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论习题答案

第一章概论习题答案
第一章概论习题答案

第一章概论习题答案

————————————————————————————————作者:————————————————————————————————日期:

第一章概论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用规范性的语言解释统计学中的名词。

1. 总体和总体单位:凡是客观存在的并至少具有某一相同性质而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当它作为统计的研究对象时,就称为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事物,就称为总体单位。

2. 标志和标志表现:标志是与总体单位相对应的概念,它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标志表现是标志的属性或数量在总体各单位的具体体现。

3. 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的质的特征的名称。数量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的量的特征的名称。

4. 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无论是品质标志还是数量标志,同一总体中各个总体单位上表现都一样的标志就称为不变标志。同一总体中各个总体单位上表现不尽相同的标志就称为可变标志(或称变动标志)。

5. 指标和指标体系: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综合数值,故又称为综合指标。所谓统计指标体系,就是若干个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特征的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整体。

二、填空题

根据下面提示的内容,将适宜的名词、词组或短语填入相应的空格之中。

1. 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学

2. 总体性、社会性、数量关系、数量界限

3. 数量性、具体性

4. 数量、概率论、大量观察法

5. 总体、方法论

6. 信息、监督、信息

7. 质量

8. 统计数学模型、统计逻辑模型

9. 静态统计推断、动态统计推断

10. 同质、相对

11. 离散变量、连续变量

12. 品质标志、数量标志

13. 数量、外延、质量、内涵

14. 物质、模糊性

15. 定性规范、指标数值

三、选择题

从各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或多个正确的答案,填入相应的括号中。

1. D

2. B

3. C

4. C

5. A

6. C

7. AB

8. BD

9. AB 10. A

11. A 12. A 13. A 14. A 15. C

16. C 17. C 18. ABCD 19. C 20. ABC

四、判断改错

对下列命题进行判断,在正确命题的括号内打“√”;在错误命题的括号内打“×”,并在错误的地方下划一横线,将改正后的内容写入题下空白处。

1. 统计研究事物的量是从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定性认识开始的,必须以事物质的规定性为基础。(√)

2. 统计是研究现象总体的,个别事物对总体不一定有代表性,因此不需要对个别事物进行调查研究。(×)

3. 社会经济现象与自然科学技术问题不同,站在不同的立场,持有不同的观点,运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得出差别较大的结论。(√)

4. 我国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只是调查部分家庭的生活状况,这部分家庭的生活状况对全国的城市居民家庭总体不具有代表性。(×)

具有

5. 统计是研究总体的,统计分组法是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部分或组,所以统计分组法不是统计工作的基本方法。(×)

它是

6. 我国的企业有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金融企业等,在工业企业中还有钢铁企业、建筑企业、轻纺企业等,因此我国所有的企业不能构成总体。(×)

能够

7. 当我们把全国的工业企业构成总体进行研究时,每一个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是一个可变标志。(√)

8. 学生的学习成绩既可以用定距尺度分析,也可以用定序尺度分析。(√)

9. 将工业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等类型是运用了定

类尺度。(√)

10. 定距尺度与定比尺度的区别是:定距尺度中的“0”,表示“没有”或该事物不存在、未发生;定比尺度中的“0”表示一个有特定内涵的数值,不表示“没有”。(×)定比尺度,定距尺度

五、简答题

根据题意,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回答问题。

1. 为什么说社会越发展,统计越重要?

【答题要点】

统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为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依据。

2. 怎样理解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性质?

【答题要点】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研究这一对象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过程,通过对数量的描述揭示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以指导统计实践活动。

3. 统计认识事物有哪些基本方法?如何理解?

【答题要点】

认识统计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统计指标法、统计模型法和统计推断法。

大量观察法是指运用大数定律、把握事物总体的方法。

统计分组法是研究事物内部结构的方法。

统计指标法是认识事物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的方法。

统计模型法是指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原形进行模拟或仿真。

统计推断法是以局部推断总体,以现在推断未来。

4. 统计工作有哪些阶段?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题要点】

统计工作有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统计设计是统计认识事物的开始,体现统计工作目的,决定统计工作的全过程;

统计调查是按照统计设计的要求搜集资料,是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基础;

统计整理是对调查资料审核、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表的过程,反映总体的综合特征;

统计分析是将统计整理的资料深化以揭示总体的本质特征或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四个阶段密切联系、相互融合,构成定性认识、定量认识到定性认识与定量认识相融合的升华。

5. 举例说明什么是总体和总体单位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题要点】

为了研究某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该班的所有学生就是一个总体,其中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总体单位。

如果要研究某一个学校的学生学习情况,假定以班为总体单位,在这种情况下,班显然就不再是总体了。

由此可见,总体和总体单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总体单位是针对具体的总体而言,构成总体必须有具体的总体单位。

六、论述题

根据题意回答要点,并适当从理论上进行阐述。

1. 统计活动有何特点?如何认识这些特点?

