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复旦大学的爱好理由-范文模板 (10页)

2019-复旦大学的爱好理由-范文模板 (10页)
2019-复旦大学的爱好理由-范文模板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复旦大学的爱好理由

篇一:复旦大学学生出国交流项目申请表

浙江林学院学生美国太平洋大学中心项目学院推荐表

1

篇二:复旦面试经

复旦面试经——造福201X届的孩子们

复旦面试是2月5号的事情,之所以到今天才开始写这份东西主要是想等录取

结果出来以后,看一看自己的这套理论效果究竟怎么样,免得误人子弟。当然,一些零星的观点也曾在同届同学来找我咨询的时候提到过。以最终结果来看,

能以一个中等的千分考成绩进入最热门的经济学类专业,除了RP比较高之外,也说明自己在面试过程中的一点小的心得还是起了不小作用的,这也是我有这

个底气把它写出来与大家分享的原因。

首先还是要感谢一下SY、GY老师、老千、领队阿潘、复旦剧社的各位前辈们,还有过去几年曾经写下过面试流程和心得的学长们,正是从你们留下的经验中

让我对面试的程序和注意点有了比较多的了解,也帮助我不断修正自己关于面

试的理论。当然老爸的点拨也起到了点石成金的效果。用牛顿的话来说:我是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我也希望能够帮助明年201X届的孩子们站得更高~ 面试结束以后各类问题集锦和现场实录喧嚣尘上,反正我看得是眼花缭乱。所以

我不打算重复这样的劳动(当然另一方面原因是我记性比较差,具体的过程、

哪个教授问的什么问题一出考场就对不上好了??尴尬),而是把我这段时间在

筹备面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不完善的理论和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虽然是复旦的面试经,但我想对于北大交大亦或是同济等其他高校其原理应当

也是相通融的。希望自己这些浅薄之见能够对下一届的孩子们有所裨益。

好,废话少说,咱们先不去说技巧,因为那是“术”;而我要说的则是“道”。谈到面试,首先要解决的是三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面试?

从严格的定义来说,“面试”是一场考试。而且据复旦招办主任丁光宏老师介绍,还是国家级考试,跟高考同一级别。所以一进考场,手机等通讯设备不仅

要关闭,还要卸下电池板。违者按作弊处理。可以说是兹事体大。

然而,面试毕竟又和普遍意义上的考试不一样。主要差别体现在三点:1、面对面交谈(这是废话);2、没有固定的正确答案;3、评判标准是教授主观的感

受而不是客观的数字。

从面试结束后的情形来看,包括我在内,大部分考生都用了一个词叫“聊天”。为什么呢?几点原因:第一,教授都很和蔼,第二,问的问题五花八门天马行空,第三,说明大家自我感觉都不错。可是既然自我感觉都不错,为什么有人

喜剧了有人却悲剧了呢?可见面试绝不仅仅是“聊天”那么简单。

我更愿意把面试比作一次“采访”,一次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专访。教授就

是记者,我们就是被访人。记者所问的当然是他想知道而又不知道的,而受访

者所说的自然是自己所了解能表达的东西。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你面对的是记

者的采访,你会不会支支吾吾说不上话来?你会不会字字谨慎生怕说错?你会

不会“老子天下第一”地拼命强调自己有多牛?你会不会对不了解或没有听清

的问题硬着头皮瞎说?你会不会只顾着自己没头苍蝇似的胡扯而不考虑让对方

听得更有条理有思想呢?显然不会。因此这些也是面试中所不能做的。

采访的特点,一是问的人针对的是被问的人提出问题,因此面试的问题大部分

是围绕着你的自述材料和个人经历的;二是回答者的答案没有对错,但必须有

真知灼见,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去背诵那些所谓答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你见过谁接受采访是在背书?(“感动中国”除外);三是记者从来不会可以

去问被采访者知识性的问题,面试中同样如此——即使问了知识性的问题,答

不上来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不是重点。那重点或核心究竟是什么?我以为是十二个字:低调得有腔调,真实得有技巧。具体的稍后会作详细展开。

先来解决第二个问题:面试要不要准备?

这看上去像是句废话。我相信大部分同学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要”,不能打

无准备之仗嘛!可是,如果翻翻历年的面试题你就会发现根本无从着手。日光

灯用过一段时间以后灯管为什么会发黑?一张白纸有什么作用?宜兴有什么特产?洗衣机的工作原理???还有我遇到教授拿了一幅丰子恺的漫画《都市之秋》要求描述画面并作出评析。这怎么准备?想要准备这些无异于大海里捞针。即

使准备了在面试时遇到的机会有多少?

于是,今年媒体在报道自招面试的的时候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没法准备”,或者“准备没用”。可真的是这样吗?以我自己举例,我在面试前三天花了一

晚上的时间把三幕话剧《茶馆》看了一遍,结果第一位教授第二个问题问的就

是我对《茶馆》主人公王利发的看法。这难道是巧合吗?而从整场面试来看,

考前的准备至少对我现场的发挥直接起到了40%左右的作用。又怎么能说“没

法准备”呢?

那么,面试究竟要不要准备?

我的结论是,既要又不要。有些大的东西是一定要想清楚、准备好的,而有些东西则碰都不要去碰,尤其是历年的面试题。我有两个同学在面试前拼命地看中国各省的省会和简称,最后证明只是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还有同学搜集了自己所填报的专业的大量知识在抱佛脚,我不能说完全没用,但我不推荐。

那么哪些是一定要想清楚的呢?这就涉及到我要讲的第三个问题:怎么准备?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想先讲另外一个问题:我们高考是怎样准备的?别急着回答,因为我接下来要说的你也许很难接受:在我看来,面试的准备与高考的准备,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先别忙着辩驳,我们可以一点一点来分析。首先,有人说面试前准备没有用,靠的是平时的积累。这话不全错。但高考难道不是在考你三年的积累吗?考前的临时抱佛脚不也是无用功吗?所不同的在于,高考考的是课堂上的积累,而面试检测的是课外的积累。

其次,我们常说的学习方法最理想的是什么?不是题海战吧。老师们是怎么说的?“通过一定量题目的操练掌握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能够举一反三地应用。”其实面试也是这个道理,重要的是你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什么说不要去看往年的题目?因为那就是所谓的“题海战”,特别

是报纸上登出来的,大部分都是那些“偏题、怪题”的集合,不具备任何参考价值。必须坚信一点,你的题目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一定是适合你发挥的。

举例来说,我在面试的时候遇到一个题目:请你谈谈对生命的看法。这个题目好不好答?我相信大部分人看到这个题目肯定是feel at sea 的。这个命题太宏大了,太宽泛了,以至于我们根本无从把握。老实说,就是现在我坐在电脑面前看着自己打下的这个题目都感觉无从着手,越想越觉得不够完整。但在面试的时候,我却能够就着这个题目侃侃而谈了,而且看教授反应应该还不赖。

既然面试的准备与高考的准备具有相近的本质,那么如果把日常学习中的一些理论方法作为一块砖,也就可以非常容易地引出面试筹备这块玉。

这块砖是什么?用过《龙门》的同学应该非常熟悉一个词语叫做“母亲题”,又称“母题”。没听说也过不要紧,其实我们的教材、练习册、还有老师上课所讲的例题都是“母亲题”,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熟悉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窥一斑而知全豹。其实在面试中,绝大部分的题目也都是有母题的。

那么哪些是母题呢?我总结了以下八个(欢迎补充):

1、选择复旦(或其他高校)的原因?

2、填报XX志愿的原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