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护理

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护理

摘要】目的讨论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通过

护理可以保证治疗效果,同时也可控制疾病继续传染。

【关键词】细菌性痢疾护理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志贺菌属为主)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及溃疡为主要变化。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和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

脑病。本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人病情迁延不愈成为慢性或反复发作。本

病终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行。卫生条件差的国家及地区发病率较高。下面把

细菌性痢疾的护理汇报如下。

1 流行病学

1.1 传染源急、慢性病人和带菌者。

1.2 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传播。志贺菌随病人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亦可通过苍蝇污染食物而传播。流行季节如食物、水被污染,则可引起食物型或水型暴发流行。

1.3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患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较短,且不同菌群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易反复感染。

1.4 流行特征菌痢全年可散发,但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5月开始上升,8-9

月达高峰,10月逐渐减少。本病夏秋季节发病率升高可能与降雨量多、苍蝇密度

高以及人们进食生冷瓜果有关。菌痢年龄分布有2个高峰,第一个高峰为学龄前

儿童,第二个高峰为青壮年期,可能与他们日常活动中接触病原菌机会较多有关。

2 护理评估

2.1 病史评估

近日有无不洁饮食史,家庭成员及密切接触者中有无腹泻病人。是否为夏秋

流行季节。慢性病人有无饮食习惯改变现象,是否存在其他诱因。

2.2 身体评估

腹泻的次数、性质、数量,有无脓血便及里急后重感。有无体温升高,热型

变化。有无腹痛,腹痛的时间、部位、性质。生命体征及尿量的变化。慢性病人

有无贫血症状及营养不良表现。

重症病人的精神、神志变化,有无休克及惊厥表现。

2.3 心理社会因素评估

急性病人对所患疾病的认知情况,是否了解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慢性病人是

否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慢性腹泻的不良后果。

2.4 相关检查评估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情况。便常规检查粪便外观,有无脓血,镜检白细胞、红细胞数量。便培养有无痢疾杆菌。慢性病人血常规有无贫

血现象。慢性病人是否存在营养不良表现。

3 主要护理诊断

3.1 排便异常腹泻,与痢疾杆菌引起肠道病变有关。

3.2 体温过高与痢疾杆菌所致感染有关。

3.3 腹痛与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黏膜坏死、溃疡有关。

3.4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慢性腹泻有关。

3.5 潜在并发症惊厥,与细菌引起的毒血症有关;休克,与病原体所致微循

环障碍有关。

4 护理措施

4.1 隔离

按消化道传染病进行隔离。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4.2 休息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

4.3 饮食护理

给予高热量、少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引起胀气和具有刺激

性的食物。鼓励病人进食,少量多餐,待大便镜检正常后可恢复正常饮食。

4.4 病情观察

观察病人腹泻的次数、性质、数量,有无里急后重表现。观察病人有无发热,热型变化。观察病人有无腹痛,腹痛的时间、性质、部位。慢性患者注意其有无

贫血、营养失调表现。观察病人P、BP变化,并注意其面色、口唇、四肢肢端皮

肤颜色和神志变化,并详细记录出入量,及早发现休克症状。注意小儿是否存在

烦躁不安、惊厥、昏迷表现。观察病儿呼吸节律、频率变化,瞳孔大小、对光反

射是否存在。

4.5 症状护理

4.5.1 保证足够的液体量,鼓励病人多饮水,不能进食、呕吐、腹泻严重者给

予静脉输液,并补充电解质,以维持水电平衡。

4.5.2 向病人讲明隔离、补液、抗感染治疗的重要性,督促病人按时、按量服药,以消除肠道炎症。

4.5.3 腹痛时按医嘱给以解痉剂,并予热水袋热敷腹部。

4.5.4 有里急后重者,嘱病人排便时不要用力过度,以免脱肛。如发生脱肛可

用手垫纱布轻柔局部以助回纳。每日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保持肛周皮

肤清洁,避免感染。同时,肛周涂以凡士林,以防糜烂。

4.5.5 采集大便标本时,应取脓血部分,立即送检。

4.5.6 遵医嘱予以药物及物理降温,保持皮肤清洁及室内凉爽通风。

4.5.7 如有惊厥发生应予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上、

下齿间垫以牙垫以防舌咬伤。

4.5.8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休克病人给予平卧位,注意保暖,及时吸氧,

记录每小时尿量。

5 预防

5.1 管理传染源

急、慢性病人和带菌者应隔离或定期进行访视管理,并给予彻底治疗直至大

便培养阴性。对饮食、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应定时行便培养,发现带菌者,应调离

工作,进行治疗。

5.2 切断传播途径

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注意饮食及饮水卫生。做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

