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特征分析DOC

中国区域特征分析DOC
中国区域特征分析DOC

中国区域特征分析

一、云贵高原

(一)、经纬度位置和范围

1、包括云南东部、贵州全省、广西西北、湖南西部。

2、北有四川盆地(大娄山)、西有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东有江南丘陵(雪峰山)、

南到国界(滇南谷地)。

3、位于100°E与110°E之间,105°E穿过中;纬度位于23°26′N与30°N之间。(二)、重要的地理事物

1、城市:昆明(103°E、25°N),贵阳(107°E、27°N)

2、矿产地:云南——个旧(锡),东川(铜);广西——平果(铝士);贵州——铜仁

(汞),六盘水(煤)、修文(铝土)。

3、旅游资源:贵州——黄果树瀑布、遵义、梵净山、苗族风情。广西——桂林山水。

云南——丽江古城与玉龙雪山、三江并流(长江、澜沧江、怒江)、滇池、大理洱海与三塔、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的石林、重庆的武隆、贵州的荔波)、西双版纳、香格里拉、虎跳峡等。

4、河流与湖泊:构造湖——滇池、洱海、泸沽湖

河流——乌江,长江、元江(红河)、珠江(南盘江与北盘江)、澜沧江、怒江。

5、铁路线:以昆明为中心有成昆、内昆、贵昆、南昆、昆河线;以贵阳为中心的有

贵昆、湘黔、川黔、黔桂线。

(三)、自然地理特征

l、地形

(1)地形特征:是我国第四大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平均海拔1000-2000

米,地势西高东低;地表崎岖,起伏大,平地少(山间盆地当地俗称“坝子”):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

(2)成因:是内外力共同作川的结果。

内力作用——曾经是浅海,后因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隆起

成为高原。

外力作用——流水切割(侵蚀)、溶蚀作用强烈而形成崎岖不平的地表。

2、气候

(l)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凉爽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于滇南谷地。因纬度低,云贵高原阻隔,冬季无寒潮影响,夏季台风也难以到达,水热条件好,成为我国热带作物生产基地。

(2)贵阳与昆明的降水、气温的差异比较及成因分析

昆明:夏季气温低(因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少),冬季气温高(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白昼较长;海拔高受冬季风影响小,且昆明处于昆明准静止锋的暖气团一侧)。夏季降水多(主要是受来两洋的夏季风影响),冬季降水少(因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

贵阳:夏季气温高(因海拔低);冬季气温低(受昆明准止锋的冷气团控制)。夏季降

水稍多(占56%,受夏季风影响),冬季降水较多(占44%,因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雨区位于冷气因一侧)。

注:昆明准静止锋的运动的特点:

日变化——因夜晚冷气团势力强,白天暖气团势力强,出现:“夜南下,昼北上”

年变化——若冷气团势力强的年份,昆明便成了“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

3、水文

(1)本区河流多国际性河流,分别属于太平洋、印度洋水系。

(2)水文特征:水量大,水位季节变化明显,含沙量小,水能资源丰富,冬季无结冰期。

4、植被

(1)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2)滇西的横断山区垂直地带性显著:因纬度较低,相对高度大。表现为“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从热带到寒带过渡,带谱复杂。

(四)、人文地理特征

l、农业

(1)贵州省发展农业的条件及发展方向

有利条件: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纬度低无霜期长,生长期长

不利条件:阴雨天多,光照差,冬春季易受寒潮、冻害、冻雨影响;地表崎岖起伏大,平地少耕地少;土壤瘠薄(因石灰岩成土时间长,水土流失严重):喀斯特地貌多孔隙,地表水易下渗使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但埋藏深):交通不便(因地表崎岖)。

发展方向:立体农业及优势产品的系列开发

(2)云南省“彩色农业”发展的条件

有利条件:气候优势明显——四季如春的气候,降水丰富;光照充足(海拔高,空气稀薄)使产品品质好(价高);劳动力丰富;地价低(生产成本低);政策倾斜;种植经验丰富;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不利条件:种源在外(科研开发条件薄弱,种源依赖国外——荷兰);市场在外(远离经济发达区,交通不便)

2、工业

(1)工业部门:有色金属冶炼:煤炭工业

(2)贵州(或贵阳市)发展炼铝工业的有利条件:接近原料产地(或资源丰富)(修文的铝土):接近能源供应地(能源丰富:水电与火电):接近市场;交通方便;劳动力充足;政策倾斜等。

3、昆明市(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气候四季如春,降水适中;地势相对平坦:

社会经济:各种矿产及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有成昆、贵昆、南昆、内昆等铁路线经过):省会城市。

4、交通—一南昆线建设的意义

A、合理布局交通网:打通了西南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加强了西南区与沿海地区联系。

B、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将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煤、磷、铝土、旅游景点)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C、加快了西南经济的外向型发展速度

D、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有利于民族团结,巩固国防

E、科学技术作保证(本条不是意义,是建设条件)。

5、旅游——云南省发展旅游业条件的评价

不利:地处西南区,远离东部经济发达区,市场距离远;交通相对不便。

有利:适合旅游的时间长(冬暖夏凉,四季如春);游览价值高: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6、环境问题

(1)喀斯特地貌灾害:地表水渗漏严重引起地表异常干旱;崩塌频繁发生。

(2)地质灾害多发区:处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滑坡、泥石流

(3)贵州酸雨严重

中国三大酸雨区(西南、华中与华南、华东),多硫酸性酸雨(因燃煤多)。

成因:有色冶金工业发达,酸性气体排放多;位于季风区降水多;地处山间盆地,不利酸性气体扩散;土壤多酸性,空气中酸性尘埃多不易中和。

危害:对非生物界影响——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对生物界影响——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森林、牧草生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和繁殖;通过食物链影响人

类身体健康。

措施:根本措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和控制酸性气体的排放。

有效措施——-进行技术改造,积极发展清洁煤和清洁燃烧技术: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4)云贵高原上严重的水土流失

成因:人为——人多地少,陡坡开荒等不合理活动破坏植被

自然:降水集中强度大;地表崎岖坡度陡,起伏大;植被覆盖率低。

危害:土层瘠薄,耕地减少,影响农业发展和人群生存,造成生态移民。

二、四川盆地

(一)经纬度位置和范围

位于100°E和110°E之间、30°N穿过中部。包括四川东部、重庆全部。

(二)重要的地理事物

l、城市:成都、攀枝花、西昌、宣宾、内江、重庆

2、矿产地:攀枝花(铁、钒、钛)、自贡(天然气)

3、水电站及所在河流:二滩(雅砻江)、龚嘴(大渡河)、嘉陵江、岷江等

4、旅游资源:四川:青城山一都江堰;九寨沟、卧龙、黄龙、乐山大佛、峨眉山。

重庆:大足石刻、武隆

5、铁路线:成都——宝成、成昆、成渝;重庆——襄渝、渝怀、川黔、成渝

(三)、自然地理特征

l、地形

(1)地形特征——是我国第三大盆地,位于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500米以下;

盆地内部以低山丘陵为主,西部有成都平原;周围高山环绕,四周高中部低;河

流呈向心状。

(2)盆地成因——为一构造盆地,受到流水侵蚀及流水沉积作用。

2、气候

(1)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2)气温

a、盆地夏季气温高的原因:夏季太阳高度大,白昼长,获热多;7、8月受到副高控

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晴天多;盆地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扩散;夏季风越过云贵高原下沉形成焚风效应;夏季蒸发旺盛,空气湿度,人们出汗后不易散失。

b、盆地冬季气温高的原因:周围高山高原环绕阻挡冬季风南下,影响小。

(3)降水

a、盆地内多秋雨但强度不大的原因:北方冷气流南下遇盆地内暖湿气流,形成慢行

冷锋。

b、“巴山夜雨”的成因:夜晚山坡降温快,冷气流(山风)下沉流向山谷,谷底暖

空气被迫上升,成云致雨。

(4)盆地冬季多雾原因(有“蜀犬吠日”之说)

地表河流众多,水域广,空气中水汽充足;地形闭塞,风力弱,雾不易扩散;

冬季昼夜温差大,昼短夜长,降水少多晴天,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白天空气中水汽在夜晚降温后易冷却凝结。

3、水文特征

水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大,水能资源丰富(但未充分开发——因地处高山峡谷,地形复杂,开发成本高:市场远;交通不便),无结冰期,含沙量较大。

