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文学评价问题

十七年文学评价问题
十七年文学评价问题

十七年文学评价问题

一只苹果,如果大部分烂了,说这是一只烂苹果,应该没有什么不妥吧?当然,你如果说,这只苹果还有一部分没有烂、可以吃,也自有道理。但是你如果进而说,这只苹果有一部分没有烂,因而不能说是一只烂苹果,应当认为是一只好苹果,那就走向荒谬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几年,有所谓“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兴起。当时,有一个叫李剑的人写了《歌德与“缺德”》这样的文章,对揭露伤痕、反思历史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但李剑的文章立即激起批评界和广大读者的满腔义愤,批评界对之进行了集体声讨。当时的批评家们,对《班主任》、《伤痕》、《枫》、《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记忆》、《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李顺大造屋》、《芙蓉镇》这一系列作品,是给予了热情的肯定的。当时肯定这些作品的批评家,许多人已离我们而去。但其中较年轻的一些人,至今还健在,还在发表着对文学的看法。

八十年代中后期,有所谓“先锋文学”的兴起。徐星、刘索拉、马原、莫言、余华、苏童、格非等一批被称为“先锋作家”的人,一时间成为议论的焦点。“先锋文学”也造就了一批不遗余力地为之辩护的“先锋批评家”。如果我的记忆不错,陈晓明就是由“先锋文学”所造就的批评家。在“先锋文学”遭遇不少人的反感、质疑时,

陈晓明一篇接一篇地发表着长文,从不同角度阐释“先锋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先锋文学”之后,有所谓“晚生代”登场。“先锋批评家”中的一些人,又顺理成章地成为“晚生代”的颂扬者和阐释者。

批评界肯定“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理由,是这些作品具有着难能可贵的品质。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以及作家主体性的显现,是这些作品所具有的可贵品质之一种。而接通了、承续了“五四”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则是这些作品所具有的另一种可贵品质。这二者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或者说干脆就是一回事。对这些作品的这种看法,后来成为“定论”,进入了文学史著作。例如,洪子诚所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在论及“伤痕文学”时,就说:“这些艺术上显得粗糙的作品,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特征:对个人的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和作家对于‘主体意识’的寻找的自觉。”而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则以《“五四”精神的重新凝聚》为题,论述这一时期的文学现象,认为这些作品“在批判现实方面达到了50年代以来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力度,由此展现的知识分子的主体精神也出现了‘五四’以来罕有的高扬”。

“先锋批评家”肯定“先锋文学”和“晚生代”的最大理由,则是这些作品体现了文学的“向内转”。“向内转”被作为一种绝对正面的现象,因而也是绝对值得赞美的。与此同时,所谓的“宏大叙事”则被视作了绝对负面的现象,因而也是绝对应该鄙弃的。“先锋批评家”在称颂“向内转”的同时,总是要对“宏大叙事”表示不屑,总

不忘对“宏大叙事”进行挖苦、嘲讽,总是要说明“宏大叙事”如何荒谬可笑。在为所谓“晚生代”叫好时,“先锋批评家”特别对所谓“个人化写作”热情讴歌。“文学写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回到个人本位”;“事实上,与传统对话的文学写作已经变得自欺欺人”;“‘晚生代’生不逢时却也恰逢其时,以他们更为单纯直露的经验闯入文坛,明显给人以超感官的震撼力。他们的兴趣在于抓住当代生活的外部形体,在同一个平面上与当代生活同流合污,真正以随波逐流的方式逃脱文学由来已久的启蒙主义梦魇。”……陈晓明等“先锋批评家”就是以这样的话语,解释着和赞颂着所谓的“晚生代”。

现在我要说的是:无论是对“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肯定,还是对“先锋文学”与“晚生代”的颂扬,都意味着对“十七年文学”的否定和贬抑。实际上,在人们肯定“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时,“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始终是一个参照,当然是否定意义上的参照。面对“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当人们说它们关注个人命运和情感创伤时,当人们说它们体现了作家“主体意识”的觉醒时,当人们说它们在批判现实方面具有了“当代”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力度时,当人们说它们显示了“五四”精神的重新凝聚时,也就是在说:“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是漠视个人命运和情感创伤的;是没有表现出作家的“主体意识”的;是对现实不具有批判精神的;是与“五四”精神背道而驰的。至于“先锋批评家”

在颂扬“先锋文学”和“晚生代”时,不但“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是参照物,甚至此前的“现代文学”和此后的“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也是参照物,当然也是否定意义上的参照物。当他们颂扬“先锋文学”的“向内转”时,当他们颂扬“晚生代”的“个人化”时,也就同时表达了对“十七年文学”的贬抑。因为“十七年文学”无疑是一种向“外”的文学,无疑是与“个人化”水火不容的文学。而当“先锋批评家”对“宏大叙事”极尽嘲骂之能事时,“十七年文学”也当然是最“合格”的嘲骂对象——“宏大叙事”不正是“十七年文学”最显著的标志么?

在整个八十年代,“十七年文学”中的主流作品,都是被否定、遭鄙薄的。在八十年代前期,“文学创作的规律”是一个理论批评的常用语。理论家批评家们总强调要尊重“文学创作的规律”,而“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则被视作违背“文学创作规律”的畸形儿。在八十年代前期,人们还强调“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显示了“真正的现实主义精神”,而“十七年文学”中的主流作品,则被视作是“伪现实主义”的表现。进入九十年代后,情形发生了耐人寻味的变化。先是有人抛出了“红色经典”这一说法。他们要把“十七年文学”中的那些主流作品推到经典的地位,却又同时表明,这只不过是一种自成谱系中的经典,并不是《哈姆雷特》、《红楼梦》意义上的经典,也就拒绝了那种普世性的文学尺度。这虽然荒谬,但还让人感到一丝羞涩;还显示了某种退守的姿态;还有意无意地告诉世人:他们不过是在自娱自乐。进入新世纪后,“十七年文学”的赞美者则

更为勇敢了。他们抛弃了“红色经典”这一挡箭牌和遮羞布,毫无愧色地对“十七年文学”中的那些主流作品表达着热情的颂扬,理直气壮地宣称这些东西也是一种“伟大成就”。——让人没法不感慨的是:这些人中,有的,正是当初捍卫和赞颂“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者;有的,则是为“先锋文学”和“晚生代”一路欢呼下来的“先锋批评家”。

