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科能力核心要素及其在课堂中的表现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数学学科能力核心要素及其在课堂中的表现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数学学科能力核心要素及其在课堂中的表现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数学学科能力表现标准及培养策略研究

陈开懋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纲要》引出了一个极易被忽视的教育战略问题:能力教育。但长期以来,我国缺乏青少年基本能力素质的标准,缺乏根据不同时代规划青少年能力教育的价值选择,缺乏青少年能力教育的实践体系和评价机制,尤其是基础教育,长期深陷“应试教育”的泥潭,学生能力培养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对国民能力素质的根本要求。

知识、能力、素质是构成现代教育目标的三个基本要素。有知识而没有能力,知识就不可能应用于实践,也就无法达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要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数学作为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我们对能力的研究应当逐步深入、全面,对能力的考查应当逐步具体、规范。

二、核心概念

1.学科能力

所谓学科能力,通常有三个含义:一是学生掌握某学科的一般能力;二是学生在学习某学科时的智力活动及其有关的智力与能力的成分;三是学生学习某学科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任何一种学科能力,不仅体现在学生有一定的某学科的一般能力,而且有着学科能力的结构;而这种结构,不仅有着常见的某学科能力的表层表现,而且有着与非智力因素相联系的深层因素。

2. 数学学科能力

基于对数学学科能力本质属性的认识,从数学学科能力生成的角度把数学学科能力界定为: 数学学科能力指主体在已有数学经验的基础上,在数学活动中通过对数学的体验、感悟和反思,并在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特征。广义的讲是一种综合性特征,狭义的讲,是指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与技能理性地处理问题的行为特征。数学学科能力是在数学活动中,直接影响着该活动的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体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数学学科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它只存在于数学活动之中,在数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

3.学科能力表现

学科能力表现,是指中小学生在各门课程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是可观察和外显的学习过程质量。

三、高中数学学科能力表现标准

(一)逻辑思维能力表现标准

A1 分析与综合

1.表现描述

能从数学题的特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步地进行探索,直到寻得题设的已知条件。能从已知条件和已证得的真实判断出发,经过一系列的中间判断,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概括得到结果。

2.表现水平

表现水平表现描述

水平一

能够重复并应用常见的论证过程(利用已知的定理、方法以及推论) , 会给出简单的运算或证明, 用日常知识进行论证.

水平二理解、阐述或提出直观的多步骤论证过程。

水平三

使用、阐述或提出复杂的论证过程,依据关于适用性、逻辑性等标准判断各种不同的论证方法。

A2 抽象与概括

1.表现描述

把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抛在一边,抽出其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把某些具有若干相同属性的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及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

2.表现水平

表现水平表现描述

水平一

将数学材料中反映的数与形的关系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出来,概括为特定的一般关系和结构。

水平二

发掘隐藏在各种特殊细节后面的普遍性,找出其内在本质,善于抓住主要的、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即会善于运用直觉抽

象和上升型概括的方法,遇到一类新的题时,能把这种类型问题一般化,找出其本质,善于总结。

水平三

在收集数学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时,明显表现出使数学材料形式化,能迅速地完成抽象概括的任务,同时具有概括的欲望,

乐意地、积极主动地进行概括工作。

A3 逻辑推理

A31归纳推理

1.表现描述

从许多同类的个别事物中经过分析、比较, 概括出一般原理, 是要从个别中找一般,从个别中找共性。这种能力主要是归纳方法的使用,有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特别是对于不完全归纳法, 从部分情形进行归纳, 提出猜想, 对猜想通过证明说明其正确性。

2.表现水平

表现水平表现描述

水平一对有限的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整理。

水平二

对有限的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整理,提出带有规律的结论,即猜想。

水平三对提出的猜想进行检验,验证。

A32演绎推理

1.表现描述

能从一般原理、原则出发, 推出对个别事物的认识, 得出结论。

2.表现水平

表现水平表现描述

水平一

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按照严格的逻辑法则得到新结论。

水平二

以某类事物的一般判断为前提作出这类事物的个别、特殊事物判断。

水平三

把一般前提下蕴涵的性质揭露出来, 使这些性质间的内在联系更清楚,能把一般结果应用到特殊中去,能为归纳、类比?等得到的猜想加以证实成为定理。

A33类比推理

1.表现描述

由两个对象的某些属性相类似, 推出它们在别的属性上也类似。教学中在讲解一些类似概念时, 可对它们进行比较, 进而提高类比推理能力。

2.表现水平

表现水平表现描述

水平一

通过空间与平面、向量与数、无限与有限、不等与相等的类比,从熟悉的知识(平面、数、有限、相等)中得到启发,

找出两类对象之间可以确切表述的相似特征。

水平二

用一类对象的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类对象的特征,提出猜想。

水平三对提出的猜想进行检验,验证。

(二)运算求解能力表现标准

B1定义、公式、法则和定理的运用能力

根据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对数、式等进行正确运算和变形的能力

1.表现描述

要求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定义、公式、法则、定理进行运算,这是运算能力的最基本的成分,也是数学运算能力层次中较低层次的要求。正确、熟练地运用定义、公式、法则、定理是解决数学运算问题的基础。