4、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代表性动物是大熊猫、猕猴。

5、土壤:地带性土壤是红壤、黄壤;非地带性土壤是紫色土(自然肥土),其成因是紫

红色的砂岩、页岩在高温多雨的气候下风化而成。

(四)、人文地理特征

l、成都平原与渭河平原农业区位条件的比较

相同点: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河流经过,灌溉水源便利;土壤均为冲积土,肥沃深厚;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不同点:成都平原——冬季受寒潮、霜冻影响小,气温较高;降雨较多,雨季较长;但光照条件差: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

渭河平原——冬季受寒潮影响大,气温较低,降水少而集中在7、8月;光照条

件好;农作物一年两熟至两年三熟。

2、重庆市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

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平地少耕地少;光照条件差;夏季7、8月受伏早影响多高温干旱天气;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3、攀枝花钢铁工业布局的区位条件

有利:接近原料产地;附近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处于两江交汇处,工业用水方便而充足;有成昆铁路经过,交通便利。其它有: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寓、市场广阔。

不利:水运不发达,地形起伏大,交通不便。

4、渝怀铁路修建的意义

(1)合理布局交通网(成为连结川渝地区与中南、东南地区的便捷通道)

(2)促进经济发展(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带动沿线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

5、四川盆地酸雨严重的原因:工业发达,人口众多,排放酸性气体多;季风气候降水

多;盆地地形易出现逆温,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三、青藏地区

(一)经纬度位置与范围

本区位于80°E-100°E之间,23°26′N-40°N之间。拉萨市市位90°E与30°N交汇处。本区位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上,包括西藏、青海、四川西部。

(二)重要的地理事物

l、地形区

(1)山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唐古拉

山、冈底斯山、巴颜喀拉山。

(2)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高原,中国最大最高最年轻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3)柴达达木盆地:世界海拔最高的内陆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

(4)湟水谷地:青海省最重要的农业区。

(5)雅鲁藏布江谷地:位于30°N以南,介于冈底斯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

2、城市:分布于较低海拔的河谷地区(因热量好、水源充足)

拉萨——位于拉萨河沿岸,有“日光城”之称。西宁——省会城市,沿河分布。

其它——羊八井(地热电站)、林芝(毛纺)、日喀则、格尔木(青海省第二大城市) 3、矿产地——集中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内(有“聚宝盆”之称)

石油—冷湖、花土沟;煤—鱼卡;锡铁山—铅锌;察尔汗一钾盐;

茫崖—石棉;茶卡—湖盐。

4、河湖

(1)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由于海拔高,气温较低,蒸发弱,积雪积累量大,成为很多河流的发源地(如:黄河、长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分别属太平洋和印度洋水系。

区别: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指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位于青海省)

三江并流——长江、澜沧江、怒江(位于云南省)

三江平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位于黑龙江省)

(2)高原湖泊群(多为冰川湖)

青海湖——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咸水湖、最大湖泊。湖中鸟岛适宜五月观赏。100°E 穿过湖中。

纳木错——位于拉萨市附近,属于咸水湖。

高原淡水湖——扎陵湖与鄂陵湖,位于黄河上源,属于外流湖。

5、世界遗产:布达拉宫(冬宫)、大昭寺、罗布林卡(夏宫)

6、交通线

(1)公路——新藏、青藏、川藏、滇藏、中尼等(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2)铁路——兰青(兰州——西宁)、青藏(西宁——格尔木——拉萨)

(三)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1)特征——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远看是山、近看成川”;雪峰连绵,冰川广布。

(2)成因——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隆起而成,高原面上受冰川的侵蚀和沉积作用、流水的侵蚀与沉积作用、风力的侵蚀与沉积作用影响明显。

2、气候:以高山高原气候为主

(1)特点——气温低,气温的日较差大,年较差小;日照充足;干湿季分明,干季多大风,夏季降水多,降水由东南向西北内陆递减,地区差异大

(2)成因——因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夜晚保温作用差,使气温的日较差大;冬季因纬度低,海拔高,受冬季风影响小,气温不太低;夏季因海拔高气温低,所以年较差不大;因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来自印度洋及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在迎风坡上形成丰富的地形雨,并随着离海洋越来越远和地势的抬升,降水越少。

3、雅鲁藏布江

A、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河流(2/3的河段在3000米以上),水能资源丰富,仅次于长江,水资源居中国第三位(仅次长江、珠江)。

B、水文特征:水量大(夏季有冰雪融水补给上游、雨水补给在中下游),水位季变化大;水能资源丰富,含沙量小。

c、雅鲁藏布大峡谷:成因——处于板块碰撞,地壳抬升处,河流下切而成。与三峡成因相同。因落差大,水量大,水能极为丰富。

D、雅鲁藏布江等值线分布(等降水量线、等高线、等日照线、等温线、等压线)。

4、青藏高原东部沼泽广布

(1)沼泽的生态效应——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2)沼泽成因——海拔高(或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地面平坦低洼,排水不畅;地

下冻土层广布,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地处半湿润区降水丰富(或河流众多)。

5、植被的地区分异

(1)水平分异:从东南向西北随降水、气温的递减和地势的递增,由山地森林一山地草甸一山地草原一山地荒漠过渡。

(2)垂直分异:高原边缘的高山垂直地域分异较复杂,高原内部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较简单。

6、土壤:以高原草原土和高山荒漠土为主,土层瘠薄。

(四)人文地理特征

l、高寒牧区: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具有耐高寒特征。

2、高原河谷农业

(1)分布——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谷地、青海的湟水谷地(2)主要高寒作物:青稞、春小

麦、豌豆、马铃薯。(3)单产高的原因——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4)自然区位条件:

有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水稍多(多夜雨);灌溉水源充足:地形平坦;

河流冲积土较肥沃;因气温低、病虫害少。

不利——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作物一年一熟。

3、工业:以采矿业和畜产品加工为主。接近原料产地。

4、交通:高原公路应用最广,具有灵活性强、周转快、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性

强的特点。

A、青藏铁路的选线及评价

在进藏铁路(川藏、新藏、滇藏)的选线方案中最终选择青藏线的原因是:里程最短、工期短、沿线地势较平坦,投资少、地质条件较稳定且技术难关已解决。

修建青藏线所遇的难题是——冻土广布、生态脆弱、高寒缺氧

克服办法——对季节性冻土采取“以桥代路”或铺设保温板等:尽可能保护植被、减少生态破坏,建立自然保护区。

B、青藏铁路的区位条件:

合理布局交通网,填补西藏无铁路的空白;促进本区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联系;科技作保证。

5、土地荒漠化(藏北地区严重)成因:

自然——气候干旱降水少;全球变暖,蒸发加剧;大风天气多,侵蚀作用强;鼠害严重。

人为——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不合理地采矿、挖掘经济价值高的植物(如冬虫夏草)。

四、新疆

(一)位置和范围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乌鲁木齐是亚欧大陆地理中心(兰州是中国地理中心)。“边三角”的轮廓特征,是有最多邻国(8个)的省级行政区,中国面积最大、边界线最长。

(二)重要的地理事物

l、地形区:

阿尔泰山:呈西北一东南走向,地处中、俄、蒙三国国界。

天山:呈东西走向,横穿新疆中部,内有吐鲁番盆地,西有伊犁河谷,约与43°N相当。

昆仑山:呈东西走向,是新疆与西藏的省界线。

准噶尔盆地:内部多固定半固定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第二大沙漠。周围高山环绕,西部山地有缺口。

塔里木盆地:内多流动沙丘,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沙漠。周围高山高原环绕。较封闭。

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山地东部,因地壳断裂下沉而成,内部的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155米,是我国陆地地势最低点。

伊犁河谷:是新疆最为湿润的地区,也是本区的粮仓。

2、城市:具有沿水源充足的山麓绿洲分布的特点。

乌鲁木齐——省会城市,其经纬度位置是88°E,44°N。

吐鲁番——瓜果之乡。是中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中国地势最低的地方。

其它——库尔勒、喀什等

3、矿产:南疆的轮南气田、北疆的克拉玛依油田。

4、河流、湖泊

额尔齐斯河:源于阿尔泰山南麓,下游进入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在俄罗斯叫鄂毕河,是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塔里木河:中国最长的内流河,上游源于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并多支流水量较

大,下游因蒸发、下渗、上游灌溉、无支流汇入,水量小。

伊犁河:源于天山,向西流入巴尔喀什湖,是水量很大的内流河。

博斯腾湖:位于南疆,是内流区中唯一的淡水湖。

5、铁路线:

兰新线(兰州——乌鲁木齐);北疆线(乌鲁木齐——阿拉山口);

南疆线(乌鲁木齐一吐鲁番一库尔勒——喀什)。

(三)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特征:以山地、盆地为主,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三山夹两盆”),盆地内

