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诊断学及脑电图仪器

脑电图诊断学及脑电图仪器
脑电图诊断学及脑电图仪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张志芳

脑电图仪器

EEG机是将微弱的脑电讯号进行放大,然后通过记录装置把波形描记下来的一种电子仪

器。根据所记录的导程数(道数),EEC机可分为4、8、12、14、16、18等导程,但常用者为8 及16导程。还有附有记录心电图、呼吸曲线、眼动图、肌电等生理记录,并可连接示

波器、脑电自动分析装置等。正常脑电活动差约为5- 100卩V,因此EEG机放大率要在一百

万倍以上才能将脑电记录下来。EEG基本结构主要由输入、放大、调节、记录和电源等五个

部分组成。

脑电图机的结构和使用

一、输入部分:㈠、导联选择(总导、分导)

㈡、定标及电阻测定

二、放大部分:差分放大、要求低噪音、漂移小。

三、调节部分:㈠、增益(总、分)

㈡、时间常数(时值)

㈢、滤波

㈣、干扰抑制

四、记录部分:㈠、走纸速度

㈡、阻尼(机械)

㈢、零位

五、电源及稳压装置:

㈠输入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导联选择、定标及电阻测定三部分。

l 、导联选择脑电活动通过放置于头皮上的电极和电极连接线导入电极盒。再由每个导联选择开关选择在头部上任何两个电极(或其中一个与耳垂)连接成一个导联, 然后输入

前置放大器。

导联选择器有自由选择式和固定式两种。前者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所需导联。而后者是在机器制造时或调试时即按一定的导联排列组合而成,操作时只要拨动其总开关就可得到某一类型导联形式,应用起来极为方便。

2、定标装置EEG 机的各种记录笔事先必须有相同的摆幅高度,才能对以后描记下来

的脑波进行波幅测定。EEG基本标准电压是采用波幅1厘米时相当于100 V。

3、电阻测量装置用来测定电极与头皮皮肤之间的接触电阻的一种装置,它可以测量两个电极之间或一个电极对地之间的电阻。一般头皮电阻在20千欧(k Q)内符合要求,少

于5k Q更好,若电阻值过大容易产生干扰或造成波形失真。

㈡放大部分EEG是一种—60c/ s低频波,其电压一般为 5 —100yV电流讯号,必须经过放大(约一百万

倍)。这就要求EEG机放大倍数要高、抗干扰能力强、漂移小、噪声低等各种性能。EEG机的放大器是由前置放大器采用差分放大电路,其特点是对同相讯号(如交流电)抑制,异相讯号(如脑电等生物电流)放大,从而达到抗干扰目的。实际上由于电路两半边元件总是存在一定差异,因而对同相讯号也并非完全抑制,而仍有一定强度讯号输出。反映EEG机对同相讯号的抑制和异相讯号的放大性能,常用异相和同相讯号的放大倍数

比值一一辨差比来衡量,对EEG机来说辨差比越大越好,一般要求在5000以上。EEG机在

没有输入讯号时应是一直线,若放大器内元件不合格,通电后基线在缓慢地移动称为基线漂移,要求放大器漂移不大于 1 一2rnm。噪声是一种不规则快波波形,也是由于放大器内元

件产生,一般不大于3^V。前置放大器输出的脑电讯号经过后级功率放大,从而推动记录笔的运动。

㈢调节部分在前置放大器输出端有一系列调节装置,其作用主要是选择一定范围频率和波幅的脑波讯号输入至后级放大器,而且尽量不失真。主要有增益、时间常数和滤波等。

1、增益调节器从EEG波形分析而言,描出的脑波笔的偏转以一2cm幅度为宜,笔偏

转太大波形失真,而太小肉眼不能识别。而增益调节器在EEG机放大能力基础上,可以在一EEG描记的需要。

2、时间常数(时值)也称低频滤波器,是指输入

定范围内增加或减少放大倍数(即增益)以适应100%下

端输入一个方波,其波幅从降到37%时所经历的时间。

时间常数越大,波幅下降越慢,有利于慢波显示,反之,时间常数越小,波幅下降就越快,对低频率讯号的衰减就越大,慢波不易显示。一般心电图记录采用时间常数为1—秒,肌电图为秒,EEG为秒。

3、滤波(高频滤波器)是用各种容量的电容器把较高的不需要的脑波频率成分过滤

而保留低频成分的装置。滤波分成15、30、60 和关器档(每一种型号机器不一样)前三档

分别是代表频率为15、30、60Hz 时衰减(比原来幅度)30%左右,第四档(关)代表滤波不起作用。不用或选用较高频率滤波器时,描记出来的波形高频成分多,因而显得比较尖锐,当选用较低频率滤波器时,高频成分衰减大,描记出来的波形就比较圆钝。故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选择,以达到良好的描记效果,一般EEG滤波放在60或30Hz处为宜。

㈣记录部分EEG 的记录有笔记录、示波器显示及打印和磁带录像等。但现在常用的为前两种。

1、墨水笔记录由一个恒速(、 1 、、3、6 厘米/秒)电动机推动记录纸,进行定时的波形描记,常用纸速为及 3 厘米/秒。 6 厘米/ 秒用于观察交流电讯号,而厘米一般用于校验机器时。

2、示波器显示适用于长时间监视的特殊检查如睡眠诱发等,可以节省纸张。

3、记录器的性能指标:

(1)阻尼是指记录器在活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反方向作用力的表现。又可分为电阻尼

和机械阻尼两种,前者系指由记录器活动部分切割了固定磁场而感应的电流所产生的阻力,后者指记录笔运动时遇到的空气阻尼和油阻尼。阻尼过大或不足均会使记录器的频率响应改变而导致波形失真。如阻尼不足时波形出角过大,阻尼过大时则波形圆钝。故阻尼应调至适中状态为宜。

(2)频率响应EEG 的频率响应要求在60Hz 以内,幅度差不应超过± 10%。

(3)线性系指记录笔在规定的偏转范围内,在不同位置和输入相同讯号时,记录笔偏转幅度的变化关系,要求其幅度不应超过10%。

4)零位系指当记录器上加上一定的电压以后,笔就偏转到某一位置,当电压消失时笔回到原处,即“零

位” 。如由于某种原因使笔回不到原处,就产生了“零位误差” ,一般应在 1 毫米以下。

(5)电源及稳压EEG 机是一种低频、高放大倍数的仪器,要求有稳压装置,使电压的变化一般不超过± 10%。

临床脑电图

脑电图为临床医务工作者的诊断工具之一,主要反应大脑皮层功能变化。由于检查方法简便,对患者毫无痛苦与危险,目前正在为临床日益广泛采用。它对癫痫、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感染、脑外伤及脑血管疾病等,有较为肯定的诊断价值。

