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主城区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目录

第一章引言 (1)

第一节研究背景 (1)

一、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城市贫困人群及其居住空间分布 (1)

二、转型期中国城市新贫困的出现 (2)

三、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分异与城市贫困住区 (4)

第二节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5)

一、研究问题 (5)

二、现实意义 (6)

三、理论意义 (7)

四、研究评价 (7)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9)

第一节理论基础 (9)

一、社会空间辩证法 (9)

二、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理论 (9)

三、韦伯学派与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 (11)

四、阿隆索地租模型(AMM模型) (12)

第二节国外居住空间分异及贫困聚居相关研究 (12)

第三节国内居住空间分异相关研究 (13)

第三章研究范围、数据来源及方法 (17)

第一节研究范围 (17)

第二节数据来源及方法 (20)

一、数据合理性分析 (20)

二、数据来源与调查方法 (22)

第三节数据的初步处理 (24)

一、计算单个小区房租平均值 (24)

二、获取空间坐标 (25)

三、导入Arcgis (26)

一、住宅面积分析 (26)

二、住房年龄分析 (26)

三、住房朝向分析 (27)

四、装修程度分析 (27)

五、房租价格分析 (28)

第四章主城区居住空间分异度分析 (30)

第一节空间分异研究方法介绍 (30)

一、克里金(Kriging)空间插值法 (30)

二、区域性空间自相关分析 (31)

第二节克里金插值结果分析 (32)

一、住宅小区空间分布格局 (32)

二、克里金空间插值法计算插值结果 (33)

三、插值结果计算房租分布等值线 (34)

四、对插值结果的解释 (35)

五、昆明市主城区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36)

第三节居住空间自相关性的定量分析 (37)

一、数据处理与空间自相关的计算 (37)

二、对居住空间自相关性结果的分析 (37)

三、差值结果结合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39)

四、对空间自相关计算结果的总结 (41)

五、对空间分异测度的合理性解释 (41)

第四节昆明市主城区空间分异特征及原因分析 (43)

第五节昆明市居住空间分异过程与影响因素探讨 (43)

一、对昆明市居住空间分异过程的探讨 (43)

二、转型期制度因素 (44)

三、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因素 (45)

四、社会分层因素 (46)

五、城市封闭邻里关系因素 (46)

第五章结论与对策建议 (47)

第二节对策建议 (48)

一、城中村及旧城改造模式反思 (48)

二、保障性住区选址的反思 (49)

三、分散均衡城市基础设施配套 (49)

参考文献 (51)

致谢 (56)

本人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57)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

一、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城市贫困人群及其居住空间分布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社会空间分异的一个分支,它是一种居住现象。是指在城市中,具有不同收入水平、文化背景等社会属性的人群聚居在不同的空间区域内,在地理上形成一种相互隔离的状况。在相对隔离的地理区域内,同质的人群有着相似的社会特性,而在不同的区域内则存在着较大的差异[1]。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从社会学角度去理解,是由于居民的职业类型、文化背景差异以及收入水平等因素引起的,从而产生不同的社会阶层居住区。具体在空间表现上就是出现了典型的富人住区与贫困住区,这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表现的尤为突出。之所以出现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因为城市里的人群存在诸如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等社会属性上的差异以及人们对居住条件的不同需求引起的。西方国家像美国存在种族歧视,他们的城市贫困人群带有种族色彩,这种种族歧视在我们国家是不存在的,我国的城市贫困人口除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三无人员”外,还有就是转型时期的新的贫困人口。他们主要分布在城市化和再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城中村、老旧衰败内城,以及破败的工厂大院、保障性住房等地方。

研究表明,适度的居住空间分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由于居住习惯和居住需求不同,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并且对城市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分异过度,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不良后果。城市贫困人口的增多以及他们在空间上的聚居给城市的发展造成很多不良后果。首先会造成资源分配不公,最明显的就是公共基础设施的分配和利用不公,影响社会公平;其次,由于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群聚居形成不同居住区,这会使得阶层间的交流被隔离,从而把差距进一步扩大,不利于城市的和谐发展。这些都说明,对城市贫困人群以及他们的居住空间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