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民俗
民俗

摘要: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逐步创造了独具魅力的服饰文化,其独树一帜的特点对我国现代服饰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满族服饰,特点,发展,文化

满族是公元前16世纪初开始形成的一个民族,它的名称是在明代末年才出现的。我国的少数民族有55个之多,但是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却仅有三个,其中就包括满族。虽然满族人民数量庞大,但是由于其人口在全国分布的十分广泛,所以致使满族的传统文化消失的也很快。服饰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满族及其先世的民族服饰文化元素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满族的服饰既继承了历史上汉族人民衣着的长处,又保留了其独有的民族特色,呈现出来的是民族服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特点。目前,中式服装不但在我国国内流行,并且,在全世界也受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士欢迎,对中国近代的服装设计影响巨大,其雅俗共赏的表现形式再加上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元素逐渐的受到了服装设计师们的青睐。可以说,这是满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和世界服饰文化的一大贡献。满族服饰比较有传统特色,主要分四部分:帽饰、服饰、鞋饰、佩饰,在此基础之上每一种又细分出很多种类来。其中最为世人所接受、对现代服饰影响最大的要属服饰里的旗袍、坎肩,以及鞋饰里的旗鞋了。

一、满族服饰的分类

满族服饰以其独特、浓郁的民族文化特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服饰。在满族服饰之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特点,男女老少在着装上都有与之相匹配的专门服饰;此外,从头到脚,智慧的满族人也做出了各式各样的服饰供人佩戴。穿上满族服饰,便总会给人带来一种挺拔向上的视觉冲击力。下面介绍几种独特的满族服饰文化。

1.旗袍

旗袍是满族特有的一种服饰,在满语中称为“布介”,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有扣绊,窄袖。这种衣服样式适合满族骑射狩猎的生活习俗。男性旗袍的裁剪简单,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女性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男旗袍已渐弃不用,女旗袍也不断演变,旗袍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能很好表现妇女的

身段和曲线。

2.鞋

满族鞋样式较多,旗式坤鞋就分数种。有平底鞋、马蹄底鞋、花盆底鞋等。平底鞋:前端着地处稍削,便于行走,鞋面为布、缎,彩绣花卉图案;马蹄底鞋:妇女高底鞋,鞋底中部以木为之,前平后圆,上细下宽,因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而得名;花盆底鞋:妇女高底鞋,鞋底中部以木为之,上敞下敛,成倒梯形似花盆。“马蹄鞋”“花盆鞋”亦称旗鞋。妇女盛饰时多穿用,走起路来袅袅婷婷,轻盈娴雅。男式鞋子有“多脸鞋”及“千层底鞋”。多脸鞋:用布或缎子制成,以双道皮条缝于鞋脸之上,鞋尖突出于鞋底之外,侧面形似小船;千层底鞋:满族男女家居穿着,将布头或旧布裱成袼褙,多层合在一起,以麻线纳鞋底,因层多而得名。这种鞋不仅轻便自如,吸汗弹力强,还可以养治脚病。

3.发式

清代满族成年男子把前颅头发全部剃去,只留颅顶后头发,编结成辫,垂于脑后,主要是便于山林中骑射。满族人认为发辫是真魂栖息之所,视为生命之本,在战场上阵亡的八旗将士,必将发辫带回故里,隆重埋葬,称“捎小辫”。满族人的发式是继承了金代女真人之习俗。男子发式是“半剃半留式”,这与满族先民女真人的“辫发垂肩,留脑后发”有一定承袭关系。满族妇女“辫发盘髻”的习俗,也是来自女真遗风。满族妇女在成年前,只梳一根单辫垂于脑后,辫梢上缠一红头绳,前额剪成“刘海”,并常以金银、珠宝制成别致珠坠角,系于辫梢上,随辫摆动,以示美观。满族已婚妇女必须绾发盘髻,中间横插一根银制的扁方,称“高粱头”。其中最典型的是梳“两把头”,将头发束在头顶,编成“燕尾式”,长头发在后脖颈上,并戴上扇型发冠,这种发型称“旗头”“京头”。

4、帽子

满族入关以前,为了御寒,男女老少有戴帽子的习惯,满族人喜欢戴缨帽,便于驰骋山林,盘弓射箭,这种缨帽具有寒暖异制的特点,冬天戴皮帽,春秋戴暖帽,有檐、毡帽耳上缝有各种皮毛做的耳扇,以御风寒。夏天戴草编凉帽,也叫草帽,无檐。在入关以后,此俗也未改变,寒暖也有异制。同时帽子的种类有了明显增加,针对官帽的变化方面来看,出现了一种既能区分官员品级又能起装饰作用的帽饰———官顶,即顶戴花翎。顶戴,俗称“顶子”,是指那些大小官员,即凡有官爵者,所戴官顶上镶嵌的各色宝石而言的。而花翎,则是附戴在冠上的一种“羽饰”。按规定,不是凡有顶子的官员,都能戴花翎。因为花翎并不完全标志品级,它有些荣宠的意思。顶戴花翎,在当时虽为官阶的象征,代表着等级的差别,但也是一种时髦和装饰,官顶用不同颜色的宝石及金属镶嵌而成,很有吸引力,这就增加了满服的审美价值。由此可见,满族入关以后的服饰开始着重于审美化。

5、马褂

马褂,是由于经常在马上穿用而得名,它始于明朝这个时期,为对襟式,限制较严,只有骑士才能穿着,在清朝开始流行起来,所以它是一种很有满族特色的外褂。满族是骑射民族,常年生活在马背上,穿马褂对他们极为合适,这对入关前的满族更是极为重要的,满族生活的地区寒冷,并且常年以狩猎为生,而这种马褂较外褂的身、袖短,长仅及于脐部,为了活动方便,大多在下摆开衩,并且有单有夹,冬季可以做皮、棉、套在长袍之外,既不妨碍骑射,又可以御寒。也由于这种优势,所以在满族入关之初直到顺治、康熙两朝,因为马褂马褂最初是在骑射时穿的,所以也还只限于八旗士兵穿用,但到了康熙以后,骑射之风已渐渐衰落下去,但是这种标榜骑射的马褂却走上了一个发展的趋势。一些八旗的纨绔子弟为了装点门面,表示武勇,按照各自的条件,做成各种面料的单、夹、皮、棉、四季都穿,结果穿的人也越来越多,至雍正以后,在一般的士庶人也都穿开了。在以后,由于清帝提倡了骑射,经常以马褂赏赐臣下,使其竟成为一种礼服,皇帝赏赐黄马褂也成为极高的荣誉。