脑电图的成分

脑电图是用安放在头皮上的电极通过脑电图仪,将大脑一群群神经细胞的自发综合电活动,放大约一百万倍后所做的记录。临床脑电图学就是根据这种记录曲线变化的波幅、频率、波形、波的表现方式及分布和位相关系,对脑部病变提供诊断及预后估计的参考。

一、波幅:

系指一个波由波顶至波底的高度,以微伏(卩V)为单位。波幅代表神经细胞群新陈代谢强

度。脑生物电位差极小,人脑电的波幅为 5 —1000卩V。一般为10—100卩V。

二、频率(周期):

系指1秒钟内脑波的周期数,以周/秒(c / s)表示。频率的倒数就是周期,即指一个波从它离开基线到返回基线所需的时间,以毫秒(ms〕表示。脑电图曲线按其频率的高低

分类,并以希腊字母命名,可分为:

㈠、a(alpha )波:

频率8 —13 c /s,平均为10 c /s,波幅10—100卩V的正弦形波,以枕区为最明显,波幅最咼,其次为顶区。a波波幅呈周期性增咼或减低,这种周期性变化称调幅。a波易受

外界刺激的影响,如情绪紧张,注意力集中、睁眼、声音剌激等均可使其抑制(减弱甚至消失)。

㈡、B( beta )波:

频率14- 30 c /s,波幅5 —30卩V的波。B波主要在额、中央区明显。情绪焦虑或兴

奋时,B波可增加。肢体活动时又可使B波抑制。多种镇静类、止痉类药物如利眠宁、鲁米那、眠尔通等均可产生B 波。平时记录中,当睁眼a波抑制时B波常可显示,而且波幅增高。

频率高于a波的B波又称为快波。

㈢、3(delta )波:

频率— 3 c /s 波。

㈣、B(theta )波:

频率4 —7c/s波。频率低于a波的3波与B波又称为慢波,在正常人中可见于患儿至儿童期,以及睡眠期间,在成年人清醒时在额颞区,也可少量出现。

三、波形:脑电图按其波形常可分为下列几种:

1 、正弦波:

如典型的a波、B波等属此型。

2、棘波(又称峰波):

其上升、下降均陡,每波持续时间20 —80ms,棘波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过度兴奋的表

现,多见癫痫病人。棘波的位相向上者为阴性棘波,向下者为阳性棘波。两个以上的棘波连续出现时称为多棘波,见于癫痫大发作。14及6 c/s正相棘波,常于浅睡期出现,以颞枕

区明显,见于植物神经性发作,也可见于正常青少年中。

3、尖波(又称锐波):

其上升陡下降斜。每波持续时间80 —200ms,波幅100卩V以上居多。与棘波相比,尖波是神经细胞放电的同步性不完全的结果,可见于癫痫病人。三相(尖)波是由一个波幅较

大正相波和其前后各有一小的负相波所组成,常出现于肝昏迷前期,血氨升高时。

4、棘- 慢波:

是有由棘波和后面跟着一个约200ms—500ms的大慢波(多数为300ms)所组成的综合

波。属刺激性病理波,多见于癫痫病人。持续性3c/ s 棘- 慢波为癫痫小发作特异性波。

5、尖- 慢波:

是由尖波和后面跟着一个500 —1000ms的大慢波所组成的综合波。属剌激性病理波,多见于小运动性发作。

6、多棘- 慢波:

是由2—6 棘波和后面跟着一个慢波所组成的综合波,常为肌阵挛性小发作的发作波。

7、梭波(又称纺锤波):

频率约14c/s 的波,常出现于睡眠中期。

8、顶尖波(又称驼峰波):主要为负相尖波,以顶区最明显。小儿常成对出现,形似“驼峰” ,故又称驼峰波,此波常出现于睡眠浅睡期。

9、K综合波:

是由1-2c/s 大慢波跟着几个低波幅6-15c/s 波所组成。这是在睡眠中期被突然刺激(声音、针刺等)所诱发的觉醒反应波型。

10、懒波:

是指病侧正常脑波如a、B、睡眠波减弱或消失,提示该侧大脑半球病变。

1l 、平坦波(又称电平波):

为各种频率脑电活动明显抑制,几乎呈一直线。见于大脑严重损害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极度昏迷。

12、爆发性抑制活动:

是指在平坦波背景上,突然出现高波幅慢波、尖波或棘波群。见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广泛性损害病例。

四、根据波的表现方式可分为:

㈠、节律性波:

是指有比较恒定频率和波形重复地出现的活动。如正常成人典型a、B节律属此类。

㈡、节律紊乱波:

是指无恒定频率和波形,无优势节律,而为散在性间歇性出现。如婴儿痉挛症中常见高峰节律紊乱波型。

㈢、阵发性活动:

即在主要节律背景上,突然发生波幅、波率、波形的改变并呈阵发性发放者。常见于癫痫病人。

五、波的位相:

系指在某一时刻在纵轴上变化的方向。向上称为负相波(阴性波),向下称为正相波(阳性波)。两波在同一时刻变化的差异称为位相差,它可分为:

㈠、同步:

两半球相应区的脑波在任何时刻变化方向都相同。

两半球相应区的脑波变化方向不相同,但并不完全相反。

㈢、位相倒置:

两个相邻区的脑波在同一时期方向相反。

六、根据波的分布可分为:

㈠局限性:脑波在某一区域经常出现者。

㈡一侧行:脑波限于一侧半球出现者。

㈢对称性:脑波左右两侧半球对称出现者。

㈣弥漫性:脑波两侧半球各区广泛性出现者。

正常脑电图

成年人与小儿的脑电图是不同的。

一、成年人脑电图:

㈠、清醒脑电图:

基本节律常为10—/ S a波。以枕区为明显,其次为顶区。其波幅平均为50卩V以

左侧稍低,调幅佳。在前半球可见少量波幅为 5 —20卩V波,以颞区多见;有少量低幅B波,以额区为甚:有些人在额区尚有少量低幅3波。以a波为明显的节律性波,在睁眼等感觉刺

激时,可明显抑制。

老年人a波频率稍有减慢,B波数量略有增多这是正常现象。

㈡睡眠脑电图:

一个睡眠周期可分为二时相:

1、非快速眼动相(NREM):

又可分为4期:I期:检查者生倦睡,a波减少,波幅降低,并出现低幅B波、B波。

此后进入浅睡期,检查者入睡但较浅。a波逐渐消失,出现多量低幅B波。在顶中央区间隙

性出现两侧同步性高幅顶尖波。H期:检查者进入中睡期,慢活动增多,频率变慢,波幅增高,并于两中央区出现梭波。并逐渐波及额区及顶区。此期如给予检查者突然声音刺激,可出现K综合波。川期:检查者进入较深睡眠,脑电图上出现弥漫性高幅3波,其量占20%- 50%顶尖波减少甚至消失。IV期:检查者深睡,EEG上弥漫性高幅3波占50%以上,梭波消失。

