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与币制改革

浅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与币制改革
浅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与币制改革

浅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与币制改革

12国际金融2宋扬20124371

货币是一个国家金融经济的命脉所在,一个稳健、统一的货币政策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上世纪30年代左右,国民政府治下中国货币制度极为混乱,并没有成为促进经济进步的保障,反而严重阻碍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南京国民政府被迫在30年代中期进行了两次重要的币制改革:1933的“废两改元”以及1935年的实施法币政策。“废两改元”政策,使全国确立了银元本位制,但还没来得及巩固,两年后国民政府又推行了法币政策。

通过组建国家中央银行谋求币制统一与发行集中,便成为国民政府货币现代化改革的首选路径。但违背了历史进程,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造成了经济和金融的衰退和混乱,加速了其统治政权的覆灭。分析和探讨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成败,对我们现在发展经济、稳定金融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双向互动:中央银行组建与货币改革启动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时,中国币制正处于清末民初新旧交错、杂糅并存的混乱状态下。银元虽为法定本位币,但银两银元依然并存。在流通中不仅存在两、元兑换问题,还存在元与元、两与两之间的兑换问题。至于纸币,中外众家银行均享有发行权。当时各发行行之间汇兑汇水尤重,一省之中纸币不能融通现象常有出现,而当地纸币,一出境界即成废纸。其时银行所发纸币,为随时可兑换现金的兑换券,其价值依附于金属货币,其数量亦受制于准备金之多寡。因此一旦超额发行,即将导致挤兑贬值,酿成金融风潮。币制如此紊乱,给财政、经济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也威胁国防安全。对此国民党上层人士深有感悟,蒋介石明确表示,“币制不统一,对于国防最为危险,余筹思既熟,必使从速实施改革”。1928年6月,全国经济会议召开。与会代表从金融与财政、经济等角度出发,强烈呼吁政府整理货币,统一币制。会议通过了关于整理纸币与硬币、废两改元的提案,将组织国家银行,集中所有纸币之发行作为整理财政。政府试图将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据此维持币制统一,整理财政,稳定金融,进而谋求政治、经济、军事的巩固,显示出当局对发行集中的重要意义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

中央银行组建已成为币制改革的必然要求。1928年11月,中央银行在上海挂牌成立。开业之始,便发行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五种银行兑换券,12月又发行辅币券以辅助流通。随着信用的逐步提高以及国民政府统治范围的逐步扩大,中央银行兑换券发行量亦有长足增长。尽管如此,中央银行钞券仍只是众多银行钞券中的一种,且其发行数量还远逊于中、交两行。因此中央银行尚无法实现发行权的集中与统一。

针对上述情况,国民政府开始凭借强大的政权力量推行币制改革强化中央银行实力。同时,为消除人们对使用法币将导致通货膨胀、滥发纸币的疑虑,行政院发布实施法币停用现银统一发行办法训令。

法币政策是中国货币现代化的标志,首先,放弃银本位而以法币为本位,从而真正结束了中国币制紊乱的历史,实现币制统一。法币优于金属本位制最显要之处,即在于能够以管理通货的方式作弹性发行。而现货集中管理,一方面给予国家银行以扩张信用能力和推广发行的机会,一方面则又根本阻塞白银外流的通道,并使法币脱离银价的束缚。同时,还为中央银行最终统制全国信用,独享发行大权作了基本铺垫。此外,法币政策的实施还使中国币制得以与世界现代币制接轨。

总之,这一新货币制度的实行,有益于树立健全的金融基础,调节金融的弛张,保证经济的合理发展。其次,实施法币政策,使发行趋于集中。到抗战爆发前,新辅币流通已逐渐遍于各省。可见,多数银行发行制开始走向没落,全国通货来源集中于国家四行,而中央银行统一发行权之

意向已相当明确。借助法币推行之威,中央银行在货币发行中实力大增。首先表现为发行量迅速上升。至抗战之前,每月增发额为1,879,000余元,远远高于此前中央银行存在的7年间每月增发额156,000余元。

如此快的增长幅度,为中央银行独立承担全国发行任务准备了条件。中央银行建立的宗旨,即在于成为全国金融体系的枢纽,统制金融,配合经济发展,辅助财政,而独占发行则是此一地位确立的先决条件。

不过,加强金融统制,完善中央银行发行职能,一直的是国民政府矢志不渝的目标。进入战时状态后,此一目标的实现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因为在现代战争中,经济实力的强弱一定意义上说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而金融稳定与否又是关键之关键。

国民政府积极谋求发行权集中与统一于中央银行之意向已显而易见。通过废两改元的币制改革,以及对各发行银行采取的诸种限制性措施,发行权已显见集中于中央银行。

然而,此时由于发钞银行仍然很多,其中实力较强的发钞银行如中国、交通两行,发钞能力亦超过中央银行,且中央银行资力尚弱,信誉有待坚固,因此在发行成效方面还未显示明显优势,特别是享有治外法权的外商银行与之激烈竞争,更抑制了其发行功能,如1933年外商银行在华发行纸币及外币在华流通额为299,341,937.80元,高于中、中、交三行发行总额。总之,种种迹象说明,中央银行距离统一发行目标尚为遥远,但无论如何,币制改革带来了货币统一的大好趋势。

币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从法币政策到中央银行统一发行

废两改元实行以后,中央造币厂所铸的银本位币及厂条归中央银行独家代理发行,本位币的铸造及发行已告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货币市场,强化了集中发行的趋势。但是纸币的发行状况仍然很混乱。多元发行的不合理状况并未有重大改进。而且,银本位币在当时国际币制水平上仍属落后,它属于金属铸币范畴,其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相等,一般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功能。但是受限于铸造材料来源而缺乏弹性发行功能,即便中央银行掌握了发行专权,亦不易配合国家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自如伸缩。更为严重的是,正当中国采行银元本位币时,遇到192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国际银价的剧烈起伏严重影响新币制的稳定,国内白银巨额外流,对国民政府产生极大威胁,财政当局力求挽救方法,以便安定货币价值,保存国内现银。于是再次兴起货币改革。

国民党政府在1935年11月初敲定了币制改革的内容,并以《财政部布告》和《财政部长孔祥熙宣言》的形式公布于11月4日全国开始实施“法币政策”。

法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如下:

1.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嗣后凡一切完粮纳税和公私款项的收付,均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银元)。

