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必修4-6.1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导学案必修4-6.1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导学案必修4-6.1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导学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

2、理解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3、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预习内容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做、行动)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的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观念变为现实)

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是人们把自己的思想、愿望、计划变成现实的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 P43

(2)特点

A (不是主观的思维活动)

这首先是由决定的

a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实践的主体:人(体力与脑力的结合体)

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手段:工具和设备(如仪器)

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

b实践的过程、结果具有客观性,受到的制约

B (不是消极、本能活动)

实践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实践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C (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

a社会性:实践活动不是,而是

b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

(1)实践是认识的

因为: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因为:

(3)实践是检验

因为:

(4)实践是认识的

因为: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而自觉投入到实践之中去。

二、学习过程

探究1、阅读分析

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指出: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党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正实践“三

复习课《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word版本

复习课《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 理的历程教学设计 复习课《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授课教师:黄丽如班级:高二班时间:2012年5月31日地点:新一中教学楼B205 一、教材分析: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部分。本课的内容继续探讨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即看待认识和实践。它围绕着“求索真理”这一主题,讲述实践观、真理观、认识过程这三方面的知识内容。从近三年的高考题来看,每年都有涉及对本课知识点的考查,频率高,题型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二、教学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审视教材,并依据教材的内在知识体系对教材进行开发和整合,让学生从题中揣摩所考查的知识点,并总结出

答题方法。三、三维教学目标设计: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知识与技能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运用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运用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历程。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具有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知识框架的习惯。牢固树立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坚定真理的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1 四、教学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实践观;真理观;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实践的概念;真理是客观的。作为高二年级的文科班

学生,前面已学完《生活与哲学》整本书的内容,教学对象有一定的基础。作为即将步入高三的学生,将进行高三第一轮复习,亟需学会自我复习。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授课类型自主探究法、训练法复习课教学手段多媒体平台六、教学流程:知识构图考点提示难点突破重点讲解原理归纳城方法指津七、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知识构图 1.让学生用三个词概括本课的内容。 2.围绕着这三个词,课本讲了哪些知识点。 3.要求学生试着用两个字来概括“求索真理的历程”这一课的内容。4.围绕这两个字,构建这一课的知识框架图。设计内容师生活动设计分析宏观上把握整课的核心知学生自主整理,老师指导。识;培养学生 2 的发散思维。高考考点展示: 1.实践实践的概念2009~2011年认识论高考考点分布考点试题分布2010安徽文综,38 实践2010全国文综,39 2009海南单科,22 实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新人教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新人教版 必修4)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实践 ◇理解;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分析: (1)列举历史上对实践观点的不同理解,分析说明辩证唯物 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以上观点的不同 (2)结合相关名言,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 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

概括综合能力 (3)在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 维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 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重点】: 1、重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实 践的含义、特征及作用 四、【方法点津】: (1)在教材中对实践的含义除了给出含义外只是略作解释。 以此为据还不能完全把握实践的内容。因此在只有深入理解 实践的基本特点,才能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在实践的三个 特点中,"客观物质性"与"社会历史性"都不是实践所独有的 性质,不能充分体现实践的根本特点,只有"主观能动性"最 能体现实践的本质。因此对这个特点尤其要着重分析以便深 刻理解实践的含义。 (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从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四个方面全面理解,缺一不可,在学习 中必须注意这四点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前两个。

细胞的生命历程教学设计

4.给出一个细胞分裂图像,如何判断它处于哪种细胞分裂的哪个时期,该时期的细胞名称是什么。试画出雌性动物体内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图像(以二倍体生物2N=4为例) 5. 以二倍体生物为例(2N)试画出下图所示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曲线,分析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自我检测】 1.下列与细胞分裂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 B.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形成赤道板 C.有丝分裂末期形成的核膜与内质网相连 D.减数分裂形成的细胞不具全能性 2.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异是() A.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染色体复制时受诱变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 D.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3.下列关于豌豆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器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间期,核糖体上合成DNA聚合酶和其他蛋白质 B.在前期,两组中心粒之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C.在间期,线粒体为蛋白质合成、DNA的解旋等生理过程提供能量 D.在末期,高尔基体与子细胞的细胞壁形成有关

预习总结: 1、专题三内容存在的疑难点。 2、复习过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3、你希望教师在课上能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 专题三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一课时细胞增殖和受精作用 【讲授学案】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掌握图表、图像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获取信息、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掌握细胞分裂和遗传变异的关系,对知识进行前后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课内探究 一.细胞分裂有关图像分析 问题1:分析如下甲乙两图,甲图中AB、BC、CD、DE段分别代表哪些时期?乙图对应于甲图的哪一段? 问题2:图B所示为某一动物体内的细胞,分析A、B图,请回答: 1、2、3、4图像分别对应于图A哪些阶段?若图B中2、3、4是细胞分裂的三个连续时期,则3、4所示细胞的名称是什么? 图A 图B

