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轻量化 文献综述

汽车轻量化 文献综述
汽车轻量化 文献综述

材料科学专业讲座

姓名:林存龙

学号:1531508 专业:无机系

材料在汽车轻量化中的应用及发展

摘要:由于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产量和保有量的增多,带来了油耗、排放和安全三大问题。论述了汽车节能减排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轻量化是汽车节能减排的直接而有效的手段;介绍了汽车轻量化意义和轻量化工程的实施方法。采用轻量化材料,如高强钢、铝合金、镁合金、塑料、复合材料等重点介绍了轻量化材料及先进的制造工艺在汽车轻量化中的应用现状,综述了轻量化领域中新材料、新工艺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汽车;轻量化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terials in Automotive Weight Lighting

Abstract: The brief condition of development of China automotive industry was reviewed. Three problem: oil consumption, emission, safety were brought about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uto industry , the production output and vehicle stock in China.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s necessary trend of auto industry development. Affective and direct method and way is Auto lightweight. The concept , significance implementation methods have been introduced. Use the lightweight materials of high strength steel, aluminum alloy, plastics composites,etc.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statu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about automotive lightweight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automobile; lightweight.

随着汽车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大幅增长,全球汽车已超过10亿辆。汽车已成为世界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各发达国家均制订了严格的法规来限制汽车燃油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我国也发布了油耗强制性国家标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19578-2004)。

研究表明,汽车轻量化是降低能耗、减少排放的最有效措施之一。例如汽车每减少100kg,可节省燃油0.3~0.5L/(100km),可减少CO2排放8~11g/(100km)。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大型研究计划积极推动了汽车轻量化技术的研究,以之作为应对石油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一项关键技术。如美国的新一代汽车合作伙伴计划、国际钢铁协会组织的超轻钢制车身和超轻钢制车身—先进概念车型研究计划等。

汽车结构的轻量化还可以带来“二次减重”,汽车的动力、传动系统也可相应的减轻质量。亚琛工业大学汽车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整备质量为1.229t的参考车,铝合金化后,

得益于主要减重和二次减重,终极质量可降至785kg。此外,实现汽车的轻量化,还有利于改善汽车的动力性、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

1轻量化材料发展及应用现状

汽车自重的1 /3 在车身,车身材料的选择对汽车轻量化至关重要。汽车的材料选择一般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 1) 满足汽车零件的使用性能要求,如安全性、舒适性、操作稳定性等;

( 2) 具有良好的工艺性能,如成形性、焊接性等;

( 3) 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如低成本、可回收性等。

材料技术是推动汽车技术进步的关键,采用轻量化材料是既保证汽车的行驶安全性又减轻车身自重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汽车轻量化材料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高强度材料,主要指高强钢; 一类是轻质材料: 主要包括铝合金、镁合金、塑料、复合材料等。1.1高强度钢

为了达到汽车轻量化、安全化的目的,应对铝镁行业的竞争,20世纪90年代,国际钢铁协会的35家主要钢铁公司开展了超轻钢制车身(Ultra Light SteelAuto Body)ULSAB项目。其内容是通过大量采用高强度钢板,并应用液压成形、激光拼焊板等技术使汽车减重25%。2004年项目取得成功,整车减轻质量25%,车身静态扭转刚度提高了80%,静态弯曲化;然后送入内部带有冷却系统的模具内冲压成形;之后保压快速冷却淬火,使奥氏体变成马氏体,因而成形件得到强度硬化。冲压件冷却淬火后,强度可达1 500 MPa。见图1[1]

图1热成型钢加工工艺流程

刚度提高了52%,汽车安全等级达到了欧洲NCAP五星级碰撞标准。ULSAB车体上高强度钢板使用率为90%,其中DP双相钢超过70%,另外还采用了4%左右的抗拉强度为1 200 MPa的超高强度马氏体钢。最近几年,欧美汽车公司在开发新款汽车时都部分或全部采用了ULSAB项目技术,高强度钢大量使用在汽车车身、底盘、悬架和转向的零部件上。国内汽车合资企业的技术直接来源于国外母公司,高强度钢应用水平与国外汽车企业保持了相近的水平。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高强度钢的应用方面整体落后于国外汽车公司,正在快速追赶。最近两年,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开发的有些新车型,高强度钢质量占白车身质量的比例已经达到45%以上。近年来,国内钢铁企业积极开展了汽车

用高强度纲的开发工作,目前宝钢、武钢、鞍钢等可以生产一些等级的高强度IF钢、DP双相钢、TRIP相变诱导塑性钢、BH烘烤硬化钢。国内钢铁企业已能提供多种规格的高强度钢板,不过从品种与质量来看,与国外的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2]高强度钢在汽车减重、降耗、安全性方面有着显著优势,但在应用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即随着强度的增加,冲压性能变差、回弹量大、尺寸难以控制、容易起皱开裂,这给冲压成形工艺带来新课题。另外,高强度钢的可焊性比普通低碳钢要差,焊接工艺参数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开发性能更好的高强度钢,阿塞洛等钢铁公司正在研究开发孪晶诱导塑性钢(TWIP)、具有诱导塑性的轻量化钢(LIP)。这些钢种具有非常优异的力学性能、高的应变硬化率及极高的塑性,被称为第二代高强度汽车用钢。目前,美国钢铁企业正在积极发展第三代高强度汽车用钢(见图2),具有第一、第二代高强度钢的微观组织特点,充分利用晶粒细化、固溶强化、析出强化及位错强化等手段来提高强度,通过应变诱导塑性、剪切带诱导塑性及孪晶诱导塑性来提高材料的塑性和成形性能。

图2各种汽车用钢板屈服强度和伸长量的关系

高强度钢是汽车轻量化的关键材料之一,近年来随着先进成形工艺与计算仿真技术的发展,高强度IF钢、DP双相钢、TRIP钢、热成形钢等在汽车部件中的用量越来越多。目前,国内钢铁企业的生产制造水平与国外的先进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不少品种的高强度钢尚需要进口,国内钢铁企业应加大研发力度,早日赶上国外先进水平,为国内汽车行业的轻量化做更多的贡献。

1.2铝合金

据统计,世界交通运输业用铝为铝产量的26%,而我国仅为 5.7﹪。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交通工具的需求越来越多,铝合金材料在我国交通运输业上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预计2015 年每辆轿车的铝合金平均用量将为150 kg,2020 年将达到180 kg。目前汽车用铝合金主要是四类:铸铝、锻铝、铝板材、铝型材。

其中,汽车用铝合金中,铸铝占最主要部分,约占汽车用铝量的80%,其主要用于制造发动机的零部件、壳体类零件和底盘上的其他零件,现在已经大批量应用的零部件有发动机缸体、缸盖、离合器壳、保险杠、车轮、发动机托架等几十种。锻造铝合金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能,例如其比强度比较大,甚至可与合金钢相媲美,热锻时不氧化、表面光洁、机械加工余量小、无加工缺陷等,铝锻件一般选用高强度热处理合金,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锻造铝车轮与横向转向叉已经应用于AudiA4,A8 等车型。1.2.1铝合金在汽车工业车身方面的应用

