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

西周的学校,大概可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国学中,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泮宫)。

西周文化教育特点:学在官府。

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

孔子的人性论主张是“性相近,习相远”。

关于教育对象,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孔子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以“仁”和“礼”为核心,以“孝”为基础的。

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也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

最早、最完整的蒙学课本:《急就篇》。

董仲舒流传至今的书只有《春秋繁露》。

国子寺以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和设置专门的教育行政长官的开始,标志着我国古代封建教育已经发展到了能独立与其他部门的时代。

唐代的专门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

唐代科举考试经常采用的方法:帖经、墨义、策问、诗赋。

北宋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

元代中央官学在京师设有: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

回回国子学专门培养诸官衙译史人才为目的。

朱熹认为,八岁至十五岁是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教学内容是“学其事”。

十五岁以后是大学阶段,就是要在小学“学其事”的基础上“明其理”。

朱子读书法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沿袭到元明时期,使用最普遍、流传最长远的蒙养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1818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开设了第一所教会学校:马礼逊学堂。

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会会员、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创办了第一所女校。

洋务运动中遍设的洋务学堂有三类:方言学堂(外国语学堂)、技术学堂、军事学堂。

军事学堂以天津水师学堂为最早。

“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广的学制。

《大同书》论述了康有为的理想学制,其体系是:人本院、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

梁启超的著作:《论科举》《论女学》《论幼学》《论师范》

梁启超的“三育”: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改革:发布教育改革令;颁布新的教育方针;制定新学制系统、改革旧课程。

蔡元培的“五育”思想,也叫完全之人格教育思想,包括:体育(军国民教育)、智育(实利主义者教育)、德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

成均之学

我国五帝时代(约公元前2700年)已有大学,名叫“成均”。“成均”的名称最初见于《周礼》《礼记》二书,董仲舒最早提出“成均”是五帝之大学的观点。汉代学者郑玄认为“均,调也,音师主调七音。”成均作为实施乐教之地,已不是生产劳动的场所,而是在生产之外进行的,具有一定独立形态的教育机构。这可以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由孔子提出的关于教育对象的观点。他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能入学,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只要诚心求教,潜心问学,都热心教诲,不管他们过去的经历和表现,一视同仁。

化性起伪

由荀子提出,即任何人的道德观念,皆非本性固有,而是“积伪”的结果,也就是由“性”向“伪”转化的结果。荀子强调了教育的意义,认为人的贵贱、智愚。贫富都决定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兼陈中衡

“兼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方面或各种情况都展示出来,摆列开来。“中衡”就是通过比较权衡而确定或选择适当的、中正的,有时也简称为“兼权”。这是对孔子“叩两端”思想的发展,含有辩证法的因素。但是荀子不知道揭示矛盾,解决矛盾。他权衡事物的标准不是客观实践,而是“道”或“礼义”,带有折中调和色彩,削弱了这种思想方法的积极意义。

吏师制度

吏师制度的推行是以法家政治、教育主张为思想基础的,以在职官吏充当教师、以国家法令为中心教学内容的教育制度。在秦禁私学之后,吏师制度作为秦王朝的基本教育形式显得一枝独秀。

秦朝时,因为关于如何治理国家,法家和儒家政见不一,发生了严重分歧和争论,李斯要求禁私学,以求得教育上的统一和对教育的控制,于是实行吏师制度这一基本教育形式。由近年来出土的云梦秦简可知,秦设有专门培养文书事务人员的场所,称为“学室”,“学室”中的学生称为“史子”,训练“史子”的是秦朝政府中管理文书、档案、书记的小官“史”。“史子”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明习法令。

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正是党锢之争达到最高峰的时候,一所新型中央官学设立于皇宫鸿都门内,这就是鸿都门学。鸿都门学是汉代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门学校,为后世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同时打破了儒学独尊的局面。

书院

书院是中国自北宋到清代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在这一时期中,在政治上和教育上都有其重要地位,起过重大作用。“书院”名称启用于唐代,其性质有官办、私办两种。官方设立的有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等,但那时还不是聚徒讲学的教育组织,而是校刊、收藏经籍的场所。私人所建书院,如张九宗书院、李宽中秀才书院等,则是读书人自己治学的地方,虽然也有皇寮书院等少数书院有了一些讲学活动,但不甚普遍,规模很小,未形成制度。

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1962年创设于北京,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学生都是从满族亲贵中选取的十三四岁少年。自1866年增设算学馆后,同文馆转变为综合型学校。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停办。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年,直隶南皮人,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担任清朝的重要官职,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1907年任军机大臣,管理学部事务,总揽了全国教育大权。他的教育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整顿封建传统教育;二是兴办洋务教育;三是制定和推行新教育制度。1909年病卒,谥号“文襄”,其著作收录在《张文襄公文集》。

《劝学篇》

《劝学篇》是张之洞的代表作品,发表于1898年3月,政治维新变法运动将进入高潮的时候。张之洞虽然同情变法,但是更惧怕变法会危害清廷统治,于是“劝学”,希望达到“规时势,综本末”以“教士化民”的目的。全书内容分为内篇与外篇两大部分,共24篇。光绪皇帝称赞它,是因为它维护皇权、维护三纲的良苦用心,维新派抨击它,是因为它正是针对日益高涨的变法运动,处心积虑的要扑灭这股新生革命的热潮。

