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10与临床疾病的相关研究

白细胞介素10与临床疾病的相关研究
白细胞介素10与临床疾病的相关研究

白细胞介素10(IL-10)与临床疾病的相关研究

方礼禄,陈书明*,武文君 ,刘栋

(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西省太谷县,030801)

摘要:白细胞介素10(IL-10)是由多种类型细胞分泌的一种多效价细胞因子,主要作为免疫应答的调节剂,其包含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免疫抑制和免疫促进功能。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器官移植免疫耐受和癌症的发生有关。

关键词:IL-10,免疫抑制,抗炎作用

Advances In Relationship Of Interleukin 10 And Clinical Disease

Fang lilu, Chen shuming, Wu wenjun, Liu dong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gu county, Shanxi province,china,030801)

Abstract: Interleukin (IL) 10 is a cytokine secreted by a wide variety of cell types and has pleiotropic activities, mainly as a modulator of the immune response. IL-10 has two converse functions of immunosuppression and immunoenhancement. IL-10 gene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autoimmune disease,infectious disease, immune tolerance of organ transplantation, and cancer.

Key words: Interleukin 10, immunosuppression, anti-inflammatory

1 IL-10的来源及生物学特性

1989年,Fiorentino等[1]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胞因子,由刀豆素A或抗原刺激Th2细胞系就可分泌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CSIF),能够抑制Th1细胞系产生IL-2、IL-3、淋巴毒素(LT)/TNF、IFN-γ和粒细胞-巨噬细胞(GM-CSF),但Th2细胞因子的合成没有明显的抑制。这种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CSIF)后来被命名为IL-10,在这被发现的几十年间,有很多研究者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IL-10为CD4+T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B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和γ或T细胞等免疫细胞所产生。

人类1号染色体上的IL-10基因有5个外显子,其开放阅读框的编码蛋白碱基序列可编码由178个氨

基酸组成的蛋白质,IL-10序列几乎与螺旋状结构的IFN-γ一致,生物学和结晶学也表明IL-10类似IFN-γ[2]。

IL-10是细胞因子中为数不多有免疫抑制功能的细胞因子,分子量在35-40 KD间,为非共价二聚体。

IL-10的超家族: IL-10、IL-19、IL-20、IL-22、IL-24、IL-26、IL-28和IL-29。IL-10的超家族非常多效。IL-10超家族的成员介导不同的功能,包括免疫抑制、抗炎、增强抗菌、抗病毒免疫、抗肿瘤活性和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促进自我耐受性[3]。这些细胞因子在炎症、应激性疾病、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等的治疗方面有很好的潜在应用前景[4]。

基金项目: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052011);山西高校科技研究开发项目(20051222);山西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00002)作者简介:方礼禄(1984-),男,广西钦州人,在校硕士研究生,从事生物制药研究。E-mail:faliilu@https://www.360docs.net/doc/ba5202405.html,.

通讯作者:陈书明(1967-),男,山西沁水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chensm2001@https://www.360docs.net/doc/ba5202405.html,

2 IL-10与临床疾病的研究

2.1 IL-10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IL-10主要是一种抗炎症的细胞因子,在免疫耐受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Rajagopalan[5]等第一次研究了在常规设施条件下饲养胰岛及其他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IL-10缺陷NOD小鼠的情况,发现IL-10缺乏NOD小鼠在自发及环磷酰胺诱导的糖尿病下可得到保护,但易感于自发性糖尿病NOD小鼠的脾细胞过继转移引起的糖尿病;且NOD鼠直肠脱垂的发病率非常高;注射弗氏佐剂(CFA)显著降低胰岛炎症,但它并没有改善IL-10缺陷的NOD小鼠结肠炎,表明通过CFA调节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很差。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体内IL-10水平升高,IL-10与SLE易感性和SLE细胞凋亡异常有关,IL-10参与SLE 的发病过程;既能刺激B细胞因子,也能抑制Th1细胞因子[6]。

IL-10在风湿性关节炎(RA)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几种RA的动物模型实验证实,IL-10具有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7]。

Zhou等[8]研究IL-10缺陷和IL-10基因转录被逆转的小鼠加剧了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听力损失(EAHL)的结果表明,IL-10缺陷小鼠的听力损失比BALB/C野生型(WT)显著严重,IL-10缺陷小鼠加剧其听力损失,而且IL-10缺陷小鼠的听力损失严重程度与干扰素-γ水平的明显提高和毛细胞的大量损失相关;注射IL-10的EAHL IL-10缺陷小鼠可促进IL-10的表达,反过来保护毛细胞从而显著改善IL-10缺陷小鼠的听力;IL-10通过抑制Th1型促炎症反应和诱导IL-10分泌型调节性T细胞来严格控制自身的免疫反应。

2.2 IL-10与肿瘤

有人在研究IL-10基因启动子多态性是否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相关时,发现IL-10基因多态性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显著相关[9]。

Pietrzak等[10]首次论证,IL-10明显地减少趋化因子RANTES诱导肥大细胞的迁移,并完全抑制肥大细胞对肿瘤坏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的迁移反应。有效浓度的IL-10可抑制RANTES,TNF-α和神经生长因子诱导肥大细胞的迁移反应。还发现IL-10并不是肥大细胞的趋化因子。

Mustea等[11]调查卵巢癌(OC)患者的IL-1和IL-10的基因多态性时,发现819和592位点的IL-10多态性与术后残留肿块相关。在819和512位点的C/C基因型患者实现最佳肿瘤消除的机会比其他基因型患者大1.49倍。并推测IL-10启动子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达到最佳肿瘤消除的能力有关。

刘维藩等[12]检测36例胃癌患者术前、后及30例健康者的血清IL-10浓度,结果表明,胃癌患者术前、后的血清IL-10浓度都大于健康者,且患者术前的血清IL-10浓度大于术后,中、高低分化的胃癌患者的血清IL-10浓度匀低于低分化的胃癌患者。认为胃癌患者促进IL-10的产生,IL-10可抑制肿瘤的生长,利于机体的康复。

2.3 IL-10与感染性疾病

Opdal等[13]研究发现IL-10基因多态性与传染病造成婴儿猝死相关,并推测,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婴儿

带有不利的IL-10基因型可能会出现异常的IL-10产物,这反过来会导致免疫反应失调和婴儿无法应付感染,从而造成婴儿猝死。

IL-10在丙型肝炎的发病、演化及纤维化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IL-10与丙型肝炎的疾病演化过程密切相关,完整的HCV抗原能够提高IL-10和IFN-γ的表达水平;rIL-10能够抑制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的的纤维化进程;IL-10启动子多态性与丙型肝炎有一定的关系[14]。

Kasten 等[15]在研究败血症与IL-10复杂的相互作用时,发现败血症的早期阶段能够迅速表达IL-10,败血症感染部位、腹腔中性粒白细胞是所有细胞因子中产生最高水平的IL-10的生产者。

