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艺术文化鉴赏及运用

敦煌艺术文化鉴赏及运用

敦煌艺术文化鉴赏及运用

发表时间:2018-12-04T21:20:55.34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下作者:缪小妍王豆豆

[导读] 敦煌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摘要:敦煌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其文物价值,可说是无法比拟。

关键词:文化;信仰;艺术;科技

敦煌艺术的创作源泉应该说是宗教,敦煌的艺术家们生来就具有艺术才华或造型天赋,他们出于对佛教的信仰,从心灵深处挖掘创造源泉从事创造活动。其艺术的表现对象,是佛、菩萨、佛教经变的内容,这些作品与捕捉自然风景和人性美的艺术作品相比,可以称作是对于直接的永久性的东西的敬畏和祈求中产生出来的艺术,因此,这些艺术作品能保持永恒的生命力是必然的。敦煌壁画描述了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异域古代艺术之长。各朝代壁画及雕塑等均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

敦煌石窟其艺术作品由壁画和雕塑两大部分构成。其中,雕塑立于窟中,与周围和顶部、地砖上的壁画和图案相连。就敦煌艺术的特点而言,敦煌艺术全面、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的全息能性质。其次,敦煌艺术是中华文化同化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的产物,也是全球交往和东西方艺术交融的典范。正因对外来艺术的继承,才形成了敦煌艺术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这也给我们得以启发,相互间的学习、模仿,是能为创新提供了条件,任何复制过程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它必定会发生差错。而差错不一定就是错误的,就像敦煌的艺术,它们大多数出于模仿,模仿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发生“差错”,也就是这些差错,使得古代画工的想象力得以实现,创新的作品也由此而产生。

莫高窟中的菩萨就是古希腊罗马艺术中经印度艺术而后与中原理念和艺术结合后的产物,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开放与交流创造出的伟绩,同时也感受到了汉文化极强的同化力。纵观文化的飞跃发展几乎每一次都来自于异质文化的吸收。古埃及滋养了古希腊文化,中世纪伊斯兰文化是文艺复兴文化发展的源泉。唐文化的发展中,西域文化的东渐是一个重要因素,鲁迅说过,从秦汉以来就没有单纯的中国文化了,若自我约束于一个壁垒之中,怎么会有发展的动力。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了文化差异对设计的影响,以及民族性对设计的意义。

民族性不是一种固定不移的东西,它在历史的流变中不断地修正转衍。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每一种文化类型都有其精华和糟粕。我们要尽可能地吸取精华。我们必须正确的观念来审视我们的传统及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其中我们格外要注意的是设计中的民族性,也就是民族设计文化,从来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总是在不断注人新的内容,不断产生着与时代同步的新的面貌,也就是它与时俱进的特征。

民族设计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动力,我们不断改变着自身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这种需求促使我们去发明和创造,去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其结果也使得使新设计文化出现。以及我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一个民族的传统设计文化必定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性格特征,也必定反映出这个民族在某一时代与精神文化有关的各方面特征,这些精神文化的需求对一个民族来说既有一脉相承的延续性,又随时代发展注人新的内容和形式,其结果也促进着新的设计文化的出现。我们应具有这样的思想和信念。我们要从内在的心灵深处去对待过去人类创造的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提出的文化需求,要学会处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与冲突,自觉地用宽容的态度设身处地去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得民族性在设计中得以使用得以延展。

在敦煌感受文化的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展示传播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中的交互。长久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环境变化、自然灾害、保护水平的限制以及保护性破坏等多种原因,使得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势严峻。大量承载着历史信息和价值的文化遗产正以不可逆的方式快速消逝。敦煌文物研究院樊锦诗院长曾说:文物不可再生,也不能永生。让文物在数字化保护中得以“永生”是抢救那些濒临损毁、枯竭或消失的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故此,以敦煌遗产为先导,有针对性的对其物理遗迹进行高精度建模、逼真色彩反演、远程自适应虚拟展示、数字化知识搜索建构等课题进行研究和攻关,可以为后续大规模引入数字化交互手段参与各类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示传播中的数字交互性,首先体现在与大众生活空间的亲近。这有赖于数字化呈现的灵活性和广泛适应性。利用高精度的数字投影和全息成像技术,可以在任意的实体空间内复制、搭建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化敦煌洞窟。与敦煌的物理遗迹相比,这些数字窟的所在位置完全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而延展于世界上任意的角落,进入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空间范畴,继而形成以敦煌文化为主题的世界巡回展览的核心基础。这样,虚实结合的交互展示场所在空间上彻底突破了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传播中的地缘局限性,有利于促进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的播撒。特别是作为古代西域文化与汉文化密切交往的直接证据,敦煌的数字化展示也在促进中国与兄弟邻邦之间回溯历史、增进友谊、传递善意、促进和平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于传统艺术的鉴赏,已不再满足单一的、静止的形式,随着人们对感知需求的越来越丰富,对试听要求越来越高,就不仅仅满足以往的被动观赏形式,而一些属于国宝级的文物,出于对真迹的保护,我们也很难亲自目睹,这种跨界展示不仅曾强了艺术本体的艺术性,还增加了人与艺术的互动性,也为我们展示敦煌艺术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因此,我们可以清晰的思考出,对于敦煌艺术的传承发展传播,完全可以借助数字化的动画艺术,将静止的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完美结合,再生出更加完美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方式,将历史呈现并传播给现代受众。

作者简介:缪小妍(1997.9-),女,汉族,浙江温州人,学生,本科,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设计艺术分院,视觉传达专业; 王豆豆(1997.07—),女,汉族,浙江温州人,学生,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设计艺术分院,视觉传达专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