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基非晶合金非晶形成能力与塑性的改进

铜基非晶合金非晶形成能力与塑性的改进
铜基非晶合金非晶形成能力与塑性的改进

铜基非晶合金非晶形成能力与塑性的改进

可以由Cu43Zr43Al7Be7合成一种非晶合金。该合金有着大的过冷液相区(115℃)与可观的玻璃形成能力(Φ12mm)以极大的拉伸应变极限(8-9%),这些性质还未在其他的铜基非晶合金中共同被发现。由于原子尺度的差异,合金有着独特的结构特点,这可能是由于两相之间大的混合焓差异所导致的。这项研究论述了一种可能的机制,通过加入Al和Be元素来改变原子排列状态与原子尺度成分分离来同时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与塑性。

关键词:大块非晶合金液相分离塑性非晶形成能力

1.引言

由于经济性优于其他系的非晶合金,因而人们投入相当大的努力研究铜基非晶合金。然而,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GFA)与延展性成为了限制其更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

在Cu-Zr书安详非晶合金被发现以后,Wang et al.宣布了三元Zr-Cu-Al合金系在距三元共晶点很宽的区域有着低的熔点。而其中的Cu50Zr43Al7合金拥有3mm的临界铸件直径和在单向压缩情况下7%的塑性。依据混乱原则,第四种元素的加入将在提高合金系的GFA上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第四元素,如Ni,A g ,和Y,分别将三相合金系形成的四相非晶合金的GFA提高到6,8,10mm,塑性增加到4, 8, 4 %。

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与塑性在表面上看是两种相互矛盾相互影响的特性,当原子近似无序排列时合金拥有大的GFA。因此,要合成拥有大的玻璃形成能力的非晶合金,可以合理的增加与当前成分中原子尺寸有较大差距的次要元素。相比之下,高的塑性则需要原子松散排列。一般来说,当成分钟的不同性质的元素混合时则可以获得松散结构。这种观点认为,一种获得松散排列结构的方法便是通过增加与主要元素结合时混合焓差别很大的次要元素,来获得原子尺度成分分离。通过这种方法,Xu et al.引入了有着正的热焓的大的金属元素Y。当Y 代替Zr加入Cu46Zr47Al7合金中可形成临界直径为10mm的铸棒。相比来看,原子尺寸最小的Be元素的引入,是另外的一种通过加入第四种元素来影响原子排列的途径。

此次研究用Be元素作为第四元素加入到Cu50Zr43A l7合金中替代Cu形成

Cu43Zr43Al7Be7。。尽管上述的结构对GFA与塑性的需求来说是矛盾的,但是Be 元素加入到Cu50Zr43Al7使得合金的GFA(Φ12mm)与塑性(~7%)都有所增加。这篇文章说明了Be元素在和合金研发时可同时提高合金的GFA与塑性。希望有更详尽的论述能为同时提高合金的GFA与塑性的设计指明方向。

2.实验过程

将适量的Zr(低纯度海绵,99.2%),Al(99.99%)和Be(4 wt.% in Cu)在纯净的氩气环境中通过高压电弧熔炼,吸铸到不同直径的铜模型腔中,形成Cu43Zr43Al7Be7 (in at.%)铸锭。采用热差分析仪(DSC,PerkinElmer ,DSC7,USA)在流动的氩气环境中以每分30℃的升温速率测其热力学性质。DSC和X 射线衍射仪(XRD)使用Cu钯放射来测定合金的GFA。在直径为1mm长2mm 的试样上以10-4S-1的速率进行单向拉伸试验。这项工作的一大部分根据一切的成像与分析技术来确定成分中元素的含量。分析性的扫面电子显微镜(TEM)通过一个电子场发射枪(FEG-STEM, FEI TECNAI TM G2, 200 kV, Netherlands)与Fischione高角环形暗场探测器(HAADF)对装载在Ti格上的小的电化学制样进行扫描。这步方案与扫描单元结合,将会使得HADDF在STEM的模式下用高的分辨率进行分析。(探针大小<1nm)。

图1(a)给出了直径分别为12mm和15mm的带状与棒状试样的XRD花样。直径小于12mm的试样有着宽的漫反射峰,说明合金为非晶态。这是迄今为止所知道的铜基非晶合金中直径最大的。合金的另外一个显著的特征则是他的大的过冷液相区',Tx= ~115 °C(图1(a)中的插入)。图1(b)为准静态压缩时的应力-应变曲线,给出了大小为~2GPa的力和大的断裂应变.~8.5%。表1 列出了近来合金研究的其他的典型的热机械性能的对比。

图1

表1

3.结果与讨论。

图2(a)给出了直径为1mm的Cu43Zr43Al7Be7毛坯铸件在HRTEM下的图像。它给出了一个完整的非晶结构以及相比之下结构偶遇成分之间的波动与联系的显著不同。然而,如图2(b)所示,HAADF-STEM图像显示出一个黑灰对比的独立结构相。在HAADF-STEM模式下对试样进行扫描得到成分的周期性变化,如图2(c)所示,表明存在着一个分离相。如图2(b)所示的相位分离被

认为是由于合金元素(这里是Al和Be)和主要元素(Cu和Zr)混合焓相差很大。

Cu43Zr43Al7Be7中Al-Zr 和Al-Cu两对之间的混合焓分别为44和1kJ/mol(在图2(b)中的表所见)。因此,铝原子易于代替Cu与Zr结合。事实上,图2(a)中富AL区的位置与富Zr区一致。然而,由于TEM分析的局限性,这项研究结果不能确定Be的聚集。不过,鉴于知道Be与Zr(43kJ∕mol)和Cu(0 kJ∕mol)的集合焓,就差不多可以得知其余Al 的,Be的聚集特性应该与Al 的相似。因此,双向合金之间混合焓的差异引起了原子尺度的不均匀的混合,导致了局部组分分离。