饮食,灭苍蝇)。

5.3 保护易感人群

口服内含福氏和宋内氏、志贺菌“依链”株的FS双价活疫苗,可刺激肠黏膜产

生特异性分泌型IgA。对同型志贺菌攻击保护率约为80%,免疫力可维持6~12

个月,但要注意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注意饮食及饮水卫生。其他各菌型间无交

叉免疫。

6 健康教育

6.1 宣传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消灭苍蝇。

6.2 向病人和家属介绍家庭隔离措施,餐具、便器、卧具单用。餐具每日煮沸消毒15分钟,便器、排泄物、呕吐物及时用消毒液消毒,饭前、便后用消毒水泡手5分钟,以流动水冲洗干净。

6.3 慢性病人避免诱发因素,饮食、生活规律,加强体质,减少复发,复发时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石宏,岳希全,欧阳霞.传染病护理学.2005.

[2]方妙君,邱秀环,孙肇玢.护理程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45.

[3]李文华,徐丽文.小儿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

志;2007年34期.

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一、概述 细菌性痢疾是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二、护理诊断 1、腹泻与肠道感染有关。 2、体温过高与毒血症有关。 3、疼痛与肠蠕动增强、肠痉挛有关。 4、潜在并发症:休克。 三、护理措施 1、消化道隔离至症状消失,大便持续培养2次阴性或粪便正常后1周。同病种病人可住一室。接触病人污物时戴手套。接触病人或污 染物后及护理下一个病人之前要洗手。病人餐具用1次性饭盒。便器、呕吐物、排泄物等用 1:5含氯消毒剂消毒。 2、急性发热期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通风凉爽。每天监测体温。供 给足够的营养及水分。遵医嘱给予退热剂。 3、腹痛患者可腹部置热水袋,解除肠痉挛。禁食生冷食物。遵医嘱 使用阿托品、颠茄合剂或镇静剂止痛。 4、护理腹泻患者时应记录大便次数、性质及量。用药前最好做新鲜 脓血便的细菌培养。怀疑中毒性痢疾,如果尚来排便,应作肛拭子 取大便做细菌培养。急性期给予低脂流食,如果汁、藕粉、脱脂奶

等,少量多餐。呕吐不能进食者,可静脉补液。病情好转后改半流食,如米粥、面条等,铺以少渣菜。粪便正常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便后清洗臀部,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大便频繁者,肛周涂以凡 士林,防止糜烂。为防止腹压增高造成脱肛,病人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坐便器时间不宜太长。如果发生脱肛,可用消毒纱布涂以润滑油,用手轻揉局部,以助纳回。每日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 以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病情严重时每 15~30分钟监测生命体征1次,观察神志、面色、肢端肤色、尿量等。给氧,保暖,将 45~50℃的 热水袋置足部,改善外周血循环。遵医嘱给予抗休克治疗。 应用血管扩张药,以解除血管痉挛,同时迅速扩充血容量,纠正酸 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血和尿量调节补液量和速度。 6、密切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如皮疹、肝肾功能损害、造血系统损害等。 7、准确记录出入量。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常规