应该说,最近这些年,在肯定“十七年文学”的论者中,有人从未直接或间接地否定过“十七年文学”。他们从未批判过“十七年文学”的“假、大、空”、“伪现实主义”和“宏大叙事”,也从未对“先锋文学”和“晚生代”的“向内转”与“个人化”高声喝彩。从五六十年代开始,他们就喜爱“十七年文学”,且至今不变。我们可以不认同他们的文学观念和文学趣味,但却不能怀疑他们的真诚和执着。更重要的是,在他们今天对“十七年文学”的赞美中,我们丝毫看不到文学以外的动机和谋求。而那些当初以“十七年文学”为“反面教材”的人,今天忽然变成“十七年文学”的守护神,其动机和谋求,恐怕就值得人们思量了。

对“十七年文学”中的那些主流作品“去政治化”,是今天的“十七年文学”讴歌者常用的手法。他们总在强调,这些作品不仅仅只有政治层面,还有政治以外的东西,而这些政治以外的部分,是十分精彩的,是有极大价值的。一位当初的“先锋批评家”最近撰文说,他在课堂上将《创业史》这类作品中的一些片断念给学生听,学生啧

啧称奇,说是写得“一点不比今天的作品差”。看了这番话,我对近几年研究生面试中的一种现象更加理解了。最近几年的研究生面试中,常有学生表示喜爱“十七年文学”,而追究其喜爱的理由,则往往让人啼笑皆非。在前不久的“推荐研究生”面试中,一位女生说自己喜爱《三家巷》,而喜欢的理由,则是小说“写了乞巧节”。我问她如何看待《敌与友》这一章中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发表后在三家巷引起的震动,她摇摇头,说是“没有印象”。我呆呆地看了她半天,在心里一声叹息。套用毛泽东评《红楼梦》的话,《敌与友》这一章,可谓是《三家巷》全书的纲。《三家巷》是以小说的方式图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以文学的方式强调“阶级情”应该重于“骨肉情”,“阶级情”应该战胜“骨肉情”。喜爱《三家巷》却对《敌与友》这一章毫无印象,我除了在心里叹息,还能说什么呢?她的老师,一定是像那位当年的“先锋批评家”一样,以赞赏的口气,在课堂上念了一些《三家巷》中片断,以此证明小说的优秀,才让学生只知“乞巧节”却不知《敌与友》,——这不是误人子弟,又是什么呢?

一只苹果,如果大部分烂了,说这是一只烂苹果,应该没有什么不妥吧?当然,你如果说,这只苹果还有一部分没有烂、可以吃,也自有道理。但是你如果进而说,这只苹果有一部分没有烂,因而不能说是一只烂苹果,应当认为是一只好苹果,那就走向荒谬了。今天的

一些人,玩的却正是这种荒谬的把戏。他们先对“十七年文学”中的主流作品“去政治化”,强调其中也有“乞巧节”一类的场景,写得很好,不能否定。接下来,则说这些作品中也有写得很好的“乞巧节”一类的场景,所以整个作品都是应该肯定的。这有点像障眼法。毫无疑问,“十七年”里的有些作家,如周立波、柳青、赵树理、欧阳山等,是富有文学才华的。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有些风景描写、有些风俗叙述,有些场景刻画,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这一点丝毫不必否认。但是,这些枝节性的东西,不足以影响对整部作品的评价。《三家巷》、《创业史》这类作品,是观念先行的产物,是在图解某种政治理念。它们展现的是臆想的历史和臆想的现实,却又对读者产生着可怕的影响。《三家巷》让读者相信“阶级情”重于“骨肉情”、“阶级情”应该战胜“骨肉情”。而现实中那么多人伦悲剧、那么多的人与成为“敌人”的亲人“划清界限”,不能说与《三家巷》这样的作品没有关系。卢新华的《伤痕》,某种意义上表达的正是对《三家巷》的否定。《创业史》这样的作品,则引导读者以“阶级斗争”的眼光去打量、感受和理解现实,于是,现实中的“阶级敌人”便层出不穷。王元化曾这样评说“样板戏”:“样板戏炮制者相信:台上越是把斗争指向日寇、伪军、土匪这些真正的敌人,才会通过艺术的魔力,越使台下坚定无疑地把被诬为反革命的无辜者当敌人去斗。”这番话,用在“十七年文学”中那些主流作品身上,也是合适的。

不过,对摇身一变、歌颂起《创业史》一类作品的“先锋批评家”说这些,也是无用的。他们何尝真的喜欢《创业史》这类作品。强调

要对这类作品“去政治化”,或许正是出于某种政治目的。几十年间,用文理往往不通的语言,稗贩着西方时髦理论,对一茬又一茬的作家一律叫好,又并没有一篇文章真正搔到痒处。文学在我们这里,是政绩之一种,所以这样一路叫好的批评家,总是受宠的。因为只要叫好就行,是否搔到痒处,则是无关紧要的。

作者:王彬彬

关于网络小说行业发展一些情况的报告

网络营销实训 实验名称: 姓名: 学号: 班级: 实验日期:

关于网络小说行业发展一些情况的调查 报告 调研人:p320209 陈正坚13 调查方式:网络问卷 调查时间:5月18日—5月21日 样本数量:133 第一次网络小说问卷调查的背景:鉴于网络营销课上有这么个关于问卷调查的一系列作业,而本人又对网络小说及其状况比较感兴趣,所以就有了这个问卷及调查报告的诞生。1. 调研方法 依据统计学理论和国际惯例,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计算机网上联机调查方法进行,问卷放置在爱调研网站上(https://www.360docs.net/doc/ba14571958.html,),问卷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ba14571958.html,/sns/survey/8044/。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网络小说你看过吗? 1 你看小说吗?(单选题) 看不看(若选不看,直接跳转为结束) 2 你看网络小说吗? 看不看 3 你看所谓的无营养无意义的YY小说吗? 看不看 4 你喜欢哪些小说?(举个例子)▁▁▁▁▁▁▁▁▁▁▁▁▁▁。 5 你知道唐家三少吗? 知不知 6 你看正版还是盗贴小说? 正版盗贴间或有之 7 你喜欢在线还是下载看小说? 在线下载 8 你多用什么工具看小说? MP3 MP4 手机电脑实体书其他 9 你觉得每千字,花几分钱看网络小说值不值得? 值不值可以接受 10 你觉得网络小说好不好/ 好烂利弊参半不知什么是网络小说 问卷结果