2.表现水平

表现水平表现描述

水平一

理解掌握各种运算,对数学运算的涵义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够(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对运算的法则、公式、运算律等达到理性认识的水平,即不仅能够说出其是什么,它是怎样得来的,而且要知道它与其它运算之间的关系,它有何用途。了解有关运算的基础知识,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 要按照解方程的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未知数系数为1)进行数式的运算, 本着循序渐进的

原则, 明确每一步运算的依据。

水平二

灵活应用各种运算,通过练习,形成技能,能够(或会)用运算去解决一些基本的常规问题。

水平三

抽象认识运算,能够综合运用多种运算,并达到灵活变换的程度,可以对同一问题采取不同的运算方案,并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最合理、最简捷的运算途径是什么,从而形成高级阶段的运算能力。

B2运算方法的合理选择和运算过程的简化能力

分析条件,寻求并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的能力;

1.表现描述

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简化运算过程,节省运算时间,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与解题效率。

2.表现水平

表现水平表现描述

水平一

初级简单的运算技能,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

水平二

稍复杂的运算技能,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水平三

较复杂的运算技能,在理解运算算理的基础上,根据题目条件寻求最合理、最简捷运算。

B3近似计算与估算能力

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并进行正确运算

的能力.

1.表现描述

依据条件和有关知识, 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推理等方式对事物的数量或运算结果作出的一种大致的判断. 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

2.表现水平

表现水平表现描述

水平一

明确估算意义,在没有精确计算或在精确计算之前对一些算术问题的粗略的答案作一个合理的猜测.

水平二

通过迅速合理的观察、比较、判断、推理,在众多信息面前,寻求有用的或关键的数学资源,进行合理的可行的估计。

水平三

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因内容而定,因实际情况而变化,

多练习,逐步积累估算的经验,掌握估算知识与策略,对数据进行快速灵活的估计和近似计算。

2.表现水平

表现水平表现描述

水平一

了解有关运算的基础知识,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 要按照解方程的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未知数系数为1)进行数式的运算, 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 明确每一步运算的依据, 运算的过程才规范有条理, 产生初步运算技能。

水平二

从具体问题出发, 认识实施运算的途径多样性, 开始逐渐

简化运算步骤, 能灵活运用运算法则、公式, 并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全面理解问题, 不忽视每个运算过程的细节. 即在数学运算过

程中, 解题起点灵活, 从不同角度来解决数学问题; 另一方面表现出过程的灵活性, 对各类公式、法则运用自如, 做到触类旁通, 这标志着已从技能向能力过渡的发展阶段. 也就是运算能力策略化, 逐步具有对内控制的能力。

水平三

对于实际问题, 数学仅作为工具而起推算作用.在应用过程中, 运算的工具性和运算过程的思维性就更加突出. 这个阶段的主线是知识、技能与思维能力的结合, 通过综合应用, 以达到具有熟练、正确、迅速运算能力的程度. 相应地, 使能力与知识达到高度的统一.

(三)空间想象能力表现标准

C1空间观念的建立

1.表现描述

实物的几何化、对空间基本图形的识记、再现和思考等。

2.表现水平

表现水平表现描述

水平一

能在头脑中建立空间表象,对物体的形状、位置、相互关系等属性的直接认识;能比较物体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大小,能分辨不同物体所具有的形状特征。

水平二

数学空间想象的对象不是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形象,而是数学化了的几何图形,通过几何图形来研究实物,或者把几何图形

的性质运用于实际,都必须正确地分析,归纳。

水平三

空间几何结构的2维表示及由2维图形表示想象出基本元

素的空间结构关系,这是较高层次的,也是困难较大的,基本属于纯几何范畴的空间观念成分,如根据球的平面图形,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球体形象。

C2建构表象

1.表现描述

能在文字语言的刺激下, 在大脑中想象出符合要求的图形。

2.表现水平

表现水平表现描述

水平一能初步形成图形、图景和基本空间关系表象。

水平二能唤起图形、图景和空间关系, 并对其进行变换。

水平三能独立想象新的图形、图景和空问关系。

C3表象操作

1.表现描述

对大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创新,建立新表象。常进行的表象操作有空间的平移、旋转、翻折、折叠、拆取、分解,等等。

2.表现水平

表现水平表现描述

水平一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

水平二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

水平三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

(四)数据处理能力表现标准

A41收集查找数据

1.表现描述

从收集的众多数据中利用一定的方式查找收集相关数据。 2.表现水平

表现水平 表现描述

水平一 数据的认识能力,认识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度量,如平均数、

中位数、众数等;认识反映一组数据差异的度量如全距、四分位距、极

差、方差与标准差等;能够识别用统计图反映的数据的特征,如点线图、

条线图、扇形图以及直图等;能够借助于图表和公式回答有关数据特征

的问题.从给定的数据中查找相关数据.