IL-10在控制急性弓形虫感染的炎症反应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Wilson等[16]研究发现,缺乏IL-10的小鼠有利于弓形虫的前期感染,一旦感染,在小鼠大脑马上形成了一个致命的炎症反应,以CD4 + T细胞、巨噬细胞的数量增加和炎症细胞因子的数量升高为特征,CD4 + T细胞的部局耗尽并产生大量的IL-10去降低大脑中的炎症发炎程度,并使缺乏IL-10的小鼠幸免于感染引起的死亡。

Gu等[17]在研究IL-10在柯萨奇病毒B4诱导的慢性胰腺炎进程中的潜在机制时,发现IL-10在慢性胰腺炎的发展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当IL-10的缺乏或IL-10的信号被阻断时,柯萨奇病毒B4诱导的慢性胰腺炎疾病就得到解决。表明IL-10在柯萨奇病毒B4诱导的慢性胰腺炎的进程中是致病的,并没有抑制炎症的作用。

肺曲霉病感染小鼠的肺中免疫调节细胞因子IL-10和TNF-α表达的上调可能在限制局部组织坏死扩散中起很重要作用,也符合肺曲霉病感染小鼠一般不能自发地清除感染[18]。

缺失IL-10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受到B.fragilis病毒攻毒后,缺失IL-10小鼠的死亡率和血清促炎因子浓度匀高于野生型,这种死亡的原因是促炎因子的快速升高而不是细菌负荷的增加。细菌在感染或共生期间,

B.fragilis 诱导的IL-10是免疫系统中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关键[19]。

2.4 IL-10与炎症反应

白细胞介素10 具有抑制多种细胞(Th1、Th2和粒细胞-巨噬细胞)产生促炎性细胞因子及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活性的功能,与抗炎介质有协同作用。

陈飞虎等[20]用小鼠雌激素期阴道上皮模型、鼠尾鳞片表皮模型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的抗银屑病作用,并检测Con A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LPS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NK细胞活性及细胞因子(IFN-γ、IL-2、IL-1、TNF-α)水平,发现rhIL-10对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有抑制作用,促进小鼠尾鳞片颗粒层的形成,对Con A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及IFN-γ、IL-2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对LPS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IL-1、TNF-α有抑制作用;对NK细胞活性有抑制作用;对LPS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其结论,rhIL-10可能是通过抑制表皮细胞增殖与促进其分化,并参与抗炎与免疫调节过程而发挥治疗银屑病动物的作用。

IL-10有效地控制着脊髓损伤后早期炎症免疫反应,尽量使继发性损伤的程度降到最低,这是保存脊髓功能、改善预后的关键;IL-10在脊髓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机制复杂,受调控的靶多且相互之间有交互作用

[21]。

IL-10在Ⅲ型前列腺炎前列腺液中的水平与疼痛症状有关,但与排尿症状无相关,IL-10可能在Ⅲ型前列腺炎中起重要作用[22]。

由于IL-10免疫的抑制特性,其被认为是一个潜在治疗过敏性炎症和哮喘的方法。Kosaka等[23]发现,IL-10的剂量可以影响IgE、细胞因子和过敏原诱发的Th2细胞因子的产生,也影响嗜酸性细胞的炎症。他们建立了卵清蛋白(OVA)特异性TCR转基因小鼠和GATA-3的转基因小鼠杂交成GATA-3/TCR双基因的小鼠

(GATA-3/TCR-Tg),当注射OVA、明矾和C57-IL – 10来致敏GATA-3/TCR-Tg小鼠时,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IL-5、IL -13和IL-4的水平下降了40-85%,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了70%。这些结果表明,IL-10在Th2对抗原反应的炎症级联反应的下游起重要的作用,并在哮喘鼠类模型BALF的嗜酸性粒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IL-10基因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缓解期的结肠黏膜的表达显著增加,表明它是一种免疫调节的细胞因子,促进UC患者缓解[24]。

2.5 IL-10与器官移植

IL-10具有免疫抑制、抗炎和有助于维持血管正常工作的功能,通过多种途径来抑制或缓解排斥反应,以达到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IL-10与心脏移植、肝脏移植和肾脏移植等其他器官移植的关联,都有研究者做过研究,且取得了不错的结果。

敲除IL-10基因的小鼠在做心脏移植实验时,其移植器官易于实质破坏和血管闭塞[25]。编码VIL-10的逆转录病毒转入所移植的心脏,能延长同类心脏移植的存活期达44天,且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用腺病毒介导的VIL-10基因转入移植心脏,明显延长了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26]。

毛佳等[27]利用脂质体介导,供肝转染IL-10,发现肝的IL-10表达水平较高,且转染IL-10可抑制肝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延长了移植肝脏的存活时间。陈丽红[28]采取IL-10、TGFβ1单基因和联合转染对同种异体Lewis 大鼠移植肝耐受的实验研究,发现其有诱导大鼠移植免疫耐受作用和能延长移植大鼠存活时间,且显著优于单基因转染组;IL-10和TGFβ1单基因转染组诱导免疫耐受作用优于未转染组。说明IL-10和TGFβ1基因共应用在诱导器官移植耐受中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陈远林[29]对68例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正常的患者进行1年以上的随访,发现肾移植者术后,随访期其的IL-2、IL-6、IL-8、IL-10水平结果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发生亚临床排斥反应时,排斥组的IL-6、IL-8、IL-10和CRP水平显著高于无排斥组;IL-10水平在发生排斥时急剧上升再下降,甚至出现过低于基础水平,干预治疗后逐渐恢复至基础水平。IL-10在亚临床排斥反应和抗排干预治疗反应中敏感,在细胞因子网络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脑出血(ICH)大鼠神经干细胞(NSC)移植后IL-10表达下调,泻火补肾汤能上调IL-10的表达;泻火补肾汤对ICH-NSC移植后的免疫排异反应有耐受效果,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IL-10和下调IL-2的表达来完成的[30]。

hIL-IO基因修饰大鼠骨髓来源的不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诱导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明显延长同种异体肝移植大鼠的生存时间[31]。

3 结论

白细胞介素10是一种强力的抗炎性细胞因子和除去Th1型自身免疫性疾病,除此之外,还在增强抗感染、抗病毒免疫、抗肿瘤活性、器官移植促进自我耐受性和拮抗促炎因子对组织细胞的损伤中起很重要作用。随着对IL-10在多种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了解了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IL-10有望成为一个有效的基因药物。IL-18在临床上取得了效果不错的应用,有望在多种疾病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DAVID F. Fiorentino, Martha W.Bond, Tim R. Mosmann. Two Types of mouse T helper cell IV. Th2 Clones secrete

a factor that inhibits cytokine production by Thl clones. J.EXP.MED.1989,170:2081-2095.

[2] Simone Mocellin, Francesco Marincola, Carlo Riccardo Ross,et al.The multiface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IL-10

and adaptive immunity: putting together the pieces of a puzzle. Cytokine & Growth Factor Reviews.2004,15: 61-76。

[3] Scott Commins MD, PhD, John W. Steinke PhD, et al.The extended IL-10 superfamily: IL-10,IL-19,IL-20,IL-22,

IL-24,IL-26,IL-28,and IL-29.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2008,121(5):1108-1111.