图2

与局部组分分离有关的不均与混合能够使得局部原子排列密度减小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当Cu43Zr43Al7Be7合金局部相分离引起局部空缺结构时,结构发生改变,例如,在此期间过剩自由量的形成与纳米晶的增加。因此,过剩自由量与纳米晶开始在优先位置形成剪切带,为合金的塑性的增加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微观结构的变化能力可以通过测量整体的结晶激活能来测得。这表明有松散排列结构的合金有着低的结晶活化能与高的塑性或Cu50Zr43Al7合金的活化能大约为

280kJ∕mol,这大大的低于其他的有相似元素的非晶合金(350~420kJ/mol),如表1 所示,这将对高塑性合金的研制给予了支持。

考虑到少数的非晶合金能被铸成厘米级别的,尤其是铜合金,检测这些合金的GFA是有趣的。众所周知,有着大的GFA的非晶合金可以通过获得成分原子的随机密集排列来合成。原子的有效排列增进了非晶合金液相稳定性,可以用γ参量定量评估。因此,γ值在很久以来被用来预测GFA。除过散射,γ值与GFA 在文献中有着一个很强的依赖关系log(GFA) =8.39 + 22.07J。在Cu50-x Zr43Al7Be x合金系中,γ值和相关的GFA被测得,作为 Be成分含量的函数,试图去获悉Be成分含量与CFA之间的联系。如图3 所示,合金系的g值受到Be含量的严重影响---Be含量由0增加到7%相应的g值由0.143增加到0.440.相应的,铸件的临界直径由3mm增加到12mm。

然而,这种测得的GFA(12mm)与预测的得(21mm,γ=0.440)相比要小。Be 的存在且溶解入合金被认为引起这种失谐。然而,TEM分析的局限性使得无法精确的确定Be在原子尺度中数量与位置。因此,图2 中检测到的的原子尺度相分离支持同时使得GFA和塑性增进的合理的模型。

图3 图4

确信预测值与测得值之间的差异来自于二元相对,Be(Al)-Zr 和 Be(Al)- Cu之间的混合焓的差异,防止了元素的混合不均匀。由于与Zr有着大的副的混合焓,因此Be和Al易于与Zr结合,同时,他们易于被从Cu中置换出来,于是阻碍了Cu与Zr之间的结合。这意味着Be和Al空间分离合金系统的主要成分Cu和Zr,阻止合金系中主要的结晶相金属间化合物CuZr的形成。图4(a)中尽管合金原子排列为开放结构,但主要元素(Cu和Zr)被空间分离,这种原子尺度成分上的分离使得两个主要元素Cu和Zr的结合更为困难,当加入与Cu和Zr 结合混合焓相对小的元素时将回阻止晶化过程。如图4(b)所示。

4.结论。

总之,在Cu-Zr-Al合金系统中增加Be不仅促进合金的开放结构在原子尺度上的分离,同时还能抑制Cu-Zr由于Cu的局部分离所造成的结晶化现象,并且同时提高了合金的塑性与GFA。

5.致谢。

该研究成果由21世纪纳米结构材料技术发展边界计划(06K1501-01210)和韩国国家科技基础研究项目(R01-2004-000-10891-0)所认可。

大块非晶合金的超塑性成形技术及发展现状

本科生课程论文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大块非晶合金超塑性成形技术及研究现状 曾昭源 提交日期:2014、6、2 学生签名:曾昭源

大块非晶合金超塑性成形技术及研究现状 曾昭源 摘要:与晶态合金相比,大块非晶合金成形出来的零件在表面光洁度、强度、硬度、冲击断裂性能以及耐腐蚀性等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但是大块非晶合金的高强度、高硬度的特点使得其在室温下机加工困难、可塑性差、延伸率几乎为零,这大大制约了非晶合金的广泛应用。超塑性成形方法是利用大块非晶合金在过冷液相区下呈现牛顿粘性流动状态或近似的牛顿粘性流动状态而表现出优良的塑性的特点,实现对大块非晶合金的塑性加工。本文从大块非晶合金的超塑成形原理、影响非晶合金超塑性的因素以及该技术在精细零部件中的应用等方面对大块非晶合金超塑性成形技术进行综述,介绍大块非晶合金在上述三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研究主要考虑了温度和应变速率对大块非晶合金超塑性的影响,而对应力应变状态、加热速率等研究却很少涉及。同时说明了理论体系建立落后于实验研究是目前大块非晶合金超塑成形技术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大块非晶合金;过冷液相区;超塑性成形;温度;应变速率;精细零部件 1 大块非晶合金超塑性成形机理及其特点 大块非晶合金是指在结构上具有长程无序、短程有序和各向同性的特点,其原子在空间排列上不具有周期性和平移性,不存在晶态合金所特有的各种晶体缺陷的一类合金。[1]大块非晶合金在热力学上属于亚稳态材料,当温度升高时,会发生玻璃化转变,进而发生晶化反应。在玻璃转化温度与晶化开始温度之间存在一个50 ~150C 的温度区间,这个区间被称为过冷液相区。正是这一特殊区域的存在,使大块非晶合金可以在保持类似于液体结构的同时表现出具有一定粘度的与氧化物玻璃极为相似的性质,呈现牛顿粘性流动状态或近似的牛顿粘性流动状态,表现出优良的超塑性能。[2]因此,对于大块非晶合金,所谓的超塑性成形是指把合金的温度控制在过冷液相区的塑性成形。与传统的成形工艺相比,大块非晶合金超塑性成形机理成形出来的零件具有高强度、高精度、高表面光洁度的特点,适合应用于国防装备、航空航天器件、精密机械等领域精密零部件的制造。 2 影响大块非晶合金超塑性的因素 2.1 温度对大块非晶合金超塑变形的影响 以Zr41.25Ti13.75Cu12.5Ni10Be22.5大块非晶合金为例[3],由其图1所示为采用NETzsCH DSC204热分析仪测得的该非晶合金的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曲线可看出该大块非晶合金的过冷温度域为635.6K——710.4K。如图2为实验测得的zr基非晶合金在不同温度下的应力一应变曲线。

