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抗战动员研究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抗战动员研究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抗战动员研究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抗战动员研究

自“七七事变”抗日战争正式爆发,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发表庐山谈话,制定民主建国纲领。开展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社会动员,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采取行动,进行国际声讨和国内动员,军民一心共同抵抗日本侵略,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但国民政府在社会动员上的不计成本,对社会承受能力的考虑不足,加之自身的内斗和腐败,深化了社会矛盾,为国共内战的失败埋下伏笔。

标签:国民政府;抗日战争;抗战动员

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开始了全面侵华,面对这一局面,国民政府采取了比较坚决的抗日态度,开始进行全面的抗战动员工作。在1938年春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抗战建国纲领》作为战时施政的准则,发表《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强调“为国家民族存亡之所系,人人皆当献其生命,以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命;吾同胞同志之血,一点一滴,皆所以使四万万五千万之人心凝结为一,以中国之金城汤池,即此心力物力之夷为灰烬这,亦必于灰烬之中发生势力,为中国之前途放光明之炬。”进一步指出“抗战之胜利,不仅取决于兵力,尤取决于民力。”由此可见,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对于抗战动员有着充分和明晰的认识。

一、抗战动员的指导思想及抗战目标

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迅速发布了《抗战建国纲领》,蒋介石发表了一系列的抗战谈话和宣言,这些成为抗战期间指导国家和社会运行的思路。

(一)“三民主义”为其指导思想

关于将“三民主义”作为抗战动员的指导思想的论述,早在1937年8月制定的《战时民众团体工作指导纲要草案》之中便明确提出了“以坚强三民主义之信念,启发民族意识,国家观念,增进民力,充实国力,安内攘外,复兴民族为主旨。”[1]在随后的1937年9月23日,在蒋介石发布的事实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讲话中,也明确宣称:“余以为吾人革命,所争者不在个人之义气与私见,而为三民主义之实行。”[2]1938年3月在武汉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临时代表大会,其宣布:“实行三民主义之大道,人人誓死,奋勇效忠,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永生之根基,则抗战不患其不胜,建国不患其不成。”1938年公布的《抗战建国纲领》作为抗战时期的施政准则,确定“三民主义”暨孙中山遗教为抗战行动及建国之最高准则,由此,国民党正式确定了“三民主义”作为抗战的最高准则和指导精神。

关于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将“三民主义”定为指导思想这一点学界早有共识,但是蒋介石所宣扬的“三民主义”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有诸多不同的,在抗战

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1〕 (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中国问题的关键 谈到国内形势,我们还应对中国抗日战争加以具体的分析。 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数个孜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人民不但在抗日战争中起了极大的作用,而且在保障战后世界和平上将起极大的作用,在保障东方和平上则将起决定的作用。中国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曾经作了强大的努力。这种努力,主要地是属于中国人民方面的。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在前线流血战斗,中国的工人、农民、知识界、产业界,在后方努力工作,海外华侨输财助战,一切抗日政党,除了那些反人民分子外,都对战争有所尽力。总之,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血和汗同日本侵略者英勇地奋战了八年之久。但是多年以来,中国反动分子造作谣言,蒙蔽舆论,不使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起作用的真相为世人所知。同时,对于中国八年抗日战争的各项经验,也还没有人作出全面的总结来。因此,我们的大会,应当对这些经验作出适当的总结,借以教育人民,并为我党决定政策的根据。 提到总结经验,那末,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中国有两条不同的指导路线,一条是能够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一条是不但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而且在某些方面说来它是在实际上帮助日本侵略者危害抗日战争的。 国民党政府所采取的对日消极作战的政策和对内积极摧残人民的反动政策,昭致了战争的挫折,大部国土的沦陷,财政经济的危机,人民的被压迫,人民生活的痛苦,民族团结的破坏。这种反动政策妨碍了动员和统一一切中国人民的抗日力量进行有效的战争,妨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但是,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的运动并没有停止,它是在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政府的双重压迫之下曲折地发展着。两条路线:国民党政府压迫中国人民实行消极抗战的路线和中国人民觉醒起来团结起来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很久以来,就明显地在中国存在着。这就是一切中国问题的关键所在。 走着曲折道路的历史 为了使大家明了何以这个两条路线问题是一切中国问题的关键所在,必须回溯一下我们抗日战争的历史。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者占领沈阳〔2〕,几个月内,就把东三省占领了。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但是东三省的人民,东三省的一部分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协助之下,违反国民党政府的意志,组织了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从事英勇的游击战争。这个英勇的游击战争,曾经发展到很大的规模,中间经过许多困难挫折,始终