2.旧日经财政部核准的其他各银行发行银票,“现在流通者”照常流通,但必须限期收回,代之以法币。

3.实行白银国有政策。凡银、钱行号、店家及一切公私机关或个人所持有的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生银等类,自11月4日起一律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指定银行按规定比价兑换法币。

4.为维持法币对外汇率的稳定,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可无限制买卖外汇。

当时确定法币与英镑联系在一起,为了稳定法币对外的汇价,确定其汇率为法币1元等于英镑1.25先令。同时财政部又在12月颁布新的《辅币条例》,规定由中央造币厂铸造2角、1角、5分的镍质辅币。。随着统一发行的实施,中央银行独占货币发行权,从而确立起金融中枢、领袖银行的地位。

历史的选择与反思

来势汹汹的金圆券风暴,是南京国民政府以中华民国的未来国运作为赌注而进行的一场赌徒式博弈,严重败坏了政府的公众形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终于令南京国民政府在国统

区各界仅剩的一点民心也丧失殆尽,是最终导致其政权统治迅速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之一。

中央银行统一发行,始终伴随着币制改革的推进,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统一发行的实现,既标志着中央银行金融最高地位的确立,也标志着中国货币现代化的实现。但是从历史的结局看,国民政府时期货币金融恰恰因为中央银行统一发行的实现而走向崩溃。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不在中央银行集中统一了发行权,亦不在币制选择形式,而关键在于财政收支失衡,导致通货膨胀。对中央银行来说,这也许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悲剧。

纵观中央银行独占发行的经历,可以得出这一结论:货币发行的集中与统一,是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换言之,中央银行独占发行是金融统制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最基本步骤,亦是造成国家垄断金融体系的基础。集中发行的政策措施与统制金融的政策措施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作用。1935年法币政策的实施,发行集中于四行,可视为金融统制的初步实现,而1942年发行统一的实施则是国民政府金融统制强化之标志。因为集中与统一发行的实现促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首的国家垄断金融体制的完成。正是由于处于统制经济体制下,中央银行无力挣脱政府统制的束缚,对政府滥发钞票的要求无法予以有效抵制,以致在独占发行的同时,便开始了客观存在无限制发行纸币的灾难之旅。由表中可见,1942年以后,中央银行发行速度日速一日,到1948年,法币膨胀已近于废纸。其结果造成中国社会经济的大崩溃。就理论而言,银行信用之制造以货币数量为基础,而发行扩充之关键,必须以国内生产事业之发展,为其先决条件。

生产与发行成一良性循环,才可达到金融稳固,经济繁荣之佳境。脱离生产事业基础,专视财政需求筹划发行,必导致金融全局性大崩溃,祸及国家经济建设,殃及政权稳定。因为“财政影响下的通货膨胀,一经发动,即属不能制止。”

从这一点上说,国民党政权在1949年的土崩瓦解,或许早在抗战时期便已埋上隐患。而由此引伸所得之另一深层原因,即在于中央银行独立性毫无保障。

中央银行所操持之全国信用伸缩,无法不与政府财政发生关系,以致使其安定金融,推进经济发展效能之发挥受到根本阻碍。由此观之,中央银行独占发行与国民政府直接经手发行几无二致,从而使具有现代化意义的货币改革走向歧途。

“古老的夜晚和远方的歌声是永恒的,但那不属于我”

想再谈谈这个选题的初衷是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电视剧大胆并巧妙的触及了当代中国最敏感的政治现实:反腐败。故事的主题有二,一是反腐,二是币制改革,目的都是挽救国民党政权的危亡,结果也一样,失败告终。币制改革失败,民心彻底丧失,北平和平解放。

因为电视剧,从而知道了金圆券币制改革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尽管梁经伦是个虚构人物,可当年孔宋红人、参与币制改革、据说建议发行金圆券的国民政府官员冀朝鼎实则是中共地下党。

“建丰同志”试图重用方孟敖和梁经纶来进行币制改革。但梁经纶明言,这个改革无论如何都终将失败。作为经济学家,他能意识到这一点,殊为不易——因为他意识到了这时候问题的根本不在货币,而在政治,政治问题不解决,币制改革无助于挽救国民政府败亡的命运。