块体非晶合金材料的性能、应用及展望

块体非晶合金材料的性能、应用以及展望引言:非晶态合金又称为金属玻璃,具有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亚稳态结构特征。固态 时其原子的三维空间呈拓扑无序排列,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这种状态保持相对稳定。与传统的晶态合金相比,非晶合金具备很多优异的性能,如高强度、高硬度、耐磨和耐腐蚀等,因而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一、非晶合金的发展历程 自1960 年加州理工学院的P.Duwez 小组采用液态喷雾淬冷法以106K/s 的冷却速率从液态急冷获得Au-Si 非晶合金以来,人们主要通过提高冷却速度的方法来获得非晶态结构。由于受到高的临界冷却速率的限制,只能获得低维的非晶材料(非晶粉、丝、薄带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晶的应用,特别是阻碍了对其力学、物理等性能的研究。 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日本东北大学(Tohoku University)的T.Masumoto 和A.Inoue 等人发现了具有极低临界冷却速率的多元合金系列,如Mg-TM-Ln,Ln-AI-TM,Zr-AI-TM,Hf-AITM ,Ti-Zr-TM(Ln 为铡系元素,TM 为过渡族元素)。1993 年W.L.Johnson 等人发现了具有临界冷却速率低达1K/s 的Zr 基大块非晶合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非晶从只有几个微米到现在的厘米级别,现在已经有6 个体系(锆基: Zr41.2Ti13.8Cu12.5Ni10.0Be22.5, Zr55Al10Ni5Cu30;铂基:Pd40Cu30Ni10P20;钇基:Y36Sc20Al24Co20;钯基:Pt57.5Cu14.7Ni5.3P22.5;镁基:Mg54Cu26.5Ag8.5Gd11)临界尺度达到了20mm。 对非晶态的大量研究表明,非晶合金中不存在晶界、位错、层错等晶体缺陷,非晶合金具有传统的晶态金属所不具有的诸多优良性能,如良好的机械、物理、化学性能以及磁性能。鉴于大块非晶合金优良的力学、化学及物理性能以及在电子、机械、化工、国防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大块非晶合金的研制就具有重要的技术和经济价值,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 二、块体非晶合金的形成机理 1、合金的形成特点 合金熔体形成非晶态合金的过程与凝固结晶过程有较大的不同。非晶态合金在凝固时,随着冷速的增大和温度的降低,熔体连续地和整体地凝固成非晶合金。而晶态合金在凝固时,晶体的形成经历了形核和长大两个阶段,并且通过固液界面的运动从局部到整体逐步凝固结晶。 2、形成条件 按照传统的凝固理论,熔融的金属与合金在冷却过程中如果抑制了非均匀形核并跨越结晶区而被“冻结”,即可获得非晶态。要使金属或合金获得玻璃态组织,首先应使其熔体具有有利于形成玻璃态的合理结构,使原子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重新排列较为困难。这种结构与合金的种类、组元原子半径差及原子间结合的本性有关,取决于非晶形成过程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其次,应有适当高的冷却速率,减少或消除异质形核。以上分别为非晶形成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下面分别从结构条件、热力学条件以及动力学条件等方面详细论述。 2.1 结构条件 结构条件是影响非晶合金形成的主要因素。组元原子的半径差别越大,原子在无序密集排列时的密度越大,越有利于组成密集随机堆垛结构,位形改变就越困难,则越容易形成非晶。

非晶合金的制备方法

纳米非晶合金制备简介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几种非晶合金制备技术,其中包括水淬法、射流成型法、金属模铸造、复合爆炸焊接法及机械合金化法、粉末固结成形法等,并对各种制备技术的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块体金属玻璃块体金属玻璃的连接制备 Introduction of the Preparation amorphous alloy Abstract:In this paper, Several fabricating methods of bulk metallic glass matrix composites from both home and abroad were presented,such as water quenching method, jet molding, metal mold casting, composite explosive welding and mechanical alloying, powder consolidation and forming method,than Analysis and comparing these preparation techniques bulk metallic glass. Key words: bulk metallic glass, joining of bulk metallic glass, preparation 1.引言 非晶态合金也称金属玻璃,与晶态合金相比,其三维空间的原子排列呈拓扑无序状,结构上没有晶界与堆垛层错等缺陷存在,但原子的排列也不像理想气体那样的完全无序。非晶合金是以金属键作为其结构特征,虽然不存在长程有序,但在几个晶格常数范围内保持短程有序[1]。与非晶聚合物及无机非晶材料一样,非晶合金在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及力学性能方面是各向同性的,并随着温度的变化呈现连续性[2]。通常其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结构上呈拓扑密堆长程无序,但在长程无序的三维空间又无序的分布着短程有序的“晶态小集团”或“伪晶核”,其大小不超过几个晶格的范围;(2)不存在晶界、位错、层错等晶体缺陷;(3)具有非晶体的一般特性: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各向同性;(4)热力学上处于亚稳态,当处于晶化温度以上时将发生晶态结构相变,但晶化温度以下能长期稳定存在[3]。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Duwez教授是研究非晶合金最早的一个人,于1960年首次采用 快淬方法制得Au 70Si 30 非晶合金薄带[4][5]。1969年,Pond等[6]制备出具有一定宽度的连续 薄带状非晶合金,为大规模生产非晶合金提供了条件。至此为止,非晶合金材料由于受到冷却速度的限制,为保证热量快速散出,制得的非晶合金为薄带、薄片、细丝或粉末等。由于形状的限制,非晶合金材料的许多优良特性无法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发挥,人们希望得到可与晶态合金相比拟的大尺寸非晶合金,因此,随后很多人投入到开发新的制备非晶合金的方法中去,发明了许多固相非晶化技术,如机械合金化、离子束注入、氢吸收等。1974年,贝尔实验室的H. S. Chen[7]发表文章指出原子尺寸和混合热对玻璃合

