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章节题库】第2章 夏商西周的社会情况【圣才出品】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章节题库】第2章 夏商西周的社会情况【圣才出品】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章节题库】第2章 夏商西周的社会情况【圣才出品】

第2章夏商西周的社会情况

一、单项选择题

1.夏启取得了对有扈氏的胜利,意味着夏王朝稳定了政权,站稳了脚跟的战役是()。

A.鸣条之战

B.甘之战

C.牧野之战

D.泓之战

【答案】B

【解析】有扈氏起兵反夏,与启的军队大战于甘,《尚书·甘誓》是中国最早的一篇可靠文献,记载甘之战开始前夏启的誓师词。鸣条之战是商灭夏的战役。牧野之战是周灭商的战役。泓之战是公元前638年宋伐郑,楚救郑攻宋而发生的战役。

2.我国传世的第一部历法相传是()。

A.《殷历》

B.《夏小正》

C.《周历》

D.《太阳历》

【答案】B

【解析】我国传世的第一部历法是出于夏代的《夏小正》,它记录了每个月的气候、物候,以及人们在该月中所应从事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因此,它可以说是一部自然历的历法。

3.夏王朝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葵丘之会

B.孟津之会

C.钧台之会

D.涂山之会

【答案】D

【解析】据《左传》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史记》云:“夏之兴也以涂山”。正是涂山之会确立了禹的天下共主地位。

4.下列关于夏商周时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

B.商代时期甲骨文已成为较成熟的文字

C.《周易》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占卜用书

D.干支纪日法是世界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答案】C

【解析】《周易》是我国最古的占卜书,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5.商朝号称“青铜时代”,下列()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

A.商朝青铜器已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B.商朝青铜业生产具有较高技术水平

C.商朝青铜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D.商朝青铜制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答案】A

【解析】商朝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并没有广泛用于农业、手工业生产。

6.商代青铜器物,特别是礼器,大都造型美观,纹饰工巧。各种青铜器上的主体花纹是“()”。

A.石雷纹

B.回纹

C.波浪纹

D.饕餮纹

【答案】D

【解析】饕餮纹,又称兽面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中期,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

7.下列()不属于作为夏文化研究对象的遗址。

A.郑州洛达庙与偃师二里头

B.登封王城岗与夏县东下冯

C.临汝煤山与洛阳矬李

D.章丘城子崖与河南新郑裴李岗

【答案】D

【解析】城子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的遗存;裴李岗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考古学文化。

8.我们从甲骨文中有可能了解的历史内容是()。

A.我国历史最早的确切纪年

B.关于闰年、冬至日的用法

C.对月食的最早的科学解释

D.“地理”名称的首次提出

【答案】B

【解析】商朝甲骨文记载有闰年、冬至日等用法,并把一年分成12个月,设闰月。

9.商代名臣伊尹流放商王太甲于()。

A.桐宫

B.鹿台

C.均台

D.寰土

【答案】A

【解析】公元前1541年,商老臣伊尹立太甲继位。太甲即位后,“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伊尹屡谏不止。太甲三年,伊尹将太甲囚禁在王都郊外的桐宫(今河南偃师)。

10.我国有确切历史纪年的开始时间是()。

A.鲁隐公元年

B.周平王元年

C.共和元年

D.武王伐纣

【答案】C

【解析】西周共和时期是指周厉王逃离镐京后至周宣王登位前的一个时期,即约前841年至前828年期间。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年,该年也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11.周王室东迁以后,王室势力衰落的表现是()。

①王畿之地大大缩小②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

③诸侯不再朝觐和纳贡④被迫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周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天下共主”已徒具虚名,再没有控制诸侯的力量,诸侯国互相兼并,争夺霸主,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不再向王室朝觐和纳贡,王室不得不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

12.下列()符合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现象。

①以青铜为主要农具②出现刺绣品③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④以贝作为货币⑤用漆工艺装饰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

【答案】B

【解析】西周时期的主要农具是木制的耒耜。此外,还有骨铲、石铲、石犁、石刀、蚌镰等。

二、名词解释题

1.盘庚迁殷

答:盘庚迁殷是指发生在商朝中期的迁都事件。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盘庚迁殷避开了水患和宗室内部斗争的混乱局面,稳定了商朝中央的统治,为以后的商朝中兴奠定了基础,使得殷商这个奴隶制国家,摆脱了困难的处境,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生产力、生产技术、制作工艺都取得很大成就,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

