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1.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就是矛盾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二是矛盾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和差异。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第一,不要把哲学上讲的“斗争”仅仅归结为社会领域的斗争,甚至只看成敌我之间的对抗和冲突。第二,有矛盾就有斗争。第三,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一个从差异、对立到矛盾解决的过程。差异就是矛盾,就包含着斗争。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立双方既同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讲斗争性不讲同一性,只讲同一性不讲斗争性,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性。我们必须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好矛盾转化工作。

2..1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从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称基本原理)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2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基本原理同中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理论对实践的认识并丰富

和发展理论的过程。○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实践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从而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行动。○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在人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从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也不是对中国文化的复制,而是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进而达到融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中生长和繁荣起来。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马克思中国化的总要意义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剥削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要搞清剩余价值的来源,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才能把他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第二,劳动者必须丧失生产资料,如他有生产资料,他就会生产,出卖自己的劳动产品,而不是出卖劳动力。劳动力作为商品,也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的能力,资本家购买的,正是劳动者的这种劳动能力。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在它的消费过程,也就是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中,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创造出较劳动力价值本身更大的价值来。这超过的那一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一个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还必须同时是一个使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家所雇佣的工人的工作日,即工人所从事劳动的时间,一部分劳动时间是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这部分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在这时间支出的劳动叫必要劳动,工作日中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那部分时间,不是为劳动者自己,而是为资本家劳动的,这一部分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在这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剩余劳动。剩余价值就是剩余劳动的凝结,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3)资本的本质

资本就是一种能带来剩余的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是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和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结果。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由于工人在生产过程中能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新价值,能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所以称之为可变资本。用来购买

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只是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它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不会变动它的价值量,所以称之为不变资本,它是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

(4)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资本家为了生产剩余价值,他们追逐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一是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二是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主要依靠延长工作日或加大劳动强度等手段来实现。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叫相对剩余价值,主要依靠革新技术装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等手段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实质就是获取剩余价值。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属性的描述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一直是和资本主义这一经济社会形态联系在一起的。资本的出身不好。资本的名声不好。资本的本质不好。资本的本质是剥削,是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的一种生产关系。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理解资本主要从资本主义这种经济社会形态的角度着眼,把它看作是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范畴,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资本。然而,资本虽然出身不好,名声不好,本质不好,生命力却非常顽强。它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就伴随简单商品经济产生,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统治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在不同经济社会形态存在的资本的一般属性,就是资本在经济活动中将本求利的性质,是指资本在运动中保存自己并实现自我增殖的性质。资本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下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在于它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一般属性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成熟而产生,它和成熟的商品货币关系如影随形。货币在众多商品中脱颖而出,在逐渐具备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的同时,也逐步具备了资本的一般属性。当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形成后,从简单商品流通中产生了“债权人或债务人的角色”,在商品的买者和卖者身上打上了这两个新的烙印。债务人使用债权人的货币要支付一定的报酬,这就使得债权债务关系中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开始具备资本的一般属性。“在商品生产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时,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就会越出商品流通领域。货币变成契约上的一般商品。” 当借贷越出商品流通过程的时候,货币所有者将本求利的借贷行为就使货币变成了资本。货币通过离开商品流通领域的运动,带着它的增殖物回到它的所有者手中。G—G′,是成熟的商品货币关系存在时资本运动的通行公式。只要有成熟的商品货币关系,只要存在将本求利这样一种经济活动,货币就会通过运动变成资本,产生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属性。资本总是一定经济社会形态中的资本,必然体现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产生资本的特殊属性。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下,资本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不同,剩余价值的来源不同,反映的经济关系的性质也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生活中,资本处于统治地位,剩余价值来源于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反映的是资产阶级对雇佣劳动者阶级的剥削。在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仍旧处于经济生活的中心地位,剩余价值来源于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反映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和劳动者集体共同劳动、共同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关系,以及部分或个别社会成员从事有益劳动、享有劳动剩余的

关系。

6.马克思文化理论-先进文化建设

1.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证明,如果我们不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各种错误思潮就会泛滥,先进文化的建设就会遭受破坏,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不能健康发展。

2.马克思主义决定中国先进文化的性质。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思想,既包括其基本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也包括它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恩格斯说,现代唯物主义以社会主义为其理论的终结。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并不是并列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论证而存在其中。因此,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科学社会主义。而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性质就是社会主义。这一点正是由中国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决定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内在地包含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本质的论述,实际上说明了中国先进文化的性质。

