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舟居文化景观的演变与传承

巢湖舟居文化景观的演变与传承
巢湖舟居文化景观的演变与传承

巢湖舟居文化景观的演变与传承

随着失水渔民上岸工程的开展,巢湖舟居文化逐渐受到了关注。本文在梳理巢湖舟居的历史空间及发展轨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舟居文化景观演变和传承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可持续保护和发展的对策。

安徽省境内渔船建造,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53年,在挖河取土时,在涡河之滨西阳集发现了木质船板数块和陶制网坠。据考证,该船为春秋时期的渔船。可见,巢湖地区捕渔历史悠久。渔民以船为家,船既是他们的生产工具,也是他们的生活场所。对渔民舟居空间进行研究,对进一步理解渔民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一、巢湖舟居的历史空间

(一)艨艟与?B舟

舟居文化空间的产生依赖于舟船的建造和使用。在环巢湖地区,舟船建造和使用的历史非常久远,为当地舟居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在2世纪至3世纪时,就已有艨艟制造及应用的记载。直至唐代前都没有人知道它的规模和样貌。汉代时,艨艟是水军的主力船。船体狭而长,机动性强,便于冲突敌船。甲板以上有船舱三层,以生牛皮裹之,以防止敌人火攻。每层

船舱四面皆开有弩窗矛孔,可作攻击各方向的敌人之用。杜佑在《通典?兵法》中记载:“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厢开掣棹孔,左右前后有驽窗矛穴,敌不得进,矢石不能败。”由此可见,艨艟形体雄伟,机动性强且便于水战。巢湖地处皖中,是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中间地带,属滨江面湖,低洼湖沼很多。这些河湖港汊为巢湖人民提供了灌溉之便与舟楫之利。

上述舟船一般用于战争、生产生活,真正能为渔民提供居住空间的还是后来产生的?B船。

?B船为内陆湖泊中形制最大的渔船,又名六桅船。《太湖备考》卷16《杂记》对其形制、制造、作业时间及地点等都有详细记载。“太湖渔船,大小不等,大概以船为家,父子相承,妻女同载,衣粗食恶,以水面作生涯,与陆地居民了无争竞。其最大者曰?B船,亦名六桅船,不能傍岸,不能入港,篙橹不能撑摇,专候暴风行船,故其祷神游‘大树连根起,小树着天飞’之语。其形制不知从何时始,太湖中的?B 船形身长八丈四五尺,面梁阔一丈五六尺,落舱深丈许;中间立三幅大桅,一幅高五丈、另二幅高四丈五尺,船头一幅桅,高约三丈,船梢二幅桅,各高二丈许。”《太湖备考》卷11《集诗二》有《?B船竹枝词》云:“村外村连滩外滩,舟居翻比陆居安。”如欲制造?B船,必先择定时辰八字以祈吉利平安。

(二)古代舟居

有关巢湖流域舟居的史料记载较少,如《太平寰宇记》中载道,“庐江筝笛浦,浦中有大舶覆水内,渔人宿旁,闻筝笛之声及香气氤氲,云是曹公载妓船覆於此。”由此可知,三国征战时期,渔人的小舟就在战船之旁。再如《太平广记》卷499载,“江陵有郭七郎者,其家资产甚殷,乃楚城富民之首,江淮河朔间,悉有贾客仗其货买易往来者。……生少小素涉于江湖,颇熟风水间事,遂与往来舟船执梢,以求衣食,永州市人,呼为捉梢郭使君。”

另外,一些诗人在诗词中形象地描写了巢湖水面舟居情形。如清代诗人李瀚《巢湖渔父曲》:“前峰一轮山月吐,渔翁晚泊苹花渚。卖鱼沽得酒盈樽,儿女满船闻笑语。”简单的几句话勾勒出了巢湖一带舟居生活的样貌。清代诗人刘祯的《望巢湖》一诗写道,“面面山环抱,湖光一镜幽。夜深孤月朗,波阔远天浮。四越雄心阻,三分霸业休。平时闲眺望,一派尽渔舟。”该诗写出了巢湖水面上美丽的自然和人文景色。再如,姥山岛文峰塔内青石板上还留有清代吴毓芬的诗句:“山人使船如使马,?瓮徊ㄌ嗡?桨打……朝挂百帆塘外开,暮挂百帆塘里来。”诗句描述了巢湖水面上的渔民日出水塘,日落回塘的情景。

(三)连家船

1940年前后,巢湖仅有渔船100多只,腰盆600只左右。

建国后,巢湖的渔业生产有了迅速发展。据1980年统计,全湖渔船200只,其中,外湖154只(4 032吨、3 024马力、平均每船26吨),占总数的77%。沿湖巢县、?]江、肥东以腰盆为主。外湖渔船多数自20世纪60年代由沿淮湖泊的瓦埠湖、女山湖、城东湖、高邮湖先后移入巢湖。但巢湖渔民一般都是“两栖渔民”,岸上都有稳定住房,开湖期捕鱼,休渔期上岸外出务工。长期以来,在巢湖以捕鱼为生的渔民中还有一批六安、淮南、明光,以及江苏等外地渔民拥有捕捞许可证。与本地渔民不同,这些外湖渔民单纯依靠捕鱼为生,岸上没有住房,他们的“家”就是“连家船”,常年吃住劳作都在船上,过着“以船为家”的漂泊生活。

(四)现代住家船

随着渔业的发展,社会进步,渔船建造工艺日新月异。在长江、淮河及其巢湖等大型湖泊中集操作与居住渔船大体有以下几种:刺网类渔船、围网类渔船、钩钓类渔船。比如,刺网类渔船大都甲板屋较小,可以住家;桅1-2道;并可用桨、橹行驶。围网类渔船大都可住家,但条件较差。二、舟居景观现状

在建造材料方面,住家船多以不易腐烂的、浮力大的杉木建造,船体还会用桐油进行粉刷。在结构方面,夹板下有两层,最下一层为隔水层,隔水层上为底舱,主要用来存放生活用品、粮食和杂物。