1939--1944年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

1939--1944年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 1939年国军战斗序列编列发布于1939年,这里的国军是指中华民国所属国民革命军。该战斗序列是中日战争爆发后,统治中国之中华民国政府为了迁都重庆后的持久抗战需要所编列的中国全境国军战斗序列,此序列大致沿用至1944年。 战斗序列列表 军事委员会 ?陆海空军最高统帅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 o参谋总长何应钦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卫立煌 ?作战地区:河南及安徽一部份 o第2集团军:孙连仲 o第40军庞炳勋(战区直辖) o第3集团军孙桐萱 o第76军李铁军(战区直辖) 兵力:12步兵师、1步兵旅、1骑兵师、1骑兵旅,其他特种部队在外 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作战地区:山西及陕西一部份 o第14集团军:卫立煌 o第4集团军孙蔚如 o第5集团军曾万钟 o第9军郭寄峤(战区直辖) o第6集团军:杨爱源 o第7集团军傅作义 o第18集团军朱德 兵力:32步兵师、14步兵旅、5骑兵师、3骑兵旅,其他特种部队或地方部队在外 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地区为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福建 o第25集团军:陈仪 o第10集团军:刘建绪 o第32集团军:上官云相 o第23集团军:唐式遵 ?新编第四军叶挺(独立) ?共辖22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不含特种部队及游击部队。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张发奎 ?作战地区为两广方面 o第9集团军:吴奇伟 o第12集团军:余汉谋 o第16集团军:夏威 以上共辖18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不含特种部队。 第五战区 ?司令长官李宗仁 ?作战地区为安徽西部湖北北部及河南南部 o豫鄂皖边区游击总司令:廖磊 o第33集团军:张自忠 o第11集团军:李品仙 o第22集团军:孙震 o第29集团军:王缵绪 以上共辖26个步兵师,1各骑兵师、不含特种部队。 第八战区 ?司令长官朱邵良 ?作战地区为甘肃、青海及绥远一带 o第17集团军:马鸿逵 o第80军:孔令恂(独立) o第82军:马步芳(独立) o骑5军:马步青(独立) o第191师:杨德亮(独立) o骑2军:何柱国(独立) o新2军:鲁大昌

系列纪录片《国军抗战全纪实》 100集全

系列纪录片《国军抗战全纪实》100集全 本文转载自李海《国军抗战全纪实——100集系列纪录片》国军抗战全纪实——100集系列纪录片 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整,全球中国人都在重新回望和纪念一百年前的那场革命。上海上德文化传媒公司精心创作推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国军抗战全纪实》,从历史发展的宏伟视角出发,以一群纪录片人的热情和良知,尽可能再现了抗日战争每一个激动、感人的历史瞬间,以此缅怀在抗战中牺牲的所有中华英烈。 《国军抗战全纪实》全片分为三部分——《惨烈大会战》、《抗日人物志》、《抗战那些事》,高视角、全方位地铺展开抗战时期艰苦卓绝、风云诡谲、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融入当代中国历史研究专家的最新观点,反映了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在抗战正面战场、侧面战场、敌后战场等的各个方面,第一次全方位地再现了正面战场的内容,解密了抗战时期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涉及抗战各个时期各个领域,以影像再现的方式打造的一部抗战百科全书和抗战史图像志。 本片史实准确、内容全面、结构合理、影像珍贵、编辑精彩,是历年来抗战纪录片中最有气势、最接近真实、最具权威的一部史诗式大片。

100集系列纪录片《国军抗战全纪实》,献礼辛亥革命100周年。 迄今最全面的一部抗战影像大记忆, 迄今最真实的一部抗战史实大揭秘 一场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 1937年到1945年,国军发动大会战22次、战役1117次、普通战斗28931次。 3211419名官兵壮烈牺牲,206名将军殉国。4 321名飞行员血洒长空,2468架战机被击落。 国军海军全军覆没,104艘舰艇全部打光。他们再次用鲜血向世人证明, 没有任何一支军队可以征服中华民族!硝烟远去,历史尘封,千古英雄,魂归何处。 3 2 0万永远最伟大的殉国英烈们他们永远活在所有中国人民心中最神圣的地方 谨以此片缅怀反法西斯战场上的所有牺牲的英烈! (点击下方题目直接观看) 1国军抗战全纪实卢沟晓月的枪声之谜 2淞沪会战之先发制人 3国军抗战全纪实淞沪会战之十里火海 4国军抗战全纪实淞沪会战之功亏一篑 5国军抗战全纪实淞沪会战之后退者死