汽车车身约占汽车质量的30%,对汽车本身来说,约70%的油耗是用在车身质量上的,所以汽车车身铝化对提高整车燃料经济性至关重要。奥迪汽车公司最早于1980 年在Audi80 和Audi100 上采用了铝合金车门,然后不断扩大应用,更在1994 年和1999 年分别推出了A8 和A2 全铝轿车,这两款汽车的车身质量比传统钢制车身的重量减轻约40%,A2的总车质量只有895 kg,每年制造五万辆,成为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大批量生产的全铝轿车;A8更是被评为1994 年全世界重要科技成果100 项之一。由欧洲9 个国家和地区的38 家机构携手推出了“超轻汽车项目”,包括大众、保时捷、菲亚特、欧宝、雷诺、沃尔沃和戴姆勒等在内的7 家主流汽车制造商,通过研制先进轻量化材料、运用多种材料连接制造技术及其表面处理等办法和手段,以大众第五代高尔夫为参考车型,最终制造出由多种材料混合的车身,质量仅为180 kg,与第五代高尔夫车身相比质量减轻了101 kg,减重率高达35%,而诸如扭转刚度等重要指标与参考车型相当,车身的安全性不但没有降低,正面抗碰撞性能与参考车型相比甚至有较大提高。[3]

1.2.2铝合金在汽车工业底盘方面的应用

对实现汽车轻量化而言,底盘系统更具有潜力,更容易实现。在悬挂系统中,目前取代钢铁的首选材料是铝合金材料,例如:通用汽车公司在凯迪拉克与克尔维特车的悬挂系统中使用了铝合金零部件;福特公司使用了铝合金制动盘,与原铸铁盘相比,质量减轻了2/3,虽然成本较高,但寿命提高了两倍;克莱斯勒公司的NeodLite 车底盘通过使用铝合金零部件,使得转向机万向节质量降低了 3 kg,下控制臂降低了2.6 kg,转向机壳降低了1.36 kg,转向轴降低了1.9 kg,后制动毂降低了 3.6 kg。

1.2.3铝合金在汽车发动机方面的应用

很多公司都在发动机的活塞、缸体及缸盖、散热器、油底壳、曲轴箱、连杆等部件上使用了铝合金材料。针对发动机部分,我们重点介绍一下活塞,缸体及缸盖。

(1)活塞

轿车发动机活塞基本都用铸铝合金,这主要是因为活塞作为主要的往复运动件需要靠减重来减小惯性,减轻曲轴配重,提高效率,并且要求有良好的导热性,较小的热膨胀系数,同时在350℃左右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而铸铝合金恰能满足这些要求,同时由于活塞、连杆采用了铸铝合金件,减轻了质量,从而减少发动机振动,降低噪声,减少

油耗。

(2)缸体以及缸盖

轿车发动机的缸体多采用压铸法生产,镶铸的缸套可用共晶或亚共晶Al-Si 系合金,以提高耐磨性及耐热性。美国福特公司NGT 货车发动机气缸盖、ZetM 缸机、ModularV6/V8 机、克莱斯勒公司新V6 发动机缸体和缸盖都使用铝合金材料。克莱斯勒公司Jeep(吉普)5 缸、3.8LV6 和道奇货车发动机均改用铝合金缸盖。铝合金缸盖,一般采用金属型重力铸造和低压铸造法生产,选用的合金有美国的A319、A356、A360 铝合金,中国的ZL104、ZL106、ZL107 铝合金。

1.2.4铝合金在车轮中的应用

轮毂质量约占汽车车轮质量的70%,在汽车工业中,铸造铝合金轮毂是普及最快、铝化率较高的实例,铝合金轮毂的节能环保效果显著:轮毂质量每减轻1kg,1L 汽油可多行驶800 m,而少用1L 汽油,则可减少 2.5kg 的碳排放,此外铝合金轮毂还具有散热快、减震性能好、抗腐蚀性强,容易制造、经久耐用等优点,能显著提高汽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发展空间巨大,预计2015 年,我国铝合金轮毂的需求量将达到 2.5 亿只,这对于我国铝合金轮毂行业而言,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1.2.5铝合金轻质汽车材料的发展方向

铝合金轻质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能,但其较高的价格成本,让其成为制约汽车工业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扩大铝合金在汽车工业上的应用,必须降低材料成本,除开发低成本的铝合金材料和开发先进的铝合金成形工艺外,回收再生技术可进一步降低铝合金的生产成本;其次,应开发新的各种焊接技术,今后发展的多材料结构轿车要求连接两种甚至多种不同类型的材料(如铸铁- 铝、钢- 铝、铝- 镁等),因此,研发相应的材料连接技术以及对材料和零件防腐蚀的表面处理技术,将成为铝合金轻质汽车材料的研究方向;最后,有必要开发新型的汽车用铝合金材料,如Al-Li 合金、Al-Si-Cu 合金、超塑性铝合金、颗粒增强铝基复合纤维材料等。

1.3镁合金

1.3.1镁合金的基本特性[4]

(1)重量轻:

镁合金比铝合金轻33 %, 比钢轻77 %,为常用结构金属材料中最轻的材料。同时,镁能制出与铝同样复杂的零件而重量则较后者轻三分之一。镁合金用于车辆,将显著地减少其启动惯性,并节省燃油消耗, 减少环境污染。

(2)比强度高,刚性强:

同等形状下,镁合金制品的刚性为塑料的10 倍以上。在同等刚性条件下, 1磅镁的坚固程度等同于1 . 8 磅的铝和 2 . 1 磅的钢。如用镁合金代替ABS 塑料, 则制品重量可以减少36 %,厚度可以降低64 %

(3)耐冲撞, 阻尼吸震性能极佳:

镁合金抵抗震动及降低噪音的性能特佳, 一般为铝合金的 6 ~30倍。镁合金强固耐冲撞, 相同抗力下,厚度仅为塑料的1/3 。

(4)尺寸稳定, 收缩率小:

镁合金制品不易因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出模时产品只有很小的残余铸造应力,因此,它无需退火和去应力处理。

(5)可自动化生产和模具寿命高:

由于熔融的镁不会与钢起反应,这使得它更易于实现在热室压铸机中进行自动化生产操作, 同时也延长了钢制模具的寿命。与铝的压铸相比, 镁铸造模具寿命可比前者高出2 ~ 3 倍,通常可维持20 万次以上的压铸操作。与铝相比, 镁的结晶潜热小, 凝固快。一般说来,其生产率比铝压铸高出40 %~50 %,最高时可达到压铸铝的两倍。

1.3.2应用[6]

