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华为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doc

(完整版)华为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doc
(完整版)华为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doc

华为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

导读:本文华为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华为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一)

《以奋斗者为本》这本书籍主要汇集华为企业规定、公司领导人的讲话以及重要会议的重要观点和理论。此书是以华为的亲身实践经验为主,回答了华为成长及成功的原因,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是企业首先思考的问题。换言之,活下去永远是企业的硬道理。企业要长期发展,则必须拥有自己的市场和长期客户。而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我们企业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让客户真正需要我们。只有客户需要我们,我们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员工在为客户提供满意服务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资源会枯竭,而人的智慧可以生生不息,企业唯有充分挖掘员工的大智慧,不断创新,善于突破,时刻以饱满的姿态走在行业最前沿,才能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实现企业的不断发展。友好的工作氛围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凝聚力,明确共同目标,将员工拧成一股绳,形成一种“胜则举杯同庆,败则拼死相救”的意识,充分利用集体智慧,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

迪森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沉淀形成自己的文化,简称 853 文化。

作为一名新员工,我觉得自己更加应该深刻理解迪森的文化,做一名

优秀的迪森人。迪森人坚持特有的做人、做事原则,坚持公司利益第

一,坚守行业地位第一,强调团队合作,诚实守信,居安思危,在行业

中树立较好的口碑。迪森致力于做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做一个对社

会负责的企业,让客户满意,让员工自豪、让股东骄傲、让政府放心、

让社会所需要的企业。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艰苦奋斗、尽心工作、不畏艰险、奋勇向前,在实践中谱写迪森的精彩篇章。

华为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二)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自1987 年创办以来,在20 多年时间里,成为世界通讯设备产业的领先企业,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切:华为为什么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后来居上?华为是靠什么成长起来的?

这部《以奋斗着为本:华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纲要》回答了这一

问题。追根溯源,华为的成长来自于它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

力源自它的核心价值观,即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

奋斗。

1988 年华为成立,起初只是代理香港企业的模拟交换机,没有

自己的产品、技术, 2014 年华为销售额2882 亿人民币,全球百大

品牌排行榜排名第94 位,《财富》世界 500 强中华为排行全球第285 位。所有人都想知道是什么力量驱使华为快速、健康成长,读了《以

奋斗者为本》后,我认为除了“狼”性的竞争能力,华为的企业文化

是经营管理的“魂”, 是文化推动了华为管理能力的改进与提高。

从华为成长的历程看,初期华为依靠的是成本的优势,在2005

如果您有帮助!感与分享

年以后成的程中其管理机制始是靠文化来推,的企文化成公司管理能力、机制运提升生效力的滑,的管理者都同企文化,并事求是地运用文化建来推、改善管理,最促使成一家世界的企。

《以斗者本》 4.5.2 写到“企的争,穿了就是管理争” . 与立信等大公司比什么?就是比效率、比成本,看能多活一口气。

那么南方中集与区域内的同行,新昌、士基比什么?比效率、比成本,同更要比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作制造型企,一切生活的前提和基是安全。要保安全,需要我安全底的持、需要章事件“不”的持。因此不能、不敢拉下情面行安全管理,南方中集的安全文化无法建立。此外在安全管理上我各干部要敢于持原、敢于管理,敢碰后工,以公司利益重,唯有如此公司的安全管理机制的运才是有效的,在安全管理的争上,在生的基上,我才能同行的争手!

《以斗者本》 4.4.3 中写道“在不断改良中前。革本身是不可能停止的,??,中是不正确的,因我不知最在什么地方,我需要的是用。(来源:任正非与 IFS 目及体系工座要, 2009 )。” 是管理者面革的正确度。

2008 年中集入丰田精益安全体系,初期基本照搬了丰田公司行

的全部活与制度体系,揣新事物的好奇,各企都推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行了这套体系的建设,精益安全体系对于各公司安全管理能力的提升

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推行过程中问题的逐渐暴露,出现了否定精益安全的声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变革,我想我们需要的是学习华为对待变革的态度,我们应该不断优化完善精益安全体系,促进精益安全体系的落地、运行,确保公司顺应企业发展需要,提升安全管理的水平。

精益安全体系的问题与落地,需要我们直面精益安全推动的问题。现场一日安全员活动“形式化”严重,检查记录表中每项检查的结果都符合要求,但现场真的都符合要求吗?危险隐患提案活动是否应该

对每个现场员工提出隐患的数量设定标准?生产线 12 小时连续生产,一线员工是否有时间进行安全检查?是否能够提出并有足够的资源完成隐患整改?安全管理板的内容是否都是有用的信息?

以上活动需要考虑现场的实际情况,并进行必要的改变,调整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是检查各级安全管理者对待公司安全管理变革是否有正确态度的试金石。同时精益安全的制度、活动需要在现场认真试行,推进过程中及时调整活动方式,与员工达成活动开展共识。经过实践检验的变革才是正确的变革,在现场可以真正运行的改善才是真改善!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