抗日时期的国民政府与西北开发

【内容提要】本文以翔实、具体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着重就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战略构想,举措与实绩,以及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全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旨在分析九一八事变前后西北地区战略地位的变化和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战略构想的演变,认为整个开发过程经历了初步酝酿(1928-1931)、着手实施(1931-1937)、积极推进(1937-1945)三个阶段。第二部分主要选取交通水利建设、农业开发、工矿业发展诸领域,以丰富的事实和数据,展现国民政府从战时环境和需要出发,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办法,以及开发取得的成就。第三部分则从西北地区农业的进步和工业近代化程度的提高、商贸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东西部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扩大,分析了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活动的影响。论文指出,作为策划者和组织者的国民政府,为西北开发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发挥了相当的作用,其成果不仅为打破日本的经济封锁、支持长期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而且为改变西北的落后面貌奠定了初步的必要的基础。但国民政府在西北开发中存在着诸多缺陷、不足和问题,特别是其开发的主旨是直接为战争服务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军事上的需要而不是该地区的全面而长远的发展。因此,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热情遽减,各种开发、建设工作也停顿了下来,最终导致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再次陷入低谷。【摘要题】民国史研究【关键词】抗日时期/国民政府/西北开发【正文】任何一个政权,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除了镇压反对者的职能外,都不能不执行组织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公共职能。1927年4月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1932年春曾一度移驻洛阳办公;1937年11月-1946年5月曾迁都重庆)也不例外。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的步步进逼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国人开发西北的呼声日渐高涨,国民政府遂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比较闭塞的西北地区,开始制定开发西北的政策,并着手实施。全面抗战爆发后,西北与西南一起成为抗日总后方,开发活动达到了高潮,西北因此而获得了自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而作为此次开发策划者与组织者的国民政府,在整个西北开发过程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抗日时期(1931-1945)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战略构想、举措与实施、以及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探讨,期收抛砖引玉之效。一西北地区所处地位及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战略构想的演变西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我国社会文明的开创阶段和周秦汉唐时期,曾有过令人艳羡的辉煌。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经济政治重心的东移以及航海事业的发展,东南沿海地区国际交往通道进一步扩大,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逐渐成为历史的遗迹。步入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攻略和欧风美雨的浸染主要来自海路,因而东南沿海成为我国外源后发型近代工商业的汇聚之所和先进生产方式的重心所在。而西北各地,则因交通不便,某些自然条件恶劣,新的经济成分极其薄弱。当时,社会上除少数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希望国人注意西北边防外,晚清政府和社会各界则对西北地区很少关顾。民国初年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孙中山先生曾发表《实业计划》(即《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提出了建设西北铁路、开发西北资源的一系列设想。但当时的中国既不具备实现这一宏伟计划的历史环境,也缺乏推进它的社会力量和物质条件,致使孙先生的"实业计划"未能付诸实施。1927年4月以蒋介石国民党为代表的国民政府上台后,在大力推行"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政策的同时,也开始逐步关注开发西北、建设西北的问题。事实上,这种关注先后经历了初步酝酿(1928-1931)、着手实施(1931-1937)、积极推进(1937-1945)三个阶段。1927-1931年,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创建阶段,也是其开发、建设西北的初步酝酿阶段。从1928年起,不仅国民政府召开了咨询性的全国经济会议和全国财政会议,成立了建设委员会(1928年1月)和全国经济委员会筹备处(1931年3月),而且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还通过了《统一财政,确定预算,整顿税收,并实行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以植财政基础而利民生决议案》。与此同时,国民政府也确定了开发西北、建设西北为其要务之一,并相继派出西北科学考察团、西北实业考察团等进行实际考察,作为开发西北的依据。1930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制定了《西北建设计划》。1931年5月,国民会议第七次大会通过了《开

淞沪会战(国军日军)作战序列

淞沪会战(国军日军)作战序列 淞沪会战国军作战序列(1937年9月23日~11月12日)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兼)副司令长官:顾祝同左翼军:总司令陈诚 第15集团军:罗卓英 第4军:吴奇伟 第18军:罗卓英(兼) 第39军:刘和鼎 第54军:霍揆彰 第73军:王东原 第74军:俞济时 第44师:萧之楚 第77师:罗霖 炮兵第16团第19集团军:薛岳第2军:李延年 第20军:杨森 第25军:万耀煌 第66军:叶肇 第69军:阮肇昌 第75军:周磊江防军:总司令刘兴 第15军团:刘兴(兼)

第57军:缪征流江阴要塞:司令许康镇江要塞:司令林显扬江苏省保安队炮兵第8团第11军团:上官云相 第33师:冯兴贤 第40师:刘培绪第12军团:张钫 第76师:张钫(兼) 第43军:郭汝栋 第144师:郭勋祺 第145师:饶国华 第146师:范绍曾 第147师:杨国祯 第148师:陈万仞炮兵第3团 炮兵第4团 重炮兵第10团中央军:总司令张治中、朱绍良第9集团军:朱绍良(兼)、香翰屏 第8军:黄杰 第71军:王敬久 第72军:孙元良 第78军:宋希濂淞沪警备司令部:杨虎上海保安总队:吉章简第21集团军:廖磊 第7军:周祖晃 第48军:韦云淞 第16师:彭松龄第17军团:胡宗南

第1军:胡宗南(兼) 第19师:李觉 第32师:王修身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第8集团军:张发奎(兼) 第28军:陶广 第67军:吴克仁 第55师:李崧山 第79师:陈安宝独立第45旅:张銮基炮兵第2旅:蔡忠笏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桂永清第10集团军:刘建绪 第45师:戴民权 第46师:戴嗣夏 第52师:卢兴荣预备第11师:胡达新编第34师:顾家齐独立第37旅:陈德法暂编第11旅:周燮卿暂编第12旅:李国钧暂编第13旅:杨永清空军:第1~第9大队淞沪会战日军作战序列(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 中国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 第3师团:藤田进中将 步兵第5旅团:片山理一郎少将 步兵第29旅团:上野勘一郎少将 骑兵第3联队:星上太郎中佐 野炮兵第3联队:武田精一大佐 工兵第3联队:中岛三栖夫大佐