部多风化与风力(风力侵蚀、风力沉积)地貌。

2、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其次有高山垂直气候。

(1)成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周围高山高原环绕阻挡了洋湿润气流进入,降水少。

(2)特点: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大;降水稀少;多晴天,光照充足(仅次

于青藏高原);多大风天气(山口地区因为峡管效应,风能资源丰富)。

(3)地区差异:南疆年平均气温高于北疆,年较差小于北疆;南疆降水少。

气温差异——北疆夏季普遍高温,冬季气温低,年较差大,属于中温带。南疆夏季普遍高温,冬季因纬度较低和周围高山阻挡,冬季风影响小气温较北疆高,属于暖温带。

降水差异——总体上本区降水少,但在局部地区有差异。

相对丰富地区:北疆因西部山地有缺口,来自大西洋与北冰洋的少量湿润气流可进入,遇地形抬升易形成地形雨(阿尔泰山南坡与天山北坡),并自西向东递减。伊犁河谷降水最为丰富。属于半干旱区

相对稀少地区——南疆受地形阻挡降水极为稀少。属于干旱区。

(4)吐鲁番夏季高温的原因:

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周围高山高原阻挡,降水少,多晴天;海拔最低气温高;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且具有焚风效应;沙漠地表增温快气温高。

3、水文特征:多为内流河、内流湖(咸水湖)

塔里木河——水量较小(源于高山冰雪融水与山地降水),水位季节变化大(8月水量最大),有夏汛,含沙量大,冬季断流(因气温低不能融化冰雪),属于季节性河流。

塔里木河下游常年断流的原因及措施:

成因——下游降水少补给少:上游引用灌溉时浪费多;毁林开荒;下渗;蒸发。

措施——合理分配全流域用水量;跨流域调水(从博斯腾湖引水)即生态输水: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4、植被:以温带荒漠为主。山地有垂直自然带分布。

(四)人文地理特征

1、山地牧场为主的畜牧业

(1)主要畜种:伊犁马、细毛羊、羔皮羊

(2)季节性轮牧:夏季在山坡放牧(森林带以上),冬季在山麓放牧(森林带以下)。既合理利用了草场资源,也减轻了草场压力,提高了草场载畜量和草场质量。

2、绿洲灌溉农业

(1)主要农作物——北疆中温带有春小麦、甜菜;南疆暖温带有棉花。中国是世界五大产棉国之一(中、印、美、埃及、乌兹别克斯坦),南疆是我国唯一长绒棉产区。 (2)南疆种植棉花的自然条件分折:

有利:光热充足,生长后期降水少多晴天,昼夜温差大;地形平坦;士质疏松;有灌溉水源。

不利:降水少,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土壤盐碱化。

(3)新疆瓜果甜的原因:光照充足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夜晚气温低

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3、西气东输工程

(1)起止点: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气田到长江三角洲的上海。

(2)经过的省区(经济地带)、地形区、河流:略。

(3)干道的中段向北转折的原因:是补充气源(陕甘宁盆地的气源)

(4)]工程实施原因:

能源的生产与消费地区差异大;我国油气发展战略重点在西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调节能源消费结构的需要(天然气清洁,利用率高,还可减轻交通压力。)

(5)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西部一有利: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机会;沿线农村地区推广天然气可减少因植被破坏而造成的生态破坏问题。

东部一有利: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6)中国进口石油方式:

海运——运量大,运费低,但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安全性不强。

管道——运量大,连续性强,受自然条件影响小,损耗少,占地少,建设周期短,但投资大,灵活性差而且是单向性的运输。

4、中哈石油运输管道建设的意义(双赢)

对哈萨克斯坦的意义——同西气东输工程对西部的意义。

对中国的意义——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石油进口多元化渠道,保证石油安全。

5、环境问题

(1)土地荒漠化

成因:自然原因——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植被覆盖率差;地面多疏松沉积物。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农垦、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开矿。

措施:生物措施——种草、栽种灌木。

工程措施——合理采伐和利用水资源:规定草场的合理载畜量,建人工草场,推广农牧业相结合,实行生态退耕:草方格沙障法(可减小风速和蒸发,涵养水源,提高生物成活率;但费工时,成本高)

(2)沙尘暴

治沙措施中种草比栽乔木好的原因:因为区域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量大,风力强,不利于乔木的生长;乔木的生长需水量大,更容易导致该地区干旱。

(7)重要的地理界线(天山;43°N)

北疆——降水稍多,属于半干旱干旱区,中温带,准噶尔盆地,春小麦、甜菜、一年一熟、内流区,固定半固定的沙丘。

南疆——降水少,属于干旱区,暖温带,塔里木盆地,冬小麦、棉花、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内流区,移动沙丘。

五、内蒙古高原

(一)范围与经纬度位置

1、范围:东抵大兴安岭,两到祁连山,南到长城,北到国界。包括内蒙古大部分及甘、

宁、冀的一小部分。

2、经纬度:95°E-120°E,40°N-45°N,兰州(104°E,36°N),包头(110°E,40°N) (二)重要的地理事物

1、地形区

(1)山脉:大兴安岭、祁连山、阴山、贺兰山(2)小地形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

2、河流:(1)内流河:黑河(弱水)(2)外流河:黄河。

3、城市:包头、银川、呼和浩特

4、矿产地:白云鄂博(稀土、铁);石嘴山(煤)、准格尔(煤)、金昌(镍)、玉门

(石油)、白银(铜)

5、交通:京包线、包兰线

6、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三)自然地理特征

l、地形:以高原为主,是我国第二大高原,位于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地面平坦。

成因:长期的风力侵蚀与地壳的隆起抬升。

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但东西方向的气温年较差、降水量差异明显。以贺兰山为界(200mm),分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祁连山东北部降水源于太平洋,降水较丰富。

3、植被:由东向西呈现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由森林一森林草原一草原一荒漠

4、水文:内流河一水量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有结冰期;含沙量大:冬季出现断流。黄河河套地区出现凌汛(秋末与春初),要加强监测与预报。

(四)人文地理特征

1、温带草原牧区

(1)主要牲畜:宁夏滩羊、内蒙古的三河马、三河牛。

(2)分布:中、东部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草原。由于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产草量也

随之减少,载畜量递减。

(3)牧区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问题:对天然草场利用多,投入少,草场质量不断下降,影响载畜量。

措施:加强对草场的管理,实行轮牧、禁牧、休牧;建人工草场以减轻对天然草场的压力;规定合理的载畜量。

2、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的自然条件(冬小麦)分析:

有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夏季高温;地形平坦:冲积土壤肥沃;有祁连山冰雪融水

的灌溉。不利: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短缺;春季多大风和沙暴天气,冬季寒潮带来的低温: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

3、有色金属工业走廊:

(1)发展有色冶金工业的有利条件:有色金属资源丰富(金昌的镍矿、白银的铜矿、镜铁山的铁)或接近原料产地;附近有黄河上游廉价的水电或接近能源供应基地;有兰新铁路经过,交通方便。

(2)酸雨不严重的原因

地处非季风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走廊地区多大风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北方地区土壤偏碱性,空气中的尘粒易使酸性气体中和。

4、河西走廊的旅游业发展条件的评价

有利:游览价值高(旅游资源丰富,地域组合好。如:莫高窟、丝绸之路、酒泉、嘉峪关、玉门关、月牙泉等自然与人文景观):有兰新铁路经过,交通方便。

不利:距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较远,市场距离远。

5、酒泉航天发射基地建设的区位条件分析

(1)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多晴天,发射窗口多。(2)地形平坦开阔,有大片戈壁,便于布局发射与搜救。(3)纬度没有明显优势(4)人烟稀少(或地广人稀),利于发射的安全。(5)是我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航天基地,科技力量强。(6)有兰新线经过,交通便利。

6、环境问题

(1)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

成因:自然——气候干旱降水少,春秋季蒸发量大;地势低平,地下水水位较高。

人为——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治理:改进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引淡淋盐;井灌井排;地面覆盖。

分布:主要是三大灌溉农业区(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2)土地荒漠化

成因:自然——气候干旱。降水少;地面多沙质沉积物;多大风;植被覆盖率低人为——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开矿和各种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六、黄土高原

(一)经纬度位置与范围

l、范围:北起长城,南到秦岭,东起太行山,西至祁连山。包括山西全部、陕西大部、甘宁豫一小部分。

2、经纬度:105° E至114°E(110°E穿过中部);35°N至40°N(36°N穿过中部)(二)重要地理事物

1、地形区:

太行山:界线——省界、地形区界、阶梯界、农牧业过渡

六盘山:位于甘宁陕交界处。呈西北一东南走向

秦岭:界线:地形区界、气候界、温度带分界、干湿区分界、水田与早地分界、植被类型分界、800mm、一月0°C等温线、水稻与小麦主产区的分界,苹果与柑橘的分界。

汾河谷地与渭河平原:同属于地堑,太原与西安等城市多沿河分布。

2、矿产地:煤田——大同、平朔、阳泉、西山、神府;油田——陕北与延长

3、旅游点:秦陵兵马俑、延安、云冈石窟、乔家大院与平遥古城、黄河壶口瀑布等。(三)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1)特点: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1000米到2000米,位于第二级阶梯;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起伏大;黄土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分布。分布广泛深厚;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2)成因:风成说的依据——黄土性质与本地基岩不同,颗粒大小有序沉积,

先是地壳下降接受海水沉积,后是地壳抬升,接受风力搬运与沉积、流水侵蚀与沉积。

2、气候

(1)特点: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1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下)降水集中在夏季,年降水量300到600mm,干湿季分明,光照强,。

(2)特殊地区的气温与降水分布的特点与成因

7月24。C等温线的弯曲;太行山东侧降水丰富。

3、河流

(1)黄河水文特征:水量较大,水位季节变化大,有明显的夏汛,汛期短,含沙量大,冬季有较短的结冰期,有凌汛现象。各河段的水文特征有所不同。

(2)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渭河平原的不利影响

A、使渭河水位升高,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地上河,易产生洪涝灾害;

B、使渭河平原地区地下水位上升,在漫长的旱季易造成土壤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

现在三门峡工程的主要作用是:蓄清(冬季水量小时拦截清水)、排浑(夏季水量大时将泥沙排掉)

4、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5、土壤:地带性土壤是棕壤。非地带性土壤是黄土(为本区主要土壤类型)。

黑垆土是本区人民在黄土母质基础上经过长期培育而成的肥沃土壤。

(三)人文地理特征

1、农业

(1)主要农作物:冬小麦、高梁、谷子(旱地。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2)渭河平原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有利——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多晴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灌溉水源。

不利——降水少,冬季易受寒潮、冻害、低温、大风的影响;土壤盐碱化较严重。

2、山西省能源重化工业的区位条件

有利——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量大、质优、易开采),开采条件好:位置居中,交通便利(依赖公路与铁路);市场广阔。

不利——水资源缺乏;运力不足。

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引黄入晋):新修运煤专线(大秦线、神黄线、焦作一新乡一荷泽一兖州一日照);建设坑口火电站变输煤为输电。建坑口火电站的有利影响:

有利:减轻交通运输压力:改善输入地的大气环境质量。

不利:对输出地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3、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1)成因:

自然:植被覆盖率低、降水集中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易受冲刷;地面坡度大使坡面物质不够稳定。

人为:毁林开荒,开矿、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过度樵采与放牧、陡坡开荒。 (2)危害:A、土层变薄使肥力下降,农业减产 B、泥沙增多易在下游河道淤积,抬高河床,加大防洪难度。

(3)防治:改变落后的耕作方式,实行缓坡修筑梯田,提高土地生产力增加单产;保护草场,规定合理的载畜量;矿区要有计划地存放表土,大力开展复作;小流域综合流治理(保塬、护坡、圃沟)。

七、华北平原

(一)位置与范围

1、经纬度:介于114°E与120°E、30°N与40°N之间。

定位城市:北京(40°N、116°E)、秦皇岛(40°N、120°E)、青岛(36°N、120°E) 2、范围:西起太行山,东到渤海与黄海海滨,北起燕山,南到淮河。包括京、津、冀

全部,鲁、豫大部分、苏皖北部。

(二)重要的地理事物

1、矿产地:油田——胜利、大港、任丘、中原;金矿——山东招远;

煤田——开滦、峰峰、平顶山、徐州、淮北、兖州;铁矿——迁安、武安。长芦盐场。

2、旅游景点:泰山、曲阜三孔、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承德避暑山庄、北京(故

宫、八达岭长城、天坛、颐和圆、周口店)

3、铁路线:京哈、京沪、京九、京广、京包;大秦、神黄、焦作一新乡一兖州一日照、

陇海。

4、城市: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济南、青岛、烟台、黄骅港、徐州、淮北、洛

阳、开封、秦皇岛。

(三)自然地理特征

l、地形:

(1)特征:我国第二大平原,平均海拔50米以下,以平原为主,地面起伏小,地势西高

东低。平原由三部分组成(西部为山前冲积扇,土壤肥沃排水条件好是高产区;

中部是冲积低平原,东部为滨海平原,二者地表岗洼相间分布,为中低产田区)。

(2)成因:典型的冲积平原(也叫黄淮海平原),地壳也在不断下降。

2、气候特点

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400-800mm,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山东半岛上的丘陵区、太行山东侧、燕山南侧多地形雨。7月24°C等温线弯曲的特点与成因。

3、河湖:主要有滦河、海河、黄河、淮河等;洪泽湖是五大淡水湖中唯一属于淮河水系的湖泊。

(1)水文特征:水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大,有夏汛(7、8月)和结冰期,含沙量大。

(2)黄河三角洲:成因—河流带来的泥沙大量沉积,海浪的顶托作用,地转偏向力作用。

近年来三角洲扩大速度大大下降地原因:①因自然或人为原因使黄河来水量大大减少,输沙能力减弱:②中游水土保持工作初见成效;③干流上修建工程大坝使泥沙大量沉积在库区。

水患成因:自然——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水系特征(下游为地上河;支流众多呈扇状或梳状)、黄河夺淮入海;人为——植被破坏严重、

治理:①加强监测和预报;②在干支流上游修水库拦蓄洪水;③在中游修水库和分洪蓄洪工程;④下游开挖入海新河、疏浚河道,以利洪水排泄;⑤植树种草保大堤。

4、植被与土壤:温带落叶阔叶林与棕壤。

5、长芦盐场的晒盐条件:地势平坦开阔;春季多晴天(气温回升快,利于海水浓缩)、

大风天气;多为泥质海滩。

(四)人文地理特征

l、农业(1)主要农作物:冬小麦、棉花、温带水果

(2)华北平原棉花生长的自然条件

有利: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雨季短多晴天光照充足,秋季降水少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与收摘:②地形平坦;③土壤疏松。

不利:降水少,春旱时间长,灌溉水源不足;多旱涝灾害;土壤盐碱化严重;多寒潮、大风天气。

(3)山东省发展海洋渔业的有利条件

①海岸线漫长,临渤海和黄海,又位于温带大陆架沿海区:渔业资源丰富。②沿海有广阔的滩涂;③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市场广阔;④捕捞与水产品的加工、冷藏、保鲜技术水平高;⑤人们喜食海产品。

2、工业

(1)京津唐工业基地发展的区位条件

有利:资源丰富(海盐、石油、铁、煤、棉花、水果);接近山西能源基地,并有管道连接东北,能源供应充足;地势平坦;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数量充足而且素质较高;科技水平高;农业基础好。

不利:水源不足。

(2)首钢的搬迁与曹妃甸

A、首钢搬迁对北京的意义:可以减轻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减轻水资源和能源紧张状况,缓解交通运输压力;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分散大城市的职能。

B、曹妃甸港口建设的区位优势:港阔水深,不冻不淤,利于停泊与航行;腹地广阔,经济发达,辐射地区广;以唐山市或京津唐地区为依托;海运便利。

3、烟大线建设的意义

(1)合理布局铁路运输网,缩短了东北与华北地区之间的距离;

(2)促进了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期机会。

4、黄河三角洲发展大城市的不利条件

黄河的航运条件差(水量小,水位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河口位置的不稳定性

(多次改道)、三角洲地区多中低产田,农业不发达。

5、环境问题

(1)春旱严重:

(2)夏涝频频:降水集中在夏季,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3)土壤盐碱化严重:与气候、地形有关。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

(4)风沙天气频繁:冬春季节、地平坦。

(5)水资源短缺:影响工农业生活。成因:需求量大,浪费与污染严重;降水的季节分配与年际变化大。措施略。

八、东北地区

(一)范围与位置

l、范围:黑龙江、吉林、辽河三省全部、内蒙古东北部。

2、位置:有我国最北端与最东端的地点;位于120°E-135°E,125°E穿过松嫩平原;40°N-53°N;45° N穿中。

(二)重要地理事物

1、城市:哈尔滨(127°E、46°N)、长春(125° E、45°N)、沈阳(123°E、42°N)、

大庆、绥芬河、黑河、大连、鞍山等。

2、铁路:“丁”字形。滨洲、滨绥、京哈、哈大、沈丹线。

3、地形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东北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