新型铜基块体非晶合金Cu55-x Zr37Ti8Inx的制备及性能

Trans. Nonferrous Met. Soc. China 23(2013) 2989? 2993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novel Cu-based bulk metallic glasses Cu 55?x Zr 37Ti 8In x Jin-hong PI 1,2 , Ye PAN 1 , Ji-li WU 1, Lu ZHANG 1, Xian-cong HE 2 1. Jiangsu Key Laboratory for Advanced Metallic Materials,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1189, China; 2. Schoo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67, China Received 12 September 2012; accepted 18 May 2013 Abstract: The glassy rods were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in the Cu ?Zr ?Ti ?In alloy system by casting into a copper mold. The value of ΔT x reaches a maximum of 66 K for the BMG Cu 50Zr 37Ti 8In 5 alloy. The reasons for enhancing glass forming ability of Cu-based BMGs with the addition of indium were discussed from atomic size and thermodynamics. Alternatively, the BMG Cu 52Zr 37Ti 8In 3 exhibits the highest compressive strength (1981 MPa) and the best plasticity among glassy Cu 55?x Zr 37Ti 8In x (x ≤5). The total plastic deformation of Cu 52Zr 37Ti 8In 3 before fracture approaches 1.2%. Key words: Cu ?Zr ?Ti ?In alloy; indium; Cu-based alloy; bulk metallic glass; glass forming ability; mechanical properties 1 Introduction Bulk metallic glasses (BMGs) have excellent properties such as high strength [1], large elastic elongation [2], excellent corrosion resistance [3], good soft magnetic properties [4], smooth surface and viscous deformability [5]. Now, lots of BMGs with different composition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various systems such as Al-, Mg-, Zr-, Pd-, Ti-, Fe- and Cu-based alloys [6,7]. Compared with Zr- and Pd-based BMGs, Cu-based BMGs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due to their relative high glass forming ability (GFA), excellent mechan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low cost [8], and are also considered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in future. Therefore, designing new compositions of Cu-based BMGs and improving the properties of Cu-based BMGs are worthy to be studied. Up to date, Cu-based BMG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systems, such as Cu ?Zr ?Ti [9], Cu ?Zr ?Al [10] and Cu ?Zr ?Ag [11]. Since the Cu-based BMGs in Cu ?Zr ?Ti system have relative high GFA [3] without noble metals, such as Pd and Ag, many researchers have shown interest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is alloy system and in improving its GFA by minor alloying [12,13]. However, no Cu-based BMGs in Cu ?Zr ?Ti ?In system were reported according to the published references. According to Ref. [14], the atomic radii of Cu, Zr, Ti, and In are 0.127, 0.160, 0.145, and 0.162 nm, respectively. And the mixture heat of In ?Cu, In ?Zr and In ?Ti are 10, ?25 and ?5 kJ/mol, respectively [15]. As we know, the GFA can be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large negative heat of mixing among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10]. Therefore, the atomic size range is expanded and the mixing heat may be reduced after the addition of element In, which may be favorable for improving GFA. Additionally, ZHENG et al [16] successfully enhanced the ductility of Ti-based BMG by adding soft atom, element In. Therefore, a new series of BMGs in Cu ?Zr ?Ti ?In systems were fabricated and characterized using Cu 55Zr 37Ti 8, of which the critical size is 3 mm in diameter, as a starting material [17] in this work. 2 Experimental Mixtures of pure elements (the purity is between 99% and 99.99%) with the nominal composition of Cu 55?x Zr 37Ti 8In x (x ≤5) were arc-melted under a Ti-gettered argon atmosphere. In order to ensure chemical homogeneity of ingots, each ingot was melted at least four times. Subsequently, the arc-melted ingot was re-melted and cast into a rod-shaped cavity in a Foundation item: Project (50971041) support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Ye PAN; Tel: +86-25-52090681; E-mail: panye@https://www.360docs.net/doc/ba17384306.html, DOI: 10.1016/S1003-6326(13)62825-3