所有网民都会看小说。 百分之83的网民看过网络小说,网络小说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已经不再只是非主流的文化,网络小说的市场很广阔。 百分之61的网民会看YY小说,表明小白文,爽文,自有其生存的土壤,作为网络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YY小说当之无愧!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

第五章十七年小说概述 本章概述: 十七年小说的创作虽然受到错误政治指导思想的干扰,但是整体上还是发展良好,并且新中国一大批影响广泛的小说名著都出现在这一时期,比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里湾》、《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等。了解这段时期小说创作的得失以及其在思想、创作上的艺术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内容: 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主要创作发展过程、当代评价,以及十七年小说要注意的主要问题;重点难点是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 一、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开始进入当代文学的新阶段。会议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通过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这个背景下,十七年的小说创作,长、短篇均有可观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长篇小说尤以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较多,如《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 短篇小说创作的题材和风格日趋多样化,其中,茹志鹃、峻青、王愿坚、马烽、王蒙等人的创作成就更为突出。 二、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 十七年小说总体上来说,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追求史诗性的价值与效果为目的,这是其基本特征,在创作题材上,反映历次中国革命与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创作占据首位。就具体艺术特征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点:1、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与时代同步,人物贴近生活;2、对民族化大众化的执着追求;3、语言通俗、平易、简洁流畅,运用方言而不生僻;4、作品的格调质朴、明朗、富有幽默感,充满喜剧色彩。 三、十七年小说的主要创作发展过程; 1、建国初期(1950—1953年)的现实主义小说; a.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创作的高涨,代表作有《铜墙铁壁》、《风云初记》等等; b.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也层出不穷,主要有赵树理及山西诸作家(马烽、西戎、孙谦、 朱为、胡正、韩文洲)的早期作品;c.此外出现《我们夫妇之间》、《洼地上的“战役”》等另一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出后(1953.9—1957年)的小说创作; a.反映农村合作化的小说,如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康濯的《春种秋收》,赵 树理的《三里湾》及其他小说,孙犁的《铁木前传》及“荷花淀派”;b.军事题材小说的新收获,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峻青、王愿坚的短篇小说;c.《在和平的日子里》、《百炼成钢》等工业题材的小说;d.五十年代中期“干预生活”、触及灵魂的现实主义小说,如王蒙等人“干预生活”的小说,宗璞、邓友梅、陆文夫等描写爱情、婚姻的小说; 3、“两结合”创作口号的提出与确立后(1957—1966年)的小说创作; a.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一次长篇小说创作浪潮,长篇 佳作涌现,如《红旗谱》、《红岩》、《红日》、《青春之歌》、《山乡巨变》、《创

网络文学著作权保护现状及分析

网络文学著作权侵权现状保护和分析 随着当前电子科技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已逐步步入互联网的时代。智能手机等工具发展,更是进一步推动了网络在我国的应用和传播的发展。据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全年新增网民5358万人,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5亿,年增长率为19.1%,稳居上网的第一大终端的宝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地铁上,公交上,掏出手机浏览网页,或浏览时新小说,或阅读电子刊物。3G网络进一步普及、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持续发展的背景,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放弃传统的纸质的阅读模式而开始转向电子书籍,网络文学这一概念也随之应运而生并飞速发展起来。按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2013年手机网络文学的用户规模又比2012年底增长了12.0%,而就算据09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达到1.62亿,使用率高达42.3%。网络文学已经迅速成长为继网络音乐,网络视频和网络游戏之后第四大网络娱乐类应用方式。 数字化在给文学提供毋庸置疑的便利性条件,为其开辟新的传播和使用方式的同时,也反过来影响到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伴随迅猛发展的网络文学而来的,还有愈演愈烈的数字化的著作权侵权问题。大量的盗版网站,与网络文学同源而生,利用数字化的便捷愈演愈烈。据数据了解,目前全国大型盗版网站约有10万家,中小型盗版网站数百万家,每年盗版市场总规模高达50亿元,而同期正版市场规模仅为1亿多元。在越来越多的读者乐衷于依靠大量盗版网站来免费的获取VIP等收费文学的阅读的同时,往往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侵犯他们所推崇的作者权利的帮凶。 一、网络文学的概念和定义 网络文学,通说认为,主要指近年来产生的,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的,借助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现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其中,以网络原创作品为主。 由于网络文学作品其本身所具有的同互联网密不可分并以之为依托的特点,网络文学具有着与传统文学传播方式大不相同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互联网络对于网络文学极大的影响性,这种影响性对于传统的著作权保护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汇集及信息对其载体的不确定性,使网络信息的复制变得非常容易,并且这种复制不容易被发现,导致了网上侵权行为的大量发生。第二、与传统侵权行为相比,网上侵权行为速度更快,传播面更广,风险更小,对权利人的侵害更严重。第三、网上信息的高度流动性对传统著作权保护的地域性和时间性提出了挑战。第四、网上信息形态的多样性对传统著作权法的适用性与稳定性形成了冲击。 正因为网络对于网络文学极大的影响,因此网络文学著作权的侵权行为也呈现出与传统的著作权的侵权行为不一样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1、网络文学著作权侵权主体的难以确定性。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对个人行为提供了一种隐秘的保护,而正是基于这种保护,使得在侵权主体上,往往难以准确的认定到某一个人

