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与共性的和谐发展

个性与共性的和谐发展
个性与共性的和谐发展

个性与共性的和谐发展

前不久,我们赴英国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学习与考察。通过英国杜伦大学的讲座培训以及到部分中小学的考察与

交流,英国中学生的个性与共性的和谐发展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尊重学生个性的校训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训。校训往往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斯坦利技术学校(Stanley School of Technology)的校训是:“教育是为了学生21世纪的生活:

特殊能力的学生接受特殊的教育,需要更多的激励。我们鼓励他们拓展经历,提高认知能力。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库鲁克小学(Crook Primary School)的校训是:“迎接未来的挑战:相互珍视,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待人要礼貌、诚实,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坦菲

尔德学校(Tanfield School)的校训是:“创新、奉献与成功:每一个个体都是唯一的,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而充满关爱的环境。满足学生的需求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从这些校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校所提倡的育人氛围主要有如下特点:即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共性精

神――自律、相互尊重、具有责任感;交际能力――学会合作、学会交流、相互尊重;个性精神――独立、自信、创造力……表面看这些学校所关注的侧重点似乎不同,实际上都只有一个目的,即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共性且和谐发展。

二、清晰具体的行为规范

每一所学校都会有对学生言行规范的具体要求或期待的具体行为目标。在斯坦利技术学校有一张画报是关于学校评选将免费参加过山车旅游的学生行为规范条件,其中第一个必备条件就是一学年至少必须达到92%的到校率。在该校心理治疗室的走廊上赫然写着:“如何学会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深呼吸,从1数到10,散步,拍球,记在本子上……”“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团队成员: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共同承担责任,学会支持和鼓励他人,团队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在一间教室的后墙上我们发现:“200次受到表扬的学生将获得铜牌证书,400次将获得银牌证书,600次将获得金牌证书,700次以上将获得白金牌证书。”“如果学生对教职员工使用粗话,这名学生必须离开教室。如果两名学生相互说粗话,必须同时停课。如果大声说粗话以至被其他学生听到,这名学生必须被隔离。”在库鲁克小学的门口有一则提醒小朋友该如何向护送自己上学的亲人告别的画报。上

面是这样指导小孩的:“当我到达学校门口,我应给我的妈妈、爸爸、祖父母或任何送我上学的人一个拥抱和一个吻。然后挥手告别并高兴地进班。”在英国我们所见到的中学生

都统一穿校服。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学生留长发和胡须的,形象十分整洁。

三、自由开放的行为创新

在许多学校看到鼓励学生大胆的创新行为,比如:“最

终失败的人只能是那些不敢尝试的人”。在各所中学的美术

课上我们所见到的情景都是学生在那儿随心所欲地画,但学生都在认真地用“心”去画。有一位学生自办了一张海报贴在墙上,图文并茂。主题文字是:“孩子也是种族歧视的牺

牲品。由于种族偏见,来自少数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非常小的孩子经常忍受欺凌。亚洲人或黑人的孩子总受到无知的嘲弄和辱骂。而这只能带来自我仇

恨、沮丧和心灵创伤。”这张自制的海报使我们受到震撼。

四、开放互动的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全部教学活动,

学生总是在非常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理解。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不需要起立和举手。课堂上的学生活动竞争性明显强于合作性,因为这样才能不会出现总是经历失败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上课时都围坐在一起,高年级的班级上课时也经常以小组活动为主。许多班级经常是两位老师同时上课,一位主讲,另一位坐在学生群体中给需特殊要求的学生以及时的辅导。我非常惊讶地发现许多老师辅导学生时是跪着与学生交流(所有地面都铺地毯),师生的视线始终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被学生用来思考、操作、相互讨论等。教师非常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表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以赏识或肯定为主。此外学校还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旅游,使学生接触自然、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把课堂教学延伸到校外。英国的博物馆之多让我们无法想象,每一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主题。这些场所是学生经常去参观学习的地方。大部分学校将学生按能力分成不同的层次(相当于中国的快慢班),学校普遍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修,如戏剧表演、机械设计等。课外活动十分丰富,尤其是各类体育运动,学生均积极参加。这都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开放空间。