非晶合金研究综述

非晶态合金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综述 [摘要]:概述了非晶态材料的发展历史及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从成分结构条件、热力学条件、动力学条件等方面阐述了大块非晶合金的形成机制。介绍了非晶合金的制备方法,并比较了其产业化的可行性。同时综述了大块非晶合金优异的性能和应用前景。 [Abstract]:An overview of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non crystalline material and the field,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bulk amorphous alloys was expounded from the aspects of component structure condition, thermodynamic conditions, dynamic conditions etc.. Introduced the preparation method of amorphous alloy, and the feasibility of its industrialization. The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 of bulk amorphous alloys with excellent and review. 1.引言 非晶态合金是指不具有长程有序但短程有序的金属合金,又由于其具有金属合金的一些特性,故它们也被称为玻璃态合金或者非结晶合金,属于非晶态材料中新兴的分支[1]。 非晶态合金长程无序但短程有序,是指原子在空间排列上不呈周期性和平移对称性,但在1~2nm的微小尺度内与近邻或次近邻原子间的键合(如配位数、原子间距、键角和键长等参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短程有序又可分为化学短程有序和几何短程有序。化学短程有序是指合金元素的混乱状态,即每个合金原子周围的化学成分与平均成分不同的度量;几何短程有序包括拓扑短程有序和畸变短程有序[2]。 非晶态合金与晶态合金一样,都是多组元的合金体系,但是与晶态合金中原子的周期性排列不同,在非晶态合金中,原子的排列不具有长程有序的特点,而仅在单个原子的附近具有一定程度的短程有序,如图1.1所示[3]。非晶态合金独特的原子排列结构使得它具有了显著区别于晶态合金的物理、化学和力学行为[4-7]。因此,非晶态合金作为一种完全不同于晶态合金的新材料具有科学研究上的重要价值[8]。另外,非晶态合金具有某些优异的性能,如高强度、高弹性、耐腐蚀、热成型性能好,等等,这使得非晶态合金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9-10]。例如,与传统的工程材料相比,非晶态合金就综合了晶态合金在力学性能方面的高强度和工程塑料高弹性的优点,如图1.2所示。因此,近年来世界各研究单位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力量和经费,对非晶态合金的形成理论、制备工艺和性能表征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11-14]。对非晶态合金的研究已成为当代材料科学发展的一个最活跃、最令人激动的方向[15-16]。

镁合金使用寿命以及性能特点

如何提高镁合金的耐高温性能? 镁合金在汽车制造、航空工业等方面的应用要求具有一定的高温性能和抗蠕变性能,稀土镁合金(AE系列)能提高合金的高温强度和蠕变强度。研究表明,加入一定量的锡可改善合金的高温强度;加人硅可改善合金的蟠变强度;加人鳃可提高合金的高温(超过300℃)性能;加入银可提高合金的高温强度和蠕变强度。 在Mg-5Al-1 Zn-1 Si合金中加人0.5%(质量分数)的锑,使合金在150℃时的强度从168 MPa上升到178MPa,屈服强度也从81 MP。上升到90MPa,抗冲击韧性值从21J上升到30J。 稀土会使镁合金的室温性能变差,为此,加人一些短纤维、晶须、颗粒等复合材料,以改善合金的室温和高温性能。在Mg-/Li合金中加人一定的Mg0/Mg 2 Si颗粒,使合金的高温抗蠕变。性能在温度达210℃前得到显著改善,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改善效果更为明显。 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外壳等在一定的工作温度范围内,要求其尺寸稳定性(抗蠕变性能)要好。与现有的工程塑料相比,不会因环境改变而改变的镁基耐高温复合材料的性能优势可得到充分施展。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真空(或保护性气氛)浸渗法、粉末冶金法、薄膜冶金法、搅拌铸造法。 提高镁合金材料使用寿命有何技术措施? 镁是活泼的金属元素,标准电极电位为负值,且绝对值很大,导致镁及镁合金的耐腐蚀性很差,这阻碍了镁合金产品在应用中发挥优势,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镁合金腐蚀的直接原因是合金元素及杂质元素的引入导致镁合金中出现第二相。镁合金的腐蚀形态有:电偶腐蚀、点蚀、应力腐蚀开裂、晶间腐蚀和丝状腐蚀以及高温氧化。镁合金发生电化学腐蚀与溶液的pH值、溶液的性质、合金的成分及所处的环境有关。 为提高镁合金材料的使用寿命,应控制冶金因素以提高镁合金的耐腐蚀性,具体包括合金元素、杂质元素、相组成和微结构。表面处理技术的研究,如镁合金的化学转化处理、阳极氧化、等离子微弧阳极氧化、金属镀层和物理气相沉积涂层技术等,为等离子技术提高镁合金的耐腐蚀性带来了新的生机。为改善镁合金的耐腐蚀性能,有人采用离子注人、激光退火和快速凝固新工艺,特点是使金属表面形成一层成分均匀的、无定形的表面结构膜。 采用高频感应对镁合金进行表面合金化处理的研究结果令人满意,通过对ZM5镁合金样品在4OkHz的高频感应炉加热处理后空冷到室温,与未经感应处理的样品相比,其耐腐蚀性能大幅度提高,表层组织相结构的变化可有效地抑制镁合金的整体腐蚀。 微弧氧化技术是另一种新型的金属表面处理技术,其原理是将材料置于电解质溶液中,利用高电流高电压的作用,在基体金属表面上生成一层基体金属氧化物陶瓷层,且致密无缺陷,以提高金属的防腐蚀性能。MB8镁合金的实验表明,微弧氧化陶瓷层厚度与提高耐腐蚀性能的关系不大,非晶态氧化镁陶瓷层的耐腐蚀性能优于晶态氧化镁陶瓷层。 镁基大块非晶合金有何特点? 非晶态合金具有良好的性能。传统的非晶态合金是高速急冷(冷速大于105K/s)条件下形成的,呈粉状、(纤维)丝状、薄带或薄膜(最大厚度不超过50μm)形态,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大块非晶是指在三维尺寸都大于1mm的合金块体。镁基大块非晶合金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低密度,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轻质高强度材料。有报道称,用水淬法能制备出直径 为12 mm的镁基大块非晶合金—Mg 65Y 10 Cr 15 Pd 5 。镁基大块非晶合金在373K的温度下,屈服应 力为550MPa;在室温下为822MPa,硬度为HV220。对镁基大块非晶合金Mg 80Y 10 Cu 10 。的试验发 现,其伸长率为7%。