二、满族服饰文化的特色

服饰作为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民族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等有着密不可分的练习,并呈现出了浓郁的民族风俗习惯、民族特点和性格等,这也是满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生活积淀的体现。首先,满族的服饰文化有着鲜明的历史特点。满族服饰承袭了女真族的服装、发式习俗,女真族的男子是剃发编辫,满族男子亦是辫发垂肩。女真族因为生活在较为寒冷的地区,且善骑射、好渔猎,因此常常将狩猎到的动物皮毛作为主要的衣服面料,而满族也继承了这一着装习

惯,比较喜欢皮衣,只是满族有着自己的习俗,禁用狗皮。其次,满族服饰有着非常突出的地方性特点。因为满族生活在比较寒冷的地区,因此,本族人民不论男女老少,出门时都有戴帽的习惯,这与汉族男子“二十始冠”及束发绾髻,扎系布帻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此外,满族人的一年四季都带帽子,并且有“寒暖异制”的区别,即冬天的时候戴皮帽,夏天戴凉帽,且帽子上会有“红缨”做点缀,凸显其装饰性,而春秋季节戴暖帽。满族人所穿的鞋子就更具有地方特点了,比如人们冬天穿靰鞡鞋,只有东北才有这种原材料。当初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时期,努尔哈赤就是“足蹬鹿皮靰鞡”再次,满族服饰具有便于骑射狩猎的特点。对于一个以骑射狩猎为主的民族来说,利落、简便的装束是其主要特点,这样可以有助于人们在马上驰骋,轻装上阵,猎取食物。例如,满族男人的裤子下幅有前后左右四处开衩,明显是为骑马方便。还有满族袍子上的“箭油”,就是接在袍子袖口的一个长约半尺的半圆形袖头,因其形似“马蹄”而被称为“马蹄袖”,马蹄袖的形成来源于长期的狩猎生活。再如,满族男人所穿的长袍一般腰间有束带,既可以抵御寒风直接灌入又可以将干粮和其它的生活用品放入怀中,给出门行猎带来便利。袍子四面开叉到膝盖,这可以防止骑马时裹住双脚,同时便于上下,非常适合狩猎。冬季往往穿的是一种套裤,样式奇特,只有裤筒却没有裤裆,两个裤脚单独的分开,因为这样便于骑马,所以被一直沿袭下来。此外,满族人的装饰物也与人们的骑射狩猎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比如,满族人出门时经常会在腰带上别上小刀、各种小口袋,甚至手帕等,其实这些物品不只是装饰物,它们更重要的功能是猎人出门打猎所用的必需品。满族男子狩猎,为了猎到更多的猎物,往往会进入到大山深处,需要几天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回来,当它们猎到野味时,就需要用火镰点篝火,烤熟野味当做食物,当猎物烤熟后,就需要用小刀切割食物。此外,我们在清宫戏中经常看到满族男子佩戴荷包,其实荷包最初的功用是食袋,即在其中装入食物供猎人打猎时充饥,后来,食袋逐渐变小,并演变成了一种佩戴的饰品。

三、满族服饰习俗中的文化内涵

满族服饰是满族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它的形成、变化和发展, 不仅取决于满族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相应的生产方式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而且还取决于诸如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人文环境因素的积淀与刻画, 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只有对此予以剖析, 我们才能够真正了解满族传统服饰习俗, 把握它世代传承发展的历史规律。

(一) 满族服饰与审美情趣

审美价值是服饰追求的基本功能之一。如果说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是各民族服饰形成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那么审美心理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主观因素, 是在客观必然和主观需要基础上的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与创造。满族传统服饰一向以各异的样式、精美的工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风韵矗立于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之林, 其间所表现出的满族审美意识是极其独特的。以自然为美。以大自然中鲜艳的花朵来装扮自己是满族妇女的一种喜好。朴趾源在《热河日记》中多处描述了当地不同年龄、不同地位的女子的插花习俗。有的年纪“五旬以上”, 犹“满髻插花、金钗宝”, “年近七旬, 满头插花”, 即便是“颠发尽秃、光赭如匏”的迎亲妆婆、乳媪, 虽“寸髻北指, 犹满插花朵”。而插的多是水灵艳丽的花朵, 生气盎然, 这恰如高尔基所言: 人“无论在什么地方, 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天足”指满族妇女不裹足, 尚大脚。《建州闻见录》记载:“(建州) 女人之执鞭驰马, 不异于男。”在生产生活中承担重要责任的

满族女子并不追求“三寸金莲”的畸形美, 而是崇尚“天足”的自然美、健康美, “夏日妇女跣足, 或划袜行, 然野花满髻, 无老少分, 故有‘修头不修脚’之谚”。满族入关后, 清廷三令五申严禁旗妇缠足, 而且希望汉族女子放足, 并为此几下放足令, 但汉族封建传统观念的顽固性又使得放足令屡禁屡弛, 由此形成有清一代满族天足与汉族缠足的鲜明对比。在一些满族民歌中还对汉族妇女缠足进行了戏谑。如《比小脚》:“小脚登, 上山峰, 跌了一个倒栽葱。鼻尖摔通红, 眼眶磕曲青。”并且毫不掩饰地声称:“民装(指汉族妇女裹小脚) 哪有天足好。

(二) 满族服饰与宗教信仰

满族先世自远古以来就信奉以万物有灵论为思想基础的原始宗教———萨满教, 因此在满族服饰中不仅凝聚着满族人民的独特审美情趣, 而且积淀着他们传承久远的宗教观念。满族妇女常见的一种发式是绾髻于头顶部,这就与萨满教观念有关。因为萨满教认为发辫是灵魂栖息的地方, 应该尽可能地靠近天穹。重视耳饰是满族服饰习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三朝北盟会编》载女真人“男子辫发垂后,耳垂金银”。可见早期女真男子与女子一样, 也是耳挂金银佩饰的。清以来, 一般男子逐渐不戴耳环, 但某些地区的满族, 为了男孩好养, 童年时也扎上耳孔, 带一个铜圈, 到成年时方摘掉,这是女真男子戴耳环的遗风。满族妇女一直盛行戴耳环, 且一耳三钳。戴耳环的习俗也与萨满教观念有关。萨满教认为人有三魂, 即命魂、真魂和游魂, 其中游魂是最为活跃的, 可以脱离人体而活动, 而耳环则能卫护游魂, 以保证人的神安志名, 所以满族先民视耳环为平安避邪的灵物。