2.甲骨文

答: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后,继续使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教案 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夏、商、西周的农业和畜牧业;商和西周的青铜制造业;商、西周的玉器加工业、纺织业、陶瓷业,漆的使用;夏、商、西周的商业、交通;夏、商、西周的都城。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夏、商、西周社会经济分门别类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古代经济史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2.通过认识夏、商、西周经济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把握我国奴隶社会经济状况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夏、商、周三代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更替、制度变化及辉煌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观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 1.农业是夏、商、西周的主要经济部门,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特点。 2.商、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时期,了解我国历史文明之悠久。 3.商、西周手工业发达,尤以青铜制造为代表。商、周青铜器达到相当艺术水平,成为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4.夏、商、西周三代社会经济的继承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三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教学要点一、农业和畜牧业 1.夏、商、西周的农业 2.商朝的畜牧业 二、青铜制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1.商、西周的青铜制造业 2.玉器加工业、纺织业和陶瓷业 3.漆的使用三、商业、交通和城市 1.商业、交通 2.夏、商、西周的都城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用一课时完成。本课的重点: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商、周的青铜制造业;夏、商、西周的交通。本课的难点:对青铜时代的理解。二、在讲述本节具体内容之前,先说明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在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有了巨大进步。人类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大为增加,表现为经济门类增加,生产技术提高,社会生活进步。本节是中国古代史的第一个经济史专题,通过分门别类的学习来把握这一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的总体情况。三、“农业和畜牧业”一目,应讲明如下问题:1.夏、商、西周农业的发展。教材从两个方面说明农业发展的原因:第一,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这既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也说明

《夏商西周的历史》教案完美版

《夏商西周的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 一、教材分析 世界历史上,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不断,这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约公元前2070年,即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之时,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在世界古代史上,中国仅销迟于古老埃及进入文明时代,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古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跨三个朝代,知识点多且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学生容易了解和接受,能力目标较低。重点应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或课堂讨论的方式归纳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和学习目标 1.让学生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以及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2.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地分析评价,鼓励学生课堂参与讨论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3.学习奴隶制国家的更替过程,感悟“得道我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体会中国悠久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 本课内容比较浅显,整个课堂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主,通过自主阅读课文,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王位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教师应给予点拨指导。对于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师可适当补充资料,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商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条不紊。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这一课,教师必须制定一个详细可行的、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计划,放在多媒体课件中,供学生参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并且,关于商朝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教师要补充一些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资料,使学生对商文明的了解更全面。另外,在课件中,应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朝代更迭的深层原因。学生应在课前提前做一些预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疑难问题到课堂上交流。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①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古代卓越的部落联盟首领禹,谁能说一说,禹有哪些值得我们后人吸取和借鉴的优点? ②禹不但有同学们所说的优点,禹还做了一件对中国历史有影响的大事,那就是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那么禹是如何建立夏朝的?中国的奴隶社会还有哪几个朝代,它们的发展状总如何呢? 让我们共同学习本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

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 在上古时代相当艰苦困难的条件下,社会人们所创造的文化能够得以保存并且发展壮大,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就世界历史的范围看,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历史一脉相承,其间不仅没有间断,而且三代的文化渐次延续而屡创辉煌。这个能说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奇迹。这一点可以作为我们所阐述的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这个问题的第一方面。 站在文明时代槛上的禹是夏朝的奠基者。从禹子启开始,夏朝正式建立。夏朝共历四五百年的时间,在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之间。《史记·夏本纪》集解引《汲冢纪年》说夏朝“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所谓“无王”,指夏朝初期太康失国以后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东夷族的羿、寒浞先后占据了统治地位,直到太康弟仲康的孙子少康时,夏王才恢复了统治。曾经见到过《汲冢纪年》材料的晋朝人束皙说“夏年多殷”(《晋书·束皙传》),认为夏朝比殷朝的年数更多。他可能是把尧舜的时间都算在了夏朝之内,也可能只把盘庚迁殷以后至纣王的时间算作殷朝年数。无论如何,在我国文明时代的开始阶段,夏朝都是历时长久的一个重要时期。继夏而起的商朝是由子姓的商族所建立的。商的祖先契与舜禹的时代约略同时,可见商也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部落。商在早期是活动在黄河下游北方广大地区的部落,时常进行迁徙,到了成汤时期,商族活动在今冀南、豫北一带。大约在前17世纪成汤在众多方国部落的支持下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按照《史记》的记载,商朝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商朝的覆灭是前11世纪的事情。《史记·殷本纪》索隐引《汲冢纪年》说商朝“用岁四百九十六年”,与商朝的实际情况当相距不远。商朝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以前为第一阶段,称为早商时期;盘庚迁殷之后至商朝灭亡,为第二阶段,称为晚商时期。早商时期殷都屡迁,商朝都邑先后有毫、嚣、相、庇、奄等。盘庚继位以后把都邑从奄迁徙至殷。这以后,商的都邑还可能有过小范围内的移动,也可能出现过两都并存的局面,但大体说来,基本上还是以殷为都邑的。《史记·殷本纪》正义概括《纪年》的说法,认为“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其说大致可信。和了姓的商族一样,姬姓的周族也有相当古老的历史。周的始祖弃是舜禹时代的人,曾被舜任命为后稷。在部落首领公刘的时期,周族居于戎狄之间,公刘率族众迁徙至豳。公刘以后九传至公亶父,周族又从豳迁徙到歧山下的周原。这以后周族才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周文王的时期曾经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论语·泰伯》)的兴盛局面,受到多数方国部落的拥护,从而为武王伐纣灭商奠定了基础。大约在前11世纪,周武王率众灭掉商朝,成为周朝的开国之君。周朝以平王东迁为分界划分成西周与东周。东周包括春秋、战国两个阶段,社会历史进入了迅速变革的时期。周代能够自成体系、稳固发展的历史时期还是西周。从周武王开始,西周王朝共历十二世,十三王,此外,在武

