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

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
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

一、教学内容:

复习中国近现代史第二单元(2)--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

二、教学目的:

掌握基本史实,深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三、教学重难点:

《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四、主要教法:讨论,概述,提问

五、教学过程

一、中法战争:打开中国西南门户

(一)法侵犯越南和黑旗军抗法斗争。

1、侵越:①背景(内外)②目的:以越南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

2、抗法:

①收复河内,击毙安邺(1873年)——黑旗军和越南军民共同行动

②纸桥大捷(1883年5月阵斩李威利)——黑旗军和越南军民共同行动

(二)中法战争

1、战争方针:妥协退让

原因:李鸿章认为中国军备落后,海防空虚

影响:造成军事上的被动:爆发时“不可衅自我开”1884年马尾海战

2、战争阶段

3、结果:不败而败

①原因(根本原因)清政府极端腐朽,执行的是一条妥协退让路线 ②《中法新约》的危害:打开西南门户

A 、签订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软弱可欺,战后列强进一步加紧对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民族危机更为严重。

B 、签订后,列强扩大了对中国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使中国越来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列强首次在中国取得筑路权,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二、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一)必然性(课本)

①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统治者为满足资产阶级贪欲和转移人们斗争视线,制订了“征韩侵华”大陆政策,竭力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日本帝国主义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

② 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西方加紧争夺中

国。日本利用西方列强在远东的矛盾。

③此时,清政府更加腐败,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④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二)开始:

丰岛海战(1894年7月25日)(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交战)

(三)主要战役:

①平壤战役(1894年9月)②黄海战役(1894年5月)

③辽东战役(1894年10月)④威海卫战役(1895年1月)

(四)各派力量对战争的态度

⑴一些主战派官员:暂停颐和园工程,移作军费

⑵部分清军将士抗击日军:(各战役人物,哪些牺牲)

⑶东北人民抗击日军

⑷清政府妥协退让和战败求和(腐朽表现)

①退让:

平壤战役:被动挨打,一触即溃(叶)黄海战役:李鸿章严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

辽东战役:除聂士城外,其余大部溃逃。威海战役:李鸿章“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②战败求和——《马关条约》

(五)战败原因

①客观上,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强大;

②主观上:清政府腐败无能(妥协退让,主动求和;军纪败坏,将士贪生怕死)

(六)《马关条约》

1.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2.赔款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3.开放口岸便利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入侵;

4.开设工厂掠夺了中国廉价劳动力,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七)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对中国政局影响)

①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②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更加腐败;

③帝国主义疯狂地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中国人民掀起挽救民族危亡运动高涨,先后发生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八)三国干涉还辽

沙俄早已企图霸占中国东北,日本割占辽东半岛侵害了俄国的利益,直接构成对俄国独霸东北的威胁,俄国成为三国干涉还辽的策划者。德国一方面想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一方面希望以此和沙俄勾结以减轻俄法同盟在欧洲对自己的压力。法国是俄国的同盟国,对日本的干涉问题基本上以俄国立场为转移。

典型例题

●比较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异同(性质;从战争的背景和爆发特点;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清政府的抗战态度;战争的结局)

同:①都是对我国大规模的侵略战争,都以邻国为跳板,继而挑起战争。

②清政府都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充分暴露其无能和软弱可欺。③战争中清军广大爱国官兵,各地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出现许多可歌可泣事迹。

④两次战争之后,清政府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异:中法战争清政府以胜求和,造成不败而败局面;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求和.