水平二 从收集的众多数据中利用一定的方式查找相关数据.

水平三 确定从何处、以何种方式可以查找相关数据,并能加以实 施。

A42整理分析数据

1.表现描述

选择与使用合适的统计方法来整理分析数据。能够根据问题的需要,用多种方法揭示所收集的一组数据的特征,通过度量揭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用合适的度量表示一组数据的差异特征;通过适当地选择图象方法,包括直方图、盒图和散点图,形象地刻画一组数据的特征,讨论和理解数据集合及其图象之间的对应性,特别是用直方图、茎叶图、盒图以及散点图等表述一组数据的特征.

2.表现水平

表现水平 表现描述

水平一 从大量数据中比较、选择所需数据.根据问题的需要,对

数据做进一步的整理,例如事件发生的频数分布,按照机会的大小对数

据进行排序等。

水平二 确定选择的数据是否准确、完整.

水平三 从选择的数据中判断数据是否有价值和哪些有利用价值.

A43抽取运用数据

1.表现描述

能从大量数据中抽取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并做出判断。应用统计或统计案例中的方法对数据整理、分析,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

2.表现水平

表现水平表现描述水平一直接应用数据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

水平二

运用文字、图表、公式等对数据进行转换、解释,并对数据进行相应的组织、分类、比较和加工等.

水平三制定数据应用的方案,并能利用数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五)创新应用能力表现标准

E1应用意识

1.表现描述

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能理解对问题陈述的材料,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达和说明.应用的主要过程是依据现实的生活背景,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构造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

2.表现水平

表现水平表现描述

水平一数学阅读能力,能对数学语言符号阅读、理解、应用和转换。

水平二建立数学模型能力,对实际问题模型化以及运用模型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水平三检验、讨论与评价能力,经过计算得出的结果是针对纯数学问题,,检验它是否满足实际情况.同时数学应用题可能是开

放探索型问题,需要解题者从多方面讨论.最后,还要对已解决的问题

进行分析与评价,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能够修正。

E2创新意识

1.表现描述

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强。

2.表现水平

表现水平表现描述

水平一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学生呈现一段含有数学问题情境的信息,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尽可能多的数学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必须能从提供的信息中找到答案。所提供的问题情境不再局限于文字形式,还包括图像形式和表格形式的。善于寻求一般的归纳思路,或者通过分析、识别相似的模式而对特殊的结论一般化。

水平二

对所思考的问题有着较为丰富的想象力。从已有问题中通过运用归纳、分析或猜想,改编原来的问题,构建新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对问题重新界定,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解释和理解,这就使学生有可能做出许多不同的具有创意的反应。

水平三

对一个问题能够提供多种解法,而且这些解法非常巧妙、独特.对曾经在思维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结论不断思考,对已有解法和结论的挑剔和批判.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四、培养高中生数学能力的基本策略

针对目前高中数学能力培养的实施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与不足,以及其中涉及到的学校、教师、社会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如何才能优化教学实施方法,圆满的实现新课程的能力目标,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真正实现人才的培养?对此,笔者给出了新课程教学中培养高中生数学能力的几点基本策略。

1.“基础”与“能力”并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是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的首要前提。对数学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的作用。在新课程大力发展数学能力的理念下,认识到数学基础和数学能力发展的相互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做到“基础”和“能力”并重,实现学生数学学习的真正全面的发展。

2.建立多样化教学目标,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新课程教学中仍十分顽固的传统的教学理念之一是使所有的学生学习所有的课程,按同样的标准要求学生。这种教学完全不考虑学生的禀赋、资质的差异,表面上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往往是以资质较好的学生发展为标准的教学模式。远远达不到新课程目标中“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目的。

3.促进教师发展,应对新课程挑战

教师的发展才是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不得不说,课程改革越是深入推进的时候,教师所面临的压力就越大,压力主要来自于课程的实施层面。课程实施对数学教师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教学方法、内容安排、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4.积极调整校本课程,发展学生数学能力

在调查中笔者注意到,面对新课程大力度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加重的同时,学校校本课程的调节起到了很大的缓冲作用。学校尝试着开设了一些与教材内容互补的校本数学课程,用以分担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们发现学生们的反响良好,选修校本课程的热情很高。这让笔者和教师们找到了通过校本30课程发展新课程数学能力教学的有效方法。

5.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适应新课程能力目标

《标准》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所以建立新型的过程性、开放性的多元化评价迫在眉睫。