第一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起源,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条件,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掌握西周“学在官府”的特点和六艺教育内容。 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是西周的教育和六艺。 教学难点:难点为六艺教育。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萌芽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一百几十万年的漫长发展,可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大历史时期。

大约一百七、八十万年前至二、三十万年前,考古学家称之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元谋人、兰田人、北京人等遗址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化遗存。这些原始先民,被人类学家称之为“猿人”。“血缘家族”是他们创立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一历史时期是我国教育产生的时期,研究它对揭示教育的起源有很大的理论意义。 原始社会教育的情况: (一)在生产实践中传授生产劳动经验 根据考古资料表明,我国的北京猿人是几十人为一群过着群居的生活,他们共同劳动艰难而顽强的与自然界斗争着、生存着,这时他们已经能够制造多种粗石器,如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等,并且懂得了用火。北京猿人的小孩是属于群体的,教育小孩是群体共同的责任,如制作和使用工具,这是老年人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作一件石器,年老得人把孩子带到河滩,让他们捡石头学着制作工具,这时老年人就要告诉小孩只有坚硬的砾石才能制造工具,这样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学会了怎样选料,怎样制作等几道工序。又如火的使用以及如何保护火种及后来的钻木取火等等。在母系氏族公社时,出现了陶器,而且还要在陶器

上绘上彩色的图案这也需要年老的人来进行教育。 随着人类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人类所积累的生产经验日益丰富,就愈来愈需要年长的一代有目的、有意识的向年轻一代传授劳动的经验,这种以传授劳动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就是原始社会教育的起源。 如古书上记载的 (燧人)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 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由此可以看出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原始社会生产劳动教育已经是必要的社会职能了。 又如,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报告中,也为我们提供了原始社会传授劳动经验的过程,如鄂温克人,在解放前还停留在父氏社会,在劳动上他们男女有明显的区分,打猎是男人的事,因此,男孩子五、六岁时,就要在成年男人的带领下开始猎手的训练:射箭、打靶、滑雪等,女孩子则在妇女的带领下,学习鞣制皮革、制作衣服等。 (二)实际生活中进行思想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不仅传授劳动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进行思想教育。 原始人群共同劳动,并且在劳动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原始人群是通过当时共同的风俗习惯来调节原始人在劳动中的生活关系的,列宁曾说,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看到的是“风俗的统治”。 当时的思想教育内容是年长者教给年轻一代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主要是这几方面的教育内容:①生活方式的教育。包括有关婚姻家庭的教育,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训练,原始民俗活动教育(歌舞和神话故事);②原始宗教艺术活动的教育。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等等各自有不同的教育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原始社会的教育有以下特点:(孙培青:p16)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社会文明也在大踏步前进:比较成熟的文字业已形成;尊王、大一统思想等观念文化的创建活动十分活跃;随着国家机器的建立,以礼乐制、宗法制、分封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文化迅速地形成;社会风俗文化也应运而生。这些影响了中国社会文化面貌数千年之久,流风余韵至今犹存的巨大文化建树,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第一节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 一饮食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先民不仅开辟了比原始时代更多的饮食来源,更多的饮食器具和烹饪方法,而且给饮食生活注入“礼”的内容:“夫礼之初,始诸饮食”,1“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2这就奠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基调。 ㈠食料当时的食物结构,包括粮食、肉类、蔬菜、水果、饮料,粗具了后世所有的各大门类。 由原始先民培育成的稷、黍、梁、麦、稻和麻类作物,扩大了种植范围,是这一时期南北方人们的主要食物。其中稷有耐旱、生长期短等特点,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粮食作物。武王克商,“乃命南官忽振鹿台之钱,散钜桥之粟”。3说明商代以粟为主要的粮食储备。《诗·周颂·良耜》云:“荼蓼朽之,黍稷茂之。”可见当时人已知沤施绿肥了。《诗·大雅·生民》有“恒之糜芑,是任是负”。糜,深色小米,芑,淡色小米,可知稷的品种也增多了。商周以 1《礼记·礼运》。 2《周礼·春官·大宗伯》。 3 杨育彬:《郑州商城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下同),第22页。

