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浙科版生物必修三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浙科版生物必修三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浙科版生物必修三

(生物科技行业)浙科版生

物必修三

浙科版生物必修三

第壹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重难点

【知识体系】

壹、植物的向性运动:

1、向性运动的概念:

植物体受到单壹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称为向性运动。

2、向性运动的意义:

是植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二、生长素的发现:

1、1880年,达尔文研究光照对金丝雀草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胚芽鞘受单侧光照射弯曲生长

胚芽鞘对光刺激敏感的部位是:尖端

切去尖端的胚芽鞘既不直立生长,又不弯曲,说明:尖端决定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

达尔文推想:

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产生某种影响。

2、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

温特的实验说明:

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且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

在顶端喷洒生长素:生长、不弯曲

3、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分离出且且鉴定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因为它能促进植物的生长,故取名生长素。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往往具有俩重性。

壹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的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1、对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光使生长素背光侧比向光侧分布得多

生长素促进生长

2、植物的顶端优势:

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

3、茎的背地性和根的向地性

四、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防止落花落果。

?促进果实发育。

【历年真题解析】

1.(08山东卷)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生长素和花的发育有关B.生长素极性运输和花的发育有关

C.P基因可能和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D.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诱发了P基因突变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的作用以及学生对于题干信息的把握能力

指点迷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有很多,生长素对生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的生长,特别是细胞的伸长,对细胞分裂没有影响。另外,生长素仍能够促进花和果实的发育。因而花的发育壹定和生长素有关。而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对于生长素有壹定影响,也可能导致花的发育异常。而该物质如果诱发基因突变的话,是不定向的,不壹定导致花异常。

参考答案:D

2.(08江苏卷)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B.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光照方向无关

C.草莓果实的自然生长过程和生长素无关而和乙烯有关

D.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了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指点迷津:顶芽生长占优势时,合成较多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到侧芽部位,导致侧芽生长受阻,可是生长素的合成且没有影响。光照只是改变生长素的横向分布,对于它的极性运输且没有影响。草莓果实的自然生长主要是生长素的作用,而乙烯则是促进草莓的成熟。生长素在细胞间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可是进入琼脂块则是自由扩散。

参考答案:B

3.(08广东高考生物)水平放置在地面的植株,壹段时间后,会发生的现象是()A.靠近地面壹侧较远离地面壹侧生长素浓度高,根向下弯曲生长

B.靠近地面壹侧较远离地面壹侧生长素浓度低,根向下弯曲生长

C.远离地面壹侧较靠近地面壹侧生长素浓度高,茎向上弯曲生长

D.远离地面壹侧较靠近地面壹侧生长素浓度高,茎向下弯曲生长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俩重性

指点迷津:在植物体中,不同部位对于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其次是芽,最后是茎。将植株水平放置,靠近地面壹侧的生长素浓度高,则对于根是抑制作用,对于茎是促进作用,远离地面侧的生长素浓度较低,则对根来说是促进作用,对茎来说也是促进作用,可是没有近地侧的促进作用强,因而根向下弯曲生长,茎向上弯曲生长。

参考答案:A

4.(08重庆理综)下列有关番茄代谢或调节的变化趋势图,正确的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了不同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指点迷津:光照对于植物的影响主要是光合作用,稀植接受的光照多,因而光合作用强。根部完全水淹会导致影响根部的呼吸,从而影响了矿质元素的吸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很大。钾离子属于可再利用的元素,当缺乏时会导致老叶中的钾离子转移到幼叶中,从而含量下降。在植物果实成熟过程中,生长素逐渐减少,乙烯逐渐增多。

参考答案:A

5.(08广东高考生物)将生长素正确处理过的插条,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其生根状况是()A.形态学下端生根B.俩端都生根,形态学下端数量较多

C.形态学上端生根D.俩端都生根,数量基本壹致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了生长素对于根的作用

指点迷津:将生长素正确处理过的插条,置于适宜的条件下,俩端都生根,形态学下端数量较多。由于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因而形态学下端较多,生根也较多。

参考答案:B

6.(08广东高考生物)用乙烯利催熟香蕉的过程中,会出现下列生理现象:①出现壹个呼吸速率迅速上升的阶段;②香蕉果皮由绿色逐渐变为黄色;③果肉甜味逐渐增加。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通风不良,催熟的香蕉会产生酒昧,请解释原因。

(2)在催熟的过程中每日取样,提取果皮中光合色素进行纸层析,色素带会出现什么变化?出现该变

化的原因是什么?

(3)果肉变甜是因为——(A.果胶;B.多糖;C.可溶性糖)积累的结果,这种(类)物质是由什么物

质转化而来的?是如何转化的?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察了果实成熟过程的生理变化。

指点迷津:在贮存果实的时候,应当注意通风,这样就避免了因缺氧而导致的无氧呼吸,避免了水果品质的改变。在成熟过程中,果皮逐渐发黄,是由于叶绿素分解的原因,而叶黄素相对较多。果实糖分的变化都是从可溶性糖变成淀粉,再由淀粉变成可溶性糖。

参考答案:

(1)如果通风不良,催熟的香蕉会产生酒味:这是因为通风不良,香蕉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

(2)催熟的香蕉果皮由绿变黄,果皮中的叶绿素逐渐被分解后不再合成,叶黄素相对增多.所以,第

二条黄色的色素带逐渐加宽,第三、第四条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色素带逐渐变窄。(3)变甜是因为可溶性糖积累。它是由淀粉转化而来。淀粉在酶的催化下转化成可溶性糖。7.(08天津理综)莠去津是壹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它是广泛使用的除草剂之壹。

⑴莠去津的作用机理之壹是阻断光反应中的电子传递过程,影响NADP+形成_____________,进而影响

在_____________中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最终抑制杂草生长。

⑵从使莠去津的农田中,选到了能遗传的耐莠去津杂草,将它和敏感型植株杂交,结果见下表:

由表推断,控制该耐药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

(3)据图回答:

①由于莠去津的_____________作用,在长期使用莠去津的土壤中可能含有目的菌。

②下图是A-C瓶中三类细菌的最大密度柱形图。由图推断,从A瓶到C瓶液体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

甲类细菌密度迅速降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从A瓶中应选择细菌生长处于

_____________期

的菌液加入到B瓶中,培养效果更好。

③在固体培养基中,无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_____________;有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

是_____________,据此可筛选出目的菌。

考点定位:本题是壹个综合题,考察了植物代谢、遗传、微生物等内容

指点迷津:在解决本题时,首先要求学生对于光合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能熟练掌握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在判断遗传方式时,要学会区分细胞质遗传和细胞核遗传的特点。细胞质遗传壹般表现为母系遗传,正交反交结果不同。另外,对于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应当注意各阶段的变化。

参考答案:

⑴NADPH叶绿体基质

⑵细胞质中

⑶①自然选择

②初步选择能降解莠去津的细菌(目的菌)且提高其密度;培养液中缺少甲类细菌可利用的氮源或

(和)有氧条件抑制了甲类细菌的生长;对数

③氮气莠去津

8.(2006四川卷)植物具有向重力生长的特性,下列是研究根向重力生长机理的俩个实验。实验壹:将空白琼脂和含EDTA的琼脂做成帽状,分别套在甲、乙俩组玉米胚根的根冠外(示意图如下)。提示:EDTA的作用是去除和其临接部位的Ca2+。

将胚根水平放置培养壹定时间后,观察到甲组胚根向重力(下)生长,乙组胚根水平生长。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

实验二:水平放置的胚根弯曲向下生长,和根冠近地侧的Ca2+浓度明显高于远地侧有关。研究表明,根总是朝着Ca2+浓度高的方向弯曲生长。为验证这壹结论,有人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写出第二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且回答问题。(1)实验材料和用具:胚根等长的萌发玉米种子,含EDTA的琼脂帽,含Ca2+的琼脂块,空白琼脂块,

培养皿等。

(2)实验步骤:

第壹步:取若干个培养皿,在每个培养皿中放置适量的萌发玉米种子,按实验壹中乙组的方法处胚根壹定时间后,移去根冠外的琼脂帽。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进壹步证实,根冠中生长素的分布受Ca2+浓度影响,当胚根水平放置时,重力诱导Ca2+向根冠下侧移动,导致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侧高。请分析胚根的生长素分布和向重力生长的关系:_____________。

考点定位:考查植物的向性运动。本题重在研究Ca2+、生长素分布和作用原理。

指点迷津:首先要搞清楚已知的试验壹中甲、乙俩组的试验不同条件和引起的不同现象。甲组没有改变胚根的任何物质(比如Ca2+)的含量和分布,胚根向重力(下)生长;乙组中含EDTA的琼脂帽除去了胚根尖端周围和之临接部位的Ca2+,胚根水平生长,由此可知胚根向重力生长和否和胚根尖端Ca2+分布和含量有关。

其次,根据题目要求由已知的结论要做论证试验,必须注意试验所用材料、用具的选择及设计过程中对比试验的作用。已知水平放置的胚根弯曲向下生长和根冠近地侧的Ca2+浓度明显高于远地侧有关,研究表明根总是朝着Ca2+浓度高的方向弯曲生长。那么我们就要设计壹个试验将根制造出俩侧不同Ca2+浓度的材料,且且要对照即俩侧浓度仍相同的情况。好在需要突破的是对于未处理的相同胚芽鞘而言,可能其根冠均有Ca2+分布,这会造成试验的误差和结论的错误,试验第壹步已经处理了,就是所有的胚根都用含EDTA的琼脂帽处理胚根,去除根冠周围的Ca2+。

那么接下来就要继续做的是试验中要有对照处理,即壹组要使胚根俩侧Ca2+浓度不同,壹组则相同。所以第二步:将培养皿均分成俩组,编号为A组和B组,在A组的胚根上方放壹个空白琼脂块(仍保持俩侧Ca2+浓度壹致),在B组的胚根上方放壹个含Ca2+的琼脂块(使上侧远地侧Ca2+浓度高于近地侧)。最后将胚根水平放置培养壹段时间,观察胚根的生长方向。

试验结果预测的是:A组胚根仍水平生长,B组已弯曲向上生长。此时应该注意的是所得结果应该符合需要论证得试验结果,否则试验就是失败的。这就是论证性研究试验和在不知结论情况下做的研究试验的不同处了。前者要符合已知结论才能算试验的成功,后者则是不定向的,据正确的试验过程所得结果而定。

最后,把生长素和Ca2+关联起来就要注意了。我们知道生长素的作用由双重性,即在壹定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表现出促进植物生长,超过这个浓度则抑制生长。植物的不同部位生长素作用的最适浓度不同(根所要求得最适浓度10-10mol/l,茎要求的最适浓度10-4mol/l),即壹定浓度的生长素,对根的生长表现为抑制,而对茎的生长则是促进;超过壹定浓度,茎的生长亦将受到抑止。)由上胚根水平放置时,重力诱导Ca2+向根冠下侧

移动,导致胚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侧高,则我们能够得出胚根的生长素分布和向重力生长的关系简述如下:生长素对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俩重性,低浓度生长素可促进生长,高浓度则抑止生长。对根来说,生长素的最适浓度低,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慢;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较低,生长快,因而胚根弯曲向下生长。

参考答案:

实验壹结论:胚根向重力(下)生长和(根冠部位的)Ca2+有关。

实验二

(2)实验步骤:

第二步:将培养皿均分成俩组,编号为A组、B组。

第三步:在A组的胚根上方放壹个空白琼脂块,在B组的胚根上方放壹个含Ca2+的琼脂块。第四步:将胚根水平放置培养壹定时间后,观察胚根的生长方向。

(3)实验结果:当A组胚根仍在水平生长时,B组胚根已弯曲向上生长。

(4)生长素对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俩重性,低浓度生长素可促进生长,高浓度则抵制生长。对根来说,生长素的最适浓度低,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慢;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较低,生长快,因而胚根弯曲向下生长