由于汽车轻量化在能源、环境和安全方面的巨大贡献,镁合金在汽车轻量化中应用的巨大潜力,世界各国都展开了对镁合金的研究。随着对汽车安全性、经济性和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对轻量化材料的要求也越高,寻找可以满足要求的新型合金, 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但镁合金产业仍面临一些制约性因素,比如镁合金的耐热性和耐腐蚀性有待提高, 生产成本也较高。通过对现有合金优化以改善合金的高温性能; 开发新型镁合金, 如高温Mg -RE 合金,高强Mg -Li 合金,镁基复合材料等; 开发镁合金新型成形技术,或改进现有压铸技术和半固态成形技术等; 开发新型变形镁合金及其成型工艺。目前铸造镁合金产品用量远远大于变形镁合金, 但变形镁合金可获得更高的强度, 更好的延展性及更多样化的力学性能, 可以满足不同场合结构件的使用要求。因此, 开发变形镁合金是未来更长远的发展趋势。可以确信, 随着新合金和先进加工成型技术的出现及制造成本的降低,镁合金作为最有发展前途的轻量化金属材料之一将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中。

1.4塑料复合材料[6]

而要实现整车大规模减重,还必须实现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简称C F R P)轻量化技术在整车上的应用。国外汽车业近年来已经开始专项资金投入和开展研究,其中传动轴、车顶、车体或底盘都有了C F R P的应用样件或样车(概念车)尝试。2009年奥迪和丰田的少量CFRP新款跑车投入了市场,2010年上半年宝马公司也小批量生产新型小轿车,其车体就采用了CFRP,若到2015年每年生产数十万辆,这将成为碳纤维生产的巨大市场之一。宝马汽车在2011年法兰克福车展首次发布的i3电动概念车和i8混动概念跑车,采用复合材料模块化设计的全碳纤维的座舱(LifeDrive架构),使i3的车身重量比传统电动车减轻了250~350kg,整车重量仅1250kg,并使车体的强度远大于普通的钢铁车身。宝马i8的整车重量仅1480kg。这两款车型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上市,产量大约5万辆。

CFRP可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各大主要系统:发动机系统、传动系统、制动系统、白

车身及附件等。其主要应用的零部件有:

1)发动机系统:挺杆、连杆、摇臂、油箱底壳、水泵叶轮和罩等。

2)传动系统:传动轴、万向节、减速器及壳罩等。

3)制动系统:刹车片。

4)底盘系统:纵梁横梁、支架、车轮和板簧等。

5)车体系统:发动机盖、翼子板、散热器罩、保险杠、车灯架、车厢、行李架、地板、门

窗框架及尾翼/扰流板等。

6)附件:排气筒、仪表板总成、方向盘、内饰等。

复合材料尤其是碳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技术在汽车上的集成应用,将对传统汽车设计理念和制造技术带来革命性的冲击,如汽车车身制作,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等传统制造工艺和管理模式可能出现彻底的改变。国外主要汽车厂商和核心供应商早已厉兵秣马,中国自主汽车行业必须未雨绸缪。

汽车中采用碳纤维等轻量化复合材料替代钢材实际上是汽车工业的一次技术革命,对主机厂、零部件配套厂以及上下游的产业链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传统材料和制造技术可能会逐渐萎缩甚至被淘汰,新型材料和新型制造技术将会逐渐发展壮大。国内汽车行业虽然认识到这个趋势,但各自为政,又由于自身相关技术积累薄弱和资金缺乏等因素的困扰,所以工作开展十分缓慢。综上所述,建议国家和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就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技术在汽车上的集成应用,先在一二家大型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适当投入,进行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统一规划,推广应用。通过项目开展,将可以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和封锁,突破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零部件快速成形工艺技术瓶颈,形成快速制备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零部件的批量生产能力,达到降低零部件生产周期和成本的目的——项目成果可以迅速在全行业推广,从而建立起先进复合材料“材料研发-原材料生产-零部件制造-整车集成应用-回收再利用”的全产业链

图3以塑代钢产业链

2结语

在汽车轻量化材料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单一的材料已不足以保证汽车的强度和刚度要求,因此,在未来汽车轻量化材料的解决方案中,更倾向于多种材料的组合,以充分利用各种材料的优势。此外,通过技术改进降低材料的成本,减少稀缺金属的使用量,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开发兼具更好环保性和可回收性的新材料,也是当前轻量化材料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在汽车轻量化制造工艺方面,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关键的技术的推广应用上,要实现我国汽车轻量化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大人力财力投入,攻克热成形、激光拼焊、液压成形等成形工艺目前所面临的技术难题。轻量化车身制造工艺正朝着多学科多领域快速发展,多种先进轻量化成形技术的复合,是目前汽车轻量化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此外,节能、精密、柔性、绿色、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化、集成化也是轻量化车身制造工艺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江海涛, 唐荻, 米振莉. 汽车用先进高强度钢的开发及应用进展[J]. 钢铁研究学报, 2007, 19(8): 1-6.

[2]叶平, 沈剑平, 王光耀, 等. 汽车轻量化用高强度钢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 机械工程材料, 2006, 30(3): 4-7.

[3]Geiger M, Hoffmann P, Deinzer G. Laser Applications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J]. Automotive Automation Limited(UK),, 1992: 69-83.

[4]孙景林, 郭静. 镁合金在汽车轻量化方面的应用[J]. 轻金属, 2008 (7): 58-61.

[5]廖君. 车用铝合金轻量化材料[J]. 汽车工艺与材料, 2008 (2): 8-10.

[6]马鸣图, 魏莉霞, 朱丽娟. 塑料复合材料在汽车轻量化中的应用[J]. 化工新型材料, 2011, 39(11): 110-111.

汽车检测站设计文献综述

学院 文献综述 题目汽车检测站设计 姓名徐金权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学号 7 指导教师郭磊魁 日期2016年12月16日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设计 一、前言 汽车检测站是综合运用现代检测技术,对汽车实施不解体检测、诊断的。它具有现代的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能在室检测出车辆的各种参数,并诊断出可能出现的故障,为全面、准确评价汽车的使用性能和技术状况提供依据。其重要意义在于,能提高维修效率,并对维修质量进行监管,从而保证行车安全。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设计建造在汽车运输行业来说是一项投资比较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如何建好、管好汽车综合性能汽车检测站,这是摆在广大汽车运输行业科技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检测站的设计规划阶段,应着眼于国成熟的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到检测站将要面的新形势和出现的新变化,拿出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设计方案。