五、温馨如家的教室布置

许多学校实行走班制(即教室不固定),教室主要是按科目设置,每天早上学生先统一集合,然后排队进入学科教室。教室的设施、装饰与学科紧密相关。如地理教室就有相应图表、实物或模型等;每一间教室按功能分成不同的区域,方便学生学习的设施一应俱全:上课区(25人左右的桌椅、白板、投影仪、电视等),图书区(与学科相关的图书资料以及交上的作业本等)、展示区(学生的画报、实验报告、手工作品、图片等)。有的还有一个小型计算机房(摆放2-3台可上网的电脑供学生随时查阅资料)。家的气氛营造的很到位,从而强化学生的归属感。可以说,这真正把教室变成了充分展示学生个性、方便学生学习的场所。

当然,由于我国的国情与英国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可能一切都去模仿或肯定,但一些培养学生的理念还是非常值得我们相互探讨和学习的。总之,目的都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

(作者单位:223200江苏省淮安中学)

个性与共性

个性与共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共性”即普遍性,“个性”即特殊性,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如何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即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无不体现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辩证统一,我们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如哲学与具体科学、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普遍联系与具体联系、运动与具体事物的运动、辩证矛盾与具体矛盾、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关系等等,都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下面,举几例加以说明。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即体现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世界某一领域或环节的具体知识,研究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某一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揭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特殊规律。人们在调节自身的关系中,在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积累了许多具体的经验,逐渐形成了具体的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这些具体科学知识讲的都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问题,揭示的都是某一特定领域的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经过长期的积累,人们以各种具体知识为基础,思考和研究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以及人与外部世界共同的本质关系,还有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共同规律,即共同性质。当人们把这些认识系统化、理论化就形成了哲学。可见,具体科学知识是哲学的基础,而哲学反过来会给具体科学的发展、研究以指导。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首先,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紧密相连的。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不会抽象出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其次,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又是有区别的。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具有共同时惟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属性。我们既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杰而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统—性。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矛盾与具体事物的矛盾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哲学上讲的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从具体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与具体矛盾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上的矛盾,离不开各种具体事物的矛盾,但哲学上的矛盾又不等同于具体事物的矛盾,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能互相代替。两者是—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哲学上讲的矛盾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是永恒的,具有无限性。而具体事物的矛盾则各有其特点,是具体的、有生有灭的。正是这种有生有灭的具体矛盾,构成了整个世界矛盾的永恒和无限发展。

共性与个性对比题汇总

共性与个性对比题汇总2 (2014-10-17 19:16:03)转载▼ 标签:杂谈 21、“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同官僚资产阶级相比,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系较少。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与新生产力相联系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成分,它对发展现代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必须采取保护的政策。毛泽东指出:“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有益于社会向前发展。因此,这种保护不是无条件的。需要保护和发展的资本主义,是有利于而不是有害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 22、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封建专制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无产阶级领导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由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23、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必须把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这些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24、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毛泽东指出:“我们提出划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限,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毛泽东强调,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论断的根本着眼点,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25、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共产主义既是一个伟大的社会理想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又是一个现实的运动。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归根结底都是在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毫不动摇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对_共性寓于个性之中_哲学命题的质疑_兼论共性_个性和个别的关系