9.(08全国二)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果实中的贮藏物不断代谢转化,香蕉逐渐变甜。图A中I、II俩条曲线分别表示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俩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请回答:

取成熟到第X天和第Y天的等量香蕉果肉,分别加等量的蒸馏水制成提取液,然后在a、b 试管中各加5mL第X天的提取液,在c、d试管中各加5mL第Y天的提取液,如图B (1)在a、c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碘液后,a管呈蓝色,和a管相比c管的颜色更____________,俩管中被

检测的物质是____________,图A中标示这种物质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____________。(2)在b、d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煮沸后,b管呈砖红色,和b管相比d管的颜色更_________,

俩管中被检测的物质是___________,图A中表示这种物质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____________。

(3)已知乙烯利能增加细胞内乙烯的含量,如果在第X天喷施乙烯利,从第X天开始,曲线I将呈现出

_____________(加快、减慢)下降的趋势,曲线II将呈现出_______________(加快、减慢)上

升的趋势。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察了植物代谢的有关内容

指点迷津:碘液是用来检验淀粉的存在,斐林试剂是用来检验可溶性仍原糖的存在的。依据题意可知,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淀粉经代谢转化为有甜味的可溶性仍原糖(如葡萄糖等)。在第X天(较早)得到的果肉提取液(试管a、b)含淀粉(曲线Ⅰ)多仍原糖(曲线Ⅱ)少,而在第Y天(较晚)得到的果肉提取液(试管c、d)含淀粉少仍原糖多。乙烯利是乙烯的类似物,可促进果实的成熟,从而加快淀粉转化成仍原糖的过程。

参考答案:(1)浅淀粉Ⅰ(2)深仍原糖Ⅱ(3)加快加快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题

壹、选择题:

1.科学家做过如下的试验:①把不含生长素的俩小块琼脂放在燕麦胚芽鞘下端(如图所示);

②把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壹段燕麦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把另俩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

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③把壹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上端朝下,做同样试验。三个试验都以单侧光照射。经过壹段时间后,接受块①②③④⑤⑥的成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含生长素比④多

B、①含生长素比②少,⑤含生长素比⑥多

C、在③④⑤⑥小块中,⑤含生长素最多

D、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含生长素多

2、下列各项运动属于植物向性运动的是()

A、向日葵的花盘随太阳移动而移动

B、植物叶片表面的气孔在高温强光下关闭

C、在雨点的刺激下,含羞草的小叶合拢

D、在触摸等刺激下紫薇的枝条微微抖动

3、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素主要在叶原基、嫩叶和发育着的种子中产生

B、成熟的叶片和根尖产生的生长素很少

C、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作用,往往有俩重性

D、生长素只分布在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

4、对4株具顶端优势的植株分别进行下列四种处理,有壹株长出侧芽,请指出是哪种处理()

A、去顶后在断口上放上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

B、去顶后在断口上放壹琼脂小块

C 、不去顶

D 、不去顶,在侧芽涂以低浓度的生长素

5、用壹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能够作为除草剂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主要是由于

A 、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对双子叶植物不起作用

B 、生长素类似物能够强烈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

C 、不同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

D 、同壹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壹样

6、为了研究单侧光引起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原因,科学家曾做了下列实验:①切取燕麦胚芽鞘的顶端,按下图所示分别插入云母片;②

把A 和B 分别置于完整的琼脂块上,C 和D 分别

置于中间分开的琼脂块上;③再把A 放在暗处,B 、C 、D 沿箭头方向照光。若A 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相对值为100,则B 、C 和D 的各值如图所示。下述关于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的结论,错误的是()

A 、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合成

B 、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C 、生长素从向光壹侧向背光壹侧横向运输

D 、背光壹侧生长素合成得多,向光壹侧生

长素合成得少

7、下列哪项不是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A .促进细胞分裂

B .促进生长

C.促进果实发育D.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8、番茄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利用壹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没有受粉的番茄花蕾,获得无籽番茄,其果实细胞内含有染色体[]

A.12条B.24条C.36条D.48条

9、将四株长势相似具顶芽的健壮植株分别进行下列处理,其中侧芽能发育成枝条的是[] A.去顶芽后,不作其他任何处理B.去顶芽后,在断口上放壹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C.不去顶芽,在侧芽上涂以低浓度的生长素D.不去顶芽,在侧芽上涂以高浓度的生长素10、下列现象中,最能说明植物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现象的是()A.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B.根的向地性和向水性

C.顶端优势D.含羞草的应激性

11、切开凸凹不平,发育不均匀的西瓜,发现其凹侧的种子发育不良或未发育,这种现象可解释为[]

A.种子的发育需要果实提供营养B.无种子的子房绝对无法发育成果实

C.光照不均匀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D.发育着的种子里合成的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12、如下图,有4根月季枝条,将它们扦插后问哪根枝条最易成活,且其下端生出的根最多?[]

13、茶农每年秋季修剪茶树的主要目的是[]

A.使树冠扩大,增加下年采摘量B.减少养料消耗

C.防止病虫害和冻害D.除去无采摘价值的枝条,方便采摘

14、如图所示,在燕麦胚芽鞘的下部插入云母片,从右边用光照射,燕麦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A.直立向上生长B.向右弯曲生长

C.向左弯曲生长D.不生长

15、下图是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插入三株燕麦胚芽鞘尖端部位,且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的示意图,培养壹段时间后,胚芽鞘的情况将是[]

A.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B.B.甲向左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C.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D.D.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16.在方形暗箱的右侧开壹小窗,暗箱外的右侧有壹固

定光源,在暗箱内放壹盆幼苗,花盆能随着下面的旋转器水平匀速旋转,但暗箱不转,壹周后,幼苗的生长状况应为

17.在农业生产上,可通过移植促进植物侧根的生长,这是因为在移植过程中能()

A.破坏根的顶端优势

B.促进侧根的生长素形成

C.促进侧根细胞分裂

D.破坏侧根的生长素形成

二、简答题:

18.某生物兴趣小组种植的黄瓜分成A、B、C三组且作如下处理:A组和B组开花前进行套袋,开花时,在A组雌蕊柱头上涂上壹定浓度的生长素,B组仍套袋,C组不作任何处理。

⑴将实验结果和原因填在下表中:

⑵由上述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19.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

(1)图甲中,供应块是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接受块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实验结果:胚芽鞘

C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壹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胚芽鞘D不能发生C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说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

20.将培养在琼脂培养基上的蚕豆幼苗分别放入四个暗箱中壹段时间(如下图)。其中第2号和第4号暗箱分别在顶部和右侧开孔,使光线能射入,请据图回答:(1)选择_______俩个装置进行实验,可了解蚕豆茎的生长和光的关系。

(2)选择_______俩个装置进行实验,可了解蚕豆茎和根的生长和重力的关系。

(3)装置④中的蚕豆幼苗的茎尖生长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如将④的幼苗放在匀速旋转器上,茎尖生长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表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中俩种植物激素在不同的比例时的实验结果,6—BA属细胞分裂素类的激素,IBA属于生长素类的激素。请分析回答:

(1)由表中可见出6—B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2)由实验(1)(3)可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共同使用时能强烈刺激愈伤组织的形成,促进____________分化过程。

(3)再分化时可用的激素组合是实验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IBA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甲图表示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照下的生长情况,乙图表示胚芽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不同反应,则丙图中表示a、b二点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应分别依次是: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②和④

参考答案

DADBCDABACDCABABA

18.(1)A子房发育成无籽果实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B子房不发育缺少生长素

C子房发育成正常(有籽)果实传粉后,生成幼嫩种子产生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

(2)生长素有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功能

19.(1)生长,向左侧弯曲生长素可由胚芽鞘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2)生长素不能由胚芽鞘形态学下端向上端逆向运输

(3)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主动运输

20、(1)3,4(2)1,3(3)向右弯曲生长(4)直立生长

21(1)促进细胞分裂和芽的分化

(2)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脱

(3)2,4,促进根的分化

(4)研究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植物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影响22、D

浙科版生物必修三忽略点

Controversy and Compromise -- Compulsory Tri-mined Areas “大多数、往往、主要(很少)、通常、一般来说、几乎”: 1、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单独一种激素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它们的相对 浓度)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P7 2、体液调节往往是在神经系统的影响下进行的。P17 3、主要的视区在大脑皮层枕叶的后部,主要的听区在颞叶的上部。P29 4、人体在安静时主要由内脏、肌肉、脑等组织的代谢过程释放热量。人体主要依靠增加肌 肉活动来增加热量。P30 5、皮肤是主要散热器官。P31 6、雄激素的主要成分是睾酮。P45 7、孕激素主要作用表现在妊娠时抑制子宫的运动,并刺激乳房准备哺乳。P45 8、当人的皮肤破损后,往往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P48 9、细胞免疫的主要目标是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P53 10、感染HIV以后,一般要经过很长的潜伏期(8-10年)才发病。P60 11、艾滋病人往往很消瘦,可能出现痴呆。P60 12、不同种类的动物,出生率相差很大,主要由动物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的。P64 13、种群数量通常在环境容纳量附近上下波动。P81 14、大多数种群呈非周期性波动,少数呈周期性波动。P82 15、一般来说,群落的层次越明显,分层越多,群落中的动物种类也越多。P85 16、大多数动物都只限于在1—2个层次上活动。P85 17、水生群落也有分层现象,其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氧气垂直分布决定的。P86 18、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P86 19、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是指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P86 20、陆地群落的水平结构很少是均匀的,沙漠里的灌木由于彼此竞争营养和水分倾向于均匀分布,但大多数群落中的生物都是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镶嵌。P86 21、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是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P91 22、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主要由常绿针叶林组成,是世界木材主要产地。P91 22、草原几乎完全由禾本科植物和阔叶草本植物组成。P92 23、苔原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P93 24、地球现存群落大多处于顶级状态。P97 25、陆地生态系统通常以腐食食物链为主,海洋反之。P101 26、一般来说,营养级位置越高,归属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能量就越少,当某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可能再维持另一个营养级存在了。P103 27、植物只能把照射到植物体上的太阳能的1%—2%转化为化学能储存下来,而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P110 28、大部分有机物是待生物死亡后被分解者降解为无机物的。P110 29、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使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互相协调,保持稳定。P116

浙江省普通高中作业本生物必修三答案

1~5 BBAAD 6~8ADC 9(1)被HIV感染的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相应抗体(2)被感染转录被转录蛋白质外 壳RHA和蛋白质外壳新的HIV 单元练习 1~5DDBDD 6~10DCDCD 11~15DAACB 16~20ACDBA 21(1)抗原抗体(2)免疫(3)康复的SARS患者的血清中有可以杀死SARS病毒 的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2(1)寄生(2)a c (3)多而快(4)体液细胞(5)已获得免疫(已产 生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3(1)①较快地产生更多的对抗芽疱杆菌毒素的抗体②主动转运(2)①对照实验原则 ②对未经免疫接种的绵羊同时注射等量毒性极强的炭疽芽疱杆菌③未经免疫接种的绵阳 全部死亡。 第四章 第一节 l. B 2.出生个体数总个体数大于计划生育 3.(1)增长衰退 (2)逐渐增大逐渐减小 4.两性l∶l 5.空间 或面积种群动态6.A 7.D 8.C 9、A 11(1)D (2)B、C (3)C (4) 增长稳定甲 第二节 1.无限无限很慢越来越快 J 2.A 3.A 4.有 限有限 S 环境容纳量 K 5.加速 K/2 减速在K值上下波 动 6.D 7.A 8.B 9.D 10.B 11.B 12.⑴①时间④曲线图(或表格) (2)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l. C 2.A 3.出生率死亡率环境容纳量周期性非周 期性 4.气候食物疾病寄生捕食气候温度湿 度 5.D 6.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 7、调节优势雄鸟资源8、下降增加上升9~12BABD 13①周期性波动②非周期性波动③外源性调节因素④内源性调节因素