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教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实践 (2)真理 ◇理解;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5)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6)认识具有反复性 (7)认识具有无限性 (8)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分析: (1)列举历史上对实践观点的不同理解,分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以上观点的不同 (2)结合相关名言,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结合实用主义者关于真理观点的理解,分析说明什么是真理 (4)结合欧几里得定理,说明真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分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5)结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事件,分析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 (3)在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结合真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5)在讲述真理具体的有条件的及认识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知识点时,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联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一观点,弓I导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认识真理 (3)通过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 二、【重点、难点】: 1、重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难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实践的含义、特征及作用,理解

完整版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细胞的生命历程学案

细胞的生命历程 5 1.由五年的考频可以看出本专题在全国卷高考中考查的主要内容是细胞周期,细胞增殖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像分析,细胞分化,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细胞癌变也曾考到。 2.在题型方面,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在命题形式方面,题目信息主要以文字、曲线、图像的形式呈现,重点考查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细胞的衰老、凋亡、癌变等知识常以人类健康为背景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多与细胞分化、DNA分子的复制、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化等知识综合考查。 3.2018年的考纲无变化,本专题的知识点较多,高考考查的频度不高。对本专题的复习要重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对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通过比较来掌握。要重视实验和联系生物学的实际问题来复习本专题的一些知识。 考点一细胞增殖和受精作用(含减数分裂) 判断二倍体细胞图象所处的时期1.

2.DNA含量、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判断 (1)首先区分核DNA和染色体的变化曲线 看“斜线”,曲线中存在斜线的为核DNA变化曲线,不存在斜线的为染色体变化曲线。 (2)再区分细胞增殖的方式 ①根据“染色体峰值”判断:染色体数目最大为4N的是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最大为2N的是减数分裂。 ②根据“DNA复制和分裂次数”判断:斜线代表DNA复制,竖直下降代表细胞分裂完成。因此斜线出现1次,而竖直下降2次的为减数分裂;斜线出现1次,而竖直下降1次的为有丝分裂。 ③根据“结果”判断:分裂完成后,染色体或核DNA的数量与分裂前相等则为有丝分裂;若减半则为减数分裂。 3.图解DNA复制与细胞分裂中染色体标记情况 (1)被标记的DNA分子转至不含放射性培养液中培养一个细胞周期 再转至不含放射性培养液中培养一个细胞周期(2). 规律总结:若只复制一次,产生的子染色体都带有标记;若复制两次,产生的子染色体只有一半带有标记。 4.细胞分裂与可遗传变异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知识准备: 1、真理是客观的、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 例题示范: 歪打正着 一天,张飞从曹操处赴宴归来,对刘备吹胡子瞪眼大发雷霆。孔明问其故,飞答:“都道曹操为人慷慨大方,非也,他是天下第一大小气鬼。”孔明道:“请将军细说一二。”飞道:“我 刚到曹营,他二话没说,就对我伸出双手比了个圆圈,我认为他午饭想让我吃烙饼。我摆了摆手,双臂一伸,要吃拉面。他又竖起右手拇指,我跟着竖起右手三指,意思是说,一碗不 行要吃三碗。曹操摇了摇头,又叹了口气,我一抹身回来了。”孔明听罢大笑:“将军误会了曹操,他刚才是与你打了个哑谜。”张飞瞪大眼睛看着孔明。孔明说:“曹操双手画了个圆圈, 意思是我要统一中原。将军双臂一展,意思是说,请问我的丈八长矛答应不?曹操竖起右手拇指,意思是我乃汉朝大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将军竖起右手三指,意思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我们众人拾柴火焰高,不怕你!曹操摇了摇头,意思是说,都说张飞绣花粗中有 细,果然名不虚传。此时,他也误会了将军,这场哑谜以将军的胜利而告终。”飞听罢,释然,大笑。 点评:(看我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论认为,这个故事,与“做贼心虚”、“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等民颜有异曲同工之妙。它说明因为人们的立场不同,观点和方 法不同,理解水平和理解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准确的理解,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模拟练习: 猪的回答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小猪大 声号叫,并且猛烈地反抗起来。绵羊和奶牛非常讨厌小猪的惨叫,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也没有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说:“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仅仅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点评: 智慧分享: 请同学们知识准备中的内容,讲一个趣味案例,供大家分享(先在小组内交流,后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