2、快速眼动相(REM):

为最深睡眠期。此时检查者伴有眼球震颤、肌电消失、心跳和呼吸不规则,叫醒后多数

人声称在做梦,脑波表现为低幅慢活动及间歇性低幅快波。一个成年人睡眠7- 8 小时计,

大约出现3- 5个睡眠周期。每个周期约- 2小时,其中慢波相约1-小时,接着为快速眼动相睡眠约20 分钟左右。然后又进入第 2 个睡眠周期,周而复始直至觉醒。

各种临床指南精简版(珍藏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一、评估和诊断 (一)病史和体征 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问最为重要。 2.一般体格榆查与神经系统体榆: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检。 3.可用脑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常用量表有: (1)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 (2)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tcalth Strok|(NIHss)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量表。 (3)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量表(ScandinavianStmke Seale,SSS)。 (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 脑部病变检查:1 平扫CT,疑似脑卒中首选检查;2 多模式CT;3 标准MRI;4多模式MRI。 血管检查:1 颈动脉双功超声;2 TCD;3 MRA、CTA、DSA (三)实验室及影像检查选择 所有患者都应做的检查:①平扫脑cT或MRl;②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③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④全血计数,包括血小板计数;⑤凝血酶原时问(Frr)、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问(AHT);⑥氧饱和度;⑦胸部x线检查。 部分患者必要时可选择的检查:①毒理学筛查;②血液酒精水平;③妊娠试验;④动脉血气分析(若怀疑缺氧);⑤腰穿(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cT末显示或怀疑脑卒中继发于感染性疾病);⑥脑电图(怀疑癫痫发作)。 (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可根据: (1)急性起病; (2)局灶件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 h以上(溶栓可参照适应证选择患者);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 (5)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流程应包括如下5个步骤 (1)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2)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脑CT或MRI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3)脑卒中严重程度,根据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 (4)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核对适应证和禁忌证(见溶栓中相关内容)。 (5)病因分型参考TOAST标准,结合病史、实验窜、脑病变和血管病变等检查资料确定病因。 推荐意见:(1)对所有疑似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头颅平扫CT或MRI检查(I 级推荐)。(2)在溶栓等治疗前,应进行头颅平扫CT检查(I级推荐)。(3)应进行上述血液学、凝血功能和生化检查(I级推荐)。(4)所有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心电图检查(I级推荐)。(5)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病情程度(Ⅱ级推荐)。(6)应进行血管病变检查(Ⅱ级推荐),但在症状出现6 h内,不过分强调此类检查。(7)根据上述规范的诊断流程进行诊断(I级推荐)。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录像脑电图和24小时脑电图 脑电活动的性质和电磁波一样有四个基本因素即频率、波幅、波形和位相(极性)。除此之外脑电活动又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脑电图不是记录某一点的电位,而是在头皮上记录大脑两半球各个部位的电活动,因此还存在各个部位之间的差异及特殊性的问题。脑电活动是随机非线性电信号,因此还有出现方式的不同。人脑功能与外界和本身内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些都是判断脑电图是否正常以及何种程度异常的基础。 频率 频率(Freguency)是每秒种以基线为准波动的次数。其单位为C/S(次/秒),亦即Hz (Hertz)。每一次波动的起点和止点在基线上的跨度叫时限(Duration)其单位为毫秒(ms,1ms=1/1000秒)。频率与时限互为倒数。如某一脑电活动的时限为100ms即1/10秒,其频率为10Hz;亦即一个5Hz的波,其时限为200ms。在脑电图的描述中常用频率而少用时限。在Hans Berger首次描述脑电活动时使用频率的概念延续至今。用频率的不同划分脑电活动为若干段,仅在形容非常慢的脑电活动时才使用时限。 脑电活动的测量应从一个波的起点量到终点即“从谷到谷”。可以用公尺测量,测出波的宽度的毫米数,然后可用下列公式换算为频率: 频率=30/波宽(mm) 或用时限(ms)数除1000ms即为频率。但用公尺测量常不够精确,如不易区分8Hz及7Hz 的波,因8Hz相当于3.75mm,7Hz相当于4.26mm。但区分这两者是有实际意义的。 最好用专用尺测量。这种尺的刻试以纸速30mm为1秒作标准。按频率数每一长方格分为3等份,4等份以至于30等份,代表每秒3次,4次以至30次的频率。测量时将尺在脑电图纸上移动,直到某一波的起止点正好在某一频率刻度之间。此频率就是个波的频率数。 人类脑电活动的频率在0.5-30Hz间。分为若干频率组叫频带(Frequency band)。用希腊字母为代表。 δ频带(Delta band) 0.5-3Hz θ频带(Theta band) 4-7Hz α频带(Alpha band) 8-13Hz σ频带(Sigma band) 14-17Hz β频带 (Beta band) 18-30Hz γ频带(Gamma band) >30Hz 在临床上常将α、β及γ频带统称β频带。这些频率的波均可见于正常人。因此仅就频率本身而言并无正常与否的含义。考虑到不同频带在头颅各区的分布及所占的百分比(指数,Index),再加波幅的差别,才能区分正常与否。 波幅 波幅(Amplitude)是电位差的大小,也就是电压的高低。单位为微伏(μV),1μV=10-6V。所以脑电活动是非常微小的电位。其测量应从波顶引一垂直于基线的直线到波谷,其高度与定标的高度比较即可得出微伏数,即“从峰到谷”。一般常用的定标为5mm=50μV,即1mm=10μV此时用测出波高的毫米数乘以10即为此波的波幅数。如波高为6mm,波幅为60μV。如用1mm=7μV的定标,则波高6mm时波幅为42μV。就临床脑电图而言,波幅的具体数值不易准测定。临床上将波幅分为高、中、低三级: 低波幅 <25μV 中波幅 25-50μV或25-75μV

