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篆书

学习篆书
学习篆书

学习篆书

一、难点──识篆

1、知道文字源流

(1)篆书的发展过程(略)。(以小篆为规范篆书)

(2)篆书的名称.:古文、籀文、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石鼓文、雕戈文、大篆、小篆、秦篆、缪篆、草篆、玉箸篆、鸟虫篆、刻符、九叠文、摹印文字等。

(常用名称: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缪篆等)

2、篆书的字数

(1)甲骨文有1000多字,需要掌握300字;

(2)金文有2000多字,需要掌握1000字;

(3)小篆有9400多字,需要掌握1500-3000字;

(4)说文部首540字,需要全部掌握;

(5)鸟虫篆、九叠文、刻符等,我们可以了解,不提倡学习。

3、备用工具书(字帖

(1)《说文大字典》沙青岩

(2)《说文解字》许慎

(3)《金文编》容庚

(4)《古籀汇编》徐文镜

(5)《汉字字形表》高明

(6)《甲骨文编》司海波

(7)《甲骨文字典》许钟书

(8)《汉印文字征》罗福颐

(9)《古风泥集成》

(学篆刻必须要学习篆书、识篆。)

二、热点──技巧

(一)笔法

1、基本笔画:

(1)直线。横、竖、点。

(2)弧线。上弯、下弯、半圆、圆圈。

2、运笔方法:

(1)秦篆。

笔画粗细均匀,遒丽流畅,结体平正,端庄而飘逸有致,宛如“银丝盘曲,玉箸纵横。”运笔比较单一,笔笔藏头护尾,中锋行笔,用力均匀。

代表人物有:李斯(秦朝)、李阳冰(唐朝)。

代表作品有:《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

(2)清篆

突破了笔画粗细一致的传统写法,运用了轻重、提按、顿挫,写出的线条有明显的粗变

化,活泼而富于节奏感。

运笔较有变化,逆锋起笔,落笔较重,略有停顿,有时产生方笔意味,提笔运行,转折处有提按动作,故有时形成方角;收笔略顿,微有出锋,再回锋空收。

主要代表人物:邓石如、吴熙载、杨沂孙、吴大徵、赵之谦。

代表作品:略

(3)甲骨

露锋缓慢入笔,中锋提笔而行,收笔时平出或尖出。

注意两点:一是横、竖等主笔,虽为尖入尖出,但动作不能过快,特别是入笔时更应注意,否则失之于轻飘。中段行笔要力求扎实浑厚。二是曲线应把握入笔要缓,行笔要自然流畅,有些较复杂的曲笔,并非一笔写成,而需“搭接”,搭接时应注意避免出现生硬棱角。

现代写甲骨文的大家,一般有两种风格。一种是以金文笔法写之,温润雅致,甚为可观,但与甲骨文本来面目似有距离。如罗振玉。另一种是尽量能写出契刻感。如董作宾。(4)金文

起笔:逆入平出,其头可圆可方,但须雄浑有力。

行笔:以中锋为主,辅以粗细、轻生、疾涩等节奏上的变化,使线条丰富多彩。

收笔:应用回锋或留笔的方法,收笔收紧,切无草率。

代表作品:《散氏盘》《毛公鼎》等。

(二)结体(结构)

书法的两大要素:用笔和结构。

古人说:“盖结体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也就是说笔法是比较稳定的,结体是活跃的。

结构,是指汉字的点画、连接、构架、搭配的规律。包括笔画的长短、粗细、曲直、方圆、轻重、平斜等,以及笔画之间的搭配关系,又如穿插、匀称、俯仰、离合、参差、错落、

呼应、揖让、疏密、虚实等关系。

元代人说:“结构名义不可不分,负(背面,阴也)抱(正面,阳也)连接者,结也。疏密纵横者,构也。学书从用笔来,先得结法;从措意(措意比立意高,是反复的立意之上,意在笔先之立意)来,先得构法。构为筋骨,结为奏节(顾盼呼应、一阴一阳)。有结无构(要有筋骨),字则无力。有构无结(要有呼应顾盼),字则不圆(和诣)。结构兼至(到家了)近之矣(近于书法的妙道了)。”

1、结体的原则:

要平正,不要刻板;要匀称,不要均匀;要和诣,不要冲突;要自然,不要做作。总之,要有对立,但对立中能统一。不同的书体有不同的结体原则,但大体相同。篆偏于正,楷偏于稳,草偏于奇,行书则“静而挟飞动之势”。

2、结体的规律:

(1)横担规律。如担夫挑担,把字担起来。

(2)主笔规律。找准主笔。

(3)重心规律。掌握好偏正。

(4)松紧规律。上紧下松,左紧右松,内紧外松。

(5)揖让规律。防止顶针、对抗。

(三)临摹:

1、准确性临摹

(模糊意义的准确,不是机械意义的准确)

(1)多临帖(2)多读帖。(3)精研帖。

2、分析性临摹

(1)分析线条。(2)分析结体。(3)分析风格。

3、印象性临摹

应从两个层面上理解、把握和练习。

一是精神层面:(1)书中有“我”。(2)与古人“神交”。

二是操作层面:(1)对照字帖,先准确临摹,接着放松自由地临摹。然后比较两者之区别,找准印象临摹的感觉。(2)选一本从未临摹的字帖,先熟记其中部分字,然后在限定的时间内背临。这样会使临摹时忽略细节而重视特征,舍次求主,找到印象临摹的大感觉。

4、交叉性临摹。

上述准确、分析、印象三种临摹方法,每种方法进行一段时间后,可以换种方法进行,可以找回以前的感觉。这种方法,可以长期循环使用,伴学一生。

5、临摹的入手,宜从小篆开始。

三、重点──创作

1、章法。

章法是指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照顾等关系的安排与布置方法。

章法又分为“大章法”与“小章法”。一般把一字之间的点画布置及单个字与周围数字之间的布置关系称之为“小章法”。将通篇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穿插、借靠等布置关系称为“大章法”。大章法由各个局部的小章法组成,成功的书法家,如高水平的建筑设计师,不仅在局部材料的构建上一丝不苟,精心安排,更能对作品的总体构思,匠心独具。“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小章法中可见作者的匠心,大章法能见作者的眼界,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章法形式:

(1)竖无行,横无列。这种章法在早期的甲骨文、金文中常见。

(2)竖成行,横无列。

用写行草的方法来经营篆书的章法位置,竖成行,横无列的布局方式能使作品充盈行气,富于变化。如《毛公鼎》。

(3)竖成行,横成列。《石鼓文》及其以后的“斯篆”,乃至唐楷,多采用平正整齐,横竖成行,规范森严的章法形式。这种章法的特点就是端庄大方,富有规整的装饰美。还有没有其它的形式,大家可以创造。