万木草堂

1891年到1895年由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设立,是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形成变法理论,培养变法人才的重要阵地。康有为在这个学堂讲学四年,课程内容中西兼学,又分为内课、外课,既有中国经史、诸子之学,也有包括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内的西学,是德、智、体、美兼而有之。

庚款兴学

1908年7月,美国通知清政府可以庚子赔款之半“还赠”中国。1909年,美国政府与清政府外交部商定,用退还的庚款作为派遣中国赴美留学生之用。1911年,在北京设立清华留学预备学校,陆续派遣学生赴美留学,这就是庚款兴学。美国庚款兴学的目的,并不是要发展中国的教育,而是培植效忠于美帝国主义的“中国领袖”,培养在华代理人,以便用“最圆满和最巧妙”的方式来控制中国的发展,是一种在知识与精神方面支配中国的形式。

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学校设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四院。后三院相互衔接、逐年递增,形成了我国学制的大、中、小三级雏形,培养内政、外交、理财等人才,为我国近现代工业交通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1921年改名为交通大学,1957年分为上海、西安两部分,1959年独立为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

爱国学社

1902年11月成立,由从南洋公学退学学生组成,蔡元培为总理,实行学生自治。爱国学社与清朝政府官办学堂最大的区别是师生在校高谈革命,学生可以议论时政、演说集会。学堂无读经科,课程“重精神教育以自由独立为主”。教员都是全国有名的学者和爱国人士,课程有数学、国文、历史、地理、理科、英文、经济、政治、法理、体育等。为了扩大影响,爱国学社还办了一些刊物,如《童子世界》、《学生世界》,还接管了《苏报》。1903年,《苏报》案发生,爱国学社被迫解散。

爱国女学

中国教育会成立以后,蔡元培、蒋观云等于1902年冬在上海创办爱国女学,他们认为革命是救治满清腐朽政治的良方,提倡革命精神不分男女。爱国女学与爱国学社一样,都是中国教育会领导下,培养革命的骨干的学校。学校重视革命精神的培养,课程有外语、理化、代数、几何、法国革命史等,尤其重视军事体育和有关军事活动技能的训练。爱国女学为辛亥革命培养了一批坚强的女战士。

私学产生的意义:

1.私学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上学校从王公官府中解放出来。

2.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3.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4.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光辉的成就,在中国教育世上有重要贡献。

孔子的道德教育原则:

1.立志乐道

2.自省自克

3.身体力行

4.改过迁善

孟子的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1.持志养气

2.反求诸己

3.改过迁善

4.刻苦锻炼

孟子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自求自得

2.专心有恒

3.启发引导

4.循序渐进

荀子的教学主张:

1.积微见著,积善成德

2.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3.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董仲舒为汉王朝设计的三大文教政策:

1.兴设学校“养士”,改革选士制度。

2.兴教化,正万民。

3.“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统治思想。

《颜氏家训》关于家庭教育的主张:

1.家庭奠基,父母有责

2.教儿婴孩,勿失良机

3.偏宠有害,严教是爱

4.注意环境的影响

5.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

6.重视儿童心理观察

唐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1.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封建学制体系

2.学校与科举的关系极为密切

3.扩大了国际国内文化教育的交流

北宋的三次兴学:

1.庆历兴学

组织者:范仲淹

内容:①令州县立学

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

③改革大学

2.熙宁元丰兴学

组织者:王安石

内容:①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②整顿地方学校

③颁布《三经新义》

④设施专门学校

⑤改革科举制度

3.崇宁兴学

组织者:蔡京

内容:①扩大太学规模

②普遍设立地方官学

③创立多种专门学校,除原有太学外增添培养皇室宗亲的宗学

书院的组织、教学和学规:

1.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2.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临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争辩,特别是南宋以后书院盛行“讲会”

制度,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

3.书院讲学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限制

4.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5.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间感情相当深厚

清末教育腐败没落的表现:

1.科举制度的腐败

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也空疏腐化

3.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太平天国文教改革措施:

1.实行普遍的平等教育

2.改革教育内容,编辑新教材

3.改革考试制度

4.文风与文字改革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1.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2.设立京师大学堂

3.改革书院,筹办各级各类学校

4.派人出国游学

5.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1.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废除

2.清末新学制的建立

3.清末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

4.教育宗旨的厘定

5.新教育制度的意义、实质和新学堂的兴办

6.书院、私塾的改革

孔子的历史贡献:

1.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

5.他总结了教育的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

等都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6.倡导尊师爱生,树立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典型形象。

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思想:

1.因材施教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即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的掌握学生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了解学生,深入学生,细心观察,有的放矢,教育教学要符合学生实际;对学生既要有共同的要求,有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专长,适应个别差异性,使各尽其才。

2.启发诱导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对的,限制或压抑学生的积极性更是十分有害的。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但是孔子的启发式仍是比较原始简单的“原型启发”,用的主要是类比和比喻,不能做过高评价。

3.学思并重

这项原则主要是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他认为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惘而不明,之思考不学习就会空乏而不实。这种见解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已初步解释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4.由博返约

这项原则主要是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或者说解决知识的广博与专一的矛盾。他认为见识多,思路广,对事物的理解就会深刻而全面,解决问题就会左右逢源;能够“一以贯之”,就能以简驭繁,触类旁通。

孔子关于教师的论述: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教师,首要条件是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教师必须先学好,然后才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学好是为了教好,所以“诲人不倦”是教师最宝贵的品格,是最崇高的精神境界。