住家船在功能划分上比较简单,一般前舱作业、中舱为寝室和吃饭,后舱为厨房、厕所(如图1)。

环巢湖水面上的船屋特点,可以从渔民上岸工程中不断接受采访的资料中窥见。如,记者在采访渔民刘叶军的过程中,将当今船屋现状呈现了出来。

刘叶军的船屋大概在整艘船的船舱处,船艉的船舱是用铁皮制成的生活区,分割为客厅、一间卧室、卫生间、厨房、一间储藏室。客厅内摆放着掉了漆的老式家具,蓝白色条纹的老式地板砖。船上唯一的娱乐设备便是电视。船头挂着用粗盐腌制的风干鸡,这种风味食品为大部分渔民所推崇,用盐腌制后风干,不仅能够让鸡肉保存时间长,还可以让他们摄取到除鱼类之外的蛋白质。有的船屋吨位比较大,层数比较多,在巢湖水面上有两层至三层的船屋。?@些船屋相对来说比刘叶军的船屋要宽敞明亮一些,设施设备也会多一些,但生活依然不方便。

和传统渔业相关的渔船、船屋、码头等渔业景观,在姥山岛依旧有所存在。从实地调查来看,以往用作停靠渔船的码头,如今多被用来停靠接送游客的游船和快艇,其作用和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发生了改变。在岛的四周发现了许多停靠在岸的渔船,岛上的渔民目前基本不外出打渔,所以一段时间内渔船都会停靠在岸边。至于不再打渔后渔船该怎么处置,渔民表示暂不清楚。渔民说最具代表性的船屋只有在

需要长时间在外打渔或在湖面上生活一段时间时才会用到。按照目前渔业发展的状况来看,船屋基本不会再被使用。

《关于改造连家船渔民的报告》中早有记载,“一些渔船年久失修,稍有风浪就有危险,全家老小住在船上不安全,而且渔民的健康状况也堪忧,有不少渔民患上了血吸虫病……此外常年居住在船上,受条件限制,渔民多半是‘罗圈腿’,服兵役也不合格。文化教育更是跟不上,文盲多,适龄儿童无法上学,生产队会计多是陆地借来的……。”巢湖外湖渔民较多,在生活生产、渔业管理、开发经营诸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渔民终年以船为家,生活诸多不便,婴儿老母也随船漂泊,子女难以就学,青年缺少文化知识。外湖渔船多年来大多单一捕捞、渔闲泊船,很少从事其他生产。姥山岛位于湖心,四面环湖,导致岛上的条件有限,生存需求、教育需求等多种需求等得不到满足,居住在岛上的大多都是老人。老人的孩子基本上都在别处成家立业,岛上基本没有年轻人生活。上了年纪的老人,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们再外出打渔,他们也不再需要靠打渔来维持生活,慢慢地减弱了外出打渔的意愿。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家就一直在关注、讨论和实施渔民上岸工程,希望可以通过行政改革路径,为生活在水面的渔民提供安定的生活居所。但渔民上岸后,还面临着转型和就业难的问题。渔民原有文化生活空间退缩,从亲水到

离水的转变,还存在心理调适、生活空间景观演变与转型等问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献言献策。

三、舟居景观保护和发展策略

舟居文化景观的保护和传承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从保护渔业景观、开展渔业旅游、完善相关措施等方面入手。

(一)重视环巢湖地区的渔业文化的发展

政府部门要意识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只是通过限制渔民打渔来被动发展,要提升渔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其文化内涵,将其作为文化来发展,赋予渔业新的生命力,增强其活力。发展渔业文化是渔业的创新,也是其新的发展方向。

(二)挖掘环巢湖地区的渔业历史,丰富渔业文化的内涵

作为中国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渔业的发展历史必定有源头可以追溯,因此,挖掘环巢湖地区的渔业发展历史为世人所知,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能够丰富渔业文化的内涵,拓宽渔业文化的深度。

(三)保护目前的渔业文化景观,并对其进行开发

随着政府保护巢湖地区水域生态环境政策的出台,渔业受其影响,现有的并依然存在的渔业文化景观正在悄无声息的发生变化,再不采取措施保护目前的渔业文化景观,就会逐渐没落。渔业文化景观是抽象的渔业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对其进行保护,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开发,能够让大家

对渔业文化有更直观深刻的感受。

(四)促进渔业文化和旅游业的相互融合

发展渔业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将渔业文化同当地的旅游景区融合在一起,赋予旅游景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推动环巢湖地区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带动渔业文化发展,让二者逐渐融合,让渔业文化参与到景区提供的旅游产品中。

(五)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整合周边资源

一切旅游发展的前提都是硬件设施的完善,渔业文化的融入,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要求更高。只有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才能满足渔业文化和景区旅游融合之后的发展要求。只有不断整合周边的资源,才能为渔业文化以及景区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元素。

通过与旅游发展的结合发展渔业文化,保护渔业文化景观,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根据实地调查,本文对这种新的发展方式给出了几点具体的建议。融入当地的渔业文化之后,要创新景区的管理经营方式,要让当地的渔民参与到景区的经营管理中,使渔民们的自身利益和景区的整体营收相结合,由此调动渔民参与景区开发和管理的积极性,让大家共同为文化和景区的发展出谋划策。开发出能够展现渔业文化魅力的体验项目,通过让游客亲身体验,增强游客对文化的认同感,让游客能够深刻感受到渔业文化的独特性,对整个景区

留下深刻印象,留念渔业文化。创新引进一些蕴含景区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吸引游客,给予其独特的文化感受。加大文化的宣传力度,在年轻群体中广泛宣传,吸引他们参与到文化发展传承的队伍中,为发展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加景区的旅游设施项目,丰富其形式,不仅仅只是满足游客的吃、住、行、逛、买的基本需求,还需要开发一些更独特丰富的旅游项目,让游客感受绚丽多姿的文化。还要不断完善设施设备,以满足发展的硬性要求。