中国抗日战争大事年表

中国抗日战争大事年表 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史说为七七芦沟桥事变。然日本对中国本土的侵略,实以九一八事变为肇端。为全面说明这个过程,本大事年表亦始于九一八。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在高级参谋坂垣征四郎、作战主任参谋石原莞尔和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的策划下,日本驻中国关东军于午后十时破坏南满铁路柳条沟段路轨,并诬指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向东北军北大营及沈阳发起进攻。当时东北军首脑张学良上将正养病北平,即电令沈阳守将王以哲中将不得抵抗,静候中央循外交途径解决。国民政府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并向国际联盟提出控诉。五日后,辽宁、吉林两省大部沦陷。 1931年9月28日民众要求抗日 南京中央大学学生要求政府抗日,赴外交部请愿。迄十二月,外埠涌入南京请愿学生达七万之众。全国民情鼎沸,要求政府收复东北。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坚持“安内攘外”及尽力延迟对日战争的方针。 1931年10月12日黑龙江沦陷 1932年1月28日淞沪事变 1933年4月15日日军进犯冀东 日军进犯长城无功,遂改变作战计划,向滦东进攻。先后陷秦皇岛、滦州,5月14日占领宁河。平津震动,故宫博物院所藏国宝,装箱南运。5月31日,中日在塘沽签订以划定冀东非武装区为主要内容的停战协定。华北将领宋哲元上将等四十七人联名通电反对该协定。 1935年5月29日《何梅协定》 日本中国驻屯军参谋长酒井隆大佐向军委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上将提出“中国中央军由河北省撤退,严予取缔华北抗日侮日行为”等要求。国民政府为遂行“安内攘外”政策,允许何向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郎中将表示自行实施所提要求,日方称为《何梅协定》。 1935年8月1日中共《八?一宣言》 中共于“长征”途中在四川毛儿盖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全国人民联合国防政府” 1935年11月24日冀东内蒙脱离中央 1936年5月5日国共初步议和 在到达延安后,中共中央发出“停战议和”通电,随即由周恩来代表中共赴上海与政府代表张冲会商。稍后应陈立夫之邀到南京谈判,条件大体谈妥,张冲陪周返延安复命。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全国陆海空三军副总司令张学良上将和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在西安扣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随即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抗日主张。16日国民政府任命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国军向西安采取包围攻势。蒋夫人宋美龄、宋子文、戴笠等先后飞赴西安,中共则派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赴西安协助解决事变。25日张学良陪同蒋介石飞洛阳,次日抵南京。

全面抗战以来国民政府的抗战战略和淞沪会战

全面抗战以来国民政府的抗战战略和淞沪会战 自1939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入侵,蚕食中国华北领土,包围了京津地区制造摩擦。不断向处于半自治的冀察政务委员会施压和拉拢,在拉拢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失败的情况下,爆发了七七事变,触发了全国抗战。虽然中国军民英勇抵抗,但仍然丢失大片国土。而作为中国政治领导力量的国民政府面对日益严重的外患正威胁自身统治的时候,必然会采取一系列政策应对。当时日军由南向北进犯,华北平原,江淮平原,长江流域均暴露在敌人进攻的炮火下。日军凭借其机械化作战可以一举南下围歼主力,攻占中心城市。另一方面,日军意图在上海制造兵变,牵制国民政府,向其施压,迫其就范。而南京国民政府自九一八以来,就已察觉日本志在灭亡中国,但不惜忍让数年用来增强自身防卫力量。当华北局势恶化,并且在上海的战争已不可避免的时候,国民政府的战略发生变化。即准备把华北的主战场转到上海,比起华北的开阔地带,上海地区密集的水网和大规模的钢筋水泥建筑更易与日军周旋,也可以减轻华北的压力也容易引起在上海有大量利益的英美势力的干涉,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抗战的某种程度上获得战略主动权。使得日本由南到北的进攻被迫从东往西进攻。而中国可以凭借西高东低的阶梯地势层层设防,建设战略后方,以求与日军长期持久作战。那么淞沪会战无疑是中国抗战的一次战略转移的一次会战。虽然未抑制日军进攻,并付出重大的牺牲,但却符合中国的战略大局,避免了混乱的抗战局面,同时也获得了经验教训。下面,就七七事变以来,国民政府的抗战战略和淞沪会战的意义进行浅析。 一:全面抗战以来的战争局势和军事对策 七七事变以来,宋哲元二十九军出于自保和对国民政府的不信任,仍对和平解决七七事变的和平解决抱有幻想,此时日军的部署尚未完成,向冀察政务委员会表示愿意和谈。冀察政务委员会虽然坚持抵抗,但也谋求一些让步,希望局部解决,拒绝中央军北上和谢绝全国的慰问。但当日方的企图暴露后,宋哲元决心抵抗,于7月27日致电蒋介石:“北平为华北重镇,人心所系,大势所关。现已成四面皆敌之形势,通县于今晨三时起,亦正在激战中。职受国家人民付托之重,已决心固守北平,以安人心,而作士气,绝不敢稍有畏避也。”1 面对如此紧急的局势,国民政府已然开始放弃和平打算,准备全面抗战,并开始于华北进行战略布局。 首先督促宋哲元等冀察当局做好战争准备,放弃对日幻想。同时派参谋次长熊斌北上想宋哲元宣达了“不挑战必抗战”的方针,如需忍耐以和谈,只可在不丧失领土主权原则之下同日本谈判,以求缓兵,但仍须做全般准备。7月18日,蒋介石又一次提醒宋哲元:“倭寇不重信义,一切条约皆不足为凭。当上海一二八之战,本于开战之前已签和解条约,仍于签字后八小时向我沪军进攻。此为经验,。”2显然蒋介石对于日军扩大事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认为倭寇不可信赖,战争不可避免。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对卢沟桥事变后日本蓄意扩大侵略的意图判断准确,想冀察当局明确表达了中央处理的方针,不断提醒,督促其做好军事准备,也对其表示足够的关切和理解,使得日军拉拢二十九军的意图破产,激励了广大将士,为全国抗战的进行提供了重要保证。 其次,召开国民政府军事长官汇报会,谋划全面抗战事宜。指示“我军应全1左双文《困境中的突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05页 2左双文《困境中的突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13页