【答题要点】

统计活动的特点是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和社会性。

数量性的特点是在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事物量的多少、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

总体性的特点是进行大量观察,消除个别现象存在的偶然性和特殊性,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

具体性的特点是指社会经济统计活动都是研究一定地点、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事物发生的数量。

社会性的特点是指社会经济统计认识的事物具有社会性,认识事物的立场、观点、方法具有社会性。

2. 如何理解标志表现的四种计量尺度?请用实例说明。

【答题要点】

标志表现是标志的属性或数量在总体各单位的具体体现。对标志表现的计量可以划分为四种尺度,即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

四种计量尺度的涵义,适用对象,尺度本身的层次,四种尺度的转化。

假定我们研究某地商业企业情况,企业所有制性质只能用定类尺度观察,企业资质(即企业等级)可以用定序尺度观察,企业利润可以用定距尺度观察,企业产值既可以用定距尺度也可以用定比尺度观察。

3. 指标和标志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试举例说明。

【答题要点】

区别: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综合数值,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指标针对总体而言,标志针对总体单位而言;指标必须能计量,标志并非都能计量。

联系:指标由标志汇总而来;指标与数量标志具有相对性,当总体转化为总体单位时,与此相对应的指标就转化为标志。

例如,当我们研究某班学生学习情况时,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是一个标志,该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就是一个指标。当我们研究这个学校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如果以班为单位,那么这个班的“平均成绩”就是一个标志;全校的平均成绩才是一个指标。

在研究学生情况时,学生“性别”是一个标志,但它不能成其为指标,因为性别是不能计量的。

七、案例讨论

把学习过的统计学原理与教科书中的案例内容结合起来,讨论案例后提出的问题。

案例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见梁前德主编的《统计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问题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了哪些统计学基本概念和统计认识的基本方法来反映中国小康进程及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答题要点】

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了总体、指标和指标体系等统计学基本概念来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指标中,有数量指标,也有质量指标;有总量指标,也有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在指标体系中,运用框架式联系的指标体系、从宏观层面来说明社会、经济方面的内容。

②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资料来源而言,涉及到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统计指标法和统计推断法等统计基本方法。其中,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资料,都来源于统计推断法。

问题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借用了相关学科的哪些概念?这种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方法有什么特点?

【答题要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借用了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学)、高中阶段毕业生(教育学)、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政治学)、社会安全(社会学)、预期寿命(人口学)、综合能耗(工业经济学)、环境质量(环境学)等基本概念;用其指标体系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有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的特点。

问题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否符合统计指标及其体系的设计要求?

是否需要完善?如有必要,应该怎样完善?

【答题要点】

①无论是从设计原则、设计内容,还是指标体系设计的可行性等方面来评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均符合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求。

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与“‘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指标体系”相比有一个相当大的进步,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观察,仍然应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就总体而言,这一指标体系基本符合其设计要求,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人们当时对小康生活水平的期望,但从局部来看还需要完善。

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首先需要完善的是指标的内涵与外延,如“城镇人口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比”中的“城”与“乡”的概念;其次是指标的综合性,如何用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多的内容;第三是指标的代表性,如何在众多的指标中选择较少的指标组成体系来说明总体的问题。

八、能力训练

根据提供的训练资料和相应的训练要求,用已经学过的统计学基本原理和统计方法,分析一些具体的社会经济问题,以加深理解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和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

训练目标

掌握统计指标及其体系的设计方法和操作过程。

【解答】1

初步了解同学们生活消费的基本情况(略)

【解答】2

“大学生生活消费指标体系”参考:

大学生生活消费指标体系

一、饮食开支

(一)主食

1. 校内开支

2. 校外开支

(二)副食

1. 糖果糕点

2. 饮料

3. 烟

4. 酒

5. 茶

二、学习开支

(一)校内学习开支

1. 学费

2. 书本费

3. 其他学习费用

(二)校外学习开支

1. 专项培训费

2. 考级考证费

3. 其他学习费用

三、娱乐旅游开支

(一)娱乐

(二)旅游

1. 集体旅游

2. 个人旅游

四、日用品开支

(一)洗涤用品

(二)化妆用品

五、穿戴开支

(一)服装

(二)鞋袜

(三)饰品

六、通讯交往开支

(一)电话费

(二)交往费

七、住行开支

(一)住宿费

1. 校内住宿

2. 校外租房

(二)交通费

八、其他开支

旅游专业《旅游概论》第一章练习题有答案

第一章旅游概述练习题 第一节旅游的产生 一、填空题 1.旅游活动经历了一个从、、而日趋成熟的过程。 2.享乐旅行实质上就是具有现代和的古代旅游活动 3.就个体而论,旅游者的产生,是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和成熟的结果 4. 的出现标志着旅游的诞生 5. 旅行孕育着旅游的因子 二、单项选择题 1.采猎生产活动的最大特征是()的迁移和集散 A定居性 B团体性 C季节性 D规律性 2.“迁徙”与“旅行”共同的外部特征是() A都是自然行为 B都是自由行为 C都是空间移动 D都具有非功利性 3、采猎生产活动受()的影响最直接 A社会生活 B自然环境 C经济条件 D人类意识 4.人类旅行观念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条件是( )的产生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旅游业 5、()开创了旅行的先河 A农民 B手工业者 C牧民 D商人 6、人类有自觉目的意识的旅行萌芽于() A原始社会的初期 B原始社会的末期 C世界的文明古国 D原始社会的中期 三、多项选择题 1.早期人类远途迁徙的主要原因有() A气候的变化 B自然灾害 C采猎生产方式的流动性 D战争 2.具有现代意义的旅行和旅游活动首先在( )出现 A古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古印度 四、判断题 1、()旅游是在人类产生的同时产生的 2、()商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 五、填表题 行为类型迁徙旅行享乐旅行 外部特征空间移动 行为性质自然行为 行为意识主动 行为目的非功利 答案 一、填空题 1、萌芽产生发展 2、旅游意义本质特征 3、文化意识经济条件 4、享乐旅行 5、经商 二、单项选择题 1C 2C 3B 4C 5D 6B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 2AD 四、判断题