(作者单位:巢湖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时代的变迁 媒体的变化

时代的变迁媒体的变化 从人类出现的时候开始,传播仿佛也随之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传播的需要,传播媒体便应运而生。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促使时代的变迁,媒体的变化。 近两年,微博腾空出世,并风靡全国,甚至全球。就像卓传伟先生说的一样,新浪微博是驱动传统媒体和新闻媒体的新力量。 “Change”一词概括了微博对传播带来的影响。微博成为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新入口,社交网络、品牌信息等都在围绕微博发生变化。卓经理在讲座中也有讲到,在中国微博影响的不仅仅是互联网,而是信息的产生和传播的全过程。从网友发出信息到群众围观转发和舆论领袖评论到媒体快速反应,新闻稿件的推出与引导讨论网络舆论的初成,再到网络舆论与主流媒体的结合,最后形成微博平台对微博的持续引导改变话语权。作为准媒体的我们,应该从全方位的了解微博给人类传播带来的改变。 微博的主要用户70、80、90后,这些用户也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和活跃者,同时不难发现这一年龄阶层的人也是现在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在某种曾度上说,微博对主体用户的影响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中,不同年龄段的用户在微博的使用上也存在着差异,70后为维系关系,80后为自我表达,90后为闲暇放松。当然差异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时代的不同,不同年龄层接受的教育和接触的社会传播的信息不同。作为媒体人,为了传播的信息发挥最大的作用,必须针对不同的类型的人采用不同的传播手段,让受众更容易接受信息和再次传播信息。 微博在中国的流行,其实与中国的国情有着一定的关系。相对于强调版面布置的博客来说,微博的内容组成只是由简单的只言片语组成,从这个角度来说,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很低,而且在语言的编排组织上,没有博客那么高。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微博来表达自己,传播自己,甚至是宣传自己。每个用户既可以发布信息,同时又是接受其他用户信息的节点,他们之间的互动又会增加新的消息,改变信息的传播路径和状态。另外,大量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来即时更新自己的个人信息。实现了自媒体与实时扩散的直播。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看,新闻信息通过微博的形式告之于受众,不仅可以扩大新闻的传播范围,还可

媒介文化是近年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媒介文化是近年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化的范畴,涉及到了包括文学艺术、价值体系、制度建设在内的诸多边界,甚至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媒介文化的话语也从公共领域转向私人领域、从精英阶层转向普通大众、从社会政治经济转向日常生活、从严肃价值观念的推广和道德的教化转向审美体验甚至功能的快感。可以说,媒体文化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塑着人类当下的生存境遇,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形态。 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文化,高调追捧者有之,怀疑批判者有之,但一味的追捧和批判并无益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媒介文化。本文拟对当代媒介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后现代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媒介文化与当代审美观念转变之间的关系。 一、理解媒介文化 对媒介文化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the Frankfurt Sch001)。该学派诸多成员,如本雅明(Walter Benjamin)、阿多诺(Theodor w.Adorno)、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人,对所谓“文化工业”的批判就已经包括了大众媒介这一维度。后来,伯明翰学派(theBirmingham School)的先驱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又进一步拓宽了对大众媒介研究的视域;“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第二届主任霍尔

(stuart Hall)的论文《编码,解码》更是成为大众媒介研究的经典之作。虽然上述对大众媒介的关注产生的时间比较早,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媒介文化却直到晚近才出现。在西方研究界(主要是英语研究界),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媒介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专著才不断问世,媒介文化逐渐成为显学。而在中国内地,20世纪90年代以前,学界基本上没有使用过媒介文化一词。可见,无论是对西方还是对中国学界来说,媒介文化都算是一个新生事物。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学界对媒介文化的研究成果可谓不计其数。但是,如何理解和界定媒介文化却一直众说纷纭。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媒介文化是一种压制性的意识形态,它不但不能提升大众的精神境界,反而以虚假的自由误导大众,让大众沉醉于单向度的感官享受中。而费斯克(JohnFiske)则倾向于从消费实践角度理解媒体文化。他认为,媒介文化是动态的,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地选择适合他们的文化产品,并能动地创造他们所需要的意义和陕感。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突出强调了媒介对社会文化的形塑力量。他认为,正因为有了媒介,人类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社会活动;媒介的不同决定了社会文化样态的不同;媒介会消灭一种文化,同时引进另一种文化。而在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看来,媒介文化创造出了一个超现实的“拟仿”世界,它使一切真实失去稳定性,并最终促使主体趋向多重化、离散化;它的存在就是填充人们不断变换的、不确定的需要。显然,媒介文化的开放性与超越性给它的理论界定带来了难度,因为我们既可以从意识形态角度理解媒介文化,也可

巢湖简介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南部,濒临长江,因湖得名,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巢湖,古称南巢,襟湖带江,是安徽“金三角”的腹地,素有“东方日内瓦”之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4000多年。巢湖之称始于秦朝,唐朝设立巢县,1984年设立县级巢湖市,2011年8月22日撤地级巢湖市,设立县级巢湖市。全市总面积2063平方公里,总人口94万,下辖12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 巢湖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周边分别与肥东、全椒、含山、庐江、无为接壤。位于长三角经济区沿江经济带中部、合肥、芜湖、南京金三角中心,距合肥市区和芜湖各60公里,是皖江开发开放及示范区建设的中心地带。宁西高速铁路、淮南干线铁路,合宁、合巢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南京、合肥、芜湖3个航空港及芜湖朱家桥外贸码头构成了巢湖通往国内外的快速通道。巢湖港是安徽省八大内河港口之一,水路运输经裕溪河航道可通江达海。巢湖对外交通便捷,对内交通设施完善,境内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交通发达,已经形成一个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立体化交通网络, 巢湖位于中纬度地区,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在16度,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240天。巢湖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即兼有南北气候之长:水热资源优于北方,光资源优于南方 .低山丘陵、岗地、平原等各类土地类型兼备,农作物适种性广。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巢湖成为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区,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经