谈十七年文学

联系作品实际谈一谈你对十七年文学的理解认识。 十七年文学指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即1949年~1966年间的文学创作。十七年——这是文学与政治相互交融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人们歌颂祖国,歌颂党,文艺作品多有歌颂的色彩。 十七年文学时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例如:《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等。还涌现出如杜鹏程、曲波、周立波、等优秀作家,老舍、田汉等老作家也奉献了不少好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十七年文学的特征: 首先,十七年文学是带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政治色彩的。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杨沫的《青春之歌》就揭示了在阶级斗争、名族矛盾空前激烈的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分化,表明青年人只有走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道路,只有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是唯一的道路。《青春之歌》是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期党所领导的北平学生运动为背景的。主人公林道静是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她曾经是一个有着小资产情调的知识分子,但在后来五四思潮的影响下,她蜕变,一步步的蜕变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小说歌颂的是革命力量的不可战胜和人们对革命力量的追求。 然后,十七年文学创作普遍追求重大的社会题材,追求文学的史诗效果,也就是表现大的历史进程,和对英雄人物的壮美性格的崇高,在题材内容上拓展较宽,开掘较深,且多重视影响社会生活的富有社会意义的题材。十七年文学的题材极具多样性,有对革命历史在现的题材,有农村题材的,有描写革命战争的,不论是《青春之歌》还是其他作品,都表现了一个大的进程,《青春之歌》以九一八事变和一二九运动为历史背景,以林道静的思想飞跃为进程,以此也表现了社会的每一进程。说到人物崇拜——英雄——在当时,"题材的重要与否决定作品的价值大小"这一创作判断标准要求作家只能选择"重要题材"来表现,即只能表现光明的东西。其中只有那些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坚强勇敢的英雄形象,才能成为作者和读者共同关心、共同感兴趣的焦点。如:和平英雄:阶级英雄,政治道德英雄,生产英雄等等。《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就是这样的阶级英雄,从第二次被捕到一二九运动,林道静依然由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在狱中,她经受住毒刑拷打,用坚定地意志战胜了肉体上的痛苦。她就是一个坚定地英雄,不屈,坚强,向着革命,向着党。当然,除了林道静外,还有很多这样的阶级英雄,政治英雄人物,像卢嘉川,林红。林红对林道静无疑是对林道静产生重要影响的,她在狱中的言传身教,她的共产党人的爱心和坚韧的人格力量,感召着林道静,使他最终完成了人

网络文学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趋势展望分析报告2018年

2018年网络文学行业分析报告2017年12月

内容目录 网络文学:二十载,崛起快,方兴未艾 (7) 电脑端转场移动端,快速成长的网文市场 (7) 规模扩张势头迅猛,阅读习惯正在养成 (8) 监管力度规范行业生态,网文平台戴着枷锁跳舞 (10) 网文变现途径多样,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密切 (11) 成本端:内容是核心要素,渠道差异巨大 (12) 内容端:得头部者得天下 (12) 渠道端:抱紧大腿,霸道总裁做靠山 (16) 收入端:主付费,次版权,辅以广告 (17) 付费收入:订阅为主,鲜花红包砸起来 (17) 版权收入:前景广阔,转战场一炮而红 (19) 广告收入:体量微小,针对释放效果好 (22) 市场规模推算 (23) 阅读付费收入 (24) 版权改编收入 (24) 广告收入 (26) 竞争格局:众平台各有所长,新平台依靠差异化突围 (27) 阅文集团:腾讯体系庇护,资源渠道均是龙头 (28) 中文在线(300364.SZ):“文学+”战略,全媒体出品模式 (30) 掌阅科技:专注移动领域,研发移动阅读产品 (31) 百度文学:完美世界控股,百度大数据撑腰 (33) 阿里文学:内容资源偏弱,渠道优势来弥补 (33) 平治信息(300571.SZ):内容以女频为主,渠道侧重微信公众号 (34) 新经典(603096.SH):民营出版起家,从版权管理切入改编市场 (38) 投资建议:拥抱龙头,关注新兴平台潜力 (40)

图表目录 图1:网络文学市场发展阶段 (7) 图2:中国数字阅读行业市场规模(亿)及增速 (8) 图3: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9) 图4:中国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9) 图5:中国图书阅读率及数字化阅读接触率 (9) 图6:中国人民手机阅读率 (9) 图7:内容付费市场及文学占比(亿) (10) 图8:2016 年应用用户规模(亿)及增速 (10) 图9:网络文学产业链 (11) 图10:掌阅科技成本构成(百万元) (12) 图11:中文在线成本构成(百万元) (12) 图12:中国网络文学作家年龄层分布 (13) 图13:中国网络文学作家状态分布 (13) 图14:5 大平台作家数量占比 (13) 图15:阅文集团,掌阅科技,中文在线渠道成本对比 (17) 图16:阅文集团收入构成(百万元) (17) 图17:掌阅科技收入构成(百万元) (17) 图18:网文付费情况 (18) 图19:起点中文网VIP 会员体系 (18) 图20:起点中文网打赏界面 (19) 图21:17k 打赏界面 (19) 图22:网络文学实体书出版案例 (19) 图23:欢瑞世纪《盗墓笔记》制作成本及版权花费 (20) 图24:网络文学改编市场的市场规模(十亿元) (21) 图25: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亿) (23) 图26:付费阅读是主要收入来源 (23) 图27:平均移动端日活跃用户数占比 (27) 图28:日均个人电脑活跃用户数占比 (27) 图29:5 大平台作家数量占比 (27) 图30:5 大平台作品数量占比 (27) 图31:PC 端日活跃用户数占比Top5 (28) 图32:移动端日活跃用户数占比Top5 (28) 图33:阅文集团历史沿革 (28) 图34:阅文集团旗下全版权作品(部分) (29) 图35:阅文集团营业收入及增速 (29) 图36:阅文集团净利润及增速 (29) 图37:阅文集团营业收入拆分(百万元) (30) 图38:阅文集团毛利率(%) (30) 图39:中文在线历史沿革 (30) 图40:中文在线营业收入(百万元)及增速 (31) 图41:中文在线归母净利润(百万元)及增速 (31) 图42:中文在线营业收入拆分(百万元) (31) 图43:中文在线毛利率(%) (31) 图44:掌阅科技历史沿革 (32) 图45:掌阅科技营业收入(百万元)及增速 (32) 图46:掌阅科技归母净利润(百万元)及增速 (32) 图47:掌阅科技营业收入拆分(百万元) (33) 图48:掌阅科技毛利率(%) (33) 图49:百度文学历史沿革 (33) 图50:阿里文学旗下全版权作品(部分) (34) 图51:平治信息历史沿革 (34) 图52:超阅小说微信公众号端付费与充值界面 (35) 图53:平治信息自有阅读平台营收及占比 (36) 图54:超阅小说网站、微信公众号、移动APP 界面展示 (37) 图55:平治信息营业收入(百万元)及增速 (38) 图56:平治信息归母净利润(百万元)及增速 (38)