2、创作

学习篆书“入门容易提高难”。工书者不可胜数,然能写篆书者都寥若星辰,而且成就平平。究其原因,是书坛大多数人不愿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习篆书,有些人有畏难心理,缺乏古文字知识,慑于查字典的麻烦与记字的艰难,将篆书视为一种偏门艺术,而望篆却步,很愿意去研习既省时省力、实用遮丑,又为大多数人所喜爱的行、草书,因而造成了当今书坛精通篆书者寡少的局面。

其实,我们应该另辟蹊径,多研篆书,若干年后,定会有所成就的。

关于篆书创作,除了认真下功夫临摹、多欣赏名家作品以外,在实践中,我们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1)不断积累。

(2)字外功夫。

(3)书贵善变。

创作篆书作品,有两点要把握好:一是古文字不要写错。二是写活篆书。

篆字种类很多,概括起来讲,也有甲骨、金文、小篆三体。甲骨文和金文,都可统称之为大篆,小篆是经过秦代统一文字后的书体,还有秦汉专供制印人使用的缪篆。

篆字在今天的实用性比较小了,因为现在这种字体不易为群众识别,但是由于书体结构充满了装饰性,并有很大的书法艺术价值,所以仍被保留在书法园地里,作为书法家的书写字体形式之一。

这里只简略的介绍一下大小篆的结构和运笔。

一.篆字的特点

1.因形立意

大篆的象形字很多,表现方法很多,大多属于因形立意,如马、羊、象等写法都是很多的,分布结构的法则还没有规律化,写一个人字,可以表现弯腰劳动,也可以表现成跪着的人。甲骨文字的部首形状及位置也是很散乱的,到了秦代统一文字后的小篆。文字经过整理,才比较趋于统一,但是还保留着很多因形立意的图形文字。

2.体正势圆

小篆形体要凭、要正,横画逼平、竖画必直,是严紧而又工整的书体形式。小篆从结构到运笔都是以圆为主,字的外轮廓,由于字的中心十字线拉长,如中,天。而形成很自然的椭圆形。

小篆的字势,凡方折处都是弧形线,少量的在刻印用的缪篆和秦诏版上也有部分的房型体势,但细细观察,仍多是方中有圆,与隶字体势的以方为主,大不相同。

3.左不见撇,右不见捺

篆字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书体,不像楷体字有很多不同的变化,其基本组字的方法,有用点、直、弧三者,笔画粗细一致,起止都要藏锋,向左撇出的地方并不用撇,向右用捺的地方也不出捺,一概是曲笔弧线结字。

4、字体整齐,大小统一

篆书字体大小整齐划一,统一成竖长方形。

5、书写缓慢

因篆书每字都有以上特点和要求,书写比较缓慢,效率不高,所以才会被以后出现的隶书所取代。

二、篆书结构

1、对称中有长短

小篆追求对称,两侧的弧或直笔对称,形成对偶笔画,居中的单一笔画不是延长就是缩短,以对应两边。如“行”字的写法。

2、均衡中求参差

篆书的笔画布列整齐,疏密匀均。为求变化,两侧对应时把右下一笔加长或曲折,如“爱”字;上下相同的笔画,写成上小下大,以求参差变化,如“木”字等。

体势上互补救

篆书字体美观匀称,在某些方面还保持着画意,要写出这种效果,应善于布置结体,如太简的字,在不改变结体原则的前题下,可以变化笔画增加美观。如“月”、“水”字的写法。

三、篆书运笔

1、中锋运笔、圆起圆收

2、提笔运转、粗细一致

3、弧画运笔、搭接无痕

四、篆书偏旁

篆书组字的偏旁并不统一,有相同偏旁异写,位置可左可右,或者作字底。有些常用的偏旁,举例如下;

1、左偏旁

虽大小篆的写法不同,凡左偏旁都要有右盼的体势,并应独立成单体字,至于偏旁占位置,根据其右边所配合的基字宽窄而定,左边的偏旁有时可以搬到右边,如“敏”字、“好”字。

2、右偏旁

先写左偏旁,然后写右偏旁,右偏旁要有左顾的体势,注意结构穿插完善,长短争让得宜。

3、字头

凡字头都要有覆下的体势,如“穴”、“宀”的左竖右钩延长,形成两笔向外倾斜的长竖,即能使字头紧紧包盖住所要书写字的下部分。成为三面包围的字框。

4、字底

凡字底都有载上的体势,上部紧凑,下部宽松。如“孟”字等等。

5、字框

凡字框都要有围包着的体势,既要包得住又不能包得太死,要围中有缺。全包围的字框,里面的部分不能和外框粘连,使之围

说文解字540部首表

《說文解字》540部首小篆字形和難字注音表 說文解字弟一 1.虔一。 2.蚌丄(上)。 3.訐示。 4.凰三。 5.副王。 6.動玉。 7.敝玨( 珏),jue2。 8.敗(氣)[气]。 9.敘士。 10.斬丨,gun3。11.晝屮,che4。12.梯艸,cao3。 13.焚蓐,ru4。14.煮茻( ),mang3。 說文解字弟二 15.犀小。16.猴八。17.琨釆,bian4。18.痞半。19.發牛。20.腕犛,li2。21.腎告。22.腆口。23.幹凵,kan3。24.廉吅,xuan1。25.慈哭。26.想 ( 走)。27.溪止。28.煆(撥)[ ](癶),bo1。29.牒步( )。30.獅此。31.瑚正。32.瑁是(昰)。33.當辵(辶),chuo4。34.跳彳,chi4。35.鉅廴,yin3。36.閘?,chan1。37.隔行。 38.預齒。39.嘟牙。40.圖足。41.氳疋,shu1。42.滾品。43.漩龠,yue4。44.滯 (冊 册)。

說文解字弟三 45.漣?,ji2。46.滲舌。47.熙干,gan1。48.熄 ,jue2。49.獄只,zhi3。50.瑤?,ne4。51.疑 句,gou1。52.瘉丩( ),jiu1。53.監古。54.睿十。55.福 (卅),sa4。56.種言。57.敵誩,jing4。58.暴音。 59.標?,qian1。60.樊丵,zhuo2。61.歐菐,pu2。62.毆廾( ),gong3。63.潟( ),pan1。64.熨共。65.獎異( ),yi4。66.瑾舁( ),yu2。67.瘦 ,ju1。68.皚?(晨),chen2。69.瞌爨,cuan4。70.磅革。71.蝌鬲,li4。72.諉 (?),li4。73.趣爪,zhao3。74.踩 (丮),ji2。75.輦鬥,dou4。76.鄱又。77.駙 ,zuo3。 78.髮史。79.魅支。80.魯 (帇),nie4。81.齒聿,yu4。 82.儐畫(畵),hua4。83.劑隶,dai4。84.噫臤,qian1。 85.噪臣。86.噯殳,shu1。87.憾(殺)。88.擁 ,shu1。 89.撼寸。90.擒皮。91.曄?,ruan3。92.樺攴(攵),