济作物主要有油菜、棉花、瓜果、蔬菜等,畜禽养殖业发达,特色农产品丰富,巢湖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巢湖水域面积560平方公里,水产品年产量3万多吨,巢湖银鱼、白米虾和大闸蟹被誉为“巢湖三珍”,享誉中外。巢湖矿产资源丰富,已经发现的矿产资源有34种,其中磁铁矿、硫铁矿、明矾石、石灰石和石膏矿等储量巨大。 巢湖市人杰地灵,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孕育了无数风云人物。楚汉相争时的亚父范增、三国名将周瑜、爱国将领布衣将军冯玉祥、和平将军张治中、共产党隐蔽战线的杰出领导人李克农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为了纪念,现已修缮了多处名人故居,对游人开放。 巢湖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安徽省重点旅游开放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安徽省优秀旅游县市。全市江、湖、山、泉并存,以水见长,湖光、山色、温泉是“巢湖风景三绝”。巢湖自然景观,绚丽多彩;人文景观,星罗棋布。素有“皖中大花园”之称。全市自然景观100多处、人文景观50多处,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疗养保健于一体。主要景区有中庙、姥山、银屏山、半汤温泉、王乔洞、紫微洞等。中庙位于巢湖北岸的凤凰台之上,三面邻水,楼台高峙,气势巍峨,有湖天第一胜境的美誉。姥山岛是巢湖第一大岛,岛上三山错落、九峰起伏,文峰塔,华藏净寺,古船塘号称姥山三古;银屏山四周山峦起伏,九峰环抱,姿若雄狮,山上的仙人洞幽深宜人,可容千人。悬崖上的牡丹历经千年风霜,每年谷雨时节便蔚然开放;汤山脚下的半汤温泉,历史悠久,常年喷涌不断,富含30多种活性元素,被古

探析媒介融合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摘要: 麦克鲁汉曾经说过,媒介不只是一种工具方式,而是人,思想,文化的延伸。媒介的变革往往给人们带来一种新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样式,一种新的理解世界的视野和方法。在这个媒介大融合的时代,诸多媒介正在以瞠目结舌的速度兼并合作,新数字媒介的发展使各种媒介呈现出一体化多功能的发展趋势。本文试图发掘由媒介融合带来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的变化,以及给当今文化的带来的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了一个变革的时代,网络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种一体化多功能的本质就是“媒介融合”。任何一种新的媒介样态的产生,都会带来一些新的文化特征和新的问题。在这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竞争与合作的时代,挑战和机遇并存,媒介的融合既有强大的优势,也有现实局限,媒介的发展如何利用好自身的优势促进文化的传播,这些疑问,都是媒介融合中必然面临的问题。本文把媒介融合的研究纳入文化传播研究的视野,理解媒介融合给文化传播带来的各方各面的冲击与机遇,对于准确把握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有重要的意义。 二概念的界定------媒介融合文化传播文化 文化与媒介总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无不有媒介的形影相随。在现代社会,没有大众传媒高度介入与积极响应的文化是残缺不全的。技术的革新促进媒介形态的大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促进整个社会产业的换代,在全球范围内对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所产生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 在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中,媒介融合有着多重内涵与多维表现。人民大学学者王菲认为: “媒介融合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之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伊契尔。索勒。普尔在著作《自由的科技》中将媒介融合的情况归纳为两种形式: “过去为不同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一个媒体提供,过去为一种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不同的媒体提供。”这成为融合现象在学术领域里较为精辟和透彻的论述。 崔新和孙瑞祥在《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一书中认为,“文化传播,指的是文化元素(包括物质文化或精神文化)从一个社会,一个区域或一个群体传递到另一个社会,另一个区域或另一个群体的过程或结果,文化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传递,扩散,交流与融合是文化的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 文化,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对其概念阐释,很多学者表现出差异。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本文作者借用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给文化作的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泰勒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它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

051.基于公共资源保护的旅游休闲区规划方法初探——以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总体规划为例.docx

基于公共资源保护的旅游休闲区规划方法初探 ——以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总体规划为例 秦梦迪,李京生,刘来玉 摘要:我国国家旅游休闲区的提出,给城市规划带来了新的课题。本文从公共资源保护的角度,对国家旅游休闲区的规划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公共资源是全民共享的资源,也是旅游休闲产业得以发展的基础,对其资源品质和共享性的保护是国家旅游休闲区规划的重要前提。本文以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总体规划为例,对基于公共资源保护的国家旅游休闲区规划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规划基于对公共资源的分类梳理,首先对公共休闲空间进行分级保护控制并针对不同类型公共资源的特征提出了不同的保护与发展策略,进而通过公共休闲产品的策划,充分挖掘公共资源价值的同时保护全民共享资源的权利,最后提出公共资源的管理策略以保证运营过程中公共资源人人共享的权利。 关键词:公共资源,国家旅游休闲区,规划方法,环巢湖 1背景 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与升级,大都市区居民近中程旅游需求日益旺盛,传统的景区旅游逐渐向多样化的休闲旅游转型。2013年国务院制定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以促进旅游休闲产业健康发展,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建设。环巢湖地区面向合肥大都市区旅游市场,拥有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核心资源,具有发展旅游休闲业的优势条件和必然趋势。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批复同意合肥创建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旅游休闲区试点。 国家旅游休闲区是面向大都市圈,介于自然保护地和城镇型开发地域之间,以释放近、中程日常休闲需求为目标,以休闲产业为核心,提供面向公众的旅游休闲服务为主要内容,兼具国土主体功能区和产业经济专项功能区特征的复合发展区域。国家旅游休闲区的提出,主要以落实“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合理引导旅游休闲要素配置和产业发展,促进国民旅游休闲福利供给,提升全体国民休闲品质为目标。强调了对旅游休闲区内各类资源要素的合理利用,注重区域发展与保护的平衡,鼓励旅游休闲的福利化供给,关注大众休闲的均等权利。而在我国目前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在生态保护规划建设中存在着保护与开发“一刀切”的惯式思维,形成了保护与发展的对立,造成旅游区域潜在价值的遗失。此外,旅游开发对区域内社区“搬迁式”的思维也激化了旅游活动与居民生活之间的矛盾(王应临,2014),而旅游发展对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往往让旅游区失去了其最本真的文化和风貌特色。更严峻的是,一些旅游开发对本应是公众共有的资源进行垄断独利,出现了公共岸线变私人海滩、旅游景区门票高昂、圈地建造高端别墅等一系列反共享利用和反共享经营的现象,损害了大众享有旅游休闲资源的平等权利。