(三) 满族服饰的符号意义

大千世界, 符号现象无处不在, 全部人类活动可以说是由符号的使用或运行所构成的。满族服饰也是一个由种种符号组成的符号系统, 它在非语言交往过程中不断传递着各类信息, 发挥着无声语言的独特功用。首先, 满族传统服饰就整体而言, 就是一个自别于其他民族的大的符号系统。这种表征民族文化个性的符号系统一经形成并为人们所了解后, 就可以脱离其原有的地域环境而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发生作用。由此就不难理解, 八旗官兵携带家眷往赴全国各地驻防后, 虽与当地汉族人民杂居相处,“渐染汉习”, 但只要身着旗装, 其民族身份就能被准确指认。甚至在有清一代, 仅凭某一个小的符号系统所传递的信息, 也能对汉、满人民进行准确地辨认。。朴趾源在18 世纪随“入燕使节团”到中国考察时说: 看一个妇女是旗人(满族人) 还是民家(汉族人) , 只要看她着靴子还是穿弓鞋。旗人必穿靴子, 而穿弓鞋者必不是旗人。由此, 朴趾源仅从靴鞋的穿着上, 就将满汉妇女区别开来。其次, 就满族内部而言, 服饰作为符号又是辨别个体性别、年龄、婚否等的标志。在满族中, 服饰作为性别的符号, 男装女装有显著的标识。虽然满族男女都喜着袍服、马褂、坎肩等民族传统服饰且种类繁多, 但女服边口的精美纹饰、艳丽的色彩以及满族女子纷繁典雅的发式与头饰仍然是显而易见的。满族服饰还有标识年龄的作用。处于不同年龄段, 其服饰尤其是女子服饰有明显的差别。如年轻满族女子, 其旗袍之色彩, 多选“水红色”及“雪青色”两种, 颜色雅致清新; 新结婚的妇女则多穿大红洋皱旗袍, 色彩艳丽; 至于老年妇女大都穿蓝青色旗袍。反映一个满族女子婚否的符号则在其发式上, “处女髻发中分, 绾上, 以此为辨貌”已婚女子

的发式则是“绾髻”, 并且满族未婚姑娘的额前通常还留出一排“齐眉穗”, 而已婚妇女在梳头是时则要将额前头发尽量往后梳, 以露出绞过的“方鬓角”(以

前妇女结婚时要将额前的头发及汗毛拔掉, 形成方鬓, 俗称“开脸”) 。再次, 满族服饰还有标识人的社会地位、阶级和阶层的符号意义。正如汉代的贾谊在《服疑》一文中所言: “是以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位。”满族先民本无服饰上的等级划分, 至女真时, “虽至下贱, 亦有衣龙蟒之绣者”。但后来满族统治者为了维护皇权, 加强统治, 在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观念影响下逐渐产生服饰禁制, 并使之成为御用的政治工具。

2 1世纪,中国文化必将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主流,而我国的服饰深受满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满族的服饰文化对于我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受到我国人民的接受及喜爱,甚至对西方的现代服饰也有所影响,成为世界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我国满族流传已久的服饰文化,把中国的民族服饰文化发扬光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1 王泽行,满族服饰演变过程探析,艺术论坛,2013年02月04日

2 刘明新,解读满族服饰习俗的文化内涵,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33卷

3 谢佳忆,浅谈满族服饰的文化特点,青年文学家·艺术鉴赏,2014年9月5日

4 孙艺嘉,探析满族服饰的分类和特色,大众文艺,2014年5月

5 余梓东,论满族服饰的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服饰发展的贡献,满族研究,2007 年第3 期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与社会功能_苏蔓

#文史哲论丛#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苏 蔓1 李美娟 2 (1.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2.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 收稿日期:2010-12-21 作者简介:苏蔓(1964) ),女,四川南充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摘 要:中国民俗文化具有多样性与复合性、地域性、实用性、群众性、传承性的特征。它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具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规范道德、维护社会和谐、提升生活质量、培育审美意识等功能,这些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活动。民俗文化的这些特征和功能,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民俗文化 特征 功能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024(2010)02-0073-04 Features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Chinese Folk Culture SU Man,LI Meijuan Abstract Chinese folk culture has features of diversity,comple xity,practicability,mass participa tion and hered-i tary.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life.Additionally,it has functions of cultivating patriotic feelings,regulating moral va-l ues,maintaining social harmony,upgrading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cultivating aesthetic a wareness,which can impercept-i bly influence life and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s.These features and function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Key Words Chinese folk culture,features,functions 一、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 /民俗0一词在我国出现得较早,儒家经典著作5礼记#缁衣6云:/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0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文化现象,故有人称它为/文化0或/社会生活文化0。它作为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具体反映在民族的生产、岁时节日、婚姻丧葬、文娱活动、道德礼仪等方面,具有多种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样性与复合性 经过几千年的不断融合,我国成为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数十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其中的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国民俗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由于地域辽阔,即使是同一民族,也呈现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0的特点,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同时,中华文化向来以包容四方的气度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文化更是如此。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先后吸收了来自中亚、西亚及印度等地区的多种民俗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民俗具有极大 # 73#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e ngdu Aeronauti c Voc atio na l a nd Te chni cal Col lege 2010年6月第2期(总第83期)Vol.26No.2(Serial No.83)2010

民俗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以广东“叹早茶”为例

民俗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以广东“叹早茶”为例 [摘要]“叹早茶”是广东传统风俗文化当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一传统深深地扎根在每个广东人的心里。本文将介绍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从传统的角度和现代的角度论述这种风俗习惯过去的产生和现在的发展情况,并展望这种广式风俗文化未来的前景。 [关键词]早茶文化;“叹”;“一盅两件”;“扣手礼” [作者简介]彭健敏,男,广东佛山人,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历史文献学专业历史文化资源与教育研究方向 引言: 先看一则报道:① 广州早茶没有式微 10万茶位日日满座—— 老茶客:“我活了大半辈子了,不管是非典还是金融危机,衣服可以少买几件,早茶不能不喝。”——七旬罗伯伯 业界:“广州主要酒楼现在基本上都经营早茶,茶位和前些年相比并未有明显减少。”——广州市餐饮商会会长区又生 民俗学家:“早茶是带旺酒楼的一个最好办法,酒楼想旺就要开早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叶春生 “广州主要酒楼现在大都经营早茶,保守估计目前早茶茶位至少在10万个以上,而且有增无减,日日爆满。”广州市餐饮商会会长区又生认为广州早茶文化很有生命力,“广州早茶是岭南民俗文化的一种承载方式,就是‘新广州人’也会慢慢爱上早茶。” 记者连日调查看到,无论是老酒楼还是新派酒店,广州越来越多的餐厅酒楼开设早茶,招揽茶客。 实地调查: 西关18家酒楼仅1家无茶市 …… 早茶档关的少新张的多

