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1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1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1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三大规律及主要范畴?

基本特征有两个:一个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另一个是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大基本范畴是: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2 怎样理解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统一行使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2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

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3 什么是质,量,度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

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

4 什么是质变和量变,怎样理解两者的辩证关系?

量变就是事物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是指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动。它不改变事物的质,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人们经常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过程时呈现的状态。质变就是前进过程的中断,是由之中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的中断和统一物的分解,是相持、平衡和静止状态的破坏等等。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质变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5 什么是原因和结果,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是结果。(一种现象对于被它引起的现象来说是原因,对于引起它的现象来说就是结果)

1、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原因和结果是先行后续的关系。

2、因果联系是必然联系,一定的原因,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结果。

3、原因和结果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

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二者不能混淆和颠倒。这是原因和结果区别的确定性。

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

1,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的。

2,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

6 怎样理解本质和现象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个别多变的东西,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3、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现象和本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

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的本质。另一方面,现象也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得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和本质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

7 怎样理解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生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种不可避免、一定如此的趋向,必然性产生于事物的内部根据、本质的原因。偶然性则表明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有可能出现、也有可能不出现的趋向。偶然性产生于客观事物的外在条件、非本质的原因。

1、必然性总要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

2、偶然性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偶然现象中贯穿着必然性的规律。

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8 怎样理解内容和形式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

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内容包括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运动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1、内容和形式相互依赖,不可分割。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

式;

2、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内容,而且,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3、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 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分析短片所蕴含的哲学原理及人生智慧?

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前途充满信心;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坚定地走曲折的道路

原理:一切事物都存在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原理:矛盾具有客观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敢于揭露矛盾,分析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原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又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2 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之否定之否定的原理,分析其蕴含的哲学原理及对大

学生的人生启迪?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所蕴含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我们面对事物或现象的时候,不能凭主观意志评价它们的实质,也不能只看到事物或现象的表面或单方面,要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既要看到事物或现象的肯定方面,也要看到它们的否定方面,对它们的本质做一个清晰的了解,了解它们的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心支持和悉心保护生活中积极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有直视挫折和困难的勇气,要有克服挫折和困难的魄力,不轻言放弃,不自怨自艾,对生活充满信心并为前途努力奋斗。

3 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原理分析其蕴含的哲学原理及对大学生的人生启迪?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割裂其对立统一关系。

二: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动力和原因原理,告诉我们矛盾推动着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

三: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这一原理告诉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作为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能力、素质、知识水平等综合素质相对其他大学生来说是不同的,有区别的,这就是对立,相对于其他大学生的对立;但是,他们又是一个统一体,一个统一学校的个体,一个统一集体的个人,需要与其他人组成集体,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所以又是统一的。所以,作为大学生个人在把握这个问题,必须掌握出众的能力体现自身的独特的价值,但是又要与人合作。学习和工作又是统一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同时我们又在工作中学习。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客观的分析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得与失”,“成功与失败”,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各种事物提高自生修养和理论知识,以便更好的在社会生活中解决问题,提高自身水平,正确把握学习和社会工作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做到:树立正确的学习工作观念,把做好工作与学习文化知识统一起来;做好大学阶段的规划;

一节好课的五个特点

一节好课的五个特点 一节成功的好课大致要做到以下五点---新、趣、活、实、美。新:也即努力讲出新意,不复制他人思路,至少在某方面有所突破。分散来讲可分这么几点: 1.教育理念新-----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路 知识观---学生不仅要掌握陈述性知识,更要掌握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学生观:每位学生都能和谐全面发展,使其个性充分发展。 教学观:自觉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 评价观:自觉发挥师生的相互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作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结果,学习水平和情感与态度帮助认识自我和建立自信。 2.思路新-----体现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 3.手段新-----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 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其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学生有了兴趣,活动对其来说就是享受,愉快的体验,也会越来爱学。 (1)导入新课时引发兴趣 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热情和动机,引发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其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可以从教材中的特点

出发,组织有趣味的游戏,讲故事,或者用一个能激发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时要保持学习兴趣 ①重视教具、学具、多媒体手段,让多种感官参入活动之中。 ②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习会轻松愉快。 ③创设良好情境,通过富有启迪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习兴趣。 (3)练习新 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练习形式新颖,有趣味性。低年级练习可采用游戏活动:如运动会、打数学扑克、比赛、开火车等。高年级主要靠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创设一种情境。 活 活就是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教师学生都寻找自我,建构起丰富的精神生活,享受生命成长的欢乐。表面上是课程内容活、经验活、情境活,实质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着双方潜能的开发,个性张扬,意味着经验共享、视界的融合和精神感召。 1.教学方法活 要多种方法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做到用时最少,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整体优化,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面向全体,