传播学之媒介形态的变化

传播学之媒介形态的变化媒介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所谓媒介即是信息,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愈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传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语言和文字中介,人类传播就不能摆脱原始的动物传播状态;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等大量复制信息的科技手段的出现,就不能有近现代的大众传播,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信息社会。媒介技术发展与社会的演化变革密切联合在一起,同时,它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又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 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根据媒介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将近三十年代区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广播、电视、网络时代。它们可以统称为电子传播时代。如果说印刷传播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电子传播的媒介,可以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系统,有线系统起源于莫尔斯发明的有线电报和贝尔等人在19世纪70年代研制的电话系统,后来发展到有线广播、有线电视和今天的计算机通信和有线互联网。 电子传播是通过电子信号的传输实现的。20世纪中期以后,电子信号的传输开始了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进军。在模拟方式下,电子信号是以与时间相对应的、连续的电压或电流的变化来表示的;而在数字的方式下,信号是以电压的有或无来表示的。前者在传输途中较易受到噪音的干扰,信息容易产生衰变;后者不但信息保真度高,而且能够通过数字压缩技术,使相同的同轴电缆、光缆或无线电波频道传输更多的信息。 数字技术首先在计算机通信领域得到应用,并快速地推动了互联网传播的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广播电视开始向数字化进军。在媒介高度融合的今天,传统的报纸媒介也在面临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变革。数字化的革命意义并不仅限于通信和媒介领域,正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创办人尼葛洛庞帝所指出的,它不仅全面改造创新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系统,使我们社会的全部,包括工作、生活、教育、娱乐,都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 电子媒介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过去,无论是声音还是影像,其本身都不具备复制性和记录性,以至于考古学家无法找到它们的“化石”。电子媒介出现以后就不同了,随着摄影、录音和录像技术的进步,人类不但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量传播,而且实现了它们的历史保存。我们今天考察古代社会时,只能根据文字记录或考古发现进行想象和推测,而千百年后的人们考察研究我们这个时代时,则可以直接聆听和观察到我们音容笑貌。这两个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是人类社会的传承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靠更加可靠。一句话,他们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由此可以看出,电子媒介在传播中的应用和数字语言的出现,使传播媒介形态的演化和扩展以惊人的速率在加速。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数字技术、全球宽带网络技术以及屏幕显示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后的传播媒介形态将会发生一系列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变革。我们有理由期待,以后随着电子技术的普遍应用和

认识媒介文化-笔记

尼克·史蒂文森,现任教于英国诺丁汉大学社会学和社会政策学院。主要讲授《社会文化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和《公民权利、身份认同与全球化》(Citizenship, Identity and Globalization)等课程。 1987年,尼克·史蒂文森以一等奖获得克立大学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学士。19991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于1995年出版,收录于《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一书(Avebury出版)。从1991年起,担任谢菲尔德大学社会研究系讲师。2001年赴诺丁汉大学任教。 1996年,史蒂文森和他的同事彼得·杰克逊、凯特·布鲁克斯有机会进行一项对男性生活方式杂志的研究。研究成果于2001年与由政体出版社(Polity Press)出版,书名为《男性生活方式杂志的意义生成》(Making Sense of Men's Life Style Magazines)。史蒂文森最近的著作有朗曼(Longman)出版的《媒介转型:全球化、伦理和道德》和编著的《文化和公民身份》(公司出版)。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公民身份、世界主义和文化等等。

内容提要 《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和大众传播》(以下简称《认识媒介文化》)一书是1995年由塞奇(Sage)公司出版的。该著作先后被译为西班牙语和汉语,中文版由王文斌翻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2002年,《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在英国出了第二版,主要是增补了一些有关网络等新媒体的内容。 《认识媒介文化》对当代社会理论试图探讨媒介在文化生产和文化再生产中的地位的种种方法做了批评性的审视,阐述了一般社会理论与一系列有关媒介和信息的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并重新评价了意识形态、结构和行动者以及媒介等等在道德准则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日益全球化的大众传播已经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内容。然而,媒介文化到底有何意蕴?和其他研究领域相比,传播领域的重要性有多大?大众媒介的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其他各个方面有何关系?不同的传播媒介已怎样改变了时间的和空间的关系?媒介文化是否再生产了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而电子传播又培育着什么样的身份认同?最后,在思考上述问题时,我们应当了解的主要理论家都有哪些?——这些问题,

巢湖经济概况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建设发生历史性巨变,培育起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建立了地方国民经济体系,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2008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47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0.77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210.30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168.26亿元,增长10.0%。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0.8%,上半年增长12.5%,前三季度增长13.4%。三次产业结构为21.0∶43.9∶35.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634元(折合1675美元),比上年增加1825元。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比上年同期上涨7.2%,上半年上涨7.2%,前三季度上涨6.5%,全年上涨5.5%,涨幅高于上年0.3个百分点。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9%,生产资料产品出厂价格上涨5.5%,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涨12.9%。 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7.12万人,在岗职工16.31万人,减少0.47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7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农业经济 巢湖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产品品种多,产量高,质量优。2008年,全年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为34.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4%,其中夏粮播种面积6.6万公顷,增长4.7%;早稻种植面积5.1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7%;秋粮播种面积22.9万公顷,增长4.0%;蔬菜播种面积5.7万公顷,与上年持平。全年粮食总产量达231.7万吨,增长9.6%。夏粮总产量达31.7万吨,增长12.3%。蔬菜总产量135.7万吨,增长3.4%。油料产量25.43万吨,增长8.0%。棉花产量7.00万吨,增长9.8%。全市生猪存栏43.8万头,比上年增长11.8%;全年生猪出栏75.1万头,增长7.8%。肉类总产量16.1 万吨,增长5.9%。其中猪牛羊肉产量6.9万吨,增长2.8%。禽蛋产量7.5万吨,增长4.3%。水产品产量16.05万吨,增长4.6%。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67.0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9%。农用拖拉机11.71万台,增长6.5%;农用运输车1.37万辆,增长7.0%。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2.95万吨,增长1.1%。农村用电量19856亿千瓦小时,下降0.7%。有效灌溉面积达305.33千公顷,新增6.12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82千公顷。 工业和建筑业 巢湖工业门类齐全,初具规模。200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74.10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1.09亿元,增长29.0%。轻、重工业分别增长20.9%和31.3%。股份制、其他类型及国有企业继续较快增长。全市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增加值比上年增长的有28个,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90.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89.7%,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增长45.9%,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增长118.4%,家具制造业增长48.4%,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增长64.4%,通