[4] 李明才.白细胞介素 10 超家族的研究进展[J].现代免疫学.2004,24(1):83-86.

[5] Govindarajan Rajagopalan, Yogish C. Kudva, Moon M. Sen. IL-10-deficiency unmasks unique immune system defects

and reveals 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organ-speci?c autoimmunity in non-obese diabetic mice. Cytokine.

2006,34:85–95.

[6] 胡建利,叶冬青.白细胞介素 10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意义[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20(2):112-114.

[7] Yee LJ, Tang J, Gibecn AW, et al. Intedeukin 10 polymorphisms as predictiors of sustained response in antiviral

therapy for chronic hepatitis C infection.Hepatology.2001,33(3):708-720.

[8] Zhou B, Kermany MH, Cai Q,et al.Experimental autoimmune hearing loss is exacerbated in IL-10-deficient mice

and reversed by IL-10 gene transfer.Gene Therapy.2011.

[9] Chuen-Ming Shiha, Yao-Ling Lee, Hui-Ling Chiou,et al. The involvement of genetic polymorphism of IL-10

promoter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Lung Cancer.2005,50:291-297.

[10] Pietrzak A, Misiak-T?oczek A, Brzezińska-B?aszczyk E.Interleukin (IL)-10 inhibits RANTES-, tumour necrosis

factor (TNF)- and nerve growth factor (NGF)-induced mast cell migratory response but is not a mast cell chemoattractant.Immunology Letters.2009,123(1):46-51.

[11] Elena Ioana Braicu , Alexander Mustea , Mohammad R.Toliat, et al.Polymorphism of IL-1α, IL-1β and

IL-10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varian cancer: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study with 147 patients.Gynecologic Oncology.2007,104(3):680-685.

[12] 刘维藩,汪根树,谭小宇.胃癌患者血清IL-10浓度的变化及意义[J]. 医师进修杂志.2000,23(3):38-39.

[13] Siri H Opdal,Anette Opstad, ?shild Vege,et al.IL-10 gene polymorphisms are associated with infectious cause

of sudden infant death.Human Immunology.2003,64(12):1183-1189.

[14] 曾傻涛.IL-10在丙型肝炎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分册.2003,30(4): 221-223.

[15] Kevin R. Kasten,Jared T. Muenzer,Charles C. Caldwel. Neutrophils are significant producers of IL-10 during

sepsis.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10,393: 28-31.

[16] Emma H. Wilson, Ulrike Wille-Reece, Florence Dzierszinski ,et al.A critical role for IL-10 in limiting

inflammation during toxoplasmic encephalitis.Journal of Neuroimmunology.2005,165(1-2):63-74.

[17] Gu R, Shampang A, Reilly A, et al. IL-10 is pathogenic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xsackievirus B4-induced

chronic pancreatitis.Virology.2009,395(1):77-86.

[18] Ca?lar K, Kalkanc? A, Fidan I,et al. Investigation of interleukin-10,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and

interferon-gamma expression in experimental model of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Mikrobiyol Bul.2011,45(2):344-352.

[19] Ronit Cohen-Poradosu, Rachel M.McLoughlin, Jerry C.Lee,etal. Bacteroides fragilis-Stimulated Interleukin

10, Contains Expanding Disease.JID.2011,204:363-371.

[20] 陈飞虎,陈敏珠,李俊,等.rhIL-10对银屑病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国药理学通

报.2003,19(3):333-336.

[21] 王法臣,袁绍纪,吕学明,等.白细胞介素 10 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9,8(11):1187-1188.

[22] 张磊,翁志梁,叶松道,等.Ⅲ型前列腺炎前列腺液中IFN-γ、IL-10、IL-4水平变化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J]. 现代泌尿

外科杂志.2007,12(5):308-310.

[23] Shinichiro Kosaka, Hidekazu Tamauchi, Masazumi Terashima,et al.IL-10 controls Th2-type cytokine production

and eosinophil in?ltration in a mouse model of allergic airway in?ammation. Immunobiology.2011,216: 811–820.

[24] Fonseca-Camarillo G, Furuzawa-Carballeda J, Martínez-Benítez B,et al.Intelukin-10 expression with

immunorreglatory function in the mucosa of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Rev Gastroenterol Mex.

2011,76(2):113-119.

[25] 熊德栋,李敏.白细胞介素10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刊.2008,35(14):75-77.

[26] 唐春华.IL-10及其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26(6): 699-701.

[27] 毛佳,马雪梅,张栋.供肝转染IL-10对大鼠肝脏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5,4(2):65-68.

[28] 陈丽红. IL-10和TGFβ1基因共修饰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 福建医科大学.20080301.

[29] 陈远林.肾移植亚临床排斥反应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及干预治疗对其影响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0501.

[30] 罗文芳.脑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移植后IL-2、IL-10的表达及中药干预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0501.

[31] 方航荣.hIL-10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80401.

白细胞介素7(综述)

7 摘要:白细胞介素种类繁多,功能多样,形成网络,复杂重叠。每种白细胞介素都有自已独特的功能,同时还可与其他细胞因子共同作用。目前对于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7(IL-7)的研究主要集中在T细胞生长中对于抗凋亡的功能上,如何维持体内T细胞增殖平衡的信号通路。最新研究表明IL-7作为一个调控子在T细胞维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细胞如何产生IL-7信号的生物应答通路,以及在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上为何会产生差异,对于这两者知道的并不清楚。除此之外,IL-7对于肿瘤免疫治疗、肺结核免疫治疗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7、T细胞、抗肿瘤免疫、肺结核免疫 白细胞介素是由白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介导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传递免疫信息的细胞因子统称。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最初是指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起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现在是指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已基本明确,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统一命名的细胞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已发现30多种白细胞介素,他们功能多样,形成网络,复杂重叠。 IL-7是众多白细胞介素中的一种,是由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其靶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对来自人或小鼠骨髓的B祖细胞、胸腺细胞及外周成熟的T细胞等均有促生长活性。IL-7能与干细胞生长因子协同能够刺激B前体发生有丝分裂,这一效应可被TGF所抑制;但对B祖细胞的生长没有明显作用;促进双阴性胸腺细胞的成熟,提供胚胎胸腺细胞发育过程中TCR基因重组的始动信号;但对成熟T细胞无明显作用;诱导胸腺细胞或外周血淋巴细胞产生LAK细胞活性,其效应细胞主要为CD8+亚群;但IL-7诱导的LAK细胞不具有NK 活性,IL-7能刺激髓样前体细胞和巨核细胞产生集落形成单位和血小板,使机体从环磷酰胺的免疫抑制作用中恢复过来;在较高浓度时,IL-7还能增强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诱导单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现已证明白细胞介素7和T细胞受体信号是体内T细胞增殖平衡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T细胞代谢的一个调控因子1。另一方面,在淋巴细胞减少的宿主中,T细胞再生主要通过胸腺合成和胸腺依赖的外周T细胞的体内增殖。临床上胸腺的生成被化疗、放疗、HIV感染、移植排斥反应等限制2,所以体内T细胞增殖与外周T细胞数量密切相关。但是,相比于CD8+T 细胞,CD4+T细胞平衡增殖效率却要低很多,而现有理论和模型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不能解释为什么此机制其只对CD8+T细胞有明显效果3。 1. IL-7与T细胞生长代谢 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中枢免疫器官,也是驯化和选择T细胞的场所。胸腺输出T 细胞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免疫系统整体功能4。胸腺微环境是不可替代的,不但提供胸腺细胞发育所需一系列细胞因子,胸腺细胞与胸腺基质细胞之间的接触也至关重要。 IL-7在胸腺的分化发育过程中是一种必需的细胞因子5。目前认为与IL-7促T细胞生长的两条主要途径为JAK/STAT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 目前JAK/STAT信号模型主要是针对以STA T5为信号分子构建的。IL-7首先与IL-7受体结合,触发细胞内与IL-7受体相关联的JAK活化,活化后的JAK能够磷酸化STAT细胞因子,使得STAT形成二聚体,然后进入细胞的细胞核发生作用,在细胞核调控一系列的细胞生存和生长因子,如BCL-XL,c-myc等。最终促进T细胞在体内的增殖6。