信息的主要特征

1.1《信息的主要特征》教案 一、教材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是沪科技出版的《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高中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这部分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信息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其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另外还介绍了信息的基本特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并掌握其基本特征。这节课的效果如何,对今后的信息技术教学的影响是很大的。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面对的是全新的学习环境,其学习的积极性会很高。在初中时,学生已经简单的学习过一些有关信息方面的知识,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信息观。因此,学生的这部分经历可作为新的内容的落脚点。步入高中的学生,其思维方式更加倾向于理性思维,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更加地注重引导,避免过多的直白呈现,讨论法、案例分析、基于问题学习法、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学习策略会更加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够列举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 ②能够举例说明信息的基本特征,如普遍性,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真伪性和价值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①能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②能够初步掌握在活动中开展小组合作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感受信息的各种特征,体验信息和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四、教学重点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掌握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幻灯片播放,让大家讨论,我们身边有哪些信息?并从讨论中引出新课的内容。 学生活动:三人一组分小组讨论,小组派代表回答讨论结果。

1.试讲教案——《信息的基本特征》

试讲教案——《信息的基本特征》 一、题目:信息的基本特征 二、内容: 以下几个例子分别体现了信息的哪些特征? 例1:张强一直想到现场听演唱会,可是等他得到消息时,演唱会已经结束两天了。例2:李红的手机收到一条很有意思的短息,她马上转发给了好朋友们,希望大家 看了会开心地笑起来。

例3:赵明很喜欢去图书馆,因为那里有很多历史书籍、古典名著,阅读这些书籍,可以增加对历史事件、诗词歌赋、历史人物等的了解。 例4:2001年7月13日晚,通过电子直播,我们清楚地看到和听到远在莫斯科的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 三、基本要求: 1、分小组讨论并有师生交流互动。 2、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讲解。 3、十分钟之内完成教学。 四、答辩题目: 1、请再列举两个信息的其他特征并加以说明。 2、请你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信息的基本特征 同学们,有谁能说出刚才响起的优美的铃声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什么信息吗?学生回答:“要上课了。”不错,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我们身边到处是信息,只要你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很多信息,比如:教室里老师的板书,我们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新闻联播,十字街口的红绿灯等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信息都具有哪些特征?

(二)新课讲授 案例一、播放视频,视频当中的内容包括:翻开我们的课本,里面记录了各种信息; 打开电视,电视台向我们发送了各种信息;古时候的烽火狼烟、飞鸽传信、快马传书,现在的电话、传真、网络。这些全都为我们传送了信息。 教师提问“上述视频当中都涉及到了哪些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讲授信 息的普遍性和无限性的特征。 案例二、据气象专家预测:今年我市将迎来有史以来最炎热的夏天。某电器经销公司立即从各大空调厂家进了大批空调,从5月份到8月份该电器经销公司赢利总额超过了1至4月份的两倍。 通过上述案例教师讲解信息的价值性。 案例三、萧伯纳“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一下,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教师提问“苹果和思想分别代表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讲授信息的共享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追问,“刚才老师的讲授大家都听见了吧?电视上的节目只有 一个观众可以看到吗?”讲授信息的可传递性! 案例四、我这里有一张麦当劳的优惠券,请同学们帮我分析一下,我现在可以用它去麦当劳消费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讲解信息的时效性特征。