《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点整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导学案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客观世界的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 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实践的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和。)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规律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有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 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实践是认识的。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 的存在变为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和实践所产生的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范畴,是人们对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_________。 2、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认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_________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_________,不符合的认识则是__________。 3、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___________。对同一个_______的对象虽然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只能有_____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_____个。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____________。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练习题(含答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练习题(含答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 知识点一:实践及其特点 1.(2010浙江衢州一中期末)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下列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学生学习化 B.教师授课 .农民种田 D.经济体制改革 2.(2010黑龙江哈三中学段考试)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的特点包括 ①客观物质性②主观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④科学实验性 A.①②③B.①②④.①③④D.②③④ 3.(2010江西上高二中月考)2010年3月在北京召开两会,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0年GDP增长为8%。这体现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D.决定作用 4.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 A.直接现实性 B.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 知识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5.(2010浙江衢州一中期末)毛泽东同志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句名言的寓意是强调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实践是认识的 6.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但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纷纷暴露。基于这种状况,当代创业者提出用“ADE By HINA”(中国创造)取代“ADE IN HINA”(中国制造)。创业者创业思路的变化体现了 A.实践是认识的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意识对物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7.(2010福建厦门理工学院附中阶段性测试)广东省委省政府2009年4月公布的《关于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决定》中有这样三句口号:“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时间作结论。”这是强调

浙江2020版高中政治总复习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精练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写T,错误的写F) 1.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F ) 2.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F ) 3.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就是真理性认识。( F ) 4.(2019·温州中学检测)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做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F ) 5.(2019·金华十校联考)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F ) 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6.一个成功者与一个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人士能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这表明,实践具有( ) A.直接现实性B.客观物质性 C.自觉选择性D.社会历史性 答案:A 7.(2019·金华调研)科学家利用“单倍体干细胞”技术,通过神奇的细胞“变性手术”,仅利用卵子就实现了哺乳动物的繁衍,打破了人们对自然界固有“必然性”的认知。这表明( ) ①通过实践能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 ②通过实践能超越规律的限制 ③真理会在实践中不断被推翻 ④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选B。材料强调科学家通过实践,改变、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故①④正确。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超越其限制,②不选。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而不是被推翻,③错误。 8.神舟十一号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总飞行时间长达33天。它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一个过渡,将为我国建造载人空间站做准备。这说明(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③指导实践是认识的根本任务④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神舟十一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一个过渡,将为我国建造载人空间站做准备,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①④正确。②错误,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③错误,指导实践是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导学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知识准备: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5E2RGbCAP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 例题示范: 吸毛器的发明 怎样才能使洗衣机洗后的衣服上不沾事实小面团之类的东西?这曾经是一个令科技人员大感棘手的难题。日本一位家庭妇女在为这个问题所缠绕时,突然想起幼年时在农村山冈上用小网捕捉蜻蜓的情景,既然可以用小网网住蜻蜓,那在洗衣机中放一个小网是不是也可以网住小面团一类的杂物呢?许多科技人员认为她这种想法太缺乏科学头脑了,对此没加理睬。这位家庭妇女没有被权威所吓倒,经过三年的反复研究实验,终于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发明出了现在洗衣机上的吸毛器,专利期限为15年,取得的专利费高达1、5 亿日元。plEanqFDPw 点评:(看我的一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为手段,同客观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日本的一位家庭妇女发明了洗衣机上的吸毛器,解决了连科技人员也大感棘手的难题,也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XDiTa9E3d 模拟练习: 瓦特与蒸汽机 瓦特(Jameswatt,1736―― 1819)英格兰发明家。1736年1月9日生于英格兰格林诺克。童年时代曾经在文法学校读过书,但是没有受到系统教育。瓦特在父亲做工的工厂里学到许多机械制造知识,以后他到伦敦的一家钟表店当学徒。1763年瓦特到格拉斯哥大学工作,修理教学仪器。在大学里他经常和教授讨论 理论和技术问题。有一次,一台纽可门蒸汽机损坏,要瓦特修复。瓦特在修理这种蒸汽机时,弄清全部工作原理,找到了它消耗大量燃料的症结。1765年他动手设计了一个与汽缸分离的冷凝器,汽缸外装上绝热 套子,使它一直高温,新的蒸汽机的效率大大提高。瓦特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1781年他又制造了从汽缸两边推动活塞的双动作蒸汽机,并且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蒸汽机迅速被各工业部门采用,为产业革命铺平了道路。1785年,瓦特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RTCrpUDGiT 点评: 智慧分享: 请同学们也讲一个关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趣味案例,供大家分享(先在小组内交流,后选出代 表在班内交流)。5PCzVD7HxA 案例:(看我的——) 专家点评:(1、案例是否符合要求,2、案例是否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3、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典 型性,4、案例是否具有可推广性。)jLBHrnAlLg 我是专家,我的点评如下: 本课心得: 1、知识方面:(友情提示:同学们是否真正理解了知识准备中的内容?)