国民革命军

国民革命军(简称革命军、国军)是中国国民党在1925年师法当时苏联共产党军事制度后创设的一支主力重要军队,也是中华民国在北伐后到行宪前的国家武装力量,为中华民国国军的前身。 国民革命军建军之初,将领和军官均由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创设的黄埔军校所加以培养训练。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时,国民革命军是主要的武装力量。1928年北伐完成后中国统一,国民政府定于一尊,国民革命军也被称为国民政府军,简称为“国军”、“国府军”,并同时效忠党与国家,期间历经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对内对外之战争。至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颁布实施后,国民革命军改名为中华民国国军,成为完全效忠国家的武装力量。 创建国民革命军(8个军) 国民革命军未成立前,孙中山为首的南方政府倚靠南方军阀作为武力基础,但是在六一六事变后孙中山决定重新建立一批效忠于中国国民党思想的军事武力。为此,1924年在苏联支持下,孙中山在广州创立黄埔军校。面对这批非我族类的军队,当时盘据在广东省的各路军阀皆想尽方法欲加以排除,然而在1925年2月由黄埔军校培育出之军官团发动之东征成功击溃陈炯明为首的粤系军阀势力,国民党军系势力自此站稳脚步逐渐扩充。 1925年7月,护法政府于广州改组为国民政府,其军事最高领导组织称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8月1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由黄埔军校训练的军官组成的黄埔军校校军为第一军,军长蒋中正。“建国湘军”为第二军,“建国滇军”改为第三军,“建国粤军”为第四军,福军为第五军。初期的国民革命军依照苏联体制,在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 虽然黄埔军校提供了一定军力让国民政府控制广州,但这几千人守省有余,要打垮其它军阀仍差距甚远,为了弥补军力差距国民政府不断以纳降改编的方式吸收各地的军事武力。1926年1月,改编湖南的“攻鄂军”及吴铁城的“警卫军”、并和广东的“潮梅军”等合组为第六军,军长程潜。3月,收编广西新桂系军队为第七军,军长李宗仁。6月,湖南的唐生智因败于吴佩孚因而加入国民政府,部队改编为第八军。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当时的国民革命军号称八个军,总兵力约十万人。蒋中正任总司令,李济深为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为政治部副主任。 一至八军军长及党代表分别为:(一军)何应钦/缪斌;(二军)谭延闿/李富春;(三军)朱培德/朱克靖;(四军)李济深/廖干五;(五军)李福林/李朗如;(六军)程潜/林伯渠;(七军)李宗仁/黄绍竑;(八军)唐生智/刘文岛。 以上部队序列如下: 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原黄埔党军) 国民革命军第一师 国民革命军第二师 国民革命军第三师 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师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师 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原建国湘军) 国民革命军第四师 国民革命军第五师 国民革命军第六师 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教导师 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原建国滇军) 国民革命军第七师 国民革命军第八师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外交

在中国近代史上,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时期。抗战的胜利,无疑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共赴国难,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也是与世界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中国抗战也极大地鼓舞和支持了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抗战与战时外交也有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战争是外交成功的基本保证,没有不屈不挠的抗战就没有外交的成就;同时,外交上的努力与成功也为坚持抗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战时中国的外交是抗日战争这部伟大史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有许多辉煌的篇章。抗战之初,中国政府即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国联会议和九国公约会议,把中日冲突诉诸国际社会,争取各国的同情及有利害关系各国的支持;中国利用与德国二三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关系,使德国维持了半年多的中立;同时中国极力发展与苏联的关系,使苏联从1938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成为中国军火的主要供应者;中国也努力推动美、英(尤其是美国)政策发生积极转变,反对两国对日妥协的倾向,使两国逐步确立起制日援华政策,为以后的盟国关系奠定了基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在坚持抗战四年半之后,与美、英、苏一起领衔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从1942年10月到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进行谈判,废除了领事裁判权等不平等条约所赋予两国的在华特权,以后又与别国签订了相关条约,一个世纪以来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基础的不平等条约体系终于崩溃;1943年10月中国代表签字于四大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奠定了未来联合国的初步基础;12月中、美、英三国的《开罗宣言》向全世界宣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群岛都将归还中国,中国人民收复失地的神圣使命、中国的领土完整得到了庄严的国际保证;1944年9、10月,中国代表参加了筹建联合国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1945年4至6月,中国与美、英、苏三大国一起发起了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得到了长远的保障。 战时中国外交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它既取决于中国本身的努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各国的实际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同时,由于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弱国,就其综合国力而言与当时的其他三个大国不能同日而语,其他国家也还没有真正以平等态度对待中国,因此在战时外交中仍然留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不论是成就还是欠缺,它们作为历史现象都有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这里只想就影响中国战时外交的若干主要因素作些简要分析。 (一) 中国全民族的抗战是影响中国外交的最根本因素。 回头去看,中国抗战爆发时的国际形势是相当险恶的。面对德、意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猖獗,欧洲弥漫着绥靖主义。1936年意大利灭亡阿比西尼亚。意大利的侵略没有受到国际社会应有的谴责和反对,反而得到英、法实际的纵容。而当德国于1936年3月公然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时,英、法除了发出抗议照会外,对于羽毛未丰的希特勒居然不敢作出任何实际的反应。1937年5月张伯伦就任英国首相,英国绥靖思潮更加发展,张伯伦认为:“我们在远东的地位是非常脆弱的,如果我们遭受日本的武力攻击,在初期我们是无论如何无法进行防卫的。”因此,英国政府认定,避免在远东的敌对行动是英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1)a〕。