来,人们把稷与社联称,作为国家的象征。《白虎通义·社稷》云:“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由此也见稷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黍也是当时黄河流域种植最为普遍的作物,但比粟更贵重。商代卜辞中有很多商王命属下“种黍”、“省黍”、求神佑黍的记载。《诗经》中常将黍、稷联称。如《王风·黍离》云:“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小雅·信南山》:“黍稷彧彧”,《小雅·甫田》“黍稷嶷嶷”等。其时黍还出现了新品种:“诞降嘉种,维秬(音jù)维秠(音pī)”。秬是深色黍,秠为双穗黍。 麦在甲骨文和《诗经》中也常出现。甲骨文称小麦为“来”。《诗·周颂·思文》中有“贻我来麰,帝命率育”,就是指小麦和大麦而言,可知麦也是当时主要的农作物。 稻在原始时代的大溪文化、良渚文化时代已在南方种植了,而且籼稻、粳稻品种齐全。进入夏代,中原地区也开始种稻。郑州商城白家庄遗址发现有稻壳遗存,1《诗·小雅·白华》云:“滮(音biāo)池北流,浸彼稻田”。《唐风·鸨羽》云:“王事靡盬(音gǔ),不能艺稻梁”,以“稻梁”代表农业,说明稻在当时北方农业中已与梁(优质稷)并列了。 此外,人们继续种植麻类作物,并取麻籽以作食物。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渔猎养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重要地位。当时肉食的野生动物主要有野鹿、野猪、野牛、羚羊、狐狸、刺猬、野兔、獾、青鱼、河蚌、蜗牛等。甲骨文反映商周统治者在大型狩猎中捕获的动物,有象、兕(音sì)、虎、豹、嫠、犀牛、熊罴、麝、糜、鹿、獐、貉等。作为家畜驯养的动物,则主要是猪、狗、鸡、牛、羊等。但总的来看,肉食的获得比粮食更困难,只有统治者才能经常吃到肉食,春秋鲁庄公十年(前684),齐伐鲁,曹刿欲请见庄公,陈破敌之策,其乡人曰:“肉食者谋,又何间焉!” 1 同上。

高三历史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知识点

[键入文字] 高三历史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知识点 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以下是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 度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1、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因为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落后,人们的生活极端困苦,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有限,为了生 存时常进行战争有时甚至毁灭整个氏族.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使生产力逐步得到提高, 并且保留了生产力中核心要素:战俘不杀,留作奴隶;有了以国家形式的专门社会管理机构;创造了文明的转门部门和专门人才;同时,阶级斗争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禅 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军事民主制度.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从禅让制到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是私有制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是阶级对立的结果,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2、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和国人暴动的性质以及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及启示 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的斗争都是反抗奴隶制国家暴虐统治的正义斗争,也是奴隶主贵 族争权夺利的斗争.国人是平民,举行暴动的是平民和奴隶,国人暴动是平民和奴隶的反抗 斗争. 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在于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从而导致统治阶级内 部或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这是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从中我们获 得的启示就是要勤政爱民. 3、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分析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l)井田制 ①含义: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②内容:A.一切土地属于周 王所有;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B.诸侯要向国王交纳 1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夏商西周的社会情况)【圣才出品】

第2章夏商西周的社会情况 2.1 复习笔记 一、叙说 1.夏朝 (1)夏朝的建立 禹是夏朝的奠基者。从禹的儿子启开始,夏朝正式建立。夏朝共历四五百年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之间。 (2)夏朝的灭亡 夏王出自姒姓。夏朝时期有几千个方国部落。夏朝时期,国家只是雏形,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夏朝与众多的方国部落之间。夏桀亡国的主要原因在于夏朝失去了诸多方国部落的支持,从而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可以断定夏朝时期阶级矛盾已经相当严重和尖锐,但是断定夏朝主要由于奴隶所进行的阶级斗争而覆灭的结论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3)夏朝对后世的影响 夏朝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商朝的统治者常以夏的覆亡为历史的鉴戒。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许多制度、礼仪、文化等对于后世都有深远影响。相传,造车、造酒等技术都是夏朝时期所发明的,并且还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对后世生产和生活的发展有不小的作用。 2.商朝