你认为一节好的体育课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已清晰地呈现出三大趋势:评价对象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既关注“有效教学”成果的达成,也关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表现;强调评价标准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从静态性走向生成性。在此趋势下各地教育行政或研究部门纷纷推出形式多样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条条框框地勾画出了一堂“好课”的轮廓。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课才能称之为一节好课呢?德国体育教学法专家海克尔得出的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一是出汗,二是笑;我国崔允漷教授将“好课”标准归纳为“教的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叶澜教授对“好课”标准提出了“五个实”:(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郑金洲教授将“好课”概括为“十化”: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主动化、师生互动的有效化、学科教学的整合化、教学过程的动态化、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策略的综合化、教学对象的个别化、教学评价多元化。因此,不难看出,“好课”不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开放性、多元化的概念。不同的评价主体与客体、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都会形成不同的标准。就体育与健康教学而言,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堂类型的课其标准也有所不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标准下的“好课”的看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多元性,为广大体育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了一定的自主性。下面我们就一起队今天这节课进行一些交流、分析、思考。 第一、这节课的特点看是否具有体育课的特点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体育学科性质是这样阐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在这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地阐述和说明了体育学科的三个本质属性(毛振民):第一,体育是一个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的课程;第二,体育课必须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第三,体育课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健康为目的。换句话说,不具备以上三方面的基本属性任何一项,体育课程就不能成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明确地表明体育学科和体育课的特点,确定了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标志,甚至也区别了体育的“主体教学形式”(与其他学科很不一样的户外的实践课)与“辅助教学形式”(与其他学科相近室内的理论课)的区别,说明了体育课必须是以运动技术学习和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和主要形态的课程,说明了体育课要有运动负荷和必要的练习密度,也说明了体育课一定是“要具有健身和锻炼程序与效果”的课程。“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明确地表明了体育学科学校中的“选手锦标体育”的区别。在学校体育中实际存在有两大类的体育形态,一类是群众性和健身性体育形态,这就是体育课和课外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另一类是较高水平的俱乐部活动和代表队的训练,前者为身体和愉悦身心的基础上还肩负着向高水平体育成绩冲击为学校和地区争荣誉的任务,因此体育课必须强调“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的程序和效果”,不能将体育课程生硬地与作为文化的体育运动相衔接,这就是多年提倡的“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含义。既然好的体育课首先是要体现体育学科的性质,那么在具体的体育课中体现体育学科性质的标志是哪些呢?毛振民教授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育课体现体育学科性质的标志是:学生在“学习”,教师是在“教授或指导”,课的效果通常是学生学会了和更加熟练了某个运动技术。而这一点的具体标志又有以下5点:1)有明确的基本教学内容:学生面对一个他们尚未掌握和正在掌握过程之中的教材,这个教材通常是运动的技术,通常的情况下课的效果是学生学会了和更加熟练了某个运动技术。2)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传授;教师的教学行为目的是“教会教材”,教师的课中的行为主要是围绕这个教材来进行的,教师在课前要围绕教材来备课。 3)教学活动时间占上课时间的大部分:教学活动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延续,这些教学活动主要有讲解、示范、练习、展示、教学比赛等内容。 4)课的过程要符合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课的过程是根据学生掌握运动技术的规律来设计的,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掌握技能的规律等。 5)课的过程是按照教学规范有头有尾的:按照一般的教学要求,体育课必须要有必要的开始和结束,要有教学的常规。 如果某节课甚至某个单元就是“身体锻炼课”,不以学某种运动技术为目标,只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那么这种课在特定的教学目标和需要下也是可以进行的,但是这种课是特定的,是有针对性的和限度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非常规的设计,而且在锻炼课中也应让学生学习锻炼的原理与方法。 2.其次,体育课体现体育学科性质的标志是:学生在进行“身体活动”,而这一点的具体标志又有以下4点: 1)所学习的技术必须是运动技术:所谓运动技术是指有大肌肉群参与的动作方式。而不是现在被列为体育,但没有大肌肉群参与的运动和智力性游戏,如多米诺骨牌、电子竞技、棋牌文化等,这些内容一般不能成为教学内容,至少不能成为主体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信息及其特征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1信息及其特征》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浙教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一章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信息的重要性、有关信息的几种定义、信息的特征等内容。了解性的知识较多,比如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对于学生理解信息,解释信息有重要的意义,教学过程应该让学生结合生活举出例子,认识和体验到生活中的信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化学生活动,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学生分析: 本节是信息技术的第一课,教学对象为高一新生,他们的信息技术的基础、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能力都存在差异,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情况也不确定。另外本节课,纯粹是知识与概念,没有实际操作的内容。所以,必须提高课堂的气氛。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做些小游戏,也可以通过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这一门学科的兴趣,同时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与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度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够列举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 ②学生对信息的定义有基本的认识。 ③能够能过生活的实例来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从生活中发现并准确把握准确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分析、归纳、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的能力,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在信息活动中与他人协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其信息素养。 重点难点: 重点:1、信息的定义; 2、信息的基本特征。 难点:1、对信息的定义的理解;

一堂好课标准心得体会 2

学习《一堂好课的标准》心得体会 体育组:陈荣文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注重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基础教育的全过程。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要学会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真实的语言教学环境,通过教学过程中情感和策略的调整,让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以此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在我们平时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带着事先精心备好的教案走进课堂,依据着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预设性,常常会忽视教学过程本身,把教学过程看作是预定计划或方案的简单体现,从而使最有活力的教学过程僵化。因为老师们忘记了每一位学生都是能动的、有差异性的活的个体。要使教学活动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成为生气勃勃、极富动态和真实教育效果的过程,就必须关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 课堂就像是一个网络,学生是网络上的节点,网络上的节点都在活动,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在交流过程中生成新意见,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构建者。学生主动学习以后才会提出问题,发表观点,但是这些都是不能完全预测,学生之间的讨论会在哪些方面发生争执,产生困惑,是否会冒出教师没预想到的有价值的想法,同样不能完全预测,这就使原来具有极强确定性的课堂教学,变得相对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了。 但是教学设计时,要备出所有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也绝对是不可能的,不过如果教师具有开放的意识,就能把握一些最可能出现的“可能”。有更多的预想,才能做到在实际教学面对学生的各种“可能”而游刃有余,更好地把握、组织好动态生成的课堂。 如果我们教师坚持在每节课留出三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并且在小组讨论后安排大组交流。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主动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教师在其中点拨、帮助,巧妙地进行资源的调配。那么,才会有学生放松的心灵,才会有学生自觉地发展,这样的课堂一定会焕发生命的活力。