二战德军的指挥序列和德军战斗序列

德军的指挥序列和德军战斗序列 德军的指挥序列 一、德国武装力量统帅机构(1939—1945年) 元首、帝国总理和国防军最高统帅希特勒 党卫队指挥部领袖希姆莱(1939.1.6—1945.4.25) 国防军统帅部最高统帅希特勒 参谋长凯特尔元帅(1939.9.1—1945.5.8) 武器弹药部部长托特(1940.3.17—1942.2.8) 施佩尔(1942.2.9—1945.5.8) 国防部部长戈林帝国元帅(1939.8.30起) 二、战争初期国防军作战序列 国防军统帅部 元首和国防军最高统帅希特勒 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元帅 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约德尔大将 国防处处长瓦利蒙特 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元帅 参谋长哈尔德中将 集团军群司令部 集团军司令部 军司令部 师 海军总司令部总司令雷德尔元帅 参谋长施尼温德 海军集群司令部

舰队司令 分舰队司令 海岸司令 潜艇舰队司令 驱逐舰舰队司令 鱼雷艇舰队司令 扫雷艇舰队司令 巡逻艇舰队司令 空军总司令部 总司令戈林帝国元帅 参谋长耶顺内克 航空队司令部 航空师 侦察机、战斗机、歼击机、驱逐机、俯冲轰炸机编队空军省分区司令部 三、1939年9月德国陆军战斗序列 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元帅 参谋长哈尔德中将 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斯泰特大将 第8集团军总司令布拉斯科维茨上将 第10集团军总司令赖兴瑙上将 第14集团军总司令利斯特上将 第4航空队(协同作战) 总司令勒尔上将 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博克大将 第3集团军总司令屈希勒上将 第4集团军总司令克卢格上将 第l航空队(协同作战) 总司令凯塞林上将

抗战期间国军十大主力部队

抗战期间国军十大主力部队 一、第74军:编制3个整旅(师),3万余人,后期全美械。蒋介石黄埔嫡系,从王耀武、张灵甫到俞济时。这个基本没有什么好解释的,应该没多少疑问。八年抗战中几乎打遍华中战场所有硬仗,而且多以主力使用,战功彪炳。从淞沪会战开始,1937年南京战役,1938年兰封会战、武汉会战,1939年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冬季攻势,1940 年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上高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1942年浙赣会战,1943年鄂西会战,几乎是马不停蹄,席不暇暖。国民党在抗战时期有陆海空军武功状之设,为对部队团体之最高褒扬,该军即独得4轴。第74军在1940年以最新装备进行整编,改为所谓的“攻击军”,直属军事委员会,作为各大战场的紧急预备队。日军对这支国军中的王牌部队深为畏敬,并以“三五部队”称之。该军抗战开始时组建,首任军长为俞济时,当时辖51师、58师。1938年初,将原来在淞沪会战损失惨重的阮肇昌皖军57师吞并,以后一直下辖这3个师。74军战斗力很强,编制较大,是4个攻击军之一,该军直辖有1个炮兵团、1个工兵团、1个辎重团、2个补充团等,有员额约3.5万人。1939年由王耀武接任军长,1944年施中诚任军长。该军为中部战场的救火队,先后曾参加过1937年的淞沪会战、南京会战,1938年武汉会战中的万家

岭战役,1939年的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和冬季攻势,1941年的上高会战第一次顶住了敌人的进攻,获得了一号、二号武功状,但随即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被全军击溃。1942年参加浙赣会战,1943年参加鄂西会战和常德会战,余程万死守常德,是抗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1944年参加长衡会战和桂柳会战,都没有出彩,但1945年参加湘西会战,打败了孤注一掷的鬼子,为其抗战历程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主要将领有王耀武、俞济时、张灵甫、施中诚、李天霞、余程万、邱维达等。二、第5军:编制3个整旅(师),5万余人,后期全美械。第5军是国军最早的一个机械化装甲军,其第200师更是第一个装甲师。200师前身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直属战车营,杜聿明担任该师首任师长,为我国第一个机械化师,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也成就了5军历史上最辉煌的战斗。再次作为远征军参加滇西反攻。华东作战,大大小小无数战斗,败仗很少。(5军在一年里转换指挥部就达300次以上,可见其转战的频繁。邱清泉的“逢五不战”就来源于此。)成军以后,老杜便提出“训练场就是战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要求5军具“五除”(除骄、惰、伪、欲、恶)、“三习”(习精、诚、勤),1939年军事考核中被重庆军委会评选为全国第一。该军战术多变,最擅长的不是爆破而是炮火,且步炮协同密切,攻击时一般采用多梯队纵深配备,以密集队型波浪冲锋,攻击时间常常选择拂晓和中午,

国民政府与抗战

国民政府与抗战 努力与估计 作者: 黄如 郝旭奇

南京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4 月18日~1949年4月23日 ),是中华民国的最高行 政机关,由以蒋介石为核 心的中国国民党建立。 1948年“行宪”后改称总 统府,代表帝国主义、封 建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 级利益的军事独裁政府。

政治政治统一蒋介石独裁宣言 编制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结构

北伐战争 时间 1928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继续北伐,并将所辖部队划分成4个集团军,分别由蒋介石(兼)、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任总司令。 意义 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为以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是北伐战争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奠定基础.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 ?防御阶段指的是37年全面抗战始到武汉失陷这一段时期。从卢沟桥抗战打响第一枪,到淞沪战场中日双方尽遣主力大打出手。国军打的可谓是英勇顽强。近百万国民政府的精锐军队除汤恩伯兵团在华北地区与日军周旋外,尽数投入于上海战场。三个月下来,兵力消耗巨大,直接导致之后的南京保卫战失利。华北战场投入的中央军主力部队不多,主要采取迟滞性战术。山东地区韩长官不战而逃导致整个山东失陷,但五战区在台儿庄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胜仗。虽然之后日军兵围徐州,但国军巧妙的退离徐州,兵力并未受到损失。而另一路进犯山西的日军在忻口与国军鏖战月旬,虽取得太原,但伤亡巨大。

