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教学案例

3.2 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制氧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概括叙述制取氧气三种方法(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和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的实验用品、过程、实验现象、原理、注意事项等。

2.概述催化剂的作用和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演示实验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和增强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

1.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操作、方法、步骤、仪器等。

2.催化剂的作用及其在催化过程中的质量守恒。

教学难点

1.理解催化剂的作用和如何判断是催化剂。

教学突破

以主问题来引领课堂推进,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对有一定难度或者是不同意见的可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展开讨论。

同时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手段,帮助学生进一步对抽象概念进行剖析和理解。教学方法演示—总结对比—归纳

教学准备

1.有关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多媒体课件。

2.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所需的实验仪器、药品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问题】

1、如何检验氧气?

2、氧气有什么用?

3、自然界有纯氧吗?

氧气有如此重要的用途,且自然界没有纯氧,要想得到纯净的氧气,就需要制备,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如何认制取氧气。

【展示】

1、制取氧气包括工业制氧和实验室制氧,工业上需要大量的氧气,从空气中分离,而实验室则需要提供一些药品制取氧气。

2、实验室制氧气的一般步骤

药品原理装置步骤

【主问题1】下列哪些物质可以产生氧气?为什么?

【讨论探究并分析原因】:

1、食盐(主要成分为NaCl)

2、过氧化氢( H

2O

2)

3、氧化汞( HgO )

4、高锰酸钾(KMnO

4

5、氯酸钾(KClO

3

6、甲烷(CH

4

7、水 ( H

2

O )

【过渡】实验中,用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分解来制取氧气。【展示】资料介绍

【过渡】我们今天将介绍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一、原理:

过氧化氢氧气 + 水

H

2O

2

O

2

H

2

O

出示过氧化氢溶液,倒少量于试管中,观察颜色状态。

二、催化剂

【实验演示】观察活动[实验3—4]

【主问题2】1、比较上述实验,说明过氧化氢在什么条件下分解放出氧气更容易?

2、上述实验步骤四可以重复多次,而且若在实验前准确称出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将二氧化锰回收、干燥、再称量,会发现它的质量没有改变。根据这个事实,你对二氧化锰所起的作用有什么看法?

【总结】概念: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

简称:一变二不变

“一变”: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注意:改变:可以是加快、也可以是减慢)

“二不变”: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

催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主问题3】你是怎样认识催化剂的?

1、没有催化剂反应能否进行呢?

2、有了催化剂是否可以使生成物质量增加呢?

3、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这种说法对吗?

【总结】

过氧化氢

氧气 + 水

【拓展】

1、常见的催化剂,阅读汽车尾气处理的催化剂。

2、怎样选择制气装置呢?

3、怎样选择收集装置呢?

【随堂练习】

1、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催化剂就是用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

B.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C.没有二氧化锰的催化,过氧化氢也能分解放出氧气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性质不变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

氧化锰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其中

正确的是(纵坐标表示二氧化锰的质量)()

板书设计

过氧化氢制氧气

一、原理

过氧化氢氧气 + 水

H

2O

2

O

2

H

2

O

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二、催化剂二氧化锰

二氧化锰

↓二不变: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催化作用

三、装置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实验的演示操作与多媒体课件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真实、客观地看到实验过程,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在讨论、分析实验时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反复观看实验过程,同时也能节省一些课堂时间,为拓展内容留有课堂讨论时间。同时课堂上没有采取分组实验,这样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体验的机会就少了。也是该节课的不足之处,也是我在备课中反反复复思考和觉得矛盾的地方。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说课稿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等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鲁教版五四制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在本节中,教材第一次对一种气体物质进行系统研究,这些思路和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会有指导作用。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学习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和验满方法。 ⑵学会边实验、边讨论,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⑵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