细菌性痢疾的护理常规 【概念】: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病因】:痢疾杆菌有较强的致病性其致病作用主要是侵袭力和内毒素。 【临床表现】: 一、急性菌痢: 1、潜伏期1—2天。 2、分型: 普通型:起病急,高热伴畏寒,寒颤,体温高达39摄氏度,伴头痛,乏力,食欲不振,排便次数增多,伴粘液便,左下腹压痛。 轻型:每天3—4次,粪便糊状或稀便,病程短,3—7天可痊愈。 中毒型:2—7岁,突然发热,体温高达40摄氏度,全身毒血症状,精神萎靡,频发惊厥。 (1)休克型:感染性休克表现(2)脑型:最为严重,脑膜炎,颅内压升高, 中枢性呼吸改变。(3)混合型:预后最为凶险。 二、慢性菌痢: 1慢性迁延型 2急性发作型 3慢性隐匿型。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轻至中度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慢性菌痢可有贫血。 脓血便,无粪质,镜下大量脓细胞或白细胞。 【辅助检查】便培养 【治疗要点】 1、急性: (1)一般治疗:执行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二次阴性。 (2)病原治疗:执行原则上不短于5天。 (3)对症治疗。 2、慢性菌痢: (1)病原治疗:联合应用二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10—14天,重复1—3个疗程,药物保留灌肠+小量激素。 (2)对症治疗:肠功能紊乱—镇静,解痉挛药,菌群失调,双歧杆菌 3、中毒性菌痢: (1)病原治疗:沙星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或联合应用 (2)对症治疗: A阵静降温 B休克型,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和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 C脑型应用20%甘露醇,,防治呼吸衰竭。 【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痢疾杆菌内毒素激活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体温中枢导致体温过高有关。 2)腹泻:与肠道炎症,广泛浅表溃疡形成导致肠蠕动增强,肠痉挛有关。 3)组织灌注无效:外周组织与中毒性菌痢导致微循环障碍有关 4)潜在并发症:中枢性呼吸衰竭。 【护理要点】 1、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至症状消失

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细菌性痢疾是志贺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 一、收集资料进行护理评估,实施护理程序。 二、护理措施 (一)隔离措施 1、同病种患者可住一室。 2、接触患者污物时戴手套。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及护理下一个患者之前要洗手。 3、患者餐具用一次性饭盒。 4、严格执行消化道隔离,尤其是粪便、呕吐物必须用0.5%三氯异氰尿酸严格消毒后再处理。消化道隔离至症状消失,粪便持续培养2次阴性或粪便正常后l周。 (二)高热的护理 发热时卧床休息。保持室内通风、凉爽。每天监测体温,注意热型、发热持续时间、伴随症状。遵医嘱补充营养及液体,及时采用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协助患者做好口腔、皮肤护理,增加患者舒适,防止感染。 (三)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排便次数、量、性状、伴随症状,生命体征、脱水体征、出入量、饮食情况、体重、治疗效果。 2、休克型患者每0.5~1小时测量生命体征、神志、尿量1次,如发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细速、尿少烦躁等休克征象,通知医师,配合抢救。 (四)抗休克护理 1、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以便及时用药,必要时开放两条通路。 2、记录24小时出入量,有利于判断病情和调整补液速度。 3、遵医嘱、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扩容、纠正酸中毒等抗休克治疗。 4、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咳泡沫痰及肺底湿啰音,防止肺水肿及左心衰竭的发生。 5、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适当的浓度和速度。 6、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五)肛周护理 1、每次便后清洗肛周,并涂以凡士林,减少刺激。 2、排便后应彻底洗手,防止经手传播。 3、健康宣教患者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坐便器时间不宜太长。 4、发生脱肛者,戴橡胶手套涂以润滑油,用手轻揉局部,助纳回。 5、每日协助患者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以保持局部清洁感染。 (六)用药护理 1、遵医嘱使用有效抗生素药物。 2、注意观察胃肠道反应、肾毒性、过敏、粒细胞减少等副作用。 3、患病早期禁用止泻药。 (七)标本采集 采集含有脓血、黏液部分的新鲜粪便作为标本,及时送检,以提高阳性率。 (八)饮食护理 1、严重腹泻伴呕吐者暂时禁食,静脉补充所需营养。 2、能进食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渣、少纤维素、易消化、清淡的流食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 一、病因、发病机制和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四、治疗原则 >>降温止惊:物理或药物降温。 >>治疗循环、呼吸衰竭:扩血容量,吸氧。 >>防止脑水肿:首选20%甘露醇快速静脉注射。 >>控制感染:对痢疾杆菌敏感的阿米卡星、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钠等静脉滴注,病情好转后改口服。 五、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毒血症有关。 2.组织灌注无效与微循环障碍有关。