汽车检测站的发展历史 国外发展历程 早在50年代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就形成以故障诊断和性能调试为主的单项检测技术和生产单项检测设备。60年代初期进入我国的汽车检测试验设备有美国的发动机分析仪、英国的发动机点火系故障诊断仪和汽车道路试验速度分析仪等,这些都是国外早期发展的汽车检测设备。60年代后期,国外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发展很快,并且大量应用电子、光学、理化与机械相结合的光机电、理化机电一体化检测技术。例如:非接触式车速仪、前照灯检测仪、车轮定位仪、排气分析仪等都是光机电、理化机电一体化的检测设备。 进入7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汽车检测诊断、数据采集处理自动化、检测结果直接打印等功能的汽车性能检测仪器和设备。在此基础上,为了加强汽车管理、各工业发达国家相继建立汽车检测站和检测线,使汽车检测制度化。 国发展历程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汽车检测技术,为满足汽车维修需要,当时交通部主持进行了发动机气缸漏气量检测仪,点火正时灯等检测仪器的研究与开发。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了快速的发展,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也随之得到快速发展。在单台检测设备研制成功的基础上,交通部自1980年开始,有计划地在全国公路运输系统筹建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取得了很大成绩。公安部门在全国中等以上的城市中,也建成了许多安全性能检测站。到2004年底,全国公路运输部门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约1400余个。同时公安部门建成了数百个汽车安全性能检测站,部队,石油,冶金,外贸等系统和部分大专院校也建成了一定数量的汽车检测站。因此,目前我国以基本形成全国性的汽车检测网络。不仅如此,全国各地的维修企业使用的检测诊断设备也日益增多。汽车检测站的蓬勃发展,对保证在用汽车技术状况良好,监督维修质量,保障行车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汽车诊断检测技术的发展。

制动系统概述

制动系统概述 汽车的制动性是汽车的主要性能之一。自从汽车诞生之日起,汽车的制动性就显得至关重要;并且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和汽车行驶车速的提高,其重要性也显得越来越明显。制动性直接关系到交通安全,重大交通事故往往与制动距离太长、紧急制动时发生侧滑等情况有关。所以,汽车的制动性是汽车行驶的重要保障。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汽车制动系统的几点知识。 一.汽车的制动性及其评价指标 所谓的汽车制动性就是指汽车行驶时能在短距离内停车并且维持行驶方向稳定性和在下长坡时能维持一定车速的能力,以及汽车在一定坡道上能长时间停车不动的驻车制动器性能。汽车的制动性主要由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和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三方面来评价。 1、制动效能: 即制动距离与制动减速度,是指在良好路面上,汽车以一定初速制动到停车的制动距离或制动时汽车的减速度,是制动性能最基本的评价指标。制动距离与汽车的行驶安全有直接的关系,它指的是汽车空档时以一定初速,从驾驶员踩着制动踏板开始到汽车停止为止所驶过的距离。制动距离与制动踏板力以及路面附着条件有关。制动减速度反映了地面制动力,因此它与制动器制动力(车轮滚动时)及附着力(车轮抱死拖滑时)有关。由于各种汽车动力性不同,对制动效能的要求也就不同:一般轿车、轻型货车的行驶速度高,所以要求其制动效能也高;而重型货车行驶速度相对较低,其制动效能的要求也就稍低一些。 2、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制动过程实际上是把汽车行驶的动能通过制动器吸收转化为热能,汽车在繁重的工作条件下制动时(例如下长坡长时间、连续制动)或高速制动时,制动器温度常在300°C 以上,有时甚至达到600-700°C,制动器温度上升后,摩擦力矩将显著下降,这种现象就称为制动器的热衰退。所以制动器温度升高后,能否保持在冷状态时的制动效能已成为设计制动器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汽车在高速行驶或下长坡连续制动时制动效能保持的程度,称为抗热衰退性能。制动器抗热衰退性能一般用一系列连续制动时制动效能的保持程度来衡量。根据国际标准草案ISO/DIS6597,要求以一定车速连续制动15次,每次的制动强度为3m/s2,最后的制动效能应不低于规定的冷试验制动效能(5.8m

本科毕业设计文献综述范例(1)

###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 学院(系):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一、课题国内外现状 中厚板轧机是用于轧制中厚度钢板的轧钢设备。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广泛的采用中板。它主要用于制造交通运输工具(如汽车、拖拉机、传播、铁路车辆及航空机械等)、钢机构件(如各种贮存容器、锅炉、桥梁及其他工业结构件)、焊管及一般机械制品等[1~3]。 1 世界中厚板轧机的发展概况 19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用采用二辊可逆式轧机生产中板。轧机前后设置传动滚道,用机械化操作实现来回轧制,而且辊身长度已增加到2m以上,轧机是靠蒸汽机传动的。1864年美国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套三辊劳特式中板轧机,当时盛行一时,推广于世界。1918年卢肯斯钢铁公司科茨维尔厂为了满足军舰用板的需求,建成了一套5230mm四辊式轧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套5m以上的轧机。1907年美国钢铁公司南厂为了轧边,首次创建了万能式厚板轧机,于1931年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连续式中厚板轧机。欧洲国家中厚板生产也是较早的。1910年,捷克斯洛伐克投产了一套4500mm二辊式厚板轧机。1940年,德国建成了一套5000mm四辊式厚板轧机。1937年,英国投产了一套3810mm中厚板轧机。1939年,法国建成了一套4700mm 四辊式厚板轧机。这些轧机都是用于生产机器和兵器用的钢板,多数是为了二次世界大战备战的需要。1941年日本投产了一套5280mm四辊式厚板轧机,主要用于满足海军用板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掌握了中厚板生产的计算机控制。20世纪80年代,由于中厚板的使用部门萧条,许多主要产钢国家的中厚板产量都有所下降,西欧国家、日本和美国关闭了一批中厚板轧机(宽度一般在3、4米以下)。国外除了大的厚板轧机以外,其他大型的轧机已很少再建。1984年底,法国东北方钢铁联营敦刻尔克厂在4300mm轧机后面增加一架5000mm宽厚板轧机,增加了产量,且扩大了品种。1984年底,苏联伊尔诺斯克厂新建了一套5000mm宽厚板轧机,年产量达100万t。1985年初,德国迪林冶金公司迪林根厂将4320mm轧机换成4800mm 轧机,并在前面增加一架特宽得5500mm轧机。1985年12月日本钢管公司福山厂新型制造了一套4700mmHCW型轧机,替换下原有得轧机,更有效地控制板形,以提高钢板的质量。 - 2 -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文献综述