信息的含义和信息的基本特征

目标 1、记住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2、信息技术的有关应用 复习: 1、电子计算机的历史按元件不同分为四代,第四代是() A.电子管 B.晶体管 C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D.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2、现代社会中,人们把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A. 物质、能量、知识 B. 信息、物质、能量 C. 财富、能量、知识 D. 精神、物质、知识 尝试: (1)具有共享性、载体依附性、价值相对性、时效性等特征。 A . 信息技术 B. 信息 C. 信息素养 D. 电脑 (2)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媒介物。 (3)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体现了信息的。 A. 载体的依附性 B. 时效性 C. 共享性 D. 必要性(4)下列不属于信息的是。 A. 收到的手机短信息 B.广播里播放的天气预报 C. 存有照片的数码相机 D.电视里播放的汽车降价消息 (5)信息的概念:用语言、文字、符号、情景、图像、声音等所表示的内容统称为信息。 信息的特征:对载体的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价值相对性。 3、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等有关的技术都称为信息技术。 4、信息技术中的核心技术: 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 (控制技术)和感测技术(传感技术)。 5、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人类经历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依次为:语言的使用;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应用;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和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其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巩固: (1)现在我们常常听人家说到(或在报纸电视上也看到)IT行业各种各样的消息。那么这里所提到的“IT”指的是()。 A.信息 B.信息技术 C.通信技术 D.感测技术

一节好课的基本特征

一节好课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目标的指向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 教学目标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内在统一。教学目标必须建立在对课标、对教材、对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不是随意的。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要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目标要有弹性,给学生留有其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以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亦应注意预设目标的时候,不能机械地套用三维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科学合理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应更多地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同时应注重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体现基础性、现代性、综合性的统一。关注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应体现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标准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参照,运用上要强调科学性、艺术性和个性化。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一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为整节课的二分之一,学生的参与程度应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北师大张春莉教授)。 四、教学能力应体现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教学基本功。教师的教学能力表现在: 1.课堂驾驭能力 能较好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监控,调节教学节奏,教学容量适当,教学清楚,时间安排合理,课堂应变能力强。 2.实践操作能力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演示试验以及教具、学具的运用适时适度,操作规范熟练。 3.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语言规范、精练、简明、生动,板书、板画设计合理,字体规范。 1、教师的素养是生成一节好课的前提,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与延续的场所,课堂充满着责任、充满着希望。青少年学生喜欢的是充满激情的教师,喜欢的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师需要在一种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产生对学生诚挚的亲密感情、对教育教学的忠诚和热情。具备这种情感,教师才可能善意地对待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才可能以最大的热情投入课堂教学工作,才可能对教育教学充满激情,课堂因此充满生机,师生因此充满阳光。

信息的基本特征及信息技术的概念

第2课时信息的基本特征及信息技术的概念、发展教学目标:1、信息的基本特征 2、信息技术的概念 3、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学重点: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学生应当明确信息技术包含的是哪些具体的内容。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地点:多媒体计算机室 教学过程:

克的镭是美国总统将公众捐献给她的,第三克镭是居里夫人想在波兰建立镭研究所,用于治疗癌症的时候,美国公众再次献给她的。这三克镭充分地体现了一位科学家的伟大人格。3、特征三: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依附性:红绿灯、光盘。 话筒内有一堆碳粉,碳粉内埋一导线,碳粉盖一张膜。同样,当你对话筒大喊大叫时,膜对碳粉造成忽紧忽松的压力,碳粉之间时紧时松,引起其电阻的大小变化,最终忽大忽小的电流传到对话的听筒。听筒内有一电磁铁随电脑大小而磁性不同,它对埋有金属丝薄膜时吸时放,薄膜便发岀了你的声音。 你我都已经永远地失去了发明的电唱机或电话的机会了??…伟大的先驱们是那么 的聪明,懂得将一种不便于存储,不便于传播的信号转换为另一种便于存储,便于 传播的信号,从而有了伟大的发明。 电脑(计算机)要管理各种信息,首先它必须能存储,传载这些信息,所以,在这一点上,它的本质和电唱机或电话没有区别,必须实现各种信息以某种方法,转换 为另一种信息。 这就是计算机的第一条本质原理:将各类信息以某种信号进行存储。数字信号与二 进制。 可处理性:拍摄。拍摄岀来的视频要通过后期的编辑才有更好的效果。比如说夜宴”英雄”功夫”等影片。 4、特征四:价值相对性。 信息是否有价值是因人而异的。比如说,老师现在所说的东西,有的人觉得老师说得很好,这说明信息是有价值的。但也有人会觉得我说的东西全都是废话,这说明 我的信息是没有价值的。例如读书以明理”,这是说明信息可以让你有知识,能知道一些道理,所以知识”是有价值的。 在中国古代,对价值相对性利用得最充分、最巧妙的,可能应该首推春秋末期 郑国的邓析了。邓析是名家学派的先驱,善于辩说,是当时著名的讼师。史载他专门教给人怎么打官司,能把是”说成非”也能把非E”说成是”职业类似今天的 收费律师。《吕氏春秋离谓》记有他的一个典型事例:有一年,流经郑国的洧河发大水,有个富翁失足落水淹死了,尸体被一个人发现捞了上来。富翁家里人听到后,提岀花钱赎回尸体。打捞者了解到死者家里很有钱,就把价码要得很高。双方 讨价还价,相持不下。富翁家人便找邓析帮助出主意。邓析说:你不要着急,也 不要给他那么多钱。因为他捞上来的是一具尸体,除了你们家,谁也不会花钱去买尸体。尸体又不能长期存放,他没办法了就不能不把价码降低。”那位打捞者听到 这个信儿以后,心里十分着急,也去求邓析帮助。邓析也给他岀主意说:你别着急,安心等着富翁家人来高价买尸体吧。别人虽然不会花钱来买,但是他们家一定 要把尸体买回去,因为死者是他的家长。” 邓析的论说实际上揭示了尸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差异。 关于信息相对性的论述,有一篇文章很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以下网址去浏览: https://www.360docs.net/doc/ba4159377.html,.en/p/2004-09-07/80192.html 5、特征五:时效性。 最简单的例子是:通知。中了南粤风采500万,但超过30天不去领取,500万 就不是你的了。红灯停,绿灯行” 6、特征六:真伪性。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特别在网络上,注意不要轻易相信网恋。

1信息的基本特征

1.1.2 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1、通过课本案例分析信息一般具有哪些特点 2、掌握并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3、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哪些影响 教学重点:1、信息的基本特征的了解 2、信息的基本特征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影响分析 教学难点:1、信息的基本特征的了解 2、信息的基本特征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影响分析 课型:新授理论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交流中,我们会通过各种渠道收获到许多形形色色的消息,而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些消息呢在信息技术中我们称它们为信息,那么这些信息都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呢?它们又具有一些什么样的特征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下 二、新课讲授 (一)案例分析:书本P5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看到书本的第5 页,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书本案例:案例一:通过卫星电视,世界各地的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观赏到精彩纷呈的奥运会节目;思考,世界各地的人们为什么能够足不出户收看奥运会节目,这体现了信息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解答: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足不出户的观看奥运会节目,是通过卫星电视的转播,说明了信息能够通过相关的载体传递到对应的位置,这说明了信息具有传递性的作用。 案例二:某公司为了提高销售人员的推销策略和销售技巧,希望业务人员能够把各自在销售实践中的经验和技巧贡献出来让大家分享,便特别设立了每季度一次的销售方案评奖。每个销售人员都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评奖。公司最后把所有的方案汇集起来装订成册,发给大家学习参考。几个回合下来,这个公司各大区的销售就取得了突

飞猛进的发展,公司也形成了很好的学习和探讨业务风气;思考,这个案例体现了信息什么样的特征?(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解答:将销售技巧装订成册然后大家分享提高,这说明了销售技巧这一信息是可以通过载体相互共享的,这体现了信息具有共享性的特征。 案例三:国外某家超市的计算机自动收款系统显示,感恩节前后啤酒与尿布的销售量要比平日多。超市老板一分析,原来是家庭主妇多在这几天出去逛街,留下男人在家看孩子,男人一边照看孩子一边观看足球一边喝啤酒,致使啤酒与尿布的需求量大增。于是这家商场干脆把啤酒与尿布摆在一起,让顾客顺手就能拿到,大大促进销售;思考,这个案例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解答:超市老板根据啤酒和尿布的感恩节前后的销售量分析得到结论,男人喜欢一边照看孩子一边观看足球一边喝啤酒,根据这一信息进行了产品位置的摆放,大大促进了销售,这说明信息是可以进行利用的,体现了信息的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案例四:李明很喜欢下象棋。一天他在网上看到一则有关“象棋比赛”的通知,可是赛事早已经结束,他后悔没有及时上网知道这个消息;思考,这个案例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分析:有这个象棋比赛的消息,但时间已经结束了,那么这个消息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这说明了信息有他的时效性。 案例五:《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周瑜用计令前来劝降的蒋干盗得假冒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曹操批阅此书,即将两人斩首示众,致使曹军损失了通宵水性的将领;曹操还听信庞统的计谋,将船首尾相连,结果被前来诈降的黄盖用载满燃烧物的小船攻入,落个“火烧三军命尽丧” 的悲惨局面;这个案例有说明了信息的什么特征?(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分析:在《三国演义》的这两个事例中,曹操都是获得了相关的信息后而导致了他的溃败,这说明他所获得的信息并不是真实的信息,所以这体现了信息的真伪性。 我们利用5 个书本案例简单的了解了信息的相关特征,那么,信息的基本特征都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下。 (二)信息基本重要特征讲解 1、传递性: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各种媒介载体进行信息传播 2、共享性:信息作为一种资源,通过交流可以在不同的个体或群体间共享。