十七年文学时期

十七年文学时期 (一)、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小说 1、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1在十七年时期,左倾思潮还没有发展演变到极致,它还没有像文革那样给文艺造成全面的破坏性伤害,这样就使得五四新文学的一些传统和精神还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2从现实的原因来看,小说和其他体裁比较,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它的创作需要长期的体验、构思和思考,因此受政治的干扰要比其他体裁少。 2、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两个繁荣时期 在体裁上,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最兴盛的是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相对而言发展得比较薄弱。○150年代初期,以短篇小说的丰收为标志。○2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以长篇小说的丰收为标志。 3、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 (1)从题材上看,选取革命斗争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题材,广阔而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革命道路和建设历程。○1历史题材:a解放战争: 长篇代表作: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短篇代表作: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 b抗日战争和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斗争:长篇代表作:孙犁《风云初记》、杨沫《青春之歌》、梁斌《红旗谱》、欧阳山《三家巷》;短篇代表作:王愿坚《七根火柴》、《党费》,孙犁《山地回忆》c抗美援朝战争:长篇代表作: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国《上甘岭》;短篇代表作: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2现实题材:a.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长篇代表作: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短篇代表作: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鹃《静静的产院》、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西戎《赖大嫂》b.反映工业建设的作品:长篇小说:周立波《铁水奔流》、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草明《乘风破浪》;中篇小说: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c.干预现实,揭露生活中的阴暗面,触及人的灵魂的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李准《灰色的帆蓬》d敢于突破禁区的作品: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 (2)从人物塑造上看,为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批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3)大胆地试验和开拓,从多方面探索文学表现的新领域,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风格。 4、十七年时期小说发展的教训 ○1十七年时期,文学受政治的干扰比较大,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批判了一批不该批判的作家、作品。文学在主题、人物塑造、艺术手段等方面制定了一些不应有的公式。○2十七年时期,文学界中篇小说的文体意识上还不强,作家和理论界对于中篇小说艺术技巧、文体形式上的研究和探索都不够充分。这些都影响了中篇小说艺术上的发展,也限制了本时期中篇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3就题材而言,范围狭窄,呈现出畸形的发展态势。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现实题材得到特别的发展,其他题材则极度萧条。○4在表现方法上,本时期的中短篇小说创作呈现出单一狭隘的特点。这自然严重影响了本时期小说创作艺术表现的丰富性,也限制了作家们对于生活的深层思考。○5普遍充斥着廉价的乐观主义气息。 5、建国初期军事题材小说的特点 ○1作家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和视角去描写战争,而是全心全意地赞美

论网络文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网络文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在写作方式、传播途径、接受特征等方面显示出崭新的特点。本文力图在信息网络、社会巨变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对中文网络文学的起源、现状、特征、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藉此对网络文学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分析网络及网络文学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第三部分为网络文学对传统道德观造成的巨大冲击。第四部分探讨网络文学的特质,分析网络文学的缺陷。第五部分网络文学的现状及前景分析。第六部分为结束语。 关键词:网络、网络文学、现状、特性、缺陷、前景 一、引言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学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不断地冲击我们的文化意识,它正在悄无声息地影响或改变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和文化交流方式。一波一波的网络阅读和出版狂潮显示着今日网络文学的繁荣发展。因此,对网络文学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汉语网络文学的兴起最早源于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他们由于特定的文化疏离和对祖国的思念,产生对中文的留恋和相互沟通的需要。当时参与中文网的建设者都是理工出身的留学生,写作的目的主要为了交流,没有明显的专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的美感,打破了文学的成规,但是却突出了文学活动自由交流的重要特色,为文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成长另辟了一条新路。“1994年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大陆,接着开始有本土的文学网站加入国际互联网,从此,开始了国内网络的发展历程。1995年橄榄树文学网站成立、1996年我国第一个女子文学网站花招成立、1997年我国最大的中文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在上海设立,它们走出了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第一步。至今,网络文学经历了十几年的风雨历程,是否已经走上正途或已取代了传统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1949—1966) (一)概述 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 1、建国前夕在北平召开 2、内容:成立了“文联”(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确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工作的总方针,为 工农兵服务为总任务 3、意义: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胜利会师的盛会。标志着在经历 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文艺工作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当代文学由此开端。 4、不足:对新形势和环境估计不足,简单照搬解放区的经验和做法,产生了简 单化的趋向;对毛泽东《讲话》作了教条式的理解;对国统区的文艺成就评价欠公正,造成两种文艺的裂痕。 二、50年代前中期,文艺领域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开始了政治过多干预文学的局面) 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俞平伯)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 三、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1956年毛泽东提出 2、内容:不同的形式风格可以自由发展,不同的流派可以自由讨论 3、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 作和科研部门工作领域的表现 4、为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其影响下,一批敢 于揭露社会阴暗面或真实描写人性、人情的作品冲破“禁区”应运而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也摆脱教条,产生了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钟惦棐《电影的锣鼓》等有一定独立见解的文章。 四、第二次文代会 1、1953年在北京召开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最高准则

五、1958年,毛泽东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六、小说创作流派 1、“山药蛋派” 以赵树理为代表,由马锋、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等作家组成的山西作家创作群落。他们长期为农民文化所浸润,恪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品质朴无华、幽默活泼,极富山西农村的乡土气息。 2、“荷花淀派” 以孙犁为代表,包括刘绍棠、从维熙、林斤澜等作家。他们的小说善于以轻盈的散文笔调描摹时代风云,以简驭繁,白描传神,笔下常出现冀中平原和北方水乡的风景画、风情画。 七、十七年文学特点 1、题材:普遍重视重大题材。文学服务于政治,产生了一批图解政治概念的作品; 2、人物:塑造英雄人物,理想化、类型化; 3、风格:出现了一些独具风格的作家作品,但由于创作观念和方法的统一和一律,影响了作家个性的发挥和探索的可能性。 (二)十七年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 一、历史题材(以反映民主革命斗争的小说数量最多、成就最大) “三红一创”:《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 “保林青山”:《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山乡巨变》 1、解放战争 (1)长篇: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2)短篇: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 2、抗日战争和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 (1)长篇: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冯志《敌后武工队》,冯德英《苦菜花》,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高云览《小城春秋》,杨沫《青春之歌》,欧阳山《三家巷》,梁斌《红旗谱》(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 (2)短篇:孙犁《铁木前传》和《山地回忆》,王愿坚《七根火柴》和《党费》

网络文学全版权运营的现状、问题与展望(1)