在我看来,这不是什么反贪腐剧,也不是什么间谍剧,爱国剧,而是一幕政治上的丑剧。

一直围绕剧情中心的实际是币制改革,这种改革的目的究竟是救国还是最后的掠夺,实际剧情表现的很明白了,这也是为什么最后让方家能上飞机。

历史也是个演戏的台子。戏完了,台下的人想想,其实我们也在这戏里。

最后一点,打算出国希望老师打分高一点,感激不尽。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 1933年3月10日,中国币制开始废用银两,改用银元。银两是中国历来通行的货币单位。近代,银元广泛流通,形成银两银元并行流通的局面。1917年虽有倡废两改元之议, 迄未实现。3月10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原定以银两收付者,在上海应以银两7 钱1分5厘折合银币1元的标准以银币收付。上海以外应按4月5日申汇行市,先行折合规元,再以规元7钱1分5厘折合银币1元的标准收付。持有银两者,可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在中央、中国、交通3银行兑换银币。 起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济卷入世界商品经济的漩涡,落后的货币制度与商品经济发展不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 战争赔款需支付白银。大量白银外流造成国内通货紧缩, 人民负担加重, 另方面, 对外贸易计以黄金, 国家税收计以白银, 民间买卖计以铜钱, 反复折合造成甚大亏损, 引起商人不满。 辛亥革命后, 民国政府设立币制委员会继续讨论币制改革问题。1 9 1 4年2 月, 国务会议颁布《国币条例》, 决定废除银两, 发行新银元。新银元正面为袁世凯像, 俗称“袁大头”。其辅币采取十进制, 有银镶铜三种, 可以自由铸造。由于《国币条例》规定的辅币成色比本位货币低, 于是承包商便大量铸造, 使银元与辅币的兑换率发生混乱。再加上各地银元名目繁多, 成色重量各异, 一些不法商人便争相熔化成色较好的银元从中取利, 遂使劣值银元大 量充斥市面。商人和市民为免受其害, 在商业活动中仍以银元含银量为计算标度, 于是出现实际支付使用银元, 交易结算仍使用银两的“两元共存”现象, 越发引起金融混乱。 之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美国也受冲击而发生严重通货膨胀。1933年新当选的罗斯福总统决定采取美元贬值的手段来保护美国利益,并计划以“金三银一”的比例,用13亿美元向世界收购金银,作为国库储备,于是引起世界银价上涨,而银本位制根深蒂固的中国首当其冲。当时,将白银运到美国可获20%的利润,于是在华的商行大量套购白银出口。南京政府为了应对白银外流,立即通过增收白银出口税7%的提案,但所增加的税率仍赶不上世界银价上涨的幅度,不久又公布“废两改元”法,即取消银两作为通货流通,一律以银元作为流通货币。 措施:1 9 3 2年7 月7 日, 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在上海召集银钱业代表谈话, 说明废两改元的原则: ( 1 ) 完全采用银元制度以统一币制, ( 2 ) 旧币仍准使用, ( 3 ) 每元法价 决定后即开始决定新币币值。 并初步拟定出实施废两改元的具体办法:( 1 ) 新银元成色减低为银8 % , 铜12 % ,总重量为2 6.6 9 7 1 公分, 含纯银2 3.4 9 3 4 4 8 公分, 计合上海规元0.6 9 9 2 3 0 5 两, ( 2 ) 两元之间的换算率为每元含银0.7 1 5两, ( 3 )新银元的推行应有运输及兑换自由, 并建立相应的保 证措施。 1 9 3 3年3 月1 。日, 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 决定“为准备废两, 先从上海实施, 特规定上海市面, 通用银两与银本位币1 元, 或旧有l 元银币之合原定重量成色者, 以规元7 钱l 分5 厘合银币1 元为一定之换算率, 并自本年3 月1 0 日起施行”。3 月8 日, 又颁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 规定新银元重量成色及型式, 宣布新银元铸造权专属中央造币厂, 规定“凡公私款项及一切交易及银本位币接受, 其用数每次均无限制”。 作用和影响:第一, 废两改元彻底结束了中国封闭落后的称量货币制度, 是近代金融改革的重大突破。中国行使的银两, 原是落后的称量货币。银两不仅有实银和虚银之分, 在重量成色上各地也有较大差别。由子使用时需要经过反复称量或改铸, 客观限制了货币流通和

1927_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述评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 经济政策述评 吴玉文 1927~1937年南京政府的经济政策,如关税自主、废两改元、法币政策等,除了它在政治上的反共内战目的外,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具有一定作用的。 作者:吴玉文,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开封475001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了一些新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以复苏经济,稳固政权。这些新经济政策,包括关税自主、废两改元、法币政策等。为了保障新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而又召开了一系列会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28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经济会议,7月的全国财政会议,10月改组成立中央造币厂。1929年1月成立国家建设委员会。1930年9月成立全国经济委员会,以保证上述新经济政策的落实。一般的经济史及历史著作也提到上述事件,但都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腐败联系在一起。下面就十年内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谈点看法。 一、关于关税自主 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制定本国关税税率、管理本国的海关和处理海关收支的权力。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标志。 在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5南京条约6规定/秉公议定则例0即规定协定税率开始,中国的关税就被外国侵略者控制。1912年帝国主义国家又以中国不能如期偿还外债为借口,以清理积欠为名,草拟办法/八条0,将中国所有关税完全移交外国银行。这样就使中国的海关行政、海关税率、关税收支与保管等业务,完全掌握在外国人手中。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国民党/一大0会议宣言中明确提出: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权。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对外宣言之际,要求各国/遵正当之手续,实行重订新约0。7月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宣言指出:中华民国与各国间的条约,已届满者,废除旧约,另订新约;尚未期满者,以正当之手续解除另定;旧约已满期新约未定者,另订临时办法处理一切。 1928年7月,美国首先与国民政府签订5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6,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0。随后,法国、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荷兰、瑞典、英国、西班牙等国也陆续与南京国民政府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0,或/新关税条约0。1930年5月国民政府也与日本缔结了/中日关税条约0。上述条约在原则上都承认了中国关税自主。 新订立的关税条约,关税税率都提高了。除原税率为值百抽五的税率外,新订立的关税条约,规定还可以征收5%~30%的附加税。而出口关税率却一直比较低而稳定。而提高进口关税税率后,关税收入逐年快速增加。进口税率的提高和关税收入的增加,稳定了财政,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了作用。 由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当时的关税自主并没有完全实现。如: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随时提高某种进口税或附加税,而不受限制,而中国却是在值百抽五之税率外,规定征收附加税不得超过5%~30%。中国仍然不能完全自主确定进口货物的关税税率。 另外,同时期对盐税、统税等税种也进行改革, 59 第38卷第5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8No.5 1998年9月J.o f Henan Univ.(Soc.Sci.)Sep.1998

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法和刑法

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法和刑法 一,民法 (一)民商合一体例的确定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即着手编订民商法,1929年成立民商法起草委员会,聘请法国人宝道和著名法学家王宠惠等为顾问,具体负责起草。起草过程中立法院长胡汉民,副院长林森等根据中国自古民商不分,商业不发达,商人本无特殊地位的现实,建议立法上须用民商合一体例。将通常属于商法总则之经理人及代办商,商行为之交互计算,行纪,仓库,运送营业及承揽运送等项,编入民法典债编。单独编订《票据法》,公司法,海商法,保险法等到,作为民事特别法。 这种体例对日后中国民商立法,民商法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中华民国民法) 《中华民国民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民法典。 概况 由中华民国民法,有,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五编构成,共计29章1225条。 总则又分法例,人,物,法律行为,期日及期间,消灭时效,权利之行等 债编分通则,种种之债 物权分通则,所有权,地上权,永佃权,地役权,抵押权,质权,典权,留置权,占有 亲属编分通则,婚姻,父母子女,监护,抚养,家,亲属会议等 继承编分遗产继承人,遗产之继承,遗嘱 民事法律无规定者,依习惯,无习惯者依法理,除民法典外,习惯和法理也构成南京国民政府民事法律的渊源。 中华民国民法在内容与指导思想上仍然是继受和固有相结合,便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特点:1.对西方法律的继受和移植 2.对中国固有法的保留和改造 (二)民事特别法 《公司法》,《票据法》,《海商法》,《保险法》,《破产法》 1931年7月1日正生效,《中华民国公司法》,多次修改,新公司法分为定义,通则,无限公司,有限公司,两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两合公司,外国公司,公司之登记及认许,附则 1929年10月30日公布施行《国际统一票据法案》 1929年12月公布,1931年1月1日施行《海商法》,海商法以大清商律草案,志田案草案基础上制定的