…… 市民说法: 衫可少买早茶不可不喝 …… 业界说法: 茶客逼到爆早茶变两班 …… 专家点评: 早茶已成民俗岂会轻易消亡 …… 这是《广州日报》记者针对“广式早茶式微”引起热议所作的一篇报道,从中可以看出广东人对“叹早茶”还是情有独钟的。本文将介绍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论述这种风俗习惯过去的产生和现在的发展情况,并展望这种广式风俗文化未来的前景。 一、传统早茶文化 (一)“叹早茶”的吃和喝 广东人嗜好早茶。早上见面打招就是问"饮左茶未",以此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可见对饮茶的喜爱。早茶是广东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也是"食在广东"的一大特色。 “叹早茶”是广东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内容。早茶习惯,遍于各阶层,上至达官白领,下至市井百姓,饮茶去处遍布城市乡镇,广东茶楼之多可为全国之最。每逢周末或假日,广东人便扶老携幼,或约上三五知己,齐聚茶楼“叹早茶②”。由此可见,喝早茶在广东人的心目中是一种愉快的消遣,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与其他娱乐活动并无二致。当然,“叹早茶”并不是喝几杯好茶那么简单,下面来看看我们广东人早茶都吃喝些什么。 广东茶楼流行一个说法,那就是“一盅两件”。所谓“一盅”就是一壶茶,“两件”是指两件点心。 早茶的茶水以红茶为主,取其暖胃去腻,利于消化,常见的有乌龙茶、铁观音、普洱茶,有的人也喜欢喝菊普茶,即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取其清凉祛火。红茶色深红,汤浓稠,味苦涩,虽在视觉和味觉上都不如绿茶,却与广东早茶中味道浓郁的茶点恰是绝佳配搭。

关于地方特色的 民俗文化

关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专题的考点解读与辅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明确规定: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而语文中考“考试说明”对这方面的要求是:“关注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提高民俗文化素养。” 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应该指:当地的名胜古迹、旅游特色、传统节日、民俗风情、习俗习惯、非物遗产等等内容。这个专题属于“语文实践活动”的范畴,主要考查学生的表述能力,当然也有可能考查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以及对民俗文化知识的识记能力。 这个专题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以下三种类型: A.表述题:设置成简答题,考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答案。 【例】(2007年来宾市语文中考题) 近年来,来宾市以她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着四海宾朋。中央电视台特意为她拍摄了系列专集《走遍中国——来宾》,展示了她独特的文化魅力。奇石文化是来宾文化的一株奇葩。请你阅读下面材料,为来宾奇石拟一则广告语。(15字以内,2分) 来宾奇石形、色、质、纹、声五大要素俱全。其形千姿百态,其色瑰丽璀璨,其质晶莹坚硬,其纹清晰如雕,其声宛如洪钟。这些奇石小者仅几克,大者迭数吨,都各领风骚。形像人物者,惟妙惟肖;形像动物者,若奔若飞;形像景物者,似画似诗。 广告语: B.选择题:提供可以选择的项,考生作出正确的判断。 【例】(2007年福州市语文中考题) 下面是福州市“城市名片”对联征集活动的获奖作品,其下联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上联:商贸繁荣两塔擎天光禹域 下联:三山载福毓榕城 A.人杰地灵 B.四季如春 C.人文鼎盛 D.海西明珠C.填空题:题干中有相关的提示语,考生根据提示语,填出符合要求的答案。一般情况下,这类题型多考查当地民俗文化的基本常识,或者名胜古迹中的对联等。 【例】(2007年南京市中考题)阅读下面画线句,按要求回答问题。(结合文段考查。题目有删改) 端午节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墨汁,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 (1)分别写出句中隐含的历史故事和传统习俗。 历史故事: 传统习俗: 纵观这些题型,在命题上,它们可以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可以是填空题的形式命题。但更多的是以纯表述题的形式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当它以这种形式出现时,大多数情况是结合现代文语段阅读设题,而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必须要结合语段内容,因为问题的设置与语段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2008年中考题中就很有可能出现富有柳州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的考题。下面就逐个举例说明: 一、柳侯公园与柳宗元文化 【命题角度】 (1)结合某个景点谈柳宗元 (2)与柳宗元有关的文言文或现代文语段导游词 【命题形式】表述题。出于强调考生的独特感受,尊重考生的个性差异等方面的考虑,这些题目的答案一般都是多元化的。 【题型示例】 1.请把你认为柳侯祠中最有特色的景点介绍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 2.阅读余秋雨《柳侯祠》,回答问题。(问题,略。文章见七年级上〈阅读〉读本) 3.下列是柳宗元衣冠冢和柳侯祠大门的对联,请选出正确的搭配。 (1)无私济世世兴矣, (2)山水来归黄蕉丹荔, A.春秋报事福我寿民B.有德于民民祀之 4.柳侯祠内,堂中并立的两块“荔子碑”引人注目。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柳宗元和荔子碑的情况,写一则导游词。 二、龙潭公园与环保(旅游)文化 【命题角度】 (1)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景点介绍 (3)导游词 【命题形式】表述题。出于强调考生的独特感受,尊重考生的个性差异等方面的考虑,这些题目的答案一般都是多元化的。 【题型示例】 1.龙潭公园免费开放后,出现一些不文明、非环保的现象。为了让市民与龙潭公园的关系更和谐,请你向有关部门提一两条解决这种“不和谐”现象的合理化建议。 2.龙潭风雨桥、鼓楼、雷塘庙、美女照镜……你最喜欢哪一个景点?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向四海宾朋作介绍。 3.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个景点,写一段导游词。 三、百里柳江与碧水蓝天工程 【命题角度】 (1)向环保部门提合理化建议 (2)建设“百里柳江”的建议 (3)营造碧水蓝天工程的宣传标语或广告语