来,给自学篆刻列个课程表

来,给自学篆刻列个课程表 前面讲过,篆刻适合自学,并且很多篆刻大神都是自学成才的,今天把一般情况下的自学篆刻过程整理出来了个课程表,希望能对自学篆刻的朋友有点帮助。因为每一个人的个人条件并不相同,因此,下面列出来的课程表并不适合所有的篆刻自学者,所以说“一般情况下”,不适合自己的部分,可以跳过去,或者扔掉这篇文章。1、第一件事,当然是准 备材料。(一星期采购或整理齐没问题)到网上或者有条件 地区的线下采购一些篆刻必要的器材。大致是:1-3把刻刀,练习石5-10块,正经的书法印泥一盒(一定不要买办公印泥),钤印的连史纸或者空白印谱一本,印床一个,磨石头 的钞纸几张(或者磨盘一个),宣纸若干。牙刷、镜子、拓 包这些东西就地取材,不用去买,家里找找,大部分情况下都能找来或自制出来。2、准备相应的图书。(一星期之内采购齐没问题,并且可以与第一步同时进行)《说文解字》一本,正字或反字的篆刻字典一本(有条件的可以两本都备着),《篆刻学》一本(邓散木著,备选,不必须),《篆刻学》一套(李刚田与马士达合著,备选,不必须,如要钻研,建议必备),《篆刻五十讲》(吴颐人著,最好备一本),大致以上的书有了就可以了,其他的资料可以在网上搜,不必要花钱再买,当然,如果资金宽松,好多书都可以买来看的,可以

私信问我。3、学习篆刻史的同时,临摹汉印(三个月到六个月) 篆刻史一定要学,别认为这不重要。学习篆刻史的同时,有可能会涉及到文字史、书法史,感兴趣的部分也可以穿插着涉猎,读篆刻史和书法史是个慢功夫,别急着说,今天我要看完整个唐代书法,今天我要看完整个元代篆刻史,别,别这样给自己压力,那样会磨掉兴趣,最好的办法是,一边刻,一边学篆刻史和书法史。学篆刻史秦汉算一段,这一段体验印中求印;到唐宋元又算一段,这一段多体验文人届入篆刻及演变;明清又算一段,多体验印从书出及印外求印,每个流派的的创派祖师风格如何,师从及受何人影响,都可以看一下,为啥会形成这样一个流派,也思考一下。关于篆刻史以及篆刻大师们的简单介绍,可以翻我以前的文章,我沿着历史顺序捋过一遍了,有心的只用一篇一篇地看下来就好。学这些历史的时候,一定要同时加入练习,但这时候不要临习篆刻史后期的流派印,就只临汉印,临写的规模在150-300方之间,视自己的勤奋程度,自己掌握进度,最好能一日一印,但,暂不要进行创作,(当然,这时候心里痒,想给自己或朋友或爱人刻一方姓名印是无伤大雅的。)就踏实地临汉印,一方方地临下去,先找工整的临,再临章法上有变化的印。这一段临汉印的过程中,要感觉刀与石的感觉,要学会写篆书,要学会水印上石(这个值得强调,别想着,我能

篆书历代名作欣赏

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二) 七秦公簋銘 此铭在民国初年出土于甘肃天水。其铭文继承大篆而近《石鼓文》与《诅楚文》,既有浓郁的西周金文气息,又有秦小篆之雏形。笔画细匀而劲健,整饬而趋圆,气势生动,笔致豪迈,在先秦金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八石鼓文 石鼓文,因文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故称“石鼓文”。是春秋时期秦国的文字,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出土于唐代初年。石鼓文的书法艺术历来备受推崇,其结体方正严谨,笔画饱满圆润,布局匀

称疏朗,呈现出古朴浑厚、卓然不凡的艺术风貌,对后来的小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代评论家常有“习篆当从石鼓文开始”之说,学习效法者代不乏人。 九秦诏铭 此为秦二十六年秦始皇下诏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均刻在权、量上。秦诏版有多器,文字风格基本一致,不少学者将其称为“秦刻凿金文”。由于诏版的功用性质,诏文没有过多的雕琢和修饰,一任简单质朴,随手而出。正是在有意无意中,构成了相承起伏的韵律,留下了生动自然而节奏多变的作品,给后世书家以珍贵的艺术参照和借鉴。

十峄山刻石 又称“峄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登峄山,丞相李斯为颂秦德而立,石久佚,今传本乃宋淳化四年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此碑文笔画简净圆润,字形规整匀称,空间分割均等,具有很强的规范性特征。这种规范,一直为习篆者的立身之本,并对后来的汉隶和唐楷的结字构形具有示范作用。

十一袁安碑 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立。1929年发现于河南偃师县。此碑属小篆体势,字迹清晰,用笔流畅自如,笔势强健遒劲,字形飞动,结体宽博,给人以温和婉转之感,和同一地方出土的《袁敞碑》篆法相同,合称《二元碑》。为汉代篆书的代表之作。

印文集字-篆刻入门-篆刻字典

[篆刻入门] 印稿上石的几个步骤 [复制链接] 王海杰 网站管理员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电梯直达 1楼 发表于 2011-8-24 09:34:59|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王海杰 于 2011-8-24 09:37 编辑 一、用水砂纸将印底磨平(也是将腊、油磨掉),一定要新磨,否则不好上墨。最好用 240号的德国进口砂纸,放在平整的石板或玻璃板上,蘸水(最好是在水龙头 下滴水)磨,直接用油石磨则要注意油石必须平整。可以用记号笔在印石四周涂个框中间打个叉,把记号笔的痕迹磨去就显示磨平了。磨后用干净的布将石头擦干。 二、将印稿纸复在石面上,用铅笔将印的边缘擦出来。选好用的印稿纸是关键,印稿纸必须薄、韧、半透明(方便覆在上面修改重写)。我是用一种 “日本航空笺”, 可惜很难买到。我的学生用钤印谱的连史纸,效果还可以。甚至有用卷烟纸的。晒图纸湿水后太皱不好。一般的宣纸太厚,太吸墨,而且压印时会化开,效果不好,但刻的印如果大也可以用。