2020届 二轮:专题十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专题卷)

专题十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 1.(2019湖南永州高考信息预测一,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朱元璋在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监督六部和地方官员是否渎职和失职。都察院最高长官与六部尚书同为正二品。遇有贪腐大案时,都察院要会同大理寺和刑部三堂会审,监督案件审理是否客观公正。六部给事中由中央派驻六部,对于所有六部官员都有监督权和弹劾权。在地方负责监督的是互不隶属的三套机构,巡抚、提刑按察使司和御史。实行“御史巡按”制度,御史代表皇帝巡察地方,可以直陈天子。在全国设立锦衣卫卫所,锦衣卫特务人员甚至潜伏官员家里,监察官员是否贪腐,导致其成为排除异己的工具,造成了大量冤假错案。朱元璋允许百姓对“坐赃害民的官员,连名赴京状奏”,对进京举报官员贪腐的百姓给予表彰。 ——摘编自于越《论朱元璋吏治改革 经验对当今的借鉴意义》(1)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元璋监察制度改革的影响。(7分) 2.(2019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押题,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近代中国是一个银本位国,货币制度落后,流通的货币多种多样,成色不一,混乱的币制影响了经济发展。1914年,北洋政府曾推行“废两改元”,但由于政局更迭无法落实。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完成货币简化工作,为法币改革奠定基础。1934年,美国为摆脱经济危机实行白银政策,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引发危机,为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提供契机。1935年11月4日起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概括起来,主要是:垄断钞票发行权;规定法币性质及流通事项;废除银本位制;规定法币可无限制买卖外汇。这次改革中国放弃银本位制,以纸币代替金银货币,国家集中发行货币,不仅顺应世界发展趋势,也有利于保存白银,完成货币的真正统一。法币政策割断了中国货币与白银的直接联系,此后,世界银价的涨落不会再对中国发生大的影响。币制改革有利于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调整和转变,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国民政府也通过这次币制改革,可以无限制地发行不兑现的纸币,造成中国延续十几年的通货膨胀。 ——摘编自陈春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6分)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南洋中学丁晓文[教学目标] 1.知道“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宁汉合流”、“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币制改革”、“改订新约运动”的时间和大体内容。通过串联、整合有关史实,了解1927-1928年中国各个政权的分合演化。 2.联系22课所学内容,分析讨论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通过对“东北易帜”内容的简要介绍理解其对时局所产生的影响。阅读材料,了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和“改订新约运动”的社会背景和影响,进而讨论如何正确评价国民政府既镇压革命,又改革内政外交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举措。 3.国共共同领导的前所未有的反帝爱国的大革命,从根本上冲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却由于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反动派的叛变,最终失败。从1928年到1935年,国民党进行的内政外交改革虽然没有能够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但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经济上尤为明显,而真正的国运转折则出现在抗战以后。 [重点与难点] 重点: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促进政治统一、币制改革和改订新约运动等举措的历史作用。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国民政府既镇压革命,又改革内政外交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举措。 说明: 1.从“宁汉合流”到“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但却 为“九一八事变”埋下伏笔。统一后的国民政府在内政和外交方面推行了一些变革。币制 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统一市场的形成;改订新约虽然没有使中国成为真正 的独立自主的国家,但毕竟收回了一些主权,在经济上也有显著的效果。而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的残酷镇压迫使共产党人总结经验教训,在失去城市后最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 革命道路。这一系列过程对中国今后的发展走向影响深远,故以此作为重点。 2.受传统评价体系和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会片面关注国民政府镇压革命的残 酷性而忽视其内政外交上的改革举措对于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作用。币制改革基本实现了中 国货币的现代化,而改订新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基于特定的历 史背景,中国在当时仍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如何引导学生肯定其功绩又了 解其局限性,同时不忘其对待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反动政策,需要培养学生拥有多元化

国民党南京政权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国民党南京政权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贾士钊杨梦 (城市与环境学院 2014级本科生) 摘要:国民党是我国先进的资产阶级政党,对中国的政治做出过巨大贡献,最终于1949年失利而撤守台湾,国民党和共产党从最初的一强一弱、一大一小,经过几十年的纷争,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结果,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却又在历史规律之中。国民党失败的原因,长期以来都是海内外政界和史家争论的焦点,形成了人心向背说、经济崩溃说等多种学说和主张,但大多着眼于40年代中后期,研究其直接失败的原因。事实上,国民党的失败并不是仅由几次偶然的决策失误或战争失利而导致的,而是从一开始执政就为其最终的失败埋下了隐患。美国学者Lloyd E. Eastman试图阐述“(国民党)为什么一开始就显示出其脆弱和不稳定性,不能实现有效的政治统治,并最终走上了崩溃。”1本文也着重探讨国民党失败的深层原因,总结历史教训,以求对今天能有所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国民党政权;蒋介石;失败原因;南京国民政府 一.国民党革命精神的骤然而逝 国民党在30年代时,中央机构已经显出臃肿的态势,官位被越来越多保守的官僚抓住不放,而这些官僚在她们的岗位上则过着安顿舒适的生活,却绝少关心自己的公共责任、自己的祖国,更不用说统治下的普通百姓了。 然而,国民党从开始绝不缺乏真心投身于革命事业的党员和有志青年,例如有参加革命放弃了清政府许诺的高官厚禄的蔡元培,或共同在革命流亡中战斗和生活的汪精卫和胡汉民。但在初期阶段,领导人关心党的规模甚于党的质量,于是在国民党宽松的入党条件下,党员中出现了大量的对党的信念和哲学不了解的新成员,使得基层组织极其涣散2,其中包括许多把入党视为升官发财的捷径的贪官和奸绅,组织的扩张让领袖们越来越难以控制新党员的成分,党的腐化也由此而产生。而这些就是官员的提拔对于那些有理想的党员来说,是令人失望的。 清党运动是国民党的一件大事,又称之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3,为了清除国民党内的“不纯洁”的成分,清洗期间到底有多少人遭到屠杀是不得而知的。“具体的估计由数万到十万多不等,然而不管具体数字是什么,国民党的革命已经沾满了鲜血,而共产主义运动依 1Eastman L E. Seeds of destru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2 陈明明:《论南京国民政府腐败的政治根源》。《南京师大学报》1997年第3期。 3 邹沛; 刘真. 中国工人运动史话. 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3 [17 January 2013].