中国民俗专题论文选题

《中国民俗专题》参考选题 1.试举例分析民俗的功能。 2.简要分析中国民俗的发展演变。 3.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方政府多半习惯于“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思路,谈谈你对于经济渗透到民俗中的看法。 4.试举例分析民俗的传承性、现代民俗传承的类型与功能。 5.现在各地都创办了一些新的节日,谈谈你的看法。 6.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民俗文化为何重新表现出它的作用和价值? 7.解释民俗的“民”是什么,并进行论述。 8.工匠民俗有哪些重要特点? 9.试分析民国时期的服饰变化。 10 .试分析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服饰特点。 11.试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服饰变化。 12.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13.谈谈你对于当前春节的看法。 14.为什么说田野作业是民俗学最重要、最有效的研究方法? 15.如何理解田野资料与文献资料在民俗研究中的关系? 16.何谓成年礼?当代社会是否还需要举行成年仪式? 17.以你家乡为例,谈谈婚俗的程式及其变化。 18.民俗在社会控制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19.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 20.简述宗族组织的民俗要素? 21.试分析你家乡的饮食民俗。 22.举例说明民俗对社会制度的作用。 23.你怎么认识个人在民俗传承和变迁中的作用? 24.人生仪礼的社会化内涵。 25.谈谈三农与民俗传承的关系。 26.民间组织对传统节日的作用。 27.谈谈家乡的寿礼民俗。 28.谈谈家乡的丧葬习俗。 29.民俗学研究方法,试举二三例,并说明各自的优缺点。 30.谈谈现代的商业广告。 31.谈谈你家乡的游艺民俗。 32.举例说明民俗对确定社会角色的作用。 33.民俗是先进文化吗? 34.举例说明民俗文化的认同功能。 35. 谈谈你对于风水的认识。 36. 为什么说庙会“可谓是社区文化的大展示”?它具有哪些功能? 37. 论述民俗文化与上层文化的差异。

蒙古族民俗常识

教学内容: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教学时间:2012年11月21日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蒙古族的历史、节庆习俗、服饰、建筑、饮食、歌舞、民族文化等要点; ②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观赏视频、聆听音乐,让学生直接感受,引发思考,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②以导游讲解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生讲解介绍,多次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勤思考、爱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②通过视听欣赏,让学生用心去感知美,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节庆习俗。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地介绍蒙古族的服饰、建筑、饮食。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这个地区有多少个少数民族?能不能说说都有什么民族?人数居多的是哪个民族?

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蒙古族民俗常识。 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有没有同学知道是谁统一了蒙古部落? 我们一起把书翻到第二页,共同来了解蒙古族的来源,成吉思汗的简介和蒙古族主要分布的国家,人口数目。(课件) 解决老师课件的问题。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民族”、“草原骄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我们一起来学习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1)狩猎民俗(出示课件)带着问题自由读文,解决问题。 ①狩猎方式主要归纳为两种:个人狩猎和集体狩猎。(板书)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个人狩猎和集体围猎的不同。②蒙古族狩猎的方法有几种?学生自行读文,汇报结果。③出示问题:蒙古族的狩猎活动为何在秋、冬两季进行?学生自己归纳,老师总结。 3、欣赏蒙古族生产民俗图片、民族音乐。 4、整理笔记。 5、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老师做归纳总结。 6、课后拓展: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方式搜集一些有关蒙古族的资料,留意一下身边的蒙古族朋友,看看他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民俗是我们平时所没有注意到的,请教一下他们,这些民俗有什么意义。 板书设计: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狩猎民俗个人狩猎、集体围猎

关于民俗文化变迁的感想(春节)

春节,中国这个最隆重、最热闹的古老节日到来之时,深受传统影响而又接受着新观念的中国人在民俗的继承与扬弃间面临着抉择。自从2500多年前孔夫子“不语怪力乱神”开始,中国人就把精神超越的对象人格化的最高神转化为人文性和道德性的文化精神,形成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其中重视家庭就是这一文化传统的核心,梁漱溟先生就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家庭伦理本位”的文化,毋庸置疑,充满浓浓情味的春节正是中国“家庭伦理本位”文化的集中表现。 中国人过年讲究四个方面--团圆,欢庆,祥和,平安。一家人团团圆圆地聚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享受着除夕过年欢庆、祥和的节日,向上苍感恩祈福,并提前预祝明年平平安安。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所说,"人们平常的生活愿望以及精神层面的生活理想在过年时集中体现出来。"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过年有很多讲究,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比如祭灶、扫尘,贴春联、年画,包饺子,吃年夜饭,守岁,祭祖等等,这些习俗在传统的过年形式中是必不可少的。而其中这些都有着深层的蕴义,例如,饺子(饺与交谐音),因饺子形如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交”就意味着旧的一年与新的一年之交,而包饺子这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则是吃住福运,由此民间流传着“钱饺”;而扫尘(尘与陈谐音),则隐含着除陈、除旧的意愿;还有如倒贴“福”字,表达福到的含义;打碎了东西要说"岁岁(碎碎)平安",桌上要摆放苹果取得是"平安"的谐音;大家见面要笑呵呵的,过年不能哭的,也不能打架,要放鞭炮和礼花来表达喜悦……记得描述春节人们如何准备的忙碌的场景,都有着非常有趣味的口令,如幼时听我母亲诉说,家乡农村中就留传着有趣的过年俗语,“如二十一打算盘,二十二上大街,二十三拜灶神,二十四扫尘,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杀年猪,二十七杀阉鸡,二十八打粑粑,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坐到吃。”当然不同地域也许有着不同的口令,故而更准确地表述可以引用民间年节歌中写到的,“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联对,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馒头,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包饺子。初一初二磕头儿,初三初四耍球儿,初一祭祖初二拜年,初三老鼠娶亲初四迎神接,初五破五初六送神,初七人日初八顺星,初九玉帝诞辰,十三到十五闹元宵,初七初八干活儿。”这些都十分形象地描述了中国人民在春节这一既隆重又热闹的节日中忙碌的场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农耕时代的年俗在信息时代的中国终究有了变化,传统民俗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变化部分地逝去,又部分地继承下来,出现了一些新奇的现象。尽管有一些民俗学家反对,随着通讯设备的普及以及人们交往地域的扩大,电话、短信还是不可阻挡地成为春节里的重要活动--拜年的主要形式。相对于上门拜年,更多人选择了使用电话和短信拜年。传统的形式繁琐、有着封建意味的祭祀与守岁开始淡出了人们的春节生活。 当然有些人仍会认为,"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还是按照老法过才有年味,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延续。然也有不少人认为,"春节习俗太麻烦,而且与时代脱节,像正月不能理发这类要求多不合情理。"总之,不外乎两种意见,一方面认为繁琐的春节习俗难以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一方面却还希望保持中国传统特色,保留传统的习俗。 而据北京青年报对北京、上海、广东六百多名居民进行的"春节习俗"话题调查显示,有81.2%的被访者认为春节习俗"太繁琐,难以适应现代化生活",有些也已经"落伍".但仍有高达71%的市民认为过春节还是要加入一些传统习俗,甚至有近半数的人表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是愿意完全按照春节习俗过春节。 这些表现人们对生活美好的理想的年俗很多被继承了下来。在调查中,近80%的人表示会祭灶或扫尘;80%的人表示会贴春联、年画或者福字;同时,高达87%的人选择在家里迎春,50%以上的人表示要看灯会、逛庙会。有意思的是,一些传统的被视为过时的风俗却还保留下来,例如62%的女性会带着丈夫与儿女回娘家,53%的人表示遵守正月里不理发的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 信息中心 萧放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部亦有着民俗差异。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 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清明节习俗及演变