●概括自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清统治者和人民对待列强侵略态度,并分析其成因。

⑴清政府: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企图维持长治久安。②对列强侵略:仓促应战、消极抵抗;时战时和;屈辱求和,以胜求和。③阻止爱国官兵和人民抗战④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奴役中国人民。

⑵人民:①清爱国官兵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②人民自发组织抗击

⑶原因:①统治者政策反映了中国封建制度腐朽②人民的态度反映了中华人民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

甲午中日战争的思考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思考与反思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从战争背景来看,在战争前,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益强盛,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其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上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基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而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的晚期,封建社会正在走向没落,在19世纪溜七十年代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向西方看齐,并于1888年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是清政府并未向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而在西方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第一次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是有着四亿人口的亚洲大国,日本只有三千万人口,国土也只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双方的兵力对比:海军大体相等,但中国的舰龄向对老化;陆军我强于敌,中国全体兵力共约63万人,前线作战兵力共约20万人左右,还可陆续集结;日本共动员陆军24万人,除第四和第七师团尚未参战外,基本上是倾巢而出,国内几乎成了空城。经过一年多的作战,日本耗费军费两亿至两亿五千万日元,超过了当年的全部国民收入,财力枯竭已无再战之力。 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主要战场在中国本土,有人民的支援,后勤保障较方便,以逸待劳,有许多有利条件。国际舆论同情中国,日本在外交上,一直有列强干涉的压力和危险。所以在开战之初,多数国家判断中国将获胜。日本大本营也考虑过如果一旦战败,便退守保卫本土的“丙种作战”方案。海军军令部长就因为对战争缺乏信心而被撤职。日本各界亦有人认为第一次中日战争,“确是天皇势力的巨大冒险事业,是把初生的生命作为赌注的投机事业。”以上情况本应是中国可以抵御日本侵略的有利条件,但日本的投机和冒险却获得了成功。为什么日本能够得逞?表现在战场上的胜与败,必须首先从政治上去找原因。这是腐败而又守旧的清政府,长期积弱的必然结果,也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变法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结果。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对待西方的科学技术,基本上采取排斥和拒绝态度。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再甲午战争之前,自日军侵犯台湾吞并琉球后,中国朝野对海防建设是重视的。北洋舰队的组建成军,沿海重要港口的设防,绿营向练军的转化,军火工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成绩,中法战争中陆军的胜利,就是证明。但因为政治上的腐败,必然会阻碍军事上的发展。中国的军事制度,一直没有实行根本性的改革,没有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国防军。北洋水师虽具有相当规模和战斗力,因为慈褚挪用海军经费修建三海和颐和园,