1~5BDADD 6~10BACCC 11、(1)N=(M*n)/m (2)144 高(3)8/9(32/36)(4)2.5:1 12(1)1605 (3)见下图“J”形 13(1)B A D (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养较少(4)葡萄糖溶度较低,营养物质较少(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培养后期的样液应稀释后在计算 第五章 第二节 1~5CDDCB 6~8DAD 9(1)垂直①④②③(2)阳光湿度(3)时间 第四节 1、D 2、C 3、B 4、250~800mm 5、D 6、不足150mm 大于 7、C

浙江省普通高中作业本生物必修三答案

第三节 1~5 BBAAD 6~8ADC 9(1)被HIV感染的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相应抗体(2)被感染转录被转录蛋白质外壳RHA和蛋白质外壳新的HIV 单元练习 1~5DDBDD 6~10DCDCD 11~15DAACB 16~20ACDBA 21(1)抗原抗体(2)免疫(3)康复的SARS患者的血清中有可以杀死SARS病毒的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2(1)寄生(2)a c (3)多而快(4)体液细胞(5)已获得免疫(已产生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3(1)①较快地产生更多的对抗芽疱杆菌毒素的抗体②主动转运(2)①对照实验原则②对未经免疫接种的绵羊同时注射等量毒性极强的炭疽芽疱杆菌③未经免疫接种的绵阳全部死亡。 第四章 第一节 l. B 2.出生个体数总个体数大于计划生育 3.(1)增长衰退 (2)逐渐增大逐渐减小 4.两性l∶l 5.空间或面积种群动态 6.A 7.D 8.C 9、A 11(1)D (2)B、C (3)C (4) 增长稳定甲 第二节 1.无限无限很慢越来越快 J 2.A 3.A 4.有限有限 S 环境容纳量 K 5.加速 K/2 减速在K值上下波 动 6.D 7.A 8.B 9.D 10.B 11.B 12.⑴①时间④曲线图(或表格) (2)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l. C 2.A 3.出生率死亡率环境容纳量周期性非周期性4.气候食物疾病寄生捕食气候温度湿度 5.D 6.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 7、调节优势雄鸟资源8、下降增加上升9~12BABD 13①周期性波动②非周期性波动③外源性调节因素④内源性调节因素 单元练习

1~5BDADD 6~10BACCC 11、(1)N=(M*n)/m (2)144 高(3)8/9(32/36)(4)2.5:1 12(1)1605 (3)见下图“J”形 13(1)B A D (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养较少(4)葡萄糖溶度较低,营养物质较少(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培养后期的样液应稀释后在计算 第五章 第二节 1~5CDDCB 6~8DAD 9(1)垂直①④②③(2)阳光湿度(3)时间 第四节 1、D 2、C 3、B 4、250~800mm 5、D 6、不足150mm 大于 7、C

最新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最新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教材分析】 (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神经系统的功能,是神经系统结构的延伸,并为神经系统内容做个总结。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反射,并在日常生活中机体有体现体温调节的现象,但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对体温调节等并没有鲜明的认识,故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一个同化的过程。与此同时,本节课学生已是高中二年级,其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其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等都有明显的提高。结合以上特征,我将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能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 2、简述大脑皮层的功能 3、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4、描述体温调节 能力目标: 1、学生培养了看图提炼信息能力 2、模仿寒冷时机体调节情况,描述炎热时机体调节情况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对日常案例的分析,形成生物与生活相联系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2、描述体温调节 教学难点: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2、描述体温调节 【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我主要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对于本节课重难点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以及体温调节,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排尿反射、体温调节),结合日常生活,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第二章第二节共分为三课时,本小节为第三课时,时间为45min 【教学过程】 【过渡】谁还记得反射的概

高中生物浙科版高二必修三教学案:第四章_第一节_种群的特征_word版有答案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1.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它由不同性别 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通常一个物种包含很多种群,种群和种群之间存在 地理隔离,只有同一种群内的个体才能互配繁殖。种群长期隔离会导致亚种 和新种的形成。可见,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2.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种群 分布型、存活曲线等,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 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等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而密度和分布型则是种群 所特有的。 3.出生率、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 群的自然增长率。 4.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根据年龄结构可以预 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种群分布型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存活曲线包括凸形、 对角线形和凹形。 对应学生用书 P41 种群的数量特征 1.出生率、死亡率 (1)概念:出生率一般用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死亡率一般用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 (2)决定出生率的因素:不同种类的动物,出生率相差很大,主要是由动物性成熟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的。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4)作用: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2.年龄结构 (1)概念: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并常用年龄金字塔图形

来表示。 (2)年龄结构的类型[连线]: (3)作用:可带给我们关于种群未来数量动态的信息。 3.性比率 (1)概念: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2)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4.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2)作用:是决定生物的益或害、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1.试判断下列各项所述是否是种群。为什么? (1)某池塘中所有的鱼。 (2)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 (3)一个班级中的所有同学。 提示:(1)不是;(2)不是;(3)不是。因为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必须保证“同种”和“总和”,必须由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 2.种群m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如下图所示,试预测该种群未来的数量动态趋势。 提示:该种群未来数量动态趋势为增多。因为种群m的生殖前期个体数多,生殖后期个体数少,即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3.根据种群密度的概念判断“一块麦田中所有蝗虫的数量”是对种群密度的描述吗? 提示:不是。因为种群密度的概念强调的是“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种群的个体数”,而一块麦田不是对“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描述,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 4.某种群在一年时间里新增个体数为356个,则该种群的出生率为356,对吗?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全书知识点总结精编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全书知识点总结精编 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调节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880年,达尔文父子:发现植物具有向光性;得出结论: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和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面一段;推测: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1913年,波森.詹森:得出结论: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向下传递。 1926年,温特:用琼脂快收集该种物质,并再次证明:苗尖中确实存在一种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后来被命名为生长素。 20世纪30年代,其他科学家:确定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它是一种小分子有机物——吲 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 二、生长素的产生或存在部位:顶芽、幼叶、胚 三、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主动转运;运输特点: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运 输方向:苗尖端横向运输,尖端下面一段纵向运输 四、影响生长素分布的因素: ①单侧光(单侧光下,背光一侧分布多、生长快,表现为向光性);②重力 (重力作用下,向地一侧分布多) 五、生长素的作用:促进生长(促进细胞伸长) 作用特点: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如顶端 优势、根的向地性、除草剂的使用(高浓度抑制双子叶杂草生长,低浓度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生长)、植物不同部位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见右图)。 六、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2,4-D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防止落花落果;促进果实发育、获得无子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除杂草 七、其它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赤霉素类、脱落酸和乙烯) 前三种主要是促进植物生长的,后两种与植物的衰老、成熟、对不良环境发生响应有关。