2.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

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怀着深厚的感情。孔子对待学生真诚无私,传授知识毫无保留。孔子提倡师生平等,“当仁不让于师”。

3.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孔子特别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做学生的表率。没有身教的言教会变成空洞的说教,失掉教育的力量,甚至会使学生感到教师言不由衷,口是心非,讲得越多,效果越差,以至于使得其反。

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进步之处在于:

1.否定了忠君、尊孔的封建主义教育宗旨,颁布了新的教育方针;

2.缩短了年限,取消了毕业生奖励出身的制度;

3.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地位;

4.初等小学还可以男女同学;

5.增加了自然科学课程和生产技能的训练;

6.改进了教学方法,反对体罚,要求教育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大学》提出的大学教育纲领:

三纲领:明德、亲民、至善

教育的目的在于“明明德”,就是使人们先天的善性得到明复和发扬,是“性善论”的观

点。善德既明就要做“新民”,并且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所谓“至善”是指“为人君

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对封建

社会君臣父子等伦理纲常最明确的概括和表述,两千年的传统教育基本上就是贯彻这条纲

领。

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根据大学教育的纲领,完成“修己治人”的教育目的的一套完整程序或步骤。

格物、致知被视为“为学入手”或“大学始教”,实际上就是学习、领会儒家德艺方面的

知识,并加以综合、融会贯通。

诚意、正心是一种综合修养过程,着眼于个人道德的完善及协调与他人的关系。

修身是中心环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为了修身,只有完成修身才能齐家、治国、

平天下。

齐家是从修身自然引出的,是一个施教过程,即通过个人的修身来完善家族内部的关系,也是“成教于国”的基础。

如果家家都做到了孝、悌、慈,也就达到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了,因此,治国不过是齐

家的扩大和深化,而平天下又不过是治国的扩大,其基本精神是一贯的。

《学记》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相长

2.尊师重道

3.藏息相辅

4.豫、时、孙、摩

豫,就是预防,在不良行为和习惯发生、形成之前,教育措施就走在前头,以便禁于未发,消灭在萌芽状态。

时,就是及时,善于抓住适当的时机,及时施教。

孙,就是顺序,也就是通常说的循序渐进。

摩,就是相互观摩,同学们之间取长补短。

5.启发诱导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6.长善救失

魏源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制衡西方势力。魏源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和养兵练兵之法。但他有反对只着眼军火,民用工业、自然科学等也在其列。他这些主张不仅打破了当时学术界、教育界沉闷气氛,起了“创榛辟莽,前驱先路“的作用,而且概括了当时先进人士的思想特征,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领域”中学与西学之争“的起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基本教育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叫“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它是洋务教育的中心,以后又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纲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优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充中学的不足。

他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

西学包括西史、西艺、西政。西历亦即西方各国历史;西政包括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艺包括算、绘、矿、医、声、光、化、电。从他提出的西政看,并不指西方政治,只不过是学习西方办新式学校,学些西方赋税管理和通商办法等。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张之洞亲手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得到了具体和全面的发挥,他的学习西学的主张,是为适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需要而提倡的,不是要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

癸卯学制中间的变化:

从1905年开始在成人教育上推行补习教育。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女子取得一定教育权利。女子小学分初、高两级,各修业四年,初小女子较男子少一年,且男女不的同校。宣统元年(1909年),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小学分五年制完全科及四年制、三年制的简易科。实行文理分科。

宣统二年(1910年),小学一律改为四年。

学部成立后还规定了各项留学章程,对留学资格、管理、奖励办法等都作了规定,逐步形成了一种留学制度。

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革:

1.打破“尊孔崇儒”的封建文化专制主义,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改变校风、学风。

2.重视调整教师队伍。

①延名师,人拥有不同思想的名流学者,如有进步思想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也有思想保守但

有专长的刘师培、辜鸿铭等。

②裁剪不学无术教员,多为外教。

3.改革学生封建观念,破除读书做官思想,树立探究科学知识和培养人才新风。

①请热心教员,帮助学生组织各种学术研究会,自建社团,自办刊物。

②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发展。

4.实行民主管理,教授治教。具体做法是:

①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最高权力机构。

②组织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教学工作。

③下放校长权力,让真正懂得学术的人来管理学校。

5.学制改革。

①学为基本,术为枝干(学是理论,术是应用)。

②撤销文理科界限,废门改系。

③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实行学分制。

通过以上改革,北大面貌一新,学术研究风气大为增长,最终是北大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摇篮,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1.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国学 天子所设大学,诸侯所设的大学,书上 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的教育内容 (1)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 (2)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3)礼:①?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②《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③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2.(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 ①?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西周对射箭的教练十分重视,射箭的训练也十分严格,国学、乡学都要为贵族青少年参与大射和乡射准备条件。每年大祭之前要举行射箭比赛,选拔武士,仪式隆重,并饰以礼乐。 ②?御?是指驾车。贵族子弟达到一定年龄就要进行驾车技术的训练,并以能御、未能御区别长幼。驾车要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说学习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1.(什么是稷下学宫?)(P20)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因此,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2.孔子的教育思想(P23-39) (一)孔子在教育基本理论上的主张 (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1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与政治、经济、军事、行政、法律的关系;2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1.关于教育的对象 ?有教无类?的基本含义就是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能入学,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①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②孔子并不是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认为下等民众不必受教育,或不能受同等的教育,仍然坚持教育的等级观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关于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3.关于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服从于道德教育的需要。 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都向学生传授,排除了天命鬼神等迷信色彩的内容。 (二)孔子的教学思想 1.因材施教: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命题,朱熹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孔子的教育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 2.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 3.学思并重: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乏而不实。 (三)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德育内容以礼和仁为核心,以孝为基础的社会伦理关系。 1.立志乐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朝闻道,夕死可矣。? 2.克己内省: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自我约束,自我反省。 3.身体力行:?力行近乎仁?。身体力行也可以说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首先要成于内而形于外,道德修养的高低要见诸行动。 4.改过迁善: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错误 5.德育内容:仁爱、孝悌、忠恕、礼义、诚信 (四)孔子关于教师的论述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全力教诲;3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3.孟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43) 盂子根据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确定教育目的为?明人伦?。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0~12章【圣才出品】