2010年第5期总第259期 前沿 F or war d position N o.52010 Sum No.259对“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哲学命题的质疑 ———兼论共性、个性和个别的关系 张 兵* (石家庄学院政法系 石家庄 050035) [摘 要]理论界一直流行着这样的哲学命题:“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可命题本身却存在着诸多的自相矛盾之处。通过对先哲黑格尔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问题论述的深入考察,获取到其真实合理的关系是:每一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一般寓于个别之中,共性和个性皆寓于个体之中。共性和个性是个别事物的两方面性质。它们在抽象中相互对应、在现实中共处一体,个别或个体为它们的共同依据和载体,而两方面性质之间却根本就不存在所谓“寓于”或“包含”关系。 [关键词]共性 个性 个别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0]5—0020—03 一、问题的提出:共性何以寓于个性之中 在问题提出前,需要首先界定文中所涉及的概念。第一,在各种哲学教科书中都普遍认为,矛盾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进而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实际上,共性与个性的概念不能等同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作为反映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或相互关系中的特性的一对哲学范畴,共性是指同类事物所共有的普遍本质,它决定着这类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个性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它使一类事物中每个个别事物显示出各自的特点。第二,作为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一般是指具体的单一的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共同属性、普遍存在的东西,个别是指现实存在的、可为人们直接感知的具体的单一的事物。可以这样理解:一般也就是事物的共性、共相,个别也就是个别事物,是个体的同义语。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和教科书一直流行着这样一个哲学命题:“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可是该命题却与哲学上“每个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的提法相克相悖、令人疑惑:命题所表明的“性质”存在于“性质”之中,这在逻辑上难以成立;如果一方面讲“每一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另一方面却又说“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这就等于把共性同化、融合成了个性,如此还有什么事物“统一体”中的两方面之说?共性抽象的是事物共同的本质,个性是事物自身特殊的性质,作为个性对立面的共性,怎能“突破”二者的界限,进入到个性的“特殊领域”内?若果真如此,那么包含有共性的个性还能叫个性吗? 经考察得知,该命题并非是哲学大师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本意,而是从前苏联教科书和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的提法援引而来。其所谓“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即无个性即无共性。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因为,矛盾的各个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1] 而当我们仔细斟酌一番,就会发现问题:世界上,谁能找到一个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实例?当代哲学界通常用以说明的例子是水果或人:就水果而言,抽象的一般的水果是不存在的,水果只能通过具体的水果如苹果、香蕉来体现;人也是一样,抽象的一般的人是不存在的,只能通过张三、李四来体现。那么请问:这里具体的水果和具体的人是个性吗?因无论是苹果、香蕉还是张三、李四,都不能算是同类事物的个性,仅是个体而已。作为水果个体的苹果与香蕉 · 20 · *[作者简介]张兵(1968-),女,重庆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毕业,石家庄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马哲主观题

第一章: 试述普遍联系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总是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中。 这个观点的方法论意义主要有二:一是有助于我们树立条件论的思想。联系是普遍的,而具体事物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联系的方式也要发生变化。“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者是条件论者。但又不唯条件,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又在创造条件和改变条件。二是有助于我们树立整体性的思想。和系统论一样,唯物辩证法认为,从功能上看,整体常常大于部分之和。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有全局观念。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 物质观的概念及意义 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而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 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联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 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机统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接,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事物发展的辨证本性和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第一,新事物是旧事物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产物。 第二,新事物是促使旧事物灭亡的因素,但又是旧事物不能战胜或克服的因素。 第三,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总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最终结果。 物质统一性原理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提纲人教版

《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 文化的反作用: 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特殊性: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的发展并不是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5.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地位和作用: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我国在当前国际竞争中提高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潜移默化:文化氛围和文化活动的无形影响(潜移默化≠虚无飘渺);人们积极主动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潜移默化≠消积被动)。 ②深远持久:“三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三观”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影响深远持久。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3.文化对人生的塑造作用 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5.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6.文化竞争力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评语言共性论中的几种不同的观点——来自学习理论的证据