6.增强初高中数学课程的衔接与贯通

新课程改革中初高中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和学习

习惯有很大差异。初高中课程的较大差异导致了高一新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各项数学能力都无法达到高中数学课程的要求。所以初高中课程中衔接部分的修订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7.加快高考的改革,解决新课程改革的最大障碍

在新课程理念全面实施的今天,应尽快改革高考命题和制度,使之适应新课程理念,如果我们希望学生不仅仅是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能力、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那么高考题目本身就要注意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发现新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等。

重点高中结题报告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重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结题报告 一、选题的缘由及课题研究的背景 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层面上来说,本课题的选择是基于以下的一些主要因素: (1)新课程实施以来,特别是省新课标教学要求颁布以来,由于新教材留给老师的空间很大,不少老师对现在新的高中数学教学要求的把握以及在课堂中有效地落实好教 学目标和要求还存在着“新教材老要求、新要求老套路”等问题,这些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度的达成。 (2)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包办的多,许多本该达到解释水平的课,不少教师将此下降为记忆水平,“满堂灌”或“满堂问”(填空式问答,懂的要问、不懂的不问);有的课把教学混同于学科习题机械训练和简单强化,“表面上像探究,实际上是讲解”,大部分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思考力水平明显下降。不少老师对一些主要课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的层 面上。 (3)课堂教学的预设设计与课堂动态生成性调控脱节。当堂的学习质量和效益明显偏低。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中学数学界一直没有停止过,在近期还逐渐趋热。有的侧重于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有的侧

重于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特别是郑毓信教授的研究文章“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开放性”(见课程?教材?教法2007 第7期P.28),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兴起,什么是有效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需注意的问题等角度,进行了阐述和剖析。这些研究对本课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但从总体上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成功模式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本课题着力于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案例剖析,从微观的操作层面入手,通过对案例的收集、分析、反思、提炼等,形成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具体策略和方式方法。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浅谈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探究

浅谈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探究 发表时间:2020-03-10T15:25:57.53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7月14期作者:李新源[导读] 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并且随着新课改教育教学理念的推行,高中教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摘要: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并且随着新课改教育教学理念的推行,高中教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高中数学教师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模式,也针对其中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但是短时间内也无法将传统教学中的问题完全根除,教师也需要结合当前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对高中生数学教学进行长时间的科学的改进,并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指 导下,构建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视角;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推进高中数学教学的改革 在当前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传统教育必然会面临着改革,良好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需要教育者对其进行有效的贯彻落实。对于大多数高中数学教师而言,其自身都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大都将教学重心偏向于数学理论知识的讲授,并且还会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这些也都是为考试而服务的,都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考试取得良好的成绩[1]。但是这样的数学教学却在极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潜在能力的开发,以至于使得整个数学教学过程都变得极为枯燥,这样的教学不仅难以激发出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对学生思维的创新性产生一定的束缚,影响学生的学习发展。当高中教师将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则会对传统的数学教学造成极大的影响,促使高中教师能够在数学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数学能力及素养的培养,进而实现数学教学目标,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改革。(二)能够促进高中生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对于核心素养这一教育教学理念而言,其自身的提出以及实行对数学教学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核心素养理念提出的目的也并不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还是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高中教师在以核心素养的视角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会将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素养放在课堂教学的中心,同时也会将其作为数学教学目标,另外,高中教师也会在课堂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并对针对学生自身的数学学习情况,设置科学合理的数学教学内容,以此对学生进行能力与素养的有效培养,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高效性,更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能力与素养,进而促进其综合发展。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高中数学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是以主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而且还将自己放在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并运用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只能跟随教师的思路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数学教学过程既枯燥又无趣,不仅会降低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也会影响高中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这样也就导致学生的发展不符合社会的人才需求[2]。 基于此,高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进行科学的创新,增加数学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培养高中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另外,教师也可以运用相关教学方式,将抽象性的数学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图像,以此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高效性。比如,以人教版的高中数学教材为例,教师在对学生讲解相关曲线与方程这一章节的知识时,则可以运用巧思结合教学内容,将各种曲线组合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同时还要确保组合中的每条曲线都能够被定义,这样既能够吸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注意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营造良好的数学教学氛围 高中教师若想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还要注意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讲解数学知识时,通常都会很严肃,以至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氛围,而学生也会受到这种氛围影响,产生出一种紧张的情绪,这样也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导致学生难以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基于此,高中教师需要运用各种方式在数学课堂中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也可以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一些小游戏,以此调动的教学气氛,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变得更加活跃,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自身的思维能够得以发散,并得到相应的锻炼,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去讲解相关的教学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缓解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紧张情绪,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3]。 三、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高中数学本身就极具抽象性,学生在难以理解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厌烦数学的情绪,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不仅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自身数学学习能力以及素养,基于此,高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的视角,提高数学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殷克军,李杰华,刘梅,王丽,张华晖.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A].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五卷) [C].:,2018:3. [2]章丽洁. 浅谈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探究[J]. 中学数学,2019(21):72-73. [3]马绒绒. 浅析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 新课程(下), 2018(9).