第10章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10.1 复习笔记 一、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开始转变为救亡爱国运动,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从1898年6月11日进入高潮,至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结束,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1.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在教育问题上的论争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要求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兴办新式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变取士制度,学习西方文化等。这一切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抵制,双方展开尖锐的论战。这场争论反映在文化教育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不要反对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2)要不要提倡西学,批判中学; (3)要不要废八股,变科举,改革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 2.维新派在变法运动中的教育活动 自1888年,康有为上第一奏折开始,维新派屡用上书请愿的办法,希望能说服光绪皇帝接受变法主张。另外,他们还在社会上广泛地制造舆论,通过组织学会、兴办学校、设立报馆、著书、翻译等办法,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培养变法人才。 (1)兴办学堂 维新性质的学堂包括以下两类:

①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著名的有万木草堂(1890)、湖南时务学堂(1897)。万木草堂、时务学堂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办的学校,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别于封建主义的旧教育。从这些学校里,培养出一批变法人才。但这些学堂,也还存在一些封建主义因素,在课程上还有不少封建主义的内容,在道德训练的方法上,不少是出自宋明理学家的教育主张。 ②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著名的有北洋西学堂(1895)与南洋公学(1896)、经正女学(1898)。 其他具有维新性质的学堂如严复协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的通艺学堂(1897)、徐树兰捐资创办的绍兴中西学堂(1897)、谭嗣同发起创办的浏阳算学馆(1897)等也都较为著名。 (2)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维新派还通过创办各种学会和发行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著名的有1895年8月康有为与陈炽在北京发起并筹资创办的《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等等。 总之,维新派以学会为阵地,以报刊为传媒,讲西学,论国事,宣传变法主张,抨击封建势力,进行维新思想的启蒙,与维新学堂相互补充,起到了扩大教育面,开民智、新民德的作用。使不少人逐渐认识到维新变法的意义,参加和支持变法,扩大了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 3.“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1)“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 ①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②设立京师大学堂;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圣才出品】

第6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1.宋代“重文”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和影响。 答:(1)宋代“重文”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 ①尊孔崇儒。宋朝建国后,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割据,重用儒臣,宣称“宰相须用读书人”;宋太宗特别提倡科举,扩大取士名额,提高儒学的地位。宋真宗以后,儒学更得到大力提倡,名人编纂十三经正义大量印行,并赐给州县学校,作为官方指定教材。宋仁宗大力倡行教育,培养选拔通晓经术的官司吏。下诏州县皆立学校,自此教育在全国兴起,从中央到地方涌现出一批儒家学者聚徒讲学,传授孔孟典籍,对维护宋王朝集权统治,起了巨大作用。 ②提倡佛道。宋太祖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以争取南方地主阶级的支持,佛教及佛学大大发展起来。宋太宗认为佛教“有裨政治”,对佛教更为热心。真宗时是北宋佛教最盛时期。直到南宋时期,佛教仍保持支配地位。 道教是宋朝第二大宗教,北宋历代皇帝都对道教较为热心,道士甚至可以直接参与政治。南宋时,道教虽不再直接参与政治,但仍享有特权。 ③促进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由于宋代阶级斗争、民族矛盾的复杂性,宋王朝统治者推行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政策,为儒学的改造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周敦颐首先提出吸收佛、道入儒学的理论,把佛、道二教的禁欲主义和服从封建纲常的教条结合起来,要求人们既做一个忠臣孝子,又具有安贫乐道、清心、寡欲的精神境界,成为理学的开端。接着,经过张载、程颢、程颐的发展,奠定了理学的基础。南宋朱熹则从理论上加以总结,集其大成,完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定的官方哲学——理学的体系。此后,经元代对理学的提倡,成