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难点: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二、说教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这样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们。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依据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我采用了以实验探究教学法为主线,自主学习、分析推理、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法。通过学生:创疑一探疑一释疑一解疑一创新思维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过程,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三、说学法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 充分 发展”的原则,指导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学习方法:①实验探究法,(从实验探究 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嫌啰嗦的话也可以不说)。②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合作竞争意识)。③自主学习法:(对于较简单的内容,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自主学习。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研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我把这节课分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用多媒体播放选取的与氧气有关的图片:运动会场上燃烧的火炬、火箭的发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分析】 换位看问题,课堂更精彩 根据学校教学活动安排,我们化学组进行轮流听课,今天由我上一堂公开课。为体现新课程理念,在备课时,经过仔细考虑,决定《燃烧和灭火》一课由实验导入,这样学生的情绪一下就会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我满怀信心地做起了实验,首先在烧杯中倒入热水,然后在铜片两端放上红磷、白磷,一会儿,白磷燃烧起来了,生成了大量白烟,同学们很惊讶,为什么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呢?经过大家一番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的回答比我预想的还要精彩。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心中不免一阵暗喜。正当我准备做下一个实验时,平时不太“安分”的xx小声的嘟了一句“老师前面教育我们要保护环境,自己却在放烟雾弹……”没有等他说完,他的话被我严厉的目光打断了。当时心想公开课上可不能出“意外”,没有再理会,便按部就班地做下去了。 下课后,我找到他,批评道:“公开课上,你也敢和老师抬杠,唱对台戏,想呈英雄啊!”紧接着他说:“没有啊,这样做是不好啊!”他一脸的委屈。“老师是按教材要求去做的,那你说说,该怎么做?”“敞口燃烧还不如放入密闭容器中燃烧,教室里就不会浓烟滚滚啦!”多么精彩的想法啊!“看来老师批评错了,对不起!老师向你道歉。”当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以前我总是强调教材的权威、教师的权威,高高地站在讲台上,没有蹲下来(不是指肢体的蹲下而是心灵的蹲下)和同学们对话,没有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

由此想来,作为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努力把握学生心理的真实想法,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声音,我们的课堂教学或许更真实、更精彩!经过这次风波以后,我发现高翔同学上课听讲比以前认真多了,回答问题也特别积极,成绩也直线上升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学生在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等方面都和成人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甚至在某些时候,他们比成人视野更开阔,思维更独特,对问题常常有出人意料的看 法和思考。此时,教师如果仅仅用自己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往往是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被学生“抬杠”也就在所难免了。我们该给每一个学生平等的机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见解能畅所欲言,或许精彩就在你的仔细聆听中产生!

《制取氧气》说课稿

《制取氧气》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科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课题二《制取氧气》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与教学法指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及课后练习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制取氧气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新物质,初次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实验课。 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本节课与前面的仪器操作、氧气的性质等知识相链接,也为以后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另外,本节内容也是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2.认识分解反应.3.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标准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难点是:催化剂的概念,并能对一些生活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四)教学用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一)学生情况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氧气是学生很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让他们试一试、做一做,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二)教法与学法 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结合本节教材以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取问题探究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通过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上课前我会先向学生展示两幅美丽的水下世界图片,给学生美的享受。这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都是潜水员拍摄的,大家知道潜水员在水中是怎么呼吸的吗?在陆地上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大自然通过化学反应制造出来的O2,那么,在实验室我们又是怎样制取O2的呢?这样导课不仅开阔了他们的眼界,还创设了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教学进入第二环节。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实验探究一加热特种部队的随身宝加热高锰酸钾,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演示 实验探究二渔民的氧得乐 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5ML5%的H2O2溶液的试管和3ML5%的H2O2溶液与少量MnO2的混合物中,观察实验现象,待后者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H2O2溶液,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H2O2可以用来制取O2,MnO2在反应中起了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这时,学生对于MnO2在这两个实验中的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顺势提出催化剂的概念,并强调催化剂虽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至此,已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接着引领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们知道反应物状态不同,温度不同,反应原理,实验装置也都会发生相应改变。 活动探究三 火柴盒的奥秘,加热氯酸钾制氧气 通过让学生观察KClO3, H2O2, KMnO4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总结出分解反应的概念。并通过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对比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分解反应。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说课稿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说课稿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说课稿 店子初级中学王伟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是在上节课学习《制取氧气》(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进行复习,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为此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也是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氧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在《制取氧气》(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因此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练习仪器装配、加热、检查装置气密性、收集气体和检验气体等基本操作。 ,、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及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制取氧气装置的选择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取问题探究和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下面我重点谈一下教学设计这一环节: - 1 - 教学过程 我将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几个环节: 复习导入 ? 问题探究 ?实验前指导 ? 学生分组实验 ? 归纳总结等 环节1:复习导入。写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引出实验室制氧气的装置。 环节2:问题探究。探究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1)让学生观察药品也就是反应物的状态。(2)实验室制氧气需要的反应条件,(3)归纳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跟哪些因素有关 在这里,师生共同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设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如何操作,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教师小结: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查(茶)装(庄)定点收离(利)熄(息) 用谐音记忆法归纳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能够让学生尽快地熟悉实验步骤。 然后,设置几个讨论题:【讨论】 1、如何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2、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1.开启化学之门----多彩的化学 〔知识目标〕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 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 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科学素养目标〕 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灭的,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课型〕实验探究、总结、应用课 〔教学用时〕1课时 〔实验器材〕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等; 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表演魔术,引入新课:(魔术操作)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能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色);2.“魔棒点灯”;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质区别讲解:这两种变化唯一的区别是是否的新的物质生成,那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 小结: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同时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却是化学变化。 讲解:镁带能燃烧说明镁带具有可燃性,碱式碳酸铜受热由一种物质转化成三种新物质,说明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而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氧气的制取说课稿