激素往往是在植物体的某一部位产生,然后运输到另一部位起作用的。所以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信息的化学载体,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当植物的特定部位感受到外界的刺激时,会引起该部位激素浓度或比例的改变,从而引起植物发生相应的响应。每种激素的作用决定于植物的种类、激素的作用部位、激素的浓度等。 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单独一种激素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人们常把天然的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类似化学物质合称为植物生长物质或植物生长调节剂。 八、植物激素的应用:①促进种子萌发(如细胞分裂素、赤霉素。抑制萌发:脱落酸)、②促进生根、③加速生长、④抑制生长、⑤引起无子果实的形成(如生长素引起无子番茄的形成、赤霉素引起无子葡萄的形成)、⑥果实的催熟(如乙烯)、⑦果蔬的储藏保鲜(如细胞分裂素)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单细胞直接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内环境)淋巴 3、内环境维持稳态(相对稳定的状态)的意义: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4、内环境中不存在的成分:细胞内的糖元、胞内酶(如呼吸酶)、膜蛋白、血红蛋白;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019-2020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第四章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第四章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含答 案) 1.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 间而变化的,这就是种群数量波动。 2.种群数量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 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 3.大多数种群呈非周期波动,少数种群呈周期波 动。 4.调节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包括气候、食物、 病原物和寄生物、捕食等。 5.调节种群数量的内源性因素包括领域行为、内 分泌调节等。 对应学生用书 P50 1.种群数量的波动 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系统。 2.引起波动的因素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 3.波动类型 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值的上下波动,波动幅度有大有小,可以是周期波动,也可以是非周期波动,大多数属非周期波动。 4.周期波动 (1)少数物种的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周期性,即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 (2)种群的周期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高纬度环境中,如北方针叶林和苔原地带。 1.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和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如何变化?

提示: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如何区分种群的波动是周期还是非周期? 提示:根据该种群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是否相等。 1.种群波动的原因 种群波动是指处于平衡状态的种群,随时间发展其种群数量围绕某一饱和量上下波动的现象。 (1)环境条件变化可引起种群数量波动,如干旱、酷暑、严冬、流行疾病等因素可使种群数量减少;而温和、湿润、风调雨顺等年景会使种群数量增加等。 (2)种群自身特性也可引起种群大小波动,例如种群增长率随密度改变而变化时,种群动态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包括稳定、有规则波动和无规则波动等。 2.自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常见类型 (1)季节变化:主要与环境季节性变化和生物适应性相关,同时也受种间关系(主要是食物关系)所影响。 (2)年变动:如旅鼠、北极狐3~4年周期;美洲兔、加拿大猞猁9~10年周期。 (3)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变动:根据现有长期种群动态记录,大多数生物属于不规则的。由环境的非周期性突然变化引起,如一些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变化也起很大作用。 (4)种群暴发或大发生(如蝗灾、赤潮)。 3.种群的动态变化图示 1.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1)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如沙漠地区的啮齿类动物和鸟类的种群数量总是与降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2016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生物必修三学考知识点 一、植物激素调节—生长素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父子实验 结论:苗尖端是感光部位 推测: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2、波森?詹森实验 证明: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由苗尖端向下传递 3、温特实验 说明:苗尖中确实存在一种能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生长素 4、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吲哚乙酸 (二)向光性的原因 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三)生长素的运输方向 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四)生长素的合成 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 (五)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促进植物生长,促果实发育、促扦插枝条生根。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根 < 芽 < 茎) 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例子:顶端优势、根的向地生长 植物生长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植物生长调节剂由人工合成,如2,4—D 。 二、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动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动物的细胞则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稳态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稳态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神经系统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血浆(A) 组织液(C) 淋巴(B)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2、神经系统的作用 人和动物的神经系统能感受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相应地调节人和动物多方面的活动,对内能协调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使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对外使人和动物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 3、神经元 种类: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结构:一般包含树突,胞体和轴突 特性: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其基本特性是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着轴突传送出去。 4、动作电位(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 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动作电位的传播 膜电位静息:外正内负刺激:外负内正 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反射 神经系统的基本方式度是反射。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四、体温调节 寒冷:正常体温→低于正常体温→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体温回升←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增多 减少散热减少散热 炎热:正常体温→高于正常体温→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体温下降←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减少 增加散热减少散热 恒温动物在低温环境中要及时减少散热,增加产热,而在高温环境中要减少产热,增加散热,这样才能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1、人在安静时主要由内脏、肌肉、脑等组织的代谢过程释放热量。 2、在寒冷环境中,寒冷刺激皮肤冷感受器引起骨骼肌不由自主地反射性收缩(战栗)。

【高考生物】浙科版生物必修三

(生物科技行业)浙科版生 物必修三

浙科版生物必修三 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重难点 【知识体系】 一、植物的向性运动: 1、向性运动的概念: 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称为向性运动。 2、向性运动的意义: 是植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二、生长素的发现: 1、1880年,达尔文研究光照对金丝雀草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胚芽鞘受单侧光照射弯曲生长 胚芽鞘对光刺激敏感的部位是:尖端 切去尖端的胚芽鞘既不直立生长,又不弯曲,说明:尖端决定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 达尔文推想: 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产生某种影响。 2、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 温特的实验说明: 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 在顶端喷洒生长素:生长、不弯曲

