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注意事项:分值:100分;时量: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由多个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xx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

B. 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升后降趋势

C. 监察官选任演变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

D. 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A表述过于绝对,错误,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错误;根据“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后改为选举产生”和新中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表明监察官选任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故C 正确;D不符合民国和新中国监察官的选任,排除。

2.雅典的公民被称为自由民,也就是脱离了生产劳动的公民,他们不用关心生产的事,他们虽然利用这个自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这自由的背后是更多人的不自由。雅典的民主制有着这样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创造自由的人没有自由,而有自由的人不创造自由。作者意在阐明雅典

A.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B. 民众思想深受束缚

C. 民主制的衰落根源

D. 政治生活特色鲜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希腊公民的自由是以奴隶的不自由为代价的,因而这种自由只是一个阶层的自由。雅典的民主制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奴隶制本身所具有的,奴隶制是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根源,故C项正确。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民众思想深受束缚,政治生活特色鲜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BD错误。

3.西汉成帝时的东海郡有精确数字的吏民比例为1:633,而同一时期的罗马帝国官员占公民人数仅约为万分之几、十万分之几。导致这一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罗马

A. 法制完备,规范人们的行为

B. 城邦自治,人们独立性较强

C. 军力强大,保障社会安稳

D. 疆域狭小,政府事务较少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古罗马法律完备,公民只要遵守罗马法的行为准则,即可保持帝国的正常运转,A 正确;罗马不是城邦制度,排除B;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罗马帝国时期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D错误。

4.《空军的处女战》一文中写道:“八月十四日,中国空军在抗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第一次显示了英勇的姿态,上海三百万民众怀着同样的又惊又喜的心情,仰着头,亲眼看见了她的英勇的战斗姿态。这惊喜将立即随着捷报扩大到全中国,慰抚着四万万颗跳跃不已的心。”对中国政府组织的此次会战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获得了战役的最后胜利

B. 粉碎了日军速胜的狂妄计划

C. 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型

D. 各界民众大力支持而政府态度消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八月十四日”、“中国空军在抗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第一次显示了英勇的姿态”、“上海”可知反映的是淞沪会战,结合所学可以知道,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妄计划,故B项正确。淞沪会战的结局是中国失败,故A项错误。淞沪会战是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发动的战役,与中共无关,故C项错误。政府态度消极与材料不相符合,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

5.俄国学者苏汉诺夫指出:列宁的讲话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的分析,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农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列宁的全部“观念”怎么能同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并行不悖?苏汉诺夫旨在

A. 批评《四月提纲》有关俄国革命的观点

B. 说明俄国革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C. 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国情

D. 指责新经济政策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A

【解析】

根据“列宁的讲话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的分析,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农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表明苏汉诺夫不赞同《四月提纲》有关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排除B;1918年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CD时间不符合材料“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排除。

6.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中国接待外国国家首脑和政府代

表团三十多起,也派出很多代表团分赴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60年代后期中国周边那种严峻局势已根本改观。这一变化

A. 打击了以美苏大国主导的两极格局

B. 树立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中心地位

C. 有利于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

D. 为日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条件

【答案】D

【解析】

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也包括美国,故A错误;当时中国在国际舞台并不是中心地位,故B错误;“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70年代中国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这为日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了条件,故D正确。故选D。

7.下图是二战后出现的一幅漫画,从图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新型汽车》

A. 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获取贷款促使汽车工业发展

B. 美国通过贷款方式支持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C. 美国以复兴欧洲方案来控制欧洲并让其参与新型的对抗

D. 美国凭借其经济霸主的地位引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答案】C

【解析】

根据漫画《美国新型汽车》中的信息“贷款”及美元符号可知,该战车指的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就是通过经济援助西欧,来控制西欧与苏联对抗,故C项正确。漫画明显反映的是二战后美国为了控制西欧,提出了经济援助计划,所以并不是反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汽车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马歇尔计划,而不是贷款支持世界人民打击法西斯,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马歇尔计划,而不是美国凭借其经济霸主的地位引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故D项错误。

点睛:历史漫画以幽默夸张或讽刺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事件,并赋之以深刻的寓意,揭示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本质特征。准确判定主题喻意,理解“《美国新型汽车》”“贷款及美元符号”等信息,是解答本题(历史漫画题)的关键。解题时要从漫画的视角对某段历史的政治观念、社会现象等作深刻的思考,并从中能悟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脉络。

8.下列表格为1871--1900年列强攫取的土地和人口数量,据此可知19世纪末世界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 整体世界的形成