3.潜在并发症:脑水肿、呼吸衰竭等。 4.焦虑(家长)与病情危重有关。 六、护理措施 七、健康教育 对家长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指导家长与患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不洁、变质食物等。 患者,女,32岁,一日前饮用不洁水后突发高热,继而出现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感,出现粘液脓血便,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在治疗药物使用中不正确的是 A.喹诺酮类药物是目前相对理想的药物 B.孕妇及儿童应慎用喹诺酮类药物 C.应积极分离病原菌并行药物敏感试验 D.TMP-SMZ耐药虽然增强,但对多数病人仍有效 E.青霉素为治疗首选药物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针对细菌性痢疾应首选对痢疾杆菌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如阿米卡星、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钠。 A3/A4型题 患儿男,7岁。8月份外出旅游时发病。表现高热、惊厥3次急诊入院。体温 39.5℃,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意识模糊。 1.护士考虑该患儿是 A.高热惊厥 B.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C.乙型脑炎 D.麻疹脑炎 E.结核性脑膜炎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中毒性痢疾好发于夏秋季节,多见于2~7岁小儿,与不洁饮食有关。此题干诱因与其符合,再结合小儿发病表现,符合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的休克型表现,故此题选B。 2.为尽快做出诊断,医生急查大便,护士正确的做法是 A.患儿无大便时,口服泻剂留取大便

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护理

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护理 摘要】目的讨论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通过 护理可以保证治疗效果,同时也可控制疾病继续传染。 【关键词】细菌性痢疾护理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志贺菌属为主)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及溃疡为主要变化。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和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 脑病。本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人病情迁延不愈成为慢性或反复发作。本 病终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行。卫生条件差的国家及地区发病率较高。下面把 细菌性痢疾的护理汇报如下。 1 流行病学 1.1 传染源急、慢性病人和带菌者。 1.2 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传播。志贺菌随病人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亦可通过苍蝇污染食物而传播。流行季节如食物、水被污染,则可引起食物型或水型暴发流行。 1.3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患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较短,且不同菌群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易反复感染。 1.4 流行特征菌痢全年可散发,但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5月开始上升,8-9 月达高峰,10月逐渐减少。本病夏秋季节发病率升高可能与降雨量多、苍蝇密度 高以及人们进食生冷瓜果有关。菌痢年龄分布有2个高峰,第一个高峰为学龄前 儿童,第二个高峰为青壮年期,可能与他们日常活动中接触病原菌机会较多有关。 2 护理评估 2.1 病史评估 近日有无不洁饮食史,家庭成员及密切接触者中有无腹泻病人。是否为夏秋 流行季节。慢性病人有无饮食习惯改变现象,是否存在其他诱因。 2.2 身体评估 腹泻的次数、性质、数量,有无脓血便及里急后重感。有无体温升高,热型 变化。有无腹痛,腹痛的时间、部位、性质。生命体征及尿量的变化。慢性病人 有无贫血症状及营养不良表现。 重症病人的精神、神志变化,有无休克及惊厥表现。 2.3 心理社会因素评估 急性病人对所患疾病的认知情况,是否了解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慢性病人是 否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慢性腹泻的不良后果。 2.4 相关检查评估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情况。便常规检查粪便外观,有无脓血,镜检白细胞、红细胞数量。便培养有无痢疾杆菌。慢性病人血常规有无贫 血现象。慢性病人是否存在营养不良表现。 3 主要护理诊断 3.1 排便异常腹泻,与痢疾杆菌引起肠道病变有关。 3.2 体温过高与痢疾杆菌所致感染有关。 3.3 腹痛与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黏膜坏死、溃疡有关。 3.4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慢性腹泻有关。 3.5 潜在并发症惊厥,与细菌引起的毒血症有关;休克,与病原体所致微循

细菌性痢疾护理

细菌性痢疾护理 按本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 一、消毒隔离 按肠道传染病隔离。 二、观察要点 1.观察发热、腹痛、呕吐、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 2.观察大便性状,有无脓血及量。 3.腹泻多者注意有无脱水、酸中毒、水电解质的失调。 4.对起病急骤、寒战、高热或体温不升,精神委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紫绀、血压下降、神智昏迷、脉搏细速等体征,小儿多伴有过敏性反应,应立即作必要处理并汇报医师。 三、护理措施 1.隔离:执行消化道隔离。急性病人应住院或在家中隔离、消毒和彻底治疗,隔日1次大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可解除隔离。 2.卧床休息:减少腹部活动,注意腹部保暖。 3.饮食护理:饮食宜少渣,易消化流质、半流质为主,少量多餐,避免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根据病情逐渐给少渣馀食,或吃高蛋白普食,多饮水。 4.口腔及皮肤护理:频繁腹泻伴呕吐时,用冷开水或生理盐水漱口;腹泻后随时清洁肛周皮肤,里急后重者指导病人大便勿用力,防脱肛。 5.标本采集:送大便培养,如阳性者作药物敏感试验,以便合理使用抗生素。 6.解痉、止痛:遵医嘱予解痉、止痛治疗,根据病情调节补液速度;腹痛者可给予热水袋中腹部保暖;脑型菌痢予镇静、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休克型菌痢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循环不良予保暖。 四、健康教育