原)、辽东半岛。

4、河流: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及其支流嫩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5、湖泊:天池(火山口湖)、兴凯湖(中俄界湖)、五大连池(火山堰塞湖)

(三)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1)地形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东北平原地势平坦。

(2)沿滨洲——滨绥线的地形剖面图:自西北向东南依次经过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

松嫩平原、长白山。

2、气候

(1)特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2)气温特点:

A、自北向南属于寒温带、中温带(为主)、暖温带:

B、相对于华北地区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促;

C、漠河是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纬度高、距冬季风源地近、白昼短)。

D、无论冬、夏季,等温线分布由南向北递减(冬密夏疏,因地形原因等温线会发

生弯曲)。

E、气温年较差等值线分布却由南向北递增(受纬度、海陆、地形、植被等因素影

响)并发生弯曲(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3)降水特点;

A、东部与北部为湿润地区:北部因纬度高,蒸发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东部因地

处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B、松嫩平原与辽河平原为半湿润地区;辽宁西部为

半干旱地区。C、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3、河流

(1)以外流河及外流区为主:松嫩平原中部因有沼泽形成外流区中的内流区。

(2)水文特征:辽河除外(其水文特征与黄、淮、海河相同)水量较大(多于华北

地区,因流经湿润半湿润地区):水位季节变化较小(因有雨水、湖泊水、地下水、积雪融水补给);一年有春汛和夏汛两次汛期:含沙量小(因流经地区植被覆盖率高,是我国河流含沙量最低的地区);有结冰期而且较长;部分河流河段有凌汛现象相对于华北地区河流的凌汛发生的时间间隔而言东北河流因纬度高,先结冰后融冰,时间间较长。

(3)沼泽地广布的原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纬度高,地下有冻土层,地表水不

易下渗: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河流凌汛使地表容易积水。

4、植被:以针阔混交林为主。在较高纬度分布有亚寒带针叶林,在较低纬度分布有

温带落叶阔叶林。

5、土壤:我国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

黑土:分布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东部。黑钙土: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

(三)人文地理特征

1、农业

(1)农作物:春小麦(黑龙江产量最多)为主(冬小麦河南产量最多);玉米(吉林产量最多)带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水稻分布在辽东山间盆地,属于旱地直播。甜菜(黑、吉、内蒙古、北疆)喜温凉、耐盐碱,分布在中温带。大豆(黑龙江产最多)。亚麻(喜温凉)

(2)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有利: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②平原地形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阔集中连片;③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壤肥沃;④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

不利:①纬度高,热量不足,无霜期短(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复种指数低;②冬季易受寒潮影响,低温时间长;③春末夏初干旱较严重。

注:复种指数=(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影响复种指数的因素有热量、水源、土壤肥力、人口多少、生产方式等。我国南方地区复种指数较高,北方较低。澳大利亚的耕地的复种招数低是因为与其混合农业生产方式与有关(有休耕地,牧羊与小麦生产交替进行)。

(3)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区位条件

①农业自然条件好:②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广;③交通便利;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注:太湖平原近几年来商品率下降的原因:①人口增长快,需求量增加;②随着城市化发展,耕地不断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改种其它经济作物)。

2、工业——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1)兴起的区位条件:①附近有丰富的煤铁资源:②地形平坦;③有辽河流经,工业

用水充足;④交通便利;⑤市场广阔;⑥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2)衰落原因:①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本区技术落后,设备陈旧;②企业所有制结构

单一,对市场适应性不强;③以重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④煤炭资源枯竭(需

从黑龙江、山西两省运进);⑤环境污染严重。,

(3)整治措施:积极发展多有制,加快所有制的改革;努力发展科技,更新设备;调

整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多样化:积极防治污染。

(四)环境问题

l、黑土的流失

(1)成因:自然——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强度大,冲刷力强;黑土士质疏松。

人为——通过开垦破坏植被。

(2)措施:①加强水土保持:②积极营造防护林:③整治坡地;④保持土壤肥力(秸杆

还田最有效;增施有机肥)。

2、沼泽地的过度开垦和破坏

(1)沼泽地的作用:具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自

然风景优美,可发展旅游业;可建立泥疗疗养区

(2)措施:保护沼泽,防止过度开垦;有计划地退耕还湿。

3、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1)原因:不合理采伐(皆伐一方面省时省力;但浪费严重);采育失调(重采伐,轻

哺育);毁林开荒;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

(2)措施:合理采伐,采育协调:大力营造人工林与速生丰产林:提高术材利用率。

4、其它:旱涝、寒潮等。

九、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一)经纬度位置与范围

1、范围:淮河以南,雷州半岛以北,巫山、雪峰山以东;东到海滨。不包括平原与河

口三角洲。

2、经纬度位置:110°E-120°E,20°N-34°N。

(二)重要的地理事物

l、地形区

(1)主要山脉:巫山(二、三阶梯分界:渝鄂分界: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分界)

雪峰山(二、三阶梯分界;云贵高原与江南丘陵分界)。

南岭(又叫五岭。位于25°N,是湘鄂分界;江南丘陵与两广丘陵分界;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武夷山(闽赣分界,浙闽丘陵分界;长江水系与闽江水系的分界)。

(2)主要丘陵:江南丘陵(湘、赣);浙闽丘陵(浙闽);两广丘陵(粤桂)。

2、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110°E-120°E;30°N),包括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也

叫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长江三角洲、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

3、河湖: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长江、珠江、闽江

4、矿产地:淮南煤;马鞍山铁;大冶铁;锡矿山锑;水口山铅锌;大余钨;德兴铜;

平果铝士。

5、旅游景点:黄山、庐山、井冈山、三清山、武陵源、衡山、桂林山水、开平碉楼、

澳洲历史城区;武夷山、钱塘潮、苏州园林等。

(三)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多山间谷地和盆地;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2、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南部有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

少雨,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梅雨天气(6月中旬到7月上旬,受江淮准静止锋控制,阴雨连绵)和伏旱天气(7、8月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降水多,武夷山的东侧多地形雨。

3、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热带季雨林为辅。

4、土壤:地带性土壤——红壤、黄壤:砖红性红壤:

非地带性土壤——人工长期耕种形成的水稻土

红壤的特点及改良、利用:酸、瘦、黏——植树造林、平整土地、掺砂、加强水利建设、增加红壤有机质含量、科学施肥、施用石灰、采用合理的种植制度等。可以增施氮、磷、钾等矿质肥料;合理耕作;选种适当的作物、林木,种植绿肥是改良红壤的关键措施:旱地改水田,减少水土流失并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提高红壤生产力;保护植被,防治侵蚀,凡坡度大于25°的陡坡应以种树种草为主,小于25°的坡地根据陡缓状况修建宽窄不等的等高梯地或梯田种植。

5、长江

(1)水系特征:干流长,上游支流集中在北岸,中游支流南北岸对称分布,下游无大的支流;流域面积广等。

(2)长江水患成因与措施

成因:自然——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降水集中,持续时间长:干流长支流多,汇水面积大;中游河道弯曲并有地上河。人为——围湖造田;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

措施:上游修水库,拦截洪水;下游疏通河道有利洪水下泄;中游修分洪蓄洪.植树造林:加固防洪大堤;裁弯取直;退田还湖。

(3)长江口盐度季节变化及等盐度线的分布规律

A、影响盐度的因素: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有无径流汇入及径流量大少:沿岸寒

暖流影响:海域的封闭程度;海水的结冰与融冰。

B、变化:夏季流量大稀释作用明显,盐度低,等盐度线由河口向外海数值递增并向

外海突出明显;冬季相反。

(4)长江三角洲的成因①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大;②河流流量大,

输沙量大;③河口处地势低平,流速减缓,泥沙大量沉积;地转偏向力与海水的顶托作用。

6、钱塘江潮(观光时间:农历8月18日)成因

①天文大潮时引潮力最大:②喇叭口形状的海湾(外大内小)有利于抬升潮高;③夏季东南季风推波助澜,助涨潮势;④钱塘江河水量大,阻挡潮势,加剧潮高。

7、珠江(西江)水能资源开发条件及开发对流域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1)开发条件:自然——水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多峡谷,适宜建坝。

社会经济——靠近市场(珠三角);交通便利。

(2)影响:对输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基础设施建设。

对输入地: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8、舟山渔场的成因

(1)渔汛:夏季墨鱼汛,冬季带鱼汛。鱼类繁殖时实行休渔(夏季)和人工投放鱼苗是使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2)成因:①大陆架广阔,海水浅,阳光充足;②陆上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