国民政初期的货币危机和废两改元政策初探(精)

国民政府初期的货币危机与“废两改元”政策初探 【内容摘要】1933年,随着西方国家相继放弃金本位和美国在国际上的大量购银,长期处于“两”“元”并存局面的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货币危机。为了应对危机、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国民政府终于实施了由来已久的“废两改元”政策。虽然步履维艰,但“废两改元”最终完成了中国币制的统一,确立了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促进了工商业的极大发展。 【关键词】货币危机废两改元币制统一 从1931年末到1933年,随着西方工业国家以及印度相继放弃金本位,并实行一系列购银政策后,国际白银的价格持续上升。这对于银本位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它不仅导致了中国币值的升值和汇率的上涨,而且由于国外商品和资本严重冲击了国内市场,使得中国国内的资本大量外逃、外资和侨汇减少、国内金融环境急剧恶化。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货币危机,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废两改元”。作为国民政府在财政金融方面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废两改元”不仅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也是近代中国金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的推行,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通货市场的紊乱状态,而且也在技术上为1935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做了准备。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此尚缺乏必要的研究。本文拟在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对1933年国民政府的“废两改革”进行梳理,并对其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一) “废两改元”的准备 我国用银铸币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早期,我国已开始用银铸币。但因为没有固定的总量和成色,所以一直以秤重评色计价,“两”一直是计数基本单位。明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重量、成色均有一定标准,且按枚计数的外国银元如“本洋”1、“鹰洋”2等大量流入中国。由于其市场价格远远超过其本身的实际价值,甚至和中国银两进行不等价交换,致使大批生银流出中国,给中国近代的币制带来了混乱。公元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以“裕国用! 保利权”为由,奏准设立广东造币厂开铸机制银元,正面有满汉 (光 1又称“双柱洋”,是1519年西班牙铸造的货币,币面图案中有代表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山岩的两根柱子,每枚重约库平七钱二分,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开始流入中国。2又称墨洋,是墨西哥1823年独立后开始铸造的货币。它的币面图案是墨西哥国徽,——一只雄鹰站在仙人掌上啄食着一条蛇。1854年开始流入中国,很快取代了“本洋”的地位,成为中国主要流通货币。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12~1949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状况,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我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史。在这个时段,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发展显著;抗战时期遭受沉重打击;民国末年日益萎缩。 1、民国初年出现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而,近代中国的历史却没有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发展,民族工业的繁荣景象转瞬即逝,成为“短暂的春天”。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背景: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革和国际形势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经过这场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方针政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更激发了实业家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于是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拓植协会等。这些实业团体大都以“强国富民”、“振兴民生”为目标,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和以商战反抗列强侵略的爱国热情。由知名华侨人士创办的同仁民生实业会得到华侨的热烈响应,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这都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b、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面对外国资本的加紧渗入,洋货越来越多地充斥中国市场,国内第一次出现了抵制洋货的运动,这次运动于1904年首先由商务界发起,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再度兴起,1919年达到高潮。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愿望。同时也使国货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空间。 c、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北洋军阀政府较之晚清政府,明显地增加了一些资本主义色彩。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一些资阶级代表人物参与北京政府内阁和地方的活动,他们利用掌握的部分权力,制定颁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继续发展。 d、民国初年,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同时因为出于战争的需求,它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国内市场,进而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这些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国初年和“一战”期间有利的内外条件,使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机遇,但“春天”短暂,好景不长,并且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 a、发展概况:开办工厂和投资数额增长迅速;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轻工业发展显著,一些商品打入国际市场;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b、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社会环境,使其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向,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表现出工业结构的不平衡,同时,新

从蒋桂斗争看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总第64期)从蒋桂斗争看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 季荣臣 摘要 本文从蒋桂之间斗争的角度考察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认为这一斗争加速了 南京政府的垮台,强调腐败必然导致灭亡。 关键词 蒋桂斗争 军事拆台 南京政府 垮台 关于南京国民政府的迅速垮台,论者多从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探求究竟。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它自身的问题。抗战胜利后,蒋桂之间的政治争斗与军事拆台,加速了南京政府覆灭的步伐。本文拟从蒋桂这两大派系之间的斗争,探讨南京国民政府垮台的问题。 一 蒋桂矛盾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但随着政局的变化时激时缓。抗战胜利后,由于竞选副总统,蒋桂之间的矛盾重新爆发起来。 1947年下半年后,国共战争形势急转直下。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迅速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防御与重点防御,国民党军节节败北。国统区的政治、经济也陷入全面严重的危机。国民政府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眼看国民党的惨败,美国统治集团焦虑不安,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对华政策。经过魏德迈来华对国民政府的调查,美国准备弃蒋 换马,用李宗仁取代蒋介石,以挽救国民党的失败,阻止国民政府的垮台。 在美国政府的暗中支持下,李宗仁不顾蒋介石的反对,毅然决定竞选副总统。为争取支持者,四处活动,发表竞选言论。蒋介石见李宗仁不听他的劝阻,十分恼火,决定副总统的候选人由国民党中央提名,所有国民党籍的国民代表都要受国民党中央的约束, 违者予以党纪制裁。!蒋还亲自召见李宗仁,告知副总统候选人已由中央提名孙科,要李放弃竞选。李宗仁态度强硬,表示决不退出竞选。他召集桂系重要干部研究对策,决定若党内不提名,就 在党外独立竞选。?甚至打算如蒋介石硬要由中央提名,广西和安微的国大代表就退出选举,不惜同蒋介石公开决裂。#李宗仁还联络参加竞选的程潜、于右任,结成联盟,一致反对党内提名。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企图用国民党中央提名来阻止李宗仁竞选副总统遭到失败。 蒋介石阻止李宗仁竞选不成,转而支持孙科同李宗仁竞争。李、孙经过激烈的角逐,李宗仁一波三折,最后以微弱的多数击败孙科,取得了副总统的职位。行宪国大原是为了加强国民党独裁专制的统治,但结果却触发蒋、桂矛盾激化起来。 八年抗战胜利,蒋介石的权力达到了鼎盛。他利用抗战削弱了各反对派势力,他任李宗仁为北平行辕主任,明升暗降,剥夺了李的兵权。他委任白崇禧为国防部长,却把军队指挥权交给其心腹参谋总长陈诚,白被高高挂起。蒋介石的劲敌桂系被架空了,战后可谓是蒋的一统天下了。然而桂系是不甘受蒋介石宰割的。李宗仁利用竞选副总统,重新崛起,向蒋介石发起攻势,并获得胜利。虽然李宗仁的副总统仅是个虚职,毫无权力可言,但却对国民党的前途命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是取蒋代之企图的重要步骤。桂系从来是雄心勃勃,以问鼎中原为目标,时时思念着登上国民党的最高权力的宝座。蒋介石对桂系的图谋洞若观火,认为李宗仁如果当选副总统对