旅游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B卷

《旅游概论》考试试题(B)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30分) 1、1964年12月成立的是国家旅游局的前身,一直到1982年才更名为国家旅游局。 2、生态旅游资源划分成型生态旅游资源和型生态旅游资源。 3、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活动。 4、国际性旅游组织PATA是的缩写。 5、我国国际旅行社的经营范围包括、和国内旅游业务。 6、旅游创汇与传统的商品出口创汇相比具有很多优点表现在:、、。 7、旅游产品主要由、、和等组成。 8、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成立的第一家国营旅行社于1949年11月诞生。 9、旅游具有调剂生活的现实作用其现实作用有以下三方面:、、。 10、多数旅游资源是不会被游客消耗掉的,如参观展览、泛舟、滑冰、海水浴、太阳浴,这是旅游资源 的特点。 11、按旅游组织形式划分旅游市场可分为和。 12、开发生态旅游的意义是:、和。 13、根据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分,旅游资源可分为和。 14、造成旅游资源衰败和被破坏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和两个方面。 15、旅游景点按照景点的性质或设置目的划分可分为两大类:和。 二、选择题(20分) 1.世界旅游日为。 A 9月27日 B 10月5日 C 11月5日 D12月27日 2、旅游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的主要原因是。 A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B投资小而雇用的人员多 C工资成本在全部营业成本中占据较高比重 D对普通从业人员的文化修养要求不高3、“旅游”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的一首诗中。 A《悲哉行》 B《全唐诗》 C《周易正义》 D《诗经》 4、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是。

A阳光海滩 B流泉飞瀑 C奇洞异石 D民族风情 5、旅游零售商主要以为典型代表。 A旅游批发商 B旅游经营商 C旅行代理商 D旅行社 6、古代探险旅行的代表人物是。 A麦哲伦 B李白 C徐霞客 D鉴真 7、五台山属于。 A世界文化遗产 B世界自然遗产 C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D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8、早在商代就已经设立,古代中国最早的住宿设施是。 A馆 B驿站 C亭 D邮 9、.我国第一家旅行社是。 A中国旅行总社 B中国国际旅行社 C华侨旅行社 D中国旅行社 10、CHA是指的简称。 A中国旅游协会 B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 C中国饭店协会 D中国旅游报刊协会 三、判断题(20分) ()1.利物浦之行标志着近代旅游及旅游业的开端。 ()2.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是天然的可持续发展的行业。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不属于我国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4.在我国涉外饭店星级评定工作中,三星级饭店的评定是由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旅游局评定。 ()5.人们外出旅游的重要目之一就是要体验异乡风情、了解异乡社会文化是涉及旅游活动的文化现象。 ()6.经济性为旅游资源的特点之一。 ()7.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割性往往造成旅游产品促销和销售的困难。 ()8.世界旅行社联合会的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总论 1.如何正确理解统计的三种涵义? 答:统计是指对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的活动,使人们对现象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分析和推断 的一种计量活动。“统计”一词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即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 ⑴.统计活动:即统计工作,是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单位,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活动。 ⑵.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字和分析资料,是指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计数字资料。 ⑶.统计科学:即统计学,是指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 的科学认识。 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统计活动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即:统计活动是取得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而统计资料则是统计活动的成果。 统计活动与统计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统计活动是形成统计科学的实践过程,统计科学是人们长期统计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 和理论概括。 2.为什么要了解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答:统计学产生于17 世纪中叶,其发展过程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条是以政治算术学派为开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经济问 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一条是以概率论的研究为开端并以概率论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方法和应用研究为主的数理统 计。回顾、了解统计科学的渊源及其发展过程,对于我们了解统计学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关系,学习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我们的统 计实践和理论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与哲学的关系、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和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上。 ⑴.与哲学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它所阐述的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关于实践是人类 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质和量的辩证关系、事物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观点等,对统计发挥认 识工具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⑵.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实质性科学的内容和任务在于揭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去改 造世界,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形成和运用不能脱离实质性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是因为:其一,这类科学对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论述和 剖析,为统计核算和分析如何入手,如何抓住主要方面描述其数量特征,如何就事物内部及其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进行数

旅游概论第一章测试题

1、“旅游”一词最早出现在( A. 德国的《国家科学词典》 B. 1959 年的《现代汉语词典》 2、旅游的本质是 ( )。 A. 游览 B. 旅行 C. 为获得精神上的愉快感受 D. 具有 包容性 3、“山水无绿不成景,风景无文没有情” 。说明( )是一定社会 文化环境的化身。 A. 旅游者 B.旅游资源 C 、旅游设施 D 、管理服务 4, 以下的情况中,属于旅游的是( ) A. 从四川迁到广州定居 B. 去云南做生意 C. 去九寨沟观光 D. 德国大使来中国居住了五年 5,以下的旅游不属于地方性旅游的是( )。 A. 去东莞樟木头观音山游览 B. 去深圳欢乐谷游玩 C. 参观东莞古典园林可园 D. 参观东莞石碣袁崇焕故居 )。 B. 1931 年的《辞源》 D. 1811 年的英国牛津字典

6,世界上最普遍、最主要的旅游形式是()。 A. 生态旅游 B. 商务旅游 C. 宗教旅游 D. 观光 旅游 7,最早出现的旅游形式是( ) A. 度假旅游 B. 科技文化交流旅游 C. 商务旅游 D. 团 体旅游 8,以下旅游不属于洲际旅游的是()