三、将擦好边缘的印稿纸反过来(记住对应印石的上下左右),如果四方印石平分四 份,可以用折叠的方法分。用小楷毛笔写稿(可用7、8块钱的双羊牌“写卷小楷”)。此步墨是关键,不能用现成的墨汁,一定要现磨,但墨砚上有宿墨(旧的干墨)则不怕,甚至可以用小木棍将宿墨重磨使用。墨要浓。墨条最好用旧墨,或松烟墨,油烟墨胶太重。 四、一次没写好,可以另取一张稿纸重擦印边,再覆在原稿上修改重写,反复写到满意为止。可以初稿细心经营,最后一稿纵情笔意。投机取巧的方法可以最初用铅 笔经营再写墨稿,好处是节约稿纸。篆刻追求的“笔、墨”二品几乎全赖此步。写好就要上石,完全干透就不行了。 五、将写好的印稿反扣在印面上,四边对准,两边拉下来用手捏紧,用干净的笔在纸上均匀地蘸上清水(湿就可以不可太多),

教你认篆字

怎样学认篆字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通用的汉字,起源于秦始皇时统一起来的汉字(篆字)。比较一下后,也许有人认为两者之间似乎毫无关系。其实,前者是从后者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而形式的,是一步一步地简化而来的。虽说篆字在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用它了,但也不能说它现在已经毫无用处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大量文献就是用篆字写的。你想,如果考古专家不识篆字,那他们怎么能阅读古代文献,从而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并把它们介绍给大家呢?另外,直到现在,人们使用的图章也常常刻成篆字。如果你能从篆字直接认出图章是谁的,不也是一种能力吗?如果你参观展览时,看到一幅画作非常好,想了解是谁的作品时,一看署名处只有篆字图章,认不出,岂不扫兴? 有人说,“习篆容易识篆难”,习篆者大多数有这样的体会。但我们最需要的偏偏就是“识篆”。识篆难,但也不是不能识。实际上篆书虽属于古文字,但它和现代汉字是—脉相承的,是现代汉字的源头。其中部分篆字直到今天都没大变化,而那些变化大的多数汉字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和现代汉字一样,篆字也是由一个或几个部件(部首)构成的。如果能花点时间弄清并掌握常用篆字的部首与今日汉字

部首之间的对应规律,那一定会对尽快认识篆字有不小的帮助的。篆字与真体字(也称正体字)有较多的对应规律。简体字是由真体字简化而来,因此篆字和简体字部首之间也有些对应规律。但篆书中有许多字的篆法独特,和真体字相距甚远,是不能用部首对应规律来加以识别的。还有些篆字原本与真体字是有对应关系的,但由于真体字简化后,该篆字与对应简体字也会变得相距甚远,于是也不能用部首对应规律来加以识别。 另外,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简化汉字,是将真体字(也称正体字)中较繁的字简化了,其它的没变。在简化字中,有的部首与篆字有对应关系,有的则没有。例如简体字“驭”、“绶”、“设”中的部件“又”和繁体字中对应部件相同,没简化,这些简体字中的部件“又”与篆字有对应关系。而简体字“对”、“鸡”、“汉”、“欢”、“凤”中的部件“又”是由繁体字中不同的部件简化而来的,是“多对一”,这些简体字中的部件“又”却又与篆字没有统一的对应规律。 大多数人只熟悉简体字,至于它是由什么繁体字简化而来并不知道。这对于学认篆字来说,困难是会大一些。我在附录一中,列出了部分常见简化字部首与篆字的对应关系,也许能减轻你学认篆字的困难。

一件小事引起的故事

一件小事引起的故事

故事发生于八年前,我和一位外国朋友在咖啡馆里喝咖啡聊天--这位朋友正在清华学习汉语,我们正在讨论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他突然向我提出了令我茫然的问题:中国为什么叫太阳为ri日,我一下晕了.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就反问老外:你们为什么叫太阳为sun.老外也蒙了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嘿嘿一笑,平伸双手:I do not know(我不知道_)。这件小事从此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时时想,日日想常常不能入睡,甚至带这个问题走进我的梦乡。有一天在梦里正在想这个问题,突然感到阳光洒满大地,浑身暖暖的,一轮红日正从东方升起,霞光万丈,一片祥瑞。我一下子想通了sun不正是洒下万丈霞光。日不正是太阳升起一切蒸蒸日上。S 和r的读音口型类似,都是舌头贴住前腭,s口型小一点,r的口型大一点,都是强气流外冲。S口型小些表示向外喷洒,r

的口型大一点舌头竖的高一点,表示向上洒。正在我兴奋万分时梦醒了,阳光已经照屁股了。连忙爬起来去上班。 我以为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我也再不会被这个无聊的问题搅扰了。生活平平谈谈过去了一段时间。 直到另一件事情出现。我有一儿一女,女儿小时候由于工作忙,父母也特别喜欢这个孙女。迫于生活和父母两方压力就把女儿放在老家有父母带着,一天天女儿长大了。女儿和爷爷奶奶特别亲,和我们就非常陌生,尽管我们给买了很多东西。妻子就非常失望,时常抱怨我。我也没办法一边是妻子一边是父母我左右为难。于是妻子就发誓要再生一个孩子,无论多难也要把他带在身边。天随人愿女儿上小学时候,我们的

儿子诞生了。妻子排除了了重重困难,如愿以偿带着刚几个月的孩子来到了北京。夫妻两自然喜欢非常,也对于儿子寄予了很大希望。当儿子刚会说说话时我们就开始教他简单汉字老是记不住,也不爱学,用食物引诱他学,效果也不明显,而且很快就忘了。于是就放弃了,因为孩子还小不想给他太大的压力。儿子两岁时带着他到公园玩,遇到和我儿子大小差不多的一个小女孩子背声母表,说英语,羡慕极了。回去就教孩子学声母,当教到s,r时我充满了激情,用向外平扔东西动作教s,用蹲着慢慢站起并伸开双手动作教r,孩子很快就记住了。这件事点燃了往日记忆。我就想其他拼音字母有这样的意境呢?从此开始拼音字母形象化探索。用双手鼓起裂开形象教b。用气球装水,喷水的形象教平p,用搅浑浊水办法教m。就这样一个接着一个探索。教吧汉语拼音教英语音标。

《篆书教学教案》

篆书教学教案 【学习目标】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的篆书书法作品,学习和了解中国篆书艺术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用美术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学习并掌握篆书的特征,篆书的基本笔画、搭笔方法和笔顺。临摹篆书作品,感受篆书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对篆书的发展历程和流派风格以及各种风格的代表作的了解。篆书的特征,篆书的基本笔画、搭笔方法和笔顺。 难点是如何感受篆书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 【教学手段与教具】多媒体教学 【知识回顾】书法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一金文一篆书一隶书一草书—楷书—行 理论知识教学,采取导学,学生自学,学生展示的方式进行,比教师单纯的讲有趣。 【导学预习】 材料一: 篆书: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广义的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以及秦篆等。篆书分为大篆及小篆。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而将秦以前的古文、金文、甲骨文等统称为“大篆”。 【先秦时代】:甲骨文: 距今约3,400年前到2,700年前的,可以称之为""。当时人们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们把卜辞刻在龟甲和兽骨的平坦面上,涂上红色标示吉利,黑色标示凶险。