清明节风俗及其演变 一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最先是一个用来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节气,《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意思是说春分过后十五日为清明节。《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万物生长的大好时机。此时农人始事耕作,一年的劳作也从此开始。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但是作为一个节日,它又与纯粹的节气有所差别。节气只是表明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有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注入了寒食禁火、扫墓的习俗,形成了一个即充满了祭扫祖先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可以踏青游玩的特殊日子。从这种意义上讲,二十四节气中,演变成为风俗的也就只有清明节了。

二清明节的扫墓与禁火 清明节与寒食节是两种不同的节日,但因寒食节与清明节日子相近,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往往要延续到清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两者逐 渐和二为一,就形成了今天的清明节。扫墓与禁火是清明节的两大重要的 具有代表性习俗。 (一)扫墓 在墓前祭祀祖先谓之扫墓或墓祭、扫拜。这个习俗在中国的起源甚早,但一开始并不一定在清明节进行。清明节扫墓这一习俗的确立是经过了漫 长的演变过程的。早在商朝的时候,祭祀就开始了起源。商人崇拜神,包 括天上诸神、祖先神、地上诸神。商人认为掌管人间祸福的天神是“上帝”,商王死后,灵魂都会回归“上帝”之所,成为向人间传递“上帝”意志的 宾客。所以商人很注重祭祀,几乎是两天或三天就有一次祭祀活动,频繁 的祭祀活动渐渐演变成了“周祭制度”。西周时代,周人对墓葬就十分的 重视,设有专门的官员分别掌管王、侯、卿大夫、士的公墓和庶民的邦墓。《周礼﹒春官﹒家人》记载:“凡祭墓,为尸”,可见早在西周时就有祭 墓之俗。《礼记。檀弓下》也记载了关于“哭墓”、“展墓”、“式墓” 等不同的扫墓方法和内容。《孟子。离娄下》中有一个“燔间求食”的故事。虽然这个乞食的齐人成为了人们的笑柄,但却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战 国时扫墓之风的盛行。 秦汉时代,扫墓的风俗注入了礼俗的内容。“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 时上饭。”这是当时供奉陵园的礼制,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祭祀活动频繁。这不仅反映了汉人对祭祖的重视,也证明了在当时扫墓并不是清明节独有 的活动。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社会分裂,军阀割据,烽火连年。尽管 如此,人们对扫墓之风依旧重视。《魏书。高阳王传》记载:“任事之官,吉凶请假,定省打拜,动辄历十旬。”到了唐代,扫墓之风更加盛行,并 将拜扫日期定于寒食节。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曰:“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用为常式”,从此扫墓成为五礼之一被确立了下来。因此每当

中国民俗传统婚礼的特点

中国民俗传统婚礼的特点 弘扬中国民俗文化,倡导时尚健康婚礼 什么是婚礼司仪:主持与主持人:(执事) 1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在接人待宾方面是很讲礼仪的。婚礼司仪是结婚典礼的主持人,他是近似相声、文艺节目主持演说表演行业朗诵诸多艺术的综合艺术。 好的婚礼主持要侃侃而谈,知识渊博、风度潇洒、仪表堂堂;同时能引曲释疑、说学逗唱,诙谐风趣、雅而不淡,笑而不脏、司仪应该像一位仪表端庄的报幕员一样,把整个婚礼贯穿起来,渲染出喜庆气氛。他有时超过一般的相声,可称为黑土地文化中的一绝。 2.主持与主持人的区别……。 3执事……。传统、红白喜事…… 4主持人的重要性与责任。 ……。人生,三个字“生”“偶”“死”。 瞬间……。 一个时尚、健康、难忘的婚礼、婚典,仪式当然是最隆重和必不可少的一幕,因此主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婚庆主持人应具备五气:霸、福、运、喜、匪。 传统、中式婚礼需备物品及场地 中式突出一个“红”字……。 场地当红不让,红色是最饱满最明快的色彩,是最豪放最浓烈的色彩,是最喜庆最美好的色彩,是最醒目最性感的色彩,红色的审美意义也是功不可没。中国传统文化赋予红色很多意义.古代美人必然是“红杉翠袖”“红螺轻纱”“红袖添香”在东方,红色象征喜庆和吉祥;红色象征爱情和渴望,在婚礼上,红色更是不可代替的颜色,下意识中,所有中国姑娘都梦想红色婚礼裙子和喜轿,红色是民族式婚礼的永恒色彩。红色显得热烈充满活力,婚礼现场以红绸花或红灯笼装饰,中国传统的宫灯极具民族风情。 大红“喜”字,红地毯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准备物品。 1新人服饰(伴郎、伴娘可随意) 2主持人服饰布掸、扇子、斗 3供桌、桌披、天地牌位、香炉……。 4四种干果(核桃、枣、栗子、花生) 5饺子(七个)(长寿面)供果等……。 6弓箭 7马鞍 8火盆 9苹果新郎手中拿(也可以手拿花瓶)交杯酒杯碗筷 10秤杆镜子 11舞台背景 四.中式花轿婚礼程序 1备马亮轿(准备阶段) 2新郎告假,向父母亲属长辈 3舞狮开场 4起轿迎亲(接亲) 5新娘家落轿迎亲