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介素-21研究进展 摘要: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1]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主要由活化的CD4+T 细胞分泌,与IL-2、IL-15、IL-4等细胞因子具有高度同源性。IL-21的受体广泛分布在脾、胸腺、淋巴结等器官和组织,可调控T细胞、B细胞增殖,增强自然杀伤(NK)细胞等的活性。并促进机体由先天性免疫向适应性免疫的转变。本文就IL-21及其受体的产生、分子结构、生物学作用及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1;生物学作用;疾病 白细胞介素-21(IL-21)是最近命名的Ⅰ型细胞因子,由活化的CD+4T细胞合成,包括133个氨基酸残基和4个螺旋结构[2],与IL-2、IL-15同为细胞因子受体γc家族的单链蛋白质[3]。IL-21通过特异性结合IL-21R介导多种生物学效应:IL-21对不同阶段的B、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均起作用,在特定的刺激物存在时,可促进B、T淋巴细胞和NK等细胞增殖。近年的研究证实,IL-21及其受体选择性地在淋巴组织特别是NK细胞、B淋巴细胞、T细胞、树状突细胞、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中表达[2],参与对多种免疫细胞的调节,尤其与NK细胞的功能调节密切相关,是NK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中起关键作用的因子。可见,IL-21有望成为临床一个重要的免疫治疗药物。 1IL-21的分子结构和基因 IL-21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4q26-q27,与IL-2、IL-15在同一染色体上,距IL-2基因大约180 kb,距IL-15则较远[4]。Asao等[5]报道IL-21cDNA共642个核苷酸,其中自42位至535位核苷酸为编码区,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注解组报道IL-21cDNA为617位核苷酸,去除了最后25个核苷酸。IL-21开放阅读码框编码162个氨基酸的多肽前体,在31位G1y处被酶切后形成131个氨基酸残基成熟的IL-21蛋白质。成熟的IL-21含有四螺旋族细胞因子结构域,该结构域与IL-2、IL-4、IL-15的四螺旋族细胞因子结构域有较高的同源性。IL-21与IL-15在相同的位置有两对相同的半胱氨酸,其中一对在IL-2、IL-4、GM-CSF中具有保守性,另一对则为IL-21与IL-15所特有,表明IL-21与IL-15是结构上最相近的细胞因子。并且机体在正常情况下,IL-21的表达量很少,在模拟T细胞活化的条件下可诱导IL-21的高水平表达。 2IL-21的生物学活性 2.1对T细胞的作用 IL-21能明显增强抗CD3mAb诱导的T细胞增殖,并增加CD8+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效应功能,但在不同T细胞亚群或在不同状态下IL-21的反应不一致,它可和IL-4、IL-6等一起诱导Th细胞向Th2应答分化,抑制Th1应答,调节Th1/Th2的比例,保持机体的免疫自稳平衡。IL-21可促使T细胞分泌IFN-γ;IL-21能通过STAT4途径来抑制天然T前体细胞IFN-γ的产生,抑制IFN-γ对前体T细胞向Th1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6]。Kasaian等[7]研究报道,IL-21可促进抗CD3抗体活化的胸腺细胞、成熟外周血T细胞的增殖,在无抗CD3抗体的刺激下,IL-21与IL-2、IL-15、IL-7协同作用可促使外周血T细胞增殖;IL-21能影响T细胞初次免疫应答及效应T细胞的功能,在再次免疫

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介素-1,简称白介素1 (IL-1),是一种细胞因子,属于白细胞介素的一种。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简称白介素,是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细胞介素-2主要由活化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产生的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是所有T细胞亚群的生长因子,并可促进活化B细胞增殖,故为调控免疫应答的重要因子,也参与抗体反应、造血和肿瘤监视。21世纪初人类开始的生命方舟计划对于白介素2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IL-2R:对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性疾病有诊断意义,可作为病情观察和药效监测的一项指标。 白细胞介素-4的生物作用,包括刺激活化B细胞和T细胞增殖、CD4+T细胞分化成II型辅助T细胞. 它也在调节体液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起关键作用。白细胞介素-4诱导B细胞抗体类别转换向IgE,上调第二型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的产生。 白细胞介素-6,简称白介素6 (IL-6),是一种细胞因子,属于白细胞介素的一种。它是由纤维母细胞、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上皮细胞、角质细胞、以及多种瘤细胞所产生。IL-1、TNF-a, PDGF、病毒感染、双链RNA及c AMP等,均可诱导正常细胞产生白介素6。白介素6能够刺激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增殖、分化并提高其功能。 白介素10是一种多细胞源、多功能的细胞因子,调节细胞的生长与分化,参与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是目前公认的炎症与免疫抑制因子。在肿瘤、感染、器官移植、造血系统及心血管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血液、消化、尤其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在1989年,Mosmannand及他们的同事描述了一种新的免疫介质,由Th2细胞克隆分泌,能够抑制Th1细胞克隆IL-2和IFNr的合成。早期被命名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CSIF),这种因子后来被命名为IL-10 白细胞介素-13是趋化因子家族的一种细胞因子,目前共发现了29个白细胞介素(现在可能为35个),分别命名为IL-1---IL29.功能复杂,成网络,复杂重叠。