【摘要】新能源汽车由于其具有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受到了各国政府及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美国、日本等学者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及相应政策做的研究分析,同时总结了我国学者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问题、相关产业政策和消费者市场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文献综述消费者市场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升级、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近几年,我国政府开始大力支持和推广新能源汽车产业,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消费政策、税收政策等,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专注,引发了巨大的投资浪潮,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关于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研究领域也相对有限,本文通过对比总结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对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及消费者市场等方面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国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 新能源汽车是低碳的必然选择,也是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就是国家制定的战略及相关扶持政策。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高度重视,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手段来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发展,并取得了成就。国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通常在政府引领下联合大学、研究机构及企业共同展开,主要关注新能源开发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成功也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的研究。 美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理论与政策,并主要针对电池汽车和氢能源汽车。John R.Wilson和Griffin Burgh(2003)在氢能源研究报告中分析了氢能源在美国能源独立和安全方面的作用,但是他们指出大规模利用将会面临技术、热动力损失、规模和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氢能源配套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氢燃料汽车技术,所以美国想要进一步发展氢能源还需要克服很多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困难。Amble(2011)较全面地研究了近年来美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及政府为保障新能源汽车发展所形成的政策法律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新能源汽车须建立统一的生产、安全国际标准体系。2013年美国能源部氢燃料电池技术负责人Sunita Satyapal所说,氢燃料电池技术发展仍有诸多挑战,基础设施是关键,但政府目前还不打算拨款修建加氢站。 日本主要致力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其中有日本学者Max Ahman(2004)重点研究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发展中日本政府所产生影响,以及在政府支持计划中技术灵活性的重要性,还介绍了日本政府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所出台的一些综合政策。Yoichi Kaya(2006)实例验证了氢能及其燃料电池的能源利用率和无污染性,指出氢能源引用推广的关键是提高能源转化技术水平、提高燃料效率和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HasishiIshitani(2007)在概括了日本新能源已有产业政策深入探讨了未来纯电动和燃料汽车的技术研发格局和发展方向。Masonori Mond(2007)证实了氢能源环保性能的高效性,阐述了日本氢能加气站的建设运营状况,并提出了日本下个阶段大力发展氢能和燃气电池等基础设施的建议。井志忠(2007)对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总结了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因、政策扶持体系和官产学一体化的研发与应用格局。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问题相关研究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21世纪初,2001年我国启动了“863”计划后形成了“三纵三横”的开发布局。20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基本上紧随世界发展潮流,新能源汽车产业被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针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程振彪(2010)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国际相比有着自己的优势部分,如新能源公交车。杨萍、易克传(2011)指出总体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阔,但也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努力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整车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

基于单片机的无线遥控小车设计【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基于单片机的无线遥控小车设计 1、国内外研究现状 无线电遥控是利用无线电信号来对远方的各种机构进行控制的技术,这些信号被远方的接收设备接收后,可以指令或驱动其它各种相应的机械,去完成各种操作,已经广泛运用于机械领域,不但提高机械的自动化程度和操作性,还改善了操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啊。并且与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接近,比如遥控门窗,遥控风扇、遥控座椅、遥控小车等都是无线电技术的成功应用于生活的例子。 2、研究主要成果 智能小车,也称轮式机器人,是一种以汽车电子为背景,涵盖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等多学科的科技创意性设计。从普通的玩具遥控车到无限工业控制车辆,从短程控制到外太空探险小车的控制,可以预见今后无线智能遥控小车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在最近几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的普及,各种高科技广泛应用于玩具制造领域,使其娱乐性和互动性不断提高。根据美国玩具协会的调查统计,近年来全球玩具销量增幅与全球平均GDP增幅大致相当。而全球玩具市场的内在结构比重却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玩具的市场比重在逐步缩水,高科技含量的电子玩具则蒸蒸日上。美国玩具市场的高科技电子玩具的年销售额2004年较2003年增长52%,而传统玩具的年销售额仅增长3%。英国玩具零售商协会选出的2001年圣诞最受欢迎的十大玩具中,在七款玩具配有电子元件。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高科技含量的电子互动式玩具已经成为玩具行业发展的主流。普通的无线遥控车大家都很熟悉,市场里有很多提供小孩子玩玩的遥控小车,还有神奇的天堂电玩WII。 3、发展趋势 无论是简单的还是难的,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智能无线遥控小车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无线控制和启动两方面,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再加上更多的复杂功能,比如: ①测速:由单片机定时器根据高低电平计数脉冲与车轮周长通过算法得出车速,再根据车速和行驶时间得出行驶里程。 ②红外避障:红外发射管通过三极管和电阻接到一从单片机的PB口,红外接受管的数据口接到它的PC口,当检测到有障碍物时,接受管的数据口输出为低电平并送

变速器设计文献综述

变速器设计文献综述 摘要:车辆的变速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车辆行驶的经济性、动力性、驾乘舒适性,是车辆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变速器产业的发展状况,介绍了国内外先进的变速器设计方法、科学的开发流程等,还根据我国变速器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问题,并且对变速器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变速器,科学开发流程、先进设计方法 一.变速器研究意义 变速器是伴随汽车出现的产物,是组成一辆汽车的必需品,而变速器设计更是汽车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变速器的作用是用来改变传动比,使发动机尽量工作在有利的工况下,满足不同的行驶要求。在不同的行驶条件下,要求汽车行驶速度和驱动扭矩能在很大范围内变化,而汽车发动机的特性是转速变化范围较小,扭矩变化范围更不可能满足实际路况需要,而变速器能做到在大范围内改变汽车行驶速度的大小和汽车驱动轮上扭矩的大小。因此,变速器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汽车行驶性能。随着技术进步,变速器在最基本的传动功能之外,也在实现越来越多的功能,例如实现倒车行驶,用来满足汽车倒退行驶的需要; 中断动力传递,在发动机能够怠速运转,汽车换档或需要停车时,中断向驱动轮的动力传递; 实现空档,当离合器接合时,变速箱可以不输出动力。由此可见,研究变速器对汽车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国内外变速器使用的现状 在欧洲市场上,原本手动变速器占据的绝大部分的市场,在不断被自动变速器侵占。例如在西欧,2005年生产的装配有自动变速器的汽车占汽车总量的23%。而10年前,这个数字仅为13%。可见自动变速器正在成为市场的主流。在中国市场上,配备自动变速器也已经成为车用变速器的重要趋势。然而,在自动变速器方面,由于其新工艺、新技术和设计原理与传统手动变速器有比较大的差异,导致国内厂家在自动变速器的研发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即使向国外厂商寻求技术帮助,他们也不约而同地对国内厂家进行了技术封锁,这导致我国的自动变速器相比国外产品性能低下,需要大量依赖进口。据统计,进口产品占我国自动变速器市场的78%。而在手动变速器方面,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设计原理和生产工艺等都较为成熟,技术难度也相对较低,因此我国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并自主创新,能做到自主生产,基本满足了本土车辆厂商的生产需要。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汽车变速器的市场将以自动变速器为主,发展和掌握高端自动变速器制造技术是追赶世界变速器制造技术的重要途径。而优先开发手自一体变速器在技术上可以延续我国在手动变速箱上积累的经验,更有利于我国变速器产业的发展。 三. 国外变速器先进的设计方法 近10年以来,我国变速器产业特别重视新产品的开发研制,无论是从人力物力的投入,还是资金的投入,都是非常巨大的。

中英文文献翻译—汽车制动系统的概述

附录 Automobile Brake System The braking system is the most important system in cars. If the brakes fail, the result can be disastrous. Brakes are actually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s, which convert the kinetic energy (momentum) of the vehicle into thermal energy (heat).When stepping on the brakes, the driver commands a stopping force ten times as powerful as the force that puts the car in motion. The braking system can exert thousands of pounds of pressure on each of the four brakes. Two complete independent braking systems are used on the car. They are the service brake and the parking brake. The service brake acts to slow, stop, or hold the vehicle during normal driving. They are foot-operated by the driver depressing and releasing the brake pedal.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brake is to hold the vehicle stationary while it is unattended. The parking brake is mechanically operated by when a separate parking brake foot pedal or hand lever is set. The brake system is composed of the following basic component s: the “master cylinder” which is located under the hood, and is directly connected to the brake pedal, converts driver foot’s mechanical pressure into hydraulic pressure. Steel “brake lines” and flexible “brake hoses” connect the master cylinder to the “slave cylinders” located at each wheel. Brake fluid, specially designed to work in extreme conditions, fills the system.