脑电图分析要素

脑电图分析要素 EEG的分析主要从:频率、波幅、波形、时相和位相关系、异常波出现的方式、分布的广度及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等方面进行。 频率(frequency): 频率是指某种波在一秒钟内重复的次数,通常用波/秒(c/sec、CPS)或者Hz表示。对散在的慢波可测定其波长,以其所占的时间来表示。脑电波的波率分为4个频率带:δ频率带:3.5/sec以下(通常0. 5~3.5/sec)),10-20μν,出现于额区,不以纺锤样出现,不得多于8-10%,其他各区少于5%。 θ频率带:4~7.5/sec,20-40μν,不超过50μν,双侧对称,颞区多见,不以纺锤样出现。 α频率带:8~13/sec,50-100μν,大脑各区均有α活动和节律,枕区最高,颞区最低。 β频率带:13/sec以上(通常14~40/sec),20-50μν,主要见于中央区和及其前部,以额区和颞区最明显。 波幅(amplitude): 波幅代表一个波的高度,用微伏(μV)来表示。 通过测定一个波从波峰作一垂线至基线的距离,并与在相同增益和滤波条件下所记录的标准信号高度比较来确定的。 在临床EEG,以低、中、高波幅来描述。 一般认为25μV以下是低波幅,25-75μV为中波幅,75μV以上为高波幅。 波形(waveform): 根据脑波沿基线偏转的次数和时相分为: 单相波(monophasic wave):脑波自基线向上方或下方的一次偏转。 双相波(diphasic wave) :脑波沿基线上下方各有一次偏转,形成正-负或负-正双 相波。 三相波(triphasic waves) 脑波沿基线上下有三次偏转,形成负-正-负三相波。 根据脑波形态不同划分为:

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

2010年欧洲神经病学联盟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 一、概述 (一)目的 2008年成立工作组的目的是修改前一版欧洲神经病学联盟(EFNS)的 阿尔茨海默病(AD)诊疗指南。前一版指南采用了第4版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Ⅳ)及美国国立神经病学、语言障碍和脑卒中研究所一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疾病学会(NINCD-ADRDA)对痴呆综合征和AI)的诊断标准。本次修改的指南特别强调疾病生物标记物依据,如磁共振成像(MRI)、18F一脱氧核糖葡萄糖正电子扫描(PET)和脑脊液(CSF)检测等技术所获取的进一步证据,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可信度。此外,特别注意了近期在疾病认知和行为方面的AD临床试验结果。由于AD是该指南所关注的焦点,非AD型痴呆,如血管性痴呆(VaD)、额颢叶变性(FTLD)、帕金森病痴呆(PDD)、路易体痴呆(D1,B)、皮质基底节变性(CBD)、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皮质一纹状体一脊髓变性痴呆(CJD)及其 他痴呆将另述。本指南足指导临床工作的理想标准,但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情况,还应该考虑每个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可用资源。该指南未讨论经济学效益,因为各国差异较大,不同国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二)背景 痴呆患者在65岁及以上人群中占5.4%,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升高,其中以AD为主。欧洲痴呆研究协会与欧洲AI)协会合作研究发现,目前在欧洲有845万人患有AD。痴呆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整个欧洲每年为此花费约1410亿欧元,其中56%为非正式护理花费。

每年痴呆患者的花费为21 000欧元,因病致残约为350/10万人,相比之下,糖尿病为247/10万人。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预计未来30年痴呆患者数将成倍增长。早发型AD(年龄<65岁)值得特别关注,因为这种情况遗传易感性强。具有不同的临床和认知表现,与晚发型病例比较。其病程进展更快。另外患者可能仍处在劳动和生育年龄。因此对早发型AD需要特殊处理。患者在临床AD之前常先经过一个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时期。此时一个或多个认知域出现主观和客观障碍,但仍能保持日常活动(ADL)能力。专家组决定不对MCI综合征进行详细总结,因为MCI的疾病分类学及其与AD的关系尚在讨论中。 (三)检索及评价策略 本指南的循证依据来自于考科蓝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资料库、荟萃分析和系统综述及通过联机医学文献分析和检索系统(Medline)数据库检索到的2009年5月之前期fu中发表的原始科学论文。专家组根据科学可靠性水平评价证据(证据分级I、Ⅱ、Ⅲ和Ⅳ),并采用EFNS 手册中的定义依据可靠性水平划分推荐等级(A、B或C)。对于尚无证据的重要临床问题,则根据经验和专家工作组的共识给出最佳实践建议。 二、临床诊断:病史、实验室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躯体检查患者和知情人提供的病史应该集中在受损的认知领域、疾病进展过程、日常生活能力的损害及任何相关的非认知症状。既往病史、伴随疾病、家族史和教育史是病史的重点。神经系统检查和全身体检对于区分AD 与其他原发性退行性和继发性痴呆及伴随疾病尤为重要。虽然目前尚

各种临床指南精简版(珍藏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一、评估和诊断 (一)病史和体征 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问最为重要。 2.一般体格榆查与神经系统体榆: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检。 3.可用脑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常用量表有: (1)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 (2)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tcalth Strok|(NIHss)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量表。 (3)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量表(ScandinavianStmke Seale,SSS)。 (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 脑部病变检查:1 平扫CT,疑似脑卒中首选检查;2 多模式CT;3 标准MRI;4多模式MRI。 血管检查:1 颈动脉双功超声;2 TCD;3 MRA、CTA、DSA (三)实验室及影像检查选择 所有患者都应做的检查:①平扫脑cT或MRl;②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③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④全血计数,包括血小板计数;⑤凝血酶原时问(Frr)、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问(AHT);⑥氧饱和度; ⑦胸部x线检查。 部分患者必要时可选择的检查:①毒理学筛查;②血液酒精水平;③妊娠试

验;④动脉血气分析(若怀疑缺氧);⑤腰穿(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cT末显示或怀疑脑卒中继发于感染性疾病);⑥脑电图(怀疑癫痫发作)。 (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可根据: (1)急性起病; (2)局灶件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 h以上(溶栓可参照适应证选择患者);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 (5)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流程应包括如下5个步骤 (1)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2)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脑CT或MRI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3)脑卒中严重程度,根据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 (4)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核对适应证和禁忌证(见溶栓中相关内容)。 (5)病因分型参考TOAST标准,结合病史、实验窜、脑病变和血管病变等检查资料确定病因。 推荐意见:(1)对所有疑似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头颅平扫CT或MRI检查(I 级推荐)。(2)在溶栓等治疗前,应进行头颅平扫CT检查(I级推荐)。(3)应进行上述血液学、凝血功能和生化检查(I级推荐)。(4)所有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心电图检查(I级推荐)。(5)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病情程度(Ⅱ级推荐)。(6)应进行血管病变检查(Ⅱ级推荐),但在症状出现6 h内,不过分强调此类检查。(7)根据上述规范的诊断流程进行诊断(I级推荐)。 二、一般处理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