⑨温带海域四季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水温低,底层海水易上泛,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④处于寒暖流交汇处,海水易发生搅动,营养盐类物质丰富:⑤舟山群岛提供天然鱼礁。(四)人文地理特征

l、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一方面因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可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土地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因平地少,耕地少,人口多,对耕地的压力大。

(2)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一方面水热条件好;但水旱灾害多,冬季低温。

(3)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而便利。

2、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

属于混合农业、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基塘农业与鱼塘一台田模式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属于生态农业和立体农业,都能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土地资源。

不同点:①目的不同:基塘农业是为了充分利用当地水热资源;鱼塘一台田农业是为了整治低湿地;②农作物类型不同:基塘农业是种桑、蔗、果,鱼塘一台田农业是种棉、麦、菜、草等。

3、沪宁杭工业基地发展的区位条件: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水源充足;海陆交通十分便利;工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科技水平高,劳动力素质高;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但资源、能源不足。

珠三角工业基地最突出的区位优势是近港、澳,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江浙乡镇企业与意大利的新兴工业的异同点:

同:都形成了一村一品。

异:意大利形成了完善的分工协作体系;江浙乡镇企业之间却是联系不够,竞争有余,科技水平低。所以今后在发展方向上可借鉴意大利的工业小区模式,加强产品的研发,提高劳动力素质。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原因:

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本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也相应增高,使工业生产成本加大,已不再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科技水平的提高,使其可以承接技术密集型产业。

4、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的区位条件

自然——地处长三角,地势平坦;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与气温适中,农业发展条件好,农业发达;河网密布,水源充足,航运便利。

社会经济——科技水平高;海陆空交通便利;国家政策的扶持;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悠久;附近有丰富的资源。

5、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的意义(线):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缩短了宁波到长三角之间的距离,加强了两地之间的联系,带动了杭州湾经济的发展。

(五)环境问题

1、酸雨严重:成因——降水丰富;有色金属冶炼发达(水电);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三

面环山,向北敞开),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2、水土流失严重

成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强度大;地形有坡度,土壤物质不稳定;广大农村生活能源以薪柴为主,破坏植被现象严重;损失严重:人口众多;单产高;土层

薄,成土不易;对平原经济发达地区易造成洪涝。

措施:封山育林,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

3、赤潮严重

4、咸潮:海水倒灌。成因——下游过度挖沙:过度引用河水;枯水期河水水位低:逢天文大潮时海水上涨。危害——水质变坏影响工业、农业与生活。措施—以淡压咸(冬季)。

十、台湾

(一)经纬度位置与范围

1、经纬度位置:120°E-121° E,23°26′N-25°N。

2、范围:包括台湾岛及其周围一系列岛屿组成。台湾岛是我最大的岛,属于大陆岛。

3、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北临东海,西临台湾海峡(属于东海的大陆架)与福建省相望,西南临南海,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望。

(二)重要的地理事物

1、城市:台北——本省最大城市,省会(25。N)。新竹——电子工业中心(有台湾的“硅谷”之称)。高雄——台湾最大海港,第二大城市

2、河流、湖泊:浊水溪是台湾最长最大河流,自东向西注入台湾海峡。日月潭是最大湖泊和著名旅游胜地。

3、台湾山脉:目前该山峰仍在升高。因海拔高,纬度低,相对高度大,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显著。

(三)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1)特征:以山地为主。西部是台湾山脉,由一系列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山脉组成,玉山

是最高峰也是我国东部地区最高峰;西部为台西平原;地势东高西低。

(2)沿北回归线的地形剖面图

自西向东穿过:(广东省)汕头、台湾海峡、澎湖列岛、台西平原、台湾山脉(玉山)、太平洋。

(3)多火山、地震:因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地壳不稳定。其中火山也带来了很多的硫磺矿、地热资源及旅游资源。

2、气候

(1)特征: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受东北季风(冬季)、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夏季)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年均温20℃左右。 (2)气温:夏季南北温差小,山地中出现低值的闭合等温线;年均温等值线由南向北递减,在山地中向南弯曲;年较差等值线向北递增,在山地中向北弯曲。

(3)降水:山地东侧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山地西侧处于夏季的背风坡,

区域市场分析方法

1、区域市场规划 每个市场都有长期发展积累的独特运行规律,刚到一个陌生的市场,首先要运用营销工具对整体区域进行定性诊断,掌握市场总体气质,准确市场分类可以有助于把握正确的调研方向,迅速了解市场,“快鱼吃慢鱼”,方向对了,速度效率就不是问题。 2、区域调研要素 利用上面营销工具首先把脉市场特质,确认市场级别,研究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大致划分市场竞争格局,但是具体准确把握市场还必须深入一线市场,从内外因素、动静态势分析,具体上从宏观环境、竞争状况、企业环境、市场状况放四个方面分别调研,实事求是,掌握准确市场资料。

3、运用工作方法 二、系统科学调查 1、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对区域市场影响重大,宏观环境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数量、行政规划、人口密度、气候特征、经济投资环境等,通过宏观环境了解可以评估区域市场容量,同时参照产品定位运用相应的营销手段。区域市场容量的准确评估有助于向公司争取更多的市场资源,也增强争取支持的依据,可以高屋建瓴地指导区域经销商市场拓展。 了解宏观市场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区域行政资料,密切关注当地经济动向,购买经济类或者主流媒体杂志报纸,大量阅读当地媒体信息,注意观察分析消费水平及房地产投资状况。 3、企业环境 区域经理下市场前必须与总部职能部门深度沟通,通过市场部可以准确把握区域市场的战略地位、区域资源配置状况及广告投放计划;通过销售部深入部门与职能经理了解区域客户资信情况,详细了解当地客户数量及质量,掌握不同区域销售波动及全年市场动态,特别对于负责直接客户沟通的客户代表更应深度交谈,通过客户代表了解客户更具体的月度、季度销售状况,甚至可以从客户代表了解到区域市场客户实力、性格、特征等,同时也可以

区域定位及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无锡交流材料)

“区域定位及区域特征分析”专题复习(3课时) 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 【考查内容】 1.区域地理位置信息的获取 2.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分析 3.以区域地理特征为背景,分析并阐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人类活动的条件与原因 【考查角度】 ①从材料中获取区域的地理特征信息;②判断或描述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③分析并阐释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④分析并阐释各种人类活动的发展条件或原因,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或对策;⑥比较与分析两个或多个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及其原因。 【解题步骤】 1.获取区域的地理位置信息 2.分析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3.阐释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 4.说明人类活动条件或成因 5.了解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 6.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 【问题导学】 (材料改编自2011江苏卷)图1和图2为甲、乙两省区简图,图3为两省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统计图。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甲、乙两省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图1 甲省区简图图2 乙省区简图图3 一、获取区域地理位置信息 1、问题导学 (1)判断两省区的名称。材料中有哪些信息可以用来判断位置? (2)此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参考答案:(1)略(2)略 二、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1、问题导学 (1)试分析甲省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试分析乙省区的人文地理特征。 (3)2011年,甲省区正式启动了霍尔果斯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试分析霍尔果斯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2、分析方法 三、比较区域地理环境差异 1、问题导学 (1)比较两省区的自然特征。 (2)两省区都有丰富的风能资源,比较两省区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 (3)比较两省区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为什么? (4)简述两省区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2、分析思路 首先进行区域定位——根据区域位置,分析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根据自然地理特征差异,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了解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及其解决措施。 参考答案:(1)以盆地、山地为主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河网密集,水量大能源资源(石油、天然气、煤炭)(2)新疆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天山及其以北地区和昆仑山区;江苏省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新疆大于江苏;第二、三产业比重江苏大于新疆(4)对新疆的影响: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脸;有利于产业升级;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江苏的影响:缓解资源紧张局面;扩大市场 【课堂小结】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与类型分析分析解析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与类型分析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China 盛成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2007(2)班 200771078 指导教师:李芳芝讲师 摘要: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趋势,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必要对我国各省市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考察和研究,以期发现特点和规律从而更方便引导正确消费。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对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结构特点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对我国各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考察并作分类研究,总结得出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从理论角度出发,消费需求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消费结构上。要增加居民合理消费,就要从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入手。只有了解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掌握消费需求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才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消费者合理扩大消费,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相协调,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消费结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Abstract:For consummating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directing the consumption tendency, improving the daily living standard, 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on each region of our country to discover the character and the laws for appropriate consumption. This paper utilizes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on different structure features and different regions. Through this paper we can know that people in our country which prefer to entertainment, education, express the increasing trend. In theory, the content of consumer demand reflect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Only study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can enhance the reasonable inhabitant consumption. It will provide the favourable politic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trim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insur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f we understand the trend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control the direction of consumption demands. Keyword: Consumption Structure; Factor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高考地理 区域地图的一般分析方法