先秦时期巢湖流域的环境与文化

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17, 7(4), 552-560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7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ba4496741.html,/journal/ag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a4496741.html,/10.12677/ag.2017.74056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during the Pre-Qin Period in the Chaohu Lake Basin, East China Li Wu1,2, Linying Li1, Jue Sun1, Guangsheng Zhang3, Xinyuan Wang2, Chao Gao1 1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Key Laboratory of Digital Earth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3Colleg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Management, West Anhui University, Lu’an Anhui Received: Jul. 24th, 2017; accepted: Aug. 9th, 2017; published: Aug. 15th, 2017 Abstract The Chaohu Lake Basin is one of the human influenced regions during the Pre-Qin Period in An-hui Province of East China, and more than 300 ancient archaeological sites of Pre-Qin Period were found in this area. There are goo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especially with the changes of lakeshore of Chaohu Lake caused by regional climate changes. The relatively warm and humid climate of Pre-Qin Perio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exchanges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the developed water network, and rich biological resources, all had bee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oundation for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re-Qin culture in the Chaohu Lake Basin. Keywords Chaohu Lake Basin, Pre-Qin Period, Environmental Change, Ancient Culture 先秦时期巢湖流域的环境与文化 吴立1,2,李林英1,孙珏1,张广胜3,王心源2,高超1 1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 2中国科学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北京 3皖西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安徽六安 收稿日期:2017年7月24日;录用日期:2017年8月9日;发布日期:2017年8月15日

媒介发展与媒介文化

目录 导言………………………………………………………………………………1    一、媒介文化的界定………………………………………………………………… 1    二、媒介文化的特性………………………………………………………………… 4 1、全能性………………………………………………………………………  4    2、动态性及可易性……………………………………………………………  5 3、复杂的多面性………………………………………………………………  6 三、媒介文化的发展规律…………………………………………………………… 7 四、具体媒介文化形态的变迁……………………………………………………  12 五、媒介文化的未来走向…………………………………………………………  24 结 语…………………………………………………………………………… 26    注 释…………………………………………………………………………… 27

参考文献…………………………………………………………………………… 31    论文摘要(中文)……………………………………………………………………1 论文摘要(英文)……………………………………………………………………1    媒介发展与媒介文化 导言 传播媒介的形态变化,通常是由于可感知的需要、竞争和政治压力,以及社会和技术革新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技术的发展使新型媒介的崛起成为可能,新型媒介的出现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媒介环境,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规定人们的相互关系和行动的因素,根据媒介的发展阶段,可将文化史作如下时代划分:口头媒介文化,书写媒介文化,活字媒介文化和电波媒介文化。按照麦氏的观点,媒介的发展可以一一嵌入文化史相应的发展区段中,即各种媒介文化同各种社会形态之间是相互对应的---口头文化象征着部族社会;活字文化所代表的是作为同质化个人组成的集合体的近代社会;电视文化则产生出将地球全体居民连结起来的大部族社会。 一. 媒介文化的界定 德福勒在1966年曾提出,“媒介不仅直接地作用于个人,而且还影响文化、知识贮存,一个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念”。(1)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播媒介愈发地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与传播媒介的交往已经成为我们社会交往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将日常交往活动看作是文化活动的一部分,那么传播媒介则成为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里,传播媒介不仅指社会传