1.卫生习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抓好饮水、饮食、粪便的管理,消灭苍蝇,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腐烂不洁食物,不随地大小便。 2.饮食宜消化,富于营养,无刺激性,合理调整胃肠道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 3.早期隔离、及时治疗:按时按量按疗程服药,防止发展成慢性。 4.避免诱因:不吃生冷食物,避免暴饮暴食、紧张劳累、受凉、情绪波动;避免发展成慢性痢疾。 5.定期门诊复查。

38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护理体会

38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护理体会 急性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常见的肠道感染疾病,发病率高,病情严重,需要及时治疗和 护理。本文结合临床护理实践,总结了38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护理体会,以供参考。 一、病情观察 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护理人员要时刻观察患者的病情,如是否出现 高热、腹泻加重、脱水、迟钝、意识模糊等情况,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处理。 二、密切监控生命体征 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常常因为剧烈腹泻和脱水,导致患者体液丧失过度,出现心率加快、血压降低、呼吸急促等症状。因此,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采取 相应的护理措施。 三、饮食管理 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饮食管理非常重要,要给予低脂、低纤维、低渣、低蛋白的清淡 饮食,并注意饮食的清洁卫生。应避免高脂、高糖、高蛋白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刺激肠道 加重腹泻。同时,护工要监督患者的饮食情况,保证患者摄入的营养符合患者的需求。 四、肠道护理 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肠道承受着强烈的炎症和细菌感染,护理人员需要给予相应的肠 道护理,在保证肠道清洁的前提下,减轻炎症和感染。 五、精神安抚 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常常因为疼痛和不适感,情绪低落、精神抑郁。因此,护工需要 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让患者知道有人在关心照顾他们,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六、隔离措施 急性细菌性痢疾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护理人员需要在隔离措施上严格执行相关标准, 避免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七、护理记录 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过程中要及时记录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和护理措施等有关信息, 以便及时掌握病情和调整护理计划。 总之,对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人员细心严谨、耐心细致,通 过专业化的护理方式,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护理

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护理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并伴有发热等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一、病原和发病机制 1. 病原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革兰染色阴性,需氧、无鞭毛、无荚膜、不活动,分为4群、43个血清型(不包括亚型),即A群志贺菌、B群福氏菌、C群鲍氏菌及D群宋内菌。我国流行的菌群以B 群为主,其次为D群。在外界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在蔬菜、水果及污染物品上能存活1~3周;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日光直接照射30 min,56~60 ℃加热10min,煮沸2 min可杀灭,对酚液、氯化汞、苯扎溴铵、过氧乙酸等化学消毒剂均敏感。 2. 发病机制痢疾杆菌进入消化道后,大部分被胃酸杀死,少量进入肠道的细菌也因肠道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及肠黏膜的分泌型IgA 阻止其对肠黏膜的吸附而不发病。当细菌数量过多或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未被消灭的细菌侵入乙状结肠、直肠黏膜和固有层中繁殖,产生内毒素、外毒素,引起肠黏膜炎症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坏死、溃疡。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和全身毒血症,痢疾杆菌释放的内毒素还可使血管活性物质增加,引起急性微循环障碍、血栓形成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出现感染性休克、

脑水肿、脑疝、呼吸衰竭等。 3. 病理乙状结肠和直肠的病理改变最为显著。急性期为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和多个不规则浅表溃疡,病变限于固有层,很少引起穿孔和大出血;慢性期黏膜水肿、肠壁增厚、肠管狭窄。中毒性菌痢肠道病变不显著,但发生多脏器微循环障碍,出现水肿、坏死和点状出血等。 二、护理评估 (一) 流行病学资料 1.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都是传染源,慢性患者和带菌者在流行病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2.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传播,病原体污染的水、食物、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也可通过进食被苍蝇污染的食物而传播。 3.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短暂,不同菌群和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易反复感染。 4. 流行特征终年散发,夏秋季多发,与气候、进食生冷瓜果机会多及苍蝇密度高等因素有关。学龄前儿童和青壮年多见,可能与接触病原体机会多有关。 (二)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3天,少数情况为数小时至1周。 1. 急性菌痢自然病程1~2周。痢疾志贺菌感染症状较重,预