2012高考地理区域地图的一般分析方法 1.区域定位 依据经纬度、区域轮廓、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景观等定位方法,确定区域位置,描述其位置特征,如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等。 (1)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区域范围,确定一个具体地点)。(2)相对位置 海陆位置:根据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等判断区域。 山河位置:根据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判断区域。 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邻国、邻省轮廓判断区域。 交通地理位置:根据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运输网中线、点的分布判断区域。 2.分析区域特征 根据所确定的区域及图中信息提炼出构成该区域地理环境的自然地 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和人文地理要素(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的特征。其一般方法:①通过对图中等高线、河流流向、等温线的判读,或者根据经纬度判断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②通过经纬度与海陆位置,结合气候分布一般规律,判断该区域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③在了解该区域的地形、气候特征的基础上,判断该区域的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④通过对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的了解,进一步判断该区域的人文地理要素特征,如工农业生产特点,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交通特点及形成这些特点的

有利自然条件。 (1)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地形:主要从地形类型、特征、地质作用、地质灾害等方面分析。 地形类型与名称:可以根据区域位置判断,还可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河流流向、海拔及地形剖面图判断。 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海拔、地面起伏状况(即地势)、地形分布等方面分析。 地势特征:主要根据地面起伏变化趋势来描述,如西高东低或由西向东倾斜。 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外力作用在地面起伏大的高原山地主要是侵蚀作用,在低平的地区主要是堆积作用,在降水多的区域(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是流水作用,在降水少的区域(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是风力作用。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②气候:可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现主要介绍前两个方面。 气候类型: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 气候要素的分布:主要是指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主要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大区域气候要素的分布,即其气候特征;第二种是局部地区气候

高中地理:区域特征分析的方法

高中地理:区域特征分析的方法 区域特征分析是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背景中提供区域图和相关资料,进行空间定位,概括区域自然和人文的基本特征,分析自然要素和人文特征之间的关系,得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反思人类活动是否合理,确定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区域特征分析的内容和思路 1.区域特征分析的内容 区域地理特征内容繁多,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成因及其描述)和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人口、聚落、文化等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要运用基本原理来重新梳理知识内容,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包括气候的特点、成因;地貌的特点、成因;水文特征;土壤、生物与自然带分布原因;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时空变化等。关注人文要素的整体分析和典型案例的应用,包括资源和能源分布特点;工业、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区位因素;交通运输方式和发展趋势;城市和城市化发展;文化景观与文化扩散类型;旅游资源特征与旅游业发展;人口与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 2.区域特征分析的基本思路 一个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该地区特定的水热组合,即气候特征。气候进而影响水文、生物、土壤等,这些要素便构成了区域自然特征。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开发和利用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经济活动,从而构成区域人文地理特征。 ①位置特征: 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交通位置。 ②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地势高低、主要地形区。 ③气候特征: 气温和降水的数值特征、气候类型、气候特点。 ④水文特征: 河流汛期、流量、冰期、含沙量、落差等。 ⑤人口特征: 人口数量、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人口分布。 ⑥经济特征: 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农业区和工业区分布、主要产品和部门等。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世界地理区域空间定位与区域特征分析

《考试地图》P68~89或《中学地理图文详解指导地图册》P95~131 一、东亚 1.朝鲜半岛(中朝边界)的 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中朝界 河,②重要的地形区,③沿38°N 纬线的地形剖面图,④重要的城市与港口,⑤相关的历史事件(热点问题),⑥周边的海洋,⑦河流流向与地势的关系。 2.朝鲜海峡(对马海峡)的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区域内国家 (韩、日)的经济特征,②海峡 与岛屿,③区域内气候特征, ④重要的港口。 3.日本濑户内海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海域名称, ②区域内重要城市与工业区的 分布及成因,③地壳活动频繁的 原因,④日本自然资源与经济特 征,⑤日本文字的创造与唐文化 的联系,⑥遣唐使的历史事件。 4.蒙古框图 考查内容、①自然地理特征(地形——高原、气候——蒙古高压),②畜牧业。 二、东南亚 5.菲律宾群岛的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两大岛屿名称,②首都的位置,③著名特产,④与我国南海海域专属经济区的重叠问题,⑤地质地貌特点。 6.中南半岛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湄公河流域 及其开发(热点问题),②泛亚铁路(起止点及其对我国西南地区开发的积极意义),③湄公河源头(澜沧江)的山河大势,开发时应注意的问题,④缅——泰——马——印尼的巨大锡矿带及旅游资源等,⑤克拉地峡及克拉运河有望开通后对泰国经济的积极意义和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⑥马六甲海峡及航线,⑦马来群岛的地质地貌特点及成因,⑧区域内自然资源与物产,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农业地域类型(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园农业),⑨气候特征、旅游业等,⑩主要城市及首都的区位选择因素(华人、华侨对该区域的贡献)。 7.马六甲海峡框图 考查内容:①交通区位,②新加坡的工业区位,③气候——气压带和风带。 三、南亚 8.孟加拉国与喜马拉推山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喜马拉雅 山的成因,②雅鲁藏布江的水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2019届高考地理重要考点练习卷:区域定位与区域特征分析 含答案

2019年高考地理重要考点练习卷:区域定位与区域特征分析读宁夏农业区划图,完成下面小题。 1.贺兰山对I区自然环境的主要影响不包括 A.阻挡西部沙漠入侵B.阻挡西北寒冷气流入侵 C.提供冰川融水补给D.抬升夏季风增加降水量 2.图中I~Ⅳ区域 A.I区干旱少雨,不适宜发展种植业B.Ⅱ区水源缺乏,不宜发展畜牧业 C.Ⅲ区降水丰沛,可大力发展种植业D.Ⅳ区温凉湿润,适宜发展林牧业 3.从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考虑,宁夏区内人口迁移的方向最有可能是 A.由北向南B.由南向北C.由东向西D.由西向东 荷兰人在500多年前发明了木鞋,直到现在,农民和渔民仍有穿木鞋劳动的习惯。荷兰人酷爱木鞋和风车,因为它们对于荷兰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在历史上,木鞋和风车为荷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图示意荷兰木鞋和风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荷兰木鞋的出现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A.气候全年湿润B.红壤广布,土质黏重 C.高原地形,地势高峻D.河阔水深,水流湍急 5.荷兰木鞋大多取材于当地普遍生长的白杨树。白杨树属于 A.常绿硬叶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 6.18世纪末,荷兰国内约有1.2万架风车,其当时最主要的功能是 A.排出低地积水B.碾磨谷物C.压滚毛毡、造纸D.发电供能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流行于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等地区。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它在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如下图)最有特色。马头墙由砖和瓦砌成,一般建在房屋两侧或紧邻的两栋房屋之间,往往高出屋顶1—2米。错落有致,多形似马头,寓意“马到成功,一马当先”。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马头墙建筑群所在地的自然条件是 A.以高原为主,夏季多强对流天气B.地势起伏大,降水丰富而均匀 C.多低山丘陵,降水季节变化大D.河流众多,结冰期短 8.马头墙不可能具有的功能是 A.祈福B.防火C.防风D.防水 9.关于徽派建筑的描述,合理的是 A.造型美观独特,适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B.造型美观独特,可以以此发展乡村旅游业C.墙体厚实,以适应剧烈的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D.房顶坡度较大,主要目的是减少屋顶积雪 阿贡火山,海拔3142米,是印尼巴厘岛最高峰。自2017年11月21日起阿贡火山开始喷发,直至2018年元旦依然活跃,对该地旅游业造成较大影响。

33_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方法

学案33 区域特征和区域发展阶段分析方法 [目标定位] 区域特征就是指某特定区域内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等)和人文地理要素(经济、人口、城市等)综合作用形成的综合地理特征,既有对区域内地理事象的描述,也有对其成因的解释。应掌握区域特征的两种基本方法:综合分析法和比较法。 一、区域特征 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某地区的区域特征。区域特征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的,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来认识。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例如气候酷寒是南极洲区域特征的主导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其他自然特征(地势高、烈风、淡水资源和风能资源丰富等)和人文特征(无常住居民)。 例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黄河乌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是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糖生产基地。 (4)指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并说明进行改造的方式及可能引发的 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10年来,土默川平原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核心奶源基地。 (5)分析产生这一转变的社会经济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区域地理特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以年均超过9%的经济增长速度创新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发展条件差异性较大、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正在引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了计算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的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极值比率等多种方法,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1978 年之后,中国的绝对差异一直呈扩大趋势。从人力资本、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地理区位、市场化程度和政府政策六个角度探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就缩小各地区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统计分析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f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was put into effect in 1978, China had developed into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with an economic growth rate of more than 9%, which is regarded as a miracle in the human economic growth history. .But because of vast territory, the difference of area development conditions, the imbalanced resources distributions,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has become even more serious. The influence of enlarging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n economy and society can not be neglected. This paper carries out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regional economy difference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uses many kinds of methods such as coefficient of standard deviation, extremely ba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extreme value rate.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has continuous enlarging since 1978.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reasons from six aspects, and also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reduce the gap.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balanced development; statistical analysis