信息及基本特征

信息及基本特征 信息及基本特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对信息的概念有基本的认识,明确信息的一般性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命题讨论,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征。 2(发现日常生活、学习中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并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信息特征的认识,知道信息交换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元素 行为与创新 加深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理解,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特征。 难点:信息的特征。 三、教学背景分析 “任务驱动”是给学生下达一个具体任务,新知识隐含在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一所学知识的建构[1]。同时,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的任务是复杂的、非良构的,单靠学习者个别化学习方式是无法完成任务的,而协作学习方式就可以达到这种学习目标。因为协作学习是一种既适合于教师主导作用的

发挥,又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教学策略。协作学习被看作是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这种机会将对问题的深化理解、知识的掌握运用和能力的训练提高大有裨益[2]。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将知识隐含于任务之中,通过任务的完成来达到学习目标,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3]。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和信息打交道,通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信息的定义及特征。 四、教学方法研究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书中的知识点几乎都可以转化为计算机操作,但是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未必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际操作中,所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能有效的给学生施加任务的“负担”,让学生能积极的投入,积极的思考和操作,直至完成任务。 五、教学设计说明

一堂好课应具有的四个特征

一堂好课应具有的四个特征 ? 1、好课有德 研究课堂教学,从前通常总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层面上,关注的是教材的剪裁、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和选择。其实,解决好“怎么学”、“为什么教”的问题远比上述两个问题更为重要。每位学科教师首先要树立育人意识,全面了解并亲近学生,让学生喜欢你,有德的教学才是踏实的教学。这里的“有德”是指,关注学生学习的心情、态度、习惯,关注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愉快合作、合理评价,让他们会倾听、会观察、会尊重、会欣赏、会助人、会共享、讲文明、讲道理……一些学科教学的问题是:“教书”才是根本,“育人”是教书的副产品,学科教师在课堂评价时更多关注知识,关注解答的对错,考试是优还是良。其实,还有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每一节课中都要细心地去关注孩子们的精神世界,犹如春雨润物,让孩子们的精神生命在每节课的活动中得以成长。 2、好课有效 上你的课之前与课后学生是不是有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是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尺度。好课就应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怡情广识,受益匪浅。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不仅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利益多少,也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受益面的大小。一堂课对授课班级的学生来说是否有意义,对多少学生有意义,对这些学生有多少意义,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基本依据。 3、好课民主 民主不是学生说到哪里,教师就跟到哪里。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教师的预设是有差距的,有时甚至是出乎意料的,学生随时会暴发出很多出乎意料的问题和点子,这就要求教师抛开预设教案,从学生的动态变化中去动态生成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少教师有这样的体验,课堂上学生之间经常由于认识发生分歧而产生争论。有些学生的发现甚至是教师始料未及的,有时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有时学生活动太专注于自己而难以静下心来……教师怎么办每一节课总有课堂教学目标,此时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以目标为导向,对学习过程中不理想的,甚至错误的东西进行匡正。教师在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同时,更重要的一项任务是要始终明确预定的目标,从而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方向,即知道学习什么、怎么学习及怎样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当学生认识发生偏差时怎样匡正,学习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了本次的学习任务,等等,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实质——这就是教师的一权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强目标意识。 4、好课求真