初高中数学衔接研究报告

初高中数学衔接研究报告

————————————————————————————————作者: ————————————————————————————————日期: ?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验与研究研究报告 平舆县第一高级中学“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韩雨濛 摘要: 国家教委在八十年代对初中数学教学要求和内容的调整,较大地降低了有关知识的要求,造成了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较为严重的脱节。从高一数学老师的现状看:各校大部分是教学不足5年的青年教师,有学历,有热情,但对高一数学教材不熟悉,对初中数学教材知之更少,他们急需要有一个学习、了解初高中数学数学教材的衔接与初高中教学的差异,以便于更好的组织教学,使学生更快适应高中、 一、问题的提出 1.学生升入高中学习之后,无论选择理科或者文科的学习,数学课程都是必须继续学习的课程之一。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上有很强的延续性,初中数学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高中数学是建立在初中数学基础上的延续与发展,在教学内容上、思想方法上,均密切相关。因此,从教学内容、数学思想方法上,理顺初高中数学之间的关系,进而在高中刚开始阶段强化初高中衔接点的教学,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是高中数学教学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2.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研究,主要从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要求,试图找出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相关关

键点,从而为高中数学教学提出有用的建议,让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 3.近年来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作为“初高中教学衔接”这一宏观课题,在很多地方被人们提及,一些教育科研部门也作过尝试,试图寻找其间的规律与共性,但大多是从教学内容上进行简单地分类研究,也没有作为专项课题进行研究。因为这一课题将直接影响学生高中数学学习的效果,因此有进行全面研究的重要价值。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1.找出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相关关键点,从而为高中数学教学提出有用的建议,为学生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进行有效地定位。 2.从教学内容、数学思想方法上,理顺初高中数学之间的关系,进而在高中初期阶段强化初高中衔接点的教学,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3.为学生有效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以及学科课程目标的全面、深刻地理解;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促使教师从研究的视角来审视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这一学习主体。反思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寻找初高中数学教材的知识衔接,结合旧知识,寻找新知识的结合点和突破点,充分发挥数学本身所具有的激发、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研究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组组长:蔡炳良 课题组组员:蔡炳良张来祥李桢赵宝琴 王进赵宏强李艳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组组长:蔡炳良 课题组组员:蔡炳良张来祥李桢赵宝琴王进赵宏强李艳 一、课题的提出 1.问题的由来 新课程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更主要的是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体系出现缺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评价没有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这些状况导致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混乱,也造成了教师教学的混乱,严重妨碍了新课程的实施和课堂有效性的提高。这种状况只有得到根本改变,方能促进教师的加速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迫切需要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作研究。探讨和制定科学有效而又符合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师生间教与学互动的各个层面,不仅可以更好的渗透新课标所倡导的先进教学思想,而且也可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成为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 公正客观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能打破课堂教学的传统习惯。在科学的评价体系指导下,以培养学习者创新能力为指导核心,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将新思维和新理念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那么这将成为新的突破。有助于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2.本课题试图解决的问题及其意义 对于教师,需要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老师自觉养成经常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做到天天反思、堂堂反思,对照有效性教学的评价表,不断地追向“自己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能借助这个标准,达到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的目标,让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有效机制。对于学生,需要通过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同时减少课外因无效或低效教学而被占用的学习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真正做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实现素质教育。从学校角度来看,优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整体教学能力的提高。对构建创新课堂搭建良好的平台,使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呈现出多元化、立体化与可持续化发挥作用。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 数学抽象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者数学术语予以表征。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抽象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结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 在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能通过抽象、概括去认识、理解、把握事物的数学本质,能逐渐养成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 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

质。 在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命题;能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表述论证的过程;能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框架;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增强数学交流能力。 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模型构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也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 在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积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够针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求解模型,并尝试基于现实背景验证模型和完善模型;能够提升应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直观想象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借助空间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利用图形描述、分析数学问题;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直观想象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

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研究

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研究 摘要:所谓高效课堂,即指占用尽量少的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接受并理解尽量多的教学内容,并将节省出来的更多时间用来让学生开发自身潜能、创新思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不仅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师生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主要从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升课堂效率;提倡小组学习,营造和谐氛围和完善师生关系,增强情感投入四个方面简要谈谈如何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情境;兴趣;效率 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理念,为实现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在高中数学中打造高效课堂,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完善教学效率,改善师生关系,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超强的学习及应用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高中数学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比较强的学科,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初中到高中,数学知识也呈现积累状态,表现在知识量和难度上的逐渐增加。这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比较难接受和适应的。然而,相对于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学生更熟悉生活中的事物,教师在教学时,完全可以巧妙地利用