区域差异分析方法

专题复习《区域差异分析》 作者:杨村一中金玉玲 指导教师:宋印海顾启凤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区域,比较区域的不同点,掌握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解决区域发展方面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材料、图片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从材料、图片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最终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2、通过对习题总结和分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会解决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不同区域差异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观,充分认识到人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贡献。 二、课程标准要求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运用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解决不同区域异同及其区域发展问题。 四、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综合程序法、讨论探究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 五、教学用具 自制幻灯片、相关材料和图片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最近我收到了两位好朋友的来信,信上的邮票吸引了我。(呈现出两幅邮票的画面)同学们能判断出我的朋友是来自哪里的吗?你是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一个朋友是来自江南地区,另一位来自内蒙古。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地区的民居判断出来。 【承接】建筑是不同地区区域特征的缩影,而建筑形式、风格都充分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试着分别说明,两处的建筑怎样反映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当地地理环境的特征究竟是什么那?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提问并总结】 1、江南水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湿度大,通风散热是建筑房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屋脊高,房间空间大,利于通风;屋檐宽,利于遮挡阳光,降低室内的温度。南方房屋顶坡度陡是为了容易排水,屋檐宽也是为了雨水排得更远。 2、温带大陆性气候,日夜温差大,风也很大,这里的居民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所以便于移动又可以御风保温——蒙古包。 【小结】 民居只是反映不同地区区域特征的一部分,而一个区域的主要差别体现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方面。我们具体来讨论一下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 【教师承接提问】 区域是人为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我们怎么分析一个区域的特征,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板书】一、描述区域特征。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时间为两分钟)

高考地理——区域特征分析

专题4区域特征分析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考点分布表 (2013·广东汕头测评)中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茅草覆顶,建造的传统民居远看像船底,因而被称为船形屋(下图)。根据材料回答1~2题。 1.该村落最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原B.黄海沿岸 C.海南岛山区D.东北平原 2.该传统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是 ()。 A.高寒缺氧B.潮湿、多虫鼠 C.多火山、地震D.干旱缺水 解析第1题,根据题干提示“某地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结合四个选项,具有竹子地区是海南岛山区。第2题,根据上题的结论,海南

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气温高,所以该传统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是潮湿、多虫鼠。 答案 1.C 2.B (2013·江西宜春五校联考)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边疆万里行”摄制组初秋到新疆北部采访,路遇一条河流,他们乘坐的越野车必须在天黑前从河流中开过去,否则将会出现严重后果。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这条河流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一条内流河 B.一定自西向东流 C.一定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D.一定以降水补给为主 4.摄制组的越野车必须在天黑前越过河流,其主要原因是 ()。 A.午后气旋活动频繁、降水多,河流傍晚前后会涨水 B.午后冰雪融水增多,河流傍晚前后会涨水 C.午后风大,傍晚前后可能会出现沙尘天气 D.昼夜温差大,河流傍晚前后会结冰 解析第3题,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该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第4题,必须天黑前越过河流,是因为午后冰雪融水增多,经过一段时间后,河流到了傍晚前后会涨水。 答案 3.C 4.B (2013·北京海淀区期末)下图为我国各地的传统民居景观,读图回答第5题。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 进行区域定位——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 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理位置特征: 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2、地形特点描述: ①地形组成(主要地形类型)②地形分布,延伸方向③地势特点(起伏大小、倾斜方向)④特殊地形地貌⑤海岸线特征(长短、曲直) 3、区域气候特点描述: ①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②气温特点(冬夏气温高低、气温季节变化,温差大小、温度带)③降水特点(降水总量、降水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水热配合情况、干湿状况)④光照状况⑤气象灾害如中国南方地区气候特点:①气候类型以亚热带季风为主,热带季风气候面积小②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③雨季长雨量大,夏秋季节多台风,地处湿润区,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 4、河流水系水文特点 水系特点: ①河流长度、流向②流域面积大或小③支流多或少④河网密度、⑤落差大小或峡谷数量分布(例如长江上游水系特点:落差大,多峡谷,支流多,金沙江段自北向南流,流域面积小;川江段自西向东流,流域面积较大) 分析金沙江段流域面积小的原因:因为流经地区河谷狭小,汇水面积小所以流域面积狭小。 水文特点: ①流量大小、②汛期长短、汛期出现在哪个季节③水位季节变化大小、④含沙量大小、⑤有无结冰期及其长短、有无凌汛⑥水能⑦流速 5、植被、土壤特征 植被:①类型(森林、草原、荒漠)+疏密②水平分布规律③垂直地域分异是否显著 土壤:①类型(红壤、黄土、棕壤;森林土、草原土、荒漠土)②分布③特点(肥力高低)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课后答案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崔功毫魏清泉刘科伟编著) 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 ○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

区域特征分析的方法

区域特征分析的方法 四川吴波 区域特征分析是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背景中提供区域图和相关资料,进行空间定位,概括区域自然和人文的基本特征,分析自然要素和人文特征之间的关系,得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反思人类活动是否合理,确定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区域特征分析的内容和思路 1. 区域特征分析的内容 区域地理特征内容繁多,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成因及其描述)和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人口、聚落、文化等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要运用基本原理来重新梳理知识内容,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包括气候的特点、成因;地貌的特点、成因;水文特征;土壤、生物与自然带分布原因;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时空变化等。关注人文要素的整体分析和典型案例的应用,包括资源和能源分布特点;工业、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区位因素;交通运输方式和发展趋势;城市和城市化发展;文化景观与文化扩散类型;旅游资源特征与旅游业发展;人口与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 2. 区域特征分析的基本思路 一个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该地区特定的水热组合,即气候特征。气候进而影响水文、生物、土壤等,这些要素便构成了区域自然特征。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开发和利用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经济活动,从而构成区域人文地理特征。①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交通位置。②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高低、主要地形区。③气候特征:气温和降水的数值特征、气候类型、气候特点。④水文特征:河流汛期、流量、冰期、含沙量、落差等。⑤人口特征:人口数量、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人口分布。⑥经济特征: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农业区和工业区分布、主要产品和部门等。⑦环境特征: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 这些内容只是区域特征分析的一般思路,并不是每个区域特征的分析和比较都要考虑上述所有因素,而是要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典型例题 (2008年四川卷)下图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9%。完成下列要求。

区域定位与区域地理特征分析

新课标强化卷地理试卷(上) (十)区域定位与区域地理特征分析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1答案 B 解析:,图示海域是我国的南海地区,岛屿多数是珊瑚礁且位于亚欧板块内部;甲处海水较深,地势起伏较大。 2答案 B 解析: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风,向南行驶是逆风逆水。夏秋季节,该海域多台风。纬度 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此处位于低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较小。根据纬度,此海域属于热带,不可能有海上冰山。 3答案 D 解析:甲国为孟加拉国,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乙国乌克兰为商品谷物农业。甲国的粮食单产比 乙国高,但由于甲国人口密集,农业劳动力数量多,机械化水平低,且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 4答案 C 解析:甲国主要种植水稻,乙国种植小麦和玉米,导致两者不同主要是甲国比乙国纬度低、气候湿润,水热条件更优越,答案为C。乙国黑土面积广,土壤肥沃。乙国纬度高,且晴朗天气多,光照充足。甲国人口密 度大,人多地少,土地资源不足。 5答案 A 解析:图中AC铁路建设穿越安第斯山脉,地表起伏大,建设难度大;西部位于板块边界,多地质灾害; 6答案 D 解析:东高西低;西部为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7答案 C 解析:大牧场放牧业;它的区位条件是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历史悠久,科技水平高等。 8答案 A 解析:甲地区是宁夏平原,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利于葡萄糖分的积累,同时又有黄河便利的灌溉 水源,所以近年来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葡萄酒酿造业原料生产基地。 9答案 D 解析:从图中看,该地带镍、铅锌等有色金属矿产丰富,同时临黄河且处在地势落差大的河段,有丰富的水电资源,而有色金属冶炼需要大量廉价的能源保证。故该地带必然利用优势条件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和水电工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