(1)商朝的建立 继夏而起的商朝是由子姓的商族所建立的。商的祖先契与舜禹的时代约略同时,可见商也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部落。商早期活动在黄河下游北方广大地区,时常进行迁徙,到了成汤时期商族活动在今冀南、豫北一带。大约在前17世纪,成汤在众多方国部落的支持下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 (2)商朝的王权 商朝时期王权得到加强。最高君主的名称在夏代多称为“后”,到了商朝则称为“王”。相传成汤灭夏时就以自己勇武为理由,而号称“武王”。 (3)商朝与夏朝的对比 ①当时以商为核心的方国部落联盟比较巩固。商朝成为联系众多方国部落的中心和纽带。商朝要保持其主导和核心的地位,必须由精明干练、富于经验的强有力的人物来充当商王。当这样的人物在位的时候就会“诸侯毕服”,反之,则“诸侯莫朝”。 ②王位继承 商王继位不仅有“父死子继”的情况,也有不少是“兄终弟及”。 3.周朝 (1)周族的兴起 ①周的始祖弃是舜禹时代的人,曾被舜任命为后稷。 ②在部落首领公刘的时期,周族居于戎狄之间,公刘率族众迁徙至豳。公刘以后九传至公直父,周族又从豳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 ③迁到周原以后周族才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周文王的时期曾经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兴盛局面,受到多数方国部落的拥护,从而为武王伐纣灭商奠定了基础。 (2)西周制度

(完整版)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在社会阶级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的基础上,产生了教育分化 司徒主管教化,有国都,地方学校 教育的目的:”武人’’专政,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夏代的教育 1.军事训练 教育内容 2.宗教训练 3.人伦道德教育 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教育手段 王都有大小学,地方也有学校 商代的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 商代的教育 2.军事教育 3.礼乐教育 4.书数教育 1.层次性 夏商教育的特点 2.等级性 3.系统性:行政区域----有乡学和国学之分 1.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西周的教育 2.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3.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1.政治上;分封制与宗法制 学在官府的原因 2.经济上:井田制 3.思想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一)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 一.官学衰废(二)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三)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经济上;私田的开垦冲击了井田制 二.私学兴起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文化上:士阶层的兴起,武士----文士 私学的兴起,发端于春秋中叶的历史新潮流,到春秋末叶发展到初步繁荣的阶段

孔丘的教育思想(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一、20弱冠,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花甲,70、80耄耋之年. 二、政治主张:富庶民 三、教育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学而优则仕 四、教育内容: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一)学思行结合 (二)启发诱导 五、教育方法:(三)因材施教 1.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 (四)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2.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 3.要有事实求是的态度 六、德育原则(主张自觉修养德行):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七、树立教师的典范: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八、孔丘的贡献:①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②他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③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④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⑤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与整理,编撰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中国古代文化;⑥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⑦提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实行因材施教,发展个人专长,造就各类人才;⑧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⑨提高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⑩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夏商西周的青铜文明总结归纳

夏商西周的青铜文明总结归纳一知识导引 (一)表解知识点 1.国家的产生 2.夏商西周的青铜文明

3.社会的变革

4.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剖析重难点 1.国家的“产生”和“形成” 国家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传说夏启之前,尧舜禹时代,社会的公共管理机构已经有了一定发展。夏朝建立虽然被认为是国家产生的标志,但它的机构十分简陋。到了商代,有了一定进步,但仍然不能说是完备的。周代实行分封制,虽然又前进了一步,但国家体制中仍存在着浓厚的血缘色彩,与严格意义上的国家概念还有很大差距。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以后,国家的基本内容和原则已经具备,可以说中国的国家制度已经完全形成了。 2.夏、商、西周的几个重要人物

①夏桀:夏朝最后一个国王,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最后失去民心,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打败,夏朝灭亡。 ②商汤:商朝的开国国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任用有才干的伊尹,要求大臣勤恳办事,“有功于民”。他关心百姓,农民和商人都各安其业,使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③商纣:商朝最后一个国王,也是个有名的暴君,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他施用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向商纣进攻,双方在牧野大战。结果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④周文王:姬昌,周国国君,重视农业生产,任用贤人姜尚,国力逐步强大起来,为周国灭商打下了基础。 ⑤周武王:姬发,周文王的儿子,继承文王遗愿,决心乘商朝政治混乱,伐纣灭商。他联合西方和南方的小国、部落于公元前1046年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历史上叫做西周。 3.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最重要的制度是分封制。周天子为了巩固统治,把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诸侯在自己的封土内,又将土地和平民、奴隶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所得土地和平民、奴隶分赐给士大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义务。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天子为最高等级,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和士,士是统治阶级中最低的一层。他们像金字塔一样,压在广大的平民和奴隶身上。 西周的分封制,使得边远的地区得以开发,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但后来却形成了诸侯纷争、割据争霸的局面。 4.什么是青铜文明?