【氧气的制取】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实验室制备氧气。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第三节《性质活泼的氧气》,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初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单元所学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性质活泼的氧气”就是我们要仔细学习的内容,本课程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实验来获得新物质,初次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氧气性质等内容的学习和探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就为我们学习氧气的制备作了充分的准备,这节课的学习,也为以后学习其他气体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好实践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方法、收集方法和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2)、了解实验室制氧气的步骤及验证氧气的性质。 (3)、知道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4)、认识制氧气所需仪器的名称及知道这些仪器的连接和使用方法。 (5)、知道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提高对实验的观察、比较能力。 (2)、通过有无催化剂的对比实验学到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对比法) (3)、感悟用分类、对比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实验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对化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制备方法、收集方法和检查气密性的方法。 2.难点:制取氧气的仪器连接和组装,氧气和验满和氧气性质的实验。 二学情分析 <一> 学生情况 九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特别对于化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所以对于氧气的制取会更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 教法和学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及当堂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这些现代教学媒体和实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学过程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1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与探究 一、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授人一鱼,供其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其终生受用无穷。”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归纳而获得知识呢?我想,对初学者而言,应从任务或问题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实验,让他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化学是重要而有趣的课程。 二、教学方案 [师]下面,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学习小组先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学生4人一组围在一起讨论,情绪高涨) [生1]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一个集气瓶),把火柴点燃伸入集气瓶中,熄灭后,用原来的总体积减去后来剩余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再通过计算,便可求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师]我认为,这个同学抓住了关键——利用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真是难能可贵,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2]按他的方案,我觉得气体的减少量无法测定。 [师]我同意。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谁来帮帮他? [生3]我能不能上来画? [师]当然可以! [生3](边画边讲)先将一支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所以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入集气瓶中,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少。 [师]这个方案怎么样? (学生议论,纷纷表示同意该方案) [师]我也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方案,他巧妙地运用物理学知识,利用倒吸入水的体积,明确地计算出被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从而测出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很有创意,那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学生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没人回答,一时安静无声) [师]既然没有,我们就请同学们自己实验一下,看看你们的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 [生]学生实验,发现水面上升的高度是集气瓶体积的1/10。 [师]科学家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而大家的实验结果是占空气体积的1/10,为什么? [生4]蜡烛燃烧放热,使剩余气体膨胀,所以液面上升的体积数偏少。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等到装置完全冷却到原来的温度后再观察(约2分钟后,观察结果仍然偏小)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_制取氧气说课稿(第一课时)_人教版