1927-1937年南京国民经济建设述评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文章作者: 【原文出处】民国档案199201 【作者】宗玉梅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于政治统一的同时也开始了国民经济的建设工作。十年中,国民政府为振兴经济作了不少努力,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到1936年,国民经济达到了旧中国的最高峰。这里,根据其发展过程及特点,把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分为三个时期。 一1927年8月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的经济建设 这是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初步开展时期,其重心是财政的整顿与建设。 南京国民政府刚建立时所面临的局面是极其困难的:它外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国际地位十分低下,命运操在列强手中;国内,以奉系张作霖为首的“安国军政府”控制着京、津、东北及山东、苏北等地,维持着北洋军阀的最后统治;滇、黔等省仍由地方军阀割据着;国民党内部则派系林立,地方实力派实际上割据一方,企图与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政权分庭抗礼;各派军阀政客集团为争夺政权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这一切都威胁着蒋政权的统治。为了巩固、稳定刚刚建立起来的新政权,国民政府把政治的安定,国内的统一放在首位,而“殊甚少虑及”经济建设(《革命文献》第26辑,第55页。)。不过,因为经济力量是政治斗争的物质基础,国民政府在进行政治统一之时,也以部分精力从事经济建设;为了顺乎民意,国民政府也需要进行经济建设。蒋介石曾说:“我们要复兴国家,完成革命,最切实最急需的工作莫如生产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吴曼君:《总裁思想》第六册,“经济”。)。 国民政府是“依据建国方略实业计划所指示之方策原则,为确定物质建设实施程序之标准(《革命文献》第76辑,第55页。)”的。据此,孙科拟定“建国大纲”,把经济建设按程序分为交通、工矿、农业等项。当然,由于各时期的具体条件不同,经济建设重心也不同,并非一概遵循这一程序。 当时训政刚开始,百废待兴,万端待举,国民政府把财政建设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因为财政是经济建设的基础,没有强大的财力作后盾,经济建设便无从谈起。而历史遗留给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是:北洋政府时期大小封建军阀的割据,使中国的财政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形成地方财政的封建割据局面。在国民政府刚成立的几年内,“中央税收所恃者,计有江、浙、皖三省,皖省尚无款可解,实只恃江、浙两省而已”(《革命文献》第26辑,第1页。)。另一方面,长期的军阀混战,导致国库空虚,只好靠借债度日,北洋政府成为一个叫化政府。而一切理财要政,“绝少建立,即偶有一二,亦不过虚应故事,从未收获实效”(《五十年来之中国经济》第83页。)。南京政府建立后,决定整顿这种混乱的财政状况,建立新的财政秩序。 1927年10月,南京政府成立财政整理委员会;1928年6月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经济会议;7月又举行首次全国财政会议,通过一系列会议,制订了财政改革的具体措施。 首先是统一财权。为此国民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 划分国、地税针对当时地方割据财政的状况,在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上,通过了国、地税划分案,厘定国、地税收标准,规定中央税以间接税为主,而以直接税辅之。如盐税、常关税、海关税、内地税、烟酒税、厘金、邮包税、印花税、所得税、国家营业收入、中央行政收入及其他属于国家性质的现有收入统属国家税收范围。地方税则以间接税为主而以杂项税捐辅之。如田赋、契税、牙税、当税、屠宰税、营业税、市场税、所得税之附加税、船捐、房捐、地方财入、地方营业收入、地方行政收入及其他地方性质的现有收入属地方税收范围。这样国、地税收有一界限可寻,既防止财政割据的出现,又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高中历史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教案

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课程标准:1.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2.认识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3.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课标解读:1.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2.从“历史阐释”角度归纳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原因、内容、意义。3.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红军长征。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治: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基本统一了全国。东北易帜后,国民党各派军阀勾心斗角,连年混战。 2.经济 (1)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①时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即1927~1936年。1928年全国基本统一。 ②原因:国民政府推行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法币政策等;还有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③表现:无论是原来较为发达的纺织业、面粉业,还是新兴工业部门,都有较大发展。 (2)官僚资本形成。 [易错提醒]“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的比较 (1)“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 (2)“外国资本”则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 (3)“官僚资本”是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广义上说,洋务企业中的民用企业,也属于官僚资本。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等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10月,在井冈山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八七会议 (1)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意义:给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土地革命 (1)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意义: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4.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第9课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八年级历史导学案姓名: 第9课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学习目标】 (1)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2)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自主学习】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中共三大:①时间、地点:年月,。 ②内容: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党合作,建立战线。 ③方针:共产党可以以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共产党在______上、 上、__________上保持性。 2、国民党“一大”:①时间、地点:年月,。 ②内容:大会接受共产党的________的主张,确定“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三大政策,并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③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与中共的政治纲领基本一 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④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以为基础的战线 正式建立。此后,中国进入运动时期。 二、黄埔军校 1、时间:年月。 2、创办人:。 3、主要领导:孙中山任,蒋介石任,廖仲恺任,任政治 部主任。 4、特点:黄埔军校把教育和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 养学生的思想和精神。 5、性质:黄埔军校是一所合作的军事学校, 6、作用:为________培养了大批______________骨干。 三、北伐战争 1、时间:1926-1927。 2、目的:打倒列强(反),铲除军阀(反)。 3、总司令___________。 4、主要对象:、、。 5、北伐军兵分三路:一路指向江西,一路指向福建,一路指向湖南、湖北(主战场)。 6、事迹:独立团为国民革命军第军赢得“”美誉。 7、结果: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便从流域打到流域,威震全国,沉 重打击了的统治。(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孙中山逝世: .3.12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公开破坏国共合作。 2、“四一二”政变:1927.4.12蒋介石借口“”,在大 肆屠杀_______和________,制造了“四一二”政变。 3、南京国民政府建立:1927.4.18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4、“七一五”政变:1927.7.15 _______在____________ 制造了“七一五”政变, 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5、“宁汉合流”:武汉国民政府迁到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南京国民政府 的建立与“宁汉合流”,标志国民党统治建立。到1949年,统治中国共__ 年。 6、东北易帜: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炸死后,张作霖的儿子就任东北三省 保安总司令,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史称“东北易 帜”。东北易帜标志南京国民政府在上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摘要: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制定了一系类经济政策。今天我们研究和探讨这些经济政策,是为了更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对当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 评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就必须要理解和弄清楚这一时期颁布了哪些经济政策,然后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时间大约在1928-1937年间,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可归纳为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三大类。 一、财政政策。 (1)整顿税务。主要表现在关税、盐税、统税三个方面。关税方面,实行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采取各个击破方法,分别同各国谈判从新修约,收回了关税自主权。关税自主以后,国民党政府对关税税进行了对此改革,特别在1930年将原来以银价计征的进口税改为以金价计税,关税收入大为增加。全国海关税征收进口税总数1931年比1927年增加了约4.8倍。1 盐税方面,颁布新《盐法》,规定,“盐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何人不得垄断”,100公斤征税五元。2 这是中央政府能够得到盐税收入,使得这一时期,盐税在税收收入中列举第二,并且同关税一样逐年增长。统税方面,“裁厘改统”即废除延续了70多年的厘金制度,对日用工业品开征统税,即一物一税。“裁厘改统”后,税目简化,税收渐趋合理,有利于商