大块非晶合金形成的控制因素与制备技术

大块非晶合金形成的控制因素与制备技术 Con tro l Facto rs and M anufactu ring T echno logy of B u lk Am o rp hou s A lloys D evelopm en t 司鹏程 饶雄 李细江 王健 张荻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教委高温材料及高温测试开放实验室) Si Pengcheng R ao X i ong L i X ijiang W ang J ian Zhang D i (Open L abo rato ry of State Educati on Comm issi on of Ch ina of H igh T em peratu re M aterials and T ests) [摘要] 综合评述了大块非晶合金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和提高玻璃形成能力的机制。简介制备大块非晶合金的技术及其组织结构与性能特点。提出进一步开展计算机辅助合金设计,以寻求具有极大玻璃形成能力的合金系统,采用铸造成型以促进实用化进程。 关键词 大块非晶合金 玻璃形成能力 控制因素 合金设计 [Abstract] Som e con tro l facto rs and m echan is m s of glass2fo r m ing ab ility of bu lk am o r2 phou s alloys have been critically review ed1V ari ou s m anufactu ring techno logy and m icro structu re and m echan ical p roperties of bu lk am o rphou s w ere in troduced in b rief1R esearch ing fo r com pu ter aided alloy design of bu lk am o rp hou s alloy system s w ith ex trem ely h igh glass2fo r m ing ab ility and adop ting cast p rocess to facilitate p ractical app licati on s w ere p ropo sed1 Keywords bu lk am o rp hou s alloys glass2fo r m ing ab ility con tro l facto rs alloy design 1 前言 自1960年首次采用喷枪法获得非晶态A u70Si30合金以来,在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方面已积累了大量资料[1~3]。非晶材料包括非晶聚合物、无机非晶材料与非晶合金的广阔领域,其通性是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能的各向同性和随温度变化的连续性,在热力学上处于介稳状态,在晶化温度以上即可克服一定大小的能垒而转变成晶态。组成非晶物质的分子、原子的空间排列不呈现周期性和平移对称性,即不存在长程有序,结构上无晶界与堆垛层错等缺陷,但它与理想气体的完全无序不同,呈短程有序,其尺寸应小于115±nm以区别于微晶。 由合金熔体连续冷却而获得的非晶固体也称为金属玻璃。绝大多数的合金的玻璃形成临界冷速(R c)均在104~106K s范围内,因而三十多年来都是利用急冷技术获得低维的(厚度或直径≤100Λm左右)非晶材料,即形状和尺寸限于粉末状、细丝状、薄带状或表面薄膜。为了克服非晶合金材料的形状和尺寸的限制,人们在近十余年来为制备大块非晶合金作了不懈的努力。由于大块非晶合金的研制具有重大的技术与经济价值,作为特殊结构材料使用时具有优异的力学、物理与化学性能,例如大块非晶Zr2T i2Cu2Be合金系[4]具有高的屈服强度,大的弹性应变极限(约2%),屈服前基本上完全弹性,屈服时完全塑性,无加工硬化现象,高的疲劳抗力,耐磨性及耐蚀性等,是十分诱人的研究领域,然而在理论上和技术上又是相当困难的问题。本文拟就获得大块非晶合金的形成条件与控制因素、制备技术与组织、性能及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2 制备大块非晶合金的主要控制因素 探求象氧化物玻璃那样具有很大玻璃形成能力的大块非晶合金是材料研究者长期企盼的愿望,然而迄今关于大块非晶合金的成分设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尚未成熟,因而进展缓慢。 由于制备非晶合金粉末的技术早已发展,故许多研 ? 3 ?

铜模铸造大块镁基非晶合金的研究与发展_肖同娜

铜模铸造大块镁基非晶合金的研究与发展 肖同娜,秦春玲,王志峰,刘丽,赵维民 (河北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130) 摘要:近年来,随着航空航天及汽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材料的轻质高强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镁合金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抗冲击、易回收、散热好、电磁屏蔽性好以及资源丰富等优点。镁基非晶合金无晶界、位错等缺陷,具有更优异的力学性能,在航空航天、汽车、精密制造、电子通讯与计算机、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大块镁基非晶合金材料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主要对铜模铸造法制备的不同成分的大块镁基非晶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力学性能以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镁;铜模铸造;非晶合金;力学性能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Mg-Based Bulk Metallic Glass with Copper Casting XIAO Tong-na, QIN Chun-ling, WANG Zhi-feng, LIU Li, ZHAO Wei-min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13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erospace and automotive areas, the materials with light weight and high strength properties have been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Magnesium alloys have many advantageous properties such as low density, high specific strength, high impact resistance, easy to recycle, good heat dissipation and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resource-rich and so on. Owing to the chemically homogeneous single-phase nature, Mg-based bulk amorphous alloys exhibit superior strength, low Young’s modulus and good corrosion resistance,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ir corresponding crystalline alloys. These properties together with being easy to process in a viscous state make them highly promising as an advanced material, such as in the aerospace, automobile,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and biomedical fields. Research on Mg-based amorphous alloys have become current and even future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is paper, the glass-forming ability,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research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of the Mg-based bulk amorphous alloys fabricated by copper mold casting are reviewed. Key words: magnesium; copper mold casting; amorphous alloys; mechanical properties 1960年美国的Klement等人[1]采用喷枪技术来急冷金属液体的方法,以106K/s的冷却速率制备 基金项目:河北省“百人计划”,编号:E2012100009;天津市科技支撑重点项目,编号:12ZCZDGX46100;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E2012202017。 通讯作者:秦春玲,教授, E-mail: chunlingqin@https://www.360docs.net/doc/ba17384306.html,。