课题3 制取氧气(两课时) 从容说课 本课题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2-5]、探究实验及分解反应。[实验2-5]、探究实验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同时介绍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然后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另一种方法,加热高锰酸钾来制取;通过对比化合反应提出了分解反应的概念。在这部分教学中,要使学生知道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同时了解几个重要的概念。 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氧气并实验氧气的性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明白了制取气体时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连接装置、如何制取气体,以及如何验证气体并检验气体的性质。为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教材还特意介绍丁如何大量制取氧气。 本课题是学生学化学以来遇到的第一种气体的制取,所以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是本课题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做好实验便成了重中之重。而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则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2.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3.采用边实验、边讲解、边讨沦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 (1)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1.催化剂的概念。 2.催化作用。 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沦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山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1)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 (2)大试管(3支)、木条、酒精灯、天平、火柴。 2.学生用具:(1)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 (2)大试管、棉花、塞子(带导管)、集气瓶(2个)、毛玻璃片、水槽、铁架台、坩埚钳、小烧杯、火柴。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实验2-5]、探究实验、分解反应。 第二课时:活动与探究。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张丽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课程中新增了实验内容,加大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内容,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应是鲜活的,变化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然而,鲜活的课堂必定给我们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不可避免地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如何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呢?则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关键点。 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第六章课题一“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内容。在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失误,演示实验出现了意外;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发生了矛盾。这些意外的发生,就要求教师从容、适时、合理的解决。 案例描述: 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本想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所需要的药品。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时,碳酸钙和稀硫酸也是反应速率适中这一意外的发生,我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有的学生也骚动起来(提前已预习)我该怎么办呢?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我冷静了一下,面对实验的失误,我向同学们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失误的原因,学生的热情又高涨起来,纷纷献计献策:硫酸的浓度的用量再稀一些;使用的大理石块再大一些或者在小一些等等;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我们得

出了最终的正确结论,同时也提高了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既解决了意外事件的处理,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为了巩固对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操作,我接着安排了实验,“要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李碧玉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王凯然同学说:“不行药品的状态不同,反应的条件也不一样的”两位同学的意见说出来之后全班同学都不出声音了,当时很是尴尬,我想可能是因为实验室制取氧气已经学过很久了,大家的印象不是很清楚了,我不应该直接把问题抛给他们,后来在我及时的引导下,学生一点一点的清楚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如何确认。 讨论实验过后,我又组织同学们亲自动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大家也遇到一些小小的意外,不过都及时解决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大家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又的得到了提高,在小结是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谈论了自己的收获。 案例评析: 在这节课中出现了两个意外事件,一是教师演示实验的失败,一是学生的回答与老师预想的回答发生矛盾。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但在处理上觉得是恰当的,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演示实验失败后我没有强调客观原因掩饰实验的失误,而是面对失败承认了错误,并组织了学生探究了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药品用量、反应条件、装置的改进等方面提出改进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又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体现了在课堂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而面对学生的回答与我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氧气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雅思实验学校化学组 一、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授人一鱼,供其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其终生受用无穷。”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归纳而获得知识呢?我想,对初学者而言,应从任务或问题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实验,让他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化学是重要而有趣的课程。 二、教学方案 课的引入及知识的铺垫与方案一相同,对于主体实验,我是这么处理的:[师]下面,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学习小组先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学生4人一组围在一起讨论,情绪高涨) [生1]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一个集气瓶),把火柴点燃伸入集气瓶中,熄灭后,用原来的总体积减去后来剩余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再通过计算,便可求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师]我认为,这个同学抓住了关键——利用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真是难能可贵,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2]按他的方案,我觉得气体的减少量无法测定。 [师]我同意。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谁来帮帮他? [生3]我能不能上来画? [师]当然可以! [生3](边画边讲)先将一支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所以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入集气瓶中,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少。 [师]这个方案怎么样? (学生议论,纷纷表示同意该方案) [师]我也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方案,他巧妙地运用物理学知识,利用倒吸入水的体积,明确地计算出被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从而测出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很有创意,那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实验室制取氧气》说课稿(省级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实验室制取氧气》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制取氧气》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三的内容,主要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高锰酸钾加热,过氧化氢分解,氯酸钾加热。本节课将主要对高锰酸钾加热的方法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实验中仪器装置的注意事项以及氧气的收集方法。制取氧气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很重要的实验,也为以后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在中考中也是常见考点之一,所以在整个初中化学阶段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新课改指出,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充分的了解,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的第二单元的内容,学生也是刚开始接触化学,所以对化学的好奇心还是很重,学习热情很高。这也对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学生还是初步学习化学,所以在实验的注意事项上还需要教师重点讲解。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 2、会组装实验装置并顺利进行实验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 能与他人合作进行科学探究,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2、认识到探究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掌握实验装置实验时的注意事项,以及气体收集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一堂好课离不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以就要求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实践操作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一堂课中最重要的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所以接下来我将主要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我将以四个环节来展开我的教学: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说课稿