————————————————————————————————作者: ————————————————————————————————日期: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录像脑电图和24小时脑电图 脑电活动的性质和电磁波一样有四个基本因素即频率、波幅、波形和位相(极性)。除此之外脑电活动又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脑电图不是记录某一点的电位,而是在头皮上记录大脑两半球各个部位的电活动,因此还存在各个部位之间的差异及特殊性的问题。脑电活动是随机非线性电信号,因此还有出现方式的不同。人脑功能与外界和本身内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些都是判断脑电图是否正常以及何种程度异常的基础。 频率 频率(Freguency)是每秒种以基线为准波动的次数。其单位为C/S(次/秒),亦即Hz (Hertz)。每一次波动的起点和止点在基线上的跨度叫时限(Duration)其单位为毫秒(ms,1ms=1/1000秒)。频率与时限互为倒数。如某一脑电活动的时限为100ms即1/10秒,其频率为10Hz;亦即一个5Hz的波,其时限为200ms。在脑电图的描述中常用频率而少用时限。在Hans Berger首次描述脑电活动时使用频率的概念延续至今。用频率的不同划分脑电活动为若干段,仅在形容非常慢的脑电活动时才使用时限。 脑电活动的测量应从一个波的起点量到终点即“从谷到谷”。可以用公尺测量,测出波的宽度的毫米数,然后可用下列公式换算为频率: 频率=30/波宽(mm) 或用时限(ms)数除1000ms即为频率。但用公尺测量常不够精确,如不易区分8Hz及7H z的波,因8Hz相当于3.75mm,7Hz相当于4.26mm。但区分这两者是有实际意义的。 最好用专用尺测量。这种尺的刻试以纸速30mm为1秒作标准。按频率数每一长方格分为3等份,4等份以至于30等份,代表每秒3次,4次以至30次的频率。测量时将尺在脑电图纸上移动,直到某一波的起止点正好在某一频率刻度之间。此频率就是个波的频率数。 人类脑电活动的频率在0.5-30Hz间。分为若干频率组叫频带(Frequency band)。用希腊字母为代表。 δ频带(Delta band) 0.5-3Hz θ频带(Theta band) 4-7Hz α频带(Alpha band)8-13Hz σ频带(Sigma band)14-17Hz β频带 (Beta band)18-30Hz γ频带 (Gamma band)>30Hz 在临床上常将α、β及γ频带统称β频带。这些频率的波均可见于正常人。因此仅就频率本身而言并无正常与否的含义。考虑到不同频带在头颅各区的分布及所占的百分比(指数,Index),再加波幅的差别,才能区分正常与否。 波幅 波幅(Amplitude)是电位差的大小,也就是电压的高低。单位为微伏(μV),1μV=10-6V。所以脑电活动是非常微小的电位。其测量应从波顶引一垂直于基线的直线到波谷,其高度与定标的高度比较即可得出微伏数,即“从峰到谷”。一般常用的定标为5mm=50μV,即1mm=10μV此时用测出波高的毫米数乘以10即为此波的波幅数。如波高为6mm,波幅为60μV。如用1mm=7μV的定标,则波高6mm时波幅为42μV。就临床脑电图而言,波幅的具体数值不易准测定。临床上将波幅分为高、中、低三级: 低波幅 <25μV 中波幅 25-50μV或25-75μV

最新儿童脑电图

儿童脑电图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姓名:性别:男女年龄:岁月门诊号/住院号:病区: 床号: 检查位置:坐抱卧半卧合作程度:合作或不合作吵闹检查时意识:清醒倦睡昏迷给用药后入睡 检查记录:(供医师参考) 枕区主要电活动为 μV 低、中、高电位 Hz δθ α β波节律及睡眠波,调幅差、可、欠佳、佳。两半球电活动大致对等。癎样波发放于额、颞、中央、顶、枕区明星显,尤以左、右侧为甚。双侧不同步、同步发放。视反应:(完全、部分无)抑制(+)(-)。过渡换气:(完全、部分、无)(+)(-)。 主要电活动为中-高电位基本频率为9-10Hz α 、β节律性活动,调幅可。两半球背景电活动大致对等,散见少量θ波,过度换气时稍增多。视反应存在。未见局灶改变及癎样放电。 两半球背景活动较杂乱,有较多低幅快波及少量α 波组成。散见较多低幅θ 波及少许低幅δ波,过度换气时增多,视反应不明显。未见局灶改变及癎样放电。 主要电活动为中-高电位基本频率为9-10Hz α 、β节律性活动,调幅佳。两半球背景电活动大致对等,弥漫性出现4-6Hz θ 波及散在少量2-3Hz δ波,过度换气时慢活动增多。视反应不明显。未见局灶改变及癎样放电。 主要电活动为中-高电位基本频率为7-8Hz θ 、α节律性活动,调幅尚可。两半球背景电活动大致对等,较多低幅 5-7Hz θ 波及少许低幅δ波,过度换气时慢波增多。常呈中—长程节律。视反应不明显。未见局灶改变及癎样放电。 过渡换气时两半球为弥散性中高电位4-6Hz θ 波,间有1.5-2.5Hz δ波,慢活动两侧偏胜不定,未见局灶改变及癎样放电。两枕部α 波缺如。 主要活动为中—高电位基本频率为3-5Hz δβ 及睡眠波,两半球电活动大致对等未见局灶改变及癎样放电。 脑电地形图:δθ α β 频段能量增强,于左、右额、颞、中央、顶、枕区明显、显著。 脑电印象: 正常脑电图、脑电地形图 脑电图、脑电地形图未见异常 异常脑电图、脑电地形图 界限性癎样放电活动 (建议随访复查)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

脑电图

脑电图简介 脑电图 百科名片 脑电图 脑电图是通过脑电图描记仪将脑自身微弱的生物电放大记录成为一种曲线图,以帮助诊断疾病的一种现代辅助检查方法.它对被检查者没有任何创伤。 目录 简介 检查前准备 注意事项 脑电图临床意义: 脑电图异常对下列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脑电图对诊断脑血管病的意义 头皮电极的安放位置及连接方法 便携式动态脑电图和常规脑电图的异同 o正常脑电图 o影响脑电图的因素 o脑电图伪差及引起伪差的常见因素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脑电图对脑部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故多数情况下不能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而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其他实验检查或辅助检查来综合分析。脑电图主要用于用于颅内器质性病变如癫痫、脑炎、脑血管疾病及颅内占位性病变等的检查。脑电图极易受各种因素干扰,应注意识别和排除。检查目的1.癫痫:脑电图对癫痫诊断价值最大,可以帮助确定诊断和分型,判断预后和分析疗效;2.脑外伤:普通检查难以确定的轻微损伤脑电图可能发现异常;3.对诊断脑肿瘤或损伤有一定帮助;4.判断脑部是否有器质性病变,特别对判断是精神病还是脑炎等其他疾病造成的精神症状很有价值,还能区别癔病,诈病或者是真正有脑部疾病;5.用于生物反馈治疗。 编辑本段检查前准备