品流通和工商业发展。同时,税收收入逐年增加,1927年统税收入仅为600万元,到了1928年为2970万元,1931年为8870万元,到1935年,统税收入为15240万元,成为第三大税源。3 三大税在具体征收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征税、税率仍旧很高等问题。但总的来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对三税的整顿,对三税的征收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1927年的三税收入有4650万元,合计占税项的84.6%,1928年就增长到25930万元,占税项的91.9%,到了1936年,达10146万元,占税项的95.5%。4 三税合计数在十年间整整增长了25倍,这极大地解决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问题。 (2)整顿债务。其一,内债。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内战不断,军费开支巨大,只得大量举借内债度日。1927-1936年间,国民党政府发行有担保的内债总额43.42亿元。由于内债发行过多,财政不堪负担,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先后与1932年2月和1936年2月,两次宣布债务破产。并于1936年进行内债整理,由国家发行统一公债以掉换旧债,还规定了各种债务还本年限,同时还发行了62200万元的新债。这一年是该时期举债最多的一年。总之,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内债收入在整个财政收入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二,外债。与国民党对待内债的态度不同,政府在外债上则提高了信用。1929年成立“整顿内外债委员会”,专门处理还债问题,决定从关税中每年拨款偿还债务。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37年已基本还清了清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债务。5 使政府的债信有了显著的提高。不仅筹措了内战资金,也不断扩大和巩固了四大家族新建立起来的金融独占

浅谈民国货币的发展与演变

浅谈民国货币的发展与演变 一、民国时期货币的发行机构及种类。 民国初期以铜元(俗称“铜镭”)代清末铜钱为辅币,原来规定每个铜元可当铜钱10文(枚)用,10个铜元为1角,但以后1角只换得12个铜元。大约在1930年左右,竟贬值至1角只可换得32个铜元。 当时市面流通的银毫大部分是清宣统年间的福建、广东两省铸造的“龙毫”,有双角(2角)、单角(1角)两种,其他如“江南”、“湖南”和“湖北”等省铸造的银毫,在市区流通较少,甚至被拒绝使用。后来又有“福建官局造”的铸版,但只有双角而无单角。 1918年陈炯明率领粤军入闽,建立“闽南护法区”以后,曾铸造民国八年、民国九年两种双角银毫,质量比“龙毫”差,比值亦较低,而且使用不甚普遍,仅限于统辖地区。至1923年、1924年间,又铸造“三面旗”银毫,质量亦差,流通范围亦不广。同时广东省铸造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版的双角银毫,亦流通于漳属一带,但数量极少。由于各种银毫的质量不高,比值就降到十三四角为银元一元。 1924年北洋军阀张毅统治漳州以后,在本市竹巷下南方巷右边大厝内,筹设造币厂,铸造民国十三年版的双角银毫,银质极差,而且逐版降低质量。张毅持其割据地方的势力,擅自规定以14角5分比值为银币1元,强迫在市面使用,人民慑其淫威而不敢拒用。 抗日战争期间,银毫、铜元由国家银行逐渐回收,并印发5角、2角、1角三种钞票代替银毫,另铸造5分、2分、1分三种镍币代替铜元,作为辅币流通。 我国自铸的银元极少,只有清光绪、宣统年间铸造的1元(俗称“大银”)、5角的银元,由于铸造的数量不多,在市面流通的大部分是外国铸造而输入的银元,通称“大洋”。其中以日本的“龙银”最多,还有墨西哥的“鹰银”、英国的“执叉银”、荷兰的“妇女执花银”等外国银币。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逐步收回清光绪、宣统年间铸造的银元。约在民国七八年间,曾收回民国三年铸造的袁世凯头像版的银元,但不久又以原版铸造。 1926年北伐后,国民政府建都于南京,由国家银行改铸了孙中山头像版的银元,其后又铸出帆船版的银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银元逐渐由国家银行回收,印发钞票(法币)

汪伪南京国民政府大汉奸名录

汪伪南京国民政府大汉奸名录 姓名(生卒年)籍贯军政职衔充任汉奸事实及简注 丁默邨(1903-1947)湖南常德军统三处处长汪伪中央党部特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特工部主任 王荫泰(1888-1947)山西临汾北洋外交总长汪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实业督办,伪华北政务委员长 叶蓬(1894-1946)湖北黄陂警察总局局长汪伪中央训练团教育长,汪伪武汉绥靖公署上将主任 刘郁芬(1886-1943)河北清苑原甘肃省省长汪伪国民政府开封绥靖主任,汪伪国民政府参谋总长 杨揆一(1885-1945)湖北鹤峰武汉行营主任汪伪军事参议院院长,伪湖北省省长、保安司令 李士群(1905-1943)浙江遂昌原******特务汪伪警政部政务次长兼特工总部主任、警政部部长 吴化文(1904-1962)山东掖县新编四师师长汪伪南京国民政府和平救国军第3方面军上将总司令 汪精卫(1883-1944)广东番禺日伪南京总统原******副总裁。