网络文学全版权运营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黄子祺201111082025 随着文化产业地位的日益增长和市值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互联网企业开始打通上下游、延长产业链,动漫、游戏、图书、影视等不同领域日趋融合、互为内容,围绕版权多次开发所形成的生态圈已经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在这一过程中,优质的内容资源作为产业链的源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文学正是其中之一。几年以来的文化娱乐业热点即是明证,热播剧《步步惊心》、《甄嬛传》等;热销图书《盗墓笔记》、《泡沫之夏》等;热门手游《盘龙》、《唐门世界》等均改编自网络文学。围绕网络文学的产业链开发已经成为学界和商圈越来越重视的概念,然而,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问题也暴露出来。网络文学全版权运营意义何在?又该如何进行? 一、网络文学全版权运营的概念与背景 网络文学全版权运营是盛大文学有限公司前任CEO侯小强提出的概念,其核心是版权内容的生产与分销。按照《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人可享有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以及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等17种权利。丰富的权利内容为多元化的产品开发奠定了法律基础,文学网站通过签约、代理、成立工作室等途径将版权经营的形式从线上发表延伸到了实体书出版、动漫动画、影视改编、游戏制作、衍生品授权、展览等等,形成了一次生产多次售卖的立体格局,引起涵盖领域极广、涉及著作权人权利极多而被称为全版权运营。 全版权运营是网络文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网络文学产业一派繁荣:用户数2.74亿,年增长率17.4%,网民使用率44.4%1,仅盛大文学一家公司旗下的网站就拥有160万作家、600余万部作品、210亿字库存2。然而,对于一项近半数网民都在使用的应用而言,46.3亿元的市值显得太少了3,过低的利润率已经成为作为产业的网络文学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低利润原因有二。一方面,网络小说付费阅读属于微支付,利润空间小。目前各文学网站主要采用的计费方式约每千字3-5分钱,以起点当红小说《全职高手》为例,购买全本普通会员约付人民币200元,然而对于535万字数和三年多的连载时间而言是名副其实的微支付,与实体书出版成本利润比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猖獗的盗版进一步压榨了付费阅读的利润。数字时代的盗版本来就存在着速度快、规模大、代价低先天优势,且事前防范难、诉讼取证难,而作为读者的网民尚未形成尊重版权、付费阅读的习惯。盗版问题是互联网时代内容生产面临的通病,只有延长价值链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此外,网络文学的特殊性使得规模经济的优势并不显著,横向扩张模式已不适应行业发展的新态势。规模经济是指从事单一产品的生产或经销的企业因规模的扩大而降低了生产或销售成本而导致的经济。而在网络文学业,一方面,由分工协作形成的规模优势大大减小。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网络文学仍是个体劳动的产物,这意味着一家公司旗下的 1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 2盛大文学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a14571958.html,/ [EB/OL] 3姜莹. 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46.3亿过度逐利成发展绊脚石[N] 通信信息报,2014-02-28

十七年文学与解放区文学

“十七年文学”与解放区文学 1.1解放区文学 解放区文学规模宏大、时间长久、影响深远。从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抗战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里,文学史中概称这12年的文学为“第三个十年”。在中共领导和影响的文学中,以鲜明的政治性反对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和揭露黑暗统治,歌颂解放战争和对新中国发出呼唤,抗日敌后根据地的文学发展成为影响深远的解放区文学,其最主要的表现是在1942年发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导、规定下,使文学朝着描写工农兵、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发展。 1.2解放区文学的文学特点: 首先,在性质上,解放区文学思潮属于新民主主义文化范畴。这是基本的、主要的特征。 第二,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服务的方向。解放区文学思潮之所以规模巨大、时间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始终坚持着这一鲜明的标志。 第三,在处理诸多文学活动的内部关系中,除了坚持辩证统一的原则又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表现出重在普及、重在改造和重在创新的基本倾向。 最后,解放区文学思潮发展形态,往往是突破了文学框架的运动式的推进。它既有区域性、历史性、政治性,是中国历史上所有文学范畴的一种,并有着所有文学共性的东西。 解放区文学诞生于险恶的战争环境之中,但它的产生却带给人们扑面而来的新鲜气息和敢为人先的大胆的创新精神。可以说解放区文学以它巨大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解放区文学上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优良传统,下开社会主义文艺之先河,有着承先启后的特殊意义。 1.3解放区文学代表人物: 解放区文学的重要作家有孙犁、赵树理、周立波、丁玲、柳青、艾青、何其芳、周扬、臧克家等等。 孙犁,这位作家的小说着重于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艺术上追求诗的抒情性和风俗化的描写,带有浪漫主义的艺术气质。孙犁的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塑造了崭新的农村年轻妇女的形象,她们有着高尚的情操、刚毅的性格以及革命的激情、乐观的精神。这种农村妇女的形象在以前的文学当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她们是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出现的全新的人物。 还有赵树理。这位因创作《小二黑结婚》而成名的在解放区土生土长起来的作家,被树为解放区文学和文学工农兵方向的代表。他以农民所能理解的艺术形式,塑造出了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他在新的历史、地域条件下表现了中国农民在政治、经济翻身过程中所实现的思想上的翻身。赵树理的创作侧重表现的是农民精神、心理状态和他们的种种人伦关系的变化,以这个过程来表现农民改造的长期性与艰难性,他并没有一味地歌颂什么,更没有去神话什么农民英雄;他并没有无视农村民主改革中新政权的不纯和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现象,相反给予深入的批判。

