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最终版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最终版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最终版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教学目标】

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2、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

3、领悟表现手法,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南宋词风格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力图突破北宋的框架,而“极其工”、“极其变”的时期既有经历南渡的悲歌慷慨,又有极婉约之致的浅吟低唱。李清照词以靖康之难为界,前期清新自然,后期沉痛感伤。靖康巨变,使无数爱国志士发出慷慨激昂的歌声。岳飞的名作《满江红》,气吞山河,光照日月,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陆游词前期回响着“从军乐”,后期则满蕴着“爱国泪”。其词或激昂,或飘逸,或绵密,具有多种风貌。姜夔词于“婉约”、“豪放”之外,以“清空骚雅”别立一宗。其写丧乱的作品句句沉着,回肠荡气;咏物之作,更是寄慨遥深,隐约幽微。

2、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皆有成就,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⑴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⑵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板书: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

二、朗读本次,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昨天一夜暴风骤雨。深睡了一夜觉,醒来还残留着一点醉意。问卷帘子的侍女,外面有什么变化,她说海棠花依旧绽放。我说,你知道吗?知道吗?那海棠应当是绿叶繁茂,红花萎谢。)

三、理解词意内涵。

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

人物:主仆两人

场所:春雨后的屋中

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不忍见花被吹落。

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

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呢?“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

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

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

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对侍女粗心的不悦。

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

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

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

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

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

四、朗读与总结。

1、从词的内容看,这首词当是李清照什么时期的作品?有怎样的情感?

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2、比较这首词和韩偓《懒起》,为什么李词比韩诗更给人以意趣横生之感?

懒起(节选)

唐韩偓

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黑夜至白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增加了情节,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而韩偓的词也写到春雨后的海棠,也写到词人对海棠的关切,虽然含蓄,却比不上李词的意趣横生。

3、这首词写出来后曾轰动京城,文人们特别欣赏“绿肥红瘦”一句,传说吏部侍郎之子赵明诚为之相思。试赏析此句。

“绿肥红瘦”一句,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4、归纳:语言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板书)

五、作业:背诵本词。

附:板书设计

如梦令

李清照

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

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册古诗

七年级下册文言诗文【第一单元每周一诗】 春寒(宋)陈与义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宿甘露寺僧舍(宋)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第二单元每周一诗】 偶题(其一)(宋)朱熹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第三单元每周一诗】 春晚二首(选一)(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 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 不信东风唤不回。 浪淘沙(其八)(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第四单元每周一诗】

至节即事(元)马臻 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绣幕家家浑不卷,呼卢笑语自从容。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第五单元每周一诗】 兰溪棹歌(唐)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鲁山山行 (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第六单元每周一诗】 望江南 (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 梦江南 (唐)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第七单元每周一诗】 咏怀古迹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乌江亭(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及翻译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及翻译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译文二】 昨天夜里雨虽然下得稀疏,但风却刮得很大很急,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的海棠现在怎么样了?侍女答道:海棠和昨天一样。唉,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评点】 这首词写法别致,是李清照的成名作之一。全词曲折委婉,意境层层递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同为伤春之作,词人并没有像其他诗人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侧面通过听觉、视觉等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

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地引起读者的共鸣。一问一答之间,花在人前花含愁,人在花前人消瘦。一个不解愁思,一个叹时光易逝,两相对照,如花影摇曳,自有风致翩然。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写的是昨夜的情景,包含了两个内容——风雨和喝酒。“雨疏风骤”直言昨夜的风雨:雨点稀疏,风声急骤;而写喝酒的情景却很婉转,“浓睡”即酣睡之意,证明昨夜大醉,故可知酒喝得很多;从“不消”二字,可看出词人是借酒消愁,沉沉的酣睡都不能把残存的酒力以及内心的愁苦全部消尽,足见愁有多深。前两句一明写,一隐写,境界全出,尽显风采。“试问卷帘人”以下五句是今晨的情景。词人一早醒来,虽酒意未消,但仍想起昨夜的雨狂风猛,于是一起身就问正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庭园里的海棠现在怎么样了?”因词人不确定昨夜的风雨是否摧残到园中的海棠花,故言“试问”。“卷帘人”的回答:“海棠依旧”。一个“却”字用得极妙,将词人的情致与侍女的冷漠态度描绘得活灵活现。显然词人不满侍女的回答,于是反驳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虽然词人的语气肯定,但毕竟自己没有亲见海棠花的状态,故用“应是”。“绿肥红瘦”指海棠花绿叶繁茂红花凋零,实为名句。以“绿”和“红”两种颜色指代叶子和花朵,以“肥”和“瘦”形容叶之繁茂与花朵凋零,可谓新鲜之极,动人之极,只是随手点染却又神气兀然。“绿肥红瘦”又照应起句的“雨疏风骤”,前后呼应,相映成趣。 这首小令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有人物、场景以及对白,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表现得淋漓尽致。