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3-1第二、三节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识记夏、商、西周三代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制度及其灭亡;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经济发展概况;理解其特点。 2、能力培养目标:分析认识反对暴政,制度创新,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必然现象,是进步的;通过对夏、商、西周社会经济分门别类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古代经济史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学习重点】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商、周的青铜制造业;夏、商、西周的交通。 【学习难点】井田制和分封制; 【基础知识梳理】 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夏朝——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建立:时间建立者 都城统治中心 (2)制度: (3)灭亡: 思考:夏朝为什么灭亡?留下什么教训? 2、商朝——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时间:建立者: 都城: (2)迁都: (3)灭亡: 3、西周——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时间建立者 都城 (2)制度: A、政治制度: ①目的: ②内容: ③作用: ④崩溃(原因) B、经济制度:性质: ①目的: ②内容: ③作用:

④瓦解及其原因: 思考: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3)西周灭亡 ①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尖锐。如: ②重要原因:王室衰微,国力贫困。 ③直接原因:公元前年,,西周灭亡。 二、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1) (2) 2、夏、商、西周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 农作物品种: 耕作技术: 生产工具: 畜牧业: (2)手工业: ① ② ③ ④ (3)商业、交通和城市 ① ② ③ 【知识拓展】 1、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西周走向强盛。 2、青铜时代及其特点 (1)青铜时代:历史上把已经掌握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普遍使用青铜工具的夏商周三代,称为“青铜时代”。 (2)基本特点:夏代很少,官府垄断,生产规模大,集中于王都,主要作王公贵族用(奢侈品为主),西周青铜有生活化趋势,数量多。其表现为:第一,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第二,生产数量大,品种多,价值高。第三,有浓厚的文化气息,用途逐渐生活化。 从使用石器、木器到制造青铜器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史上的飞跃。夏代的青铜制造已有一定水平。商周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器的数量、种类之多都是空前绝后的,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农业和畜牧业;青铜制造等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夏、商、西周社会经济分类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古代经济史专题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2.通过认识夏、商、西周经济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比较相关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习,认识夏商周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更替、制度变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商、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时期。农业已成为夏、商、西周的主要经济部门。商、西周手工业发达,尤以青铜制造为代表。商、周青铜器达到相当艺术水平,成为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2.夏、商、西周三代社会经济的继承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三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商、周的青铜制造业;夏、商、西周的交通。 教学难点:对青铜时代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先说明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在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有了巨大进步。表现为经济门类增加,生产技术提高,社会生活进步。本节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史的第一个经济史专题的一部分,要通过分门别类的学习来把握这一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的总体情况。 讲授新课: 一、农业、畜牧业 1.夏、商、西周农业的发展。 ①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A.夏商周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B.农业生产主要采取奴隶集体耕作方式,这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量的增加。 ②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A.农作物品种增多。到西周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都有了。B.耕作技术的提高。夏代已经有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农具农业;西周已经懂得田间管理,不仅要中耕除草,而且懂得变杂草为肥料,已经掌握了一些治理病虫害的方法。C.作物产量增加。粮食除食用外,酿酒业出现。 ③农业是夏商周三代的主要经济部门,是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2.商朝的畜牧业。商朝的畜牧业占有主要地位。饲养的牲畜家禽很多,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杀牲祭祀祖先。除此以外,商朝人还饲养象。 二、青铜制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1.青铜制造业 ①认识:从使用石器、木器到制造青铜器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飞跃。夏代的青铜制造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商周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器的数量、种类之多都是空前绝后的,因此夏商周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青铜器成为上古华夏文明的典型代表。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课程标准〗 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了解奴隶主阶级是通过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和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等手段来统治人民的。 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提高识图能力,并注意古今地名(或简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观看西周分封制的模拟表演,学习组织历史短剧演出的方法,培养丰富的历史想像力。 通过参与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等教学活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分封制”和“礼仪教化”,了解它们既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又是中国“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和德行”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渊源,从而加强孝亲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解分封制和礼仪教化的作用,学习设计西周的社会网络图。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周初分封略图”,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 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历史短剧演出法,小组竞争与合作法。 〖板书设计〗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实行目的2.主要内容3.作用 二、贵族、平民与奴隶 三、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1.军队和刑法 2.礼仪教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奴隶社会的历史,还记得中国的奴隶社会经历了哪几个朝代吗?(生答,教师板书) 统治者在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大事就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夏、商、西周都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当时的统治者究竟是如何管理广大的疆域、统治众多的臣民的呢?今天这堂历史课,咱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讲授新课 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夏商西周时期……”一段楷体字,然后悬挂“周初分封略图”。引导学生看图并指出西周的疆域非常广大,但当时的通讯和交通手段又极其落后。因此,要有效地管理如此广大的地区,特别是边远的地区,就一定要有一个适合的制度。周王在总结夏商统治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新的统治制度――分封制。 一、西周的分封制(板书) 师:在西周初年,周王实行分封制,大规模分封诸侯,形成了一个能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