这一点。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将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为教学素材,创设生活情境,一方面将书本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成为生活中更加直观,更加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从而能够主动地应用数学知识来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升课堂效率 一堂数学课40分钟,时间有限,只有提升时间的利用率,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七个部分,教师要想方设法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上好一堂数学课。那么,如何设计课堂结构呢? 1.注重学生认知过程的完整性 人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学生的认知规律亦是如此。因此,课堂结构的设计要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协调和谐。当学生对教师教授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掌握之后,教师应及时地安排一些独立思考的练习,并及时捕捉反馈信息。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到实践中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发展学习能力。 2.要紧扣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2

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_1

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数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高中的数学新增加了很多内容,下面是XX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范文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片面强调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推理的形式化,忽视数学的创造性;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效果评价,只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习惯于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综合的反映学生的发展程度,它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极为不利。 面对21世纪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四种最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并认为学会合作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竞争与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和必然趋势,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相处更是新世纪人生存的需要。 我们一贯倡导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就是要承认差异,张扬个性,提高素质,这就势必要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进行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模式。我们高二数学教学模式课题组对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作了有益的探索,进行了各种尝试,目前已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

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教学为主要手段,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点评与小结。 分层教学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有三个前提:首先,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学生之间,不仅有数学认知结构上的差异,也有在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而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上能力的差异,还有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的差异,这些差异无一例外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大小不一的影响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也即LD,英语为 learning disability);其次,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只要提供给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采取不同的对学生学习障碍的矫正策略,不同的学生都会有提高,或者说每个学生都可以建构起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达到知识与能力双赢的结果;第三,从新的教学观看,高中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而不是一味地只要求不同的学生来适应教师所创设的单调的、唯一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中学生数学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研究目标:在数学教学中,实施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a6271268.html,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作者:黄海英 来源:《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9年第04期 【摘要】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结合新课改提出的要求,注重学生“四基”和“四能”的提升。本文就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展开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22-0121-02 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始终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结合高中数学的特色,在核心素养教学中,不仅要做到潜移默化,而且还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尤其是要结合当代高中生的特点,确保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1;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新要求 目前的高中生大都是“00”后,而高中数学教材,则是基于当前的信息化时代,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完善,不仅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时代特点相符,站在学生的视角来思考问题,并将学生学习的难点作为突破口,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地解决了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学生思维转变过程方面有着较大的突破,严格按照国家新课标和国家教育大纲,注重学生学习技巧的提升,有着严谨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促进学以致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教学方面,也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对各种繁杂的局面处理具有一定的能力,对传统认知能力的外延,在综合认知与情感以及技能方面的多元化发展,具有综合性、习得性、抽象性、生成性、阶段性、持续性。要求学生学会基于数学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并学会基于数学语言来表达世界,树立敢质疑、勤思考、科学严谨的求实精神,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切实注重核心素养的教学,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1]。 2; ;对策分析 2.1; 明确核心素养的教学思路,提高核心素养教学的针对性 第一,引导学生借助数学思想促进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处理。由于生活中的数学随处可见,在处理现实的问题时,需要应用数学思想,如抽象、化归、空间、演绎推理等数学思想,才能促进实际问题的处理,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第二,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探索中学数学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

探索中学数学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 古城二中古翔宇 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理想,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快速、高效、扎实地掌握课堂知识,掌握新课标要求的基本数学技能,提高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在中学数学进行过程中,教师应构建有效的数学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学、探、测”三步六环教学模式正是这样一种适合我们数学教学的高效教学模式,教那么,我们数学教师应如何结合“学、探、测”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明确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学方法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过去是拿着教材备教材,强调教师怎 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多是以教师的“解读”牵动或代替学生的“解读”,可以说学生是接受式的学习。而新课程理念对教师应如何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备课时,我们应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找准学习新知识的切入点,认真分析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课堂教学。认真分析学生学习之间的差异,从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使每一个人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发展。因此,教师精心地选择例题和学生的训练题就显得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教师也应熟练掌握教学方法。孟子说:“教亦多术矣。”“术”即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不拘一格。教师应重视情景创设,努力让学生易学, 2、 “三步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创景引学 首先让学生观察一些美丽的图案以及动画拼图,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然后提出问题:这些拼图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很容易回答出这些拼图都是由一个基本图形平行移动得到的。“那么什么是平移呢?平移又有何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一问题。”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平移》。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数学中蕴涵着美,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只有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课堂教学。一旦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唤醒,学习兴趣被激活,就会发挥出巨大的主观能动作用,把客观的“要我学”内化为主观 的“我要学”。 (2)合作探究 为了进一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望,我又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例如:飞机在地面上滑行,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运行,滑雪运动员在高山上滑雪等。让学生通过观察进一步体会平移的两大要素——方向和距离。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出平移的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通过这一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平移”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经过同学们的实践探索研究,归纳总结出平移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实践、探究、归纳、总结图形平移基本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活动中充满了探索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使其品尝到探究的情趣和成功的喜