A.美国人到北京旅游 B. 中国人到长城参观 C、日本人来中国参加广东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D.你和父母去 罗马旅游 9、旅游是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社会活动,说明旅游 具有()特点。 A.消费性 B.广泛性 C. 社会性 D. 综合性 10, 国际旅馆协会的总部设在( A.巴黎 B.西班牙 C.日内瓦D马德里 11、号称世界旅游王国的西班牙, 每年接待几千万的国际旅游者,大 多数属于游海滩、寻阳光和海水浴等旅游。 A、观光 B、度假 C、商务 D、专项 12、1998年6月25日一一7月3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对中国进行国 事访问期间,游览了西安兵马俑、北京故宫长城、桂林七星岩等景点, 属于: A、观光旅游 B、专项旅游 C、新型旅游 D、跨国旅游 13、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最根本的差别在于( A.消费程度 B.逗留时间 C. 跨越国界 D.便利程度 14、以下属于旅游的是: A、远古人狩猎迁徙 B、乞丐沿途要饭 C、帝王巡游 D、阿波罗号飞船登月 15、人类有自觉目的意识的旅行萌芽于: 2、国际旅游包括()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例题集Word版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例题集 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哪一个?( A ) A.国家B.企业C.个人 D.其他社会组织 2.社会保障制度旨在满足人们什么水平的生活需要?( B ) A.小康生活需要 B.基本生活需要 C.富裕生活需要 D.现代化生活需要3.实行特殊性保障原则的国家,其社会保障的对象面向哪一层面?( B ) A.全体社会成员 B.部分社会成员C.全体劳动者 D.部分劳动者4.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依据是什么?( A ) A.社会立法 B.企业和个人的自觉性C.思想教育 5.现阶段我国城镇职工按规定需要缴纳保险费用的社会保险有几种?(C) A.一种B.二种C.三种 D.四种 6.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形式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哪一个?(C) A.美国B.英国C.德国D.日本 7.下述哪一个不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D A. 单位缴费 B.个人缴费 C.财政补贴 D.社会捐赠 8.社会保障体系中最核心的保障是什么项目?C A.社会救助B.社会福利C.社会保险 D.社会优抚 9. 现阶段我国法定的社会保险有几种?(D) A.二种B.三种C.四种D.五种 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10.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主要保障劳动者在什么情况下的基本生活不 受影响?A.年老、失业、下岗、工伤、生育 B.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 C.年老、失业、下岗、疾病、工伤 11.我国建国早期所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哪种社会保障模式?D A.储蓄保障型 B.福利国家型 C.传统保障型 D.国家保障型 12.以下哪个国家是储蓄保障型社会保障模式的主要代表?D A.美国B.英国C.德国D.新加坡 13.最高颁布《社会保障法》的是哪一个国家?A A.美国B.英国C.德国D.新加坡 14. 按照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规定,职工个人的缴费工资基数如何确定? A.本人当月工资 B.本单位职工当月平均工资 C.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 D.本单位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 参考答案:1A,2B,3B,4A,5C,6C,7D,8C,9D,10B,11D,12D,13A,14C 二、多项选择题 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以下哪些基本功能?BCD A. 实现共同富裕 B.维护稳定社会 C.保持社会公平 D. 促进经济发展2.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以下哪些特点?AB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章节练习题.doc

第一章总论 1 .如何正确理解统计的三种涵义? 答:统计是指对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的活动,使人们对现象的数 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分析和推断 的一种计量活动。〃统计〃一词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即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 计科学。 ⑴.统计活动:即统计工作,是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单位,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活动。 (2).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字和分析资料,是指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计数字资料。 ⑶.统计科学:即统计学,是指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 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 的科学认识。 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统计活动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艮"统计活动是取得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而统计资料则是统计活动的成果。 统计活动与统计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统计活动是形成统计科学的实践 过程,统计科学是人们长期统计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 和理论概括。 2.为什么要了解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答:统计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其发展过程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条是以 政治算术学派为开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经济问 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一条是以概率论的研究为开端并以概率论为 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方法和应用研究为主的数理统 计。同顾、了解统计科学的渊源及其发展过程,对于我们了解统计学与社会经济 统计学的关系,学习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我们的统 计实践和理论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与哲学的关系、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和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上。 ⑴.与哲学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它所阐述的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关于实践是人类 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质和量的辩证 关系、事物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观点等,对统计发挥认 识工具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实质性科学的内容和任务在于揭示客观事物 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去改 造世界,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形成和运用不能脱离实质性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是因为:其一,这类科学对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论述和 剖析,为统计核算和分析如何入手,如何抓住主要方面描述其数量特征,如何就事物

旅游专业【旅游概论】第一章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第一章旅游概述 第一节旅游的定义和容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外出旅游的主要目的和容是() A 旅行 B 购物 C 娱乐 D 游览 2、小放暑假到姑姑家玩,顺便观赏了趵突泉和大明湖,这属于() A 旅行 B 旅游 C 游览 D 娱乐 3、旅游的前提和手段是() A 旅行 B 游览 C 住宿 D 娱乐 4、下列属于旅游的是() A 远古人狩猎迁徙 B 乞丐沿途要饭 C 帝王巡游 D 阿波罗号飞船登月 5、旅游的本质是() A 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的特殊经历 B 特殊生活经历 C 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 D 寻求人身自由感 6、旅游定义发展的产物是() A 社会 B 文化 C 历史D政治 7、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是旅游的() A 本质B属性吗 C 特点 D 容 8、“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这句诗出现于() A 北宋 B 东汉 C 南朝 D 北朝 9、西方“旅游”一词最早出现于1811年出版的() A 《普通旅游学纲要》 B 《旅游指南》