人重组白细胞介素-8在大肠杆菌的表达、鉴定

人重组白细胞介素-8在大肠杆菌的表达、鉴定 【摘要】目的利用PCR技术扩增hIL-8 cDNA,将其连接于原核表达载体pKpL-3a(含PL启动子)中,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鉴定。方法PCR技术扩增hIL-8 cDNA获取目的基因,将该基因重组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KpL3a质粒中,重组DNA分子转化到Pop2136大肠杆菌中,利用其所产生的温度敏感性λ阻遏蛋白来调控外源基因表达,经ELISA反应检测其表达水平。结果带hIL-8基因的重组pKpL3a质粒成功转化到Pop2136大肠杆菌中,经诱导,表达了IL-8并经ELISA反应检测了其表达水平。结论:hIL-8成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关键词】hIL-8 PCR 重组基因表达 正文 趋化因子(Chemokine)是一组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能吸引免疫细胞到免疫应答局部,参与免疫调节和免疫病理反应。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属于趋化因子家族成员,其分子中含有Cys-X-Cys的三联氨基酸序列,因而属于CXC趋化因子亚家族(α家族)。IL-8的重要生物学功能是对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T细胞具有区划作用,并可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在炎症反应中是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另外,IL-8还具有促进造血细胞增殖及新生血管生成作用,在伤口愈合和肿瘤生长及转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天然来源的IL-8含量极低,难以大批量制备,因而只能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表达和生产。其基本过程是:获取目的基因;表达载体的选择和构建;目的基因与表达载体的拼接;重组DNA分子转化到大肠杆菌;使其复制转录并合成重组的免疫分子。利用重组技术, 可使大肠杆菌成为生产IL-8的生物工厂。这种生物工厂一旦建造成功, 只要供给大肠杆菌适当的生长条件, 就可提供取之不尽的IL-8。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 1.1.1 菌株与载体 Pop2136大肠杆菌和含pKpL-3a质粒的大肠杆菌由本实验室提供。 1.1.2 工具酶与试剂 TaqDNA聚合酶及其buffer购于北联生物医学工程公司。dNTPmix购于Takara 公司。Klenow酶购于北联生物医学工程公司。内切酶StyⅠ、XbaⅠ购于Takara公司。T4 DNA连接酶及其buffer购于Takara公司。 1.1.3 PCR引物的设计、合成 上游5ˊ引物:agt gct aaa gaa ctt aga tgt; 下游3ˊ引物:ccg tct aga tta tga att ata agc cct ct(内含XbaⅠ酶切位点和TAA终止密码)由Takara公司合成。

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在人体内一起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体内的白细胞数量减少,人的免疫功能就会下降,这时人就会经不住外界病毒因素的侵犯,从而得各种各样的疾病。白细胞介素是细胞的一种因子,他们在白细胞工作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白细胞介素究竟是什么? 白细胞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 胞因子。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最初指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起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现指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已基本明确,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统一命名的细胞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缩写为IL,功能关系免疫反应的表达和调节,这种调节有来源于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等的许多因

子参与。来源于淋巴细胞的有淋巴细胞活素,来源于巨噬细胞的总称为monokine,其中的各个因子的生物活性各有不同(例如巨噬细胞活化,促进T细胞繁殖等),因子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多 不清楚。 1979年这方面的研究团体提出了在淋巴细胞活素及巨噬细 胞因子(monoki-ne)中,已作为一种分子提纯并弄清了性质的称 为白细胞间杀菌素。最初测定的为 IL1和IL2。IL1属于monokine,以前曾以淋巴细胞活化因子(lymphocyte activating factor) 命名。细胞促进蛋白质(mitogenic protein)以及B细胞活化因 子(B cell-activating factor)等七种名称称之。而IL2属于淋巴细胞活素,以前曾以胸腺细胞刺激因子(thymocyte stimulating factor)、T细胞生长因子(T cell growth factor)等六种名称称之。 在对免疫应答的研究过程中,在丝裂原刺激的细胞培养上清中发现了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研究者各以自己测得的活性进行命名,十几年报道了近百种因子。后来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以往许多以生物活性命名的因子实际上是具

白细胞介素的制备及鉴定

白细胞介素的制备及鉴定 白细胞介素(IL)是指由白细胞或其他体细胞产生的能在白细胞间起调节和介导作用的因子。作为在免疫活性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介质和强有力的蛋白性调节因子,可以调节免疫反应、炎性反应、组织修复、组织移植反应和造血。白细胞介素已发现有多种,本实验以白细胞介素-2(IL-2)为例介绍IL的制备及鉴定方法。 一、目的要求 了解白细胞介素的概念、种类及其作用;掌握常用白细胞介素的制备及鉴定方法。二、实验原理 人或动物的脾细胞、淋巴细胞,在丝裂原刺激下诱生的天然白介素-2,主要存在于细胞的上清中。此为粗制天然白介素-2,然后通过硫酸铵沉淀、吸附等步骤进行纯化,并根据相关性质进行鉴定。 三、实验材料 RPMI1640培养基,丝裂原PHA,硫酸铵,吸附剂G2,细胞培养皿,细胞培养箱,离心机,清洁级小鼠。 四、实验方法 摘取小鼠的脾、四肢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等组织,制成单个细胞悬液,用RPMI1640配成1.5×106个/ml细胞浓度,在PHA刺激下,37℃,5%CO2培养48h后离心取上清,用CTL细胞系检测其生物活性,即是粗制的天然白介素-2. 纯化步骤:在500ml收集的上清中缓慢加入固体硫酸铵,边加边搅拌,使其饱和度达45%,4℃搅拌过夜,9000r/m离心30min去沉淀。上清再加硫酸铵使其饱和度达80%,4℃搅拌过夜,9000r/m离心30min,取沉淀用PBS溶解,透析后用吸附剂G2 (30mg/ml)37℃搅拌吸附30min,离心、洗脱即得纯化的IL-2。 五、结果判定 (1)将获得的IL-2用Folin酚法测定蛋白含量。 (2)活性检定:采用CTL细胞株的渗入法进行活性鉴定,比活性必须在1×106U/mg 以上。 (3)纯度鉴定:用SDS-PAGE检测,银染法染色,在15ku出呈单一条带,然后经扫

白细胞介素简介

白细胞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缩写为IL。关于免疫反应的表达和调节,有来源于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等许多因子参与。来源于淋巴细胞的有淋巴细胞活素,来源于巨噬细胞的总称为monokine,其中的各个因子的生物活性各有不同(例如巨噬细胞活化,促进T细胞繁殖等),因子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多不清楚。1979年这方面的研究团体提出了在淋巴细胞活素及巨噬细胞因子(monoki-ne)中,已作为一种分子提纯并弄清了性质的称为白细胞间[杀菌]素。最初测定的为IL1和IL2。IL1属于monokine,以前曾以淋巴细胞活化因子(lymphocyte activating factor)命名。细胞促进蛋白质(mitogenic protein)以及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activating factor)等七种名称称之。而IL2属于淋巴细胞活素,以前曾以胸腺细胞刺激因子(thymocyte stimulating factor)、T 细胞生长因子(T cell growth factor)等六种名称称之。 现在是指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已基本明确,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统一命名的细胞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2主要分类编辑 目前发现了29个白细胞介素(后为35个),分别命名为IL-1---IL29.功能复杂,成网络,复杂重叠。 IL-1 (又称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1. 细胞来源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白细胞介素 2. 存在形式IL-1α和IL-1β。 3. 主要生物学功能 (1)局部低浓度--免疫调节:协同刺激APC和T细胞活化,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 (2)大量产生--内分泌效应:诱导肝脏急性期蛋白合成;引起发热和恶病质。 IL-2 (又称T细胞生长因子,TCGF) 1. 细胞来源主要由T细胞产生。 2. 作用方式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发挥效应。 3. 主要生物学功能 (1)活化T细胞,促进细胞因子产生; (2)刺激NK细胞增殖,增强NK杀伤活性及产生细胞因子,诱导LAK细胞产生; (3)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 (4)激活巨噬细胞。 IL-4 1. 细胞来源主要由Th2细胞、肥大细胞及嗜碱性 粒细胞产生。 2. 主要功能 (1)促B细胞增殖、分化; (2)诱导IgG1 和IgE产生; (3)促进Th0细胞向Th2细胞分化; (4)抑制Th1细胞活化及分泌细胞因子;

