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作业2

名词解释作业2
名词解释作业2

名词解释作业2

8.李斯

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曾师从荀子。入秦后,先为客卿,后升至廷尉。统一中国后,任丞相。秦始皇死后,与宦官赵高奉胡亥为帝。后被杀。

李斯是秦帝国政治制度和统治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他积极实践了法家思想,同时也推动了法家思想向着极端化方向的发展。李斯的极端化政治思想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坚持思想文化专制;二是提出督责之术。前者排斥广大士人们,从而削弱了秦帝国的社会基础。而且李斯颁布《焚书令》,毁掉了文化典籍,禁锢了人们思想,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千古罪人。后者强化了君主的个人独裁,阻遏了统治集团其他成员参政议政的可能,这就使得秦统治者的统治与应变能力急剧下降,最终导致了帝国的速亡。

9.贾谊

西汉初期有影响的思想家、政论家,是西汉初年儒学复兴的代表人物。贾谊政治思想以儒家为主,辅以法家,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上具有重要地位。贾谊对秦兴亡的历史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写出了著名的政论文章《过秦论》。他继承和延续了先秦以来礼的思想和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主张实行礼治,强调民的地位和作用。贾谊关于强秦二世而亡教训的总结和重民思想等对于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0.董仲舒

西汉早期著名思想家,被誉为当时的儒学宗师。他着力阐发了儒家典藉《公羊传》中的王权大一统思想,又吸收了墨、法、阴阳等家学说,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即天人合一政治论,促成汉武帝独崇儒术,提出了君权天授理论和三纲五常的伦理政治原则,使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统治者的政治指导思想,并以儒家学说统一思想文化。这对中国历史有着重要且深远的影响。著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

11.独尊儒术

汉武帝时期由董仲舒提出并为汉武帝采纳的旨在用儒家学说统一当时思想文化的政治措施。汉武帝即位后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以儒家学说统一思想文化,作为政治的指导思想。其具体内容是:立儒家学说为官学、禁断儒家学派以外的思想学说,用儒家思想统一思想文化领域。此后,儒学即上升为政治指导思想,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是中国政治思想演进中的一件大事,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2. 《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淮南子》著录内篇21篇,外篇33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仅存《内篇》21篇。

13. 东汉名教

名教,指以封建等级名位及其伦理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礼义教化的总称,亦称礼教。名教渊源于孔子的“为政之道在正名”之说,经汉代董仲舒及经学家们的神学论证和发挥阐释,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一整套思想体系及相应的典章制度,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名教与礼教本质上是一致的。礼教强调具体的实践,而名教则强调为封建统治提供一套完整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在名教思想的影响下,选拔人才过于注重舆论效应和道德评价,而导致东汉时期士人浮华交会,相互品题标榜之风兴起,并出现了大批沽名钓誉、名实相悖的伪名士。东汉末期,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名教完全丧失了凝聚社会的功能,玄学随之兴起。

14. 道统

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孟子认为孔子的学说是上接尧、舜、汤、周文王,并自命是继承孔子的正统。

韩愈作《原道》,正式提出了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关于道的传授系统说,自称自己继承了真正的孔孟之道,是儒家的正宗,开启了宋代道学的先声。朱熹则认为,儒家的道统是以周敦颐、二程(颢、颐)上承孟子的,而自己又继周、程为儒家正统。道统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护身符,后来遭到反道学家的猛烈抨击。

15. 玄学

玄学产生于汉末,兴盛于魏晋。当时,政治动荡不已,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异常激烈、残酷。士大夫们既热衷名利,又想寻求精神慰藉。思想上,儒家思想衰落,老庄之学复兴。玄学因而得以兴起。玄学推重《老子》、《庄子》、《周易》,称之为三玄,又注重对抽象玄理(如本末、名实、天人关系等)的阐发,因而得名玄学。玄学不重研究具体政治社会问题,而专心于本体问题上的思辨,但并不脱离政治,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是当时一种重要的政治思潮。

16.民本

国家为君主之本、庶民为国家之本、安定民生为政治之本是民本思想的核心论点。它是关于君民关系的政治理论。从盘庚的“重民”、周公的“保民”、孔子的“爱民”,到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再到汉唐以来形形色色的民本论,民本思想不断被充实和丰富。许多统治者宣称“以民为本”,并将其转化为实际政策。最有代表性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民本思想及其政治实践。

17.理一分殊

理或称道、天理,是理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最高范畴。理是本体论层次上的范畴,其它范畴均为理所统摄。理学家以理为天地本原,万事万物皆由理派生。