评语言共性论中的几种不同的观点 ——来自学习理论的证据Ξ 方 立 程 工 Abstract T h is article begin s w ith a b rief review of th ree m aj o r typ es of un iversal2 ist view on language:con servative,m ild,and radical.It then p resen ts an in troducti on to fo rm al learn ing theo ry,concen trating m ain ly on its basic assum p ti on s.It finally show s that the theo rem s w h ich are derivab le from the basic assum p ti on s are in strong suppo rt of radical un iversalis m. 1.0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在本质上是彼此不同还是有共同的规律?如果它们有共性可言,那么共性的程度有多大?这些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也是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们争议的焦点之一。在此,我们可以先把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区分为对立的两类:个性论和共性论,两者对语言中存不存在共同规律这个问题的答案分别是无和有。在现代语言学中,个性论已经逐渐消沉,几乎销声匿迹。语言共性论则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成为一种共识。这点F rom k in和Rodm an(1983:15)说得很清楚:“因为在所有语言的语法中发现了一些共同的、普遍的特征,所以大多数现代语言学家都属于共性论者。”然而,在语言间关系问题上的争论并没有就此平息,相反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甚至变成为不同流派之间重要的区别性特征之一。①争论的中心在于语言受普遍规律支配的范围与程度有多大。②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共性论进一步粗略地划分为三种有代表性的立场和观点: 1.1第一种可以称为“保守的共性观”。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语言中虽有共性的存在,但数量不多,作用范围有限。在事实分析中他们也不注重对普遍规律的提取,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各种语言逐个地描述上。 第二种可以称为“温和的共性观”。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语言共性是存在的,甚至是大量存在的。但这种共性是以某种趋势而不是以原则的形式出现的。趋势在各个语言中的体现可有深浅之别。从某种意义上讲,贯穿于所有语言的、不变的原则是没有的。 第三种可以称为“激进的共性观”。持此观点的人认为所有语言都受一些普遍原则的制约,语言间的差异在这些普遍原则所允许的范围内存在。因此,可以说,语言的共性是本质性的,核心性的,而个性则是非本质性的,边缘性的。 1.2保守的共性观是美国结构主义者中普遍流行的一种思潮。在一方面,他们并不否 Ξ我们感谢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为我们提供了这次合作研究的机会。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一、共性与个性关系: 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质。 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共性只能在个性中存在。任何共性只能大致包括个性,任何个性不能完全被包括在共性之中。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1)特点 矛盾的共性指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个性指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指,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1)共性与个性问题是理解对立统一规律诸问题的钥匙。共性与个性的原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诸问题的一切方面,是把握矛盾诸问题的一条主线。 (2)共性与个性的原理是分析和解决矛盾问题的根本原理。只有掌握共性与个性的原理,才能依据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正确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 (3)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又是正确理解和认识辩证运动的钥匙,人的认识过程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它是共性与个性矛盾的展开,不理解这一原理,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 形象地说,整体和部分更像是一个鸡蛋壳,完整的时候是整体,破碎后每个碎片就是部分。 而共性与个性,就是一组彩色铅笔,共性是书写绘画工具,都是铅笔,个性是不同颜色。 所以区别在于问题的把握不同侧面。

(4) 共性是一类事物与另一类的区别,而个性是同一类事物中不同个体的区别。 (5) 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以看做一类事物和一个事物,一个事物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一类事物中少任何一个事物都还是一类事物,但是一个事物少任何一个部分都不是一个整体或一个事物。 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 二是二者的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三是二者的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个性与共性

个性与共性的理解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创新能力得到解放,新生事物不断发生、层出不穷,考验人们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经济参与的主体多且竞争激烈,导致的快鱼吃慢鱼的现象,这些现象让人们不得不为提高认识的效率而努力。如何高效快速认知事物的发展规律成为取得竞争优势首先要面对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在这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或许矛盾论是可以快速认知新生的事物以达到领先一步的重要路径。 首先马克思主义可以解决的是一个认知的态度。一是唯物论让我们确定了认知的方向。在经济生活中,如果以唯心论和不可知论来做事,我们就会迷失方向。而马克思主义者首先是认为世界是唯物的,是可以被认知的。从而坚定人们对事物认知的信心。二是认清事物本质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世界不存在绝对真理的。事物的多样性的存在是客观现实,任何事物都有个性的。不要妄想找出解决一切问题的圣杯来,这是一种惰性的表现。三是良好的态度还反映在决心上。要通过大量的艰苦的实践才能认知事物的本质,而不要以为简单的、形式上的跑马观花,就可以认知事物的。观察仔细的在不同的层次如宏观、中观、微观各种层次和视野去观察。 其次是角度和工具。对立统一的规律强调两个角度都不可少,即矛盾的两个方面,量变质变规律强调两个不同的层次变化规律即一个量变的层次,一个质变的层次,还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的角度看问