1.头发洗净,不要搽油,以免影响检查;2.饱餐,以防低血糖影响结果;3.检查前3天停用各种药物,不能停药者要说明药名、剂量和用法,以便医生参考。 编辑本段注意事项 1.检查时精神不要紧张,头皮上安放接收电极,不是通电;2.全身肌肉放松以免肌电受干扰;3.按医生要求,睁眼、闭目或过度呼吸。英国医生理查德·卡顿在1875年首先在动物身上观察到了脑电波。由于受到威廉·艾因特霍芬心电图获得成功的鼓舞,汉斯·贝格尔决定用弦线电流计来测定大脑的电活动。首先,贝格尔将狗的大脑表面暴露,测定大脑外部的电流。然后,他把电极放在己在人脑手术中切除掉部分头盖骨的头皮下。终于他能够通过头盖骨记录下脑电波,并收集了他的家庭成员,朋友及其他志愿者的脑电图(简称“EEGs”)。贝格尔第一个识别出两种不同类型的脑电波,他分别称之为α波和β波,后来又用其他希腊字母命名了其他的波形。当人在思考、休息睡眠时,脑电图会显示出不同图形的电波。EEGs在诊断癫痫时非常有用。癫痫是一种涉及感觉、运动和意识障碍的疾病。任何人都可能因事故、电击或高热诱发癫痫。那些特别容易发作癫痫的人应该服用药物,减少发作的可能性。人体组织细胞总是在自发地不断地产生着很微弱的生物电活动。利用在头皮上安放的电极将脑细胞的电活动引出来并经脑电图机放大后记录在专门的纸上,即得出有一定波形、波幅、频率和位相的图形、曲线,即为脑电图。当脑组织发生病理或功能改变时,这种曲线即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病提供依据。 编辑本段脑电图临床意义: 异常脑电图可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异常。 1.轻度异常脑电图α节律很不规则或很不稳定,睁眼抑制反应消失或不显著。额区或各区出现高幅β波。Q波活动增加,某些部位Q活动占优势,有时各区均见Q波。过度换气后出现高幅Q波。 2.中度异常脑电图α节活动频率减慢消失,有明显的不对称。弥散性Q活动占优势。出现阵发性Q波活动。过度换气后,成组或成群地出现高波幅δ波。 尼高力数字化脑电图 3.重度异常脑电图弥散性Q及δ活动占优势,在慢波间为高电压δ活动。α节律消失或变慢。出现阵发性δ波。自发或诱发地出现高波幅棘波、尖波或棘慢综合波。出现爆发性抑制活动或平坦活动。 编辑本段脑电图异常对下列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1.意识障碍性疾病(嗜睡、昏迷等)。 2.颅内占位性病变: 包括脑肿瘤、脑脓肿、脑转移癌和慢性硬膜下血肿等。 3.癫痫。 4.颅脑外伤: 脑震荡、脑挫伤等。 5.脑血管病: 脑出血、脑血栓。 6.颅内炎症和脑病: 病毒性脑炎。

脑电图基础知识总结和入门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一:原理 脑电图的基本原理 (一)基本概念 将大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所产生与临近部位的5—100微伏电位差用电极加以引导接入放大和记录装置,放大100-200万倍,以脑细胞电活动的电位为纵轴,时间为横轴,记录或显示的电位一时间关系曲线,就是脑电图。不管是哪一类型的脑电图仪,至少包括有输入、放大、调节、记录/显示、电源等五大部分. 脑电图的基本特征有周期、频率、振幅(波幅)、波形和位相。周期:一个波从它离开基线到返回基线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或称为1周波,其计算单位为毫秒(1秒以内为短程;1-3秒为中程;3-10秒为长程)。频率:每秒出现的周波数,分为4个频率带(δ频率带:3.5/s以下;θ频率带:4~7.5/s;α频率带:8~13/s;β频率带:13/s 以上)。以周/秒(c/s)表示。振幅:一个波由波顶到波基底线的垂直距离,其计算单位为微伏(25微伏以下为低波幅;25-75微伏为中波幅;75-100微伏为高波幅;100微伏以上为极高波幅)。波形:即波的形状(安静、闭目和清醒状态下的波形:正弦波或类正弦波、半弧状波、锯齿波、后头部孤立性慢波、复合波与多形波;睡眠状态时的脑波:驼峰波:又称顶尖波。在浅睡期出现;睡眠纺锤波:又称σ节律,12-14Hz 的波。在中睡期出现)。位相:一个波由基线向上、下偏转便产生位相,向上为负相,向下为正相(正常人中除额部与顶枕之间位相常相反外,在同侧半球其他部位前后(或左右)两个导联之间出现位相倒置是应属于异常)。 脑电图的频率,从0.5~30Hz是为目前普遍使用于临床的频率范围(脑电图仪常用的有16导、24导、32导;滤除高于30Hz或60Hz以上的高频信号,因一般的脑电图有用信号在30Hz以下;滤除低频信号,降低低频干扰(呼吸、动作等)的影响,通过选择时间常数来限定和滤除低频信号。常用0.1秒和0.3秒)。脑电的振幅,从几微伏到几百微伏。脑电图波形的相位,也称波的极性,以波形基线为标准,朝上的波称为负相波,朝下的波称为正相波。两个波顶之间的时间差称相位差,相位差一般用时间ms表示。 一般概念: 1)背景活动:在脑电图描记中,除了阵发或局限的显著变动部分外,其表

伪差的识别

脑电图伪差的识别 脑电活动是一种非常微弱的生物店信号,因而需要经过数百万的放大才能在头皮上记录到,在这一过程中,各种来源的非脑电信号也可能进入放大器,混入到脑电信号中,称为伪差。 ◇生理性伪差 1.心电伪差:心电信号的电压为毫伏(μν)级,比微伏(μν) 级的脑电信号强一个数量级,所以心电信号在体表的大多数 部位均可记录到,也很容易传到到任何一个脑电的参考电极 或记录电极的部位。当心电信号干扰某一个或几个记录电极 时,可见相应导联出现间隔大致相同,且与心率一致的正相 或负相尖波,相当于心电图的R波,波幅可高可低,偶可有 来自心电的尖波与其后的脑源性慢波组成一个类似棘慢复合 波的图形,但大多数尖波与背景脑电活动没有固定的联系, 可以落在脑电慢波活动之前、之后或之上。如心电信号干扰 参考电极时,可引起一侧半球或双侧半球广泛的周期性性尖 波,此时如改用双极导联显示,则尖波完全消失,或仅出现 在某一局部。心电伪差常与体位有关,变化体位可以使其出 现或消失。母亲怀抱婴儿,特别是在哺乳时记录婴儿脑电图, 由于婴儿头部与母亲胸部皮肤直接接触,有时可在婴儿局部 或一侧半球记录到来自母亲的心电活动,与婴儿自身的心电 活动不同步,应当注意鉴别。