非晶材料文献综述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题目:Ti基非晶合金的制备以及低温力学性能 姓名:孙驰 学院:材料学院 班级:04320701 指导教师:程焕武

Ti基非晶合金的制备以及低温力学性能文献综述 1.非晶合金 1.1非晶合金概述 非晶合金材料是20世纪后期材料学领域发展迅速的新型材料,是亚稳金属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组成物的原子模型考虑,物质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有序结构,另一类为无序结构。晶体为典型的有序结构,而气态,液态和非晶态固体都属于无序结构。在非晶体中的原子,分子的空间排列不呈现周期性和平移对称性,晶态长程有序受到破坏,知识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关联作用,使其在几个原子间距的区间内仍然保持着有序特征,即具有短程有序,人们把这样一类特殊的物质状态统称为非晶态[1]。 非晶合金长程无序但短程有序,是指原子在空间排列上不呈周期性和平移对称性,但在1-2nm的微小尺度内,与近邻或次近邻原子间的键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短程有序可分为化学短程有序和几何短程有序。化学短程有序是指合金元素的混乱状态,即每个合金原子周围的化学成分与平均成分不同的度量;几何短程有序包括拓扑短程序和畸变短程序。非晶合金的微观结构与液态金属相似,但又非完全相同,液态金属的短程有序范围约为4个原子间距,而非晶合金约为5-6个原子间距,前者中原子可以做大于原子间距的热运动,后者的原子主要做运动距离小于一个原子间距的热运动。非晶合金结构特征可以用径向分布函数RDF(r)=4πr2ρ(r)加以描述。它表示以某个原子为中心,在半径r,厚度为d(r)的球壳内的平均原子数。非晶合金的RDF(r)上出现清晰的第一峰和第二峰,没有可分辨的其它峰出现。在X射线衍射谱上,不存在晶体所特有的尖锐衍射峰,而是出现宽展的馒头峰。它的电子衍射花样是由较宽的晕和弥散的环组成,不存在表征晶态的任何斑点和条纹[2]。 1.2非晶合金与块状非晶合金的发展历史 历史上第一次制备出非晶的是Kramer于1938年利用蒸发沉积的方法实现的,此后不久,Brenner等声称用电沉积法制备出了Ni-P非晶合金。1960年 Duwez等人用快速凝固方法第一次制备出了Au 75Si 25 非晶合金,这标志了非晶 合金的诞生,这种快速凝固法是将Au 75Si 25 金属直接喷射到Cu基底上直接激冷

国内(非晶合金-金属玻璃)发明专利

序号申请号专利名称 101134736.8低密度块状金属玻璃 203112932.3利用快速冷却技术制备块体金属玻璃的方法 302104348.5具有超大过冷区间的稀土铁基软磁金属玻璃 403117042.0金属玻璃视液镜或油窗的烧结方法 591111282.0金属玻璃观察镜烧结工艺 693110273.1金属玻璃制品 794191971.4含铍金属玻璃的形成 897197553.1用于机械共振式标志器监视系统的金属玻璃合金901103950.7新一代金属玻璃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 1000814333.1过渡金属玻璃陶瓷增益介质 1100814770.1电化学过程用的无定形金属/金属玻璃电极12200710120355.4一种金属玻璃包覆金属丝复合材料的连续制备设备与工艺13200610144247.6一种塑性增强的大块金属玻璃材料及其制备方法14200710062739.5一种锆基块体金属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15200510049355.0压力诱导通过高温高压制备大块金属玻璃的方法16200510027266.6钇基块体金属玻璃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17200510027265.1具有磁热效应的镝(或钆)基块体金属玻璃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18200510020016.X 金属玻璃熔体的铸造成形方法及其装置 19200480027769.7金属玻璃体、其制造方法及装置 20200580009448.9金属玻璃叠层体、其制造方法及其应用 序号申请号专利名称21200610117313.0高强度Ni-Nb二元块体金属玻璃 22200580016993.0金属玻璃的成形方法 23200580016922.0在锆基金属玻璃表面上形成薄膜的方法以及锆基金属玻璃部件24200580016923.5锆基金属玻璃制品的表面着色方法 25200610162051.X金属玻璃专用纳米铁粉 26200510130556.3一种镍基块体金属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27200610130552.X镁基金属玻璃和硼粉烧结制备MgB2块体材料28200710064498.8一种电化学腐蚀金属丝制备多孔块体金属玻璃的方法29200580039078.3用于制造金属玻璃膜的溅射靶及其制造方法30200610085409.3大块金属玻璃复合材料中树枝晶球化的方法31201110099685.6具有拉伸塑性的大尺寸金属玻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铜基非晶合金非晶形成能力与塑性的改进