甲午中日战争材料题汇总

——摘自《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地施政演说》 1894年6月2日,清政府派驻朝鲜任总理通商交涉事物地袁世凯电告李鸿章:“顷日译员郑永邦(日本驻朝鲜使馆译员)以其使命来询匪情,并谓匪久扰,大损商务,诸多可虑,韩人并不能了......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日又电:“顷日署使杉村来昭,该意亦盼华速化戡,并询允诺……似无他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年月中旬,朝鲜内部局势趋稳,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军队同时撤出朝鲜,日本拒绝,并在内阁会议上通过所谓“日中共同改革朝鲜内政地方案”.后来据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回忆说:“我假借这个好题目,或能调和已经一度恶化地终日两国关系,万一不能调和,则毋宁索性借此时机促其破裂.” ——摘自《李文忠公全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蹇蹇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综计中日交涉以来……我欲退则彼欲进,我益让彼益骄,养痈遗患,以至今日.夷焰嚣张,贪婪无已,一误再误,则我中国从此无安枕之日.——?礼部右侍郎志锐奏诿人谋占朝鲜事机危急请速决大计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甲午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报道:“就弹药而论,它所储存地数量,比在一次对华战争中可能消耗地还要多.”在一篇题为《朝鲜和他地邻居》报道中又说:“(日本)比中国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一省能够抽掉多少人来作战.” ——摘自《帝国主义侵华史》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年李鸿章奏报“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异月新.目前限于饷力,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 直至年中日战争前夕,他还奏称据英国水师提督查看,大连炮台“工坚赞省”,“各局厂制造西洋枪炮、药弹、水雷均能力求精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中如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名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条约地严厉性是“五大洲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尉”.“以中国之大,士民之众而制于区区岛夷,所谓冠履倒置也”侍读学士奎华等一百五十五人上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倭约万分无理,地险、饷力、兵权,一朝尽夺,神人共愤,意在吞噬中国,非割占数地而已” 张之洞 “要挟奇横,事事出于情理之外,海内之人痛心疾首”. 文廷式 历史上“中国之与外国议和者屡矣,或偿其兵费,或准其报商,固末偿以疆土与人也,今既赔巨款,又许以割地,瘠中华而奉岛夷,直纳款耳,无所谓和山东巡抚李秉衡”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者,实甲午一役” 梁启超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 “同年初,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气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旧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寻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作者地根本意图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了富强之策”. 陈独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报知新闻》强调:“即使把三餐节省为两餐,也要扩充海军”, 《国民新闻》认为:必须“在五年之内建成一支可以对付两个欧洲最强国家在远东之海军地海军力量”,“建成一倍于现在常备陆军地兵力”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一颗炮弹划过天际,打破了天国的梦幻,昔日强盛而繁华的外衣,在一夕之间被剥落。随着岁月的流逝,甲午战争似乎已成了一个与当今无关的历史陈迹。但是,历史是不应忘却的。重新翻开一百二十年前中华民族的这一页痛史历史,我们将会从中得到丰富的历史启示。 一、对于日本右翼的野心和狡诈,必须高度警惕。 1894年7月25日日军在丰岛偷袭北洋舰队和运兵船,甲午战争正式爆发。至于黄海上的海军大战,也不是简单的遭遇战,而是日军主动抓住战机,给北洋水师致命一击。关于这一点,日本右翼的历史解读也是有悖史实的。日本军国主义习惯于捏造事实,篡改历史。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哪一次扩大侵华不是伴随着谎言和杜撰出荒谬的理由?当年日本的巧言令色,无非是为了寻找侵略扩张的借口。如今还有日本右翼分子罔顾历史事实而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慰安妇制度,还要去靖国神社拜鬼,图谋钓鱼岛领土。对此我们必须以史为鉴,警惕日本右翼分子篡改历史,重温军国主义旧梦。 二、自强自立,努力发展,不能幻想依靠外来力量。 朝鲜战场的失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动,但还没有影响全局。这时候,清政府如果能认清形势,坚定地投入反侵略战争,并采取正确的战略,一定能够挫败敌人的进攻。可惜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但他们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既耽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三、坚持走优化军事路线,保持军事优势,只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保卫国家富强。 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 四、居安思危,实现民族复兴。 今天的中国早已摆脱了任人欺凌的屈辱地位,国际地位、综合国力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今天来纪念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不仅是为了怀念历史,更多地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最近几十年里,我们已经拥有了和平发展的环境,在我们同学们自己的感受当中,似乎战争、动乱都是别的国家相当遥远的一个新闻,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其实我们实在还是处在动荡变化的国际环境中。冷战结束以后,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各种力量的消长,使我们必须以全新的目光审视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讲,21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希望和平崛起,但和平崛起并不取决于单方面的良好愿望,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台湾局势,都唤醒我们要时刻回顾历史,居安思危,真正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 五、坚持海洋强国的策略,海上实力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决策。维护海权、经略海洋、发展海军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性选择,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必须放眼全球,着眼未来,把握机遇,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强大海军,才能真正肩负起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神圣使命。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航船鼓起风帆,破浪远航。 六、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催生海军实力。 海洋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海洋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海洋意识虽不能一蹴而就地催生现代海军实力,但却会对海军建设起到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内在驱动作用,并在战略决策、用人机制、武器发展、体制编制等方面产生强烈的渗透与辐射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你、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要求: 列举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日本和八国联军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根本原因 ②朝鲜爆发农民起义——导火线 2、经过: ①爆发: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日军占领平壤 黄海战役——日军控制权 辽东战役——日军制造了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 3、结果:中国惨败;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了↓ 内容影响 割三地:、列岛、半岛中国领土损失严重,刺激了列强的野心 赔两亿:白银2亿两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