七年级语文如梦令教学设计

青春记忆生命情怀 ——《如梦令》 一、导入与激趣 师:上课前我们先竞猜一道题目:有这样一幅对联—— 出示对联:男生读——上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女生读——下联是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请你猜一猜,对联中所说的是哪一位词人? 生:李清照 师:(请说说你的依据?) 生:词苑、女儿花 师:非常准确的猜测,可见你宋词方面的积累很是广博,词史中确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 在你心目中她是怎样的形象? 预设生介绍: 赵明诚和李清照只好离开汴京,回到故乡山东青州。 那时清照给自己取了个号:易安居士。这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而他们的书房,就叫:归来堂。 普普通通的生活,他们追求的是内心丰富的平静。 1127靖康之变,《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她的温柔善良与多情,她的坚强智慧和沧桑,她写下的那些带着温度的语言和文字,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 我们明白:点墨,即是她的寸心。 《漱玉词》,在这本书里,她经常说的一句话也被记录了下来:词,当别具一家也。 教师小结:谢谢大家,你们的介绍颇为全面。在中国词学史上,李清照的确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她的词作在群星灿烂、名家荟萃的北宋词坛独树一帜,卓然一家,堪称奇葩。今天学习她的《如梦令》二首(板书) 二、朗读与感知 (一).指导学生读词。 师:俗语曰诗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放声朗读这两首词,争取读得正确、流利。 生:入情入境地认真自读。 哪位同学愿意自告奋勇来读一读 抽2-3名学生朗读, 请同学来点评一下读的如何? 师:你觉得他读得如何? 生1读。(很好,读得准、读得通顺,有节奏感。把词牌名放在前面读。) 师:刚才她在读的过程当中基本上是通顺的,流利的是不是?你们有意见吗? 师:这里面有一个字是个多音字,“兴尽”,这个字又读xìng又读xīng,什么时候读xìng,什么时候读xīng你们知道吗?什么时候读xīng? 生:兴奋。 师:还有“大兴安岭”。但是课文中这个“兴”以及“高兴”、“兴致”的“兴”却读第四声,所以在这个地方你说应该读第一声还是第四声?第四声,咱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 师:很灵动的方法,能从字意来推测字的读音,很棒!咱们再读读这首词,这回第一个举手的是谁? 生:读词 师:你的声音清脆响亮,口齿清晰。不仅读得正确流利,也注意了一定的节奏,读出了词的味道,你真棒! 师:让我们把握好节奏感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精品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27《如梦令》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

《如梦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词家三李”都有谁吗?知道这个人吗?(课件:李白),背两首他的诗。其实,李白不只是“诗仙”,他还是“百代词曲之祖”。 知道这个人吗?(课件:李煜),背几句他的词。李煜被称为“词圣”。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也姓李,她被称为“词国女皇”。是婉约派的开山之宗,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来评价她的词学造诣,这个李易安就是李清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二、资料助读 1、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 作. 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2、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3、前期悠闲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前期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如《醉花阴》;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含蓄深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如《菩萨蛮》《武陵春》、《声声慢》等。《声声慢》是李清照震动词坛的名作,作者也因此被誉为婉约派正宗词人。

《如梦令》改写作文(通用3篇)