《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说课稿 由智莉 老师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个学生实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下面我从教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初三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催化剂的定义和催化作用;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包括药品的选择、装置的选择和收集方法三个方面)。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制取气体,对这些操作比较陌生。但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对实验充满兴趣,有学习氧气的制取基础。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该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教法方法 考虑到初三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2、小组探究合作法: 3、集体讨论法: 四、学法指导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五、准备实验用品 药品: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氯化钠、氯酸钾、高锰酸钾、生土豆片等。 仪器:大试管、烧杯、锥形瓶、酒精灯、长颈漏斗、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导气管、集气瓶、水槽、玻璃片等。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2—3分钟) 导语设计的依据: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做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屏住呼吸,自己看着时间,最后找几个学生为代表交流一下都分别能坚持多久?当然大家都知道不能一直坚持,因为我们要呼吸,我们离不开氧气。大家都知道氧气进入人体后是怎样运输给我们补充能量的呢?从而导出我们这节将要学到的催化剂。同时同学们还可能会问:实验室里是怎样把氧气制出来的呢?又是怎么样收集的呢?设置这些问题是为学生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2、新课教学(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它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便于学生记忆。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我多次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⑴催化剂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通过跟学生回顾生物课里学到的血红蛋白的功能,导出在我们人体中每时每刻的反应都离不开催化剂,让本来枯燥陌生的概念一下子变得生动,有趣。 ⑵通过播放“神舟七号”的视频,学生思考讨论飞船的助燃剂是什么,从而导出氧气的制取。接下来教师进一步提出:物质的用途、制取、性质是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然后再提出探究的第一步:药品的选择。播放视频:提供三组药品的名称和化学式,以及三种能制取氧气的药品从用量、是否需要加热和制取成本三方面通过表格进行比较,让学生讨论实验室制

[DOC]-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心得

[DOC]-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心得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心得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心得 一、发挥教研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 我们教研组的全体老师虽然都有多年的化学教学经历,也都积累了一定经验,但面对二期课改的新教材,每个人都是新手。首先,我们认真参加市组织的新教材培训,虽然在炎热的夏季,虽然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但我们都自始至终认真学习。接下来,我们组的四位老师分头通读全册教材,了解教材的总体脉络和布局,这对整体把握教学是很有好处的。例第一章《化学的魅力》,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知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学习化学最基本的一般方法。这样,我们在实施第一章教学时,就把情感目标放到比较突出的地位。第三步我们再集体讨论教案。经分工,由一名教师主讲,再集体补充、修改,往往在初始拿出的教案还是很陈旧的(难该习惯),但经过集体讨论后的教案一定有发展、有突破、有新意,大家感觉到集体智慧的能量是很大的。 二、“填补”新教材的“空白”,学生智能得以发展 新教材的版面上有很多“空档”,有的空档是实验的现象、结论,还有一些是问题的解释,这与老教材有明显的差别,我们开始觉得很不习惯。我们反复讨论是以怎样的方式“填补”这些“空档”,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那么编写者的意图就变成要我们老师去填空,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我们认真学习二期课程标准,体会到这是留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决不能简单地由老师包办代替。于是教材上安排的问题讨论,我们都认真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尽量由学生自己解决,教材上安排的实验,或由老师演示,或由学生完成,然后归纳现象、推出结论。即使是家庭小实验也鼓励学生去尝试,然后交流.但实验受很多条件的影响,各自得到的现象和结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大同铁一中仝淑英 一、教材分析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位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节《制取氧气》的第二课时。《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这一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利用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的实验,而且也是第一次接触到催化剂,对催化剂的探究及实验装置的优缺点探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中学阶段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氧气的性质及用途,并且学习了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已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通过这一节实验探究课,让学生试一试、做一做,很容易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教学思路及教学策略 (一)教学思路:创设情景回顾氧气的性质→引出氧气的制取→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探究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分小组制取并收集氧气→小结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二)教学策略:本课题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将课本的演示实验变为随堂探究实验。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由此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并运用新知识。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方法(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 2.认识催化剂的特征和催化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

九年级化学:2.3氧气的制取说课稿

016 九年级化学:2.3氧气的制取说课稿 《制取氧气》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制取氧气》。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课题的理解和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是九年级上册的内容。上承常用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操作、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接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制取气体的综合实验能力,为今后系统学习气体制取奠定基础。 2、教材的内容和结构特点 本课题的结构分两部分:一是让学生系统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二是组织好制备氧气的实验活动。教材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例,但过程和细节交代不多,同时对双氧水制取氧气的装置和过程没有介绍,为了以后教学的方便,教师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指导,让学生在实验中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掌握两套装置的使用原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我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实验室制取氧气,包括方法、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检验方法、收集方法等,难点是两套制取气体装置的使用原理。