一堂好课应具备哪些基本要素

一堂好课应具备哪些基本要素? 随着课程改的深入,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大家都想给“好课”一个比较准确的界定。下面,笔者以初中历史课为例谈谈一节好课应具备的条件。 一、好课是实用的、常态的 新课程下历史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变革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历史课堂出现了生机与活力。但是,有些课只适合让人在特定的时间里去“观摩”,而不是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再现。也就是说,有些课看起来完美,但缺乏推广价值。比如说有些公开课,设计精巧独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连授课教师都不能不承认,平时的大多数课不是这样的。因为,一节公开课的设计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设计流程一般是这样的:第一步,选课。选容易设计学生活动、容易引起学生兴奋点的课。第二步,构思,包括整个教学设计和安排。第三步,师生的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或进行历史剧表演,或进行辩论,准备辩论稿。第四步,教师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按照教师预定的教学需要修改学生的作品。 二、一堂好课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必须是无误的 教师的知识体系制约着教学效果,对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也产生了影响。历史需要考证,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许多历史之谜被揭开,历史真实被还原。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史学素养,才能正确地理解与把握教学内容,以适应课改需要。笔者所在学校一、二年级历史课大都是语文教师兼任,听课中时常听到教师由于理论素养欠缺,疏于学习,史学观点大都源于自己学生时代教师传授的观点,受困于“传统语境”或“革命语境”影响,常常对历史人物脸谱化、传统化,历史事件格式化,说严重一点是用“腐水”浇灌学生。如:评价历史人物左宗棠,左宗棠为维护清朝统治,曾经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人们传统观念往往把他推到正面人物的背面,太偏颇了。从其一生看,左宗棠是真正的英雄、爱国者,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是他拍案而起,挺身而出。央央中华民族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只有他铮铮铁骨的声音,是他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系在一起,是他率领湖湘子弟在血雨腥风中重塑自己的民族精神,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收复六分之一的国土。在洋务运动中,他创办福州船政局,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以致于这个无拘无束、太强硬的汉人死后,慈禧太后诏谕各省,追封左宗堂为太傅,恩谥“文襄”。因此,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正确的理解和全面把握,才能真正做到课标中要求的“确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一堂好课能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历史课程改革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这就是讲: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信息主体,必须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必须关注受教育者富有个性的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主体作用。主体与主导是不可分割的课堂教学统一体,提倡学生为主体,就是让主导有落脚点,说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主体为前提而存在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把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合理安排,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动机,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讨论问题,以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历史问题的习惯。

信息及其基本特征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1信息及其基本特征 感觉剥夺实验 感觉剥夺是指将志愿者和外界环境刺激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不到任何信息。 实验中受试者在感觉剥夺试验七天后,出现了经典的病理心理现象:①出现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及继发性情绪行为障碍;②对刺激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③思维迟钝;④暗示性增高;⑤体诉多,各种神经症症状;另外,美国心理学者的“感觉剥夺试验”,也说明一个人在被剥夺感觉后,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各种心理功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经过一天以上的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信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基本需求 信息案例 蜜蜂跳8字舞-------向同伴通报蜜源的远近和方向 你的表情出卖了你的心--- --- 什么是信息 ?随着社会的进化,信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3大基本要素之一:物质、能量、信息。这3种要素对人类社会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其影响各不相同。关于这种影响,科学家是这样表达的: (1)缺少物质的世界是空虚的世界; (2)缺少能量的世界是死寂的世界; (3)缺少信息的世界是混乱的世界。 ◆信息是指数据、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关于事物运动状态的描述。 ◆信息论的奠基人之一香农提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指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专门指出了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 量的第三类资源。 信息是用语言、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声音、情景、表情、状态等方式传递的内容。

信息的基本特征 ◆传递性和可共享性 ◆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价值相对性 ◆时效性 ◆真伪性 传递性和可共享性 ◆萧伯纳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一下,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通过卫星信号,我们可以安座在家中观看NBA的精彩比赛 ◆一传十,十传百 ◆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互联网上的各种社区和论坛 依附性:信息的表示、传播、存储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语言、文字、声音、图像以及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甚至人的大脑,都是信息的载体。 可处理性:经过加工处理特别是人的分析、综合、提炼,是信息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 超市老板敏锐地从计算机自动收款系统的统计数据中发现,啤酒与尿布的销售量同时增长,于是改变销售策略,结果销售量大增。 共享性: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价值相对性:某一信息在某一方面或某个领域比较有使用价值对事物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因时因人而异 信息的时效性, 有长与短之分,是信息的使用价值表现之一 过期了!!! ?真伪性:手机短信:恭喜您,上海天地公司为庆祝成立2周年,特举办抽奖活动。您中了8万元大奖,请立即汇款500元手续费到我公司,一周内就可以将钱送到您手上。 地址:…