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1、消化道隔离至症状消失,粪便培养2次阴性。 2、卧床休息。 3、饮食 (1)对腹泻频繁伴呕吐者可暂禁食,给以静脉补液. (2)能进食者可给予易消化、少纤维素、清淡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如面条、稀饭等并少量多餐。 (3)避免辛辣、生冷、硬的食物,禁食香蕉、蜂蜜等润肠通便的食物。 ⑷嘱病人多饮水,每天至少15ml. (5)腹泻好转后可逐渐增加饮食量。 4、高热的护理:高热者可来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头部冷敷,对持续高热物理降温不明显者可遵医嘱适当给予药物降温。高热伴惊厥者,可应用人工冬眠疗法。 5、腹泻的护理: (1)观察腹痛及排便情况,如大便次数、量、性状并详细记录。 (2)观察有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表现。 (3)肛周皮肤的护理:对排便频繁者便后用软纸轻轻擦拭肛门,不可用力,以免损伤肛周皮肤。便后温水擦洗肛周或坐浴,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勤换内裤,小儿患者勤换并清洗

消毒尿布,保持床铺清洁干燥。 6、中毒性菌痢的护理: (1)病情观察:①监测生命体征、神志、瞳孔、面色等。②抽搐先兆、发作次数、抽搐部位及间隔时间。③准确记录出入量。 (2)加强高热的护理。 (3)惊撅、意识障碍者应加强防护,防止意外损伤,如坠床、摔伤、舌咬伤等,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吸氧,遵医嘱给予抗惊撅药物。定时翻身,预防压疮. (4)循环衰竭者应采取休克卧位(平卧、头部与下肢均抬高15 30.)。注意保暖。遵医嘱给予扩容、纠酸等治疗,并注意按输液原则安排好输液次序,根据病情调节滴速,密切观察循环衰竭改善情况。 (5)呼吸衰竭者及时吸痰,翻身拍背,雾化吸入等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解除呼吸道梗阻,加大氧流量,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应用人工呼吸机保持呼吸道通畅。 7、做好腔护理,预防并发症

细菌性痢疾护理知识

【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措施及依据】 1.体温过高与痢疾杆菌内毒素激活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体温中枢导致体温升高有关。 2.腹泻与肠道炎症、广泛浅表性溃疡形成导致肠蠕动增强、肠痉挛有关。 (1)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接触隔离措施,注意粪便、便器和尿布的消毒处理。解除隔离要求:急性期症状消失,粪检阴性,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2)腹泻的观察:密切观察病人腹泻情况,如排便频次、量、颜色、性状及伴随症状。釆集含有脓血、黏液部分的新鲜粪便作为标本,及时送检,以提高阳性率。怀疑中毒性菌痢病人,如尚未排便,可用肛拭子釆集标本。观察治疗效果。慢性菌痢者注意一般状况的改善,如体重、营养状况等。 (3)休息:急性期病人腹泻频繁、全身症状明显者应卧床休息,避免烦躁、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有利于减轻不适。频繁腹泻伴发热、疲乏无力、严重脱水者应协助病人床边排便,以减少体力消耗,避免跌倒等不良事件发生。 (4)皮肤护理:每次排便后清洗肛周,并涂润滑剂以减少对肛周皮肤的刺激。每天用温水或1 : 5000高镒酸钾溶液坐浴,防止感染。伴明显里急后重者,嘱病人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以免脱肛。发生脱肛时,可戴橡胶手套助其回纳。 (5)饮食护理:严重腹泻伴呕吐者可暂禁食,静脉补充所需营养,使肠道得到充分休息。能进食者,以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渣、少纤维素,易消化清淡流质或半流饮食为原则,避免生冷、多渣、油腻或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可饮糖盐水。病情好转后可由流质半流质饮食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 (6)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准确评估腹泻液量,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量,同时根据血液生化检查结果补充水及电解质,避免发生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轻者可口服补液盐溶液,严重者及时建立静脉通道迅速静脉补液。 (7)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有效抗菌药物,注意观察胃肠道、肾毒性、过敏、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早期禁用止泻药,便于毒素排出。 3.组织灌注无效与中毒性菌痢导致周围循环障碍有关。 (1)病情观察:对休克型病人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神志、尿量,观察有无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尿少、烦躁等休克征象,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2)休息及体位: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专人监护。置病人平卧位或休克体位(头部和下肢均抬高30),小儿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因抬高头部有利于膈肌活动,增加肺活量,使呼吸运动更接近于生理状态。抬高下肢,促进静脉回流,以增加循环血量。 (3)保暖:由于循环衰竭病人末梢循环不好,应注意保暖,可调高室温,减少暴露部位,加盖棉被,喝热饮料,放置热水袋,注意防止烫伤。 (4)氧疗:可经鼻导管给氧,氧流量约2〜4L/min,必要时4〜6L/min。给氧期间持续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同时判断氧疗效果。 (S)抗休克治疗的护理: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记录24小时出入量有利于判断病情和调整补液速度。遵医嘱予以扩容、纠正酸中毒等抗休克治疗。扩容时,应根据血压、尿量随时调整输液速度。在快速扩容阶段,应观察脉率、呼吸,注意有无烦躁、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及肺底湿啰音,防止补液不当造成的肺水肿及左心衰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维持适当的浓度和速度。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如果应用阿托品,应注意区分阿托品化和阿托品中毒。 抗休克治疗有效的指征:病人面色转红、发紺消失、肢端转暖、心率减慢、血压渐上升,提示组织灌注良好;收缩压维持在80mmHg以上、脉压>30mmHg,脉搏<100次/分且充盈有力;尿量>30ml/h,表示肾血液灌注良好。