专题三 细胞的生命历程学案

专题三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一课时细胞增殖和受精作用 【预习学案】 【网络构建】 【自主梳理】 1.什么样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试举例说明。 2. 有哪些细胞器参与细胞的增殖过程?如何从结构上区别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3.可遗传的变异发生在细胞分裂的哪些时期?

4.给出一个细胞分裂图像,如何判断它处于哪种细胞分裂的哪个时期,该时期的细胞名称是什么。试画出雌性动物体内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图像(以二倍体生物2N=4为例) 5.以二倍体生物为例(2N)试画出下图所示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曲线,分析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 【自我检测】 1.下列与细胞分裂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 B.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形成赤道板 C.有丝分裂末期形成的核膜与内质网相连 D.减数分裂形成的细胞不具全能性 2.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异是() A.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染色体复制时受诱变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 D.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3.下列关于豌豆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器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间期,核糖体上合成DNA聚合酶和其他蛋白质 B.在前期,两组中心粒之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C.在间期,线粒体为蛋白质合成、DNA的解旋等生理过程提供能量 D.在末期,高尔基体与子细胞的细胞壁形成有关 预习总结: 1、专题三内容存在的疑难点。 2、复习过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3、你希望教师在课上能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

政治必修4人教版教案: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教学设计】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教材分析 人教实验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二框题。本框题所在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该问题也是《生活与哲学》整本书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单元中最终是由“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来实现的。 本框题是所在单元的归宿,是对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整体呈现与深华,是如何正确看到我们周围世界问题在世界观上的升华,是单元的最基本的知识目标之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识记真理的含义;理解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有条件的、具 体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发展真理;分析“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二)能力目标: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区分真理和谬误,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面临的挫折和困难,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发展真理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依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并有很强的德育功能)。 难点:真理的客观性(依据:比较抽象,理论层面较高)。 四、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已学习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等内容,基本具备学习本框题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2、能力基础:学生已基本具备自主、互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和经验。但即兴探究的能力较差,需要老师的适时启发、引导和点拨。 3、心理基础:学生喜欢热闹,但动机不够明确,不太注重效率,在探究学习中有畏难心理;有的学生还习惯于“等、靠、要”。 4、与课联系:本节课实际上是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再现和深华,因此,完全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在教师的点拨、诱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个人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在力量,来活跃课堂,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本节课的容量偏大,理论性较强,学习中难免会有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达不到应有的要求。

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点整合

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点 整合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导学案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客观世界的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实践的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和。)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规律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有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 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实践是认识的。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存在变为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和实践所产生的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范畴,是人们对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_________。 2、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认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_________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 _________,不符合的认识则是__________。

细胞分化的导学案

生物必修1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二节细胞的分化 一、教学目标 1、说明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2、举例说明细胞全能性的含义以及应用。 3、了解干细胞研究的进展以及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2、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3、细胞分化与分裂的关系。 难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 2、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三、课前自我预习 1.细胞分化及意义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有或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和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时间:细胞分化发生在生物体的中,在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原因: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细胞中 的执行情况不同。 (4)特点: ①: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②:细胞分化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 ③:细胞分化在生物界中普片存在,是生物体个体发育的基础。 (5)意义: ①细胞分化是的基础。多细胞生物体只有通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具有稳定形态、和 的组织和器官。 ②细胞分化时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 2、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 的潜能。 (2)原因:分化的体细胞(或细胞核)具有本物种个体发育所需要的全套基因。(3)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成植株的能力。(4)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已经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仍有全能性。

二、课后练习: (一)判断题 1.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一般分化后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 2.细胞分化只发生于个体发育的胚胎时期。() 3.细胞分化使生物体内的细胞种类,数量增多。() 4.将胚胎细胞培养形成血管,体现了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5.干细胞是只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在人体内很多。() (二)选择题 1.细胞分化的实质是( ) A. 基因组的改变 B. 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 C. 原癌基因的激活 D. 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变化 2.在动物细胞中,具有最高全能性的是( ) A. 造血干细胞 B. 受精卵 C. 心肌细胞 D. 脂肪细胞 3.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化后的细胞只保留与其功能相关的一些遗传物质 B.细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 C.高度分化后的细胞一般不具有分裂能力 D.细胞分化与生物发育有密切关系 4.细胞分化达到最大限度的时期是( ) A. 受精卵时期 B. 有丝分裂时期 C. 细胞的增殖时期 D. 胚胎时期 5.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为不同的器官,其原因是( ) A. 细胞丧失了全能性 B. 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 C. 不同的细胞中遗传信息不完全相同 D. 在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 6.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必要条件是( ) A. 给予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 B. 导入其他植物的基因 C. 脱离母体后,给予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 D. 将韧皮部的细胞核移到去核的卵细胞内