(一)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时期(学生版)

高三历史综合复习学案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 (一) (一)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 本课涉及教材:必修一 1-1; 必修二 2-1.2.3.4;必修三3-8.10 一、中国古代史分期: 1.原始社会:约距今170万年前——约前2070年 2.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476年。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3.封建社会:公元 年至公元 年。 4.封建社会传统分期: ①战国秦汉时期:前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③隋唐时期: ④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⑤明清时期: (鸦片战争前) 二、朝代表: 三、原始社会: 1.政治:①社会结构: 原始人群 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 ②禅让制 父系氏族公社 →部落 →部落联盟 2.经济: 生产工具:石刀、石斧、耒耜 ①原始农业: 耕作方式: 农作物: 、 ②原始畜牧业:猪、狗、鸡、水牛 ③原始手工业;冶铜,养蚕缫丝 班级 姓名

3.思想文化:神话传说,三皇五帝:伏羲、燧人、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绘画:《鹳鱼石斧图》 四、夏、商、西周 我国奴隶社会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 1.夏朝(约前2070-约前1600),商朝(约前1600-前1046) ①启:取代禅让制;“”取代“公天下”; ②特点: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色彩;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③行政管理: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伯。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响。 2.西周的政治制度: ①王位世袭制 ② ③ ④ ⑤ ⑥井田制(经济) 3.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1)分封制:也叫封邦建国,“封建”。 ①对象:、、; ②内容:周王授予诸侯和。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 ③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的等级序列。 ④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⑤作用: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开发边远地区。 ⑥瓦解:原因:受封的诸侯国实力强大,王权衰弱。

夏商西周的文化

第四节夏、商、西周的文化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甲骨文和金文;夏商历法成就,夏商天文记录;商周医药学、生物学与地理学;《尚书》,《周易》;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的取得,是奴隶制度兴盛、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对三代文化成就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认识,并运用这些观点分析和说明历史问题。 2.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学习这些内容,将有助于对后来文化史的学习,从而体会历史发展的继承和渊源关系。 3.通过了解《周易》的哲学思想,纠正它是纯粹卜筮之书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古代文化典籍。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文字是文明古国的重要象征。文字的产生,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又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甲骨文和金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为研究夏、商、西周三代历史留下了宝贵资料。 2.夏、商、西周青铜时代,我国在天文、历法、医学、生物学和地理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铁器时代社会的进步创造了条件。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说明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3.西周在哲学史上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周易》提出了阴阳说,代表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种思想的出现,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增强的表现。 4.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出现高峰,是三代奴隶制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具体体现,也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5.通过了解夏、商、西周三代历史文化内容,以及古代中国人对世界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逐渐培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要点