3、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分离出并且鉴定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因为它能促进植物的生长,故取名生长素。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往往具有两重性。 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的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1、对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光使生长素背光侧比向光侧分布得多 生长素促进生长 2、植物的顶端优势: 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 3、茎的背地性和根的向地性 四、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防止落花落果。 ?促进果实发育。 【历年真题解析】 1.(08山东卷)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2019-2020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含答案)

1.生物圈是指地球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生物及其 生存的环境,它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是最大的生态 系统。 2.人口的增长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控制人口关系到人 类的存亡和发展。 3.大气中的CO2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 使地球变暖。 4.臭氧减少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 5.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 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 6.大量使用化肥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湖泊变成没有 任何生物的死湖。 7.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 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基因三个层 次上加以保护,其中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对应学生用书 P71 2019-2020(含答案) (2)作用:是人类的生命维持系统,它为我们制造氧气、生产食物、处理废物和维持其他所有生物的生存。 2.全球人口动态 (1)人口增长过程及原因:在人类漫长历史的大部分时期,人口长期处于很低的水平上,随着1万年前农业的出现和陆地生产力的提高,人口才开始缓慢而持续增长。 (2)人口增长的后果:地球资源、食物等不能满足人类需要,最终会使人口达到地球难以容纳的程度。 (3)控制人口的方法:降低出生率,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最终使全球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 3.人类对全球环境影响

(1)人类对环境影响[连线]: (2)生物的多样性: ①涵义: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在内的全球多样性。 ②价值:一为人类提供食物、衣料、药品、工业原料、遗传资源和实验材料等。二在科学、美学和实用方面的近期和长远价值。三对保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所起的重要作用。 ③每一种野生生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基因库,其特性决不会同其他任何生物重复,人类将不断利用野生生物的遗传性对作物和家畜品种进行改良。目前,对待野生生物的态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水平和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1.下图为我国历年来人口增长情况,分析曲线并思考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近几十年来为什么会明显增多? 提示:①我国人口基数大。 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医疗条件逐步改善,造成出生率水平较高,死亡率逐渐下降的状况,从而导致人口明显增加。 (2) 能否说人口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说明理由。 提示:不能。人口增长只是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但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没有有效地保护环境。 2.回答人类与环境的相关问题: (1)如今的天气预报中增加了紫外线指数,提醒人们出行是否需要预防紫外线。这一现象主要与哪一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导致这一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臭氧层破坏。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2)分析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原因。 提示:就地保护不仅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而且还保护了生物的栖息地,即生物赖以生

浙教版 高中生物 2019-2020 必修三 第三章 免疫调节练习含答案

免疫调节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A.皮肤角质层细胞屏障作用 B.胃粘膜起保护作用 C.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D.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 2.关于人体三道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在三道防线中都能发挥作用 B.感染发生时,病原体已经突破了两道防线 C.第三道防线的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强大 D.第二道防线的杀菌物质是指抗体3.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 A.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接种卡介苗 B.种牛痘预防天花与皮肤的屏障作用 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针后不再患百日咳 D.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与服用小儿麻痹预防糖丸 4.下列不属于抗原特性的是 A.异物性B.大分子性 C.多样性D.特异性 5.依靠抗体的免疫是 A.非特异性免疫 B.细胞免疫 C.特异性免疫 D.体液免疫 6.抗体的化学本质是 A.球蛋白 B.糖蛋白 C.脂蛋白 D.多糖 7.关于淋巴B细胞和淋巴T细胞的正确叙述是 A.都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的 B.都是通过直接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C.都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的 D.是通过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 8、右图是细胞免疫中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杀伤作用示意图,其中x细胞是指 A.B细胞 B.T细胞 C.浆细胞 D.效应T细胞 9、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B.抗原刺激T细胞是效应T细胞形成的唯

一途径 C.效应T细胞能杀伤被抗原侵入的靶细胞 D.抗原与特定的抗体能形成复合物从而被吞噬细胞吞噬 10.T细胞的作用叙述最完整的一组是 ①处理抗原②呈递抗原③识别抗原④分化为记忆细胞⑤分化为效应细胞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 11.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细胞 D.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12.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有 A.吞噬细胞、效应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B.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 C.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 D.吞噬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13.下列疾病中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A.血友病 B.过敏性鼻炎 C.艾滋病 D.系统性红班狼疮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过敏反应特点的是 A.由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刺激引起B.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D.组织胺等物质的释放直接引起相关的症状 15、有关艾滋病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能够侵入T细胞 B. HIV分布于各种内环境中,在人体的外分泌液中也广泛分布 C. HIV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D. HIV潜伏期比较长,是一种RNA病毒 16.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教材分析】 (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神经系统的功能,是神经系统结构的延伸,并为神经系统内容做个总结。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反射,并在日常生活中机体有体现体温调节的现象,但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对体温调节等并没有鲜明的认识,故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一个同化的过程。与此同时,本节课学生已是高中二年级,其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其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等都有明显的提高。结合以上特征,我将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能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 2、简述大脑皮层的功能 3、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4、描述体温调节 能力目标: 1、学生培养了看图提炼信息能力 2、模仿寒冷时机体调节情况,描述炎热时机体调节情况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对日常案例的分析,形成生物与生活相联系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2、描述体温调节 教学难点: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2、描述体温调节 【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我主要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对于本节课重难点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以及体温调节,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排尿反射、体温调节),结合日常生活,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第二章第二节共分为三课时,本小节为第三课时,时间为45min 【教学过程】 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1min )【情境导入】 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请 坐,你们知道你们刚才做了什么反射活 动吗? 回答: 条件反射活动 能在极短 的时间迅 速进入本 节课学习 内容 反射(10min) 【过渡】谁还记得反射的概念? 【提问】中枢神经系统包括那几部分? 【提问】草履虫趋利避害,含羞草被触 碰后下垂,用针刺激离体的腓肠肌,这 属于反射吗? 【提问】反射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包括 哪几部分? 回答:反射是在中枢神经 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 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 反应 回答:脑和脊髓 回答:不属于 回答:反射弧:感受器、 透过纷繁 复杂的生 命现象揭 示事物普 遍联系, 建立唯物