?战略相持阶段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蒋介石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这标志着国民党由比较积极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这个时期国民党对抗战在全局上逐渐趋向消极,基本上实行保守的收缩战略,以便保存实力,同时又抽出相当多的兵力来限制,打击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制造了多次反共的“摩擦”事件。国民党内外政策不断倒退。由于日本对华作战方针改变,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族各界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国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 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担任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牵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的军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国民党在抗战的地位和作用 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

国军抗战时期各战区序列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战场各战区序列表】(1937—1938年) 陆海空军最高统帅军事委员会 委员长蒋中正 参谋总长何应钦 1.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程潜 作战地区:平汉路方面。 兵力—— 第20集团军商震 第32军商震(兼) 骑兵第14旅张占魁 第1集团军宋哲元 第53军万福麟 第77军冯治安 第181师石友三 第17师赵寿山 骑兵第3军郑大章 第68军刘汝明(直属) 第92军李仙洲(直属) 第106师沈克(直属) 第118师张砚田(直属)

新编第8师蒋在珍(直属) 新编第35师王劲哉(直属) 骑兵第4师王奇峰(直属) 以上共辖25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2个骑兵师,其他特种部队在外。 2.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作战地区:山西方面。 兵力—— 南路前敌总司令卫立煌 第3军曾万钟 第9军郭寄矫 第14军李默庵 第93军刘戡 第15军刘茂恩 第17军高桂滋 第19军王靖国 第47军李家钰 第61军陈长捷 第14军团冯钦哉 北路前敌总司令傅作义 第35军傅作义(兼)

新编第2师金宪章 骑兵第1军赵承绶 骑兵第2军何柱国 第18集团军朱德 第66师杜春沂(直属) 第71师郭宗汾(直属) 第33军孙楚(直属) 第34军杨澄源(直属) 以上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其他特种部队在外。 3.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作区:苏浙方面 兵力—— 第10集团军刘建绪 第28军陶广 第70军李觉 第79师陈安宝 暂13旅杨永清 宁波防守司令王皞南辖第一九四师陈德法 温台防守司令徐旨乾辖暂编第一二旅李国均 第19集团军罗卓英

第18军罗卓英(兼) 第79军夏楚中 第25军万耀煌 第73军王东原 第23集团军唐式遵 第21军唐式遵(兼) 第28集团军潘文华 第23军潘文华(兼) 新编第4军叶挺(直属) 独立第6旅周志群(直属) 游击总司令黄绍竑 以上共辖24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其他特种及游击部队在外。 4.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何应钦(兼) 作战地区:两广方面。 兵力—— 第12集团军余汉谋 第62军张逵 第63军张瑞贵 第64军李汉魂

国民政府与抗战时期的军人优抚_江红英

国民政府与抗战时期的军人优抚 江红英 内容提要 在抗战这一特殊时期,国民政府为了抗战的需要,针对军人和军人家属,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军人优抚政策和措施, 主要包括3项内容:一是军人的伤亡抚恤;二是优待军人的措施;三是优待军人家属的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内容繁多,目的在于安抚军人及其家属,支撑抗战。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些政策和措施却打了折扣。 关键词 国民政府 抗战 军人优抚 1936年3月1日国民政府实施的《兵役法》规定,兵役分常备兵役和国民兵役两种:“常备兵役分为现役、正役、续役。平时征集年满二十岁至二十五岁之男子,经检定合格者,入营服现役,为期三年, 除上等兵及特种、特业兵外,均满二年归休,轴重运输兵满半年得归休。正役以现役期满退伍者充之,为期六年,平时在乡应赴规定之演习,战时动员召集回营。续役以正役期满者充之,其役期自转役之日起至满四十岁止”;“男子年满十八岁至四十五岁,在不服本法所定之常备兵役时,服国 民兵役。平时受规定之军事教育,战时以国民政府之命令征集之。”①根据《兵役法》的限定,军人这 一概念除包含上述常备兵役和国民兵役人员外,还包括军法官、军用文官、军用技术人员、政治训练人员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人优抚政策即针对上述人员而定,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体现在伤亡抚恤与各项优待军人及其家属的措施上。 一 伤亡抚恤 北洋政府时期已经相当关注军人伤亡抚恤问题,颁布有《陆军平时恤赏暂行简章》、《战时陆军恤赏简章》等法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又专门在军事委员会下设立抚恤委员会管理军人优抚事务,各省也相应设有优抚处。全面抗战爆发以前,国民政府分别于1934年8月16日颁布了《空军抚恤暂行条例》,1934年10月16日颁布了《陆军平战时抚恤暂行条例》,1935年1月31日颁布了 《海军平战时抚恤暂行条例》 。②上述这三个条例是全面抗战爆发后军人伤亡抚恤的基本依据。但随着抗战进入长期持久状态,原有条例部分条款已不适应实际情况的需要,所以国民政府于1940年9月27日修正了《陆军抚恤暂行条例》,于1942年4月22日修正了《海军抚恤暂行条例》。之后,又于1943年8月31日颁定《空军抚恤条例》,于1944年3月23日颁定《陆军抚恤条例》和《海军抚恤条例》 。· 67·①② 《兵役法规汇刊》,四川省档案馆藏3–259/1号卷,1938年7月。参见《中华民国法规大全》第三、四册(军政),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北伐军的战斗序列