《如梦令》改写作文(通用3篇) 《如梦令》改写作文(通用3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梦令》改写作文(通用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梦令》改写作文1一个夏日的午后,我摇着木橹,驾着小舟,驶入了一个池塘,这里池水清澈见底,荷花千姿百态。只见荷塘边有一座小亭子,我便弃船上岸,登上了小亭。 夏日的午后,阳光慵懒倦怠,但仍带着恼人的热量。我坐在没有阳光的凉爽处,欣赏着这美丽的荷花。 一池的荷,一池清幽的芳香。我坐在石凳上,静静地凝望着日光下的倩影和那婀娜的姿态。深绿色的荷叶浓郁美丽,如一个碧玉打造的绿盘子,几滴晶莹剔透的露珠如一颗颗珍珠,在日光下闪烁着五彩的光芒。在绿叶的映衬下,娇艳的荷花更显婀娜多姿,有如一位位月中仙女。有的像一位

亭亭玉立的女子,显现着自己风情万种的美丽,粉红的花瓣,金黄的花蕊,碧绿的莲蓬,十分迷人;有的含苞待放,如一个贪吃的孩子的肚子,又大又胖;一只蜻蜓落在了上面,不禁让人想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一千古佳句;有的才绽开两三片花瓣,像害羞的少女,从花苞中窥探着这个世界。一阵微风吹来,幽幽的清香随风飘来,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我端起酒杯,轻轻抿了一小口,脸颊上便泛起了一丝红晕。池塘里微风轻轻拂过,吹散了夏日的暑气,十分凉爽,令人心旷神怡。 不知不觉间,已是黄昏,太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不再那么炎热。我驾起小舟,在池中缓缓前行。木橹荡起的涟漪一圈圈荡漾开来,耳边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荷花比我还高,竟然这么茂盛。 我停泊在池中,品尝着千年的陈酿,我竟是这样不胜酒力,几杯下肚,脑袋昏昏沉沉的,像腾云驾雾一般,觉得自己快活似神仙。 夜幕渐渐降临,该是回去的时候了。我醉醺醺地摇着橹,却忘记了回去的路,划着划着,竟错误地划入了荷花深处。我使劲地摇着橹,想要离开,水声却惊动了在荷塘栖息的水鸟。它们扑棱着翅膀,飞向天空。有的还鸣叫几声,似乎在埋怨我打扰了它们的休息;有的拍拍翅膀,一飞冲天;有的

(完整版)《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历年中考鉴赏试题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题 译文: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2)作者采用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写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伤感之情。 (3)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4)“浓睡”在词中的意思是酣睡。 2.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答:写出了春天晚上,雨点疏落,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3.这首小令用精练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答: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指代叶子,红指代花儿。作者精心地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词语,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作者采用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写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伤感之情。 5.“不消”在词中的意义是什么? 答:“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6.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关切与憧憬美好事物,无忧无虑的情怀。 7.“绿肥红瘦”妙语天成,为文坛之绝唱。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赏析。 答:“绿”“红”:用颜色来借代海棠的叶和花,“肥”“瘦”:用拟人描绘雨后海棠的花叶形态。有创意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8.在细雨潇潇,风湿猛烈的暮春季节,词人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词人会产生这样的心情?答:苦闷伤感;以花自喻,由花的凋零联想到自己的青春易逝。 9.这首词通过对爱花惜花行为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词人的怎样情怀? 答: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既有爱花惜花的情感,又有对春光流逝的眷恋和红颜易老的感伤。 10.诗人爱花惜花的行为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试问“卷帘人”。 11.理解性背诵。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运用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神采的句子是: 12.选择题。 (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 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 (2)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完整)七年级上册所有古诗词