基于文化视野的环巢湖温泉资源开发魅力研究崔景茂

Vol.9No.4 2012年4月 第9卷第4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Apr.2012巢湖位于华东地区、江淮之间,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因地质运动成因,环巢湖温泉资源丰富,具有综合开发的巨大储备。巢湖地处长三角的西缘,位于南京经济圈、合肥经济圈的交集区域,周边有合肥、芜湖、马鞍山、南京、滁州五个次级区域经济中心,开发市场前景非常可观。2011年8月,根据国务院批复,作为地级市巢湖市撤销,所属区域分别划归合肥、马鞍山、芜湖三市管辖。这一区划变动使巢湖成为合肥市内湖,为环巢湖温泉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环巢湖温泉概述 巢湖是因地质火山运动造成地壳塌陷形成的,周边有大量的天然温泉。据初步探测,环巢湖具有丰富的温泉资源,半汤、汤池等温泉已经开发运营,然而还有笑泉、笑人泉等温泉“待嫁深闺”。有42眼地热泉获得初步开发,其中汤池、半汤、香泉、昭关四大温泉,水质优良,储量特别丰富。 经勘查表明,在勘查区15平方公里范围内,热储量1.3× 1018千焦,热流体储存总量1.55×108立方米,可采热流量284万立方米每年,能量89万兆瓦。2008年,经安徽省国土资 源厅核实:巢湖市温泉现有热水井最高出水温度63℃,矿化度1.66~1.94克/每升,日可开采量10000立方米左右,属含氡的氟硅型医疗热矿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其他温泉多采用抽水式,该市的温泉全部是自溢式,且日出水量大,真正全天然,堪称华东一绝。 [1] 截至目前,该市以温泉文化体验为特色的温泉旅游休闲项目共20多个,其中,汤池金孔雀度假村、万振逍遥别院、香泉雅阁温泉度假村等已陆续建成对外开放,实际投入达20多亿元,年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亿元,带动就业2万人,温泉旅游已成为该市旅游业的拳头产品。 [1] 二、温泉资源开发的文化视野 温泉文化是指人们认识、利用、开发和保护温泉资源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是以温泉物资为载体或依托形成的各种文化意识形态与文化现象及其“物化”的体现。 [2] (一)温泉是文化载体。温泉通常产生于地震带上,从地壳内部涌出富含的矿物质、微量元素的温水。人通过泡温泉可以消除疾病、解除疲乏,非常有益于人体健康。这种理疗、健康洗浴等文化现象都是通过温泉来体现的。(二)历史文化围绕温泉。温泉为我国古人认知较早,是人类聚居地之一,周边往往有大量的温泉历史文化遗存。比如古猿人文化有“和县猿人”、银山“银屏智人”、凌家滩古人类遗址;古战场文化有霸王祠、范增墓、周瑜墓;名人名居文化有刘禹锡陋室、米芾宝晋斋;淮军文化有李氏宗祠、丁汝昌墓园。 (三)政策鼓励大力发展温泉文化。 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文化自觉、自信、自强,为温泉文化开发指明了方向,以温泉旅游项目为载体的温泉文化产业呼之欲出。 三、环巢湖温泉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温泉开发形式单一、分散 环巢湖温泉开发形式单一,仍主要以露天温泉、室内游泳馆、温泉旅馆等为主,缺乏创新。在温泉文化产品开发设计上新合肥地方文化发掘不够深入,温泉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未能有效整合。环巢湖温泉基本分布在合肥市的巢湖市、庐江县、马鞍山市的和县、滁州市的来安县等,在行政管理上相对分散。 (二)温泉开发缺乏统一规划 由于管理区划的调整,温泉文化资源亦需相应调整。高水平的统筹规划,确保温泉文化稀缺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原有出现的多头盲目开发、乱开滥用温泉资源等现象需要进行重新定位调整。温泉文化研究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进展较慢,思路模糊,缺乏专家型大一统规划仍是合肥发展旅游经济的迫切课题。 (三)温泉文化产业化推力和拉力不足 温泉文化产业化是以温泉为核心的聚集现象和以温泉为引擎的休闲产业的合称。温泉资源开发从单一淋浴功能要向沐浴、桑拿、SPA 、康复保健转化,要从物资文化向精神文化转变,要从单纯的消费功能向附加值更高的消费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产业化方向发展,其内在动力是温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现在温泉产业化内在开发动力不足是其发展滞后因素之一,同时,市场经济拉力不足也制约了其发展。单靠政府、企业、社会任何一方,不能完全有效解决庞大的产业化资金需求。 四、环巢湖温泉文化资源开发思路(一)政府牵头成立民间统筹开发协会 基于文化视野的环巢湖温泉资源开发魅力研究 崔景茂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安徽合肥230051) 摘 要:合肥市新接管了庐江县和巢湖市,需要整合环巢湖丰富的温泉资源,改变现有的形式单一、零散等现 状,笔者从温泉文化的角度深入分析,提出成立民间统筹开发协会、加强温泉文化资源开发研究,科学规划新方案、以文化气度综合开发,建立多元投融资平台,规模开发的建议,推动环巢湖温泉文化旅游产业的改造升级。 关键词:环巢湖;温泉文化;文化资源 48··

