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应严加管理,制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规定,并定期进行调查分析,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 2.抗菌药物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3.严格控制皮肤、粘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4.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送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鉴定与药敏试验。病情不允许等待时,先依临床病情,可能的病原体,当地及本单位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等进行经验治疗,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则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与病人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5.对于阳性的培养结果要进行分析,区别真正的病原体、定植细菌和污染菌。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确定后,一般应针对性地选择窄谱抗菌药物应用。 6.在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前,均应对该病人肝、肾功能进行评估,根据肝肾功能情况相应调整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 7.抗菌药物品种不宜频繁更换,一般应观察72小时,重症一般观察48小时后,可进行必要的药物品种与方案的更替。 8.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一般感染疾病在症状体征消失后,可考虑在72小时内停用,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9.提倡选用口服给药途径。病情允许时,抗菌药物应该由静脉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 10.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预防用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