开四埠:、沙市、苏州、杭州列强进一步深入中国 许设厂:允许日本在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发展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掀起“”狂朝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借口:镇压运动 2、经过: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中国军民英勇抗击(之战,迫使八国联军退回)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携光绪仓皇出逃→慈禧在出逃途中下令镇压并部署与联军→八国联军与清军共同镇压义和团(中外反动势力再次,镇压人民反抗)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1911年) ↓ 内容影响 赔款:白银两加重了的负担 设立“”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 拆毁,允许清朝腹地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禁止人民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 改总理衙门为列强以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阶段标志 开始形成战争(或《》的签订) 程度加深战争(或《》和《》的签订) 大大加深战争(或《》的签订) 完全形成战争(或《》的签订) △随堂练习——《全品》第12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12课,略)△作业:《全品》课时作业(十二)

甲午中日战争800字论文

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中日间的关系相信每个国人都众所周知,所以我们更应该理性的认清甲午战争这一历时史实,勿忘国耻。从古代中日友好往来到日本侵略中国,这一种种罪行,正正体现了一种对金钱的强烈欲望。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1894年甲午战争以丰岛海战为开端爆发,直至1895年4月17日以《马关条约》的签订结束。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从而致使我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在种种欺压挺了过来,然而直到甲午战争120年后的今天,中日关系从未能正真的缓解。现今两国最大的争腻钓鱼岛问题尤为关注,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中日关系的种种冲突与争端由钓鱼岛进一步恶化,但是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是不会让步,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我国与日本的历史矛盾根本没有解决,问题不在我们身上,相反,我们是很宽容的,比如战后赔款,我们只字未提;而日本呢,它首先根本没有意思到自己的历史错误,不断歪曲自己的侵略行为,一再的参拜靖国神社,伤害我国及其他亚洲人民的感情;试想,一个无法意识到自己错误,或者说它已经意识到自己错误却根本无心改正的国家怎么能让人信任?人与人之间,交往在于知心,而国与国之间,更在于诚信!关于这点,日本更应该多像德国学习。如果日本一直不敢正视自己对中国造成巨大伤害的历史罪行,那么中日关系就不可能真正地好起来! 利益冲突才是国家冲突的根本原因,如果日本当日没有想统治中国,就不会有8年抗日,各国人民就不会妻离子散,如果日本没有想把钓鱼岛占为己有,我们就不会有抵制日货这一类口号,这归根结底就是具有强烈的占有欲,导致了种种冲突的发生。 在这个处于相对和平的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去了解过去,看清历时史实,不忘记我们昔日的沧桑,让我们国家更加的繁荣富强,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的和平,而并不是肆无忌惮的剥削与掠夺。同时也要有警惕之心,防止他国对我国的威胁。 身处和平时代,我们就应居安思危。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总结的很好: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自身打铁功夫硬,我们才能不惧怕任何国家或者势力的威胁。只有更好的发展,我们才能不怕威胁,与绝不妥协。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朱子龙 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本课第一目“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重点谈战争的影响。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概况,重点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本课重点讲的是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在教学过程中,从目前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日争端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文。再通过设置材料和图表分析中日两国不同表现,层层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而且通过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表现的不同,为中国战败做铺垫。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简要讲解战争的过程,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增强时代责任感,反对军国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显示中方失败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显