3.马克思主义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充分吸收人类优秀文化一切成果、深刻总结19世纪上半叶工人运动经验和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成就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人类先进文化的结晶与典范。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行经济文化建设,提出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至今仍然代表着人类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中国先进文化有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使自身发展充满了光明的前景。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正当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哪些?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4、在岁未来社会的认识方法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空想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对凭空猜想无法知道的事情,他们以唯物史观为根据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展望,其具体方法是:第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实现依据。第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中阐发未来新世界,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第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对未来世界做详尽的细节描绘,因为,未来社会究竟是怎样的,将完全取决于人们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以抽象理性为前提来设计未来社会,二十通关过揭示人来社会发展规律使人们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并为人们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5、“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容和关系

“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决不会”是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高的生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

2、怎样理解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第一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不便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矛盾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怎样理解实践检验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时间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即确定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一,凡经实践检验证实的真理,新的实践能丰富它、完善它和发展它,却不能推翻它;第二,即使某些认识一时还不能由实践作出检验,但无限发展的实践,终将会对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作出确定检验。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即不确定性是指:第一,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而只能证实或驳倒当时的部分认识。因而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检验和发展人的认识。第二,即使是已经被实践证实的真理性认识,也是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就是要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4、怎样看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及时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科学技术是你是发展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革命。

第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刀”,即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1)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消极作用,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引起的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2)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有关。不公平的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导致资源环境文化以至国际关系中的强权主义和霸权主义。落后国家不科学的发展战略,在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上受制于人,形成新的社会问题。

5、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

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2、资本积累的有机构成及其发展趋势?

从物质形态看:有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在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有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

发展趋势: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

3、资本循环的过程及条件?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职能。

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的职能。

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阶段是售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4、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

这一问题既是对历史走向的理解,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的理解。

第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资本主义不是永恒的、绝对的社会制度,而是一种同以往的各种社会制度一样的过渡性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第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具有复杂性。在这个过程中,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对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共产主义政党队伍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产生了不可否认的消极影响,但它并不意味社会主义的失败,只不过表明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社会主义模式僵化的失败。

第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具有长期性。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衰落和灭亡的辩证过程来看,资本主义在上升时期,尽管也有停滞和下降,但发展是主要的方面;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尽管也有发展,但也存在停滞和下降,发展与停滞并存;资本主义在衰落时期,尽管停滞和下降是主要方面,但也有发展。这一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2、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的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否定方面和肯定方面相互斗争,最后否定方面,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事物的发展、内部矛盾的展开和解决是通过自我否定实现的。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它是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旧质向新质的转变和飞跃,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其二,它是联系的环节。否定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新事物在否定旧事物的同时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成分和内容。辩证的否定作为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叫做“扬弃”。所谓“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

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在理论上,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把否定看成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任意的否定;它在绝对对立中思维,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是抽象的否定。

在实践上,要坚持辩证否定观的革命、批判精神和科学分析态度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辩证否定“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其“否定的理解”,即“必然灭亡的理解”,“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另一方面,要坚持对一切事物采取辩证否定的科学分析态度,反对简单地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在改革开放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对资本主义采取辩证否定的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3、怎样理解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于统一?

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价值原则是指人类追求价值,注重效益,满足主体需要的原则。

二者是有区别的:(1)、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2)、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3)、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这些区别,说明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之间具有矛盾性,这种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联系表现为二者相互依存,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依存决定了主体本性与客体本性、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相互依存,同时,二者也是相互渗透的。整理中包含着价值的因素,真理本身就具有价值;价值中也包含真理的因素,价值的实现过程离不开真理的认识的运用。

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使价值服从真理,使需要服从可能,使暂时服从长远,使局部服从全部。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真理与价值的相互引导、相互结合来实现二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如何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当今社会思潮?

二者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指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是指社会意识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并通过实践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力量,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思想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各种社会思潮应时而生。

第一,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理解社会思想多样化。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趋多样化,决定了社会思想的多样化,这是一种正常状态。

第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一个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又对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具有巨大地反作用。

第三,如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一是要坚持和发展好马克思主义;二是要对社会思想状况有全面准备的把握;三是要根据各种社会思潮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引导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景,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