金文: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起源于商代,盛行于周代。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形体较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也更加均匀对称。金文的线条能较多地体现书法笔意。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在10块质的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刻诗文体格调与《》大小雅相近。字体近于《》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甚高。主要作品有:《》《峄山石刻》《》《》《会稽石刻》等。 简帛墨迹: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以前的书法中的,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古代的,以竹质为主,编简的绳用、、麻绳。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墨迹,有出土的,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盟书即写于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出土的。 材料二: 【秦代】篆书:(大篆、小篆) 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的篆书,也是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是甲骨文。到商周时期出现金文,春秋战国时期还有石鼓文、简牍书、帛书等,这些都属于大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即统一文字。整个工作由他的丞相李斯主持,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即"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国文字作为规范的基础;二是将秦国已有的正统使用的籀文即大篆的形体,加以简省删改,同时吸收民间的字体中的一些简体、俗体字,进行规范。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正式字体--小篆。也称秦篆。小篆是在大篆基础上发展简化而成。其结体圆长、笔画粗细匀称、藏头护尾、不露锋芒,线条非常美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比较彻底的汉字规范运动,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特征:笔法单纯;笔画粗细均匀、圆匀、字体略长;章法变化,富有图案美。 篆书名作 西周《散氏盘铭》西周《虢季子白盘铭》春秋《侯马盟书》 秦《石鼓文》秦《虎符》清邓石如《唐诗集句》

《篆书字典》扩充版

《篆书字表》(改) 笔画顺序表 1 画 一乙 2 画 二十丁厂七卜八人入乂儿九 匕几刁了乃刀力又乜 3 画 三干亍于亏士土工才下寸丈 大兀与万弋上小口山巾千乞 川亿彳个么久勺丸夕凡及广 亡门丫义之尸已巳弓己卫孑 子孓也女飞刃习叉马乡幺 4 画

丐扎廿艺木五支厅卅不仄太 犬区历友歹尤匹厄车巨牙屯 戈比互切瓦止少曰日中贝内 水冈见手午牛毛气壬升夭长 仁仃什片仆仉化仇币仂仍仅 斤爪反兮刈介父爻从仑今凶 分乏公仓月氏勿风欠丹匀乌 勾殳凤卞六文亢方闩火为斗 忆计订户讣认讥冗心尹尺引 丑爿巴孔队办以允邓予劝双 书毋幻 5画 玉刊末未示击邗戋打巧正扑

卉扒邛功扔去甘世艾艽古节 艿本术札可叵匝丙左厉丕石 右布夯龙戊平灭轧东匜劢卡 北占凸卢业旧帅归目旦且叮 叶甲申号电田由卟叭只央史 叱叽兄叼叩叫叻叨另叹冉皿 凹囚四生失矢氕乍禾仨仕丘 付仗代仙仟仡仫们仪白仔他 仞斥卮瓜乎丛令用甩印氐乐 尔句匆犰册卯犯外处冬鸟务 刍包饥主市庀邝立冯邙玄闪 兰半汀汁汇头汉忉宁穴宄它 讦讧讨写让礼讪讫训必议讯

记永司尻尼民弗弘阢出阡辽 奶奴尕加召皮边孕发圣对弁 台矛纠驭母幼丝 6 画 匡耒邦玎玑式迂刑邢戎动圩 圬圭扛寺吉扣扦圪考托圳老 圾巩执扩圹扪扫圯圮地扬场 耳芋芏共芊芍芨芄芒亚芝芎 芑芗朽朴机权过亘臣吏再协 西压厌厍戌在百有存而页匠 夸夺夼灰达戍尥列死成夹夷 轨邪尧划迈毕至此乩贞师尘 尖劣光当吁早吐吓旯曳虫曲

团同吕吊吃因吸吗吆屿屹岌 帆岁回岂屺则刚网肉凼囝囡 钆钇年朱缶氘氖牝先丢廷舌 竹迁乔迄伟传乒乓休伍伎伏 伛优臼伢伐仳延佤仲仵件任 伤伥价伦份伧华仰伉仿伙伪 伫自伊血向囟似后行舟全会 杀合兆企汆氽众爷伞创刖肌 肋朵杂夙危旬旭旮旨负犴刎 犷匈犸舛各名多凫争邬色饧 冱壮冲妆冰庄庆亦刘齐交次 衣产决亥邡充妄闭问闯羊并 关米灯州汗污江汕汔汲汐汛

全国首届篆书展获奖作品:名家点评

全国首届篆书展获奖作品:名家点评 提示:点击↑'书画超市'免费订阅,右上角转发【书画超市】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庆春按:去年举办的全国首届篆书展,我参与了从策划到展出的过程。展览结束后,篆书委员会在《书法导报》上推出了获奖作品赏析,活动持续一年多,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对篆书的普及和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负责评析的四位获奖作品,以大篆类为主,但各有千秋。虽然在导报上发过了,但能集中在一起看一看,应该挺有意思的。所以,今天把文章重新整理出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图片调整到位发上来。要知道,这些图片都是出版用的,太大了!大家也可对这些作品发表意见。 刘聚森(一等奖、篆书条幅):刘聚森先生为河南青年书法家,其作品多以行草见长,且以往获奖作品多为行草书。此次篆书作品荣获一等奖,虽让人觉得突然,但细读此作感到自有其道理在。此幅大篆条幅,整体气象茂密丰富,给人以充实、沉着、痛快、古雅之感,又透露出时尚的意趣,不失为一件佳作。章法虽排布较满,但字距纵向拉开,横向绞紧,字与字之间呈不齐之齐状态,虚实对比鲜明而强烈,辅之以竖式的界格和小字题跋,更觉视觉上丰富多样,令人咀嚼回味无穷。随便说一句,小字题跋大小适宜、松紧适度,且留

有“活口”,颇具匠心。 细审其篆法,结字严谨,结体修长,排布错落,松紧结合有度。如“坐”、“从”、“水”、“晓”、“愁”等字,结字严谨而整饬;“鼓”、“怀”、“鹭”、“消”、“相”等字,结构轻松、率意自如,各具神态。通篇用笔系以小篆笔法写大篆,既有大篆笔法之凝重、果断和力度,也有小篆笔法之轻松内敛,乃至简书之灵动鲜活。整幅作品用墨虚实相间,燥润并举,令视觉丰富多样而耐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以所擅长的行草书笔调,通揽全篇,使本来以静态为主的大篆赋予灵动、洒脱和流动的气息。由此也可以进一步说明,书体间相通互补的艺术通感是可以相互借鉴和互为补益的。 建议作者在金文的精典范本上加强临摹和研习,深入把握大篆的用笔规律,强化线条的质感和力度,使篆书创作进入更高的层面。 王普群(二等奖、篆书对联):王普群先生此幅大篆对联荣获二等奖,当之无愧。此幅篆书系以战国文字、融大篆笔意兼简书趣味和而一体,意象高古,老辣而不失活泼,显现卓而不群之态。篆书创作和其他书体一样,也无外乎章法、字法、笔法和墨法这些基本要素相协调。大篆创作掌握篆法结字并不难,难在笔法的运用和技法的转换。众所周知,金文与战国文字原器物皆为小字,或铸造、或铭刻、或竹木墨迹,字形既小,有的线条又含混不清,临习这类作品,无疑要在