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

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4外源DNA残留量的检测 摘要目的检测本实验室生产制备的重组人白介素—4原液中外源DNA的残留量方法提取大肠杆菌基因组DNA,经过酶切变性处理后,加入地高辛标记探针,再用探针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包括DNA纯度及浓度检测、基因组DNA酶切效率的检测、探针标记效率的检测、杂交的免疫检测,显示五个结果均正常。结论供试品(注射用人重组白介素—4原液)中外源DNA的含量小于0.1ng/μL,本批次产品合格。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4 外源DNA残留 DIG探针标记

Detection of exogenous residues DNA from Injective Recombinant Human IL-4 Abstract Objective Detect the exogenous DNA in human recombinant interleukin - 4 concentrate residues which produced by our own lab. Method Extract E. coil’s genome DNA, deal with the enzyme denaturation, add tags digoxin probe, probe hybridization experiments. Test results including five: DNA purity and concentration, genomic DNA enzyme efficiency of detection, probe detection, the efficiency of hybridization of immune detection, experiment shows five results were normal. Conclusion The test shows that the samples (concentrate) employing recombinant interleukin - 4 injection of exogenous DNA content is less than 0.1 ng/mu L, so this batch product is qualified. Keyword Interleukin-4 the exogenous residues DNA DIG labeled probe

白细胞介素-6和PCT的临床意义

降钙素原 英文全称:procalcitonin 英文缩写:PCT PCT是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约为13KD的蛋白质,为降钙素(calcitonin)的前体。在正常情况下,PCT由甲状腺C细胞产生,在血液中的半衰期为25~30小时。当严重感染并有全身表现时,PCT水平明显升高,这时大部分由甲状腺以外的组织产生。许多学者已经报道过PCT是早期诊断新生儿脓毒败血症的一个重要标志物。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高达100%。PCT在较轻感染不受影响,但在系统性细菌感染和败血症后开始升高。目前PCT被作为一个有早期诊断价值的,可反映全身感染程度,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PCT是一种蛋白质,当严重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它在血浆中的水平升高。自身免疫、过敏和病毒感染时PCT 不会升高。局部有限的细菌感染、轻微的感染和慢性炎症不会导致其升高。细菌内毒素在诱导过程中担任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PCT反映了全身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影响PCT水平的因素包括被感染器官的大小和类型、细菌的种类、炎症的程度和免疫反应的状况。另外,PCT只是在少数患者的大型外科术后1~4d可以测到。 PCT水平的升高出现在严重休克、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紊乱综合征(MODS),即使没有细菌感染或细菌性病灶。但是,在这些病例中PCT水平通常低于那些有细菌性病灶的患者。从肠道释放细胞因子或细菌移位可能引起诱导。 PCT升高 PCT降低或稍微升高: 细菌性感染伴随系统性炎症反应,例如:腹膜炎、软组织感染病毒感染,例如:乙肝,HIV,CMV 脓毒症,MODS 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慢性炎症 全身性真菌感染过敏反应(类型I~IV) 寄生虫感染(痢疾)局部局限性细菌感染、溃疡、浅表微生物移植发展 细菌引起的ARDS 中毒引起的ARDS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白介素分类及功能简介

白介素分类及功能简介 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是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淋巴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是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介素2(IL-2)分子量为1.5万的糖蛋白,对T细胞激活及生长有作用。IL-2主要由CD4+和CD8+T细胞产生,IL-2主要以自分泌或旁分泌 方式发挥效应。不同种属间,IL-2沿种系谱向上有约束性,向下无

约束性。IL-2是参与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因子,并参与抗肿瘤效应和移植排斥反应。 白介素 - 分类及功能 白介素与免疫治疗的关系 IL-1 巨噬细胞(macrophages)少量时引起急性期反应(acute p hase reaction),大量时引起发烧。 IL-2 辅助型T细胞(TH1-cells)刺激生长和分化的T细胞反应。可以用在免疫疗法治疗癌症或打压作移植的病人。 IL-3 T细胞(T cells)刺激骨髓(bone marrow)干细胞(st em cells) IL-4 辅助型T细胞(TH2-cells), just activated naive C D4+ cell, memory CD4+ cells 参与扩散的B细胞和发展的T

人白细胞介素23(IL-23)说明书

人白细胞介素23(IL-23)酶联免疫分析(ELISA) 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本试剂仅供研究使用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人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白细胞介素23(IL-23)的含量。 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人白细胞介素23(IL-23)水平。用纯化的人白细胞介素23(IL-23)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白细胞介素23(IL-23),再与HRP标记的白细胞介素23(IL-23)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白细胞介素23(IL-23)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人白细胞介素23(IL-23)浓度。 试剂盒组成: 试剂盒组成48孔配置96孔配置保存说明书1份1份 封板膜2片(48)2片(96) 密封袋1个1个 酶标包被板1×481×962-8℃保存 标准品:450ng/L0.5ml×1瓶0.5ml×1瓶2-8℃保存标准品稀释液 1.5ml×1瓶 1.5ml×1瓶2-8℃保存酶标试剂3ml×1瓶6ml×1瓶2-8℃保存样品稀释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显色剂A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显色剂B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终止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浓缩洗涤液(20ml×20倍)×1瓶(20ml×30倍)×1瓶2-8℃保存 样本处理及要求: 1.血清:室温血液自然凝固10-20分钟,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 清,保存过程中如出现沉淀,应再次离心。 2.血浆:应根据标本的要求选择EDTA或柠檬酸钠作为抗凝剂,混合10-20分钟后,离心 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有沉淀形成,应该再次离心。 3.尿液:用无菌管收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 中如有沉淀形成,应再次离心。胸腹水、脑脊液参照实行。 4.细胞培养上清:检测分泌性的成份时,用无菌管收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 分)。仔细收集上清。检测细胞内的成份时,用PBS(PH7.2-7.4)稀释细胞悬液,细胞浓度达到100万/ml左右。通过反复冻融,以使细胞破坏并放出细胞内成份。离心20分