题。微观的角度或个体的角度是从事物的内部结构和相互关系从发,也可说是研究的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宏观的角度和群体的,是从整体的角度观察问题或事物,得出的结论是关于整体性的规律,有时是与个体完全不一样的规律。而否定之否定规律强调的是两个重要的过程。认知过程中的两次飞跃也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一种表现。(一般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还有专业工具这个问题,上升到思维科学高度来说,哲学最好的工具是数学和艺术。) 其二是认知方式和认知的效率问题。如何快速正确的认知客观事物,这就是要讨论的关健问题。认识论就是方法论,要找出相关的方法就是人们的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因此对事物的认知途径也是哲学层面要回答的主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说,最好的方法是找出事物的一般矛盾与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的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中都离不事物的内在矛盾的运动规律。而事物内在的矛盾是多种多样的。因些要找事物内在的主要矛盾是关健性问题,并且大有学问的。 一般矛盾和主要矛盾都会通个事物的表象表现出来,透过现象看本质,一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在事物的外部表现就是共性与个性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大到文化的个性,小到人的性格特性,不同事物间常态与异常现象,群体中的共同行为与个体行为等等就是这种一种内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表现。个性问题是事物当前主要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换句话说就是一定时间或空间条件下的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关健点是个性的存在是有时间和空间的条件限制的,因此不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A卷

样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册上。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世界观是 A.人们对社会历史问题的总的看法 B.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C.人们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总的看法 D.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B.集体智慧的调动 C.解放思想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3、《荀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表明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C.质变优于量变 D.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4、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 A.经验论B.先验论C.消极的反映论D.能动的反映论 5、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在于 A.它是否有用B.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C.是否能被大多数人接受D.是否具有不证自明性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社会存在B.社会基本矛盾C.社会实践D.社会发展规律 7、社会存在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 A.生产方式 B. 地理环境 C.人口数量 D.人口素质 8、经济基础是 A.一般的生产关系 B.一个社会不同种类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核心生产力 9、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社会基本矛盾 B.革命 C.改革 D.科学技术 10、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表现的是商品的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11、货币的本质是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C.商品的等价物 D.商品相对价值形成 12、一本书售价18元5角,这里的“元、角”是 A.价格标准 B.价值尺度 C.观念货币 D.货币价值 13、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该种商品的 A.必要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劳动生产率 D.个别劳动时间 14、商品生产者要获得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收益必须使其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剩余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剩余劳动时间

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

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 1、体味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 在。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 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 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 习获得的。 ④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 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 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5、文化与经济、政治 1)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这句话深刻概括了艺术形象的一个与生俱来的特征。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每一个艺术形象都必然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 艺术典型是这种个性与共性统一的最集中的体现,鲁迅笔下的阿Q无论是受了别人的辱骂,还是被人暴打,甚至是最后被送上断头台,都处于一种自我世界的虚幻中寻求自我安慰。阿Q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他的精神胜利法体现了在长期经受生活打击,社会的畸形扭曲,自身的无能为力,但是更加体现了那个时代长期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给人们造成的精神状态,是整个民族所共有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国民性弱点。红楼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都代表了处于自身那个阶层的群众所共有特点,王熙凤一方面是贾府的孙媳妇,贾琏的妻子,巧姐的母亲,这是作为个人而存在的特征,另一方面她又是大观园的实际管理者而存在,这展示了封建统治者的共性。 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 艺术离不开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他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一个再怎么美得雕塑,他缺乏真实的情感,丰富的内涵,至多会给人带来一瞥的惊艳。正每个人欣赏艺术时,不仅只关注于他的美,而且更加倾向于它所表达的内涵。黑格尔美学的核心是“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感性形式体现出理性内容。艺术家们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寻找美的形式,从内容出发去选择最恰当的形式以加强艺术的表现力,从而使得艺术的形式美日益丰富和发展。书法作为我们中国的国粹,高度展示了意美和境美,多样的书体展示了不同风格的形式,也体现了不同内容。王维更进一步认为,“凡画在水,意在笔先”强调必须显示出对象的内在精神来。 这些例子都说明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英汉语言、思维的共性和个性考辨