优秀的篆书书法作品图片

优秀的篆书书法作品图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优秀的篆书书法作品图片》的内容,具体内容:篆书是我国古老的一种书法字体,这种书法字体对我国书法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现如今,篆书的书法得到啊人们大量的欣赏与称赞,有非常高的艺术地位。下面是我整理的。精美的篆书书法图片...篆书是我国古老的一种书法字体,这种书法字体对我国书法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现如今,篆书的书法得到啊人们大量的欣赏与称赞,有非常高的艺术地位。下面是我整理的。 精美的篆书书法图片 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画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好看的篆书字体书法作品欣赏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相传秦代金、石

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百废待兴,因此秦国有众所周知的七个同一,其中文字长短常重要的一项,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国原有篆书基础上统二八国文字的结晶。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有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因而秦代书法最闻名的便是以秦小篆书体所书之刻石文字。李斯所处的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始皇灭六国,同一天下,将年龄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一扫而平。李斯后为赵高所诬,腰斩于咸阳,时年约七十岁。端庄、凝重乃至有几分肃穆之感的秦刻石,向我们揭示出当年在中心集权独裁统治下秦帝国的概况。同一后的秦国强盛异常,表现在书体文字中也必定与之相适应。 篆书的历史沿革 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考古学家论证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故称"卜辞"。但其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用笔、结构、章法等。殷周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 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 "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

《百年来甲骨文集成性工具书的编纂》

百年来甲骨文集成性工具书的编纂 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自晚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即公元1899 年为人所发现,到今年已有100 周年了。这一直接来自殷商时代的古文字记录,证明文献中的商王朝世系并非杜撰,是为信史,使中国有文字可资考索的历史相应上推到三千年前。殷墟甲骨文堪与古埃及纸草、巴比伦泥版文字等相辉映,并且是与今日汉字一脉相承而在世界文化史上唯一没有失落的文字,由此构成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瑰宝之一。甲骨文的发现,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之大事,经过海内外几代学者前赴后继创造性的探索,甲骨文中反映的殷商文化奥秘,逐渐揭示开来,崭然产生了甲骨学这门举世瞩目的国际性学科。 在甲骨学科领域,集成性的甲骨文工具书的编纂,百年来代有其作,最早的著作,实肇自罗振玉编《殷虚书契考释》 (1914)和《xx契待问编》 (1916)。 在百年甲骨学史上,这类工具书的编纂,大体有过三个热盛时期: 一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王襄《簠室殷契类纂》(1920,天津博物 院)、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1923,决定不移轩;又1 927年删校本;又1971,台北艺文印书馆翻印本)、孙海波《甲骨文编》(1934,哈佛燕京学 社)、曾毅公《甲骨地名通检》(1939,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以及日本高田忠周《古籀篇》(1925,古籀篇刊行会)等为代表。一在五六十年代,以金祥恒《续甲骨文编》(1959,台北艺文印书馆)[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甲骨文编》(1965,孙海波《甲骨文编》改订本,中华书局;又1979 年香港中华书局版)、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1965,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1967,汲古书院;又1971 增订本)、永田英正《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索引》(1968,京都大学人文科 学研究所)、赤井清美《书体字典》(1974,东京堂)和《书体小字典》(1976,东京堂)、小林博《古代汉字彚编》(1977,木耳社)等为著。 一在八十年代以来,主要有高明《古文字类编》(1980,中华书局)、徐 中舒主编《汉语古文字字形表》(1981,四川人民出版社)和《甲骨文字典》 (1989,四川辞书出版社)、日本小林石寿《展大甲骨文字精华》(1985,木耳社)、

篆书的书写与创作浅谈

篆书临摹与创作浅谈 仇高驰 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入门途径,同时,更是书法家终生学习 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同时,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因为临摹 的过程是对经典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 展的过程。我们的书法创作灵感也往往是在临帖的过程中被激发的,可以说临 摹碑帖,为我们的书法创作提供了不尽的营养。 因而掌握正确的书法临摹的方法,对于有效地提升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水准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书体,在临摹的方法和难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说来,篆书临摹难度要大于其他书体,这主要是由于篆书与我们相距 太遥远,必然会对我们今天的理解与判断带来隔阂,古代对临习篆书技法的相 关书论太少,当代又缺少系统而实用的篆书临习技法方面的读物,加之篆书的 临摹与创作还需要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因而当代的篆书创作一直弱于其他书体。高度关注当下的篆书创作状况提高篆书创作水平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本文拟 从篆书的用笔、结字、用墨和章法几个方面,并结合笔者多年来对篆书研习的 感悟与体会,谈谈对篆书临摹与创作的肤浅认识。 一用笔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这五个字可以说是篆书用 笔的度世金针,警世名言。“婉”和“通”虽仅二字,却准确揭示出对篆书用笔 的基本笔势和篆书笔画质量的要求。因此,临习篆书写应以中锋为主,中锋 立骨,中锋才能使笔画圆实劲健,运笔应流畅,此乃正宗古法、风格神采所系。否则,极易写得板滞,要打破其板滞,用笔的虚灵是其关键。篆书的捉 笔须掌虚而指实,运笔讲求中含内敛、流畅通达,笔力藏于笔画之中,使气 息浩浩然、绵绵然而首尾贯通。清人朱和羹认为:“笔不虚,则欠圆脱,妙 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此虚实兼到之谓也,”可谓得其 三昧。一般说来,实笔,指用笔较为重而迟缓且墨浓;虚笔,指用笔较轻而 急速且墨干。用笔要虚实互出、润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书的笔画(线条) 节奏鲜明,韵律生动,行气贯通。故而,书篆宜虚实相生、润燥结合,宜圆 转涩进,涩而通畅,才能使线条浑厚、通畅而又古拙、虚灵,从而表现出圆 通劲健的力度来,形成毛、涩、松、畅的艺术效果。此外,在临摹过程中还 要注意线条粗细穿插和变化,切不可一味求均求匀。 当然,我们在临习篆书的初级阶段,首先要把篆书的字形和笔顺搞清, 不要以为其简单而被忽视。到熟练之后,就可把注意力转向用笔,关注用笔