铜基非晶合金非晶形成能力与塑性的改进 可以由Cu43Zr43Al7Be7合成一种非晶合金。该合金有着大的过冷液相区(115℃)与可观的玻璃形成能力(Φ12mm)以极大的拉伸应变极限(8-9%),这些性质还未在其他的铜基非晶合金中共同被发现。由于原子尺度的差异,合金有着独特的结构特点,这可能是由于两相之间大的混合焓差异所导致的。这项研究论述了一种可能的机制,通过加入Al和Be元素来改变原子排列状态与原子尺度成分分离来同时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与塑性。 关键词:大块非晶合金液相分离塑性非晶形成能力 1.引言 由于经济性优于其他系的非晶合金,因而人们投入相当大的努力研究铜基非晶合金。然而,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GFA)与延展性成为了限制其更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 在Cu-Zr书安详非晶合金被发现以后,Wang et al.宣布了三元Zr-Cu-Al合金系在距三元共晶点很宽的区域有着低的熔点。而其中的Cu50Zr43Al7合金拥有3mm的临界铸件直径和在单向压缩情况下7%的塑性。依据混乱原则,第四种元素的加入将在提高合金系的GFA上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第四元素,如Ni,A g ,和Y,分别将三相合金系形成的四相非晶合金的GFA提高到6,8,10mm,塑性增加到4, 8, 4 %。 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与塑性在表面上看是两种相互矛盾相互影响的特性,当原子近似无序排列时合金拥有大的GFA。因此,要合成拥有大的玻璃形成能力的非晶合金,可以合理的增加与当前成分中原子尺寸有较大差距的次要元素。相比之下,高的塑性则需要原子松散排列。一般来说,当成分钟的不同性质的元素混合时则可以获得松散结构。这种观点认为,一种获得松散排列结构的方法便是通过增加与主要元素结合时混合焓差别很大的次要元素,来获得原子尺度成分分离。通过这种方法,Xu et al.引入了有着正的热焓的大的金属元素Y。当Y 代替Zr加入Cu46Zr47Al7合金中可形成临界直径为10mm的铸棒。相比来看,原子尺寸最小的Be元素的引入,是另外的一种通过加入第四种元素来影响原子排列的途径。 此次研究用Be元素作为第四元素加入到Cu50Zr43A l7合金中替代Cu形成

项目名称块体非晶合金的原子结构与强韧化机理

项目名称:块体非晶合金的原子结构与强韧化机理 推荐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项目简介: 块体非晶合金(BMG)具有传统材料无法实现的高比强度、大弹性变形、耐蚀耐磨、优异软磁等优异性能。在航空航天、精密机械、能源化工、信息和生物材料等领域都显示出了重要应用价值。 BMG的优异性能在于其特殊的原子排列结构,但目前人们对这方面的认识还很不清楚。因此,2005年《Science》将玻璃转变和玻璃的结构本质列为人类面临的125个主要科学问题之一。另一方面,BMG以其高强度而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受载时又很容易发生非均匀变形而突然脆断,严重限制了它在工程领域的运用。因而如何提高BMG的强韧性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为此,我们在"863"、"973"、国家自然基金和教育部创新引智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利用高分辨电镜和同步辐射等技术、逆蒙特卡罗模拟和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AIMD)等方法对BMG原子层次上的堆垛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系统研究了含纳米、微米级晶体相的BMG强韧化和加工硬化问题,发展了一系列新型高性能块体非晶合金复合材料。该成果创新点如下: 1.创新性地运用AIMD等先进计算模拟方法,解决了多组元BMG原子结构难以准确描述的难题。在分析大量BMG中原子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非晶合金原子堆垛普适模型。揭示了非晶原子堆垛是在球周期对称分布上叠加中程序尺度上的一维平移对称分布。这种呈壳层状分布的原子堆垛规律不受非晶合金组元种类、原子尺寸以及组元之间的化学作用等因素影响,代表了非晶合金原子结构上的一个普遍特征。由此,非晶转变是由液体结构对称转变到非晶结构对称的过程。并在分析大量BMG结构和性能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非晶合金的结构性能关联。 2.通过在BMG中引入"形变诱导相变"的概念,内生形成了可在形变下产生马氏体相变的晶态增强相,研制出了具有大拉伸塑性和加工硬化能力的BMG复合材料。并发现通过对亚稳母相层错能的调控可以优化复合材料性能,非晶复合材料中的形变诱导相变表现为应变控制的马氏体相变特点,复合材料的加工硬化来源于晶态增强相对于非晶基体应变软化的有效补偿。该结果被Science发文评述认为:“相变韧塑化非晶复合材料极大的提升了非晶合金的潜在结构应用,并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研究方向”。同时被Nature出版集团-亚洲材料(nature publishing group (npg)-Asia Materials)评述为近期材料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评述中称“该论文为在其它合金体系中开发大韧塑性非晶合金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并对非晶态合金材料的实际工程应用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揭示了非晶复合材料中非晶基体、不同特征晶态相的竞争机制和组织调控机理,阐明了非晶复合材料组织中稳态及亚稳相生产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条件,通过合金化、控制凝固改变晶体相的析出趋势、晶格错配度、形核核长大特征,研究了不同特性晶态相、以及不同体积分数、分布状态对非晶复合材料整体力学性能的影响,开发出了组织、性能可控,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大尺寸块体非晶复合材料。 该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89篇,总引用2902次。在Advanced Materials、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一流期刊发表的8篇代表论文被SCI 引用746次,他引582次,单偏他引最高160次。项目成果被邀请在包括国际块体非晶大会50分钟大会主旨报告在内的国际会议特邀报告20余次。或国家发明专利22项。获国际权威学者在Science、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MaterialsToday等期刊上正面评述10余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