白介素分类及功能简介.doc

白介素分类及效用简介 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是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淋巴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配合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效用。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介素- 简介 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是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配合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效用。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介素- 特点 白介素2(IL-2)分子量为1.5万的糖蛋白,对T细胞激活及生长有作用。IL-2主要由CD4+和CD8+T细胞产生,IL-2主要以自分泌或旁分泌 方式发挥效应。不同种属间,IL-2沿种系谱向上有约束性,向下无约束性。IL-2是参与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因子,并参与抗肿瘤效应和移植排斥反应。 白介素- 分类及效用 白介素与免疫治疗的关系 IL-1 巨噬细胞(macrophages)少量时引起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action),大量时引起发烧。 IL-2 辅助型T细胞(TH1-cells)刺激生长和分化的T细胞反应。可以用在免疫疗法治疗癌症或打压作移植的病人。 IL-3 T细胞(T cells)刺激骨髓(bone marrow)干细胞(stem cells) IL-4 辅助型T细胞(TH2-cells), just activated naive CD4+ cell, memory CD4+ cells 参与扩散的B细胞和发展的T细胞和肥大细胞. Important role in allergic response (IgE) IL-5 辅助型T细胞(TH2-cells)角色分化的B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生成,和 IgA 生成 IL-6 巨噬细胞(macrophages), 辅助型T细胞(TH2-cells)引起急性期反应 IL-7 基质细胞(stromal cells)中的红色骨髓、胸腺(thymus)渉及 B, T, 和 NK细胞的生存,发展和动态平衡 IL-8 巨噬细胞,上皮细胞(epithelial cells),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中性粒细胞趋化(Neutrophil chemotaxis) IL-9 T细胞,具体的CD4 +辅助细胞(CD4+ helper cells)刺激肥大细胞(mast cells) IL-10 monocytes、辅助型T细胞(TH2-cells)、肥大细胞(mast cells)抑制的辅助型T细胞(Th1)因子产生(inhibits Th1 cytokine production) IL-11 骨髓基质(bone marrow stroma)急性期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产生 IL-12 巨噬细胞(macrophages)刺激 NK cell, Th1 cells induction. May suppress food allergies IL-13 辅助型T细胞(TH2-cells)刺激生长和分化的 B-Cells (IgE), 抑制 TH1-cells 并生成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因子(macrophage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L-14 T细胞和某些恶性B细胞控制生长和增殖的B细胞 IL-15 引起生成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 IL-16 各种不同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一些上皮细胞) chemoattracts 免疫细胞表达细胞表面的CD4受体(cell surface molecule CD4) IL-17 - 引起生成炎性细胞因子(inflammatory cytokines) IL-18 巨噬细胞诱使生产的干扰素-γ(IFNγ) IL-19 - IL-20 - 调节增殖和分化的表皮细胞(keratinocytes)

白细胞介素-6和PCT的临床意义知识讲解

白细胞介素-6和P C T 的临床意义

降钙素原 英文全称:procalcitonin 英文缩写:PCT PCT是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约为13KD的蛋白质,为降钙素(calcitonin)的前体。在正常情况下,PCT由甲状腺C细胞产生,在血液中的半衰期为25~30小时。当严重感染并有全身表现时,PCT水平明显升高,这时大部分由甲状腺以外的组织产生。许多学者已经报道过PCT是早期诊断新生儿脓毒败血症的一个重要标志物。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高达100%。PCT在较轻感染不受影响,但在系统性细菌感染和败血症后开始升高。目前PCT被作为一个有早期诊断价值的,可反映全身感染程度,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PCT是一种蛋白质,当严重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它在血浆中的水平升高。自身免疫、过敏和病毒感染时PCT不会升高。局部有限的细菌感染、轻微的感染和慢性炎症不会导致其升高。细菌内毒素在诱导过程中担任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PCT反映了全身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影响PCT水平的因素包括被感染器官的大小和类型、细菌的种类、炎症的程度和免疫反应的状况。另外,PCT只是在少数患者的大型外科术后1~4d可以测到。 PCT水平的升高出现在严重休克、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紊乱综合征(MODS),即使没有细菌感染或细菌性病灶。但是,在这些病例中PCT水平通常低于那些有细菌性病灶的患者。从肠道释放细胞因子或细菌移位可能引起诱导。

PCT升高 PCT降低或稍微升高: 细菌性感染伴随系统性炎症反应,例如:腹膜炎、软组织感染病毒感染,例如:乙肝,HIV,CMV 脓毒症,MODS 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慢性炎症 全身性真菌感染过敏反应(类型I~IV) 寄生虫感染(痢疾)局部局限性细菌感染、溃疡、浅表微生物移植发展 细菌引起的ARDS 中毒引起的ARDS 胆管引起的胰腺炎中毒性胰腺炎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白细胞介素-6(IL-6) IL-6 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由 212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功能糖蛋白。在感染和炎症时,上皮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 IL-6 和 IL-8,是局部和系统免疫反应的重要因子。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体内的细菌感染产生炎症,刺激机体的 T、B 细胞,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分泌大量的 IL-6。大量的 IL-6 作用于肝脏,合成超敏 CRP。IL-6 通过促进巨噬细胞表达细胞黏附分子、组织因子,诱导肝细胞合成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使超敏CRP浓度提高。但国外资料表

白细胞介素的定义及分类

白细胞介素的定义及分类一、白细胞介素的定义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现在是指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已基本明确,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统一命名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细胞介素的生理学特点 1、产生细胞与作用细胞多样 有些白介素可由 2 种以上免疫细胞产生;一种白介素可对多种细胞发挥作用。 2、合成分泌快,大多为近距离发挥作用,降解快。 3、分子质量小,生物学作用强 白介素多为小分子糖蛋白,体内含量极微,但发挥作用很显著。 白细胞介素命名及分类 名称的由来 关于免疫反应的表达和调节,有来源于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等许多因子参与,其生物活性各有不同(例如巨噬细胞活化,促进T 细胞繁殖等)。在研究这些因子的过程中,研究者各以自己测得的活性进行