C 《牛津词典》 D 《利物浦之行手册》 10、人们为了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费定居性旅行和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叫做() A 艾斯特定义 B 旅游 C 旅行 D 游览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旅游?旅游的本质是什么? 2、旅游的容包括哪些方面? 3、旅游是非功利性,为何又有会议旅游商务旅游等称呼?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DBACA 6-10BDCCB 二、简答 1、答:旅游是人们为了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费定居性旅行和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旅游的本质属性是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的特殊经历。 2、答:旅游的容是指旅行、游览、住宿、饮食、购物和娱乐等六个方面,这是立足于现代旅游而言的。 3、答:旅游定义扩大了旅游概念的包容性(即外延性)。诸如在商务活动、出席异地会议等过程中兼顾游览和消遣等这种公务与游玩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包容在旅游畴之,即不论是以商务、会议活动为主,游览消遣为辅,或是相反,只要在整个外出率计划或者说在某一段完整的旅行时间,存在着或发生着与非功利性的游览观赏活动,从理论上讲,同样可以称为旅游。但是为了与纯消遣性旅游相区别,往往在旅游前面冠以商务或会议等字样,义表示旅游的不同类别。如:会议旅游、商务旅游等。

统计学原理第一章(概论)习题答案爆款.doc

第一章概论 一.判断题部分 1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 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 3: 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各个单位在所有标志上都相同。(×)4:个人的工资水平和全部职工的工资水平,都可以称为统计指标。(×) 5: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质量标志 6: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但它在具体研究时也离不开对现象质的认识。(∨) 7: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表现,所以品质标志不能直接转化为统计指标。(∨) 8: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质量指标反映现象的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二者都不能用数值表示。(×) 9:某一职工的文化程度在标志的分类上属于品质标志,职工的平均工资在指标的分类上属于质量指标。(∨) 10: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总体单位的。(∨)二.单项选择题部分 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 C )。 A、抽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B、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 C、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D、社会经济统计认识过程的规律和方法

2: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D )。 A、调查单位 B、标志值 C、品质标志 D、总体单位 3:对某城市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进行普查,总体单位是( B )。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 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 D、每一个工业企业 4: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C )。 A、它有品质标志值和数量标志值两类 B、品质标志具有标志值 C、数量标志具有标志值 D、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都具有标志值 5: 总体的变异性是指( B )。 A.总体之间有差异 B、总体单位之间在某一标志表现上有差异 C.总体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D、总体单位之间有差异 6:工业企业的设备台数、产品产值是( D )。 A、连续变量 B、离散变量 C.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 D、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 7:几位学生的某门课成绩分别是67分、78分、88分、89分、96分,“学生成绩”是( B )。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标志值 D、数量指标

《旅游概论》第一章检测题

《旅游概论》第一章检测题 (150分钟完卷,总分300分) 姓名: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旅行源于_______活动;旅游的产生源于人类仪式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的出现标志着旅游的诞生。就个体而言,旅游者的产生,是实现自身价值实现的__________和_______成熟的结果. 3、“艾斯特”定义认为旅游:旅游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而引起的一切关系的总和.但该定义中不足的是把“昼游夜归”和___________排除在外,而且难于把一般的__________和具有消遣性的__________加以区别. 4、现代旅游是以________为主,集食、住、行、购、娱等六个方面。 5、旅游的本质属性包括_______ 、文化属性、__________、________。 6、旅游资源是一定社会文化的化身,是旅游者的参观对象,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大类. 7、旅游是超出生存需要的高级消费,所谓高级消费,主要是指消费水平和______而言,旅游这种消费形式是将_______消费和_______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 8、旅游的参与性是指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必须身临其境、身体力行的不可代替性。它有______参与和______参与之分. 9、国际旅游,根据旅游地区的国界和旅游者的国籍来划分,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旅游. 10、公务旅游是指以某种______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他是以某些______目的和旅游相结合的旅游形式.其中包括______ ______ 、展览旅游和奖励旅游。 11、_________更能够适应和满足新时代旅游的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内容和形式上更具有个性化和主动参与性的旅游需求。它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以及生态旅游等. 12、我国旅游组织大体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三种类型。 二、单项选择题: 1、迁徙和旅行的共同外部特征是_______. A.都是自然行为 B.都是自用行为 C.都是空间移动 D.都具有非功利性. 2、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皇宫中人所想的,和茅屋中的人所想的是不同的”,其中阐释了产生旅游的决定性因素是:_____ A.人类意识的发展 B.精神需求的提高 C.社会文化的进步 D.经济条件的成熟3、以下属于旅游的有______ A.古人狩猎迁徙 B.乞丐沿街乞讨 C.帝王巡游 D.在自家的田园里闲庭信步 4、古语:“父母在,不远游”,如今旅游作为业余生活的首选,其根本原因是:______ A.人身自由的体现 B.精神上的解放 C.特定需要的满足感在膨胀 D.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旅游感念发生变化,是旅游社会属性的一种表现. 5.“文以地生辉,山以文益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两段文字都解释了:________ A.旅游的社会属性 B.旅游的文化属性 C.旅游的经济属性 D.旅游的消费属性 6、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消费形式和活动方式,同一般消费和社会活动相比较,有自身的个性特征:_______ A、广泛性综合性参与性季节性 B、社会性文化性经济性消费性 C、广泛性社会性参与性季节性 D、社会性文化性经济性季节性 7、“伊拉克战争爆发后,整个中东的旅游消费受到重创……”反映出旅游具有 A、广泛性 B、综合性 C、季节性 D、参与性 8、世界旅游的发展史表明,旅游活动是按照________规律发展的 A、由近及远、先国外后国内 B、由远及近、先国内后国外 C、由近及远、先国内后国外 D、又远及近、先国外后国内 9、广东人夏天到北戴河避暑、疗养是属于________类型的旅游。 A、地方性的度假旅游 B、全国性的专项旅游 C、跨国性的公务旅游 D、全国性的度假旅游 10、温家宝总理于2007年4月对日本进行了为期7天的国事访问,期间游览了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富士山,参观了孙中山先生撰文的碑刻石。他的这次活动属于________ A、观光旅游 B、新型旅游 C、专项旅游 D、洲际旅游 11、大陆人到澳门、香港、台湾三地七日游,是属于______ A、地方性旅游 B、全国性旅游 C、洲际旅游 D、国际旅游 12、旅游是非功利性的,为什么又有“商务旅游”、“会议旅游”等称呼,其依据是:_____ A、旅游的临时迁徙性 B、概念的包容性 C、旅游的目的性 D、旅游的非盈利性