二、说三维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我认为本课题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认识分解反应,知道氧气的工业制法,认识催化剂。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探究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的设计,提高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学会依据反应原理选择制取气体的合适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设计装置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在实验中激发兴趣,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创新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课题的教法以演示为主,结合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引导法、归纳总结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由浅入深,逐渐理解和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系统知识。 2、学法 本课题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突破教学的难点,让学生会从反应原理选择反应装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严密的实验步骤和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优秀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 2、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去探究客观规律; 2、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情感目标: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通过了解我国在测定相对原子质量方面的成绩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准备】课前准备与教材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电解水的过程。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课件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是不可分的。 二、教学新知 1、原子的发现史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发现史。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微观粒子的想象过程及实验验证。学生能通过卢瑟福的散射实验知道原子内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并能够知道原子内有一个核心。 2、原子的构成 活动一、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提出问题: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2、你能否用语言简单的描述一下?

目的:学生看到了微观的原子结构,能形象、直观的知道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构成。 活动二、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的表格4-1 教师提出问题: 1、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是什么关系? 2、构成原子的粒子他们的电性怎样? 3、构成原子的粒子质量是什么样的呢? 4、原子的质量主要是由谁决定的呢? 目的: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并用语言描述出原子的构成。 电子(-)质子质量的1/1836 原子质子(+) 1.6726 ×10-27 原子核 中子(不显电性) 1.6749 ×10-27原子的质量主要决定于质子和中子 活动三、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表格4-2 教师提出问题: 1、原子种类不同那么就什么不同? 2、质子数和什么数相等,与什么不等? 3、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吗? 目的:学生进行分析总结能够得出原子结构中出现的一些规律。 1、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也不同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氢原子中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 活动四、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与地球的体积比 目的:让学生感受原子体积的小及原子核更小。并转换问题引出原子的质量。 活动五、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氢原子、氧原子的实际质量 老师让学生到黑板把氢原子和氧原子的实际质量用科学记数法转换小数表示法目的:让学生感受原子质量在使用和书写时的不方面,科学家们便引用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结合近几年的教学体会,将自己对教学设计的理解总结如下,希望能与大家进行交流、改进,再提高。 一、分析教材(备教材) 备好课的前提是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这就是我们教师要备课,要常备课,常备常新的原因。正确理解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抓住重点 (1)初中化学知识点 根据中学化学《课标》,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划分为 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 (2)知识点的作用 把握教材内容的核心所在,就是要确定教学的重点。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核心内容具有后延续性,对后续的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不一定是考点,有可能渗透在考点之中。 例如:原子的结构决定离子的形成,离子的形成决定化合价。 氧气的化学性质决定分析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决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时药品的取用原则。 2. 领悟教材的教学价值 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就是要分析和挖掘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对学生认知结构、技能、 [案例] “第六单元二氧化碳”的教学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种元素多种物质

本单元中涉及含碳元素的一系列物质,如碳的多种单质、氧化物及碳酸、碳酸钙等,一方面是物质组成与分类、物质多样性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碳的多种单质,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等内容,反映了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相同两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化合物的化学观念,加深了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多样性的认识。 2.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思想 通过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初步建立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物质的性质影响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出物质的一定性质等化学学科思想。 3.建立实验室制取气体思路 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是初中化学学习的基本实验技能。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是在氧气制取的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 4.学会“对比”科学方法 本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思路,蕴含着“对比”这一科学方法的学习。如碳跟氧气的反应,实验条件不同,反应产物也不同。通过对照、比较,可以找出不同物质性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寻找共性可以建立物质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发现特性是为了不同物质之间的区别,从而理解物质的鉴别方法以及不同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5.认识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以及工农业生产的联系 碳元素与人类关系密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一氧化碳有损健康,二氧化碳对环境有影响等。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的问题做出价值判断。 6.建立物质转化观 知识,从化学角度认识某一具体物质的一般在此之前 ,学生通过学习氧气o 2 思路已有了初步了解。本单元的重点是引领学生从单一物质的学习向含有同一元素的多种物质的学习迈进,帮助学生初步把握物质间的联系,找寻物质间的转化规律初步建立物质的转化观。 二、分析学生(备学生)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