为明、清各代官方统治思想。 (2)宋代“重文”文教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①积极作用和影响: a.宋代“重文”文教政策把尊孔崇儒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同时支持佛、道二教,使儒、佛、道三派融合起来,促成了“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使儒学思想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b.“重文”政策还大大激发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使得宋代在科技、文学与史学等领域,都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如众所周知的四大发明,其中有三项是在宋代发明的。 c.在政治方面,“重文”政策还巩固了赵宋政权的统治。赵宋王朝崇文抑武的目的之一是扩大统治基础,防止藩镇割据。从其实际效果来看,确实达到了这一目的。 d.“重文”政策促成了读书办学的风气。北宋崇文政策推动了民智的开化和教育的普及,促成了读书办学的风气。“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文化教育不再为豪门望族所垄断,也不再是通都大邑文人墨客的专利。这些都促进宋朝公私学校林立,书院讲学盛行。 ②消极的作用和影响: a.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心理。宋朝“重文”政策实施所产生的导向效应,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重武轻文的社会心理,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心理。这对于社会的平衡发展不利,对后世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b.造成了宋代军事实力的下降。“重文”政策不但产生了重文轻武的社会心理的导向效应,而且对武将行为产生规范效应。一些有勇有谋的武将不得重用,社会整体的积极进取精神缺失,导致宋朝“积贫积弱”,最终灭亡。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53257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 填空题(15题/15分)、名词解释(5题/20分)、列举题(4题/12分)、简答题(4题/24分)、论述题(2题/29分)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1.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国学 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分为五学,辟雍居中,又称太学,此外四周分设四学,兼用四代之制:水南曰“成均”,取五帝之学名,习乐德、乐语、乐舞者居之;水北曰“上痒”,取虞学之名,典书、诏书者居之;水东曰“东胶”,取夏学之名,学干戈羽龠(yue)者居之;水西曰“西雍”,取殷学之名,亦曰“瞽(gu)宗”,学礼者居之。《大戴礼记》也载有天子五学之说:“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入太学,承师而问道。” 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頖宫”,又名“泮宫”。说明西周的“国学”也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的教育内容 (1)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 (2)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3)礼: ?“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

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3.(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 ?“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西周对射箭的教练十分重视,射箭的训练也十分严格,国学、乡学都要为贵族青少年参与大射和乡射准备条件。每年大祭之前要举行射箭比赛,选拔武士,仪式隆重,并饰以礼乐。 ?“御”是指驾车。贵族子弟达到一定年龄就要进行驾车技术的训练,并以能御、未能御区别长幼。驾车要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说学习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1.(什么是稷下学宫?)(P20)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着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因此,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2.孔子的教育思想(P23-39) (一)孔子在教育基本理论上的主张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常考考点

教育学专业课复习,中国教育史部分复习要把握教育的发展脉络,各类教育观点和各阶段教育特点,下面总结20个复习要点,大家抓紧记忆。 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 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脉络图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 1.了解远古教育的起源; 2.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3.了解学校的产生; 4.了解西周的教育制度; 5.了解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1.了解官学的衰败原因; 2.了解私学在中国兴起的过程、原因和特点; 3.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 4.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稷下学宫的教育状况; 5.了解孟子和荀子的教育育思想; 6.了解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 7.掌握《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文教政策的确立过程。 2、掌握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内容及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3、了解学校教育的基本体制、制度措施。 4、了解选士制度产生和发展演变的线索。 5、掌握董仲舒有关封建教育政策和目的观点。 6、掌握王充的人性与教育和环境的观点。 7、掌握颜之推的家庭教育观点。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学校教育体制的发展。 2、了解唐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3、掌握隋朝时期出现的科举制度以及中国封建教育的产生的重大影响。 4、掌握韩愈的师道之说。 [第五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掌握宋代官学和科举制度的创新举措 2、理解宋代的三次兴学和三舍法 3、了解书院的产生,重点掌握书院在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上的特点 4、掌握蒙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5、全面掌握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六章明至清中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明清文教政策的特点 2.了解明清时期封建官学的衰落。 3.全面掌握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4.了解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5.了解颜元的教育思想 [第七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熟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教育侵略 2、了解太平天国的教育情况 3、了解洋务教育的情况 [第八章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早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早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第九章辛亥革命前后的教育>教学目标]

KC311教育学笔记中国教育史-18清朝的教育

清朝的教育(清初--鸦片战争) 一、文教政策: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 1.崇尚儒学,提倡程朱理学 2.广兴学校,严订学规 3.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二、中央官学 1.国子监 (1)监生历事+积分法+分斋教学 (2)管理监事大臣 (3)分校:南学 (4)讲学:辟雍(最早,西周,天子的大学;宋朝,三次兴学的太学的外舍;清国子学讲学场所)2.宗学,觉罗学:贵胄学校 3.算学、俄罗斯文官 三、地方官学 1.府州县卫学(六等黜陟法) (1)六等黜陟法简介:清朝的地方官学,生员定级考试制度 (2)内容: ①考试成绩分为六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奖惩 ②动态管理 (3)意义:积极性,质量,创新 2.社学,义学(少数民族优异者),井学(云南北疆地区) 四、官学特点 1.重八旗子弟教育 2.六等黜陟法 3.俄罗斯文官 五、清朝的私学(书院) 1.总体:沉寂-复苏,总体官学化倾向 2.类型: (1)理学 (2)制艺 (3)博习经史辞章(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4)经世致用(漳南书院) 3.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1)简介:清朝时期,阮元,宗旨:追求汉代的考据学说 (2)特点: ①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只做学问,不问科举 ②各用所长(教师聘用),因材施教(学生) ③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刊刻师生的研究成果 (3)意义: ①优良传统 ②改变书院官学化 ③促进学校文化发展 4.漳南书院(颜元) (1)教育实践1:创办了漳南书院,清,经世致用 (2)简介:颜元创办,经世致用 (3)教育实践2: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①批判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 ②批判义利对立观:利需符合义 ③抨击八股取士