《社会保障概论》读书笔记

《社会保障概论》读书笔记 第一章总论 一、社会保障概述 1、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以立法和行政措施确立的对遇到疾病、伤残、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物质和服务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经济福利制度。 社会保障的含义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社会保障的对象应当是全体社会成员;(2 )社会保障的责任 主体主要是政府;(3)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为能够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4)社会保障的资金与受保障者收益。 2、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1)保障性;(2)强制性;(3)社会性;(4)互济性;(5)公平性;(6)福利性。 3、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国家和社会的力量来保证社会成员在面临社会经济风险时能够维持其基本的生活权益。 4、社会保障的功能:(1 )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2)社会保障的建立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O1社会保障具有十分有效的平衡需求的作用;O 2社会保障还体现了其对投融资的调节功能;G3社会保障也体现了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的功能;(3)社会保障的发展,对于实现社会成员生活的安 定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二、社会保障体系与类型 (一)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社 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保障制度。 各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各有特点: 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O 1社会保险;C2社会照顾。 英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五大部份组成:O 1社会保险;C2社会补贴;C3社会服务;G4社会救助;C5医疗保健。美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三部份组成:O 1社会保险;02社会救助;Q3社会福利。 法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三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02社会补贴;03公务员福利待遇。 瑞典;社会保障体系由四部份组成:O 1社会保险;02社会救助;03公共福利;04医疗保健。 日本;社会保障体系由四部份组成:0 1社会保险;02国家救济;03社会福利;04医疗保险。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的特点:(1)强制性;(2)资金筹措的多源性;(3)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4)资金使用上的预防性。社会保险的内容一般包括:(1)养老保险;(2)失业保险;(3)医疗保险;(4)工伤保险;(5)生育保险。 2、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指公民在靠自身力量不能维持其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的用以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1)自然灾害救助;(2 )失业破产救助;(3 )孤寡病残救助。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按照立法或政策的规定,对社会全体成员提供的旨在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各种设施、资金、服务等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福利的特点表现在:(1)强调国家和社会在实现福利目标过程中的直接的责任性;(2)国家立法和政 策规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都能普遍地享受社会福利提供的津贴或服务,具有显著的普遍性的原则;(3)重点提供有关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设施、津贴和服务。 (二)社会保障的类型 1、按照给付标准分类:(1)受益基准制,又称规定受益制;(2)缴款基准制,又称规定缴费制;(3)混合制。与社会保障给付标准相适应,按收入保障计划提供现金补助时采用的方法有:0就业关联制度;②普通保障或“按人头”的补助制度;0 3收入状况调查制度。 2、按照资金来源分类:(1)政府统包型,又称“国家社会保障型” ;(2)投保资助型;(3)强制储蓄型。由

统计学基础 第一章 统计概述

第一章统计概述 【教学目的】 1.明确统计的含义、方法及职能 2.能够灵活运用统计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3.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 1.能够运用统计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2.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难点为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时数】 教学学时为4课时 【教学内容参考】 第一节统计的研究对象 一、统计的含义 【引言】 当我们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人们已经对这个时代的特征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这就是信息时代。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信息,我们只有利用统计这一工具,才能理解世界的精彩,了解世界宏微观的经济运行状况。为了管理好国家,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政府和企业都设立了专门的统计机构,或专门成立企业营销组织、营销策划等机构,由专门的统计人员或营销策划人员负责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工作,为国家和企业进行各项决策提供可靠、及时的统计信息。 【案例】 据统计,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6%,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1%,下降0.3个百分点。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0210万人,净增加860万人,新增加111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这些都是统计信息的基本表现形式。 因此,我们将统计的含义概括为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学。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情况和特征的数字及文字材料,称为统计资料; 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的工作总称,称为统计工作(或统计活动)。 统计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 系统论述统计工作的学科,称为统计学。 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与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做好统计工作、取得有效统计资料的基础。 二、统计的研究对象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即以统计资料为依据具体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下面举例说明如何根据统计资料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 【案例】

《旅游概论复习资料》

《旅游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旅游概述 一、填空题: 1、旅游是人类进化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旅游是从中孕育又从中分离出来的。 3、采猎生产活动的最大特征就是“”。 4、“迁徙”与“旅行”有着共同的外部特征——。不同的是,前者是一种 “”;后者却是一种“”。 5、开创了旅行的先河;孕育着旅游的因子;“”的出现标志着旅游的诞生。 6、人类有自觉目的意识的旅行萌芽于。 7、英文一词最早见于1811年英国出版的《》;古代中国“旅 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中的诗句“”。 8、“艾斯特”定义是指由瑞士的()和()在他们 合著的《普通旅游学纲要》中对旅游所下的定义。 9、旅游在本质上是以获得人身的、精神上的和特定需要的,即获得身心愉 悦感受和体验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生活经历。 10、是旅游所凭借的手段或前提,是旅游的目的和内容。 11、旅游是包含了、、、、、等内容的综合性的活动。 12、旅游具有、、、属性。 13、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类的需要分为、和三个方面;而旅游是人们生活 水平提高、超出的一种高级消费形式。 14、旅游具有、、、的特点。