英汉语言、思维的共性和个性考辨 [摘要] 语言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有的学者致力于寻找语言的共性,有的则强调语言的差异。英语和汉语在世界上应用广泛,对两者的共性和个性研究尤其值得重视。本文认为,英汉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思维决定语言,因此语言的共性源于思维的共性,语言的个性源于思维的个性。语言的共性建立在语言的个性基础之上,鉴于汉语研究的状况,目前我们应加强汉语个性的研究。 [关键词] 英汉语言共性; 英汉语言个性; 思维共性; 思维个性; 汉语个性研究 关于语言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也即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包括汉语和英语的异同问题,在语言学界长久以来存在着两派对立的观点或对立的研究思路。一派孜孜以求语言的普遍性或共性,以美国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为代表,力求找出语言的普遍规则,这一点遭到不少学者的质疑,他们致力于研究二者的不同,强调语言的民族性。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有一些国内学者热衷于寻找语言之间的普遍性,比照英语研究的一些“普遍性”,汉语研究积极向其靠拢。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英汉语的异同?导致二者异同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本文首先对求同和求异两派观点做一概述,然后从思维的角度探究英汉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一、语言的共性和个性 (一)语言的共性研究 目前关于语言共性问题,有两条代表性的研究思路。一条是以美国乔姆斯基(Chomsky)为代表的生成语法,主张通过对一种语言做深入的研究找出蕴含在语言中的普遍“参数”。普遍语法假说为其整个理论的基石。普遍语法认为,在人类成员的心智/大脑中,存在着由生物遗传而天赋决定的认知机制系统。Chomsky把这些认知系统称为心智器官。决定构成人类语言知识的是其中的一个系统,他称之为语言机能(language faculty)。这种研究思路,将语言从本质上定义为心智实体,它是对实在于大脑中的语言心智机能抽象地研究和刻画,最终是对大脑机能的研究和刻画,所以生成语法走的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路子[1]。1957年他的第一部专著《句法结构》出版,标志着这种学说的诞生。最先起来响应的有语音学家M.哈利,语义学家J.卡茨,句法学家P.波斯塔尔,心理学家J.A.福多等。这个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的学派,在几年内就一跃而成为国际语言学界的重要流派,引发了语言学界的革命,至今仍然在语言学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乔姆斯基1965年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成语法系统,包括语类、转换、音系、语义4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有一定的顺序关系。每个子系统都有一套规则,规则之间有一定的使用顺序,像用数学公式一样,逐步推导出句子来,不同的规则推导出不同的句子。这样,生成语法系统好比一部机械装置,运转起来能够生成某种语言中的一切合格的句子,而且只能生成那些合格的句子。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生成语法的发展经历了初期理论、标准理论及其扩展条件理论、原则参数研究方式,一直到最近的最简方案,不断发展,甚至完全推翻了一些过去的理论。 另一派以格林伯格(Greenberg)为代表的语言类型学研究思路。他们从研究多种语言出发,主要采用归纳的方法来发现语言的共性。语言类型学的特征在于“数据-统计-抽象-演绎”的研究方法范式。具体来说,语言类型学是通过跨语言比较,通过大量的语言考察、统计和对比,观察存在于这些语言背后的起制约作用的普遍性因素。这些普遍性因素造就了人类语言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通过这些普遍性因素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些语言形式是可以接受的,而另一些语言形式却不能被接受。虽然生成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研究思路不同,但在“语言的共性主义”这一点上,二者是一致的,甚至在把语言的最终解释归入生物方面这一点上,他们具有更高目标的一致性。 以上介绍的语言共性说曾经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但近年来关注普遍语法,语言普遍性似乎又开始热起来了,出版了一些有关语言共性的论文和专著,如程工的《语言共性论》,从生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什么? 就是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事物再怎么特殊,都是包含共性的.二、共性离不开个性,完全相同的事物是没有的.另外共性与个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定场合是共性,在另一场合就是个性.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准确把握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是做好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有效方法。如何在工作中把握好共性与个性关系的辩证法?我们邀请了部分地方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谈认识、谈措施。 梳理共性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 纪检监察干部要培养见微知著的能力,针对案件中暴露的共性问题,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做到既“医其受病之处”,又“塞其起弊之原”,推动标本兼治。 方向:针对查办案件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共性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是温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普遍做法。在查办典型违纪违法案件之后,市纪委常委会、监委委务会针对案件的特点,综合研判整个行业、领域是不是存在共性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解决突出问题。如泰顺县原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秀松和原副县长李教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暴露出当地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规从事搭股经商、高息借贷等营利性活动等问题。我们对症下药,