张永福(1871-1942)广东饶平中国同盟会员汪伪南京国民政府国务委员、中央监察委员 陈公博(1892-1946)广东南海伪立法院院长汪精卫死后,任伪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 陈璧君(1891-1959)广东新会中央监察委员汪伪政权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 招桂章(0000-0000)广东南海伪海军部次长汪伪广东江防筹备处处长,伪广东江防司令部司令 林柏生(1902-1946)广东信宜民国立法委员汪伪行政院宣传部部长,汪伪安徽省省长兼保安司令 周佛海(1897-1948)湖南沅陵伪上海市市长汪伪政府警政部长,汪伪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 郝鹏举(1903-1947)河南阌乡第30军参谋长汪伪军第1集团军参谋长,汪伪军第7方面军司令 胡毓坤(1895-1946)奉天海城长官功署参议汪伪政府军委会委员,汪伪豫皖苏鲁边区绥靖总司令 萧叔宣(0000-1945)籍贯不详伪参议院院长汪伪南京国民政府陆军部部长,汪伪政府参议院院长 萧淑宇(0000-1941)江西永新伪江西省省长原******江西省保安司令部政训处少将处长 梅思平(1896-1946)浙江温州原******法委汪伪政权工商部部

试述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制度

经济管理视野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北京(后改为北平)后,即宣告全国统一基本完成,“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所谓“训政”,就是国民党训练人民行使政权,实质是推行国民党一党专政,“以党治国”。 一、训政制度的确立 训政源于约法之治,早在1906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正式提出“革命程序论”,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分为“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个时期。1在1914年7月的《中华革命党总章》中进一步指出:“本党进行秩序分为三时期:一、军政时期,以期以积极武力,扫除一切障碍,而奠定民国基础。二、训政时期,以期以文明治理,督率国民建设地方自治。三、宪政时期,以期俟地方自治完备之后,乃由国民选举代表,组织宪法委员会,创制宪法;宪法颁布之日,即为革命成功之时。”2至1924年《建国大纲》颁布,这一理论最终得以系统和完善。 训政时期是孙中山“革命程序论”中,始终坚持所不可替代的阶段。如由军政时期蹴至宪政时期,会产生三个流弊,“第一为民治不能实现,第二为假民治之名,行专制之实,第三则并民治之名而去之”。3“不经训政时代,则大多数人民久经束缚,虽骤被解放,初不了知其活动知方式,非墨守其放弃之故习,即为人利用陷于反革命而不自知。”4由此,训政阶段是实现宪政的必经阶段,以“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一切军国庶政,悉归本党负完全责任”。“以党治国”是其核心理念。 第二次北伐的告成,宣告国民党基本实现了政权的统一,但其内部派系众多,政治思想纷杂,所以对国民党来说,当务之急是“至少要先维持一个统一的局面”。1928年8月7日蒋介石发表《今后贯彻革命实行主义之主张》的谈话,主张“以党治国”、“以军治国”,又于8月9日发表《对时局意见书》,指出:“既曰以党治国,则政府与行政人员,断不能离党而独立”。与此同时,远在欧洲游历的胡汉民、孙科等人就致电谭延闿、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向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提出《训政大纲草案》,其原则有三:“一、以党统一,以党训政,培植宪政深厚之基;二、本党重心,必求完国,应有发动训政之全权,政府应负责行政之全责;三、以五权制度,作训政之规模,期五权宪政最后之完成。”随后,胡汉民又完成了《训政大纲说明书》,指出“于建国治国之过程中,本党始终以政权之褓姆自任”,强调“以党治国”。因而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议训政开始,“遵照总理遗教”,“颁布约法”,五院制逐渐实施。10月3日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上,通过了胡汉民、孙科等提出的《训政纲领》。内容主要有六条:“中华民国于训政时期开始,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以政权托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推行,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托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之修正及解释,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决行之”。 《训政纲领》的通过与五院制国民政府的建立,标志着国民党训政制度的确立。1929年3月13日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以孙中山所著“《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和《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为训政时期中华民国最高之根本法”。 二、五院制国民政府的建立 1928年10月8日国民党公布《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了试行五权制度的具体方案,五院制正式实行。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胡汉民、王宠惠、戴季陶、蔡元培分任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院长,冯玉祥、林森、张继、孙科、陈果夫分任五院副院长。五院各司其能,其中行政院是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立法院是国民政府最高立法机关;司法院是最高司法机关;考试院是最高考试机关,独立行使考试权;监察院是最高监察机关。五院制源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国家大权分为政权和治权:政权就是民权,治权就是政府权。首先是人民有权,这些权利通过县自治和国民大会得到制度保障;政府有能就是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共同组成中央政府,行使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种治权,实行五权分立的五权宪法,五院各司其责并对国民大会负责。五权宪法是以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分治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不同,是要在直接民权的基础上,建立“万能政府”,其中五权分立强调的不是政府权力之间的制衡,而是集权下的分工。按照孙中山的设计,五院制的建立应当在宪政时期。对于训政时期究竟以何种形式建立政府并无详细论述。训政时期五院制的建立,是在胡汉民的主张下成立的。训政时期的五院与宪政时期正式的五院制是不同的,训政时期的五院统一于国民党的党权之下,即“国民政府是五院的集体,对于政治会议的决议统一要绝对地遵守”。正如有关决议所称“中国国民党独负全责”。 三、《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的出台 国民党推行的“以党治国”的“训政制度”,并没有像预想的那 试述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制度 卢艳香 (青海大学社会科学系) 摘要: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底定平津,全国统一基本实现,训政开始。国民党各派系在训政制度确立过程中,展开新的斗争,直至1931年5月由蒋介石力行通过《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从而成为国民党统治全国的法律依据。本文试图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制度的考察,有利于对该时期国民党政党政治状况有所了解。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训政五院制 8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