15、按区域划分,旅游可分为和两大类。根据旅程的长短,前者又可分为、 和三种具体形式;后者也可分为、和三种具体形式。 16、按目的划分,旅游可分为、、和四大类型。其中,目前最普遍和最主要 的旅游活动类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旅游形式是。 17、号称世界旅游王国的是;被称为佛教第二故乡的是;有世界“购物天 堂”美誉的是;被称为“袖珍之国”的是。 18、全面涉及旅游事务的国际性最高权力决策机构是,它正式成立于年, 总部设在;现有正式会员个;我国于年月日被该组织接纳为第个成员国。 19、我国的旅游组织大体上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20、中国国务院直属的主管全国旅游行业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是,它的全 称是。 二、判断改错题: 1、旅游是一种古老的社会活动,有了人类就有了旅游。 () 2、旅游素有“民间外交”之誉,这是因为旅游者都是来自平民老百姓。 () 3、古代旅游活动之所以局限在少数权贵和富闲人士之中,主要在于古人普 遍 缺少追求个性价值实现的文化意识。 ()

(完整版)中职旅游概论期末试题.docx

中职旅游专业《旅游概论》期末考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考试时间: 90 分钟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5 分) 1、我国于 _________年加入世界旅游组织,该组织现有个成员国,我国成为该组织的第_________个正式成员国。 2、世界环境日是每年 ______月______日。 3、广义生态旅游的概念是指在______的生态环境中游览、观赏、休闲、度假,在此过程中_________、增加 ______及相关知识。 4、旅游是人们为寻求而进行的 旅行和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社会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5、旅游区(点)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旅游者的不同需求,旅游娱乐设施可划分为 ______、、______、四种类型。 7、从 50 年代至今, _______地区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旅游客 源地和目的地。 8、旅游业所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文化教育、社会和_______、 等方面的影响。 9、旅游业属于第 _______产业。 10、我国的国内旅游市场又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前的答题卡内。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题号 1 2345678910答案 1、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属于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A. 旅游饭店 B.旅游景点 C.旅行社 D.旅游交通 2、下面哪个是属我国的亚洲客源国市场() A. 美国市场 B. 俄罗斯市场 C.日本、韩国市场 D.澳大利亚市场 3、“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而且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该定义被 称为() A. 罗马定义 B.艾斯特定义 C.马尼拉定义 D.兰沙罗特定义 4、."罗马定义 "将在某国暂时逗留至少 24 小时的游客称为() A、短期游览者 B、旅游者 C、游览者 D、短程游览者 5、决定一个人能否定实现旅游的家庭收入水平,主要指其() A、消费水平 B、经济状况 C、可支配收入 D、可随意支配收入 6、最具有可靠信誉度的是下面哪种旅游商场()A、旅游商店 B、旅游涉外定点商场 C、旅游购物品交易会 D、购货亭 7、旅游活动的媒介是() A.旅游资源B.旅游业C、旅游宣传 D.旅游交通8、申请设立经营入出境旅游业务的国际旅行社,要合并缴纳人民币 ()

旅游专业《旅游概论》第一章练习题有答案

第一章旅游概述 练习题 第一节旅游的产生 一、 填空题 1. 旅游活动经历了一个从 __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_ 而日趋成熟的过程。 2. 享乐旅行实质上就是具有现代 和 的古代旅游活动 3. 就个体而论,旅游者的产生,是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 和_ 4. _________ 的出现标志着旅游的诞生 5. 旅行孕育着旅游的因子 二、 单项选择题 1. 采猎生产活动的最大特征是( )的迁移和集散 A 定居性 B 团体性 C 季节性 D 规律性 2. “迁徙”与“旅行”共同的外部特征是( A 都是自然行为 B C 都是空间移动 D 3. 采猎生产活动受( 成熟的结果 都是自由行为 都具有非功利性 )的影响最直接 C 经济条件 A 社会生活 B 自然环境 4. 人类旅行观念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条件是( A 农业 B 手工业 C 商业 D 旅游业 )开创了旅行的先河 C 牧民 D 商人 ) D 人类意识 的产生 5、 ( A 农民 B 手工业者 6、 人类有自觉目的意识的旅行萌芽于( A 原始社会的初期 B C 世界的文明古国 D 三、 多项选择题 原始社会的末期 原始社会的中期 1. 早期人类远途迁徙的主要原因有( ) A 气候的变化 B 自然灾害 C 采猎生产方式的流动性 D 战争 2. 具有现代意义的旅行和旅游活动首先在( )出现 A 古中国 B 四、 判断题 1、( ) 2、( ) 美国 C 英国 D 古印度 旅游是在人类产生的同时产生的 商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 答案 一、 填空题 1、萌芽 产生 3、文化意识 二、 单项选择题 1C 2C 3B 发展 2 经济条件 4 4C 5D 、旅游意义 、享乐旅行 本质特征 5 、经商 6B