2.肌电伪差 ①睁眼状态下的前额肌电活动表现为双侧额极导联(FP1 FP2 )持续低波幅肌电活动,类似肌电图的混合相,抬眉或眼上视时更明显,闭眼后消失。脑电图分析时可籍此确定病人处于睁眼状态。 ②吞咽时口腔及咽喉部肌肉收缩各导联可见一组高波幅不规 则的肌电爆发,额区更显著,持续0.5-1秒。在双极导联显示时,吞咽可在相邻的两个导联出现香肠状位相倒置的动作伪差,其上重叠有肌电伪差。 ③咀嚼时颞区肌肉活动在双侧前、中颞导联(F7、F8、T3、T4) 出现连续5-10个簇发的高波幅不规则肌电爆发,结束时有一个明显的正相偏转的慢波,有时可波及更大范围甚至全部导联,持续0.2-0.5秒,间隔0.5-2秒,反复出现。新生儿和小婴儿在吸吮时咀嚼肌活动的力量较弱,仅在上述部位引起一个至数个高波幅的针样肌电活动,类似肌电图的运动单位电位,应注意与脑电图的异常棘波鉴别 ④肌肉痉挛或震颤面肌或眼睑肌肉抽搐时,可在额、颞区的 相应导联引起抽搐同步的单个或成簇肌电伪差。闪光刺激时的光肌阵挛反应即是一种面肌抽搐引起的伪差。 ⑤一般肌电伪差时限更短,波形更尖,类似针形,在连续出现 时,肌电活动的频率和波幅均呈不规则多变。在出现肌电伪差时,应尽量避免使用高频滤波方式消除伪差,因为这样处

小儿抽动症的临床与脑电图特点研究200例

小儿抽动症的临床与脑电图特点研究200例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抽动症的临床与脑电图特点。 方法:对我院在2010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200例抽动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EEG正常143例(71.5%),EEG异常57例(28.5%)。在57例EEG异常患儿中,异常表现:43例(75.4%)为背景脑波发育延迟(包括散在波增多、α波指数减少、节律偏慢)、14例(24.6%)为阵发性异常(包括颞区、中央区、额区少量尖波、棘波或散在波减慢)。检查期间,有101例发作抽动,同期常规EEG未发现同步发作性异常波。 结论:在小儿抽动症的临床诊断中,脑电图检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电图小儿抽动症临床特点诊断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158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104-01 抽动症是一种神经精神障碍,目前关于抽动症的发病机制还没有明确阐释。抽动症多发于青少年和儿

童时期,且以男性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某一个(或多个)部位的肌肉快速地、反复地、不由自主地抽动或发声抽动,例如耸肩、摇头、伸颈、张口、吸鼻、皱额、挤眉、眨眼等,并常会伴有喉中发声或清嗓声音[1]。为研究小儿抽动症的临床与脑电图(EEG)特点,笔者对200例抽动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0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200例抽动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DSM-Ⅳ(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Ⅳ版)诊断标准。男168例,女32例,年龄在3~11岁,平均(7.3± 2.6)岁。其中123例为短暂性抽动,77例为Tourette综合征。经智力检测,均无异常,均排除难产儿、早产儿、出生时窒息患儿,既往无家族癫痫史和高热惊厥史。临床表现:以吸鼻、皱额、眨眼为首发症状127例,以挺腹、耸肩、摇头、伸颈、伸舌、张口、做怪相为主31例,喉中异常发声、清嗓21例,四肢抽动4例,秽语5例,轻中度行为紊乱12例。 1.2方法。应用南京伟思公司生产的16道脑电图机,对所有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按照国际10~20

国际临床神经电生理联盟脑电图电极安放标准指南解读(最全版)

国际临床神经电生理联盟脑电图电极安放标准指南解读(最全版) 脑电图监测对于癫痫等发作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展了该项检查,但各医院脑电电极安放及导联的设置等并没有统一标准,影响脑电图报告的质量。头皮脑电电极安放和命名的科学规范对于脑电图的监测效果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国际临床神经电生理联盟(IFCN)关于头皮脑电电极安放标准指南(2017) [1]解读如下,旨在更好地开展脑电监测工作。 一、新版指南的主要内容与特色 目前执行的头皮脑电电极安放10-20系统于1999年被首次提出,经过改良后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缺乏对颞叶的合理覆盖(耳前的水平),无法监测颞叶底部和前部的脑电活动。对于某些颞叶病变(海马硬化导致的颞叶癫痫、自身免疫性癫痫、阿尔茨海默病)特别是颞叶深部起源或传播的脑电活动,有必要在标准的10-20系统中增加额外的头皮电极,尤其是在颞叶前部与底部[2,3]。因此,新版IFCN指南[1]提出增加6个电极覆盖上述区域。在临床实践中,笔者也注意到某些癫痫患者异常放电最显著的位置位于眼动导联。 二、新版指南的介绍 (一)脑电电极标准设置 IFCN建议,基于10-10系统的命名及位置,在现有的系统中增加T9/T10(T7/T8位置向下10%)、F9/F10(T9/T10位置向前20%或F7/F8位置向下10%)和P9/P10(P7/P8位置向下10%或T9/T10位置向后

20%)。新指南推荐的脑电电极安放是在10-20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覆盖颞叶下部的6个电极,因此共有25个脑电电极(图1)。IFCN指南推荐使用25个脑电电极作为头皮脑电监测标准记录的最低标准。但是如果技术限制不允许使用全部25个电极(例如仪器不允许更多的记录),则最低不能少于19个电极。由于脑电图放大器技术的改进,更多的电极可以同时记录,目前头皮脑电图系统允许多达256个电极同时记录。但是,这样高密度的排列通常为癫痫患者术前定位等特定需求。 图1 国际临床神经电生理联盟推荐的包括25个电极的标准脑电电极设置(图片的刊登已获得原出版单位的授权) Figure 1 New standard montage with the 25 electrodes,with additional coverage of the inferior and anterior brain regions by IFCN (二)改良10-20命名法 10-20系统中T3/T4和T5/T6标注与同一矢状线中的其他标注并不一致。IFCN将位于左半球矢状线上的所有电极都标记为7;将右半球的电极标记为8。只有电极Fp1/Fp2和O1/O2除外。因此,颞叶中间电极标记

