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系统分析工作计划

测量系统分析工作计划
测量系统分析工作计划

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测量系统中的量检具选配,是做控制计划时进行的,普遍的选配原则是被测特性公差值的1/10(或被测特性制造过程变差的1/10——这个变差一般要等初始能力研究之后才得到,因此在做控制计划时,用被测特性公差值的1/10 比较普遍)。按此普遍原则选配的测量系统,是否满足再现性(操作者)和重复性(量具)10%以下的要求,需要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

测量系统进行分析的结果:

1、双性在10%以下表明此测量系统可用于此过程的分析;数值分级大于 2 可用于过程控制。

2、若双性在10%到30%之间,不能用于过程分析;数值分级大于2可用于过程控制(等于2为计数型数据)。

3、若双性大于30%不能用于过程分析,数值分级小于2,不能用于过程控制。过程策划的目的是开发出能力充分、稳定产品的过程,以生产出符合图样要求(其中含有顾客的要求)的产品。当过程能力不充分、不稳定时,最起码要能将合格、不合格的产品能分辨出来(数值分极等于2)。按“被测特性公差值的1/10”这个量检具选配原则,从我们进

行的MSA 结果来看,按此原则来选配量检具,数值分级大于 2 机会很多。因此这次我们要进行的测量系统分析工作,首先,了解各生产线有多少个特性满足按“被测特性公差值的1/10”这个量检具普遍选配原则来选配量检具的。

其次,是对特性分类一一初步分为轴类和孔类两大类,在此基础上按公差值大小分档,暂分三档:如》0.2; 0.1?0.2; 0.01?0.1。

再次,量检具也按用途进行分类(轴用类和孔用类)和分辨力分档0.02:0.01:0.001 或0.0001。

最后选轴类同一分档公差值内最小的特性,用同档次分辨力的轴类量检具(或孔类同一分档公差值内最小的特性,用同档次分辨力的孔类量检具)进行量检具的双性研究。

为了完成上述工作,请大家完成下面表 1 、表 2 的内容填写。

XXX生产线不符合特性(产品最终尺寸)公差值1/10选配量检具的特性统计表(当中间工序按被测尺寸的公差的1/5来统计,请在备注中注明)表1

XXX生产线符合特性公差值1/10选配量检具,同档(如》0.2 ; 0.1?0.2 ; 0.01?0.1)中特性精度最高特性的统计表

表2

附录:7 月中、下旬进行测量系统分析试验的总结

测量系统分析试验后总结

2005年7月中、下旬,我处与冷工厂、二发厂、质量部一起,结合最近学习MSA 的经验,进行了一次计量型特性的测量系统分析试验,结果见附录1?6。现根据我们的试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结果进行总结如下。

一、发现的问题(从测量系统的人、机、料、法、环五方面来说明)人——量具的使用者,这次我们进行的测量系统分析时分别从冷工厂、二发厂选取被分析特性过程的一个操作者和两个检验员进行分析,且都是有操作证的,发现问题:操作者不能正确使用量具,如测量前不校对、测量后也不校对,测量时带防水手套,外径千分尺先拧紧粗调旋扭,再拧紧微调旋扭。检验员好一些。机——量具本身,主要的问题就是现工艺上配套的量具分辨力(过去称为精度、最小刻度值)不足,没有按标准的要求“测量系统的分辨力应为被测特性公差的1/10或被测特性制造标准偏差6 c分布的十分之一”来配套,表现出来就是测量系统的分级小于5。或者挂羊头卖狗肉——表头为“千分表” ,其他为百分表;千分表也是从百分表中选出来的,不是按千分表来设计、制造的!料——测量的工件,这次试验中发现,有许多特性的测量结果是不合格的,如凸轮轴粗车小头尺寸和镶套后的缸套内孔尺寸。在进行MSA 学习时,老师提出去掉这尺寸,但没有什么依据。另外,也从侧面反映出我们的过程能力不足(这里边有一个先有鸡还是先蛋的问题——过程能力的分析,需要测量数据,需要测量系统,但测量系统分析需要稳定的过程!)法——测量的方法,对测量的结果产生影响,不单独考虑。环——测量的环境,由于大家都是在同一地方进行分析,因此可以认为相互间不对测量系统的分析产生影响(或者说产生的影响对大家都是一样的!)

、这次测量系统分析的结果

1重复性与再现性合格的只有一个在12%^内,12?30沱间有1个,余下全部大于30%

2、数据分级,大于5只有两个,余下的2个小于2 (作为计数型量具都不合)

注:数据分级小于2,测量系统于控制过程没有任何意义;等于2,相当于计数型量具;用于过程分析,最少为5,最好再多一些!

对于产品先期策划,先按特性允许公差值的1/10来选配量、检具,在此基础上进行MSA和初始过程能力研究,这结束后,会出现下列的问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