理一分殊的概念是二程率先提出的。二程说,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理。同时它们各自的理又都根源于天理,是天理的具体体现。朱熹也说:伊川说得好,理一分殊。合天地万物言,只是一个理,及在人,则又各自有一个理。理一分殊解决了一与多、同与异的对立统一问题,使儒学理论严密化。

理、理一分殊在政治上的价值就是为儒家伦理纲常和等级秩序提供了精巧论证。

18.王艮

初名银,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少时,因家贫辍学,参加煮盐劳动。十九岁后,开始经商,家境渐宽。王艮也得以专心研究学问。他潜心自学达十年之久,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并开始讲学。正德十年(1502),王艮赴江西拜谒王阳明,并投入其门下,学习王学。王阳明卒后,王艮自立门户,授徒讲学。王阳明心学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分化,形成十多个不同流派。其中以泰州学派最具特色。该学派发展了心学的世俗化倾向,并倡导平等思想。王艮是泰州学派的创始人。

王艮素来不喜著述,所以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其子孙及门人编有《心斋王先生全集》,清人又编为《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

19.韩愈

韩愈,邓州南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古文复兴运动的集大成者。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谥文,故世称韩昌黎、韩文公。他早年境遇艰苦,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及第,在政治漩涡中几起几落,官至吏部侍郎。韩愈也是唐中叶著名思想家。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维护儒学正统地位,排斥佛老,提出道统论,性品说。有关论著主要收入《韩昌黎文集》。

韩愈以儒学正统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自居,不遗余力排抑佛老,但对佛老又有借鉴和吸收,用以改造儒学,开理学思潮的先声。在政治上,他较保守,维护君主专制,反对革新,但又

重视人才,奖掖后进,关心民生,有积极的一面。

20.王通

仲淹,隋末唐初促进儒学复兴的主要人物,也是儒学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人物。王通的政治思想以儒为主,也有佛道成分,体现了南北朝以来思想融会合流的趋势。王通的思想代表了儒家政治哲学由秦汉以后的天人感应论向天道自然论的转化,他的王道理想及其复兴儒学的努力影响了一代人,同时也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根基。

21. 进谏与纳谏

进谏与纳谏是君主政治时代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内容,主要表现为君臣互动——臣进谏,君纳谏,它是君主政治的一种调节机制。李世民在位期间大体能做到从谏如流,是历史上最善于求谏、纳谏的帝王。他还对纳谏进行了理论思考,《帝范》中就有《纳谏》、《去谗》等文章,谈论纳谏问题。

22.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著作有《范文正公文集》。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与欧阳修等在皇帝支持下进行改革。改革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减少冗官,提高效率,是范仲淹等人所发动的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他提出了明黜陟、精贡举、抑侥悻等改革措施。

范仲淹对军事问题也很重视,他强调军事工作的重要性,重视对军事人才的选拔。尽管在守旧官僚的排挤下,庆历新政虽然很快夭折,但改革的呼声并未就此沉寂,反而更为高涨,更大的改革在酝酿之中。范仲淹和李觏为之后的王安石变法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提供了有益参考,是王安石变法的先声。

23.王安石变法

宋熙宁(1068-1077)年间,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这里的“法”不仅指法律,也包括政府政策、指导思想、政府规章等。王安石前后共执政几年,在任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王安石提出了较全面的政治改革思想,并全力实施,对增强宋的国力,巩固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影响巨大。但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宋朝积贫积弱的问题,在实践中也有不少负面影响。

24.朱元璋

安徽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幼年时因家庭贫困曾出家为僧。后投入濠州郭子兴率领的起义军中。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接管了其部队。1367年出师北伐,次年八月攻克大都,元亡。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是为明太祖。

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章立制,制定了众多政策,以巩固皇权和新王朝。在这一过程中,朱元璋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干,其制定的制度和政策对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治国思想主要有:强权与集权主张、安民思想与人才观、严整吏治思想等。

25.李贽

字卓吾、笃吾,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李贽曾做过县教谕、南京国子博士、南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官职,晚年辞官归家,专心读书著述。学术上,他学习过王阳明心学,发展了泰州学派中的积极因素,提出童心说和自己的是非观,否定了天理、圣人、经典的权威性,主张是非无定,肯定私利,痛斥道学虚伪,表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异端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强调个性、主体性、自由思维,主张多样化,对于打破束缚、解放思想有积极意义。著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四书评》、《李氏文集》等。

26.通经致用

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主张。他们从鄙弃清代宋学的空谈义理和汉学的繁琐考证出发,主张治学要面对社会现实,关心国计民生。通经,着重学习经史的微言大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