1.1信息及其特征教案

1.1《信息及其特征》教案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所讲内容为教育科学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本节课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开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学习的内容,清楚要求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明确信息的多样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引导学生在讨论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地位十分重要。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对信息这一概念已具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信息的基本特征还未能很好的理解,本课程通过演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图片及生活中的例子的形式以及小游戏来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把信息这个概念与其特征尽量由浅入深讲授,结合例子理解,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中理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深入理解信息的概念。 2.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对信息及它特征是说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2.培养学生对待事物的判断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信息的含义。 2.信息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2.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初中信息技术的回顾,引入高中信息技术的整体架构介绍,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的学分认定等相关信息简介。 2、讲授新课 一、丰富多彩的信息 老:请同学们学习课本第2面导学部分, 小结:所以,请看课本第二页第二部分内容,并用笔画起来,信息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不可或缺。 参看课本第二页图片案例,请同学回答第3页的实践部分问题。 总结:所以说,不管是来自人自身还是自然界,都包含了很多丰富多彩的信息,你说,我

1-1信息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章节练习 1.1信息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一、选择题 1.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是() A.知识、经济、能源 B.信息、能量、物质 C.工业、农业、轻工业 D.物质、材料、通信 2.下列不能称为信息的是() A.报上刊登的广告 B.高一的《信息技术》教科书 C.电视中播放的刘翔打破世界纪录的新闻D.半期考的各科成绩 3.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这是()提出的。 A.香农 B.维纳 C.钟义信 D.比尔?盖茨 4.收听电台广播,其主要的信息载体形式是() A.文字B.视频 C.声音 D.图像 5.交通监控录像的主要信息载体形式是() A.文字 B.声音 C.视频 D.动画 6.下面对信息特征的理解,错误的是()。 A.“增兵减灶”引出信息的真伪性 B.信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信息具有永恒性C.天气预报、情报等引出信息的时效性 D.“一传十,十传百”引出信息的传递性 7.学校组织同学观看暑期安全宣传视频,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该事例说明信息具有()。 A.共享性、价值性 B.真伪性、价值性 C.时效性、广泛性 D.真伪性、共享性 8.“玉不琢,不成器”这个典故反应了信息的()特征。 A.共享性 B.可处理性 C.真伪性 D.时效性 9.2001年7月13日晚10时,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在莫斯科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这一喜迅立刻通过电视、网络、报纸传到世界各地。以上情况属于信息的()特征。 A.真伪性和传递性 B.传递性和可依附性 C.时效性和价值相对性 D.可处理性和可存储 10.以下有关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 B.到20世纪人类才学会存储信息 C.人类发明了电话和电报后才开始传递信息 D.每一种信息的价值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而消失 11. 才女张爱玲在香港求学期间门门课程都是优秀,是班上最有希望被送去英国深造的学生,但战火烧掉了香港大学全部的文件记录,也因此毁了她的前途。这说明信息具有()。 A 价值性 B 时效性 C 载体依附性 D 共享性 12.通常,人们将信息的接收方称为()。 A 信源 B 信道 C 信宿 D 载体 13. “人适应环境是以信息平衡为前提的,信息不足或信息超载都会导致身体机能的严重障碍”。这一段话说明了信息的()。 第 1 页共3 页

《信息的基本特征》说课稿

《信息的基本特征》说课稿 学校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 说课教师池亚彬 说课科目信息技术 2011年11月

《信息的基本特征》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展示的是《信息的基本特征》一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介绍: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为广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一章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信息的特征。信息的特征对于学生理解信息,解释信息有重要的意义,教学过程应该让学生结合生活举出例子,认识和体验到生活中的信息的基本特征。 2、学习目标(针对这一节课我设置了如下三位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2.能够能过生活的实例来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从生活中发现并准确把握准确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分析、归纳、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的能力,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在信息活动中与他人协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其信息素养。 3、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生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难点:学生不易理解的信息的依附性和可处理性、价值相对性。 (通过从实际生活出发讲解来突出)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1、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学演示课件。

3)有关信息特征的案例 2、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对教材的处理 通过游戏引入教学,吸引学生注意,激起学生兴趣。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2)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采用分析、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本课教学。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交给他们知识更重要。 1、学生特点分析:本节是信息技术的第一课,教学对象为高一新生,他们的信息技术的基础、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能力都存在差异,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情况也不确定。另外本节课,纯粹是知识与概念,没有实际操作的内容。所以,必须提高课堂的气氛。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做些小游戏,也可以通过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这一门学科的兴趣,同时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与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度等。 2、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结合教材,多收集案例,帮助学生从感性上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 3、我会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组织学生活动。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游戏导入(引出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你来比划我来猜”小游戏来引入本课。 (设计意图:本节课纯粹是知识与概念没有实际操作,所以通过游戏引入,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角色。) 2、案例分析,表述特征 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完成对信息基本特征的学习与理解。 (设计意图: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生活中案例,加深对信息的基本特征的理解,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容易理解,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