【观沧海】(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泊秦淮杜牧(唐代诗人) 烟笼寒水月笼沙②,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嗨,你来闯关啦! 上一回,我们知道了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出去玩后,写了一首可爱俏皮的词《如梦令》。其实李清照不止写了一首如梦令。如梦令是一首词的词牌名,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怎么唱。如梦令这个词牌名可以写很多首,它们歌唱时的曲调都一样,但是歌词却不同。那么,这位千古第一的大才女还写过哪首《如梦令》呢? 昨天晚上,李清照独自一人喝着闷酒。老天爷似乎感觉到了李清照不太开心,于是泪水化作漫天的雨丝儿飘落下来。风婆婆也呼呼地吹着,仿佛在问:“清照为什么不开心呢?”李清照喝了酒后,慢慢地就迷迷糊糊睡着了。 李清照睡了很久很久,一直到第二天太阳都升得老高了,她还没有起床。李清照的小丫鬟非常惊讶,心想,平时清照小姐总是精力充沛,很早就起床读书了,今天怎么这么晚还没有动静。难道清照小姐生病了?不行,我得赶紧去小姐的闺房看看。小丫鬟走进来,拉开了李清照遮床的帘子,阳光穿过纱窗照了进来。李清照睁开惺忪的眼睛,打了个哈欠,突然问小丫鬟:“院子里的海棠花怎么样呢?”听到清照小姐这么一问,小丫鬟有点愣住了,莫非小姐真的生病导致头脑不清不楚了。李清照为什么要问院子里的海棠花怎么样呢?千古第一才女的想法果然与众不同啊。好多人起床的第一句话通常是问:妈妈,早饭做好了吗? 你觉得,李清照为什么要问院子里的海棠花怎么样呢? A 因为昨天夜里刮风下雨 B 因为海棠花没有睡觉 小丫鬟愣了一下,苦恼着要怎么回答小姐的这个奇怪问题。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告诉了我们答案。这首《如梦令》是这样写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雨疏风骤”,说的是昨天夜里雨下的不大,雨滴很稀疏,但是风却很大。“骤”原来的意思是马跑得飞快,这里形容风刮的很急,“呼呼”地吹着院子里的花花草草。唐代的大诗人孟浩然曾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如果昨天夜里刮风下雨,那院子里的花儿就会被风雨打落。其实,昨天夜里刮风下雨,李清照就已经在担心海棠花呢?海棠花就像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她们娇艳可爱却又很脆弱,怎么经得起风吹雨打呢?“浓睡不消残酒”,昨天夜里李清照因为担心海棠花只好借酒消愁,没想到喝了太多酒后就沉沉地睡着了,一直睡到自己的小丫鬟来叫自己起床时头还晕乎乎的,酒意都还没有完全消散。“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所以李清照刚醒来,问的第一句话就是:院子里的海棠花怎么样呢?因为从昨天夜里李清照就在为风吹雨打的海棠花担忧了。为李清照卷起帘子的小丫鬟回答李清照:“海棠花还开着了,小姐不用担心。”然而李清照却觉得丫鬟的回答是错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所以,她反驳小丫鬟说:“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应该是叶子越来越茂盛,花儿却越来越凋零了啊。”“知否”就是“你知道吗?”,“绿肥红瘦”,“绿”是指叶子,“红”是指海棠花。“肥”和“瘦”本来形容的是人的胖瘦,李清照在这里用来形容叶子和花,这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李清照为什么会这样说呢?经历了一夜的风吹雨打,叶子越来越翠绿茂盛,而海棠花肯定越来越凋零了,也许许多花瓣都已经被打落到泥土里了。在李清照的心中,海棠花就像美丽可爱的少女,她们在春光灿烂的季节盛开着,可是生活除了晴天也会有刮风下雨。如果,未来的日子也会像天气一样变幻莫测,如果灾难突然降临,像李清照这样美丽如花的少女是不是也会被灾难折磨得消瘦呢?李清照未来的生活会不会遭遇不好的事情呢?想到这些,也忍不住为海棠花和李清照的命运而伤心。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题目、选自、作者、朝代 2、雨疏风骤 3、浓睡 4、卷帘人 5、绿肥红瘦 惜花实际上是惜,惜。 春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B.小令借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述,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 C.“试问”表现出词人想问又不敢问、明知道花已凋零却还要问的矛盾心理。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柳瘦”运用设问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疑惑。 D 6、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浓睡不消残酒”是说沉睡了一夜,酒还没有全醒。 B.