民俗知识竞赛题目

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我国人民熟悉的四大节日是:(D) A.春节元宵清明端午B.春节清明七夕中秋 C.春节端午重阳腊八 D.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2.汪曾祺先生说:“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她里面保养着这个民族常绿的童心。”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源头和文化意义。下面所列内容,与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关系最不密切的一项是:(B) A.农事生产 B.宗教信仰 C.神话传说 D.名人故事 3. 春节是一年的开始,古代常把这一天叫做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直到以后,中国开始废除农历,采用公历,每年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而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A) 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北伐胜利D.新中国成立 4.起初,由于各个朝代历法不一样,一年之首的日子也不一样。汉武帝时期,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太初历》以的历法为基础,固定以孟春之月即一年的第一个月为正月,以后自汉朝到清末,历代都在沿用了。(A) 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 5.我们习惯把每年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可本来应当念成正大光明的“正”,却读成了“征”,据说这是出于避讳的目的而下令全国这么读的,念熟了,也就一直沿传到了后世。(C) A.商汤B.周文王C.秦始皇D.汉武帝 6.我国古代过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的祭灶就开始了,这一天也叫做“小年”,而人们通常用来祭祀灶王爷的食物是:(B) A.元宵 B.麦芽糖C.腊八粥D.饺子 7.传说天帝怕妖魔鬼怪到人间作祟,派了两名神将神荼(读作“伸舒”)和郁垒(读作“郁律”)把住从仙山到人间的天然大门。于是人们每逢过年,便用桃木刻上这两位神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以示去灾压邪。到了唐代,门神换成了两位开国功臣的名字,他们是:(B)A.尉迟恭长孙无忌 B.尉迟恭秦叔宝 C.长孙无忌秦叔宝 D.程咬金房玄龄 8.王安石写过有关春节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新桃”“旧符”指的是:(A) A.画着门神的桃木板B.窗花C.年画D.门槛 9.春节的时候,人们一般还要贴春联,这是从最初的桃符演变而来的,但真正普及到民间,是明代以后的事情。因为明代一位皇帝非常喜欢贴春联和写春联,春联两字就是由他正式命名的。这位皇帝是(A)

民俗知识竞赛题目

民俗知识竞赛题目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我国人民熟悉的四大节日是:(D) A.春节元宵清明端午 B.春节清明七夕中秋 C.春节端午重阳腊八 D.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2.汪曾祺先生说:“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她里面保养着这个民族常绿的童心。”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源头和文化意义。下面所列内容,与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关系最不密切的一项是:(B) A.农事生产 B.宗教信仰 C.神话传说 D.名人故事 3. 春节是一年的开始,古代常把这一天叫做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直到以后,中国开始废除农历,采用公历,每年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而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A)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北伐胜利 D.新中国成立 4.起初,由于各个朝代历法不一样,一年之首的日子也不一样。汉武帝时期,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太初历》以的历法为基础,固定以孟春之月即一年的第一个月为正月,以后自汉朝到清末,历代都在沿用了。(A)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5.我们习惯把每年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可本来应当念成正大光明的“正”,却读成了“征”,据说这是出于避讳的目的而下令全国这么读的,念熟了,也就一直沿传到了后世。(C)

A.商汤 B.周文王 C.秦始皇 D.汉武帝 6.我国古代过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的祭灶就开始了,这一天也叫做“小年”,而人们通常用来祭祀灶王爷的食物是:(B) A.元宵 B.麦芽糖 C.腊八粥 D.饺子 7.传说天帝怕妖魔鬼怪到人间作祟,派了两名神将神荼(读作“伸舒”)和郁垒(读作“郁律”)把住从仙山到人间的天然大门。于是人们每逢过年,便用桃木刻上这两位神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以示去灾压邪。到了唐代,门神换成了两位开国功臣的名字,他们是:(B) A.尉迟恭长孙无忌 B.尉迟恭秦叔宝 C.长孙无忌秦叔宝 D.程咬金房玄龄 8.王安石写过有关春节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新桃”“旧符”指的是:(A) A.画着门神的桃木板 B.窗花 C.年画 D.门槛 9.春节的时候,人们一般还要贴春联,这是从最初的桃符演变而来的,但真正普及到民间,是明代以后的事情。因为明代一位皇帝非常喜欢贴春联和写春联,春联两字就是由他正式命名的。这位皇帝是(A) A.明太祖朱元璋 B.明成祖朱棣 C.明世宗朱厚熜 D.明思宗朱由检

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各具特征的民俗民风 礼节往去 敬茶:到牧平易近野作客或正在旅游点上,客人或效劳蜜斯尾先会给来宾敬上一碗奶茶。来宾要微短起身用单脚或左脚来接,万万没有要用右脚来接,不然会被以为是没有懂礼仪。客人或效劳蜜斯斟茶时,来宾若没有念要茶,请用碗边悄悄把勺或壶嘴一撞,客人就马上会大白来宾的意图。客去敬茶是一种下尚的受今族传统礼节。正在受今汗青上不管是繁华之野借是穷贫之野,不管是上层社会借是布衣苍生,也不管正在外交上或正在野面,正在旅途,或正在其余所有场所,莫没有以茶为寒暄品。野外有客去,茶是必不成长的招待物。因而,牧平易近们款待主人,按例是先背高朋献上一碗奶茶,接着客人又端下去炒米战一年夜碗一年夜碗的奶油、奶豆腐战奶皮子等奶成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受今族待客的传统方法。他们以为琼浆是食物之精髓,五谷之结晶,拿没最名贵的食物敬献,是抒发草本牧人对主人的敬重战恋慕。通

常客人是将琼浆斟正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外,托正在少少的哈达之上,唱起感人的受今族传统的敬酒歌,主人如果拉让没有饮酒,便会被以为是对客人瞧没有起,不肯以诚相待。来宾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知名指蘸酒背地、天、水炉标的目的点一高,以示敬奉地、天、水神。没有会饮酒也没有要委曲,否沾唇示意,暗示承受了客人圣洁的友情。接着脱摘平易近族衰拆的野庭妇女端去浑香扑鼻的奶酒招待主人,那也是受今族的传统礼仪。客人会用诗正常的言语劝酒:“近圆的主人请您喝一杯草本佳酿,那是咱们平易近族传统食物的菁华,也是咱们草本人平易近的薄意密意”。 敬神:受今平易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风俗。据《受今习俗鉴》形容,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称的肉块,“第一块祭地,第两块祭天、第三块求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宅兆,第八块祭地盘战火神,第九块献给天子”。祭地则把肉扔背受今包上圆;祭天则扔进炉水之外;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中;祭山则挂之于求奉的神树枝上,祭宅兆即祭原平易近族先人。置于包中,祭火神抛于河泊,最初祭成凶思汗,置于神龛前。那种风俗能够逃溯到今嫩的萨谦学,其崇敬多种神祗,此后受今族崇奉的喇嘛学又排泄了其今嫩的平