(4)教育目的:培养实德实才之人(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 ①通才:什么都会 ②专才:某一方面 (5)教育内容:真学,实学。六艺教育:托古改制 六斋:文事斋:礼乐书数天地 武备:兵法,战法 经史:十三经 艺能:水、工、火 理学:程朱理学 帖括:八股 最后二者目的:应时制,招生 评价:自然科学+军事+经史礼乐;分科设教:近代课程设置萌芽 (6)教育方法:习行 ①联系实际,反对静坐 ②目的:反对程朱,不利于人才,不利于健康 ③意义:重大革新 六、选士制度:科举制 1.科举成为国家抡才大典(311,翻译科) 2.舞弊丛生,积重难返 3.学校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 七、教育思想 1.黄宗羲 (1)天下为主,君为客 (2)学校职能:公其非是于学校,学校议政 ①简介:黄宗羲关于学校职能的说法 ②内涵: 1)学校:培养人才+议论国家政事 2)目的:学校议政,逐步天下人普遍议政,之后改变君主一人决断 ③实践:讲学+议政;寺观,庵堂变成书院、小学 ④评价:体现了国家决策民主化的愿望,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 (3)教育内容:广泛使用 (4)教学思想:力学致知、学贵实用、学贵独创 (5)论教师:提升教师地位与宰相平等;教师议政 2.王夫之(超纲) (1)教育的作用 ①治国之本:教育发展受制于政治、经济 ②教育作用:性日生日成--继善成性 (2)教学思想 ①因人而进 ②施之有序 ③学思相资以为功 (3)德育 ①人与不可灭---节欲 ②立志,自得(自觉),力行 (4)教师:主导作用 ①教师必恒其教事 ②明人者必自明 ③正言、正行、正教 3.颜元(同上)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圣才出品】

第17章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一、简答题 1.简述中国近现代(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学学制的沿革大要。(华中师大2005研) 答: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其中就包括小学学制。小学学制是对小学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等内容的规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小学学制呈现出不同特点。中国近现代小学学制的沿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但并未实行。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制定,并于1904年1月颁布执行。从纵的方面来说,它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共三级十三年。 蒙养院收三至七岁儿童,教育内容包括游戏、歌谣、谈话和手技。其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初等小学堂招收七岁以上的儿童,重视读经。高等小学堂增加了学时,学习内容也相应扩展。 此外,在横的方面,实业教育中设有初等学堂,相当于高等小学堂程度。包括初等农业学堂、初等商业学堂、初等工业学堂和初等商船学堂。此后,清政府又设女子小学,较男子少一年,且男女不得同校。后又把小学分为五年制完全科和四年制、三年制的简易科。1910年小学一律改为四年,1911年小学教育成为义务教育。

(2)壬子癸丑学制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部开始着手对封建主义旧教育进行资产阶级性的改造,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制系统,即“壬子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十七年或十八年,共三段四级。其中初等教育二级,初小四年,男女同学;高小三年,男女分校。儿童六岁至十四岁入小学。在课程设置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课程和生产技能的训练。改进了教学方法,反对体罚。要求教育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普通教育系统之外,还设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实业教育中的乙种实业学校相当于高小教育阶段。 (3)壬戌学制 1915年国内兴起了新文化运动,1919年又出现了“五四”运动,新的政治经济形势暴露了壬子癸丑学制的不足,1922年新的学制即“壬戌学制”公布实施。 壬戌学制采用美国学制的一种,分为三段。其中初等教育六年,包括初级小学四年和高级小学两年。入学年龄为六岁。课程无男女校之区别。小学国文改为国语,修身改为公民,并加强了手工、图画课。职业教育单成系统,代替实业教育并大大加强。壬戌学制后几经修改,但基本框架未变,沿用至1951年废止。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学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旧学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全国有三类主要学校: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各种形式的业余学校。 中国现行的学校系统中初等教育主要指小学,招收六岁或七岁儿童入学,学习年限五年或六年。全日制小学的教育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祖国培养新生一代,使他们接受中等教育有