百年甲骨学论著目(补订版)F 甲骨类编

() 7778 甲骨金文字典 [日]林冰他编 日本 年月不详 7779 殷虚书契待问编 罗振玉 孴古丛编 影印本 1916年6月 又单行本 1916年6月 又收入商承祚编著殷虚文字类编 决定不移轩石印本 1923年 又收入罗雪堂先生全集三编第3册 台湾大通书局影印本 1970年4月 又收入北京图书馆甲骨文硏究资料编委会编甲骨文研究资料汇编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0年3月 又收入宋镇豪 段志宏主编甲骨文献集成(第十四册)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 7780 古籀篇 [日]高田忠周 百卷共五册 说文楼藏版 1919年3月 又日本东京古籀篇刊行会木刻本5册 1925年 又台湾大通书局影印本 1982年9月 7781 簠室殷契类纂 王襄 正编14卷,附编、存疑、待考各1卷 天津博物院石印本二册 1920年12月 又增订本2册 1929年12月 又台北艺文印书馆影印线装本一函四册 1988年3月 又收入北京图书馆甲骨文硏究资料编委会编甲骨文研究资料汇编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0年3月 又收入宋镇豪 段志宏主编甲骨文献集成(第十四册)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 7782 殷虚文字类编

商承祚 14卷,附待问编13卷,内收罗振玉著殷虚书契考释1卷,殷虚书契待问编1卷 决定不移轩石印本六册 1923年 又删校本6册 1927年 又台北艺文印书馆影印本 1971年 又收入北京图书馆甲骨文硏究资料编委会编甲骨文研究资料汇编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0年3月 7783 殷契卜辞文编 瞿润缗 与殷契卜辞合 哈佛燕京学社石印本 1933年5月 又收入北京图书馆甲骨文硏究资料编委会编甲骨文研究资料汇编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0年3月 7784 甲骨学·文字编 朱芳圃 14卷,附录2卷,补遗1卷 商务印书馆石印本二册 1933年12月又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3年四版 7785 甲骨吉金篆籀文字统编 姜亮夫 河南大学石印本 1934年 7786 古籀文汇编 马德璋 上海中国书店石印本 1934年 7787 甲骨文编 孙海波 14卷,附合文、附录、检字、备查各1卷 哈佛燕京学社石印本五册 1934年10月 又台北艺文印书馆影印本 1958年5月 又增订本 列为考古学专刊乙种第14号 中华书局影印本1册 1965年9月 又再版本 中华书局 1982年6月 又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 1972年7月~1982年9月四版 7788 古籀汇编 徐文镜 商务印书馆石印本十四册 1935年 又武汉古籍书店影印本3册

篆书汉字对照表

《???????》 (常用字约3500字) 笔画顺序表 一画 一乙 二画 二十丁厂七卜人入八九几儿 了力乃刀又 三画 三于干亏士工土才寸下大丈 与万上小口巾山千乞川亿个 勺久凡及夕丸么广亡门义之 尸弓己已子卫也女飞刃习叉

四画 丰王井开夫天无元专云扎艺 木五支厅不太犬区历尤友匹 车巨牙屯比互切瓦止少日中 冈贝内水见午牛手毛气升长 仁什片仆化仇币仍仅斤爪反 介父从今凶分乏公仓月氏勿 欠风丹匀乌凤勾文六方火为 斗忆订计户认心尺引丑巴孔 队办以允予劝双书幻 五画 玉刊示末未击打巧正扑扒功

右石布龙平灭轧东卡北占业 旧帅归且旦目叶甲申叮电号 田由史只央兄叼叫另叨叹四 生失禾丘付仗代仙们仪白仔 他斥瓜乎丛令用甩印乐句匆 册犯外处冬鸟务包饥主市立 闪兰半汁汇头汉宁穴它讨写 让礼训必议讯记永司尼民出 辽奶奴加召皮边发孕圣对台 矛纠母幼丝 六画 式刑动扛寺吉扣考托老执巩

朴机权过臣再协西压厌在有 百存而页匠夸夺灰达列死成 夹轨邪划迈毕至此贞师尘尖 劣光当早吐吓虫曲团同吊吃 因吸吗屿帆岁回岂刚则肉网 年朱先丢舌竹迁乔伟传乒乓 休伍伏优伐延件任伤价份华 仰仿伙伪自血向似后行舟全 会杀合兆企众爷伞创肌朵杂 危旬旨负各名多争色壮冲冰 庄庆亦刘齐交次衣产决充妄 闭问闯羊并关米灯州汗污江

论农讽设访寻那迅尽导异孙 阵阳收阶阴防奸如妇好她妈 戏羽观欢买红纤级约纪驰巡七画 寿弄麦形进戒吞远违运扶抚 坛技坏扰拒找批扯址走抄坝 贡攻赤折抓扮抢孝均抛投坟 抗坑坊抖护壳志扭块声把报 却劫芽花芹芬苍芳严芦劳克 苏杆杠杜材村杏极李杨求更 束豆两丽医辰励否还歼来连 步坚旱盯呈时吴助县里呆园

篆书的分类

篆书的分类 汉字的古代书体之一。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篆书广义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书变体,极为繁伙。古人认为篆书为仓颉所造,但不可信。周宣王太史籀着《史籀篇》,汉人名为大篆,详大篆条。其后列国分治,诸侯力政,文字异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汉人称为小篆,详小篆条。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大篆 汉字的古代体之一。它的名字见于汉代着作,与小篆对称。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籀文 (籀书)周代文字,一般认为即大篆。或谓与大篆不同,名之籀篆,甚至视为奇字。从广义来说,籀文包括大篆、小篆、古文等;从狭义说,仅指《史籀篇》文字,即宗周之书。秦李斯据以制小篆,遂以籀文为大篆。

实同籀文,即大篆。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分列籀文和大篆,认为籀文者,周太史籀之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上《权与一》亦持此见,以为篆书中一曰《籀篆》《诅楚文》《钟鼎识》及《啸堂录》,以至杨氏《书统》所载及古篆诸韵,取其合于许氏所取作籀书者采焉。一曰大篆,《石鼓文》是也。据此,则赵氏所言籀篆多同金文。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叙》注中曾力辨其谬,认为籀篆实即大篆也。近时学者折中两说,以为从字体上说,籀篆与大篆(主要指《石鼓文》)尚有差别。故如赵宦光等分列籀篆于大篆之外,其说亦通。