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功能 一、教化功能 社会生活先于个人而存在。个人不能选择他所希望的社会形式;人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条件下创造历史的。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曾这样描述风俗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个人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加与这种文化的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人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人一出生,就进入了民俗的规范:诞生礼为他拉开人生第一道帷幕;他从周围人群中习得自己的语言;在游戏中他模仿着成人生活;从称谓与交际礼节中逐渐了解人际关系;他按特定的婚姻习俗成家立业;直到死去,特定的丧葬民俗送他离开这个世界。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须臾不可离开。 二、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满足,往往与多种方式可供选择。例如吃饭,可用刀叉、也可用筷子或手抓。民俗的作用,在于根据特定条件,将某种方式予以肯定和强化,使之成为一种群体或标准模式,从而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社会规范有多种形式,它们大略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是法律,第二层是纪律,第三层是道德,第四层是民俗。其中,民俗是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一种深层行为规范。民俗是起源最早的一种社会规范。法律缘于民俗。民俗是一种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中,成文法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只不过是必须强制执行的一小部分,而民俗却象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之中支配着人们的所有行为。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社会交际到精神信仰,人们都在不自觉地遵从着民俗的指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难意识到民俗的规范力量,因此也就不会对其加以反抗。民俗对人的控制,是一种“软控”。但却是一种最有力的深层控制。 三、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民俗能维系社会稳定,任何一个都在不断变化,每一种文化都必须根据外部环境与内部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加以调整。在社会生活的世代交替中,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不断被后代复制,由此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即使是在大规模的急剧社会变革中,与整个民俗体系相比,发生的变化总是局部的、渐变的,这就有效地防止了文化的断裂,维系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所以,民俗是人们认同自己所属集团的标识。 四、调节功能 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显而易见。人类创造了文化,目的是为了享用它。人不可能日复一日、永无止境地劳作,必须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适当的娱乐活动,休息体力,调剂精神。享受劳动成果,进行求偶、社交等活动。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没有节日、游戏、文艺、体育的民俗,它们是人类生活的调节剂。民俗也有宣泄的功能。人类社会生活中,个体的生物本能在群体中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无论是肉体行为压抑,还是心理压抑,对人类来说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如果不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宣泄,一旦积郁起来集中爆发,其后果不堪设想。有的民俗就是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如古希腊罗马的酒神节,人们在节日里饮酒狂欢,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禁忌这时全被打破。民俗还有补偿功能。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满足的种种需求,往往在民俗中得到某种补偿。恩格斯在谈到德国的民间故事书时曾说:“民间故事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籍,

中国民俗知识竞赛题附答案和详细解析

科目:民俗 第一部分明辨是非(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 1.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① 2.按照我国传统的说法,正月初七是人日,而初一至初六是包括马牛羊鸡狗猪在内的“六畜”日。那么与正月初一相对应的动物是羊。()√② 3.孩子们是盼望过年的,因为在除夕之夜,可以从长辈那里得到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习俗从汉代就开始了,它最初的含义是祝福安康。()解析:压邪驱鬼×② 4.汉族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① 5.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体全的牲畜叫“牺”,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牲”。()解析: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的的牲畜叫“牲”×② 6.父母之死的讳称有:见背、弃养、圆寂、孤露等。()解析:圆寂是佛道徒之死的讳称×② 7.拜礼中,空首是臣下拜君之礼。()解析:空首是国君回臣下之拜×① 8.戏剧脸谱中白色的脸象征忠勇、正义、威武、庄严。()解析: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① 9.“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丈夫把头发束起来。解析:“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① 10.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② 11.谥号分为美谥、平谥和恶谥。()√① 12.《百家姓》中没有“肖”这个姓。()√② 13.藏族的传统乐器是冬不拉。()解析:藏族的传统乐器是札木聂×① 14.三冥节指的是清明节、中元节和下元节。()√① 15.六畜一般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①

变迁中的春节习俗

变迁中的春节习俗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二;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一段北方过年的童谣说出了以往过年每天要做的事情。按理说,喝过腊八粥,二十三过小年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闹完元宵,这完整的一个年过下来得个把月。但繁忙的现代人哪有时间做完这繁琐的一套?如今的春节假日虽然是各种假中最长的,也只有一周而已。其实,变迁中的春节,除了假期,更多的是那些传统年俗,在日渐被科技、时尚、潮流充斥的年代,变得模糊不辨。或许重新翻阅,才知道,那些旧传统,富含了人们对幸福和新年最真切、质朴的期盼。 中国年的四大传统风俗 自古“过年”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共同的盛大节日,这热闹喜庆的时刻,还有一些多年不变的风俗: 一、拜神与祭祖 过年风俗源于远古农耕民族的“腊祭”。“腊祭”是古人“神先享用”意识的体现,人们习惯“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形成“岁终出祭”古俗。由于宗教、风俗本身的保守性及历代统治者的倡导,这种原始时代的“敬神”礼俗代代相袭,并逐渐演化为祭灶神。民谚曰:“三祭灶,四扫屋……”即指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祀灶神。灶神,俗称灶君、灶爷、灶王爷,自灶神产生开始,老百姓就顶礼相拜。人们想祈福禳灾,便对灶王爷恭恭敬敬。 “二十三,糖瓜粘”,说的便是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爷升天禀报一年情况时,人们要祭灶,麦芽糖和酒必不可少,酒是为让灶王爷喝得晕头转向,麦芽糖甜而粘,灶神嘴吃甜后只能说好话。民间百姓把“拿人手短,吃人嘴软”用在对灶神的供奉上。宋代范成大《祭灶诗》即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祭灶风俗伴随社会的进步而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则是祭祖。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一个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祭祖一般在年三十,一般百姓人家在扫房子、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联之后,或举家去给祖先上坟祭拜,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上祭品,点上香烛,让后辈祭拜。晚上那顿准备多日的团年饭,大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