333教育综合考研复习计划

333教育综合考研复习计划 本文系统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难度,就业方向,学费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参考书,333教育综合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333教育综合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硕士考研机构! 一、333教育综合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建议 333教育综合的题型分为三大类: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论述题三种题型,包括四门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这是教育硕士考研里面最难攻克的一门课,因为知识点内容多,背的东西多,还特别繁杂。 凯程老师指出,在333教育综合考研的准备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对知识的掌握要有轻重之分,抓重点,找主次。各个学科都是紧密联系的,复习的过程中,一定注意跨章节,跨学科之间的联系。 另外333是不需要死记课本的,凯程考研教育硕士老师会提供专业的辅导讲义和远程辅导视频,视频全程下来考生就会牢牢掌握基本知识点,打好扎实的基础。凯程老师会提供一本333的大纲解析,然后带领学生结合着各学校历年真题来整理笔记。为什么要结合历年真题呢?因为重点都在历年真题里,凯程老师通过对比历年真题发现里面出题的重复率是很高的。比如“中体西用”“简述孔子的教育理念”等等,同样一道题目,可能前年是A学校出的,去年B学校又出了,而今年C学校又出了。在讲课过程中,凯程老师会带领学生把重点与一般的重点区分开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凯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热点、学会思考的能力,重视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现实教育问题。重视培养学生做题能力,提供给学生专门的习题并配有专门的习题解析。习题在复习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倘若平时只是进行看和记的训练,却很少练习解题,那么考试过程中就会因生疏而导致不适应感,平时讲课过程中凯程老师通过模拟训练来发现学生复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可以改建的地方。 二、如何调节考研的心态 稳定的心态:其实我觉得只要做到全力以赴,然后中间不徘徊、不彷徨,认定目标,心态基本上都是稳定的,成功的学生,除了刚开始纠结于考不考得上这个问题紧张心绪不稳定之外,后来都挺稳定的,至少从表面上看上去是这样的,或许内心深处还是不太稳定的,而且偶尔还是会出现抓狂的情况,不过很快就好了。还有就是建议大家不要逢人就说自己要考教育硕士,感觉自己考教育硕士挺牛逼,其实,你要想清楚,考哪里不牛逼,考上哪里才牛逼,你考上后再告诉别人才显得你牛逼。因为总有些人会很善意地规劝你要实际点,不要太不自量力,尤其是你的最好最亲的朋友,而这对你的考研的心态有很严重的影响,到初试结束,都没几个人知道我考教育硕士。 效率与时间:要记住效率第一,时间第二,就是说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再去延长复习的时间,不要每天十几个小时,基本都是瞌睡昏昏地过去的,那还不如几小时高效率的复习,大家看高效的学生,每天都是六点半醒,其实这到后面已经是一种习惯,都不给自己设置闹铃,自然醒,不过也不是每天都能这么早醒来,一周两周都会出现一次那种睡到八九点的情况,我想这是身体的需要的,所以从来也不刻意强制自己每天都准时起来,这是我的想法,还有就是当你坐在桌前感觉学不动的时候,出去听听歌或者看看财经新闻啥的放松放松。 坚定的意志:考研是个没有硝烟的持久战,在这场战争中,你要时刻警醒,不然随时都会有倒下的可能。而且,它不像高考那样,每天都有老师催着,每个月都会有模拟考试检验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教育史的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篇一:在中国近几千年的教育史上,涌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者。这本书对中国历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对教育家也给出了简单的介绍,其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有三个教育家:孔子、王守仁、陶行知。 孔子在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都是名气很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也流传了数年,经久不衰。他的教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包含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主张,而且还包含了深刻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即使从他的思想提出直到现在,中国社会已经发展了两千多年,但是他的一些思想对于当代的教育研究和教学原则仍有深远的意义。 几千年前,他就提出了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还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三个环节,即:学,思,行。还提到了一些教学原则,比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等等。记得初中时就学过《论语》,上面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乏不实。因此在学习

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偏不重,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这对我们的学习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将学到的只是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只有通过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印象。这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极为需要的。 至于王守仁,他比孔子的名气小了很多,但是经历过考研的人至少都会熟悉一些。他在哲学史上是有名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因此他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为基础的。学哲学的时候一直就有一种印象在头脑中存在着,就是觉得王守仁是个“坏人”,当考试时出现在选择题中的时候,一见到这个名字,就会想到主观唯心等等。但是现在这些想法已经得到改观了。 王守仁一生对教育十分关注,他将自己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他的教育研究之中,以非常独特的视角对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这在整个封建统治时代都是非常大胆和有创见的。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例如,他强调立志、勤学、改过和责善。并且王守仁坚持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传统,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其实这样做对于我们的素质教育是有一定启迪和帮助的,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修养素质。 他还多次提到了循序渐进,并且还强调了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资质、个性、长处、短处给以不同的教育。他的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9、10章)【圣才出品】

第9章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1.试述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落及向近代教育转型的历史趋势。 答: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与此同时,封建传统教育日益空虚无用。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1)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落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老的封建帝国,教育仍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各种矛盾加深。 ①科举制度的腐败。清末科举流弊百出。“四书”中可以出的题目大多出尽,于是便硬编出很多偏题、怪题,甚至把经书上毫无相关的词拼在一起命题作文,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八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士子即使是考上了进士,亦多无真才实学。而不学无术,花钱买取功名的现象也很常见。 ②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也空疏腐化。清末在教育制度上,中央设国子监,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书院,此外还有义学、社学、私塾。但这些学校,大多徒具其名。并且学校与科举紧密相连,只有府、州、县学的生员,才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官学成为科举的附属。当时,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种形式的私塾,倒是清代士子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地方,但教育内容仍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士子苦读多年,同样无真才实学。 ③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闭关自守,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不允许有任何新思想产生。他们大兴文字狱,强调读书士子必须遵守“圣谕广训”、“卧碑”等。在学术上,极力推崇义理学、考据学、辞章学,把这些定为学术正统,其他黜为异端。尤其推崇义理之学,将之视为儒家正宗,

成为统治阶级的代表思想,特别提倡程朱学说,朱熹注的《四书》和程朱一派解释的《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也是学校教学的依据,其他学派均视为邪说。考据之风沿续到清末也很盛行,专讲古代训诂名物,校勘古典经籍,引导学者专钻故纸堆,脱离现实,保全自己。 (2)封建教育向近代化转型的历史趋势 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是中国封建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最根本的社会原因。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社会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一个经过长期缓慢发展的古老的封建社会,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社会进入了近代时期。政治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被打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宗法家族制度的经济基础被破坏;思想观念上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失灵,无论怎样“克己复礼”、“忠君重道”均无法抵制洋枪大炮;只通过科举选取封建士大夫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符合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 ②传统教育的空虚无用是其向近代教育转型的直接原因。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变,传统的教育日益显示出其不合时宜。封建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也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随着中国国门被打开,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制度、内容、方法等都将受到难以避免的冲击,它必然也必须向近代教育转型。 2.简述太平天国对封建主义教育的冲击和文教改革。 答:(1)对封建主义教育的冲击 太平天国起义后,采取了坚决反儒的政策。奠都南京以后,由坚决反儒的政策,变为改造的政策,有组织地对儒家经典进行修改。 (2)文教改革