细菌性痢疾护理及相关知识

细菌性痢疾护理及相关知识 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也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本病以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为主要病变,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病原学 志贺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革兰阴性杆菌,无鞭毛及荚膜,有菌毛,在普通培养基上可生长。 痢疾杆菌主要致病力是其侵袭力,各血清型均可产生内毒素,是引起全身毒血症的主要因素。 本菌在体外生存力较强,温度越低存活时间越长。但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低,日光直接照射30分钟死亡,60℃10分钟死亡,煮沸2分钟即被杀死,对各种化学消毒剂均敏感。 流行病学 1.传染源:主要为急性、慢性病人及带菌者。 2.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污染手为媒介的传播是散发的主要途径;污染食物或水源易引起暴发。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有两个发病高峰,学龄前儿童和青壮年。 4.流行特征:温带和亚热带,夏秋季多发。 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进入消化道,大部分被胃酸杀死,少量未被杀死的细菌粘附并侵入乙状结肠与直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繁殖,引起肠粘膜的

炎症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从而引起上皮细胞的变性、坏死,坏死的上皮细胞脱落形成浅表溃疡,分泌黏液和脓性分泌物。由于病变部位有大量吞噬细胞,而痢疾杆菌易被吞噬细胞所吞噬,因而细菌很少侵入黏膜下层,故本菌一般不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 痢疾杆菌内毒素引起发热和毒血症状,是中毒性痢疾死亡的主要原因。外毒素引起肠黏膜细胞坏死、病初的水样腹泻及神经系统症状。 临床表现 1.急性菌痢 (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高热伴畏寒、寒战,体温可高达39℃,伴头痛、乏力、纳差等全身不适;早期有恶心、呕吐,继而出现阵发性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排便次数增多,每天十几次至数十次,量少,开始为稀便,可迅速转变为黏液脓血便。常有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增强。发热一般于2-3天后自行消退。腹泻常持续1~2周缓解或自愈.少数转为慢性。 (2)轻型(非典型):一般无全身毒血症状,不发热或低热。肠道症状较轻,排便次数较少,每天3~5次,便糊状或稀便。病程短,3~7天可痊愈,亦可转为慢性。 (3)重型:多见于老年、体弱、营养不良的病人,急起发热、腹泻每天30次以上,为稀水脓血便,偶尔排出片状荚膜,甚至大便失禁。部分病人以中毒性休克为突出表现,则体温不升,常有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少数病人可出现心肾功能不全。 (4)中毒性菌痢:多见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起病急骤,突然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