示《马关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各条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体会清政府的卖国求荣的嘴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得无厌。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以后的课程做铺垫。 学习义和团运动,理解特定时代里反抗斗争的需要,领会反侵略斗争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增强爱国意识;但也体现了旧式阶级的局限性,为分析失败原因做埋伏,并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问题上,主要依据前几次战争的分析模式简要处理,主要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与前几个条约作比较,认识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列表比较近代前期的四次侵略战争,使学生整体上把握前期的基本脉络,加深印象。 总体说来,这一课要处理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对几个条约的比较、两次农民运动的比较、甲午战争的转折意义的分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摘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的分水岭,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的危机,使中国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欺辱和沉重的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本文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主要从政治、军事和人文三个方面站在发展的角度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以及它带给我们的血一样的教训和启示。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近代史;清政府;非正义 最近半年,有关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成为我国公民甚至是国际上比较热门的话题。针对日本频频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举动,与宣布“购买”钓鱼岛欲使其国有化的荒唐至极的言论,我国政府方面发言人也作出相应的回应“坚决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完整性”,这令国人十分欣慰。 现如今的中国虽然仍是一个发展国家,但也能称得上是屹立于世界之林,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方面都能捍卫祖国的主权,对一切侵略性的行为都具有自卫并反击的能力。然而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绚烂文明史中却有那么一段备受屈辱、侵略和压迫的满目疮痍的历史,那就是中国近代史。 甲午中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为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世界的格局分布带来了怎样的革命性转变?对

中国今后各方面的发展又将有怎样的启示?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立逐渐强盛起来。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高潮的出现使其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为了解决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困境,以及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期的尖锐矛盾,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决心对外扩张,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侵略计划,中国作为其欲称霸亚洲大陆野心所制订的“大陆政策”的侵略中心首当其冲。 之后,日本以琉球船民遇害事件为由宣称台湾非中国固有领土,借此进攻台湾。这场战争中日兵力悬殊,清政府占绝对优势,日本看胜利无望就派公使前来和谈以表结束战争的诚意。但由于清政府自封天朝的妄自尊大和莫名的自我良好感,在公使的错误引领下,这场战争竟以赔偿日本白银五十万告终,并为日本吞并琉球群岛提供了依据。 这场正义的自卫之战就以这样荒谬的结果结束了,它使日本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也使日本从另一方面看出清政府的无能,为其再次侵犯埋下伏笔。 之后几年,日本和朝鲜频繁接触,而当时的朝鲜是靠清政府的支持苟安一时。在此期间日本着重自身的发展,从方

初中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

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摘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的分水岭,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的危机,使中国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欺辱和沉重的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本文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主要从政治、军事和人文三个方面站在发展的角度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以及它带给我们的血一样的教训和启示。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近代史;清政府;非正义最近半年,有关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成为我国公民甚至是国际上比较热门的话题。针对日本频频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举动,与宣布“购买”钓鱼岛欲使其国有化的荒唐至极的言论,我国政府方面发言人也作出相应的回应“坚决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完整性”,这令国人十分欣慰。 现如今的中国虽然仍是一个发展国家,但也能称得上是屹立于世界之林,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方面都能扞卫祖国的主权,对一切侵略性的行为都具有自卫并反击的能力。然而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绚烂文明史中却有那么一段备受屈辱、侵略和压迫的满目疮痍的历史,那就是中国近代史。

甲午中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为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世界的格局分布带来了怎样的革命性转变对中国今后各方面的发展又将有怎样的启示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立逐渐强盛起来。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高潮的出现使其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为了解决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困境,以及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期的尖锐矛盾,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决心对外扩张,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侵略计划,中国作为其欲称霸亚洲大陆野心所制订的“大陆政策”的侵略中心首当其冲。 之后,日本以琉球船民遇害事件为由宣称台湾非中国固有领土,借此进攻台湾。这场战争中日兵力悬殊,清政府占绝对优势,日本看胜利无望就派公使前来和谈以表结束战争的诚意。但由于清政府自封天朝的妄自尊大和莫名的自我良好感,在公使的错误引领下,这场战争竟以赔偿日本白银五十万告终,并为日本吞并琉球群岛提供了依据。 这场正义的自卫之战就以这样荒谬的结果结束了,它使日本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也使日本从另一方面看出

高一年级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内容的执行。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重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河北平山回舍中学杜霞霞 【课程标准】 (实验版)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2011版)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黄海大战与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能力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利用网络搜集资料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讲述邓世昌的故事和为邓世昌做颁奖词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使学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与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学情分析及教法学法】 本课授课对象是农村初二学生,他们知识面相对狭窄,处在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易于接受,而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所以宜采用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大量视频,图片,文字资料,把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起到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他们理性思维正在形成中,对历史事件有一定分析能力,所以,课前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堂上可采用合作探究法,比较学习法,材料学习法等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此外,初二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因此教学方法要多样化,灵