浙科版知识点整理 必修三常见错误判断题无答案

生物必修三常见错误判断题 1.生长素是一种小分子多肽类有机物,是在细胞内由色氨酸合成的。() 2.已经肯定有五大类植物激素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它们是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赤霉素类、脱落酸和乙烯。其中,前二种主要是促进植物生长的,后三种与植物的 衰老、成熟、对不良环境发生响应有关。() 3.细胞分裂素有促进萌发和细胞分裂,不影响细胞分化。() 4.当水分供应良好时,禾本科植物种子中的胚就会释放赤霉素,促进淀粉合成酶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种子萌发。() 5.多细胞动物的结构要复杂得多,所有细胞并不能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它们周围的环境就是动物体内细胞外面的液体。() 6.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动物体就必须能及时感知内环境的变化,并及时作出反应加以调整。这些活动都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完成。() 7.人的神经系统是由几百亿到上千亿个神经细胞以及少数的支持细胞(胶质细胞)构成的,多数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8.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动作电位的传播。() 9.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就是形成反极化过程。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也就是动作电位——负电位的形成和恢复的过程。() 10.神经细胞膜在静息时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大,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小。() 11.在神经纤维膜上只有两种离子通道,一种是钠离子通道,一种是钾离子通道。当神经某处受到刺激时会使钠通道开放,于是膜外钠离子在短期内大量涌入膜内,造成了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现象。() 12.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

衰减。() 13.在突触处,神经末梢的突触小体称为突触前膜,与之相对的肌膜较厚,有皱褶,称为突触后膜。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有一间隙,称突触间隙。() 14.乙酰胆碱可以和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这种受体也是通道蛋白,结合后通道开放,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形成一个小电位,这种电位可以传播。() 15.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的作用就是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 16.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元、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在膝反射中,反射中枢就是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 17.当气温和周围物体温度接近体温时,辐射和对流都失去散热的作用,只能靠蒸发散热。() 18.35℃以上出汗成了唯一有效的散热机制。() 19.低血糖时,脑细胞由于氧气供应不足,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而发生功能障碍。()20.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分泌的现象称为拮抗作用。()21.促激素的作用只是促进相关腺体内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22.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分泌多种下丘脑调节激素。这些调节激素经下丘脑通垂体的门脉达到腺垂体,调节、控制腺垂体的激素分泌。() 23.四种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又叫促激素。() 24.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合成,刺激细胞生长,包括细胞增大与数量增多。()25.甲状腺分泌两种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前者不含碘,是一种多肽,后者是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它们的作用遍及全身所有的器官。()

浙科版高中生物复习提纲必修三

第一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1)①达尔文实验结论: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背光侧生长快,出现向光弯曲。 ②波森和詹森的实验结论: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可穿过明胶传递给下部。 ③温特实验结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部;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部 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①产生: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②运输: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单向。 ③分布: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细胞的伸长。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表现的具体实例:①根的向地性;②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解除方法为:摘掉顶芽。 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补充: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 (4)生长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①促进果实发育(例如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②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③防止落花落果。 备注:无籽番茄是未受直接涂生长素得到的,故染色体数是正常番茄的一半,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得到的。 2、植物激素:生长素、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前两种促进,后三种抑制)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内环境的稳态

浙科版必修三6.4《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word教案

第六章生态系统 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述了什么是生态系统稳态、如何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这三方面内容。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本小节需要用本章的其他部分知识作为基础,同时又是第七章《人类与环境》的重要知识基础,与第七章的内容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上好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乃至环境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一方面,高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知识,本章前面的内容为本节授课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但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等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另一方面,高中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在一定生物学的经验基础上,能充分完成课前的准备工作,能够找寻到周围存在有关生态学的现象。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并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简述生态系统的稳态。②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③探讨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目标: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习惯,并且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①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②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生态系统趋于稳定的特点。②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负反馈和正反馈)。 2.难点:负反馈调节机制

浙江省普通高中作业本生物必修三答案

浙江省普通高中作业本生物必修三答案

第三节 1~5 BBAAD 6~8ADC 9(1)被HIV感染的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相应抗体(2)被感染转录被转录蛋白质外壳RHA和蛋白质外壳新的HIV 单元练习 1~5DDBDD 6~10DCDCD 11~15DAACB 16~20ACDBA 21(1)抗原抗体(2)免疫(3)康复的SARS患者的血清中有可以杀死SARS病毒的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2(1)寄生(2)a c (3)多而快(4)体液细胞(5)已获得免疫(已产生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3(1)①较快地产生更多的对抗芽疱杆菌毒素的抗体②主动转运(2)①对照实验原则 ②对未经免疫接种的绵羊同时注射等量毒性极强的炭疽芽疱杆菌③未经免疫接种的绵阳全部死亡。

第四章 第一节 l. B 2.出生个体数总个体数大于计划生育 3.(1)增长衰退 (2)逐渐增大逐渐减小 4.两性l∶l 5.空 间或面积种群动态6.A 7.D 8.C 9、A 11(1)D (2)B、C (3)C (4) 增长稳定甲 第二节 1.无限无限很慢越来越快 J 2.A 3.A 4.有 限有限 S 环境容纳量 K 5.加速 K/2 减速在K值上下 波动 6.D 7.A 8.B 9.D 10.B 11.B 12.⑴①时间④曲线图(或表格) (2)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l. C 2.A 3.出生率死亡率环境容纳量周期性非 周期性 4.气候食物疾病寄生捕食气候温度湿 度 5.D 6.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 7、调节优势雄鸟资源8、下降增加 上升9~12BABD 13①周期性波动②非周期性波动③外源性 调节因素④内源性调节因素 单元练习 1~5BDADD 6~10BACC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