考研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考研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②教育不是专内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 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答:"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二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是由孙培青主编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出版的一部有关于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的学习教材。本书按各个社会形态的发展附段分章,把各时代各阶级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都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以揭示其内在联系。阅读本书有助于对中国教育发展史宏观把握,将各个朝代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形成一定的系统,详细的掌握有关于中国教育发展史的脉络。 一、语文独立设科的简要过程 人类历史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自从语言和文字的产生之初,以“语言文字”为内容的“教”和“学”活动就从未停止过。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文教育。“语言”和“文字”除了有传授统治者所需的政治文化方面上层建筑的理论的作用之外,人民大众也有借助语言文字传授生产知识和劳动经验的需求。于是语文教育从最初只有官府贵族才能接受逐渐文化下移到民间,使普通民众也有机会接受到关于基本语言文字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从孔夫子到汉代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颜元等等,语文教育经过无数教育家的继承和发展变革,逐渐变成中国教育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分。但是人们把“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看待和研究的历史却是十分短暂的。 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压迫的水深火热之中,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世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语言文字”分科教学这种教学方法。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系统教学。八门必修课中首次出现关于语文教学的“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课程。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呈报并咨行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及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到大学都开设国文课。语文教学就不仅形成独立一门学科,而且形成了独立的系统。 1919年“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教育部从法令上规定了白话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合法地位。至此,语文学科的体系基本固定,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发展,形成了今日所见语文学科之规模。 二、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语文学科教学的影响 纵观中国教育思想史,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即融合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精华,又克服了实用主义教育的不足,对现代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活教育”的目的论 “活教育”的目的有三方面,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活教育”理论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人难以离开社会而独自存活。教育的第一个重要目的使社会化,融入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人”。不仅做“社会人”,还要做特定历史社会环境的人,即做中国人。教育要使人传承中国文明、了解中国历史、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团结同胞、以自己

考研《中国教育史》1-16章习题答案

答案 目录 答案 (1) 目录 (1)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1)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2)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5)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9)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1)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12)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14) 第八章明朝的教育 (17) 第九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18) 第十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20) 第十一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21) 第十二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22) 第十三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25) 第十四章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26) 第十五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28) 第十六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32)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 (×)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 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学校萌芽的传说 (1)舜、虞时期:庠和成均; (2)夏朝:序和校; (3)商朝:大学、小学、庠、序、瞽宗(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2.西周的教育制度 (1)“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教学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 人伦”为核心,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治术人才 (2)国学和乡学:国学(大司乐负责)分大学和小学; 大学考核制度:一年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小成),九 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大成) 乡学(大司徒负责)分闾塾、党庠、州(国学按年龄和程度划分) 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六德、六行、六艺” 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东序、成均、瞽宗、上庠;诸侯设大学称“泮宫”; (4)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 3.“六艺”教育 (1)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2)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 (3)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 (4)射御:军事技能训练;“五御”:一鸣和鸾,二逐水曲,三过君表,四舞交衢,五逐禽左》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1)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应该看什么书好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应该看什么书好 中国教育史是311教育学考研统考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科。在选择中国教育史复习参考书的时候,我们推荐王炳照等编的《简明中国教育史》,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 王炳照等着《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两本书中拥有任何一本都可以,可以根据考生的报考学校来进行选择,如果是报考北京师范大学的就选择王炳照等人编着的,如果是报考华东师范大学的同学就可以选择孙培青的书,这两本书都是很不错的,体系性较强,知识点涵盖的也比较全面。 以下为复习中国教育史最常见的几个版本的书目: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编北师大出版社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大出版社 《中国教育通史》毛礼锐??沈灌群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另外大家可以参考下附加参考书 《教育大辞典》(简编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教育史简编》毛礼锐教育科学出版社 那么使用这些考研参考书呢? 1、《简明中国教育史》可作为考研复习中的主要教材。这本书不厚,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的精华,言简意赅,完整的论述了中国教育发展的脉络。最重要的是他是北师大的老师编的,北师大老师的思路可见一斑。 2、《中国教育史》书很厚,内容翔实,也是教育史学的一部好教材。与北师大的思路不太对,在复习的时候作为参考。 3、《中国教育通史》正如名字所示,他的内容包括有古至今的几乎所有与教育有关的历史。内容过于庞杂,不太适合考研复习使用。作为参考即可。还是等考上了再看吧!

4、还是要提到《同等学力》这本书。 教育史这部分比教育学的归纳的体系更好。条理清楚,分门别类的列出了教育史学的一些专题,非常便于复习。 ??5、《中国教育史简编》出版时间很早,可能现在市面上不容易买到。它主要是利用专题的形式,就教育史学的一些重要问题,打破时间朝代的限制,横向的分析问题。在进行过全面复习之后,再看有利于理清整体的思路,宏观上把握教育史。 凯程每年都成功辅导很多教育学专业的考研学子,顺利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和专业,如果现在考研的你有意向了解凯程,可向我们的老师咨询详细信息,或者登录凯程网站进行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