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刘根祥 摘要:本课题从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研究的背景、界定、理论意义、原则等入手。以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为主线,结合课题组成员多年的实践。探索出六个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学策略即:有效的行为常规养成、强化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实施差异教学、重视数学再创造过程、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和观念的渗透、精心设计和谐的师生对话,期间也简单谈谈采取这些策略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1、研究背景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课堂教学面貌明显改观,但课堂教学的总体水平,与“优质轻负、充满活力”的新课程改革要求尚有差距。目前我国的课程改革在深入发展,数学课堂教学形式也逐步发生着一些显著的改变,如: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教学气氛很活跃。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地看到:一方面,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数学教学多了些新

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即数学课堂教学效益低的问题有待于解决。 另一方面,从课改以来大量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看,高中数学老师放不开手脚。课堂上,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大搞题海战术。使老师和学生身心都很疲惫。许多教师循规蹈矩、安于平常,只为机械完成每天、每学期的教学任务,甘做在浅层次上无限重复简单劳动的教书匠,对教学理念很少追问,对教学行为缺乏反思,对教学风格不甚关心,对如何在同等时间内取得高效的教学质量很少思考、很少追求,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学生没有达到有效学习、得到真正的发展。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失去了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依托,也就失去了教学核心的生长性质,数学课堂就缺乏活力。如学生对数学没兴趣,感觉数学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和烦琐的公式,与生活联系不大;又比如学生学习数学缺乏动力,许多同学只是为了高考能考好一点的成绩,此外毫无动力,所以经常出现靠老师采取威逼利诱成绩才会有所进步;最后即使学数学,又有很多同学方法认识不当,成天把自己潜伏于“题海”中,以为学数学就是做题目。实施新课程以来,教育教学面对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的时代需求,教师也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应答,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有一句豪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作为一名普通

蔡久明论文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高中数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在高中数学课堂通过师生互动策略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策略、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策略、现代教学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策略等几方面实施有效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推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关健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并大有方兴未艾之势。从表面上看似乎走进了新课改的最佳状态,但认真的品味也折射出另人深思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因此,研究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师生互动策略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课堂活动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积极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传统的课堂活动中,信息的传输不是双向,只有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没有互动。结果整堂课死气沉沉,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采取策略,实现师生互动。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过程中,尽可能要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然后有意识地进行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通过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对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这样的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策略 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先提出一个通俗而有趣的问题:用一张报纸(厚0.1毫米)对折30次,想一想,这叠纸大概有多厚?如果对折100次呢?在学生

(完整版)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数学抽象 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者数学术语予以表征。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抽象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结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 在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能通过抽象、概括去认识、理解、把握事物的数学本质,能逐渐养成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 在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命题;能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表述论证的过程;能理解数学知识之间

的联系,建构知识框架;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增强数学交流能力。 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模型构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也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 在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积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够针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求解模型,并尝试基于现实背景验证模型和完善模型;能够提升应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直观想象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借助空间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利用图形描述、分析数学问题;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直观想象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探索和形成论证思路、进行逻辑推理、构建抽象结构的思维基础。

高中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谈高中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谈高中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海南华侨中学李全清(XX--XX第二学期) 一、课题研究的起因 我们数学老师常常会听到物理老师、化学老师抱怨说:这些学生这么简单的数学问题转移到物理、化学中就不会做了!在数学中一些并不算太难的实际应用题,一开始学生也不会做,但是当老师把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后,再让学生做,这时很多学生都会做了。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问题抽去它们的表象后,都是一些应用高中数学知识可以分析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的学生却不会主动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背后的实质是什么?实质是在我们现在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对数学的应用问题教学重视不够! 二、课题研究的构思 我将高中数学中的应用问题分成三类:1、生活中的数学问题:2、数学中的实际问题;3、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其它学科中的数学问题。每一类中设计几个典型问题,提供给学生调查、分析、思考、研究、解答,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

1、第1周至第4周:让学生完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研究学习,首先由我给学生提供三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研究解决,然后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提出一些数学应用问题,并研究解决。 2、第5周至第8周:让学生完成“数学中的实际问题”研究学习,以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为例:测量一棵不能到达顶端的大树的高度;测量某建筑物的高度;测量海口市南渡江的宽度等。 3、第9周至第12周:让学生完成“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其它学科中的数学问题”研究学习:例如物理中“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位移的合成与分解问题”,化学中“溶液的浓度问题”,生物中“细胞的分裂问题”,地理中“经度纬度与球面距离问题”等。 4、第13周至14周:让学生对前面的问题进行总结,形成一篇小文章。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的预期表现形式 课题研究的成果,预期以小课题研究论文的形式呈现。 附件:小课题研究结题论文: 谈高中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 海南华侨中学李全清 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中学数学教学的迫切要求,在中学数学教学的始终都应注重学生应