(完整版)《旅游概论》试卷及答案

旅游服务管理与服务专业期末考试卷 《旅游概论》 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 之离骚”的书是《》。 2、古代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是指某人在乡试、_______和殿试中 均考取第一名。这三个第一名依次称解元、和状元。 3、赣州通天岩景区是以_____________地貌为主形成的风景名胜区。 4、气候学上一般用___________来划分四季。 5、那达慕大会是_________族传统节日,耍海节是________族传统节 日。 6、白族人口的80%聚居在云南省________白族自治州;纳西族主要 聚居在云南省_______纳西族自治县。 7、佛教寺庙中供奉的四大天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北 方多闻天王。 8、若按占有者身份分,中国古代园林可划分为两种类型,即 _________园林和_________园林。 9、东方、西方和阿拉伯三大烹饪流派的代表分别为:中国烹饪、 _________烹饪和_______烹饪。 10、中医中药与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中国三大国粹。 11、_____________是由著名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石拱桥。 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_______的旅行家徐霞客所说。 a、唐代 b、宋代 c、五代 d、明代; 2、对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写的是_________的风景。 a、黄鹤楼 b、岳阳楼 c、滕王阁 d、八境台 3、亚琛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等欧洲著名古建筑,依次属于: __________。 a、英国、德国、法国 b、德国、英国、德国 c、英国、英国、德国 d、法国、英国、德国 4、旅行社部门经理吩咐你替一位日本散客预订客房,而饭店内只有下列四间空 房可供选择。按照日本人的习俗,最好预订_________。 a、4005号房间 b、8019号房间 c、6084号房间c、7023号房间; 5、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是:_________。 a、李白、杜甫、白居易 b、曹雪芹、白居易、杜甫 c、朱耷、杜牧、李商隐 d、欧阳修、苏轼、海涅 6、澳门的标志性建筑是:______。 a、妈祖阁 b、大炮台 c、大三巴牌坊 d、安平古堡 7、杭州某旅行社拟向台湾某旅游团团友赠送一件浙江名产作为纪念。部门经理 拟了下列候选产品单请你帮助挑选。你认为最合适的是:________。 a、张小泉剪刀 b、三星牌黑纸折扇 c、龙井茶叶 d、杭州绸伞 8、中国传统工艺三绝指的是:_________。 a、福建漆器、景德镇瓷器、北京景泰蓝 b、肇庆端砚、景德镇泰蓝、宜兴陶器 c、杭州杭扇、北京景泰蓝、江苏苏绣 d、北京雕漆、天津杨柳画、文房四宝 9、宫保鸡丁是______中的代表。 a、川菜 b、湘菜 c、闽菜 d、徽菜 10、下列是道教名山的是_______。 a、五台山 b、普陀山 c、龙虎山 d、九华山 1、旅游资源: 2、海市蜃楼: 一、填空题(20分) 二、单项选择题(20分) 三、名词解释(20分)

旅游概论教案(第一章第二章)

旅游概论 教 案 系别:商旅系年别: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班级: 2015级旅游管理高职班 2015级酒店管理高职班姓名:

课程表 一二三四五1-2 3-4 o 5-6 7-8 9-10 教材:《旅游学概论》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洪帅主编 2010年6月第1版 2014年6月第3次印刷 ISBN:978-7-313-06178-2/F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校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备 注 一 8月24 25 26 27 28 29 30 1.2015年8月27日教 职工上班。 2.2015年8月29日、8月30日新、老生报到, 8月31日老生正式上课,新生军训。 3.第二十周为考试周。 4.节假日安排按照学院通知执行。 二 31 9月1 2 3 4 5 6 三 7 8 9 10 11 12 13 四 14 15 16 17 18 19 20 五 21 22 23 24 25 26 27 六 28 29 30 10月1 2 3 4 七 5 6 7 8 9 10 11 八 12 13 14 15 16 17 18 九 19 20 21 22 23 24 25 十 26 27 28 29 30 31 11月1 十一 2 3 4 5 6 7 8 十二 9 10 11 12 13 14 15 十三 16 17 18 19 20 21 22 十四 23 24 25 26 27 28 29 十五 30 12月1 2 3 4 5 6 十六 7 8 9 10 11 12 13 十七 14 15 16 17 18 19 20 十八 21 22 23 24 25 26 27 十九 28 29 30 31 1月1 2 3 二十 4 5 6 7 8 9 10 星 期 日 周

社会保障概述社会保障的概念和特征

社会保障概述社会保障的概念和特征 1.社会保障概念的出现和不同界定 (1)社会保障概念的出现及广泛使用 人类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萌芽、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即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期《济贫法》(史称旧《济贫法》)的问世。但社会保障概念的出现,却是在旧《济贫法》颁布实施300多年以后的事情。l935年,美国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时期,由国会通过的《社会保障法》,首先提出了“社会保障”的概念。自此以后,社会保障概念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同和广泛使用。 (2)社会保障概念的不同界定 ①外国及国际组织关于社会保障的定义 a.美国《社会保障法》将社会保障视为社会安全网 具体的理解是:根据社会保障法制定的社会保险计划,对于因年老、长期残废、死亡或失业而失掉工资收入者提供保障;同时对老年和残废期间的医疗费用提供保障。老年、遗属、残废和健康保险计划对受保险的退休者或残废者和他们的家属以及受保险者的遗属,按月提供现金保险待遇。 b.德国是最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其对社会保障的理解主要基于市场经济的理论 将社会保障理解为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是为因生病、伤残、年老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遭受意外而不能参与市场竞争者及其家人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目的是通过保障使之重新获得参与竞争的机会。德国的社会保障主要遵循特殊性原则,强调个人在社会保险中的责任。 c.英国是西方福利国家的代表 贝弗里奇将社会保障视为一项以国家为主体的公共福利计划,认为社会保障是指国民在失业、疾病、伤残、年老退体、家长死亡后,工资中断时生活费用的保障,亦有辅助其生育、婚丧时的必要的费用。 d.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对疾病、分娩、残疾、死亡、失业、多子女及其他原因造成的贫困,从保险方法和直接的国家负担上,寻求经济保障途径。对陷入生活困境者,通过国家援助,保障其最低限度的生活,同时谋求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以便使所有国民都能过上真正有文化的成员的生活。 e.国际劳工组织将社会保障定义 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时资助并帮助他重新找到工作。 f.联合国对社会保障的定义 每个人都有权使本人及家庭达到生活康乐,这不仅包括有权得到食品、衣着、住宅、医疗和其他社会基本服务,而且包括遇到失业、生病、残疾、丧偶、年老或由于非本人所能控制的其他原因而带来生活困难时,有权获得社会保障。 g.国际劳工大会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