脑电图诊断学及脑电图仪器

脑电图诊断学及脑电图仪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张志芳 脑电图仪器 EEG机是将微弱的脑电讯号进行放大,然后通过记录装置把波形描记下来的一种电子仪器。根据所记录的导程数(道数),EEC机可分为4、8、12、14、16、18等导程,但常用者为8及16导程。还有附有记录心电图、呼吸曲线、眼动图、肌电等生理记录,并可连接示波器、脑电自动分析装置等。正常脑电活动差约为5-100μV,因此EEG机放大率要在一百万倍以上才能将脑电记录下来。EEG基本结构主要由输入、放大、调节、记录和电源等五个部分组成。 脑电图机的结构和使用 一、输入部分:㈠、导联选择(总导、分导) ㈡、定标及电阻测定 二、放大部分:差分放大、要求低噪音、漂移小。 三、调节部分:㈠、增益(总、分) ㈡、时间常数(时值) ㈢、滤波 ㈣、干扰抑制 四、记录部分:㈠、走纸速度 ㈡、阻尼(机械) ㈢、零位 五、电源及稳压装置: ㈠输入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导联选择、定标及电阻测定三部分。 l、导联选择脑电活动通过放置于头皮上的电极和电极连接线导入电极盒。再由每个导联选择开关选择在头部上任何两个电极(或其中一个与耳垂)连接成一个导联,然后输入前置放大器。 导联选择器有自由选择式和固定式两种。前者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所需导联。而后者是在机器制造时或调试时即按一定的导联排列组合而成,操作时只要拨动其总开关就可得到某一类型导联形式,应用起来极为方便。 2、定标装置EEG机的各种记录笔事先必须有相同的摆幅高度,才能对以后描记下来的脑波进行波幅测定。EEG基本标准电压是采用波幅1厘米时相当于100μV。 3、电阻测量装置用来测定电极与头皮皮肤之间的接触电阻的一种装置,它可以测量两个电极之间或一个电极对地之间的电阻。一般头皮电阻在20千欧(kΩ)内符合要求,少于5kΩ更好,若电阻值过大容易产生干扰或造成波形失真。 ㈡放大部分EEG 是—种0.5-60c/s低频波,其电压一般为5-100μⅤ电流讯号,必须经过放大(约一百万倍)。这就要求EEG机放大倍数要高、抗干扰能力强、漂移小、噪

儿童脑脑电图基本特点

儿童脑电图基本特点 儿童脑电图随年龄增长不断变化:频率由慢变快,由不规则变规则,由不对称变对称。波幅由低变高,再由高至成人型,由不稳定逐渐稳定。对光反应从无反应到有反应,直至正常反应。 一 1-3月婴儿脑电图: 背景活动 转为连续性活动 清醒与动态睡眠时相为对称的,中低波幅,连续性节律,期间混有散在的波。 静态睡眠以为主的混合波背景活动。 足月2月开始,部分婴儿出现睡眠纺锤波。 足月3月时,所有婴儿睡眠记录均应出现睡眠纺锤波。 二 3-12月婴儿脑电图: 清醒睁眼,以和混合的慢波活动为主;闭眼记录以活动为主。 出生3-4月,枕区出现特征的成熟性变化,优势节律形成。 3-4月为4Hz节律,5月为5Hz节律,12月时为6-8Hz节律,波幅一般在50-100。 睡眠分期基本成熟,半岁后可出现特征性3-5Hz同步性高幅节律活动,枕区明显,3岁后减少。 NREM睡眠期特征性先后出现顶部尖波、睡眠纺锤波K综合波。REM睡眠期主要表现为和的混合性慢波节律。 三 13-36月幼儿脑电图: 背景活动 于清醒闭眼记录中,枕区优势节律明显。 2岁时6-7Hz节律性活动,2-3岁时7-8Hz节律性活动,3岁时8Hz 波活动,尚有散在波分布于枕区。 思睡期可见4-6Hz高波幅活动,睡眠中顶尖波波幅较成人高,时限短,同时可见梳形纺锤波。

四 3-5岁学龄前期脑电图 背景活动 清醒闭目记录,以8-9Hz波为主要节律。但波调幅发育不良、波幅较高,可达100以上。枕顶区常有2-4Hz慢波插入,睁眼减少,过度换气明显。 思睡和觉醒期易见高波幅活动爆发,过度换气有明显波或 波慢活动,可把或波重叠其上,误为棘-慢波或尖-慢波。 五 6-14岁学龄期儿童脑电图 背景活动 清醒闭目中,枕区可见8-13Hz节律,调幅发育良好。 6岁可见8-9Hz节律。 7岁为9Hz节律。 10-14岁为10-12Hz。 12岁时枕区节律成人化,慢波明显减少。 思睡期和觉醒期的慢波爆发,于7岁后明显减少,少数持续到11岁,仍属正常。 慢波爆发消失后,思睡波形与成人相似,为低波幅慢波与快波的混合节律,过度换气时慢波爆发仍十分常见。 总结: 1 儿童脑电波节律是逐渐的、连续的、不等速的、随年龄增长而增 快。 2 总的趋势是斜线上升,与指数成正比,与、指数成反比,但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3 一般来说,3岁时两侧枕区出现8Hz波活动,6岁时出现 8-9Hz 节律,12岁时枕区节律成人化。 4 波调幅随着年龄的的增长而增多,波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二

儿童脑脑电图基本特点

儿童脑脑电图基本特点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儿童脑电图基本特点 儿童脑电图随年龄增长不断变化:频率由慢变快,由不规则变规则,由不对称变对称。波幅由低变高,再由高至成人型,由不稳定逐渐稳定。对光反应从无反应到有反应,直至正常反应。 一 1-3月婴儿脑电图: 背景活动 转为连续性活动 清醒与动态睡眠时相为对称的,中低波幅,连续性节律,期间混有散在的波。 静态睡眠以为主的混合波背景活动。 足月2月开始,部分婴儿出现睡眠纺锤波。 足月3月时,所有婴儿睡眠记录均应出现睡眠纺锤波。 二 3-12月婴儿脑电图: 清醒睁眼,以和混合的慢波活动为主;闭眼记录以活动为主。 出生3-4月,枕区出现特征的成熟性变化,优势节律形成。 3-4月为4Hz节律,5月为5Hz节律,12月时为6-8Hz节律,波幅一般在50-100。

睡眠分期基本成熟,半岁后可出现特征性3-5Hz同步性高幅节律活动,枕区明显,3岁后减少。 NREM睡眠期特征性先后出现顶部尖波、睡眠纺锤波K综合波。 REM睡眠期主要表现为和的混合性慢波节律。 三 13-36月幼儿脑电图: 背景活动 于清醒闭眼记录中,枕区优势节律明显。 2岁时6-7Hz节律性活动,2-3岁时7-8Hz节律性活动,3岁时8Hz波活动,尚有散在波分布于枕区。 思睡期可见4-6Hz高波幅活动,睡眠中顶尖波波幅较成人高,时限短,同时可见梳形纺锤波。 四 3-5岁学龄前期脑电图 背景活动 清醒闭目记录,以8-9Hz波为主要节律。但波调幅发育不良、波幅较高,可达100以上。枕顶区常有2-4Hz慢波插入,睁眼减少,过度换气明显。 思睡和觉醒期易见高波幅活动爆发,过度换气有明显波或波慢活动,可把或波重叠其上,误为棘-慢波或尖-慢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