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国际化战略方案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国际化战略方案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汽车产业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领先并最具典型意义的产业之一。在产业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汽车产业发生了两个非常显著并相互关联的重大变化,一是产业链的全球化,二是大规模的跨国界重组。这两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汽车产业的传统资源配置方式、企业的竞争模式和组织结构。汽车产业全球进程的加快和国际汽车产业全球竞争的加剧,对国际范围内汽车产业的发展格局带来了深刻的、具有转折意义的影响,对正在进入快速增长时期的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尤为显著。新时期下,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但同时也具有进一步提升要素禀赋和发挥比较优势的契机。因此,首先有必要认真研究分析国际汽车产业的时代特征,以便于知己知彼,为我所用;其次应对新时期下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确定产业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路径。新形势下我国汽车产业应确定“开放中确立大国竞争优势”的发展模式,抓住后WTO时期和产业全球化的有利时机,加快政策调整、体制改革和企业重组,培育和发展中国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并使之转化为竞争优势,大力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来说,产业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包括:培育积极而充分竞争的国内市场环境;着眼于全球战略的多个跨国公司进入,与国内优秀企业自主发展并举,最终整体上提高我国本土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开放中逐步融入汽车产业全球分工体系,将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净出口作为中长期目标;以中低级别家用车为重点的中期发展战略;面向全球市场的零部件工业重组;分阶段向产业增值链高端过渡。 1 汽车业全球化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K.Ohmae和W.Grieder(1997)认为经济国际化是全球经济和市场的一体化,其市场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而是对双方都有利的“正和游戏”,是世界资源的优化组合,绝大多数国家将在经济国际化过程中得到长远的比较利益。他们还认为经济国际化是人类进步的先驱,因为它正促使全球市场与全球竞争的一体化的出现。Serge J.Hoffmann(2009)结论得出:目前汽车业发生的变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的文献综述_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的文献综述 新旧产业的更新换代是经济持续繁荣的关键。纵观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及时选择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新旧产业之间的更新换代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必然选择。只有适时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不断维持较高的产业高度,才能使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演进的历程看,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都确定了不同的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特别是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作为政府主导型经济的典型代表,这几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均明确制定了未来将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如,日本在工业化初期将纺织、食品、钢铁、电力等确定为未来的重点产业;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又及时地确定了造船、石油化工、汽车、家用电器、运输机械、一般机械和电气机械等作为重点扶持产业;石油危机后,日本减少了对能耗高、污染大的产业扶持,转而发展计算机、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加大了对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发展,信息通讯、物资流通、节能和新能源开发、环保、新制造技术、生物工程、宇宙航空、海洋开发等产业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领域。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日益重视对新兴产业的扶持,纷纷出台了支持本国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例如,美国在克林顿执政期间就先后出台了“先进技术计划”、“制造技术推广计划”、“平板显示器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等一系列产业政策,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可以说,新旧产业的及时更新,是日、韩、台湾地区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促进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代写论文 一旦产业的新旧更替出现断裂,就必然会导致经济的衰退。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遭遇困境,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当时汽车、钢铁、化学等工业在被日本全面赶超的同时,缺乏新兴产业的替代。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的持续衰退,也在于产业结构升级迟缓,在传统产业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之时,新兴产业培育不及时。台湾地区在2000年以后经济的衰退,与新兴产业发展较慢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英国经济自二战以后的长期不景气,则更是由于制造业中新兴产业长期发展不力所造成的。可见,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针对本身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初始条件,及时确定未来的新兴产业,用新兴产业替代已丧失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才能保证经济的长期繁荣发展。 但是,由于对新兴产业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对新兴产业的特点、发展模式、发展的周期、路径等尚有模糊的认识,我国在确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出台产业政策等方面,仍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欧阳峣、生延超(2010)[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理论基础薄弱,是导致我国新兴产业无序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些地方分不清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混为一谈,多数的地方选择新兴产业不注意各经济区域的空间特性、经济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所处工业化阶段等因素,以国务院或全国的标准选择新兴产业,结果选择是全能产业,造成全国产业雷同,重复建设,资源浪

汽车起重机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题目:汽车起重机液压技术 学院:机电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生姓名:XXX 学号:1234567890 指导教师:XXX 完成时间: 2017年3月12日

汽车起重机液压技术 摘要:本文阐述了目前国内外汽车起重机的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分析液压系统漏油问题。还例举了部分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上应用的技术:负载敏感平衡阀在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上的应用;顺序阀在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上的应用;智能液压缸在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上的应用;平衡回路在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上的应用; 关键词: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负载敏感平衡阀;顺序阀;平衡回路 1 国内汽车起重机的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 1.1国内汽车起重机的发展概况 中国汽车起重机行业诞生于上世纪的60年代,经过了近50多年的发展,经过了从模仿到自主研发,从小载重量到大载重量的发展历程。在发展初期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主,先后有三次重要技术引进,分别为70年代引进苏联的技术,80年代引进日本的技术,90年代引进德国的技术[1]。从99年以来,随经济建设新一轮启动,工程起重机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各企业不断调整思路、更新观念、转换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开发产品,开拓市场。但是总体来说,中国的汽车起重机产业始终走着自主创新的道路,有着自己清晰的发展脉络,尤其是近几年,中国的汽车起重机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虽然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起重臂及起重臂的伸缩技术、底盘技术、电液控制技术、结构的优化设计以及配套零部件落后等方面,但是这个差距正在逐渐的缩小[2]。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国内起重机厂家取得了巨大进步。现在国内徐工、三一、中联重科等汽车起重机生产企业自主研发的部分产品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与国外著名的汽车起重机生产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小[3]。 1.2国内汽车起重机的主要发展趋势 (1)扩大产品的品种。在企业内部应建立完善的产品研究和开发体系,使产品系

汽车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汽车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近年来汽车工业迅猛发展,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榜首,汽车产业也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国内汽车产业集群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已经形成了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对于汽车产业集群的研究更是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本文总结归纳了国内外比较典型的汽车集群研究成果,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发展汽车工业。 一、国外汽车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自从上世纪50年代国外学者就开始关注汽车产业集群,他们对世界三大成型的汽车产业集群进行了系统分析,重点研究了汽车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机理、如何提高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完善汽车产业集群内部结构,但对于汽车产业集群产生原因、发展动力以及不发达国家汽车产业集群研究较少。 Dowel(1999)研究指出田纳西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问题,并且详尽地叙述了如何克服存在的问题以提高竞争优势,作者使用投入产出法和地点系数法研究汽车产业集群,并且从这两个角度入手解决如何提高汽车产业集群发展。 Matthew(1999)则在Dowel的基础上系统地叙述了提高田纳西区汽车工业的方法,主要包括:政府成立汽车产业领导小组、发展汽车服务业、建立集群与其他交通部门的广泛联系、人力资本的开发、税收的合理利用等。 Nel,Makuwaza(2001)以南非为样本,研究了汽车产业集群形成产生的正、反两种因素,并进一步论述政府应该制订相应政策以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和企业效率等。同时提醒政府应对南非可能出现汽车产业集群城市给予高度关注。 Szilasi,Kalseu(2003)研究了匈牙利的汽车产业集群(PANAO,从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集群的结构、集群发展目标以及集群对地方经