B. 商品输出的扩大

C. 工业文明的发展

D. 殖民战争的爆发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表格可知,19世纪末列强通过殖民扩张攫取的土地和人口数量较多,特别是英法两国,这说明世界联系更加紧密,整体世界形成,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商品输出的扩大,故B错误。材料“列强攫取土地”属于侵略与“工业文明的发展”不符合,故排除C。殖民战争的爆发在表格中都未体现,故D项错误。

9.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这一转变

A. 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

B. 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削弱

C. 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

D. 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

【答案】D

【解析】

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具有法律的地位,说明当时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D正确;该措施有利于封建国家的收税,A错误;材料中编户齐民有利于控制百姓,B错误;C中消除明显用词绝对。排除。

10.隋朝以来,长三角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鸦片战争前形成了“之”字型空间格局,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又发展演变成“∑”型空间格局(如下图所示)这一变化

近代长三角地区城镇发展轴变化示意图

A. 描绘了经济重心持续南移的过程

B. 奠定了上海远东经济中心的地位

C. 折射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

D. 拉大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答案】C

【解析】

演变成“∑”型空间格局折射了近代中国经济向沿海发展的经济特征,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描绘了经济重心持续南移的过程的是“之”字型空间格局而非“∑”型空间格局,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在材料中根本就没有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变化是缩小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属于图片类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认真观察图片的所有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即可。

11.轮船招商局初创之意在“轮船招商”,即将福州船政局所造官船招商承领。后因“官造轮船内,无商船可领”,遂不得不因应时势,改为“招商轮船”。这说明当时洋务官员

A. 无视中外商战中华资流向

B. 注重吸引民间资本求富

C. 竭力防范官僚和商人沟通

D. 加强对民族资本的控制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表明洋务官员将“轮船招商”改为“招商轮船”的目的在于吸引商人承领商船以吸引民间资本,B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C说法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的问题,D不正确。

点睛: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后期为满足军事工业所需的原料、资金和运输等问题,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允许私人参股,以吸引民间资本。

12.《全球通史》中写道: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东西欧之间的商品交换频繁。……西欧得到了种种原料,尤其是对谷物的需求量很大。在从事波罗的海谷物贸易的主要港口但泽,黑麦、大麦和燕麦的价格在1550至1600年间分别上涨了247%、187%和185%。这种情况促使(东欧)

谷物及其他原料的出口量大大增加。上述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西欧的贸易逆差严重

B. 圈地运动的推动

C. 西欧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D. 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化

【答案】B

【解析】

“黑麦、大麦和燕麦的价格在1550至1600年间分别上涨了247%、187%和185%”主要是圈地运动导致土地减少,谷物需求量上升,B正确;贸易逆差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资本主义经济房展信息,C错误;国际分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D错误。

点睛:圈地运动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地主使用暴力大规模侵占农民土地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农民与土地分离,土地与资本结合,用暴力消灭小农经济,建立资本主义农场,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历时300多年的英国圈地运动最为典型。13-14世纪时,就有一些领主开始强制围圈农民的公有土地为私有的牧羊场。从15世纪最后30多年开始,掀起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

13.下表是《英国社会各阶层(职业)1560~1700年识字率变动趋势分类统计表》(表中数据为具备识字能力的成员占该阶层(职业)全部成员的百分比)。这一变动趋势

A. 说明社会上层政治地位稳定

B. 表明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C. 有利于英国生产方式的变革

D. 反映出英国基础教育已普及

【答案】D

【解析】

材料数据为具备识字能力的成员占该阶层(职业)全部成员的百分比,与社会上层政治地位稳定、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无关,排除AB;材料反映的是识字率,而不是科技知识水平,与生产方式的变革无直接联系,排除C;从识字率呈增长趋势看出,英国基础教育已普及,故D正确。

【名师点睛】

做图表类试题,要关注数据的变化特点,从本题图表数据看出,1700年比1560年具备识字能力的成员占该阶层(职业)全部成员的百分比大幅增长,说明英国基础教育已普及。

14.“罗斯福新政……再分配式的、保护主义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虽然经济上往往不大成功,但政治上却颇受欢迎:往往立竿见影,不但有一个清晰的行动主体,而且其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由此美国

A. 制定了《紧急银行法》

B. 兴办了田纳西水利工程

C. 推行了《全国工业复兴法》

D. 颁布了《农业调整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再分配式的、保护主义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而且其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可知,该项政策是解决失业者问题的,即以工代赈,故B项正确;《紧急银行法》属于金融领域,故A不符合题意。《全国工业复兴法》属于工业领域,故C不符合题意。《农业调整法》属于农业领域,故D不符合题意。