甲午中日战争读后感

甲午中日战争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甲午中日战争读后感(一) 今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战争》的片子,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和日本的海战片。看完后,它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外片子讲的是我们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斗争,当时我们中国人里有很多贪生怕死的小人,一开始就有一个官,一看到日本军舰就抱头鼠窜,独自一人跑到后舱躲起来中。幸亏一个炮手很勇敢,他虽然知道私自放炮会砍头,但是为了同伴,他还是毅然的开炮打跑了小日本,而且还扯下了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我真为那些做官的感到耻辱,看到这,我心中充满了愤怒。 邓世昌(邓小平)当时率领的“济远号”和“广乙号”一塌返回中国时,在途中遇到了日本鬼子,只因当时慈禧太后贪图享乐荣华富贵,用掉了上千两银子,让我们都没有足够的钱去造军舰上的炮弹,可是我们是不屈的中国人,没有了炮弹,我们还有枪……但是,日本人的两个鱼雷,船就被炸沉了…… 这就是电影的结尾,虽然很悲剧,但是它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今日的中国已经变强大,但是我们的钓鱼岛却离开了我们。我们不能让小日本这样继续下去,加油,中国人! 甲午中日战争读后感(二)

看了《甲午战争》这个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甲午战争》讲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师的基地——山东刘公岛军港。丢了魂似的李鸿章命令:“海军舰队不要远出,靠山巡走,略张声势……” 清晨,日本“吉野”号军舰要攻占小岛,北洋水师前去迎战,可是邓世昌他们船好、装备差、弹药少,抵不过日本的军舰。他们不放弃,炸船的要害,炮弹百炸不穿……有的船还升起了白旗,双手抱头,还有的跳水逃跑。看到这里,我非常生气,中华名族几千年来的历史,全部都给侮辱了。邓世昌没有退缩,对水手们说:“我们一定要打掉倭寇。”这时船开的越来越快赶上“吉野”,突然一声巨响,两艘军舰撞在一起,邓世昌和水手们都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软弱,不要落后,落后必将挨打,要让国家强大起来,不受欺凌…… 甲午中日战争读后感(三) 今天下午最后一节课是我最喜欢的――历史课。我们讲的是《甲午中日战争》。 学习这篇课文后,我深有感处,深深感觉到了那时中国政府的腐败、无能。不过也有许多令人佩服的英雄,比如邓世昌,他驾驶的镇远舰上有许多大炮,可是都不能用,于是他就率军去撞日本的船,金国激烈的斗争后,最后被打败了。船上的200多位士兵全部牺牲,而邓世昌却没死,他的警犬紧拉住他,几次救他,但是邓世昌下顶了决心要亡,于是他把自己的警犬也按下到水中。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大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最终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但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中国洋务运动走向破产。在这以前的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创办的福建水师在马尾海战中已全军覆没,在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说明了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没有成功。从而标志着其破产。 二、从政治上来看,《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放新的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了长江上游地域;巨额的赔款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进程,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确立。 三、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扩大了列强在中国的资本输出,对中国的自然经济起到进一步瓦解的作用。再加上清政府为了偿还战争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都对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随着自己力量的壮大,在19世