智能小车设计文献综述教材

智能小车设计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智能技术广泛运用于各种领域,智能小车不仅在工业智能化上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运用于智能家居中的产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国外智能车辆的研究历史较长。相比于国外,我国开展智能车辆技术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在智能车辆技术方面的研究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控制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本设计的智能小车利用红外对管检测黑线与障碍物,并以单片机为控制芯片控制电动小汽车的速度及转向,从而实现自动循迹避障的功能。并对智能小车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应用与发展前景做一个全方面的介绍。 关键词:智能技术,自动循迹,避障 1前言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数码相机、DVD、洗衣机、汽车等消费类产品越来越呈现光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小型化等趋势。智能化作为现代社会的新产物,是以后的发展方向,他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自动的运作,无需人为管理,便可以完成预期所要达到的或是更高的目标。智能小车,也称轮式机器人,是一种以汽车电子为背景,涵盖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等多科学的科技创意性设计,一般主要路径识别、速度采集、角度控制及车速控制等模块组成。一般而言,智能车系统要求小车在白色的场地上,通过控制小车的转向角和车速,使小车能自动地沿着一条任意给定的 黑色带状引导线行驶[1]。智能小车运用直流电机对小车进行速度和正反方向的运动 控制,运用直流电机对小车进行速度和正反方向的运动控制,通过单片机来控制直流电机的工作,从而实现对整个小车系统的运动控制。 2智能小车的发展历史、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智能车辆的研究历史较长,始于上世纪50年代。它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2][3][4]: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是智能车辆研究的初始阶段。1954年美国Barrett Electronics 公司研究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自主引导车系统AGVS(Automated Guided Vehicle System)。该系统只是一个运行在固定线路上的拖车式运货平台,但它却具有了智能车辆最基本得特征即无人驾驶。早期研制AGVS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仓库运输的自动化水平,应用领域仅局限于仓库内的物品运输。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传感

关于重庆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的文献综述

学年论文 题目关于重庆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的 文献综述 学院经贸学院 专业经济学 班级2010级经济学一班 学生姓名冯敏 指导教师姜鑫 职称教授 2013 年9 月 2 日

目录 中文摘要: (1) 关键字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前言 (1) 二、国内外研究历史、现状与发展 (2) 1、从产业集群视角探析重庆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2) 2、从竞争力视角探析重庆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2) 3、从产业链或零部件角度研讨重庆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2) 4、从创新研发角度研究重庆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3) 5、从核心区域构建角度研究重庆汽车产业发展 (3) 6、从新能源等其他角度研究重庆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4) 7、国外关于汽车产业发展相关对策借鉴 (4) 三、总结综述 (5) 参考文献 (5)

关于重庆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的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专业 2010级经济学一班冯敏 指导教师姜鑫 中文摘要:伴随着重庆市整体经济的发展,汽车产业在新的时期能否有更大作为值得关注,众多学者对相关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笔者发现,国内外有关本领域的现有研究主要包括在产业集群、竞争力、产业链、创新研发、核心区域、新能源角度等方面,本文通过对重庆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为该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字:汽车产业重庆现状及对策文献综述 Abstract:With the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whether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can have a greater improvement in the new period draw more attention. And more and more scholars do research on relevant aspects. I found that the existing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bout this field mainly consists inindustry cluster, competitiveness, industry chain, innovation, core area, new energy angle etc.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ated research about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ongqing automobile industry,so that it can enlightenment and help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this subject. Key words: Automobile industry Chongq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一、前言 汽车产业是资本技术高度密集型产业,是先进制造业的典型代表。在把重庆努力建设为西部经济增长极的新形势下,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在全国的影响里,更能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以及重庆整体经济的发展。众所周知,汽车产业在重庆市近年来发展迅速,逐渐成为重庆的支柱产业。实践证明,汽车产业产业的发展对推动重庆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发展的背后必然存在的一定的问题,重庆汽车产业的发展出现了瓶颈,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可能制约着整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国内外对于重庆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应研究文献较多,主要包括产业集群、竞争力、产业链、创新研发、核心区域、新能源角度等方面。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系

汽车服务行业的发展分析文献综述

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汽车服务行业的发展分析文献综述 姓名:汪家盼班级:汽服1301 指导老师:李晓政 摘要: 随着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大幅度的提高,撬动了我国蕴藏已久的家庭轿车消费欲望,一时间,国内车市异常火爆,汽车消费的重点也转向以家庭为单位的私家车市场。汽车也就此始走进普通民众的家庭之中。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汽车大国,并逐渐进入汽车社会。中国轿车私有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国内汽车消费市场的持续升温,为汽车消费后市场提供了无穷的商机。与汽车消费配套的汽车服务行业(或者称为汽车后市场业)已成为一个庞大的、持续高速发展的“黄金”市场。 近几年来,继汽车精品与装饰、汽车音响市场的繁荣,汽车导航、车载电子、汽车安全、汽车改装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汽车用品市场。同时,围绕着汽车消费相关的连锁服务、汽车维修与保养服务、汽车金融服务、售后服务、经销服务等汽车服务行业,也朝着一体化、品牌化、国际化的方向蓬勃发展,形成庞大的汽车服务产业市场。当前,汽车产业日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 目前汽车服务行业的产业链建设还不完善,存在企业提供的汽车服务项目需要进一步创新,品牌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面对日益提高的汽车用品与服务需求,需要从硬环境和软环境共同着手,针对主要问题,尽快解决,努力推动汽车服务行业平稳快速地发展。本文通过汽车服务行业发展分析的综述,了解到了现在汽车服务行业发展的现状和一些问题,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关键词:汽车,市场,售后,服务