Removed_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2

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 在上古时代相当艰苦困难的条件下,社会人们所创造的文化能够得以保存并且发展壮大,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就世界历史的范围看,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历史一脉相承,其间不仅没有间断,而且三代的文化渐次延续而屡创辉煌。这个能说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奇迹。这一点可以作为我们所阐述的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这个问题的第一方面。 站在文明时代槛上的禹是夏朝的奠基者。从禹子启开始,夏朝正式建立。夏朝共历四五百年的时间,在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之间。《史记·夏本纪》集解引《汲冢纪年》说夏朝“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所谓“无王”,指夏朝初期太康失国以后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东夷族的羿、寒浞先后占据了统治地位,直到太康弟仲康的孙子少康时,夏王才恢复了统治。曾经见到过《汲冢纪年》材料的晋朝人束皙说“夏年多殷”(《晋书·束皙传》),认为夏朝比殷朝的年数更多。他可能是把尧舜的时间都算在了夏朝之内,也可能只把盘庚迁殷以后至纣王的时间算作殷朝年数。无论如何,在我国文明时代的开始阶段,夏朝都是历时长久的一个重要时期。继夏而起的商朝是由子姓的商族所建立的。商的祖先契与舜禹的时代约略同时,可见商也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部落。商在早期是活动在黄河下游北方广大地区的部落,时常进行迁徙,到了成汤时期,商族活动在今冀南、豫北一带。大约在前17世纪成汤在众多方国部落的支持下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按照《史记》的记载,商朝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商朝的覆灭是前11世纪的事情。《史记·殷本纪》索隐引《汲冢纪年》说商朝“用岁四百九十六年”,与商朝的实际情况当相距不远。商朝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以前为第一阶段,称为早商时期;盘庚迁殷之后至商朝灭亡,为第二阶段,称为晚商时期。早商时期殷都屡迁,商朝都邑先后有毫、嚣、相、庇、奄等。盘庚继位以后把都邑从奄迁徙至殷。这以后,商的都邑还可能有过小范围内的移动,也可能出现过两都并存的局面,但大体说来,基本上还是以殷为都邑的。《史记·殷本纪》正义概括《纪年》的说法,认为“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其说大致可信。和了姓的商族一样,姬姓的周族也有相当古老的历史。周的始祖弃是舜禹时代的人,曾被舜任命为后稷。在部落首领公刘的时期,周族居于戎狄之间,公刘率族众迁徙至豳。公刘以后九传至公亶父,周族又从豳迁徙到歧山下的周原。这以后周族才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周文王的时期曾经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论语·泰伯》)的兴盛局面,受到多数方国部落的拥护,从而为武王伐纣灭商奠定了基础。大约在前11世纪,周武王率众灭掉商朝,成为周朝的开国之君。周朝以平王东迁为分界划分成西周与东周。东周包括春秋、战国两个阶段,社会历史进入了迅速变革的时期。周代能够自成体系、稳固发展的历史时期还是西周。从周武王开始,西周王朝共历十二世,十三王,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15、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17、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20、“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21、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2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2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25、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2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P33 27、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P34 28、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29、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30、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P36 3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P37 3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P38—39 33、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P41 3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P41 35、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P41 36、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P43 37、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P43 38、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P43 39、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P44 40、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P46—P47 41、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他主张“兼爱”“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无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 P47—P49 第三章秦、西汉、东汉(41-67) 42、秦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秦朝疆域图》P60 43、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44、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45、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灵渠的修建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P59 46、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在陈建立了政权P63 47、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P64 48、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P67 49、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夏商西周发展历程简述

夏商西周发展历程简述 夏朝建立: 夏朝于公元前2070年为大禹所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尧舜禹时期一直都采用禅让制来推选君主,到了禹这里,他将君主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标志着世袭制的建立和由“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的权力私有化。 鸣条之战: 商汤于夏桀王时期率兵攻打夏朝。这场战争成为夏王朝灭亡的转折点。战争的结果导致夏王朝灭亡,商汤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王朝商朝。 盘庚迁殷: 盘庚继位后,为解决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

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 牧野之战: 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商纣王穷兵黩武,虽然最后取得胜利,但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终兵败自焚,商朝也由此灭亡。 建立分封制: 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 1、背景、目的:巩固统治 2、具体内容:爵位、土地、人民 3、(诸侯)义务:效忠、镇守、贡赋、出征 4、影响:巩固统治、权利分化 平王东迁: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从镐京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迁之后,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 1、土地面积缩小:到最后仅有方圆几百里 2、掌控诸侯力减小:各诸侯阳奉阴违,甚至直接对周王室不敬 3、经济贫弱:周平王想下葬先王都得向各诸侯借钱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章节题库】第2章 夏商西周的社会情况【圣才出品】

第2章夏商西周的社会情况 一、单项选择题 1.夏启取得了对有扈氏的胜利,意味着夏王朝稳定了政权,站稳了脚跟的战役是()。 A.鸣条之战 B.甘之战 C.牧野之战 D.泓之战 【答案】B 【解析】有扈氏起兵反夏,与启的军队大战于甘,《尚书·甘誓》是中国最早的一篇可靠文献,记载甘之战开始前夏启的誓师词。鸣条之战是商灭夏的战役。牧野之战是周灭商的战役。泓之战是公元前638年宋伐郑,楚救郑攻宋而发生的战役。 2.我国传世的第一部历法相传是()。 A.《殷历》 B.《夏小正》 C.《周历》 D.《太阳历》 【答案】B 【解析】我国传世的第一部历法是出于夏代的《夏小正》,它记录了每个月的气候、物候,以及人们在该月中所应从事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因此,它可以说是一部自然历的历法。

3.夏王朝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葵丘之会 B.孟津之会 C.钧台之会 D.涂山之会 【答案】D 【解析】据《左传》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史记》云:“夏之兴也以涂山”。正是涂山之会确立了禹的天下共主地位。 4.下列关于夏商周时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 B.商代时期甲骨文已成为较成熟的文字 C.《周易》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占卜用书 D.干支纪日法是世界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答案】C 【解析】《周易》是我国最古的占卜书,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5.商朝号称“青铜时代”,下列()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 A.商朝青铜器已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B.商朝青铜业生产具有较高技术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