纪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从而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四从国际上来看,中国战败国际地位大大下降,从而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汗潮。使中国面临空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 五、从军事上来看,清政府为挽救危机,首先进行了军事改革。1895年,清政府鉴于湘军和淮军在战争中一败涂地,先后派胡和袁世凯到天津小站采用西洋方式编练新军,即后来的北洋新军,这支军队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也是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北洋军阀统治的军事基础。 六、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各阶层纷纷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表现有三:一是促使了维新运动的兴起。《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以后,正在北京会试的康有为联合各省的举人1300多名联合进行了有名的公车上书,把改良主义思潮推到具有实际意义的政治运动阶段。在以光绪皇帝为首的一部分封建贵族的支持下,掀起了变法运动。二是各地民众进行反抗斗争,表现为对侵略的愤慨和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自卫本能。如甲午战争中及战后山东就遭受列强侵略特别严重,首先在山东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台湾人民从台湾被割以后就进行了连绵不断的反割台斗争,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试图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仿照美国样式建立起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来摆脱民族危机,振兴中华。四、从1901年起,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也推行“新政”来维护统治 原因:依靠战争来争夺在华利益,扩大市场,保证日本国内的资源供应。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日本对朝鲜的侵略。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三国干涉还辽。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

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 《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 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 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本课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 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下面就以《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反思的:《甲午中日战争》历来是历史课的重头戏,这篇课文上得如何,可以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功底。所以本人比较认真地去备这节课。从近代中日关系看,中国成了一个反面教材。自鸦片战争开始日本人就满心忧虑地注视着中国的遭遇。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命运促使他们思考反省自己的民族的出路。日本民族有着强烈的的忧患意识和学习意识,面对着中国的落后挨打,他们神经质地向西方学习,然后又近乎神经质地疯狂侵略这个邻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2、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3、甲午战争是上个世纪之交帝国主义列强在亚洲所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次帝国主义侵略战争。4、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5、《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我们要教育学生要有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结合现实中日关系,让学生懂得分析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和外交关系等,增加历史的现实功能。让学生认识到:这段历史我们应该记住些什么?认识到些什么?从历史中汲取什么教训?(一)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包括: 1、整节课准备充分,设计完整,重难点突出,比较成功。 2、注重平时的积累,历史视频、言论、图片等大量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恰当的回放 3、适时地结合时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如“时事链接”环节,批判台独言论。 4、始终保持了自己和学生的感情充沛,使课堂充满爱国激情,是一堂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二)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1、时间比较紧,还存在不够精细的地方。 2、课堂容量较大,学生笔记有些困难。 3、应更加注意考虑适当取舍,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甲午中日战争 习题(含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0分) 1. “从前我国还只有被西方打败,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东方的小国是() A. 日本 B. 英国 C. 韩国 D. 法国 2. “君不见:黄海波涛怒气冲;吴淞老将立国门;菜市横刀血溅笑;……”(引自丁芒《气节颂》)诗中“黄海波涛怒气冲”的人物指的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海疆英魂() A. 林则徐 B. 关天培 C. 邓世昌 D. 陈化成 3. 《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野心的条款是() A. 赔款白银二亿两 B. 开埠通商 C. 办工厂 D. 割台湾等大片领土 4. “此日漫挥天下,有公足壮海军威。”光绪帝这副挽联悼念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哪位为国捐躯的清军将领() A. 林则徐 B. 丁汝昌 C. 邓世昌 D. 左宗棠 5.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率致远舰冲锋向前,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是() A. 丁汝昌 B. 林则徐 C. 左宗棠 D. 邓世昌 6. 以下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战争爆发于1894年 B. 1894年为农历甲午年,故称甲午中日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 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 在《马关条约》诸内容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危害最大的是() A. 赔款白银数额巨大 B. 增开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C. 割台湾给日本 D.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8. 《马关条约》的签订“表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最主要的表现是() A. 赔偿白银二亿两 B. 割台湾及其附近岛屿给日本 C. 开放重庆沙市等为通商口 D.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9.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赞誉的此“公”是() A. 邓世昌 B. 林则徐 C. 左宝贵 D. 丁汝昌 10. “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赔二百兆始。”梁启超所述与哪一战争有关()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 19世纪后半期,京城一度流传一副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讽刺慈禧太后在民族危难之际仍不忘追求个人享乐。此对联出现的时间是()A. 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辛丑条约》签订后 D. 《马关条约》签订后 12. 请给如图人物进择一个最合适的称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