正文 1.汽车服务行业的概念 汽车服务业定义:汽车服务业包括汽车售前、售中、售后三方面的服务。以轿车 为例, 所谓售前服务是指产品开发、设计、质量控制与市场调查等成品出厂前的服务; 售中服务是指促成销售的服务, 包括销售咨询、广告宣传、贷款与保险资讯等服务; 售后服务是指整车出售及其后与轿车使用相关的服务, 包括维修保养、车内装饰(或改装) 、金融服务、事故保险、索赔咨询、旧车转让、废车回收、事故救援、市场调查 与信息反馈等内容。 2.现有汽车服务行业的分类和分析 ①汽车分销 指汽车新车的批发、零售商业的业务。良好汽车销售网络架构对促进汽车销售量 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也是汽车服务业的基本业务。目前我国汽车分销体系尚处于分散 状态,营销网络模糊。 ②汽车维修和保养 汽车维修指对汽车的故障的排除,包括更换汽车自然和非自然损耗造成的零配件 等汽车用品业务。目前我国的汽车市场,汽车用品质量和修车店修理水平得不到保证,汽车相关服务远远跟不上需求,在一个侧面上阻止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汽车保养指对汽车使用一定的故障预防服务业务,包括首次养护,中期养护等, 良好的养护可以大大降低汽车的故障发生率,减低汽车维修费用,促进汽车消费者的 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在国外,汽车养护蓬勃发展,汽车养护业早已不是一个新兴的 市场。 ③汽车装饰和美容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纳氢氧化铝对木塑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研究 学生姓名:任旭洋 指导教师:潘明珠讲师 完成日期: 摘要: 本文通过参考大量文献,对关于纳氢氧化铝对木塑复合材料阻燃性能 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基本概括了今年来国内外关于木塑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研究。 关键字:氢氧化铝,木塑复合材料,阻燃 正文: 木塑复合材料是最具潜力的一种新型的通用复合材料,它是由一种大量可再生的且价格低廉的木粉或木纤维和聚合物树脂复合而成的。它的开发对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回收废旧塑料,消除白色污染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种复合材料具有使用寿命长、美观、可再生、成本低、防虫、防腐、抗滑、可喷涂、比纯塑料产品的硬度高,可与木材一样进行加工、粘接和固定等优点。因此,木塑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门窗、地板、舰船材料、栅栏材料、家具材料和汽车材料等。从世纪年代中期开始,对木塑复合材料的研究十分活跃, 有大量的论文和专利发表[],并有专门的国际会议研讨该领域的技术和发展, 材料的制备技术也在不断地走向成熟。 随着木塑复合材料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该复合材料的防火安全性的研究应用受到很高的重视。木塑复合材料的阻燃涉及到对木材组分阻燃和对聚合物的阻燃。聚烯烃和木材的阻燃常采用无机阻燃剂(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等)、含卤阻燃剂( 十溴二苯醚等)和含磷阻燃剂( 聚磷酸铵、磷酸酯等) 等, 而材料的无卤阻燃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利用()为阻燃添加剂对高密度聚乙烯木粉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 贺金梅从各个组分出发研究木粉低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阻燃,适用于复

合材料中单一组分的阻燃剂都被考虑在内。发现对该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最好,可赋予其氧指数,比未阻燃配方提高了个单位,非常适合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而且也没过多地劣化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 邵博等以对木粉复合材料进行阻燃处理,研究发现:添加量达到时表现出显著的阻燃作用,并且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大。房轶群等用淀粉阻燃体系阻燃木粉复合材料,锥形量热仪分析表明:淀粉对木粉复合材料是有效的阻燃体系,当添加量在以下,淀粉添加量在以下时,复合材料可保持良好的力学性能。 李斌等对()阻燃的高密度聚乙烯木粉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 随木粉和()添加量的增加()对复合材料的阻燃效率增加, 高木粉添加量的复合材料氧指数达()的阻燃效率达。增加木粉含量,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明显提高;但()对拉伸强度的影响不大,而明显提高弯曲强度。增加木粉和()的含量,均能明显降低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 破坏复合材料的韧性。结论:()氧指数实验结果表明,木粉复合材料是易燃材料,木粉添加量增加, 其氧指数略有上升。采用()阻燃剂能较好地提高该复合材料的氧指数,而且高木粉添加量体系更有利于()对材料阻燃效率的提高,这可从各材料体系中()每单位百分含量对值的贡献得到证实。() 随着木粉添加量的增加, 木粉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有明显的增加,但()阻燃剂对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不大,但随着()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有明显的提高。然而,随着木粉添加量和()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有明显的降低,破坏了复合材料的韧性。 殷希丽等重点讨论了提高()阻燃性能的途径和方法,并通过实验初步验证了()经过超微细化、超微细化后硅烷处理、复合处理后添加到高聚物中的阻燃效果和对高聚物物理性能的影响;介绍了()作为阻燃剂的发展方向及在高聚物应用中配方设计应注意的问题。结论:()()经过超微细处理后作为阻燃剂添加到高聚物中,高聚物的阻燃性能进一步提高,()粒径对高聚物阻燃性能有很大影响,粒径越小,阻燃性能越好,起主要作用。 ()()经过超微细处理并硅烷处理后,其阻燃性能同单纯超微细处理相比,阻燃性能更好。 ()由于高聚物的种类或硫化体系不同,应选用不同活性剂处理的()阻燃剂与之相匹配;所选的硫化助剂也应当起到协同作用。

制动系统文献综述

燕山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汽车制动系统 学院(系):车辆与能源学院 年级专业:车辆工程 学生姓名:户仕源 指导教师:张润生 完成日期: 2014年3月20日

一、课题国内外现状 随着汽车安全性的日益提高,汽车制动系统也经历了数尺变迁和改进。从最初的皮革摩擦制动,到后来的鼓式、盘式制动器,再到机械式ABS制动系统,紧接着伴随电子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模拟电子ABS制动系统、数字式电控ABS制动系统,等等。近10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又兴起了对汽车线控系统的研究,线控制动系统应运而生,并开展了对电控机械制动系统的研究。简单来说,电控机械制动系统就是把原来液压或者压缩空气驱动的部分改为电动机驱动,借以提高响应速度,增加制动效能,同时大大简化了结构,降低了装备和维护的难度。 由于人们对制动系统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液压或者空气制动系统在加入大量电子控制系统(如ABS、TCS、ESP)后,结构和管路布置越来越复杂,加大了液压(空气)回路泄漏的隐患,同时装配和维修的难度也随之提高;因此,结构相对简单、功能集成可靠的电控机械制动系统越来越受到青睐。 二、研究主要成果 液压制动现在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随着汽车技术的进步,一些提高制动性能的技术如防抱死制动系统、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电子稳定性控制程序等已经融人到制动系统当中。 电液复合制动系统是从传统制动向电子制动的一种有效的过渡方案,采用液压制动和电制动两种制动系统。这种制动系统既应用了传统的液压制动系统以保证足够的制动效能和安全性,又利用再生制动电机回收制动能量和提供制动力矩,提高汽车的燃料经济性,同时降低排放,减少污染。 三、发展趋势: 液压制动系统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增加了液压回路泄漏的可能以及装配、维修的难度。制动系统要求结构简单,功能全面,可靠性高。因此电子技术的应用是大势所趋。目前制动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电子化。人作为控制能源,只是启动制动系统,发出制动信号;采用全新的电子制动器和集中控制的电子控制单元(ECU)进行制动系统的整体控制,每个制动器有各自的控制单元。机械连接逐渐减少,制动踏板和制动器之间动力传递分离开来,之间是电线连接,电线传递能量,数据线传递信号,这种制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