“却道海棠依旧”中的“道”可解释为“说”。 C.“知否”重复是因为卷帘人没有理睬自己。 D.“应是绿肥红瘦”贴切地描摹出春末夏初景物的特点。 (C.埋怨责怪、启发诱导的声情神态) 6、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昨夜雨疏风骤”,意思是昨夜雨点稀疏,晚风突然。 B.“试问”细腻地表达了词人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矛盾心理。 C.“却道”写出了“卷帘人”回答主人时的漫不经心。 D.这首词短小精悍,意境层进,表达了词人伤春惜花之情。 (A.晚风急猛) 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浓睡”的意思是呼呼大睡,睡得很香。 B.“卷帘人”的回答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C.“知否”三句是词人对“卷帘人”的反问。 D.作者在词中以花自喻,赞叹自己青春如花。 (D.慨叹自己青春易逝) 8、 一模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浓睡不消残酒”是说一夜沉睡,早晨酒意仍没有全然消退。 B.“试问卷帘人”句表达了欲知花事却又不敢直面残花的怯意。 C.“绿肥红瘦”运用夸张手法突出说话人对海棠的关切。 D.小令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来抒发作者的伤春之情。 (C)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如梦令》教案 鄂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如梦令》教案鄂教版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极强,但流传不多。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解题: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如梦令》,词牌(填词用的典调)名。 注评 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溪亭:溪边的亭子。日暮:黄昏时候。沈(chén)醉不知归路。沈醉;大醉。沈:同“沉”。这里说“沈醉”既有饮酒过量的意思,也暗示溪亭景色宜人,令人陶醉,乐而忘返,并为下面“误入”句伏笔。○两句点明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以“常记”总领,引起后面的描绘。兴尽晚回舟,兴尽:游兴得到满足。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回舟:乘船而回。误入藕花深处。误入:不该入而入。藕花:荷花。因游兴沉酣,乐而忘返,所以错过了光线较好的时刻,才把船划到荷塘里。○两句承上“沈醉不知归路”,启下“争渡”。争渡,争渡,争渡:抢着把船划出去。争:争着,抢着。○酒意未消、游兴未减,全然不顾误入歧途,非要夺路前进不可,活画出少女天真烂漫的情态。“争渡,争渡”,按《如梦令》词牌规定要用短韵叠句,这里巧迭“争渡”,突出了沉醉之态和急追之情,妙造自然。惊起一滩鸥鹭。惊飞了栖息在沙滩上的水鸟。惊:惊动。起:飞起来。一滩:满滩。鸥鹭:鸥本指海鸥,鹭即鹭鸶,这里泛指水鸟。○鸥鹭惊骇,拍翅飞起,与主人公的“争渡”融合一起,形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极天真之能事。 译文 我时常记起有一次在溪边亭子里游赏,面对夕阳,开怀畅叙,游兴高,酒兴也高,陶醉得竟忘记了回家的水路。我尽情的游赏够了,已错过光线明亮的辰光。船一掉头,胡里胡涂地划进荷花的深处。于是大家抢着划呀,划呀,嘻笑声、摇橹声把满滩的水鸟也惊动得飞起来了。 简析 人们读李清照,一般对她后期的作品比较熟悉,脑海里凄凉愁苦的印象比较深。《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她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一次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似一帧无拘无束的生活照,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位著名词人的早年风采。 词意是:仲夏的一个午后,作者和亲人外出游玩,在溪边的一个亭子里饮酒,直到日落西山,还留连忘返。待兴尽踏上小舟,却迷失了归路。结果不知不觉闯入了藕花丛中。他们赶紧划啊赶紧划,扑楞楞,惊飞起一滩鸥鹭。 词一开头就点明了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用“常记”二字总领,引起下面对回舟误入荷花深处情景的描绘。“误入”是因为日暮光线太暗,也是因为沈醉;正是因为“误入”,才产生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景象。“误”字不仅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赏析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