命名,十几年报道了近百种因子。后来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以往许多以生物活性命名的因子实际上是具有多效性的同一物质。为了避免命名的混乱,1979 年第二届国际淋巴因子专题会将免疫应答过程中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统一命名为白细胞介素(),在名称后加阿拉伯数字编号以示区别,例如1、2…,新确定的因子依次命名。 二、分类 白细胞介素是非常重要的细胞因子家族,目前发现了35 种白细胞介素,分别命名为1—35。其功能复杂,成网络,复杂重叠。 几类白细胞介素简介 人白细胞介素1 p ( 1 B ) 人1 p为1家族的成员之一,1家族包括1a、1 p、1、18 及1F5至F10。所有家族成员都具有12p链,p三叶草构像。1 a和1 p为不同基因的产物,虽其氨基酸序列只有大约25%勺同一性,但它们识别相同的细胞表面受体。多种细胞在应答刺激如炎性因子、感染或微生物内毒素等时,产生这两种蛋白质。这些细胞因子可以增强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从而使白血细胞迁移至感染位点,重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心导致体温升高,表现为发热症状。因此 1 亦被称为体内致热原。 1 在调控血细胞生成方面 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物药物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2(别名:T细胞生长因子,TCGF;IL2) 刘璇璇制药1403 1160214309 一、简单介绍 白细胞介素-2是趋化因子家族的一种细胞因子。它是由多细胞来源(主要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具有多向性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促进淋巴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对机体的免疫应答和抗病毒感染等有重要作用,能刺激已被特异性抗原或致丝裂因数启动的T细胞增殖;能活化T细胞,促进细胞因子产生;刺激NK细胞增殖,增强NK杀伤活性及产生细胞因子,诱导LAK细胞产生;促进B 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激活巨噬细胞。可用于临床研究和肿瘤治疗。 类型:糖蛋白;来源:主要由T细胞产生;作用方式: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发挥效应;名词领域:免疫学 它的一般性质为:1.IL-2的产生细胞IL-2主要由T细胞(特别是CD4+T细胞)有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合成;B细胞、NK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亦能产生IL-2。 2.IL-2分子IL-2分子量为15KD,是含有113个氨基酸残基的糖蛋白,在人类由第4号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编码。IL-2具有一定的种属特异性,人类细胞只对灵长类来源的IL-2起反应,而几乎所有种属动物的细胞均对人的IL-2敏感。3.IL-2受体(IL-2R)IL-2的靶细胞包括T细胞、NK细胞、B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等。这些细胞表面均可表达IL-2R。IL-2R包含3条多肽链:1条为α链,分子量55KD;1条为β链,分子量75KD;另1条为γ链,分子量64KD。α链的胞内区较短,不能向细胞内传递信号,而β链和γ链的胞内区较长,具有传递信号的能力。3种肽链单独与IL-2结合亲和力较低,只有同时表达才能产生高度亲和力。 二、生产工艺 材料和方法 1.制备粗制IL2无菌采血,肝素抗凝,用RPMI1640按1∶1将血液稀释,然后重层于菲可液面上,以1500r/min离心30min,取白细胞层,用RPMI1640洗2次,按1~3×10细胞/ml浓度加入10%胎牛血清RPMI1640,注入一装有磁棒的大瓶中,置37℃搅拌培养4天,取出,分装于50ml离心管中,1500r/min离心20min,弃上清液,将细胞悬浮于1%胎牛血清RPMI1640培养液中,使细胞浓度为106细胞/ml。同时加入纯质PHA1~2μg/ml以及多种B淋巴母细胞株,使其浓度为106细胞/ml,37℃搅拌培养18~24h后,取出以1500r/min离心30min,取上清,用045μg滤膜过滤除菌,滤液即为粗制IL2。 制备精品IL-2 1、硫酸铵沉淀与真空浓缩透析:在4℃下将硫酸铵粉末按50%饱和量加入上述粗制IL2中,搅拌2h,12000g离心30min,取上清液,再加入80%饱和硫酸铵,4℃过夜,次日以12000g离心30min,弃上清液,将沉淀溶于01%PEG6000的1∶2PBS溶液(pH值73)中,置真空负压浓缩透析器中透析浓缩至所需容量。 2、SephadexG100凝胶过滤:用2×180cm的过滤柱及PBS(同上),以80ml/h

人白细胞介素17(IL-17)说明书

人白细胞介素17(IL-17)酶联免疫分析(ELISA) 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本试剂仅供研究使用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人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的含量。 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人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用纯化的人白细胞介素-17(IL-17)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白细胞介素-17,再与HRP标记的羊抗人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白细胞介素-17(IL-17)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人白细胞介素-17(IL-17)含量。 试剂盒组成: 样本处理及要求: 1. 血清:室温血液自然凝固10-20分钟,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 清,保存过程中如出现沉淀,应再次离心。 2. 血浆:应根据标本的要求选择EDTA或柠檬酸钠作为抗凝剂,混合10-20分钟后,离心 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有沉淀形成,应该再次离心。 3. 尿液:用无菌管收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 中如有沉淀形成,应再次离心。胸腹水、脑脊液参照实行。 4. 细胞培养上清:检测分泌性的成份时,用无菌管收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 分)。仔细收集上清。检测细胞内的成份时,用PBS(PH7.2-7.4)稀释细胞悬液,细胞

白细胞介素的发现技术路线

举例说明发现新白细胞介素的技术路线。 以往白细胞介素的发现多是通过传统生物学策略,即生物活性→蛋白质→基因,这样的路线;在当代,尤其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各实验室多采用反向生物学的策略发现新的白细胞介素,即基因→蛋白质→生物学活性,这样的路线。 现以CCDC134这一新发现的可能成为编码新白细胞介素的基因为例,简单叙述其发现的技术路线: ⑴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发现新的未知功能的基因,具体有一下几个步骤: ①白细胞介素分子序列同源性分析和基因Cluster分析; ②差异显示技术克隆细胞因子,如SSH技术等 ③Blast检索及EST分析和拼接 ⑵检测基因存在的真实性(从mRNA及蛋白质水平检测),运用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该基因在各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证明其确实存在: Northern blot检测CCDC134在正常睾丸高表达,而正常心、肺和胎盘组织低表达或无表达,RT-PCR结果显示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表达有一定差异,在肿瘤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各种细胞系中广泛表达。尤其在外周血淋巴细胞NS128高表达,CD8+T细胞活化后NS128表达上调,而B细胞CD19活化后下调。组织芯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CDC134在多种正常组织、肿瘤组织中都有表达,以上结果提示CCDC134是一个表达较为广泛的基因。 ⑶证实其表达产物为分泌蛋白:证明其氨基酸序列N端信号肽的存在并证明其确实起作用(可用去除信号肽的截短体实验证明),还可用BFA封闭实验,证明其是否为经典的分泌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CCDC134具有一个coiled-coil区域,其N端有一段23个氨基酸编码的信号肽。经N端测序证实此蛋白是从N 端第23位AA进行切割,且分泌至上清蛋白具有糖基化修饰。同时通过去除信号肽的截短体实验和N端测序鉴定CCDC134为一个分泌蛋白。 ⑷对其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可利用高通量的免疫细胞筛选模型等方法进行功能筛选(包括gain of function and loss of function的研究。 利用真核表达质粒转染进行高通量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筛选技术,发现CCDC134过表达可以在HEK293 细胞中明显抑制乙酸肉豆蔻佛波醇(PMA)和离子霉素刺激Elk1通路,并且能影响ERK和JNK/SAPK 信号通路,即抑制MEK1/2、ERK1/2、Elk1和JNK的磷酸化水平,但并不影响p38 MAPK的磷酸化水平,对细胞周期也有一定的影响。 进而,设计并化学合成 3 对针对CCDC134基因的siRNA,经RT-PCR检验获得了一对抑制效果很好的siCCDC134。使用siCCDC134转染HEK293T和HeLa细胞封闭内源性CCDC134,再加入PMA 和离子霉素刺激,结果显示封闭内源性CCDC134能活化Elk1通路,并且能活化MEK1/2、ERK1/2、Elk1和JNK的磷酸化水平,但并不影响p38 MAPK 的磷酸化水平。 ⑸基因表达产物的亚细胞定位: 如为核蛋白可用去除NLS(核定位信号),看是否影响其功能来证明。 ⑹基因表达产物与其他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可用GST pull-down、免疫共沉淀、ChIP-Seq等技术。 ⑺证明其与免疫反应、炎症等相关的作用。 ⑻进一步研究其发挥相关作用的机制,以便找出与哪类白细胞介素相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