十七年文学的人文情怀

论“十七年”文学中遗失的人文关怀 摘要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言论更加开放、自由的国度,因此,我们对具有争议的历史会有更加客观、合理的评价,但很多文学评论者仍时常会犯孩童般的错误,喜欢用自己的喜恶或当下的价值观点来定义过去的一些文学现象。时至今日,仍有人会全面否定“十七年”文学,认为“十七年”文学是政治铁链下的囚徒,没有文学层面的美学价值,总是将其与民国时期的文学和八十年代文学作比较,认为其地位与后二者相差甚远。对于一个时期的文学现象,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批判,费尽心思定义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为当代文学背后的一些历史,现在的我们还没有看清,正如唐弢先生所说,当代文学不宜写史。面对刚刚过去的历史,最适宜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当时的背景入手,探讨其产生的原因,而不是急于进行盖棺定论。“十七年”文学便是这种文化环境中极为复杂的一种文学现象,文学对人性的关怀在这里几乎零存在,那么,“十七年”文学的人文关怀遗失在了什么地方呢? 关键字:“十七年”文学政治色彩人文关怀 早在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为社会主义文学指明了方向。讲话指出其目的“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革命一词在这里反复出现,这也说明了讲话的内容是针对当时特定的环境,外有侵略,内有饥荒,只有所有工作围绕革命展开斗争,才能使中国摆脱厄运。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文学活动也进入了新的时期,社会环境由分裂走向统一,文学任务由战时斗争走向维护和平。但在1949年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确定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这也就意味着即将开始的当代文学不可避免的与政治捆绑在一起,就像各个朝代刚刚建立之时,文学总是要完全服从于政治,以达到统一文化思想、维持社会安定的目的。 “十七年”文学是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而变化的,之所以用变化一词,而不用发展,是因为发展是一个褒义词,是指事物往好的方向前进,但“十七年”文学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前进而发展,它始终没有摆脱政治的桎梏。这个时期的文学很少有寓含文人思想的自然意象,而是直接、浅露的人文意象,毫无含蓄之意,贯穿始终的便是英雄这一格式化、缺失人文关怀的单一主题。“十七年”文学沿袭的是解放区的文学,是战争年代的思想方针。新中国成立之初,确实需要积极向上的生活作风和工作热情,而无论是作家还是底层群众,都对给他们带来光明的共产党无限崇拜。文学作品是对生活的反映,人们的这种心态也极大地体现在

论网络小说的发展前景 (2)

论网络小说的发展前景 (一)什么是网络小说 (二)网络小说的现状 (三)网络小说的前景 (四)网络小说进军影视业的“忧患” (一)什么是网络小说 网络小说的定义: 网络小说是指利用网络如BBS、Web界面连载发表的小说,与一般的小说比起来,网络小说的语法会更近口语并充斥网络流行语。另外除了文字内容,利用符号图案排版等进行变化也是其特色,网络小说是网络文学的主要形式。网络小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可以包含所有在网络上发布和流传的小说,但从网

络小说起源的狭义层次上,主要是指由网络写手创作并首次在网上发布,进而流传的小说形式。网络小说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的男生看的小说,被泛称为男频;另一类是女生看的小说,被泛称为女频。男生看的小说大多追求从身体到权利的强大,而女生看的小说大多从爱情的角度出发,而这两个类型的小说的强大取决于网络上男性和女性的比例。 网络小说的特色: 网络小说与一般的小说形式有些许不同,它比较宽松的文体使的内容包含很广泛,仙侠、玄幻、网游都市,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的话就是正规的小说形似所不能包含、容忍的小说一般都可以算做网络小说。(或者可以用另一种解释,在网络上首发的就是)绝大多数网络小说是以快餐文学为定义,大都情节冗长,很大一部分情节不符合常理逻辑,有时情节还很虐,口水话多,结构枝枝蔓蔓,内容有时相互矛盾,缺乏经典之作。虽然也不乏有脱颖而出的杰作,但是,很多网络写手写作的目的大多数是为了赚钱,这使得网络小说具有很大的功利性,失去了文学性,难以被文坛认同。 造成这些弊病的原因:一是网络小说的写作成本太低,从读者到作者很容易,很多缺少文化修为的人大量涌入;二是以字数多少为盈利模式,导致作者重量不重质;三是作品大都是即时更新,而不是先写好再发表,读者催促作者更新,一般每天至少更新几

谈谈我对十七年长篇小说的认识

谈谈我对十七年长篇小说的认识 十七年长篇小说定义:十七年小说专指1949年到1966年里出版的中国大陆的长篇小说。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有多种分期。最常见的就是三分法,按照政治来分期1949-1966(文革前)为十七年文学时期,1966-1976是文革文学时期,1978-?是新时期文学。 十七年文学时代风格 政治色彩浓烈。服务于政治,服从于政治。十七年文学的说法本来就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它的划分是以政治分期为标准的。当时,中国的革命事业刚刚胜利。毛泽东曾经总结革命胜利的经验时说过,革命的胜利靠的是“枪杆子”和“笔杆子”。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文学在社会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什么作用,被提到了政治的高度,中央十分重视文艺的发展方向。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1949年后逐渐成为指导全国文学艺术工作的唯一正确的文艺思想。这时期的文艺路线是: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为工农兵服务。文学别无选择的充当了生活教科书的任务。 十七年长篇小说的类型 一方面出于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喜悦,更重要一方面出于要符合当时的文艺路线,把政治与艺术统一。此时的长篇小说的类型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统一的“两结合”型文学。一方面从革命现实出发,但是另一方面在革命现实中展现的是美好胜利的明天。所以此时一切批判、暴露社会黑暗,存在消极思想的文学一律没有生存的空间。此时的文学体现的就是歌颂革命胜利,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将这种美好的革命理想反应在作品中,让人们对美好的胜利的明天充满信心。所以十七年的长篇小说从题材的摄取,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细节的细节,直至创作的全过程,用革命理想来指导对现实发展的描写,以此来激励人们前进。在十七年的长篇小说中,作品成就高,称作文学界用八个字来概括了这八个优秀经典长篇“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三红一创”即《红日》(1957)、《红岩》(1961)、《红旗谱》(1957)、《创业史》(1960),“青山保林”即《青春之歌》(1958)、《山乡巨变》(1958)、《保卫延安》(1964)、《林海雪原》(1957)。 长篇小说题材 题材在十七年小说创作中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甚至决定小说的性质。50年代至70年代的小说一般分为两类,即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现实题材。两大题材占有绝对地位。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不同于一般历史小说 革命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讲述革命如何起源,如何经历曲折后走向胜利。为新的国家的合法性做出证明,为转折期的人民提供新道路选择方向,和思想上应作的准备是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任务。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保卫延安》、《铁道游击队》、《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苦菜花》、《三家巷》、《红岩》等都是这类写作题材。杨沫的《青春之歌》和梁斌的《红旗谱》以个人成长故事为主体叙事,《青春之歌》讲述的是知识分子,《红旗谱》讲述的是农民在战争环境中,成长成为坚强革命战士的历程。《红旗谱》中朱老忠等人的“成长”充分揭示了“中国农民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阶级敌人,才能摧毁旧中国创建新中国”的深刻意旨,为新中国的合法性做出证明,同时向每位展示在中国共关党领导下的光明美好前途。《青春之歌》通过林道静的“成长”来指出知识分子的唯一出路:要在共产党领导下,将人本生命投入到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革命中,这样的生命才有价值。 农村现实题材小说:不同于一般乡土小说 与现代乡土小说的不同,十七年文学时期,作家立场被要求与农民的完全一致,作品中强调政治运动和斗争,描述 "农业合作化运动"等乡村变革,描绘各类农民生活。以"互助组"到"人民公社""大跃进运动"、"四清运动"等为题材。比如柳青的《创业史》写互助合作“带