关于电视媒介的文化传播功能的研究

东方企业文化·企业政工 2011年12月 167 关于电视媒介的文化传播功能的研究 于化鹏 (吉林电视台都市频道,长春,130000) 摘 要:电视媒介文化传播功能是电视媒介的重要功能,文化作为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因素,只有形成社会属性,才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电视媒介无疑是最好的媒介渠道。 关键词:电视媒介 文化传播 功能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12—0167—01 一、何为电视媒介的文化传播功能 电视媒介的文化传播功能是指的是媒介传播文化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电视节目在满足人们感官享受需要的基础上,是否能够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能否通过娱乐给人以启示,能不能对社会生活或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文化传播是电视的重要功能之一,电视为文化提供了一个面向大众的平台,文化也将带着电视的色彩传播出去。 电视大众文化在物质话语僭越的当代中国社会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以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稀释、消解着高雅文化的艺术性。具体表现为那些具有大众文化倾向的电视文本以商业目的的直接功利性替代着高雅文化的无功利性;以程式化、复制化、平面化、无深度感对抗着高雅文化的个性、独创性、典型性;以情感策划的虚假性拆解着高雅文化的情感判断的真实性和深沉感;以享乐性、消遣性置换着高雅文化的启蒙性、先驱性。” 二、当下我国电视媒介传播中发挥文化传播的现状 作为观众的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的电视节目、电视频道越来越多,但是让人们喜欢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少,充斥电视屏幕的除了质量水准日益下滑的电视剧之外,更多的是那些档次较低、低级无趣、哗众取宠的电视文艺节目。像有那些演艺明星们反串的搞笑节目,因缺乏精心策划和编导排练,常常被弄成恶搞或恶作剧之类的闹剧,看了令人哭笑不得;一些文艺节目临时临时拼凑,急于应付,急于赶场,内容缺乏编排,观众一看生厌;那些粗制滥造、毫无新意、相互重叠重复的电视剧,也常常因缺乏创意而遭到越来越多的观众的唾弃,电视文化的缺失现象,已经成为当代国内电视业界的一大通病。 1.存在一些好的节目 《百家讲坛》是近年来媒介和学界很受关注的节目,它通过电视媒介传播文化。《百家讲坛》栏目开播于2001年,该栏目秉承“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宗旨,在数以万计的电视节目中独树一帜,收视率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的不只是影响力的扩大,它在文化传播、知识传播、媒介的社会效应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它的文化传播功能,成为近年来媒体和学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从第一次看《回家》这个栏目就很喜欢,看的是余光中的那期,喜欢节目中那种静谧的乡音乡情,喜欢亲人团聚时的浓浓的亲情,《回家》这个栏目是吉林省广电局和吉林电视台倾力打造的,播了出5年来,《回家》一直以其始终不变的文化精神和品质,坚守着高雅文化的阵地,紧扣着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回家》利用其独特的视角表现出的已经不再仅仅是怀旧探亲、寻根祭祖以及亲情、乡情、友情、爱情,而是上升到一种文化的行为,那就是嘉宾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更新、更深意义上的解读与品味,透过这种解读,让人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个人的生活和命运,是始终与民族的兴衰连在一起的,让人在更高的层面上去体味“国和家”二个字。 2.一部分的节目忽视文化传播 当下我们收看的电视节目中大多数的电视节目还是在不断追求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水准,而不仅仅是拿收视率来衡量自身的价值,好的电视节目观众会喜欢,国家广电总局也会积极的支持,而不好的一味追求收视率的节目,开始是是会得到暂时的较高的收视,但是从长远来看,不惜任何代价而追求高收视的节目必将得到大众的唾弃和国家广电总局的叫停,最近两年被叫停的电视节目屡有出现,出头鸟就是重庆电视台选秀节目《第一次心动》,国家广电总局以“内容格调低下”为由叫停了这一选秀节目。而从当时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除了那些不了解《第一次心动》节目内容和性质的人,96.4%的受访者给广电总局此举投了赞成票。最关键的是这种情形在以往的广电总局的“叫停令”中并不多见。与此相应,95.4%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电视节目存在低俗化趋势。 《第一次心动》比赛环节设计粗糙,评委言行举止失态,节目设计缺乏艺术水准、内容格调低下,演唱曲目庸俗媚俗。重庆电视台对现场转播极不负责,对现场混乱不堪局面未作任何有效处理,任其随意表现,放弃了播出机构的责任。以上是广电总局的通告,这是广电总局对选秀节目的违规行为做出的最为严重的一次处罚。 还有用一档节目就是深圳卫视的《情感对对碰》节目,是一档情感类大型综艺栏目,以青年男女交友为主题,栏目已多次蝉联深圳卫视娱乐节目的收视冠军。节目板块包括心动六十秒、超级斗“秀”场、超级选择、超级解码及真情告白等,特邀名人嘉宾进行点评。对此广电总局的通报说:该栏目部分节目选手、主持人言行不妥,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影响等。 以上两个节目无一例外是哗众取宠的感觉多过期自身所想追求的文化价值也好还是艺术价值也好,电视节目品味不高、内容低俗、太过庸俗、缺乏艺术性、可观赏性是这两档节目无一例外的问题之所在,广电总局的这一叫停大大的满足了广大观众的泄愤心理,不具有任何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电视节目终将会被淘汰。 参考文献: [1] 蒋心和.新媒体读者年均增幅达30%[N ].中华新闻报,2007-4-18(B03) [2] 柴永强.专家: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关键在于宽带网络建设[EB/OL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ba4496741.html,/news/tech/2011-04/29/content_22462725.htm , 2011-04-29/2011-04-29 [3] 刘军.试论影响媒体语言的流变[J ].广播电视与教育.2003.2.26 [4] 熊澄宇.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发言[CD/OL ].中央电视台.2003.6.18 [5] 刘俊.新新媒体之我见[J ].广告大观,2006.6:26-27

近现代中国媒介技术变迁的历史轨迹

近现代中国媒介技术演进的历史轨迹* 施威刘青匡导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44)摘要:技术创新是推动媒介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媒介技术 演进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近代化、现代化和数字化阶段。在技术创新的作用下,媒介产业实现了三次整体性提升,并呈现出不同的行业特征和发展规律。 关键词:媒介技术演进近现代 19世纪中后期,在西方科技和文化影响下,中国媒介产业体系逐渐建立,并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媒介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19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媒介技术实现了三次重大创新,在形态、运行机制和影响力等方面不断推动媒介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一、近代媒介技术的引进与推广(1882-1949年) 鸦片战争后,伴随这西方先进近代技术的输入,新式媒介经营理念、行业规则和运行模式也移植到中国,并促成了传统知识分子和精英文化的近代化转型,这些都是近代中国媒介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因。① 自1815年英国人马礼逊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后,西方传教士带来了铅印术和中文活字制造技术,为近代中国媒介技术变革奠定了基础。1882年上海同文书局成立后,民营新闻出版业成为媒介技术的创新主体,在出版救国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西方最先进的出版技术都被引进到国内,主要包括:(1)蒸汽、电力等动力设备和技术;(2)石印、轮转、胶印等印刷设备和相关技术;(3)制版技术,如珂罗版、石版、金属板等;(4)铸字设备和技术;(5)其他辅助设备和技术,如排字架、纸型以及纤维纸、油墨制造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的普遍应用,使铅字印刷成为市场主流,传统雕版技术逐渐被淘汰。 在媒介技术变革的作用下,中国出版业实现了近代化转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机械化媒介出版技术显著提高了媒介生产效率,各地媒介形式日渐丰富,报纸、杂志、教科书和各类读物开始大量出现;出版物在形制、印装水平、内容等方面也得到全面提升,媒介产品不再是上层社会独享的“奢侈品”,普通读者群体迅速扩大。其次,出版行业内部发生了深刻变革,媒介从业者的角色与职能都实现了更新,编辑、记者、撰稿人、出版人等主体作用逐渐凸显;传统编辑技术被现代编辑形制所替代,实现了编、著分离和校、印独立,进而形成了一系列科学、完整、高效的近代编辑技术体系。再次,随着媒介市场的蓬勃发展,整个产业的核心技术、生产流程、企业组织形式乃至产业属性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一是媒介从业人员趋于专业化、职业化;二是新闻、出版和发行机构开始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有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4SJB071)。 作者简介:施威(1976-),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导;刘青(1990-),女,硕士研究生;匡导球(1964-),教授、博士、硕导。 ①王建辉.中国出版的近代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