篆书对联作品欣赏

篆书对联作品欣赏 篇一:篆书各种形制的创作练习 篆书各种形制的创作练习 (一) 中堂 中堂因悬挂在厅堂正壁中央而得名。中堂的形制较为宽大,比斗方长,比条幅宽,其长宽比例大致为二比一或三比二,一般用四尺或六尺整张宣纸或长度稍短—一些的宣纸为宜。书写内容适宜表现恢宏和气势苍茫的题材或形式端正的整篇内容。此作诸葛亮共86字,正文书写后,最后一行只剩2个字的空格,无法落款,只能另起一行落长款较为适宜。 释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条屏 条屏为条幅的组合,有四条屏、六条屏、八条屏、十条屏等,但必须是偶数。书写的内容可写一条内容,也可写一个专题的多个内容。要注意的是书写前后必须一直,整体协调。常见的条屏每条行数字数相等,惟末条因有落款可灵活变化。此作为陶渊明诗,末条屏因从整体考虑,故将其诗出处写进正文,只落名款,也较为统一。 (三)条幅

条幅指直挂的长方形字幅,形制和中堂一样取纵势,一般用四尺或 六尺宣纸竖折对裁,即为两张条幅,也就是常说的四尺对开或六尺对开。条幅是参加展览、赠送友人最多、最普遍也最简便的一种表达形式,书写内容范围广泛,行气贯通。宜于发挥。此作为虞世南五言绝句,正文三行,行八字,末行中段结束,下段落款。 释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四)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是书法艺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传统幅式,也最适合于书写篆书和隶书。对联的内容要求非常严谨,必须是对仗工整的诗句和文句,而且上下联字数、大小、粗细、宽窄都要对应一致。用四尺宣纸对开裁,即成一副对联,也可用现成的瓦当对联纸。对联落款较为独特,单款落在下联即可,双款可分上下联落。上款落在上联正文的右侧,比正文略低;下款落在下联正文的左侧,也要低于正文。此幅对联作品只落穷款,也是一种形式。 释文:石壁挂藤通篆意 桐阴滴露聆琴声 (五)横幅 横幅,也称“横披”,是传统的书写形式之一,较适宜居室、书斋及厅堂悬挂。章法上要考虑到”横”的幅面要求,注意行与行之间的统一协调。字数少的横幅接近于匾额,应写得厚重、坚挺、有力。此作为王虚

欣赏教案-劲健稚拙、古雅天真的篆书知识与赏析-01

欣赏教案-劲健稚拙、古雅天真的篆书知识与赏析-01

课题:劲健稚拙、古雅天真的篆书知识与赏析 课时:1课时 课型:单一课 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 教材分析:从教材编排来看:一、要明白什么是篆书? 二、要知道篆书的发展脉络; 三、要知道的篆书的特征:1,笔法的单纯性 2,结字的形状 3,章法的变化性 四、要明了篆书作品应该怎样进行赏析; 从自身阅历来浅谈: 可以先从教材中举出的古代篆书作品来分析: 1,《四祀其铭》,此件作品造于商纣王四年。铭文铸在底部圆形平面上,计8行,共42字。每行字数不等,字形也大小不一,布局错落有致,符合该器底面的的要求,笔画粗壮不一,变化多样。有些字同甲骨文类似,通篇铭文显示出古朴厚重的风貌。 2,《墙盘铭》,此件作品造于西周恭王时期,于1977年出土在陕西扶风县,现藏宝鸡市博物馆。该铭文18行,共284字,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称颂西周国君的功绩,后部是史墙家史。从作品来看行笔流畅,笔画粗细均匀,字形修长方整,排列纵横有距,整齐、疏朗,代表了西周中期的金文最流行的书写风格。 3,《散氏盘铭文》,散氏盘,也称“散盘”、“矢人盘”,造于西周厉王时期,清代出土于陕西凤翔,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馆。该盘铸造之时,金文书法已进入成熟期。铭文通常写得工稳考究,布局整齐,有强烈的秩序感和装饰色彩,而

散氏盘则写得简便随意,十分生动,用笔也灵活,章法而是顺势而下,多有变化,结体也自由,字形略呈扁圆,俯仰、欹正相呼应。通篇铭文奇态百出,如星斗满天,让人目不暇接。 4,《虢季子白盘铭》,此盘造于西周中晚期,口径长137.3厘米,宽86厘米,腹深36厘米,重约225千克。清出土于陕西宝鸡,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该盘主要记录虢季子白征战凯旋而受到周王嘉奖的事。笔画纤细而又力度,字体严谨而自然,章法疏落大方,字行距较大,通篇气韵统一,秀美典雅。 5,《侯马盟书》,盟书,是各诸侯或卿大夫之间盟誓的记录。1965年出土于山西,此件是写在玉片上的,计5000余片,字迹清晰约600余片,此件作品真实的保存了春秋晚期的毛笔笔迹。笔画粗细变化比同时代金文笔画更灵活,结体更自由。虽是篆书但有隶化倾向。 6,《石鼓文》,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因文字刻在10个鼓形的石头上而得名。10个石鼓每个上刻一首四言诗,原文700余字。文辞是记述秦国君臣游猎的事,故又名“猎碣”。从字体上看,石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是大篆向小篆演变的一种过渡字体。石鼓文章法疏朗整齐,结体匀净茂密,用笔遒劲凝重。不少篆书名家都得益于石鼓文,如晚清吴昌硕等。 7,《虎符》,是古代君王调动兵马的重要信物。此件秦代虎符,高3.14厘米,长8.9厘米,制作精美。虎符背上刻有错金的文字,左右两半,各有12字。结体严谨寛博,笔画骨劲肉丰,字虽不大却端庄厚重。字体与传为李斯书写的《泰山刻石》相似,是典型的秦代小篆。 再从当代篆书大家的作品来进行赏析: 1,邓石如的《唐诗集句》 2,吴昌硕的《临石鼓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老师通过对篆书的基础性知识的把握,再让同学们对篆书进行粗略的熟悉,再加上老师课堂的引导,让同学们利用课堂时间对篆书的脉络有了一定的认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课堂学到方法,方便学生课后及业余时间的吸纳。

优秀的篆书书法作品图片

优秀的篆书书法作品图片 篆书是我国古老的一种书法字体,这种书法字体对我国书法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现如今,篆书的书法得到啊人们大量的欣赏与称赞,有非常高的艺术地位。下面是整理的优秀的篆书书法作品图片。 精美的篆书书法图片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画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相传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百废待兴,因此秦国有众所周知的七个同一,其中文字长短常重要的一项,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国原有篆书基础上统二八国文字的结晶。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有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因而秦代书法最闻名的便是

以秦小篆书体所书之刻石文字。李斯所处的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始皇灭六国,同一天下,将年龄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一扫而平。李斯后为赵高所诬,腰斩于咸阳,时年约七十岁。端庄、凝重乃至有几分肃穆之感的秦刻石,向我们揭示出当年在中心集权独裁统治下秦帝国的概况。同一后的秦国强盛异常,表现在书体文字中也必定与之相适应。 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考古学家论证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故称"卜辞"。但其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用笔、结构、章法等。殷周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 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