北伐军的战斗序列 总司令:蒋介石(保定速成学堂1期、08年入日本振武学校) 总参谋长:李济深(1909年保定的军咨府军官学校后改名陆军大学学习) 总参谋长次长:白崇禧(保定3期) 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保定6期) 前敌总指挥:唐生智(保定1期) 第一军:军长何应钦(09年入日本振武学校、日本士官学校27期步科),党代表缪斌,参谋长蒋伯诚;总预备队指挥部:指挥官王柏龄(保定速成1期),参谋长叶剑英 第二师:师长王伯龄(保定速成学堂1期),副师长王俊(日本士官学校14期),参谋长郭俊(保定6期) 第二师:师长刘峙(保定2期),党代表缪斌,参谋长胡树森 第三师:师长谭曙卿,副师长顾祝同(保定6期),代副党代表尤开运,参谋长赵启? 第十四师:师长轶裴,参谋长吴文献 第二十师:师长钱大钧(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十二期) 第二军:军长谭延?,党代表汪兆铭,副军长鲁涤平(湖南陆军兵目学堂),副党代表李富春(中共党员) 第四师:师长张辉瓒(湖南讲武堂、保定军校和08年入日本士官学校),党代表李六如(中共党员) 第五师:师长谭道源(03年入湖南陆军兵目学堂),党代表方维夏(中共党员) 第六师:师长戴岳(保定军校2期炮科),党代表肖劲光(中共党员) 教导师:师长陈嘉?,党代表石陶钧

第三军:军长朱培德(云南讲武堂三期),党代表朱克靖(中共党员),参谋长黄实 第七师:师长王钧,副师长张近德,参谋长厂式鼎 第八师:师长朱世贵(云南讲武堂七期),副师长杨?函,参谋长刘发良。 第九师:师长朱培德(兼),副师长顾德恒,参谋长李明杨 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党代表廖乾吾(中共党员),副军长陈可钰(广东将弁学堂第二期),参谋长邓演达(保定六期) 第十师:师长陈铭枢(保定一期),副师长蒋光鼐(保定一期),参谋长朱绍良(日本士官学校) 第十一师:师长陈济棠(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副师长邓世增(广东陆军速成学校炮科),参谋长李扬敬(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步科、保定六期) 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16年武昌陆军第二军官预备学校),副师长朱晖日(保定六期),参谋长吴奇伟(保定六期) 第十三师:师长徐景唐(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十三期),副师长陈章甫,参谋长李务滋 独立团:团长叶挺(中共党员) 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党代表李朗如,参谋长刘敏 第十五师:师长李群,副师长林驹,参谋长何家瑞 第十六师:师长练炳章,副师长王若周,参谋长陈柱 第六军:军长程潜(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六期),副党代表林伯渠(中共党员),参谋长唐蟒 第十七师:师长欧阳驹,党代表陈雁声,参谋长曾则生 第十八师:师长胡谦,党代表李隆建,副师长苏世安 第十九师:师长杨源俊,党代表张振武,副师长王邦吉

子实推荐 史海钩沉 国军抗战全纪实100集系列纪录片

子实推荐史海钩沉国军抗战全纪实100集系列纪录片 2012-09-19 15:05转帖 第一转帖:xzmm001累计转帖:2次累计浏览:91次评论(0) 国军抗战全纪实 ——100集系列纪录片 作者:凤凰卫视

【再转载按】: 凤凰卫视制作的系列视频《国军抗战全纪实——100集系列纪录片》,非常受大家的的欢迎。但不知何故,原转载博客和子实老博客均已被网易系统封闭!为了让更多的朋友欣赏和收藏这些珍贵资料,子实特再次在子实三世博客转载,以方便大家珍藏。 ——子实 【原按语】: 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整,全球中国人都在重新回望和纪念一百年前的那场革命。上海上德文化传媒公司精心创作推出的大型电

视纪录片《国军抗战全纪实》,从历史发展的宏伟视角出发,以一群纪录片人的热情和良知,尽可能再现了抗日战争每一个激动、感人的历史瞬间,以此缅怀在抗战中牺牲的所有中华英烈。 《国军抗战全纪实》全片分为三部分——《惨烈大会战》、《抗日人物志》、《抗战那些事》,高视角、全方位地铺展开抗战时期艰苦卓绝、风云诡谲、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融入当代中国历史研究专家的最新观点,反映了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在抗战正面战场、侧面战场、敌后战场等的各个方面,第一次全方位地再现了正面战场的内容,解密了抗战时期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涉及抗战各个时期各个领域,以影像再现的方式打造的一部抗战百科全书和抗战史图像志。 本片史实准确、内容全面、结构合理、影像珍贵、编辑精彩,是历年来抗战纪录片中最有气势、最接近真实、最具权威的一部史诗式大片。 100集系列纪录片《国军抗战全纪实》,献礼辛亥革命100周年。 迄今最全面的一部抗战影像大记忆, 迄今最真实的一部抗战史实大揭秘。 一场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 1937年到1945年,国军发动大会战22次、战役1117次、普通战斗28931次。 3211419名官兵壮烈牺牲,206名将军殉国。4 321名飞行员血洒长空,2468架战机被击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