15.美国总统特朗普于xx3月22日在白宫签署备忘录,宣布对总值6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

加征关税,主要涉及10个高科技领域,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此前美国曾动用过5次301的条款对中国进行所谓“贸易战”,主要涉及知识产权和清洁能源领域等。上述现象将直接导致

A. 美国民众的生活成本增加

B. 美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下降

C. 促进美国国内经济的发展

D. 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受阻

【答案】A

【解析】

美国是中国最大贸易国,美国民众大多数消费品来自中国市场,“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将会导致中国对美国贸易减少,促使美国民众生活成本增加,A正确;美国制造业与中国贸易没有关系,B错误;该措施主要是中美国贸易,C错误;D中全球化受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6.图1和图2是龚启圣和马驰骋对山东107县在1644-1911年间的孔庙数量和农民起义次数的统计(注:颜色越深,数量越多)。据此可知儒家文化

图1:山东107县的孔庙量分布图2:山东107县的农民起义次数分布

A. 兼有墨家行侠仗义和强扶弱之风

B. 对山东的影响比全国其他地区要深

C. 在清代民间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下降

D. 有利于减少暴力冲突促进社会稳定

【答案】D

【解析】

观察两幅图片可知,孔庙数量较多的地方,如山东的西北地区,发生农民起义的数量较少,孔庙较少的地区,发生农民起义的次数较多,因此我们可知儒家文化有利于减少暴力冲突,促进社会稳定。材料核心在于体现儒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而非行侠仗义和锄强扶弱,故A 项错误,D项正确。从图片中只能得出对山东的影响,没有反映出对其他地区的影响。故B 项错误,图片反映的是1644-1911年间总体的孔庙数量和农民起义次数,并不能单独得出清代的民间社会影响力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

17.古代某位思想家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下列选项属于该思想家的是

A.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B. “德主刑辅”、“大德小刑”

C.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D.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答案】B

【解析】

根据“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结合所学,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主张三纲五常,董仲舒还提出“大德而小刑”,“德主刑辅”,B正确;A是孟子的思想,C是韩非子的思想,D是理学家张载的思想,排除AC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结合所学董仲舒的思想分析解答。

18.17--18世纪欧洲的自然神论者认为,人可以通过研究上帝所创造的有形世界而得知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的性质。自然神论者提出的观点

A. 宣扬了信仰得救原则

B. 维护了天主教会统治

C. 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

D. 有利于理性精神发展

【答案】D

【解析】

自然神论者认为,虽然上帝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是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人可以通过自然的理性而不借助于神的启示即可认识上帝,通过研究上帝所创造的有形世界而得知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的性质,故D正确;A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687年牛顿的经典力学标志着自然科学的形成,牛顿的经典力学成为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奠定基础,排除D。

19.宋代话本《张生彩鸾灯传》描写了张生元宵观灯引出的爱情佳话,《张主管志诚脱奇祸》描绘了张胜与小夫人“鬼魂”的遇合,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可见宋代话本

A. 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

B. 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

C. 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

D.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

爱情佳话、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这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D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故A错误;宋代话本并未动摇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故B错误;当时文学作品并未真实再现北宋城市生活,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爱情佳话、声色和娱乐”,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0.“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湖北公安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

这反映了明代文学

A. 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B. 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C. 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 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这是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教的反抗;汤显祖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两者都体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A 项正确;“公安三袁”与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无关,排除B;CD项史实错误,排除。所以选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等关键信息的意思,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可知答案。

21.1922年10月陈独秀发表文章批评议员林宗孟和学者胡适等到美国前公使芮恩施家中谈宪法,告诫他们“不要上美国帝国主义的当”,“不要于不知不觉中引导一部分人民或青年学子去亲美国帝国主义才好”。据此可见,与《新青年》的宗旨相比,此时的陈独秀

A. 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反美国代表

B. 成功的领导了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

C. 实现了从思想启蒙到政治斗争的转变

D. 成为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袖

【答案】C

【解析】

材料强调1922年陈独秀批判胡适等人对美国宪法的崇拜,说明此时的陈独秀已经放弃了新文化运动追求的美国式的民主制度,他转化为一个共产党人的思想,并与资产阶级思想路线作斗争,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陈独秀批判胡适等人对美国宪法的崇拜,而不是反映其是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反美国代表,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开始于戊戌变法时期,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陈独秀成为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袖,而是强调陈独秀