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论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a14571958.html, 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论述 作者:吴德天李庭荣李杭峰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3期 摘要:网络技术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其在文学领域的应用,使得古老的文化交流方式得以改变,网络文学得以兴起与发展。作为网络技术与数字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网络文学融合了现代通讯技术、数字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学科知识,改变了文学创作与文学作品阅读的方式,有效满足了社会部分群体的阅读需求。鉴于此,本文联系实际,围绕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展开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文学;发展现状;展望 网络文学是文学家族的新成员,在数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网络文学以全新的姿态对传统文学发起了冲击与挑战,也使得人们的阅读习惯、文化交流方式得到很大改观【1】。近年来,网络文学发展迅猛,但在网络文学作品铺天盖地向我们席卷而来的同时,网络文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出来。下面联系实际,首先就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做简要探析。 1网络文学发展现状 就网络文学作者而言,多是以网络媒介为主的文学写作人员,即常说的网络写手,大部分网络文学创作者并非专业,而是一些年轻的文学爱好者【2】。受网络开放度、自由度高等特点影响,网络文学创作队伍的组成也十分多样化,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各阶层的人员只要怀有兴趣爱好且有一些的写作能力、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就可进行创作,可以说网络写手的成分相对复杂。若对当前活跃在网上的众多网络写手进行研究,就可发现大多网络写手都有着 深厚的技术背景,掌握着高超的电脑技巧,因而即使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深厚的生活积累以及堪称熟练的写作技巧,依旧可以制作出炫人耳目的多媒体电子文本【3】。 就网络文学作品而来,其类型十分丰富,言情类、灵异类、穿越类,各类型作品数不胜数,这使得读者的选择更具多样性。但由于网络写手个人素质、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因而创作出的网络文学作品也存在一些欠缺,如文学内涵浅显,文学作品不够精细,作品无深度,仅是简单的事件叙述,且写作流于形式化,作品无亮点,文学价值低等。经研究调查发现,造成网络文学创作出现上述不良问题的主要原因有:首先是创作者个人因素,部分创作者自身文学素养低,又缺乏深厚的生活积累,因而难以创作出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再加之部分网络写手只是谋取经济利益,缺乏正确的创作态度与严谨的创作精神,对作品质量要求不高,导致作品缺乏阅读价值。其次是网络文学发表门槛低,缺乏专业的编辑审核,导致作品创作质量难以保证。此外,对网络文学创作者无门槛限制,这也是网络文学作品中好作品不多的重要原因。但尽管如此,近年来网络文学还是取得了发展进步,优质作品比重不断上升,网络文学创作水平不断提高。

十七年文学

四五十年代之交,中国的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关联紧密的文学,也因此产 生剧烈的错动,而出现了被称之为“转折”的情形,使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当代文学”形态的阶段。“转折”在这里主要并不是指一种全“新”的东西的生成和“旧”的文学成分的消失,主要是指原来文学格局中各种倾向、流派、力量的地位、关系在新的条件下的重组。 一、文学的转折 40 年代后期中国的文学界,存在着多种不同思想艺术倾向的作家、作家群。有与国 民党有着直接的结盟关系的作家;有被称为“自由主义作家”的一群(如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有“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或称“进步作家”,如老舍、叶圣陶、巴金、曹禺、朱自清等);有活动于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左翼革命作家。有着明确政治、文学目标,并且有力量左右文学走向,对文学状况加以“规范”的,是左翼文学力量。左翼文学力量通过积极传播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延安文艺整风所确立的文艺方向,通过对不同作家、文学派别进行的“类型”划分,以确立团结、争取、打击的对象,而达到文学“一体化”的实现。这样,在进入50 年代之后到70 年代,左翼革命文学凭籍其理论和创作的影响,也凭籍政治权力的支持,而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合法存在的文学事实。 二、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召开于1949 年7 月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通 常被看作是“当代文学”的开端。大会在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成绩、总结检讨40 年代国统区革命文学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来确立“当代文学”的性质,规定文学创作、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方针政策和展开方式。并确定了毛泽东1942 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是文艺界的“共同纲领”。周扬在大会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中指出,毛泽东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这一方向,规定了“当代文学”对于革命政治的服务和配合;以“民族的、阶级斗争与劳动生产”作为创作的体裁;工农兵及其英雄人物是作品的主人公;作品应以歌颂和表达乐观情绪作为基调;采取为广大读者明白易懂的艺术形式;作家的写作,以及文学作品出版、流通和阅读(批评),应高度组织化;……这构成这一时期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三、“十七年文学”的作家 与40 年代相比,五六十年代作家格局发生“结构性”变化,即出现作家的大规模更替, 和他们在文学界地位的转移。40 年代许多重要作家迅速“边缘化”,或基本停止创作。造成这种情况有多种因素:或者其写作“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或者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文学“新方向”的现存规范之间,存在难以克服的距离和矛盾;或者在50 年代几次文学(政治)运动中受到批判。有的作家虽然努力呼应“时代”,企望在创作上跨上新的台阶。但大多数并没有成功。 十七年文学的“中心作家”的构成,一是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另一是四五十年代之交 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他们自然也经历五十年代政治、文学运动的筛选。这一时期“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特征,可以从出身(生活经历)、文学观念、文化素养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四、矛盾冲突和文学运动 这一时期文学界充满复杂矛盾,并演化为若干次大规模的批判运动。如1950-1951 年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4-1955 年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1955 年对胡风集团的批判,1957 年的文艺界反右派运动和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文革”前夕在文学理论、创作上展开的大规模批判运动等等。其间,最重要的有发生于1955年的反对“胡风集团”的运动,和出现于1956-1957 年的文学“百花时代”。仅从文学主张方面来看,尖锐冲突涉及到“现代文学”中各种文学力量、派别(特别是左翼文学内部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