【人教版】2012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四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 ....的物质性活动。有二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1)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的本能活动不能为人的实践活动。 (2)实践的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3)实践的性质是“活动”: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制定、法律制度的实施等。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首先,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提示】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提示】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3)社会历史性。①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②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3.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的。 【注意】 ①“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②“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就是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注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注意】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认识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导学案

第六课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真理的含义;理解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理解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发展真理;分析“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2.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区分真理与谬误,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3.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学习重难点】认识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自主学习】 一、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范畴,是人们对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反映。 2、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认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_______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_______,不符合的认识则是_______。 3、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___________。对同一个_______的对象虽然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只能有_____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_____个。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____________。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和,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 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来说的,都是主观与、理论与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的。要正确对待真理和谬误。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 从到,再从到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1)从认识的________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2)从认识的________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作为认识主体的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_____________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的前进 或的上升的过程。 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_______和_______真理,在实践中_______和________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综合探究二: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1、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求索真理的历程》整体教学设计

求索真理的历程》整体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实践的要素、含义、特点。 2. 理解真理的含义、属性。 3. 认识到实践和真理的辩证关系,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能力目标; 让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形成用实践检验真理的认识论指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学习,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道德品质。 2. 树立实践的方法论,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实践精神,自觉用实践去解决现实问题。 [教材内容]: 本课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政治必修 4 生活与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学情分析]: 高中生求知欲旺盛,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难题,这一课分析了真理的特点,点出了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是实践,会给高中生带来巨大的启示。故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枯燥地讲解知识,而是要带入现实,列举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知识性错误,引导学生通过不断思考,从而找到答案,加深学生对于本课知识的理解。 [教育思想]: 高中教学思想强调了学习者的主动作用,教师应当充当引导者,而非主导者,鼓

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本的知识,获得属于自己个性化的收获。因而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启发并且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最后辅以探究交流学习成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收获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能力的增长。 [教学重点]: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真理的属性。 3. 实践的含义及特征。 [教学难点]: 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学设计]: 前面的课讲述了人能够通过意识认识世界,意识具有能动性,接着上一课的逻辑关系,本课重点探究真理是怎么推导出的,人类认识和把握规律的过程是怎么样的。依据课本内容,本课可以被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本课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是实践,可以先从实践的含义开始讲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它是一种物质性活动,也是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然后补充说明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和特点,以及实践的基本形式,在实践的特点中,有一个易错点: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第二部分需要讲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部分需要帮助学生找到两者的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及答案

张家窝中学高一年级政治学科导学案 课题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编写人杜学芳审定人唐凤顺授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联系生活实例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能够对生活实例、生活现象进行简单分析,能初步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培养自己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运用实践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二、学习重点: 理解实践的含义、特点。 三、学习难点: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四、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五、特别提醒: 1、“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不同:“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但是“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通过读书学习等学习获得间接经验。但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来自实践。 2、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区别: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表现在: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联系: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表现在:①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六、知识梳理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改造的活动。它有两层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他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2021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3讲细胞的生命历程学案.docx

第3讲细胞的生命历程 重做真题感悟考情 1.(2020山东,5)CDK1是推动细胞由分裂间期进入分裂期的关键蛋白。在DNA复制开始 后,CDK1发生磷酸化导致其活性被抑制,当细胞中的DNA复制完成且物质准备充分后,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而被激活,使细胞进入分裂期。大麦黄矮病毒(BYDV)的M蛋白通过影响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而使农作物患病。正常细胞和感染BYDV的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正常细胞中DNA复制未完成时,磷酸化的CDK1的去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 B.正常细胞中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后,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 C.感染BYDV的细胞中,M蛋白通过促进CDK1的磷酸化而影响细胞周期 D.M蛋白发挥作用后,感染BYDV的细胞被阻滞在分裂间期 解读以细胞周期的调控为情境,考查考生从试题文字描述和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综合运用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过程的相关知识解释CDK1对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并解释大麦黄矮病毒对农作物的影响及原理,体现了考查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2.(2019全国Ⅰ理综,1)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类型。下列关于人体中细胞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胎儿手的发育过程中不会发生细胞凋亡 B.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C.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D.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死亡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3.(2018全国Ⅰ理综,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