实现了从思想启蒙到政治斗争的转变,故D项错误。

22.著名法学家江平认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私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复兴。”下列对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的理解和认识正确的是

A. 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定者首先应复兴西方古典法律制度

B. 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

C. 权利自主的经济本位应完全服从于国家至上的国家本位

D. 立法从罗马法的经验主义为基础到借鉴出“摸着石头过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分析和迁移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定应从西方古典法律制度中吸取经验而不是简单复兴,因此A表述不合史实;由材料信息及已学史实可得出市场经济下的法律制定应具有相应的自主权利,提倡私法精神就是要在中国调整市场经济的法律中,特别是在契约法律中规定一定数量的任意性规范,因此C不合题意;罗马法的制定是在高度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立法也不应是“摸着石头过河”,应改变“重实践,轻理论”,因此D不合题意;由材料中的信息可推断出复兴罗马法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且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故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新时期法治建设

2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是指18岁到22岁应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实际接受了各种高等教育(专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人数。199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10.5%,到xx年毛入学率超过15%。这一数字此后仍大幅度增长,xx年达到26.5%。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由此判断

A. 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

B. 改革开放后教育市场供不应求

C. “希望工程”促使高等教育迅猛发展

D. 高等教育正处于转型时期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看.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不断提高,说明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故选A项。高等教育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但不等于整个教育市场供不应求,排除B 项。“希望工程”是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一项公益事业,故C项表述错误。高等教育正处于转型时期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A。

24.著名历史学家刘宗绪曾指出:“压迫与反压迫、剥削与反剥削、侵略与侵略的斗争,以及革命、起义、暴动等等事件与过程,常常被列为重点。实事求是地讲,这些事件中的大部分,多半是属于为争取文明进步而付出的代价。这一切当然是必须讲的。但是如果只讲代价部分,不讲或少讲文明进步本身,不论述文明成果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这能算是完整的历史吗?”对上述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必须从文明演进的角度去研究

B. 充分肯定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

C. 历史辩证地看待成果与代价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

D. 认为“压迫、剥削、侵略”是应该完全肯定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如果只讲代价部分,不讲或少讲文明进步本身,不论述文明成果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这当然不能算是完整的历史。所以,对上述观点理解正确的只能是辩证地看待成果与代价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故本题答案选C项。

考点:文史常识?历史研究方法?辩证地看待成果与代价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5题14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明代,士大夫与皇帝发生冲突,其政治诉求不限于统治上层,而在于对民生、民风问题的深刻关切,展现出关怀民间社会的价值取向。与之相对,明代皇帝虽亦有许多敬天保民的言论,但是通观其政治实践,却时常展现出皇帝至尊、朕即朝廷的理路,展现出一种私天下的取向。“礼”被抗争之臣反复提及,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礼”与“理”二者相通,士大夫据“礼”成“理”,持守理在君上的政治价值观。明代士大夫虽因职官不同,具体政治诉求不一但就朝廷公共权力分配这一角度看去,都指向反对皇权专制极端化,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臣的这种诉求,并不是要求“虚君”,也远没有走到近代革命党人要求确立分权体制的程度,而是一种臣在文化层面对自身政治权力的正当性确认与有效性的期待。

——摘自李佳《论明代的君臣冲突》材料二时务学堂师生问答杨树谷(学生)问:“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读书至此,不免有疑。夫委贽为臣,当临难无苟免,何得不谏君于过,而竟以去云乎哉?虽曰当时人主不足以有为,而臣道之不可不尽也明矣。孟子之意究竟何如?”

教习梁(启超)批:(记)曰:“非特君择臣也,即臣亦择君。”又曰:“君使臣以礼。”夫臣者也,与君同办民事者也……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绝不为怪异也。自秦以后君权日尊,而臣之自视,以为我实君之奴隶。凡国事之应兴应革,民事之应损应益,君之所为应直谏犯颜者,而皆缄默阿谀为能,奴颜婢膝以容悦于其君,而“名节”二字扫地尽矣。至于今日,士气所以委靡不振,国势所以衰,罔不由是。此实千古最大关键矣。其亦未闻孟子之大义焉耳!

——摘编自梁启超《自立:梁启超论人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君臣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梁启超是如何论证孟子关于君臣关系思想的。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时务学堂师生以此为题展开讨论的历史背景。

【答案】(1)①君臣双方政治理念存在分歧;②士大夫具有较好的政治原则性,恪守“理在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