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 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 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 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

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2)原文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2)原文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

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评。 【名人评价】 宋朝胡仔: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绿肥红瘦,此语甚新。《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

七年级语文上下册所有古诗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dàndàn),山岛竦峙(sǒngzh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zaī),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课外古诗词背诵,共十首。。 【龟虽寿·步出夏门行】 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音:黍(shǔ),斜(xiá)。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欢喜。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如梦令】 南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其一) 朝代:南宋诗人: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2.品读李清照的诗词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四.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体验到这首词的意境 3.重点词解析 4.词的技巧分析 五.教学难点:1.对诗词的理解 2.把握诗词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

清照,品读李清照。 师问: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要学的这首《如梦令》的作者是宋代伟大女词人李清照,那么大家知道的她的诗词还有哪些?对于她,大家还有什么了解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举手回答一下。(老师总结同学们答案)(二)介绍李清照生平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师:我们了解过了李清照的生平事迹之后,是不是对她的词也充满了好奇呢?特别是在宋朝那个词作鼎盛的时候,在众多才子里面作为一个女词人能够脱颖而出,也充分证明了她的才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李清照词作的风采。) (三)词作初印象

如梦令(练习及答案)

如梦令 (一)文学常识 作者:,号。宋代女词人。 作品:选自《》。 (二)字词解释 1.雨疏风骤: 2.浓睡: 3.卷帘人: 4.浓睡不消残酒: 5.绿肥红瘦: (三)内容理解 1.“”写景叙事,更点明下文关切发问的起因。2.“试问卷帘人”的“试”字写出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心理。 3.“却道海棠依旧”的“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回答问题时的漫不经心,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和。 4.“知否,知否?”叠词的运用,表现了女主人的声情神态。 5.“应是绿肥红瘦”的”绿”代替,“红”代替,是两种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是两种的对比。“红瘦”表明万紫千红的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的即将来临。 (四)主旨理解 作者以与侍女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的细腻感情。惜花实为,惜自己。 (五)写作特色 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1)拟人:“绿肥红瘦”中的“肥”和“瘦”用以拟写雨后海棠花的花和叶; (2)借代:“绿肥红瘦”中的“绿”和“红”是叶和花的颜色,用以代指海棠的花和叶;(3)设问:“知否”问得寻常,答以“绿肥红瘦”; (4)反复:“知否,知否”。

四十三、如梦令 (一)文学常识 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 作品:选自《漱玉集》。 (二)字词解释 1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浓睡:酣睡。4.卷帘人:指侍女。 2.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5.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3 (三)内容理解 1.“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写景叙事,更点明下文关切发问的起因。 2.“试问卷帘人”的“试”字写出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 矛盾心理。 .“却道海棠依旧”的“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 回答问题时的漫不经心,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意外和疑惑不解。 3 4 .“知否,知否?”叠词的运用,表现了女主人埋怨责难、启发诱导的声情神态。 5.“应是绿肥红瘦”的”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 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红瘦”表明万紫千红的春天 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 四)主旨理解

《如梦令》巩固练习题

中考宋词复习:如梦令 (本篇为2011年中考诗词篇目)2018年6月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文学、文化常识: 1.这首词选自《漱玉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以下内容作为了解即可)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她的作品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词风清丽明快。后期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等。2.其文学创作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她的名言佳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重要注释: 1.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2.浓睡:酣睡。 3.卷帘人:指侍女。 4.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三、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 1.作者以“昨夜”、“卷帘”写出自夜至晨的时间变化。 2.“试问”的“试”字道出这名女子关切却又害怕,不忍却又想一探究竟的矛盾心理。“却道”的“却”字一方面写出侍女对于花事变化的无动于衷,另一方面也写出女子对侍女答话的诧异。“知否,知否?”运用叠词,刻画出女子带着埋怨、启发的口吻。 3.结句“应是绿肥红瘦”,是女子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绿肥红瘦”四个字,成功地使用拟人的手法,用以形容晚春时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表达出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情。 4.主旨:作者以与侍女对话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春、惜花的细腻感情。惜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四、习题: 【第一组】 1.本词中“浓睡”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下列对“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表达了词人对“卷帘人”回答“海棠依旧”的失落。 B.表达了词人酒醒后对“卷帘人”反复追问之情。 C.表达了词人对风雨后海棠花凋零的惋惜和无奈。 D.表达了词人酒醒后想知道风雨后海棠花的急切心情。 【第二组】 1.本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2分) 2.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述说“海棠依旧”的是“卷帘人”。 B.“绿肥红瘦”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作品描写了一名女子和侍女间的对话。 D.作品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第三组】 1.这首词描绘了(时节)的景色。(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许多词,知道了(1)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

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词的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词不分段称为“单调”,分段称为“双调”“三叠”“四蝶”。又叫“片”或者“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象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除了小令外,词还有其他两类:;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3)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4) 在了解了有关词的一些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学了就用,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