以点带面,着力解决带有普遍性或苗头性问题,积极推动泰顺县开展领导干部违规借贷和违规从事营利性活动专项整治。2019年该县对所有县管领导干部“两违”情况、所有公职人员违规从事营利性活动情况进行全覆盖核查,共立案查处11起13人,一批干部主动停止借贷行为,6名干部上交违规违纪所获收益228万元,实现“干部受教育、群众反响好、问题有整改”的良好效果。 李凯:2019年,荆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相继查处了多起损害企业利益、破坏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例如,沙市区公安分局原党委委员、副局长马超利用职权和影响力,与妻子入股某食品有限公司,为他人以强迫交易手段整合垄断荆州城区面条、米粉市场提供帮助,充当“保护伞”;江陵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在某公司购买运动会服装后,拖欠企业服装款,吃拿卡要。我们认真梳理这些案件中暴露出的共性问题,相继出台了《关于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荆州市党政机关政商交往行为八个正面清单和八个负面清单》等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建立联动机制,督促政府部门履职尽责,严肃查处破坏营商环境的问题,对不良作风严查细纠,积极服务和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陈世海:2018年以来,我们查处市城建设计院原院长吴某舜腐败案等多个一把手违纪违法问题。从党员领导干部蜕变为腐

个性与共性作文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讲究追求个性,讲究与众不同已蔚然成风,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应该不错,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追求个性,那么是不是又都趋同了呢?下面一起随小编来欣赏关于个性与共性的作文吧。 个性与共性作文范文篇1: 在宇宙中看地球,大千世界中的芸芸众生,就如同尘埃一样,看不出有什么分别,把镜头拉近,在地球的一个角落,有这样一位王太太。 这天,和往常一样,王太太在家里看报纸。她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人要追求个性,要与众不同》。这个题目使王太太产生“兴趣”。“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如果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一个样子,那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质量可言。”这一点,王太太是同意的。“……看看自己的周围吧,你的生活与他的没什么分别,上班,下班,做饭,带孩子,是该改变的时候了……”王太太开始变得激动也觉得的确是应该改变了。“所以,让我们追求个性,变得与众不同吧!”“与众不同”这一充满诱惑力的词使王太太一下子进入了亢奋状态,是的,她要变得与众不同。可她却不知道,在这天晚上,这座城市里,还有无数的人看到了这张报纸,发出同样的感慨。 王太太开始追求与众不同。有一天,她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则钻戒的广告:“追求个性的你,值得拥有这独一无二的钻石戒指。”第二天,她买一枚这样的戒指,就因为那“独一无二”四个字。戴上新戒指,王太太兴奋地在街上走着,可是,她发现没人注意到她的与众不同,当她看她们的手时,她呆住了——街上的每一位女士都戴着那样的一枚“独一无二”的戒指。 经过换戒指的失败后,王太太决定要在文化上与众不同,她要学习一项高深的、别人都不懂的知识。在这个现代文明充斥着每一角落的城市,她选择了《周易》。从充满热情地翻开《周易》到心灰意冷地放弃,她一共只读了几页,那些晦涩的文字使她头昏脑涨茫然不知所云。她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她开始急躁:只要别人的意见或建议我全不同意,那我就不是与众不同了吗?经过了几个月的实践,她的确“与众不同”了,可是她身边再也没有一个朋友。有一天,她恰巧路过隔壁,听见邻居的议论:“王太太变得不听别人的意见,真是受不了她。” “这有什么,这样的人,哪都有,我见得多了。”“嗨,她会不会在闹更年期呀。”……听到这,王太太彻底崩溃了,她心中的“与众不同”的美梦也随之变得粉碎。 在地球上不同的角落,这样的“王太太”还有很多。把镜头拉回来,看地球上的芸芸众生,真的如尘埃一样,没什么分别。 个性与共性作文范文篇2: 没有个性的前工业化时代已经过去。 那个时代无疑是拒绝个性的。商品只有一种样式,服装只有一种颜色。电视只有一个频道……人们只有一种选择。你无论是身处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看到满街的橄榄绿,还是站在二三十年代的纽约帝国大厦的顶层,只觅见一片灰色的火柴盒状的建筑,你难道不感到一点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单选题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1.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纯自然现象不属于文化;后天形成,并非先天;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有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注意“相对”不可缺少,因为文化虽然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是二者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有时先于有时落后。 3.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是经济力和科技力。 