专题讲座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专题讲座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刘美伦(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中学数学教研室原主任) 一、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一)实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 当前,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进行,需要认真研究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研究什么是一节好课,怎样上好每一节课。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真正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是十分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体现的新课程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 从总体教学目标来看,就是要有一切为学生的意识,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这是高中数学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的第一条说:“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下面谈谈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的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它是一节课的整体性目标,既要全面,又要准确,还要适度。要特别指出的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适合班级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现状和发展潜能。 从当前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教学目标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从目标内容、呈现方式、语言表述、行为动词等方面多有不当之处。有的教学目标笼统空泛、形式主义,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很难落实。 还应该注意,即使同一个教学内容,对不同学校班级的学生要求就应有所不同。要重视和加强教学目标的制定,这也是课堂教学评价中需要特别关注的。 2.揭示数学的本质——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作用 从教学过程来说,就是要讲出数学味,体现深刻性。要重视打好基础,它是提高能力的保证。对于基础知识——强调联系;对于基本技能——强调熟练;对于基本思想方法——强调策略。 对于体现数学学科特点:课堂教学要关注以下3个方面 (1)数学思维活动的设计 课堂设问有思维价值 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 设问的语言准确富于启发性 注重教学过程的质疑与反思 (2)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把握清楚 数学思想方法提炼到位 数学思想方法揭示深刻 数学思想方法应用落实 (3)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数学史料运用得当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完整版)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完整版)(定稿版)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一、问题的提出1.背景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对创造性人才,对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第三次全教会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诸多因素制约,课程改革可以视为举措之一。各门课程的实施都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宏观背景。教育界内部对课程改革的探讨始终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我国的课程建设曾受到国际课程整合理论的儿童中心(杜威)、结构中心(布鲁纳)和人本主义的认知--情意整合论等流派的影响,世纪90年代经过广泛的实践,确立了三大板块课程,即: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尽管这三个板块的划分在逻辑上还显得不够清晰,但它在实际运作中却是简便易行的。另一种划分是按课程设置权限分为:国家课程十地方课程十校本课程三个板块。这两种划分课程的表述,都是从课程外在的、外显的属性来进行的。90年代末,人们愈加重视在课程的内涵上进行挖掘,提出应注重课程三性,即: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以课程改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实践为基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出现可以说

(完整word版)关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关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3月30日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特定学科中,不同阶段的学生关于核心素养的要求有所差异,数学选取高中课程作为突破口,发展核心素养。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对于设计教学以及开展学科评价与测量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1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教育,指的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从概念上看素质教育强调创新,提出学生要全面发展,而核心素养则是强调未来需要,提出学生具体的发展方面。素质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至今已有30年。它的出现一是应对国际激烈竞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意识到科技、经济等发展落后的原因实质是人的素质问题,并达成提高公民素质的共识。提出素质教育,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为科教兴国的实现奠定基础;二是针对应试教育弊端:强调知识的掌握,教师灌输式的教学

和单以分数作为对于学生评价,使得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搞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品格和能力多方面的培养,偏离了未来发展需求。素质教育,转向培养创新人才替代高分低能型,推动教育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提出的背景上看素质教育是对过去传统教育的继承与摒弃,端正办学思想,提高人的素质以适应当代需求。核心素养则是在素质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回答21世纪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 问题,是对素质教育的再认识和再实践,是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体系的建设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它将取代单一知识传授体系,从教书到育人,实现质的飞跃。 2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 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技能和思想的掌握、活动经验的积累,发挥着数学在培养人的品格和能力的重要作用。在2015版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六大核心素养,具体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它们是关于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以及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具有可塑性、基础性、发展性、全面性和持久性的特征。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数学后能够具备数学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精神,在将来的各自领域中发挥作用。 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定义、命题和应用密切联系着,它涉及代数、几何以及统计,串联着高中数学整个内容。数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新理念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新理念 摘要: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理应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关键词:主体 参与 创新 时值21世纪,“科教兴国”的宏伟规划为中华民族的腾飞注入了强劲的活力,教育走到了更高的境界——素质教育。面临新世纪的挑战,世界各个国家都把教育对策认同于“学会生存”。“学会生存”就是“学会学习”。中国随着教育步伐的调整,提升全民族的属性水平已是刻不容缓。《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学数学老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创建起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 一、创建互动型的师生关系,努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情况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动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动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样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这首先要求老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动者和指点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例如: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老师往往照本宣科,直接推导。我们能否将推导的任务交给学生呢? 根据创建直角坐标系的一般原则,学生创建直角坐标系有以下三种可能: 设F 到准线l 距离为p )0>(p ,分别推导出的抛物线方程。 图1中的抛物线方程是)2(22p x p y - = ① y y o x F P(x,y) y o x F P(x,y) o x F P(x,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