4.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其中潜移默化强调的是在某种特定的文化环境或文化活动中,不知不觉、油然而生,有种润物细无声之感,是影响的过程;而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时间上的持续,不间断,如乡音难改。 5.文化对人活社会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因为文化从性质上讲,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相应起到的作用有阻碍和促进之分,所以,不能单纯的说文化促进人的发展或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6.优秀文化因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7.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形象的理解为丰富人的头脑;增强精神力量,是给人做事情以动力,常见词语如“鼓舞、激励、力量倍增”等;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全面提高,而且不同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不同。 8.文化影响人生,而非决定人生。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9.区分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以名录的方式确立。 10.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并不是仅为一个民族所独享,而是共享。 11.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并不是承认和保护一切文化,例如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2.注意区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重要途径包括: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手段包括: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其中口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大众传媒的标志:以印刷媒体的推广。 13.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14.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相对稳定性,强调时间方面的延续,保留基本特征,具体内涵因时而变(注意文化的时代性)。鲜明的民族性,注意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题干当中常出现两岸、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侨等对祖国的强烈认同。 1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不是全盘继承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6.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发展史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孰先孰后之说。 1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制度的更替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③思想运动④教育 注意:①是外部因素,②③④是文化自身内部因素。其中决定因素是社会制度的更替。18.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常见错误观点:文化创新是文艺工作者的任务,或是文化创新来源于文艺工作者的聪明才智。 19.区分文化创新的渊源和源泉。渊源: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源泉:唯一,社会实践。 20.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注意:其中①是从古今文化角度来看,继承传统,注意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各自对待态度截然不同。②是从中外文化角度来看,对待外来文化不是全盘接受或是否定,有两个原则“优秀文化、有益成果”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1.错误倾向:对待本民族文化容易犯的错误是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对待外来文化容易犯的错误是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2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①源远流长②博大精深③包容性。 注意:①是从时间角度说明,强调绵延不绝;②是从空间角度说明,强调内容丰富③是①②的原因。如果是多选题的情况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是:汉字和史学典籍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包容性都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